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畫的課件
發(fā)布時間:2023-11-28 一年級課件一年級畫的課件八篇。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認為“一年級畫的課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老師在開學前需要把教案課件準備好,每個人都要計劃自己的教案課件了。教案是教師為完成教育教學任務而制定的計劃書。為便于日后回顧,請務必收藏此文!
一年級畫的課件 篇1
教學目的:
通過畫生長茂密的花,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學習用并列的形式描繪形象。
教學重點:
用并列的形式組織畫面,練習用線造型。
教學難點:
并列的花有疏有密,有高有矮,形態(tài)自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按課堂常規(guī)坐好,穩(wěn)定情趣,查學具。
二、復習、導入:
生動、形象、有趣的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求知的極大興趣。
欣賞課本:幾幅畫中的花有什么不同?一支花。一排花。一片花。提問:這花一棵挨著一棵,
長得很旺盛,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誰來形容一下?
出示課題。
三、新課:
(突出美術特色,體現(xiàn)創(chuàng)新精神及個人風格,滲透德育,體現(xiàn)教法。)
1、欣賞奇形怪狀的花。
提問:它們的種類、形狀、顏色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回答:種類繁多、顏色鮮艷、形態(tài)各異。
2、聯(lián)想公園里的花,他們有高有矮、有疏有密、枝葉茂盛、千姿百態(tài),向著陽光盛開的花朵像一張張可愛的笑臉,好比我們少年兒童幸福的成長。
3、欣賞動畫,了解每支花是由幾部分構(gòu)成的?花頭、花莖、花葉
4、茂密的花朵和葉子形狀多樣,都有什么形狀的?有圓形、半圓形、橢圓形、方形、三角形、梯形、任意形等等。
5、教師示范多種漂亮的花頭。
6、畫畫的安排:
定位:畫一排曲直自然、隨意、高矮、疏密有別的線,充滿畫面。
勾線描繪具體形象:選擇單色彩筆,有力流暢地在定位線上添畫各種形態(tài)的花朵、花蕊、枝、葉。
裝飾:上色,任意選擇各種顏色平涂在花和葉上,使畫面顏色豐富多彩。
描線,用點、直線、曲線、折線、圓等紋理填畫在花和葉中。
教學意圖茂密生長著的'花。通過描繪鍛煉學生用線造型及熟練地賦色的能力。增長學生的知識,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懂得珍惜自然和愛護自然。
四、學生作業(yè),教師輔導。
輔導要點:因材施教、照顧全體、靈活多變。定位勾線描繪具體形象裝飾
五、小結(jié):
概括出本節(jié)課知識的要點,作業(yè)講評。展示學生作業(yè),學生將評。公園里花開了,有紅的、有黃的、有粉的,花兒好看能帶回家看嗎?(不能)為什么?(公園里的花是給大家看的)
一年級畫的課件 篇2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棉花姑娘》。
一、說教材
《棉花姑娘》是新教材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則童話故事,通過棉花姑娘請求燕子、啄木鳥等給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訴我們燕子、啄木鳥、青蛙和七星瓢蟲分別吃什么地方害蟲的科學常識。全文共六個自然段。課文采用童話的形式,寓生物常識于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符合兒童特點,淺顯易懂,對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有較強的啟發(fā)作用。
根據(jù)這次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宏觀調(diào)控思路:“小學低段側(cè)重解決識字,小學中段側(cè)重解決閱讀問題,小學高段側(cè)重解決寫作問題”。因此,在教學《棉花姑娘》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了識字上。為了突出這一重點,根據(jù)新課標的理念,結(jié)合學生實際,我計劃用兩課時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第一課時,重點是識字,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品讀課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二課時學習課文第2—5自然段,并整體感知全文。
下面我重點講講第一課時的教學。通過這一課時的教學,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考慮,準備突破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姑、娘”等7個生字,會寫“星、雪”兩個字。
2、初步感知課文,了解燕子、啄木鳥、青蛙、七星瓢蟲分別捉什么地方的害蟲的常識,品讀課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和寫字習慣。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攻破難點,選擇一種正確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我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自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等。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媒體之間的情感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而“達到用不著教”的辦法就是“授之以漁”即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邊讀、邊看、邊想、邊理解”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使學生的識字能力、朗讀水平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在教學中我還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具體學習生字、感悟語言美的活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xiàn)學習方法的自主構(gòu)建。
三、說教學程序
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為此,我精心設計了本堂課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本堂課的教學可以分為4個版塊:
1、談生活激興趣
課一開始,我首先與學生進行了談話:“小朋友,你們?nèi)ミ^農(nóng)村嗎?”“那你知道農(nóng)民伯伯在地里、田里都種著些什么呀?”“棉花有什么用處?”以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話題為切入點,這樣不但在語文課中溶入了常識知識,而且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進入課文的學習。
2、細細讀,品滋味
在教學時,我先用課件出示兩幅圖:一幅是棉花姑娘生病了,葉子上長滿了蚜蟲,棉花姑娘愁眉苦臉的樣子;另一幅是棉花姑娘長出了碧綠的葉子,吐出了雪白的棉花,她裂開嘴笑了。然后以“看了這兩幅圖后你想說些什么?”引出第二版塊內(nèi)容的學習——品讀課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這兩段內(nèi)容的學習,我把重點放在了指導學生讀好這兩段內(nèi)容上。在這里,我進行了變序教學,因為覺得課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結(jié)構(gòu)大致相同,內(nèi)容剛好相反,在這里一起拿出來通過對比教學,更有利于學生把握感情基調(diào),理解課文內(nèi)容。
3、聽故事明概況
我以:“棉花姑娘剛才不是愁眉苦臉的嗎?現(xiàn)在怎么又那么高興了?那棉花姑娘的病是怎么好的呢?小朋友們想聽棉花姑娘治病的故事嗎?”為過渡,然后教師一邊繪聲繪色地講故事一邊播放圖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聽完后讓學生說說你聽懂了什么?通過“你聽懂了什么?”引導學生了解檐子、啄木鳥、青蛙、七星瓢蟲分別吃什么地方的害蟲。不但較好地落實了學習目標2,還培養(yǎng)了學生仔細聽的習慣,同時還潛移默化地教給了學生聽故事要聽清要點這一聽的技巧。
然后又以“這個故事還藏在我們的書里,小朋友想自己讀讀這個故事嗎?”進入“做游戲,學生字”這一環(huán)節(jié)。
4、做游戲、學生字
學習生字我主要采用自學法,因為學生經(jīng)過將近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具有識字的能力,如果教師再手把手地教每個字,那不是既浪費時間又浪費力氣嗎?在檢查學生學習生字的效果時,我把檢查學生自學生字的情況、讀課文及學寫“星、雪”兩個繩子都溶入了學生最喜歡的游戲活動——和棉花姑娘交朋友中,這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學習方法,不但能充分關注所有學生的認知水平,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樂學、愛學,同時學得也扎實。
四、說板書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睹藁ü媚铩芬徽n的板書我是這樣設計的:
它為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展現(xiàn)課文內(nèi)容,突出重點,立下了汗馬功勞。
最后,我真誠地希望大家對我的說課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謝謝大家。
一年級畫的課件 篇3
一、復習檢查
1、抽讀生字卡片和詞語卡片。
2、抽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⑴齊讀,說說有幾句話。
⑵學習第一句話:喚醒是什么意思?換個詞語。(叫醒)誰喚醒了春筍?第一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春筍生長的季節(jié))這里把春筍當成什么來寫?為什么?我們還學過哪篇課文中把事物當成人來寫?
⑶指導朗讀:一聲春雷要讀得慢些,清晰有力,喚醒要讀得重一些。指名試讀,全班齊讀。
⑷學習第二句話:春雷喚醒了春筍,躺在泥土里的春筍是怎樣長出來的呢?指名讀第二句話。
出示:它們()泥土,()石塊,一個一個()地()出來。
指名填空,齊讀句子。
它們指的是誰?為什么要沖破泥土?掀翻是什么意思?冒改成鉆好不好?為什么?一個一個說明什么?(說明春筍很多,而且你追我趕地往上長)
覆蓋在身上的泥土多厚?。】纱汗S把它們沖破了。壓在身上的石塊多重??!可春筍把它們掀翻了!春筍一個一個,你追我趕地往上長,終于冒出了地面,這種生長的力量是多么強大。我們在讀這句話時,要把沖破、掀翻、冒讀重些,讀得有力些。(范讀,指名試讀,同桌互讀,齊讀)
⑸指導背誦:
這一自然段共有兩句話,第一句話說春雷喚醒了春筍;第二句話講了春筍是怎樣生長的。(自由練習背誦,指名背)
2、學習第二自然段:
⑴輕聲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讀后說說這段有幾句話。
⑵學習第一句:(出示幻燈片)誰來說說春筍的樣子和顏色?書上哪句話寫了春筍的樣子?指名讀句子。
①裹著(動作演示)淺褐色(看圖理解)
②指導朗讀,看圖激情:小朋友看,這些嫩生生的娃娃沖著你們格格地笑呢,你們喜歡它們嗎?誰能用喜愛的語氣讀這句話?
⑶學習第二句話:
師述:春筍的生長離不開雨露和陽光。指名讀第二、三句話。
①春筍長成什么樣兒了呢?(指導看圖)
②指導朗讀:提醒學生注意停頓,語氣要逐漸加強,語調(diào)漸漸提高。(指名試讀,齊讀)
③指導背誦。用問答方式引導背誦:[
春筍是什么樣子的?
春筍是怎樣生長的?
它們長成什么樣兒了?
三、總結(jié)
讀了課文,你覺得春筍怎么樣?你想對春筍說些什么?
是??!春筍就是憑著頑強的意志和生命力,才能沖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地冒出來。在陽光下繼續(xù)堅強而又健康的成長!長成高大的竹子,供人們使用。
齊讀課文。
四、鞏固練習
1、擴詞:
節(jié):春節(jié)、節(jié)日、節(jié)約、節(jié)省
破:沖破、破舊、破爛不堪
2、背誦課文。
3、辨析組詞:
中()皮()
沖()破()
4、興趣題:
⑴用喚醒說一句話。
⑵春筍長大后,長成了竹子。想一想,竹子有什么用呢?說給同桌小朋友聽。
〖板書設計〗
1春筍
沖破掀翻冒
迎著笑長
不怕困難頑強生長
〖教學后記〗
識字教學既是一年級語文的教學重點,又是難點。低年級的孩子記憶里好,但是面對每天九個生字,往往是今天寫,明天忘。如何提高學生識記漢字的效率?在生字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指導學生給生字編故事,編兒歌,編口訣、換部首記憶。例:石頭撞虎皮就是破。這樣的生字教學不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而且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
一年級畫的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語、數(shù)、算、格、練、盒”等12個字,會寫“包、文、本、尺、筆、刀”6個字,掌握筆順。
2、能力目標:通過認讀書本文具名稱,把識字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自主認讀身邊的字。
3、情感目標:提高識字、寫字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語、數(shù)、算、格、練、盒”等12個字,會寫“包、文、本、尺、筆、刀”6個生字,掌握筆順。
教學難點:通過認讀書本文具名稱,把識字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自主認讀身邊的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新課開始,教師應該用生熟知的一些書本文具,說說它們的名稱,喚起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
二、讓學生充分認讀本課的12個詞語(文具書本的名稱),可看拼音讀,拼音漢字對照讀,看漢字自瀆,指名讀,小組賽讀,齊讀。
三、在熟讀詞語的基礎上再認讀“語、數(shù)、算、格、練、盒”6個字,并試著組詞。
四、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研究用什么方法能記住這些字,再觀察寫這6個字時應注意什么。
五、指導書寫。
包:上下互相包圍,5畫,注意“已”寫得要飽滿些。
文:獨體字,4畫,第三筆撇要寫得有彎度,捺寫得舒展。
本:獨體字,5畫,最后一筆橫寫得稍往下,不和撇、捺相接。
尺:獨體字,4畫,第三筆是豎撇,最后一筆捺寫得要穩(wěn),稍長些。
筆:上下結(jié)構(gòu),竹字頭,上下兩部分寫得都要扁一些,注意“毛”的第一筆是平撇。
刀:獨體字,2畫,注意撇的起筆位置。
1、看拼音自瀆,再看拼音漢字對照自瀆,最后只看漢字讀,要讀熟練。
圖文對照自瀆,感悟理解課文。這一步可以按自然段讀,讀一段或幾段課文,看看哪幅圖畫的是
2、這部分課文內(nèi)容。
邊讀邊提問邊自我解答。這一步可以分組進行,一名同學讀一部分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自己提什么問題,如果讀課文的同學解決不了,由
小組研究討論解決,或提到全班共同討論。分組學習活動時,教師要巡視了解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
3、提的有價值的問題,及時肯定表揚。
朗讀比賽活動。這一步也可以分小組進行。
4、分段朗讀,使每人都有參賽的機會。
講故事,再說一說自己受到的啟示。首先讓學生講講《小貓釣魚》的故事,講完后說一說自己受到的啟示,如:我很喜歡小花貓;我懂得了只有
做事專心,才能把事情做好……要讓學生自由發(fā)言
六、利用導學讓學生進行組詞練習。
如:皮包、包裝、本人、根本、尺寸、尺子、毛筆、筆直、刀子、菜刀……
七、進行知識拓展,認識書包里的書本、文具上的字。
一年級畫的課件 篇5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復韻母ie、e,學會特殊韻母er及其四聲,讀準音,認清形,能在四線三格中正確書寫。
2.學會整體認讀音節(jié)ye、yue。
教學重點:
1.學會復韻母ie、e和特殊韻母er的音形,并能正確書寫。
2.正確區(qū)別韻母ie、e和整體認讀音節(jié)ye、yue的用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出示i和yi、和yu。
(1)讓學生讀一讀。
(2)說說它們分別代表的是什么?
2.出示
(1)讓學生讀一讀。
(2)說說上兩點省略規(guī)則
3.我們學習幾個復韻母了?按順序說一說。
今天我們再學習2個復韻母和一個特殊韻母,誰有信心能學好!真棒!
板書:12ieeer
二、利用插圖學習復韻母ie、e和er的音形及er的四聲
1.學習ie、e、er的音形
(1)出示3幅插圖
問:你們能不能利用這3幅插圖自己學習ie、e、er的音形呀?
(2)請同學說說自己的學習過程。
(3)教師適當?shù)丶m正學生不正確的發(fā)音方法。糾正后教師范讀,學生隨讀體會,指名讀,開火車讀。
(4)教師講解:er這個韻母不同于其它韻母,我們知道每一個韻母都可以和聲母做朋友組成音節(jié),可是,er是個小淘氣,它和誰也不團結(jié),只能自己獨立成音節(jié)了。
2.學習er的四聲
(1)板書:ērrěrr
(2)自己試著讀一讀。
(3)借助平時口語中的發(fā)音讀準四聲。
(4)選擇其中的聲調(diào)進行組詞,幫助鞏固發(fā)音。
三、指導書寫ie、e、er
1.說說ie、e、er3個復韻母的組成。
2.它們在書寫時應占什么格?
3.學生自己試著在四線三格中進行書寫,教師巡視,糾正書寫姿勢、執(zhí)筆方法。教師提醒學生兩個字母要寫緊湊。
4.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學生作業(yè),說說哪兒寫得好,哪寫得不太好,全班進行評改。
5.修改自己書寫的字母,同桌同學互查是否書寫正確規(guī)范。
四、學習整體認讀音節(jié)ye和yue
1.復習ie、e的讀音。
2.師講:ie和e是聲母,不能獨立成音節(jié),要想給漢字注音,怎么辦呢?教師板書:ye、yue。
3.比較韻母ie、e與整體認讀音節(jié)ye、yue在字形上有什么變化?
(韻母ie的左側(cè)是i,整體認讀ye的左邊是y)
4.啟發(fā)學生想一想,音節(jié)yue中的小點為什么沒有了呢?引導學生復習兩點省略規(guī)則。提醒學生小有禮貌,見了大y就摘帽。
5.運用多種形式讀準韻母ie、e和整體認讀ye、yue的音。
一年級畫的課件 篇6
教材分析:
畫面是一幅美麗的鄉(xiāng)村晨景圖。一個小女孩在小河邊練唱,她張大嘴巴發(fā)的聲音啊提示a的音,頭部和小辮子構(gòu)成的圖形提示a的形。一只公雞正在打鳴,公雞打鳴的聲音喔提示o的音。一只鵝在水上游,鵝提示e的音,鵝在水中的倒影提示e的形。畫面的右上角,有aoe和它們的四聲。
教材處理:
這是學習拼音的第一課,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但教學時應該避免枯燥乏味的練習,而要充分借助插圖的情景調(diào)動孩子的興趣,讓他們在美的熏陶中,在自我探索、自我發(fā)現(xiàn)中愉快的認讀、書寫。根據(jù)教學目標,該課的訓練點有兩個,第一是學習拼音aoe,第二是練習看圖說話(并滲透美感教育)。這兩個當中又以第一個為重點。教學時,我考慮將拼音的學習放在看圖說話中進行。從看圖說話導入,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隱藏在圖中的拼音的形,在模擬唱歌、打鳴的活動中讀準音,在發(fā)現(xiàn)形的過程中學會寫,最后完成拼音卡片的制作。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學生學會aoe,能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
知道單韻母有四個聲調(diào),認識聲調(diào)符號,能直接讀出帶調(diào)aoe的音。
(2)過程和方法:
學生能通過自我探索、發(fā)現(xiàn),找到隱藏在插圖中的字母的形,在模擬唱歌、打鳴的活動中讀準字母的音。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學生明白學習漢語拼音能幫助識字和閱讀,學習普通話。有主動學習的興趣。有良好的寫字習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整體認識拼音
小朋友,從今天起老師要帶你們?nèi)ヒ粋€非常奇妙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國。(用簡筆畫勾勒城堡圖)拼音王國中有很多的拼音,認識他們了,你就能識字、讀書,還會說一口好聽的普通話,想和老師一起去認識他們嗎?
拼音王國中有三大家族,他們分別是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jié)。(簡筆畫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們來認識韻母家族中最最可愛的一群孩子,他們就是aoe.(出示帶有手腳的拼音卡片)。
(揮動卡片)嗨,小朋友們好。
學生與拼音打招呼。
歡迎你們來我的家做客。請把書翻到第6頁。
設計意圖:用童話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學有興趣。同時,童話故事變抽象為形象,學生能夠理解,并容易記住拼音王國中的三大家族。與拼音打招呼,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學習角色。同時,打招呼也能養(yǎng)成學生講禮貌的習慣。
二、學習單韻母a
(1)讀準音:
我們的a很害羞,躲到圖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發(fā)出了aaa音。她的嘴巴是怎樣的呢?(張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嗎?模仿a的口型
老師也學著她的樣來唱一唱:13∣53∣1-∣
aaaaa-
學生跟唱
我們念a的時候,也和唱歌一樣,要張大嘴巴,口型保持不變??次蚁葋砟睿簭埓笞彀蚢aa.小女孩練唱aaa,aaa阿姨的阿。醫(yī)生檢查口腔的時候,要我發(fā)aaa
學生跟念,自己體會發(fā)音要領,開火車發(fā)音
設計意圖:a的音不難念,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生就能很快發(fā)現(xiàn),他們在很多時候都要用到這個音。
課堂上,教師既要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啟發(fā)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所以要設計不同的形式來念a甚至唱a。另外,教師要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讀準音,但又避免枯燥乏味的練習。
(2)認清形:
請你們再仔細看看圖,找一找小女孩身體的哪一部分像a的形狀。
是啊,小女孩圓圓的腦袋就像是a的肚子,她的小辮子就像是a的尾巴。
邊描寫頭像,邊念兒歌:圓臉小姑娘,小辮右邊扎,要問她是誰?就是aaa
我們一起來寫個a:(教師范寫)
a要一筆寫成,先寫半個圓,就是小姑娘的頭和臉,連上去再寫一筆豎彎,像條辮子,最后向右邊稍彎一點兒,不要太長。
學生書空
a玩累了,要回家休息了。我們送它回去好嗎?
它的家就是這拼音格,跟我一起念:拼音格
四線格就是由四條線組成的,分上格,中格,下格。我們的a就住在中格里,
好,我們比一比,看誰先把a送回家。(教師巡回,糾正)
學生在語文書上找到拼音格的中格,臨摹寫一個a。
設計意圖:從圖畫中抽象出字母的形,學生經(jīng)歷了由形象到抽象的概括,在腦中有了一個整體的輪廓。再用兒歌幫助記形,并要求書空,調(diào)動學生所有能調(diào)動的器官,幫助他們更快更牢固的記住字母的形。
學習聲調(diào):
把a送回家了,我們也該開著汽車回家去了。小朋友你們看,這些汽車分別是怎樣走的?
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四聲調(diào),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聲調(diào)符號,a遇上它們,讀起來聲調(diào)就不同了。
你們發(fā)現(xiàn)汽車的走法和a的四聲,哪些地方很像呢?(同桌學習,觀察討論)
對了,第一聲是平的,坡也是平平的,我們念的時候也是平的,教師范念a
跟老師說:啊,阿姨的啊阿姨好。
第二個是上坡,也就是第二聲,聽老師念:
別人的話你沒聽清楚,會問他:啊,你說什么?就是這個音。跟我一起說。
第三聲要下坡再上坡,形狀像什么?我們讀的時候也要這樣拐彎,邊做手勢邊讀ǎ
啊,怎么能這樣?就是這樣個音。跟我一起說。
第四聲是下坡,聲音也要從高往下降,邊做手勢邊念
啊,祖國真?zhèn)ゴ?!跟我一起說。
鞏固練習:(念兒歌):車平地走aaaa,汽車上坡aaa,汽車上坡又下坡aaa,汽車下坡aaa。
設計意圖:學習聲調(diào),特別注意第二聲和第三聲是教學的難點。
經(jīng)過學生自己思考的東西往往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教學時,我先要讓學生自己去比較聲調(diào)與汽車圖,發(fā)現(xiàn)聲調(diào)的不同形狀。
然后,再把聲調(diào)的學習放到詞、句中去,使他們?nèi)菀桌斫?,讀準字母的聲調(diào)。
一年級畫的課件 篇7
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蜻、蜓”等11個帶蟲字旁的生字,會寫“螞、蟻”二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兒歌、背誦兒歌。
3、學習“誰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學寫詩歌創(chuàng)新。
4、認識并了解夏天一些小動物的生活,體會小動物給夏天帶來的情趣,有觀察小動物、了解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
讀準字音,識記字形,熟讀兒歌。
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我們正在送走百花盛開的春天,即將迎來夏天。你喜歡夏天的什么?是呀,夏天這么美麗和快樂。還有一些小精靈也非常喜歡夏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識字四》看看他們是誰?他們是?
一、識字復習。
1、出示圖片認動物。
2、拼音加圖個別朗讀。(指導后鼻音、翹舌音。)
3、去掉拼音和圖片朗讀。
4、圖片與生字做朋友。(終極考驗:我們來做一個小游戲,看看誰真正認識了這些動物朋友的名字。老師請出一個小動物,請你有卡片的同學將動物的名牌拿到它的身邊,好!大家都通過了考驗成為了小動物們的朋友,大家再一起向老師介紹一下他們?。?/p>
二、激情朗讀。
師:看你們介紹得這么認真,小動物們多開心呀,在美麗的夏天里,這些小動物們在忙碌些什么呢?請大家翻開書本第57頁,四人圍成小組讀讀這首兒歌。你們可以用一起讀或一人一句等方式把兒歌讀通、讀順!
個別朗讀,小組接力讀。
1、 男女問讀。(老師來問你們來答,師示范:蜻蜓哪里展翅飛?“蜻蜓半空展翅飛?!蹦猩鷨柵?。)
2、 大組問讀。
3、 看黑板背誦。
4、 小朋友表演接力讀。
5、 全班做動作背。
三、觀察動物,引導創(chuàng)新。
咦,我發(fā)現(xiàn)這首兒歌的句子結(jié)構(gòu)好像一樣?你們看都是“誰什么地方干什么”的這樣的句式。你能像小作者一樣用上這樣的句式來說說小動物嗎?
青蛙、知了、小鳥、松鼠……(學生邊說邊記錄)
你們真是太了不起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我們寫的小詩。
在我們的叢書第108頁,也有一首寫夏天的小詩《夏天到》,趕快打開,自己快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里講了幾種小動物,他們在干什么呀?(知了、小鳥、小狗)
小朋友們,夏天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我們身邊,快快用你們的火眼金睛再把我們身邊的夏姑娘找出來吧!
四、寫字。(動物朋友覺得你們寫詩讀詩都很棒,也想考考大家寫字。我們一起來
觀察一下怎樣寫好這兩個字?老師范寫,邊寫邊指導。
學生寫。
評價學生作品。
五、總結(jié)。同學們在自然界還有很多的小動物快樂的生活著,夏天到了,趕快趁著周末和爸爸媽媽到自然去認識他們、觀察他們吧!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里,謝謝大家!下課!
附文
夏天到
夏天到,知了叫。
小鳥躲在樹枝上。
小狗呼呼睡大覺。
灑水車,嘟嘟叫。
來給大街洗個澡。
一年級畫的課件 篇8
1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2.復習鞏固漢語拼音,認識8個生字;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江南水鄉(xiāng)的美景;
2學情分析;經(jīng)過半期的學習,學生掌握了拼音知識,識字能力也有;
3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借助拼音和課文插圖,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初步具有閱讀古詩的興趣;
課前準備
1.(1)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2)制作荷葉、荷花、小魚頭飾。(教師)
2.(1)預習生字、新詞。(學生)
(2)讀熟課文。(學生)
(3)收集有關江南和荷花的圖片或詩句。(學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詞語,由景入文
1.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字詞。
(1)導入:(課件出示生字闖關游戲)首先,我們來做闖關游戲。
(2)組織游戲。
第一關:讀生字并自由組詞。(課件出示八個生字。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認讀生字并組詞。)
第二關:從“南、西、北”中,任選一個字說一句話。
第三關:讀詩句,說感受。(課件出示全詩)
(3)過渡:我們闖關成功!讓我們一起再次走進《江南》。
2.利用媒體,由景入文。
(1)導學:同學們把生字掌握得這么好,老師讓大家欣賞一幅圖,作為獎勵。(課件出示江南美景圖,古箏伴奏)此時你有什么感覺?
(2)學生自由暢談觀后感受。
3.過渡:是呀,江南景美,江南詩更美。下面請同學們打開教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二、誦讀詩歌,感悟意境
1.導學:剛才同學們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了課文,課文中一定有你喜歡的.地方,把它找出來,讀一讀,多讀幾遍,讀出你的喜愛之情。
2.學生先畫出自己喜歡的詩句,然后反復朗讀畫出的句子,讀出自己的理解。
3.引導學生班內(nèi)交流:你最喜歡哪幾句詩?說說理由,并讀出自己的理解。
隨著學生的交流,重點點撥以下詩句:
(1)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①導學:(課件出示蓮葉圖)你看到了什么?
②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在班內(nèi)交流自己看到荷葉后的感受。
預設:
生1:我看到很多蓮葉,長得很美、很綠。
生2:我覺得蓮葉像帽子、像傘。
③導讀:你們觀察得可真仔細,想象可真豐富!詩人是怎樣描繪荷葉的?(蓮葉何田田)
④導學:原來詩人是這樣夸荷葉的。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夸一夸嗎?(課件出示“蓮葉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預設:
生1:蓮葉真美呀!
生2:蓮葉真綠呀!
生3:蓮葉真多呀!一層連著一層!2
⑤導讀:詩人看到這層層疊疊、一片連著一片的蓮葉,心里也非常喜歡。他是這樣來描繪的(課件出示詩的前兩行):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老師看到這一片連著一片的蓮葉,也想來夸一夸。請聽老師讀這句。(教師范讀)
⑥導讀:你覺得老師讀得怎么樣?你能像老師這樣來夸一夸這些蓮葉嗎?(指名讀)
⑦引讀:采蓮人劃著小船來了,她們看到這么多、這么美的蓮葉,她們也夸起了蓮葉。(學生模仿采蓮姑娘讀)
⑧小結(jié):好一個“何田田”,它讓我們看到了一片連著一片的——蓮葉,真——美。
(2)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①導學:能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幾句嗎?
②學生自由暢談喜歡的原因。
③啟發(fā)想象:這么美的荷花、蓮葉也吸引了好多小魚。小魚在水里干什么呢?
④學生大膽想象。
預設:
生1:小魚在水里捉迷藏呢。
生2:小魚把蓮葉當成雨傘,在它下面躲雨呢!
⑤組織學生表演:你們想當快樂的小魚,在蓮葉間游來游去嗎?趕快游起來吧。要按照詩中的方向游啊!先向東,再向西,然后向南,最后向北。
⑥學生一邊按方位表演,一邊背誦詩句。
⑦再次引發(fā)學生想象,體會情感:小魚們!你們游得開心嗎?下面,我來采訪幾條小魚。這條小魚,你游到哪兒去了?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樣?
⑧學生大膽想象,再次體會小魚的自由自在和荷花、蓮葉的美麗。
⑨導讀:那就讓我們做快樂的小魚,讀出小魚的快樂吧。
⑩學生先獨自練讀,再分組讀、班內(nèi)展示讀,最后教師引讀。
引讀:這真是一群快樂的小魚,到處游——魚戲蓮葉間,一會兒游到東——魚戲蓮葉東,一會兒游到西——魚戲蓮葉西,一會兒游到南——魚戲蓮葉南,一會兒游到北——魚戲蓮葉北。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1)導讀:是呀,蓮葉是美麗的,小魚是快樂的,讓我們連起來讀一讀這首詩,讀出江南的美。(課件出示完整的課文)
(2)學生先練習朗讀,然后在組內(nèi)賽讀,最后指名在班內(nèi)展示朗讀。
5.引讀背誦,積累語言。
(1)導學:看著黑板上的生字寶寶想象畫面并練習背誦,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背誦。
(2)指名展示背誦,并激發(fā)想象:你剛才在背誦的時候想到了什么?
(3)導讀:下面,讓我們當一回采蓮姑娘,來美美地吟誦這首詩,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
(4)(播放古箏曲《漁舟晚唱》)學生隨著音樂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指導停頓:
江南/可采蓮,蓮葉/荷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三、積累語言,指導背誦。
1、老師發(fā)現(xiàn)有些小朋友不光能讀好詩,還能背詩呢!
自己看圖試背。表演背。(引導學生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有規(guī)律地游動)
2、齊背全文。(配樂)
四、作業(yè):
1、給生字口頭組詞。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背誦課文。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編輯推薦
畫一畫課件范文六篇
這是一篇網(wǎng)絡上廣泛傳播的題為“畫一畫課件”的文章,僅供參考請大家認真閱讀下列信息。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老師還沒有寫的話現(xiàn)在也來的及。教案是教育教學實踐中對于規(guī)范化教學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畫一畫課件(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畫一畫、比一比,使幼兒進一步理解7的實際意義,能熟練地將數(shù)物進行匹配,并能較順利地感知自然數(shù)列中前后兩數(shù)的量的關系。
2、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作業(yè)習慣,提高幼兒作業(yè)的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5、發(fā)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教具:數(shù)卡1——7,數(shù)群卡1——7。
學具:幼兒用書、筆等。
活動過程:
一、復習認識7以內(nèi)的數(shù)。
1、給數(shù)字畫像。
2、拍手游戲復習7以內(nèi)數(shù)的形成。
3、游戲——會變的數(shù)卡,進一步感知數(shù)列中前后兩數(shù)多1少1的關系。
二、幼兒作業(yè)。
1、(出示范例)教師引導幼兒審題,并示范做題目。
2、幼兒翻開書,和老師一起讀題目。
3、幼兒做建構(gòu)書P6的作業(yè)——數(shù)物體,寫相應的數(shù)字。
4、P12看數(shù)字畫禮品。
5、P24用添1或去1的方法讓數(shù)字和圓點一樣多。
三、展示、評價幼兒作業(yè)。
四、收拾用具后結(jié)束本次活動。
畫一畫課件(篇2)
教學目的要求:
1、鞏固本課所學的生字和新詞。
2、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課文內(nèi)容。教育學生學習王冕刻苦學習的精神。
3、能有表情地、流暢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重點:
理解句子意思和課文內(nèi)容,在理解的基礎上正確地朗讀課文。
清水滴滴???烏云密布?????節(jié)省?????王冕?????父親
1、學生結(jié)合生字注音讀課文,了解大體內(nèi)容。
從文中找出描寫時間的詞語。
王冕為什么去給人家放牛?
王冕停止學習了嗎?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突出“古時候”“一邊、、、、、、一邊、、、、、、”的講解。指導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注意合理停頓。
2)第二自然段,圖文結(jié)合讀課文。分析本段共有幾句話?
前三句體現(xiàn)著時間的變化:一個夏天的傍晚??忽然下起大雨?????大雨過后???,順序不能顛倒。
大雨過后,湖里的荷花怎樣?
王冕看了以后,心里是怎樣想的?
“王冕看得出了神”王冕看什么?“王冕看得出了神”什么意思?
后來他畫荷花畫得怎樣?
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注意合理停頓和語氣。
[王冕學畫 教案教學設計]
畫一畫課件(篇3)
目標:
1.教幼兒學習不受物體排列形式的影響,正確判斷7以內(nèi)數(shù)的多少。
2.要求幼兒聽清老師的問題,并在集體面前大聲地回答。
準備:教具 貼絨藍色大圓片5個,紅色圓片從大到小6個,桔黃色小圓片7個(圖一),貼絨數(shù)字5、6、7,實物卡(圖二~八)。
學具 第一、二組:3排點圖卡(圖九)若干張,數(shù)字印章,印泥,幼兒用書畫面25;第三組:看標記貼圖形紙卡,糨糊,各種圖形紙片;第四組:填空格圖卡,點子印章;第五組:添、去點作業(yè)紙,鉛筆;第六組:印比6、6少的點子紙,印章。
過程:
1.集體活動。
(1)逐一出示圖二~八,"請小朋友仔細看,說說卡片上有幾個什么?"
(2)正確判斷7以內(nèi)數(shù)量。
出示圖一,"黑板上有什么?""哪種顏色的圓片最多?哪種顏色,請保留此標記。)的圓片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為什么我看時覺得紅圓片最多,橘黃圓片最少?誰能想個辦法,換一種排法讓我們一看就清楚,誰的數(shù)目最多,誰的數(shù)目最少。"啟發(fā)幼兒將每種顏色片片排成一行,"現(xiàn)在看看誰最多、誰最少?""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引導幼兒將三排圓片一一對應比較)請小朋友說說每一排有幾個圓片,誰來給每排圓片送數(shù)字朋友。
(3)小結(jié)。
"要想知道誰多誰少,不能看物體大、小,也不能看排隊長、短。而是要數(shù)一數(shù)每排有幾個,才能比出誰多誰少。"
2.小組活動。
一、二組,給最多的點子印數(shù)字。三組,看標記貼圖形。
四組,按序填空格。五組,添、去點子。
六組,印比6、7少的點子。
教師重點指導第一、二組的活動小組。
3. 活動評價。
表揚能邊操作邊講述的幼兒,并提醒幼兒將游戲材料整理好。
畫一畫課件(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漢字,能找出字與畫的關系。
2.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3.認識圖標小話筒。
4.練習口頭組詞,豐富學生的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學認8個漢字,知道字與畫的關系。
教具準備:
圖卡、字卡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故事發(fā)生在很早以前還沒有漢字的時候。有兄妹倆,哥哥負責打柴,妹妹管洗衣做飯。有一天早晨,哥哥很早起來要到他家后面的一座山上去砍柴,可是怎樣告訴還在熟睡的妹妹呢?他想了一個好辦法,拿起樹枝照著遠處山的樣子在地上畫了一座山(貼圖),旁邊放上一根柴。哥哥走后妹妹醒來,看到地上的圖知道了哥哥的去向。中午,妹妹要去河邊洗衣,她也向哥哥學在地上畫圖,她照著小河的樣子畫了幾道彎曲的水流(貼圖),旁邊放上一件衣服。哥哥回來看到圖后到河邊去果然找到了妹妹,兄妹倆可高興了。從此以后,他們就用山、水圖來表示字,慢慢地變成現(xiàn)在的字。漢字多有意思呀!古人多聰明啊!
二、比較字與圖,找關系
請同學們把字與畫對照起來看,說一說圖中哪一部分與漢字的哪一筆相似,小組合作。
三、看圖猜字練習
過渡:我國古代人民在勞動中發(fā)明了漢字,多么不簡單!像這樣的漢字還有很多,請大家看圖猜字。
1.出示圖卡:
2.學生猜字。
3.猜中后說說自己是怎樣猜的。
四、學習日和土
1.出示圖卡:
2.啟發(fā):太陽用一個字表示是什么?小幼芽從什么地方鉆出來?
3.讀字。
4.學生討論對比圖與字的想象之處。
五、課中休息找朋友
8人舉圖片,8人拿字卡,大家一起唱找朋友。
六、學認圖標,口頭組詞
1.出示小話筒,講要求,教兒歌。
小話筒,嘴邊放,比比誰的聲音最洪亮。
2.練習口頭組詞。
發(fā)一字開花卡,學生練習組詞。
請同學們在生活中注意觀察哪些詞語中有這些字,發(fā)現(xiàn)一個記住一個,增加一個花瓣,比比誰的花瓣多。
附:板書設計
山 水
月 火 田 石
日 土
畫一畫課件(篇5)
教材簡析:
本課的內(nèi)容比較抽象,但對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要讓作業(yè)富有游戲形式,但必須將基本方法和要求滲透于造型游戲之中,使學生在愉快的造型游戲中自然的接受到美術知識。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選用各種工具、材料表現(xiàn)身體的觸覺。
2、引導學生體驗色彩、點、線條、肌理等造型語言。
3、引導學生運用造型語言來表達自己對觸覺的獨特感受,發(fā)展視覺表達能力。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實際觸摸對對象產(chǎn)生知覺,自覺地采用不同的線條、色彩、采用不同的筆觸,進而產(chǎn)生新的表現(xiàn)形式。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各種表現(xiàn)身體觸覺的圖片資料、不同的材料以及各種繪畫制作工具。實物投影儀
學生準備水彩筆、絨線、棉花、石頭、木片、膠水、彩色紙等。
教與學活動的過程:
活動一:
“你來猜猜我?guī)У氖鞘裁??”游戲,選一位同學將自己帶來的東西裝到布袋里,另外一位同學將手伸到袋子里,說說自己摸到的東西的觸覺感受,從而引導大家判斷出袋子里裝的是什么。
活動二:
想想如何描繪表現(xiàn)出剛才的觸覺。
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表現(xiàn)觸覺的大師作品,讓學生了解運用各種造型語言表現(xiàn)觸覺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表現(xiàn)欲望。
活動三:
由學生表述自己的觸覺,教師實際操作示范各種用筆方法,做出不同的筆觸效果和肌理效果以表現(xiàn)不同的觸覺
活動四:
鼓勵學生自己選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通過畫、拼貼等造型手段表現(xiàn)出自己對不同觸覺的感受。
在活動過程中要激勵學生大膽自由的表現(xiàn),通過多次實踐,力爭表現(xiàn)出對某一種觸覺的獨特感受。
引導學生上訪設法突破平面的繪畫形式,將繪畫與制作結(jié)合起來。
活動五:
作業(yè)完成后展示在教室里,又學們互相猜一猜對方畫的是什么觸覺。
收拾與整理。
課后拓展:
引導學生回家與家長一起做一些觸摸實物的游戲,并與家長一起感覺與表現(xiàn),提高造型語言的應用能力。
教學評價:
1、是否積極地參與造型游戲。
2、能否將繪畫與其他造型方法結(jié)合運用。
札記:
這一課的作業(yè)效果好的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學生雖然在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觸覺時不夠到位,但卻能用生動的繪畫語言將其表現(xiàn)出來。如:一位平時不太愛說話的學生運用不同節(jié)奏的的波浪線表現(xiàn)出了“肚子餓得咕咕叫”的感覺,雖然不是觸覺,但這種感覺卻是人人都有過的,但一般人沒有用繪畫形式來表現(xiàn)的。還有“燙得直跳”、“心怦怦跳”等感覺,孩子們表現(xiàn)得都很好。這說明本課的教學目的已達到,學生已能運用造型語言來表達自己對觸覺的獨特感受,發(fā)展自己的視覺表達能力。
畫一畫課件(篇6)
這是一節(jié)比較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容易激發(fā)幼兒興趣的美術課,利用照鏡子來觀察自己的五官,了解自己臉上有什么,再通過與別的幼兒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來讓幼兒認識自己的特點,再認識自己的基礎上,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不僅鍛煉的幼兒的畫畫能力,也給幼兒帶來了很大的樂趣。
1、通過觀察,畫出自己臉部的特征及服飾。
2、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之處。
通過觀察認識五官,發(fā)現(xiàn)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并把自己的樣子畫出來。
1、自己與別人在外貌上面的不同。
2、談談自己和同伴的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一樣。
3、照鏡子觀察自己。
4、幼兒作畫,教師巡回指導。
5、幼兒觀察圖畫,猜猜畫面上畫的是誰?
1、水彩筆,白紙,每人一份。
2、每人一面小鏡子。
一、比較自己與別人在外貌上面的不同。
1、教師提問:你的名字是什么?和別的小朋友一樣嗎?你們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2、請幼兒找朋友,看看兩個人什么地方不一樣。(幼兒自由結(jié)伴,與同伴相互比較)
二、談談自己和同伴的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一樣:我們除了長得不一樣,還有什么不一樣?
教師小結(jié):我們除了長得不一樣,喜歡的事情也各不相同。
三、照鏡子觀察自己。
師:下面我請小朋友拿出準備好的小鏡子,我們一起來照照鏡子,看看自己長的是什么樣的,我們的臉上有什么?你和別的小朋友長的哪里不一樣?
教師鼓勵幼兒仔細觀察自己的五官,徒手跟老師畫一畫自己的樣子。
四、幼兒作畫,教師巡回指導。
師:小朋友們,畫的時候要仔細,把五官畫的大一點,清晰一點,這樣才比較漂亮哦!
五、幼兒觀察圖畫,猜猜畫面上畫的是誰?
教師拿兩幅幼兒的作品在大家面前展示,并請幼兒猜一猜這副畫是哪位小朋友畫的自己。
畫一畫課件(篇7)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中的趣味,能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物品發(fā)生興趣。
2.嘗試用不同大小的物品拓印畫,體驗在不同條件下進行創(chuàng)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1.ppT《大家來畫月亮》
2.各種大大小小的實物,如:瓶子、蓋子、蔬菜等。黃色顏料、托盤、黑色卡紙。
活動過程:
一、出示不同大小的月亮引出課題。
1.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好多的動物朋友,你們看看都有誰?(放幻燈片,同幼兒一起認識小花貓、小狗、狐貍、小豬、老虎、大熊、河馬、大象。)
2.瞧!小動物給咱們帶來了什么?(引導幼兒說出月亮)這些月亮都一樣嗎?(區(qū)分大?。┎乱徊滤鼈兌际怯檬裁串嫷脑铝粒浚ㄓ變合胂蠡卮穑?/p>
3.教師結(jié)合ppT為幼兒講故事《大家一起畫月亮》,引導幼兒理解故事中的大和小。
二、結(jié)合故事,和幼兒一起探討大和小。
1.提問:他們用什么東西畫的月亮?(幼兒自由回答,教師引導幼兒比較故事中大大小小的實物。)
2.結(jié)合課件與幼兒一起回顧小動物們都是用哪些大大小小的東西畫的月亮。
三、請幼兒嘗試使用不同的工具畫月亮,體驗大小創(chuàng)作的樂趣。
1.請幼兒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在卡紙上進行拓印。
2.幼兒完成拓印后,教師進行講評,組織幼兒相互欣賞作品,并說一說他們是用什么畫的?誰畫的月亮大?誰畫的月亮???
3.幼兒進行二次拓印,嘗試使用不同的工具畫出的月亮也不一樣。
四、思維拓展:
1.你有什么辦法可以畫不一樣的月亮?
2.我們還可以用什么辦法畫一個比剛才更大的月亮?
(幼兒手拉手變成一個大月亮)
畫一畫課件(篇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對照畫面,了解課文描寫了哪些內(nèi)容,感受《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價值。
3.培養(yǎng)“圖文對照讀懂課文”等自學方法。激發(fā)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閱讀課文和觀察畫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nèi)容和藝術價值,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
教法:引導,直觀法講解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直觀法。
教學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學習第1自然段
1.揭題: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不但有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和孔子;雄偉、堅固而且美觀的趙州橋,還有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國畫作品,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國畫大師張擇端。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通順,讀準確。
在讀文的過程中,學生勾畫不理解和讀音難以把握的詞語。
3.檢查自學效果,教師隨機指導。
讀下列詞語:名揚中外撐船官吏形態(tài)各異毛驢
悠閑溜達甚至拽住了驚擾
作坊店鋪攤販擺小攤都城
特別注意多音字“作”、“都”的讀法。
4.理解“名揚中外”的意思,用這個詞語口頭造句。引導學生知道這幅名揚中外的畫就是指《清明上河圖》。
5.交流對《清明上河圖》的印象,請你說一說。
6.能讀好第1自然段嗎?齊讀。
7.過渡,提問:這幅畫究竟有什么樣的魅力能名揚中外呢?
二、欣賞感知,明確方法
1.課件出示《清明上河圖》,讓學生自由觀賞,注意畫面的細節(jié),談談自己看后的體會。
2.老師激趣:這幅圖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請自己學習課文。
3.方法引導:我們該用什么樣的方法自學課文?隨機板書:圖文對照。
三、看圖讀文,激發(fā)情感
1.默讀2──5自然段,對照圖畫,找一找課文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nèi)容??梢栽诮M內(nèi)交流一下。
2.選一個你最感興趣的方面,細細讀一讀,體會體會,說說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2──5自然段。
(1)讀第2自然段時,重點引導學生看圖上畫了哪些人?(選擇你感興趣的人物多讀讀,并從畫面上找出來,邊讀邊對照)
(2)想象補充省略的人物,以此體會“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p>
(3)讀第3自然段,重點也是看圖、讀文、想象補充省略的內(nèi)容,理解“形態(tài)各異”。
(4)引導朗讀:“畫面上的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黃豆那么大。別看畫上的人小,每個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睆亩w會畫的內(nèi)容是如此豐富,張擇端的畫技如此高超。
(5)讀第4自然段,并引導學生看畫面,說說看到了什么,體會畫的生動、精彩。
(6)老師再生動地朗讀這段文字,請學生閉目想象仿佛聽到了什么,進而體會“張擇端畫的畫,是多么傳神啊!”
四、抒發(fā)情感,運用語言
1.仔細讀文,提問:這里所說的古都風貌指的是什么呢?請你介紹介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回顧前文,將前后內(nèi)容融合起來)
2.朗讀課文第5自然段。
3.引導學生:欣賞了這樣一幅畫技精湛的神奇的畫,讀懂了這么有趣生動的課文,現(xiàn)在你想說什么?
4.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記錄下來!
五、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學習有關文物、古跡、圖畫等一類的文章,指導學生寫“資料卡”,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在這兒,教師指導學生制作一張“資料卡”。如下:
師:剛才大家看看圖,讀課文欣賞了一幅了不起的畫。如果你想要把從課文搜集到的信息長久地保存下來,我們可以做一張資料卡。
資料卡
畫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畫面內(nèi)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歷史價值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填寫資料卡,這是另外一種閱讀學習方法的指導。當要填寫相關內(nèi)容時,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細讀,而是快速瀏覽,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板書設計: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北宋張擇端)
基本情況內(nèi)容歷史價值
長:528厘米人物眾多800年以前
高:24.8厘米街市熱鬧古都風貌
北宋、汴梁橋北頭有趣生活情景
八年級數(shù)學課件
通常老師在上課之前會帶上教案課件,通常老師都會認真負責去設計好。只有教案課件老師寫越充分,課堂氛圍當然也會更好。這篇“八年級數(shù)學課件”文章是編輯精選的一篇內(nèi)容豐富不容錯過,這些資料和信息供你參考和使用愿它們對你有所幫助!
八年級數(shù)學課件【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的教學內(nèi)容是第13章第2節(jié)的第5小節(jié),在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進行了“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學習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證明既是幾何推理證明的起始部分,對學生的后續(xù)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是后面等腰三角形、四邊形與特殊四邊形的學習基礎,同時也是培養(yǎng)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良好素材,對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鍛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本節(jié)學習之前,學生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一周的推理證明的訓練,所以學生的證明能力已經(jīng)有所提升,解題思路也有所凝練,相對而言儲備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但是對于輔助線的引用練習的不是很多,因此學生還沒有什么經(jīng)驗。
三、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探索出“邊邊邊”的基本事實,并掌握其推理格式。
2、能夠應用“邊邊邊”的基本事實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重點:
掌握“邊邊邊”的基本事實。
(三)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邊邊邊”解決問題。
四、教法學法
(一)教法
在本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中我采用講授、討論式、演示、互動式、體驗式、操作式、談話、練習等教學方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突出課標的四性,適時啟發(fā)點撥引導,適當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熟練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二)學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學習本節(jié)課的知識、掌握方法、提高技能、形成能力;達到體驗中感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活動中歸納知識;參與中培養(yǎng)能力;合作中學會學習。
五、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復習已經(jīng)學過的全等三角形的三種判定方法,為新知做好鋪墊;然后引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明確目標:簡潔明了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開始學習之初就能夠明確目標,明確努力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定向?qū)W習:在整個自學過程中,我注意用語言引導學生,使其把握住主旨目標,充分利用教材和導學提綱完成自學。由于上一階段的學習和練習,學生儲備了一定的經(jīng)驗,所以要自主完成例1應該是不成問題,而且基礎訓練的內(nèi)容學生也能比較容易完成。
精講點撥:在“邊邊邊”的簡單應用的基礎上,再稍加拓展。
鞏固訓練: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我著重加入了對輔助線的引導滲透,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拓展、提升,以確保讓尖子生吃的飽。
六、課后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調(diào)整了自己的“角色”,因為學生已經(jīng)結(jié)合教材進行了自學,所以在課堂上,更應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故課堂即是學生的演練場,教師就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點撥、指導,對于共性問題重點提示,引起全體同學重視,從而加深印象。正所謂問題即課題,有疑、有錯才有講解!本節(jié)課的教學,按照本人的設計非常順暢的進行下去了,學生對于我在三角形全等這一部分知識的處理方式,都能夠適應、接受,這也反映出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新知識的接受還是比較適合的。教無定法,不同的知識、不同的學生,可能要采用不同教學方式,需要我們因課因人靈活選擇。
八年級數(shù)學課件【篇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極差的定義,知道極差是用來反映數(shù)據(jù)波動范圍的一個量。
2、會求一組數(shù)據(jù)的極差。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的突破方法
1、重點:會求一組數(shù)據(jù)的極差。
2、難點:本節(jié)課內(nèi)容較容易接受,不存在難點。
三、課堂引入:
下表顯示的是上海2001年2月下旬和2002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氣溫,如何對這兩段時間的氣溫進行比較呢?
從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比較兩段時間氣溫的高低,求平均氣溫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經(jīng)計算可以看出,對于2月下旬的這段時間而言,2001年和2002年上海地區(qū)的平均氣溫相等,都是12度。
這是不是說,兩個時段的氣溫情況沒有什么差異呢?
根據(jù)兩段時間的氣溫情況可繪成的折線圖。
觀察一下,它們有區(qū)別嗎?說說你觀察得到的結(jié)果。
用一組數(shù)據(jù)中的最大值減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來反映這組數(shù)據(jù)的變化范圍、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差稱為極差(range)。
四、例習題分析
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沒有相應的例題,教材P152習題分析
問題1可由極差計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較大,結(jié)合本題背景可以說明該村貧富差距較大、問題2涉及前一個學期統(tǒng)計知識首先應回憶復習已學知識、問題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初中八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篇2
一、學習目標及重、難點:
1、了解方差的定義和計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產(chǎn)生和形成的過程。
3、會用方差計算公式來比較兩組數(shù)據(jù)的波動大小。
重點:方差產(chǎn)生的必要性和應用方差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理解方差公式
二、自主學習:
(一)知識我先懂:
方差:設有n個數(shù)據(jù) ,各數(shù)據(jù)與它們的平均數(shù)的差的平方分別是
我們用它們的平均數(shù),表示這組數(shù)據(jù)的方差:即用
來表示。
給力小貼士:方差越小說明這組數(shù)據(jù)越 。波動性越 。
(二)自主檢測小練習:
1、已知一組數(shù)據(jù)為2、0、-1、3、-4,則這組數(shù)據(jù)的方差為 。
2、甲、乙兩組數(shù)據(jù)如下:
甲組:10 9 11 8 12 13 10 7;
乙組:7 8 9 10 11 12 11 12、
分別計算出這兩組數(shù)據(jù)的極差和方差,并說明哪一組數(shù)據(jù)波動較小.
三、新課講解:
引例:問題: 從甲、乙兩種農(nóng)作物中各抽取10株苗,分別測得它的苗高如下:(單位:cm)
甲:9、10、 10、13、7、13、10、8、11、8;
乙:8、13、12、11、10、12、7、7、10、10;
問:(1)哪種農(nóng)作物的苗長的比較高(我們可以計算它們的平均數(shù): = )
(2)哪種農(nóng)作物的苗長得比較整齊?(我們可以計算它們的極差,你發(fā)現(xiàn)了 )
歸納: 方差:設有n個數(shù)據(jù) ,各數(shù)據(jù)與它們的平均數(shù)的差的平方分別是
我們用它們的平均數(shù),表示這組數(shù)據(jù)的方差:即用 來表示。
(一)例題講解:
例1、 段巍和金志強兩人參加體育項目訓練,近期的5次測試成績?nèi)缦卤硭?,誰的成績比較穩(wěn)定?為什么?、
測試次數(shù)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段巍 13 14 13 12 13
金志強 10 13 16 14 12
給力提示:先求平均數(shù),在利用公式求解方差。
(二)小試身手
1、.甲、乙兩名學生在相同的條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環(huán)數(shù)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經(jīng)過計算,兩人射擊環(huán)數(shù)的平均數(shù)是 ,但S = ,S = ,則S S ,所以確定
去參加比賽。
1、求下列數(shù)據(jù)的眾數(shù):
(1)3, 2, 5, 3, 1, 2, 3
(2)5, 2, 1, 5, 3, 5, 2, 2
2、8年級一班46個同學中,13歲的有5人,14歲的有20人,15歲的15人,16歲的6人。8年級一班學生年齡的平均數(shù),中位數(shù),眾數(shù)分別是多少?
四、課堂小結(jié)
方差公式:
給力提示:方差越小說明這組數(shù)據(jù)越 。波動性越 。
每課一首詩:求方差,有公式;先平均,再求差;
求平方,再平均;所得數(shù),是方差。
五、課堂檢測:
1、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練習中成績?nèi)绫硭荆?單位:秒)
小爽 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 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據(jù)這幾次成績選拔一人參加比賽,你會選誰呢?
六、課后作業(yè):
必做題:教材141頁 練習1、2 選做題:練習冊對應部分習題
七、學習小札記:
寫下你的收獲,交流你的經(jīng)驗,分享你的成果,你會感到無比的快樂!
初中八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篇3
教學內(nèi)容
本節(jié)課主要介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質(zhì).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領會全等三角形對應邊和對應角相等的有關概念.
2、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質(zhì)的過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確找出對應邊、對應角.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觀察、操作、分析能力,體會全等三角形的應用價值.
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會確定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
2、難點:掌握找對應邊、對應角的方法.
3、關鍵:找對應邊、對應角有下面兩種方法:
(1)全等三角形對應角所對的邊是對應邊,兩個對應角所夾的邊是對應邊;
(2)對應邊所對的角是對應角,兩條對應邊所夾的角是對應角。
教具準備:
四張大小一樣的紙片、直尺、剪刀。
教學方法
采用“直觀──感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舉出形狀、大小相同的實例,加深認識.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導入課題
1、先在其中一張紙上畫出任意一個多邊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圖形有何特點?
2、重新在一張紙板上畫出任意一個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圖形有何特點?
【學生活動】動手操作、用腦思考、與同伴討論,得出結(jié)論.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用剪刀剪出重疊的兩個多邊形和三角形.
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事先在紙上畫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疊的兩張紙,注意整個過程要細心.
【互動交流】剪出的多邊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狀、大小相同,能夠完全重合.這樣的兩個圖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夠完全重合的兩個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師活動】在紙版上任意剪下一個三角形,要求學生手拿一個三角形,做如下運動:平移、翻折、旋轉(zhuǎn),觀察其運動前后的三角形會全等嗎?
【學生活動】動手操作,實踐感知,得出結(jié)論:兩個三角形全等.
【教師活動】要求學生用字母表示出每個剪下的三角形,同時互相指出每個三角形的頂點、三個角、三條邊、每條邊的邊角、每個角的對邊.
【學生活動】把兩個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標上字母,并任意放置,與同桌交流:(1)何時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時它們的頂點、邊、角有何特點?
【交流討論】通過同桌交流,實驗得出下面結(jié)論:
1、任意放置時,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當把相同的角旋轉(zhuǎn)到一起時才能完全重合.
2、這時它們的三個頂點、三條邊和三個內(nèi)角分別重合了.
3、完全重合說明三條邊對應相等,三個內(nèi)角對應相等,?對應頂點在相對應的位置.
初中八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通分的意義,理解最簡公分母的意義;
(2)掌握分式的通分法則,能熟練掌握通分運算。
教學重點:分式通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分式通分中最簡公分母的確定。
教學工具:投影儀
教學方法:啟發(fā)式、討論式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如何計算:
由此讓學生復習分數(shù)通分的意義、通分的根據(jù)、通分的法則以及最簡公分母的概念。
(2)如何計算:
(3)何計算:
引導學生思考,猜想如何求解?
(二)新課
1、類比分數(shù)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幾個異分母的分式分別化成與原來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注意:通分保證
(1)各分式與原分式相等;
(2)各分式分母相等。
2.通分的依據(jù):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
3.通分的關鍵:確定幾個分式的最簡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冪的積作最簡公分母,這樣的公分母叫做最簡公分母.
根據(jù)分式通分和最簡公分母的定義,將分式通分:
最簡公分母為:
然后根據(jù)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分別對原來的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一個適當?shù)恼?,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為通分如下:_x
通過本例使學生對于分式的通分大致過程和思路有所了解。讓學生歸納通分的思路過程。
例1 通分:_x
分析:讓學生找分式的公分母,可設問“分母的系數(shù)各不相同如何解決?”,依據(jù)分數(shù)的通分找最小公倍數(shù)。
解:∵ 最簡公分母是12xy2,
小結(jié):各分母的系數(shù)都是整數(shù)時,通常取它們的系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作為最簡公分母的系數(shù).
解:∵最簡公分母是10a2b2c2,
由學生歸納最簡公分母的思路。
分式通分中求最簡公分母概括為:(1)取各分母系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2)凡出現(xiàn)的字母為底的冪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冪的因式取指數(shù)最大的。取這些因式的積就是最簡公分母。
初中八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篇5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學生能夠求出分式有意義的條件;
3、通過類比分數(shù)研究分式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運用類比轉(zhuǎn)化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類比方法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之間是普遍聯(lián)系又是變化發(fā)展的辨證觀點的再認識。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和難點明確分式的分母不為零。
2、疑點及解決辦法通過類比分數(shù)的意義,加強對分式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問題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個因式的積的問題,但若有如下問題:某同學分鐘做了60個仰臥起坐,每分鐘做多少個?可表示為,問,這是不是整式?請一位同學給它試命名,并說一說怎樣想到的?(學生有過分數(shù)的經(jīng)驗,可猜想到分式)
【新課】
1、分式的定義
(1)由學生分組討論分式的定義,對于“兩個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錯誤,由學生舉反例一一加以糾正,得到結(jié)論:
用、表示兩個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學生舉幾個分式的例子。
(3)學生小結(jié)分式的概念中應注意的問題。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數(shù)一樣,分式的分母不能為零。
(4)問:何時分式的值為零?[以(2)中學生舉出的分式為例進行討論]
2、有理式的分類
請學生類比有理數(shù)的分類為有理式分類:
例1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有意義?
(1);
解:由分母得。
∴當時,原分式有意義。
(2);
解:由分母得。
∴當時,原分式有意義。
(3);
解:∵恒成立,
∴取一切實數(shù)時,原分式都有意義。
(4)。
解:由分母得。
∴當且時,原分式有意義。
思考:若把題目要求改為:“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無意義?”該怎樣做?
例2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的值為零?
(1);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
∴當時,原分式值為零。
小結(jié):若使分式的值為零,需滿足兩個條件:①分子值等于零;②分母值不等于零。
(2);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分式無意義。
當時,分母。
∴當時,原分式值為零。
(3);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
當時,分母。
∴當或時,原分式值都為零。
(4)。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式無意義。
∴沒有使原分式的值為零的的值,即原分式值不可能為零。
(四)總結(jié)、擴展
1、分式與分數(shù)的區(qū)別。
2、分式何時有意義?
3、分式何時值為零?
(五)隨堂練習
1、填空題:
(1)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2)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3)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2、教材P55中1、2、3.
八、布置作業(yè)
教材P56中A組3、4;B組(1)、(2)、(3)。
九、板書設計
課題例1
1、定義例2
2、有理式分類
八年級數(shù)學課件【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一節(jié)“分式”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它是后面分式變形、通分、約分及四則運算的理論基礎,掌握本節(jié)內(nèi)容對于學好本章及以后學習方程、函數(shù)等問題具有關鍵作用。
2、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進行分式化簡、變形
3教材的處理
學習是學生主動構(gòu)建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是由內(nèi)向外的生長,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知識與經(jīng)驗。本節(jié)課中,學生原有的知識是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zhì),因此我首先引導學生通過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zhì),這就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zhì)用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讓學生自我構(gòu)建新知識。通過例題的講解,讓學生初步理解“性質(zhì)”的運用,再通過不同類型的練習,使其掌握“性質(zhì)”的運用. 最后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進行小結(jié),使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更合理、更完善。
二、目標分析:
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學的目的就是應從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思維,學會學習,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為此,我從知識技能、數(shù)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tài)度四個方面確定了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1)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
2)能靈活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進行分式變形
2、數(shù)學思考:通過類比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zhì),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初步掌握類比的思想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zhì),積累數(shù)學活動的經(jīng)驗。
4、情感態(tài)度:通過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意識與探索精神。
三、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
數(shù)學是一門培養(yǎng)人的思維,發(fā)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在新課程理念下,獲得數(shù)學知識的過程比獲得知識更為重要?;诒竟?jié)課的特點,課堂教學采用了“問題—觀察—思考—提高”的步驟,使學生初步體驗到數(shù)學是一個充滿著觀察、思考、歸納、類比和猜測的探索過程。
2、學法指導
現(xiàn)代新教育理念認為,學習數(shù)學不應只是單調(diào)刻板,簡單模仿,機械背誦與操練,而應該采用設置現(xiàn)實問題情境,有意義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內(nèi)容來引發(fā)學習者的興趣。,本節(jié)課采用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觀察發(fā)現(xiàn),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會主動探究,主動總結(jié),主動提高,突出學生是學習主體,他們在感知識知識的過程中無疑提高了探索、發(fā)現(xiàn)、實踐、總結(jié)的能力。
3、教學手段
我所采用的教學手段是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程序分析
活動1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教師提出問題,下列分數(shù)是否相等?可以進行變形的依據(jù)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什么?類比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zhì),你能猜想出分工有什么性質(zhì)嗎?學生思考、交流,回答問題。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1)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是否掌握得較好;(2)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是否有深厚的興趣。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例子,引導學生回憶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zhì),再用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這樣安排,首先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為學習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做好鋪墊。體現(xiàn)了學生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上自我生成的過程。
活動2 類比聯(lián)想,探究交流
教師提出問題:如何用語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用語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體現(xiàn)了學生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上自我生成的過程。這樣安排,學生的知識不是從老師那里直接復制或灌輸?shù)筋^腦中來的,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類比發(fā)現(xiàn)、過程讓學生自己去感受、結(jié)論讓學生自己去總結(jié),實現(xiàn)了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新知的目的。
活動3 例題分析 運用新知
教師提出問題進行分式變形。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然后分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并指導學生的數(shù)學活動,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實踐,靈活運用分式基本性質(zhì)進行分式的恒等變形。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1)學生能否緊扣“性質(zhì)”進行分析思考;(2)學生能否逐步領會分式的恒等變形依據(jù)。(3)學生是否能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
活動4 練習鞏固 拓展訓練
教師出示問題訓練單。學生先獨立思考完成,并安排三名同學板演。教師巡視,注意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1)大部分學生能否準確、熟練完成任務;(2)學生能否用數(shù)學語言表述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3)學生在運算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是否積極。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地參與到對數(shù)學問題的討論中來,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善于理解他人的見解,在交流中獲益。第二個問題指明了分式的變號法則。
活動5 小結(jié)評價 布置作業(yè)
學生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整理知識、理順思維。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1)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是否理解;(2)學生能否從獲取新知的過程中領悟到其中的數(shù)學方法。
設計意圖:學生對學習情況進行反思,主要包括: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對學習活動涉及的思想方法進行反思;對解題思路、過程和語言表述進行反思;等等。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失敗的感受,積累學習經(jīng)驗。對所學內(nèi)容進一步系統(tǒng)化,使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更合理,更完善。
八年級數(shù)學課件【篇4】
一、學習目標:
讓學生了解多項式公因式的意義,初步會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二、重點難點
重點:能觀察出多項式的公因式,并根據(jù)分配律把公因式提出來
難點:讓學生識別多項式的公因式.
三、合作學習:
公因式與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三個矩形的長分別為a、b、c,寬都是m,則這塊場地的面積為ma+mb+mc,或m(a+b+c)
既ma+mb+mc = m(a+b+c)
由上式可知,把多項式ma+mb+mc寫成m與(a+b+c)的乘積的形式,相當于把公因式m從各項中提出來,作為多項式ma+mb+mc的一個因式,把m從多項式ma+mb+mc各項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項式(a+b+c),作為多項式ma+mb+mc的另一個因式,這種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四、精講精練
例1、將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x+6; (2)7x2-21x; (3)8a3b2-12ab3c+abc (4)-24x3-12x2+28x.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y)+b(y-x);(2)6(m-n)3-12(n-m)2.
(3) a(x-3)+2b(x-3)
通過剛才的練習,下面大家互相交流,總結(jié)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驟.
首先找各項系數(shù)的____________________,如8和12的公約數(shù)是4.
其次找各項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如(3)中相同的字母有ab,相同字母的指數(shù)取次數(shù)最___________的
課堂練習
1.寫出下列多項式各項的公因式.
(1)ma+mb 2)4kx-8ky (3)5y3+20y2 (4)a2b-2ab2+ab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8x-72 (2)a2b-5ab
(3)4m3-6m2 (4)a2b-5ab+9b
(5)(p-q)2+(q-p)3 (6)3m(x-y)-2(y-x)2
五、小結(jié):
總結(jié)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驟.:
首先找各項系數(shù)的大公約數(shù),
其次找各項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數(shù)取次數(shù)最小的
注意:(a-b)2=(b-a)2
六、作業(yè)
1、教科書習題
2、已知2x-y=1/3,xy=2,求2x4y3-x3y4 3、(-2)20xx+(-2)20xx
4、已知a-2b=2,,4-5b=6,求3a(a-2b)2-5(2b-a)3
八年級數(shù)學課件【篇5】
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平均數(shù)”,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懇請各位老師和同學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jié)內(nèi)容在全書及章節(jié)的地位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20章《數(shù)據(jù)的分析》中,第一節(jié)內(nèi)容。主要讓學生認識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基本統(tǒng)計量,是一堂概念性較強的課,也是學生學會分析數(shù)據(jù),作出決策的基礎。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能直接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
(二)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根據(jù)上述教材結(jié)構(gòu)與內(nèi)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算術平均數(shù)、加權平均數(shù)的含義,掌握算術平均數(shù)、加權平均數(shù)的計算方法,明確算術平均數(shù)、加權平均數(shù)在數(shù)據(jù)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會計算一組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培養(yǎng)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小組協(xié)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滲透誠實、進取觀念,培養(yǎng)吃苦創(chuàng)新精神。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覺得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
教學重點:算術平均數(shù)、加權平均數(shù)的概念以及其計算和確定方法;
教學難點:平均數(shù)的計算,加權平均數(shù)的理解和運算。
二、學生分析
1、學生與教材
(1)小學已學過平均數(shù)(2)生活接觸過平均數(shù)
2、學生的特點(心理正處于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時期)
(1)他們一方面好奇心強,愛說愛動、爭強好勝、學習的動力多來自興趣激情,收獲多來自“無意注意”。
(2)另一方面,他們的自覺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緒起伏較大,動力和效果都不穩(wěn)定。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結(jié)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使學生能達到本節(jié)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教法
數(shù)學是一門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為了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體現(xiàn)循序漸進與啟發(fā)式的教學原則,我主要是以問題的方式啟發(fā)學生,以生動有趣的實例吸引與激勵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采用情境教學法。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小組協(xié)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學生“探究思考”“小組討論”“相互學習”的學習方式而進行。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整個探究式學習過程充滿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現(xiàn)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四、學法
數(shù)學作為基礎教育學科之一,轉(zhuǎn)變學生數(shù)學學習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我采用著重于學生探索研究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結(jié)合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在課堂結(jié)構(gòu)上,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以下6個成次的學法,①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概念②對比討論——形成概念③例題講解——深化概念④即時訓練—鞏固新知⑤總結(jié)反思——提高認識⑥任務后延——自主探究,它們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概念
長期以來,很多學生為什么對數(shù)學不感興趣,甚至害怕數(shù)學,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數(shù)學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事實上,數(shù)學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探究數(shù)學、認識并掌握數(shù)學。
首先由學生的平均成績、平均年齡引入,復習算術平均數(shù)的求法。接著,我將以課本136頁的問題一為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對比討論——形成概念
在學生計算出以上問題的平均數(shù)后,小組討論研究,看誰做的對,學生得出自己的見解后,老師提問,然后引導對比分析以上兩個問題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討論歸納出加權平均數(shù)的概念。
(三)例題講解——深化概念
接著以所學知識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一個很貼近實際的應聘問題,第一問設計很簡單,用算術平均數(shù)易求,接著出示第二問,給每個數(shù)賦上“權”,讓學生探討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解決,學生都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四)即時訓練——鞏固新知
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通過學生的討論研究,真正掌握算術平均數(shù)、加權平均數(shù)的計算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加深了對新知識的鞏固和提高。
(五)總結(jié)反思——提高認識
由學生總結(jié)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⑴算術平均數(shù)、加權平均數(shù)的概念;⑵算術平均數(shù)、加權平均數(shù)的計算和確定方法。讓學生通過知識性內(nèi)容的小結(jié),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zhì);通過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小結(jié),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shù)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
(六)任務后延——自主探究
學生經(jīng)過以上五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算術平均數(shù)、加權平均數(shù)的計算和確定方法,有待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因此我針對學生素質(zhì)的差異設計了有層次的訓練題,其中包括了必做題和選做題,留給學生課后自主探究,這樣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進一步發(fā)展的空間和余地,這樣也充分反映了新課改的精神,就是讓不同的學生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以上是我教學的設計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我非常強調(diào)的一點是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把這些生活中的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的模型,并能加以解釋和應用它。
六、簡述板書設計。
我將黑板分為了四個板塊,左邊的一塊用以引出概念,中間左邊的一塊我將書寫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并用星號加以標注,而剩余兩塊用以向?qū)W生講解例題。
以上是我說課的所有內(nèi)容,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一年級家課件
這篇“一年級家課件”是我們細心收集的。課件教案是老師上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當然教案課件的內(nèi)容必須要很完善。一個好的教案是教師成功授課的基礎。歡迎繼續(xù)關注本網(wǎng)站獲取更多信息!
一年級家課件(篇1)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為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習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
1.2教材知識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分析
本節(jié)課主要有兩方面的知識,首先由測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后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學們對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物體長度有直觀的理解,所以本節(jié)課著重點應放在借助實際動手測量來幫助他們理解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引出國際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方便他們以后對測量的學習和應用)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經(jīng)過一年學習,已經(jīng)認識了100以內(nèi)的數(shù),學會了兩位數(shù)加減一位數(shù)、整十數(shù),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認識了圓柱、球、長方體、正方體這些立體圖形,認識了人民幣,并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統(tǒng)計方法。這些知識儲備和學習習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3、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進率關系。
能力目標:
能選用合適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情感目標:
1、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團結(jié)合作的習慣。
2、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四、教學重、難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量的計量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是統(tǒng)一長度單位以及厘米和米。本節(jié)課先由測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后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本節(jié)課教學的關鍵是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種實際操作,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的認識。
五、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經(jīng)養(yǎng)成一定的學習習慣,由于年齡較小,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jù)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應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chuàng)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游戲情境、活動情境,以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讓他們充分去感受、發(fā)現(xiàn)獲取新知識,此外還采用啟發(fā)式教學、直觀教學法,實現(xiàn)學生的多樣化學習。
學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習中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腦,在課堂上采用多種形式的活動,讓他們在主動參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學步驟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在古代,就有了計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較。比如,拿兩條繩子比一比哪一條長,有時很不方便,人們就選取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長度作為計量的標準,把要比較的物體同身體上選定的那一部分長度來比較,這樣就產(chǎn)生了計量的單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據(jù)人體的一部分長度來確定的,把中指頂端一節(jié)定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張開的長度定為一尺(現(xiàn)在叫一扎)。裁縫在量一塊布的長度的時候,有的用腳,有的用扎。同學們看這座漂亮的房子,我們想知道它有多長,也需要來量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現(xiàn)在我們來測量數(shù)學課本的長度,有的同學選用小方塊,有的同學選用三角形紙片,有的同學選用小刀,同一本數(shù)學書,他們的測量結(jié)果卻是不一樣的,同學們總結(jié)出了這是因為選用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我們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
(3)鞏固操練
選用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小木塊,來測量這些擺放整齊的物品。(通過使用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實際測量以后,體會到測量活動中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從而引出國際同意長度單位的新知)
(4)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
(5)練習 我們統(tǒng)一選用小方塊來作為長度單位,測量一下這些物體的長度。用直尺測量鉛筆的長度。(設計以上兩個練習,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七、課堂小結(jié)
在練習結(jié)束后,讓學生來總結(jié)本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和感想。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并提出新的要求,這能使學生有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又引發(fā)學生積極探索的欲望。
八、課堂設計理念
本節(jié)課的教學以動手實踐為主線,遵循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經(jīng)歷了 “質(zhì)疑—探究—釋疑”的過程。教學中不僅關注到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關注到學生在數(shù)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情感與態(tài)度等方面的發(fā)展。
一年級家課件(篇2)
一、教學內(nèi)容:
1、聆聽《玩具兵進行曲》
2、聆聽《口哨與小狗》
3、表演《你的名字叫什么》
4、表演《拉勾勾》
二、教學總目標:
1、學習以音樂的方式與教師和同學交往,喜歡并樂于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2、能夠和大家一起整齊地演唱并背唱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拉勾勾》。
3、初步認識課本中的幾種音樂學習標志,嘗試以動作和語言表達活潑歡快的情緒。
三、教材分析:
1、管弦樂《玩具兵進行曲》
很多作曲家都寫過以玩具兵為題材的兒童歌曲,例如皮埃爾的《玩具兵進行曲》,伊格魯?shù)摹锻婢弑啽健?,柴科夫斯基的舞劇《胡桃夾子》中的《玩具兵小進行曲》,波埃魯涅的《玩具兵》等。但是,德國作曲家萊昂?耶塞爾寫的這首《玩具兵進行曲》是其中流行最廣的一首。
萊昂?耶塞爾生于1871年。《玩具兵進行曲》據(jù)說是作曲家回憶起小時候做的一個甜蜜的夢,用夢境里的'故事寫成。內(nèi)容是這樣的:
晚上,小主人睡覺了,玩具兵們一個個從玩具箱里偷偷爬了出來。他們先排列成整齊的隊伍__,后來又打鬧嬉耍。正當天剛蒙亮的時候,小主人醒了,玩具兵們驚慌的逃回玩具箱子里。小主人起床,打開箱子一看,玩具們東倒西歪地躺在里面。呵!原來剛才是一場美麗的夢。
這支樂曲用復三部曲式寫成。C大調(diào),2/4拍。前面有個短小的引子,描寫玩具兵正以小喇叭和大、小軍鼓為前導開始__。里面加有木琴和木魚聲,那叮叮篤篤的音響更增加了兒童的樂趣。第一部分情調(diào)明朗活潑,第二部分主題雄壯而有氣勢,反復時,加進了短笛、木琴、小鐘琴,顯得活潑風趣。然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現(xiàn),接尾聲。在尾聲里,作曲家用半音階快速下行滑音,將玩具兵發(fā)現(xiàn)小主人醒了那驚慌失措而迅速地逃回箱子里的動作描繪得十分生動、逼真,樂曲最后用一個長音結(jié)束。
2、管弦樂《口哨與小狗》
《口哨與小狗》,又譯《吹口哨的少年和小狗》。它是美國作曲家普萊亞(1870—1943)于1905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通俗管弦樂小曲。它描繪了小主人吹著口哨,和心愛的小狗在林蔭道上散步的情景。曲調(diào)輕松、活潑、形象逼真、可愛。樂曲用單三部曲式寫成,C大調(diào),2/4拍
3、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
《你的名字叫什么》是一首天真的富有童趣的創(chuàng)作歌曲,2/4拍,宮調(diào)式,一段體結(jié)構(gòu)。歌曲的節(jié)奏規(guī)整,多為一音一字,詞曲結(jié)合緊密,以親切的詢問名字的方式,自報姓名,互相認識,作為友誼的開始。這首歌作為起始課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自然的條件,消除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陌生感,使學生對音樂課和音樂老師多一份親切感。
歌曲在課本上采用兒童一問一答的對話方式,配上活潑的插圖,使學生看起來親切,縮短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之間的心理距離。
4、歌曲《拉勾勾》
《拉勾勾》是一首優(yōu)美的兒童歌曲。3/4拍,宮調(diào)式,一段體結(jié)構(gòu)。拉勾勾是小朋友的一種游戲,游戲時兩個人用自己的小拇指勾在一起,口唱歌謠,表示友誼。作者正是抓住了兒童這一游戲特點,創(chuàng)作了這首歌曲。歌曲的節(jié)奏平穩(wěn)、舒展,三拍子的運用增加了親切感,旋律主要采用變化重復的手法,使小曲在變化中統(tǒng)一,形成完整的結(jié)構(gòu)。歌曲具有天真的想象力,用金勾勾,銀勾勾形容小手指,喻意友誼的珍貴,教育孩子友愛、團結(jié)。
四、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習興趣,樂于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2、能夠整齊地演唱,以音樂的方式與教師和同學交往。
五、教學難點:
三拍子韻律的感受。
六、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熟悉音樂教室的環(huán)境,知道自己在音樂教室里的座位。
2、學唱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認識老師與同學。
3、聆聽《玩具兵進行曲》
教學重點:
1、能夠很快地記住自己的座位。
2、在游戲與學習活動中,大膽、大方地與老師、同學交往。3、能夠隨音樂做即興表演。
教學準備:
1、教學光盤
2、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演唱與伴奏
3、《玩具兵進行曲》欣賞課件
教學過程:
一、熟悉音樂教室的環(huán)境,知道自己在音樂教室里的座位。
1、輕輕地走進教室,在輕柔的背景音樂中走走看看,熟悉教室的環(huán)境。
2、音樂聲停,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位置前站好。(在教室內(nèi))
3、教師提示:每個小朋友要知道自己是幾組的,在哪一個位置。
4、認位訓練:
?解散,走走看看,聽到“小燕子”的音樂輕輕飛回自己的座位。還原成兩排隊伍,隨《玩具兵進行曲》的音樂很有精神地走進教室找到自己的座位,腳步輕巧,表情可愛。
二、聆聽《玩具兵進行曲》
1、同學們,你們每天早早起床就到學校來了,可你們心愛的玩具一覺醒來,看不見小主人,所以它們也悄悄的跟到學校來了,瞧!他們來了。聆聽《玩具兵進行曲》。學生做喜歡的動作。老師親切的詢問學生所喜愛的玩具。能給新朋友介紹一下你最喜歡的玩具嗎?(自由說說)
2、小朋友的玩具也互相認識了,他們也很高興,聽,他們在一起玩呀、跳呀,可高興了。(仔細聆聽)
3、誰在音樂中看到自己的玩具了,你的玩具是怎樣表演的?(即興表演)
4、分組聽音樂表演。
三、學唱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認識老師與同學。
1、今天,認識了這么多新朋友,老師真高興!。高興得我都忘了介紹自己了。(師生互相認識)下面,老師要來問問大家,問到誰,誰就告訴我你的名字好嗎?(歌曲范唱反復多次)
2、生生互相認識:兩人→四人→八人→……
3、說說你認識了誰?
4、再次游戲:去找新朋友
5、說說你又認識了誰?
6、老師有幾個難題,想請好朋友幫助我解決?(討論關于上課的一些常規(guī)問題:)
坐姿:想躺下,行嗎?小朋友之間互相碰到了,怎么辦?
回答:老師沒有請到我,怎么辦?
表演:怎樣的表演才精彩?(解決問題并進行評價)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唱《拉勾勾》,師生進一步相互熟悉與了解。
2、聆聽《口哨與小狗》
教學重難點:
1、能自遍動作表演,較好地感受與表現(xiàn)三拍子的韻律。
2、在欣賞中,能用動作表達歡快活潑的情緒。
3、學會整齊地演唱歌曲,能隨歌曲愉快地進行表演唱。
教學準備:
1、《玩具兵進行曲》欣賞課件
2、《拉勾勾》范唱與伴奏3、《口哨與小狗》欣賞光盤
教學過程:
一、學唱《拉勾勾》,師生進一步相互熟悉與了解。
1、聆聽《玩具兵進行曲》的音樂,做自己喜歡的動作進入教室,要合著音樂走或跳。
2、小朋友玩過拉勾勾的游戲嗎?怎么做的?(學生說說)一邊拉還一邊說什么話呀?(學生說說)
3、我們跟著音樂來玩一玩,怎么玩呢?先請小朋友聽一聽,想一想。(聆聽范唱)
4、請個別小朋友合著音樂玩拉勾勾(表演)。
5、集體跟音樂表演拉勾勾。(兩排隊伍面對面:1組對2組,3組對4組)
6、小朋友玩得真好!老師要給你們鼓掌!聽聽老師的掌聲。(老師隨歌曲用強弱弱的節(jié)拍拍手)
7、我們一起給自己鼓掌。(感受三拍子強弱)
8、現(xiàn)在,我們?yōu)榕笥压恼啤?兩人相對,第一拍自己擊掌,第二、三兩拍互相擊掌)
9、唱一唱,邊唱邊表演。
10、個別匯報,評價。
二、聆聽《口哨與小狗》
1、聆聽第一遍,你的心情怎樣?在音樂中,你聽到了什么聲音?(口哨與小狗叫聲)
2、口哨是誰吹的呢?小狗的叫聲出現(xiàn)了幾次(不是幾聲)?它為什么要一次次地汪汪叫呢?我們在來聽一聽。(第二遍)
3、學生自由說說,然后隨樂曲表演(男孩或女孩在林間散步、小狗在林間歡跳)
一年級家課件(篇3)
一、關于教材
1、教學內(nèi)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20以內(nèi)的退位減法”,第一課時十幾減9。
2、教材簡析:20以內(nèi)退位減法對進一步學習多位數(shù)計算和其他數(shù)學知識非常重要,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作為第一課時尤為重要,通過系統(tǒng)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為十幾減幾的學習構(gòu)建基本的學習思路。
教學目標:
⑴經(jīng)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構(gòu)建20以內(nèi)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確計算十幾減9的題目。
⑶感受20以內(nèi)退位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⑷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興趣,體驗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快樂。
教學重點:
探究算法,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關于教法
本節(jié)課屬于計算教學。傳統(tǒng)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jù)新的數(shù)學課程標準,本節(jié)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xiàn)以下幾點,
1、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shù)學知識。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xiàn)一幅幅帶有活動情節(jié)的畫面,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gòu)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轉(zhuǎn)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jīng)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一年級家課件(篇4)
11減幾是小數(shù)學第一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節(jié),內(nèi)容包括準備題、例1到例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11減幾的退位減法的思維過程,學習有關11減幾的計算方法, 并能正確的計算。
2、在觀察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 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樣化的算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
4、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感受到數(shù)學源于生活,體驗到成功解決 數(shù)學問題的喜悅。
教學重點:
在觀察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養(yǎng)學 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樣化的算法。
教學難點:
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分析問題的思路,掌握11減幾的計算方法。
關于教法:
本節(jié)課屬于計算教學,在教法上力求體現(xiàn)以下幾點:
1、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shù)學知識。
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源于生活。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轉(zhuǎn)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jīng)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yōu)的方法。
關于學法:
依據(jù)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jié)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xiàn):
1、在具體情景中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完善自己的想法,構(gòu)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shù)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教學過程:
在引入新課的時候應用學生以往學過的知識設置問題,讓學生知道用17-5的方法計算11-5是不行的,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讓同學們在小組內(nèi)討論算法,再交流得出計算方法,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次對比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比較、分析,從而優(yōu)化自己的計算方法,使學生不僅學會了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獲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練習過程中應用添圓列算式以及摘蘋果游戲,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diào)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達到鞏固新知的作用。
最后對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等方面作全面的總結(jié)。
我采用的復習題是和新課密切相關的,幾加幾等于11、11減1再減幾、用10減幾再加1,這些都是新課要用到內(nèi)容。在引入新課的時候我采用問題引入法,從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入手,讓學生知道用以前的方法,也就是從散的里面減不夠,設置問題,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一年級家課件(篇5)
一、說教材
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一冊,第95頁的《5、4、3、2加幾》。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8加幾、7加幾、6加幾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5、4、3、2加幾,本節(jié)課在學習20以內(nèi)的進位加法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為學生熟練計算20以內(nèi)的進位奠定基礎。
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5、4、3、2加幾的計算方法。本節(jié)課的加法算式基本上是較小的數(shù)加較大的數(shù),例題可以促進學生探究,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可以是湊十法,也可以聯(lián)系已經(jīng)學過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數(shù),鼓勵算法的多樣性。試一試的三道題目可以讓學生自己計算,4+9和5+8的算式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想9+4和8+5,利用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來計算。想想做做第1、2題注意算式之間的對比,感受知識間的聯(lián)系,便于實現(xiàn)算法的遷移,然后安排實際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
二、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學生經(jīng)歷從實際情境中提出并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5、4、3、2加幾的方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5、4、3、2加幾。
2、在觀察、操作中逐步發(fā)展探究、思考的意識和能力,重視算法多樣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和思維的靈活性。
3、繼續(xù)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學習興趣,應用知識解決生活里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shù)學的作用。
教學重點: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聯(lián)系學過的相應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數(shù)。
針對這一教學重難點,可以課前先復習舊知,回憶湊十法的計算過程。在新科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列式計算,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探索計算方法。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
1、多媒體教學法: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去小白兔家做客的情境,啟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列式計算,自主探索計算方法。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學法: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jīng)歷問題提出和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的樂趣。
學法:
自主觀察思考:通過學生的自主觀察和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逐步構(gòu)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也有利于后面學生之間合作學習和更好地傾聽他人的不同意見。
四、說教學程序
(一)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舊知。
師:今天老師要帶我們班的小朋友去一位小動物家做客,讓他看看小朋友們最近的表現(xiàn)和學習情況,讓他夸夸我們班聰明的小朋友,你們說好不好?為了能讓小朋友們表現(xiàn)得更好,我們先來做個熱身運動,怎么樣?
1、出示口算卡片。
8+6= 9+5= 7+5=
指名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3+( )=10 5+( )=10
(二)自主嘗試,探索新知。
1、自主學例題。
師:小兔子家門口種了許多蘑菇,小兔子為了招待我們,正提著籃子在采蘑菇呢。
(1)看一看,小兔子的蘑菇是怎么種的呢?
(2)小兔子出了個難題考考大家:一共有多少個蘑菇?用什么方法計算?你會列式嗎?
(3)學生獨立計算,然后請學生說說你是如何計算的。集體交流算法。
板書湊十法的過程。
師: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這么多方法來解決問題,這些辦法都不錯,我們大伙再議一議。你最喜歡用什么方法來算?為什么?
學生回答。
師:做題時,用自己會做的和喜歡的方法做就行。
2、 試一試。
下面就用你最喜歡來的方法來計算一下小兔子蘑菇上的這些題目吧。這些題目就是我們教科書95頁中間的試一試。
5+8= 4+8= 3+9=
請你選一道題說說你是怎么樣很快做出來的。
(三)游戲?qū)嵺`,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1
述:小兔子還為大家請來了幾位動物朋友。(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圖。)
這些朋友都在書上的95頁,小朋友能根據(jù)所看到的小動物,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嗎?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后全班匯報。
2、想想做做2
(1)想要吃到小白兔準備的好吃的水果嗎?那要先答對小白兔的難題才行。(出示第2題)先觀察每組算式,你發(fā)現(xiàn)他們有什么特點?你猜想一下,他們的得數(shù)會有什么樣的特點?
(2)學生獨立計算,指名校對,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加數(shù)不變,交換位置,得數(shù)不變。
3、想想做做3
要求:用你喜歡的方法算。
指名報得數(shù),共同訂正。
(四)小結(jié)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一年級家課件(篇6)
一、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體驗數(shù)學
數(shù)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結(jié)合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樂學、愛學。
本課按運動會的開幕→比賽→發(fā)獎→回家四個環(huán)節(jié),用主持人“機靈狗”串成活動情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出“看開幕表演發(fā)現(xiàn)圖形”、“看比賽提問題和解決問題”、“比賽結(jié)束制作獎杯”、“運動員回家估算乘車問題”等四大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始自終置身于運動會情境中,積極而又自然的參與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真正的感受生活,體驗數(shù)學。
二、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團隊合作與競爭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既能為學生提供參與交流的學習空間與平臺,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本課的教學,我安排了兩次合作學習,第一次是“生生互評”,讓學生在解決了運動場上的數(shù)學問題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并互相評價;第二次是“利用圖形制作獎杯”,根據(jù)各種圖形,團隊先設計構(gòu)思出獎杯,然后分工貼獎杯。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學生參與面大,考慮問題策略多樣化,合作學習促進了學生更加生動活潑的參與學習。
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現(xiàn)生活“數(shù)學化”
數(shù)學來源于現(xiàn)實,扎根于現(xiàn)實。本課教學的四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滲透著生活問題數(shù)學化。如運動會是學生親身經(jīng)歷過的,用它來作為知識的切入點,學生就會感到數(shù)學知識就在他們身邊;如“乘車問題”,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學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這一問題,他不僅會覺得有趣,而且會有成功感。這些都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shù)學問題,并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了解數(shù)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性。
四、充分尊重學生,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
在引導學生觀看小動物的比賽時,通過情境的再次創(chuàng)設學生爭先恐后提出一系列的數(shù)學問題,解決問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自主選擇獨立解決,在匯報交流時采用師生共同參與的評價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又充分挖掘了每個學生的潛能。
本節(jié)課借助了多媒體的聲、色、光、動畫等視聽媒體優(yōu)勢創(chuàng)設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培養(yǎng)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及欣賞美的能力。
八年級物理課件10篇
“八年級物理課件”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我們也很想發(fā)表些見解,供大家參考。希望你會喜歡。對于老師來說,教案課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課件里的知識點也要精心設計。針對學生反應多樣性的特點,調(diào)整教學策略也是必不可少的。
八年級物理課件 篇1
整體設計說明
通過復習放在水平面上的固體的壓強產(chǎn)生的原因,提出新問題:液體也受重力,在容器中的液體對容器底有沒有壓強呢?繼而用實驗來直觀地觀察液體產(chǎn)生的壓強,再對液體的壓強產(chǎn)生的原因及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展開討論與探究,最后進行整理總結(jié)。這樣的安排使知識學習過程過渡自然,不是突兀地提出液體的壓強,并能自然地了解液體壓強產(chǎn)生的原因;對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的實驗探究,使學習過程成為在探究中學習的過程,既學到知識,又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協(xié)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nèi)容是壓強在液體中的表現(xiàn)。學生在生活中體驗較少,已有的感性認識少,使得本節(jié)知識比較抽象,加上學習本節(jié)內(nèi)容需要用到密度和重力的知識,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液體壓強是固體壓強知識的延深,并是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因而要重視本節(jié)的教學。
教法建議
探究、實驗、分析討論法。
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固體壓強產(chǎn)生的原因及影響壓強的因素,并具有密度知識,這為學習液體壓強打好了基礎。
在我們的生活中,能體驗到液體壓強的事件很少,就是游泳,由于水不會太深,也難以覺察到水的壓強的存在,造就了液體的壓強這一知識比較抽象。教學過程中多用現(xiàn)象比較直觀的實驗,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就容易接受新的知識。
學法引導
自學與互學總結(jié)歸納實驗探究。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液體內(nèi)部存在壓強及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方向。
(2)了解液體壓強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知道計算液體壓強的公式。
(3)認識液體壓強的實際應用——連通器,了解生活和生產(chǎn)中的連通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串聯(lián)、并聯(lián)電路電壓的關系,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2)能運用實驗法、數(shù)據(jù)分析法歸納總結(jié)物理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利用實驗,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接受科學態(tài)度的培養(yǎng)。
(2)培養(yǎng)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意識。
(3)通過船閘的學習,激發(fā)愛國情懷。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認識液體壓強的特點及影響因素,利用物理模型推導公式。
難點:液體壓強與深度及密度的關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約2分鐘)
1、如下圖所示,木塊放至杯底,木塊因受重力作用,對杯底有壓強;若向杯中倒入水,水對杯底有壓強嗎?__________,方向,產(chǎn)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杯子中的水,如果杯壁突然消失,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說明水具有性。有杯壁的存在為什么水就不流散呢?說明杯壁對水力的作用,同時水對杯壁力的作用,即,水對杯壁壓強,產(chǎn)生的原因是。
3、如果水的壓強只是向下或側(cè)向的,如下圖所示,那么浸在水中的物體(“一定”或“不一定”)向下運動而不向上運動,浸在水中的物體都是下沉的嗎?說明什么?
【設計意圖】利用知識的遷移能力,合理推理出結(jié)論,使學生有成就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又為學習浮力打下基礎。
二、新課講解
(一)液體壓強的特點
1、探究液體是否存在壓強(約4分鐘)
教師:請同學們設計一個實驗或裝置,能夠直觀地觀察到液體有沒有壓強。提示:利用力的作用效果。方案1:利用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方案2:利用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2分鐘左右的討論,學生有沒有設計出方法或裝置不要緊,關鍵是給學生一個思維的時間與空間,對有效思路給予以表揚)
討論過后,展示老師采用的裝置,如下圖。玻璃杯的底是用橡皮膜來制作的。倒入水后,如果有壓強,橡皮膜將發(fā)生形變(側(cè)橡皮膜先不提及,實驗時將它背向?qū)W生)。
老師演示,倒入水后,讓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xiàn)象。
提問:看到什么現(xiàn)象?說明什么?方向向哪?為什么?
然后老師假裝不經(jīng)意將側(cè)膜轉(zhuǎn)向?qū)W生:這個玻璃筒側(cè)壁也開了口,讓我用橡皮膜堵住了。
如果有學生發(fā)現(xiàn)此處橡皮膜外凸,就勢引導提問,如果沒有學生發(fā)現(xiàn),老師故作才發(fā)現(xiàn),引導提問,引發(fā)思考與討論。
問題:里面的水所受的重力是豎直向下的,對容器底部有向下的壓力,底部的橡皮膜向下凸出理所當然,這側(cè)橡皮膜怎么也外凸了呢?說明什么?什么原因呢?(如果學生想不到,提示比較固體液體有什么不同的特性)
【實驗結(jié)論】
A.液體對容器底和側(cè)壁都有壓強。
B.液體壓強產(chǎn)生的原因是由于液體受到重力作用;液體具有流動性。
【設計意圖】各知識點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連貫性強,同時增加了趣味性。
2、探究液體內(nèi)部是否存在壓強(約2分鐘)
提問:液體對容器底的容器壁都有壓強,液體的內(nèi)部有沒有壓強存在呢?比如我們將一個物體浸在液體中,
這個物體受不受液體的壓強呢?
【實驗探究】(1)液體內(nèi)部是否存在壓強;
(2)液體內(nèi)部的各個方向是否存在壓強。
【實驗器材】
【探究步驟】
(1)介紹壓強計:先觀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然后讓學生用手輕輕壓一壓探頭的橡皮膜,觀察U形管中液面出現(xiàn)的高度差有什么變化。小幅度地變化壓力大小,觀察液面高度差的變化。由觀察可知:橡皮膜受到的壓強越大,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越大,或者說,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越大,說明橡皮膜受到的壓強越大。(轉(zhuǎn)換法)
(2)將探頭浸入水中,觀察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3)隨意變換橡皮膜的朝向,觀察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還存在。
【實驗結(jié)論】液體內(nèi)部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3、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約8分鐘)
【實驗器材】
【實驗步驟】
(1)討論猜想:液體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將合理的猜測寫到黑板上。提示:依據(jù)生活經(jīng)驗及相關知識猜想,不可亂猜。
①淺水潛水戴水鏡氧氣瓶就可以,深水潛水就需要穿防護裝備→→深度
②液體壓強產(chǎn)生的原因由于受到重力,相同體積條件下,液體密度越大,所受重力越大→→液體的密度
③液體內(nèi)部各個方向都存在壓強→→方向
(2)討論實驗方法:經(jīng)討論、引導,得出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3)保持探頭浸入水中的深度不變,將橡皮膜朝向不同方向,觀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有什么變化。
(4)將探頭浸入的深度逐漸加深,在不同的深度停留一下,觀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有什么變化。
(5)保持探頭浸入深度不變,分別將探頭浸入清水和鹽水中,觀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有什么變化。
【實驗結(jié)論】(綜合以上三個實驗)液體內(nèi)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在同一深度,各個方向壓強相等;同種液體中,深度越大,液體的壓強越大;液體的壓強還跟液體的密度有關,在深度相同時,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設計意圖】將課本的實驗拆分開來,使學生對液體壓強的認識由少及多,逐步掌握,而不是一股腦全涌出來。
(二)液體壓強大小的計算方法(約7分鐘)
【問題】我們知道了液體的壓強與深度、密度有關,到底和深度、密度有什么定量的關系呢?能否找到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呢?
【提示】同一液體同一深度處,各上方向的壓強都相等,那么只需要計算某一個位置豎直向下的壓強就可以了。
【探索過程】按老師設計的問題探索。
液體某深度處豎直向下的壓強是由于該位置受到上方液體的壓力產(chǎn)生的,壓力大小等于上方液體的重力。要計算壓強,需要設上受力面積。設液體中深度為h處有一受力面積s,液體密度為ρ,如下圖所示:
1、s上方液體柱的體積是多少?
2、s上方液體柱的質(zhì)量是多少?
3、s面受到的壓力是多少?
4、s面受到的壓強是多少?
液體壓強計算公式是?
注釋:這種方法是模型法。
加強理解:1、公式中各個字母代表什么物理意義?(強調(diào)h的含義)單位分別是什么?
2、根據(jù)公式說出液體壓強的特點。
3、根據(jù)公式說出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設計意圖】用問題的方式幫助學生形成物理模型,讓學生自主推導公式,加深學生對公式的理解與掌握,并增加學生的成就感,提升教學效果。
(三)連通器(約6分鐘)
【實驗演示】將U形管從壓強計中拆下來,讓學生觀察里面的液面特點;然后將U形管傾斜再觀察;向里加一點水,減一些水,觀察兩側(cè)液面特點,將水倒入連通器后觀察。
【實驗現(xiàn)象】兩側(cè)的液面總是相平。
【分析論證】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引導著做出解釋:如果不相平,液面高的一側(cè)產(chǎn)生的壓強大,會把水壓到液面低的一側(cè),如果相平了,兩側(cè)壓強相等,達到平衡。
【實驗結(jié)論】(這種上端開口、下端連通的容器叫連通器)連通器里的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總是相同的。
【應用】先試著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連通器,然后介紹幾例典型,最后介紹船閘。
【設計意圖】由一系列演示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學會認真觀察實驗、分析實驗。
三、課堂小結(jié)(約2分鐘)
讓學生歸納本節(jié)課學到的內(nèi)容,最后由教師系統(tǒng)地總結(jié)。
四、課堂例題(約5分鐘)投影
1、利用液體壓強公式解釋攔河大壩為什么修成上窄下寬的形狀?潛水員潛水的深度不同,防護裝備有什么不同?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液體內(nèi)部沒有壓強
B.液體對容器底有壓強,對側(cè)壁沒有壓強
C.液體內(nèi)部同一深度處,各個方向壓強相等
D.液體的壓強跟深度有關,跟液體的密度無關
3、如圖所示,攔河壩高30m,水庫水位23m,距水底7m處的A點所受水的壓強是多大?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快速了解、掌握主要知識點,第3題強化“深度”的理解。
五、達標測試(約8分鐘)
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單獨完成達標測試的8道題,對學易錯題進行重點講解。
六、布置作業(yè)(約1分鐘)
動手動腦學物理。
學生對液體壓強自身體驗比較少,在教學安排上做了大幅度的重新設計,并在討論和實驗中,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來增加感性認識,通過分析論證促進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實驗與討論,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與動手能力;課堂安排通過簡單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液體壓強的特點,然后利用控制變量法,對知識進行了定性的研究與分析,經(jīng)歷了實驗探索和分析論證階段,這是科學研究所經(jīng)歷的一般過程。連通器的學習是從實例抽取模型,再應用于實例。這節(jié)課充分體現(xiàn)了自然科學的研究歷程及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規(guī)律。
八年級物理課件 篇2
第一章《聲現(xiàn)象》復習提綱
一、聲音的發(fā)生與傳播
1、課本P13圖1.1-1的現(xiàn)象說明:一切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用手按住發(fā)音的音叉,發(fā)音也停止,該現(xiàn)象說明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練習:①人說話,唱歌靠聲帶的振動發(fā)聲,婉轉(zhuǎn)的鳥鳴靠鳴膜的振動發(fā)聲,清脆的蟋蟀叫聲靠翅膀摩擦的振動發(fā)聲,其振動頻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間。
②《黃河大合唱》歌詞中的“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里的“吼”、“叫”“咆哮”的聲源分別是空氣、馬、黃河水。
③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可在桌上撒些碎紙屑,這些紙屑在敲打桌子時會跳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真空不能傳聲。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來傳播,聲波到達人耳,引起鼓膜振動,人就聽到聲音。
練習:①P14圖1.1-4所示的實驗可得結(jié)論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無線電話交談,因為無線電波在真空中也能傳播,無線電波的傳播速度是3×108 m/s。
②“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是明代東林書院的著名楹聯(lián),鼓勵了多少代讀書人奮發(fā)向上,刻苦讀書。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這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形象地說明了: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fā)聲,空氣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 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m/s。
練習:☆有一段鋼管里面盛有水,長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聽到3次聲音。傳播時間從短到長依次是
☆ 運動會上進行百米賽跑時,終點裁判員應看到槍發(fā)煙時記時。若聽到槍聲再記時,則記錄時間比實際跑步時間要 晚 (早、晚)0.29s (當時空氣15℃)。
☆下列實驗和實例,能說明聲音的產(chǎn)生或傳播條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時可觀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動。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機,當有來電時,只見指示燈閃爍,聽不見鈴聲;③拿一張硬紙片,讓它在木梳齒上劃過,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較兩次不同;④鑼發(fā)聲時,用手按住鑼鑼聲就停止。
4、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跟原聲區(qū)分開來,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在屋子里談話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原因是屋子空間比較小造成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不足0.1s 最終回聲和原聲混合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利用:利用回聲可以測定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測量中要先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測量方法是:測出發(fā)出聲音到受到反射回來的聲音訊號的時間t,查出聲音在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v,則發(fā)聲點距物體S=vt/2。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聲音在耳朵里的傳播途徑: 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jīng)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jīng),聽覺神經(jīng)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耳聾:分為神經(jīng)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
3、骨傳導:聲音的傳導不僅僅可以用耳朵,還可以經(jīng)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jīng),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力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
4、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而不是一只。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
三、樂音及三個特征
1、樂音是物體做規(guī)則振動時發(fā)出的聲音。
2、音調(diào):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用硬紙片在梳子齒上快劃和慢劃時可以發(fā)現(xiàn):劃的快音調(diào)高,用同樣大的力撥動粗細不同的橡皮筋時可以發(fā)現(xiàn):橡皮筋振動快發(fā)聲音
調(diào)高。綜合兩個實驗現(xiàn)象你得到的共同結(jié)論是:音調(diào)跟發(fā)聲體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diào)越高;頻率越低音調(diào)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shù)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 頻率越高。頻率單位次/秒又記作Hz 。
練習:解釋蜜蜂飛行能憑聽覺發(fā)現(xiàn),為什么蝴蝶飛行聽不見?蜜蜂翅膀振動發(fā)聲頻率在人耳聽覺范圍內(nèi),蝴蝶振動頻率不在聽覺范圍內(nèi)。
3、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fā)生體的振幅和距發(fā)聲距離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增大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小聲音的發(fā)散。
練習:
☆男低音歌手放聲歌唱,女高音為他輕聲伴唱:女高音音調(diào)高響度小,男低音音調(diào)低響度大。
☆敲鼓時,撒在鼓面上的紙屑會跳動,且鼓聲越響跳動越高;將發(fā)聲的音叉接觸水面,能濺起水花,且音叉聲音越響濺起水花越大;揚聲器發(fā)聲時紙盆會振動,且聲音響振動越大。根據(jù)上述現(xiàn)象可歸納出:⑴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 ⑵ 聲音的大小跟發(fā)聲體的振幅有關。
4、音色:由物體本身決定。人們根據(jù)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qū)分人。
5、區(qū)分樂音三要素:聞聲知人——依據(jù)不同人的音色來判定;高聲大叫——指響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調(diào)。
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噪聲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2、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fā)聲體做無規(guī)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fā)出的聲音;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3、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聽覺下限0dB;為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90dB;為保證工作學習,應控制噪聲不超過70dB;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50dB 。
4、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五、聲的利用
可以利用聲來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
第二章《光現(xiàn)象》復習提綱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定義:能夠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
分類:自然光源,如 太陽、螢火蟲;人造光源,如 篝火、蠟燭、油燈、電燈。月亮 本身不會發(fā)光,它不是光源。
2、規(guī)律: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zhì)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3、光線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練習:
☆為什么在有霧的天氣里,可以看到從汽車頭燈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傳播過程中,部分光遇到霧發(fā)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線傳播。
☆早晨,看到剛從地平線升起的太陽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 ,該現(xiàn)象說明:光在非均勻介質(zhì)中不是沿直線傳播的。
4、應用及現(xiàn)象:
① 激光準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在物體的后面形成黑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當?shù)厍?在中間時可形成月食。
如圖: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
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環(huán)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實驗早在《墨經(jīng)》中就有記載
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實像,其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 關。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氣中速度約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zhì)射向另一種介質(zhì)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介質(zhì)的現(xiàn)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于法線的兩側(c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過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類:
⑴ 鏡面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條件:反射面 平滑。
應用:迎著太陽看平靜的水面,特別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為發(fā)生了鏡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著不同的方向 ,每條光線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條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應用:能從各個方向看到本身不發(fā)光的物體,是由于光射到物體上發(fā)生漫反射的緣故。
練習:☆請各舉一例說明光的反射作用對人們生活、生產(chǎn)的利與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鏡觀察面容;我們能看到的大多數(shù)物體是由于物體反射光進入我們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樓房的玻璃幕墻、釉面磚墻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間,我們從各個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發(fā)生了漫反射。
4、面鏡:
⑴平面鏡:
成像特點:等大,等距,垂直,虛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④物體在平面鏡里所成的像是虛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變光路
實像和虛像:實像:實際光線會聚點所成的像
虛像: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
⑵球面鏡:
凹面鏡
定義:用球面的 內(nèi) 表面作反射面。
性質(zhì):凹鏡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線 會聚在一點;從焦點射向凹鏡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應 用:太陽灶、手電筒、汽車頭燈
凸面鏡
定義: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質(zhì):凸鏡對光線起發(fā)散作用。凸鏡所成的象是縮小的虛像
應用:汽車后視鏡
練習:
☆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我們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蠟燭進行實驗,其中選用兩根相同蠟燭的目的是:便于確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較像和物的大小。
☆ 汽車司機前的玻璃不是豎直的,而是上方向內(nèi)傾斜,除了可以減小前進時受到的阻力外,從光學角度考慮這樣做的好處是:使車內(nèi)的物體的像成在司機視線上方,不影響司機看路面。汽車頭燈安裝在車頭下部:可以使車前障礙物在路面形成較長的影子,便于司機及早發(fā)現(xiàn)。
三、顏色及看不見的光
1、白光的組成:紅,橙,黃,綠,藍,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顏料的三原色:品紅,黃,青
2、看不見的光:紅外線,紫外線
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復習提綱
一、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zhì)斜射入另一種介質(zhì)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fā)生變化;這種現(xiàn)象叫光的折射現(xiàn)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空氣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
⑵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與法線兩側(cè)。
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zhì)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屬于近法線折射。
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zhì)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屬于遠法線折射。
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質(zhì)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應用:從空氣看水中的物體,或從水中看空氣中的物體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看到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
練習:
☆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 淺 是因為光從 水中斜射向 空氣中時發(fā)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藍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魚兒在“云中”自由穿行。這里我們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虛像 ,看到的魚兒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虛像。
二、透鏡
1、名詞:
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于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zhì):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2、典型光路
八年級物理課件 篇3
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現(xiàn)象。
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zhì)時的偏折規(guī)律。
了解光在發(fā)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2、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xiàn)象。
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xiàn)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xiàn)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重、難點:掌握光的折射規(guī)律的內(nèi)容。利用試驗、現(xiàn)象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
教學器材:激光源、透鏡、水、紙、角度測量器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現(xiàn)象,說明光是沿 傳播的。
2、光在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種介質(zhì),就會在介質(zhì)表
面發(fā)生 ,其反射角 入射角。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現(xiàn)象:筷子折了、圖像通過玻璃后變形了? 是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線傳播……均勻介質(zhì),如果介質(zhì)不均勻,光的傳播不是直線嗎?同學們猜一猜
進行新課:
1、試驗:一束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光線向哪個方向偏折?
(先讓學生猜想:光線會往哪邊折?)
結(jié)果:
2、光的折射規(guī)律:
(1)、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內(nèi)。
(2)、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cè)。
(3)、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zhì)中時,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
結(jié)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從其他介質(zhì)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遠離法線偏折。
光垂直界面射入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4、有關現(xiàn)象:
(1)、池底變淺:做圖說明
(2)、筷子彎折:做圖說明
(3)、海市唇樓:做圖說明
(4)、漁民刺魚:做圖說明:
(5)、通過透明物質(zhì)看物體,都是折射現(xiàn)象,成的都是虛像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jié)內(nèi)容。
小 結(jié):根據(jù)板書,總結(jié)本節(jié)內(nèi)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完成課本練習。
光的折射現(xiàn)象在生活中的實例(200字以上)
教學后記:
折射的三種情況要清晰,最好能做圖。
折射現(xiàn)象的解釋:教師應先示范
八年級物理課件 篇4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
4.了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標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xiàn)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jīng)歷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采集實驗數(shù)據(jù).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
3.了解改變壓強的實際意義和基本方法,具有運用知識解釋簡單現(xiàn)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4.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具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經(jīng)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3.了解壓強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廣泛性,認識科學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基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壓強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壓力與重力面積的正確理解.
教學方法:
探究法:通過學生自己獨立的探究活動.觀察現(xiàn)象.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比較獲得對壓強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較歸納法:通過對具體現(xiàn)象、事例的對比、比較,提出問題,并通過研究歸納出一般的結(jié)論.
教具準備:
壓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碼、橡皮泥、木條、彈簧秤、投影儀、錄像機及錄像機資料等.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播放一段風光片:金色的海濱。松軟的沙灘.人們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淺不同的腳印;茫茫雪原,浩浩無邊,想在上面步行的人雙腳深陷.幾乎寸步難行.雪橇卻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觀察教材中P66兩幅精美的圖片:小小的蟬可以把口器插入堅硬的樹皮,體態(tài)龐大的駱駝卻可以憑借寬大的腳掌成為沙漠之舟.
3.同學們自己分別用筆尖和筆帽扎手,體驗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從同學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這些現(xiàn)象中,大家會想到什么問題嗎?
二、進行新課
[師]請同學們大膽說出自己的問題或想法.
[生]人走過沙灘為什么會留下腳印?
[生]人在雪地上,對雪地的壓力差不多,為什么一個人陷了下去,而另一個沒陷下去?
[生]筆尖和筆帽扎手時的感覺為什么會不一樣?
[生]蟬為什么可以將尖尖的口器插入堅硬的樹皮中?
[生]人走過沙灘能留下腳印和軟軟的沙灘有關系,因為在水泥地上走過就看不到腳印.
[生]用筆尖扎手會感到很疼,蟬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樹皮中,是因為筆尖和蟬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認為上面的那些現(xiàn)象都是力作用的結(jié)果.
[師]請同學們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筆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時,人對地或粉筆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況.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對地面有一個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筆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時對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應等于物體的重量.
[師]當我們要將釘子釘人墻面或?qū)⒁幻秷D釘按在墻上(也可請一名同學演示,感覺)時.釘子對墻面的作用力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生]按圖釘或釘釘子的時候.釘對墻面有垂直于墻面的作用力.
[師]同學們剛才談到的幾種力的情況,它們有共同的地方嗎?
[生]不論是對地面、桌面的力還是對墻面的力,它們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觸面上的.作用點在地面或墻面(接觸面)上.
[師]我們把這種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演示]靜止在斜面上或從斜面滑下的物體.
[師]請同學們分析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生]物體對斜面的壓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筆盒對桌面的壓力.
b.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c.按圖釘時圖釘對墻的壓力.
圖略:
通過分析學生應明確,有些壓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產(chǎn)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況下壓力和重力無關,壓力不是重力.
[生]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呢?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關?
[師]同學們可以大膽猜想.
[生]力越大產(chǎn)生效果越明顯.因此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關.
[生]用筆尖和筆帽扎手時.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筆尖扎得很痛.而筆帽則沒有什么感覺,
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無關。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積有關.
[生]我們認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壓力作用的面積可能都有關系.
[師]研究物理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實驗.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大家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請同學們選擇合適的器材自己設計并進行實驗.
(同學們分組活動.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們的活動.最后進行交流)
第一組:
(1)先將沙子裝在一個平底、敞口的玻璃容器中.將沙面攤平.
(2)把壓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別在桌面上加2個和4個砝碼,觀察并記錄小桌腿陷入沙子里的情況.
(3)將沙面攤平后.再將壓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別加2個和4個砝碼,觀察并記錄小桌陷入沙子里的情況.
實驗表格:略
分析實驗現(xiàn)象:
結(jié)論:
第二組:參考教材P67圖13.1—3的方法設計實驗.
(1)準備三塊完全相同的橡皮泥(將橡皮泥編號)和兩根完全相同的細木條.
(2)將一根細木條放在1號橡皮泥上.通過掛有1個鉤碼的彈簧測力計使木條對橡皮泥產(chǎn)生壓力.
(3)取下l號橡皮泥,換上2號橡皮泥.彈簧測力計上掛上2個鉤碼.重做上面實驗.
(4)取下2號橡皮泥換上第3號橡皮泥.將兩根木條放在橡皮泥上,重復實驗(3)
比較三塊橡皮泥的形變情況.和第一組的結(jié)論相同.
[師]兩組同學選擇了不同的材料進行實驗.兩組實驗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們研究問題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變量法.
[師]其他組的同學還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補充嗎:
[生]我們組分別用完全相同的兩塊橡皮泥.三根木條時掛4個鉤碼;一根木條時掛2個鉤碼模擬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內(nèi)容.發(fā)現(xiàn)一根本條掛2個鉤碼時橡皮泥的壓痕較深,形變較大,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更明顯.
[師]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數(shù)據(jù),計算兩種情況下每平方厘米面積上所受的壓力;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說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壓力和壓力作用效果的關系.
(學生計算,一名同學板演)
[生]根據(jù)計算和實驗現(xiàn)象說明,每平方厘米面積所受的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生]也可以說壓力的作用效果跟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力有關系。
[師]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力叫做壓強.
[生]可以說壓強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投影]
壓強的計算公式: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教師說明,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N),面積的單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確定壓強的單位就是牛頓每平方米(N/m2).人們給壓強規(guī)定了一個專門的單位叫帕斯卡,簡稱帕(Pa),這是為了紀念法國科學家帕斯卡在物理學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
[師]帕斯卡是一個很小的單位,實際中還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張報紙平放時對桌面的壓強約0.5Pa
.一顆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對桌面壓強約20Pa
·成年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約1.5×104Pa
三、小結(jié):
1.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壓力不是重力。
2.壓強:是反映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單位是Pa.
四、活動與探究:
釘板會把腳扎穿嗎?
八年級物理課件 篇5
聲的利用七
教學過程:
本節(jié)為本章最后一節(jié),重點從前面的聲音的各種特性及其特點,引入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聲與信息
聲吶(SONAR)是英文soundnavigationandranging?(聲音導航與測距)的縮寫。對聲吶的系統(tǒng)研究與一艘著名的輪船--泰坦尼克號有關。1912年泰坦尼克號首次出航即觸礁沉沒,這件事震驚世界,隨即有人提出用聲學方法遙測航道上的冰山。緊接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出于探測敵方潛水艇的需要,對聲吶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通過這些歷史事實引入下文,可能會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
在講蝙蝠的聲吶系統(tǒng)之前,可以先回顧一下第一節(jié)聲速的概念,通過一個簡單的計算題使學生了解根據(jù)回聲到來的時間,蝙蝠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
課本圖1.5-4是B超圖像。在做B超檢查時,通常是將一束超聲波垂直發(fā)射進入人體。超聲波在傳播時,碰到組織分界面(不同內(nèi)臟器官分界處、內(nèi)臟與骨骼分界處以及異物與組織交界處)時就會產(chǎn)生反射。反射波會在同一位置被記錄,根據(jù)反射波滯后于發(fā)射波的時間差,可以知道分界面在體內(nèi)的深度。如果不斷改變發(fā)射探頭的位置,就可以得到與體表相垂直的縱切面的圖像。?
聲與能量演示
演示聲波遞能量時,用可樂瓶自制的教具演示,效果很明顯。自制教具的做法是:去掉可樂瓶的瓶底,給開口處蒙上橡皮膜并扎緊。對著火焰敲橡皮膜,由于膜的振動,壓縮空氣。靠空氣的擠壓,可將燭焰吹滅。
超聲波清洗精細機械,主要依靠空化效應。超聲波在清洗液中疏密相間地向前傳播,對液體產(chǎn)生拉伸和擠壓作用,使液體內(nèi)產(chǎn)生數(shù)以萬計的微小氣泡。這些氣泡迅速產(chǎn)生,又迅速閉合,形成的瞬間高壓,超過大氣壓的1000倍。連續(xù)不斷的高壓就像一連串小爆炸不斷地沖擊物件表面,使物件的表面及縫隙中的污垢迅速剝落,從而達到物件表面凈化的目的。超聲波清洗方式超過一般的常規(guī)清洗方法,特別是對表面比較復雜的工件(如鐘表等精密機械的零件表面凹凸不平),或?qū)η鍧嵍扔休^高要求的產(chǎn)品(如電子元器件等),使用超聲波清洗都能達到很理想的效果。
課堂小結(jié):
本節(jié)重點講述了聲與信息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聲音于能量的關系。使人們能夠更加好的利用聲為人們服務。
八年級物理課件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初步了解太陽光的光譜。
了解色散現(xiàn)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通過親身的感悟和體驗,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后續(xù)學習打基礎。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教學重點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復合,物體的顏色。
教學難點
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及其混合規(guī)律的不同。
教具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三棱鏡、檔光板、白光屏。
學生:玻璃板、白紙板、盛水的碗、光碟、三棱鏡、手電、各種顏色的顏料和透明光屏、調(diào)色碟。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我們生活在五彩繽紛的世界,太陽光和我們息息相關。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與太陽光有關的光的色散。
2、將學生分成男、女兩組,比較哪組表現(xiàn)的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創(chuàng)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二、進行新課
1、光的.色散
提出問題:太陽光經(jīng)過三棱鏡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呢?
教師演示(或通過課件演示)光的色散。引導學生觀察自屏及彩色光帶上顏色的排列順序。
光通過三棱鏡會發(fā)生折射(或兩次折射);光的傳播方向發(fā)生改變(可能向尖端也可能另一端;光經(jīng)過三棱鏡后,會出現(xiàn)彩色的光。太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種顏色的光。
2、色光的混合
啟發(fā)學生思考彩色光帶再經(jīng)過三棱鏡后,又將怎樣?
教師演示(或通過課件演示)七色光的混合。引導學生分析兩次實驗現(xiàn)象,討論歸納實驗結(jié)論:太陽光(白光)不是單色光,而是由各種色光混合而成的。
演示實驗:用手搖轉(zhuǎn)臺裝上紅、綠、藍三色盤進行演示.調(diào)整三色比例,旋轉(zhuǎn)時就看到三色盤呈灰白色.對于紅、綠色光的混合,可調(diào)整三個色盤,使其只露出紅色和綠色部分,改變各色比例,旋轉(zhuǎn)時就會觀察到隨著紅、綠比例不同,會依次出現(xiàn)橙紅、橙、黃和綠黃幾種顏色.各種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給學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幾個即可,其余可由學生在課下完成.
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例光的色散和光的混合。彩色電視機里的各種顏色是怎樣產(chǎn)生的?
指導學生利用實驗探究三基色(課本圖4—37)。認識紅、綠、藍被稱為三基色。
用掛圖或多媒體投影電視機畫面,簡單說明畫面是由紅、綠、藍三色光合成的。
3、物體的顏色。
(1)透明體的顏色
演示太陽光通過棱鏡和紅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條紅色光帶,啟發(fā)學生解釋此實驗現(xiàn)象的原因.如果此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可適當增加幾塊紅玻璃或多層紅玻璃紙。
再用藍玻璃重復上面的實驗步驟,啟發(fā)學生分析總結(jié)玻璃是藍色的原因。
總結(jié)學生的發(fā)言,得出: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能透過的色光的顏色決定的。
(2)不透明體的顏色
演示實驗:在白屏上貼一張紅紙,屏上只有被紅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換用一張綠紙,屏上只有被綠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總結(jié)實驗結(jié)論:有色的不透明體反射與它顏色相同的光。
4、顏料的混合
讓美術專業(yè)較好的學生回答:只需哪三種顏色就可得其他種顏色的顏料。
學生分析總結(jié)出紅、黃藍為三原色。
引導學生將不同的顏料混合,觀察混合后的顏色。學生分組做實驗,體驗色光混合與顏料混合不同。
課堂小結(jié)
建議由學生發(fā)揮主動性,討論總結(jié)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板書演示,配合學生的總結(jié)發(fā)言。
板書設計
第四節(jié)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
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組成
二、色光的混合
三基色:紅、綠、藍
三、物體的顏色
四、顏料的混合
三原色、紅、黃、藍
布置作業(yè)
做一做“水三棱鏡”和“七彩陀螺”。
八年級物理課件 篇7
第一課時
教學課題:認識慣性
授課地點:教室
授課教師:
授課時間:
儀器材料:小車、棋子若干、雞蛋、平玻璃杯、小紙條、筆帽、木塊(最好是模型人)、電腦多媒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慣性是物體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zhì);
知道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慣性現(xiàn)象;
能分析慣性現(xiàn)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
2、過程與方法
在解釋慣性現(xiàn)象的過程中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滲透物理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教育;
②通過探究與交流,使學生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討論的愿望,認識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提出問題】
鋼筆帽處于什么樣的運動狀態(tài)?擊打紙條后鋼筆帽的運動狀態(tài)有什么變化?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教師請優(yōu)勝者講一講取勝的關鍵;
1、抽紙條比賽:(誰能將紙條最快抽出,紙條又不倒則為勝)
將學生事先準備好的一個食指寬和長的小紙條,將紙條用鋼筆帽壓住,用食指迅速擊打紙條,此時學生互相比賽,找竅門,熱情很高,課堂氣氛很活躍。
學生回答:靜止;仍然保持靜止狀態(tài)。
【新課教學】
慣性
教師指導學生做實驗和觀察實驗現(xiàn)象:課堂演示:
1、請一個同學迅速擊打雞蛋下的硬紙板;
2、請一個同學做載有木塊的小車受阻而停止運動;(為增加趣味性,可將木塊改成模型人)
3、請兩個同學做擊打棋子的實驗; 同學們觀察現(xiàn)象。
讓學生描述以下情況:
1、用力將雞蛋下紙板彈出,雞蛋不隨紙片飛出,而是落入杯中;
2、小車受阻而停止運動,模型人并不停止運動,而是向前傾倒;
3、下面的棋子被打出后,上面的棋子不隨它而飛出而是落在桌子上。
八年級物理課件 篇8
一、說教材
《電流和電路》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五章第二節(jié)內(nèi)容。以往初中物理教材多把電學放在力學之后,認為力學是學習物理的基礎,而電學內(nèi)容比較抽象,應該放在力學之后學習。但是“新課標”強調(diào)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特別倡導過程與方法的學習,并關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使培養(yǎng)目標上走向多元化。初中學生的思維特點是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教材從學生興趣、認識規(guī)律和探究的方便出發(fā),不過分強調(diào)學科自身邏輯的體系和概念規(guī)律的嚴密性,把電學放在力學之前。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雖然“電”不是陌生的東西,但是它卻讓人感到神秘,盡可能多地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這些知識跟自己的生活很貼近,而且很有用,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使學生認識到電是可操作的,并產(chǎn)生進一步探究其奧秘的興趣。電學在生產(chǎn)生活和科學技術中具有廣泛和重要的應用,本章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電學知識的基礎,而本節(jié)中的電流、電路、電路圖的內(nèi)容又是學習本章的基礎,因此,掌握好本節(jié)的知識和技能,對今后電學內(nèi)容的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知道電流的形成及其條件;知道電流方向的規(guī)定。②通過動手實驗,認識斷路、通路、短路,知道電路的組成;認識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從電路的組成認識開關的作用;能畫常見的電路元件符號。③結(jié)合小燈泡、電子門鈴等電路的實際連接;學會按實物電路連接圖畫出對應的電路圖。
2、過程與方法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學習觀察實驗現(xiàn)象,學習從現(xiàn)象中分析歸納出規(guī)律的方法,知道用電器符號、電路圖可把具體的電路連接情況簡潔明了地概括性表達出來。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認識電路組成,研究各元件的作用有強烈的興趣;在學習連接電路,畫電路圖等基本技能的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識。
三、說教學重難點
電流和電路的概念不但貫穿電學部分的始終,而且是本章的核心,電路的連接是初中學生實驗操作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電流是導體中自由電子的定向移動形成的,它摸不著,看不到。本節(jié)又是初中階段學生第一次接觸電路連接;第一次進行物理作圖,對于八年級初學物理的學生來說既陌生又重要。能否會認識電流的形成、電路的組成及正確連接電路和畫電路圖,將直接影響到今后電學各章的學習。因此,認識電流的形成、電路的組成及正確連接電路和畫電路圖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八年級學生對“電”認識是膚淺的,不完整的,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電流是導體中自由電子的定向移動形成的,但電流是摸不著,看不到的;電路的連接是電學實驗中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電流和電路的知識,突破難點,結(jié)合本節(jié)課的目標,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演示法、轉(zhuǎn)換法、引導法、類比法等。
通過連接電路的操作性練習來認識電流與電路的關系,電源和用電器在電路中所起的作用。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指導原則,在學習的過程中采用實驗法、觀察法、分析歸納法、練習法等,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觀察能力、分析歸納能力、電學實驗習慣,提高認識電路、連接電路、畫電路圖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實驗引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用錄音機播放節(jié)奏感強的一段音樂,讓學生看到突然斷開錄音機電源,音樂聲停止。問:同學們?yōu)槭裁绰牪坏揭魳仿??從而引入了“電”,并且結(jié)合演示實驗(如圖)引入新課,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
(二)演示實驗,突破難點
雖然“電”不是陌生的東西,但電流是摸不著,看不到的,對初中學生來說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jīng)驗直接相聯(lián)系,這都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也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所在,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演示實驗方法來突破這個難點,通過觀察、教師類比、引導等方法得出電流的概念。
(三)分組實驗,培養(yǎng)觀察和分析歸納能力
1、利用課本中“想想做做”的器材和要求讓同學們進行分組實驗。在學生動手連接電路前,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本教科書中的實驗警示“!”,并對他們示范:如果把電池的兩端直接連在一起,此時通過導線的電流會很大,會將電源燒壞。在學生做實驗時,要有科學的實驗習慣,必須有正確的實驗操作,先結(jié)合實驗的進程,規(guī)范實驗操作,利用掛圖告訴學生什么是短路、斷路和通路以及短路的危害。電流的方向以及形成條件的教學采用學生實驗分析歸納、觀察,教師類比、引導的方法,和學生一起分析歸納出電流的方向和形成條件,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歸納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2、在電路的構(gòu)成的教學中,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實驗,容易分析歸納電路的組成:用電器、開關以及導線的作用,對于電源的作用,可結(jié)合課本103頁的小資料進行講解,以加深理解,培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同時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根據(jù)平時的觀察,列舉知道的用電器、電源、開關、導線,并說出它們的作用。體會物理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四)師生互動,突出重點
對初學電路的學生,正確畫電路圖和根據(jù)電路圖連接電路是學習電學的基本功,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加強了這方面的訓練。
1、讓學生認識課本104頁圖5.2—8中的幾種常用的元件及其符號,為畫電路圖打下必要的基礎。2、進行規(guī)范的畫圖示范,結(jié)合元件符號的特點,針對學生容易馬虎的地方,提出畫好元件符號的要求。并結(jié)合同學們的分組實驗,讓同學們把實物連接電路畫成電路圖(可在課后讓同學們練習連接電路和畫電路圖的小小比賽)學生經(jīng)過訓練,認識電路、連接電路和畫電路圖的能力會有較快的提高,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識。
(五)、布置作業(yè)
課本P105動手動腦學物理1、2、3題?;丶覄邮志毩暎瑢嶒?。
六)、板書設計
二、電流和電路
電流:電荷的定向移動了形成電流。
電流方向:電源正極用電器電源負極。
形成電流的條件:(1)有電源(2)電路閉合
電路:用導線將電源、用電器和開關等連成電流的路徑。
電源和用電器:
(1)電源是提供電能的裝置,如干電池、發(fā)電機。
(2)用電器是消耗電能的裝置,如電風扇、電視機、電冰箱等。
電路圖:用元件的符號表示出電路連接形成的圖
八年級物理課件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光在物體表面可以發(fā)生反射。
認識光反射的規(guī)律,了解法線、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義。
知道光路可逆。
知道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過程和方法
通過試驗,觀察光的反射現(xiàn)象。
體驗我們是如何看見不發(fā)光的物體的。
探索光的反射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探索光的反射規(guī)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
密切聯(lián)系實際,提高應用能力。
【重點難點】
1、理解光的反射規(guī)律的內(nèi)容。
2、利用試驗、現(xiàn)象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
【教學器材】
激光源、平面鏡、紙、角度測量器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舉出應用光在同一種物質(zhì)中沿直線傳播的實例。
二、新課引入
教師:我們能看見太陽、電燈,是由于它們能發(fā)光,光線進入了我們的眼睛。我們?yōu)槭裁从帜芸匆娙?、教室、書本這些本身不發(fā)光的物體呢?這是因為他們能反射太陽、電燈等光源發(fā)出的光,這些被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本節(jié)我們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規(guī)律。
三、進行新課
1.光反射的規(guī)律
教師:光傳到兩種不同物質(zhì)的分界面時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的物質(zhì)中的現(xiàn)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鏡反射太陽光。
觀察:墻上光斑及其變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讓學生觀察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入射點。并在黑板上畫出圖:
教師向?qū)W生介紹以下名詞:
入射點(O):光線射到鏡面上的點。
法線(ON):通過入射點,垂直于鏡面的直線(用虛線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反射角(r):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教師:通過演示觀察到光的反射現(xiàn)象。那么光反射時遵從什么規(guī)律呢?
實驗一:
1.按照課本圖2.2-3,讓從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紙板入射到鏡面上的O點,觀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紙上畫出法線、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記錄下來。
2.不改變?nèi)肷潼c的位置,改變?nèi)肷涔饩€的位置,重復上面實驗兩次。
3.把紙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還能看見反射光線嗎?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得出:
①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cè)。
③反射角等于入板書: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c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書: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c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實驗二:
把入射光線沿原反射光線的位置射到鏡面。觀察反射光的位置。
討論得出:光在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可逆。
講述反射光路圖的畫法:
例:下圖中已知入射光線,請畫出反射光線。
畫法:①過入射點畫法線;②畫反射光線(根據(j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學生練習:投影儀膠片。
(1)畫出下圖的入射光線。
(2)如圖,畫出反射光線,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夾角多大?
2.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三:用鏡子和白紙反射太陽光或燈光。
問:為什么鏡子反射的光很強,白紙反射的光很弱呢?
我們來研究這兩種情況。
教師: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體表面上時的情況如圖: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鏡面反射:每條光線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這個方向的反射光很強,而其余方向無反射光。
演示四:
把幾根大頭針垂直插入硬紙條中表示“法線”,把硬紙條任意彎折后“法線”不再平行。(圖略)
強調(diào):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個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們從各個方向看到物體。
教師分析實例:同學們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這是因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發(fā)生鏡面反射,光線強度比粉筆字漫反射的光線強。怎樣避免這種情況?讓“反光”部分粗糙,這樣就可以發(fā)生漫反射,減弱反光部分來的反射光,同學們就能從不同方向看清粉筆字反射來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四、歸納總結(jié)
1.光線傳播到兩種不同物質(zhì)的分界面時,發(fā)生反射現(xiàn)象。
2.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c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五、課外作業(yè)
【教學反思】
在探究活動中,應給出較具體的指導,避免學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練習要補充
八年級物理課件 篇10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電功"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電功公式是掌握層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開首篇,足見這節(jié)的重要性,在力學中,物體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而在電學中,不但物體在電磁力作用下移動算做功,電流通過用電器使其發(fā)熱、發(fā)光、發(fā)聲等現(xiàn)象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xiàn)。這就擴展了力學中功的概念,為學生理解電能與其它形式能的轉(zhuǎn)化打下了基礎。后面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電功公式導出。所以本節(jié)在初中物理知識結(jié)構(gòu)中具有綜合、擴展和承先啟后的重要作用。
2、知識目標
A層次:1.知道電流可以做功和常見和做功形式
2.會計算一個用電器的電功。
B層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層次,運用串、并聯(lián)電路特點及公式計算電功。
3、能力目標
1.學會控制變量研究問題的方法。
2.會讀電能表的示數(shù)。
4、思想教育
通過介紹一度電的用途,對學生進行節(jié)約用電的教育。
5、教學關鍵
做好電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關的演示實驗。
6、準備教具
課本圖9-1所用儀器(將鉤碼換成小車),秒表、電能表、投影儀改幻燈機。
二、 教法和學法
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和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體、師生間相互反饋的層次教學法和傳統(tǒng)的五環(huán)教學法。學法是討論歸納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 教學程序
分五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復習提問。提出與本堂課有關的易中難三個問題,分別叫ABC三個層次學生回答,為本堂課的教學奠定知識基礎。三個問題是:1.水流能做功嗎?
2.功的表達式如何? 3.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引入新課,水流能做功,電流能做功嗎?演示圖9-1實驗后,問:是什么原因小車被提起的呢?是因為有了電流。即電流對小車做了功。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探索新知。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這節(jié)我們就學習電功。(板書課題)
1. 建立概念
電流做功形式很多,如電流通過收音機做功,我們聽到聲音,電流通過電視機……讓學生再舉電流做功的實例分析,引導學生概括出電流做功的實質(zhì)是電能轉(zhuǎn)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實現(xiàn)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2. 電流做功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讓學生猜想,有的說與電壓、電流和時間有關,我們用實驗來研究。讓學生看書圖9-1,畫出電路圖,目的了解實物的連接方法,……當一個量隨著幾個量變化時,我們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導學生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讓ABC層次學生各一名,在教師引導下計時讀電流表、電壓表示數(shù)。讓全體學生觀察小車上升的高度,在時間相同的條件下,改變電壓值,電流值做兩次實驗。分析實驗結(jié)果第二次小車為什么升的高呢?學生答:電流表、電壓表示數(shù)大。教師講解:電流對電動機做的功近似看成等于電動機對小車做的功。小車上升的高,說明電流做的功多。由此得出什么結(jié)論呢?引導學生回答: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壓越大,電流越大,電流做的功越多。讓學生推想,保持電壓、電流值不變,延長通電時間,小車上升更高。結(jié)論:保持電壓、電流不變,通電時間越長,電流做功越多。通過上面實驗得出定性結(jié)論:電流所做的功跟電壓、電流和通電時間成正比。告訴學生科學家經(jīng)過精確測量出了計算電功的公式W=Uit,講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引導學生說出公式的物理意義。為了讓學生對電功的單位焦耳有一個具體認識,告訴學生在力學中將兩個小雞蛋舉高1米(勻速),做功約1焦。在電學中每秒鐘通過普通電燈的電流所做的功是幾十焦,每秒鐘通過洗衣機的電流做的功約為200焦左右,使學生認識到這個單位在電學使用中顯得很小,生活中用起來很不方便,常用度做單位。1度=3.6×106焦。生活中用什么來測電功呢?用電能表。
3. 電能表
講清讀數(shù)方法和計算某段時間內(nèi)用電度數(shù),看書上圖9-4,讓學生了解一度電的作用,滲透節(jié)約用電教育,教師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第四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小結(jié),把這堂課知識形成體系。
第五環(huán)節(jié):鞏固練習,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具有穩(wěn)定性,實現(xiàn)正遷移,為此我設計了具有一定梯度的練習題,檢測不同層次學生達標情況,面向全體,激勵內(nèi)化,填空題,采用自查形式,選擇題,用答題卡,判斷題用手勢出示。這樣,教師一目了解地掌握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情況。實現(xiàn)了雙重反饋。
四、 說板書
采用橫向板書。一什么是電功。二、怎樣計算電功。三、用什么儀器測電功。使教學具有流暢性,同時學法一目了然。難點:討論歸納法。重點:感知探索法。
五、 說時間
復習提問約4分鐘,引入新課約1分鐘,新課教學約24分鐘,小結(jié)1分鐘,鞏固練習約14分鐘,作業(yè)約1分鐘。這樣做到三快一慢,導入新課快,進入重點快,訓練節(jié)奏快,突破重點、難點慢。
附:(練習題)
一、 填空題:采用自選自查形式
A層次:1.電流所做的功叫( )。國際單位是( )。
2.電流做功的過程實質(zhì)是( )能轉(zhuǎn)化成( )能的過程。通電的電動機將砝碼提起( )能轉(zhuǎn)化為( )能。
3.實驗研究表明:電流所做的功跟這段電路兩端的'( )( )( )和( )成正比。計算公式是( )。式中各物理量的單位是( )( )( )和(
)。生活中常用( )做電功的單位。
4. 用來測定電流做的儀表是( )
5.某戶電表月初示數(shù):123 4 0 月末示數(shù) 12962 ,本月用電( )
B層次:6.有一用電器通過它的電流是0.5安,在2分鐘內(nèi)電流做了900焦的功,那么加在用電器兩端的電壓是( )伏
C層次:7.兩只電阻R1:R2=4:3,串聯(lián)接入電路R1與R2兩端電壓之比U1:U2=( ),若t相同W1:W2=(
),并聯(lián)執(zhí)著入電路,I1:I2=( ),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W1:W2=( )
二、 選擇題(出示答題卡,對3個為A層次,4個為B層次,對5個為C層次)
1.以1安的電流通過5歐電阻,在1分鐘內(nèi),電流所做的功是( )焦
A300 B1800 C720 D360內(nèi)
2.兩個阻值相等的定值電阻,分別并、串聯(lián)在同一電路中,在相同時間內(nèi),總電功W1和W2之比為( )
A2:1 B1:2 C1:4 D4:1
3.一只燈泡兩端電壓減小為原來的一半,在相同時間內(nèi),它消耗的電功為原來的( )倍。 A B2 C D4
4.電能表測( ) A電功 B電壓 C電流 D消耗電能
5.屬于電功的單位有( ) A度 B焦 C伏·秒
三、判斷題:(用手勢,出示左拇指和食指為對號,兩食指交叉為錯號,對3個為A層次,即3A,同理:5B,6C
1. 1度電表示電流能做功3.6×106焦耳
2. 電阻是484歐,兩端電壓220伏,通電一分鐘消耗電能是6000焦耳
3. 導體兩端電壓越長,通過電流越大,做功越多。
4. 導體中通過電流越大,通電時間越長,電流在這段導體中做功就越大。
5. 1焦=1伏·庫=1伏·安·秒
6. 某導體電阻為4歐,每秒鐘內(nèi)有5庫電量通過,電流做的功為100焦。
八年級英語課件4篇
宜未雨綢而繆,毋臨竭而掘井。平常的學習工作中,幼兒園教師會提前準備一些資料。資料是時代的記錄,它是產(chǎn)生于人類實踐活動。參考資料有助于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師資料內(nèi)容呢?小編花時間特意編輯了八年級英語課件4篇,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英語課件(篇1)
【課題】:unit 6 how long have you been collecting shells? . section a (1a-2c)
【勵志小木屋】:good habits are the best friends of man. 良好的習慣是益友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并會運用單詞collect, shell, pair, skate, since
2.理解并運用短語 for five years, a pair of...
3. 掌握并運用句型(1) --- how long have you been skating ?
--- i have been skating for five hours.
(2) --- how long have you been skating ?
--- i have been skating since i was seven years old.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們的交際能力,以及相互幫助和合作的能力。
難點:have /has been and have/has gone 的區(qū)別.
task one 預習本單元的單詞 1)個人自讀,記憶本課單詞2)小組互相檢查單詞讀的情況
收集_______ 貝殼________ 一雙 __________溜冰鞋__________ 自從_____馬拉松賽跑 ____________ 一雙溜冰鞋 ____________ 在馬拉松賽中 _______
1.試譯以下句子i’ve been skating for five hours.______________
i skated for four hour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拓展練習a. 自從八點開始,我就已經(jīng)滑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我收集貝殼已經(jīng)兩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ow________多少(錢) how _______多少(人) how________多遠 how ________多久一次 how_______多大 how ________ 多久以后
1.how long has alison been skating?
2.how long did sam skate?
3.was this your first skating marathon ?
4.do you skate every day ?
5.when did you get your first pair of skates ?
b
a . yes , i do.
b . no, iskated in a marathon last year.
c . she has been skating for five hours.
d . on my tenth birthday.
e . he skated for four hours.
(三)預習反思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
八年級英語課件(篇2)
教材分析
第一課時主要是通過閱讀來了解故事的第一部分,通過聽力來獲取信息,了解故事的結(jié)尾。在讀、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習詞匯;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掌握詞匯并提煉出語法現(xiàn)象,總結(jié)出語法結(jié)構(gòu),進而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自然地運用所學新知,進行真實交際。
學情分析
學生剛剛學過用過去進行時的簡單句描述過去某一時刻正在進行的事情,本課又以故事為載體,呈現(xiàn)并學習過去進行時與when/while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連用這一語法結(jié)構(gòu),將知識擴展。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喜愛讀故事這一特點,利用圖片,將故事情節(jié)形象化、生動化,使學生在讀故事中自然地接觸語言現(xiàn)象,進行新知識的輸入。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生能認讀并理解本課詞匯;能夠正確理解并初步掌握用過去進行時態(tài)描述過去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并學會使用when引導的表示過去時間的狀語從句。
2、能力目標: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故事,獲取所需信息;能夠初步使用過去進行時態(tài)描述過去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和正確使用when引導的表示過去時間的狀語從句。
教學重點和難點
過去進行時與when/while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連用
教學過程
1、輸入新知(了解故事背景,學習詞匯;閱讀1.2故事的第一部分,以聽的方式了解故事的結(jié)尾,既讀故事又在語境中自然地接觸語言現(xiàn)象)。
2、鞏固詞匯(以圖片和在語境中填詞或詞組的形式鞏固詞匯)。
3、提煉語法結(jié)構(gòu)。
4、語言運用(輸出新知:描述錄像中師生的活動。
八年級英語課件(篇3)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反義疑問句的用法。
2、技能目標: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閑聊在英語表達中的定義和操練。
3、情感目標:了解聊天的文化知識。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重點、難點】
1、熟練掌握反義疑問句的運用。
2、提高學生聽力水平。
3、如何在不同情景的聊天過程中選擇成功的話題.
【導學指導】
溫故知新 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知識,把你認為重要的詞組、句子寫出來,比一比誰寫的多。
自主互助學習
情景導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我們已經(jīng)學了如何與陌生人進行閑聊,那么哪些話題是有禮貌的,哪些話題是不禮貌的,請同學們討論1a中的圖片內(nèi)容。
讓學生明確: 在閑談過程中,問別人一些私人問題(如年齡、收入等)是非常不禮貌的。應當避免。
知識剖析:重點、難點句子
1、P 79 1a How much did that shirt cost? 那件襯衣多少錢?
句中cost作動詞,意為“花費”,與pay, take, spend同義,但用法不同,其句型為“某物+cost +人+時間/金錢”。試比較下列句子:
The book cost me five dollars. ? ? ? ? ?這本書花了我5美元。
It took me five dollars to buy the book. ?買這本書花了我5美元。
I spent five dollars on the book. ? ? ? ?我花5美元買這本書。
注意:四個表示“花費”的動詞,其句式各不相同,小結(jié)為:
(1)sth. cost sb. money某物花某人金錢
(2)It takes sb. money to do sth. 花某人金錢做某事
(3)sb. pay money for sth. 某人為某物花金錢
(4)sb. spend money on sth. 某人在某物上花錢
2、 p79 ?This is a great party, isn’t it?
陳述部分的主語是this, that時,疑問部分的主語多用it; 陳述部分的主語是these, those時,疑問部分的主語多用they。如:
This is a dictionary, isn’t it?
Those are shelves, aren’t they?
預習準備
中譯英
1、那件襯衫要多少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跟我談談你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是新來的,對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覺得這所學校怎么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星期五晚上的比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一個球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閑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你總是去這所學校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級英語課件(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nèi)容和地位
本節(jié)課采用人教版新目標八年級上冊 Unit2 What’s the matter 第一節(jié)。而本單元主要學習談論健康狀況。學習詢問人們的健康狀況以及如何針對不同健康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并倡導人們養(yǎng)成健康飲食及生活習慣。教育學生注意飲食健康,關心他人。包括人體部位名稱、各種疾病表示法以及怎樣給人提出建議和意見。語法學習情態(tài)動詞should 、 shouldn’t的使用和詢問、描述健康狀況以及回答的句子。
而本節(jié)是本單元的重點,主要學習人體各個部位名稱及詢問對方的身體狀況,使學生學會關心他人。
2、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識記人體各個部位的名稱及如何談論身體健康狀況。
B、運用"What’s the matter…?" "I have/get …"句型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對話。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能運用所學語言簡單的描述自己的健康狀況及如何詢問對方的身體健康狀況。提高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教育學生要學會關心他人,通過詢問他人的健康情況并能給予幫助,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讓學生感受到學英語最主要是為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交流,而不是單純的為了英語課和應付考試而學習。
3、重點、難點
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本課在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我確定以下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人體各個部位的名稱及如何詢問和回答身體的健康狀況。
難點:用"What’s the matter?/ What’s wrong?" "I have/get a sore throat…"句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二、學情分析
老城中學是一所鄉(xiāng)鎮(zhèn)中學,學生的英語學習起步比較慢。 針對這一情況,我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外語語言氛圍,讓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在參與英語各項活動時,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同時通過游戲來進行訓練,鞏固所學的知識。
三、教法、學法的分析
根據(jù)新課程理念,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 為了激勵學生在課堂積極交談,作為一個引導者、組織者,我創(chuàng)設一些真實的情景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以學生為主,師生互動的任務型教學法。讓學生以調(diào)查的形式去詢問他人的健康狀況,以游戲、活動方式來進行教學。我采用了多媒體、卡片、掛圖和肢體動作來輔助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增加了直觀性、活躍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里掌握知識,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本單元與之前學過的單元沒有太多的聯(lián)系,Greeting 過后做一些有關身體放松的動作,(stretch, stretch, stretch my hand, shake, shake, shake my head…),然后放一首歌曲if you are happy,讓同學跟著視頻音樂做動作,活躍氣氛,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同時讓學生有個懸念,這節(jié)課將會學習關于怎樣的知識,然后老師以肢體語言告訴同學,今天將去了解身體各部分名稱 和如何表述身體的不適。出示圖片,導入新課。
2、新課的呈現(xiàn)和講解:
本本課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色彩逼真、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名星漫畫像,且結(jié)合自己的肢體來教授單詞。這節(jié)課主要以分組比賽記分的形式進行,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吸引全體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達到完成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目標,提高學生的能力目標。
3、通過游戲等活動反復操練所學知識:
A、口語操練:以掄答的形式進行操練和比賽,給表現(xiàn)好的組加分。
T:What’s this? (教師指著身體各個部位問學生)
Ss: Nose, mouth, head…
B、 Touching game:
(1)老師說英語,學生快速指向所說的身體部位,給反應快,表現(xiàn)整齊的組加分。
(2)選幾個代表組上講臺參與活動。這幾位學生面對其它同學,老師出示單詞卡給講臺下的學生,他們快速讀出英語,而臺上的同學根據(jù)讀音指出相應的部位。
通過A和B的反復練習,加深知識目標的鞏固,提高了能力目標。
C、找朋友游戲:老師把兩張人物像各發(fā)到組里的同學,音樂一響,在圖像上寫相應的單詞,給完成最快的組加分,游戲之前由老師示范。這個游戲能使學生更好的辨認新單詞,鞏固所學知識,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D、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1a)
4、新句型的呈現(xiàn)和操練:
老師通過復習身體部位名稱,以肢體動作引出新句型,同時也以多媒體示出圖片和新句型。" What’s the matter?/What’s wrong with you?" , "I have/get a cold…
A、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work in pairs, work in groups, boys ask, girls answer 等多種方式操練鞏固句型。使學生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tài)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B、以游戲和活動來操練句型。
1、老師做動作,學生以比賽的形式說出英語
2、個別學生表演動作,其余同學詢問及回答。
3、全班同學一起做動作及說英語。
4、根據(jù)多媒體上的圖片快速猜出健康狀況,給好的組加分
What’s the matter? I have…
……
5、聽力操練:(1b)
通過以上的操練、游戲等環(huán)節(jié),同學們的興趣很高,也掌握了一定的單詞和內(nèi)容。這時通過聽力既能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又能鍛煉聽力。動靜結(jié)合,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6、歸納總結(jié):
帶讀所學內(nèi)容,然后以"動"來結(jié)束這一堂課。全班一邊說英語一邊做動作,讓學生感受到英語是一門活語言,充滿樂趣。
7、Homework:
要求學生回去能熟讀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并能寫出來。然后用所學知識與同學交流,詢問同學的健康狀況,關心他人。同時能體驗成功的樂趣,讓學生明白,學英語是為了交流而不是為了考試。
八年級數(shù)學課件五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幼兒園教師的教學任務遇到困難時,往往都需要參考一下我們提前準備參考資料。資料的定義比較廣,可以指生活學習資料。資料對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可是,我們的幼師資料具體又有哪些內(nèi)容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數(shù)學課件五篇”,請馬上收藏本頁,以方便再次閱讀!
八年級數(shù)學課件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整式的乘法》,下面我就教材、教法與學法指導、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四個方面來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對本節(jié)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本節(jié)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單項式乘以單項式、單項式乘以多項式之后安排的內(nèi)容,既是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應用與推廣,又為今后學習乘法公式作準備。同時,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問題中蘊含的內(nèi)在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其得出的過程涉及數(shù)形結(jié)合,整體代換等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因此,它在整個初中階段“數(shù)與式”的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學目標: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自己的探索,用幾何和代數(shù)兩種方法得出多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法則;
(2)過程與方法: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shù)形結(jié)合的思想和整體代換的思想;(3)通過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對數(shù)學產(chǎn)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體會到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樂趣。
3、教學重難點:多項式乘以多項式法則的推導過程以及法則的歸納和應用。
二、說教法和學法指導:
為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更好地落實各項目標,本節(jié)課以學生的數(shù)學活動為主線,以讓學生參與為本課的核心,以自主、合作、探究、實踐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在此基礎上,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學方法:嘗試法、實踐法、討論法、發(fā)現(xiàn)法,讓學生全員參與,全員活動,讓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特別是讓學生展示、點評、質(zhì)疑,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潛能。
三、說教學設計:
本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過程設計了“導學達標——探究釋疑——拓展延伸——內(nèi)化遷移”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1、導學達標: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案完成情況,針對預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點撥。然后由一個實際問題引入課題,激發(fā)學生興趣,最后再解讀本課的學習目標、重難點,讓學生帶著目標和問題展開本節(jié)課的學習。
2、探究釋疑:
這一環(huán)節(jié)一共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
第一個探究活動讓學生進行了拼圖游戲,通過比較所表示的拼出的大長方形面積,從而發(fā)現(xiàn)多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法則,然后和預習案中用代數(shù)方法所得出的結(jié)論進行比較。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多項式乘以多項式本質(zhì)上與單項式乘以多項式一樣都是乘法分配律的應用,從而突破了難點,進而讓學生體會到轉(zhuǎn)化以及數(shù)形結(jié)合的思想。
在得出多項式乘法的法則后,我讓學生試著用文字表述它,學生的敘述開始不一定完善,在此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法則的本質(zhì),并最終得出多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法則:
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先用一個多項式的每一項分別乘以另一個多項式的每一項,再把所得的積相加.
接下來我設計了一道例題,例題是課本的題目,其目的是熟悉、理解法則。完成例1時,教師引導學生嚴格按照法則來做,并認真板書,規(guī)范了學生的解題過程,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完成例題之后,為了讓學生檢驗自己對法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年級數(shù)學課件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圖案最常見的構(gòu)圖方式:軸對稱、平移、旋轉(zhuǎn)……,理解簡單圖案設計的意圖。認識和欣賞平移,旋轉(zhuǎn)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能夠靈活運用軸對稱、平移、旋轉(zhuǎn)的組合,設計出簡單的圖案。
2、能力目標:經(jīng)歷收集、欣賞、分析、操作和設計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
3、情感體驗點:經(jīng)歷對典型圖案設計意圖的分析,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強審美意識,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
重點與難點:
重點:靈活運用軸對稱、平移、旋轉(zhuǎn)……等方法及它們的組合進行的圖案設計。
難點:分析典型圖案的設計意圖。
疑點:在設計的圖案中清晰地表現(xiàn)自己的設計意圖
教具學具準備:
提前一周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的圖案、圖標的剪貼、臨摹以及。多種常見的圖案及其形成過程的動畫演示。
教學過程設計:
1、情境導入: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逐個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典型圖案,并讓學生試著說一說每種圖案標志的對象。(展示課本圖3—23)
明確在欣賞了圖案后,簡單地復習平移、旋轉(zhuǎn)的概念,為下面圖案的設計作好理論準備。對教材給出的六個圖案通過觀察、分析進行議論交流,讓學生初步了解圖案的設計中常常運用圖形變換的思想方法,為學生自己設計圖案指明方向。其中圖(1)、(2)、(3)、(4)、(5)、(6)都可以通過旋轉(zhuǎn)適合角度形成(可以讓學生自己說說每個旋轉(zhuǎn)的角度和旋轉(zhuǎn)的次數(shù)及旋轉(zhuǎn)中心的位置),另外圖(2)、(3)、(5)也可以通過軸對稱變換形成(可以讓學生指出對軸對稱及對稱軸的條數(shù)),而圖(2)可以通過平移形成。
2、課本
1 欣賞課本75頁圖3—24的圖案,并分析這個圖案形成過程。
評注:圖案是密鋪圖案的代表,旨在通過對典型圖案的分析欣賞,使學生逐步能夠進行圖案設計,同時了解軸對稱、平移、旋轉(zhuǎn)變換是圖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題解答的關鍵是確定“基本圖案”,然后再運用平移、旋轉(zhuǎn)關系加以說明,注意旋轉(zhuǎn)中心可以為圖形上某一特征的點。
評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個為基本圖案,然后通過變換得到。而且變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圖案通過軸對稱變換得到左上圖和右下圖。
(二)課內(nèi)練習
(1) 以小組為單位,由每組指定一個同學展示該組搜集得到的圖案,并在全班交流。
(2) 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圖形,用平移、旋轉(zhuǎn)、軸對稱、中心對稱等方法進行圖案設計,并簡要說明自己的設計意圖。
(三)議一議
生活中還有那些圖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轉(zhuǎn)?分析其中的一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
(四)課時小結(jié)
本課時的重點是了解平移、旋轉(zhuǎn)和軸對稱變換是圖案設計的基本方法,并能運用這些變換設計出一些簡單的圖案。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圖案的設計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認識?(可以利用平移、旋轉(zhuǎn)、軸對稱等多種方法來設計,而且設計的圖案要能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再就是圖案的設計一定要新穎,獨特,這樣才能使人過目不忘,達到標志的效果。)
八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五)延伸拓展
進一步搜集身邊的各種標志性圖案,嘗試著重新設計它,并結(jié)合實際背景分析它的設計意圖。
八年級數(shù)學課件 篇3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梯形的判別方法.
(二)能力訓練要求
1.經(jīng)歷探索梯形的判別條件的過程,在簡單的操作活動中發(fā)展學生的說理意識.
2.探索并掌握“同一底上的兩個內(nèi)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這一判別條件.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1.通過探索梯形的判別條件,發(fā)展學生的說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
2.解決梯形問題中,滲透轉(zhuǎn)化思想
教學重點:梯形的判別條件
教學難點: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上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的概念及其性質(zhì),下面我們來共同回憶一下:什么樣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有什么性質(zhì)?
1.兩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內(nèi)角相等,對角線相等
怎樣判定等腰梯形呢?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探討等腰梯形的判定
二、講授新課
判定:同一底上的兩個內(nèi)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問:我們能說明這種判定方法的正確性嗎?
如圖,在梯形ABCD中,AD∥BC,∠B=∠C
求證: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法一:證明:把腰DC平移到AE的位置,這時,四邊形AECD是平行四邊形,則AE∥CD
AE=CD,因為AE∥CE,所以∠AEB=∠C
又因為∠B=∠C,所以∠AEB=∠B
由在一個三角形中,等角對等邊,得
AB=AE,所以AB=CD
因此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八年級數(shù)學課件 篇4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關概念和基本性質(zhì),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質(zhì).
能夠運用梯形的有關概念和性質(zhì)進行有關問題的論證和計算,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計算能力.
通過添加輔助線,把梯形的問題轉(zhuǎn)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問題,使學生體會圖形變換的方法和轉(zhuǎn)化的思想.
在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zhì)的過程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數(shù)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方法(將梯形轉(zhuǎn)化為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及正確運用輔助線),及梯形有關知識的應用.
觀察梯形圖片,引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
了解梯形定義、各部分名稱及分類.
通過畫圖活動,初步發(fā)現(xiàn)梯形與三角形的轉(zhuǎn)化關系.
探究得到等腰梯形的性質(zhì).
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尋找解決梯形問題的方法.
通過整理回顧,鞏固知識、提高能力、滲透思想.
[活動1]
觀察下圖中,有你熟悉的圖形嗎?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演示圖片,學生欣賞.
結(jié)合圖片,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這些圖片的共同特征:一組對邊平行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
由現(xiàn)實中實際問題入手,設置問題情境,引出本課主題.通過學生觀察圖片和歸納圖形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
[活動2]
梯形定義 一組對邊平行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學生根據(jù)梯形概念畫出圖形,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類比梯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學生在小學已經(jīng)對梯形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教師讓學生自己介紹(1)中的基本概念,在聆聽學生發(fā)言后, 教師可以強調(diào):①梯形與四邊形的關系;
②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長短來定義的,而并不是指位置來說的.
熟悉圖形,明確概念,為探究圖形性質(zhì)做準備.
在下列所給圖中的每個三角形中畫一條線段,
(1)怎樣畫才能得到一個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夠得到一個等腰梯形?
在學生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學生分組交流.
教師參與小組活動,指導、傾聽學生交流.針對不同認識水平的學生,引導其正確作圖.
本次活動教師應重點關注:
(1)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否發(fā)現(xiàn)梯形與三角形之間的聯(lián)系,他們之間的轉(zhuǎn)化方法.
(2)學生能否將等腰三角形轉(zhuǎn)化為等腰梯形.
(3)學生能否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在討論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傾聽他人的意見,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質(zhì)疑,從中獲益.
等腰梯形的性質(zhì)與等腰三角形相仿,因此在活動3中設計了第(2)題,在推導等腰梯形性質(zhì)或需要添加輔助線時,可以借助等腰三角形來研究.尤其是根據(jù)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可得到等腰梯形是軸對稱圖形這條性質(zhì),為活動4種開展探究奠定了基礎.
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質(zhì)(引入用軸對稱解決問題的思想).
在一張方格紙上作一個等腰梯形,連接兩條對角線.
(1)這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對稱軸在哪里?你能發(fā)現(xiàn)哪些相等的線段和相等的角?學生畫圖并通過觀察猜想;
(2)這個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的長度有什么關系?
學生按照實驗步驟,獨立完成畫圖過程,觀察圖形,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猜想、驗證、歸納結(jié)論.
針對不同認識水平的學生,教師指導學生活動.
師生共同歸納:
①等腰梯形是軸對稱圖形,上下底的中點連線是對稱軸.
②等腰梯形兩腰相等.
③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
④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證明等腰梯形的性質(zhì),尤其在證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這條性質(zhì)時,“平移腰”和“作高”這兩種常見的輔助線,在教學中頭一次出現(xiàn),可以借此機會,給學生介紹這兩種輔助線的添加方法.
例1 (教材P118的例1)略.
例2 如圖,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cm.
求CD的長.
師生共同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例1是等腰梯形性質(zhì)的直接運用,請學生分析、解答,教師聆聽,同時注意指導學生,在證明△EAD是等腰三角形時,要用到梯形的定義“上下底互相平行(AD∥BC)”這一點.
分析:設法把已知中所給的條件都移到一個三角形中,便可以解決問題.
其方法是:平移一腰,過點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邊形AECD是平行四邊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通過題目的練習與講解應讓學生知道: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過添加適當?shù)妮o助線,把梯形問題轉(zhuǎn)化為已經(jīng)熟悉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問題來解決.在教學時應讓學生注意它們的作用,掌握這些輔助線的使用對于學好梯形內(nèi)容很有幫助.
例3已知:如圖,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分析:要證BE=CD,需添加適當?shù)妮o助線,構(gòu)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平移一腰,過點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邊形ABFD是平行四邊形,則DF=AB,由已知可導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例2與例3這里給出的輔助線均是“平移一腰”,老師們在教學或練習中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再引導、補充其他輔助線的添加方法,讓學生多了解、多見識.
(1)已知等腰梯形的銳角等于60°它的兩底分別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長和面積.
梯形ABCD中,CD//AB,,.
(3)已知,如圖,
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點,DE⊥CE,求證:AD+BC=DC.(延長DE交CB延長線于點F,由全等可得結(jié)論)
(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圖1);
(5)“等積變形”,連結(jié)梯形上底一端點和另一腰中點,并延長與下底延長線交于一點,構(gòu)成三角形(圖5).
盡量多地讓學生參與發(fā)言是一個交流的過程.
梳理本節(jié)課應用過的輔助線添加方法,既可以鍛煉學生思維,又可以留給學生繼續(xù)探究的空間.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完成課后作業(yè),便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查漏補缺.
八年級數(shù)學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旋轉(zhuǎn)的定義.2.旋轉(zhuǎn)的基本性質(zhì).
二、能力訓練要求:
1.通過具體實例認識旋轉(zhuǎn),理解旋轉(zhuǎn)的基本涵義.
2.探索旋轉(zhuǎn)的基本性質(zhì),理解旋轉(zhuǎn)前后兩個圖形對應點到旋轉(zhuǎn)中心的距離相等,對應點與旋轉(zhuǎn)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質(zhì).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1.經(jīng)歷對生活中與旋轉(zhuǎn)現(xiàn)象有關的圖形進行觀察、分析、欣賞以及動手操作、畫圖等過程,掌握有關畫圖的操作技能,發(fā)展初步的審美能力,增強對圖形欣賞的意識.
2.通過學習使學生能用數(shù)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關問題,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觀.
教學重點:旋轉(zhuǎn)的基本性質(zhì).
教學難點:探索旋轉(zhuǎn)的基本性質(zhì).
教學方法:
1、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原則,在為學生創(chuàng)造大量實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交流、討論、歸納、學習。
2、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巧設情景問題,引入課題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見到以下情景(出示圖示:鐘表、汽車方向盤、轆轤或電腦演示:鐘表指針的轉(zhuǎn)動、汽車方向盤的轉(zhuǎn)動、轆轤打水的情景). (1)上面情景中的轉(zhuǎn)動現(xiàn)象,有什么共同特征?(2)鐘表的指針、鐘擺在轉(zhuǎn)動過程中,其形狀、大小、位置是否發(fā)生改變?汽車方向盤的轉(zhuǎn)動呢?
1.在這些轉(zhuǎn)動的現(xiàn)象中,它們都是繞著一個點轉(zhuǎn)動的.
2.每個物體的轉(zhuǎn)動都是向同一個方向轉(zhuǎn)動.
3.鐘表的指針、鐘擺在轉(zhuǎn)動過程中,它的形狀、大小沒有變化,只是它的位置有所改變.
4.汽車的方向盤在轉(zhuǎn)動過程中,同樣它的形狀、大小沒有改變,方向盤上的每點的位置所變化.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我們把這樣的轉(zhuǎn)動叫旋轉(zhuǎn)(circumrotate),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討生活中的旋轉(zhuǎn).
二.講授新課
在數(shù)學中,如何定義旋轉(zhuǎn)呢?在平面內(nèi),將一個圖形繞著一個定點沿某個方向轉(zhuǎn)動一個角度,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旋轉(zhuǎn)(circumrotate).這個定點稱為旋轉(zhuǎn)中心,轉(zhuǎn)動的角稱為旋轉(zhuǎn)角.注意:“將一個圖形繞一個定點沿某個方向轉(zhuǎn)動一個角度”意味著圖形上的每個點同時都按相同的方式轉(zhuǎn)動相同的角度.在物體繞著一個定點轉(zhuǎn)動時,它的形狀和大小不變.因此,旋轉(zhuǎn)具有不改變圖形的大小和形狀的特征.
議一議:(課本67頁)答:(1)旋轉(zhuǎn)中心是O點,旋轉(zhuǎn)角是∠AOD.旋轉(zhuǎn)角還可以是∠BOE.
(2)四邊形AOBC繞O點旋轉(zhuǎn)到四邊形DOEF的位置.這時點A旋轉(zhuǎn)到點D的位置,點B旋轉(zhuǎn)到點E的位置.
(3)可以把OA看作鐘表的指針,它OA的位置旋轉(zhuǎn)到OD的位置,指針的長短、形狀沒有變化,所以OA與OD是相等的.同樣,線段OB與OE是相等的.
(4)因為四邊形AOBC繞O點旋轉(zhuǎn)到四邊形DOEF的位置,在旋轉(zhuǎn)的過程中,圖形上的每個點同時都按相同的方向旋轉(zhuǎn)相同的角度,所以∠AOD與∠BOE是相等的.
(4)也可以這樣理解:因為四邊形AOBC繞O點旋轉(zhuǎn)到四邊形DOEF的位置,所以∠AOB與∠DOE是相等的,又因為∠BOD是公共角,所以,∠AOD與∠BOE是相等的.
看上圖,四邊形DOEF是由四邊形AOBC繞O點旋轉(zhuǎn)得到的,經(jīng)過旋轉(zhuǎn),點A移動到點D的位置,點B移動到點E的位置,點C移動到點F的位置,則點A與點D、點B與點E、點C與點F就是對應點.從剛才大家得出的結(jié)論中,能否總結(jié)出旋轉(zhuǎn)的性質(zhì)呢?
答:因為O是旋轉(zhuǎn)中心,點A與點D是對應點,點B與點E是對應點,且OA=OD,OB=OE,所以可以知道:對應點與旋轉(zhuǎn)中心所連的線段的長度是相等的.
因為點A與點D、點B與點E是對應點,且∠AOD=∠BOE,所以由此可以知道:對應點與旋轉(zhuǎn)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是互相相等的.
由此我們得到了旋轉(zhuǎn)的基本性質(zhì):經(jīng)過旋轉(zhuǎn),圖形上的每一點都繞旋轉(zhuǎn)中心沿相同方向轉(zhuǎn)動了相同的角度.任意一對對應點與旋轉(zhuǎn)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都是旋轉(zhuǎn)角,旋轉(zhuǎn)角彼此相等.對應點到旋轉(zhuǎn)中心的距離相等.
[例1](課本68頁例1)
[師生共析]經(jīng)演示(鐘表實物或教具)可以知道,分針是繞著表面盤的中心位置,即鐘表的軸心旋轉(zhuǎn)的,它旋轉(zhuǎn)一周時的度數(shù)是360°,一周需要60分,因此每分鐘分針所轉(zhuǎn)過的度數(shù)是6°,這樣20分時,分針逆轉(zhuǎn)的角度即可求出.
解:(見課本68頁)
書上68頁做一做
三.課堂練習
課本P69隨堂練習.
1.解:旋轉(zhuǎn)5次得到,旋轉(zhuǎn)的角度分別等于60°、120°、180°、240°、300°.
四.課時小結(jié)
五.課后作業(yè):課本P69習題3.4 1、2、3.
六.活動與探究
1.分析圖中的旋轉(zhuǎn)現(xiàn)象.過程:讓學生畫圖、找規(guī)律,也可讓他們通過剪切,找到旋轉(zhuǎn)規(guī)律.
結(jié)果:旋轉(zhuǎn)現(xiàn)象為:
整個圖形可以看做是圖形的八分之一(一組大小不等的三個“角”)繞中心位置,按照同一方向連續(xù)旋轉(zhuǎn)45°、90°、135°、180°、225°、270°、315°前后的圖形共同組成的.
整個圖形也可以看做是圖形的四分之一(兩組相鄰的“角”)繞中心位置連續(xù)旋轉(zhuǎn)90°、180°、270°前后的圖形共同組成的.
整個圖形還可以看做是圖形的二分之一(四組相鄰的“角”)繞中心位置旋轉(zhuǎn)180°前后的圖形共同組成的.
2.圖中是否存在這樣的兩個三角形,其中一個是另一個通過旋轉(zhuǎn)得到的?
過程:同樣讓學生在畫圖過程中體會圖形中每個三角形之間的關系;或讓學生仔細觀察圖形,分析圖形,找出關系.
結(jié)果:圖中存在這樣的三角形,其中一個是另一個通過旋轉(zhuǎn)得到的.
整個圖形可以看做圖形的四分之一(一組“樓梯”)繞中心連續(xù)旋轉(zhuǎn)90°、180°、 270°.前后的圖形共同組成的.
整個圖形也可以看做圖形的二分之一(兩組“樓梯”)繞中心位置旋轉(zhuǎn)180°前后的圖形共同組成的.
板書設計:略
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仍然是圖形的基本變換。借助多媒體教學直觀生動形象。學生一般都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也在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