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鼓勵孩子與大人爭辯
發(fā)布時間:2021-04-30 教育筆記鼓勵孩子 幼兒園教師鼓勵工作 教育孩子筆記德國鼓勵孩子與大人爭辯。德國人以為,兩代人之間的爭辯,對于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就某件事與父母爭辯,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爭辯使孩子覺得父母講正義、講道理,他會打心眼里更加愛你、依賴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過爭辯弄明白了,會心悅誠服地去做。你有難題,孩子參與爭辯,也能在不經(jīng)意間啟發(fā)你。德國的法律也提倡拼棄傳統(tǒng)的家長權威,兼顧青少年不斷增長的自立能力與獨立愿望?!凹骖櫋辈⒉恢该つ宽槒暮⒆拥囊庠福潜M量使孩子成為“積極的受教育者”。家長不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而是與他們通過協(xié)商,明白事情的道理,以最終得到他們的同意。另外,家長要認真考慮孩子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見,“用理性取得共識”。
德國人比較注重從情感上關心孩子,使他們從小就感受到愛;德國人還注重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他們不希望給孩子施加壓力。他們很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決不會把分數(shù)看得比孩子和能力更重要。當孩子成績不好或是有不良行為時,他們會很認真地和孩子探討其原因,積極從孩子的觀點去思考問題,而不會用極端的方式去對待孩子。
德國人還注重孩子能動性和自覺性的培養(yǎng),比如孩子不會做的作業(yè),父母就會鼓勵他們自己動腦筋去尋找答案,而決不會輕易將答案告訴他們。
德國的教育家把家庭的教育氛圍看成是未成年孩子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尤其強調了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一生都將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甚至可以決定孩子的一生。足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斯坦福實驗:"表揚孩子"與"鼓勵孩子"差別巨大
鼓勵,即夸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夸獎孩子聰明,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鼓勵是指鼓勁而支持,表揚則是指對一件事或品行的顯揚、宣揚。
鼓勵通常是針對過程和態(tài)度的,"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
表揚通常是針對結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績提高,為你高興!"
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未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美國的小學老師已經(jīng)制定了一個專門的“話術表”,當遇到學生表現(xiàn)突出的時候,就用這10句話來替換。對于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其實也是可以借鑒一下的。
1.你很努力
當孩子將他的勞動成果拿給你看的時候,除了要表示對成果的認可,也要表示對孩子的汗水的認可。
2.盡管很難,但你始終沒有放棄
當孩子完成了一件對他而言非常艱難的事情時,家長一定要肯定孩子的堅韌心態(tài)和永不言棄的心。
3.你做事的態(tài)度非常不錯
有時候,失去了成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正確的態(tài)度,所以我們要鼓勵孩子保持端正的態(tài)度。
4.你又進步了
當孩子能力有所提升的時候,家長應該從具體的地方表揚孩子的進步,讓孩子養(yǎng)成注重細節(jié)的習慣。
5.這個方法很有創(chuàng)意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的想法很胡鬧,其實天馬行空的思維才是孩子的優(yōu)勢,家長應當保護孩子的創(chuàng)新力而不是扼殺。
6.你和小伙伴的合作很到位
未來社會一定離不開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合作其實也就是一種溝通能力的表現(xiàn),贊賞合作能力,也是提升孩子未來競爭力的重要方式。
7.這件事情你很負責任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領導者的話,就一定要從小刺激孩子的責任心和領導能力,讓孩子體會到,領導一件事情的感覺有多么爽。
8.你幫同學完成任務,很棒!
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幫助別人,其實也是讓自己進步的一種方式。所以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幫助同學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9.你很重視別人的意見,非常好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候別人的意見對自己的決策會起到非常大的幫助,夸獎孩子重視別人的意見,其實也能幫助孩子擁有更寬廣的胸懷。
10.很高興你做出這樣的選擇
能出色地完成一件事情,有時候是因為一個人的努力和細心,有時候是因為一個人做出了正確的決策,表揚策略,實質上就是表揚聰明,但效果很不同。
“表揚孩子” 與 “鼓勵孩子” 的差別震驚你!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fā)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過去的10年里,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
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
大家常常會把“表揚”和“鼓勵”混為一談,認為這二者都是激勵人積極向上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
來自斯坦福大學的測試結果令人震驚,“表揚”與“鼓勵”的結果大相徑庭!
區(qū)分好二者非常關鍵。
1、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一句話劃出風水嶺。
首先,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里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
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后,研究人員會把分數(shù)告訴他,并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
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于智商的夸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
”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于努力的夸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xiàn)得很出色?!?/p>
為什么只給一句夸獎的話呢?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夸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2、第二輪拼圖測試,結果逐漸呈現(xiàn)差別!
隨后,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
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
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那些在第一輪中被夸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
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zhàn)。
為什么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夸孩子聰明時,等于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丑的風險。
3、測試繼續(xù)進行,差別越來越大
第三次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
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上攵?,孩子們都失敗了。
先前得到不同夸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chǎn)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夸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這次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
那些被夸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shù)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4、令人震驚的結果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她解釋說:“鼓勵,即夸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
反之,表揚,即夸獎孩子聰明,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p>
在后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fā)現(xiàn),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德韋克的實驗重復了很多次。她發(fā)現(xiàn),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獎聰明后遭受挫折的失敗感。
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
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5、父母必知
鼓勵是指鼓勁而支持,表揚則是指對一件事或品行的宣揚。
鼓勵通常是針對過程和態(tài)度的,“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表揚通常是針對結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績提高,為你高興!”
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未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英國專家鼓勵孩子多探險
近年來,各國關于兒童意外傷害的事件不斷見諸報端,這讓父母對兒童安全問題的擔憂和顧慮越來越多。但英國兒童專家忠告父母說,應該放手讓兒童玩各種各樣的探險游戲,一是因為英國本來就有熱愛探險的傳統(tǒng),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產(chǎn)生很多不同的體驗;二是因為探險是兒童的天性,對這一天性過多限制,將不利于孩子的成熟。
愛冒險是英國傳統(tǒng)
英國人一直有熱愛探險的傳統(tǒng)。早年,英國很多貴族在青年時代投身航?!@項具有很大風險的事業(yè);瑞士登山旅游業(yè)剛開發(fā)時,還沒有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救援措施,但英國游客蜂擁而至,從而大大刺激了瑞士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不過多年來,英國父母們已經(jīng)不再有這樣的冒險精神,他們甚至也不愿讓孩子玩一些探險游戲,如攀巖、模擬帆板等。對此,英國預防事故學會的專家表示,應該鼓勵孩子們玩一些探險游戲,找回曾經(jīng)的傳統(tǒng)!
探險是孩子的天性
當然,專家的號召并非只源于傳統(tǒng)。他們認為,喜歡探險是兒童的天性,對這一天性過多限制,不利于孩子的成熟。此外,英國兒童研究機構也表示,探險活動可以培養(yǎng)兒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探險活動中,他們需要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收集各種信息來幫助自己做出決定,有時還要籌措多種方案進行變通,與小伙伴交流合作。此外,探險對增強身體素質和意志力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專家認為,很少有其他活動可以代替這樣的綜合鍛煉。
改造兒童游樂場所
不過,對于兒童探險存在的危險,英國人也有清醒的認識。在英國的自然博物館中,設有專門教育兒童如何探險的區(qū)域,他們教給孩子用小錘擊打樹干,分辨什么樣的樹干是中空的,不能攀爬;什么樣的樹干沒有問題,可以隨便爬。目前,英國專家對鼓勵兒童探險提出的建議很簡單,就是改造兒童游樂場所,讓孩子們在那里滿足探險的需求,享受探險的樂趣,據(jù)英國媒體報道,英國彩票機構已決定出資1.24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6億元)改造或新建兒童游樂場所。
教孩子適度的爭與讓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小小年紀懂得謙讓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但無論講了多少遍,家長仍感覺到孩子很“獨”。對周圍事物表現(xiàn)得自私、占有欲望極強,不懂得與人分享。跟只爭不讓的霸道寶寶相反,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小孔融”的媽媽們也在擔心:寶寶不懂如何爭,只知一味讓,會不會在充滿競爭的社會里吃虧?
強與弱,都是寶寶天生就有的性格。無論性格強與弱,都不是寶寶的錯。關鍵是,強要強到什么份上,弱會弱到什么地步。調整好這個“度”,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隱忍自我的豁達寶寶。這就要求我們教給孩子適度的“爭”與“讓”,不僅懂得如何對別人“讓”,也要學會向他人“爭”,表達自己的想法,滿足自己的心愿。
爭與讓都需要勇氣
傳統(tǒng)意義上認為:能夠向別的寶寶提出分享要求的孩子是有勇氣的,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寶寶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當孩子向別人提出與之分享玩具或事物的要求,開始為自己“爭”時,我們常常為寶寶這種敢“爭”的勇氣感到欣慰。但人們并不了解的是,敢“讓”也是同樣需要勇氣的,不是每個寶寶都能勇敢地把自己的東西和伙伴分享。一個開開心心和伙伴分享的孩子,他心里的想法一定是:“這是我的玩具,給小朋友玩一會兒,可以交換到更好玩的玩具,而且我的玩具過會兒還能再次回到我手里?!敝挥挟敽⒆觾刃某錆M了安全感,對未來狀況充滿信心時,才完全不擔心會失去,才會有勇氣謙讓。
謙讓不是件簡單的事
對于什么事情都從“我”出發(fā)的幼兒來說,“爭”似乎是本能,而“讓”則需要通過后天學習。謙讓是建立在對他人關心和體察的基礎上的,這種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思想的能力,稱為“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好的人,在社會交往中也更成功。爸爸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共情對象”,可以讓孩子先通過觀察爸爸媽媽,來學習感知他人情緒。這就是為什么父母不能一味對孩子笑臉相迎,過分嬌寵的原因。聰明的爸爸媽媽懂得“延遲滿足”,讓寶寶在等待和忍耐后,懂得珍惜、品嘗喜悅。當寶寶理解了伙伴想分享玩具或食品是什么樣的心情時,才能主動做出適宜的謙讓行為。
樂于分享和被分享,是達成爭與讓平衡的第一步。分享應該是快樂的,被分享應該是心甘情愿的。
1~2歲的寶寶會將玩具出示和遞給不同的成人,在游戲中合作,對他人所表現(xiàn)的情感焦慮做出反應。兩三歲寶寶會對傷心的同伴表現(xiàn)出某種同情和憐憫,但他們并不能做出真正的自我犧牲,比如與同伴分享一塊好吃的甜餅。盡管在未加引導的前提下,寶寶很難在3歲前自覺為他人做出犧牲,但在跟其他人共處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學習到爭與讓的尺度。如果家長經(jīng)常向寶寶灌輸分享和謙讓的觀念,讓寶寶學會考慮別人的需要,那么寶寶可能更早表現(xiàn)出分享和其他友善的謙讓行為。
爭什么?讓什么?
作為家長,你如何理解謙讓?你也許會說,不就是幾塊糖,幾個玩具給誰的事情嗎?心理學家卻指出,孩子正確、健康的分享互動過程,并不是簡單的出讓和占有,而應該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2.在滿足自己愿望的基礎上,孩子能夠理解對方的需求。3.找到解決方案,并達成共贏。
在一個健康的互動過程中,孩子是不以壓抑自我需求為代價的,他和伙伴“爭”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體會到對方的情緒,愿意去滿足對方所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協(xié),“讓”出自己的利益,達到共贏的目標。整個過程中,爭與讓都是發(fā)自內心的。如果是為了得到夸獎而做出的虛假謙讓,或者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讓、賭氣做出的謙讓,就背離了快樂共享的目標,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在沖突中教孩子學會謙讓
在孩子爭搶玩具、發(fā)生沖突,甚至打得不可開交時,媽媽應該怎么做?怎么讓寶寶在每天的游戲中逐漸學會謙讓?媽媽該如何引導寶寶?就讓我們從身邊實例中學一兩招兒吧。
圓圓和幾個小朋友都想玩一個布娃娃,發(fā)生沖突,我們既不要求她出讓,也不慫恿她搶奪,而是趕快用另一個東西來吸引她們的注意,讓孩子們知道好玩的東西不止一樣;或者引導她們一起玩,體會合作的愉快。圓圓媽告訴孩子們:“我們一起打扮布娃娃吧。布娃娃的頭發(fā)亂了。來,小哲給布娃娃梳頭,婷婷到衛(wèi)生間找個毛巾給布娃娃擦一下臉,圓圓把你那個蝴蝶結拿來給布娃娃戴頭上……啊,看,你們三個人把布娃娃打扮得多漂亮啊!”
點評:有句話這樣說——大方的人之所以大方,是因為他有很多選擇。而這位媽媽正是試圖用“趕快用另一個東西來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方法,讓孩子們明白:世界很廣闊,自己可以擁有更多好玩的東西,而不只是執(zhí)著于這一件。在合作的問題上,讓孩子體會了“共贏”,那就是大家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變通,讓孩子真正體會到謙讓的方式是可以多樣的。一個非常懂得“共情”的媽媽都是把理解和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放在第一位,讓孩子在內心感受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后,再進一步培養(yǎng)孩子對他人的“共情能力”,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在達到自己意愿的時候,要考慮別人的感受。
要學會“順便搞定”教育法
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最有效?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當人在完全放松、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副交感神經(jīng)發(fā)揮作用,是最容易吸收外界信息的。在有外界壓力的時候則正好相反。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媽媽反復就一件事情對孩子進行教育,卻一點作用也沒有的原因?!绊槺愀愣ā苯逃ǖ木柙谟?,在寶寶完全放松的狀態(tài)下,用輕描淡寫的語氣,把正確的態(tài)度和做法看似無意地灌輸給孩子。這種輕描淡寫,在孩子看來實際是一種對事情極為肯定的態(tài)度。孩子在輕松狀態(tài)下吸收信息的能量是驚人的,家長如果懂得隨時去“順便教育”,懂得把大道理融匯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事件中,把握好每個教育孩子的微小時機,效果會出奇地好。這比給孩子講多少道理、帶孩子上多少個早教班都有用。
表揚孩子≠鼓勵孩子?差別如此驚人
一句話即可區(qū)分表揚與鼓勵
曾經(jīng)有研究人員做過一個實驗。首先,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里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
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后,研究人員會把分數(shù)告訴他,并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于智商的夸獎,即表揚,比如,
“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p>
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于努力的夸獎,即鼓勵,比如,
“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xiàn)得很出色?!?/p>
為什么只給一句夸獎的話呢?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夸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p>
受到鼓勵的孩子,更勇于接受挑戰(zhàn)
隨后,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
結果發(fā)現(xiàn),那些在第一輪中被夸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zhàn)。
為什么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夸孩子聰明時,等于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边@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丑的風險。
挫折會讓接受“表揚”的孩子倍受打擊
第三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上攵⒆觽兌际×?。
先前得到不同夸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chǎn)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夸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這次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夸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shù)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表揚與鼓勵的不同結果,差別令人震驚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她解釋說:“鼓勵,即夸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夸獎孩子聰明,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在后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fā)現(xiàn),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
“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p>
德韋克的實驗重復了很多次。她發(fā)現(xiàn),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獎聰明后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面對孩子,你必須要懂得
鼓勵是指鼓勁而支持,表揚則是指對一件事或品行的宣揚。
鼓勵通常是針對過程和態(tài)度的,
“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真為你驕傲!”
表揚通常是針對結果和成效的,
“爸爸看到你成績提高,真為你高興!”
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而輸不起。不讓表揚成為孩子的“緊箍咒”,要讓鼓勵變成孩子學習生活中的“定海神針”。其實家長有時候分辨不清鼓勵和表揚的區(qū)別,就像唐僧也分辨不清真假美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