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國內(nèi)外教育的公平問題
發(fā)布時間:2021-02-26 幼兒園小班談話說課稿 家庭教育問題 幼兒園教師存在的問題農(nóng)村學子們先天的社會弱勢地位,使得他們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獲取或分配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由于沒有更多獲取資源的機會,他們以及他們的下一代有可能要重復相同的命運。
根據(jù)有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從全國范圍來看,目前城鄉(xiāng)大學生的比例分別是82.3%和17.7%。而在上世紀80年代,高校中農(nóng)村生源還占30%以上。也就是說,農(nóng)村孩子在大學生源中的比例,30年來幾乎下降了近一半。
那么,究竟是什么把農(nóng)村的孩子攔到大學校門之外了呢?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農(nóng)民收入不斷提高,農(nóng)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shù)已不再是“鳳毛麟角”。但事實卻是他們上高職、上大學的比重下降了。一項研究顯示,隨著學歷的增加,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在城市,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農(nóng)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這些數(shù)據(jù)很值得我們深思。長久以來,對于許多渴望改變命運的農(nóng)村家庭來說,教育是改變現(xiàn)狀的一條根本途徑。然而,現(xiàn)實卻給了許多農(nóng)村家庭以否定的答案,教育不但沒有改變命運,還讓他們的生活止步不前。以承德為例,2008年該市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3656元,一位學生每年學費需要4000元到6000元,住宿費800元,再加上生活費,每年至少需要10000元左右。這等于說,一個農(nóng)村家庭供養(yǎng)一個大學生讀一年書,需要家里不吃不喝節(jié)約近三年的錢才夠。而畢業(yè)后隨之而來的就業(yè)難問題,讓他們覺得跟自己的想法有很大出入。于是,勤勞的農(nóng)民們出于對現(xiàn)實的考量,不得不重新選擇讓自己生活更好的道路。yjs21.coM
除了這一原因,農(nóng)村大學生比重的下降,擺脫不了城市化的影響。如同隋建國一樣,這些曾經(jīng)是農(nóng)村戶籍的學生,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變身成了城鎮(zhèn)居民,此消彼長,比例自然會失衡。再加之農(nóng)村學子們先天的社會弱勢地位,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獲取或分配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由于沒有更多獲取資源的機會,他們以及他們的下一代有可能要重復相同的命運。
培根說:“只要維持公平的教育機會,貧窮就不會變成世襲,就不會世世代代地窮?!比魏我豁椄母锎胧?,都要兼顧到各個群體,特別是教育改革,更需覆蓋到弱勢群體,唯有如此,才能實現(xiàn)“知識改變命運”的愿景,才會保證社會正常流動,而不是階層固化。弱勢子弟最需要的是公平,那么,還有更多領域該向他們提供起點公平、機會公平。
應該說,相對于名校,農(nóng)村學校的優(yōu)秀學生集中比例,確實相對要少些,但并不代表沒有優(yōu)秀學生,如果獲得推薦資格的都是名校,都是城里生,這對非名校生、農(nóng)村孩子自然不公平。旅美學者薛涌說,在美國,同樣實行推薦制,但他們的推薦值恰恰與我們這里相反,越是在辦學條件差的地方讀書,越能獲得高考加分──“我十幾年前在耶魯讀書時就碰到一個學生,她稱自己住的地方是當?shù)氐募t燈區(qū),從小和妓女一起長大,學校里僅有4個白人。這種學生,即使分數(shù)稍低些也讓常春藤求之不得?!?/p>
美國名校錄取的游戲規(guī)則很清楚:一個從小受了最好的教育、成績和履歷都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經(jīng)常在錄取委員會中受到這樣的質(zhì)問:既然你已經(jīng)有了這么多機會,我們學校為什么還要把另一個難得的機會給你?相反,一個各方面都差許多的學生則會被錄取進來。錄取委員會的理由是:看看他這年輕的一生,幾乎什么機會都沒有,好不容易掙扎到現(xiàn)在,離我們的門檻就差那么一點,該輪到他的!事實上,哈佛、耶魯,到弗吉尼亞大學這種一流的州立大學,都主動出擊,投入資源到最窮、最弱勢的階層和地區(qū),說服那些自己也不相信能上這種大學的窮學生申請。
那些名校本來就站在制高點上,有優(yōu)質(zhì)老師、有優(yōu)質(zhì)設備,還有無盡的教育投入、政策眷顧,他們是教育資源不均衡下的最大受益者,如今再把推薦名額分給他們,只會強化教育不公。如果那些偏僻的窮困的學校,被關注少,享受的優(yōu)質(zhì)資源少,擁有的機會也少,如果不眷顧他們,他們何以改善命運?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國外教育家談兒童教育
一個研究生格塞爾做的孿生子爬梯實驗:孿生子之一的T從46周開始,每天接受10分鐘的爬梯訓練,連續(xù)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練地爬上5級樓梯。而孿生子C到了第53周時,即使有人扶著也不愿嘗試爬梯,但第54周之后當他再看到樓梯時,卻能一直爬到樓頂端,并且不用旁人幫助。也就是說C到了某一時期,不用預先訓練,爬樓的成績和T一樣好。這表明在某些方面,兒童的成長是受成熟機制制約的,人為地提前訓練,效果不一定更好。
另一個研究是美國北卡羅米納大學做過一個實驗:把175個孩子分成兩組,一組由父母按一般條件進行教養(yǎng),另一組從3個月開始進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個月測驗一次,他們發(fā)現(xiàn)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點。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這種早期教育優(yōu)勢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結論,因為有些擁有這種優(yōu)勢的兒童在進入小學四年級時,就逐漸喪失了這種優(yōu)勢,而接受父母循序漸進地教養(yǎng)的孩子通常都趕了上來。
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列伊捷斯說:“兒童超過自己年齡的發(fā)展對于判斷其未來發(fā)展的可能性還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據(jù),也不排除缺少早期發(fā)展,后來卻發(fā)生躍進的可能性?!?/p>
哈佛大學兒科專家布雷澤爾頓說:“人人都想培養(yǎng)美國最聰慧的孩子,而不是全面調(diào)教得最好和心情最舒暢的孩子。”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談談孩子在國外上幼兒園
談談孩子在國外上幼兒園
兒子在美國讀書也快四個月了,他很喜歡上學。就這幾個月的時間,談談我的感受。
就我而言,對幼兒園最關心的就是安全問題、飲食問題、老師對孩子的態(tài)度問題(擔心傳說中的體罰對孩子心靈的影響)。
1、就師資而言,美國顯然資源豐富。
他們班上10個學生,有的班只有8個,有的班11個,但基本就是這么多,絕對不會一個班3,40人。按年齡分班。一個班上有兩個老師,一個主管這個班的,一個是輔助的。如果是碰上瑜伽或者舞蹈課程,就是專職老師上這個課。
2、就硬件條件而言,美國土地大,房子大,他們幼兒園就沒有二樓。
室外運動場所有兩個,一個是有滑梯、千秋,沙坑之類的地方;另一個地方就是專門玩水的場所,到了夏天,所有孩子都穿著泳裝在這里玩水,很high。這在中國大城市來說,沒有這么大室外娛樂場所,也是沒辦法。
3、吃飯,基本跟中國一樣,有早餐、中飯、點心。每天必須配置的有牛奶和水果。
吃多少隨你便,你可以不吃,也可以吃兩三份。老師要做的就是在每天“日志”上記錄吃了多少而已。我家孩子有四次沒吃早飯,我就問他,他說他忙著玩玩具去了,忘記吃了。被我批評之后,就沒有這個現(xiàn)象了。
4、經(jīng)常有人說美國小孩小時候就是玩,很開心;中國小孩課業(yè)負擔太重,幼兒園就開始寫字,學拼音什么的,中國小孩太可憐了。
其實我發(fā)現(xiàn)并不是這樣,他們幼兒園也有教學內(nèi)容,他們幼兒園開設的課程有西班牙語(作為外語學習),數(shù)學,英語,藝術,形體,運動,科學(計算機)等等,而且?guī)缀趺刻於加羞@些課程。但他們的課程教學形式是寓教于樂那種方式,而且對孩子沒有任何考試和比較負擔,每個孩子老師都以鼓勵為主,所以大家沒有覺得很枯燥,也并不覺得學習是負擔。
比方說,西班牙語,我們做父母的根本不會,自然也無法輔導孩子,幾乎從來不管,也無所謂他學沒學會。數(shù)學,他們現(xiàn)在學簡單的加法,10以內(nèi)加減;藝術,基本就是唱歌、瑜伽、美術課程;運動就是球類等室外運動;計算機課程每天都有半小時,有個專門的IT教室,里面有10臺液晶電腦;英語,就是學字母和單詞。他都學了一個學期了,字母才學到K,我LG對這點很不滿意。所有的課程,都沒有測驗、考試,家長好像也不會去刻意的“驗收”學會了多少。
5、美術和瑜伽課程,我想在中國可能就是興趣班才會有的,在這里被作為普通課程在上。
至于孩子畫畫會了多少技巧,瑜伽學會多少動作,我從來沒在意過,可能我們家孩子在這方面也沒什么天分,所以我也懶得關注。呵呵。
6、學?;顒?,基本沒有領導講話,園長致辭之類的。
萬圣節(jié),每個小朋友都打扮的非常有個性,學校邀請家長一起來學校玩;圣誕節(jié),他們就穿著普通園服,排練了8首歌曲,然后到了時間家長就去籃球室(臨時表演場所)去看孩子們大合唱,每個孩子都參與。從來沒有說哪個孩子唱的不好就不參加。
7、美國也有興趣班,交費去學的那種,這一點其實跟中國一樣,在興趣班學的就會比較專業(yè)一點。
聽說有的三歲多就送去學芭蕾舞的。很多華裔家庭的孩子會報中文學校,到了周末就去上課,回來學習寫中國字什么的。
8、孩子基本聽不懂英語,而且作為特殊外來人員,難免也會受到一些本地小朋友欺負,但是除了頭幾天,后面他還是很喜歡上幼兒園,我想這跟幼兒園所有工作人員對孩子的和藹態(tài)度有關系。
我每次去接他的時候,都會先在幼兒園逛一圈,偷偷觀察一下其它班老師對孩子的態(tài)度,基本沒有發(fā)現(xiàn)訓斥,罵人等現(xiàn)象。我家孩子每次放學除了跟本班老師再見,還會跟其他老師、前臺等“givemefive”。每次來接他放學,都覺得他玩的挺開心的。每天4:30PM以后的時間,就是小朋友自由活動時間,就是在一個規(guī)定的場所,玩各種各樣的玩具,每個人可以自己隨便玩,也可以幾個小朋友自發(fā)的做游戲??梢蕴稍谧雷拥紫拢瑳]人說。我每次去接他,他都會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再走。
最后說到作業(yè),他們課堂上的作業(yè)每天老師都會放在他專用的文件袋里,家長自己去取;一天的學習和活動日志也會放在里面;偶爾有需要回家做的作業(yè)。我看了他的作業(yè),都是英文描述的,我問他怎么看得懂,他說“mandy輔導我做的”,也就是說一對一的教導孩子。我想這在中國,一個班30多個學生,老師是沒有這么多精力的。
9、他們幼兒園的玩具真的蠻多的,我看過一些積木,感覺挺環(huán)保的、質(zhì)量挺好;書籍也挺多,除了本班上有書架,還有一個專門的閱讀教室。
10、他們幼兒園對孩子禁止的行為就是“嘲笑他人的缺陷”之類的,具體我不記得了,當時入園手冊上寫的幾條,大概算做行為底線吧。
談談孩子的興趣和時間管理問題
問:關于小朋友對于某項東西的執(zhí)著,是不是需要順著孩子的意思這樣去做呢?
答:這里面涉及孩子的興趣和時間管理兩個問題。
孩子不管喜歡什么,玩玩具或做題目,當然是鼓勵+引導最好,喜歡做什么,投入去做,這總是值得鼓勵的,除了看電視玩游戲這些。但需要強調(diào)的是,玩不要瞎玩,做題不要瞎做,興趣第一,但家長不要完全放任不管。和孩子一起討論、陪孩子玩、陪孩子學習,才能有所收獲。
另一個時間管理問題,對我來說,也是難題,我自己也沒有做到,也沒有想明白,都是感興趣的事情,自己是不是有權利任意安排。我也經(jīng)常不合理地分配時間,甚至拖延癥。我想主要的原則有這幾個:
第一,引導孩子規(guī)劃時間,就像大人上班路上可以規(guī)劃好一天工作的先后順序、大概耗時一樣,也鼓勵孩子自己安排每天放學回家后的時間安排,比如今天想做哪幾件事,哪幾件是必須要做的,哪幾件可以機動;
第二,睡覺時間到了,不管是玩還是學習,一概不是理由,不能說不可以玩,但可以學習。真的想做題目,早點做,睡覺時間到了別耍賴;
第三,所謂原則的執(zhí)行,也不要太強硬了,孩子帶著不滿足的情緒入睡并不好,可以婉轉(zhuǎn)一些,比如說好只做2道題,或者講一個簡短的小故事,盡量讓孩子帶著平和的情緒入睡。
再談孩子吃飯問題
再談孩子吃飯問題上篇博文《就這樣解決吃飯問題》我的本意是看了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超級保姆SuperNanny得著啟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把規(guī)矩立好,并且態(tài)度堅定的執(zhí)行,獎懲分明。因借著孩子吃飯這個大家都關心的話題引來了積極地回應。留言中許多提到孩子吃飯過程中的問題我們xx都有過,比如邊吃邊玩,要追著喂飯,一餐飯吃一個小時,階段性厭食。留言中還有家長說“請教”,實在不敢當。我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媽媽。第一次育兒,遇著問題也是邊翻書,邊請教,邊學邊做,談不上經(jīng)驗,只能說有一點心得。留言和紙條中的提問恕不一一回復,寫這篇博文就是根據(jù)朋友們提的最多的問題再和大家嘮嘮,算做回復。
如果可以,小朋友會愿意把吃飯當做游戲。瞧那些剛會用手抓食物吃的寶貝們,總把要吃的東西在手里捏了又捏,一部分送進嘴里,一部分涂在臉上,身上,餐椅上,一頓飯后滿世界都沾著食物。除了要用嘴品味食物,還要用手體驗食物的質(zhì)感。當我們?yōu)樗麄儾潦植聊樃阈l(wèi)生時,小家伙沒準還在一旁流著口水笑呢。這是天性,寶貝生來就喜歡邊吃邊“玩”。
大人的立場則不同。吃飯是嚴肅的事情,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吃飯時少說話,吃的時候不要發(fā)出聲音,夾菜要夾離自己最近的,不要把菜汁滴得到處都是……不管我們是否贊同,工作以后出去和朋友,同事,客戶吃飯時,不得不承認一個餐桌禮儀好的家伙會讓人感覺愉快并且在心里為他加分。做家長的都知道好習慣從小培養(yǎng),因此我們要為孩子吃飯立規(guī)矩。
個人認為吃飯立規(guī)矩的第一步就是要坐餐椅。讓孩子明白吃飯的地方是固定的,不能像游擊戰(zhàn)似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只有坐在固定的地方吃飯才不會亂跑,也便于收拾衛(wèi)生。餐椅應該從剛會坐的時候就培養(yǎng)坐,到了飯點就把孩子抱到餐椅上,養(yǎng)成好習慣。餐椅中那種高腳的比較好,因為椅子高,不能輕易下來。再有就是高一點的椅子可以看見大人們的餐桌,把餐椅拉攏讓寶貝成為餐桌中的一員會讓他們很開心。如果吃飯沒有固定的地方,或讓孩子坐在容易上下的地方,就不能怪他吃飯的時候亂跑。
xx兩歲以后有一陣子就算能乖乖坐在餐椅上卻不能好好吃飯。手上總要拿著點什么玩,或是要邊看手機邊吃,要不然就邊看智慧樹邊吃。這一點不能怪她,是我們的問題。不給玩具,手機,不開電視是大人能做到的。如果以前有這待遇,后來沒有了,孩子肯定會以哭鬧來反抗。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說好不能玩就不玩,說好不給看就不看,孩子一旦感覺到家長的決心,再以貼畫,泡泡等小朋友喜歡的玩意兒作為遵守規(guī)矩的獎勵,幾次以后是能改過來的。
至于一頓飯吃一個小時xx也是有的。吃著飯她有時拿著一根豆芽菜甩半天,有時拿朵菜花在桌子上搓來搓去,有時嘴里吃著一個花生米,手上捏著一把花生米當豆子玩??偠灾娴幕又挥心阆氩坏?,沒有她做不到。兩歲以前沒有進入“反抗期”還比較好管理,只要嚴肅的告訴她食物是不能玩的,并且把食物拿遠一點就算了。過了兩歲隨著個人意識增強,如果還像以前那樣動她玩的食物肯定會引發(fā)一場“風暴”?,F(xiàn)在我們的做法是她要玩就玩,大家裝作沒看見,繼續(xù)吃飯。玩兩次沒人搭理,自己感覺沒勁就不玩了。家長千萬不要反應過激,或大聲“教訓”小孩,這樣正中下懷,因為他們就喜歡看見大人因為自己的一點動靜就“跳”起來。不過事后在xx心情好時我會輕言細語的跟她講食物是吃的,玩食物是不好的做法。并讓她看著我的眼睛答應以后不再玩食物。慢慢的就能改掉邊吃飯邊玩食物。
小孩一般都沒有時間觀念,我們覺得一頓飯吃半小時差不多,他們沒有這樣的概念。因此需要我們適當?shù)囊龑б幌隆R郧俺酝觑埼揖蛯x說:“快點吃,要收桌子啦!”小家伙總是不為所動,該吃吃,該玩玩。如果多催促幾次,人家干脆就不吃了。后來我換了個說法:“xx,我們吃完了,再等你五分鐘就要收拾桌子啦。”中途再提醒一下還有三分鐘,還有一分鐘。提前告知而不是急于催促效果就好很多。遇著有她喜歡吃的菜,一聽還有五分鐘就狼吞虎咽起來。遇著她不喜歡吃的菜,馬上就說吃飽了要下來。不管吃的多少我們都不勸菜勸飯,吃多少是她自己的事。如果沒吃飽,可以用水果作為補充,但絕不會給零食。
還有就是階段性厭食。每隔幾周xx會有那么幾天不愿意吃飯。聽老人說孩子在“換肚”,大意是胃腸在做調(diào)整,應該少吃,吃的清淡,讓腸胃好好休息。不知道這么說有沒有科學依據(jù),不過據(jù)我觀察是有一定道理的。xx不想吃飯的時候多數(shù)嘴里會有一點味道,舌頭伸出來能看見一層白色偏厚的舌苔。中醫(yī)書上說孩子舌苔白而厚是身體有寒,黃而厚是身體有熱。如果積食消化不良也容易出現(xiàn)厚的舌苔。只要孩子不愿意吃飯一定是有原因的,不能勉強。這方面我做過蠢事。有一次xx說不想吃飯,那天晚上外婆做了她最喜歡吃的海帶排骨湯,xx還是說不想吃。外婆流露出失望的神情,我為了讓外婆高興,邊逗xx邊唱歌哄著吃了一碗飯。到了晚上,女兒一直說肚子難受,臉紅撲撲的,我心知不妙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夜里十二點xx開始發(fā)高燒,哭了一陣子后“哇!”的大口吐起來,把晚上吃的東西連帶胃酸都吐了出來??粗凉M頭大汗,疼苦的表情,又想到晚上她那么懂事明明不想吃飯還要配合我吃了一大碗,真是后悔的要去撞墻?,F(xiàn)在的孩子沒有聽說過餓病的,倒是有吃多了“撐”病的。所以,如果有那么幾天孩子說不想吃飯,就讓其調(diào)整一下吧,只需準備清淡的食物即可。零食可不能多給,千萬千萬。
為了讓小朋友吃飯吃的香還有幾點是我們盡量要做到的。首先,食物的花樣多些,葷素搭配,寶貝大多喜歡換口味。其次給一些蔬菜起好玩的名字。比如在看了一集熊貓吃竹子的紀錄片以后我問芊,芹菜長的很像竹子,綠色的,長長的,吃著還會和熊貓一樣發(fā)出脆脆的聲音是不是?xx笑著高興的說:“是!”以后吃芹菜我就要xx要像熊貓吃竹子那樣咬芹菜咬的脆脆的。不知不覺她就喜歡上了吃芹菜。最后,寶寶只要有吃飯的積極性都要鼓勵。有的孩子喜歡用手抓著吃,有的孩子用勺子,筷子用不好,家長不要一味的說他們。以前我看xx老用手吃飯就鼓勵她用勺子,前幾分鐘能用好,吃著吃著就用手抓,說的次數(shù)多了她不愛聽,有時候甚至耍性子把勺子扔掉。她外婆退休前在幼兒園工作多年,對我說:“幼兒園三歲到四歲小班的孩子很多吃飯時都是手和勺子并用,到了中班和大班,你讓他用手抓飯他們還會不好意思呢,不要影響孩子吃飯的積極性?!?/p>
一頓飯看事小,實則傾注了做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表達關心和愛的方式有不同,但心情卻都是一樣的,就是希望我們的小寶貝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
談談中國孩子的教養(yǎng)危機
“中國人喪失了教養(yǎng)”,在國內(nèi)是一個尖銳的問題。每次扯出來的結果,就是吵成一坨。
作為中國人,怎么能指責中國人,欺師滅祖。
作為外國人,憑什么指責中國人,天大侮辱。
尤其對于我這種留了洋,嫁了外國人的“二鬼子”,接受外國的文化,本身就可恥,還掐著腰來指責國人,真真是連祖宗血脈都不要了,撕爛了下十八層地獄也不解心頭痛恨。
所謂的教養(yǎng),其實是和社會發(fā)展程度密切相關的?!叭囵B(yǎng)出一個貴族”,在飯都吃不上的年代,扯什么貴族?
六零年一個星期天,我媽小學校門口有老鄉(xiāng)擺攤子買自家產(chǎn)的花生。有男生餓到無法自持,見到花生抓了就跑,被老鄉(xiāng)抓住狠打一通。我媽上的是軍隊住校的保育小學,搶花生的是少將的兒子。原來就算“官二代”,投胎的時候,最好也要選擇一下年代。
七十年代的夏天,小舅舅要趴著火車從濟南到章丘同學的村里,偷偷的收一籃子蘆水泡過的雞蛋。媽媽一個一個的蒸給只有幾個月的我吃,掉在地上一點兒渣兒,也被爸爸撿起來吃掉說:“不能浪費?!?/p>
八十年代的春天,爸爸進了特別紅火的外貿(mào)局,第一次去德國?;貒南渥永锩妫绮桶l(fā)的盒裝果醬,黃油,袋裝糖,鹽,胡椒,餐巾紙,咖啡棒,全部都斂了回來。
戰(zhàn)爭,疾病,貧窮,吃不飽,穿不暖,沒有自己立足的財富,掙扎在生存線上的時候,我們沒有資格談教養(yǎng)。
所以雖然我不認同,但是我可以理解大爺大媽旅行團,國際機場里面高聲大叫;星級酒店自助餐,拿多余幾倍的食物;人人排隊的景區(qū)門口,隨便插隊,勇爭第一的搶先進去。
人無法超脫自己的年代和教育,尤其是隨著年齡,固化了自己的行為和態(tài)度。
我們?nèi)饴眯?,都是自由行。酒店里面遇到旅行團的時候,真是鮮有。遇到的中國旅客,也都是安安靜靜彬彬有禮的模式,英文流利,相處愉快,除非……
除非他們帶著孩子。
巨大的餐廳里面坐滿了各種顏色的客人。不遠的一桌子是兩家中國客人,兩對父母和三個八到十歲的孩子。
在整個進餐過程中,三個孩子幾乎沒有坐到椅子上。你追我趕,大呼小叫,一圈一圈地轉(zhuǎn)著滿地跑,跑一會兒來吃口,轉(zhuǎn)頭再跑。
父母們本來講話聲音并不大,但是為了讓孩子聽見,不得不扯著嗓子喊。這里成了一個球狀的噪聲源。整個餐廳的客人都在往這里翻白眼。
兩個父親對著臉邊吃邊聊天還哈哈大笑,這一切都和自己沒有關系。
母親們高分貝的招呼孩子們吃肉,吃主食,吃水果,但是沒有聽到一句說,你們要坐好,你們不要吵。
更遠一點有一對中國父母帶著一個和我女兒思迪差不多大,五六歲的孩子。孩子整個人癱軟地歪在父親對面的椅子里,媽媽把水果切成小塊,喂到孩子的嘴里面。那個孩子絕對不是殘疾,吃完飯往外走的時候,一蹦三跳,快得很。
那位媽媽在切水果的時候,有點驚訝地看著,我兩個孩子,思迪和子覓安安靜靜地各自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思迪自己已經(jīng)可以用刀叉,切她盤子里面的火腿和雞蛋。桌子對于子覓來說真的有點高,子覓要跪在椅子上,自己拿著叉子吃我們幫她切好的東西。
說這話,我沒有特別夸我家孩子的意思。
隔壁桌子是家有三個孩子的俄國人。大的兩個坐在桌子上自己用刀叉吃,一歲多那個坐在嬰兒椅上,用手抓著媽媽切好的食物,自己吃。
再過去的一桌是英國孩子,也是坐在椅子上,自己吃自己的盤子。
對面是一對胖胖的捷克父母帶著一個長頭發(fā)的孩子。孩子不想再吃了,盤子收到一邊,媽媽撐開IPAD,孩子端坐著看動畫片。
每個人都知道,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樣在桌子上硬挺著坐那么久。
思迪子覓坐煩了的時候,會問詢,“我吃飽了,是否可以離開桌子?”
我們按照我們吃飯的速告訴她們,你們需要在桌子上等待一會兒,還是你們可以去某個區(qū)域玩。
在亞洲,餐廳里面總有無所事事的服務生可以陪著她們玩一會兒,等我們吃完,開心的笑著說再見。
為什么只有中國孩子們,在吃飯的時候時候,不能夠坐在椅子上自己吃?要四處跑著,尖叫著追著趕著喂著吃?
大家一起乘船出海。有個七八歲的中國胖小子,平日估計上過英文課。見到我老公,一步?jīng)_過來攔住我們的路,超高音貝喊,“whereareyoufrom?”后面的父母滿臉的欣慰,英文班錢付的真值得,兒子大膽敢開口和外國人說英語。
中午自助餐,他跑過來插隊,用沒有變音的男聲尖聲的喊,“Bananas,Bananas”。服務員給他拿了香蕉,端著就走了,原來英文他不會說“thanksyou”。
國慶節(jié)期間,坐著飛機來星級海濱度假酒店消磨的父母們,在國內(nèi)肯定不是沒有受過教育,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外地貧民。
也是同類的父母,肯付著每小時一百塊甚者兩百塊的高價,逼孩子們?nèi)W習英語,國學,奧數(shù),鋼琴,芭蕾舞。
可是為什么沒有父母可以言同身教的讓孩子學習一下教養(yǎng)?
教給孩子,和別人講話之前,先說“hello”;
告訴孩子,自己獨立安靜的坐著吃飯;不要拿自己吃不完的東西;不要在公眾場合尖叫著奔跑;不要插隊;
要求孩子,用每個周末花了大價錢學的英語,對著你微笑服務的員工說:謝謝和再見。
這比奧數(shù)還難嗎?
這比五線譜還復雜嗎?
這比英文語法還繁瑣嗎?
現(xiàn)今中國,沒有教養(yǎng)的熊孩子,比比皆是。每次說到這個話題,都會有人跳出去來攤著手聳著肩說,“這就是老人帶出來的孩子,我痛心至極,卻無可奈何?!?/p>
是的,現(xiàn)今社會有一個畸形的現(xiàn)象。孩子是父母在生,是祖父母在養(yǎng)。
老人養(yǎng)孩子這不是一個必需而是一個選擇,有的人是生活所迫,有的人是樂的輕松,有的人被老人逼迫,有的人是天倫之樂??傊饔懈鞯睦碛桑鲌D各的好處。
“養(yǎng)不教,父之過?!?/p>
沒有人說過,養(yǎng)不教,爺爺奶奶的錯。
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養(yǎng)孩子都是一個耗費體力,消耗精力,大筆花錢辛苦的工作。有老人可以幫忙,已經(jīng)是分擔工作,但是不能因為有老人幫助,就放棄了自己做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生而不養(yǎng),請不要生。實在沒有辦法承擔責任,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種種有效的措施,可以享有沒有負擔的快活。
我們?nèi)ス韫鹊挠嬎銠C博物館。閉館的時間已經(jīng)到了,大家都被清場到紀念品商店里面。涌進一組五六個中國的學生,女生都背著叫得出牌子的包包,男生都穿著認得出牌子的體恤。
從他們進來的那一瞬間,不大的商店里面,有點中學操場放風的意思。
五分鐘之內(nèi),我明白了,每個人在這里都買了什么,到了美國大概花了多少錢,哪個家里最有錢,哪個家里最有權,哪個女生喜歡哪個男生,甚至哪個男生睡過哪個女生。
知道別人隱私是件沉重的事情,尤其還是不想知道,硬被別人在耳朵邊上喊著告知。
比起講中文的張揚,講英文的時候,語調(diào)一下子就低了有八個音調(diào),含含糊糊的像是喊著個雞蛋。
在這種死貴的紀念品小店里,他們之間,照常舉行著炫富比賽,每個人都買了非常非常多的東西。
收銀太太,一直板著臉咬著自己的下嘴唇拼命的忍,用最快的速度敲著收銀機,終于把這群財神爺都送出了門。
小店一下子清凈了下來。收銀太太繃著的臉也松緩了下來,長舒一口氣,對我和我后面的一兩個顧客說,“對不起。讓你們久等了。”
一時間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氣,同樣的表情,超越了語言和文化:“這群祖宗們可算退了?!?/p>
現(xiàn)在國人談話的時候,有個人人熱衷的主題:“土豪”。
中國人有多土豪,買空了整個店。
中國人有多土豪,買斷了整個島。
中國人有多土豪,買下了整條運河。
……
講這個話的時候,一圈人的表情,羨慕嫉妒恨溢于言表。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中國人看得到,往別人桌子上拍美金的豪氣沖天。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只有中國人看不到,別人轉(zhuǎn)過頭數(shù)美金的時候,嘴角上掛著嘲諷的冷笑?
戰(zhàn)爭,疾病,貧窮,吃不飽,穿不暖,對于今天的九零后,零零后或者如子覓這種一零后,基本上算是天方夜譚。
中國用了三十年趕上歐洲一百年的經(jīng)濟發(fā)展??墒侵袊暮⒆?,還是高聲尖叫,推搡粗魯,完全沒有意識到除了自己,原來還有別人活在旁邊。
早餐過后,游客們都聚在游泳池邊。捷克的孩子帶了水球,英國孩子,澳洲孩子,俄國孩子,馬來孩子,還有我們不會講英語的思迪子覓,笑笑鬧鬧的玩成一團。
童孩的友情,不需要語言溝通,不需要熟人介紹,喜歡就好。
可是身價百倍,精通奧數(shù),鋼琴十級,跆拳道黑帶,英文猶如母語的中國孩子們卻被冷落到一邊。
這個世上,優(yōu)秀之外還有一種東西叫做修養(yǎng)。
所謂的修養(yǎng),就是讓你看起來和藹可親,讓人心生喜歡,同你親近,想和你一起玩。在無利可圖,沒有利益和好處的兒童世界里面,選擇非常明顯。
也許你會說我苛刻,他們只是孩子,何必計較?
就是因為他們是孩子,他們聰明,他們優(yōu)秀,他們可以有未來。
作為成年人,如果選擇了有一個孩子,請你承擔自己的選擇。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愛,被關注,被抱在膝頭,溫暖的呵護。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學習,需要發(fā)展,需要盡可能的接受高等教育,成為聰明優(yōu)秀的人。
每一個孩子在長成成人之前,也需要有人讓他明白人類社會的典承習慣,讓他遵守規(guī)定,讓他友好待人,讓他彬彬有禮,使他讓人心生親近。
有教養(yǎng)可以離得幸福更近。
如果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棵樹,在達到靜待花開的美好是有前提的。前提是有人已經(jīng)剪過枝,施過肥,澆過水。一切就緒,方能靜待花開。
否則就變成了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