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交往形式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11 寶寶幼兒園的游戲 寶寶入園 寶寶班教育筆記導讀:眼對眼的互相注視是相互交往的開始。許多媽媽反映,在寶寶注視她們時會感到很高興,不由自主地會緊緊擁抱她們的孩子。
視、聽、觸覺和模仿是新生兒的主要行為能力。在家中新生兒和父母等交往也是通過這些能力來表現(xiàn)和發(fā)展的。
只要你用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小寶寶光臨人間不久就會東張西望,眼睛還會追隨紅球或有色玩具上下左右移動。
生后12~14天、26~28天的新生兒,在看紅球、聽格格聲這兩項行為方面較生后2一3天的新生兒有明顯長進。
生后2~3天的嬰幼兒雖能看紅球,但頭和眼球只能在水平方向移動,到12~14天特別到26~28天時不少新生兒可隨著紅球轉動。
如你能掌握此規(guī)律,你就可以在哺乳后抱起寶寶,眼和眼接觸(最佳距離是20厘米),一邊說話,一邊慢慢移動面部,寶寶的頭和眼球就會隨著你而轉動,這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意義卻重大。
正如美國學者文尼柯茨博士所說:“‘最早的母親貫注’對幼兒來說是很有幫助的,這是一個能提高敏感性的時期,在生后要持續(xù)幾個星期,可以為形成你寶寶的個性、展開智力發(fā)育及感覺發(fā)展提供條件和環(huán)境。”
這樣,如抓緊新生兒時期的行為鍛煉(當然要循序漸進),對你寶寶的發(fā)育會有很大好處。
眼對眼的互相注視是相互交往的開始。許多媽媽反映,在寶寶注視她們時會感到很高興,不由自主地會緊緊擁抱她們的孩子。
她們會說:“張開寶寶的眼睛,喔,寶寶是媽媽的,寶寶認識媽媽嗎?”這時寶寶可能會微笑。
大約40%的母親要花一周或更多的時間才感覺到寶寶真正是自己的。
通過接觸、照顧新生兒,父親才真正感到寶寶是自己的,因此這些相互之間的交往是必需的。
父母在此時期內能強烈地感到他(她)們自己與寶寶聯(lián)系在一起,驚人的感情共嗚滲透在母(父)親與新生兒之間。
在家庭隨訪中,媽媽還會告訴你她那些引以為驕傲的事:當寶寶在吃奶時聽到媽媽的談話,寶寶就會停止吸吮或改變吸吮速率,表明寶寶要聽媽媽說話,而別人的說話聲寶寶卻不理會。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幫助寶寶與小伙伴交往
2歲多的小孩子,特別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交往之中難免會有摩擦。不管出于什么樣的原因,都應該好好和孩子溝通,教會孩子與小伙伴交往的方法。
小孩子1歲以后,隨著孩子肢體運動迅速發(fā)展,運動空間擴大,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但這時他還不能區(qū)分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和情感。2歲以后,孩子開始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是由于語言發(fā)育尚不成熟,他們還不太會講出自己的需求,而更多的是直接使用肢體動作表達。在這個階段,孩子雖然開始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但是他不可能去考慮別人的需求,更不可能顧及和體驗別人的情感,或者因為自己的不當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傷害而感到內疚。因此他不能夠理解其他小朋友為什么會哭。孩子到了3歲以后,他才能將自己和別人區(qū)分開來,知道對于別人痛苦的事不見得自己會痛苦,別人高興的事不見得自己也高興。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產生移情,逐漸發(fā)展共情,能夠對別人的喜怒哀樂做出自己的反映,會因別人高興自己也高興,并開始對他人的痛苦或悲傷做出反應,逐步學會同情和安慰別人。
孩子處在2歲的生長階段時,因其生理、心理發(fā)育所限,尚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行為會導致其他小孩的不滿;但這個時期又是孩子開始觀察、學習同他人交往的重要階段,媽媽要充分利用這個過渡期,引導寶寶從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逐漸去觀察和接納別人的感受和情緒,學會關心和幫助別人,從而為他的人生打下一個美好的基礎。例如,媽媽要根據孩子心理發(fā)育的特點,經常鼓勵孩子傾訴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有選擇地給孩子講一些富有同情心的故事,例如照顧小動物等;同時在生活中用自己的行為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逐漸地,媽媽可以具體指導孩子如何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讓孩子學會如何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耐心并及時地指導他如何與其他小朋友分享、鼓勵他向別人學習,并改變自己不當?shù)男袨?。當孩子與他人相處大有進步時,一定要及時表揚自己的孩子,讓孩子了解什么是好的交往方式,從而將這個行為固定下來,成為一個受其他小朋友歡迎的好寶寶。
通過做客提高寶寶的交往能力
導讀:帶孩子到親朋好友家做客,可以增加孩子的社會經驗,鍛煉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這一類活動對孩子說來很有益處。
帶孩子到親朋好友家做客,可以增加孩子的社會經驗,鍛煉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這一類活動對孩子說來很有益處。但有的孩子在做客時不能和小伙伴友好相處,至使聚會不歡而散,令父母難堪。那么,應該怎樣指導自己的孩子在做客時與小伙伴相處呢?以下幾點請參考:
一、做客前指導孩子。
1、向孩子提出要求,明確在外做客時應有的文明禮貌舉止。要讓孩子知道在外面做客,和在家里做小主人不同,各家的生活習慣和規(guī)矩是有區(qū)別的,要守規(guī)矩懂禮貌,別人家的東西,未經允許不能隨便拿、翻,有些事情不可自作主張。
2、給孩子介紹去做客家的情況,特別應介紹對方小伙伴的情況和如何稱呼等基本情況,如對方是哥哥姐姐要尊敬,是弟弟妹妹要愛護。
3、指出孩子之間玩耍時的注意點:小客人一定要尊重小主人的意見,要多用商量、征求的口吻,如:“好不好?”“可以嗎?”“我能玩一會兒嗎?”……并可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特征給予重點強調要求。如孩子平時好強,事先就要告訴孩子與小伙伴玩時要謙和、忍讓;有的孩子較膽小,家長要鼓勵孩子不要害怕,如“大哥哥很喜歡你,我相信你會和他玩得很開心”。
二、在做客中指導孩子。
做客過程中父母也要關心自己的孩子,不能任隨孩子自己玩,放手不管??蓮膫让嬗^察孩子在與小伙伴玩耍中的情況,作一些適當?shù)闹更c、暗示,幫助孩子矯正一些不適宜的言行舉止。如果小伙伴之間發(fā)生了爭吵、矛盾,小問題,可以在大人的提醒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如果發(fā)現(xiàn)是自己孩子做得不對,也可把孩子帶到一邊,慢慢講道理,善意地提出批評,并指導孩子該怎么做。如需要道歉的話,也應鼓勵孩子勇敢承認錯誤,言歸于好。如果發(fā)現(xiàn)錯誤不在自己孩子,并吃了虧,大人也要心平氣和地對待,告訴孩子“你沒有錯,但我們是客人,能謙讓就謙讓?!币媸菦]法一起玩,暫時可把孩子帶開。
三、做客后及時作出評價。
對孩子在做客時與小伙伴相處時的表現(xiàn)要及時地評價,明辨哪些行為是好的,加以肯定;哪些行為不應該,指出為什么,今后應該怎么做,讓孩子改有方向。如果孩子的表現(xiàn)實在令人失望,再三告誡也不聽從,也可以取消下次做客機會,并明確告訴孩子“等你知道怎樣做客,怎樣對待小伙伴時,我們才能帶你去,否則主人不會歡迎你的?!睅Ш⒆釉谕庾隹?,對孩子來說是他們喜歡的活動,這樣的懲罰也可作正面教育的補充手段,相信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何解決寶寶在交往中的小氣行為?
導讀:對于孩子的小氣行為,家長必須探究原因,“對癥下藥”。樹立正確的教子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特別小氣,不準其他小朋友動自己的東西,不愿與其他孩子分享物品,這往往讓家長感到難堪。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氣行為,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征造成的。小氣是孩子發(fā)展過程中的自然現(xiàn)象,是自我意識的本能體現(xiàn)。孩子對心目中一切物品常理解為是“我”的,從未感受到別人的需要。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
教育上的問題。同伴交往時,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卻遭對方拒絕,因此,當別的小伙伴向自己借玩具時也表現(xiàn)出小氣行為,父母見后,卻給予一些贊賞,這樣,孩子的小氣行為便愈發(fā)嚴重,而一旦孩子出現(xiàn)小氣行為后,家長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個相當流行的說法:“家里只有一個孩子,要是有兩三個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長大就好了?!币源搜谏w自己教育的失誤。
對于孩子的小氣行為,家長必須探究原因,“對癥下藥”。樹立正確的教子觀,教育孩子做到:
學習分享。首先要從家庭中做起,使其懂得好東西應該大家分享。當家里來客人時,可有意識地讓孩子幫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給大家吃或拿玩具請小客人玩等。其次,家長應多給孩子與同伴相處的機會,讓他帶著玩具和同伴交換著玩,增加其與同伴分享的經驗。
學習贈與??沙39膭詈⒆影雅f時的物品(玩具、衣物等)贈與鄰家的弟弟、妹妹或捐給孤兒院的孩子們,也可在節(jié)日里,讓孩子向同伴贈送禮物,從中體會愉悅的感受。另外,家長應正確給孩子以適當?shù)墓膭?,如孩子有好玩具、好東西懂得分享時,家長應給予及時的肯定、贊許,孩子將會逐漸改掉小氣的毛病。
探究寶寶撒謊
導讀:說謊是每個寶寶的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如果聽到寶寶說謊媽媽千萬不要大聲斥責,這樣的態(tài)度可能會剝奪寶寶創(chuàng)造和思考的機會,對寶寶的智力開發(fā)與心理發(fā)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寶寶撒謊了!媽媽大驚失色:那么小就不老實,這還了得?可是,你知道寶寶撒謊的真正原因嗎?
寶寶撒謊有三種形式
撒謊是每個寶寶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種現(xiàn)象,寶寶撒謊與他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他的認識能力相關,一般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幻想性撒謊
3歲內的寶寶無法分清想像與現(xiàn)實,常常把想像的事物當作現(xiàn)實的事物來描述。他們往往會即興、隨意地把自己聽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經過自己的想像加工,套用到現(xiàn)實的人或事上去,出現(xiàn)沒有邏輯、不真實的“撒謊”;他們也可能把自己的愿望施加到某件事情上,把本來不存在的事情說得跟真的一樣,但是又漏洞百出,這只是他們通過想像表達自己愿望的一種方式。他們的這種撒謊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帶有非常明顯的幻想痕跡。
被動性撒謊
寶寶天性想要做好某件事情,獲得媽媽或其他自己喜愛的人的贊賞。當他們做錯事情后,會因為擔心受罰而說謊。其實,寶寶天性純真、直率,他們不會隱瞞自己的意圖,不會掩飾自己的情緒,不會控制自己探索的欲望。但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誠實引起了媽媽的不滿甚至是責罰時,為了逃避寶寶就會嘗試說謊。尤其當寶寶說謊后成功逃避責罰時,他們的說謊行為就會得到鼓勵。
行為性撒謊
有些被父母嬌生慣養(yǎng)的寶寶,習慣于一切玩具、食品都歸自己所有。他們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東西,只要自己喜歡都有可能悄悄地把它拿回家。為了怕媽媽發(fā)現(xiàn)而失去這些東西,寶寶也可能編一些想像的小謊言來讓自己的行為變得更加合理。
四大策略,將謊言轉化成智慧
可能媽媽們沒有想到,在寶寶的謊言背后還孕育著智慧種子吧!
對寶寶而言,撒謊,尤其是幻想性撒謊是他們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的最好見證。只要媽媽根據寶寶撒謊的情況分別對待,并進行恰當引導,寶寶的撒謊就不再是令媽媽頭痛的問題。相反,利用寶寶的撒謊行為,媽媽可以培養(yǎng)出一個更加充滿想像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聰慧寶寶。
策略一:正確對待寶寶的撒謊行為
撒謊的過程其實就是寶寶想像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它對培養(yǎng)寶寶的想像力與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當寶寶像露露一樣撒謊時,媽媽千萬不要訓斥他:“露露,瞎說什么呢?你哪兒有芭比娃娃?”聰明的媽媽會說:“寶寶,你沒有這樣的芭比娃娃,但是你確實很希望有一個這樣的芭比娃娃,對吧?你的想像力真豐富!你再想想,你想要的芭比娃娃還能做些什么?我們來編一個芭比娃娃的故事好不好?”如果媽媽策略指出寶寶的問題,同時寬容對待寶寶的幻想性撒謊行為,并對他們的幻想性撒謊行為進行誘導,寶寶就會在誘導下擺脫錯誤的撒謊行為,并大膽地想像與創(chuàng)作。如果發(fā)現(xiàn)寶寶有幻想性撒謊行為,媽媽千萬不要因寶寶撒謊而訓斥他們。要知道,這樣的處理方式極有可能扼殺一個未來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策略二:給寶寶創(chuàng)造更多的幻想性“撒謊”機會
比如,寶寶對媽媽做飯的事十分好奇,那么媽媽在跟寶寶玩耍時可以來一次幻想性“撒謊”競賽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激發(fā)寶寶的想像力,挖掘他們的語言智能。媽媽一邊假裝做各種洗菜切菜的動作,一邊對著寶寶嘮叨:“現(xiàn)在我要給寶寶做飯了,我把茄子洗干凈,咚咚咚咚切成絲,給寶寶做個魚香茄子煲……好了,魚香茄子煲做好了,現(xiàn)在該寶寶給媽媽做好吃的了”。于是,寶寶會在媽媽的誘導下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給媽媽或家里其他人做出很多的“美味佳肴”來。
策略三:讓責罰變得更策略些
當寶寶做錯事,為逃避責罰而撒謊的時候,媽媽不要如臨大敵般地對待他們。這樣會給寶寶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同時也不見得能立竿見影地改變寶寶的撒謊行為,相反還可能讓寶寶更加依賴撒謊來逃避責罰。聰明的媽媽可以利用寶寶的這次錯誤做點別的文章,既讓他們明白自己的錯誤,又不失時機地利用撒謊行為開發(fā)寶寶的智力。比如,媽媽可以直截了當?shù)刂赋鰧殞毜腻e誤,溫和地提醒寶寶以后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然后再給他們提出要求:你可以通過別的方式彌補自己的錯誤行為,并免于懲罰,比如編一個自己想像的故事等。
策略四:給寶寶一次設法補救方案的機會
如果寶寶發(fā)生行為性撒謊,媽媽一定要相信寶寶會改正錯誤,并可給寶寶提供一個設想補救方案并實施方案的機會。這樣,既可以讓寶寶自省,同時也可通過給予寶寶設法補救方案的機會,讓他們開動腦筋自己解決問題,養(yǎng)成自己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的習慣。比如,寶寶拿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回家,媽媽可以讓寶寶自己思考,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來彌補自己的錯誤?聰明的寶寶可能會想出很多方案,如把玩具還給人家并道歉;把玩具還給人家的同時,把自己的玩具借給人家玩;把玩具先還給人家,然后再與人家商量,說服小朋友把玩具借給自己玩一會兒等。如果寶寶想不出方案,媽媽可以給寶寶一些提示:“菲菲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她會很難過啊,你怎么辦她才不會難過呢?”
科學論壇:愛說謊的寶寶更富于創(chuàng)造力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一般,寶寶從3歲開始就會說謊,到小學二、三年級時,謊言最多也最嚴重。
但說謊是每個寶寶的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站在寶寶智能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寶寶動輒說謊媽媽也不必過分擔心。因為,心理學證實:說謊者必須具備將自己未曾體驗的事,說得像確有其事的能力,這表示他們具有將語言與行為分離的能力。也就是說,善于編造謊言的寶寶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造力。心理學研究證實:會說謊的寶寶比不會說謊的寶寶創(chuàng)造力高得多。
因此,如果聽到寶寶說謊媽媽千萬不要大聲斥責,這樣的態(tài)度可能會剝奪寶寶創(chuàng)造和思考的機會,對寶寶的智力開發(fā)與心理發(fā)育造成不好的影響。媽媽惟一需要做的就是采取適當?shù)姆绞秸_地引導寶寶,讓寶寶的撒謊行為拐個彎,進而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