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家園共育:破壞孩子學習主動性的5句話,你說了幾句?

發(fā)布時間:2020-07-08 家園共育 幼兒家園共育 幼兒園家園共育

1、否定的語言

在以上情境中,父母最喜歡用的一個字就是“不”,不認真,不自覺,不要拖延……這些否定性語言的重復,容易讓孩子緊張、反感,行為上表現(xiàn)出磨蹭、犟嘴、哭泣、發(fā)脾氣等。

一位心理學教授曾分享兩則新聞,講的都是孩子爬上了陽臺,面對這么危險的情境,兩則新聞中大人的語言不同,一個叫孩子“別動”,另一個叫孩子“坐好”,結果前者發(fā)生了悲劇,后者得以援救。人類是聽不了“不”字的,孩子更是如此,有時候父母越反對,越強化了孩子某種行為,比如我們告訴自己腦中不要想一只粉紅色的小豬,它卻立馬就在腦海里浮現(xiàn)。

那家長說,我們就不能對孩子說一個“不”字了嗎?其實,不說“不”字的背后是讓我們關注如何引導孩子的正向行為,因為“新事開啟易,舊事停止難”,我們可以在否定的意思中表達正向行為,告訴孩子“要”做什么,不是“不要”。比如:

你的數(shù)學成績不好,你還不好好學習?!(×)

你的數(shù)學成績有很大提升空間,如果你好好學會更好。(√)

2、貼標簽的語言

在孩子學習的問題上,家長很容易用因果邏輯給孩子貼標簽,比如很多家長會說:

因為你不專心,所以你總是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

因為你不認真,所以你總是做錯題。(×)

這些指責的話語,很容易給孩子貼上“不專心,不認真”的標簽,孩子可能也會慢慢認同,開始為“不專心、不認真”感到羞恥,后來慢慢地可能覺得反正家長也這樣看待自己,無所謂了,沒有改變的動力,所以我們不要把孩子偶然的行為問題上升到個人品質不好,更不要歸結到孩子的先天因素上,那樣孩子就覺得更加難以改變了,比如:

因為你太笨了,所以總學不會。(×)

因為你就隨你爸爸,太粗心,所以總看錯題。(×)

孩子的成長總會遇到問題,與其糾結于孩子的過去,不如把關注點指向下一次遇到問題如何解決的事情上??梢院秃⒆诱f:

下次你如果把握好時間,就會按時完成作業(yè)了。(√)

你如果注意審題了,下次就很可能做對了。(√)

3、比較的語言

為了糾正孩子的問題,讓孩子向其他優(yōu)秀的同學學習,很多家長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有人說:世界上最好的孩子,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這種比較的語言,很容易讓孩子感到壓力,喪失進取的動力,因為我們給孩子強調的都是別人多好,而沒有讓孩子看到別人是如何做到的。比如:

你看人家小紅,彈琴彈得多好,你就不行。(×)

小紅練習了一年,才達到今天的水平,如果你堅持也可以。(√)

如果父母能不只看結果,而是看到別人家孩子刻意練習的過程,更能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方法而不是留給孩子比較后的打擊。

其實,孩子都有進取之心,有時候就是找不到方法,某一方面表現(xiàn)出色的孩子,除了天賦,往往是在努力中感受到了成就,之后在細節(jié)方面突破瓶頸做得更好,比如兩個學習畫畫的孩子,臨摹的過程中,如何看出誰的水平更高一些呢?

初級水平的孩子,往往是看一眼,畫一下,主體部分還可以,細節(jié)還待打磨。

高級水平的孩子,往往是看一段時間,然后埋頭開始畫,主體部分很好,但是邊緣等細節(jié)更勝一籌。

所以說,別人做得好也不是輕易做到的,我們可以讓孩子請教優(yōu)秀的人是如何做到的?如何突破瓶頸期?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如何克服?這些問題對孩子比比較更重要。另外,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提高能力,應該讓孩子看到前進的方向,而這個方向也應該在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孩子跳一跳可以夠得著的地方,不要要求孩子一下達到“別人家孩子”的最高水平。

4、表揚的語言

當然,也有很多家長用表揚或者獎勵的方式希望促進孩子學習,尤其是物質獎勵,這樣做往往讓孩子把對學習的內在成就感轉化為對外在的物質的追求,鼓勵、肯定孩子內部的品質,才更容易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內在動力,比如:

你真棒,按時做完了作業(yè),獎勵你玩20分鐘游戲。(×)

過程中有很多困難,你最后還是按時完成了,你真有韌勁。(√)

我們總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教育、糾正孩子,其實最好的教育契機不是孩子出錯的時候,而是在孩子做對的時候,這時候更需要你的及時反饋和認可:

你真有辦法,遇到錯過的題目,都標記又摘抄了一遍。(√)

你作文寫的很豐富,用了幾個新成語,你一定讀了很多書。(√)

多關注孩子內在的品質,讓孩子體會到比如修正錯誤、讀書帶來的好處,并且被你關注和認可,當孩子把改錯、讀書帶來的成就感、愉悅等好的體驗與學習聯(lián)系起來,孩子才愿意繼續(xù)努力。

5、忽略表情動作的語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伯特·赫拉別恩曾提出過一個公式:信息交流的效果=7%的語言+38%的語調語速+55%的表情和動作。所以說,有時候家長學到教育方法或者說是“教育話術”,回去對孩子說同樣的話,覺得沒有效果,有可能是我們忽視了其他部分,因為我們傳遞信息的過程中,語言只占一小部分,比語言更重要的是說話的語調語速、表情和動作,這些更容易被人感知到。

有一次一位妻子,學到“先揚后抑”的說話方法,覺得這樣給人提意見更容易被接受,于是回到家她對丈夫說:我覺得你做得很好……丈夫說:你是要說“但是”了嗎?

其實很多說法只是技巧,關鍵還是看說話人背后的心情傳遞出的感覺,如果我們是急躁、批評、挑剔的心態(tài),很難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支持。

其實,家長在孩子寫作業(yè)時候的最佳姿態(tài),我認為就一個字,是“陪”,而我們很多父母做成了“盯”,陪伴的狀態(tài)是父母可以在旁邊看書,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坐在孩子旁邊監(jiān)督和催促,甚至在旁邊玩手機、看電視,時不時給孩子聽寫一個單詞,指出一個問題。當然,我們陪伴最終的結果,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直到孩子可以獨立完成自己的學業(yè),“陪”的最終目標是“不陪”。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家園共育:孩子犯錯,用這幾句話引導他


孩子犯錯,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fā)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薄耙欢ㄊ悄阕鲥e事,老師才會處罰你?!比绻覀儾蛔尯⒆訌乃慕嵌日f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所以,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一、How does it feel?

你的感覺如何?

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心里受到的沖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是非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

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也就是說,當孩子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么他都會聽不進去??傄鹊剿那槠届o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二、What do you want to do?

你想要怎樣?

當問過孩子想如何處理后,不管聽到孩子說出什么驚人之語,先不要急著教訓他,而是冷靜地接著問他!

三、What way do you think?

你覺得有哪些辦法?

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蕩,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惡心的、幼稚的……

腦力激蕩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么,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繼續(xù)問他!

四、How about the results?

這些方法后果會怎樣?

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后果會是什么?你可能會很訝異地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xiàn)實真相。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五、What do you decide to do?

你決定怎么做?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么決定,然后又告訴他不可以這么決定。這樣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腦力激蕩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么,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繼續(xù)問他。

六、What can I do for you?

你希望我做什么?

聽聽孩子自己對于爸媽給予幫助的期許,有時候教育得太多,往往爸媽找我會陷入迷失而不自知的境地。聽聽孩子大膽的想法,也許他會希望爸爸變身“超人”和他一起面對,也許會要求媽媽牽手為事情道歉。總歸先聽完孩子的陳述吧!

七、Did things work out?

事情解決了嗎?

等到事情過去,問問他:“結果怎樣?有沒有如自己所料?”或是問“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么選擇?” 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爸媽操心了。

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么,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繼續(xù)問他。

家園共育:你學著這樣說話,孩子一定會聽話 !


當孩子做事磨蹭、不想理我們或者反抗我們的時候,媽媽你要這樣說話,孩子才會懂事聽話。

1.當孩子不想上床睡覺

這樣說:還有10分鐘就到睡覺時間了,先洗漱還是先講個故事?

——給出事實,選擇性的督促

不這樣說:還不回你的房間去,這么晚了,別玩了,趕快!我都說了幾遍了!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我不困就不想睡覺。也許我想看電視,也許想做有趣的事兒,我還不知道時間是怎么回事呢?只要你們規(guī)定睡覺時間,讓我遵守它,也就把我身體的生物鐘定好了,我會逐漸養(yǎng)成按時睡覺的習慣。當你對我“這樣說”,我會選擇我喜歡的做,然后順理成章的睡覺去了。不過,我有病的時候可能還是例外啊。

2.當孩子做事磨蹭

這樣說:我們還有5分鐘就要走了,你現(xiàn)在穿好衣服,還是把衣服拿著?你要帶什么包?

——給出事實,選擇性督促

不這樣說:你還在那兒磨蹭?我們要晚了,趕快吧,聽見了沒有?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我沒有意識到我在磨蹭,特別是在玩我喜歡的玩具時,我沒有時間概念啊。如果你對我“這樣說”,我會順著你的督促做選擇。

3.當孩子說“不”的時候

這樣說:好的,你可以說“不”,但是,我需要聽聽你說“不”的原因,我才能理解你??梢园?,說出來吧。

——尊敬的,正面的引導

不這樣說:小孩子懂什么,你怎么這么犟啊,我是對你好。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當我說“不”時,我在嘗試我的獨立性,想證明我在長大,也許,我就是不能接受你的教導,也許,當你對我“這樣說”,我在學習不懼怕別人,勇敢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4.當孩子不小心弄壞東西

這樣說:沒關系,這次有了經驗,以后就不會弄壞了。每個人都會出錯,我也會,不如試試把它修好吧。

——表示理解,引發(fā)思考,嘗試補救

不這樣說:你看你這孩子,把這么貴的東西搞壞了,我下次還能給你買嗎?

——抱怨,指責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當我把東西弄壞的時候,我很緊張也很害怕。當你對我“這樣說”,我會感到你們真理解我,我以后也會注意的。

5.當孩子不想理解我們

這樣說:孩子,媽媽感受到你今天有心事。我能夠幫你嗎?和媽媽說說,你心里就舒服了。你能體會到我很擔心你嗎?

——提出幫助,疏導情緒,運用同理心

不這樣說:我跟你說話呢!怎么回事兒,你這孩子怎么又不理人!

——諷刺,壓力式的質問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其實我沒有什么心事,有時候我想要自己待一會兒,也許,我在想著自己心里的秘密,也許,我在想我認為重要的事。當你對我”這樣說“,我體會到你關愛我,我也許酒吧心事告訴你了。

6.當孩子用哭來達到目的

這樣說:如果你不哭的話,我們一起看看怎么辦。安靜下來,你想對我說什么?

——引導用語言表達的技能

不這樣說:哭哭哭,你就知道哭,哭有用嗎?我怎么有你這樣的孩子。

——不耐煩,說教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哭可是我的一個有用的武器。以前我使用時就成功過,我要到了我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就用哭來試試你們的反應,也許,哭是我本能地表達自己的方式,我還沒有學會到底應該怎么向大人說話呢。當你對我“這樣說”,你在耐心地教導我一個新的方法。

家園共育:孩子說臟話,你是什么反應?


孩子為什么說臟話?

原因一:好奇心

孩子剛學說話,好奇心強,有一種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爾聽見別人說一句臟話,他并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就跟著學了。

原因二:受父母影響

有的父母平時不太檢點自己的言行,孩子受其影響,也學會了說粗話。

原因三: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

孩子生活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難免受到各種不良言行的影響,說粗話也是如此。

原因四:被迫罵人

這種情況一般發(fā)生在小伙伴之間:發(fā)生了矛盾,以牙還牙,受了欺負,借罵人來發(fā)泄自己的不滿。

應對臟話孩子四步曲

隨著年齡的增長、語言水平的提高、社會交往的增多,兒童往往不可避免要接觸到社會上一些不健康的語言環(huán)境,此時,家長應及時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保證孩子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第一步:保持冷靜

孩子的臟話往往并不“臟”,也就是他們的臟話只有“臟”的形式,而不包含“臟”的道德,所以家長不必過分大驚小怪,只要在預防和引導方面雙管齊下就可以了。

當孩子口出臟話時,家長無須反應過度,冷靜以對才是最為重要的處理原則。不妨先詢問他是否真的懂得這些不好聽的話有什么意義?他真正想說的是什么?他知道這些語匯其實是不尊重、不成熟的行為嗎?如果換個方式,他會怎樣表達呢?家長要避免用憤怒惡言威嚇,得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很愿意和他討論“說話的藝術”,包括臟話和好話。

第二步:告訴孩子為何是“臟”話

三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跟他說道理了,只要能耐心向孩子說明,他就會信服你。運用解釋和說明,是為孩子傳達正面、澄清負面社會價值的好方法,并將適當?shù)恼f法和傷害性的用語并陳,和孩子一起思索,在討論過程中,盡量讓孩子理解,這些粗俗不雅的語言,為何不被大家接受?它們傳達著什么樣侮辱的意味?也讓孩子體會,聽者接收到這樣的訊息時,是如何的感受不被尊重。

第三步:告訴孩子應該怎么說

這時,就得見家長的功力了,孩子說臟話的動機不論因為好玩、習慣、還是為了表達負面情緒,爸媽都應悉心引導孩子,教孩子換個說法試試看,彼此定下規(guī)則、隨時提醒孩子,告訴他“你如果能克制自己不說不好聽的話,說得有理又合宜,這樣才是好孩子喔!”

第四步:事后大人檢查自身的語言

為何孩子會用“說臟話”的方式?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長大了”、還是“社會化”的影響?在成人的世界里,這些臟話是否隱含了某些勢力、形象?是不是不經意中,我們也養(yǎng)成某些不雅的口頭禪?或許,這也是大人們應該觀察、提醒自己的時候。

孩子在三四歲時語言發(fā)展迅速,模仿能力強,家長是他們模仿的重要對象,因此家長自己要文明用語,凈化家庭語言環(huán)境。

方法千千萬,聽聽經驗之談

1、冷處理

女兒小蟲在3歲左右的時候老是喜歡說“屁股、屁股”,說完以后還看著我們一陣猛樂,想看看我們的反應。我聽了雖然尷尬,但是思忖家里沒人這么說話啊,索性大家都不做聲,小蟲說了一陣子就覺得沒意思了,孩子也是這樣,越見著有人關注,他們就越來勁,相反如果大家只是冷眼旁觀,孩子卻會自動偃旗息鼓。

孩子說了難聽的話,做父母的應該分清具體情況和原因,有時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說的是難聽的話,只是覺得新鮮好玩,以為挺逗,故意說出來取樂或表現(xiàn)自己。這種情況,只要在孩子每次說話時表示不逗,不可笑,索然無味即可,幾次下來孩子就不再津津樂道了。

2、用苦肉計

兒子前一秒鐘保證不說臟話,后一秒就故計重演。家長可以想點新花樣,例如:“寶寶你一說臟話,媽媽就覺得耳朵疼!”兒子聽到這樣的話,通常就會來安慰媽媽。有時候和他們說大道理,他們也不明白,不如表現(xiàn)得弱勢一些,可以讓孩子“就范”。

3、用卡通形象當幫手

看動畫片的時候,可借用孩子喜歡的卡通形象來幫助教育,比如:“天線寶寶多有禮貌??!”“XX從來不說臟話?。 苯o寶寶念故事的時候,可以抓住機會告訴寶寶說:“白雪公主多乖啊,你看壞皇后這么對待她,她沒有說臟話!”等等。把教育穿插到休閑時刻,這樣的教育更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4、該出手時就出

跟小孩子講太多的道理如果沒用,采用適當?shù)膽土P也未嘗不可,但一定要注意分寸,只有讓孩子記住做錯事是要受到懲罰的,有行為準則了即可。

阻礙暑假計劃的十大壞習慣,你家孩子中了幾條?


秋季開學已進入倒計時,暑假孩子們收獲多多的同時,有規(guī)避這10個壞習慣嗎?

壞習慣第1名:整天睡懶覺

偶爾睡個懶覺當然不是什么大問題,可是如果天天睡懶覺,睡到中午才起來,那就成問題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亂,連帶著吃飯、游戲、學習……什么都跟著亂。

更糟糕的是,等到假期結束,還要恢復到早睡早起的規(guī)律作息,由于原來的生物鐘已經打亂了,又需要一段時間重新調整,多折騰啊。之所以把睡懶覺列在寒假壞習慣的第一位,主要是在于它昭示著假期壞習慣的最大根源:失范,就是沒了規(guī)矩。

專家支招>>>

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時的規(guī)矩來,稍稍寬松一些,偶爾做些平時不能做的事,但這并不意味著假期沒有規(guī)矩,而是要有“假期的規(guī)矩”。比如睡懶覺這件事,重要的不是幾點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對固定的時間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時候就睡到什么時候。

“壞習慣”第2名:“狂“吃零食

對小孩子來說,吃和睡就是最大的問題。放假在家,各種零食隨手可得,放假期間,父母對此也比較放松。吃多了零食,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不好好吃正餐了,有的父母在這時候會生氣,飯桌就變成了“戰(zhàn)場”。

此外還有專家指出,在一段時間內集中大量進食,可能會影響大腦功能。據(jù)說進食過量,會加重大腦控制消化和吸收等功能神經負擔,使相鄰的控制語言、記憶、思維等智力活動的神經處于抑制狀態(tài),對新事物、新知識就很難產生興趣。

專家支招>>>

跟睡懶覺的問題一樣,當然可以讓孩子吃一點零食,這也是生活樂趣,但最好能事先商議好一個比較合理的飲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點什么東西、吃多少,別人給零食時怎么處理,等等。

“壞習慣”第3名:”宅“在家里

看太多電視帶來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活動不足,老是窩在家里,還常常伴隨著吃零食的壞習慣。容易發(fā)胖不說,精神狀態(tài)也不會好,常常是一副懶懶的、百無聊賴的樣子。當然這其中也有家長的原因,怕孩子凍著了,稍微冷一點就不放到外面去,其實是不對的。

專家支招>>>

周末父母有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公園逛逛,或者安排一些體育鍛煉,連逛街也算是一項“運動”。父母要上班的時候,也要請看護人多帶孩子出門去玩,還可以鼓勵他跟小區(qū)里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間的追逐打鬧,自有他們的樂趣,也達到了活動身體的目的。注意不要給他太多“不可以”,手、臉、衣服、鞋子弄臟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時候讓他盡興,不要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

“壞習慣”第4名:”沉迷“看電視

看電視其實不是什么太大的問題,只要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小孩子是不會太過分迷戀電視節(jié)目的。說現(xiàn)在的孩子貪戀電視,更多是因為沒有比它更有吸引力的事情罷了。此外如果孩子已經懂得上網,做父母的可能還會擔心他“沉迷于網絡”甚至“染上網癮”。

專家支招>>>

看電視太多會影響視力啦、會變笨啦、坐太久活動不夠啦等等道理不妨都跟孩子講講,相比簡單粗暴地“我不許你看電視”而言,這是更尊重他的方式。當然這些話可能孩子聽得都膩了,因此最好的辦法還是和他“談判”,得出一個大家相對來說比較能夠認可的方案,因為是他親自參與制定的,他就會有意愿去遵守。

給孩子決定自己要做什么、該做什么的自由,而不是亦步亦趨地跟在他屁股后面:“不要看太多電視!”“你怎么又在上網?”簡單說吧,換了是你整天被人管著,你煩不煩,又會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呢。

“壞習慣”第5名:變身”兩面派“反斗星

說到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保姆帶孩子的情況,可能會過分溺愛,一方面助長了孩子的一些壞毛病,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和這些看護人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看法、做法不一致,小孩子可是很會察言觀色的,容易變成小小“兩面派”。事實上這種不一致會給孩子造成混亂的感覺,對他的心理和人格成長很不利。

專家支招>>>

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做父母的首先要拿穩(wěn)主意,然后盡量和其他看護人溝通,保持一致性。每天晚上不妨趁著一起吃飯、或飯后活動的時間,開一個小小的家庭會議,把孩子在這一天里的表現(xiàn)說一說,大家評議評議,不帶批評色彩,更不是開“批斗大會”,只是把事情都拿出來讓大家知道,讓一切都變得公開、透明。當然,著重表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壞習慣”第6名:不學習不做作業(yè)

有不少父母認為放假了就讓孩子“放松放松”,不用參加興趣班,這是很好的見解!不過,對于已經上小學的孩子來說,學校布置的假期作業(yè)還是要完成的。此外幼兒園階段在學琴、學畫之類的小孩子,需要每天都有一定時間用來練習,不能隨意間斷的,即便在假期里也需要堅持。

專家支招>>>

事先跟孩子一起商議好大家都能認可的日程表,可以規(guī)定每天幾點到幾點是學習的時間,或者規(guī)定每天要有多長時間是必須用于學習的,或者每天要完成多少學習任務(比方畫一張畫,練一張紙的字等),但具體安排在什么時候可以相對靈活一些。

并要求孩子把自己每天的活動內容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下來,他自己就能看到玩了多久、學習了多久,不會盲目地覺得“怎么我都沒有得玩?。 比绻唵未直┑貜娖人麑W習是會產生這種心理陰影的。

“壞習慣”第7名:依賴心強

本來在幼兒園里已經會自己吃飯、上廁所、收拾東西了,寒假待在家里,尤其是在老人或保姆照管的情況下,又變得事事依賴。這些“退化”行為,對孩子可沒有好處。

專家支招>>>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盡量讓他獨立完成。對于年紀小的孩子,是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等等。家長要有耐心,可以陪伴他,但要讓他自己慢慢做,傳遞給他的信息是:“你可以做好哦,我相信你?!睂Υ笠稽c的孩子,甚至反過來,還可以讓他幫大人一點忙,他會因為自己可以承擔一定的責任,而感到很自豪。

“壞習慣”第8名:人來瘋

自己在家的時候好好的,一旦帶出去,或者有親戚朋友來家里玩,到了人多的場合,就變得任性起來。要不然就瘋得不得了,大喊大叫的,或者對人不太有禮貌,或者不讓別人好好說話,一定要插進來,弄得父母很尷尬;要不然就表現(xiàn)得很“拗”,一定要這樣、那樣的,不然就撒嬌、耍賴、發(fā)脾氣,讓人很下不來臺;再或者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什么事情都要“我來、我來!”尤其是在有其他小朋友的場合,一定要大家都注意他、說他最好。

專家支招>>>

“人來瘋”的背后,很可能是孩子受到的關注不夠多,如果父母平時給予他足夠的關心,孩子的內心就會很安穩(wěn)、平靜,不需要在特殊場合、借由特殊途徑,來獲取額外的關注。因此在解決這個問題上,關鍵還在平時。不過即便如此,遇到人多熱鬧的場合,小孩子變得興奮起來,也是常有的事,對此父母只需要用平靜的口吻簡單地告訴他“要講禮貌”、“不要打擾到其他人”,等等,就可以了。一定不要在人多的場合過分地訓斥孩子,這會很傷他的自尊心,切忌切忌!

"壞習慣"第9名:耍臭脾氣

作息紊亂和“宅”在家中的副作用,就是能曬到太陽的時間少了。外面天氣太熱,孩子足不出戶,光照不足不僅不利于鈣質吸收,還會引起抑郁癥狀。你可別奇怪家里的小朋友怎么狀態(tài)不佳、脾氣臭臭呢!沒準就是抑郁的表現(xiàn)。而孩子通常覺得“我辛苦了一個學期,假期就應該放松”。不僅在家為所欲為,連脾氣都見長了。

專家支招>>>

作息紊亂和“宅”在家中的副作用,就是能曬到太陽的時間少了。外面天氣太熱,孩子足不出戶,光照不足不僅不利于鈣質吸收,還會引起抑郁癥狀。你可別奇怪家里的小朋友怎么狀態(tài)不佳、脾氣臭臭呢!沒準就是抑郁的表現(xiàn)。而孩子通常覺得“我辛苦了一個學期,假期就應該放松”。不僅在家為所欲為,連脾氣都見長了。

"壞習慣"第10名:強求亂買東西

父母平時不太有時間陪孩子,借著假期、節(jié)日,就使勁給他買東西作為補償,這樣卻造成孩子要東西的壞習慣,會助長小孩子對物質的欲望。還有孩子會覺得給他買東西就是對他好的表示,心理上的匱乏靠物質來補。

專家支招>>>

討要東西這個壞習慣,單單批評教育是不夠的,父母最好不要用“買東西”這種方式來對孩子好,不要讓他覺得這是自己“理應”得的,也請祖父母、外祖父母不要給孩子買太多東西,多花點時間陪他玩玩,給予他心理上的滿足感,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家園共育:不能縱容孩子的假期壞習慣


家園共育:不能縱容孩子的假期壞習慣

暑假到了,孩子們離開了有規(guī)律的幼兒園生活,回歸家庭生活后,代為看護的大多為老人,很容易溺愛孩子,漸漸地孩子們就會養(yǎng)出一些壞習慣!等到開學在糾正,真的要費很大的力氣,不如從一開始就杜絕這些壞習慣產生的可能!

1睡懶覺

偶爾睡個懶覺當然不是什么大問題,可是如果天天睡懶覺,睡到中午才起來,那就成問題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亂,連帶著吃飯、游戲、學習什么都跟著亂。更糟糕的是,等到假期結束,還要恢復到早睡早起的規(guī)律作息,又需要一段時間重新調整,非常折騰。

對策

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時的規(guī)矩來,稍稍寬松一些,偶爾做些平時不能做的事,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假期里可以沒有規(guī)矩。比如睡懶覺,重要的不是幾點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對固定的時間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時候就睡到什么時候。

2吃零食

放假在家,各種零食隨手可得。吃多了零食,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不好好吃正餐了,而且,吃太多零食,熱能轉變?yōu)橹?,堆積在大腦組織中,導致神經網絡發(fā)育不良,也會使智力水平降低。

對策

當然可以讓孩子吃一點零食,這也是生活樂趣,但最好能事先商議好一個比較合理的飲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點什么東西、吃多少,別人給零食時怎么處理等等。

3看電視

看電視其實不是什么太大的問題,只要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小孩子是不會太過分迷戀電視節(jié)目的。把看電視排在假期壞習慣的第三位,純粹是因為這是一件孩子常常想做而遭到父母禁止、因此發(fā)生許多沖突的事情。此外如果孩子已經懂得上網,做父母的可能還會擔心他“沉迷于網絡”甚至“染上網癮”。

對策

看電視太多會影響視力、會變笨、坐太久活動不夠等等道理不妨都跟孩子講講,相比簡單粗暴地“不許你看電視”而言,這是更尊重他的方式。最好的辦法還是和他“談判”,得出一個大家相對來說比較能夠認可的方案,因為是他親自參與制定的,他就會有意愿去遵守。給孩子決定自己要做什么、該做什么的自由,而不是亦步亦趨地跟在他屁股后面:“不要看太多電視!”“你怎么又在上網?”

4“宅”在家

老是窩在家里,還常常伴隨著吃零食的壞習慣,容易發(fā)胖不說,精神狀態(tài)也不會好,常常是一副懶懶的樣子。當然這其中也有家長的原因,怕孩子因為天氣太熱而中暑,就不讓孩子出門了,其實做好完善的防暑措施,孩子還是不會出現(xiàn)問題的。

對策

周末早晨天氣不太熱的時候,父母有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公園逛逛,或者安排一些體育鍛煉,連逛街也算是一項“運動”。父母要上班的時候,也要請看護人多帶孩子出門去玩。注意不要給他太多“不可以”,手、臉、衣服、鞋子弄臟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時候讓他盡興,不要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

5兩面派

說到老人帶孩子可能會過分溺愛,一方面助長了孩子的一些壞毛病,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和這些看護人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看法、做法不一致,小孩子可是很會察言觀色的,容易變成小小“兩面派”。事實上這種不一致會給孩子造成混亂的感覺,對他的心理和人格成長很不利。

對策

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做父母的首先要拿穩(wěn)主意,然后盡量和其他看護人溝通,保持一致性。每天晚上不妨開一個小小的家庭會議,把孩子在這一天里的表現(xiàn)說一說,評議評議,不是開“批斗大會”,只是把事情拿出來讓大家知道,讓一切都變得公開、透明。當然,著重表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6依賴心

本來在幼兒園里已經會自己吃飯、上廁所、收拾東西了,待在家里,在老人照管的情況下,又變得事事依賴。這些“退化”行為,對孩子可沒有好處。

對策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盡量讓他獨立完成。對于年紀小的孩子,是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等等。家長要有耐心,可以陪伴他,但要讓他自己慢慢做,傳遞給他的信息是:“你可以做好哦,我相信你?!睂Υ笠稽c的孩子,甚至反過來,還可以讓他幫大人一點忙,他會因為自己可以承擔一定的責任,而感到很自豪。

7人來瘋

自己在家的時候好好的,一旦帶出去,到了人多的場合,就變得任性起來。要么瘋得不得了,大喊大叫的,或者對人不太有禮貌,不讓別人好好說話;要么就表現(xiàn)得很“拗”,一定要這樣那樣,不然就撒嬌耍賴發(fā)脾氣;或者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什么事情都要“我來我來!”尤其是在有其他小朋友的場合,一定要大家都注意他、說他最好。

對策

“人來瘋”的背后,很可能是孩子受到的關注不夠多,如果父母平時給予他足夠的關心,孩子內心就會很安穩(wěn),不需要在特殊場合來獲取額外的關注。不過即便如此,遇到人多熱鬧的場合,小孩子變得興奮,也是常有的事,父母只需要用平靜的口吻簡單地告訴他“要講禮貌”、“不要打擾到其他人”等等就可以了。一定不要在人多的場合過分訓斥孩子,這會很傷他的自尊心,切忌切忌!

8臭脾氣

作息紊亂和“宅”在家中的副作用,就是能曬到太陽的時間少了。光照不足不僅不利于鈣質吸收,還會引起抑郁癥狀。你可別奇怪家里的小朋友怎么狀態(tài)不佳、脾氣臭臭呢!沒準就是抑郁的表現(xiàn)。而孩子通常覺得“我辛苦了一個學期,假期就應該放松”,不僅在家為所欲為,連脾氣都見長了。

對策

為什么孩子在幼兒園就會遵守規(guī)矩,在家就肆無忌憚。是因為家更讓他有歸屬感和安全感,這不見得是壞事。但也需要給他建立一定的規(guī)則和秩序,這樣他才能更自如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如果太過放任,反而會使他缺乏安全感,茫然不知所措。

假期安全,注意事項

不讓孩子獨自在家,不讓孩子攀爬陽臺、門窗或其他高處;

教育孩子不玩家中的插座、開關、打火機、尖銳或易吞服的物品;

家中的藥品要妥善保管,煤氣閥門要及時關閉,熱水瓶要放在孩子不易碰到的地方;

孩子外出要有家長或監(jiān)護人陪同,不離開成人的視線;

教育幼兒乘坐公交或私家車時,尤其上下車時注意交通安全;

讓孩子牢記一個聯(lián)系電話,萬一發(fā)生意外可以立即撥打。

家園共育:推薦幾種能讓孩子聽話的方法


孩子年紀小,難免經常犯錯,經常在大街上哇哇大叫弄得爸媽在眾人的目光中很難堪。雖然我們都說要父母學會賞識孩子,但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還是“恩威并重”,父母懲罰有方,孩子便會乖乖聽話。

但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容易進入幾種誤區(qū)……

"誤區(qū)一”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統(tǒng)一你們的教育方法,如果一個在教育,一個在掩護孩子,那這個孩子從自己的內心就會告訴他自己,我才不聽你的話呢,反正媽媽(爸爸)會保護我的。

"誤區(qū)二”

孩子調皮的時候,家長切記不要拎過來就打孩子,剛開始你這種教育方法可能還奏效,但是時間長了,孩子就不以為然了,在他小小的思想里面就會認為,不過就挨頓打,繼續(xù)做一些調皮搗蛋的事情

"“誤區(qū)三”

平時父母也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的環(huán)境,因為家庭環(huán)境直接影響著你的孩子,所以做父母的盡量不要吵架,更不要大聲的喊,因為孩子都會看在眼里,在他的潛意識里面他會跟著父母學習,就算要吵架,也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誤區(qū)四”

當你的孩子再在皮的時候,如果他哭了,那你就不要繼續(xù)說了,此時你的最好辦法讓他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哭夠了再出來找你,不要立刻去安慰他,這會讓他造成一種只要哭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思想。不用跟他喊更不要去打,你只管做你的事情,等他哭夠了你就要問他為什么要哭,為什么要那樣做,哭解決不了問題

推薦你幾個方法

1、犯錯前先做申明和提示

爸媽如果在教育孩子上有一套原則,并一直堅持實行,讓孩子知道父母在某些方面的底線在哪里,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那么孩子便會遵照父母的那一套原則表現(xiàn)得乖乖的,父母的教育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2、罰孩子失去原有的某些待遇

父母不妨在某些事情上和孩子事前“約法三章”,并嚴格遵守,讓孩子意識到父母的“說一不二的威嚴”。比如父母每個月都有給孩子一定的玩具預算,前提是孩子要拿到父母獎勵的5顆獎勵星星,如果孩子做錯事,或者表現(xiàn)不乖,爸媽可以減少一顆星星作為對孩子的懲罰。

3、罰孩子減少玩的時間

孩子天生愛玩,所以對于孩子來說,減少玩耍的時間無疑是一種嚴厲的懲罰?。∪绻⒆又活欀嫱婢卟辉敢馍洗菜X去,媽媽就可以跟孩子說“孩子曾經和媽媽約法三章,如果9點還不去睡覺的話,明天就只能玩1個小時的玩具了”孩子知道媽媽是說到做到的,自然就會乖乖去睡覺了。

4、讓孩子承擔犯錯的后果

孩子頑皮不聽話,對于父母的規(guī)勸屢教不改,那么就適當?shù)刈屗麌L嘗任性的結果吧!孩子在生活中多犯錯“碰壁”,能夠逐漸理解并接受自己行為的自然結果,孩子的受挫能力也將會更強。

比如,如果孩子總是摔玩具,媽媽可以把孩子的玩具都收起來,并且罰他3天內不準玩玩具。或者孩子在公園和別的小朋友打起架來,媽媽也可以禁足孩子3天內不能去公園玩。父母在做這些處罰時,一定要跟孩子說清楚懲罰的原因,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里,為什么錯了。只有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這些懲罰才起到效果,不然孩子心中肯定非常的不服氣哦!

5、講道理,不犯怒

孩子對于爸媽的指示不但拒絕聽從,還在家里滿地打滾來讓爸媽屈服自己的要求。對待孩子的執(zhí)拗和不合理要求,如果父母態(tài)度強硬,可能會讓孩子感到挫敗感,反而加重他抗拒的情緒。所以父母首先要保持一種冷靜的態(tài)度,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用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和他講道理,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在溝通時父母以一個寬容開放的姿態(tài)面對孩子,不要擺出一副父母的威嚴。給孩子反饋時也切記空洞的說教和啰嗦的“語重心長”,像這種沉重的對話,只會減少孩子與父母交流的欲望。父母在溝通中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即使孩子做錯了,但是他能夠說出很好的理由,那就原諒他,甚至主動放寬你的原則,給他更多的機會去大膽實踐

組織好和孩子溝通的語言

爸爸

一、當孩子不想上床睡覺

這樣說:還有10分鐘就到睡覺時間了,先洗漱還是先講個故事?

——給出事實、選擇性的督促

不這樣說:還不回你的房間去,這么晚了,別玩了,趕快!我都說了幾遍了!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我不困就不想睡覺。也許我想看電視,也許想做有趣的事兒,我還不知道時間是怎么回事呢?只要你們規(guī)定睡覺時間,讓我遵守它,也就把我身體的生物鐘定好了,我會逐漸養(yǎng)成按時睡覺的習慣。當你對我“這樣說”,我會選擇我喜歡的做,然后順理成章地睡覺去了。不過,我有病的時候可能還是例外啊。

媽媽

二、當孩子做事磨蹭

這樣說:我們還有5分鐘就要走了,你現(xiàn)在穿好衣服,還是把衣服拿著?你要帶什么包?

——給出事實、選擇性的督促

不這樣說:你還在那兒磨蹭?我們要晚了,趕快吧,聽見了沒有!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我沒有意識到我在磨蹭,特別是在玩我喜歡的玩具時,我沒有時間概念啊。如果你對我“這樣說”,我會順著你的督促做選擇。

爸爸

三、當孩子說“不”的時候

這樣說:好的,你可以說“不”,但是,我需要聽聽你說“不”的原因,我才能理解你??梢园桑f出來吧。

——尊敬的、正面的引導

不這樣說:小孩子懂什么,你怎么這么犟啊,我是對你好。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當我說“不”時,我在嘗試我的獨立性,想證明我在長大,也許,我就是不能接受你的教導,也許,當你對我“這樣說”,我在學習不懼怕別人,勇敢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媽媽

四、當孩子不小心弄壞了東西

這樣說:沒關系,這次有了經驗,以后就不會弄壞了。每個人都會出錯,我也會,不如試試把它修好吧。

——表示理解,引發(fā)思考,嘗試補救

不這樣說:你看你這孩子,把這么貴的東西搞壞了,我下次還能給你買嗎?

——抱怨、指責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當我把東西弄壞的時候,我很緊張也很害怕。當你對我“這樣說”,我會感到你們真理解我,我以后也會注意的。

爸爸

五、當孩子不想理我們

這樣說:孩子,媽媽感受到你今天有心事。我能夠幫你嗎?和媽媽說說,你心里就舒服了。你能體會到我很擔心你嗎?

——提出幫助、疏導情緒,運用同理心

不這樣說:我跟你說話呢!怎么回事兒,你這孩子怎么又不理人啊!

——諷刺、壓力式的質問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其實我沒有什么心事,有時候我想要自己待一會兒,也許,我在想著自己心里的秘密,也許,我在想我認為重要的事。當你對我“這樣說”,我體會到你關愛我,我也許就把心事告訴你了。

媽媽

六、當孩子不讓別人玩玩具

這樣說:想一想,你先玩5分鐘,再給他玩10分鐘,還是先給他玩5分鐘,你再玩10分鐘,還是給他另外一個玩具玩?

不這樣說:你要學會分享啊??旖o他玩一會兒。

——說教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我特別喜歡我的玩具,真不想讓別人玩兒。我怕他弄壞了。當你對我“這樣說”,我可能會讓他玩兒,也許給他玩另一個。

小明

七、當孩子用哭來達到目的

這樣說:如果你不哭的話,我們一起看看怎么辦。安靜下來,你想對我說什么?……

——引導用語言表達的技能

不這樣說:哭哭哭,你就知道哭,哭有用嗎?我怎么有你這樣的孩子。

——不耐煩、說教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哭可是我的一個有用的武器呀。以前我使用時就成功過,我要到了我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就用哭來試試你們的反應;也許,哭是我本能地表達自己的方式,我還沒有學會到底應該怎么向大人說話呢。當你對我“這樣說”,你在耐心教導我一個新的方法。

家園共育:別讓“懂事”扼殺了孩子的個性


我們經常能聽到家長這樣夸孩子:"這孩子真懂事"、"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在家長心中,懂事聽話=好孩子,懂事聽話的孩子也更招人喜歡。為了讓孩子懂事,家長處處限制孩子,但是孩子天性活潑好動,限制過多會扼殺掉孩子的個性。

過度聽話會讓孩子失掉個性

小劉小時候是個特別可愛的孩子,長的有點小帥,加上特別的聽話,因此很招人喜歡,這主要是跟父母的教育有關。小劉的媽媽是個特別強勢的人,對兒子管教甚嚴,對孩子的教育,只遵循四個字,那就是懂事聽話,小劉也在媽媽的教育下格外聽話,小時候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時,無論在什么地方玩,小劉的衣服始終是干干凈凈的,因為媽媽不允許他的衣服變臟,在去別人家時,小劉從來都是很有禮貌很聽媽媽的話,因為媽媽不允許他胡鬧,小劉的成績非常好,因為每次考試不好時都會被媽媽一頓訓斥,小劉在媽媽面前特別的聽話,媽媽也很欣慰孩子很懂事,因此對孩子一些人生大事,都是一手操勞,而小劉上大學學的設計專業(yè),也是媽媽要求的,盡管小劉并不喜歡這個專業(yè),但是無奈媽媽的強威。

小劉小時候也是個聰明的孩子,小想法也很多,但是從小到大,太聽媽媽的話,導致自己的個性越來越無。

孩子聽話懂事是好,看著也招人喜歡,對父母來說也能省心,但是太聽話就真的不行了,太聽話的孩子容易缺乏主見,自信心弱,缺乏創(chuàng)造。

如何讓孩子既聽話又不失個性?

對于孩子一些乖巧的行為,家長不要總是表揚,適度就好,在表揚孩子時,除了你真聽話、你真乖等表揚,可以試試其他的表揚方式,例如你真棒啊。多鼓勵孩子做一些自己不敢做的事情,孩子害羞,就多鼓勵孩子和別人接觸,對于孩子的一些獨特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家長要盡可能的尊重,保護好孩子的獨特性。

我們可以要求孩子行為上基本聽話,整天打架、罵人、不聽話不行,但思維上可以不太聽話,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當孩子小時,以聽話為主,要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大了應給一點"不聽話度",甚至行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煙火,都能綻放出不同的精彩。讓孩子懂事聽話并沒錯,在不破壞原則的基礎上,應多多鼓勵孩子展現(xiàn)個性,這樣他們的人生才會更快樂更精彩。

孩子學說話家長需要了解的幾件事


孩子學說話家長需要了解的幾件事

從孩子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孩子成長的每個過程都會牽動父母的心。伴隨孩子牙牙學話,第一次無意識地叫“媽媽、爸爸”,很多父母欣喜之余開始有更多的疑問。怎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好語言,開發(fā)智力,成為家長們關心的事情。

說外語忌太早。、

孩子3歲后學心外語是比較好的時期,對于2~3歲的孩子來說學習母語比學外語更重要。3歲是培養(yǎng)孩子語言的良好時機,3歲以前語言中樞發(fā)育不完善,發(fā)音也不清晰。三四歲左右是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孩子很容易接受聽到的語音,模仿力很強,能夠逼真地模仿老師發(fā)出的語音和語調,并不受母語聽干擾。一般這時學外語的孩子比年齡大才開始學習外語的人能夠較快地掌握和運用日常語。

但值得注意的是,書寫和閱讀要放六七歲后進行。而且學習過程中不要強迫孩子,避免給孩子造成壓力,對今后的學習造成懼怕心理。

兒歌比古詩更適宜兒童學習

兒歌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語言符合兒童的朗誦特點,比較適宜兒童學習。兒童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成就感、學習有積極性,更能培養(yǎng)兒童對語言的興趣,鍛煉兒童的表達能力,豐富兒童的想象力和記憶力。另一方面,一些兒歌把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作為內容,在兒童讀兒歌的時候,要注意發(fā)音準確,吐字清晰,強調音節(jié)和節(jié)奏感,以便于兒童正確的模仿學習。除了語言解釋外,還可用實物或實物

說話晚怎么辦

每個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并不完全一樣,早的孩子不到1歲就開口了,晚的甚至到2歲以后才開口。一般考慮孩子語言發(fā)育遲緩是以下幾個原因;家庭中用多種方言與孩子講話,孩子學說話時會感到無所適從;家長與孩子交流過少,孩子沒有模仿對象和說話的機會,說話也會延遲。由于這種環(huán)境因素引起的話話延遲,改善環(huán)境和加強訓練后會很快追上正常孩子。

另外,一些疾病,如腦癱、聽力障礙、孤獨癥、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損或功能失調等,可導致說話延遲,同時也伴隨其他的異常表現(xiàn)。輕度智能發(fā)育落后的孩子,說話的年齡也比較晚。當然,發(fā)音器官如舌系帶過短、腭裂等異常也可導致說話延遲。如是疾病原因導致說話延遲,可以尋求,,醫(yī)生的幫助,找出原因,對癥治療。

如何應對孩子口吃

口吃多見于學齡早期的兒童,一般由于發(fā)聲器官緊張或言語功能不夠成熟造成的,也與精神緊張、精神刺激、遺傳及模仿他人口吃有關。隨著詞匯量增多、語句復雜,幼兒很想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有時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因發(fā)育不成熟,表達能力跟不上思維的發(fā)展,于是出現(xiàn)口吃。

一般不需要特殊矯正,應耐心傾聽,但要避免指責,絕大多數(shù)口吃會逐漸轉為正常。如果孩子口吃有加重趨勢,則應在心理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語言糾正訓練,包括;讓孩子減慢說話速度、降低音量;多講故事;消除孩子緊張情緒,讓他想好再說,等到到孩子神經系統(tǒng)逐步發(fā)育完善后,口吃是可以糾正的。

偶爾“說謊”不必緊張

對于幼兒來說,想象力最為活躍,在這一時期,想象的突出特點是喜歡夸張,表現(xiàn)在夸大和混淆假想與真實兩個方面,孩子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或自己的強烈愿望當成真實的事情常被誤以為是說謊。

如這時批評、責備,反而會暗示孩子有意識地說謊。因此對于幼兒時期的“說謊”不必過分緊張,可采取一些措施正確引導。首先以誠懇的態(tài)度面對孩子,作出好榜樣,加強對孩子的關注,經常和孩子感情交流和溝通,使孩子愿意在父母面前講真話;對孩子要求要切合實際,不要在外人面前指責他,應單獨和孩子交流。當孩子減少“說謊”行為時應立即表揚。

相關推薦

  • 家園共育:孩子犯錯,用這幾句話引導他 孩子犯錯,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fā)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薄耙欢ㄊ悄阕鲥e事,老師才會處罰你?!比绻覀儾蛔尯⒆訌乃慕嵌日f說事情的經過...
    2020-06-28 閱讀全文
  • 家園共育:你學著這樣說話,孩子一定會聽話 ! 當孩子做事磨蹭、不想理我們或者反抗我們的時候,媽媽你要這樣說話,孩子才會懂事聽話。 1.當孩子不想上床睡覺 這樣說:還有10分鐘就到睡覺時間了,先洗漱還是先講個故事? ——給出事實,選擇性的督促 不這...
    2020-07-08 閱讀全文
  • 家園共育:孩子說臟話,你是什么反應? 孩子為什么說臟話? 原因一:好奇心 孩子剛學說話,好奇心強,有一種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爾聽見別人說一句臟話,他并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就跟著學了。 原因二:受父母影響 有的父母平時不太檢點自己的言行,孩...
    2020-06-13 閱讀全文
  • 阻礙暑假計劃的十大壞習慣,你家孩子中了幾條? 秋季開學已進入倒計時,暑假孩子們收獲多多的同時,有規(guī)避這10個壞習慣嗎? 壞習慣第1名:整天睡懶覺 偶爾睡個懶覺當然不是什么大問題,可是如果天天睡懶覺,睡到中午才起來,那就成問題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
    2021-01-11 閱讀全文
  • 家園共育:不能縱容孩子的假期壞習慣 家園共育:不能縱容孩子的假期壞習慣 暑假到了,孩子們離開了有規(guī)律的幼兒園生活,回歸家庭生活后,代為看護的大多為老人,很容易溺愛孩子,漸漸地孩子們就會養(yǎng)出一些壞習慣!等到開學在糾正,真的要費很大的力氣,...
    2020-09-29 閱讀全文

孩子犯錯,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fā)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薄耙欢ㄊ悄阕鲥e事,老師才會處罰你?!比绻覀儾蛔尯⒆訌乃慕嵌日f說事情的經過...

2020-06-28 閱讀全文

當孩子做事磨蹭、不想理我們或者反抗我們的時候,媽媽你要這樣說話,孩子才會懂事聽話。 1.當孩子不想上床睡覺 這樣說:還有10分鐘就到睡覺時間了,先洗漱還是先講個故事? ——給出事實,選擇性的督促 不這...

2020-07-08 閱讀全文

孩子為什么說臟話? 原因一:好奇心 孩子剛學說話,好奇心強,有一種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爾聽見別人說一句臟話,他并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就跟著學了。 原因二:受父母影響 有的父母平時不太檢點自己的言行,孩...

2020-06-13 閱讀全文

秋季開學已進入倒計時,暑假孩子們收獲多多的同時,有規(guī)避這10個壞習慣嗎? 壞習慣第1名:整天睡懶覺 偶爾睡個懶覺當然不是什么大問題,可是如果天天睡懶覺,睡到中午才起來,那就成問題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

2021-01-11 閱讀全文

家園共育:不能縱容孩子的假期壞習慣 暑假到了,孩子們離開了有規(guī)律的幼兒園生活,回歸家庭生活后,代為看護的大多為老人,很容易溺愛孩子,漸漸地孩子們就會養(yǎng)出一些壞習慣!等到開學在糾正,真的要費很大的力氣,...

2020-09-29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