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有著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
發(fā)布時間:2021-05-18 幼兒園世界的教案 寶寶幼兒園的游戲 寶寶入園就算是很小的寶寶,面對爸爸媽媽的表情,他們也會有反應,這就是孩子逐步在形成和發(fā)展自己的情感。因此,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爸爸媽媽最好是能夠多展露出豐富活躍的面部表情,這樣可以促進孩子情感的發(fā)展。
一、形成和發(fā)展
人是有情感的動物。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寶寶在媽媽肚子里面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表情?;旧?,在寶寶出生的第三個月,就能夠學會5種基本的表情了。??
快樂、感興趣、憤怒、悲傷、惡心是最基本的五種情感,從寶寶出生開始,寶寶就已經能夠運用這些表情和自己的父母建立起親密的聯(lián)系,從而讓自己的需求能夠及時得到滿足。這其實也算是一種本能。
二、研究與發(fā)現(xiàn)
寶寶在說話的時候是沒有辦法有表情的——至少現(xiàn)在還不能,因此研究者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殊的實驗來觀察寶寶的表情。第一個實驗是為了了解10周大的寶寶能不能對媽媽們的快樂,悲傷和憤怒的表情做出反應。在寶寶心情平靜的時候,媽媽沖著寶寶做表情,然后記錄下寶寶的反應。以下就是寶寶的反應:??
1.寶寶對不同表情的反應是不一樣的,這說明寶寶會識別不同的表情。??
2.當媽媽做出不同的表情時,寶寶的表情也會改變,這就代表著孩子不但能夠了解媽媽的表情,同時還能夠控制自己的情感表達。??
3.如果媽媽開心的話,寶寶也會使用高興的表情回應,如果媽媽一直做一個表情的話,寶寶就會表現(xiàn)出探究和興奮。??
4.媽媽憤怒的表情會讓寶寶整個人都很低沉,導致實驗無法再繼續(xù)了。寶寶剛開始會對媽媽的憤怒做出回應,接下來就沒有動靜了,這就代表著寶寶對消極情緒會本能抵制。??
5.如果媽媽的表情很消極,寶寶可能會用吸手指或者抿嘴的動作來緩解緊張感。??
三、父母該怎么做[考試祝福網 692p.coM]
1.經常和孩子進行表情交流。??
2.在寶寶面前多一些積極的表情。??
3.積極回應寶寶,千萬不要認為寶寶純屬在瞎胡鬧。??
4.多觀察寶寶,從寶寶的情緒中找到規(guī)律。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小游戲把寶寶帶入親子世界
數(shù)學是一種比較抽象的知識,對于媽媽來說,教寶寶數(shù)數(shù)字還算輕松,但要真正讓寶寶把數(shù)字和數(shù)量的關系弄清楚,認識數(shù)學,善用數(shù)學,喜歡數(shù)學就是個不小的難題了。陽光育嬰親子早教中心的早教專家孫寧表示,生活中無處不充斥著數(shù)學,與其使用呆板的教材和教具,不如和寶寶一起玩幾個簡單的親子游戲,輕松把寶寶領進神奇的數(shù)學世界。
公園游戲:分配樹葉認識數(shù)字
游戲:帶寶寶去公園玩,讓他收集一些喜歡的樹葉,然后媽媽在地上寫下1\x{2014}10這10個數(shù)字,并讓寶寶把揀來的樹葉按照數(shù)字1放1片,數(shù)字2放2片的規(guī)律一直放到數(shù)字10。這樣寶寶就在樹葉的幫助下,直觀地學會了1\x{2014}10這10個數(shù)字,并了解了數(shù)名、數(shù)字、數(shù)量之間的對應關系。
延伸:讓寶寶把樹葉一片給媽媽,一片給自己就是平均分配,為學習除法做準備。讓寶寶把樹葉按不同種類擺放就是找相同和分類別……
餐桌游戲:擺設餐具接觸乘除
游戲:吃飯前,可以給寶寶布置分配碗筷的小任務?!敖裢碛衅邆€人來家里吃飯,在這七個位置上各放一雙筷子,我們需要幾雙筷子?七雙?好棒!每雙筷子有兩支,那七雙筷子就有十四根了?,F(xiàn)在我們來擺碗,七個人需要幾個飯碗呢……”這種一配一的概念當然不久就會延伸到除與乘的概念了。
延伸:如果來了客人就讓寶寶按新增的人頭添加碗筷;如果爸爸今天不回家吃飯,就讓寶寶相應減少碗筷,為學習加減做準備……
馬路游戲:數(shù)汽車學數(shù)數(shù)
游戲:帶寶寶出門,走在馬路上就可以和他玩數(shù)數(shù)游戲了,數(shù)數(shù)的對象可以是汽車、樹或者電線桿。數(shù)汽車時,可以站在一個地點,數(shù)數(shù)1分鐘內共有多少輛汽車開過,當然為了讓游戲更有趣,可以只數(shù)某種顏色或某種類型的汽車。
延伸:讓寶寶數(shù)一輛車多少輪子,分別數(shù)幾輛同類的車,可為學習乘法做準備。帶寶寶坐車讓他按男女不同分開點數(shù),為學習加法做準備……
浴室游戲:玩水認知重量
游戲:給寶寶準備一個水盆,盆里放上他喜歡的小鴨子、彩球、積木等不同質地的東西,再給寶寶一個量杯,盛滿水后讓寶寶把小玩具放到量杯里,把玩具拿出后引導寶寶觀察量杯里剩下水的高度,從而為他以后認識體積打下基礎。把干毛巾和濕毛巾進行比較,也可以讓寶寶初步了解重量的概念。
延伸:把不同質地的東西放進水中,讓寶寶看其漂浮還是下沉,為學習密度做準備;用毛巾為標準長度測量水盆的長寬,為學習度量做準備……
趣味學數(shù)學
除了讓寶寶在游戲中學數(shù)學外,很多趣味橫生的教具也能激發(fā)寶寶的數(shù)學興趣。如陽光育嬰親子早教中心引進的專業(yè)幼兒數(shù)學教具就可以豐富寶寶的數(shù)學認知,讓他在游戲當中,在伙伴的共同參與中,在教具的直觀作用下開心學數(shù)學。
黃金串珠:利用粒珠組成的串珠、平方和立方體幫孩子直觀地認識點、線、面,和個、十、百、千。
數(shù)棒:把數(shù)棒(數(shù)量)與數(shù)字(抽象符號)結合,幫孩子認識1—10的合成與分解,學習初步加減法。
塞根板:能形象演示1—9連續(xù)數(shù)的進位法。
分數(shù)小人:通過分割木質“小人”,幫孩子了解分數(shù)的基本概念。
走進內向寶寶的心理世界
雯雯的媽媽經常擔憂,雯雯不愛說話,喜歡一個人安靜地獨處,除了和爸爸媽媽說上為數(shù)不多的幾句話外,一天中基本上是很沉默的。見到陌生人就別提了,根本不愿意開口,怎么勸說也沒效果,她還是三緘其口。雯雯的性格是不是太內向了?這樣下去對孩子的發(fā)展會不會有影響?。?/p>
生活中,當孩子表現(xiàn)出不愛說話或膽怯時,爸媽和老師習慣說“這個孩子挺內向”。是否不愛說話就是內向?膽怯就是內向?內向的孩子究竟會如何表現(xiàn)呢?
內向寶寶的表現(xiàn):
●興趣與注意指向自身及其主觀世界
●除了親密朋友之外,不愿與他人隨便接觸
●對一般人顯得冷漠
●待人含蓄拘謹
●反應遲緩,敏感多思
●缺乏自信與行動的勇氣
●喜好幻想
●不善交往
●情緒活動比較穩(wěn)定
●喜歡有秩序的生活
可見,內向寶寶的表現(xiàn)很多種,不能僅用不愛說話或是膽怯去定性。那么是哪些因素導致了寶寶的內向呢?原因同樣很多維。
1、家庭背景和教養(yǎng)方式
家庭背景和教養(yǎng)方式往往是造成內向性格的主要因素。如果爸爸媽媽是屬于較為冷漠的人,他們便深信假如要使孩子有高度的服從性,身為父母必須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喜歡順從、依賴、乖乖聽話的孩子。爸媽也不鼓勵寶寶去結交朋友,孩子的生活圈子只限于父母及家人。在缺乏與人溝通的環(huán)境里成長的孩子,對于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說是知之甚少,社會交往使他們感到局促不安,并力圖回避。
2、環(huán)境的改變
周圍環(huán)境一旦改變,寶寶需要對自己做出調整,以適應新的環(huán)境。外向的寶寶會很快適應新的環(huán)境,在新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得自由自在。而內向的寶寶對新環(huán)境適應得慢一些,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膽怯、活動性差等等。如果寶寶周圍熟悉的環(huán)境突然改變,他們很可能會變得少言寡語,表現(xiàn)出內向的特性來。
3、自我意識敏感
由于寶寶自我意識敏感,會產生對人的“緊張癥”、“恐怖癥”。如有的爸媽要求孩子與他人接觸時,表現(xiàn)得大方得體、自然有禮貌,然而由于孩子過分強烈地意識到對方是陌生人,因而感到緊張、怯生,產生回避和退縮的行為。孩子的表現(xiàn)如果遭到父母的責備,從此不敢再嘗試與別人溝通,同時完全退縮到自己的個人世界。
4、不自信
一個不自信的寶寶往往表現(xiàn)為活動性差,即行為、語言退縮,具體表現(xiàn)為不敢與人交往、不敢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從眾心理強等等。由于不自信,寶寶的性格往往傾向于內向。
那么,怎樣正確對待與改變過于內向的性格?作為爸媽,應當盡可能激發(fā)起自己的熱情,用熱情感染孩子,給內向的寶寶營造一個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
1、了解內向與外向各有優(yōu)缺點
外向和內向寶寶的表現(xiàn)各不相同,也各有優(yōu)缺點:外向型的寶寶性格爽朗,遇事不怯場,反應較快;但他們往往缺乏計劃性和堅持性,難以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內向型的寶寶遇事沉著、善于思考;但他們容易產生自卑感。爸爸媽媽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寶寶的優(yōu)缺點,發(fā)揮其長處,克服其不足,寶寶的內向性格并不是完全的弱勢。
2、增強寶寶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
環(huán)境適應能力對人的發(fā)展很重要,它有時甚至被定義為智力的核心。對寶寶來說,環(huán)境適應能力常與爸媽的教養(yǎng)方式有很大關系,過度的保護使寶寶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差。因此,爸爸媽媽應該放手讓寶寶與他人交往,讓寶寶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去體驗,讓他們從中獲得交往的經驗,這對他們的發(fā)展是十分有益的。
3、培養(yǎng)孩子自尊自信的品質
培養(yǎng)孩子自尊自信的品質是培養(yǎng)健康個性的關鍵。自尊自信的人往往情緒積極、樂觀,反之,則消極、悲觀。自尊自信能使孩子獲得快樂,當寶寶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有勝任感又為其它人所接納時,他一定會很快樂,這種快樂才是源自內部、發(fā)自內心的。
4、不要苛求和輕易責備內向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關注、諒解和尊重,苛求、責備、批評和懲罰等都會使孩子更加內向。爸媽應當使用積極的暗示和肯定的言語,學會賞識他們,爸媽的賞識是寶寶積極的動力。
5、主動走進孩子的世界
生活中爸爸媽媽要走進孩子的世界,對內向的寶寶尤其要如此。如對孩子說出:“對不起,我把事情弄糟了”,使他感到爸媽就像朋友一樣;和小寶寶講話,最好能蹲下來,讓他和你處于同一高度,使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且能和他用同樣的眼光來觀察這個世界,這樣,親子之間就是一種平等的交流。
6、與孩子獨處
爸媽每天盡可能抽出一段屬于你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和孩子親切地交流,傾聽孩子的語言。適時用身體語言,如擁抱孩子,親吻孩子表達你的愛與信賴。這能給內向的寶寶很多安全感。
特別注意:
寶寶的心理發(fā)展有自己的“時間表”
每個孩子有著自己發(fā)展的特定的“時間表”。像人的身高一樣,有些孩子在小的時候長得很快,到了一定年齡卻開始緩慢增長;而有些孩子在小的時候“不太長個兒”,到了一定年齡卻“突飛猛長”。寶寶的心理發(fā)展也是如此,爸媽和老師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忽然有一天內向的孩子變得愛說話了,甚至滔滔不絕;還有一些孩子變得膽子大了,與以前判若兩人,可這些孩子恰恰是以前被人們認為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因此,對于處于成長期的孩子,我們不宜給他們過早下定論,把孩子定性成“內向性格”,老師和家長應理解和懂得給孩子留有發(fā)展的余地和空間,這對孩子健康、和諧地發(fā)展是非常有利的。
寶寶的聲音世界上最好聽
記得有一個故事中說,鳥媽媽覺得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是小鳥啄蛋殼時發(fā)出的“篤篤”聲;狗媽媽覺得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是小狗啃骨頭時發(fā)出的“咔嚓”聲;小老鼠則覺得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是貓咪睡覺時發(fā)出的呼嚕聲,故事讓我和孩子們都哄堂大笑,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答案,孩子們沒有給我回答。對呀,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
世界上的聲音有千百種,有花開花落聲,有小河的流水聲,有清清的贊美聲,有漫漫的批評聲,有風聲,雨聲,雷聲……這么多的聲音匯成了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一百個人有一百種答案,有一百個理由。
也許“好聽的聲音”的概念,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閱歷的增加,賦予的意義也會不同,嬰兒則會覺得玩具發(fā)出的“叮當”聲最好聽,學生會認為表揚聲最好聽,上班族認為下班鈴聲最好聽,男人會認為自己心愛的女人發(fā)出的儂儂細語聲最好聽,女人會認為男人的甜言蜜語最好聽,父母會認為孩子的丫丫學語聲最好聽,老人會認為兒女回家時的“爸媽”二字最好聽,那我呢?做為一名幼兒園老師,最好聽的聲音又是什么呢?思緒翻涌,對了,是“老師”,是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說出的“老師”聲。
記得那時,剛出茅廬,當?shù)谝淮魏⒆觽兘形依蠋煏r,自己的那份羞澀立刻浮現(xiàn)在眼前,同時,那份激動和驕傲也蕩漾在心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每天的叫喊“老師”二字,好像已成了“代號”,聽多了也就沒有了感覺。但“老師”是一種“代號”嗎?不,那是一種責任,一份愛心,更是一種尊敬,這根本不能與“代號”劃上等號。
不管走到哪兒,不管時間過了多久,老師依然是老師,老師肩上的責任沒變,心里的愛心沒變,我喜歡聽到孩子稱我為“老師“,每天的呼喚讓我時時記著,作為老師對于孩子的,對于社會的責任,同時也讓自己牢記老師的那份師德和師魂。
如果你問現(xiàn)在已經從教9年的我,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是什么,我會堅定的說,是每天早晨孩子的那聲“老師”,是孩子尋求幫助時那聲“老師”,是孩子想與你一份分享快樂的那聲“老師”,是與你分別時的那聲“老師”……
游戲帶寶寶走進音樂世界
一談到寶寶是否能夠學音樂,媽媽們總是感到很神秘。其實,任何人都是有“音樂細胞”的,只不過是多與少而已。陽光育嬰親子早教中心的早教專家孫寧表示,對于0-3歲的小寶寶來說,身體尚沒發(fā)育完全,學習舞蹈或畫畫有可能傷及四肢及手指的筋骨。而唯有音樂接觸得越早,對寶寶則越有益處。不僅可增進寶寶的樂感,開發(fā)寶寶的右腦,還能增強寶寶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記憶力哦。
一談到寶寶是否能夠學音樂,媽媽們總是感到很神秘。其實,任何人都是有“音樂細胞”的,只不過是多與少而已。陽光育嬰親子早教中心的早教專家孫寧表示,對于0-3歲的小寶寶來說,身體尚沒發(fā)育完全,學習舞蹈或畫畫有可能傷及四肢及手指的筋骨。而唯有音樂接觸得越早,對寶寶則越有益處。不僅可增進寶寶的樂感,開發(fā)寶寶的右腦,還能增強寶寶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記憶力哦。
0—4個月以聆聽為主
“小寶寶的音樂啟蒙從聆聽開始。”孫寧表示,音樂啟蒙最重要的是讓寶寶對聲音,特別是美妙的聲音感興趣。
做法:在寶寶出生后,便應該逐漸引導他聆聽各種不同的聲音及音樂,讓他慢慢學會分辨和欣賞。如在寶寶床邊懸掛能發(fā)出清脆悅耳聲音的風鈴,抱他出門去聽自然界的刮風聲、雨滴聲和流水聲,給寶寶聽笛子、小提琴、鋼琴等不同樂器的聲音等。
收獲:寶寶會逐漸對聲音敏感起來,從而對優(yōu)美的音樂產生興趣。
提醒:不要讓寶寶受到太多嘈雜、高分貝聲音的刺激,注意選擇舒緩、悠揚的音樂,如經典鋼琴曲、民族樂曲等。
5個月—1歲玩簡單樂器
等寶寶四五個月有了基本的抓握能力后,可以給他搖鈴、撥浪鼓等“樂器”,當他能坐立時,就可以給他開“小型演奏會”了。
做法:給寶寶幾樣簡單好玩的“樂器”,如在氣球內裝進幾粒豆子,就成了一個能發(fā)出嘎嘎聲響的“樂器”;在幾個小碗里倒上水,就成了一個能變幻音高的“樂器組”等。有條件的媽媽還可以給寶寶幾樣真正的樂器,如定音鼓、三角鐵等。
收獲:寶寶親自動手創(chuàng)作的音樂會讓他更開心,并在玩耍中潛移默化地學到節(jié)奏、音高、音色的變化。
提醒:給寶寶準備的“樂器”首先要安全,發(fā)出的聲音不能太刺耳。媽媽還要注意通過自己的參與來引導寶寶,如和寶寶你一下我一下地敲打,或讓寶寶騎在媽媽的腿上,配合節(jié)奏讓寶寶上下顫動,增強寶寶的節(jié)奏感。
1—2歲和媽媽一起做游戲
1歲以上的寶寶可以走路了,也能玩更復雜的音樂小游戲了。
做法:聽音樂玩模仿秀。利用這一階段寶寶喜歡模仿的特性,給寶寶播放有動物聲音的音樂,讓寶寶隨著音樂模仿相應的小動物的叫聲或動作。
玩音樂版的“三個字”。給寶寶聽節(jié)奏感比較強的拿昆舞曲,并隨著音樂的間斷讓寶寶保持靜止不動,等音樂重新響起時再活動,加強寶寶對節(jié)奏感的掌握以及反應能力。
收獲:玩音樂游戲可以幫寶寶更好地理解音樂的內容和節(jié)奏,培養(yǎng)他對音樂的興趣。
提醒:切忌只用語言將音樂的內容描述給寶寶聽,忽視讓寶寶自己用動作表達對音樂的感受。
2—3歲我會唱歌我來表演
2歲多的寶寶走和跑已經不成問題,對事物的理解模仿能力也更強了,這時就可以引導寶寶隨著音樂來唱歌和表演了。
做法:教寶寶唱兒歌。媽媽先把簡單的兒歌反復唱給寶寶聽,并引導他一起唱。寶寶開始可能只會唱最后一個音,慢慢地會唱開頭和結尾經常重復的那一句歌詞,最后才能把整首歌都學會。唱歌時,媽媽還可以啟發(fā)寶寶根據(jù)歌詞自己加上生動的表情和動作進行表演。
收獲:唱歌可以豐富寶寶的表達方式,增強他的音樂感受力,隨機表演則可以開啟寶寶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提醒:教給寶寶的兒童歌曲要非常簡單,每個音都是一拍,變動較少。音域在5個音階之間,不宜有較大的高低差別。也別要求寶寶吐字清楚,因為寶寶的口腔肌肉還未發(fā)育完善,有些音分不清很正常。
家園共育:如何為寶寶創(chuàng)造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
一、盡早交流
從寶寶出生后,父母就可以開始和他們進行“語言”交流。對寶寶說話時,要伴隨相應的聲調、表情、眼光和手勢,以吸引寶寶的注意。這種早期交流能促進寶寶大腦的發(fā)育,為以后真正的語言交流做好準備。
二、因勢利導
父母對寶寶說話時,語音要正確、清晰,以供寶寶模仿。說話的主題,要和寶寶當前注意的事物和活動中心相一致,這樣,父母的話語才能為寶寶吸收。例如,當寶寶正在起勁地玩狗熊玩具時,你可以指著玩具說這是狗熊,是白顏色的,然后再談些有關狗熊的事。此時,如果要讓寶寶學習“狗熊”以外的話,就會吃力不討好。要注意,說話的內容和表達方式要適合寶寶的發(fā)展水平,盡可能使他們理解。對于寶寶說的話,不管是否完善,都要設法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揣摩其中的意思,給以語言或行動上的反應。這樣,一方面可以鼓勵寶寶說話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讓寶寶知道他說的話是否妥當、正確。
三、擴展口語寶寶開始說話時,往往是用一兩個詞來表達一個意思,父母可以很自然地把這種單詞語、雙詞語擴展,改造成為一個完整的句子。例如,寶寶說”媽媽餅餅”,如果根據(jù)當時的情境,表明他說這話的意思是”媽媽在吃講”,那么父母可以接著說“喔,媽媽在吃餅餅?!比绻鶕?jù)當時的情境,推測他要表達的意思是“這是媽媽的餅”或”要媽媽拿餅餅給寶寶”,那么,父母就可以說一句話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通過這種方潔,寶寶逐漸知道一個意思應該如何表達。從而逐漸掌握規(guī)范的表達方式。
四、可用兒語
兒語即“寶寶語”。主要特點是語調夸張,速度慢,重復多,所用的單詞都比較具體,句子短且簡單,如把狗叫做”汪汪”。研究表明,寶寶愛聽”寶寶語”,對”寶寶語”容易注意和理解。因此,一般他說,父母說“寶寶語”有利于寶寶語言的發(fā)展。不過,當寶寶的言語有了進步時,父母的”寶寶語”也應作適當?shù)恼{整,以使言語適當超前于寶寶的言語水平。比如寶寶已經會說“狗”這個詞后,父母就不必再用”汪汪”來稱呼狗了,可以在“狗”前面加上形容詞或其他說明,告訴寶寶”這是大黃狗…”那是小黑狗”等。
五、雙向交流
有一個孩子,父母都是聾啞人,他們之間只能用少量的手勢進行交流。這個孩子主要靠看電視與語言發(fā)生接觸。3歲時,他基本上不能說話,也不能聽懂別人的話,言語水平大大落后于一般孩子。這個事例清楚他說明,語言是通過語言交流、語言使用而習得的,僅僅單方面地聽別人講話,不能使孩子掌握語言。因此,父母無論多忙,也應該忙里偷閑。多與孩子進行面對面的語言交流,這不僅可以促進孩子的語言發(fā)展,而且也是一種感情交流,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寶寶愛玩自己的聲音
當嬰兒還很小的時候,他們就發(fā)現(xiàn),利用舌頭、牙齒可以制造出各種奇怪的“音響效果”,他們對玩這個“新玩具”樂此不疲?!?/p>
四個月大的寶寶,已會拼湊出類似說話的聲音,有時還會出現(xiàn)一些奇怪的、將來不會在他的母語中出現(xiàn)的發(fā)音與音調?!?/p>
到七八個月大時,寶寶的興趣會從單純地玩自己的聲音轉而模仿來自外界聽到的聲音,寶寶會使用自己母語范圍內的音素來表現(xiàn),所以雖是模仿動物的叫聲或玩具所發(fā)出的聲音,也不全模仿得一模一樣。不過,到了這個階段,寶寶很少會發(fā)出自己生活中不存在的語言或聲音了。
爸爸媽媽說的話語,是寶寶最愛模仿的,這種模仿是在寶寶還不能正確發(fā)音之時。所以,寶寶會學大人說話的節(jié)奏、韻律或整體感覺,用自己容易說出的語音不斷地重復?!?/p>
寶寶接近一歲時,由于聽覺機能的進步,嘴、顎、舌頭的動作也更靈活,呼吸、發(fā)聲器官也更成熟,于是他發(fā)出的音節(jié)就更準確了。但不同于以前的直接模仿,隨著寶寶視野和活動范圍的擴大,他會漸漸了解哪些音節(jié)是指稱某些事物的聲音,進而產生有意義的溝通?!?/p>
總之,寶寶的語言學習必須通過模仿,從聽大人的語言到學會分辨,再發(fā)出與聽到的聲音相似的語音,同時以聽覺、視覺來認識外界所發(fā)生的各種現(xiàn)象,再把現(xiàn)象和語音聯(lián)系起來,才得以學會使用語言。
雖然寶寶聽不懂你的語言,你也聽不懂他們的語言,可你還是可以在抑揚頓挫的音調中進行親子間的對話和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