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 這四項錯誤不可犯
發(fā)布時間:2021-01-29 教育孩子筆記 四歲幼兒故事 幼兒園四季的教案毋容置疑,教育子女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孩子成年之前,父母要學習的是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并讓孩子了解他需要知道的一切東西,看起來也許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里面確實也有很多父母犯的錯誤。
1.不給予孩子合適的關注
當孩子們沒有得到足夠的有效關注,常常就會出現(xiàn)行為問題。對孩子的積極關注會減少孩子的這些行為問題,比如抱怨,發(fā)脾氣等其他故意煩人的行為。有時候孩子不需要關注也會有積極的行為表現(xiàn),比如孩子一個人安靜的玩耍,或者是坐在椅子旁。當然很多時候,他們僅僅只是需要任何一種形式的關注罷了。
2.只注重短期關注效果
父母常常只關注短期的效果。良好的紀律行為應該講究長期。一定要記住,孩子是需要某些良好的行為幾率來成為一個健康負責人的人。因此,有效的約束策略集中再教孩子這些技能。雖然有些事情在當前情況下回比較容易操作,但從長遠看,它必將導致孩子的不良行為進一步惡化。比如一些父母試圖讓孩子停止抱怨,但有些老師則會告訴孩子抱怨和發(fā)鬧騷是可以獲得某種情感需求的。
3.沒有建立書面規(guī)則
一旦沒有明確的規(guī)則,這會讓孩子無比的困惑,因為孩子不知道他們所期盼的到底是什么。有時問題是每個父母都有不同的規(guī)定以及對規(guī)定的解釋,這導致孩子可能會認為爸爸是好人,媽媽是壞人,反之亦然。
另外一方面,父母自己的意見不統(tǒng)一。來自工作的壓力或責任會讓父母精疲力盡,對于執(zhí)行先前的規(guī)定有了惰性。有時候,工作壓力較大的單親媽媽會因為連續(xù)幾個晚上輔導孩子做作業(yè)而覺得精力憔悴。這都會迫使單親媽媽沒法按照先前的約定來執(zhí)行。
4.無紀律計劃
當涉及到解決行為問題時,最好是選擇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多花點時間去構思一個全面的行為解決方案來幫助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一旦父母應對每個問題都有清晰的計劃時,那么孩子就更容易做出改變并獲得進步。
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父母又是很難應付孩子的行為問題甚至會導致后果很混亂。離乳如果孩子開始打另外一個孩子,而父母不知道如何處理孩子的這種暴力行為,結果可能下次父母也會使用暴力來對付孩子,這極有可能會混淆孩子的辨別意識,進而導致事態(tài)惡化!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孩子犯錯不用批評 只需講這八句話即可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問題。作為家長這時不要急著插手,可以先問孩子八個問題,聽聽他們有什么想法。而往往問不到幾個問題,事情就已經很清楚并得到解決了。家長不妨可以一試。
第一個問題是:“發(fā)生什么事情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fā)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處罰你。”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
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心里受到的沖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是非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么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孩子夠冷靜之后,可以問他。
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么驚人之語,先不要急著教訓他,而是冷靜的接著問他。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么辦法?”
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蕩,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惡心的、幼稚的……腦力激蕩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么,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后果會怎樣?”
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后果會是什么?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xiàn)實真相。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然后問他:“你決定怎么做?”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么決定,然后又告訴他不可以這么決定。這樣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接著問
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支持。
等到事情過去之后,問他。
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么選擇?”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
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了。
經典八問:
第一個問題是:“發(fā)生什么事情了?”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
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么辦法?”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后果會怎樣?”
第六個問題:“你決定怎么做?”
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么?”
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么選擇?”
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
孩子在接觸事物的時候,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教育在這個時候就顯得尤為及時和關鍵,首先要正視孩子犯錯誤,然后對孩子適時的進行認知教育,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讓孩子從中獲得更多的生活常識。
案例:餐前活動時,孩子們在走廊上自由玩耍。忽然陳軼鐵跑來告訴我:“老師,施欣羽帶零食來了。”我問:“你看見了嗎?是什么東西?”被我一問陳軼鐵噎住了,小聲說:“我看見樓梯上有口香糖紙。”我跟過去一看,果然有一張綠箭的口香糖紙,這時,許多孩子都圍了過來,我就問:“這糖紙是誰丟的?”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說沒有。我見問不出是誰,又不好說是誰,就說:“小朋友,你們說帶泡泡糖的小朋友對嗎?為什么呢?”樂樂說:“這小朋友不對,不但帶零食來吃,還把紙扔在地上。”德山說:“吃泡泡糖不干凈,我爸爸說,吞下來,人會死掉的?!庇钔f:“口香糖要用錢買的,錢是爸爸媽媽辛苦賺來的。”偉偉說:“吃口香糖會污染環(huán)境?!?/p>
我聽孩子們討論的這么起勁,就及時抓住話題進行教育。剛才小朋友都說的對,吃口香糖不好,原因有兩點:一方面對人身體健康有影響;另一方面對環(huán)境有污染。因為這口香糖吃到后來就不甜了,吞在肚子又不行,影響人的健康;吐出來也不行,因為它幾百年也化不掉,污染土壤,對自然環(huán)境有很大的破壞。今天,有小朋友吃了口香糖,不僅把糖紙扔在地上,還不主動來承認自己的錯誤。老師給他一次機會,我相信他待會兒會來向老師勇敢承認錯誤的,能勇敢承認自己錯誤的孩子,老師和小朋友們還是會和以前一樣喜歡他的。陳軼鐵今天也有不對的地方,沒親眼看見,就亂說是施欣羽吃的口香糖,以后沒弄清楚不許亂說小朋友的名字。
我的話還未說完,人群中傳出了點聲音,很小聲的說:“是我,老師?!蔽乙豢丛瓉硎莾认虻挠赕?,我看她勇敢的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就及時的表揚了她,并提出要求:以后我們小朋友吃零食時垃圾要放在垃圾筒里,愛護環(huán)境;像口香糖這類污染環(huán)境的東西要少吃;幼兒園里有點心,零食最好不要帶到幼兒園來。
專家觀點:讓寶寶感受錯誤的好處
1.在感受錯誤的過程中獲得新知,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對寶寶來說是一種十分可貴的體驗。寶寶在這個過程中經自己摸索而獲得的知識不再僅僅是知識,他更多地獲得的是一種能力和一種喜歡探究事物奧秘的良好習慣。
2.在感受錯誤過程中體驗快樂,寶寶在感受錯誤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能通過自己努力想方設法避免錯誤,找到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他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那種快樂的體驗是通過別的方式無法獲得的。
3.在感受錯誤過程中錘煉意志,寶寶在感受錯誤的過程中,他的心靈就有機會不斷經受這樣的歷練,這對錘煉寶寶的意志提高寶寶的挫折商無疑意義重大。
4.在感受錯誤過程中提高寶寶的責任感,通過這種方式,讓寶寶養(yǎng)成自己做事自己負責的良好習慣,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寶寶的責任感。
5.在感受錯誤過程中讓寶寶學會正確的行事方式,在經過多次這樣的體驗之后,寶寶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找出合適的行事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就是好家長嗎?
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就是好家長嗎?跟一位職場媽媽聊天,談及的都是育兒的酸甜苦辣事。這位媽媽很精干,談吐中總把家庭教育放在第一位。她說她對孩子期望很高,并且不允許孩子犯一丁點的錯誤。還談及她跟先生都是本科大學畢業(yè)的優(yōu)等生,自從有了孩子,就把家庭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她跟先生對孩子可以說是傾注了全部的愛、付出了全部的身心!為了年幼的女兒,她甚至放棄了幾次升遷的機會,放棄的目的就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讀書和學習。
小時候的女兒乖巧懂事,兩歲就會背很多唐詩,講過的故事一兩遍女兒就能復述下來!由于孩子從小聰明懂事,幼兒園就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有這樣的乖巧女兒,她說她以前很欣慰,孩子越優(yōu)秀,她越不敢對孩子放松一絲警惕!孩子的舉動都逃不過她做母親最敏感的眼睛。用她的話說,孩子從幼兒園到一年級,她對孩子的監(jiān)督成了每天重復的舉動!
有這樣的女兒,換做那個媽媽都會欣慰和在意。沒想到她對女兒毫不松懈,女兒最近的舉動卻差點讓她崩潰!事情從她的錢包說起,當她發(fā)現(xiàn)錢包里的零鈔全部都沒有了,問女兒竟然得到這樣的答復:“沒見!”這位媽媽知道家里就娘倆,零鈔肯定是丟不了的,百元大鈔都在,唯獨就少了幾塊零鈔!這事情很明顯就是女兒給拿走的!
最后在她的連哄帶嚇的招數(shù)下,女兒終于承認了零鈔就是自己拿走的!
這位媽媽頓感崩潰,覺得女兒徹底變壞了,一向聽話乖巧的女兒剎那間變成了惡魔!女兒私自拿錢在她看來就是小偷的行為,是決不允許發(fā)生的!她開始厭惡起女兒來。她最糾結的就是女兒再也不可愛了,她還甚至想到了女兒長大變小偷的場面。越想她越不寒而栗,覺得自己一向對女兒嚴格管教,為什么女兒還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呢?
我很理解這位媽媽的心情,一向自認為是自己的驕傲的孩子出現(xiàn)了這樣的問題,換做是哪個媽媽都難以接受。但孩子出現(xiàn)了問題,媽媽首先要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責罰孩子!孩子犯錯家長肯定有脫不開的干系,只有用心的反思自己的行為和育兒中的小點滴,才能將孩子的過錯及時的糾正過來,而不應該向這位媽媽那樣,覺得孩子犯錯了就不完美了,甚至還想到孩子長大變小偷的變態(tài)心理!孩子畢竟是孩子,思想不完全成熟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過錯和問題。人無完人,更何況是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
孩子乖巧懂事是每個媽媽最希望的,但孩子犯錯誤后,家長千萬不要打罵孩子,更不要以冷暴力來處理孩子犯錯的問題。
作為一個局外人,我從這位媽媽的談話里已經聽出來,正因為她的女兒從小到大都受到了老師的關愛和鄰居的贊賞,以女兒為驕傲的她不能接受女兒偷拿錢的現(xiàn)實!忽然覺得女兒成了惡魔讓她心生厭惡的心理。懲罰了女兒后,她甚至開始對女兒漠不關心起來,她覺得這樣的孩子再也讓她愛不起來了!
其實說白了,這位媽媽的做法有點過火了,既然已經體罰了孩子,就要讓孩子知道被懲罰的前因后果,告訴孩子為什么懲罰她,并告訴孩子私拿媽媽的錢是不對的,拿了錢說謊更是犯了很大的錯誤!只有用關愛來引導這件事情不可以做,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有悔恨心理,孩子的錯誤才能得到及時的改正。而這位媽媽的做法恰恰相反,試圖用打罵和冷莫來讓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個辦法是行不通的。只有給孩子講清道理,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里!
是的,年輕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看重和關注也未必是件壞事兒,但一定要明白育兒的出發(fā)點在哪兒!切不可操之過急,把孩子當成大人來對待,用成人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年幼的孩子是育兒的一個大忌!育兒就要允許孩子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倘若孩子一生下來就成了完美的人,那還要我們家長和學校來干什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中最為主要的,千萬不要為了達到作家長的虛榮,而讓孩子年幼的心靈,卻擁變成了殘缺的心理!
只有允許孩子犯錯,才會給孩子成長的機會和鼓勵!人生就是在不斷中摸索和成長,更何況我們年幼的孩子?給孩子留一片成長的空間,更要給孩子留出來犯錯的機會,這樣的家長才是合格的家長!
父母教育孩子,不該犯的七個致命錯誤
父母教育孩子,不該犯的七個致命錯誤
錯誤1:教幼兒背唐詩
你是否熱衷于教你的寶寶背唐詩?并以他小小年紀就能熟練背誦為榮?每每有朋友到家里來玩,還一定要小寶貝背兩首來炫耀炫耀?
真相分析:教育專家說,孩子在上學前就能背唐詩,貌似不錯,可是,這種做法違背了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是弊大于利的。唐詩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佳作,遣詞造句極其精練、含蓄,有時為了行文的需要,顛倒字詞正常順序的事常有,這與現(xiàn)在人們的語言習慣大不相同。幼兒尚處于學習語言的初始階段,凝練的唐詩,要讓幼兒讀熟、讀懂,并受到教育,談何容易?
科學做法:建議年輕家長讓孩子多吟誦一些兒歌。幼兒感知事物是從表象入手的,他們樂于聽取具體形象的話語。兒歌正是以其生動活潑的語言方式,迎合了孩子們的口味,容易切入幼兒的心靈,可發(fā)揮出多方面的作用。
錯誤2:讓寶寶過早學電腦
小寶貝的興趣總是說來就來,比如,看見電腦一下子就喜歡上了,爸爸媽媽都覺得這是好事,不僅經常在電腦上給他看早教光碟,還經常一起和寶貝玩電腦游戲。
真相分析:嬰幼兒用電腦并非明智之舉,就是大人用電腦久了,也會感覺頭昏眼花,渾身酸疼,何況是容易上癮、沒有自控力的寶寶?加上現(xiàn)在的電腦設備都是根據(jù)大人的體型設計的,因為角度和高度都不對,很容易傷害寶寶的視力和骨骼發(fā)育。
科學做法:小朋友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以玩的東西很多,電腦可以等上小學再學也不遲。
錯誤3:育兒,爸爸是局外人
真相分析:新爸爸和新媽媽一樣,學習育兒都需要一個過程,所以不要把丈夫排除在外。他能找到自己帶孩子的方法,你也許覺得孩子是你自己的事情,從一開始,你給孩子換尿布的速度就很快、給他洗澡時也很有條不紊。你的丈夫也需要找到這些技巧。因為一個人照顧新生兒,工作量實在太大了。
科學做法: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在他幫你的時候,你對他不要推辭、不要責備和不斷地命令。有些媽媽希望丈夫幫助他們,又不愿意完全依靠丈夫。只有確定了孩子不會冷、他不會給孩子喂太多,不會在孩子吃過以后和她玩得太激烈、不會嘔吐,才能真正信任和依靠丈夫。這完全沒有必要,丈夫和你一起學習做父母,你會更輕松,你們也能互相學習,掌握更多的技巧。
錯誤4:和別人比孩子
真相分析:你的孩子睡整夜的覺嗎?他會笑嗎?他能試著坐起來嗎?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已經達到什么樣的水平上,不要受別的父母這些問話的影響,因為那樣你會覺得你的小寶貝好像總有些地方發(fā)展得比別人慢。
科學做法:每個孩子的發(fā)展是不同的孩子的發(fā)展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這時你要用一種平常的心態(tài)和放松的心情來對待。一個孩子爬得早并不代表他比別人發(fā)展得好,只是更多地說明他想追趕父母的腳步。
錯誤5:忙得犧牲自己的休息
真相分析:每個新媽媽都說白天孩子睡覺的時候她也想睡。但是經常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家里非常凌亂、要洗盤子、洗杯子,根本無法睡覺,直到自己精疲力盡。調查顯示,每個新媽媽的第一年都要丟掉400-750小時的睡眠。
科學做法:盡可能的讓自己得到足夠的休息。其實每天白天你都應該盡可能地打個盹,或者至少在周末睡個長覺。沒有充足的休息,你很難在那些本應快樂的生命時光里體會快樂。當然,休息的時候你可能要少做很多事情,但是充分的休息比洗盤子、洗杯子更重要。
錯誤6:為孩子花太多的錢
真相分析:所有人都會告訴你,孩子會改變你的生活。但是沒有人告訴你,孩子會讓你的錢袋日漸萎縮,你恨不能為孩子傾其所有,而且無怨無悔。就像你餓的時候會跑到食品店一樣,購物對于新爸爸、新媽媽來講好像可以不用算計。據(jù)估計,孩子第一年的尿布、衣服、食品、學步車等物品會花掉1萬5千元左右。所以列一個表格會減少你的超額開支。找有經驗的父母和你一起買東西,她也會告訴你什么是真正有用的,你也可以少上當。
科學做法:合理計劃適度開支。別在孩子的衣服上太費心,因為孩子一晃就長大了。玩具也是一樣,大多數(shù)嬰兒更喜歡對同一件東西玩來玩去,甚至就是一個盒子就夠她玩一陣子了。你不如把剩下來的錢用來讓她上鋼琴可或者上大學。
錯誤7:認為自己會記得孩子成長的所有過程
真相分析:你覺得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你都不會忘記。但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記憶會漸漸淡去。很快,孩子的童年就會過去,一個18個月大孩子的母親看到一個新生兒的時候也會說,她已經忘記了她孩子這個時候是什么樣子的,因為你關注的是她的現(xiàn)在。
孩子犯錯誤 家長如何做?
案例
微信公號家長提問:孩子現(xiàn)在小學五年級了,以前他犯錯誤,我都會說他,有的時候著急也會打兩下,發(fā)現(xiàn)孩子現(xiàn)在很怕我,但是我感覺和孩子越來越遠了,我很著急,不知道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幫助他糾正錯誤?
專家觀點
北京市朝陽區(qū)白家莊小學教師陳鐵蘋:
五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崛起,自主性逐漸增強。依賴、服從的特征逐漸消退,自主和批判的態(tài)度開始出現(xiàn),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不再輕易接受別人的觀點。自我調控能力加強,能比較現(xiàn)實地對待困難和自己的不足,對事務的認識加深了理解。他們強烈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需要父母把他們當作大孩子。
這個年齡的孩子犯了錯誤,一些家長遇事欠冷靜,嘮叨孩子一通,急了就打兩下,甚至還有人“威脅”孩子幾句,用家長的“威嚴”想來“控制”住孩子,片面地認為這樣就能解決了問題。殊不知,這樣的結果就像案例中所說的,孩子離家長越來越遠。其實,這時的孩子不是怕家長,而是在用一種“不抵抗”辦法,來逃避家長的絮叨和威脅。久而久之,孩子開始逆反,形成叛逆的個性。所以,這個年齡的孩子情緒控制還是需要家長的悉心呵護和耐心引導。
一、尊重孩子,從真誠溝通開始。
對于孩子的一次小小失誤、錯誤,家長不反復進行說教,反復批評,不提出過于嚴格或過多的要求??梢哉降嘏c孩子好好談一次,將對孩子的某種要求或期望告訴他,或者告訴他某次失誤應該吸取的教訓,說明從小事總結經驗的重要性。如果方法得當,一次溝通的效果勝過多次反復說教。家長與孩子溝通,還可以虛心征求孩子的意見和想法,看到家長的真誠,孩子會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孩子感覺家長是把自己當大孩子了,心里有一種滿滿的被尊重的感覺,這樣的溝通才有效。
二、尊重孩子,從自我反思開始
五年級的孩子判斷是非的能力開始增強,心中總想個平等、民主。當家長批評孩子的時候,其實,孩子也會看到家長身上的許多不足。所以,家長應該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別人?!奔彝ソ逃屑议L主動進行反思、改進,尤其在與孩子有矛盾或分歧的時候,家長靜下心來反思教育過程是否得當,這也是家庭民主的表現(xiàn)。家長如果進行反思,發(fā)現(xiàn)問題全家一起努力改正,對孩子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孩子一定會向家長學習,犯了錯誤及時反思,努力改正。
三、尊重孩子,從賞識鼓勵開始
尊重就是懂得與理解,包容與賞識。對孩子的肯定與賞識是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法寶。賞識是一種真摯的愛。孩子出現(xiàn)問題,我們以平和的態(tài)度,科學的方法,積極引導,包容、寬恕,幫助孩子制定改正計劃,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表揚與鼓勵,讓孩子在錯誤中能夠汲取教訓,增長經驗,堅信孩子是優(yōu)秀的。成功的家長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恰到好處地夸獎孩子,起到激勵和警示作用。
總之,正確認識孩子犯錯的心理動機,走進孩子的心靈,尊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孩子的教育不一定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但卻需要時刻具有尋找教育時機的意識,更新家庭教育觀念,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家庭教育七個不該犯的錯誤
家庭教育七個不該犯的錯誤
錯誤1:教幼兒背唐詩
你是否熱衷于教你的寶寶背唐詩?并以他小小年紀就能熟練背誦為榮?每每有朋友到家里來玩,還一定要小寶貝背兩首來炫耀炫耀?
真相分析:教育專家說,孩子在上學前就能背唐詩,貌似不錯,可是,這種做法違背了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是弊大于利的。唐詩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佳作,遣詞造句極其精練、含蓄,有時為了行文的需要,顛倒字詞正常順序的事常有,這與現(xiàn)在人們的語言習慣大不相同。幼兒尚處于學習語言的初始階段,凝練的唐詩,要讓幼兒讀熟、讀懂,并受到教育,談何容易?
科學做法:建議年輕家長讓孩子多吟誦一些兒歌。幼兒感知事物是從表象入手的,他們樂于聽取具體形象的話語。兒歌正是以其生動活潑的語言方式,迎合了孩子們的口味,容易切入幼兒的心靈,可發(fā)揮出多方面的作用。
錯誤2:讓寶寶過早學電腦
小寶貝的興趣總是說來就來,比如,看見電腦一下子就喜歡上了,爸爸媽媽都覺得這是好事,不僅經常在電腦上給他看早教光碟,還經常一起和寶貝玩電腦游戲。
真相分析:嬰幼兒用電腦并非明智之舉,就是大人用電腦久了,也會感覺頭昏眼花,渾身酸疼,何況是容易上癮、沒有自控力的寶寶?加上現(xiàn)在的電腦設備都是根據(jù)大人的體型設計的,因為角度和高度都不對,很容易傷害寶寶的視力和骨骼發(fā)育。
科學做法:小朋友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以玩的東西很多,電腦可以等上小學再學也不遲。
錯誤3:育兒,爸爸是局外人
真相分析:新爸爸和新媽媽一樣,學習育兒都需要一個過程,所以不要把丈夫排除在外。他能找到自己帶孩子的方法,你也許覺得孩子是你自己的事情,從一開始,你給孩子換尿布的速度就很快、給他洗澡時也很有條不紊。你的丈夫也需要找到這些技巧。因為一個人照顧新生兒,工作量實在太大了。
科學做法: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在他幫你的時候,你對他不要推辭、不要責備和不斷地命令。有些媽媽希望丈夫幫助他們,又不愿意完全依靠丈夫。只有確定了孩子不會冷、他不會給孩子喂太多,不會在孩子吃過以后和她玩得太激烈、不會嘔吐,才能真正信任和依靠丈夫。這完全沒有必要,丈夫和你一起學習做父母,你會更輕松,你們也能互相學習,掌握更多的技巧。
錯誤4:和別人比孩子
真相分析:你的孩子睡整夜的覺嗎?他會笑嗎?他能試著坐起來嗎?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已經達到什么樣的水平上,不要受別的父母這些問話的影響,因為那樣你會覺得你的小寶貝好像總有些地方發(fā)展得比別人慢。
科學做法:每個孩子的發(fā)展是不同的孩子的發(fā)展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這時你要用一種平常的心態(tài)和放松的心情來對待。一個孩子爬得早并不代表他比別人發(fā)展得好,只是更多地說明他想追趕父母的腳步。
錯誤5:忙得犧牲自己的休息
真相分析:每個新媽媽都說白天孩子睡覺的時候她也想睡。但是經常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家里非常凌亂、要洗盤子、洗杯子,根本無法睡覺,直到自己精疲力盡。調查顯示,每個新媽媽的第一年都要丟掉400-750小時的睡眠。
科學做法:盡可能的讓自己得到足夠的休息。其實每天白天你都應該盡可能地打個盹,或者至少在周末睡個長覺。沒有充足的休息,你很難在那些本應快樂的生命時光里體會快樂。當然,休息的時候你可能要少做很多事情,但是充分的休息比洗盤子、洗杯子更重要。
錯誤6:為孩子花太多的錢
真相分析:所有人都會告訴你,孩子會改變你的生活。但是沒有人告訴你,孩子會讓你的錢袋日漸萎縮,你恨不能為孩子傾其所有,而且無怨無悔。就像你餓的時候會跑到食品店一樣,購物對于新爸爸、新媽媽來講好像可以不用算計。據(jù)估計,孩子第一年的尿布、衣服、食品、學步車等物品會花掉1萬5千元左右。所以列一個表格會減少你的超額開支。找有經驗的父母和你一起買東西,她也會告訴你什么是真正有用的,你也可以少上當。
科學做法:合理計劃適度開支。別在孩子的衣服上太費心,因為孩子一晃就長大了。玩具也是一樣,大多數(shù)嬰兒更喜歡對同一件東西玩來玩去,甚至就是一個盒子就夠她玩一陣子了。你不如把剩下來的錢用來讓她上鋼琴可或者上大學。
錯誤7:認為自己會記得孩子成長的所有過程
真相分析:你覺得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你都不會忘記。但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記憶會漸漸淡去。很快,孩子的童年就會過去,一個18個月大孩子的母親看到一個新生兒的時候也會說,她已經忘記了她孩子這個時候是什么樣子的,因為你關注的是她的現(xiàn)在。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犯錯誤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犯錯誤
面對孩子犯的各種“錯誤”,父母應該認清孩子犯錯誤的原因,進而采取相應的策略。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說過:“如果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的話,真理也要被關在門外了?!比硕际窃诓粩喾稿e誤之后才懂得分辨是非對錯,慢慢成長起來的。一般來說,孩子所犯的“錯誤”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無意識的“錯誤”
解釋:做某件事情本身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由于個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結果而導致的失誤。
場景1:紅蘋果是個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總是“闖禍”。媽媽不知教育了她多少回了,但總是當時點頭認錯,下次照犯。上回媽媽買的荔枝很好吃,她想給正在看電視的爺爺吃,在廚房門口就直接給爺爺扔過去了,沒想到正好扔在爺爺?shù)睦匣ㄧR上,老花鏡掉在地上“怦”的一聲摔碎了。類似這樣的事情數(shù)不勝數(shù),媽媽真是拿她沒辦法了。
給媽媽的建議:很多媽媽看到孩子闖禍了,就劈頭蓋臉地說一頓,而不和孩子講清楚原因。而像紅蘋果這樣大大咧咧的孩子,這樣說說極有可能扭頭就忘記了,所以下回接著犯同樣的“錯誤”。其實,媽媽應該讓紅蘋果看到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后果,承認自己的“錯誤”,分析犯錯的原因,她就會從中吸取教訓,以后也就會少犯此類“錯誤”了。
二、好奇導致的“錯誤”
解釋:因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而采取一些“破壞”行為或相對“過激”的行為,導致一定的損失。
場景2:豆豆是個好奇心很強的孩子,從小到大,凡是看到沒見過的東西,她都會表現(xiàn)出很驚喜的樣子。小的時候,豆豆只是過去看一下、摸一下?,F(xiàn)在豆豆長大了,5歲多的她,見到什么稀奇東西就會直接沖上去探個究竟。媽媽很擔心豆豆會傷到自己。
給媽媽的建議:對好奇導致的“錯誤”,比如想弄清新鮮事物的新奇之處,而把玩具等拆壞或者探究某些危險事物等,從本質上說這類不屬于錯誤,而是探索世界的起點。
但這種探索有時候會很冒險,可能造成一定的損失或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傷害,這就需要媽媽幫助孩子分析這種行為的利害關系。如果損失或傷害較小,媽媽不妨鼓勵孩子多犯這樣的“錯誤”,但是一定要告訴孩子以后遇到這種情況要小心。如果進行嚴厲批評,孩子不僅不會為自己的獨特性、創(chuàng)造性而驕傲,反而會覺得自己無能,會自暴自棄。當然,如果孩子的探索行為太冒險,造成的損失或傷害很大,媽媽就一定要馬上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并且非常嚴肅而中肯地告訴孩子錯誤所在、錯誤性質和危害,并幫助孩子找出改正的方法。
三、趨利避害導致的“錯誤”
解釋:為了避免爸爸媽媽的批評指責,不得不犯的“錯誤”;或者為了“討好”爸爸媽媽(如想讓爸爸媽媽多陪自己)而犯的“錯誤”。
場景3:性格溫和、一向乖巧的雯雯,自從上了媽媽報的繪畫班就開始撒謊。有好幾次,明明不是自己的畫,媽媽檢查畫時,雯雯就把小朋友的畫當自己的給媽媽看。媽媽對此很是不理解,覺得自己一直教育孩子要誠實、不撒謊,并且自己和丈夫也從來沒有給孩子做這方面的不良示范,孩子之前也一直都很誠實、很聽話,怎么會突然變成這樣呢?
給媽媽的建議:對待孩子為趨利避害而犯的“錯誤”,比如說謊以避免媽媽的批評等,此類問題表面看來雖然在孩子,但究其根源卻在于媽媽,媽媽應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孩子要求太高、太嚴,是不是過分看重事情的結果,致使孩子不得不犯“錯誤”。過高要求的后果,容易使孩子產生害怕失敗的心理,孩子盡了努力仍得不到父母滿意的回報時,便會犯上述“錯誤”。如果是這樣,媽媽先作自我批評,才能打動孩子的心,引導孩子心悅誠服地改正“錯誤”。
四、盲目模仿導致的“錯誤”
解釋:嬰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孩子所吸引、模仿,從而導致“錯誤”。
案例:媽媽一回家,就看見客廳地上都是垃圾,亮亮拿著掃把正在掃,可是越掃越亂。媽媽問:“亮亮你又在淘氣,怎么把垃圾都倒在地上了?!绷亮量匆妺寢尶囍?,小聲說:“媽媽,我想幫你打掃衛(wèi)生,可是……”
給媽媽的建議:孩子是好心辦了壞事,媽媽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弄得亂七八糟而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不妨再給孩子做個示范,教孩子正確收垃圾的方法,然后讓孩子把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凈。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媽媽可以讓孩子多參與,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孩子樂于參與,多做幾次,孩子就不會幫倒忙了。
總之,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錯誤,都應把錯誤轉化成最好的教育資源。父母要少一點訓罵與指責,使孩子從“錯誤”一步步走向“正確”,在“錯誤”中不斷成長。
拒絕孩子時最易犯三個錯誤
家長在拒絕孩子時,最容易犯的錯誤!說“錯誤”其實有些嚴重,說“不當”可能更準確些,因為有比這“不當”更恰當?shù)木芙^方式,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接受規(guī)則,進而形成自律行為。
第一個錯誤:家長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對孩子吆五喝六。
家長過足了當領導的癮,把在外面受的氣全部撒給孩子,家長的心理垃圾轉移給了孩子。這是滿足了家長,倒霉了孩子。遇到寧死不屈的,雙方勢必劍拔弩張,親子關系惡化。長此以往,感受不到家長的溫暖,孩子的心漸漸遠去,再也不回頭。
真到那時,可就悔之晚矣啦!遇到個性溫和的,雖然表面順從,心理也會受傷,變得謹小慎微,看人臉色,迷失自我。一旦脫離家長的控制,一部分孩子不知道自己是誰,應該做什么,只會等著別人下命令,只能當可憐應聲蟲;另一部分孩子則如脫韁野馬,行為失控。比如小甜甜。當然不排除少部分天生內心強大的孩子,如朗朗。朗朗爸爸當年逼迫孩子學琴,說不彈琴就去死。朗朗沒去死,反而當上了年輕的鋼琴家??上н@幾十億人口,就一個朗朗。
第二個錯誤:對孩子進行情感勒索。
家長都不動就說,“你再怎么怎么樣,媽媽/爸爸就不喜歡你了,就不要你了”。對小小的三四歲以內的孩子,這簡直就是恐怖分子在要挾人質。這么大的孩子,爸爸媽媽就是全部的世界,是自己生存的依靠。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了,不要自己了,對他們來說意味著無法生存,那會帶來怎樣的心理恐懼。
所以,家長這樣說等于把刀架在孩子脖子上進行勒索。而對于大一些的孩子,這句話又顯得超級孩子氣,也許第一次管用,多用幾次,孩子就知道其實你是在虛張聲勢呢。孩子知道你在說謊,你又給孩子做了個什么榜樣?
即便每次都管用,孩子乖乖聽話,可是孩子不做你禁止的事情,不是因為這個行為是錯的,而是因為這么做就要受到拋棄。被恐懼控制了的孩子,哪還記得規(guī)則的本來面目啊,更別提自律啦!爸爸媽媽在跟前威脅,我就不做。爸爸媽媽不在跟前,我照做不誤。難道家長還能365天,24小時貼身盯嗎?
第三個錯誤:規(guī)則飄忽不定,今天不可以,明天又可以,完全看家長心情而定,或者看孩子反抗程度而定。
如果家長心情好就可以,心情不好就不可以,這樣對孩子其實很不公平。孩子時刻看家長的臉色,揣摩家長的心思,哪還有精力去發(fā)展自己?如果看孩子反抗程度而定,那等于變相鼓勵孩子變成“滾地雷”。撒潑打滾就能對付家長,于是家長受到了孩子的控制,哪還能執(zhí)行規(guī)則啊。
其實合情合理地拒絕孩子真的不難。只要我們能放下身段,蹲下來,理解并尊重孩子,用愛心,耐心和決心來執(zhí)行規(guī)則,我們就能收獲一個獨立、堅強而自律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