越“乖”的孩子 獨立能力越差
發(fā)布時間:2021-08-11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懂事”和“乖”,是家長、大人們對小孩子的最高贊譽。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昂⒆悠綍r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里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夸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小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表現(xiàn)的“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夸自己“懂事”。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愿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循規(guī)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贊揚有加。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
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jié)論:小時候表現(xiàn)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后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xiàn)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那么,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以后反而心理問題越多?有一位叫“毛豆媽”的孩子母親,分享了自己對于“乖”孩子的心得感悟:
“乖”意味著討好大人,忽視真實的自己
我很清楚的記得,我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我搖搖頭說,“不想要?!蹦棠虧M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p>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贊譽。我從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長大以后,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心理咨詢師告訴我,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愿、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nèi)心壓抑十分痛苦。
我還是經(jīng)??吹介L輩對孩子說:“你再淘氣我就不喜歡你了?!被蚴恰霸龠@樣做我就不愛你了?!焙⒆诱0椭劬?,馬上安靜下來,以證明奶奶還愛著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
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愿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已經(jīng)不同了,這樣的要挾,還不停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乖”意味著不敢表達真實情緒
曾經(jīng)有一位媽媽向我后臺留言:我的孩子平時很乖,入幼兒園時非常順利,不哭不鬧,但是一兩周后卻出現(xiàn)了愛打人、半夜哭醒的問題。為什么?
我直截了當?shù)恼f:“與其說你的孩子聽話乖巧,不如說你的孩子沒有安全感。正常情緒下的孩子,沒人愿意去幼兒園。因為3歲的孩子還不明白為什么去幼兒園,以為去幼兒園就是見不到爸爸媽媽了。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鬧。她知道不哭鬧才會讓你們更喜歡她。
換句話說,她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nèi)心想法??墒?,孩子的感受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宣泄出來。她上幼兒園以后愛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內(nèi)心的宣泄。
每次聽到看到有家長說“愛哭不是乖孩子”或者“男孩子不能隨便哭”一類的話,我就有些生氣。因為只有知道自己的情緒能夠被父母接納的孩子才會順利的哭。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哭,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你會對他的情緒照單全收,全盤接納。這種無條件的愛和養(yǎng)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
越“乖”的孩子,獨立能力越差
為什么小時候“乖”的孩子可能學業(yè)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卻是那些小時候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因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強,自主性越差?!肮浴焙⒆由砩嫌屑议L太多的控制感。父母期望我們走在一條可以復制黏貼的道路,過著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理想生活,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隨著他漸漸長大,他就會從一個不提問的“乖”學生、成為一個唯唯諾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婆婆包辦的“媽寶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爛好人。從這個角度講,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毛豆也是個很調(diào)皮的孩子,上躥下跳上房揭瓦,但我會合理表達我的不滿,從不以“再這樣就不喜歡你了!”為要挾條件。因為我們并不因為毛豆“乖”才愛他。我們愛的是那個原原本本的他。同理,我愿他做出人生選擇是因為自己的真實喜好,而不是犧牲自己的感受去討好別人。我會支持毛豆的決定并提醒他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而不是“你就做一個乖孩子,按照我給你指點的人生活下去?!?/p>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后于時代
我們大學畢業(yè)的時候,父母期望我們“考公務員,拿鐵飯碗”或者“進石油天然氣等壟斷行業(yè)”。然而,十多年過去了,做了公務員的人,忍受著低效的官僚體制;去了石油燃氣的同學,經(jīng)歷著油氣的蕭條與裁員。只有那些去中關村擺地攤、折騰電子商務公司、當時讓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機,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乖”不是個褒義詞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
最本質(zhì)的一點:這個時代是“后喻時代”:時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輩要不斷向后輩學習,而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聽父輩的話。只可惜,能認清自己視野局限的父輩并不多,大多數(shù)還認為下一代應該“乖”一點,走一條穩(wěn)穩(wěn)妥妥的路——越穩(wěn)妥的職業(yè),越以犧牲創(chuàng)新能力為代價。Yjs21.cOm
這個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鐵飯碗?待別人都功成名就的時候,那些聽父輩指路的“乖”孩子,才發(fā)現(xiàn)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變職業(yè)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適應社會。
當硅谷的大街小巷已經(jīng)充斥著無人駕駛汽車,當googleX實驗室進行著震撼世界的100個創(chuàng)意時,中國父母的“乖”,卻意味著用前人井底觀天的人生經(jīng)驗,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測、未可知的人生。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接受了自己的成長教訓的我,終于讓毛豆做了一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這天吃過晚飯,毛豆拿著一個堆砌的很奇怪的小車來給我看,本是車窗卻堆到了尾巴上,車頭卻倒裝在車身,姥姥一看就皺起了眉頭,“車哪有長這樣的。來,姥姥幫你按畫冊上的砌好?!泵共挪豢下犜?,繼續(xù)往車身上堆砌大人無法理解的功能零件。
我笑了。這車堆疊的算不上巧,毛豆也絕對不乖,可這輛看起來丑陋的小車,在這個創(chuàng)新以指數(shù)級變化的時代,就像谷歌實驗室的創(chuàng)新構(gòu)想,一定能通往我們這一代人無法理解的未來。
親愛的小孩,從現(xiàn)在起,你可以做生氣的小孩、真實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叛逆的小孩。唯獨,不要做一個乖小孩。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為什么越乖的孩子,長大后越痛苦?
看這篇文章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我侄子今年八歲。暑假在我家住,因為受綜藝節(jié)目和同學的影響,他很想去體驗一下玻璃棧橋。
我告訴他,只要他在一個月內(nèi),認真地把暑假作業(yè)做完,且保證85%以上的正確率。我就帶他去。我的要求很明確,怕他耍小花招。
侄子的學習成績一般般,要達到高正確率,必須很仔細很認真地去做每一個題。那一陣他電視也不看,iPad也不玩,起床后就認真寫作業(yè)。每一個題都做得工工整整,無刺可挑。他似乎生怕我會以其它理由取消這次的計劃。
這一切在表姐的孩子來我家后被打破了。在飯桌上表侄兒聽說了我們的“玻璃棧道約定”,就嚷著要去。表姐告訴他,想去的話就要像弟弟一樣認真完成作業(yè),作業(yè)做好了我就帶你去。
表侄一聽就不高興了,直接把筷子拍在桌上。他馬上整個人躺到地板上,哭著滾來滾去,嚷著就是要去玻璃棧橋,就是要去,馬上就去。任我們怎么勸都無動于衷,他一邊蹬腿,一邊哀嚎。表姐無奈,只好答應帶他去,明天就去,作業(yè)先不寫。
侄子看到這些,默默地走進了自己的房間。過一會兒我進去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正坐在床頭傷心地哭泣。
那一刻他雖然沒說什么,但我懂他傷心的原因。因為我從小也是一個試圖以懂事來討好成人世界的孩子,我明白他那一刻的委屈和嫉妒。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而懂事的孩子只能認真完成任務,遵守規(guī)則,用完美的表現(xiàn)來爭取糖。
他們壓抑自己的欲望,小心翼翼地去討好大人,卻完全沒有哭鬧的孩子“嚷一下”效果好。
懂事的孩子,總是乖得讓人心疼。
“懂事”和“乖”
是家長、大人們對小孩子的最高贊譽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家里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夸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小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表現(xiàn)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夸自己“懂事”。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愿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循規(guī)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贊揚有加。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
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jié)論:
●小時候表現(xiàn)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后心理問題越多。
●小時候表現(xiàn)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那么,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以后反而心理問題越多?
有一位叫“毛豆媽”的孩子母親,分享了自己對于“乖”孩子的心得感悟:
“乖”意味著討好大人
忽視真實的自己
我很清楚地記得,我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我搖搖頭說,“不想要。”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p>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贊譽。
我從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長大以后,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心理咨詢師告訴我,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愿、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nèi)心壓抑十分痛苦。
我還是經(jīng)常看到長輩對孩子說:“你再淘氣我就不喜歡你了?!被蚴恰霸龠@樣做我就不愛你了。”孩子眨巴著眼睛,馬上安靜下來,以證明奶奶還愛著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
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愿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已經(jīng)不同了,這樣的要挾,還不停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乖”意味著不敢表達真實情緒
曾經(jīng)有一位媽媽留言:我的孩子平時很乖,入幼兒園時非常順利,不哭不鬧,但是一兩周后卻出現(xiàn)了愛打人、半夜哭醒的問題。為什么?
我直截了當?shù)恼f:“與其說你的孩子聽話乖巧,不如說你的孩子沒有安全感。
正常情緒下的孩子,沒人愿意去幼兒園。
因為3歲的孩子還不明白為什么去幼兒園,以為去幼兒園就是見不到爸爸媽媽了。
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鬧。她知道不哭鬧才會讓你們更喜歡她。
換句話說,她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nèi)心想法??墒?,孩子的感受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宣泄出來。她上幼兒園以后愛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內(nèi)心的宣泄。
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哭,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你會對他的情緒照單全收,全盤接納。這種無條件的愛和養(yǎng)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
越“乖”的孩子
獨立能力越差
為什么小時候“乖”的孩子可能學業(yè)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卻是那些小時候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因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強,自主性越差。
“乖”孩子身上有家長太多的控制感。
父母期望我們走在一條可以復制黏貼的道路,過著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理想生活,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隨著他漸漸長大,他就會從一個不提問的“乖”學生、成為一個唯唯諾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婆婆包辦的“媽寶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爛好人。從這個角度講,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毛豆也是個很調(diào)皮的孩子,上躥下跳上房揭瓦,但我會合理表達我的不滿,從不以“再這樣就不喜歡你了!”為要挾條件。
因為我們并不因為毛豆“乖”才愛他。我們愛的是那個原原本本的他。
同理,我愿他做出人生選擇是因為自己的真實喜好,而不是犧牲自己的感受去討好別人。
我會支持毛豆的決定并提醒他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而不是“你就做一個乖孩子,按照我給你指點的人生活下去?!?/p>
越“乖”的孩子
越容易落后于時代
我們大學畢業(yè)的時候,父母期望我們“考公務員,拿鐵飯碗”或者“進石油天然氣等壟斷行業(yè)”。
然而,十多年過去了,做了公務員的人,過著一成不變的枯燥生活;去了石油燃氣的同學,經(jīng)歷著油氣的蕭條與裁員。
只有那些去中關村擺地攤、折騰電子商務公司、當時讓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機,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乖”
不是個褒義詞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
最本質(zhì)的一點:這個時代是“后喻時代”:時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輩要不斷向后輩學習,而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聽父輩的話。只可惜,能認清自己視野局限的父輩并不多,大多數(shù)還認為下一代應該“乖”一點,走一條穩(wěn)穩(wěn)妥妥的路——越穩(wěn)妥的職業(yè),越以犧牲創(chuàng)新能力為代價。
這個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鐵飯碗?待別人都功成名就的時候,那些聽父輩指路的“乖”孩子,才發(fā)現(xiàn)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變職業(yè)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適應社會。
中國父母的“乖”,意味著用前人井底觀天的人生經(jīng)驗,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測、未可知的人生。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接受了自己的成長教訓的我,終于讓毛豆做了一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這天吃過晚飯,毛豆拿著一個堆砌得很奇怪的小車來給我看,本是車窗卻堆到了尾巴上,車頭卻倒裝在車身,姥姥一看就皺起了眉頭,“車哪有長這樣的。來,姥姥幫你按畫冊上的砌好?!泵共挪豢下犜?,繼續(xù)往車身上堆砌大人無法理解的功能零件。
我笑了。這車堆疊得算不上巧,毛豆也絕對不乖,可這輛看起來丑陋的小車,在這個創(chuàng)新以指數(shù)級變化的時代,一定能通往我們這一代人無法理解的未來。
親愛的小孩,從現(xiàn)在起,你可以做生氣的小孩、真實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
責商教育譚院長點評“以乖不乖作為評判孩子好壞的話,一定會把孩子推向并非理想的境地。”但是,做母親總是喜歡聽到別人說:“還是你們家孩子乖,多聽話啊,不像我們家的?!痹谶@種稱贊中,我們的家長更加一心一意把孩子教育得更聽話。
而孩子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愿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把自己偽裝成為“乖”孩子。當然首先把“乖”的標準弄明白,是簡單聽話嗎?顯然不是。關鍵是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行為掌控能力,這才是一個人一生核心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那
為什么不少孩子甘愿成為“乖孩子”呢?因為父母老是說:“你不乖,我就不要你了、你不乖我就不帶你出去玩了、你不乖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孩子的一顆心何其脆弱敏感啊,怎么能經(jīng)受得起這種威脅?
然而,如我們所見,我們父母精心培養(yǎng)起來的乖孩子,長大后卻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期望,而且大多活在痛苦之中。因為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做別人眼中的“乖孩子”,再也沒勇氣做自己。
親愛的家長,我們教育孩子,不僅是在培養(yǎng)一個生命,更是在教育一個靈魂,讓我們孩子做真實的他吧,別讓孩子成為一個只會聽話的機器。
為什么越乖的孩子,長大越讓人操心?
小編說:作為家長我們總在有意無意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修剪著孩子的成長軌道,孩子順道而行,順勢而長,這樣家長最省心,孩子最輕松。而毛豆媽卻從另一個側(cè)面告訴我們:培養(yǎng)“乖孩子”可能會事與愿違,角度獨特值得借鑒。
“乖”會討好大人,忽視真實的自己
我很清楚的記得,我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
我搖搖頭說,“不想要。”
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p>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贊譽。我從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長大以后,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心理咨詢師告訴我,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愿、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nèi)心壓抑十分痛苦。
我還是經(jīng)??吹介L輩對孩子說:“再淘氣我就不喜歡你了?!被蚴恰霸龠@樣做我就不愛你了?!焙⒆诱0椭劬?,馬上安靜下來,以證明奶奶還愛著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愿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偏偏這樣的要挾,還不停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乖”孩子不懂得表達真實情緒
曾經(jīng)有一位媽媽向我后臺留言:我的孩子平時很乖,入幼兒園時非常順利,不哭不鬧,但是一兩周后卻出現(xiàn)了愛打人、半夜哭醒的問題。為什么?
我直截了當?shù)恼f:“與其說你的孩子聽話乖巧,不如說你的孩子沒有安全感。正常情緒下的孩子,沒人愿意去幼兒園。因為3歲的孩子還不明白為什么去幼兒園,以為去幼兒園就是見不到爸爸媽媽了。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鬧。她知道不哭鬧才會讓你們更喜歡她。換句話說,她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nèi)心想法??墒?,孩子的感受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宣泄出來。她上幼兒園以后愛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內(nèi)心的宣泄。
每次聽到看到有家長說“愛哭不是乖孩子”或者“男孩子不能隨便哭”一類的話,我就氣不打一處來。因為只有知道自己的情緒能夠被父母接納的孩子才會順利的哭。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哭,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你會對他的情緒照單全收,全盤接納。這種無條件的愛和養(yǎng)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
合格的父母,絕不會以“乖”之名來要求孩子!
越“乖”的孩子,獨立能力越差
為什么小時候“乖”的孩子可能學業(yè)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卻是那些小時候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因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強,自主性越差。“乖”孩子身上有家長太多的控制感。父母期望我們走在一條可以復制黏貼的道路,過著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理想生活,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做一個從不提問的“乖”學生、唯唯諾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婆婆包辦的“媽寶男”。從這個角度講,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毛豆也是個很調(diào)皮的孩子,上躥下跳上房揭瓦,但我會合理表達我的不滿,從不以“再這樣就不喜歡你了!”為要挾條件。因為我們并不因為毛豆“乖”才愛他。我們愛的是那個原原本本的他。同理,我愿他做出人生選擇是因為自己的真實喜好,而不是犧牲自己的感受去討好別人。我會支持毛豆的決定并提醒他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而不是“你就做一個乖孩子,按照我給你指點的人生活下去?!?/p>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后于時代
我們大學畢業(yè)的時候,父母期望我們“考公務員,拿鐵飯碗”或者“進石油天然氣等壟斷行業(yè)”。然而,十多年過去了,做了公務員的人,忍受著低效的官僚體制;去了石油燃氣的同學,經(jīng)歷著油氣的蕭條與裁員。只有那些去中關村擺地攤、折騰電子商務公司、當時讓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機,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
最本質(zhì)的一點:這個時代是“后喻時代”:時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輩要向后輩學習,而不是我們向父輩聽話。只可惜,能認清自己視野局限的父輩并不多,大多數(shù)還認為下一代應該“乖”一點,走一條穩(wěn)穩(wěn)妥妥的路——越穩(wěn)妥的職業(yè),越以犧牲創(chuàng)新能力為代價。這個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鐵飯碗?待別人都功成名就的時候,那些聽父輩指路的“乖”孩子,才發(fā)現(xiàn)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變職業(yè)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適應社會。
當硅谷的大街小巷已經(jīng)充斥著無人駕駛汽車,當googleX實驗室進行著震撼世界的100個創(chuàng)意時,中國父母的“乖”,卻意味著用前人井底觀天的人生經(jīng)驗,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測、未可知的人生。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那個就是“乖”小孩!
接受了自己的成長教訓的我,終于讓毛豆做了一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這天吃過晚飯,毛豆拿著一個堆砌的很奇怪的小車來給我看,本是車窗卻堆到了尾巴上,車頭卻倒裝在車身,姥姥一看就皺起了眉頭,“車哪有長這樣的。來,姥姥幫你按畫冊上的砌好?!泵共挪豢下犜挘^續(xù)往車身上堆砌大人無法理解的功能零件。
我笑了。這車堆疊的算不上巧,毛豆也絕對不乖,可這輛看起來丑陋的小車,在這個創(chuàng)新以指數(shù)級變化的時代,就像googleX實驗室的創(chuàng)新構(gòu)想,一定能通往我們這一代人無法理解的未來。
孩子,你可以做生氣的小孩、真實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唯獨,不要做一個乖小孩!
兒童獨立性格越早培養(yǎng)越好
很多父母都覺得,小寶寶還不懂事,能做的事情也很少,要等到孩子大些才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其實不然,也許孩子還不能自己去做什么事情,但是獨立性的性格和意識,應該是越早培養(yǎng)越好。
獨立自主性是指在思考、想象和活動中,較顯著地不依賴、不追隨別人,能夠相對獨立地進行活動。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現(xiàn)之一,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zhì)量以及孩子成年后事業(yè)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孩子一歲左右時,就可以進行獨立自主性的培養(yǎng)。
首先,要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孩子。你要了解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所普遍具備的各種能力。知道在什么年齡,孩子應該會做什么事情了,那么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賴別人。你還要了解你孩子的“特別性”。知道你的孩子有哪些與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對這些特別之處,你要相應地采取特別的教育。如有的能力是你孩子的強項,那么你可以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他;若你的孩子生性敏感、膽小,那么你應該多鼓勵他大膽嘗試。
其次,在進行孩子的獨立性培養(yǎng)的時候,要做到:
1、給予充分的活動自由
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是在獨立活動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要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孩子,就應該為他提供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2、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
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的愛。與他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從而使他對你和周圍事物都具有信任感。因為獨立自主性的培養(yǎng),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為基礎。只有當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難時一定會得到幫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膽地去探索外界和嘗試活動。因此,在孩子活動時,你應該陪伴在他身邊,給他鼓勵。
3、循序漸進,不隨便批評
獨立自主性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切不可急于求成,對孩子的發(fā)展作出過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為孩子一時沒有達到你的要求,就橫加斥責請先冷靜地分析一下孩子沒有達到要求的原因,以科學的準則來衡量,然后再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策略。
孩子兩歲是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關鍵期,要好好把握。
兩歲左右,孩子的獨立意識增強,什么事都要堅持自己做,拒絕別人的幫助。這是孩子心理發(fā)展的第一個“執(zhí)拗期”。家長正好可以因勢利導,把握孩子這個時期印心理特點,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適時地提供給他適當?shù)膸椭?、指導和贊美,讓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樂?/p>
1、給孩子一個獨立自主的好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個處處依賴他人,對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動不動就尋求幫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夠獨立自主。你的一舉一動,還有你的品質(zhì),都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榜樣。所以,先從你自己獨立自主做起吧!
2、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
家庭環(huán)境安全了,同時教給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識,就免除了你擔心孩子受到傷害的后顧之憂,也就不會過多限制孩子的活動,孩子獨立自主性的發(fā)展就獲得了機會和可能。教給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識,讓孩子學會躲避危險,學會自我保護。讓孩子在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學習的同時,不會受到不必要的危害,為孩子獨立自主性的發(fā)展提供安全的保障。
你的脾氣越大,教育孩子的效果越差!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中總是喜歡發(fā)脾氣,習慣于把每次發(fā)脾氣歸咎為孩子不聽話,或孩子某種行為太不像話,認為自己發(fā)脾氣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教育孩子。事實是,脾氣不但沒有教育功能,卻是反教育的。脾氣越大,形成深遠而廣泛的損害。
家長三分脾氣,對孩子是七分損害
壞脾氣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們大約可以這樣描述:輕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氣暴躁,愛抱怨或抬杠,為人苛刻;重度后果,嚴重抑郁癥……。家長發(fā)三分脾氣,會對孩子形成七分損害。說壞脾氣是教育的死敵、人生的陷阱,并不為過。
脾氣的壞處其實大多數(shù)人都明白,只是做不到不發(fā)脾氣。不少家長經(jīng)常下決心要改掉壞脾氣,每每事到臨頭,火氣一上來,就什么都忘了。所以,本文想著重談談如何克制壞脾氣。
克制脾氣不能光靠一個“忍”字。古話說得好,“忍”字心頭一把刀。一位家長給我的郵件標題是“我忍,我忍,我忍忍忍”,且不說郵件內(nèi)容如何,標題已夠驚人。刀鋒之下,如何能躲開傷害?一個人心上這么多帶血的刀子,若不去掉,遲早是要割傷自己或他人的。
這就說到一個問題,脾氣大的人為什么心中常有怒氣?他們的“火”到底從何而來?知道病因,對預防和治療都非常重要,所以有必要在這里對壞脾氣先追根溯源一下。
脾氣很差的人,童年經(jīng)歷往往有兩個特征:一是身邊有個愛發(fā)脾氣的人,二是內(nèi)心常常有委屈感。正是童年時代的這兩種遭遇,埋下了壞脾氣的隱患。
因為兒童的性情是向成人習得的,家長的行為示范作用要遠大于口頭訓誡作用。壞脾氣家長動不動向他人、配偶或孩子發(fā)火,這首先是做了反面示范,無意中教會孩子用破壞性方式表達不同觀點。
同時壞脾氣的人讓家庭生活經(jīng)常充滿火藥味,讓孩子的心理總是充滿負面情緒,積淀越來越多的負能量,成年后,習慣以傷害性的方式表達分歧,尤其容易沖著配偶和孩子嚷嚷,甚至動手,因為這兩者離自己最近,對自己威脅最小——于是我們看到,壞脾氣代代相傳,老子火氣大,兒子脾氣就差,到了孫子也不怎么樣——家族輪回鏈條就這樣形成,正如蒙臺梭利所言,“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
脾氣的本質(zhì)是恨意,恨意和思考力呈反比,恨意越深,思考力越淺。一些愛發(fā)脾氣的人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是:我這脾氣就這樣,天生的,改不了。把壞脾氣等同于雙眼皮一樣的生物遺傳,這反映了很多人對自己壞脾氣的無可奈何,以及對自我改變的逃避。
追溯脾氣的成因不是為了指責誰,而是為了看清楚自己的缺點從何而來,將要何往??辞迨虑榈膩睚埲ッ},才能避免把壞脾氣合理化,才有力量斬斷這輪回的鏈條,并且容易對原生家庭的缺陷給出原諒。
如何改變壞脾氣
如何改變壞脾氣?關鍵一步是立即行動。即從今天、從這件事開始,不發(fā)脾氣。
脾氣這個東西,不發(fā)就不發(fā)了,你不縱容它,它就不會張牙舞爪。反之,如果不加約束,脾氣可以被喂養(yǎng)得越來越大。這不僅在心理學上被觀察到,生物學也證明,慣于擺出暴力姿勢的人,只會增加自己的憤怒。
克制脾氣可以從每一個想要發(fā)火的事件中開始練習,哪怕覺得自己在“演戲”,也要演下去,情緒沒到位的情況下,努力讓行動先到位。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任意表露情緒,可以強化情緒。相反,盡可能地抑制情緒,則會削弱情緒”。并且人的情緒有互動性,投射出去的情緒往往會反彈回來,每一次反彈都是強化。好情緒有好強化,壞情緒有壞強化。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變成“好脾氣”,就要讓“好脾氣”不斷和我們相逢,盡量不讓壞脾氣出來露臉。
大部分情況下,人只要體驗過一次克制脾氣帶來的愉悅,后面就會更容易控制情緒。
有位家長說她一直對兒子要求嚴格,但還在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脾氣不好,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fā)雷霆,大喊大叫,而且從不認錯,經(jīng)常氣得她簡直要發(fā)瘋,只是因為知道打孩子不好,才強行忍著不動手,但和孩子吵架卻是頻繁發(fā)生。
有一次她實在黔驢技窮了,憤怒地對孩子大喊一聲:你就不能讓媽媽高興點嗎?兒子大聲回敬說:“我不知如何讓你高興,就知道如何讓你不高興?!彼敃r感覺內(nèi)臟都要氣得出血了。
有一天,兒子從學校打來電話,說一個作業(yè)本丟在家里了,必須要今天交,要媽媽送一趟。這不是第一次了,這孩子整天丟三落四的,動不動就把什么東西丟在某個地方,所以當她黑著臉把作業(yè)本送到孩子手上,剛說了句“每天叮囑你多少次……”兒子立即嗆她一句“好了好了,你快走吧!”扭頭就離開,沒有一點認錯的意思,也沒有對媽媽的辛苦表示一點感謝。可能只是因為在學校里,才沒大喊大叫。
晚上她很想批評兒子幾句,只是害怕他發(fā)脾氣,才硬忍住了,心想等你下次再忘了帶東西,逮著了一定好好教訓一頓。
沒想到第二天兒子又從學校打來電話,說他把今天要交給老師的一張表格丟在家里了,要媽媽再送一趟。她一聽,火氣騰一下就上來了,沒好氣地說,媽媽今天忙,沒時間,你明天再交吧,生氣地把電話掛斷。
過了一小會兒,老師打來電話,說這個表格必須今天交來,現(xiàn)在班里就缺她兒子這一張,希望家長配合老師的工作,否則孩子沒法放學回家,老師也沒法下班。老師口氣強硬,不容商量,她只好放下手頭的事,開車往兒子學校趕去,內(nèi)心簡直可以用怒火萬丈來形容,恨不得當下抓住兒子痛罵一頓。
快要到兒子學校時,她想到有可能遇到兒子的老師,突然有一點點膽怯,感覺沒有勇氣面對,害怕被老師給臉色看。然后又想到,自己還這么害怕見到老師,兒子此時不知有多難堪。老師顯然很生氣,應該已是狠狠地訓了兒子。全班那么多孩子,就他一個人忘了帶表格,這讓兒子多么尷尬啊。
想到這里,她忽然有點開始心疼兒子了,心里的怒氣一下消解了不少,然后,不知怎么突然生出一個想法,今天連提醒也免了,反正提醒也沒用,還讓他嗆自己兩句,這次什么也不說,看看他以后會怎樣。
到了學校見到兒子,她一反常態(tài)地沒有生氣,把表格交給兒子時,順便把水壺遞到孩子手上,和顏悅色地說,水壺也忘了帶了,是不是一上午沒喝水,渴嗎?媽媽的表現(xiàn)讓孩子大吃一驚,有些不相信地看看媽媽,一時不知該說什么,眼睛里流露出感動。要知道,以前如果忘了帶水壺,也是一個過錯,回家后總會受到一頓責罵。
看著孩子的表情,媽媽忽然覺得孩子那么可憐,自己沒發(fā)火,居然讓他那么意外,可見自己對孩子發(fā)了多少火。媽媽一下感覺有些心酸,忍不住溫柔地拍拍孩子后背。當孩子確信這次媽媽真的沒生氣時,眼中突然泛起淚光,有些不知所措地低下頭,囁嚅著低聲說一句“媽媽,又讓你又跑一趟……”孩子雖然沒把話說完整,但能聽得出他的歉疚,幾乎可以確信,孩子在強忍著眼淚,或已流下眼淚。
媽媽一瞬間也眼眶一熱,又輕輕摸摸孩子腦袋說,沒事,反正媽媽今天也不忙。嗯,沒別的事了吧,那媽媽走了。孩子輕輕地嗯一聲,還是沒抬頭,媽媽能感覺到她和孩子間有某種溫暖的東西在交流著。
回家的路上,竟是從未有過的幸福感,原來寬容竟有這么大力量,可以讓一個從來不肯低頭認錯的孩子主動說出對不起。晚上孩子回家后,居然也一反常態(tài)地變得非常溫順,媽媽讓他干什么,他總是情緒愉快地去做了,完全沒有以往的故意頂牛。
這次經(jīng)歷讓她看到克制脾氣的成果,給她帶來信心和鼓舞。后來這位家長開始不斷地約束自己,發(fā)脾氣確實是越來越少,脾氣也越來越小。
很多事情如果放在以前,一定會覺得不可容忍,非得暴怒一場不可,后來卻發(fā)現(xiàn)所有的事情都沒什么大不了的,不發(fā)火并沒有那么難,而孩子也變得越來越懂事。
家長心中沒怒火,孩子的脾氣就發(fā)不起來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這個孩子一樣,家長一改變脾氣,馬上就懂得“領情”,很多孩子對家長初期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并沒有積極的反饋,似乎無動于衷。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也不要氣餒,哪怕是遇到孩子主動挑釁也不要發(fā)火,讓他“拳頭打在空氣中”。
雙方的負面情緒都得不到釋放和回應,時間久了,自己的脾氣、孩子的脾氣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好。
有位爸爸說他下決心不再跟還在上幼兒園大班的兒子發(fā)脾氣,但小家伙蹬鼻子上臉,給三分顏色就想開染坊,弄得家長越來越?jīng)]信心,擔心把他溺愛壞了。
但有一天傍晚,這種印象改變了。當時,孩子媽媽把一盤剛炒好的土豆絲端到桌上,又進廚房炒第二個菜。孩子馬上爬到椅子上要吃,爸爸說菜剛炒出來太燙,再說媽媽還沒過來呢,等一會兒吧。孩子一臉不愉快,手里的筷子不肯放下,啪啪敲擊桌子,趁爸爸不注意,突然往菜盤里吐一口口水。
這實在太過分了,爸爸幾乎把持不住地想發(fā)火。也許是小家伙自己也知道這動作太出格,看著爸爸,目光既挑釁,又有些怯怯的。爸爸看他一眼,強壓怒火,鎮(zhèn)靜地看孩子一眼,沒吱聲,低下頭繼續(xù)看手機,努力平息心里的火氣,然后思考對策。
片刻后,媽媽端著另一個菜出來,不知道剛才發(fā)生了什么,爸爸也沒說什么,一家人開始吃飯。爸爸心里憋屈得都有些吃不下飯。小家伙也許確實覺得自己理虧,也許是因為又沒等到爸爸的火氣,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在飯桌上表現(xiàn)得出奇地乖巧,一直老老實實地坐著吃飯,不像平時吃兩口就跑了,還把碗里的飯吃得干干凈凈的。
媽媽驚奇地說寶寶今天表現(xiàn)怎么那么好。爸爸心里忽有一些感動,覺得自己堅持不發(fā)脾氣有了成果,慶幸自己沒有輕易放棄“好脾氣”。他反思自己平時對孩子管得多,又老發(fā)火,孩子不逆反才怪。
比如今天,孩子想先吃幾口土豆絲,這要求對一個小孩子來說其實很正常,家里又沒有外人,為什么不允許呢?這么點事都要限制他,他當然會覺得你總是很不友好,就要故意在你面前搗亂。如果自己沒壓住火,又打罵孩子一頓,事情會變得多么糟啊。
在這么具有挑戰(zhàn)性的事件上還能控制不發(fā)火,爸爸自己也有成就感,此后更注意減少限制孩子,努力克制脾氣。
脾氣與脾氣的對峙就像拔河賽,對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堅持為前提的。如果想讓對方不再堅持,最好的辦法是放開手中的繩子——家長心中沒怒火,孩子的脾氣就發(fā)不起來。這一點小小的改變,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巨大。
克制壞脾氣,教你三個小妙招
在改善壞脾氣的路上,家長要經(jīng)常盡量問自己幾個問題:我的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好,是不是我做得不如別的家長好?或者是我沒看見自己孩子的好?在和孩子相處中,我原諒過他什么錯誤?對他的什么缺點能一笑了之?給孩子做個好榜樣重要,還是我出口惡氣重要?比起那些天生殘疾或生大病住院的孩子,我的孩子四肢齊全,身體健康,這是不是他給我的回報呢……這些問題不妨常在心里想想,就是對壞脾氣的不斷降解。
控制脾氣,多數(shù)家長只要在意識上到位了,行動就會自動調(diào)整。但也有人發(fā)現(xiàn),克制脾氣于自己來說是件特別困難的事,雖然明明白白地知道發(fā)脾氣的壞處,卻常常控制不住。每次發(fā)完火都后悔得要死,可到了下次,照樣大發(fā)雷霆。
如果是這種情況,可以試試下面幾種辦法:
1、半小時效應
給自己立個規(guī)矩,不管有多憤怒,都不馬上發(fā)作,即便無意中發(fā)作了,也要馬上收住,告訴自己等半小時,一切都等到半小時后再說。
在這半小時里,一定要去做點別的事,凡能讓自己感覺好些的事都可以做,比如瀏覽網(wǎng)頁、玩游戲、吃東西、到外面走走、洗個澡或給好友打個電話等等。一切有可能挑動脾氣的事都不做,且最好不要和孩子在一起。
脾氣是一種激情,爆發(fā)都是瞬間的事,挨過半小時后,人就會變得理性,該怎么樣做不該怎樣做,基本上就清楚了。
2、紙條儀式
在特別想改變壞脾氣時,寫兩張紙條。第一張描摹自己的壞脾氣,把它的可惡白紙黑字地寫出來,此紙條象征自己的壞脾氣。第二張寫下自己改變壞脾氣的愿望,以及有提醒作用的一兩句話,此紙條象征自己的決心。然后把第一張狠狠地撕碎、燒掉或用其他方式銷毀,感覺把壞脾氣埋葬掉。第二張貼到墻上或放到其他自己方便看到的地方,規(guī)定自己不管在什么情況下,只要想發(fā)火,必須先跑去看過這字條,看完了再決定發(fā)不發(fā)火。或已開始發(fā)火,突然想到紙條,也要跑去看看。
若紙條有效控制了火氣,給自己一點任何形式的獎勵,讓自己高興;如果看過紙條后沒管用,還是發(fā)脾氣了,也不要氣餒,把這一張撕了,重新寫一張,重新給自己鼓勁??醇垪l這個儀式化的行為一直堅持下去,上面提醒自己的話經(jīng)常在心里復習一下,壞脾氣一定能被有效抑制。
3、意念疏散
當火氣一下子起來時,先趕快把意念投注向自己身體內(nèi)部,宛如立即把身邊惹你生氣的人丟棄掉,顧不上管他一樣。
集中注意力尋找一下身體哪部分被怒火弄得不舒服了,是胸口憋悶,還是腦袋隱痛,或是手臂顫抖,然后把意念集中到那個不舒服的地方,想象有一團純凈的氣體或清清的水流,輕柔地包圍那里,旋轉(zhuǎn)按摩,并絲絲深入,把那里的濁氣驅(qū)趕出去,可經(jīng)由身體任何地方揮發(fā)到空中,身體越來越干凈。這個過程最好伴有深呼吸,感覺純凈之氣被吸入,然后長吁氣,濁氣被呼出去……一次驅(qū)散不完就再來一次,直到感覺自己變得干凈、平靜而松弛。
以上三條方法可以同時做,也可以只做一條。關鍵是堅持,一直堅持,給自己反復練習的機會。
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裝滿教育的正能量
西方流傳一句笑話:如何像卡耐基一樣成功?答案是:實踐,實踐,再實踐。套用這句話,完全可以說,如何成為一個不發(fā)怒的人?答案是:不怒,不怒,就不怒!在發(fā)脾氣的時刻,沒有比停止發(fā)脾氣更重要的事情。
任何自我控制手段只有建立在強烈的自我改變意識上,才會有效。在和孩子的“較量”中,家長要時時記住,只要發(fā)火,就輸了。
家長若不和孩子斗狠比強,遇到事情有定力,有變通力,那么孩子學到的正是這些。
當然,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天下沒脾氣的人很少,正如天下沒有私心的人幾乎沒有一樣。
所以也不要期待自己成為完美父母,不要有教育潔癖,否則會太焦慮。而過度焦慮對改善脾氣并沒有什么好處。
大家都是凡人,偶爾發(fā)點脾氣也正常。如同正常范圍內(nèi)的私心是健康的也是必須的,正常范圍內(nèi)的脾氣也可以存在并可以被理解,關鍵是個“度”的問題。如果實在沒忍住,脾氣發(fā)作了,至少要守住兩條底線:一是堅決不動手,只動嘴;二是趕快結(jié)束,不糾纏。
不要非得講什么理,明明白白開始的事,可以糊里糊涂結(jié)束,這并不影響以后的日子變得清朗。當我們變得越來越習慣于自我克制時,自我克制就變得越來越容易。
孩子逆反,說明他有獨立思考能力和選擇的勇氣,這總比事事聽命于家長、沒主見好得多。孩子成績不理想,但他身體健康,心地單純善良,這該多么令人欣慰。
錢包被小偷偷了,要慶幸銀行的存款沒被人騙走;挨老板一頓訓,就去慶幸自己好歹有工作有薪水。邁腳出門,平直的馬路已鋪到腳下;輕輕點擊電腦鼠標,世界就展現(xiàn)在眼前……太多太多的恩惠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如果日子充滿感恩,你投送出去的心情都將回報給你;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氛圍,家長自己更受滋養(yǎng)。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薄@是自勉境界?!捌刑岜緹o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薄@是超脫境界。
對于一個超然的靈魂來說,有什么事會讓他煩惱到失態(tài)呢?境界的升華不可能輕松地一步登天,而需要一點點去修行。當我們能對一人一事給出豁達和寬容時,已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世界抱有無怨的情懷。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裝滿教育正能量。
大聲吼孩子只會讓ta越來越差勁
當孩子犯了錯誤,你不要只是吼叫孩子,說教大道理,而是要給孩子另一個選擇。也就是說,不要只說“不可以”,請指出一條可以的路來給他走。
常常罵、大聲罵、越罵越聽不見
人的大腦有個特性,對習慣性的東西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比如,當父母第一次大聲責罵時,孩子“如你所愿”能被嚇哭,但是次數(shù)多后,他就習慣了,每次被罵的時候注意力都是游離的,他根本沒有在聽,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
因此管教孩子要言出必行,說到做到,威脅的次數(shù)多了,也就沒有效了。
吼罵孩子是白費口舌
罵孩子的壞處是,他一緊張,大腦會自動轉(zhuǎn)入逃生機制,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過一劫,父母就白費唇舌了。此外,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你大聲吼他,他將來在外面也大聲吼別人,這會使他沒有人緣,交不到好朋友,以后人生的路會很孤寂,而且你吼他,他以后也會繼續(xù)去吼你的孫子。
人都有好奇心,越是聽不清楚的,越會注意去聽。因此,要孩子注意聽你說話,不必大聲吼,只要引起他的動機,你越不要他聽見,他越會注意聽。其實最好的溝通方式是身教,因為太小的孩子還不能說理,當大人做給他看時,他便自然會學進去。
管教孩子,不用吼的用什么?
1.耐心傾聽
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但是這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管教孩子,關鍵是要找出孩子犯錯的原因,從源頭下手,把原因除去。此時家長應先冷靜下來,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當家長的心思已經(jīng)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jīng)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2.放下身段
同孩子做協(xié)商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但是這樣做往往會激化矛盾,叫他不要他偏要。這時,父母不妨放下身段,不要總是命令孩子,而是同孩子做協(xié)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fā),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3.讓孩子去體驗后果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你再怎么吼叫也是無用的。那么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么正確和重要。
4.跟孩子講道理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
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5.給孩子另一個選擇
當孩子犯了錯誤,你不要只是吼叫孩子,說教大道理,而是要給孩子另一個選擇。也就是說,不要只說“不可以”,請指出一條可以的路來給他走。大腦好像一個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條從A到B的路,如果你不要他走這條路,你要先牽他的手走另一條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被踩扁了,新路便形成了,而舊路許久不走,又被長出來的草蓋住,便看不見了。
越能打架的孩子越精明強干
據(jù)社會專家說,在兒童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哪種國家、哪種文化,進攻性行為在所難免。越是能打架的孩子,越具備社交能力,也越精明強干。只是你要善意誘導就好啦!
這里的幾個小例子,讓我們細看寶貝在打架中健康地長大——
STORY1挑逗式:就不給你帽子,怎么著?!
在游樂場上,Sam跟兩個英國孩子開玩笑,把他們的帽子和球都搶走了,大家都在哈哈大笑,兩個英國孩子也沒有著急,哈哈笑著追他。Sam把這兩個孩子的帽子和球扔到草堆里,還跳著腳喊著“我把你們的帽子扔到臭溝里面去啦!臟啦!”兩個英國孩子跑到草叢里面撿回自己的帽子和球開始追著Sam打他,三個孩子熱熱鬧鬧地打成一片。
行為翻譯:快來和我們一起玩吧
“挑逗”是兒童之間非常常見的社交行為,一個會挑逗他人的孩子,說明他的智力發(fā)育有了飛速的成長,能夠利用自我設計的游戲來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力,進行友好交往。同時,如果其他小朋友開他的玩笑,他也能夠快樂地接受,并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對方的挑逗,是請小朋友參與到游戲中的一種行為。
成長評述:追逐是兒童在鍛煉奔跑能力
追逐是兒童鍛煉奔跑能力,促進大腦中空間距離、物體關系識別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發(fā)育的一種形式。孩子蹣跚學步開始,即便走路還不穩(wěn)當,跑起來搖搖晃晃,并且十分容易摔跟頭,他們卻無一例外地熱衷于奔跑追逐。這是他們身體發(fā)育的需求,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放手讓孩子多多奔跑,也應該多跟孩子一起玩一玩兒互相追逐的游戲。
STORY2扭打式:不“打”不成交
有一天,毛毛過生日,我們帶著孩子去他們家玩。小孩子是不“打”不成交,他們之間可以說是遇上了知己。那個時候正好是世界杯期間,毛毛是小世界杯迷,立刻抱著個足球讓我家的兩個寶貝和他一起踢,他們那里是踢球呀,分明是肉搏戰(zhàn)的樣子,你撞我一下,我拽你一把,互相抱在一起在地上打滾,嘴里還叫喊著。孩子們的眼睛里都泛著興奮的光芒,滿桌子的蛋糕甜點也留不住他們。
行為翻譯:我的力量有多大
兒童交往當中,大約10%的游戲行為是兩個或者多個孩子糾結(jié)在一起,身體沖撞,扭打摔跤。在這種游戲當中,孩子們體驗著自己的力量,發(fā)現(xiàn)著自身的強度和限度,增強著自信心。并且呢,還排出老大、老二的順序,還會根據(jù)伙伴的力量逐步調(diào)整。我們做家長的,不僅需要經(jīng)常擁抱孩子,也應該多跟孩子進行扭打游戲,有助于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找到力量的極限、建立起自信。
成長評述:接觸是與人交流的開始
一個人的身體感覺越猛烈,他或她的情感的反應就越強烈,情緒的發(fā)展也越健康。人類大腦的發(fā)育,首先發(fā)育的是感官,是各種生理感覺,尤其是觸覺的發(fā)展。身體接觸可以幫助兒童接觸自己的情緒,體驗和感受自己的情感。一個什么東西都不摸、什么人都不碰的孩子,會變得沒有感情、冷漠畏縮、無法和他人交流。所以,不要害怕孩子之間身體的接觸,哪怕是打架也沒關系。
STORY3攻擊式:你到底敢不敢?
小軍看著站在滑梯頂端的小強,很好奇小強在做什么,然后自己也走了上去。當時我和一個朋友站在比較遠的地方關注事態(tài)的發(fā)展。小軍好像在問小強一些問題,比如,這個滑梯好不好玩?但過了一會,小強很想自己玩滑梯,讓小軍滑下去,可是小軍不愿意也有點不太敢的樣子……兩三分鐘以后,比較強壯的小強突然采取了一個最直接和最粗魯?shù)姆椒ǎ翰还懿活櫟赝屏诵≤娨话眩氚阉葡氯?,小軍嚇得哭起來,引來了大人的注意?/p>
行為翻譯:你占了我的地盤,走開!
大部分發(fā)生在孩子之間的攻擊行為,都是正常的,并且是友好的,絕對不帶有惡意。
我們看到,有些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當中,過早地引入了爭斗、輸贏、吃虧等等概念。這些家長讓孩子參加各種競技比賽,敦促孩子取得名次和證書;把孩子跟同齡、同班小朋友相比較,強調(diào)孩子必須各方面都得第一;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動,容不得孩子“吃虧”,并且教導孩子必須時時處處占上風,不然就批評指責孩子太笨、太窩囊。這些做法會誤導孩子的游戲意圖,認為所有的沖突都是惡意的。
成長評述:克服兒童自我中心性
工具性進攻行為是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兒童將進攻行為當作一種工具或手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爭奪玩具、甚至在爭搶的過程中出手打人,或者推倒對方以占領游樂器械,等等。這種進攻行為只是兒童思維自我中心性、不能延遲滿足、并且尚未掌握語言交流的一種正常表現(xiàn)。
STORY4敵意式:真正地廝打起來!
一天放學之后,西西、Sam、虎娃以及其他的一些孩子在幼兒園樓下海洋池里玩球。玩著玩著,西西、Sam、虎娃三個小男孩兒開始拿著球互相打著玩兒。打著打著,就變成Sam和虎娃兩個人跟西西拿著球互相扔到身上對打,西西逐漸感覺自己處于劣勢,越打越著急,最后他干脆不用球來打,而是去抓Sam和虎娃,氣憤地跟他們真正地廝打起來。
行為翻譯:我在發(fā)泄情緒
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個別的孩子會在沒有明顯挑釁的情況下,主動對小朋友施加暴力。比如,有的孩子在游玩的過程中,會突然掐、擰、打或者咬其他的小朋友。一般來說,有這種舉動的孩子,是在發(fā)泄某種情緒,也許是要引起他人關注。每一個孩子都有感到難過的時候,都可能做出過激行為。偶然一次,我們不必如臨大敵,而是平靜化解、及時處理。我們要一遍一遍耐心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可以的,不可以傷害他人。
成長評述:逐漸學會忍耐和表達
兒童是在“嘗試-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的,不允許孩子犯錯誤,也就等于剝奪了他們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很多孩子在嘗試一兩次,并且發(fā)現(xiàn)這種行為不被接受之后,會逐漸削弱,學會以其他方式表達自己。
TIPS對與錯:關鍵是媽媽的態(tài)度!
正確!當我們的孩子挨了別人一巴掌或者挑逗時……
如果我們告訴他:“我知道這讓你疼了,但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喜歡你,想跟你玩兒,但又不知道該怎么表達才好了。”或者“他跟你開玩笑、逗你玩兒呢!別在意!”孩子會覺得這個世界是溫暖的、友善的!
錯誤!然而如果我們用一種憤憤然的態(tài)度對待所有的兒童之間正常的扭打、挑逗……
認定對方在“欺負”自己的孩子,我們的孩子就繼承了一種“受害者”心態(tài),誤以為所有的動作都是意在傷害自己,要么對這個世界橫眉立目、怒而待之,要么在家長強健的羽翼保護之下,變得懦弱膽小,無法學會社交技巧。
你越吼,孩子越差勁!這樣的方式才最簡單有效
不久前,我家樓下搬來了新住戶,兩位老人和一家三口。本應該是其樂融融的三代同堂,可是從搬來那天起,氣氛就不大對。每天早上和晚上,幾乎都能準時聽到大聲的訓斥和爭吵。
早上,是奶奶訓孩子。
奶奶:“快點吃,都幾點了,上學晚了昂!”
孩子:“哦”
奶奶:“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吃個飯磨磨唧唧!”
孩子:“哦,知道了,我這不快吃了嘛!”
奶奶:“你還犟嘴?我說錯了?說你多少遍了?聽過一次嗎?皮賊!”
孩子:“哎呀!你還沒完了!走走走,我吃飽了,走走走!”
晚上,是媽媽訓孩子。
媽媽:“把電視給我關了!我出去遛狗前就囑咐你練琴,你干嘛了?”
孩子:“我就看一小會兒,這就去練,還不行嗎?”
媽媽:“趕緊的!人家秦老師天天跟我說,一塊練琴的7個孩子里,就數(shù)你懶!”
孩子:“哎呀,我這就練!”
媽媽:“整天跟個皮賊似得,說800遍也不聽。讓你練個琴,跟害你一樣!”
孩子:“……”
這樣的場景,大家都或多或少經(jīng)歷過吧!不用說,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上進、學好,關心孩子的出發(fā)點是不容置疑的,可有時候也確實是頭疼:孩子就是油鹽不進,好說歹說就是不聽。
于是,我們一氣之下就會吼孩子、罵孩子,可是時間一長,孩子真的變成了個“皮賊”,越罵越不聽話,甚至還學會了頂嘴。這或許是無數(shù)家長最煩心的事兒了。
2、孩子為什么越吼越不聽話?
(1)超限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現(xiàn)象,叫“超限效應”:當一個人接受的刺激過多、過強、時間過長時,內(nèi)心就會滋生不耐煩、逆反的情緒。用一句俗語概括一下,就是: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當我們第一次大聲斥責孩子的時候,孩子確實很害怕,會表現(xiàn)得很老實、很聽話??墒谴舐曈柍獾拇螖?shù)多了之后,孩子就會習慣這些大強度的“刺激”,看似在聽你吼,其實注意力早已經(jīng)游離到別處去了,根本不在乎你在吼什么。
時間一久,孩子發(fā)現(xiàn)你除了吼,并不能拿他怎么樣,于是就大膽起來,敢跟你頂嘴對著干。
(2)大腦的逃生機制
當一個人感到強烈的恐懼、感到受威脅時,大腦會啟動緊急逃生機制,精神緊繃,時刻準備逃避災難。這是人類的本能,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大聲責罵孩子時,往往會觸發(fā)孩子大腦的這種逃生機制。雖然家長在大聲教育孩子,但孩子滿腦子想的都是:“別罵了,別罵了!什么時候結(jié)束?”
最后,家長責罵完問一句:“以后還這樣嗎?”
孩子立馬表現(xiàn)得很老實,回答:“不這樣了!”
其實,孩子并不知道以后怎么做,只知道家長狂風暴雨般的責罵終于結(jié)束了,可以松一口氣了。
3、怎樣不吼不叫地管理孩子?
(1)對孩子的要求,簡單干脆
為什么再刺兒頭的孩子,到了部隊里都服服帖帖?因為部隊教官的指令干脆堅決,從不拖泥帶水。越是冗長、繁瑣的指令,越?jīng)]有執(zhí)行力。
很多家長都在抱怨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要求難道不是嘮嘮叨叨的嗎?
同樣是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一種要求方式是:
我跟你說過幾遍了,自己的書別亂扔!
一個小姑娘,整天邋邋遢遢像什么樣子,多丟人!
自己東西自己做不知道么?從小就得學會獨立!
另一種要求方式是:一會吃飯了,給你5分鐘收拾書包,我看著你做!
大家覺得那種方式效果好呢?
(2)對孩子的批評,就事論事
我們在大聲斥責孩子的過程中,情緒會變得非常激動,于是常常借著孩子這次的錯誤長篇大論,甚至把孩子之前的舊賬翻出來。
同樣是批評孩子沒做完作業(yè)就看電視,一種方式是:
你看你看,沒記性!上次說的不是你是吧?
自己不知道自己這次成績多差是吧?沒點羞恥感是吧?
孩子,人要有點自制力,才能有出息!
另一種方式是:5分鐘后,我要看到你坐到書桌前寫作業(yè)!要不然這一周都沒法看電視了。
對比一下,那種方式效果好呢?
(3)犯錯時,給孩子一個指導性選擇
斥責孩子時,我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自己說,錯在哪里了?……不對,重新想,到底錯哪了?”
家長們的想法是好的,企圖引導孩子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蓡栴}是,大多數(shù)孩子由于生活經(jīng)驗有限,根本不知道自己犯錯了!孩子眼中一件無所謂的事,竟惹得家長那么生氣,孩子也很蒙圈!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語氣堅定地給孩子一個正確的選擇。比如還是不做作業(yè)就看電視這件事,不妨跟孩子說:
作業(yè)不做完就看電視,是不對的,現(xiàn)在給你兩個選擇,一是5分鐘后坐到書桌前好好寫作業(yè),以后每天還能看一小時電視;二是今天隨便看電視,但是接下來一周都不準碰電視了。自己選!
(4)最關鍵的:父母要學會平復情緒、放下身段
當我們對孩子大吼大叫時,恰恰暴露出了我們自身的缺點:
一是對孩子犯的錯,拿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只能仗著自己是大人去逼迫孩子承認錯誤;
二是我們情緒控制能力很差,一個孩子就能把我們?nèi)堑么蟀l(fā)雷霆。
情緒是一種由內(nèi)而外的影響力,具有極強的感染性,父母常常大發(fā)其火的話,孩子也會慢慢變得沒有耐心,既對父母充滿抵觸、逆反,對同齡人也不太友好。所以說,父母的情緒穩(wěn)定,對孩子非常重要。
另外,父母只有在控制住自己情緒的狀態(tài)下,才有耐心去傾聽孩子犯錯后的解釋,才能有足夠的理智去開導孩子。
不管我們愿不愿意,養(yǎng)孩子都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越急越?jīng)]有效果。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放輕松了,態(tài)度簡單堅決點,很多事情反而明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