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活動案例——玩色的啟示
發(fā)布時間:2021-05-28 幼兒園游戲的案例 幼兒園案例 小班教育筆記案例美術活動“顏色對對碰”開始了,孩子們在看看、猜猜中開始了對色彩的探索——手拉手、碰一碰,碰出一個新朋友。在用針管抽顏料時,由于孩子們年齡小,協(xié)調能力差,很難控制抽和推的動作。這時,童老師在一邊出了個主意:“還是試試用小調羹吧?!蓖瑫r,她很快從園長室取來一些調咖啡的細長塑料小調羹。“謝謝童園長?!标魂挥卸Y貌的代我道謝,活動繼續(xù)進行。孩子們很有興趣地玩色、調色,我則在教室內巡回指導。走到小凡身邊,只見桌上撒了好多顏料,他一邊用小調羹舀顏料一邊抱怨:“這么小的調羹,太難舀了?!蔽乙龑研”涌拷枰念伭显儆眯≌{羹舀顏料,他的雙眼彎成一輪新月:“現(xiàn)在好多了,顏料不漏了。”在用蠟筆記錄的過程中,菲菲準確地記錄下每一次顏色對對碰的過程,孩子們紛紛仿效?;顒釉诤⒆觽円猹q未盡時結束了,但活動過程給我留下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1.選材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兒童的世界是五彩斑斕的,就像紅、黃、藍、綠這些顏色一樣。鮮艷、美麗的顏色讓孩子們喜愛,更給他們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顒舆^程表明對于顏色的變化是所有孩子都十分喜歡的一項活動,它能滿足幼兒動手操作的愿望。色彩的美妙變化令幼兒驚嘆不已,幼兒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濃厚興趣會繼續(xù)成為探索的動力。
2.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動過程中,由于用蠟筆和用顏料玩色時間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進來幫忙,才使活動得以正常進行?!綟ANWen.HaO86.com 好工具范文網(wǎng)】
3.材料的運用要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事先設計時我也想到要用眼藥水瓶,但現(xiàn)在眼藥水瓶很難找,就用針管代替。我想當然的覺得用針管抽顏料水是很容易的,忽略了中班孩子的協(xié)調能力?!?/p>
在以后的區(qū)角活動中,除對以上問題及時改進外,還要嘗試引導幼兒注意對碰出的新顏色的深淺進行探索,規(guī)范記錄,也可鼓勵幼兒運用水彩筆等多種材料進行探索。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案例:“添飯”的啟示
新《綱要》“健康”部分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
那么,在幼兒園里,怎樣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獨立自理能力呢?我從讓幼兒自己添飯中得到了不小的啟示。
每次進餐,我班總有幾個孩子要吃很久很久,第一碗飯有時還會剩下不少,更不用說添飯了。為此,我傷透了腦筋卻又無可奈何。
一次,由于班上另一個老師外出學習,我一人上班。時值午飯時間,我正忙著給一個患病的幼兒喂飯,李鴻強小朋友吃完一碗后,似乎等不及我給他盛飯,他自己上來動手舀飯菜了,回到座位上他得意地對旁邊的小朋友說:“今天我自己舀的飯?!鳖D時,許多孩子向他投去了羨慕的眼光。我看在眼里,靈機一動,何不讓孩子嘗試自己的動手盛飯呢?大班的孩子,應該有這樣的能力了。于是我便說道:“吃完了第一碗可以自己上來添飯?!边@一說還真靈,只見平時吃飯愛說愛笑、慢條斯理的幾個孩子此時大口大口地吃起來,不一會兒就上來添飯了,并驕傲地說:“老師,我吃完一碗了。”我立即給予表揚并順勢表示如果每天堅持這樣,就可以天天上來自己添飯了。
從那以后,這幾個幼兒吃飯有了很大進步,我就每天讓他們自己動手添飯,并適當指導他們盛飯菜的方法。他們各個興趣很濃,勁頗高。漸漸地,我班幼兒進餐時說說笑笑,剩菜剩飯的現(xiàn)象幾乎沒有了。幼兒自己添飯,看似小事一樁,卻可以說明: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自理生活能力,可以從平常的生活小事著手。
由此,我受到啟發(fā),要培養(yǎng)幼兒獨立自理能力,首先我們要為幼兒多創(chuàng)造一些自己動手的機會和條件,讓幼兒多去鍛煉和練習,能力才會提高。
其次,根據(jù)幼兒模范性強、愛游戲的特點,讓孩子在游戲玩耍中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大班以“穿衣比賽”的形式練習快速穿衣,小班“給大嘴巴喂飯”,練習用勺等。這種“寓教于樂的教育”的方式,讓
幼兒對生活技能產生興趣,從而愿意不斷練習直至掌握。
最后我們成人還應該端正自己的思想。作為教師和家長,應當適當放開手腳,相信孩子,凡事讓其大膽去嘗試,不要總認為“孩子現(xiàn)在太小,等其長大了再學也來得及”,“孩子動作慢,做不好反而添亂,還不如自己干”。其實,孩子的生活技能需要在成人的耐心幫助指導下不斷學習,慢慢地鞏固提高。新《綱要》“健康”部分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
那么,在幼兒園里,怎樣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獨立自理能力呢?我從讓幼兒自己添飯中得到了不小的啟示。
每次進餐,我班總有幾個孩子要吃很久很久,第一碗飯有時還會剩下不少,更不用說添飯了。為此,我傷透了腦筋卻又無可奈何。
案例:一封信的啟示
設計意圖:很偶然,由于“非典”的突然襲擊,外聘教師都不能來園上課了,其中的大王老師孩子們很喜歡她,她也很喜歡孩子們。很多孩子期盼的問我,大王老師什么時候再來,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很想念她。幾天后,我收到了大王老師給孩子們的信,于是,我利用了這個機會,開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動。
活動目標:培養(yǎng)幼兒大膽地用畫畫,寫字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獲得交往的情感體驗;
引起幼兒對文字的興趣;了解信的形式,用途,以及它的變化。
活動構想:在與孩子的學習生活中,處處隱藏著豐富的教育契機,在孩子原有的情感經(jīng)驗基礎上,教師對于孩子有情感的需要卻沒有表達經(jīng)驗的關系中,必須充分地去滿足孩子的需要。由目的、有計劃、有的放矢、循序漸進的去創(chuàng)設、組織系列活動,在孩子討論、自然產生活動愿望中,運用游戲、繪畫、講述等多種藝術手段進行表現(xiàn),充分培養(yǎng)孩子的認知能力、表達能力、交往能力,引導孩子以尊重及充滿感情的態(tài)度去對待身邊的人。
活動流程圖:讀信------寫信-------寄信
一、讀信:
分散活動:把信、信封都貼在畫報欄里,讓孩子們和家長隨時隨地都能看見,以引起孩子和家長的讀信興趣.
引導認識字的孩子自己讀信,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鳴.
集體活動:
讀信
1.老師告訴大家,大王老師給全班朋友寄來一封信,誰能來讀一讀,(老師幫助孩子讀有困難的字)。
2.討論:
信的內容:大王老師在信里說了些什么;大王老師為什么要給我們寫信;大王老師很想念大家,那么你們想不想大王老師;你們想對大王老師說些什么.
二、寫信
分散活動:
把大王老師的信布置在家園信息欄里,讓家長了解這件事.
讓孩子們自己回家準備信的內容,把自己要想對大王老師說的話請爸爸媽媽幫助記錄,或者可以畫出來。
集體活動:
1、告訴大王老師什么事、你最希望她怎么樣,就畫下來或說出來;
2、說說我對大王老師說的話,談談我畫的是什么;
3、你還可以用什么方法給大王老師一個心意。
三、寄信
1、認識信封,制做信封:觀察信封,了解信封的作用。老師把信封拆開貼在黑板上,讓
幼兒觀察該怎么做。
2、寫信封:提醒特別注意郵政編碼。上面是收信人的郵編,下面是寄信人的郵編。郵編與電話號碼的區(qū)別是什么;
(1)、認識郵票,了解郵票的用途及起源;
(2)、去寄信:
討論:郵局有些什么特征,郵局的叔叔阿姨是怎么工作的,寄信需要些什么。
延伸活動:討論,誰知道除了用寫信來告訴大王老師我們很想她,還可以用什么辦法可以告訴大王老師我們想她。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活動區(qū),隨時將孩子的各種表達方式體現(xiàn)出來,增設各種內容回家可以和爸爸媽媽討論。
老師的話:說實話,這樣的活動我還是第一次做,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他們不但惦記著大王老師,而且對寫信的形式十分感興趣。很多孩子已經(jīng)能讀信,只是沒有信給他們讀,這次機會對孩子們來說十分的珍貴?;顒又?我的重點是立足于培養(yǎng)孩子的情感。我認為,幼兒期是孩子最需要情感慰籍的時期,他們的對情感的感受能力需要通過不斷學習逐步發(fā)展的。孩子快樂的情感是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熏陶感染形成的,他們在一定的情境中扮演角色,感受互相關愛,在創(chuàng)造中體驗關愛別人和被人關愛的快樂。他們十分的幼弱,他們需要別人喜歡自己,他們同樣需要喜歡別人.他們需要別人能注意自己,他們需要別人能更多地關心自己.何況我們班有一部分寄宿的孩子,他們有時會更需要感情上的交流,因此顯得情感的表達更熱烈。天野,天凱兩個男孩子,每一次大王老師上完課他們就會搶著背她的書包要送她,每次都把大王老師感動一番;當我第一次將大王老師的信讀給大家聽的時候,他們就記住了大王老師的電話號碼。在那天回家的路上,一個女孩一直在讀著電話號碼,她外婆覺得奇怪,不知道她是為什么。一到家她就給大王老師打電話,打通以后她高興極了;劉澄文的畫上,媽媽拿出許多水果來招待王老師,畫上一顆大大的愛心,她說:讓王老師到我家作客,讓最大的愛心飄落到我家;一個小女孩在寄信的那天,帶來了一片小小的花瓣,并夾帶在信封里,說是要送給王老師一個心意,讓王老師聞到花香心情愉快……諸多活動中感人的事,孩子用他們無私的愛讓我們共同感受著一份童真,在這某些人眼中的金錢社會里,這難道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善待生活的精神世界嗎?
二期課改十分強調從孩子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從孩子的日常需要生成新的學習課題。通過這次的活動,使我意識到,要做一個好老師必須學會觀察生活,觀察幼兒,把幼兒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把幼兒的發(fā)展放在第一位,抓住每一個事件開展教育活動,這樣我們的活動才會吸引孩子,才會贏得孩子。
案例:蛋糕盒的啟示
一、案例背景
王奕楊是我們班的一名男孩,他性格活潑好動,十分聰明,又很會玩,常常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法,令老師防不勝防。因此,他經(jīng)常違反紀律,沒少挨教師的批評,也是班上有名的小搗蛋,多數(shù)幼兒不愛跟他玩,因為和他玩了后常會發(fā)生"料想不到"的事,但卻有蔡永琪等幾位幼兒做他的小尾巴。久而久之,他便成為我們老師心目中的"皮孩子",當然也是我們關注的焦點。2003年3月的一個下午,幼兒的離園活動時間到了,王奕楊和蔡永琪等四人悄悄的離開我安排好的室內活動,溜出活動室,從垃圾簍里撿到一個泡沫蛋糕盒來當足球踢,玩得可帶勁了。不一會兒,蔡永琪的母親來向我反映:"我兒子又跟王奕楊在走廊玩,幾個人在踢一個蛋糕盒,我怎么也叫不動他,老師,您幫我喊他一下吧!"我分明已聽出家長話中那不是責備的責備,為自己沒有管好孩子而尷尬。
事后,我常想:一個廢棄的蛋糕盒,卻能讓孩子們玩得如此盡心,這從某種角度上是不是反映了我們?yōu)楹⒆犹峁┑脑S多玩具并沒有真正滿足幼兒創(chuàng)新的需要??纯唇淌依锸潜普嫘酝婢叨啵氤善?,廢舊材料提供得少,有的比實物還漂亮,但卻不能使幼兒保持長久的興趣。為此,我想玩具中是不是應提高半成品,甚至是廢舊材料的比例,把制作玩具看作是游戲的一個過程,讓幼兒共同參與,以滿足幼兒創(chuàng)新意識的需要。于是一個念頭在我腦中閃爍:我是不是可以利用廢舊材料設計一系列的游戲教學活動來滿足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需要?
二、案例描述
時間:2003年3月27日--2003年4月
2003年3月27日是星期四,這天上午有個健康活動,本來我為幼兒設計的是游戲活動
"報紙載球"??沙鲇谀撤矫娴目紤],我除了帶他們來到室外,按原計劃為每位幼兒提供一張報紙和一個海洋球外,就再沒有作任何解釋了,只要求他們想出各種玩報紙的方法。活動中,我創(chuàng)設了較為自由的空間,盡可能地為幼兒提供創(chuàng)新的機會。意在于引導幼兒創(chuàng)造出一物多玩的"報紙"新形象,開闊幼兒的思路。
一開始,小朋友們拿著我給他們的報紙不知所措。我有意識地又說了一遍:"你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這時有幾位幼兒開始動起來,但他們大多數(shù)只是拿著報紙跑來跑去。王奕楊聽完我的話,點點頭,樂呵呵地拿著報紙轉身走開去。他的背影仿佛在告訴大家--今天我要給你們露一手。我并沒有急于追問,只是在一旁靜觀,想以一個教師對孩子愿望的重視,對活動動機的滿足來刺激他去嘗試新的領域,去體驗創(chuàng)新的喜悅。在玩的過程中,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平時活動不認真的王奕楊小朋友,此時正玩得入神,兩眼放出好奇的光芒。只見他一會兒將報紙貼在胸口跑來跑去;一會兒卷成一長條做障礙物,來回跳;一會兒又揉成一團,當"手榴彈"扔……在我的引導和鼓勵下,他積極思維,捕捉靈感。在活動中,他把自己想的許多玩法講給小朋友聽,由于想象力特別豐富,思維獨特,受到小朋友的喜愛。而其他幼兒在嘗試了一段時間后,加上受王奕楊的啟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暫露頭角,玩得方法也開始多起來了。有的幼兒將報紙卷成一長條拿在手上當"金箍棒";有的幼兒將報紙鋪在地上當墊子,做仰臥起坐;有的幼兒合作將海洋球放在報紙上,兩個人拿著報紙載著球來回地走;還有的幼兒合作將報紙卷起來放在地上作障礙物,來回跳……可仍有一部分的幼兒不知道該怎么玩,他們以看別人玩為主,別的小朋友怎么玩,他們就怎么玩,沒什么創(chuàng)意,思維比較局限。整個活動,大部分孩子玩得十分盡興,從他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墒橇硪徊糠钟變簠s始終未能很好地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是不是由于平時對幼兒過于正規(guī)的教育而造成的呢?還是這些幼兒本身就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由此,我決定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繼續(xù)進行嘗試。
自從有了"一物多玩"的經(jīng)歷后,我經(jīng)常有意識的為幼兒準備一些廢舊材料(有一部分是幼兒拿來的),如:紙盒、箱子、繩子等,讓他們想出各種玩法。在每次活動中,我都能看到孩子們的聰明才智,比如在玩箱子中,有的幼兒把箱子疊起來,作障礙物跳過去;有的幼兒鉆到箱子里,把手和腳露出來在地上爬;又有些幼兒將箱子作為"山洞",一個一個從里面鉆出來。而王奕楊有個玩法更有趣:他把箱子套在身上,露出頭,學機器人走路,引來小朋友們的注意。我漸漸地感到這些看似破舊的東西在幼兒眼中卻是無價之寶,它們對幼兒的吸引力遠遠超過了那些看似美觀的成品。而對于我們老師來講,廢舊材料的教育價值也遠遠超過了成品。
三、案例分析
在"一物多玩"中,我看到了王奕楊的"閃光點",看到了他的聰明才智,獨特思維。正如陶行知說的,人類社會處處是創(chuàng)新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新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新之人。我們的教育對象--幼兒,正處于人生的起步,也是創(chuàng)造力旺盛、充滿好奇心的年代,幼兒園里處處洋溢著幼兒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需要教師及時捕捉,及時開發(fā)和引導。幼兒的個性是有個別差異的,這從"一物多玩"的活動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能從活動中獲得足夠的動機和樂趣而無須教師干預;有的孩子則依賴性較強,常常要教師的肯定,鼓勵和幫助;還有的孩子相對比較外向,社會性交往的需要較強,愿意幫助別人等。就以上案例而言,王奕楊也許就屬于第一種類型的孩子吧。我們不僅要允許班內幼兒的發(fā)展速度,活動內容、方式的多樣化,還應該有不同的指導策略和針對性,去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和發(fā)展。因此對王奕楊來說--給他提供充足的空間,創(chuàng)造自由的氛圍,讓他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這種策略可能比較有效。所以,作為幼兒園教師,在對幼兒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培養(yǎng)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素質,提高其創(chuàng)造能力,使其成為創(chuàng)新人才的同時,如何使自己成為創(chuàng)新型教師,是擺在我們眼前最為重要的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奧秘之一正在于:幼兒從一好老師那里很少聽到禁止,而經(jīng)常聽的是表揚和鼓勵的話。"我們應多對幼兒說"讓我們試一試"、"當然可以"一類的話;要多鼓勵,多表揚,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認,多接納,多容忍,要多給幼兒自由的機會,營造出積極的環(huán)境氣氛--鼓勵幼兒創(chuàng)造的氣氛。
每個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在他們身上蘊藏著極大的創(chuàng)造潛力。他們的每一個想法,每一句話語都在展示一個色彩斑斕、富有活力的美好世界。正如馬拉古茲在名為"其實有一百"的詩中所表達的觀點:"孩子是由一百組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只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方式、游戲方式及談話方式,還有一百種……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去九十九種……以往的教學大都以約束為主,時時處處都是規(guī)矩,這樣久而久之不僅會束縛孩子的手腳,也會約束孩子的頭腦,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幼兒循規(guī)蹈矩,其心態(tài)必然是瞻前顧后。時間一長,幼兒就會習慣聽從他人,人云亦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心態(tài)根本無從談起。就如案例中的另一部分幼兒,他們只會跟在別的小朋友后面玩,自己卻無法想出更好的玩法。而在我為幼兒創(chuàng)設的寬松環(huán)境里(必要的禁令和約束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兒的自由度大,顧忌少,幼兒通過充分的聯(lián)想,交流和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出多種玩法,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心態(tài)的形成。所以,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鼓勵支持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幼兒園
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guī)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fā),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fā),支持幼兒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
總之,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新意識是受許多因素影響的,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良好的物質環(huán)境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心理環(huán)境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在充滿情趣的樂園中,創(chuàng)造出生活的新意境。
四、案例反思
你可曾質問過自己:當幼兒提出與你不一致或者截然相反的意見時,你是否認為他是在故意搗亂,或者認為他的想法很愚蠢?同樣地,當你的班上出現(xiàn)了特別調皮、特別搗亂的孩子時,你是否在心目中把他列入沒有出息,無可救藥的那一類孩子?正如王奕楊,每個幼兒除了有自己的看法、觀點和思想外,還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和性格特點。每一種個性都有它的優(yōu)勢和不足。承認并尊重他們的個性是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教育的前提。只有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得到更好的發(fā)揮。作為新世紀的幼兒教師,要想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首先自己必須先成為一名創(chuàng)新性教師。讓我們"接過孩子拋來的球!"學會傾聽兒童,關注兒童,使孩子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使自己成為孩子的伙伴,成為孩子成長的有力支持者吧!
"一物多玩"只是個開始,我想在接下去的日子里,怎樣從"一物多玩"中引導幼兒在考慮問題,看待解決事情時也能從多種角度去想,去做,真正成為一個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新時代人才!
案例:打擊樂的啟示
打擊樂《粉刷匠》的啟示
一、主題背景
音樂活動中,經(jīng)??吹降拇驌魳方逃J绞牵汉⒆痈蠋熖峁┑墓?jié)奏,一邊又一邊的模仿練習,直到孩子“學會”為止。如何改變傳統(tǒng)的“要我學”為幼兒積極主動參與式的“我要學”,從而使幼兒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呢?中班打擊樂《粉刷匠》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二、案例描述及分析
活動開始,只見王老師不慌不忙地出示一張沒有顏色的小豬的新房圖片,問小朋友:“你們覺得小豬的新房漂亮嗎?”小朋友馬上七嘴八舌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不漂亮”、“沒有顏色的”、“不好看,給它涂上顏色才好看”。這時王老師“好,那我們就來做小小粉刷匠,幫小豬來刷新房吧”,短短一句話就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活動的內容“粉刷匠”。跟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刷起了房子。而老師此時則是靜靜地觀察孩子的動作,并不時地用鼓勵及贊同的眼神回應著孩子。
音樂一停,老師就已經(jīng)將目光注視在孩子們身上,“誰來試試,你是怎么刷房子的?”孩子們爭先恐后舉起小手。一個男孩子上前,隨著音樂雙手做摸墻狀,快速地上下移動,表現(xiàn)八分節(jié)奏的動作,“哦,你是這樣快快刷的,真棒!請你來教教我們吧!”剛才還有點羞澀的男孩,儼然像個小老師似的教了起來,王老師卻像個渴求的孩子,在小朋友中間認真地學著。“哎呀,那你們知道哪個節(jié)奏在說這個快快刷的動作呢?”大家學好這個動作安靜下來后,老師求助似地拿出三張節(jié)奏卡(四分節(jié)奏、八分節(jié)奏、帶休止符的八分節(jié)奏)。話音剛落,孩子們就紛紛發(fā)表起自己的看法:“X多的是快快刷的”、“X下面有橫線的是要快快刷的”、“這張只有2個X,那張有4個X,是要快一點的”?!芭?,是這樣嗎?”老師用疑惑的眼神望著大家?!拔覀冊囋嚥痪椭懒藛幔 币粋€小朋友自告奮勇地提議。“你的辦法真好,我怎么就沒想到呢?”被老師這么一說,樂得這個小朋友呵呵直笑。在音樂聲中,老師和孩子共同驗證了結果。“對了,我們說對了”孩子們歡呼雀躍著。“我們的小粉刷匠真能干,那你們還能用其它動作來刷這個節(jié)奏嗎?”“可以,老師我可以橫著刷”、“我會畫圓刷”……片刻,孩子們就鞏固掌握了八分節(jié)奏。
“哦,快快刷的累了吧?”老師關切地說?!澳悄憧梢栽趺此⒆屪约悍潘梢幌履??”“慢慢刷”一個孩子迫不及待地喊了出來?!疤昧耍銇斫探檀蠹野伞彪S著音樂的節(jié)奏,大家又樂此不彼地學了起來,并且同樣地找出了慢慢刷的四分節(jié)奏卡。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又掌握了四分節(jié)奏。
高潮過后,老師提出那張有八分休止符的八分節(jié)奏卡(休止符用紅筆畫),這是只聽見孩子開始竊竊私語:“哦,這么難的!”。這讓我們幾個下面聽課的老師也一陣心揪:“這個節(jié)奏這么難,讓中班上學期的孩子學習,老師要如何解決呢?”。只見王老師神態(tài)自若地將節(jié)奏卡貼到剛才的八分節(jié)奏卡下面,用挑戰(zhàn)的語氣問:“你會這個節(jié)奏嗎?它與前面的節(jié)奏有什么不同呢?”室內一片寂靜后,又馬上沸騰起來:“老師我知道,這里有空的”、“0表示要休息”、“有紅燈”、“下面有橫線”,孩子們的思維一下子又活躍起來,活動也相當投入?!坝芯€的有紅圈的這個節(jié)奏要怎么刷?”老師追隨著孩子的回答緊接著問。站起了一個小男孩,他鎮(zhèn)定地說:“刷房子的時候有一個裝顏料的桶,那個0(指休止符)像桶一樣,刷的時候先把刷子在桶里蘸一下,再刷一下。”“太好了!你來快來做小老師教教我們怎么刷!”伴隨著音樂,師生開心地玩著、學著。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節(jié)奏就這樣輕松地解決了。
最后,老師請小朋友完整欣賞音樂,回憶音樂的那里是快快刷?哪里是蘸一下、刷一下?哪里是慢慢刷?經(jīng)過完整的動作練習后,用上樂器進行伴奏。整個活動在歡快、愉悅的氣氛中輕松地完成。
分析:
為什么這個教學活動能如此成功?分析原因有:
1.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兩者能夠有機結合?!耙杂變喊l(fā)展為本”的幼兒園中的“教與學”,要求我們老師從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中了解“學”,在引導孩子的發(fā)展中把握“教”,幼兒學在先,教師教在后。本案例中自始至終都體現(xiàn)了這種理念。如活動開始,教師便給每個孩子創(chuàng)設了一個獨自探索的機會:跟隨音樂,表現(xiàn)刷房子的節(jié)奏動作,教師則靜靜觀察每個孩子的動作,從孩子們的動作中了解幼兒“學”的需要。接下來,老師創(chuàng)設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哪個節(jié)奏在說快快刷的節(jié)奏?”,“還可以用什么動作刷這個節(jié)奏?”,“怎樣讓自己放松著刷?”等等,來引導孩子門進行積極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找出了答案即找出與動作相應的八分節(jié)奏卡和四分節(jié)奏卡。教師的“教”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引導、支持幼兒的學。從活動中孩子們積極的參與、多種想法、共同的驗證及他們的歡呼雀躍中看出,孩子的學是由內而發(fā)的、自主的學,活動真正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益。
2.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植根于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本案例中,老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漸漸揭示活動的中心目標。活動開始,老師請小朋友做小粉刷匠,幫助小豬刷新房,孩子門跟著用音樂節(jié)奏自由表現(xiàn)動作,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設,使孩子的已有經(jīng)驗(八分節(jié)奏動作)得到充分的凸現(xiàn)。接下來的問題“哪個節(jié)奏是在說這個快快刷的動作?”是老師對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的提升和梳理?!斑€可以用什么動作刷?”的提問,又引發(fā)了幼兒用不同的動作來鞏固練習此節(jié)奏。而“怎樣讓自己放松刷?”又引出了幼兒四分節(jié)奏的原有經(jīng)驗。當老師提出那張八分休止節(jié)奏卡時,從孩子們的竊竊私語“哦,太難了”中可見,這個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孩子未知的東西,能引發(fā)孩子的認知沖突,而且它需要老師提出“他與前面的節(jié)奏有什么不同”的問題為支架,在老師的幫助下進行解決。由此可見,這是能引發(fā)幼兒新舊經(jīng)驗之間的問題,是“既適合幼兒的現(xiàn)有水平,又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在孩子“最近發(fā)展區(qū)”范圍內的最佳問題情境。
3、教師能在幼兒認知沖突的關鍵時刻作出及時有效的應答?;顒又?,當老師出現(xiàn)八分休止符節(jié)奏卡時,即引起幼兒認知沖突的關鍵時刻,老師及時運用比較法,啟發(fā)引導幼兒解決了問題,使教師的“教”成了幼兒“學”的支架。
三、體會與反思
通過了這次活動,我得到了以下幾點啟示:
1、注意教的定位,應在幼兒學習中扮演著多元角色。
教師要尊重兒童,在平等的師幼關系中支持兒童的發(fā)展。為此,教師必須按照《綱要》的基礎要求,對自己角色定位進行調整。在幼兒的主動學習中,教師決不是簡單的管理者、指揮者或裁決者,更不是機械的灌輸者或傳授者,而因是多元的角色:如良好師幼互動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互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兒童發(fā)展的支持者、促進者、指導者,幼兒游戲的合作者。教師只有對自己的角色進行如此定位,幼兒的主動學習才有機會形成。
注意教的時機,應善于引發(fā)幼兒認知沖突。
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問題的出現(xiàn)也正是孩子認知沖突的關鍵時刻,教師要抓住這個時機,使幼兒能發(fā)現(xiàn)問題并產生解決問題的內在愿望,明確幼兒學習新經(jīng)驗的需求動機,同時對孩子進行適當?shù)狞c撥和引導,抓住問題的要害,一語道破天機,使孩子在渴望的心理狀態(tài)下,明晰事理,收到教于學的高效。
3、注意教的藝術,應讓幼兒在主動建構中意義學習。
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再是直接的講授,將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孩子,而是要善于合理運用間接引導,啟發(fā)孩子學習,引發(fā)孩子思考。通過問題的巧妙設置,讓孩子在主動建構過程中學習。因此,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講究教的藝術,精心設置,創(chuàng)設類似本案例的具有多樣性、針對性、呈現(xiàn)梯度的問題情境,從而使幼兒獲得真正的發(fā)展,同時,也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老師還應以積極的情感策略支持幼兒的主動學習,通過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方式讓孩子深切地感受到情感氛圍,也使學習的動機更強,效果更好,做到“親其師而信其道”。
注意教的對象,應關注每個幼兒的學習。
由于每個孩子的認知結構和原有經(jīng)驗不同,而教學過程又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活動中出現(xiàn)的具體情境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該密切關注每個幼兒的反應,針對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質疑,進行恰當?shù)匾龑В嬲龑崿F(xiàn)面向全體,這樣才能使幼兒主動的學習。
四、相關問題思考
在打擊樂教學中,還可以以何種教學策略引導幼兒主動的學?
五、參考書籍
《教師觀念與行為的轉變》
《怎樣讓幼兒學會主動地學》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
《幼兒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