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班案例:過生日
發(fā)布時間:2021-05-31 幼兒園過生日說課稿 小班教育筆記案例 幼兒園小班教學案例今天是棋棋的生日,媽媽帶來了一只大蛋糕讓全班小朋友一起分享,吃蛋糕的時候,小雨用調(diào)羹舀了一勺塞到我的嘴巴了,我說了句:“恩,真好吃!”這時坐在邊昊昊也從他的盤子里舀了一勺想要喂給我吃,但是我看到他盤子里的蛋糕被他攪得一塌糊涂了,于是隨口說了句:“你的蛋糕被你攪成這樣,我不要吃?!甭牭轿业幕卮?,昊昊的臉沉了下去,我意識到自己一句無意的話,讓昊昊傷心了,于是連忙對他說:“我要吃有水果的那一塊。”于是他就從盤子里舀了一塊水果給我吃,還問我:“老師,好吃嗎?”“恩,真好吃。”我回答道。
反思:
孩子的心是很單純的,因為他喜歡你,所以他想讓你和他一起分享好吃的東西。然而,老師無意的一句話很可能就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其實每個孩子都很希望得到老師關注的目光的,當他看到老師和別的小朋友“好”時,他就希望老師也和他一樣“好”,甚至更“好”,如果當時我沒有及時吃他給我的蛋糕的話,可能他就會覺得老師不喜歡他了。作為老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雖然每個孩子都不同,但他們都有可愛的一面,或許他很頑皮,但他也許很聰明;或許他的小手總是臟臟的,但或許他很體貼。因此,我想在以后的各種活動中,我都要把自己的愛平等地分給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知道老師和他是很“好”的。(995563.com 經(jīng)典范文網(wǎng))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案例:小班案例分析
實錄:
剛開學的一天,焦點小朋友站在那大聲的哭了起來,我們連忙跑過去,問焦點怎么了,邊哭邊指著手說:““鄺憶冰咬我”,只見焦點手上一個深深的齒痕,別的小朋友見焦點哭了,也都跑來看樂鬧。這時李家齊也跑來告訴我“鄺憶冰打我,還搶積木”。但見鄺憶冰小朋友卻若無其事,正在玩剛搶來的積木。
分析:
鄺憶冰小朋友是個她聰明伶俐,長相可愛。但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她自私,以自我為中心,把什么玩具都歸為己有,人家要玩,她就打,就咬,嚇得其他孩子哇哇大哭。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經(jīng)常與家長溝通,才發(fā)現(xiàn)原來該幼兒她要什么總是事事依著她,使她養(yǎng)成了自私,好攻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我們該采取怎樣的教育呢?
首先,我們通過家長學校講座、家長會、家園聯(lián)系欄地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幼教知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觀念。其次,我們通過填寫“家完聯(lián)系冊”、家訪,半日開放活動,以及入園、離園時與家長交流等方式幫助家長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有正確的認識。第三,我們指導家長用恰當?shù)恼Z言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及時給予鼓勵,找出孩子的不足之處,給予指導幫助,使孩子全面發(fā)展。
反思: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老師在幼兒園里應該多培養(yǎng)該幼兒的自控能力,比如說在體育活動中為達到游戲目的,幼兒必須勇敢、頑強、機智、果斷、團結(jié)互助,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他們感興趣的體育游戲,來促進自控能力的發(fā)展,如設計游戲“木頭人”,目的是培養(yǎng)幼兒的反應能力,發(fā)展自控能力,方法為:教師背對幼兒念兒歌邊向前走,幼兒跟隨其后,念完兒歌后教師回頭,幼兒迅速停止正在做的動作,并保持身體姿態(tài)不變,游戲中教師鼓勵幼兒要盡量把堅持不動的時間拉大一些,對于自控較好的幼兒給予充分的肯定。再加“過小橋”,讓幼兒走過高25厘米的平衡木,剛開始時,幼兒走得很慢,有1/3的幼兒不敢過,我們鼓勵“勇敢點”,并牽頭他們的手,經(jīng)過多次練習,幼兒基本都能獨立、快速、順利的走過平衡木,變得更能力,不怕困難了。通過游戲孩子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強了。
希望通過我們與家長的溝通,使家長認識到自我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家長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孩子,給孩子以良好的榜樣,讓孩子在模仿父母過程中,學會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識。
案例:案例分析我難過
事件:袁軼倫是個內(nèi)向,愛動腦筋、聰明的孩子。這幾天,搭班老師要求大家收集自己旅游的經(jīng)歷、照片。她找不到那么多照片卻把自己去過的地方用圖畫的方式畫在了紙上。第二天一早,她揣著這幅得意的杰作,高高興興地進了班級,給我看,我說:等會兒空了,請你為大家介紹你的圖畫。可忙碌的我把這件事忘得一干二凈。家長向我反映她很難過,因為“我動腦筋畫的畫,老師為什么不讓我介紹”?
思考:由于我的疏忽、粗心造成了孩子心理的難過甚至是受損。內(nèi)向的孩子不善于用言語表達自己,好不容易畫了圖鼓起勇氣請老師給自己一個表達的機會,老師卻留給她了一個失望。
平時一直說老師要尊重幼兒探索、表現(xiàn)周圍世界的獨特方式,肯定幼兒的創(chuàng)造成果,鼓勵幼兒的創(chuàng)造熱情,并在活動中給幼兒一定的表現(xiàn)機會以催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性。也許因為她的查找資料是搭班老師主題活動的需要我就沒有加以重視?良好的教育機會從我的手中溜走更給孩子心靈蒙上陰影,也許內(nèi)向的她下次不會再有自己站出來說要介紹自己作品的勇氣了。課程的整合不止是個人活動內(nèi)容的有機結(jié)合更需要把眼光著眼于與搭班老師、更或是與平行班老師、不同年齡的孩子們之間的互動
措施:1、誠心地在集體面前向袁軼倫致歉,利用午餐前的自由活動時間請她介紹自己的作品、與大家共享她旅游的趣事。
案例:日常案例分析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相同,有些孩子比較內(nèi)向,他們總是默默坐在一邊看著別人快樂地游戲、玩耍,自己卻一個人呆呆做著看別人玩,別人欺負他他也不敢告訴老師,更不敢還手;明明自己會的問題,看著別人搶著回答,自己卻不敢舉手。他們沉默寡言常常成為被老師忽視的兒童。其實,這些孩子更需要老師的關愛。我們班文文就是這樣的孩子。課后活動安排小朋友背誦《三字經(jīng)》,大部分人都在念,但他不開口,讓他上來也不肯。
教師策略:
1、對于這類孩子,老師應更多的關注他,讓他信任老師,和老師成為朋友。然后逐漸的給孩子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的機會,記住,對于他的每一點小進步,一定要及時的在全體幼兒面前給予表揚,增強他的自信心。在課余時間多和他們親近,和他們講講話,聊聊天。
2、教師在活動中應面向全體孩子,促進每一位孩子身心和諧的反展,積極關愛膽小、內(nèi)向、的幼兒,使他們漸漸膽大、活潑、開朗起來。并喜歡和老師做朋友。
分析及反思:
對于這些膽小的幼兒我應該給他們多點關心,用熱情的目光、親切的話語,愛撫的動作主動和他們交談,消除他們與老師之間的隔閡,細心觀察他們的舉動,了解他們的需要,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滿足,激起他們愉快的情緒,并積極鼓勵他們學會與人交流、溝通。鼓勵他們與同伴交往,體驗和同伴間一起游戲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