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引導寶寶學畫畫
發(fā)布時間:2022-01-27 引導寶寶好好吃飯 家長哄寶寶睡覺故事 家長安慰寶寶故事寶寶幾歲學畫畫好呢?每個幼兒都喜歡畫畫,作為家長也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畫畫的天賦。不過爸爸媽媽的引導方式對于孩子畫畫來說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一定不能少的哦。下面就來一起看看寶寶學畫畫的方法吧。
寶寶幾歲學畫畫
2、3歲的幼兒常常會吵著要蠟筆畫畫。除經(jīng)特殊訓練的個別孩子外,大部分孩子的畫就是一些斜道和圈圈,不過是一些涂鴉畫。別小看這些涂鴉畫,孩子在畫畫中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想象。比如他們把圈叫做彩色氣球,把斜道看成筷子等等。繪畫比起聽廣播、學文字來得更直觀,容易激發(fā)他們求知的興趣。
另外,繪畫又是發(fā)展孩子觀察力、想象力與模仿力的重要途徑,因而,2、3歲的幼兒一般對畫畫都格外喜歡。父母一定不要錯過訓練孩子繪畫的良機,可以到文具店買些蠟筆及彩色鉛筆給他們做繪畫工具,先從畫道和畫圈開始,訓練他們控制筆的能力,然后教他們畫小紅旗、小三角等簡單的圖形,以后還可教他們畫小動物和小人。
另孩子與女孩子性別不同,愛好也有些差異,男孩子可教他們畫飛機、大炮;女孩子可教她們畫花朵、娃娃。這樣,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使孩子不僅可以提高繪畫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發(fā)展孩子的觀察、想象能力,有利于開發(fā)他們的智力。
家長要怎樣教寶寶學畫畫呢?寶寶學畫畫,家長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以表揚為主,不加任何附加條件。對獨具個人創(chuàng)作特點的尤其多加鼓勵。以建議的口吻提出改進意見。
二、在家中開辟一面墻專門懸掛孩子的作品,或開辟一個角落供其創(chuàng)作。
三、每逢家中親戚朋友過生日鼓勵孩子作畫相送,以此讓孩子表達感激之心。
四、為孩子提供不同規(guī)格的紙張和多種繪畫材料。在使用大塊油彩時可用成人舊衣物作為工作服使用?;顒油戤呑尯⒆訉W會自己收拾打掃。
五、當孩子解釋自己的畫時注意傾聽,遇有不解的地方及時提問。
六、當孩子因敘述能力有限無法講清自我感受或現(xiàn)實情景時請他畫下來,以利于孩子再次歸納思考,并組織想要表達的語言。
七、如孩子情緒過于緊張激動,傷心郁悶,成人可以用畫畫的方式與孩子對話,起到發(fā)泄疏通的作用。
八、在孩子作畫時可以放些輕音樂,有益于孩子發(fā)揮想像力。
九、帶孩子參加成人聚會或與孩子無關的活動時攜帶繪畫用具。
十、挑選孩子的作品進行收藏,標上日期,題目以及孩子特有的解釋。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寶寶認字不敏感如何引導
寶寶認字不敏感如何引導昨天晚上朋友來我家玩,她在附近的一家公辦小學做一年級數(shù)學老師,她告訴我她女兒上小學前就沒特意讓她學多少字,幼兒園重點應該是培養(yǎng)和教育孩子的各種能力,為上小學做準備。所以她也沒特意教孩子認字,但是當她女兒一上小學傻了,要一個幾乎沒基礎的小孩立馬要接觸400多生字,必須掌握的就有近200個!這對沒有基礎的孩子來說是種考驗.晚上要每天陪著孩子寫漢字,學拼音,對家長也是一種考驗,一年級數(shù)學基本不用家長輔導,孩子一般在幼兒園之前有接觸.
佑仔現(xiàn)在上中班,幼兒園的確沒有教認多少字,基本是以玩為主,還有讓孩子養(yǎng)成一些好的習慣,我前兩天有意識的試著讓佑仔認字,但是效果不太好,下一步試著變著花樣跟他做游戲的方法讓寶寶認字,這樣效果是否會更佳呢.現(xiàn)在最擔心的是,如果識字少上小學后會不會真的很吃力.
對于5歲寶寶認字不敏感如何引導呢,我想首先應該激發(fā)孩子對學習寫字的興趣,比如昨天晚上寫了一個漂亮妹妹的名字,或者讓孩子看多一些有關學習識字、寫字的動畫片,我要做到對孩子要有充分的耐心,如果一味地讓孩子識字認字,會導致孩子對學習的厭煩及恐懼,往往適得其反。努力做到激起孩子的興趣,學習認字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父母如何引導寶寶欣賞音樂
音樂能開發(fā)孩子的智力,爸爸、媽媽總是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能干,但對于怎樣教寶寶欣賞音樂不夠了解,常會產(chǎn)生以下情況:
1、選擇的音樂不當。不考慮是否適合寶寶的年齡特點,隨意性大。成人隨意拿出什么音樂帶就放給寶寶聽,不管寶寶愛聽不愛聽和能不能理解。
2、成人在放音樂給寶寶聽時,不注意寶寶的情緒。如寶寶正在興奮地玩耍時,硬要讓寶寶來聽搖籃曲。
3、教寶寶欣賞音樂的方法不夠恰當。只注意用語言將音樂的內容描述給寶寶聽,忽視讓寶寶自己用動作表達對音樂的感受。
4、缺乏經(jīng)常性,如成人有空時、情緒好時就教寶寶欣賞音樂,成人工作或家務忙時、情緒不好時就間斷。
那么,成人怎樣教寶寶欣賞音樂呢?
1、讓寶寶經(jīng)常聽和看。通過聽覺,能讓寶寶感受音樂、理解樂曲所塑造的音樂形象。平時在家里,可以選擇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幼兒歌(樂)曲,把寶寶帶入歌(樂)曲的意境,感受樂曲的情緒。另外,還可以帶寶寶欣賞音樂會,玩漂亮的音樂玩具,讓寶寶置身于音樂藝術的氛圍中。從環(huán)境著手,擴大視野,有助于音樂才能的培養(yǎng)。
2、讓寶寶經(jīng)常想像和辨別。平時爸爸、媽媽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進行曲、搖籃曲、歌舞曲讓寶寶聽,特別是寶寶睡覺前,可讓寶寶聽搖籃曲;寶寶情緒高,手舞足蹈時,聽歡快的歌舞曲等。讓寶寶無意識地感受搖籃曲的溫柔、優(yōu)美,欣賞歌舞曲的歡快、熱烈,逐步訓練寶寶的分辨能力。在此基礎上可選擇一些曲子,爸爸、媽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啟發(fā)寶寶聽了音樂以后去想像,去用簡單的動作表達對音樂的感受,以提高他們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讓寶寶經(jīng)常唱和玩。要經(jīng)常讓寶寶唱一唱,記一記,特別是歌曲可讓他們邊聽、邊唱、邊欣賞,體會內容和情緒。
4、讓寶寶經(jīng)常表演和做動作。讓寶寶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和旋律,愛做什么就做什么動作,自由地手舞足蹈,讓寶寶的創(chuàng)造力在樂曲的歡樂情景中淋漓盡致地、無拘無束地表現(xiàn)出來。
爸爸、媽媽只要按上述方法努力去做,對寶寶學習欣賞音樂是一定有幫助的。
如何引導寶寶進行社交禮儀
導讀:媽媽在引導寶寶進行社交和教授寶寶社交禮儀技巧時,需要多從寶寶的角度出發(fā)。請記?。簩殞毢蛯殞氈g是平等的,寶寶與成人之間也是平等的!
曾幾何時,媽媽認為如果寶寶不肯叫人,就會被看作是沒有禮貌、沒有教養(yǎng)的孩子;而如果寶寶在家長的再三要求和提醒下,用象蚊子一樣輕的聲音叫人,則會被別人認為是害羞內向、上不了臺面。然而,作為家長的我們,也許應該更加設身處地地從寶寶的角度出發(fā)來思考這樣一個傳統(tǒng)的觀點,真正去理解寶寶的感受。
鏡頭1:
媽媽帶玲玲去朋友家做客,在前往的路上,媽媽再三對玲玲說:“寶貝兒,等會到了要叫人知道嗎?媽媽教過你很多次了,要做個有禮貌的好寶寶,是吧?乖乖聽話的寶寶媽媽喜歡?!钡搅伺笥鸭?,玲玲在媽媽的“指揮”下叫著“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大家都稱贊玲玲是個懂事的好寶寶。
提到寶寶的社會交往(交際),我國的父母大多會聯(lián)想到“禮貌”這個詞,希望自己的寶寶在與別人交往時,顯得彬彬有禮,落落大方。于是,鏡頭1中的現(xiàn)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寶寶開口叫了人,“甜甜的小嘴”總能贏得一片贊揚之聲。然而有調查顯示,大多數(shù)的寶寶卻并不愿意這樣做,他們對此十分反感。
雖然國外也有著許多不同的禮儀規(guī)則,但國外小紳士們的“修煉”過程卻不同于我們。當帶寶寶去朋友家做客時,國外的父母會向他們的成年朋友“隆重”地介紹自己的寶寶:“這是我的兒子**(女兒**)?!?,與此同時,他們向自己的寶寶介紹:“這是**叔叔(**阿姨)。”接著,雙方會十分友好地握握手或進行口頭上的問好。國外的寶寶從來都不被強迫叫人,而這點僅僅是出于對寶寶的尊重和平等對待。
鏡頭2:
球球是個聰明活潑的小男孩,在媽媽眼里,球球最大的缺點就是過于害羞。每次媽媽帶球球去公園或兒童樂園玩時,球球總顯得十分內向,不愿意主動和別的寶寶打招呼。媽媽覺得球球應該像個男子漢,要落落大方一些,不能像女寶寶那樣扭扭捏捏的。于是,媽媽總是“不厭其煩”地要求球球去和別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戲。
在國外,媽媽們常會為寶寶組織一些社團活動、一周一次甚至幾次的親子聚會來增進彼此間的互動交流。基于國情因素,國外的全職媽媽數(shù)量遠遠多于我國的全職媽媽。不過,我國近年來層出不窮的親子機構和早教論壇,也為年輕的中國媽媽提供了大量互相交流的平臺與機會。寶寶們可以更多地接觸到同齡的小伙伴而不是整日在家面對著父母祖輩。但是機會的增多,并不能與寶寶的“合群”指數(shù)成正比。寶寶是否能很好地與其他小朋友玩成一片,不取決于他的性別,而在于寶寶的先天氣質和父母的后天引導。
每個寶寶都有其獨特的心理發(fā)展特征,相對于中國媽媽,外國媽媽往往更傾向于從寶寶自身的特點出發(fā),關注寶寶的心理多于他的表面行為;不會急于求成地催促他去與人交往,更不會用責備、嘲笑的形式亂給寶寶“扣帽子”。外國媽媽會無時無刻地肯定寶寶,鼓勵他大膽嘗試。如果寶寶還沒有準備好,她們會耐心等待。
試想一下,即使是成人,在初融陌生集體的瞬間都會覺得有些不自在甚至緊張,更何況是兩三歲的小寶寶呢?
鏡頭3:
2歲的冬冬是大家眼中典型的“淘氣包”,走到哪兒都是一副小霸王的姿態(tài)。他要么搶別人的玩具,要么玩滑滑梯時推別的小朋友,再要么冷不丁兒地拿著自己的小拳頭對著別的小寶寶一陣攻擊。這讓媽媽很是頭疼,甚至擔心冬冬是個有著攻擊性行為的問題寶寶。不管是耐心地給他講道理,還是狠心地懲罰,小家伙依舊軟硬不吃、我行我素。冬冬媽覺得如此下去,冬冬的社會交往會有很大的障礙。
冬冬的行為是嬰幼兒社會交往中出現(xiàn)的典型現(xiàn)象。中國父母的傳統(tǒng)做法是:如果自己的寶寶欺負了別的寶寶,一定會嚴厲地進行批評:“不可以欺負別的小朋友(不可以打人),那是壞寶寶的表現(xiàn)!小朋友之間要團結友愛的,快說對不起?!碑斪约旱膶殞毑辉敢鈱⒆约旱耐婢呓o別的小朋友分享,媽媽也一定會要求寶寶做個大方的寶寶:“不可以那么小氣的,小朋友之間要友好分享?!倍绻约旱膶殞殑邮謸屃藙e人的玩具,多數(shù)媽媽會本能地將玩具奪下來還給別人,然后認真地教育寶寶:“可以這樣做嗎?搶別人的玩具是不對的,不是好寶寶,媽媽不喜歡?!?/p>
那么這些說法、做法,對寶寶來說是好的引導方法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寶寶的交往欲望在規(guī)則的束縛下被壓制住。其實,寶寶出現(xiàn)上述的行為,大多是由當時的心理發(fā)展特征決定的。外國媽媽不會對寶寶說“你是個壞寶寶”或“我不喜歡你”。因為這并不能幫助他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同時媽媽的話會對他造成沉重的心理打擊,反而讓他覺得更加委屈,進而表現(xiàn)得更為叛逆。較合理的方法是,在理解和接納寶寶這種行為的基礎上給他講道理,告訴他這樣做別的小朋友會很難過的,而不能用家長的權威來強迫寶寶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做。因此,媽媽在引導寶寶進行社交和教授寶寶社交禮儀技巧時,需要多從寶寶的角度出發(fā)。請記?。簩殞毢蛯殞氈g是平等的,寶寶與成人之間也是平等的!
如何引導幼兒觀看動畫片
目前,動畫片已經(jīng)成為幼兒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許多幼兒癡迷于動畫片,有時甚至可以為看動畫片而放棄其他一切活動。動畫片對幼兒許多方面的發(fā)展都有很大的幫助,關鍵在于我們要正確理解幼兒喜歡動畫片的原因,并積極地加以引導。
一般認為,幼兒喜歡動畫片,是因為動畫片具有豐富奇特的想象、奇妙大膽的夸張及快節(jié)奏的動感等特點。然而,豐富奇特的想象、奇妙大膽的夸張在其他文學作品中隨處可見,快節(jié)奏的動感在一般的影視片中屢見不鮮,為什么幼兒只喜歡動畫片呢?其實,幼兒喜歡動畫片,應該從幼兒對世界的理解、幼兒的認知方式及動畫片的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去尋找原因。
幼兒對動畫片的理解,實際上就是幼兒對世界的理解與看法。在此,英國著名兒童文學家、理論家J?托爾金提出的“第二世界”理論值得我們借鑒。托爾金認為,幻想是人類的自然活動,幻想的物力能把我們帶到現(xiàn)實看不見的另一個世界去,做不平凡的旅行。在那里,人類的一切夢想都不難實現(xiàn),任何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第二世界中也能當作事實來體驗。按照無限的形象和豐富的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出來的第二世界,比我們所居住的第一世界還準確、還真實,能夠窺視到人生幽微深處。這一理論向我們揭示了這么一個真理:在幼兒的眼中,實際上有一個不同于現(xiàn)實世界的第二世界存在(其實成人心中也有,只是隱藏得更深罷了)。在這個世界中,一切變化都是可能的,所有的夸張只是一種常態(tài):汽車壓過身體,身體應該會變成如一張紙那樣薄的一片;人從方形的管子中鉆出來,那頭與身體一定會變成方形,這是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世界,也是一個可以按照每個幼兒的想象與要求而改變的世界。幼兒由于尚處在主、客體互滲期,所以對他們而言,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常??梢匀跒橐惑w,他們可以和花草講話,能感受到桌椅被損壞后的疼痛等。他們理解與感受到的世界,就是一個現(xiàn)實與幻想融合在一起的世界。由于現(xiàn)實與幻想融合,使許多成人認為不可能的事在幼兒眼中成為可能,因此成人覺得這是想象奇特與豐富的表現(xiàn)。其實,對幼兒而言,這并不是想象豐富與否的問題,而只是能否將這一世界全部表達出來的問題,認為動畫片具有想象豐富、大膽奇特等特點,只是成人的看法,對幼兒而言,這應該是世界的原貌。正因為幼兒理解與感受到的世界是一個現(xiàn)實與幻想相融的世界,所以將現(xiàn)實與幻想融合在一起進行表現(xiàn)的文學作品便會受到幼兒的歡迎。在所有的文學作品中,動畫片由于在技術上所具有的優(yōu)勢,使得它能夠充分展示幼兒所理解的世界,因此成為幼兒最喜愛的文學形式。
動畫片是通過活動的圖畫,并運用光影技術來表現(xiàn)事物和講述故事的。這更符合處于具象思維階段幼兒的接受特點。活動的、連續(xù)的圖畫,構述了一個故事,那種畫面的活動性本身就可以將幼兒的注意長久地吸引住,這就是幼兒為什么能長時間地觀看動畫片的重要原因。同時,由于動畫片的畫面具有相對的概括性,常常詳細地表現(xiàn)重要部分,而對次要部分則簡化處理,幼兒在觀看動畫片時,不會因為背景部分的繁多而分散注意,再加上圖畫這種形式可以將人內心所想的任何東西都形象、直觀地畫出來,所以它自然成了表現(xiàn)幼兒第二世界的最好形式。
幼兒認知是以身體──動作為基礎的,而動畫片主要用動作來完成故事講述,在表現(xiàn)形式上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通過圖畫的直觀性及影視的活動性,能將幼兒內心的第二世界形象、直觀、動感地表現(xiàn)出來,使幼兒內心已有的這一世界,在現(xiàn)實世界中得到體驗與復現(xiàn)。這樣,幼兒喜愛動畫片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了解了幼兒喜愛動畫片的原因之后,我們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引導幼兒觀看動畫片了。
首先,許多家長與教師常常為無法將幼兒從動畫片中拉出來而苦惱。其實,家長與教師不必為此著急。因為每個人,尤其是充滿好奇心的幼兒,他們都急于想了解這個世界,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大驚小怪。若幼兒過分沉迷于這一幻想世界,家長和教師可用其他同樣表述幻想世界的文學形式,如圖畫故事書、故事講述等,適當?shù)胤稚⒂變簩赢嬈淖⒁猓層變簭钠渌膶W形式中去體會、觀照幻想世界,這樣,便可減少幼兒對動畫片的癡迷程度。在幼兒漸漸長大的過程中,在他們對世界的認識與理解更為客觀時,他們自然會走出動畫片所構造出來的幻想世界。
其次,許多家長與教師在幼兒看完動畫片之后,急于讓幼兒回答一些問題或復述故事,當幼兒講不出來時,便十分著急。其實,這也大可不必。動畫片有不同的類型,有些是直接表達幼兒在第二世界中的情感體驗的,如迪斯尼的《貓和老鼠》等,打打斗斗,熱鬧非凡,幼兒能得到情緒上的放松與愉悅;有些則用來表述第二世界中發(fā)生的曲折離奇的故事的。我們不妨稱前一類為抒情型,后一類為敘事型。對幼兒而言,這兩類動畫片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教師或家長在指導幼兒觀看抒情型的動畫片時,只要讓幼兒得到某種情感體驗便可,而無需要求幼兒從敘事等角度進一步發(fā)掘。如《貓和老鼠》,幼兒通過觀看老鼠如何機智地擺脫貓的追打,在焦慮──釋放的接受模式中,快節(jié)奏地體驗急速焦慮(老鼠被兇惡的貓追得無處可逃)與迅速的焦慮釋放(老鼠突然一拐彎,貓撞到墻上,成了薄片,而老鼠則勝利逃走)所帶來的快感,從而獲得一種輕松愉悅的情感體驗。由于這類動畫片本身的重點也放在娛樂上,因此讓幼兒去復述其中的情節(jié)變化過程比較困難。我們可以讓幼兒帶著興奮、快樂的情緒,用膠體語言把動畫片中的某些細節(jié)表達出來,進一步強化這種快樂的情緒,這樣容易收到較好的效果,對幼兒的情感發(fā)展也會有幫助。
教師或家長在指導幼兒觀看敘事型的動畫片時,應該將重點放在要求幼兒有序、完整地復述整個故事上,從而達到訓練其思維的完整性與嚴密性的目的。這類動畫片有完整的敘事結構,故事性較強,而且其中表現(xiàn)的內容與幼兒的日常生活極為接近。這類動畫片以完整的形式將幼兒的第二世界表達出來,加上其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往往曲折生動,情節(jié)結構又非常完整,幼兒在看完后,會產(chǎn)生一種與別人進行交流的愿望,以印證自己的感受,這時,成人如果能順勢加以引導,幼兒會樂于接受。而幼兒要將情節(jié)變化講述清楚,就必須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整理,在這一過程中,自然可以起到訓練思維的完整性與嚴密性的作用了。
第三,對同一動畫片,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理解與表述也會有所不同。以《貓和老鼠》為例,小班幼兒欣賞后,只要他們體會到了熱鬧的氣氛,能調動其情緒,感到愉快便可。而大班幼兒,因為抽象思維已有所發(fā)展,因此可讓他們在觀看后再用言語與肢體語言相結合的方式,發(fā)揮想象,表述自己的感受或續(xù)編老鼠斗貓的各種方法,這樣,不僅可以使幼兒得到情緒上的愉快,也可適當?shù)嘏囵B(yǎng)想象力與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如何健康引導寶寶的焦慮情緒
導讀:素質性焦慮這類幼兒的心理素質較差,對外界的一些細微變化較為敏感,容易產(chǎn)生焦慮情緒。這些幼兒的父母,常常也有程度不同的焦慮現(xiàn)象。父母的這種易焦慮素質,遺傳給了下一代(這是遺傳因素)。同時,幼兒從小耳濡目染家長的焦慮,從而后天形成焦慮習慣(這是環(huán)境因素),于是遇事容易出現(xiàn)焦慮。這種焦慮,發(fā)生在幼兒身上,病根卻在家長身上。所以家長要注意言傳身教,不要當著幼兒面焦慮不安,以免使他們染上焦慮。
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這種情況:不少幼兒當家長懷抱他出門時,孩子滿臉笑容,情緒非常愉快;而當他被抱進托兒所或幼兒園時便又哭又鬧,不愿呆在托兒所、幼兒園。如此情況經(jīng)多次反復以后,幼兒便形成了條件反射:每當早餐完畢,抱其出門時,幼兒便立即意識到又要上托兒所(或幼兒園)了,于是便哭鬧、不安起來。如此現(xiàn)象,一般至少要持續(xù)幾周,有些甚至長達數(shù)月之久。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叫作“入托(或入園)分離性焦慮”。
焦慮屬情緒范疇,對即將發(fā)生的事情,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惶惶不安、心神不寧、手足無措的心態(tài)。焦慮情緒往往容易與恐懼情緒同時出現(xiàn)。嚴格的講,焦慮情緒往往容易與恐懼情緒同時出現(xiàn)。嚴格地講,焦慮與恐懼還是有所區(qū)別的,恐懼是面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焦慮是由即將發(fā)生實際上尚未發(fā)生的事情引起產(chǎn)生緊張恐懼的心態(tài)。例如,對于一個幼兒來講,一吃早餐,便知餐畢便會去托兒所(或幼兒園),于是不肯老老實實吃飯,還“作天作地”。這些是焦慮的表現(xiàn);當抱到托兒所(或幼兒園)門口時,幼兒便緊摟家長頭頸又哭又鬧,死活不肯進門。這是恐懼情緒。幼兒焦慮,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素質性焦慮這類幼兒的心理素質較差,對外界的一些細微變化較為敏感,容易產(chǎn)生焦慮情緒。這些幼兒的父母,常常也有程度不同的焦慮現(xiàn)象。父母的這種易焦慮素質,遺傳給了下一代(這是遺傳因素)。同時,幼兒從小耳濡目染家長的焦慮,從而后天形成焦慮習慣(這是環(huán)境因素),于是遇事容易出現(xiàn)焦慮。這種焦慮,發(fā)生在幼兒身上,病根卻在家長身上。所以家長要注意言傳身教,不要當著幼兒面焦慮不安,以免使他們染上焦慮。
分離性焦慮當幼兒與其親近的人(尤其是父母)分離時,會出現(xiàn)明顯的焦慮情緒、失去快樂。仍以入托(園)焦慮為例,幼兒雖然被送入托兒所(或幼兒園),不過,如果母親能陪伴在旁,幼兒非但不哭不鬧,還能愉快地游玩,不時還會回頭看看母親是否還在。假如發(fā)現(xiàn)母親不在了,便會立即哭喊起來。如果此時母親立即出現(xiàn),便會立即止住哭聲,撲向母親懷中,破涕為笑。如此情況若多次發(fā)生,幼兒便會緊勾母親頭頸不放,生怕母親會再度消失。
環(huán)境性焦慮這種焦慮,發(fā)生在陌生環(huán)境中。若能脫離此環(huán)境,或者對環(huán)境適應,焦慮也就消失了。這種焦慮,多見于母親帶領幼兒到了別人家庭(幼兒感到陌生的親戚家)游玩或小住幾天,到了晚上,幼兒便焦慮不安,吵著要回自己家去睡覺。
境遇性焦慮對境遇突發(fā)事件,幼兒心理承受不了,整天擔心“災害”再次降臨頭上,惶惶不可終日。有位幼兒隨母親來到農村,第二天清晨,聽到雞鳴,感到十分新奇,便接近此雞,不料突然被雞啄了一口,嚇得哭了起來。從此后,每逢晚上上床時便焦慮不安,惟恐次日再被雞啄。后來,焦慮不醫(yī)自愈。因為這類焦慮,會隨著時間的遷延而逐漸消失。
期待性焦慮這種焦慮多見于學齡前兒童。由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超過了孩子的實際能力,使孩子無法達到家長的期望要求。孩子擔心受到父母的責備,產(chǎn)生焦慮不安情緒。
焦慮是一種不利身心健康的負性情緒,他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地發(fā)展。因此,家長要加強自身素質教育,學會及時自我調試,給幼兒樹立一個良好的楷模。若發(fā)現(xiàn)幼兒有焦慮情緒,應積極加以健康引導,并給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與和睦的家庭氣氛,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寶寶說話早要靠家長引導
寶寶說話早要靠家長引導經(jīng)常有很多朋友問我,xx說話比較早而且很清晰有什么方法嗎?其實也沒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就是和孩子多交流。除去遺傳因素主要看寶寶的語言發(fā)育情況和家長的引導,一般女孩比男孩要說話早些。但我也記得看過一篇文章,有個醫(yī)生說,寶寶說話有早有晚,但如果到兩歲還不會說話,除去生理原因,肯定是家長的原因,錯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長平時缺少和孩子的交流溝通,或者是孩子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因為發(fā)音等問題得到家長的訓斥或嘲笑,反而不愿意開口講話,孩子越不說家長越著急,越把孩子不愛說話掛在嘴邊,久而久之,形成了惡心循環(huán),寶寶更不愛說話了。
所以xx一出生,我就從一個少言寡語的人變成了個話嘮,我每次干什么都要和她說,經(jīng)常和她交流,她雖然聽不懂,但是能感覺的到,她睡覺我?guī)退w一下被子都要告訴她,我開一下窗、喝一口說都會和她說的,所以xx說話還算比較早的,一歲半的時候基本正常交流沒有什么問題了.
回想一下xx學習說話的階段,主要做到了這幾點:
1.多和孩子交流,咬字清楚,語速緩慢,態(tài)度溫和
2.家長盡量說普通話,這樣以后出去說話的時候沒有障礙,以免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3.多和孩子互動,一起看書,唱兒歌、童謠,更能增加孩子學習的興趣
4.不要嘲笑孩子發(fā)音,但也不能遷就,孩子說錯了,不要特意糾正,只要說出正確的就好
5.和孩子交流一開始就要使用成人語言,不要過分運用疊詞,吃飯飯,喝水水啊,盡量避免,因為這會造成孩子的誤解,因為語言就是這樣說,等孩子掌握運用之后又發(fā)現(xiàn)不對,還得進行二次學習。
6.適當誘導。不要一味遷就孩子,剛開始說話的時候肯定不會表達,一般用肢體語言,這時候盡量誘導孩子說出來,一次不行沒關系,下次再嘗試。
所以只要多給孩子點耐心,多些交流,讓孩子在語言上慢慢積累,等到說話的時候就能較早而且清晰了。
父母英語生疏如何引導寶寶學習英語?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別給孩子太多學外語的壓力
張小姐的女兒小煒今年5周歲了,最近迷上了看國外動畫片,雖然不是譯制片,但小煒卻看得津津有味。張小姐覺得,何不趁此讓孩子早點開始學英語呢?但轉念一想,自己的英語底子很差,怕輔導不了孩子,報名參加業(yè)余少兒英語班吧,又怕太早進入正規(guī)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后,反而會抹殺孩子的興趣。
最近,在社區(qū)也有多位家長提出了與張小姐相同的問題與擔憂。說白了,就是假如寶寶的父母自身英語很生疏,那么他們該如何引導孩子進入最佳的英語學習狀態(tài)呢?
了解三大障礙
“作為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在學習英語方面到底存在哪些困難,因為不同的障礙可以尋求不同的解決辦法?!苯?jīng)調查,3~6歲的孩子學習英語的困難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39%的孩子是缺少語言環(huán)境,他們的父母常常困惑:“每星期來上兩三個小時的課管用嗎?”“我自己英語說得也是結結巴巴的,怎樣在家里給孩子制造一個英語環(huán)境呢?”
★21%的孩子缺乏學英語的興趣,比如有的家長會說:“我家的寶寶只對唱歌跳舞和玩具感興趣?!?/p>
★20%左右的孩子的口語能力會明顯落后于其他技能,比如,有的孩子動手做紙工的能力比較強,但一遇到開口說話就害怕。
重在引領興趣
家長如果找到了阻礙孩子很好地學習英語的因素,就能“對癥下藥”了。6歲前,讓寶寶接觸英語,關鍵是要保持對英語的興趣。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為寶寶挑選專門設計的課堂教學、網(wǎng)上作業(yè)、卡通音像資料等。家長的作用則是起一個督促與興趣引領的作用,并不需要精通英語。
【溫情建議】
★孩子學習英語時,家長也要表現(xiàn)得很有熱情,不能因為自己不懂就待在一旁自顧自做事,最好能參與到孩子的聽說讀寫之中。
★在家里營造一個小小英語角,把孩子寫的英語短句、小詩和題有英語解說的繪畫一一張貼出來,還可把各種有英語名稱的小玩具擺放在那里。每天定時和孩子一起到英語角里一起回味一下以往學過的內容。
★無意中鼓勵孩子嘗試用英語短語說一些簡單的生活用語,如:早上好、吃飯了、晚安等。平時出門時,看到商店、公園、銀行、影劇院等場所,試探問孩子英語怎么說。如果能有機會去動物園的話,那么,各種動物的英語名稱,會讓孩子“寓學于樂”。
★原版的故事書、DVD、VCD等,會對孩子學習原汁原味的英語很有幫助。盡管家長的英語很蹩腳,也不諳熟其中的內容,但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音像、影視資料的快樂。
寶寶害羞家長需正確引導
故事:害羞的佳佳
佳佳4歲了,平時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候活潑可愛,愛說愛笑,可是在外人面前,就完全變了一個樣子,她或是低頭不語,或是滿臉通紅,或是聲音很低,或是干脆躲到媽媽的身后,媽媽感覺很無奈,可是怎么說都不管用。
專家分析
害羞的佳佳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你是佳佳的父母,肯定會為寶寶的表現(xiàn)所困擾。其實,內向與外向,害羞或張揚本是個性問題,沒有優(yōu)劣之分。害羞是人內心產(chǎn)生的一種不安的情緒,從積極的方面考慮,它是性格內向的人應對失敗而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
媽媽是孩子的保護傘,一定要堅定地站在孩子一邊,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對面挑剔他的毛病。
害羞影響寶寶的發(fā)展
雖然,害羞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但是在這個越來越開放,越來越需要交流和表達的世界里,如果孩子過分害羞,就可能影響他正常的學習、生活和交往,甚至影響到他將來的人生發(fā)展。
害羞容易使寶寶自卑
害羞的孩子普遍對自我形象持否定態(tài)度,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往往較低,他們認為自己相貌平平、能力一般、不招人喜歡,缺乏魅力、不善表達等等,而這些想法會使孩子經(jīng)常被一些負面的情緒所困擾,他們在生活中會感到焦慮和沮喪,如果再遭受一些挫折,受到別人的嘲弄,其自卑感就會更加強烈。
害羞影響寶寶與人交往
害羞會直接影響寶寶與他人的交往,害羞的寶寶在別人眼里是沉悶而乏味,因此大家都不太愿意與其相處,盡量采取回避的方式來對待他們,無形中與他們保持相當?shù)木嚯x。害羞的孩子一般都有很強的孤獨感,常感到自己形單影只,他們好被同學和伙伴們排斥在各種活動之外,無法很好地使自己融入同齡人的圈子。
害羞影響寶寶語言、情緒等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害羞寶寶往往不愿意與人交往,說話的機會和時間自然比別的孩子少很多,而0~3歲是寶寶語言和情緒等認知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如果寶寶在這個時期過分害羞,往往影響寶寶語言能力、情緒的發(fā)展。
讓寶寶告別羞澀
害羞可能是寶寶性格的原因,也可能是寶寶遭遇尷尬、失敗挫折的事情使然。面對寶寶的害羞,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言行。
不要給孩子貼上害羞的標簽
情景回放:丁丁媽媽每周都要和朋友聚一次,每次都會帶上4歲的丁丁。每當朋友和丁丁打招呼時,丁丁都會躲到媽媽的身后,這時,丁丁媽媽會向朋友解釋說:“她很害羞?!?/p>
朋友又問丁?。骸耙灰裙?,吃餅干嗎?”媽媽替丁丁回答:“她太害羞了,別管她,她想喝會自己喝的?!?/p>
分析
當著寶寶的面說寶寶害羞是不妥的,這會給寶寶貼上標簽,并深深植入她的內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可能以后她還會利用這個標簽來逃避不喜歡的人——這是有意識。
建議
◆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孩子時,不要說他很害羞,即使孩子不說話,也不要跟別人說他是因為害羞。
◆如果孩子不理別人,媽媽不要替他說話,也不要哄他們開口,只需繼續(xù)談話并相信孩子在他們準備好后會主動加入。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某種行為很反感,表明孩子覺得只有在你注意到他時,才獲得歸屬感。丁丁媽媽這才意識到,自己的確對孩子的害羞很反感,但一直以來都縱容著她,并給予了她過度的關注。
正確做法:之后,丁丁媽媽不再告訴別人女兒很害羞,也不再替她回答別人的問題。她告訴女兒:“我發(fā)現(xiàn)有時候別人問你問題時,你不搭理別人,雖然這對我沒有什么,但如果你能告訴別人不想說話,也許會更好。無論你什么樣子,我都會愛你,如果你想要什么,就讓我知道。”
沒過多久,丁丁不害羞了。媽媽甚至不知道丁丁從什么時候改變的。
給孩子適應新環(huán)境的時間
情景回放:每次出門前,媽媽都要囑咐銘銘,見到認識的人,一定要主動問好,可是每次銘銘都躲在媽媽身后,任憑媽媽怎么說,都不說話。一次,媽媽帶銘銘去單位玩,媽媽讓銘銘給叔叔阿姨唱支歌,銘銘不點頭也不搖頭,站在大家面前只是不說話,媽媽催急了,銘銘眼淚都流下來了,讓媽媽很是尷尬。
分析
性格內向的孩子進入一個新環(huán)境,往往適應的比較慢。如果媽媽勉強孩子在外人面前做他不愿意或不會做的事時,孩子會覺得緊張,甚至產(chǎn)生逆反的心理。
建議
◆有時候孩子退縮是完全有道理的,尤其是在他們面對新情況,或者不想?yún)⑴c其中又不得不依照別人的標準行事的時候,應該允許他們小心翼翼的處理新情況。
◆審視一下你有沒有想方設法讓孩子按照你認可的某種方式做事,孩子可能正在運用這種保持沉默的被動方式來向你表明你無法讓他按照你的意愿來做事。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的與他人建立關系。
正確做法:如果媽媽不勉強銘銘給叔叔阿姨唱歌,銘銘還是很愿意來媽媽單位玩的。那個戴眼鏡的叔叔可喜歡把銘銘扛在肩膀上了,那個文文靜靜的阿姨會給銘銘好多好吃的。和叔叔阿姨熟悉了以后,銘銘的嘴可甜了,叔叔阿姨叫個不停,有一次,竟然繪聲繪色地給大家講起了故事。媽媽吃驚地發(fā)現(xiàn)銘銘像換了一個人一樣。
鼓勵孩子的勇敢表現(xiàn)
情景回放:“下雨的時候,我們?yōu)槭裁聪瓤匆婇W電后聽見雷聲?”媽媽偶爾會問莎莎和小伙伴類似的問題?!斑@太簡單了。”莎莎搶著說。“那你說說看。”“這是因為——,我不告訴你了,反正我知道?!闭f著又自己玩玩具去了。她常常是事先鼓起了勇氣,卻在臨到子彈出膛的那一刻敗下陣來,將剛才已經(jīng)邁出的“腳”又縮回來了。
分析
孩子欲言又止,可能是擔心說錯會受到小伙伴的嘲笑,或者有過因為做錯事受過指責的經(jīng)歷,所以才會關起勇氣又泄氣。
建議
◆照顧寶寶的自尊心,避免在寶寶面前表揚其它性格開朗愛交際的孩子,這會加重寶寶害羞的程度。
◆孩子在試圖突破時,會有些許的尷尬,此時需要你更多的鼓勵才會再向前走出最艱難的一步。所以,你要將鼓勵進行到底,即便是孩子有一點點的進步,也要給予表揚。
◆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孩子在家里無憂無慮地學會大膽說話,讓他們自己決定在外面該不該也大膽說話。
正確做法:“莎莎知道答案,快告訴我們吧,我們都等著聽呢?!眿寢層霉膭畹难凵裢瑴睾偷卣f。莎莎還是欲言又止,“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為什么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呀?”“想!”小朋友異口同聲。媽媽不再催莎莎,自言自語:“為什么呢?”這時,莎莎終于開口了。雖然不是那么清楚,但是媽媽還是很高興,悄悄地沖莎莎豎起大拇指。
給媽媽的知心小貼士
1.讓孩子知道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都有很多優(yōu)點,只是優(yōu)點表現(xiàn)不同。
2.不要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學會面對失望和痛苦,如果他們不喜歡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他們自然會有所改變。
3.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所想,問問孩子為了讓他在別人面前覺得更自在,你可以做些什么。
4.不要強迫孩子面對他們還沒有準備好的新情況。
5.跟孩子談談他的行為,但不要貼標簽。比如,你可以對孩子說:“我發(fā)現(xiàn)別人跟你說話時,你會低著頭不說話,你如果不想別人打擾你,你可以告訴他們‘我現(xiàn)在不想說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