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課件
發(fā)布時間:2023-10-05 理想課件2023理想的課件通用15篇。
歡迎閱讀我們精心整理的“理想的課件”合集,如果您對某領域信息感興趣,可以參考本文的相關內容。教案課件在教師職務中占據(jù)了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們教師必須要堅守對它的認真態(tài)度。教案構成了全面的課堂教育基石。
理想的課件 篇1
1、學習列舉事例作論據(jù)的論證方法。
2、學習段首排比提出論點的方法。
同學們都有理想。但有同學雖有理想,卻刻苦勤奮不足;有同學也想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緊時間。那么,到底該怎樣去實現(xiàn)我們的理想呢?今天我們來學習陳群的一篇議論文章――《理想的階梯》,看他是怎樣告訴我們如何去攀登理想的高峰的。(板書課題)
1、論證方法。
1、提出嘗試要求:聽錄音,記下文章的中心論點,分論點來作論據(jù)論證分論點的事例。(用簡潔的話介紹)
2、學習聽錄音,完成以上練習。
3、點名回答練習答案。
4、快速看書。補充答案。
5、出示小黑板上正確答案相對照??隙▽W生成績。
四、第二次嘗試,鞏固目標“1”
1、明確嘗試要求,點讀課文第四段(除段首句外)內容。
(1)選擇論點。
(2)記下自己印象最深的詞語。
2、點名回答,信息反饋。
為什么記這些詞語?。ㄒ驗槭吕械倪@些詞語最能體現(xiàn)論點中的“刻苦勤奮”。)
3、歸納總結。
五、第三次嘗試,完成目標“2”
1、明確嘗試要求,分組分任務討論問題??焖匍喿x課文,討論完成:
(1)三個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相同特點?
(2)對三個分論點的論證有什么相同特點?
(3)三個分論點之間是什么關系?組成一句話可組成什么句式?
(4)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是什么關系?
2、學生討論完成以上練習。
3、點名回答,歸納出目標“2”,段首排比。
4、歸納總結:
學習了以上內容,陳群告訴我們到底要怎樣才能實現(xiàn)理想呢!(奮斗)從哪幾方面奮斗?(歸納板書)
得出:分論點圍繞中心論點,分論點是分析中心點的各個方面。
今天,我們學習了如何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要實現(xiàn)理想首先要“勤”。因為“業(yè)精于勤”。
我們就以此為題做一個練習:根據(jù)已給的中心論點,用排比或對偶的方法分解出幾個論點
理想的課件 篇2
我說課的內容是S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26課>。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描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文中的劉老師樂觀開朗,愛學生,愛工作,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zhí)著的追求。
編者選編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體會、學習劉老師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和頑強執(zhí)著的精神。
為能很好地落實上述編者意圖,針對講讀課文的特點,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
(一)情感目標
從劉老師的言行中收到熏陶與教育。
學習劉老師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從不同方面選取典型事例寫人的方法。
(三)認知目標: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主要內容。
了解課文通過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課教
學之重點,而理解課題“理想的風箏”則是教學之難點。
(一)教法:
1.根據(jù)閱讀提示,引導學生整體感知。
2.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其精神境界,抓住文中議論與抒情的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法:
合作交流,讀寫結合。
1. 課件。
2. 課前讓學生熟讀課文。
本文教學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生字詞,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結構。學習課文第4—6自然段,了解劉老師上課的情景。
第二課時學習課文第7—12自然段,體會劉老師對生活的熱愛與頑強執(zhí)著的精神,以及作者對劉老師的情感。了解文章的寫作方法,揭示課題含義。
(一)復習舊課,談話導入
1.作者回憶了劉老師上課的情景,分別是通過哪幾個典型事例來描述?
2.從這些典型事例中,你認識了一位怎樣的劉老師?
(二)繼續(xù)學文,了解放風箏的情景
默讀第9自然段,想:作者主要回憶了那兩個情景? 把打動你的情景讀讀,想想這情景為什么打動你。
(三)議論抒情,體會“我”情感
1.自由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說說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結合全文想:這理想的風箏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們,要向他那樣對失業(yè)、生活有追求)。
3、為我們放飛一架架理想的風箏的劉老師又是怎樣一個人? (身殘志堅、樂觀向上、熱愛工作、熱愛生活)。
(四)小結
1.討論: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劉老師的精神境界以及表達自己對劉老師的情感?
(1)通過幾件典型事例,描寫了劉老師上課和放風箏時的情景,通過細致刻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及作者的感受,來表現(xiàn)人物,表達情感。
(2)文章開頭借春天那萬物復蘇、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景象,來襯托劉老師樂觀向上,充滿朝氣與愛心的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1---3自然段。
2.春天是美好的,他戰(zhàn)勝了嚴寒,煥發(fā)著生機與活力。劉老師恰似春天,他頑強而樂觀地抗爭命運,挑戰(zhàn)困難,懷著對工作,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譜寫著動人的生命樂章。他的腿雖然不能奔跑,但他的心卻一直在飛翔。
(三)議論抒情,體會“我”情感
1.自由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說說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結合全文想:這理想的風箏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們,要向他那樣對失業(yè)、生活有追求)。
3.為我們放飛一架架理想的風箏的劉老師又是怎樣一個人?
(身殘志堅、樂觀向上、熱愛工作、熱愛生活)。
(四)小結
1.討論: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劉老師的精神境界以及表達自己對劉老師的情感?
(1)通過幾件典型事例,描寫了劉老師上課和放風箏時的情景,通過細致刻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及作者的感受,來表現(xiàn)人物,表達情感。
(2)文章開頭借春天那萬物復蘇、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景象,來襯托劉老師樂觀向上,充滿朝氣與愛心的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1---3自然段。
2.春天是美好的,他戰(zhàn)勝了嚴寒,煥發(fā)著生機與活力。劉老師恰似春天,他頑強而樂觀地抗爭命運,挑戰(zhàn)困難,懷著對工作,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譜寫著動人的生命樂章。他的腿雖然不能奔跑,但他的心卻一直在飛翔。
(五)作業(yè)
寫一個春天的片段,要求最少用上兩種修辭手法。
理想的課件 篇3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的凝練、優(yōu)美,培養(yǎng)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字斟句酌,細心研讀種種哲言睿語。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闡述、贊美理想的熏陶感染中,凈化靈魂,提高人生境界。
3、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1、體會詩歌構思精巧、語言精美的特點。
2、理解詩中的意象。
3、聯(lián)系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理想”兩個字我們從小就聽說過,并且從小到大老師一直會問,你們的理想是什么?現(xiàn)在,我們暫且不討論大家的理想是什么,一起來用這個詞造個句。
理想是船漿,蕩起駛向彼岸的生命之舟。
理想是翅膀,承載起翱翔于藍天的力量。
現(xiàn)在請同學們來試一試,發(fā)揮想象,每人造一個句子。
生:
師: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把這些句子連接起來,我們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一名詩人了。在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王家新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流沙河的一首關于理想的詩,看看詩人筆下的理想有著怎樣深厚的含義,看看這兩首詩是否有某些相通之處。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我們來聽一段范讀,同學們可以根據(jù)范讀,劃分詩句朗讀節(jié)奏,也可輕輕地跟著默讀。
師:下面我再將范讀播放一遍,請同學們注意聽其中的語調、音律和詞語的輕重緩急,自己輕聲地跟著朗讀一遍,體會詩中的情感和韻味。
師:好的,剛才已經聽了兩遍范讀,前幾個星期我們已經反復地強調過,朗讀要根據(jù)文中內容和情感的變化來調整語氣和節(jié)奏。在這首詩中,共有12個小節(jié),根據(jù)內容和情感的轉換,我們要注意對朗讀語氣作這樣的把握:第1小節(jié),明朗堅定的語氣,2~7小節(jié),悲壯沉思的語氣,8~11小節(jié),勸告警醒的語氣,12小節(jié),歡快奮發(fā)的語氣。下面請同學們有感情地進行朗讀訓練,揣摩這些語氣的不同。
師:下面,我們要進行一個小型的詩歌朗讀選拔賽,每組讀3小節(jié),其他三組做評委,對朗讀的這一組做出點評,看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師:通過剛才的朗讀比賽,同學們的朗讀已經取得很大進步了,很好。我們反復強調,語文,尤其是詩歌,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讀,背誦,才能逐步理解詩句的含義,品味作者的情感。下面,我們具體來探討每一小節(jié)的詩句。
師:這是一首哲理詩,現(xiàn)在再將第1小節(jié)的詩齊讀一遍,四人小組討論、思考:
a)這一小節(jié)的四句詩有什么特點?
b)這一小節(jié)的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c)“路”、“黎明”指的分別是什么?
生:第一節(jié)詩句之間好象是一個連環(huán)套,一句扣一句,讀起來很有氣勢。
師:對了,在這一小節(jié)中,下一句詩的開頭就是上一句結尾的詞。這種“以上句末尾的詞語作為下句開頭的詞語”的修辭方法叫做“頂針”,又叫“頂真”。我們還可以形象地稱作“蟬聯(lián)”、“接龍”、“連環(huán)套”等。那么這種修辭手法的好處是什么呢?
師:很好,今天我們又學了一種新的修辭手法。那么在這一小節(jié)中,詩人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
生:用了4個比喻,分別把理想比作“石”、“火”、“燈”、“路”。
師:很好,這里運用了4個比喻,使“理想”這一抽象的概念變得形象生動、通俗易懂。那么,這里的“路”和“黎明”又分別指什么呢?哪位同學來說一下。
生:“路”指人生前進的方向,“黎明”指理想境界。
師:很好,把這個意義加進去,詩句就變成了“理想照亮了前進的方向,引你走到理想世界。”這里用了四個比喻,重點放在后兩句,生動形象地告訴人們,理想是前進的方向。這一小節(jié)起到一個總領全詩的作用,總說理想的意義。下面幾個小節(jié),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理想的意義作出詮釋。
師:上節(jié)課,我們舉行了一個小型的詩歌朗讀比賽,這節(jié)課上,我們要舉行一個詩歌評論會,請同學們再次展開討論,說說你們最喜歡哪句詩,或者哪一小節(jié)的詩,為什么,好處體現(xiàn)在哪里?每位同學做一個小小詩歌評論家??梢越Y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
理想具有時代性、層次性,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也運用頂針,從生活狀況、社會秩序兩個角度說。)
“珍珠鏈”:把理想比作珍珠,從古到今,人類的理想有如串起來的珍珠鏈。
“脊梁骨”:一代一代人的理想,使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fā)展,理想是人類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
③第4節(jié):重點在后兩句,理想的實現(xiàn),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艱巨性和長期性。
理想應是崇高的社會理想,而不是“黃金夢”
獲得:自私心得到洗濯,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xiàn)后的喜悅。
⑥第7節(jié):為理想而奮斗的人,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到反對,從而使奮斗者陷入寂寥的境地。
師:后面幾個小節(jié)的詩句較難理解,我給每個小節(jié)設置了一個問題,同學們只要理解了這幾個問題就可以了。
a)第8節(jié)中“大寫的人”是指怎樣的人?
b)第9節(jié)中,詩人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說明了理想具有什么作用?
c)第10節(jié)中,請你舉一個例子,說明理想被“玷污”或“扒竊”,“考驗”指什么?
d)第11節(jié)中,為什么說英雄“可厭”、庸人“可笑”?
明確:
b)比喻,理想能讓罪人恢復正常人的靈魂,引導浪子走回正軌,理想的教育引導作用。
c)“十年”間,共產主義理想被玷污,共產主義信念被動搖(扒竊),考驗你是否能識別真假,對真正的理想堅定不移。
d)英雄夸耀當年,不再立新功,躺在功名簿上爭名奪利,因此可厭;庸人不愿意為改變眼前的環(huán)境而奮斗,因此可笑。
師:“理想開花”、“理想抽芽”比喻的是一種怎樣的現(xiàn)象?
生:今天的理想之花,結出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長成明天的濃蔭。
師:很好,概括起來,也就是說,樹立了理想,不懈地為之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結句為什么這么寫,而不是照應開頭?形容的是怎樣的一片景象?
生:象征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最好時代。
師:很好,以這樣的詩句做結,詩人是在鼓舞我們樹立理想,并為之奮斗。
下面,我們將這首詩的脈絡再做一次梳理。
《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進取的心。
以上詩句都說,到達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1、模仿第一段,寫一段詩句,以愛心、親情、生活、追求等為客體。
理想的課件 篇4
理想信念課程是培養(yǎng)青年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學習理想信念課程,學生能夠了解國家的根本宗旨和信念,培養(yǎng)民族自尊心和祖國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促進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本文將從理想信念課程的重要性、內容和教學策略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理想信念課程的重要性
1. 強化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理想信念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把家國情懷融入個人理想和追求中,增強自我認同感和榮譽感,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道德觀。理想信念課程是塑造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思想道德觀的有效途徑。通過學習,學生能夠了解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guī),認知真善美、倫理道德思想和生命觀,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奉獻精神;同時也能夠意識到個人追求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發(fā)展方向。
3. 促進個人全面發(fā)展。理想信念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渠道。通過學習,學生可以在政治、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得到提升和發(fā)展,增強個人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同時也可以在文化交流和創(chuàng)造中體驗與探索,實現(xiàn)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和諧統(tǒng)一。
二、理想信念課程的內容
1. 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理想信念課程的核心內容之一。通過講解國家與民族的歷史、文化、發(fā)展狀況,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和制度,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責任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中國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國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理想信念課程的重要內容。通過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時也要注重創(chuàng)新,讓學生了解新時代中國文化和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3. 思想道德建設。思想道德建設是理想信念課程的基礎和要義。通過講解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guī),教育學生遵守社會道德、尊重法律法規(guī),提升學生的倫理水平和道德素養(yǎng)。同時也要注重人類精神文明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保持文化相通、交流互鑒的開放心態(tài)。
三、理想信念課程的教學策略
1. 紅色教育和體驗式教學相結合。紅色教育和體驗式教學是理想信念課程的有效教學策略。通過參觀紅色文化場館、參加野外生存和探險、參與社會公益和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紅色教育和義務教育所傳達的理想信念。
2. 課堂演講和網(wǎng)絡輔助教學相結合。課堂演講和網(wǎng)絡輔助教學是理想信念課程的又一有效教學策略。通過學生自主發(fā)言、集體討論、知識網(wǎng)絡資源等形式,增強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借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構建多媒體教學平臺,結合實例案例和多元參考,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和學習業(yè)務能力。
3. 德育與文化藝術教育相結合。德育與文化藝術教育相結合是理想信念課程的特色教學策略。通過多樣化的文化藝術活動,讓學生了解國家文化、體驗人生、感悟人間,同時塑造健康的情感、品位和品德,提高個人審美素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
綜上所述,理想信念課程對于青年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是高等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建議在理想信念課程教學中,應注重教育過程與教育效果的統(tǒng)一,注重形式和內容的結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關,以更好地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理想的課件 篇5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22、理想的風箏》第二課時。下面我從說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八個反方面進行說課。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22課>。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描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文中的劉老師樂觀開朗,愛學生,愛工作,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zhí)著的追求。
編者選編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體會、學習劉老師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和頑強執(zhí)著的精神。
為能很好地落實上述編者意圖,針對閱讀課文的特點,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
1、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重點語句感悟劉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
2、體會“理想的風箏”的含義
3、感情朗讀課文,感受劉老師對工作、對生活的愛與追求,體會作者對他深深的思念之情。
教學重點:品味重點語句,感受劉老師對工作、生活強烈的愛與追求,體會作者的思念之情。
教學難點:體會“理想的風箏”的含義,從而理解題目為什么叫“理想的風箏”。
1、教法:根據(jù)閱讀提示,引導學生整體感知。
2、學法:合作交流,讀寫結合。
多媒體課件
、詞語組讀,構建課文內容框架,交流人物初步形象
1、讀下面每組詞語,聯(lián)系課文想一想,每組詞語使你想到文章中劉老師什么樣的故事?
女媧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丟了腿
旋轉跳躍 撐 離 急速一轉
手持線拐 翩翩起舞 扶搖直上 翱翔盤旋
撒脫 蹦跳 氣喘吁吁 得以滿足
2、總結:笑談腿疾 上課板書 放飛風箏
、學習事件,體驗人物豐富情感,感受細膩描寫之妙
1、笑談腿殘
(1) 過渡:我們知道,劉老師是一個殘疾人,在你的印象中,殘疾人提到自己的缺陷一般都會有什么表現(xiàn)?(遮掩、自卑、怕人取笑??),但劉老師卻笑著把自己的缺陷拿出來開玩笑,他是怎么說的呢?請同學來讀一讀。
(2) 思考:你覺得劉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樂觀幽默)
(3)問:那么同學們聽后,情感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指名說說同學們的感情變化。
情感體驗:教室里騰起一片笑聲。但笑過之后,每個學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情感,同時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
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些變化呢?
A、“酸澀”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找出幾個近義詞(心酸、難受、傷心)
B、一個沒有左腿,身體殘缺的人,多么叫人心痛啊。那么又是什么讓同學們尊敬呢?(劉老師堅強、樂觀的精神)
多么微妙的感情變化呀,請同學們帶著心酸及尊敬的感情讀一讀這段話。
2、上課板書
(1)、指名讀第5自然段,哪些細節(jié)之處打動你?
(2)、細讀第二句,為了寫劉老師板書,作者具體寫了他哪幾個動作?學生圈出動作的詞語,(扣住“撐地” “離地” “急速” 三次“轉”等詞語感悟),為了一次板書,劉老師竟要做上這么多艱難的動作,你體會到什么?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師,一天不知要這樣跳躍旋轉多少次!你又體會到什么?
(3)有感情地朗讀: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師,一天不知要這樣跳躍旋轉多少次。而他每轉一次,就引起同學們一陣激動的心跳。這樣的旋轉凝聚著劉老師頑強的意志,這是多么令人難忘的旋轉呀!這一次次的旋轉就是動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喚——“劉老師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3、放飛風箏
(1)、 剛才我們看到的是上課時的劉老師,那課后的劉老師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6至9自然段,說說作者主要回憶了劉老師放風箏時的哪兩個情景?(放風箏、追風箏)
(2)、 品悟句子,體會劉老師熱愛生活,挑戰(zhàn)困難的精神。
A、我常常站在他旁邊,看著他的臉。他臉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覺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個和我一樣的少年。
B、他笑著,叫著,拄著拐杖,蹦跳著去追趕線端,喊著:“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
(3)、小結:劉老師雖然身體是殘疾的,但劉老師從不讓自己的生活失去樂趣,他不但親手放風箏,既享受著風箏飛上藍天時的快樂,又享受戰(zhàn)勝困難成功的喜悅,從中感受生活的力量。
(4)有感情的朗讀第8、9自然段。
(5)從劉老師放風箏的表現(xiàn)中我感受到了他對生活的愛與追求是那樣的強烈。相對于劉老師,作為一個活潑的少年又該怎樣呢?
4、自由朗讀第10自然段, 理解:“理想的風箏”指的什么?
劉老師在學生的心田播撒下理想的種子,升騰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風箏,希 望劉老師的風箏也能播散在同學們的心間。
、提升感悟
1、雖然已經近30年沒見到劉老師了,可這么優(yōu)秀的老師又怎能不讓人思念呢?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帶著對劉老師的思念讀課文中最后一段吧。 2、在文中找出讓你感動的句子并說說令你感動的理由。
、作業(yè)小練筆
如果讓你在劉老師的風箏上寫一句話,你會寫什么?
理想的風箏
笑談腿疾 樂觀幽默
上課板書 頑強執(zhí)著
放飛風箏 熱愛生活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以劉老師的三件事情我主線,詳細學習笑談腿疾。上課板書、放飛風箏則進行適當?shù)囊龑?,學生自學,去領悟劉老師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教學過程中抓住重點句子,重點詞語讓學生進行理解,有利于學生深刻的體會劉老師那種堅忍不拔的精神。當然,在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請各位評委老師給予指正。
理想的課件 篇6
逐段(1―7節(jié))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jié),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xiàn)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jié)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頂針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jié)傳下接,首尾蟬聯(lián),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lián)珠。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有機聯(lián)系。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huán)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就叫“頂針”。)的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jié)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tǒng)領的作用(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比喻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后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說“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見,這一節(jié)的意思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例如: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樹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這個理想像燈一樣,照亮了夜行的路。這個理想像路一樣,引中國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國,引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前兩個比喻,從星星之火,到點燃熄滅的燈,說的是理想傳播的過程,例如李大釗等人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共產主義理想在中國是星星之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傳播,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就有如一盞明燈了。
第2節(jié),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fā)學生舉例證明: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社會是逐步發(fā)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種需要滿足了,就會產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過來說,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會不斷進步。這一節(jié)的標點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號,句號只有兩個,兩個句子是從兩個角度來說的。饑寒、溫飽、文明,是從生活狀況來說的。離亂、安定,是從社會秩序來說的。
第3節(jié),這一節(jié)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
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第3節(jié)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類理想有如珍珠鏈。為什么它又是歷史的脊梁骨呢?因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fā)展,理想是人類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肮耪战瘢裾諄?,先輩照子孫”,這個“照”字,既承接“瑩瑩光”,又照應第1節(jié)詩里“照亮”的“照”,先輩的理想照亮了子孫前進的道路。概括地說,這節(jié)詩的意思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
第4節(jié),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重點在后兩句?!袄硐胧橇_盤,給船舶導引方向”,與第1節(jié)第三句“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都說理想使人明確方向。第1節(jié)第四句說“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來的,這種理想是必然能實現(xiàn)的。第4節(jié)說了另一種情況:“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边@里說的是,理想的實現(xiàn),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后來越是認識其艱巨性、長期性。
第5節(jié),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這是說,理想使人樂觀。例如,饑寒年頭,有了溫飽的理想,相信靠勤勞的雙手一定能贏得豐衣足食,滿懷希望,情緒就樂觀了?!袄硐胧鼓憔髲姷胤纯怪\”,這是說,理想使人充滿斗志,頑強不屈地奮斗。例如,面對不幸,面對厄運,有了理想,相信厄運是可以戰(zhàn)勝的,前途是光明的,就會不屈不撓地奮斗。“理想使你忘記鬢發(fā)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就是說,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齡非常年輕,他壯心不已,奮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滿活力。
一是樂觀,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來,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內。這節(jié)詩的大意,可以概括為,理想給人力量。
第6節(jié),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決不是什么黃金夢。一個人想發(fā)財,想有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資產,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即使通過正當手段發(fā)財致富也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更不必說,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錢財了。為崇高的社會理想而奮斗,就顧不得個人發(fā)財,也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他所獲得的是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xiàn)后的喜悅,犧牲的是其他個人利益。
第7節(jié),“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xiàn)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制造某種物品時附帶產生的物品叫做副產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而不是個人榮譽。理想實現(xiàn)了,社會給你榮譽,這種榮譽只不過是理想的副產品。
寂寥,就是寂靜、空曠。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卻被誤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歷史上往往有這種情況。理想,就是要改變現(xiàn)狀。而尚未覺悟的人,總認為現(xiàn)狀是天經地義的,要改變現(xiàn)狀,在他們看來就是大逆不道,是瘋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對他,奮斗者的處境就陷于寂寥。
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處境盡管寂寥,但是他享受著斗爭的歡樂,所以有“寂寥里的歡笑”。但是,他畢竟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所以歡笑里又有酸辛。
布置作業(yè):
①抄寫并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④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理想的課件 篇7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22課>。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描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文中的劉老師樂觀開朗,愛學生,愛工作,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zhí)著的追求。
編者選編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體會、學習劉老師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和頑強執(zhí)著的精神。
為能很好地落實上述編者意圖,針對閱讀課文的特點,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
情感目標:學習劉老師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能力目標:學習本文從不同方面選取典型事例寫人的方法。
認知目標: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主要內容。
了解課文通過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課教學之重點,而理解課題“理想的風箏”則是教學之難點。
教法:根據(jù)閱讀提示,引導學生整體感知。
學法:合作交流,讀寫結合。
1、小黑板與錄音機。
2、課前讓學生熟讀課文。
導入新課,整體感知(相機出示小黑板)
截去撐地手持撒脫
支撐急速擎著拄著
甩掉轉向拉動蹦跳
泛起跳躍仰望追趕
酸澀旋轉漾出抓住
1、指名讀讀這些詞語,看看這些詞語中哪一組讓你想到劉老師的哪一件事情?
2、師生交流
第一組寫了劉老師“笑談丟腿”的事情第二組寫了劉老師“旋轉板書”的事情
第三組寫了劉老師“放飛風箏”的事情第四組寫了劉老師“追趕風箏”的事情
二、精讀文本,感悟特點
1.這節(jié)課我們隨著作者的回憶,一起走近這位特殊的老師。
指名讀第一件事情寫劉老師的,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讓你讀到了怎樣的劉老師。
(1)師生交流
這是一個幽默的劉老師。幽默在哪兒?
(2)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劉老師怎樣向我們講述這個故事的?從“笑”這個詞語中你們感受到劉老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這是一個非常開朗的劉老師;這是一個笑對人生、樂觀向上的劉老師。)
(3)誰再來讀讀這個劉老師“笑談丟腿'的故事,讀出他的幽默與樂觀。
2.劉老師的故事自然也感染了同學們,每個人的笑后對泛出了一種酸澀的感情,對老師丟腿感到非常惋惜,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
3.下面請同學繼續(xù)讀劉老師旋轉板書的事情,邊讀邊想,你又讀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劉老師?
(1)學生自讀課文
(2)師生交流
同學們,我寫板書可能是比較輕松的,但是對于身有殘疾的劉老師呢?
(劉老師寫板書很艱難)
(3)如此艱難,劉老師每轉一次都會引起同學一次心跳。相機提問:
這“心跳”源于什么?(對劉老師的擔心);這“心跳”出于什么?(對劉老師的尊敬)
(4)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劉老師?(敬業(yè)負責、身殘志堅、有執(zhí)著追求的劉老師)
4.然而最難忘的是劉老師放飛風箏的事情,讓學生聽讀課文錄音,跟隨劉老師一起放風箏,邊聽邊思考,說說你聽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劉老師?
(1)師生交流
(從親手扎的各式各樣的風箏可以看出劉老師是個認真細致、心靈手巧的老師);
(2)教師出示:“他總是手持線拐……在風中翱翔盤旋?!?/p>
讓學生讀這一段話,然后思考:此時的劉老師沒有說一句話,但是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他希望他的學生在未來的日子里和燕子一樣高飛;)
(3)同學們,老師臉上甜蜜的笑,作者在寫的時候,用了一個什么樣的詞語?
從“漾”這個字,大家又感受到一個什么樣的劉老師?
師生交流,教師板書。(這是一個熱愛生活的劉老師)
5、在學習第四個典型事例時,我運用了由扶到放的方法讓學生依照剛才的學法去概括出劉老師的特點。(這是一個喜歡挑戰(zhàn)自我的劉老師)
過渡:在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后,如何理解課題“理想的風箏”這一教學難點呢?
我提出了以下四個問題。
1、劉老師放飛的僅僅是風箏嗎?
2、他放飛的是什么?(理想)
3、那他的理想是什么?(理想就在劉老師放飛與追逐的風箏里,對生活的滿懷激情;理想就在劉老師旋轉的拐杖里,對工作的執(zhí)著追求;理想就在劉老師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日子里;對學生的無私關愛;)
(文中劉老師放飛的風箏是他熱愛生活的標志。劉老師盡管腿有殘疾,行動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風箏寄托自己要在廣闊的天地之間放飛自己心中的理想)。相機畫風箏。
4、劉老師放飛的風箏給予我們什么?(劉老師的身傳言教,給學生以深刻地影響,使作者在幼小的心靈里也播下了理想的種子,升起了理想的風箏。當作者蘇步陽在xxx時遭到殘酷打擊的時候,晚年躺在病榻上病痛難忍的時候,總是會想到劉老師,要像劉老師那樣無論遇到什么困難與挫折都要樂觀向上、有執(zhí)著的追求。)
以“一個__________的人”為題寫一篇短文,試著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表達方法。
板書設計:
22理想的風箏
樂觀向上身殘志堅熱愛生活挑戰(zhàn)自我
↑↑↑↑
笑談丟腿旋轉板書放飛風箏追趕風箏
↑↑↑↑
截去撐地手持撒脫
支撐急速擎著拄著
甩掉轉向拉動蹦跳
泛起跳躍仰望追趕
酸澀旋轉漾出抓住
本節(jié)課的設計意圖之一: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找到了一個教學目標、教材和學生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充分利用文中這樣幾組重點詞語,使學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弄清課文講了劉老師哪幾件典型事例,由于抓住了教與學的結合點,學生就能深入淺出地閱讀文本內容,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劉老師的內心世界,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鳴。
在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時我用了四個問題。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一組分解難點又逐步靠近并解決難點的問題。給了學生臺階,又順應著整堂課的理解,顯得水到渠成,通俗易懂地讓學生理解了“理想的風箏”是什么!
本節(jié)課的設計意圖之二:
小學六年級的長課文是與初中相銜接,是為學生升入初中學習作準備的。如何長文短教、精處細讀?我想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如何讓學生學會取舍;如何讓學生學會抓住文章的重點詞句去理清文本的線索,去統(tǒng)領全文,這一教學理念的設計在這節(jié)課中我作了一些滲透。相信學生能從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能學到一些閱讀長文的方法。
以上是我對這篇課文的一些粗淺的認識,旨在拋磚引玉,不當之處,敬請老師們批評指正!
理想的課件 篇8
1、人的生活大體可以分為 、 、 和 四個方面,人生理想也可以相應的分為 、 、 和 。
2、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人們有著 的社會理想。
3、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國建設成為 、 、 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
4、共同理想符合我國現(xiàn)階段的 ,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 和 。
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巨大 。
1、讀讀課本p116鄧小平的話,談談你的啟示是什么?
2、討論課本p117的兩個問題,并說出自己的觀點。
3、閱讀課本p187數(sh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了什么?
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什么?
1、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是現(xiàn)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 ,這一理想力爭在 基本實現(xiàn)。
2、魯迅年輕時,看到列強用海軍侵略中國,曾想當海軍;后來他想用實業(yè)救國,于是改學工業(yè)技術;畢業(yè)后面對中國現(xiàn)實,轉而學醫(yī);在日本學醫(yī)期間,又認識到中國人急需治療的不是身體而是靈魂,于是又拿起文學這個武器,去喚醒億萬民眾。魯迅個人理想的改變,表明他
3、黨的xx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對小康社會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現(xiàn)階段達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 ②現(xiàn)階段的小康是不全面的 ③現(xiàn)階段的小康是不平衡的 ④現(xiàn)階段的小康是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理想的課件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在了解文本思路的前提下篩選提取信息;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了解篩選提取信息的基本思路,學習寫批注、寫感想片段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幫助學生樹立“追求集體的幸福和榮譽”的崇高理想。
[教學重難點]
1、讀懂文本,理解文中作者對有關理想的看法。
2、使學生正確的理想,并產生為之終生奮斗的動力。
1、交流所搜集有關作者的資料,了解作者。
2、學生交流搜集到的當年10個學生給巴老寫信的相關資料。
3、小結:從上述材料中,我們看到巴老坎坷而又輝煌的一生,遭遇過挫折、打擊和失敗,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我想,凡是有志青年都會產生一個疑問:巴老是怎樣戰(zhàn)勝困難走向成功的呢?從他那里,對一個人的一生的奮斗我們能獲得怎樣的啟示呢?
師:看課后練習第一題,在全文內容中,你最急于閱讀的兩個內容是哪兩個?
師:較為趨同的想法是“我的理想”“我的追求”兩個內容,我們就從這兩個內容的閱讀開始。請看書,先讀“我的理想”的段落。
師:讀“我的理想”,肯定是想知道巴老的理想是什么吧。讀后,你有答案了嗎?
生:巴老的.理想是“把個人的生命聯(lián)系在群體的生命上面”。
生:第二個答案好。因為這一句話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師:點頭不算完,要說說為什么這一句話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生:本段先分后總,先分說自己20、30年代和現(xiàn)在所表達過的理想,后總說一生的理想。
師:說的好,回到答案上來,“集體”一詞是什么意思,要詮釋一下。能否在本段中找一個詞來替代?
師:大家知道了巴老的理想,還想知道巴老是怎樣追求理想的。讀“我的追求”段落,看看我們能獲得什么?
師:做個游戲:選:選學生讀某些句子,要求所讀句子有一個集中的內容,其他同學聽讀,談談你對作者追求理想的過程有什么認識,行嗎?
生:晚年的作者仍然受理想的洗滌、鼓舞,為理想而奮斗。
師:同學們說的好,這三句話完全可以概括出巴老一生追求理想的輝煌歷程。
師:讀了以上兩節(jié)內容,我們對巴老一生的崇高理想以及追求理想的輝煌歷程有了了解,現(xiàn)在你最想說的話是什么?,想想,相互說說。
三、再讀課文,并根據(jù)課文的書信格式給巴老寫封信,要求格式要正確。
談到理想,不少同學也和10名寫信少年一樣有困惑。在上節(jié)課中,不少同學就表示對文中“我的迷惑”的內容感興趣,我們來一起研讀。
師:巴老在尋找理想中有什么困惑?讀出來了告訴大家。
師:這些都是巴老在尋找理想過程中的困惑。再讀,說說產生這些困惑的原因是什么?
師:注意: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有很多呀,文段中的“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指的是什么,要結合文段內容才能準確回答。
師:巴老是這個意思嗎?我來讀一段話,大家想想怎么表述才準。(讀第5段“這幾十年來—————定風珠也會變成風信雞”一段)
師: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一直采用篩選提取重要信息的方法解讀文本,大家有所體會吧!下面做一個當堂練習:
課堂練習:讀“我的希望”(第9段),說說作者對同學們提出了幾點希望?(分條表述)。
師:我來讀,同學們提取信息。讀“親愛的同學們————千萬要珍惜你們寶貴的時間?!?/p>
生:希望青少年認識到青春的美麗與使命,懂得珍青春時光。
師:好?。∽x“只要你們—————就永遠不會迷途。”
生:希望青少年樹立為集體為祖國奮斗的崇高理想,不迷途。
師:為集體為祖國奮斗的崇高理想,概括得好!讀“理想不拋棄—————光輝之中?!?/p>
師:苦心,摘取文中重點詞,好!讀“不用害怕——————就不會給黃金潮沖倒。”
生:希望青少年勇敢地、充滿自信地追求理想,在黃金潮面前不動搖。
師:勇敢地、充滿自信地分別從“不用害怕”、“不要看輕自己”中來,不動搖從“站得穩(wěn),頂?shù)米 敝衼?,太好了!在練習本上修改答案?/p>
理想的課件 篇10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暢談理想,展開想象對自己的未來進行美好憧憬。
2.指導學生講真話、吐真情、表達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態(tài)度自然大方。
3.點撥聯(lián)系自己的興趣、愛好、向往,敢想敢說。還要耐心傾聽、進行評價。培養(yǎng)良好的聽話和說話習慣。
4.引導學生認識到人生早期樹立理想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為理想而努力奮斗的情感。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暢談理想,培養(yǎng)良好的聽話和說話習慣。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生早期樹立理想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為理想而努力奮斗的情感。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讀著名詩流沙河曾經寫的詩歌《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
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載著你出海遠行。
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
可望不可及,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
……
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
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2、師生暢談理想:是啊,理想不僅是一個美好的名詞,更是通過奮斗可以實現(xiàn)的目標和愿望。俗話說得好:“人無志而不立。”那么,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1、齊讀習作提示,思考本次習作的內容與要求。
2、引導學生匯報:命題作文、作文題目為《我的理想》、要寫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為什么有這樣的理想、準備怎樣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1、理想是什么。
2、為什么要樹立這樣的理想。
師:其實理想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想聽聽老師的理想嗎?我的童年是在鄉(xiāng)下度過的,有一段時間,我迷上了圖畫書,但因為家庭貧寒,父母拿不出錢來給我買。每次到十幾里外的場鎮(zhèn)商店,看到售貨員阿姨坐在柜臺后津津有味的閱讀著那些圖畫書,我就會羨慕不已。
那時,便悄悄地立下了人生第一個理想——長大后當一名商場的圖書售貨員,天天看圖畫書。今天看來雖然幼稚天真,但這個理想?yún)s陪伴我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童年!考上學校后,因為喜歡文學,又立下成為作家的大志;工作后,才慢慢將理想穩(wěn)定下來——猜猜是什么?做一名受學生喜歡的老師。孩子們,不管你有什么樣的理想,我想,每一個理想背后,也應該有一定的原因(板書:為什么),或者一個小小的故事。讓我們來用心聆聽,你為什么要樹立這樣的理想?
同桌互相說自己理想后面的故事,然后小組推薦5—7人說。
一個理想,就是一段故事,也就有了一份幸福的期待!有人說:理想是用來追的,不是用來想的。為了實現(xiàn)理想,很多人為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才終于成功!請看屏幕:(出示高爾基和劉翔奮斗成功的案例。)為了實現(xiàn)理想,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記得作家巴金曾說過:理想不拋棄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就終有實現(xiàn)理想的那一天。(燈片出示)
1、出示范文,引導與作文提綱結合起來。
孩子們,此刻,你的心中一定涌動著關于理想的種種激情,那就請拿起你手中的筆,以《我的理想》為題,寫下你對你的理想以及理想背后的故事,當然,還有你準備為之付出怎樣的努力。寫的時候,重點要把理想背后的故事和你準備為之付出怎樣的努力寫清楚,還可以試著運用首尾照應的寫法安排自己文章的結構。
理想的課件 篇11
學習目標:
1、內容具體、條理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理想,表達真情實感,并能恰當?shù)剡\用從其他學科學到的材料豐富習作的內容。
2、能根據(jù)評改要求,對習作《我的理想》進行賞評、修改,在活動中悟得習作之法、修改之法,提高習作能力。
3、從自我鑒賞和賞析他人的習作中,增強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將不夠具體的內容通過修改變具體,讓學生在課堂上悟得修改之法。
上課之前,老師有一個好消息想告訴大家,那就是《河邊柳》雜志要征集同學們《我的理想》的優(yōu)秀習作,老師想把你們的作品推薦上去,大家有信心嗎?(好,期待你們這堂課通過修改讓自己的作文更出色。)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次習作的具體要求。
(生匯報,師板書:內容具體 ?條理清晰 ?運用材料 ?表達真情)
二、分享精彩開頭:
大家寫的作文,老師都讀了,發(fā)現(xiàn)有三個優(yōu)點,一是同學們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純真樸實的理想;二是文章很條理,能將理想是什么、為什么產生這樣的.理想,以及怎樣去實現(xiàn)理想分段按順序來寫;三是大多數(shù)同學的開頭都很精彩。
這些開頭好嗎?好在哪里?誰能告訴老師?
師:這些開頭有的是設問句,有的是比喻句,有的引用了名言,有的采用了抒情的方法,將我的理想是什么開門見山交代的很清楚,語言簡潔而不失生動,掌聲送給這些同學。
三、師生共改一文:
當然,我們的習作也有不足,比如中間部分寫得不夠具體。(出示一生習作片段抽生讀)
孫婉瑜同學的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你覺得寫得怎樣?誰能幫她修改一下。
五年的習作生涯,我們養(yǎng)成了良好的修改習慣,誰能將我們以前總結的修改方法說一說。
2、運用三讀三改法合作修改習作。
師:小組成員的作文已經瀏覽三次并提出修改建議的,請將作文本回歸自己手里,針對小組成員給你提出的修改建議自改習作。
五、匯報修改成果:
誰來匯報一下你們小組的修改成果?
六、展示精彩文筆:
師:請同學們將自己改后的習作再讀讀,或許你會發(fā)現(xiàn)仍有某些地方不通順、不具體,那就再改改;也或許你會發(fā)現(xiàn)文中的某一個句子或某一段寫得很精彩,那就美美地讀出來。好了,開始。
播種理想,也就是播種了希望,老師衷心地祝愿每一顆希望的種子都扎根泥土,心向陽光,是葉要吐綠,是花要爭輝,待到姹紫嫣紅花滿園,我為春陶醉!
期待你們將修改后的文章發(fā)到老師的郵箱里,也期待你們的文章能變成鉛字,刊發(fā)在《河邊柳》雜志上。
理想的課件 篇12
四川省雙流縣棠湖中學孫曉暉總體構思:新的教材觀要求我們要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又根據(jù)過去“初中語文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課題研究的成果經驗,我們計劃用第一、二單元的教材內容,把基本的語文學習習慣養(yǎng)成教育鋪開。《理想》這首詩寫了作者有關理想的種種感受和體悟,習慣養(yǎng)成教育定位于:
1、繼續(xù)學習朗讀——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2、強化第一單元已培養(yǎng)的習慣:作筆記;作勾畫;質疑這里習慣培養(yǎng)的具體操作指標是:有具體的方法;有強烈的意識;有行動。由于本詩的內容“形散”,又基于學生生活閱歷的限制,理解詩文內容的水平可深可淺,因而學習的重點舍棄了整體感知,而放在局部探究感受上。關鍵是學生能有自己的體會點,學習才落實,因此大膽設想:在學生對詩充分感知后,讓學生根據(jù)當時的感知情況自己選擇或“先質疑”或“先說自己有感受有體會的.詩句”(在教學實際中學生90%選擇先質疑),在“質疑”和“體悟”過程中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與導向。其附著的教學內容是: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富于聯(lián)想與想象,教學中通過仿第一詩節(jié)造比喻句“理想是________,_______”進行聯(lián)想與想象的思維訓練?!扒楦?、態(tài)度、價值觀”作如下導向準備:
1、有理想才能有作為;為了實現(xiàn)理想,要有“犧牲”的準備,比如“犧牲”一定的玩耍時間。重要的是要有得失觀,有得必有失,只看你想得到什么,因而可能要舍棄什么。
2、通過對“忠厚者常遭不幸”詩句的探討,培養(yǎng)學生敢于“懷疑”
教學板塊:
一、導入:(作者流沙河是四川金堂縣人,班上也有學生是金堂縣的,因而采用創(chuàng)設“接近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教學實際中效果很好)我們班上有沒有來自金堂縣的同學?你們與《理想》的作者流沙河可是“老鄉(xiāng)”哩——自然簡介作者,引入課題。
二、充分感知:1、學生自由讀,借助工具書掃除生字障礙,讀準字音。
2、學生齊讀,師正音。
3、請一位學生讀,其余作勾劃。(之前已教學生怎樣勾劃:一疑二好三關鍵,勾劃提示最明顯)三、質疑。方式:學生質疑學生答,師點撥。
教師準備:
(一)第3節(jié):“歷史的脊梁骨”——人類不斷前進的動力第4節(jié);“折磨我那進取的心”——為理想而奮斗的過程是漫長而曲折的,失望、失敗是折磨人的。第6節(jié):“敲碎你的黃金夢”——對人靈魂的警醒和凈化。
(二)借對“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的理解鼓勵學生敢于懷疑。
三、通過誦讀感受品位詩文。
(一)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感受深的詩句,并且說說理由;有感情地讀一讀。引導學生評價:是否讀出語氣,是否讀出感情。(二)聯(lián)想拓展:適時引導學生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三)自由組合小組,選喜歡的詩節(jié),表演朗誦。
2、鼓勵學生在朗誦形式上有創(chuàng)意;
3、教學生學會傾聽;
4、對別人的優(yōu)秀表現(xiàn)衷心贊賞,學會鼓勵他人。
四、積累,作勾劃匯報——好詞佳句給“可望不可即”造句。
五、作業(yè):
(一)仿照“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造句。
(二)找合適的音樂配樂,準備朗誦比賽。
理想的課件 篇13
(一)說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我們的共同理想》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級第四單元第九課第一個框題。第四單元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樹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養(yǎng)學生的艱苦奮斗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落腳點。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我國的基本國情、基本國策,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第九課的課題是《實現(xiàn)我們的共同理想》,本框題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現(xiàn)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其立志報效祖國,從而最終落實本冊的教學主題“責任與使命”。由此可見,本框題在教材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共產主義社會是什么樣子?奮斗了幾十年,為什么還沒有實現(xiàn)?如何看待這一最高理想和現(xiàn)階段我們的.共同理想之間的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什么一些地區(qū)、一些人的生活還不是很理想從學生面臨的這些實際問題出發(fā),根據(jù)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同時依據(jù)課標中“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理解社會發(fā)展不平衡的現(xiàn)狀,增強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使命感;知道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體會理想的實現(xiàn)必須經過艱苦奮斗,立志為將來報效祖國、奉獻社會努力學習”這一具體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結合無數(shù)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不斷奮斗的歷史,確立為共產主義奮斗的價值目標;結合我國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實現(xiàn)由貧困到溫飽、再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進對社會主義的情感。
2、知識與能力目標:
(1)明確我們的最高理想和現(xiàn)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把握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之間的辯證關系。
(3)理解現(xiàn)階段的小康水平。
(4)明確本世紀頭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5)通過對小康一詞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用全面和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
3、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我們的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
(2)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采用討論方法,讓學生明白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之間的辯證關系。
(3)以學生展示為主,采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白我們現(xiàn)階段的小康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在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教學重點:如何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教學難點: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之間的辯證關系;為什么說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是中華民族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基于本學科、本框題的特點以及九年級學生感性思維能力較強、理性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的特點,這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自主探究法、分析歸納法、小組合作法。
1、導入新課:播放歌曲《真心英雄》,引導學生從歌曲的旋律中領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夢即理想,引入新課《我們的共同理想》。
2、講授新課:
活動一:說一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子的?”通過分組討論、交流,激發(fā)學生對未來美好社會的向往之情,從而過渡到人類社會終將發(fā)展到共產主義社會(最高理想)等內容。
活動二:故事會“踏著英雄的足跡”。結合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共產主義理想前仆后繼、流血犧牲的歷史,感悟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的激勵作用,引導學生逐步確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同時說明:實現(xiàn)共產主義這一最高理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引出“現(xiàn)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活動三:“感受身邊的變化”。通過老照片與新照片的對比及課本P114材料的閱讀,感受我們身邊的發(fā)展與變化,明白這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活動四:認識現(xiàn)階段的小康水平。多媒體展示三組圖表,并補充相關資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理解現(xiàn)階段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fā)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明確本世紀頭20年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活動五:描繪全面小康生活參照課本P116的內容,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外開放等方面或者從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與國外的聯(lián)系等方面去擴展想象空間,激活想象力,通過想象體會我們祖國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播放宋祖英演唱的歌曲《越來越好》,多媒體顯示歌詞,學生同唱,結束新課。)
理想的課件 篇14
一、教材分析
本文描繪了在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小朋友們根據(jù)自己的理想扎出了不同樣式的風箏,并將風箏放飛上天的情景,表現(xiàn)了春日的童趣,也表達了孩子們遠大的理想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文章語言富有兒童特色,淺顯易懂,有許多富有想象力的地方,處處充滿童趣,寄托了孩子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二、學情分析
學生升入三年級時,已經能夠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并在閱讀中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向往美好的情境,懂得文章蘊涵的淺顯的道理。因此,在本課中我旨在通過各種形式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借助想象的翅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設計理念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毙抡n標也倡導:“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融洽的課堂氛圍中觀察、想象、朗讀;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自由傾吐、體會、感悟。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資源,為我所用——不但要呵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更要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觀察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釋放學生在一片心靈自由的藍天里展開想象的翅膀,顯得特別重要!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進一步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掌握識字的方法。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風箏代表著“我們”理想。
3、有感情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春天人們最喜歡做的戶外活動是什么?你都見過什么樣式的風箏?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新課文,看老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這篇課文里也介紹了很多風箏,想知道它們是什么樣式的風箏嗎?趕快打開書,看看書中是怎么寫的。
[通過和學生交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拉近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標自然段的序號,遇到不認識的字,想辦法解決。
[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2、生字都認識了?我們一起來認一認。(出示課件)指名讀、開火車讀。強調:翅膀翩舞勺的讀音及字形。
[提醒學生注意易錯的聲字讀音和字形。]
3、這些生字都回到課文里了,你們還認識嗎?讓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先用手勢告訴老師這篇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我們來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們的生字讀音讀準了嗎?
理想的課件 篇15
主題: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為重要的東西,它關系到一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社會觀念和道德水準等方面,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信仰。它不僅是個人追求和奮斗的方向,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前行的重要力量。而對于現(xiàn)代年輕人來說,他們的理想信念更是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和考驗。
面對如今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生活環(huán)境,很多年輕人感到迷茫和無助,生活的喧囂和紛繁讓他們往往難以把握生活的方向和目標。理想信念對于他們來說就尤為重要了。我們應該引領年輕人要有自己的理想信念,而這些信念不應該只關注自己的利益,更要考慮到社會和國家的發(fā)展。
今天的中國,正在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國家強盛,人民幸福,中國夢正逐漸成為現(xiàn)實。尤其是我國青年人,他們正在成長和奮斗,也肩負著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任。理想信念在這個時候變得尤為重要,它可以指引他們在前行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堅守信仰,不忘初心,為祖國的未來獻出自己的青春。
那么,如何才能讓年輕人建立起自己的理想信念呢?首先要讓他們了解并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其次,要培養(yǎng)他們對社會和國家責任感和奉獻精神,讓他們把自己的力量和夢想融入到國家的發(fā)展中,為人民的幸福作出貢獻。再次,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年輕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為實現(xiàn)中國夢盡力。
當然,建立起理想信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年輕人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我們應該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讓他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成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更多優(yōu)秀的年輕人走向更廣闊的舞臺,為中國夢貢獻自己的才華和力量。
正如我們深愛的毛主席所說,“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是促進人類歷史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讓我們牢記初心和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弊屛覀児餐瑸榕囵B(yǎng)年輕人的理想信念、引領他們成長而努力,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散步的課件(通用15篇)
計劃書展示是教師授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現(xiàn)在是準備計劃書展示的時候了。撰寫計劃書需要具備靈活性和適應性,那么有哪些優(yōu)秀的計劃書展示可以在網(wǎng)上推薦呢?我在網(wǎng)上看到了一篇關于“散步的課件”的文章,覺得非常有趣,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并能成為您的參考和借鑒!
散步的課件 篇1
【學習目標】
1. 學習運用精巧的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主題的方法,體會人物形象美。
2.品味揣摩語句,感悟語言對稱之美。
3.把握文章主旨,體會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及對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學習重點、難點】
1.品味揣摩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我”對生活的使命感。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 體現(xiàn)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lián)系 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xiàn)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 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走進《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陽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魚塘,還有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的情感漣漪……
一、尊老愛幼形象美
1.自由朗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⑴散步的地點是:田野。
⑵散步的季節(jié)是:初春。
⑶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⑷散步的過程發(fā)生了:分歧。(用原文的一個詞來回答。)
⑸結果如何?我”背母親,妻背兒子,一起走小路。
⑹根據(jù)以上信息,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
本文通過記敘祖孫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現(xiàn)了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
2.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思考下面問題:
⑴散步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分歧?決定權在誰?分歧是如何解決的?
明確: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本不愿出來。(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埋下伏筆。注意“熬”字。)兒子要走小路,因為小路有意思。決定權在我。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她走不過去的地方,讓我背著她。
3.跳讀課文,說說你最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么?用“我喜歡 ,因為他(她)是一個_____的人,如:________。”的句式說話。
總結歸納:我:孝順、誠懇。
我的母親:慈愛順從,愛護小輩。
我的妻子:溫柔賢惠。
我的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
二、詩情畫意情境美
1. 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卻抓住了瞬間的美麗,感受到特有的溫馨和 美好。你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嗎?找出文中你最欣賞、感觸最深、含義深刻的詞語、句子、段落。用“________一句很美,美在________”說話,先小組內互相說,再全班交流。
示例:“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一句。 美在:⑴突出身體不好的母親度過這個冬天的艱難。⑵寫出了“我”為母親安然度過這個嚴冬而慶幸。⑶與前文“太遲太遲”與“總算來了”相照應。
又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边@一句很美,美在:開門見山,刻畫了簡潔而富有詩意的鏡頭,美在句式有強調的意味,顯得鄭重其事。
“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這一句很美,美在:描寫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景象,暗示“生命”的活力。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贊。
又如:“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薄拔业哪赣H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边@兩句美在:運用對稱的句式寫出了老人對子女的依賴如同子女幼小時對父母的依賴一樣。這些句子將兩個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襯,形式上有對稱之美,內容上也富有情趣。
又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币痪浜苊?,美在:“世界”這個詞是大詞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責任,既要贍養(yǎng)老一代,又要撫養(yǎng)下一代,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大使命。
2.“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本渲屑狱c詞能否互換?請說出你的理由。
明確:不能互換。“強壯”是從母親看兒子的角度說,母親年邁,我正值壯年。“高大”是從兒子看父親的角度來說的,兒子還小,覺得父親高大。
3.《散步》是一篇美文,它不僅美在內涵,還美在句式的整齊、對稱。比如: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請從文中找出。
學生自已找出句子讀一讀,感受文句的整齊美。例如:①有的濃,有的淡。②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③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④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三、小中見大主題美
1.認真讀課文,深入理解:“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樣寫難道不羅嗦嗎?)
點撥: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現(xiàn)在的寫法,表現(xiàn)出了濃濃的親情。
“我”這個字擺的地方很重要,表現(xiàn)出“我”的一種責任感。
這個句子的句式很美,這樣寫很莊重,表現(xiàn)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 我為什么感到責任重大?
(點撥:假如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母親會怎樣想? 如果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母親走大路,妻子和兒子會怎樣想?)
明確: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我”作為一個中年人,處于一個中間的位置?!拔摇备械搅松頌橹心耆说呢熑蔚闹卮蟆?/p>
3. 說說你對“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边@句話的理解。
教師點撥:從字面上看,這是形容他們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閃失,特別是母親,是經不起摔的,非穩(wěn)當不可。這個形象有象征意義,中年人的責任,既要贍養(yǎng)老一代,又要撫養(yǎng)下一代,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結束語:
當我們呱呱墜地,是父母付出自己的青春年華,把幼小的生命喂養(yǎng)成人。當我們漸漸成長,是父母站成一座高山,為我們擋風遮雨。羊羔用跪乳來感恩親情,烏鴉用反哺來回饋親情,孟郊用“三春暉”來贊美親情。讓我們回家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讓我們將點點滴滴的愛稀釋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里,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散步的課件 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集體舞,初步掌握固定的動作模式,努力嘗試在X X處獨立做出即興動作。
2、感受集體舞中與同伴合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音樂:田納西搖擺舞曲。
活動過程:
一、結合繪本情節(jié),熟悉固定的動作模式。
1、出示P1,小蛇是怎樣散步的?說一說,做一做。
2、學做基本動作1:看一看,扭一扭。(小蛇還會怎么樣,再扭一扭)
3、出示P2,遇見大水坑,小蛇會怎么過去呢?(幼兒說并做)
4、出示P3中的①②③,幼兒表述并作動作,學做基本動作2:拱一拱,縮一縮。
5、出示P4,小螞蟻是怎么過去的?學做基本動作3:走走走走,停一停。(休息一下)
6、出示P5,一個接一個,教師帶頭和孩子們依次抓著前者的衣服,用“走走走走,停一停(加入動作:看身后同伴)”繞一圈。
7、出示P6中的①②,幼兒說對話。
8、出示P7(小蛇——呼),這時小蛇怎么了?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可以怎么休息。
9、出示P8①②③,小蛇是怎么過河的?
二、配合音樂,幼兒集體跳舞。
1、回憶繪本,教師用故事情節(jié),提醒幼兒將基本動作串連。
2、配合音樂完成完整的舞蹈。
三、嘗試兩人配合跳集體舞。
1、你們喜歡小蛇嗎?為什么?
2、小動物們也喜歡它,來找小蛇跳舞了。幼兒按圈設分成小蛇(站里圈),小動物(站外圈)
3、幼兒兩兩,面對面。好朋友見面會做什么?學跳動作1、2、3:招手,招手,扭一扭;握手,握手,扭一扭;(拉手)跑跑跑跑,停一停(看朋友)。
4、好朋友休息一下,互換位子,再繼續(xù)跳一次。
5、配合音樂,完整跳一次 。
散步的課件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有感情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我”愛在樹林中散步的原因。
【能力目標】學習說明文的表達方法。
【情感目標】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熱情。
二、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我”愛在樹林中散步的原因。
三、教學難點:學習說明文的表達方法。
四、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收集關于樹木作用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課件(美麗的樹林)同學們你們喜歡這樹林嗎?說說你喜歡它什么?(生暢所欲言)同學們真會感受自然的美,感受生活的美。作家林頌英也喜歡在樹林里散步,并寫下了一篇文章,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作品?!段覑墼诹种猩⒉健?/p>
(板課題)這是一篇說明文,
(二)讀課文,感知課文
1、出示課件,展示思考題:(默讀)
①說說“我”為什么愛在林中散步?
②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說明了什么?請用 “~~~~”線畫出相關的語句。
2、檢查預習情況。
①課文向我們介紹“我”愛在樹林中散步的原因。(引導體會)
小結過渡:全文按分—總的結構安排向我們介紹“我” 愛在樹林中散步的原因。為了進一步向我們向我們說明“我” 愛在樹林中散步的原因。課文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呢?說明了什么?(生討論出答案,說出那句課件展出分析那句)
A、近百年來,工業(yè)越來越發(fā)達,工廠越蓋越多,數(shù)不清的煙囪向空中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少科學家產生了憂慮,擔心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會給人類帶來難以想象的災難。(舉例子)
B、 如果每個人平均有10平方米的森林,就可以保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不至于繼續(xù)增多,人類有足夠的氧氣可供呼吸。(作假設、列數(shù)字)
C、1.5公斤炸藥爆炸發(fā)出的聲音,在空曠的地方,能傳播到4000米遠,而在樹林中,400米以外是聽不見了的。(列數(shù)字、作比較)
D、怪不得人們常常用綠色來粉刷房屋,以獲得寧靜和涼爽的感覺。(舉例子)
E、我更要感謝它們,它們默默地保護著我們人類。伸張著的樹冠如同一把把保護傘,那茂密的枝葉,把有害的微粒層層攔住。對這樣的優(yōu)秀的義務清潔員,我怎能不懷著深深的謝意?。ù虮确剑?/p>
a、“優(yōu)秀的義務清潔員”指的是什么?
b、把第3句話變換一種說法,使意思不變。
c、從這幾句話中,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感情?(指導讀好這一句)
(三)總結全文:這篇課文主要采用了舉例子、列數(shù)字、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向我們介紹了綠色的作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樹冠的作用及綠色消音器等知識,讓我們知道了“我”愛在樹林中散步的真正原因。我也希望同學們,今后在寫說明文時恰當?shù)厥褂谜f明方法,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四)知識擴展
1、關于樹林、樹木,你們還了解到了什么?請你給大家介紹介紹。
2、讀了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獲呢
板書設計:
松馳神經 消除疲勞
吸收二氧化碳 釋放氧氣
18*我愛在樹林中漫步 清靜自然、身心舒適
擋有害微粒 清潔空氣
沒有噪音 沒有喧囂
散步的課件 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識記生字詞,理解文章內涵。
2能力目標:賞析文章美的特色
3情感目標:理解孝順是中國傳統(tǒng)的美德及青年一代所肩負的家庭的重擔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2、3
難點:目標3
三、課時: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散步》,散步這項活動,相信生活中很多同學樂此不疲,那么作者所講述的散步與我們的故事一樣嗎?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課文。
(二)檢查字詞
之前早讀課我們對這篇課文做過預習,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信服咕咕分歧霎時拆散水波粼粼嫩芽
(指名讀生齊讀)
【師】同學們預習,今天我們分為三個步驟深入文本:理解文意、朗讀文本、賞析文美
(三)理解文意
1、老師將這篇課文朗讀一遍,同學們可以參照屏幕上所顯示的問題,試著一邊聆聽一邊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生搶答)
(1)散步的時間
(2)散步的地點
(3)散步的人有
(4)散步的過程中發(fā)生了
(5)結局是
2很明顯,文章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所以這是一篇敘事性的散文,同學們試著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文意。
明確:我們一家祖孫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3讀至此處,同學們有沒有疑問:祖孫三代為什么要去散步呢?文章中說了,母親老了,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那作為一個孝順的兒子是不是應該讓母親多休息呢?
明確: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將到時候死去了。但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酷冬。
指導:太遲、太遲了總算熬
【師】:初春正是萬物復蘇的時候,母親熬過了一個酷冬,出來走走,可以喚起母親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出來走走。
(這里學生可能回答:兒子的勸說,可進一步追問,兒子為什么要勸說母親去散步。)
初春的景色很美,比如第三段,可追問母親為什么要欣賞這美好的景色呢?
4總結:到這里我們明白了散步的緣由、過程與結局,文題散步二字,簡潔、準確又富于內涵,有故事的味道又有畫面感。理清了文章的內容,我們要把自己對于文章味道的理解融入到我們的朗讀中去,下面同學們自由地朗讀這篇課文。
(四)朗讀文本
在朗讀之前,老師給你們一個小建議:讀的時候注意慢慢地、深情地朗讀,就好像在欣賞自己的作品一樣。
朗讀的要求:讀出敘事的波折性;
讀出角色的差別
通過朗讀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理解三個人物的性格:“我”孝順善良、我的母親“慈愛親切”、我的兒子“聰明乖巧”、我的妻子“溫柔賢惠”
(五)賞析文美
聞一多認為詩歌有三美:音樂美、建筑美、節(jié)奏美,那么我們這篇散文你認為美在何處呢?
1畫面美(主要體現(xiàn)在兩處景物描寫)
第四段
第六段
2語言美
(1)小家伙兒突然叫起來:“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兒子的聰明與天真。
(2)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改句:我們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母親,我,妻子和兒子。
好在何處:連用兩個我的,顯示出我與母親、妻子和兒子之間的深厚情誼;突出我,顯示我在這個家庭中責任重大。
聯(lián)系:文章中顯示我責任重大的句子還有哪些?
文章第六段:“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
【師】在嚴重歷史關頭,民族領袖的決策和取向,影響著民族的命運和社會發(fā)展。人到中年,“我”是家庭的主腦,母親、兒子、妻子都聽我的。
3情感美
賞析最后一段(形容詞、比喻)
總結:作為中年人,“我”和妻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任,對生活有一種高度的使命感。
對文本賞析到此處,相信本文的中心呼之欲出:孝順老人以及中年一代所肩負的使命感。
【補充說明】:本文的寫作背景
本文的寫作契機是兩個。其一是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的確如文中所說: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陣才將母親帶上路……當時我兒子正上幼兒園。他叫“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也是真的。
第二個契機則是較有理性色彩。我與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行淺層次交談。出我意料的是他對中國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反對“悌”(他說弟弟沒有必要高看兄長),而對“孝悌”卻大加贊賞,說中國人的敬老愛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說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yǎng)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shù)中國人做得最好,云云。
我們自己丟掉的,發(fā)達國度的人卻拾起來,如獲至寶,這使我感慨不已,開始重新正視這份看起來很陳舊已無什么油水的民族遺產。寫作的念頭就產生了。
【師】可能對于我們中學生而言,中年人的使命感感受不是那么真切,但我們應該體會到父母的艱難,承載著兩代人的壓力。孝順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我們不能丟棄。希望同學們在課后能夠在實際生活中用行動關心自己的長輩。
(六)寫法探討
象這樣通過一件小事去反映一個大的主題,請你給這樣一種寫法取個名字。(以小見大)
一滴水可以反射陽光。只要用心去感悟生活,再平凡的事情也能夠發(fā)掘出深厚的主題,這種寫法叫“以小見大”。
活動:親愛的同學們,如果說轟轟烈烈的人生是一種美麗,那么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也包蘊著無比豐富的情感。下面請大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以小組為單位,談談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事。然后推薦一個同學給大家說說。
散步的課件 篇5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尊老愛幼的人性美。
2.涵泳閱讀性課文,品味文章生機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美。
4、學習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
二、重點、難點:
1、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文章的語言美。
2、難點: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2分鐘)
有一種水,能讓你喝醉,這種水叫作母愛,因為母愛如水。有一座山,能讓你堅韌,這座山叫作父愛,因為父愛如山。我們的父母在艱辛和苦難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們的幸福與安寧。如今,他們老了,孱弱的雙肩擔不起重負,今天,就讓我們攙扶著他們走進暖暖的春日,去進行一次心靈的散步。
二、讀文生情整體感知(8分鐘5+3)
1、配樂朗讀,思考:
(1)文中寫了一件什么事?
(2)從文中的字里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讀,我也仿佛沉浸在親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許多道理,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以上兩個問題。)
2、反饋、點評、小結:
(1)我們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歸結為“和美”(板書)
三、研讀入境合作討論(10=5+5)
(下面就讓我們把自己也融入這樣一個“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們美麗的心靈。討論)
1、展示:(1)在整個散步過程中,你最欣賞誰的表現(xiàn)?理由是?(小組口頭)
(2)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到底誰說了算?(班上書面)
2、劃分4人小組、要求:①個人見解獨到、精彩,每人欣賞一個人。
②小組觀點一致:中心、補充、記錄、發(fā)言代表
3、(5分鐘)小組討論,教師參與,點評討論情況。
4、(5分鐘)反饋、小結。
(1)檢查一個小組:對四人的欣賞、理由。
(2)不存在誰的權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愛幼的親情鏈組成的。
5、補充名人的話:(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就有尊老愛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孟子說…
培根說(展示)一個外國人如此欣賞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更應堅持和發(fā)揚)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情。
四、涵泳入理品味探究(10=5+5)(默、朗結合,品味意境)
(這是一篇短玲瓏剔透、小精悍的敘事散文,但在寫景上也別具特色。)
1、思考:①文章哪幾個段落有寫景的片段?分別寫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綠、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樹、魚塘(“粼、鱗”、)
2、思考:①從你更喜歡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樣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讀,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機——哲理:珍愛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喚——哲理:熱愛生活、。
五、賞讀入心拓展運用
(我們品味了本文生機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們來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美。這個句子雖然不是寫景,但我喜歡)
1、展示“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猜猜老師喜歡它原因?
2、(3分鐘)反饋、形式:形式對稱,音韻和諧,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內容:生生不息(如果我們寫作增添亮色)
3、這樣的句子在文中還有很多,請畫出來(每組看兩段,找到一句即可舉手)
4、(3分鐘)深情賞讀:領讀—跟讀,評價。
當我們閉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畫面便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是誰在日落昏黃時,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們歸家,又是誰在我們出門時,仔細叮嚀;當然是我們的父母。
5、(4分鐘)仿寫:“爸爸媽媽是_______;我是_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需要我們用責任去支撐。)
6、(5分鐘)朗讀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義。
7、反饋、小結:以輕襯重,體現(xiàn)了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讀)
六、課后作業(yè):(父親的故事過渡)
1、為你的長輩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腳”、“洗衣”、“梳頭”等)
2、將這一過程及感受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散步的課件 篇6
一、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構想:
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表現(xiàn)家庭成員間真摯感情的散文,文質兼美。讀出它的深層含義對七年級的農村學生來說,很不容易。新課程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采取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授課方式,讓他們自由閱讀課文,組織學生討論,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平等地對話。讓他們通過討論,迅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主題。讓他們自由選取感點欣賞,在研討中進入散文的意境,領略散文的美。
教學流程:設身處地,導入新課故事接龍,感知理解課文美點尋蹤,探詢美感。
二、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畫面的優(yōu)美和細節(jié)的動人。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來理解課文內容。
(2)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課文,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品味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勇于承擔責任的情感。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以學生活動為主,適時予以點撥,組織學生討論。
教具、實驗情況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活動一:設身處地,導入新課
辛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溫馨的,辛福家庭的生活細節(jié)也往往滲透著深情的愛,即使產生了分歧,其解決也體現(xiàn)了溫馨、和諧。
設想一下,晚飯后,全家人聚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jié)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卻喜歡看言情故事武打片,遙控器在爸爸手中,他會怎么辦?如果在你手中呢?
今天,我們共同欣賞莫懷戚的散文《散步》,看看作者家庭成員之間的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感知課文。
活動二:故事接龍,感知理解課文
(一)故事接龍,感知課文
1、《散步》寫了一件什么事?請大家把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分解成若干個小故事,我們來個故事接龍。
2、了解故事中得人物概括人物間的關系(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說,選取其中一種板書)?
3、教師點撥:據(jù)作者講,本文就是取材于一次全家三代四口的散步,正因為它來源于生活,是真實的,所以才感人。我們寫作文也應該學習這一點。
(二)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教師點撥:我們已經初步把握了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這只是最表面的東西,還應該對其進行更深一層的探討,進而理解其內容,把握主旨。請大家再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我”勸母親、順母親、背母親分別說明了什么?
母親改變主意,妻子背兒子又說明了什么?
作者寫一家人散步這件小事,用了“分歧”、“責任重大”,是否大詞小用?試解釋?
④如何理解“一霎時……關頭時那樣”和結尾句。
2、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適時點撥指導。然后推薦一名代表發(fā)表見解。最后師生共同交流,達成共識。
活動三:美點尋蹤,探詢美感
1、其實,一篇成功的散文作品,無非是三個方面:一是真,二是善,三是美。真就是真實,源于生活,前面已講過。文章宣揚了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這是善。美呢?大家再讀課文,用你們的慧眼來發(fā)現(xiàn)、文章中的美。(利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集體探詢,集中意見,說出發(fā)現(xiàn)。)
教師示例:文章的開頭很美,美在開門見山,美在一開始就是“我們在在田野上散步”這個有詩意的鏡頭。
(一)人物美和主題美
(二)語言美
(三)意境美(景物描寫)
總結
1、這節(jié)課我們從幾個方面發(fā)現(xiàn)了《散步》中蘊含的美,可以說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禮,希望大家課后對課文再進行品味,從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美。
2、拓展延伸。
分發(fā)《父父子子》課外閱讀練習。
學生積極發(fā)言,各自在這種情況下的做法,其他同學評論,大家暢所欲言。
學生認真聽讀,感知課文,了解內容。
學生采取自己喜歡的方式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學生先同位討論,然后積極發(fā)言,其他人補充,最后師生達成共識。明確:
學生先討論,教師點撥,然后積極發(fā)言,
學生分四人小組,進行積極討論。
每組推薦一名代表,發(fā)表本組的討論成果。
師生共同交流,達成共識。
愛、尊、孝
疼、護
不,借散步反映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以小見大。
④參考課后練習一。
學生討論。
師生共同交流達成共識。
(一)人物美和主題美
人物:“我”誠懇孝敬;妻子賢良溫順;母親老邁順從而又有涵養(yǎng);兒子聽話懂事天真可愛。
主題:宣揚了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
(二)語言美
1、對稱。
2、含義豐富。
3、意在言外。
(三)意境美
第一處: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
第二處: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
兩處景物描寫富有詩情畫意,蘊含著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以學生熟悉的家庭到導入新課學習。
為新課的學習設置情境。
加強對文章內容的感知和理解。
整體感知課文。
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使學生了解真實的重要性。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習慣。
使學生不僅理解課文,而且學會欣賞文章的美。
示例,給學生一個模仿的規(guī)范。
分組討論交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和習慣。
使學生對文章整體有一個全面而又深刻的理解。
使學生有所鞏固。
板書設計:(一)
愛護幼小的生命
成熟的生命人生的一種責任
善待衰老的生命
(二)
意(疼)依
主從
變孫
改散步子
互相敬愛
母親(老)和睦融洽兒子(幼)
(孝)背母親妻背兒(護)
(尊順母親我責妻子
(愛)勸母親任感委屈兒(愛)
使命感
尊老愛
幼
(三)
散步
莫懷戚
真:源于生活
善:尊老愛幼
美:物美、主題美
語言美
意境美
散步的課件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煉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受文章字里行間的愛與親情,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尋找典型詞句,理解課文深長的意味,學習發(fā)現(xiàn)并表達生活當中的一舉一動的愛之美。
【教學方法】朗讀法、圈點勾畫法、合作探究法
【課型】新授課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個周六,這張照片在短短的10個小時之內在全球的轉載量超過250萬。一對父子走在人行道上,天下著滂沱大雨,父親全身濕透,而右手的傘則堅定地聚在兒子頭上,呵護他不受風吹雨打。那這一個小舉動能感動全世界的網(wǎng)友,甚至讓人們在深夜淚流滿面,我覺得呀是我們對愛與美有著天然的感動之心,而這種愛與美的最小組成單位由社會最小的基本組成細胞--家庭成員間的愛構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作家莫懷戚的敘事散文--《散步》,體悟那字里行間流淌的一舉一動間的愛。(板書課題:散步 莫懷戚)
二、感知課文
1、自由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語句。勾畫出生字詞語。
2、檢查指導:
(1)讀生字詞。
分歧(qí) 霎(shà)時 拆散(sàn) 水波粼粼(lín)
各得其所 嫩芽 信服
(2)小組朗讀:
8個小組各派一名代表讀一段。明確感情基調:輕松愉快
思考本文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用簡練的語言概述“散步”的過程。
簡單評點學生的朗讀。
3、概括散步過程:并分析第1段。(生齊讀)。
三、精讀感悟:
生自由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朗讀并賞析。
1、分析第1段。
冒號:強調。長鏡頭拉近拍攝。想象畫面的流動。(生讀第1段)
明確:瞧這一家子:三代,四口人,兩對母子。
2、通過分析人物來感悟文章。
(1)兒子、小孩子
喜歡的原因,表現(xiàn)在哪?文中如何描寫的?讀一讀。
明確:第5段??蓯邸<?。聰明。童趣。 (板書 兒子:機靈可愛)
(2)妻子
喜歡的原因,表現(xiàn)在哪?文中如何描寫的?讀一讀。
明確:第6段(尊重丈夫) 第8段(疼愛兒子)
“聽,蹲,背,走”四個動作就讓我們看到一個“賢妻良母”的形象。
(板書:妻子:賢妻良母)
(3)母親
喜歡的原因,表現(xiàn)在哪?文中如何描寫的?讀一讀。
明確:按先后順序,把直接描寫母親的語句讀一讀。
第2段(體諒兒子的孝心,尊重兒子) 第7段(疼愛小孫子)
通過母親的眼睛,我們看到遠處的美景。(生讀)
點撥寫景部分的朗讀。(生讀)
點撥:望--由近及遠,金色、整齊、水波粼粼,視線拉遠拉長。
(師范讀)(生齊讀) (板書 母親:善解人意)
(4)“我”
喜歡的原因,表現(xiàn)在哪?文中如何描寫的?讀一讀。
明確:第2、8段(關心母親身體) 第6段(委屈兒子,遷就母親)
時日還長,言下之意是陪母親“時日短”--引出第3段(生讀)
點撥:太遲,挺,熬,總算(老師范讀)
“春天總算來了”,你看那南方初春的田野--引出第4段(生讀)
點撥:大塊小塊、隨意、密,咕咕,生命
明確:生命真美?。∽x這段話,用生命的美滋養(yǎng)我們的眼,用生命的美營養(yǎng)我們的心。(生齊讀第4段)
盡孝要趁早??!哪怕是滿足母親的一個小小的心愿。于是,在產生“走大路”與“走小路”的分歧的時候,我斷然決定- “走大路”。
(板書:孝敬母親)
于是,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引出第8段(生齊讀第8段)
分析這段“整個世界”。結合課后練習一,想象畫面,換個角度擬題目。
參考:愛、家、美、母子、背負、責任、親情、母與子、春天來了、最美的風景(補充:作者的寫作契機)
而沉重的責任,自需背負,所以我在文中設計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將整個世界背起來,中青年人責無旁貸。
--莫懷戚《的寫作契機》
再瞧這“尊老愛幼”的一家子--(齊讀第8段)
愛、家、美、母子、背負、責任、親情、母與子、春天來了、最美的風景
愛過知情重啊。再瞧這“尊老愛幼”的一家子--
四、品味語言: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分析。
五、創(chuàng)新表達:圍繞“親情”學生完成仿寫訓練。
普通的一次散步,折射出了美麗的愛和親情,這種寫作手法叫“以小見大”。 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守候的身影……都包含濃濃的親情,愛在一舉一動間,請同學們組內交流,再按照要求完成仿寫練習并分享。
要求:按照句式,圍繞主題完成仿寫練習。注意“小事情”中見“大情感”。
親情是受傷時,父母那溫暖的懷抱。親情是 , 。
參考:親情是下雨時,父親為你撐起的那把傘。
親情是受傷時,父母那溫暖的懷抱。
親情是饑餓時,一碗熱氣騰騰的湯。
六、結語:
同學們,人類的愛無需豪言壯語,它就在一舉一動的平凡的言行之間,父親為兒子撐傘,兒子背起老母親,父母無私付出,兒女真誠回報。即使它再平凡再細小,這份愛,也足以讓全世界為之感動。它需要我們用一生的光陰來感悟,同學們,但愿這節(jié)課能成為你人生路上的一筆財富。
下課。
教后反思:
從小學到七年級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個轉折點,新的學習環(huán)境,新的學習內容,使他們不僅帶著好奇心去觀察世界,而且以好奇心去探求知識。因此,剛進入七年級,他們抱有新的希望;渴求在新的環(huán)境中得到新的知識,要在教學中正確引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們就很可能會用強烈的期待去戰(zhàn)勝因概念枯燥而產生厭學的心理。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搞好七年級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根據(jù)教學目的和教材特點,聯(lián)系學生實際,加強組織教學是七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課堂講解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語言要精辟,形象生動,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在教學活動中,課堂上要有講有練,教師的精辟講解和學生的適時練習要緊密的結合起來,做到講中有練,練中有講,邊講邊練,融為一體。
散步的課件 篇8
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
1、疏通全文,識記并積累“熬、霎、粼”等字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親情。
操作過程與方法:
通過語音圖片的展示,讓學生整體感知這篇散文故事的內容,把握文章的線索,體會文章的主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學會感恩,學會孝敬,學會和諧處理家庭關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品味、把握文章主旨。
難點: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學會孝敬,學會和諧處理家庭關系。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播放音樂〈燭光里的媽媽〉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引入新課的學習。
2、檢查預習
提問2——3名學生再由教師給予肯定明確。
字音認讀
熬áo粼lín霎shà咕gū歧qí
(看來同學們下去還是非常認真的預習了課文的,這可是不錯的習慣??!大家可要好好堅持下去喲)
二、正課
1、作者簡介(可請學生來回答教師補充出示幻燈片)
莫懷戚:1951年出生,男,漢族。筆名周平安、章大明,當代作家。其中篇小說《詩禮人家》曾獲“四川文學”獎。著有《莫懷戚中短篇小說選》。代表作小說集《大律師現(xiàn)實錄》
2、請同學們聽朗讀
要求:
(1)注意對比自己在預習中勾畫出生字詞語的讀
(2)整體感知課文并體會作者筆下的美好春景。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p>
明確:這段話通過初春景色的描繪,表現(xiàn)了春天蓬勃的生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會獲得新的活力。
3、學生分組自讀課文并探討回答以下問題。(幻燈片展示)
(1)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有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明確:我們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我的兒子。
(2)散步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怎樣的分歧?
明確: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
(3)我們是怎樣解決這一分歧的?當時是怎樣想的?
明確: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走小路。兒子還小以后陪他的時間還很多。(幻燈片展示年輕人老人小孩關系圖)請同學們根據(jù)這個示圖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明確:作者站在人生的中點上,一邊是長輩,一邊是后代,也處在生命之鏈的關節(jié)上。這里既有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又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摯愛。(引導學生把這種情感由個人上升到社會、國家。)
三、拓展延伸
同學們還記得學習課文前的那個大大的“愛”字碼,在課文中這種愛就是強烈的責任感和對生活的摯愛。請同學們帶上這個“愛”字回家后給父母寫一段感恩的文字。
四、小結
《散步》這篇文章篇幅不長,情節(jié)動人,語言富有內涵。她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溫馨和睦幸福的大家庭。同學們可要認真體會?。?/p>
五、作業(yè)
請同學們在對課文初步理解的基礎之上對課文其他精美的語段進行研討。
散步的課件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理解、積累“隨意、分歧、各得其所、委屈、粼粼”等詞語。
2、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過程和方法
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用心發(fā)現(xiàn)親情、感受親情并珍惜親情,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教學難點
理解“我”對生活的使命感。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講解導入課題:親情是世界上最美最純的情感之一,它像涓涓細流,平淡而雋永,它總能脈脈地浸潤每位家庭成員的心。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學習作家莫懷戚的美文《散步》,一同走進那個鋪滿“大塊小塊的心綠”的初春田野,感受一家四口創(chuàng)造出的如春陽般溫馨的親情。
二、朗讀課文,感悟親情
1、聽讀課文,初步感受親情
教師:作者莫懷戚寫作此文時已經人到中年。請允許老師從一位中年人的角度朗讀課文,同學們認真聽,標出你認為難以認讀的字詞,并且標出老師朗讀得好或者特別不好的語句,并說說你的體會。
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并做好標記。
交流反饋,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朗讀處理的方式。
字詞積累
①讀準下面字的讀音。
熬(áo)嫩(nèn)咕(gū)歧(qí)霎(shà)粼(lín)
②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
隨意:任由自己的心意。這里表現(xiàn)的田野充滿生機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分歧:意見不一致。
各得其所:每一個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頓。所,位置。
委屈:受到不應有的指責或待遇,心里難過。文章中指使兒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粼粼:形容水的明凈。
2、簡要反饋聽讀之后的感受,教師要肯定學生的個性化理解。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感知課文并思考如下問題:
1、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
2、這篇課文你讀懂了哪些內容?書中那些句子可以看出?
明確:(1)三代人之間深沉的愛;(2)中年人的責任感;(3)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4)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搖籃;(5)互敬互愛的家人……
(同學們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大家肯去發(fā)掘,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一家人營造的溫馨和諧的氛圍,這洋溢著的濃濃的親情真讓人羨慕,惹人向往。那他們是怎樣營造的呢?他們有怎樣的性格呢?請同學們自由表述文中人物留給你的印象,并從書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來品味分析)
我:孝順善良,關愛母親
我的母親:慈愛親切,善解人意,愛護小輩
我的妻子:溫柔賢惠
我的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
3、找出文中表現(xiàn)一家人互敬互愛的句子和細節(jié)描寫以及滲透了“我”對于生活的使命感的句子。
明確:
⑴表現(xiàn)互敬互愛的句子:
①“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p>
——“我”小時候是個乖孩子,很聽母親的話;母親現(xiàn)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親很尊重“我”。表現(xiàn)了母子間的互相尊重,相處和諧,充滿骨肉之情。
②“我的母親老了……她總是聽我的?!?/p>
——母親老了,尊重“我”的選擇;兒子還小,習慣聽“我”的話;妻子則往往聽從“我”的意見。表現(xiàn)一家人的互敬互愛,非常和諧。
⑵表現(xiàn)互敬互愛的細節(jié):
①母親和兒子出現(xiàn)分歧,“我”經過思考決定“走大路”。
——大路平坦,方便老人走?!拔摇崩硭斎坏卣疹櫮赣H,反映對母親的尊敬。
②母親改變主意,“還是走小路吧”!
——小路崎嶇,孩子感興趣。母親慈祥,想讓孫子高興而改變主意。反映祖母對孫子的喜歡和愛護。
⑶滲透了“我”對生活的使命感的語句:
①“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p>
——“我”作為一家之主,在“我”的母親和“我”的兒子發(fā)生分歧時,“我”必須處理得當,這是“我”的責任,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到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因此,“我”感到責任重大。
②“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慢慢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是一種比喻說法?!澳赣H”代表過去,“兒子”代表未來,說明“我”和妻子意識到自己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任,這表現(xiàn)了“我”對于生活所產生的一種使命感。
四、研讀賞析
(同學們都很準確地摸清了人物的性格,相應的句子也找得很正確??蓵泻孟筮€有幾句寫景的句子在那顧影自憐,無人問津呢!在哪幾段?好的,請同學們把這幾句話集體讀一下。語言清新明麗,景色優(yōu)美動人,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沒有?是像個花瓶擺在那里,僅做裝飾,還是作者別有深意?)
第4段描寫了新綠、嫩芽、咕咕的冬水,寫出春的氣息。在這樣的氣息中,使人感覺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喚。正是因為感受到冬去春來,氣候轉暖,生機萌動,全家人才一起出來散步。這是對全文的鋪墊,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調由深沉變得歡愉起來。(第三段寫的是“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潛臺詞是什么?死神的背影是讓人望而生畏,當它悄然而至的時候,氣氛壓抑,令人窒息,文章在這的感情基調變得深沉的,很顯然不能讓陰云籠罩著我們散步時頭頂上的星空,作者這幾句輕描淡寫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為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妙的背景,讓文章的感情基調由深沉變得歡愉起來。)寫景交代了兒子走小路的原因。
(這樣美麗的景色,這樣迷人的春光,我們全家人才出來踏青,本以為風平浪靜,誰知微風拂過,湖面蕩起點點漣漪,我面對一個兩難的選擇)
在面對分歧時,我的決定是什么?“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睘槭裁催@樣說?
明確: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親聽我的,兒子聽我的,妻子聽我的,現(xiàn)在祖孫發(fā)生了分歧等我定奪,處理好了,全家高高興興,處理不好,別別扭扭就會影響家庭的和諧,于是我感到責任的重大,表達我對母親、妻子和兒子三人濃濃的親情。
(好的呢,我現(xiàn)在請同學們展開想象,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那么,母親會怎樣想?文章并未寫妻子、兒子的反應,想象一下二人的反應?請同學們拿起筆,任選一個題目,迅速掬捧起你腦海那思維的浪花。好的,給你們三分鐘時間)
(1)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么,母親會怎樣想?
(2)文章并未寫妻子、兒子的反應,想象一下二人的反應?
明確:文中對妻子、兒子著墨不多,但他們也在盡自己所能維護著家的溫馨和諧。妻子溫柔賢惠;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決定后他欣然接受沒有一點蠻橫無理的態(tài)度。
這家人有良好的家風,對孩子疼愛但不溺愛。我們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親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兒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長大后他也一定會像爸爸一樣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教不如身教”,從小到大孩子就是在這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做人的道理。
(3)(同學們的描寫細膩生動,想象也切合情理,準確地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已經達到了人我合一的境界,通俗的說法就是“成了他們肚子里的一條蛔蟲”。我還有最后一個問題要問同學們)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二人背得吃力嗎?那么,為什么我們要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呢?
參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yǎng)老人,又要撫養(yǎng)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xù)。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拔摇北衬赣H,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其實,我們還可以讀出儒家傳統(tǒng)文化在這里的投影。儒家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講究家庭生活以孝為先,信奉天下為公。作為東方君子,他除了追求個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會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銘記在他心中。這種文化價值取向也正是東方文化的核心所在。)
四、聯(lián)系生活,詩意表達
教師出示一組富有詩意的句子,讓學生配樂朗讀,然后請學生根據(jù)學習體會和自己的生活體驗仿寫,激發(fā)學生對家庭的熱愛和對家庭的責任感。
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老人孩子都怡然自樂,讓我們向往。
家,是一副沉重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
學生仿寫,然后聯(lián)讀展示,在詩意地表達中結束課堂學習。
五、作業(yè)布置
1、請將本文朗讀給你的爸爸媽媽聽,并請他們說說聽讀文章的感受。
2、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散步的課件 篇10
教學目標:
1學習理解課文優(yōu)美的語言。
2能恰當運用在朗讀中品味文章內容的方法。
3結合自身實際,理解,感悟文中親情。
教學重點:
能運用在朗讀中品味文章內容的方法,深入體會文章主題。
教學難點:
學會揣摩,品味語言特點。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散文,主要是將朗讀教學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朗讀中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中感受文章語言的美,進而學會揣摩。品味文章語言,并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愛家(小家),愛國家(大家)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初步感知,掃清障礙,積累詞語。
整體感知,理解內容,初探主題。
分析研討,重點賞析,激活思維。
對比閱讀,聯(lián)系生活,培養(yǎng)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溫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細節(jié)也往往滲透著濃濃的親情,真切感人的關愛。進入《散步》一文,你將會對“幸?!庇懈诱媲械捏w會,會對“生命”有一些更深的感悟。
二初步感知這是一篇十分優(yōu)美的散文,讓我們用心去感悟它。
1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這篇課文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新詞語?說出來與大家共享:(互相解答)
信服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朗讀課文
配樂朗讀,品味美的意境。
3互相交流。
三整體感知
1讀了這篇課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請大家各抒己見。
明確;親情。關愛老人,尊老愛幼等等
文中描繪了一個幸福的家庭,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讀句子,體會一家人的和睦與關愛。)
2課文描寫了發(fā)生在一家三代人之間的感人故事。再讀課文,說一說:課文中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你覺得文中的老人幸福嗎?
學生評論:老人有一個孝順的兒子,可愛聰明的小孫子,還有賢惠懂事的兒媳婦,所以老人是幸福的。
我們身邊也有許多的老人,你覺得他們幸福嗎?
——幸福。他們子女事業(yè)有成,孝敬老人......——也有不幸福的。原因是無人照顧,甚至有的被當成累贅;或者有的雖然兒女在身邊,但卻不能體諒老人內心的孤獨......
你的爺爺奶奶幸福嗎?學了這篇課文后,你以準備為他們作些什么?
(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3自己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悟文章的親情美
四分析研討,重點賞析。
1,課文結尾說:“好象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說說如何理解這句話?學生分小組討論;———明確:作為中年人“我們”肩負著重要的使命,既要照顧老人,又要照顧兒子(既要尊老又要愛幼)。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
2本文是一篇散文,除了感人外,語言也很優(yōu)美,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找出你喜歡的句子來,小組交流,說說它美在何處?
例:兒子說:“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對稱美)
小結:這篇文章有三處美,語言美
景色美
情景美
五遷移。
1讀課后《三代》一文,比較一下,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散步》:孝順第一
《三代》:寧可自己受傷,也要保護一老一少。
2“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被人忽略了,你覺得是否有必要提倡“尊老愛幼”?
———教師做適當?shù)囊龑?/p>
3,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們要將它發(fā)揚下去,愛小家,更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大家圓。聽歌曲《我愛我家》。
六課堂小結。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對“親情”對“生命”有了更多的認識,聯(lián)系社會與生活我們也懂得了許多。請大家談一談學習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獲?(從課文的寫法,主題等各方面去說)
在我們身邊還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現(xiàn)象,同學們,你準備對他們說些什么?
散步的課件 篇11
一、導入
一家人散步 是最平常的事,然而平凡的小事中包含了濃濃的親情。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作家莫懷戚的散文《散步》,去感受那濃濃的親情。
二、品讀課文、分析人物、體味親情
教師:剛才大家說到文中有四個人物,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他們是怎么樣呢?首先,看看“我”,同學們說說文中的“我”這個人怎么樣?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引導。
關于“我”:你認為“我”是怎樣一個人?
(孝順,善良的人)請同學在文中找出有關“我”孝順的段 落或語句。
(“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就象 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 一樣?!睘槟赣H的身體著想,不把母親當累贅,硬要母親出來,在初春的好天氣里運動運動,對老年人有好處。)
(“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說:‘走大路?!焙茏鹬乩先思业囊庖?,知道母親伴同“我”的日子不會很 長,所以很珍惜和母親在一起的幸福時光。)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背起了兒子?!?
(板書:“我”:孝順善良)
關于我的母親: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善解人意,愛護小輩)
請同學在文中找出有關奶奶善解人意,愛護小輩的段落或語句。
(“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蹦赣H很害怕自己給兒子、孫子、媳婦造成麻煩,怕成為他們的拖累,所 以寧愿一個人在家)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母親對我說”母親很為小輩著想,不愿意為難自己的兒子,更不愿意為了自己而攪了一家人出游的興致)
(板書:母親:慈愛親切)
關于兒子和妻子:
教師:
文中對妻子、兒子著墨不多,但他們也在盡自己所能維護著家的溫馨和諧。那,請同學來說一說你對妻子、兒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學生小結教師評述:
兒子天真活潑,聰 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決定后他欣然接受沒有一點蠻橫無理的態(tài)度。
教師:我們再進一步思索,從兒 子身上有沒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這家人有良好的家風,對孩子疼愛但不溺愛。我們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親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兒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長大后他也一定會像爸爸一樣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教不如身教”,從小到大孩子就是在這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做人的道理。)
學生小結教師評述:從文中看,妻子很賢良,是位慈愛的媽媽和孝順的兒媳。對丈夫溫順有理,對婆婆尊敬有加,對兒子關懷倍至。在她身上也滲透了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板書:妻子:溫柔賢惠)
(板書:兒子:聰明乖巧)
教師總結:本文無論寫誰,作者在字里行間都表達一種永恒的情感:親情。
(板書:親情)
教師:通過對四個人物的描寫,這個“親情”又滲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親之間、妻子和兒子之 間——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間——夫妻情)
(母親和兒子之間——祖孫 情)
教師:本文就圍繞著這三種親情表達了一個重大主題——
(學生回答)
互敬互愛、珍愛親情、珍惜生命。
(五)、研讀賞析
我想老師不用問 ,也知道同學們的心靈已經被觸動了。
下面同學再讀一遍課文,找出最能打動你的句子,并談一談為什么會為此打動。
(六).教師總結:
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文章只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但卻表現(xiàn)了一個重大的主題。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散步的課件 篇12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23課《散步》。
二、教學設計理念
(一)教材分析
當代作家莫懷戚的散文《散步》是一篇自讀課文。文章在散步這一平常之事中,讓讀者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是“語文與自我”的一個展現(xiàn)層面,以“自我”為核心,緊扣“親情”這一單元主題,與本單元其他文章反映了同一主題,引領學生進入中外名家的親情世界。同時與第四單元“人與自然”(科學精神)、第六單元“人與社會”(想象世界)相銜接,體現(xiàn)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三大板塊詮注了全新的育人觀念,《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用豐富的人文內涵影響學生的精神領域。教學中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受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親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家庭親情中的責任、謙讓、互敬互愛等問題。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為初中的起始階段,學生處于初中學習的適應期,語文課堂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扎實積累,注重理解、審美、創(chuàng)新等各項能力的積極培養(yǎng)。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獨立思維的重要發(fā)展階段,不喜歡被動接受知識,他們的自尊心、主動性和求知欲都有所提高,與此同時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理解、審美、篩選信息的能力及口頭表達的能力,通過前四個單元的學習,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但是,對于我校的七年級學生來說,他們語文基礎較為薄弱的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缺少生活閱歷和對生活的體驗,部分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感情較為淡漠。在語文知識方面,學生對“散文”這一文體知識的了解不多。
(三)設計理念
語文新課程標準突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課文《散步》以“人與自我”為主線,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突出人文性教育,讓學生在感受濃濃親情的同時,體悟生命與責任。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要求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激勵他們自主參與合作、主動發(fā)現(xiàn)探究。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鼓勵他們獨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學習體驗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學習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討論中愉快地獲得知識。
《散步》文章內容比較淺顯易懂,卻體現(xiàn)了故事美、情感美。教學中可以對學生的審美閱讀進行訓練,讓學生在閱讀的情境中進入文本的探究,緊扣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尋找美點,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之美、對情感之美的體驗。
當然,語言的學習、情感的體驗遠遠不是一篇課文所能完成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希望通過課堂教學、課外閱讀,能讓學生的聚焦課堂,關注生活,走向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通過適時的點撥,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作為起始年級,注重學生課前字詞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積累散文優(yōu)美的語言。
關注文中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情感,學會圈點勾畫的閱讀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受生活中的濃濃親情,讓學生在家庭里、生活中學會尊老愛幼,理解他人、關愛他人。
2、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意識,同時教會學生珍愛親情,珍愛生命。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品析文中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情感。
(二)難點
感悟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責任,對于人生閱歷尚淺七年級的同學們來說,有一定難度。但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從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明確自己現(xiàn)階段責任并力爭做有責任意識的人做起。
五、教法、學法
(一)教法
點撥引導、多媒體輔助
(二)學法
誦讀、圈點勾畫、合作探究、練筆
六、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課前完成字詞的預習、積累工作。
2、電教準備:多媒體設備
七、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問題激疑,情境導入。)
(聆聽音樂《我們的田野》,播放關于春天田野美麗的圖片,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師:同學們,當你置身于美麗的田野風光時,你最想干什么?
生:(回答。)
師:散步,多么愜意的事情,欣賞美麗的景色,滿懷美好的心情。今天,讓我們用這份美好,學習當代作家莫懷戚的文章——《散步》。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一方面起始年級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讓學生學會課前利用工具書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另一方面通過問題的設置與完成讓學生感知文中美的故事,鍛煉學生概括能力。)
1、讀前工作
⑴ 強調讀準字音。
分歧( qí ) 霎時( shà )
拆散( sàn ) 水波粼粼( lín )
⑵ 出示問題:文章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2、學生帶著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適時點撥。
⑴ 兩個字概括故事內容。
⑵ 文中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⑶ 關注記敘要素,用一段話概括故事內容。
4、教師歸結:我們于平常小事中感知到故事的美。
(三)合作探究,品析情感。
(設計意圖:在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究,要求學生采用圈點勾畫法,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對文本有進一步的關注,以情感為主線設計一系列相關問題,讓學生關注人物,美的人物為美的情感做鋪墊;學生在此基礎上把握文章情感,并能深層次地探究作者的寫作主旨,感悟作者對于生命與責任的思考。此環(huán)節(jié)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真正在生活中學會珍愛親情,珍愛生命,做有責任意識的人。)
1、學生合作、探究。
2、教師適時點撥,歸結。
3、探究內容。
⑴ 世間萬物皆有情,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情感?
[提示]:親情。
⑵ 在充滿濃濃親情的散步過程中,你最欣賞誰的表現(xiàn)?請圈點勾畫文中語句并具體談談。
[提示]:(學生結合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適時點撥。)
母親:年邁、順從、謙讓。
“我”:孝順、有責任感。
妻子:賢良、溫順。
兒子:頑皮、有靈性、懂事。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大家彼此謙讓、互敬互愛。
⑶ 文章在表現(xiàn)“親情”的同時,還有作者理性的思考,在文中找出(圈點勾畫)相關語句并說說自己的看法。
[提示]:生命與責任。(探究并朗讀感悟。生命:重點探究第四段;責任:第六段、第八段,重點探究第八段。)
① 關于第四段
“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提示]:“這一切”包含的意象:田野、新綠、嫩芽、冬水。春意盎然,充滿生機,生命律動。
② 關于第六段、第八段
“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p>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提示]:我和妻子都屬于人到中年,是承前啟后的一代人,既要扶老又要攜幼,既要贍養(yǎng)老人又要教育子女,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知自己肩負的重擔,責任重大?!奥?,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出于對各自背上的親人的關愛,出于對生命的贊美和愛護;正如作者自己說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補充:我在文中設計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將整個世界背起來,中青年人責無旁貸。
——莫懷戚《的寫作契機》
③ 教師歸結:美好的情感需要我們用心呵護,更需要我們用行動去珍愛。
(四)教師歸結
(設計意圖:把握知識;升華情感。)
初春田野 ——生命
分歧 ——親情
背 ——責任
(五)創(chuàng)新表達:圍繞“親情”學生完成仿寫訓練。
(設計意圖:句式訓練;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對親情感悟的思索和分享;“以小見大”寫作手法的練筆。)
1、教師導入:普通的一次散步,折射出了美麗的親情,這種寫作手法叫“以小見大”。 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守候的身影……都包含濃濃的親情,請同學們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親情,按照要求完成仿寫練習。
2、仿寫句式
要求:按照句式,圍繞主題完成仿寫練習。注意“小事情”中見“大情感”。
親情是受傷時,父母那溫暖的懷抱。
親情是 , 。
親情是 , 。
3、學生完成之后交流,教師適時點撥、評價。
(六)結束語
親情,是人生永恒的美麗。高爾基說過:在歲月的長河里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是親情,最難以割舍的還是親情。
我想,親情不單靠今天課堂上片刻的時間來領會,它更需要我們用一生的光陰來感悟;親情不僅僅是聲情并茂地訴說,它更應該是落到實處的行動;親情不能只是父母的無償給予,它更應是兒女無言真誠的回報。
學會珍愛親情,珍愛生命,做有責任意識的人。
同學們,但愿這節(jié)課能成為你人生路上的一筆財富。
(七)作業(yè)
課外小練筆:寫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親情故事。盡量用上“以?。ㄊ虑椋┮姶螅ㄇ楦校钡膶懽魇址?。
附:板書設計
初春田野 ——生命
分歧 ——親情
背 ——責任
散步的課件 篇13
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2、領會文章主旨,繼承和發(fā)揚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
3、品味精巧別致,自然樸實的語言。
學習重點:
1、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文章的語言美。
學習難點:
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一、預習導學:
1、初讀課文,給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分歧( )shà( )時chāi( )散各得qí( )所委qū( )
水波lín lín( )( )你就背( )著我我背( )上的嫩( )芽
2、根據(jù)原文填空。
(1)母親____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
(2)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____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
(3)我的母親又____過了一個嚴冬。
(4)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____著,有的濃,有的淡;
(5)小家伙突然____起來:“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p>
(6)我的母親____高大,____很瘦,____不算重;兒子____很胖,____幼小,____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____,____,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3、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你感覺這篇文章中哪些詞語和句子寫得好,把它畫出來,有感情的朗讀并賞析。(注意分析景物描寫的句子。)
(2)用自己的話概括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3)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請給這個家庭以及每個家庭成員一個恰當?shù)男揎椩~
( )的家庭 ( )的我 ( )的母親
( )的妻子 ( )的兒子
二、課堂導學。
1、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都是家庭中的一員,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都沐浴著家的溫暖,當我們高興時,家是撒歡的場所,當我們遭遇不幸時,家又是避風的港灣。那你們認為家對于每一個人來講重要嗎?(學生回答)好,既然家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講是如此重要,那我們都要盡力的維護好它,但光靠一個人的力量夠嗎?(學生回答)每個人在家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因此都應該盡自己所能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莫懷戚筆下的這個家庭是怎樣的?它又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文。(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
(1)默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1)、一家人散步遇到了怎樣的分歧,分歧是怎樣解決?
(2)、從這篇文章中,你讀懂了什么?(從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的角度你會懂得不同的道理,你會有不同的聯(lián)想)
(3)、一次散步讓我們懂得了很多,想到了很多,這是因為每個人物身上都閃耀著親情與道德的光輝,你對哪個人物印象深刻,小組選定兩個人物,結合課文內容予以評價。
(4)、“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闭f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從字面和“我”的思想態(tài)度兩方面思考)。
4、課堂展示。
5、課堂小結
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文章只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但卻表現(xiàn)了一個重大的主題。(板書:小事情表現(xiàn)大主題)。所以同學們對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細觀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其實,在我們經過的平凡日子里,都蘊涵了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轉瞬即逝的一幕幕將永遠留在我們心底久久回味,從而使我們更愛自己的家人,更珍惜親情,珍愛生命。這就是今天我要告訴大家的。
三、拓展延伸:
北風乍起時
看完電視以后,一整晚他都睡不好,第二天一上班匆匆往深圳打電話,直到9點,那端才響起兒子的聲音:“爸,什么事?”
他連忙問:“昨晚的天氣預報看了沒有?冷空氣南下了,厚衣服準備好了嗎?要不然叫你媽給你寄……”
兒子漫不經心地答道:“不要緊的,還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說?!?/p>
他絮絮不休,兒子不耐煩了:“知道了,知道了,馬上就買。啰唆。”撂了電話。
他剛準備再撥過去,鈴聲突響,是他住在哈爾濱的老母親,聲音顫巍巍的:“天氣預報說,你們那兒今天變天,你加衣服了沒有?”
疾風陣陣,從他忘了關好的窗縫里乘虛而入,他還不及答話,已經結結實實打了個大噴嚏。
老母親急了:“已經感冒了不是?嗨!怎么這么不聽話,從小就不愛加衣服……”絮絮叨叨,從他7歲時的劣跡一直說起,他趕緊截住:“媽,你那邊天氣怎么樣?”
老人答:“還不是下雪?!?/p>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牽掛的,是北風尚未抵達的南國,卻忘了勻一些,給北風起處的故鄉(xiāng),和已經年過七旬的母親。
人間最溫暖的親情,為什么,有時竟是這樣地殘酷?
他想,在下次寒潮來臨時,他仍會趕在北風之前,向深圳投去問候和叮囑,可是他的第一個電話,應該是往哈爾濱去的。
(1)多角度比較這兩篇文章的異同。
(2)讀了《散步》和《北風乍起時》,你想對你的父母說些什么,你自己會怎么做?
四、課堂檢測
以“家”或“親情”為話題,運用比喻、排比,給家庭或給父母寫幾句心里話,50字以內。
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親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業(yè)。
1、反復閱讀課文,仔細體味文章所蘊含的親情。
2、同學們,你們一定感受過親情的溫暖,品嘗過親情的甜美。請你從生活中選擇一兩件蘊含親情的事,寫出來,與大家分享這份親情。(400字左右)
散步的課件 篇14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目標:識記并積累“熬、霎、粼、分歧”等字詞;感知親情。
2、方法與過程目標: 學習開門見山、細節(jié)描和以小見大、結尾點題的寫法,并讓學生能理解和運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細讀品味課文,讓學生從中受到尊老愛幼、真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熏陶,明白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讓學生體驗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品味課文,讓學生明白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體味課文表現(xiàn)的人性美。
2、課堂遷移,學以致用。
難點:理解課文的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教學設想
《散步》一文的題材極其平凡,意蘊卻十分豐富。細讀品味可從中領悟怎樣處理家人關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在適當之時作必要的點撥、指導,采取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等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品味課文表現(xiàn)的人性美。針對目前大多數(shù)學生家長在外打工少與家人在一起的實情,教育讓學生以后要更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每一次機會,處理好家人關系,努力創(chuàng)建一個和美、溫馨的家庭。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 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
(一)學生自己 輕聲朗讀,思考回答下邊問題:
(1)文中寫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人?
(2)從文中的字里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請給這個家庭以及每個家庭成員一個恰當?shù)脑u價。
( ) 的家庭
( )的我 ( )的母親
( )的妻子 ( )的兒子
(二)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有一個蘋果或一束花,你最想送給哪一個?為什么?
(略)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 看來大家都喜歡這樣的家庭。當然,如此溫馨家庭,是數(shù)不勝數(shù),人們常說,家是愛的港灣,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蘊含著親情的瓊漿,即使是一次極平常的散步,也能讓人體會溫馨的親情?,F(xiàn)在就讓我們一同走向那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孫三代相親相愛、和和美美……
二、全體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內容。
要求:
1、注意字音、停頓、抑揚頓挫,輕重緩意。
讀準下列字音:熬 (ǎo ) 粼(lín) 霎(shà) 咕(gū)
2、就你對文章內容的感知,從你喜愛或理解的角度,請你給文章擬個副標題并簡述理由嗎?A(親情)B三代C溫馨的家庭 D一家人)……
3、文中的一家四口人,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以下舉學生部分發(fā)言)
喜歡文中“我”,因為他有責任感,孝敬老人……
喜歡文中的“母親”, 雖然自己腿腳不靈便,但她深愛孫子,寧愿受累選擇了大路。
喜歡文中“‘我’的兒子”他聰明,可愛,聽話……
學生討論交流回答后,師生評價。
4請復述課文內容。(略)
三、品讀文段,美點尋蹤。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為寫得最恰當、最生動形象的給人以強烈美感、句段,并從思想內容、文章的自身語言和結構特色等方面說說美在哪。
學生回答后,師生共同評價。
2、提示:寫人的寫景的句段,可從用詞或修辭去欣賞。示范:a文章的開頭美,美在“開門見山”,一開始就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開頭有詩意的鏡頭。B“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地新綠隨意的鋪著”
3、美點尋蹤:學生找出自己最喜的句子,并說說為何喜歡?
4、學生發(fā)言,然后師生評價。
(以下舉一些學生發(fā)言的例子)
例1: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魚塘,你看……
例2: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3:美在那無言的細節(jié),你看: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 ……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這就是愛,這就是責任,這就是尊老愛幼美好家庭,,結尾點明題旨。句式整齊、對稱)
例4: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寫出孩子的活潑、可愛,聰明)
四、問題探究:
1、當散步發(fā)生分歧時我是怎樣處理的?我為什么這樣決定?
(委屈孩子決定走大路,兒子小我可以背他,母親老小路不好 走。)
2、 “我”本來決定走小路,后來為何又走大路?
(走小路應該愛是母親的決定,我尊重母親。這個決定更完美,這才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3、文章結尾作者說“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蹦闳绾卫斫膺@句話?
4題目《散步》是從主要事件的角度確定的,請你從另一個角度給本文擬一個標題,并說說你的理由。
五、展開想象 體驗感受
1、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爽快地毫不猶豫地依從兒子走小路,那么母親會怎么想?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六、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略)
七、比較閱讀,學法實踐。
要求:讀課后“‘研討與練習三’”短文:《三代》,試著實踐學法:
(1)重擬標題;
1、讓學生自讀、思考、自由討論。
2、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在發(fā)言后加以點評、明確。
以下是一些同學的發(fā)言:
如: ①交叉路口 ②一家人 ③感人的畫面 ④責任 ⑤背影 ⑥ 愛……[來源:學.科.網(wǎng)Z.X.X.K]
(注:發(fā)言時可讓學生略解釋重擬此標題的理由,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
(2)品讀文句,美點尋蹤:
學生分組討論,歸納回答::
“位先生一手牽著一個剛會走路模樣的小男孩,一手牽著一個步履蹣跚的年老中風病患者……”,“三個腳步遲緩的背影……”讓我感受到“愛”的溫暖,這是一個有責任感的“先生”。畫面真美、感人。
“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表現(xiàn)出 那“先生”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3)這兩篇文章,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你的理由。
(略)
七、教師小結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感受了兩家祖孫三代那溫馨的親情。我們采用先“閱讀感知內容,再品讀尋蹤美點”的方法學習這兩篇文章,這是我們學習美文的一般方法。希望同學們按這方法去學習美文。
八、布置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散 步
莫懷戚
背母、背兒
走大路
我 妻子
走小路
走小路
母 親 散步
兒 子
教學反思:因為本文短小,設計教案之時,按照我們讀文的思路,采用問答形式,由“感知 ”而至“品味”,讓學生掌握欣賞美文的基本方法,同時我結合課后的短文《三代》設計了“課堂遷移”,讓學生“現(xiàn)蒸熱賣” 學以致用 。
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作為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課上只作點 撥、指導。在設計問題時我考慮到學生的理 解能力,課上引導多讀文段,盡可能使他們從文中找到答案。結果學生討論發(fā)言較積極,課堂氣氛還比較活躍,達到預期效果。
不足之處:就是“品讀文段,美點尋蹤”之時,可能由于平時認真學習好讀書的學生不很多,加上平時的訓練沒有充 分考慮到大多數(shù)學生的 理解和回答的能力,所以發(fā)言的 常是那部分愛學習好讀書的學生。今后在備課、設計教案時,要盡可能考慮到班上的大多數(shù)人,盡力做到既備課又備人,多加強對學生閱讀理解和回答問題能力的訓練。
散步的課件 篇15
【背景】
本人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對親情,友情都有發(fā)自內心的真誠的理解??吹缴⒉竭@一課,覺得它如同一股暖流注入心田,能夠洗濯我們麻木的心靈。它的文字含蓄而優(yōu)美,意境寬廣而深厚,雖是簡單的一件小事散步,卻真正能喚醒沉睡的親情的細胞。
我選擇這一課的最大原因是現(xiàn)在有很多的單親家庭,常常聽到學生抱怨親情的冷淡,不知道親情到底在那里,我就想讓學生通過本課學習體會到親情不是轟轟烈烈的,不是狂風暴雨似的,它如同和風細雨,慢慢的滋潤著每個人的心靈。同時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親情,特別是家中的父母正在承受著維護親情的巨大使命。
本著美好的愿望,希望學生通過這一課會真正的體會到親情的力量,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孝敬父母,我精心的準備了這一課。
【設計理念】
1、課堂以學生為主,教師轉變角色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提倡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
2、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去體會“我”一家人濃濃的親情,培養(yǎng)學生個性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細節(jié)中表現(xiàn)的親情美。
2、培養(yǎng)尊老愛幼、珍惜親情、關愛家庭的意識和情感,促使學生為家庭親情建設盡一份力量。
3、感受親情,理解中年人的責任感以及生命傳承得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創(chuàng)設情景
1、多媒體,歌曲《讓愛住我家》,展現(xiàn)親情圖片和歌詞。聽了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自由發(fā)言)
2、親情是甘泉,給我們枯干的心靈以滋潤,;幸福的家是港灣,讓我們遮蔽一生的風雨。家因為有了深深的愛而溫馨,家庭生活因為有了濃濃的親情而美好。讓我們走進莫懷戚先生的家。陪同他們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們家濃濃的親情。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一遍課文(放伴奏音樂,力求生動)。
讓學生。輕聲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用橫線畫出不認識的或讀不準的字詞,查字典注音,能把課文順暢的讀下來之后,放聲朗讀。
(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為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2、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概括課文的主要)
明確:“我”帶著妻子和兒子在一個初春的季節(jié)里到田野去散步。母親身體不好,要走大路,兒子覺得小路有趣要走小路。我選擇走大路照顧母親,母親卻變了主意要走小路。母親和兒子累的時候,我和妻子分別背起了母親和兒子,我感覺到我和妻背起的是整個世界。
三、合作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對文章進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勵學生敢于對課文的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1、這篇課文你讀懂了哪些?
⑴通過散布,些美好的家庭生活,寫一家人的互敬互愛:
表現(xiàn)互敬互愛的句子有:
“他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小時候很聽他的話一樣?!蔽倚r候是一個乖孩子,很聽母親的話;母親現(xiàn)在老了,而我已人到中年,母親很尊重我。母子之間互相尊重,相處和諧,充滿骨肉之情。
“我母親老了”──“他總是聽我的?!蹦赣H老了,尊重我的選擇;兒子還小,習慣聽我的話;妻子呢?往往聽從我的意見。一家人互敬互愛,非常和諧。
⑵通過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祖孫三代的感情:
表現(xiàn)互敬互愛的細節(jié)有:
母親和兒子發(fā)生分歧,我經過思考決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我理所當然的照顧母親,反映了對母親的尊敬。
母親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嶇,孩子感興趣。母親慈祥,想讓孫子高興,改變了主意,反映了老母親對孫子的喜歡和愛護。
⑶“我”是一個中年人,對生活有一種使命感:
滲透這我對生活的使命感的語句有: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此處作者用了一個類比,在嚴重關頭,民族領袖往往決定這民族的命運和社會的發(fā)展。家庭中也是這樣。我作為家庭的主腦,在母親和兒子發(fā)生分歧時,必須處理得當,這是一種責任,否則就會影響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于是我感到責任重大。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最后。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說明我和妻子意識到自己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任,對生活有一種使命感。
2、這篇文章你有那些問題沒弄懂?
a、結合課文說說“我”這個人怎么樣?妻子、母親、兒子的性情又怎么樣?
明確:“我”誠懇、孝敬;妻子賢良、溫順;母親老邁、順從而又有涵養(yǎng);兒子聽話、懂事。
b、作者為什么把“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描寫得那么鄭重其事呢?
明確:在一個家庭中,中年人的責任,既要贍養(yǎng)老一代,又要撫養(yǎng)下一代,起著承上啟下的中堅作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c、從文中找出大詞小用的語句,思考作者進行學生的合作學習的寫作意圖。
明確:
⑴后來發(fā)生了分歧──表現(xiàn)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
⑵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表現(xiàn)出一個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中堅作用;
⑶我決定委屈兒子──體現(xiàn)出一個中年人在處理家庭事務時應把握的基本原則;
⑷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同第2問)
四、品味語言
1、景色描寫
(明確:共兩處。一是第四小節(jié)描寫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顯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機。二是第七小節(jié)描寫了“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和“水波粼粼的魚塘”,字里行間透露出對生命的珍愛。)
2、對稱句子。
五、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散步》與《三代》,看看哪個故事更能感動你?請說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業(yè)
你和家人的哪一次散步給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500~600字把當時的情景寫下來嗎?不妨也用《散步》作題目。
【教學反思】
這堂課有成功也有失敗。
主要的缺點是缺乏必要的情感,上課時喜怒不形于色,講課時缺少激,而只是把課文進行支離破碎的分解,挑斷作者感情發(fā)展的流程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都是本人經驗不足,稍顯緊張造成的,今后在工作中還需繼續(xù)努力。
本堂課我覺得貴在很好的把握住了新課標的理念:
1、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再進行自主的合作學習,層層深入,使學生體驗更多學習的樂趣。
2、鼓勵學生個性的發(fā)揮,并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3、注重文本,重視朗讀教學并進行語言的積累。
4、老師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學生的每一次成功都給予適當?shù)墓膭?,使他們很樂于展示自我?/p>
物理的課件15篇
以下主題為物理的課件,為小編特意向您推薦的,本文供您參考并請您收藏。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預先準備好的,而現(xiàn)在又到了寫課件的時候了。制定好教案需要教師有穩(wěn)定的教學基礎。
物理的課件 篇1
一、教學內容分析: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物理教科書教學設計--恒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物理2(必修)》(司南版)第二章 第一節(jié)動能的改變 2、恒力做功與動能改變的關系。
動能定理是力學中最重要的規(guī)律之一,它的應用貫穿于以后的許多章節(jié),通過實驗探究恒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是對動能定理的初步研究,是學習整章內容的重要的前期準備,這部分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從一個新的角度思考問題,即開始培養(yǎng)學生從功和能相互聯(lián)系的角度定量分析解決力學問題。所以本節(jié)要求學生通過做功轉化成其它能量的數(shù)學描述。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打下基礎。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初中時學生已學過了動能的初步知識,這為本節(jié)教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了解物體的動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的定量關系,為實驗探究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定量關系做好鋪墊。另外,通過“必修1”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實驗探究的一些科學研究方法,經歷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研究過程等相關知識
三、設計思想:
“課堂探究教學”并不在于讓學生在課堂解決多少實際問題,而是通過研究訓練,幫助學生逐步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熟悉研究過程、模仿研究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和實踐習慣。
本課時采用“問題—討論—分組實驗—交流歸納”的教學過程。從生活中實例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討論,進而確定實驗方案并進行分組實驗,得出結論。在教學中要的是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育觀念,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使學生在知識獲取的同時建立一種成就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全課教學流程如下:
四、教學目標 :
1、知識與能力:掌握動能的概念,實驗探究外力(恒力)做功與動能的變化數(shù)值關系。初步認識動能定理。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主要方法。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原理和方法的遷移能力和利用已知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探究過程中大膽發(fā)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并與他人相互交流討論。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動能的概念,實驗探究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定量關系,為理論推導動能定理奠定實驗基礎。
難點:實驗探究外力(重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定量關系。
六、教學方法 :
采用實驗探究教學法,讓學生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對動能定理有個初步的認識。
七、主要教學過程:
1、建立場景,導入學習。
生活實例演示:讓一小球做自由落體運動。
問(1):小球的速度如何變化?動能如何變化?
生活實例:列車離站加速行駛時,速度越來越大,即動能越來越大:汽車剎車后,速度越來越小,即動能越來越小。
問(2):什么原因導致物體的動能發(fā)生變化?(重力做功)
[這個簡單的小實驗調動學生,復習鞏固動能定義,同時從情境中引入問題,比較符合高一學生認識過程,激發(fā)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2、 提出問題
為了研究方便,以自由落體運動中的重力做功為例,研究重力所做的功與物體動能改變量之間的定量關系。你能否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對這種關系作出猜想,并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
3、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這節(jié)課的關鍵,學生能做好這一環(huán)節(jié),后面的探究就順理成章了,所以教師在讓學生積極思考,討論的同時,應該適時的給他們一定的指導和點撥。最后討論出的方案可能有好幾個,現(xiàn)列舉兩個最容易討論出,并行之有效的方案]
方案A:研究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重力做功和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
這個方案比較簡單,學生在前面生活實例演示和根據(jù)“必修1”的學習,已經經歷并掌握了自由落體運動——一種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研究過程很容易想到,實驗裝置圖如下:(教師事先備用,直接展示。)
方案B:課本上介紹的方案這個方案,學生在實際操作時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確保小車在運動過程中受恒定的外力作用(實驗條件)?怎樣平衡小車在斜面上所受的摩擦力,使小車只受拉力的恒力作用(判斷平衡依據(jù))?教師要引導學生排出難點。(這里我們就讓學生明白:教材上給出的方案不一定就是最簡單的)
[使學生易于對實驗方案的優(yōu)劣進行理解,從而進一步鼓勵學生開拓思路,不要拘泥于一種方案。學生的探究過程可能會有一些困難,此時教師可適當作一些指導,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體現(xiàn)出學生是學習的讓人。]
結合討論后的方案,確定可能用到的實驗器材:
小車、電火花計時器、刻度尺、紙帶、細繩、木板、砝碼、定滑輪、鐵架臺、夾子等。
4、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并分析數(shù)據(jù)
根據(jù)之前的討論,學生自主選擇實驗方案,確定實驗步驟,(建議每個方案都要有人)進行分組實驗,教師巡視給與適時的指導和點撥。
[學生通過自己實驗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體現(xiàn)把課堂交給學生的教學思想,讓學生明確在課題已經確定的情況下應如何逐步通過實驗對課題研究。]
不論選擇哪一方案,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都是對紙帶分析,在紙帶上取兩個合適的點(如上圖中紙帶上的 B點和D點),用刻度尺測出這兩點間的距離SBD,用求平均速度的方法求出打點計時器打B、E兩點時,重錘的速度VB和VD,(提示學生勻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于這段時間中點時刻的速度教學設計--恒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
力F/N位移S/m功W=FS(J)B點速度VB(m/s)D點速度VD(m/s)動能的變化ΔEK(J)第1次第2次
由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恒力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變化的大小。
[這時,教師呈現(xiàn)各代表小組的表格,要求學生分析總結,結論由學生自己總結得出,這樣有助于加深印象,教師只是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規(guī)范其文字的表述。]
5、評估與交流
小組間相互交流,了解其他組的實驗情況,在實驗結果上和其它組是否一致?試分析影響實驗結果的可能因素,對實驗過程中好的方面和不妥有待改進的地方,進行評估。先讓每個小組推薦一兩個代表對自己小組進行評估、總結,教師可以在學生發(fā)言前設置下面幾個問題:
(1)、在實驗結論數(shù)據(jù)中,功W和動能的改變ΔEK是否一致?
(2)、在實驗過程中,你們認為影響實驗結果的可能因素是什么?又如何減少實驗過程誤差的?
(3)、實驗裝置可有改進的地方?
[培養(yǎng)學生虛心向他人學習,正確聽取、采納他人意見的好習慣,達到相互學習,共同促進的作用。]
教師歸納:大量更為精確實驗表明,能量轉化可以用做功來量度。如合外力做總功等于動能的變化。
八、課后作業(yè)
1、用數(shù)學表達式描述恒力做功和動能改變的關系(動能定理)。
2、理論推導:請根據(jù)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知識從理論上推導動能定理。
九、 教學反思
“物理課堂實驗探究課” ,目的是讓學生經歷動能定理的實驗研究過程,體會實驗在發(fā)現(xiàn)自然規(guī)律中的作用,這就是體現(xiàn)了“過程與方法”的培養(yǎng)目標。在本節(jié)課中,通過學生動手實驗探究恒力(重力)做功數(shù)量,進一步分析物體動能的改變數(shù)值,從而建立功和能量變化之間的定量關系,讓學生主動參與、全面感受到實驗探究的全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等各項綜合本質。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學習是比教師單純教授知識更有效,思維訓練也更加深刻,學生得到的不僅有知識,還包括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獨立思考的認知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等。
物理的課件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2、能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一些相關問題。
3、了解化學方程式的涵義。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2、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史實資料,學習科學家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3、產生學習的成功體驗,享受學習、享受科學。
二、重點難點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恒定律
從微觀的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三、教學過程
講授:質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圖片:鐵絲、蠟燭在氧氣中燃燒。
請你用文字表達式表示以上的化學反應。
通過前面的學習,你不但看到了現(xiàn)象,而且看到了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知道了什么物質參加反應,又生成了什么物質。但是,如果我們轉換一下角度,是否會有同學從量的角度對這些反應提出問題?
講述: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注重化學實驗中物質之間量的關系的化學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設。
傾聽學生的見解。對每一種意見都要表現(xiàn)出一種理解。
提問:你的觀點動搖了嗎?
設問:如果你們按學案(見附件)上的實驗設計方案再進行實驗,情況又會怎樣呢?
教師可以參與幾組的實驗與討論。
每組獲得的結論相同嗎?哪種結論是正確的?
導致實驗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師在課上畫龍點睛。
例如:提示它們塞子崩開后,天平還平衡嗎?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認為值得注意的問題還有哪些?
物理的課件 篇3
各位領導、專家:你們好!
我是學校的,我在這里介紹的是上學期我在指導學生完成《杠桿的平衡條件》這一節(jié)后的分析。下面我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介紹,一個是在學習這一節(jié)課前的準備,一個是結合羅莊區(qū)初中物理自能高效課堂新授課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進行分解。
課前的準備我主要是考慮了兩點,一個是教材的分析,一個是學情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本課講的是九年義務教育滬科版8年級物理第九章第一節(jié)第一課時內容,本節(jié)是五、六兩章力學知識的延續(xù),也是學習滑輪、滑輪組及功等知識的基礎,是力學的重點內容。日常生活中的杠桿現(xiàn)象學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沒有詳細分析杠桿的基本概念,而是將重點放在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上。所以,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經歷杠桿平衡條件的探究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方法尤為重要。
本節(jié)的編寫特點是,突出地體現(xiàn)了教與學在方式方法上多樣化的基本教育理念。
(1)列舉日常生活、生產勞動中的一些事例,結合圖示的方式呈現(xiàn)課程標準與內容標準
杠桿及有關杠桿的幾個概念,通過課本圖9—1和圖9—2展示出一些學生熟悉的器具,讓學生 通過視圖想想這些器具的使用,從中發(fā)現(xiàn)它們的共同特征,進而建立杠桿的概念,認識力臂的意義,明確這些器具在使用過程中支點、動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終達到能根據(jù)實際需要正確選擇和使用杠桿的目的。
(2)用完成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的方式呈現(xiàn)課程標準與內容標準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課本通過“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交流與合作、評估”等科學探究的幾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操作,并得出結論。
總之,本節(jié)較充分地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等基本理念。
2、 教學目標
3、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什么是杠桿;了解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概念;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歸納得出杠桿平衡條件,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學生之間合作學習能力等。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4、教學重點: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5、教學難點:力臂的確定,設計探究杠桿平衡的方案。
1. 知識準備
學生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jié),這些都為學習本節(jié)做好了鋪墊。
2. 學生現(xiàn)狀
8年級學生經過半年的物理學習,物理觀察、實驗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維是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
學生對杠桿的認識是感性的,但這些認識可能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們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杠桿的特征及平衡條件。探究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fā)生變化。教師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學生主動探究,闡述觀點、明辨是非,做自己學習的主人。
1. 學生自帶的工具(提前分配):剪刀、開瓶器、木棍等。
2. 分組實驗器材(教師準備):核桃夾、杠桿、鉤碼、鐵架臺、刻度尺等。
3. 演示實驗器材(輔助):多媒體教學課件等。
初中物理自能高效新授課的教學模式
教學流程: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1.情景導學
操作要領:
教師用靈活的方式、方法創(chuàng)設與本節(jié)內容有關的物理情景,例如用小實驗、小故事、生活中典型的事例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素材,以多種多樣的形式,營造出與物理知識相關的學習氛圍,啟動學生思維,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激勵他們能主動地提出問題(探究目標),從而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認識過程。
注意事項:
提出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感到探究的必要,給學生提供的素材與學生生活實際聯(lián)系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這就要求此環(huán)節(jié)中應用的事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符合學生年齡,應該簡短且具有吸引力。倘若太長、太復雜,勢必會降低學生探究興趣,浪費學習時間。此環(huán)節(jié)既可以用在引入課題,也可應用在課堂中每個小問題的引入。
2.自主探究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該環(huán)節(jié)提倡用學案導學的方法,學生依據(jù)目標和學習提綱進行自主學習,實現(xiàn)知識的自主建構。學生要扣住教材,閱讀課本,查閱資料,動手實驗等,并做好自學筆記,發(fā)現(xiàn)疑難點做好標記,待小組合作探究時提出解決,要獨立完成。導學問題呈現(xiàn)的方式可多樣,除學案外,多媒體、黑板、小黑板等都可以。
注意事項:
該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將所學的內容以問題形式呈現(xiàn),導學案編寫的質量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學案設置的問題要貼合學生思維,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層次性,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較好的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自主學習,不僅要讓學生有所收獲,關鍵是要找出疑難和困惑,教師更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便在下面的環(huán)節(jié)中有的放矢的加以解決。學生的“收獲”既包括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收獲,還要有過程與方法方面的收獲,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具備豐富的情感,積極上進的態(tài)度和高尚的人生價值觀。
3.合作探究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組內同伴互助、全面實施“兵教兵”、“兵幫兵”、“兵促兵”、“兵制兵”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生們自主學習解決不了的問題、拿不準的問題均可以提交小組研討。組內研討有同座位兩人的小小組研討,也有前后左右的大小組研討,研討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可以請求外援,進行組與組之間的交流。
此時要充分發(fā)揮組長或尖子生的強勢智慧,讓他們當好小老師。在合作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碰撞,迸發(fā)創(chuàng)新火花,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合作意識,實現(xiàn)自身價值,獲得自我激勵。
注意事項:
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人的因素起到決定性作用,成功的關鍵在于要給尖子生們灌輸“教會別人也就是強化自己”的雙贏思想;要給暫時不會的學生強化“不完成學習任務誓不罷休”的信心和決心。學生還要做好下一步展示交流的準備。要有目標,有秩序,有方法,避免出現(xiàn)局外人和軸心人現(xiàn)象。
4.展示交流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各組交流展示學習成果、集中解決學習困難的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堂課的重頭戲。目的就是通過學生展示,匯報學習成果,暴露學習問題,進一步明確答案、梳理知識、強化重點、規(guī)范做題、熟練技能、質疑解難,解決小組研討不會的問題,并以此滿足學生強烈的表現(xiàn)欲,營造積極的學習氣氛,強化學習動機,樹立學習自信,體驗學習成功,這也是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源泉。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僅要做課堂的主持人、組織者、點撥者、指導者,還要注意該講的一定要講。要注重對學生展示的評價,通過語言、掌聲、老師評價、學生相互評價,促進學生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學習的不斷深化、團隊精神的不斷強化、課堂效益的不斷增強。教師要特別注意,展示是小組的展示,個人展示也是代表小組;評價是對小組的整體評價,評價個人也是評價小組。
注意事項:
這一環(huán)節(jié)給學生提供進行展示和交流舞臺的時間和舞臺,讓學生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觀點、方法和成果,充分地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這也是多維互動、相互啟迪、思維碰撞、成果共享的過程。主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展示活動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主角是學生,也是一節(jié)課的重頭戲。這一環(huán)節(jié)能否進行的徹底、有效,教師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課前和課中要準備好高質量的引發(fā)學生思維的問題,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并且要做參與者,適時進行引導、調控和激勵,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顯現(xiàn)學生的“相異構想”。
4.應用提高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學以致用、舉一反三、鞏固舊知和能力、生成新知和能力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在課堂研討的基礎上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整合,形成框架,并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對學生進行鞏固性訓練,進行知識的運用,特別是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社會中遇到的有關問題,達到生活問題物理化,物理問題生活化,從而實現(xiàn)物理課程“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在知識的應用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物理知識的好處,使他們體驗學習后獲得的成功,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總結解題規(guī)律、方法和思路及涉及的知識點,掌握學習的方法。
注意事項:
所選練習應緊扣本節(jié)知識內容,難度適度,符合臨沂市中考要求,最好是選取近幾年臨沂市中考物理試題及本節(jié)與生活結合較緊密的題目。
在這一節(jié)中,我在教法與學法上是這樣想的: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合幾種杠桿的圖示和實例通過積極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觀點和態(tài)度來觀察、感知和探索,主動地學習,大膽地猜想,并通過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制定實驗計劃)去探究,從而得到杠桿概念及其平衡條件。講述杠桿、
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內涵,易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概念,采用觀察法和探究法,之后加以練習鞏固。學習杠桿原理時,用小組合作探究式課堂教學法引導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開發(fā)學生的心理潛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總之,教學要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盡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程序:
1、知識補充
平衡狀態(tài),點到線的距離做法
2、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模式中的情景導學環(huán)節(jié)
想辦法敲核桃---由此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3、實驗探究,認識杠桿------包括了模式中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應用提高環(huán)節(jié),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并不是一味的一字鋪開,而是不斷交叉,不斷進行學練結合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杠桿(如開瓶器、扳手剪刀、天平、核桃夾等)。
提問:杠桿有什么共同特征?(板書:1.認識杠桿)
學生活動1:實驗探究杠桿的共同特征
讓學生觀察自帶的工具(杠桿),并通過討論,說出它們的應用和共同特征。 學生歸納展示杠桿的三個特征:(1)硬棒;(2)轉軸;(3)繞軸轉動。并得到杠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物理學中叫做杠桿。
回答: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還能舉出哪些杠桿的實例呢?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另一些杠桿(如撬棒、羊角錘、鑷子、等)。
練習,加深認識
學生活動2:認識杠桿的幾個概念。
學生閱讀課本中的有關內容,認識杠桿上的幾個概念。
杠桿中的概念:支點(O)、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并指導學生畫力臂。
課堂練習:找出所給杠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及阻力臂。
3.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為了使探究過程有序地進行,可將整個活動劃分為如下五個環(huán)節(jié):
(1)教師提出問題:
(2)假設與猜想:學生通過討論提出猜想,分組匯報,教師將它們板書在黑板上。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學生利用所給的實驗器材,自行設計實驗方案。
(4)進行實驗并收集數(shù)據(jù):分工進行實驗操作,設計表格并進行記錄。(教師巡回檢查指導,出現(xiàn)問題及時指出。)
(5) 分析、判斷,討論交流和評估:通過討論,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猜想,同時學生匯報實驗結果。為了使數(shù)據(jù)真實有效,教師隨機抽出3個小組,每組取出一組數(shù)據(jù),填寫到實驗記錄表格中,讓學生對表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歸納,依次排除錯誤的猜想,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6)練習
4、達標檢測
5、總結新課,提出問題
6、布置作業(yè),留空提問。
物理的課件 篇4
教學內容: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3-3教材第八章氣體第一節(jié)氣體的等溫變化。
教學設計特點:突出物理規(guī)律形成的感性基礎和理性探索的有機結合;通過問題驅動達成教目標的有效實現(xiàn);重視物理從生活中來最終回到生活中去。
1.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溫變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內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適用條件。
(3)理解等溫變化的P—V圖象與P—1/V圖象的含義,增強運用圖象表達物理規(guī)律的能力;
1.2過程與方法
帶領學生經歷探究等溫變化規(guī)律的全過程,體驗控制變量法以及實驗中采集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的方法。
1.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切身感受物理現(xiàn)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學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實創(chuàng)新的科學作風。
2. 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讓學生經歷一次探索未知規(guī)律的過程,掌握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等溫變化時壓強與體積的關系,理解 p-V 圖象的物理意義。
難點: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數(shù)據(jù)處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熱水,氣球、透明玻璃缸、抽氣機,u型管,注射器,壓力計。
4.設計思路
學生在初中時就已經有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熱脹冷縮的概念,但對于氣體的三個狀態(tài)參量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是不清楚的。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實證精神。這節(jié)課首先通過做簡單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白氣體的質量、溫度、體積和壓強這幾個物理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然后與學生一道討論實驗方案,確定實驗要點,接著師生一道實驗操作,數(shù)據(jù)的處理,得出實驗結論并深入討論,最后簡單應用等溫變化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
5.教學流程:(略)
6.教學過程
6.l課題引入
演示實驗:變形的乒乓球在熱水里恢復原狀
乒乓球里封閉了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溫度升高,氣體的壓強就隨著增大,同時體積增大而恢復原狀。由此知道氣體的溫度、體積、壓強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系。本章我們研究氣體各狀態(tài)參量之間的關系。
對于氣體來說,壓強、體積、溫度與質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高中階段通常就用壓強、體積、溫度描述氣體的狀態(tài),叫做氣體的三個狀態(tài)參量。對于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三個狀態(tài)參量都不變時,我們就說氣體處于某一確定的狀態(tài);當一個狀態(tài)參量發(fā)生變化時,就會引起其他狀態(tài)參量發(fā)生變化,我們就說氣體發(fā)生了狀態(tài)變化。這一章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氣體狀態(tài)變化的規(guī)律。
出示課題: 第八章 氣體
師問:同時研究三個及三個以上物理量的關系,我們要用什么方法呢?請舉例說明。
生:控制變量法
比如要研究壓強與體積之間的關系,需要保持質量和溫度不變,再如要研究氣體壓強與溫度之間的關系,需要保持質量和體積不變。
師:我們這節(jié)課首先研究氣體的壓強和體積的變化關系。
我們把溫度和質量不變時氣體的壓強隨體積的變化關系叫做等溫變化。出示本節(jié)課題:
第一節(jié) 氣體的等溫變化
6.2 新課進行
一、實驗探究
1.學生體驗壓強與體積的關系得出定性結論
全體同學體驗: 每個同學用力在口腔中摒住一口氣,然后用手去壓臉頰,你會怎么樣,思考為什么?
小組體驗:每桌同學用一只小的注射器體驗:一個同學用手指頭封閉一定質量的氣體,另一個同學緩慢壓縮氣體,體積減小時第一個同學的手指有什么感覺,說明什么呢?反之當我們拉動活塞增大氣體體積時,手指有什么感覺,說明什么呢?要求學生體驗并說出自己的感覺和結論(即壓縮氣體,體積減小,壓強增大;反之,體積增大壓強減小)
2.猜想
引導學生猜想:我們猜想:在一般情況下,一定質量的氣體當溫度不變時,氣體的壓強和體積之間可能有什么定量關系呢?
學生:壓強與體積成反比例關系(從最簡單的定量關系做起)
師: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發(fā)生等溫變化時壓強與體積是否是成反比例的關系,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這節(jié)課我們用實驗探究這一課題。
3.實驗驗證:
(1)實驗設計:
首先,要求學生完整的復述我們的實驗目的:探究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情況下壓強與體積之間的定量關系.
要求學生根據(jù)放在桌上的器材,思考試驗方案,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本實驗的研究對象是什么?如何取一定質量的氣體?實驗條件是什么?如何實現(xiàn)這一條件?
學生討論回答:研究對象是一定質量的氣體,用活塞封閉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注射器內以獲取, 實驗條件是氣體質量不變, 氣體溫度不變;活塞加油增加密閉性,推拉活塞改變體積和壓強;不用手握注射器;緩慢推拉活塞,穩(wěn)定后再讀數(shù)。
(或者有其他的實驗方案)
問題2: 數(shù)據(jù)收集 本實驗中應該要收集哪些數(shù)據(jù)? 用什么方法測量?
學生:要收集氣體的不同壓強和體積,用氣壓計可以測量壓強,注射器上面的讀數(shù)可以得到體積。
問題3:數(shù)據(jù)處理 怎樣處理上述數(shù)據(jù)才能得到等溫條件下壓強與體積之間的正確關系呢?(學生討論并回答)
學生:常用數(shù)據(jù)處理辦法有計算法,圖象法等。
老師:能不能說得更具體一點呢?
學生:就是先把V和P乘起來,看看各組的乘積是否相等(或者近似相等),從而得到結論;圖像法就是以V為橫坐標,P為縱坐標,在用描點作圖法,把得到的數(shù)據(jù)作到坐標系中,再連線,看圖像的特點,從而得到兩者的定量關系。
再讓一個學生把我們剛才分析得到的比較好的實驗方法再復述一次,然后師生互助完成實驗。
2、實驗過程:
師生共同完成實驗: 老師推、拉活塞,一名學生讀取數(shù)據(jù),另一名學生設計記錄表格并記錄數(shù)據(jù)。
數(shù)據(jù)處理:①簡單計算 找壓強和體積之間的關系
②學生描繪圖象(提示作P-V圖像)能否得出結論?
總結提問:各小組是如何處理數(shù)據(jù)的,結論如何?(實物投影展示)
問題4:若P—V圖象為雙曲線的一支,則能說明P與V成反比。但能否確定我們做出就一定是是雙曲線的一支呢?(還是猜測)我們怎樣進一步P和V之間的關系呢?
教師:有一種思想叫做轉化的思想。若P—V圖象為一雙曲線,那么P—1/V圖象是什么樣子?(過原點的一條直線)那我們就再作一條P—1/V圖象看看吧!
(師)計算機擬合:把P—V圖象轉化為P—1/V圖象。我們看到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P—1/V圖象是一條(幾乎)過原點的直線,表明壓強與體積成反比。
(三)實驗結論: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的條件下壓強與體積成反比。(學生敘述)
師:大家看到我們作出來的這條直線,還不是很準確,大家可以分析在實驗過程中有哪些地方可能引起實驗誤差?
學生討論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
早在17世紀,英國科學家玻意耳和法國科學家馬略特分別通過更嚴謹?shù)膶嶒炑芯康贸隽诉@個結論,被稱為玻意耳定律。
二、玻意耳定律
1、 內容:一定質量的某種氣體,在溫度不變的條件下壓強P與體積V成反比。
2、 公式:PV=C(常量)或P1V1=P2V2(其中P1V1和 P2V2分別為氣體在兩個狀態(tài)下的壓強和體積)
3、 圖象:P—1/V圖象:過原點的直線——等溫線
P—V圖象:雙曲線的一支——等溫線
三、拓展思考
問題5:在同一溫度下,取不同質量的同種氣體為研究對象, PV乘積C一樣嗎?即對不同的氣體,C是一個普適常量嗎?(學生思考不能求解或回答不一樣)
師問:怎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呢?(猜想—實驗驗證)
學生:改變氣體的質量用同樣的方法重新測量,測量數(shù)據(jù)記錄在同一表格中,通過簡單的計算就能得到結果。
結論:不一樣。質量越大,PV乘積越大。P—V圖象離坐標軸越遠,P—1/V圖象斜率越大。
問題6:取相同質量的同種氣體,在不同溫度下,作出的P—V圖象是否一樣?(學生猜想——驗證)
結論:不一樣。溫度較高時,PV乘積較大,P—V圖象離坐標軸越遠,P—1/V圖象斜率較大。
四、玻意耳定律的應用之定性解釋:
問題一:氣球漲大視頻。學生分析。
問題二:小實驗。裝水的瓶子下有小洞,當蓋子打開時水會噴出,然后合上蓋子則水就不會持續(xù)地流出了。
解釋:蓋子打開時,小孔上方的壓強始終大于外面的壓強,所以水會噴出,當蓋子蓋上時,水的上方被封閉了一定質量的氣體,當有水流出后,瓶中空氣的體積變大,根據(jù)波意耳定律壓強變小,當孔上方壓強小于外部大氣壓時,水就流不出去了。
五.課堂小結
1.方法 ①研究多變量問題時用控制變量法
②實驗探究方法:猜想——驗證——進一步猜想——再驗證——得到結論
2.知識 玻意耳定律:一定質量的某種氣體,在溫度不變的條件下壓強P與體積V成反比。
六.教學后記:
1.課堂上讓學生從自身體驗開始,充分參與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熟悉科學探究未知世界的一般流程,并堅持滲透實事求是和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
2.教學中對應用數(shù)學方法處理物理數(shù)據(jù),從而得出簡潔的物理學規(guī)律的過程,讓學生多練習多體驗,以使學生真正掌握,并且多給時間讓學生從圖像中找出規(guī)律,以提高學生認識圖像與應用圖像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學中學生參與小實驗及視頻材料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4.物理來源于社會生活實踐,反之也能解釋自然界及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xiàn)象,有效杜絕物理和生活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發(fā)生.也有利于學生正確物理觀的形成。
物理的課件 篇5
摘要:教學設計是根據(jù)教學對象和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yōu)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于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要注重科學探究,多讓學生參與探究,經歷探究過程,體驗獲得探究結論的喜悅
關鍵詞: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教學設計
教育改革已經緊鑼密鼓,素質教育已是大勢所趨,隨著其教育的思想及研究的不斷深入,教育界應當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本,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物理素質為綱,作為素質培養(yǎng)的有效手段的物理教育,應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之
一。在物理教學之前做好教學設計工作對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隨著21世紀的到來,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要求人們具有更高的素養(yǎng),知識經濟的時代,物理也將更廣泛更普遍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越來越表現(xiàn)得與人類的生存質量,社會的發(fā)展水平休戚相關,因此,人們不能不對教育有新的思考。其中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教學設計,因為“設計”是回應理念、凝聚智慧、縱橫信息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教學在前進,課堂教學設計也就必須與時俱進,不斷的去攀升新的高度。
教學設計是根據(jù)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yōu)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它是一門運用系統(tǒng)方法科學解決教學問題的學問,它以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為目的,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宗旨。
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教學設計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學設計是以系統(tǒng)方法為指導,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tǒng),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
優(yōu)化;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中學物理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進一步學習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所需要的物理基礎知識,了解這些知識的實際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實驗技能、思維能力和應用數(shù)學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觀點。簡單地說,就是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激發(fā)興趣,樹立觀點。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倡“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當前學生能力的發(fā)展缺少應有的知識儲備,而國家課程的一統(tǒng)性在這方面明顯存在著不足。為解決國家課程不足,在教學中通過完善的課程設計為學生能力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知識建構就顯得非常重要。
對教學設計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指的是:教師在鉆研教材、了解學生、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對課堂教學的預先決策和超前把握。
1.教學設計的形成過程
教學設計從它的形成過程講,可分為兩個階段。
1.1思路設計。所謂思路設計是指教師根椐教學的一般認知規(guī)律和課程
基本特點,在明確教學目標、把握教材思路的前提下,編制出具有一定層次的教學程序。例如,物理概念教學的一般思路是“引入課題、激發(fā)動機→感知現(xiàn)象、形成表象→思維加工、得出概念→剖析概念、加深理解→鞏固運用、強化記憶”。教學思路的設計只是教學方案的初步定向,此時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握還只是原則的、籠統(tǒng)的、概括的,其包含的素材還相當貧乏,缺乏具體,需要進一步的設計,才能明確、豐富和充實。
1.2活動設計。活動設計是指教學各階段師生雙方的地位和作業(yè)方式的確定,即師生雙方在各教學時間內做什么,怎樣做,任何教學思路的展開都必須通過活動來實踐。如果說教學思路的設計體現(xiàn)的是教學設計的共性,那么,教學活動的設計可以說是教學設計的個性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教師的教學觀念的體現(xiàn),同一種教學思路可以由不同的活動方式展開,典型的例子就是許多課題的教學可以用“教師講”的活動方式展開,也可以用“教師指導”的活動方式展開。就前者來說,其活動過程簡單易控,只要教師講解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特出、難點突破,學生接受講解的結論也不困難,可要讓學生信服這些結論就不那么容易,因為學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許多觀念與物理學的結論往往是相勃的。
2.物理課堂教學設計的關注點
2.1 轉換教學角色,讓學生樂學 。教學中最重要的任務是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問題的解決。在多年的物理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就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從自然現(xiàn)象和實驗歸納出概念和規(guī)律,學生掌握較好,而運用概念和規(guī)律去解決問題則困難較大。這是由于演繹推理較歸納推理可以通過更多種形式來表現(xiàn),掌握起來也較復雜些,因此需要有意識的尋找按照提高抽象思維能力的要求編寫的習題,進行針對性訓練。出試題法就是讓學生編寫物理試題,來掌握物理知識的學習方法。老師事先定好格式和內容,并提出試題質量要求,要求有答案和評分標準。學生出的試卷先交老師審閱,然后互相交換做試卷,誰出的試卷誰批改,由于在自考互評的過程中,學生始終掌握考與評的主動權,因此思維十分活躍,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自然形成了。
通過出試卷,學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識;通過評選優(yōu)秀試卷,給出題人以極大的榮譽和鼓勵,也給其他同學很大的啟發(fā),促進了學生們去尋找按照提高抽象思維能力的要求編寫的習題,既發(fā)揮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培養(yǎng)了自學能力,又實現(xiàn)了學生由厭學到樂學的自然轉變。
2.2注重學法指導。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xiàn)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guī)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出來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于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要注重科學探究,多讓學生參與探究,經歷探究過程,體驗獲得探究結論的喜悅。 3.物理課堂教學設計的目的和要求。
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自然學科,它要求物理教師具有豐富的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專業(yè)素養(yǎng)方面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新課程對物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xiàn),并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張通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yǎng)。但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shù)物理教師在人文素養(yǎng)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新課程對物理教師還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信息技術與教材的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fā)等能力。
教學設計思想是注重學生的經歷與操作,引導學校積極參與試驗過程,關注學生試驗分析,討論,交流,質疑等等應該是新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摸索的。教學設計是教師在上課前對教學內容的一個計劃,這個計劃是老師上課的思路和過程,所以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是一堂好課的規(guī)劃。教學設計最總還是靠老師在課堂的導演下完成的,是通過各種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一堂好課就像一個情節(jié)曲折動人的故事,讓人有峰回路轉的感覺,讓人有豁然開朗的心境,讓人有雨后晴天的清爽。
教學設計是對教材的再度開發(fā),是老師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設計,即依賴于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縛。我們可根據(jù)教參,既備教材,又備學生,讓老師有發(fā)揮的空間,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用多種形式和豐富的內容抓住學生的興趣,帶領學生走進課堂,深入淺出的引領學生走進知識的殿堂。
物理教學設計是指: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目標,依據(jù)物理課程內容主題、學生特征和環(huán)境條件,運用教與學的原理,為學生策劃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的過程。教學設計與備課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備課主要是基于教師的經驗,側重于計劃自己在課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而教學設計是在現(xiàn)代教育理論指導下,為了促進學生學習和發(fā)展而設計的解決教與學問題的一套系統(tǒng)化程序,強調發(fā)揮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建構性,設計的核心為“教學目標分析”(問題提出的依據(jù))設計、“問題情景”設計、“教學活動過程”設計、“支持教學活動展開的教學資源”設計和“工具”設計。
根據(jù)新教材對物理概念敘述通俗、簡潔、淺顯的特點,在教學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為了使學生的自學目標明確,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設計問題要力求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問題要具有啟發(fā)性、針對性、趣味性,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根據(jù)學生的自學的情況進行點撥,引導學生自學,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物理概念、規(guī)律比較抽象,要求物理教師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上要求趣、求新、求活。所謂求趣,即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增強趣味性,把學生的直接興趣轉化為對物理學科持久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刻苦學習。
總之,要在新的教學觀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逐步學會求知和創(chuàng)新,從而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創(chuàng)造的能力和長遠發(fā)展的能力打好基礎。只要我們加強學習、研究,努力實踐,認真總結,讓科學探究貫穿于物理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究,就能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活動體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使他們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物理的課件 篇6
教學目的
1.了解組成物質的分子具有動能及勢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動能和分子勢能都與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物體的內能以及物體內能由物體的狀態(tài)所決定。
教學重點
物體的內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學的一個重點。學生只有正確理解物體的內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熱傳遞及物體內能的變化關系。
教學難點
分子勢能。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什么樣的能是勢能?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簧的形變關系怎樣?
二、新課教學
1.分子動能。
(1)組成物質的分子總在不停地運動著,所以運動著的分子具有動能,叫做分子動能。
(2)啟發(fā)性提問:根據(jù)你對布朗運動實驗的觀察,分子運動有什么樣的特點?
應答:分子運動是雜亂無章的,在同一時刻,同一物體內的分子運動方向不相同,分子的運動速率也不相同。
教師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點——在同一時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從大量分子總體來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帥進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個分子的動能也不同。對于熱現(xiàn)象的研究來說,每個分子的動能是毫無意義的,而有意義的是物體內所有分子動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動能。
(3)要學生討論研究。
用分子動理論的觀點,分析冷、熱水的區(qū)別。
討論結論應是:組成冷、熱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則其動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總體來說分子的平均動能小于熱水的分子平均動能。
教師指出:由此可見,溫度是物體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
2.分子勢能。
(1)根據(jù)復習提問的回答(地面上的物體與地球之間有相互作用力;發(fā)生了形變的彈簧各部分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們的相對位置發(fā)生變化時,它們之間便具有勢能)說明分子間也存在著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們相對位置所決定的能,稱之為分子勢能。
(2)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的關系。
提問:分子力與分子間距離有什么關系?
應答:當r=r0時,F(xiàn)=0,r<r0時,F(xiàn)為斥力,r>r0時,F(xiàn)為引力。
教師指出:由于分子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彈簧形變有伸長或壓縮兩種情況,因此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也分兩種情況。
①當r>r0時,F(xiàn)為引力,分子勢能隨著r的增大而增加。此種情況與彈簧被拉長彈性勢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當r
小結:分子勢能隨著分子間距離變化而變化,而組成物體的大量分子間距離若增大(減?。﹦t宏觀表現(xiàn)為物體體積增大(減?。???梢姺肿觿菽芨矬w體積有關。
(3)物體的內能。
教師指出:物體里所有的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由此可知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
①物體的內能是由它的狀態(tài)決定的(狀態(tài)是指溫度、體積、物態(tài)等)。
提問:對于質量相等、溫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氣來說它們的內能相同嗎?
應答,質量相等意味著它們的分子數(shù)相同,溫度相等意味著它們的平均動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氣分子間平均距離比水分子間平均距離大得多,分子勢能也大得多,因而質量相等的水蒸氣的內能比水大。
②物體的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時,物體的內能也隨著變化。
舉例說明:當水沸騰時,水的溫度保持不變,所供給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開,增大了分子勢能,因而增大了物體的內能,當水汽凝結時,分子動能沒有明顯變化,但分子靠得更緊密了,分子勢能便減小了,因此物體的內能減小了。
③物體的內能是不同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
a.靜止在地面上的物體以地球為參照物,物體的機械能等于0,但物體內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運動著和相互作用著,物體的內能永遠不能為0。
b.物體在具有一定的內能時,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機械能。如飛行的子彈。
C.不能把物體的機械能和物體的內能混淆。只要物體的溫度、體積、物態(tài)不變,不論物體的機械能怎樣變化其內能仍保持不變。反之,盡管物體的內能在變化,它的機械能可以保持不變。
(4)學生討論題:
①靜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運動,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時木箱的內能與靜止時相比較變化了沒有?
②質量相等而溫度不相等的兩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較大的內能?溫度相同而質量不等的兩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較大的內能?
最后總結一下本課要點。
物理的課件 篇7
課題:動能和勢能
課型:新授
授時:
備時:
(一)教學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機械能及機械能的單位。
(二)教具 斜槽,鋼球,木塊,橡皮筋,壓縮彈簧等。
(三)教學過程 1.復習
鑒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通過"怎樣才算做了功"的提問,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兩要素。
當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過了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塊,并將其置于水平桌面上。說明木塊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塊沒有在重力方向上運動,所以重力對木塊沒有做功。繼而用手推動木塊,使木塊運動一段距離。在此過程中,重力仍然沒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進而強調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是功的兩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兩者的乘積。
2.引入新課 出示斜槽,并演示鋼球從斜槽上滾下,在水平桌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了一段距離。讓學生分析碰撞過程中,做沒做功?
利用學生分析的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梢娢锢韺W中,能量和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
不同的物體做功的本領也不同。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3.進行新課
物體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后我們將逐步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剛才的實驗中鋼球撞擊木塊能夠做功,但若將鋼球停靠在木塊一側(邊講邊演示),這時的鋼球并不能推動木塊做功。只有運動的鋼球才能推動木塊做功。
(1)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能夠做功,它們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
引導學生廣泛地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空氣、水和各種物體都能夠做功,而具有動能。概括出"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演示課本圖1-1實驗,實驗可分三步:
①將同一個鋼球,從斜面不同高度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將木塊推動的距離。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不同,說明鋼球對木塊做的功不同。木塊被推動得越遠,表明鋼球的動能越大。實驗說明:從不同高度滾下的網(wǎng)球,具有不同的動能。
②上面的實驗表明鋼球從較高處滾下時具有的動能大。那么鋼球從不同的高度滾下時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可通過觀察實驗來得到結論。將質量相同的兩個鋼球,同時從斜槽的最高點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釋放。從最高點滾下的鋼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從接近底部滾下的鋼球。實驗表明從高處滾下的鋼球速度大。從而得到結論:物體的動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③換用不同質量的鋼球,從同一高度讓其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推動木塊的距離。從而得出結論:運動物體的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演示實驗之后,總結實驗結果: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2)勢能:物體由于運動的原因而具有動能,物體還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學們都玩過用橡皮筋彈射紙彈的游戲,拉長的橡皮筋能給紙彈一個力,并推動紙彈移一段距離,從而對紙彈做了功。同樣拉彎的弓、壓縮的彈簧也能夠做功,它們都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彈性勢能,它是由于物體發(fā)生彈性變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解釋彈性形變:物體受到外力作用而發(fā)生的形狀變化,叫做形變。如果外力撤消,物體能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列舉事例說明物體的彈性形變。如:拉長的彈簧,壓扁的皮球,彎曲的鋼鋸條,上緊的鐘表發(fā)條等。
利用課本圖1-4的實驗闡明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為節(jié)省課堂時間,課前將兩個性質相同彈簧,按照課本圖1-4壓縮到不同的長度。先后將拉緊彈簧的繩燒斷,兩次砝碼被彈起的高度不同。彈簧壓得越緊,放松時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彈性勢能越大。
被舉高的重物,也能夠做功。例如:舉高的鉛球,落地時能將地面砸個坑;舉高的夯落下時能把木樁打入地里。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
列舉事例說明: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如:舉起同樣高度的鉛球和乒乓球,鉛球落下時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勢能大。鉛球舉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引導學生討論樹上結的蘋果是否有重力勢能?通過討論使學生理解"一個物體能夠做功"的含義。能夠做功只是說物體具有了做功的"本領",但不一定做了功。樹上結的蘋果雖然沒有做功,但只要它從樹上掉下來就能做功,所以我們說它具有重力勢能。
(3)機械能:讓學生分析靜止在桌面上的鋼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勢能)繼而讓學生分析在桌面上滾動的鋼球具有什么能?通過分析得知滾動的鋼球既有動能,又有勢能。
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一個物體既有動能,又有勢能,那么動能和勢能的和就是它的總機械能。
(4)能量的單位: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認識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聯(lián)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夠做功的多少來衡量。因此,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
4.小結
通過以下問題的討論,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能量、動能、勢能、機械能等概念及機械能的單位。
(1)高山上有一塊大石頭,穩(wěn)穩(wěn)地待在那里,它有沒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舉幾個物體具有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飛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勢能是5焦,具有的動能是4焦,這只球具有的總機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鉛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勢能不相等,若使它們的重力勢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從斜槽上端滾下的小球,它有沒有重力勢能?在它下滾的過程中重力勢能的大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在滾下的過程中有沒有動能?它的動能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物理的課件 篇8
一、教學分析
1、“功”的`地位與作用
地位:功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與能密切聯(lián)系的一個物理量,它雖然是在力學中引入的,但卻貫穿在整個物理學中,可以說一切自然現(xiàn)象都與功和能相聯(lián)系,通過功(特別以后關于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學,充分揭示了物理學各部分間的內在聯(lián)系。 作用:對功這一節(jié)內容的研究是在前兩節(jié)所學簡單機械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力與運動關系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jié)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功的研究為以后學習功率、能量的知識奠定基礎。功的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較大的現(xiàn)實意義。
2、課程標準解讀
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重視學生應用實例去體驗、分析的過程,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3、學生認知發(fā)展
八年級學生學習的滬科版物理教材,還沒有學習關于能的知識,在沒有能的轉化的知識的情況下,功的定義是很難下的;但學生已有一定的力學基礎知識,能夠對“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識進行理解與運用,充分利用已有認知水平為學生構建“功”的概念。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 通過本節(jié)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機械功的概念,能從生活、生產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含義;
(2) 學習從物理現(xiàn)象中歸納簡單的規(guī)律,能認識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做功,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3) 理解功的計算公式W=FS中各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單位,并能用來進行簡單計算;
(4) 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從物理現(xiàn)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的能力,能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guī)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學原理的興趣;樹立學生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結合教材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點
功的概念比較抽象,功=力×距離是物理學中的規(guī)定,初學者常感到不好理解,不像有些知識那樣可以依靠直觀認識為依托,因此教學中充分貼近學生生活,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意聯(lián)系實際,通過具體實例幫助學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學的關鍵點,也是重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設計
根據(jù)本節(jié)課特點,盡量使用身邊常見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和實例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系。
因此這節(jié)課可綜合應用學生體驗、講授和分組討論并輔以電教多媒體實例演示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五、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六、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10塊磚
七、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中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投影圖片和課中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提出“什么是功”一問題,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以多媒體形式向學生介紹物理學中對“功”的認識,同時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經驗談談對“功”一詞的看法,我從中重點突出“做功”跟“力的成效”的聯(lián)系。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與觀察。這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生活實例、課件演示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建立功的概念。
首先我引導學生緊抓“力的成效”來認識生活中物體做功的現(xiàn)象,讓學生分析怎樣才算做了功,并舉例;學生根據(jù)生活實際和已有的力學知識能夠得出:物體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那就表示力做了功,從而再以課件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從力學角度分析出物體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同時給出實例,讓學生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做功,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加深學生對做功兩必要因素的認識。
在研究功的計算時,由于“功=力×距離”是物理學中的規(guī)定,初學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學中我注意聯(lián)系實際,通過在課堂讓學生個別體驗,(搬磚頭多少和高度的不同)和多媒體分析引導,使學生獲得較生動的感性認識,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力越大,通過的距離越長,做功就越多;順勢引出關于物理學中對功的規(guī)定,從而得到機械功的定義:物理學中把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叫做機械功;在引導學生理解W=Fs各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單位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構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識,學習W=Fs并讓學生自己得出變形公式,認識功的單位的規(guī)定:1J=1N。m 。同時我在課堂中設計了兩個練習題,并從題中引入W=Gh這一公式,著重訓練學生對公式的運用,鞏固學生對功的概念的理解。
由于滬科版新課標八年級物理教材對功的原理沒有進行專門介紹,但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是一個很重要的普遍原理。我針對教材特點,認為本節(jié)課第二段文字是引入功的原理的教學鍥機,引導學生閱讀本段內容,重新讓學生認識: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即為機械功,同時又通過直接用手做功和用機械做功多少的課件演示,讓學生討論書上FS=Gh所蘊含的意
義,從而得出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的結論。
3、課堂小結:
(1)、知識內容小結: 要點由學生共同來總結。
(2)、學習方法小結: 總結如何抓住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4、板書設計
八、教學設計反思
本節(jié)課在新課切入方式上,經過反復研讀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教材和人教版、滬科版新課標教材,覺得滬科版教材對于機械功概念的引入上,很專業(yè)地指出了機械功的定義: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即機械功;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卻是在有力學基礎和能的知識前提下去構建“功”的概念;而“功”是對于目前八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陌生而抽象的概念。鑒于學生認知水平,如何讓學生比較容易形成功的概念,同時又有較大興趣來投入學習,這是一個難題。于是我借鑒了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教材的教學思路,緊抓課標要求,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fā)幫助學生從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功的概念,最后才引導學生認識: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即機械功,同時以文中第二段內容為鍥機,簡單讓學生認識到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物理的課件 篇9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機械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區(qū)別;
(2)知道當力與位移方向的夾角大于90時,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說物體克服這個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計算:
(1)知道計算機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標量。
(2)能夠用公式W=Fscos進行有關計算。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在理解力對物體做功的兩個要素的基礎上掌握機械功的計算公式。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與物體運動的位移容易混淆,這是難點。
3.要使學生對負功的意義有所認識,也較困難,也是難點。
三、教具
帶有牽引細線的滑塊(或小車)。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功這個詞我們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學習過功的一些初步知識,今天我們又來學習功的有關知識,絕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要使我們對功的認識再提高一步。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功的概念
先請同學回顧一下初中學過的與功的概念密切相關的如下兩個問題:什么叫做功?誰對誰做功?然后做如下總結并板書:
(1)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發(fā)生了位移,物理學中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塊沿拉力方向在講桌上滑動一段距離,并將示意圖畫到黑板上,與同學一起討論如下問題:在上述過程中,拉力F對滑塊是否做了功?滑塊所受的重力mg對滑塊是否做了功?桌面對滑塊的支持力N是否對滑塊做了功?強調指出,分析一個力是否對物體做功,關鍵是要看受力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總結并板書:
(2)在物理學中,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fā)生的位移,是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圖1提出:力F使滑塊發(fā)生位移s這個過程中,F(xiàn)對滑塊做了多少功如何計算?由同學回答出如下計算公式:W=Fs。就此再進一步提問:如果細繩斜向上拉滑塊,這種情況下滑塊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與同學一起分析并得出這一位移為scos。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計算公式:
W=Fscos
再根據(jù)公式W=Fs做啟發(fā)式提問:按此公式考慮,只要F與s在同一直線上,乘起來就可以求得力對物體所做的功。在圖2中,我們是將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們將力F分解到物體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結果?至此在圖2中將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這個分力為Fcos,再與s相乘,結果仍然是W=Fscos。就此指出,計算一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大小,與力F的大小、物體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間的夾角有關,且此計算公式有普遍意義(對計算機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書:
W=Fscos
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夾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積。
接下來給出F=100N、s=5m、=37,與同學一起計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說明1Nm這個功的大小被規(guī)定為功的單位,為方便起見,取名為焦耳,符號為J,即1J=1Nm。最后明確板書為:
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負功
(1)首先對功的計算公式W=Fscos的可能值與學生共同討論。從cos的可能值入手討論,指出功W可能為正值、負值或零,再進一步說明,力F與s間夾角的取值范圍,最后總結并作如下板書:
當090時,cos為正值,W為正值,稱為力對物體做正功,或稱為力對物體做功。
當=90時,cos=0,W=0,力對物體做零功,即力對物體不做功。
當90180時,cos為負值,W為負值,稱為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說物體克服這個力做功。
物理的課件 篇10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出自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2節(jié)《二力平衡》。主要涉及到的內容有三個方面:即力的平衡概念、二力平衡條件及其應用。二力平衡是物體受兩個力作用而保持的平衡狀態(tài),是物體受力平衡問題中最簡單的一種情況,在力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頓第一定律的延續(xù),又是今后進一步學習其它力學知識的基礎,所以二力平衡知識是聯(lián)系新舊知識的一個紐帶。這部分內容和方法的學習,關系到學生以后會不會進行受力問題的分析問題。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條件。
(2)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3)會應用二力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2)學會分析一個物體受幾個力及這幾個力的平衡關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由于二力平衡條件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能夠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樹立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識。
3、說教學的重難點
(1)重點:二力平衡條件是學生進行力與運動關系分析的基礎,所以二力平衡條件是重點。
(2)難點: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難點;由于初中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對物體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斷能力比較弱,所以運用二力平衡條件解決實際問題也是本節(jié)的難點。區(qū)別一對平衡力與一對相互作用力也是一個小的難點。
4、說教學器材
教師演示:(1)自制二力平衡演示器 (2)有關多媒體課件
二、說學情
(1)學生已有的有關力及運動方面的知識為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提供了知識基礎。
(2)學生經過一年多的物理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探究這種方法,這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證。
(3)學生還存在著一定的思維障礙。例如:電梯停止在三樓,要使它勻速上升到四樓,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電梯靜止時受到的力;當我們推講桌而推不動的時候,學生往往會認為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對一個物體在平衡狀態(tài)下,對平衡力的理解和應用產生思維障礙。
三、說教法
根據(jù)本節(jié)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法:①先演示;②安排學生“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對實驗進行實驗設計、操作、觀察、思考;③學生相互交流討論自己得出結論,教師再適時地進行點撥,體現(xiàn)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四、說學法
新課程要求學生“會學”而不僅僅是“學會”,因此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探究實驗,充分發(fā)揮實驗的直觀作用,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其它任何學習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實驗中,指導學生學會“實驗探索—思考深入—歸納總結”的實驗探究問題的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另外,為了讓學生能夠達到學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平衡知識,安排了幾個隨堂練習。
五、說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第一步:導入
為了順利實施目標做好知識上的鋪墊,提出已學問題: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能不能反過來說: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物體,不受力的作用?
學生明確回答后,列舉常見的例子。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1)找一個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上臺即可,能夠激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同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位同學站在這里靜止不動,雖然只受兩個力的作用為什么會保持靜止呢?
(2)教師邊手拿粉筆盒上下做勻速直線運動,邊問學生粉筆盒所處的狀態(tài)、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上述兩個問題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能把當前的問題同牛頓第一定律聯(lián)系起來: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那么處于這兩種狀態(tài)下的物體是不是就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實際生活生產中,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這時物體所受的力就是平衡力,當物體雖然受力但是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此時稱為力的平衡。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平衡內容。用多媒體投影:“力的平衡”,進一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由于在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是最基本、最簡單的二力平衡,我們就從這開始。有的同學會從日常生活中體會到物體的其它狀態(tài):例如,火車剛出站或將要進站的時候處于平衡狀態(tài)嗎?顯然不是!那么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物體應該具備什么條件呢?(設置這樣的過度語能夠為學生探究新知留下懸念,激發(fā)其解決問題的。)
1、教師首先演示一下課本中的實驗。(在這里教師做演示,目的是能給學生一個示范;有很多的問題是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我們也知道學生的探究活動大多是已知結論的探究,并不是科學家們的那種未知結論的研究。所以演示還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邊演示邊探究實驗。)
實驗步驟:
①硬紙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tài)如何;
②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tài)如何;
③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tài)如何;
④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tài)如何;
開始第五步前,提出問題:是不是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就一定位于平衡狀態(tài)。
⑤將兩鉤碼系在硬紙板上使兩小車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用剪刀將硬紙板剪斷,觀察硬紙板的運動狀態(tài)。
按照探究實驗的常規(guī)分幾步進行,重點放在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上,等到學生完成后,先找?guī)讉€成績好一點的同學向全班同學展示一下(討論交流),然后我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我的設計方案以及空的記錄表格,再由學生進行具體地實驗(教師巡回指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
針對投影上提出的觀察問題,請學習成績中等的同學來回答。同時啟發(fā)學生思考二力平衡的條件。最后歸納、總結并投影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⑵在整個學生的探究實驗中,教師的及時引導再加上前面演示,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學生的設計、操作、觀察、思考和總結也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由于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了,也反映了面向全體的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平衡條件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提煉處理,使學生易記、易用。教師最后總結成八個字: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條件的記憶和理解,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
(三)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對所學知識作小結后,出示實例:吊著的電燈保持靜止,燈受重力20牛,則此燈受拉力大小為多少?
先由燈處于靜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燈受哪兩個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據(jù)二力平衡條件,已知重力20牛,確定出燈受拉力20牛。
最后再以提問的方式向學生強調一下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區(qū)別。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正確地應用二力平衡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趁熱打鐵,用多媒體向學生出示隨堂練習(能夠起到緊扣重點、越過難點的作用),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內容、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說小結和作業(yè)
作業(yè)要盡量少而精,以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學習指導與聯(lián)系的基礎梳理。
七、說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二力平衡的條件,為了能使學生對這個重要的內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認真做好演示實驗,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做好探究實驗,主動地探求二力平衡條件,這是關鍵之所在!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
物理的課件 篇11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并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于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于質疑、勇于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后,學生收獲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獲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得到培養(yǎng)、提高。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浸在(漂浮、懸浮、下沉)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計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協(xié)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于觀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及其方向,會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過程。
四、實驗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鐵架臺、重垂線、雞蛋、食鹽水、乒乓球、大燒杯、紅毛線、水桶、水盆,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于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橡皮泥、小石塊、小木塊、鐵釘、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細線。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生活中有關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輪船、木塊、水鴨子、人,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等。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事例中的輪船、人等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分析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現(xiàn)象與浮力有關;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然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浮力現(xiàn)象,想了解哪些有關浮力的知識,從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
2.新課教學
模塊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物理的課件 篇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介
這節(jié)課要探究的內容比較豐富,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基礎上,給出了什么叫平拋運動,提出了探究的問題: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探究的過程既有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又有分析、推理的過程,還將實驗現(xiàn)象與分析、推理結合起來,探究出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運動規(guī)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
2.知道平拋運動形成的條件。
3.理解平拋運動是勻變速運動,其加速度為g。
4.會用平拋運動解答有關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線規(guī)律來研究復雜的曲線運動,滲透物理學“化曲為直”“化繁為簡”的方法及“等效代換”“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拋物體探究實驗中突出了“實驗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際情景培養(yǎng)學生關注物理、關注生活的意識,并且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物理知識的意識;使學生愛物理、愛生活。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
難點:平拋運動規(guī)律的得出過程。
二、學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學生是上好課的關鍵,我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如下:
(1)高一學生已經具備較好的物理實驗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實驗現(xiàn)象的能力。
(2)學生剛學習過直線運動規(guī)律,對直線運動的分析方法記憶猶新;并在上一節(jié)中剛學過運動合成與分解的知識,對這一分析曲線運動的方法并不陌生,這為本節(jié)課在方法上鋪平了道路;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學方法和學法。
教法:探究式教學法和情景創(chuàng)設教學法
學法:以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為主,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設計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魚”,教是為了不教,根據(jù)本課題的特點和學生的基本情況我作如下的教學設計。
物理的課件 篇13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該根據(jù)物理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價值等幾個方面進行重點培養(yǎng)。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分清初中物理課程標準的知識體系和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完全依靠課本的知識進行講授,而是保證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所突破。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積極的引導學生學會物理知識,并將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讓學生能夠了解到當今物理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應用地位;其次,重點培養(yǎng)好學生對物理知識和物理現(xiàn)象的觀察實驗能力,通過練會讓學生能夠自己分析和理解并解決簡單的物理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對教學的主體學生的社會特點進行全面的分析,根據(jù)對不同階段學生的知識水平進行全面的分析,保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生學會物理的興趣點,并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積極的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態(tài)度,保證學生在學會過程中都能夠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會會慣,并且還要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還要對學生進行辯證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通過教育讓學生能夠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教學要因材施教,分析好學生的主體區(qū)域特色,用當?shù)卮嬖诘默F(xiàn)實問題對教材中沒有涉及到的知識點進行補充和教育,并且還要保證設計出來的教學方案具有可行性,能夠全面突出教學的主體。
初中階段的教育主要是義務教育,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全面的素質而設立的一種教育形式。在初中階段的教學過程中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紀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的突出教學的主體,需要我們從教學主體發(fā)展資源和處理好教學主體學會環(huán)境兩方面問題上出發(fā)進行教學條件設計。對教學主體發(fā)展資源進行處理,要求在設計過程中具備一定的選擇性。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完全依賴教師,應該添加與物理現(xiàn)象相關的知識,尤其是要保證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做好實驗教學設計,合理的使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補充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學主體學會環(huán)境的設計,需要我們擺脫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全面體現(xiàn)出教學活動的參與性,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生活多樣的教學情境。
教師針對教學主體活動也應該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保證學生都能夠有效的參與其中。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采取引導和啟發(fā)的教學模式,從教學主體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出發(fā),以典型的案例代替?zhèn)鹘y(tǒng)的說教。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對知識的掌握應該準確,課堂教學形式應該多樣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使用鼓勵教育和賞識教育。同時,還需要針對不同班級的實際情況,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教師要對教學主體在學會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不足有解決的對策,通過與學生及時的進行溝通獲取學生的信息反饋,從而對設計中存在的錯誤和不足的地方進行修正,保證教學設計能夠充分的展現(xiàn)其應有的作用。
學會評價設計要求我們不單單只是關注學生的學會成績,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在對學生的學會效果進行評價過程中,應該從教學活動的目標和標準出發(fā),了解學生在學會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從而有利于教師幫助學生能夠認清自我,并建立良好的學會信心。學會評價是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是檢查學生學會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教師在對學生評價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發(fā)現(xiàn)性的原則,不間斷的對評價方法進行改變,在評價方式上應該注重激發(fā)學生學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都能夠全面提高。
物理的課件 篇14
本課題選自高二選修本,第十四章第八節(jié)。
本說課分教材分析與處理、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程序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教材處理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地位與作用
《電容器、電容》是高考的熱點,是電場一章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學完勻強電場后的一個重要應用,也是后面學習交流電路(電感和電容對交流電的影響)和電子線路(電磁振蕩)的預備知識,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⒉教學目標
從知識上要求學生了解電容器的構造、作用,明確電容器的兩種工作方式,掌握電容的概念,并會用它們解決簡單的問題。培養(yǎng)觀察、分析、推理、空間想象、動手、語言表達等多種能力
⒊重點與難點
根據(jù)教學大綱、教學參考書確定電容公式的建立、理解與應用為本節(jié)的重點。根據(jù)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所用的教材確定沖、放電的過程的建立為難點。
(二)教材處理
新教材中《電容器、電容》一節(jié)把電容器的概念和平行板電容器兩部分內容編排在一起,形成兩個重點,課堂容量大,難點集中,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基礎差、能力低、空間想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在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則下,大膽進行改革,把教材的地二部分內容《平行板電容器》放到了下一節(jié)進行, 從而使本節(jié)內容緊湊、容量適中、難點分散重點突出。
對電容器帶電量與兩極間電壓成正比這一結論,教材是直接硬灌給學生的,不宜于學生接受,我從網(wǎng)上下載了沖放電模擬演示實驗,彌補了教材的不足,讓學生通過描點,畫線,親自探索出電量與電壓的關系,順其自然引入電容的概念,從而掌握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不僅易于消化,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鞏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對電容器的沖放電過程教材說的過于簡單,加上內容抽象,微觀運動又無法演示,學生接受困難;而這部分內容又是后面學習電磁振蕩的基礎,為突破難點,不僅用實物演示,還采用了計算機模擬,讓學生親眼看到了電子的運動過程為后面教學鋪平了道路。
對電容器的構造教學,讓學生親手扒開電容器,使學生感到可信,通過動手實驗,本來不易于接受的較為陌生的電容器構造,一下變清楚了,使學生認識到就是前面講過的兩塊平行金屬板,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學習興趣
整節(jié)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驗為主線,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使動態(tài)的微觀世界真的動了起來,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教學方法
為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根據(jù)教育心理理論,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動靜結合。利用演示實驗和計算機模擬來調動學生,使學生主動學習,在愉快的氣氛中獲取知識,即為“動態(tài)”。教師適時設疑使學生靜心思考,即為“靜態(tài)”。整節(jié)課始終處于一種動靜交替的節(jié)奏之中。
2>教學方法采用了教師啟發(fā)點撥與學生探索分析想結合。主導與主體相結合。對電容器電容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自己探索電量與電壓的關系,教師引導得出電容器的公式,體現(xiàn)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
(二)教學手段
沿用了自制教具、洛侖茲力演示儀傳統(tǒng)教學手段,又用了計算機、投影儀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兩種教學手段并用,既激發(fā)了興趣,又增大了課堂容量,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教學程序
(一)新課導入
通過演示感應起電機演示,使學生觀察到兩種不同的放電情況,教師順勢指出:“出現(xiàn)這兩種情況與這兩個大瓶子有關,它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其實它就是萊頓瓶,是一種存儲電荷的裝置,現(xiàn)在叫電容器”這正是學生腦海中想問的問題,教師順其自然導入新課。為激發(fā)學生的求知遇,用洗衣機電機教具展示有無電容器電機啟動情況的不同(無電容器電動機不轉,只有用手推才可轉動,而電容器加上后動機可以自動轉動),使學生明確電容器的重要作用,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二)新課教學
1)首先,學生動手實驗,把開電容器展示電容器的構造,
2)演示電容器的作用,引導學生得出“電容器可以充當電源。”從而建立電容器具有存儲電荷的作用。
物理的課件 篇15
各位評委老師,您們好!我是伽師縣六鄉(xiāng)中學物理教師努爾斯曼姑麗·圖爾遜,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材第四章《光現(xiàn)象》中第二節(jié)《光的反射》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級物理,第四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也是本章的教學重點內容,它與日常生活。生產。軍事。航天技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屬于理解的知識。本單元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鏡成像兩小節(jié),本節(jié)說課我們只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光沿直線傳播的引申,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可以為學習《平面鏡成像》這一節(jié)鋪平道路,同時也為學習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礎,還可為高中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通過這節(jié)學習,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2、教學目標
根據(jù)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物理新課標》要求和本節(jié)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jié)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現(xiàn)象
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來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③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④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從實驗中分析現(xiàn)象,歸納總結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
析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現(xiàn)象學習、研究的興趣。
②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經歷探究"光反射時的規(guī)律",獲得比較全面探究活動的體驗。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探究、實驗,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 ②密切聯(lián)系實際,增強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與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夠區(qū)分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2)難點: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學過程中通過探究實驗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從而加強對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教法
1、教學理念:
多方面,多角度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體現(xiàn)學生為主題,教師為主導的地位。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結合自身的積極探索,用自己的實踐去親自感悟。教學過程體現(xiàn)師生交往、積極互動。
2、選用的教具及設備
(1)、選擇教具依據(jù)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并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huán)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2)、教具
激光器、硬紙板、大頭針、平面鏡、量角器、計算機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新課的引入
教師提問:光源發(fā)出的光進入了人眼,人便看見了光源,那么人為什么能看見不發(fā)光的物體?從而引出課題
二、新課的教學
1)光的反射現(xiàn)象
演示:光射到平面鏡上的反射現(xiàn)象
概括:光射到物體表面上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現(xiàn)叫光的反射
2)有關的幾個物理名稱
教師邊演示邊畫圖,并強調平面鏡的光學符號的畫法
一"點":入射點O
入射光線AO(強調:字母順序,畫實線,箭頭及方向) 三"線" 反射光線OB (同上)
法線ON 過入射點與鏡面垂直的直線(畫虛線)
兩"角" 入射角I: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反射角r: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3)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師的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
①當E、F屏在同一平面上時,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時,不能同時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導學生此現(xiàn)象說明:"三線共面".
②讓學生觀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線的位置關系。引導學生分析此現(xiàn)象說明:
"兩線分居".
③讓學生根據(jù)現(xiàn)象和測量填充表格,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規(guī)律:入射角增大時,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總等于入射角。
2、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3引申:法線既是鏡面的垂線,又是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夾角的角平分線
4、應用: ①求角(隨堂教師舉例) ②作圖
4)光的反射類型:
1、對照課本4——16中的a、c兩圖分析說明特點:
鏡面反射: ①反射面平滑②入射光平行,則反射光平行。
漫反射: ①反射面粗糙②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向各個方向。
2、強調二者都遵行光的反射定律
3、列舉日常生活中兩種反射的事例,并加以解釋。
①看電影
②黑板反光
③雨后夜晚走路
三、小結
引導學生小結知識要點:
(1)光線傳播到兩種不同物質界面時,發(fā)生反射現(xiàn)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兩種: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四、作業(yè)。
課本76頁練習1和學習達標訓練
監(jiān)理課件通用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精心整理的“監(jiān)理課件”為您揭曉,我相信這些軟件可以提高您的生產力。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因此就需要老師自己花點時間去寫。仔細研讀教材有助于教案的編寫。
監(jiān)理課件 篇1
《環(huán)球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是一個為建筑監(jiān)理工程師精心準備的課件,旨在為工程師提供全球領先的監(jiān)理技能和實踐經驗,幫助工程師在工作中更好地服務于客戶、確保建筑質量和安全。
該課件包含豐富的內容和實用的技巧,涉及了監(jiān)理工程師必須掌握的各個方面,比如項目管理、技術標準、質量控制、安全監(jiān)督等。其中,項目管理是建筑監(jiān)理工程師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包括合同管理、進度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在課件中,我們不僅會教授相關的理論知識,還會結合實際工作經驗,為工程師提供實用的操作技巧和方法。
此外,課件還包括了各種實用工具和模板,如監(jiān)理計劃、巡檢表、驗收報告等,這些工具可以幫助工程師更好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在課件中,我們會詳細講解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根據(jù)具體項目情況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
工程監(jiān)理人員必須掌握的另一個重要技能是技術標準,包括設計標準、建造標準、驗收標準等。在課件中,我們將重點關注這些標準的理解和應用,同時也會講解各國的不同標準和規(guī)范,以及如何在跨國項目中進行標準的協(xié)調和統(tǒng)一。
質量控制和安全監(jiān)督同樣是工程監(jiān)理人員必須掌握的技能。在課件中,我們將詳細講解如何進行現(xiàn)場質量控制和安全監(jiān)督,如何發(fā)現(xiàn)和解決常見問題,如何處理復雜情況等。我們會結合實際案例展示各種問題的應對方法,幫助工程師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zhàn)。
總之,《環(huán)球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是一份全面、實用、科學的教材,為工程監(jiān)理人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術資料和實踐經驗。通過學習這份課件,工程監(jiān)理人員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各種監(jiān)理技能,提高自身素質和服務水平,為客戶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建筑監(jiān)理服務。
監(jiān)理課件 篇2
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培訓課程,它是針對那些希望成為一名專業(yè)的監(jiān)理工程師的人們所設置的。監(jiān)理工程師是一類專業(yè)人才,他們不僅具備著高超的技術能力,還需要具備良好的組織能力、協(xié)調能力以及團隊領導能力。因此,學習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程,對于想要從事監(jiān)理工程師職業(yè)的人們來說非常重要,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詳細介紹這一課程。
一、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的定義和職責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的定義和職責。監(jiān)理工程師是建設工程管理的重要主體,主要職責包括組織、監(jiān)督、檢查建設工程的施工質量,確保在預算、進度和質量三個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滿足。監(jiān)理工程師需要對建筑工程專業(yè)知識、工程管理、法律法規(guī)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的培訓和學習,才能夠勝任監(jiān)理工程師這一職務。
二、課程主要內容
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建筑工程基礎知識、工程管理、工程法律法規(guī)、專業(yè)技能等方面。在建筑工程基礎知識方面,包括建筑設計、建筑結構及設備技術、電氣和暖通空調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在工程管理方面,包括工程計劃、施工進度管理、工程質量監(jiān)督檢查、安全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在工程法律法規(guī)方面,包括建設工程法律法規(guī)、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索賠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在專業(yè)技能方面,包括工程測量、質量檢驗、材料試驗等方面的技能。
三、課程的教學方式
一般來說,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程都會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無論是在線教學、面授教學還是線下實習,都會全方位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其中,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特別是針對工地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培訓,目的在于讓學員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工作現(xiàn)場的具體工作環(huán)境和流程,為將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課程的適用人群
需要學習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程的人群主要是建筑工程管理人員、建筑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建筑工程學院的畢業(yè)生等各類相關人員。他們需要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一定的實踐經驗,才能夠成功通過考試,獲得監(jiān)理工程師的職業(yè)資格證書。
總之,學習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程,對于想要成為一名專業(yè)的監(jiān)理工程師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深入的專業(yè)學習和實踐培訓,可以提升專業(yè)技能、提高綜合素質以及增強管理領導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對于將來的工作和職業(yè)發(fā)展也將大有裨益。因此,建議有意從事監(jiān)理工程師職業(yè)的人們應該積極參與相關的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程,為自己的職業(yè)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監(jiān)理課件 篇3
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
監(jiān)理工程師是承擔工程的監(jiān)理任務,保障工程質量和工程安全的專業(yè)人員。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程是培養(yǎng)和提升監(jiān)理工程師專業(yè)素養(yǎng)和技能的重要途徑。本文將詳細介紹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內容,包括其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資源等。
一、課程設置
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主要由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課程構成,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理論基礎和專業(yè)知識?;A課程包括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程監(jiān)理法規(guī)及標準、工程造價管理等,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工程監(jiān)理的基本原理、法規(guī)規(guī)定以及施工管理的要點。專業(yè)課程則包括工程質量管理、工程安全管理、工程變更管理等,這些課程將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工程監(jiān)理各個方面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二、教學方法
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的教學方法多樣化,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為目標。傳統(tǒng)的講授法仍然是課件教學的主要手段,教師通過講解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案例分析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通過分析實際工程案例,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邮浇虒W也是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可以組織小組討論、問題解答和角色扮演等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提高學習效果。
三、教學資源
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的教學資源豐富多樣,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教學課件是必不可少的資源之一。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課程內容,編撰相應的課件,將理論知識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教學實驗室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通過實驗室實踐操作,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圖書館和網(wǎng)絡資源也是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可以借閱相關圖書,查閱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資料,擴展知識面,提高學習效果。
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是提升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和技能的重要教學工具。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教學資源,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為學生提供了全面、系統(tǒng)的學習平臺,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監(jiān)理工程師的知識和技能。未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將不斷更新和完善,為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監(jiān)理工程師作出貢獻。
監(jiān)理課件 篇4
監(jiān)理工程師是承擔工程施工監(jiān)督和質量控制職責的重要角色。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的資質是保障工程質量和安全的關鍵因素。為了提高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的專業(yè)素質和能力,相應的培訓課程和課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將詳細介紹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的內容和特點,以期讓讀者對該課件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一、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內容概述
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法律法規(guī)知識、工程質量管理、工程項目管理、技術標準和工程實施等。下面將詳細介紹每個方面的內容。
1. 法律法規(guī)知識
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需要熟悉國家和地方有關建設工程的法律法規(guī),包括建設法律法規(guī)、建設工程常用合同和建設工程質量管理相關法規(guī)等。該部分課件將詳細介紹各項法律法規(guī)的內容和適用范圍,以及實際案例的分析和解讀,幫助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增強法律意識和遵守法律的能力。
2. 工程質量管理
工程質量管理是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的核心工作之一。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將深入介紹工程質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質量計劃、質量控制、質量驗收等。還將介紹質量管理中的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法,幫助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提高工程質量控制水平。
3. 工程項目管理
工程項目管理是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必備的能力之一。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將系統(tǒng)地介紹工程項目管理的全部過程,包括項目立項、項目組織、進度計劃、資源管理、成本控制、風險管理等。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和課堂討論,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能夠全面了解和掌握工程項目管理的全部內容。
4. 技術標準和工程實施
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還需要熟悉各項技術標準和規(guī)范,了解工程實施的具體要求。該部分課件將詳細介紹建筑、結構、給排水、電氣、暖通等方面的技術標準和規(guī)范,以及工程實施的流程和注意事項。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通過學習這些內容能夠更好地指導和監(jiān)督工程實施過程,確保工程質量。
二、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的特點
1.內容翔實全面
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的內容翔實全面,覆蓋了與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工作相關的方方面面,包括法律法規(guī)知識、工程質量管理、工程項目管理、技術標準和工程實施等。通過學習這些課件,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能夠全面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件中不僅有大量的理論知識的講解,還有具體的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的演示。通過與實際工程案例的對比分析,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
3.互動性強
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具有互動性強的特點。課件中設置了討論環(huán)節(jié)和案例分析環(huán)節(jié),鼓勵學員積極參與互動。學員可以通過討論和交流,共同解決問題和提高專業(yè)素質。
4.靈活性和針對性強
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強的特點。針對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的實際需求,課件設置了多個不同層次和專業(yè)方向的培訓內容,可以根據(jù)學員的不同情況進行靈活選擇。同時,課件內容也可以根據(jù)學員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調整,以滿足不同學員的培訓需求。
三、結語
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的內容豐富多樣,具有深入淺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通過學習這些課件,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能夠全面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質和工作能力。要真正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只有通過持續(xù)的學習和實踐,注冊監(jiān)理工程師才能成為業(yè)界的佼佼者。
監(jiān)理課件 篇5
環(huán)球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 構建安全可持續(xù)的未來
在當今日益復雜和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建筑和基礎設施的規(guī)模和復雜性不斷增加。對于保持設計、施工和維護過程的質量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這些要求,監(jiān)理工程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需要具備廣泛的知識和技能,旨在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和卓越成果的交付。本文將詳細介紹環(huán)球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探討其如何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以構建安全可持續(xù)的未來。
一、環(huán)球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的設計理念
環(huán)球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的設計理念是培養(yǎng)具備全面技術能力、卓越管理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旨在提供系統(tǒng)性的培訓,涵蓋了監(jiān)理工程師職責和職能的各個方面。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課件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項目管理能力、風險評估能力以及法律和倫理意識。
二、環(huán)球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的核心內容
1. 項目管理:課件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項目管理能力。學生將學習如何制定項目計劃、監(jiān)控項目進展、協(xié)調各方利益相關者以及解決項目中的問題。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和角色扮演,學生將掌握項目管理的實踐技巧。
2. 技術實踐:環(huán)球監(jiān)理工程師需要具備廣泛的技術知識。課件將涵蓋各種工程領域,包括建筑、土木、機電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學生將學習如何進行工程設計審查、現(xiàn)場質量控制以及設備安裝和調試等技術實踐技能。
3. 風險評估:環(huán)球監(jiān)理工程師需要對項目的風險進行評估,并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課件將教授學生如何進行風險評估,并提供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風險意識和應變能力,課件旨在提高項目的安全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4. 法律和倫理意識:監(jiān)理工程師在工作中需要遵守法律和倫理規(guī)范。課件將介紹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倫理準則,并通過案例研究引導學生思考道德和法律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和倫理意識,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履行監(jiān)理工程師職責。
三、環(huán)球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的教學方法
1. 理論教學:課件將提供必要的理論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監(jiān)理工程師的職責和職能。通過講座、討論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學生將掌握基本理論概念和管理框架。
2. 實踐訓練:環(huán)球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注重實踐訓練,通過實地考察、模擬演練和項目實踐等方式,學生將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實際操作。實踐訓練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監(jiān)理工程師職責的理解,培養(yǎng)其實踐能力。
3. 團隊協(xié)作:課件將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學生將通過小組項目、角色扮演和團隊討論等方式,與其他學生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團隊協(xié)作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
環(huán)球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旨在培養(yǎng)具備全面技術能力、卓越管理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監(jiān)理工程師。通過系統(tǒng)性培訓和實踐訓練,課件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項目管理能力、風險評估能力以及法律和倫理意識。通過這些努力,環(huán)球監(jiān)理工程師課件將為建筑和基礎設施的安全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為的未來建設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
彈力課件(通用15篇)
根據(jù)教學要求老師在上課前需要準備好教案課件,只要課前把教案課件寫好就可以。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教案。對于“彈力課件”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有一些自己的獨到見解,我將為您提供一個有用的參考點幫助您在決策中更深入地思考!
彈力課件 篇1
【師】現(xiàn)在同學們手中都有一個小彈簧,試著去拉一拉它,或者去壓一壓它。手心里有什么感覺?壓彈簧的時候是不是感覺被頂著?拉彈簧的時候呢,手指有什么感覺?
【生】有一股力拽著。
【師】對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彈力。同時大家也有一塊橡皮泥,也去捏一捏,試試,橡皮泥能恢復原狀嗎?
【生】不能。
【師】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彈性形變;不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非彈性形變。
生活中彈性形變有很多。比如:釣魚時釣魚桿的形變,繩的扭轉,皮球與地面接觸時,網(wǎng)球與球拍接觸時都有形變。
【師】像鋼尺、跳板、弓箭等受到力的作用時發(fā)生了形變,撤去外力后物體會自動恢復到原來的形狀;而橡皮泥、鐵絲變彎在受到力變形后不能自動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將鋼尺等發(fā)生的形變稱為彈性形變,而橡皮泥發(fā)生的形變稱為非彈性形變或叫塑性形變。
有時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在拉一個橡皮筋時,如果用力過大,橡皮筋就會被拉斷,這時就不能恢復原來的狀態(tài)了,也就是說物體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復原,甚至可能使物體損壞,將這個限度稱為彈性限度。
【師】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一個力的作用,就叫彈力。
(2)發(fā)生彈性形變(發(fā)生擠壓或拉伸)。
【師】這里要注意:
彈力是接觸力,彈力只能存在于物體的相互接觸處,但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并不一定有彈力的作用。因為彈力的產生不僅要接觸,還要有相互作用。
【師】現(xiàn)在我們將一個物體放在直尺上,直尺發(fā)生形變而產生彈力。類似的,將同一物體放在桌面上,桌面是否發(fā)生形變而產生彈力呢?肉眼并不能察覺這樣細微的形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實驗來將這個變形的效果放大。
在一個大桌上放兩個平面鏡,用小型激光源發(fā)射激光照射平面鏡M,用力壓桌面,讓一束光依次被兩面鏡子反射,通過反光鏡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墻上的光點移動很大的距離。
如圖所示,用手壓扁平瓶子半長軸的不同部位,以細線標記處為基準點,發(fā)現(xiàn)細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過觀察液面的升降也可以放大瓶子發(fā)生形變。
【師】上面這兩個實驗利用的就是微觀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用N表示。
原理:
定性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下面我們來觀察下彈簧秤的外型。
構造:圓環(huán)、外殼、指針、刻度、掛鉤、彈簧軸線等。
測量前,沿彈簧的軸線方向輕輕來回拉動掛鉤幾次,放手后觀察指針是否能回到原來指示的位置,以檢查指針、彈簧和外殼之間是否有過大的摩擦;再調零;使用時,力的方向與彈簧軸線一致;
彈力課件 篇2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彈力》,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過渡語)首先來說一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jié)課選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節(jié),本節(jié)主要從彈力的產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點等幾點詳細剖析了彈力的相關知識,其實在初中學生已經接觸過彈力,所以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經有了較好的知識基礎,但高中階段的彈力,重點是彈力的產生、幾種彈力的方向以及彈力的大小,比初中階段的知識更復雜,更深入,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之后,能夠對彈力有更深層的認識,本節(jié)中對彈簧彈力大小的探究,也為學生今后分析更復雜的物體受力情況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說學情
(過渡語)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經在初中階段接觸過幾種基本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時的他們已經能夠較為科學地分析物體的受力。對于彈力的產生、方向,學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于較為復雜的彈力方向,如輕桿、輕繩等,學生還需要系統(tǒng)地進行學習。這個時期的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分析設計簡單的實驗,并且他們也樂于在課堂上親自操作,動手實驗,所以本節(jié)中我將胡克定律作為探究實驗來進行,更好地讓學生們融入課堂,主動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學會、會學和樂學三個維度,所以我確定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彈性形變與彈力;知道彈力的產生條件;能夠判斷常見幾種彈力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在實驗探究胡克定律的過程中,學會客觀、科學地分析問題,加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對生活中常見彈力的認識,領略自然的奧秘,懂得物理與生活生產密切的聯(lián)系。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語)基于對教材的這些認識,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以及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我確定了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彈力的產生條件,常見彈力的方向判斷。
【難點】彈力的有無以及幾種彈力的方向的判定。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
本節(jié)課我采用了演示實驗法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實驗現(xiàn)象,體會微觀放大法的巧妙之處,利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六、說教學過程
厚積而薄發(fā),在做了一系列的準備活動之后,我的教學過程將如下呈現(xiàn),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
上課之前請同學們觀看蹦極視頻,并談談對這項運動的的了解,提問學生:在繩子繃直的時候,人受到繩子的力是什么樣的力?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繼續(xù)追問,生活中還有哪些彈力?引入本節(jié)新課——《彈力》。
【意圖:視頻導入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來,極限運動會造成較強的視覺沖擊,在驚心動魄的視頻之后,讓學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學知識,養(yǎng)成學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現(xiàn)象的習慣,學生學習過彈力,可以很輕易地回答出提出的個問題,而對于第二個問題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帶著疑問進入課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p>
接下來的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這也是教學過程中較為重要的一環(huán):
本節(jié)課的內容包含四個重要知識點:首先是彈性形變和彈力。
學生在初中對于彈力的學習,距離本節(jié)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有些知識點他們可能已經遺忘,所以在進入本節(jié)較難知識點之前,我還是會讓學生們親自動手感受彈力,回憶起之前學習過的知識。我會讓學生們親自拉動橡皮條,捏橡皮泥,觀察松手之后二者是否恢復原狀,并讓學生回答二者分別是什么形變。緊接著,我會讓學生根據(jù)剛才所做的實驗和之前對于彈力的學習,嘗試歸納彈力的定義,我補充并強調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著繼續(xù)提出問題:如果施加在彈簧、橡皮條這樣物體上的力越來越大,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介紹彈性形變的概念,并讓學生意識到初中階段學到的彈簧測力計使用時不能超過量程,其實就是不能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意圖:這樣可以將初高中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解答學生在低年級時產生的疑惑,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課程螺旋式學習,層層遞進的學科特點?!?/p>
接著是第二個知識點:研究幾種常見彈力。
我會提問常見的彈力都有哪些?此時根據(jù)學生以前的知識基礎,可能會回答壓力,支持力等,接著我會讓學生們注意到研究的關鍵點,向他們提出問題:剛才說到的的這些彈力,他們真的發(fā)生了彈性形變嗎?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理論推導不如眼見為實,所以接下來我會演示實驗,用手壓桌子,以平面鏡放大微小形變,讓學生們觀察墻上光斑的移動情況,演示結束后,詢問同學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讓學生意識到,雖然手壓桌子的力產生時產生的彈力形變非常微小,但是確實存在,讓學生們體會微觀放大法對物理研究的精妙之處,接著,為了讓這個實驗充分發(fā)揮作用,我會讓學生繼續(xù)思考,手壓桌子時,壓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是什么樣的,并讓學生練習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我會在此時強調,彈力的作用點是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上,為了方便研究,要畫在受力物體的重心上。這樣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彈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認識,為接下來復雜的受力分析做好鋪墊。
為了讓學生對于常見彈力的方向有較為全面的的了解,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多種典型情境,我選擇的案例如下:勻速運動小車內靠在車內壁的球,物體之間點與點,點與面,面與面接觸,輕桿、輕繩、輕彈簧上掛物體等,讓學生嘗試到黑板上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此時學生可能會不斷地出錯,我會帶領學生詳細分析案例中彈力的方向,并總結彈力常見模型的彈力方向判斷,如(加速運動小車內的球)判斷彈力有無可以根據(jù)加上彈力后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是否改變來判斷;(物體之間點與點,點與面,面與面接觸)點面之間的彈力方向是垂直于面的;(蹦極)輕繩彈力沿著繩收縮的方向;(輕彈簧被拉伸)輕彈簧的彈力方向與恢復形變方向相同;輕質活桿彈力沿桿方向,輕質死桿根據(jù)運動狀態(tài)按牛頓運動定律進行判斷。讓學生這種知錯,改錯當中,對于彈力方向的判斷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最后我根據(jù)典型案例,總結正確畫出彈力的方向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先讓學生自主思考,我再進行糾錯,最后將分散的知識點系統(tǒng)地進行總結,讓學生更輕松地掌握知識點。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新課講授之后就進入到了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
在鞏固環(huán)節(jié),我主要是例題的形式加強同學們對彈力方向的判斷認識。我會畫出幾種常見模型,讓學生思考后各自在自己的草稿上畫出它們的彈力方向,并讓個別同學板演的形式進行練習,已掌握本節(jié)的難點。
【意圖:采用這種學生自主練習的方式進行鞏固,既能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又能鞏固新課講授時所總結出的彈力方向判斷方法,達到進一步突破本節(jié)難點的目的】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最后就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了:
小結時,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知識點。
作業(yè)則是畫出課后習題中彈力的示意圖。
【意圖:這樣的作業(yè)可以讓學生繼續(xù)在課下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為今后分析更復雜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礎】
七、說板書設計
以上便是我的板書設計。
彈力課件 篇3
(一)、復習提問
1、重力是的產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樣?
2、復習初中內容:形變;彈性形變.
(二)、新課教學
由復習過渡到新課,并演示說明
1、演示實驗1:捏橡皮泥,用力拉壓彈簧,用力彎動鋼尺,它們的形狀都發(fā)生了改變,教師總結形變的概念.
形變: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變化叫做形變,形變的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針對橡皮泥形變之后形狀改變總結出彈性形變的概念:能夠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塑性形變.
2、將鉤碼懸掛在彈簧上,彈簧另一端固定,彈簧被拉長,提問:
(1)鉤碼受哪些力?(重力、拉力、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誰加給鉤碼的?(彈簧)
(3)彈簧為什么對鉤碼產生拉力?(彈簧發(fā)生了彈性形變)
由此引出彈力的概念:
3、彈力: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直接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就叫彈力.
就上述實驗繼續(xù)提問:
(1)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直接接觸并發(fā)生彈性形變.
(2)彈力的方向
提問:課本放在桌子上.書給桌子的壓力和桌子對書的支持力屬于什么性質的力?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與學生討論,然后總結:
4、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壓物體).
5、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支持物體).
繼續(xù)提問:電燈對電線產生的拉力和電線對電燈產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質的力?
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誰?方向如何?
分析討論,總結.
6、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同一物體,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與形變的關系為:
在彈性限度內,彈力的大小為形變量的大?。?/p>
(三)、布置課后作業(yè).第三節(jié)彈力這一教案
彈力課件 篇4
《形變與彈力》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形變與彈力》教學設計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內容: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物理教科書形變與彈力教學設計物理(必修1)》(山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三版)第四章—相互作用,第2節(jié)—形變與彈力。
本節(jié)課圍繞彈力的三個要素開展,首先通過視頻和圖片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呼喚學生的前概念,然后通過體驗性實驗引出形變,特別是演示微小形變,使學生認識到任何物體受力的作用都要產生形變。通過演示實驗歸納彈力產生的條件以及方向。通過探究實驗總結出彈簧伸長量與彈力的關系,得出胡克定律,在應用與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常見的形變;
(2)通過實驗了解物體的彈性;
(3)知道胡克定律,能用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一些體驗性實驗了解常見的形變,以及探究彈力;
(2)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彈簧伸長量與彈力的關系。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物體概念和規(guī)律過程中,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通過形象、生動的演示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1)演示微小形變;
(2)彈力產生的條件及方向的判斷。
教學難點:
(1)各種效果的彈力方向的判斷;
(2)探究彈簧伸長量與彈力的關系。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作為新課改對象,學生思維比較活躍,課堂氣氛好。
2、學習情況分析
高一新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力的知識,但是由于學生前概念的錯誤影響,對形變和彈力會造成錯誤的理解。隨著探究實驗的不斷進行,充分暴露學生的問題,問題的暴露過程也就是問題的解決過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引入課題,設計情景,提出問題
播放一小段錄象或者圖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視頻1:蹦極
視頻2:射箭
視頻3:跳板跳水
視頻4:撐稈跳高
問: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視頻中橡皮繩,跳板,弓弦如何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變化呢?
學生討論后會給出是因為發(fā)生形變,有彈力作用。
設問:什么是形變?什么是彈力呢?它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引入主題,喚起原有知識,目的是讓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產生問題。老師不要忙著解釋,讓學生明白這就是今天學習內容。帶著這些問題和好奇的心理進入新課教學。]
二、新課教學
實驗探究,明確概念,得出規(guī)律
1、通過小實驗,探究形變概念
(1)體驗性實驗,讓學生體驗形變?
請7位同學演示一組實驗,其他同學們注意觀察實驗中物體變化。
體驗性實驗記錄(物體如何變化?)體驗性實驗1:鋼鋸條一端用手按住,在另一手的作用下彎曲體驗性實驗2:彈簧被拉長或縮短體驗性實驗3:橡皮筋拉長體驗性實驗4:鋼鋸條被體驗性實驗5:紙張用手揉皺體驗性實驗6:用手壓面包體驗性實驗7:用手壓橡皮泥
引導學生觀察并設問:上述實驗中物體都什么共同特點?即物體怎么變?
預測學生可能回答:彎曲了;伸長了;縮短了;扭曲了,被壓扁了;體積變化了,形狀改變了等。
老師引導學生回答:物體的這些變化概括來說,共同特點不就是物體的形狀或者體積發(fā)生改變了嗎?
進一步問:如實驗1,劇條的什么變化了,實驗6,面包的什么變化了?
學生回答:實驗1劇條的形狀變了,實驗6,形狀和體積都變化了。
[其他的實驗讓學生自己分析]
教師總結: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設問:那是不是任何物體都能發(fā)生形變呢?
學生:不一定或者回答能。
[學生前概念問題暴露,產生問題沖突,進一步設疑問]
(2)演示微小形變實驗,引出任何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都能發(fā)生形變
演示實驗1:
a、用手指壓實驗桌
b、物體放在桌面上
問:上述兩個實驗中物體都發(fā)生形變了嗎?
學生:手指發(fā)生了,物體和桌面沒有。
演示實驗2(教材63頁):
桌面的微小形變效應。利用器材:激光筆,平面鏡,鐵架臺。用一激光器發(fā)出一束光經過面鏡子反射后射到天花板上形成了一個亮點,再用手指壓平面鏡一側的桌面,亮點在天花板上有明顯的移動。
演示實驗3(教材64頁):
玻璃瓶的微小形變效應。利用器材:玻璃瓶,細管,紅墨水。
引導學生觀察,設問:要想觀察到物體形狀的微小變化應采用何種方法?
學生:把微小“放大”的實驗法。
引導學生對眾多的實驗現(xiàn)象作出歸納,這些實驗現(xiàn)象告訴我們一個事實:①任何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都能發(fā)生形變。②有的物體形變明顯,有些物體形變不明顯。
(3)以實驗為據(jù),得出形變的種類
設問:按照物體發(fā)生的形變形式分有哪些形式。
學生歸納出在力的作用下發(fā)生的形變有拉伸、壓縮、彎曲、扭轉等不同形式
設問:是不是當力撤去以后所有物體的形變都能夠恢復?
學生回答:不是,體驗性實驗1、2、3、4能恢復,體驗性實驗5、6、7不能完全恢復。
師生共同歸納得出按照形變效果分有哪些種類:
①一類是,受力發(fā)生形變,當撤去外力后能夠恢復原來的.形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形變后能夠恢復原來的形狀的物體稱為彈性體。
②一類是,受力發(fā)生形變后,撤去外力時候不能恢復到原狀,這種形變叫做范性形變
2、通過實驗,探究彈力
(1)演示實驗,探究什么是彈力
回顧視頻1:蹦極;
演示實驗4:彎曲的鋸條一頭放上粉筆頭,放手粉筆頭彈起;
演示實驗5:壓縮彈簧一端放小球,放手小球彈起。
設問:鋸條和彈簧在力的作用下發(fā)生形變,放手后為什么小球和粉筆頭會被彈起?
學生回答:放手后由于鋸條和彈簧要恢復形變,分別對小球和粉筆有彈力作用。
設問:實驗4中粉筆受到的彈力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分別是?
學生回答:粉筆是受到彈力,鋸條是施力物體。
設問:我們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鋸條有沒有受到粉筆對它的彈力呢?
學生回答:有。
設問:鋸條受到的彈力的施力物體是?
學生:粉筆
設問:那么還沒有彈出去時,粉筆有沒有發(fā)生形變呢?
學生回答:有,因為任何物體受到力的作用都要發(fā)生形變,只是微小形變。
學生恍然大悟:研究某物體受到的彈力,必須是施力物體發(fā)生形變作用。
引導學生總結:什么是彈力?
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2)設置問題,層層深入,引出彈力的產生條件
設問:粉筆被彈出去以后,即不接觸的物體間是否有彈力?
學生:否 。
設問:接觸的物體間就一定有彈力嗎?
學生:有或不一定 。
師:那么到底有沒有呢?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探究。
演示實驗6:在桌面上掛一鉤碼,彈簧秤的掛鉤輕輕的鉤住鉤碼,而不產生示數(shù),
設問:雖然彈簧秤有跟鉤碼接觸,但是沒有示數(shù)即就沒有發(fā)生形變,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沒有彈力的作用。
教師分析歸納眾多實驗得到,彈力產生的。條件是:a、直接接觸;b、產生彈性形變,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3)分析總結,得出彈力的方向
以前面的實驗為分析材料,師生一同分析彈力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間的關系。
由學生歸納出:彈力方向總是與施力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或者說與施力物體恢復形變的方向的相同。
分析常見物體的彈力方向:
實例1壓縮的彈簧把小球彈起,分析小球受到的彈力方向;
形變與彈力教學設計實例2。分析放在桌面的書受到的彈力方向;
形變與彈力教學設計實例3。分析圖中球受到的彈力方向;
形變與彈力教學設計實例4。分析電線上掛的燈受到的彈力方向;
形變與彈力教學設計實例5,分析圖中桿受到的彈力方向。
形變與彈力教學設計師生共同分析總結:
彈簧彈力方向為恢復原長的方向。以前初中階段學習的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是按照彈力效果命名的力。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體。繩子拉力方向是指向繩子的收縮方向。
(4)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彈簧彈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設問:請同學們猜想彈簧彈力的大小到底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回答可能會出現(xiàn):彈力大小跟長度,形變程度有關。
師:那么到底跟什么有關呢?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探究。
高中階段我們較常見的是彈簧的形變,那么我們用探究實驗來探究彈簧形變(伸長量)或者長度與彈力之間的關系(教材66)。
實驗步驟:
1、記下彈簧未掛鉤碼時的原來長度;
2、掛上100g的鉤碼記下總長,和伸長量;
3、逐個增加鉤碼記下相應的總長和伸長量,填入表格;
4、以F為縱坐標,伸長量(或者伸長后的總長度)為橫坐標。用圖線各分析他們的關系。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
1、
2、
3、
4、
5、
鉤碼總重G
彈簧總長Ln
原長L0
彈簧伸長量△Ln
[學生分組探究,安裝儀器,測量數(shù)據(jù),列表紀錄,畫出圖像尋找規(guī)律。實驗過程教師巡回指導,強調注意事項,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由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得出自己的結論:彈簧的彈力等于鉤碼所受的重力,隨著伸長量的增加,彈簧彈力的大小也增大。圖像表明成正比。而長度與彈力的大小不成關系,說明與長度無關,與形變量有關。
教師小結得出規(guī)律;胡克定律 :F=kx;該定律適用于彈性限度內,發(fā)生彈性形變的彈簧。[知識連接:介紹胡克的生平事跡,以及對物理所做的貢獻]
x: 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
k: 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即圖中的斜率)勁度系數(shù)由材料,形狀,長度來決定;
F: 彈簧的彈力;
結果外推:彈力大小跟形變量有關,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形變消失,彈力消失。
三,課堂練習,鞏固提高總結規(guī)律,簡單應用,鞏固提高
(1)例題(教材67)
(2)小結四,課后作業(yè)與研究性學習
課后探究,自主學習,敢于創(chuàng)新
(1)課后作業(yè):完成教材70頁第2、3、4、5題
(2)研究性學習
①通過調查研究,探究材料的勁度系數(shù)與什么因素有關,以及混凝土中鋼筋的作用,不同位置的鋼筋應該如何放置?為什么?
②彈力在生活中很常見!探究彈力在生活有何應用?
分組各寫兩篇小論文,一、二組寫第一題,三、四組寫第二題,另安排時間一起交流。
設計思路與教學反思:
本部分內容設計力求貼近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過程也盡可能多的安排了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實驗,讓學生有切身的經歷和體會做實驗過程中成功的喜悅感,同時課堂氣氛活躍而有章法,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受到熏陶,學生也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教學為了符合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而對課程資源進行有選擇性設計和編排。設計的小實驗同時也伴隨問題產生,物理情景由定性分析到探究彈簧伸長量與彈力的定量分析,引發(fā)學生的討論與交流,不斷糾正學生問題,使真正使學生明白了彈力這個物理概念。
胡克簡介:
形變與彈力教學設計 胡克,英國實驗物理學家,儀器發(fā)明家。16xx年出生于英格蘭懷特島清水村。從小體弱多病但卻心靈手巧,酷愛擺弄機械,自制過木鐘、可以開炮的小戰(zhàn)艦等。16xx年到牛津大學做工讀生,16xx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6xx年成為玻意耳的助手,由于他的實驗才能,16xx年被任命為皇家學會的實驗主持人,為每次聚會安排三、四個實驗,16xx年獲碩士學位,同年被選為皇家學會正式會員,又兼任了學會陳列室管理員和圖書管理員。16xx年任格雷姆學院幾何學教授,16xx~16xx年任學會秘書并負責出版會刊。學會的工作條件使他在當時自然科學的前沿(如機械儀器改制、彈性、重力、光學,乃至生物、建筑、化學、地質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貢獻。17xx年在倫敦逝世。
彈力課件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特點分析
形變與彈力的知識跟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xiàn)實意義。本節(jié)的特點之一是: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特點之二是:先研究比較常見的各種形變,后研究與形變有關的彈力,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特點之三是:基礎概念多,演示實驗多,再加上學生的探究實驗,故容量較大,需仔細安排,做到時間分配合理,條理清晰。
(二)教學目標
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理念,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形變、彈性形變的概念,理解彈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彈力,掌握彈力產生的條件。
⑶知道壓力、支持力、繩子的拉力都是彈力,會確定它們的方向。
⑷知道形變與彈力的關系,掌握胡克定律。
2.過程與方法
觀察演示實驗,把看到的現(xiàn)象與已有的經驗結合起來;經歷探究彈簧形變與彈力的關系,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把親自探究出的規(guī)律與平時對彈力的認識相結合,體會物理規(guī)律的價值。
(三)教學重點、難點
●由于大量的力學現(xiàn)象中都要對彈力的產生條件及其方向進行判斷,并且要明確相互接觸的物體是否產生彈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彈簧所產生的彈力貫穿知識的前后,因此我把重點內容確定為:
⑴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其方向的判斷。
⑵探究彈簧彈力的規(guī)律。
●由于學生對微小形變難于確定而且對其是否產生彈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斷,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變的方法作為難點。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物理教學是以實驗探究為基礎的,重在啟發(fā)思維,教會方法。本節(jié)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情景──觀察──分析──猜想──實驗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學法: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程理念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常見形變,巧用引導性提問,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氛圍中總結出本節(jié)的主要內容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三、說學情分析
學生目前對形變和彈力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不夠深入;知道支持力、壓力都是彈力,但是不能夠概括產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導、啟發(fā)的教學方式。
四、教學用具
⑴演示用具:彈簧、鋼絲、激光筆、細竹竿、微小形變放大器一套、已拉壞了的彈簧、鋼尺。
⑵學生探究實驗用具:鐵架臺(帶支架),兩個原長一樣但勁度系數(shù)不一樣的彈簧、刻度尺、鉤碼10個、長20cm的細鐵絲。
五、教學設計流程
六、說教學設計
基于以上分析,為使本堂課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認識形變
由同學們已有的形變知識入手,引入新課。
教師演示:①彈簧的壓縮形變;②彈簧的拉伸形變③視頻播放:竹竿形變、鋼絲的扭轉形變。
得出形變的概念及各類形變。
[設計意圖:我從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課,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學習重點和難點內容作鋪墊。]
設問:摩天大樓在風的吹拂下會不會擺動,發(fā)生形變嗎?
演示微小形變放大實驗:
由于這種形變不容易觀察,會使學生產生疑問:到底有沒有發(fā)生形變?解決的辦法是微小形變的演示實驗。為什么光點會往下移?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后得出結論:是由于桌面發(fā)生了形變,但是形變不明顯。為后面解決壓力和支持力都是彈力做好鋪墊。
[設計意圖:使學生知道“放大”是一種科學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彈性形變的概念,理解彈性限度
創(chuàng)設物理情景:學生演示彈簧拉伸,壓縮都可以恢復原狀;橡皮泥被壓縮后不能恢復原狀。
學生概括:得出彈性形變和范性形變的概念。
用較大的力拉彈簧和橡皮筋,結果被拉壞了。
學生概括:得出彈性限度的概念。
教師總結規(guī)范概念。
[設計意圖:演示生活例子,多聯(lián)系實際,利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物理知識,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師總結;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探索彈力
演示實驗:(播放視頻)
1.彈力的概念。
2.常見彈力及其方向的確定。
⑴壓力;⑵支持力;⑶繩子的彈力
讓學生知道桌面受到的壓力是由于拳頭形變產生的,拳頭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形變產生的。
接著引導學生探索繩子彈力的產生及其方向的確定。
●判斷如圖所示,相互接觸的A、B兩小球間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彈力。
采用“假設法”分析,讓學生知道相互接觸的物體不一定有彈力。
3.總結產生彈力的條件
[設計意圖:利用放大法分析壓力和支持力的產生原因,假設法判斷彈力的有無。讓學生學會方法的遷移,同時感受到探索物理問題的成就,從而順利突破重點和難點。]
(四)探究彈簧形變時的彈力跟它發(fā)生的形變有什么關系?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學生使用彈簧測力計。
引出問題:彈簧測力計主要由哪些部分組成?它是根據(jù)什么原理制成的?
提出問題:彈簧形變時的彈力跟它發(fā)生的形變有什么關系呢?
猜想:根據(jù)你們使用彈簧測力計的體驗,對上述關系進行猜想?請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習,使學習更具有目的性;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探究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實驗探究:(由于猜想不一定正確)為了驗證你的猜想,請?zhí)岢瞿愕脑O計方案,完成實驗探究。
老師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有些組使用的彈簧是不一樣的)──分析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
實驗次數(shù)
物體的重力G/N
彈簧的長度L/cm
彈簧的伸長量x/cm
彈力的大小F/N
利用Excel軟件繪出F—X圖象。
在同一個直角坐標,做出兩個不同彈簧的F—X圖象,然后進行比較。
圖象法處理數(shù)據(jù)更為直觀,更容易得出物理變化規(guī)律,且該種方法處理數(shù)據(jù)能更好地減小實驗的偶然誤差。
最后老師歸納總結:得出胡克定律:F=KX(K為彈簧的頸度系數(shù))
[設計意圖:在探究彈力的大小與形變的定量關系時,由學生進行猜想、實驗和得出規(guī)律,并利用信息技術計算機繪制F—X圖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和物理學科的整合。能較好地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的新的教學理念。對探究實驗過程教師加以指導,使學生學會團結合作、學會探究物理規(guī)律;再加上熟練信息技術,更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五)彈力的應用(圖片,視頻播放:射箭)
[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產品設計離不開物理理論,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學習過程。]
(六)開放式問題(視頻播放:撐桿跳高、跳水);
提出問題: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請同學們開放式地討論
①從形變與彈力知識去思考,撐桿跳高運動員跳得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運動員在空中滯空時間主要由哪方面決定?
課外布置:自制彈簧秤,并組織評比。
[設計意圖:開設開放式問題,布置課外自制彈簧秤,并組織評比活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知道學習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七、板書設計
形變與彈力
(一)形變
彈力課件 篇6
作者:馬桂芳來源:濱州市濱城區(qū)楊柳雪鎮(zhèn)實驗幼兒園
【設計意圖】
一個小女孩的辮子散開了,我找了一根皮筋給她扎辮子,其他的小朋友都圍過來觀看,忽然一個小朋友好奇的問:“老師,皮筋為什么能拉長?”其他的小朋友也七嘴八舌的問:“老師,我褲子上的松緊帶為什么也能拉長?”我說:“因為皮筋、松緊帶有彈性?!焙⒆觽儺惪谕暤膯枺骸笆裁词菑椥?”望著孩子一雙雙好奇、求知的眼睛,我決定和孩子一起探索彈性的秘密,了解有關彈性物體的特征,以及彈性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活動目標】
1.通過探索活動,發(fā)現(xiàn)彈性秘密,了解關于彈性物體的特征以及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
2.激發(fā)幼兒對彈性現(xiàn)象的好奇心,引導幼兒操作學習和發(fā)現(xiàn)學習,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活動準備】
準備松緊帶、彈簧、海綿、皮球、棉花、氣球、橡膠等各式各樣的彈性物品。
【活動過程】
1.看——引發(fā)學習動機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許多有趣好玩的東西,現(xiàn)在先拿出兩件,想請小朋友認認他們叫什么名字?(先拿出松緊帶,彈簧讓幼兒回答。)
師:現(xiàn)在老師變個魔術,小朋友仔細的觀察
把小彈簧放在桌子上,用力壓它就矮了下去,松開手,它就恢復原來的樣子;用手拉橡皮筋,它就變長了,松開手,也變回原來的樣子。
2.玩——試試感覺
請幼兒自選彈性物品玩,感知他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教師引導幼兒邊玩邊觀察,但不要限制幼兒玩法。)
3.講——發(fā)現(xiàn)秘密
(1)請小朋友說說你玩的物品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它們都能變。)
(2)小交流:你玩的東西是怎樣變的?(變大、變小、變長、變短、變高、變矮、變粗、變細。)
(3)小討論:現(xiàn)在再請小朋友玩玩、試試、想想,說出它們?yōu)槭裁磿?(讓幼兒根據(jù)自己的操作體驗,講出原因,允許有不同,做出不同的解釋。)
(4)教師小結:剛才小朋友玩的皮球、棉墊、松緊帶、氣球、拉力球、彈簧稱等,只要你用力壓它、拍它、拉它、吹它,就會變,或者變大了,或者變矮了,或者變長了、變粗了,你一松開手,它就恢復了原來的樣子。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它們共同的原因是都有彈性。(讓幼兒學說“彈性”)
4.找――擴散思維,豐富生活經驗
師:彈性的東西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許多,例如:松緊帶、彈簧、海綿、皮球、棉花、氣球、橡膠等。人們也利用彈性材料制作樂器,如風琴、手風琴、鋼琴等。
現(xiàn)在請小朋友動動腦筋,從多方面想一想,你還看見哪些東西和我們今天玩的東西一樣有彈性?
(1)找一找班級、幼兒園內有哪些彈性物品?(蹦跳床、輪胎、皮球等)
(2)找一找你身上有那些彈性物品?(松緊帶、皮筋等)
(3)找一找你家里有那些彈性物品?(沙發(fā)、席夢思床等)
5.體驗
組織幼兒跳蹦蹦床,玩拉力器,吹氣球,再次感受彈性,鞏固對彈性的認識。
【活動延伸】
讓幼兒回家玩玩有彈性的物體。
手工課上讓幼兒用有彈性的材料進行小制作。
【活動反思】
通過看看、玩玩、找找、講講、體驗等活動形式,激發(fā)了幼兒對彈性現(xiàn)象的好奇心,使幼兒在玩的過程中了解彈性物體的特征及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
彈力課件 篇7
活動設計背景
大班幼兒喜歡玩、喜歡動、喜歡問為什么、利用幼兒一日生活中遇到的科學問題進行隨機教育,在實驗中動手操作,讓幼兒在操作中感知科學的秘密,對自然物和自然現(xiàn)象的特點變化規(guī)律產生興趣,從而喜歡探索生活的秘密。針對幼兒提出的球為什么能彈起來?我設計了“彈力球”這一課,讓幼兒初步嘗試制作自己喜歡的物品—彈力球。在制作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能力,體驗創(chuàng)造的樂趣,激發(fā)幼兒對物體的探索。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自己發(fā)現(xiàn)PVA粉和硼砂溶液在一起會變成又粘又軟的東西。
2、 使幼兒學會制作彈力球,了解容易彈起的東西和不易彈起的東西。
3、 激發(fā)幼兒對物體彈力的興趣和探索。有好奇心和初步科學態(tài)度,愿意自己動手探究問題。
4、 引導幼兒認識容易彈起的東西有哪些相同點,不同點,不容易談起來的東西有哪些相同點。
5、 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初步嘗試了解PVA粉和硼砂溶液的顏色作用與形態(tài)。制作彈力球。
難點:理解為什么彈力球能夠彈起來。不同的物質通過相互之間的反應可以形成另一種物質。
安全提示: PVA粉和硼砂溶液不能食用。
活動準備
1、 有彈力的物品。
2、 按幼兒人數(shù)每人一份 :硼砂溶液 PVA粉,實驗盤、實驗杯、實驗攪拌棒、水、雙面膠、兩張紙
3、律動音碟
活動過程
一、 導 入: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做游戲嗎? 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好多玩具,我們一起來玩吧!
(指導幼兒在玩的過程中注意安全,與幼兒合作發(fā)現(xiàn)各種球的玩法與發(fā)現(xiàn)球的彈起。)
二、 基本環(huán)節(jié):
1、 思考問題:
師:剛才我們和玩具玩得好開心,那誰能告訴 我,你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樣玩的?
注:及時糾正幼兒,強調彈出去并要求說完整話。
師:小朋友這么喜歡玩具,老師還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禮物------“個子小小的,身體圓圓的,它也會彈的很高,它就是------彈力球”。
師:我們來試一下它的彈力吧!(讓幼兒在地上、桌子上玩)
我們發(fā)現(xiàn)力氣使用的不同,彈的高度也不同。
三、引出材料
出示制作彈力球的兩個重要的東西:
1、pvA粉
師:我們來猜一猜第一個材料-----這袋有白色粉末狀的是什么呢?糖、鹽、白面、白灰、等(讓幼兒大膽猜測)
介紹“ 我的名字叫pvA粉,我是固體粉末狀的,不可以吃的、當我遇到水后會變成粘粘的,像膠水一樣?!?/p>
幼兒操作體會摸一摸、看一看它是粘粘的嗎?像什么?
小結:膠水、膠棒雙面膠里都有他的幫忙。
2、硼砂溶液
第二種材料---- 藍色的東西是像水、沙子、還是空氣呢?
小結:老師來告訴你們硼砂溶液是用來消毒、殺菌的。硼砂溶液本身是沒有顏色的,那這瓶為什么是藍色呢?因為老師在里面加了藍色的色素,會使它更漂亮,如果老師要做粉色的彈力球,會加什么顏色的色素呢?喜歡什么就可以加什么顏色
四:教師制作示范
1、固定空杯(剝下一枚雙面膠,粘在實驗盤上,固定空杯)
2、師:到入pvA粉 (拿起p、v、A粉,傾斜著從一個小角慢慢的、緩緩地倒入就不會灑出來(師拖起來)小朋友看一看有什么變化。
3、倒入硼砂溶液 觀察粉末狀的pvA粉和像水一樣的硼砂溶液變成什么了。軟軟的東西是彈力球嗎?怎樣可以變成彈力球呢?
教師驗證試球:老師制作的彈力球能不能彈起來。注意及時保持制作衛(wèi)生及時清理。
五、幼兒制作
1、 制作彈力球:固定空杯---倒入pvA粉---加入 硼砂溶液---攪拌---揉搓---成球---及時清理---試球。
小結:1、硼砂溶液降低了pvA粉的粘性,具有了彈性,所以做成了彈力球。
2、我們自己制作的彈力球能玩幾天,為什么呢?
3、展示實驗結果:試球時注意安全。注意用力不要大。
六、活動結束延伸
生活中有容易彈起來的東西,還有不容易彈起來的東西,請幼兒把觀察到的記錄下來。
教學反思
理論分析:
科學課倡導以科學實驗為中心,在探究活動中讓幼兒親身經歷實驗過程,體驗科學的奧秘,嘗試科學探究的樂趣,認識科學探究的真諦。在《彈力球》這個活動中,讓幼兒在玩玩做做 ,在操作活動中,了解到為什么彈力球、籃球等落地很容易彈起來,而其他多數(shù)東西卻不能?因為彈力球、籃球等落地時,與地面接觸會產生較大的彈性形變,地面與球相互產生反作用力,球一接觸這種反作用力,就會有加速度,于是便向上彈起。但其他多數(shù)物體不會產生太大的彈性形變,用力打下去也只會彈起來一點點。在活動中,孩子們根據(jù)自身經驗進行講述和討論、驗證。從孩子們的回答中選出教育內容,切合孩子們的回答與操作驗證中讓幼兒知道彈力球能彈起的原因,以及制作的樂趣。同時通過猜一猜的方式,鞏固幼兒的經驗,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激發(fā)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孩子們能猜出答案也體會到了成就感。探索制作結束后,讓幼兒思考彈力球往床上拋一拋,彈力球還能彈起多高?和拋地相比,哪個彈得更高呢?為什么呢?讓幼兒把觀察到的畫一畫。進一步感知物體的彈性,并引導幼兒在日后的生活中有探索的習慣,對周圍的事物和現(xiàn)象感興趣,產生求知的欲望?;顒幼詈笸ㄟ^試球驗證的方式,增加活動的興趣性,自己制作的彈力球,讓幼兒感受制作活動的樂趣,體驗制作帶來的美妙感受,讓活動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
所思所悟:
活動中,由于事先請家長們和幼兒一起做了許多關于球的知識經驗習得,所以在討論彈力球為什么能夠彈起的時候,孩子們的回答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回答的都是自己經驗過的,而家長們一般家里容易彈起的東西單一或一致都是皮球,這容易導致幼兒思維的限制,也沒能讓幼兒很好的進行思考。所以在以后的活動中,要結合孩子們的已經經驗和擴展孩子們的經驗,發(fā)揮孩子的想象與發(fā)散思維想結合,讓活動更能體現(xiàn)教育價值!因為幼兒的經驗還不豐富,概括還不全面。但幼兒總是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動機去探究周圍世界。我要尋求幼兒真實的動機, 真誠地詢問,耐心地傾聽和觀察還不夠。還需要以幼兒的方式操作物體,才能真正地了解到幼兒的真實意圖。在經驗習得做得更豐富一些,互動啟發(fā)中探索彈力球的彈起,體驗成功的快樂,延伸部分請家長參與進來比一比看誰找到關于彈力的問題最多,誰解決關于彈力的問題最多,等等。使家長積極參與其中,養(yǎng)成自主探索的習慣,和小朋友共同探討科學秘密快樂。
彈力課件 篇8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第3節(jié)第1課時:“重力、彈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能在具體問題中區(qū)分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計算;了解彈力的概念及其產生條件。
過程與方法:通過聯(lián)系生產生活中的力現(xiàn)象,通過各種力現(xiàn)象的區(qū)別比較,培養(yǎng)觀察概括能力及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對微小形變現(xiàn)象的實驗觀察,培養(yǎng)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重力、彈力的概念。
【教學難點】
彈力的產生條件及方向確定。
【教具準備】
彈簧、彈簧秤、小車、砝碼、橡皮泥、PPT課件等。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課題
一、力
1.回顧初中所學內容:
(1)什么是力?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里的作用指的是一個物體提、壓、推、拉另一個物體,所以一提到力,至少有兩個物體,一個物體施加出力,稱為施力物體,另一個物體受到力,稱為受力物體,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2)力作用在物體上,能產生什么效果?
力作用在物體上,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使物體產生加速度;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力有大小、方向、作用點,稱為力的三要素。意思是說,力作用于物體,所產生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有關系。要明確說明一個力,就要說明白力的大小是多少牛頓,方向朝什么方向,作用在受力物體上的什么位置(點)。
力是矢量。
(4)力的單位是什么?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字母“N”表示。
(5)力的大小能測量嗎?
力的大小可用測力計來測量。
(6)如何用圖示表示一個力?
用圖示表示一個力,就是運用圖形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具體做法是:從力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按一定的標度(比例)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這樣,線段的起點就代表力的作用點,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箭頭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在以后的學習中常常需要分析一個物體的受力情況,用受力示意圖表示分析結果,相當于畫出每個力的圖示,不過對線段的.長度沒有嚴格要求,不需要確定標度。
2.教師講述
在物理學的力學部分,按照力的產生過程,即力的性質,把力分為重力、彈力、摩擦力。
◆合作探究──新課學習
二、重力
1.回顧初中所學內容
(1)什么是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是重力。需要注意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但重力不等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
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3)怎樣測量重力的大???
演示并講解:將物體掛在彈簧秤彈簧自由端的掛鉤上,提起彈簧稱外殼上的掛鉤,使彈簧秤和物體靜止在空中,此時彈簧秤指鐘所指出的值,就是被測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
(4)物體所受的重力大小與它的質量有什么關系?
在地球上的同一地點,物體所受的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表示質量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牛頓。
若已知物體的質量,利用此式可以求出物體的重力大小。
物體的質量不隨它的地理位置的變化而變化,但不同地理位置處的g值不一樣,所以同一物體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緯度)所受重力大小不同。
(5)怎樣確定重力的作用點?
物體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它的各個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我們可以把各部分的重力等效成物體上的一個點所受到的重力,這個點稱為物體的重心。
2.交流評價──關于重心的討論
(1)重心的確定:對于形狀規(guī)則且質量分布均勻(各處密度相同)的物體,它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如均勻球體的重心在球心,均勻細桿的中心在它的中點,均勻圓柱體的重心在其軸線的中點。
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的重心位置,隨物體中質量分布的變化而變化;有些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可能在物體之外。
(2)重心與穩(wěn)度
把物體豎直放置在支持面上,物體的重心位置越低,物體受到讓它晃動的力以后,越不容易翻到,重心位置越高,越容易翻到。
在建筑中,建筑物的重心應盡量低;裝載貨物的車輛、船只的重心要盡量低。
三、彈力
1.舉例并演示
(1)物體的形變:物體受力作用后,形狀發(fā)生變化。
(2)兩種形變:用橡皮筋、彈簧、橡皮泥等演示并說明:有些物體,當引起形變的外力撤去后不能恢復原狀;有些物體,當引起形變的外力撤去后,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彈性形變,能夠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彈性。
(3)彈力的演示:用彈簧與小車演示被壓縮或拉長的彈簧能夠對別的物體(使它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想把使它形變的物體彈開,這種力是由于物體發(fā)生了彈性形變而產生的,稱為彈力。
2.探究彈力的產生條件
(1)兩物體直接接觸。
(2)兩物體的接觸處發(fā)生彈性形變。
這兩條必須同時具備,才會出現(xiàn)彈力。接觸處是否發(fā)生彈性形變,可根據(jù)其中一個物體所受已知力的方向確定,如對另一物體在接觸處造成擠壓或拉伸效果,則接觸處一定發(fā)生彈性形變。如將書本放在水平桌面上,書本受到向下的重力,書本向下擠壓桌面,使桌面向下彎曲,桌面產生向上的彈力F2,作用給了書本,支持著書本,按這個效果,可稱它為支持力;同時桌面向上擠壓書本的下表面,使其向上彎曲,書本產生向下的彈力F1作用給了桌面,向下壓桌面,可稱為壓力。
3.彈力方向探究
(1)壓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指向被壓物體或被支持的物體。
(2)拉力的方向:線、繩子等只能產生伸長形變,所以只能產生拉力,拉力沿著線、繩子指向它們縮短的方向
4.彈力大小的探究
(1)與物體的彈性形變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彈性限度: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
5.彈簧彈力大小探究──胡克定律
(1)內容: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彈力的大小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x是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單位是m,k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單位是N/m,F(xiàn)是彈力,單位是N。
(2)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
胡克定律公式中的k稱為勁度系數(shù),它的大小只由彈簧自身因素決定,如彈簧的長度、材料、粗細等,與彈力大小及形變大小無關。
(3)應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緩沖裝置等。
◆案例研究──歸納小結
1.案例研究
例1書本靜止在斜面上,畫出斜面所產生的彈力方向。
解析:(1)確定接觸面:斜面
(2)判斷斜面有無彈性形變:書本受重力作用,擠壓斜面,斜面產生彈性形變。
(3)垂直斜面,指向被支持的書本──垂直斜面向上。
例2畫出圖中的兩根細繩產生的彈力。
簡析:沿細繩斜向上。
2.學生練習:課本第25頁“復習與鞏固”1、2、4、5。
【布置作業(yè)】
1.復習課文,書面完成課本第25頁“復習與鞏固”3、7。
2.預習本節(jié)“摩擦力”部分內容。
【板書設計】
重力
彈力
定義
產生條件
方向
大小計算
彈力課件 篇9
1、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汽車后視鏡采用光的(反射)原理。
2、小孔成像是根據(jù)(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制作的。
3、(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4、彩虹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顏色組成。
6、(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是我們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成分,這些營養(yǎng)是從各種(食物)中獲得的。
7、谷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糖類),也含有(蛋白質)、(維生素)和一些(無機鹽),能為人類提供(能量)。
8、蔬菜和水果含有很多(纖維)、(維生素)、(無機鹽)和(水),能幫助(消化),維持人體正常的生長發(fā)育。
9、奶制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無機鹽)。
10、油脂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脂肪),能增加食物的(香味),能為人體提供能量。
11、食物在(胃)里被消化。
12、食物在人體的消化過程:食物—(口腔)—(胃)—(小腸)—(大腸)—(直腸)。
13、空氣進入人體的路線:空氣—(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肺)
14、一般來說,胸圍差越(大),就表示呼吸功能越(好)。
15、兒童的肺活量約(1.2)升,成人的肺活量約(2.6)升。
16、兒童平靜時,每分鐘平均呼吸次數(shù)是(20)次。
17、血液在我們體內不停地流動,(心臟)和(血管)的工作就是讓血液流動起來。
18、安靜時,成人的心臟每分鐘大約跳(75)次。
19、(心臟)跳動的次數(shù)與(脈搏)次數(shù)是一致的。
20、(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
21、大腦控制著你的(肌肉運動)、(感覺)、(語言),甚至你的(食欲),腦也是你(思考問題)和(記憶事情)的器官,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指揮部”
22、常見的運動方式有(平動)、(轉動)、(振動)、(擺動)、(滾動)等。
24、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我們把地球(吸引)物體的力,叫做物體的(重力),重力的單位是(牛頓),用字母表示是(N),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25、英國科學家(牛頓)證實了地球有引力存在。
26、由于地球表面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空氣,人們把它叫做(大氣層),在大氣中的物體都受到大氣的(壓力)。
27、吸盤能牢牢地吸在玻璃板上,就是因為受(大氣壓力)的緣故。
28、物體因為形狀發(fā)生變化而產生的力,叫做(彈力)。
29、在水中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
30、光滑的路面阻力小,粗糙的路面阻力大,這個力就是(摩擦力)。
31、(電燈)的出現(xiàn),標志著人類在光的利用上前進的一大步。
32、自然界中,彩虹的出現(xiàn)與(陽光)和(空氣中微小的水滴)有關。
33、如果沒有(光)世界將一片黑暗,我們將看不到任何東西。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光)。
34、鏡子有(反射光)的性質。
35、食油含有豐富的(脂肪),面粉含有豐富的(糖類),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
36、肺活量大,肺功能(強)。
37、(增強機體自身抗病能力)是預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好的方法。
38、足球快速朝你飛過來,這是一種(刺激),你對準目標把球踢出去或把球接住,這就是(大腦)在指揮你做出反應。
39、站在地球上的人頭朝上,腳朝下,我們通常所說的下方,其實就是(重力)的方向,它是指向(地心)的。
40、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人才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生活在大地上。
41、吸盤吸在光滑的玻璃上是因為受到(大氣壓力)的緣故。
42、玩拖人游戲的時候,好像有一種力量(阻止)人的前進,光滑的路面(阻力)小,粗糙的路面(阻力)大,這個力就是(摩擦力)。
43、人們用(速度)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44、肺活量是指(當你做一次盡可能大的吸氣后,用力呼出的全部氣體)。肺活量的大小是(肺功能強弱)的一項指標。肺活量大,肺功能(強)。
45、人體內的“高速公路”網(wǎng)絡是指(心臟)和(血管)。
46、我們用吸管喝到飲料是因為(大氣壓力)的作用。
47、小提琴演奏員在琴弦上涂抹松香,因為要(減少)琴弦的摩擦力。
48、如果你患的病有傳染病,注意不要把病傳染給其他人,不與他人(親密接觸),防止(交叉感染)。
49、(心臟)和(血管)的健康對所有人都非常重要。(經常鍛煉)、(均衡飲食)、(不吸煙)等良好習慣,都可以使我們的心臟和血管保持健康。
50、德國科學家(奧托)于1654年在德國馬德堡做了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力)的存在。
彈力課件 篇10
1、物體的_____________隨時間的變化,稱為機械運動。機械運動是自然界最_______、最_____的運動形態(tài)。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支叫做力學。我們在學習力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機械運動的規(guī)律,還要學習其中的科學研究的方法。無論從邏輯上還上從歷史上講,力學都是________的基礎。
2、要準確地描述物體的運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是:任何物體都有一定的_______和_______,物體各部分的運動情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們要同時把物體上的各個點(無數(shù)個)的位置隨時間的變化情況都描述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物體只有一個點,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3、在一些情況下,我們如果忽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把物體抽象為一個點,并不會對所研究的問題帶來大的偏差。把物體抽象成一個點,盡管與真實的自然界不相符,但是它使復雜的問題得以簡單化,使我們對物體運動的描述得以進行,不至于寸步難行。
例1、地球在繞太陽公轉,同時又在自轉,如果只研究地球公轉,我們______(可以、不可以)把地球看成一個點,如果我們研究地球的自轉_________(可以、不可以)把地球看成一個點。
例2、火車在鐵軌上行駛,如果我們只研究火車整體的運動時,_________(可以、不可以)用一點來表示火車,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研究火車車輪的運動,_________(可以、不可以)把火車看成一個點。
4、質點的概念: ⑴質點: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叫做質點。質點沒有形狀、大小、體積而具有物體的全部質量。 ⑵我們把物體看成質點時忽略了物體的_________、_________和轉動等次要因素,抓住了物體具有一的空間位置和________等主要因素。
⑶質點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在現(xiàn)實生活中_____________(存在、不存在)。 所謂物理模型,是為了方便探索和揭示復雜的物理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根據(jù)研究對象和問題的特點、性質、程度和內容,在一定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抽象,排除非本質的因素干擾,舍棄次要因素和無關因素,抽取本質的、起決定作用的主要因素,把復雜的物理現(xiàn)象或過程進行簡化,得到的理想化的研究對象。 引入理想化模型,是物理學上經常用到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⑸質點的物理意義:質點是一種科學抽象,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它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使所研究的復雜問題得到了簡化。這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當質點處理,但并不是實際尺寸小就一定可以看作質點,如:電子、原子核雖小,在研究它們的旋轉時,就不能看成質點。 ⑵物體上的各點運動情況都相同時(物體做平動時)。所以研究它上面某一點運動規(guī)律就可以代替整體運動情況,這種情況下物體也可當質點處理,不過是取該物體上的一點來研究,并不一定是不計物體大小,如火車過橋。 ⑶轉動的物體不研究它的轉動時,也可以看成質點。例如研究地球公轉時,可把地球看作質點;研究地球自轉時,不能把地球看質點。 ⑶轉動的物體不研究它的轉動時,也可以看成質點。例如研究地球公轉時,可把地球看作質點;研究地球自轉時,不能把地球看質點。
注意:物體質量的大小,或體積的大小不能作為物體能否視為質點的標準。同一個物體在一種問題中不能看作質點,而在另一種問題中可能就可看作質點,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⑴為了描述物體的運動,被選作參考(標準),假定為不動的物體稱為___________。如果物體相對于參考系的位置在變化,則表明物體相對于該參考系在__________;如果物體相對于參考系的位置不變,則表明物體相對于該參考系是__________的。
⑵一個物體一旦被選為參考系,就被假定為是靜止的。在選定參考系后要假定自己站在參考系中去觀察物體的運動。
⑶選擇不同的參考系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的運動,觀察的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參考系的選取原則: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參考系________(可以、不可以)任意選擇。但在實際選擇參考系時應以運動的描述盡可能簡單為原則。例如,描述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通常選地面或相對于地面而靜止不動的其他物體作為參考系。在沒有特別說明時,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
⑴為了定量地描述物體的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需要在___________上建立適當?shù)淖鴺讼怠?⑵坐標系即參考系的具體化,是在參考系上建立的,坐標系相對參考系是靜止的。
⑶如果物體在一條直線運動(在一維空間運動),只需建立_______坐標系,用一個坐標值就能準確表達物體的位置;如果物體在同一平面內做曲線運動(在二維空間運動),就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用兩個坐標值來描述物體的位置;當物體在三維空間運動時,則需要建立三維坐標系,用三個坐標值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1、什么是機械運動?力學在物理學中處于什么地位?
2、什么是質點?在哪些情況下可以把物體抽象為質點?
3、建立質點模型的目的是什么?建立質點模型時,忽略了哪些因素?抓住了物體的哪些主要因素?
4、質點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5、什么是參考系?選擇不同的參考系觀察同一個物體的運動結果相同嗎?參考系可以任意選取嗎?通常怎樣選取參考系?
6、在參考系上建立坐標系的目的是什么?物體在一維空間運動、在二維空間運動、在三維空間運動時應分別建立怎樣的坐標系?
C、體積很大的物體一定不能看成質點D、若研究物體的轉動,物體一定不能看成質點
4、某校高一新同學分別乘兩輛汽車去市公園游玩。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運動,甲車內一同學看見乙車沒有運動,而乙車內一同學看見路旁的樹木向西移動。如果以地面為參考系,上述觀察說明()
C、甲車向西運動,乙車向東運動D、甲、乙兩車以相同的速度都向東運動
5、從高出地面3m的位置豎直向上拋出一個小球,它上升5m后回落,最后到達地面,如圖,分別以
㈣提出疑惑: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1、組內討論有疑問的問題,向老師提出不理解之處。
2、老師檢查自學情況。
3、討論以下問題:
A、研究從重慶開往上海的一列火車的運行速度 B、研究汽車后輪上一點運動情況的車輪
速度是________,如果以地面為參考系人的速度是_________。
右運動,則以車為參考系人的速度是__________,以地面為參
考系人的速度是___________。
⑹在勻速行駛的火車內,某人讓一小鐵球自然下落,則在車內的人認為鐵球怎樣運動?在車外地面上的人看來,認為鐵球做什么運動?為什么會這樣?
⑺地面觀察者看雨滴豎直下落時,坐在勻速前進的列車車廂中的乘客看雨滴是( ?)
⑻在公路上向左勻速運動的汽車,經過一棵果樹時,恰有樹上一個果子從上面自由落下,下圖為運動的軌跡,在地面上觀察到的運動軌跡是_____車中人以車為參考系觀察到果子的運動軌跡是______
時刻是指某一瞬時;時間是時間間隔的簡稱,指一端持續(xù)的時間間隔。兩個時刻的'間隔表示一段時間。在表示時間的數(shù)軸上,時刻用__________表示,時間間隔用_________表示。
在上圖中,A、B、?、M表示時間軸上的各個點,N、O、?、S表示時間軸上的線段。請你指出下列時間或間刻對應的哪一點或哪一段:
⑴第3秒內:_________;⑵前3秒:________;⑶第2秒末:________;⑷第3秒初:________;⑸第3秒末:_______;⑹t=10s時:_______;⑺第5秒:_______;⑻前12秒的中點時刻:_______。
線段的長度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線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⑶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只由始末位置決定,與物體的具體路徑無關。即同一位移可能有
地到達B地。在這兩個過程中,路程_________(相同、不相同),
但位移________(相同、不相同)。
⑷例1、某人從O點出發(fā),他先在前5s內向正北方向走了4m,
到了A點,緊接著的3s內,他向正東方向走了3m,到達了B點。
則整個8s內的總位移是否是7m呢?
這兩段時間內的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如圖甲所示。要得到8s內的總位移,可以有兩種途徑:
第一種途徑:如圖乙所示,把兩有向線段首尾相連,然后從始端向末端畫一有向線段,即為合位移。 第二種途徑:如圖丙所示,把兩有向線段始端重合,再以這兩個有向線段為鄰邊畫一平行四邊形,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代表合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平行四邊形定則、三角形定則見課本P62、P65)
由以上分析可知:人在8s內的總位移的大小為______ m,方向為____________。 ⑸位移的大小不大于路程。只有在單向直線運動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在其他情況中,路程要
⑹直線運動的位置和位移:如果物體做直線運動,則位移在數(shù)值上等于末位置的坐標減去初位置的坐標(即位移等于位置坐標的變化)。
其中l(wèi)和Δx都表示位移。計算結果的正負號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若結果為正,表示位移方向與坐標正方向相同;若結果為負,表示位移方向與坐標正方向相反。例如,不能說位移-9m比6m小。
⑺位移與路程的區(qū)別:
①位移表示質點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路程則是表示質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②位移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其運算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路程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其運算遵從算術加法法則。
③位移與質點的運動路徑無關,只與初位置、末位置有關。路程不僅與質點的初末位置有關,還與路徑有關。
矢量:在物理學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矢量運算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或三角形法則)。如:位移、力、速度、加速度等等。
標量:在物理學中,只有大小而沒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標量。標量運算遵循算術加法法則。如:時間,路程,質量,溫度,長度,能量等等。
1、說說時間與時刻的區(qū)別。
2、什么是位移?路程與位移有什么區(qū)別?
3、物體做直線運動時,怎樣求位移?
4、什么是矢量?什么是標量?分別列舉幾例。
A、由北京開往深圳的列車于22時18分從北京站開出 ?B、期中物理考試時間為1.5 h
2、如圖所示,一物體沿三條不同的路徑由A運動到B,下列關于它們的位移的大
A、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B、標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4、小球從距地面5m高處落下,碰到地面反彈后,在距地面2m高處被接住,則小球從高處落下到被接住這一過程中通過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別是( ?)
A、7m、7m ?B、5m、2m ?C、5m、3m ?D、7m、3m
運動到“位置”x2那么物體 t1~ t2內的位移大小為Δx =___________ ,方向_____________。
㈣提出疑惑: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1、組內討論有疑問的問題,向老師提出不理解之處。
2、老師檢查自學情況。
3、討論以下問題:
彈力課件 篇11
活動目標:
1、了解乒乓球的基本特性,會創(chuàng)造性地玩球。
2、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想象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3、體驗探索、操作活動的樂趣。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激發(fā)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活動準備:
乒乓球若干、布袋一只、玩球材料:乒乓拍、墊板、水彩筆、音樂磁帶、筷子、橡皮泥、膠水、皺紋紙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老師今天要送大家一件小禮物,想知道是什么嗎?好,我請幾個小朋友來摸一摸,如果能講出自己摸到的這個東西的感覺來,我就送給他一個!
1. 幼兒摸以后說出這東西的感覺:你摸到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東西?
2. 讓幼兒雙手合攏了取回,不能給別人看到。
3. 猜一猜是什么?揭曉謎底:打開看看?是個乒乓球。
4. 讓每個幼兒取到球。
二、這一個小小的,輕輕的、圓溜溜的乒乓球可以玩嗎?怎么玩,請你找個空地方試試看。
三、提問:
1. 你的乒乓球是怎么玩的?
2. 小結:因為乒乓球有彈力,又是個圓球體,所以小朋友有的拋、有的滾、有的讓它跳,玩的真高興。那你們知道它還能怎么玩?從哪里知道的?
3. 介紹乒乓球運動的知識:乒乓球運動是我們中國人很喜愛的一項運動,中國的乒乓球運動水平也是世界最高的,我們曾經連續(xù)兩屆奧運會摘得乒乓球項目的所有金牌,在剛結束的雅典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也獲得了男雙、女雙、女單三枚金牌。
4.你認為乒乓球還會有其他的玩法嗎?你想不想試試剛才小朋友說到的玩法呢?
四、老師給大家準備了許多乒乓球和其他工具,小朋友可以去觀察一下這些工具,想象一下運用工具可以怎樣來玩球,如果需要還可以取了工具去嘗試一下。但是因為是嘗試,老師要求大家不要玩好多次,只要試一下就可以了,嘗試過了,請你把你創(chuàng)造出來的玩法介紹給大家!
五、個別介紹、演示、教師鼓勵、并可以結合著講一講道理。
六、總結:一個小小的乒乓球在我們聰明的小朋友手里就能玩出這么多的花樣,厲害,連老師都很佩服。
1. 哎,用乒乓球可以玩不同的游戲和運動,那還可不可讓乒乓球變成個什么東西呢?
2. 想象一下:你想用乒乓球變個什么東西?
七、介紹材料、幼兒探索操作:用乒乓球還可以進行裝飾和制作小玩具,今天老師幫大家也準備了彩色貼紙、膠水、橡皮泥等材料,你們可以想好要讓乒乓球變什么,然后再制作,也可以看了材料邊探索,邊制作。
有些小朋友可能還沒玩夠,想再去新學到的方法玩乒乓球,也可以,注意安全,在場地前面玩。運用乒乓球進行裝飾和玩具制作的可以圍著籮筐在場地后邊進行。
八、作品展示:
1. 向客人老師介紹。
2. 集體面前介紹。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彈力課件 篇12
1、理解彈力的概念,知道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會分析彈力的方向,能正確畫出彈力的示意圖.
3、理解形變概念,了解放大法顯示微小形變.
判斷彈力的有無以及彈力的方向既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難點.正確畫出物體所受彈力的示意圖是突破難點的標志.
觀察、推理、分析、綜合、總結規(guī)律.
(三)彈力: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顯然受力物體之所以受到了彈力,是由于與之相接觸的施力物體發(fā)生了形變所產生的.
結論:通常所說的壓力和支持力都是彈力.壓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壓的物體,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結論:通常所說的拉力也是彈力,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六)課堂練習:
說明:有關判斷是否存在彈力的似是而非類型題目,由于涉及三力及多力平衡問題,建議本節(jié)課暫不訓練.教材第8面練習二中第(1)題雖是判斷兩球之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的彈力,但題目已交待清楚“不互相擠壓”.
彈力課件 篇13
教學方法:實驗法、講解法
教學用具:演示形變用的鋼尺、橡皮泥、彈簧、重物(鉤碼)。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提問
1、重力是的產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樣?
2、復習初中內容:形變;彈性形變。
(二)、新課教學
由復習過渡到新課,并演示說明
1、演示實驗1:捏橡皮泥,用力拉壓彈簧,用力彎動鋼尺,它們的形狀都發(fā)生了改變,教師總結形變的概念。
形變: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變化叫做形變,形變的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針對橡皮泥形變之后形狀改變總結出彈性形變的概念:能夠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塑性形變。
2、將鉤碼懸掛在彈簧上,彈簧另一端固定,彈簧被拉長,提問:
(1)鉤碼受哪些力?(重力、拉力、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誰加給鉤碼的?(彈簧)
(3)彈簧為什么對鉤碼產生拉力?(彈簧發(fā)生了彈性形變)
由此引出彈力的概念:
3、彈力: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直接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就叫彈力。
就上述實驗繼續(xù)提問:
(1)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直接接觸并發(fā)生彈性形變。
(2)彈力的方向
提問:課本放在桌子上。書給桌子的壓力和桌子對書的支持力屬于什么性質的力?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與學生討論,然后總結:
4、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壓物體)。
5、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支持物體)。
繼續(xù)提問:電燈對電線產生的拉力和電線對電燈產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質的力?
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誰?方向如何?
分析討論,總結。
6、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同一物體,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與形變的關系為:
在彈性限度內,彈力的大小跟彈簧的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即:
式中叫彈簧的倔強系數(shù),單位:N/m。它由彈簧本身所決定。不同彈簧的倔強系數(shù)一般不相同。這個規(guī)律是英國科學家胡克發(fā)現(xiàn)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適用條件:只適用于伸長或壓縮形變。
8、練習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強調為形變量的大小。
彈力高中物理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注意了對學生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不是一句口號,而應該落到實處,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學實際中很難落實的一個問題。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塑性和彈性的時候,往往是通過舉出生活中或者學生能夠接觸的彈性物體和非彈性物體若干實例,通過歸納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彈性。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并沒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對教師給出的若干物體進行分類,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方法教育。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就不同,學生的興奮點就非常多,都試圖依照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學生的思維隨著分類的翅膀在飛翔。
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關注學生的體驗。物理不是獨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階段來看更是如此。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沒有過分關注基本的知識和概念,而是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橡皮筋、海綿、彈簧、減震等學生常見常聽的事物出發(fā),學生在對物體的彈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礎上,總結出什么是塑性和彈性。關注學生自己的體驗,讓兩位同學在拉測力計的活動中體驗拉力的不同,認識到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物體的形變大小有關的。學生親自參與到了物理知識的建構中,認識當然是非常深刻的。師生關系融洽和諧,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閃光點。
主要缺點:
學生在進行分類的時候沒有充分放開學生的思維。為什么學生的分類答案都是與本節(jié)內容是對應的?為什么沒有學生按照物質的組成去分?為什么沒有按照物質的導電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這是受到了思維定勢的影響,既然本節(jié)學習彈性和塑性,當然就是這一種分類方法。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充分分類的基礎上,從中挑出一組依照彈性和塑性分類的一組,讓學生分析這一種分類的標準是什么,同樣回到了環(huán)節(jié)的主題。
彈力課件 篇14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彈力》,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過渡句:首先來說一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jié)課選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節(jié),本節(jié)主要從彈力的產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點等幾點詳細剖析了彈力的相關知識,其實在初中學生已經接觸過彈力,所以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經有了較好的知識基礎,但高中階段的彈力,重點是彈力的產生、幾種彈力的方向以及彈力的大小,比初中階段的知識更復雜,更深入,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之后,能夠對彈力有更深層的認識,本節(jié)中對彈簧彈力大小的探究,也為學生今后分析更復雜的物體受力情況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經在初中階段接觸過幾種基本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時的他們已經能夠較為科學地分析物體的受力,對于彈力的產生、方向學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于較為復雜的彈力方向,如輕桿、輕繩等,學生還需要系統(tǒng)地進行學習。這個時期的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分析設計簡單的實驗,并且他們也樂于在課堂上親自操作,動手實驗,所以本節(jié)中我將胡克定律作為探究實驗來進行,更好地讓學生們融入課堂,主動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學會、會學和樂學三個維度,所以我確定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彈性形變與彈力;知道彈力的產生條件;能夠判斷常見幾種彈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過程與方法
在實驗探究胡克定律的過程中,學會客觀、科學地分析問題,加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生活中常見彈力的認識,領略自然的奧秘,懂得物理與生活生產密切的聯(lián)系。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基于對教材的這些認識,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以及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我確定了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彈力的產生條件,常見彈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難點
彈力的有無以及彈力的方向。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
本節(jié)課我采用了演示實驗法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實驗現(xiàn)象,體會微觀放大法的巧妙之處,利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厚積而薄發(fā),在做了一系列的準備活動之后,我的教學過程將如下呈現(xiàn),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環(huán)節(jié)
(過渡句: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
上課之前請同學們觀看蹦極視頻,并談談對這項運動的的了解,提問學生:在繩子繃直的時候,人受到繩子的力是什么樣的力?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繼續(xù)追問,生活中還有哪些彈力?引入本節(jié)新課——《彈力》。
設計意圖:視頻導入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來,極限運動會造成較強的視覺沖擊,在驚心動魄的視頻之后,讓學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學知識,養(yǎng)成學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現(xiàn)象的習慣,學生學習過彈力,可以很輕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對于第二個問題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帶著疑問進入課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過渡句:接下來的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這也是教學過程中較為重要的一環(huán))
本節(jié)課的內容包含四個重要知識點:首先是彈性形變和彈力。
學生在初中對于彈力的學習,距離本節(jié)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有些知識點他們可能已經遺忘,所以在進入本節(jié)較難知識點之前,我還是會讓學生們親自動手感受彈力,回憶起之前學習過的知識。我會讓學生們親自拉動橡皮條,捏橡皮泥,觀察松手之后二者是否恢復原狀,并讓學生回答二者分別是什么形變。緊接著,我會讓學生根據(jù)剛才所做的實驗和之前對于彈力的學習,嘗試歸納彈力的定義,我補充并強調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著繼續(xù)提出問題:如果施加在彈簧、橡皮條這樣物體上的力越來越大,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介紹彈性形變的概念,并讓學生意識到初中階段學到的彈簧測力計使用時不能超過量程,其實就是不能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這樣可以將初高中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解答學生在低年級時產生的疑惑,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課程螺旋式學習,層層遞進的學科特點。
接著是第二個知識點:研究幾種常見彈力。
我會提問常見的彈力都有哪些?此時根據(jù)學生以前的知識基礎,可能會回答壓力,支持力等,接著我會讓學生們注意到研究的關鍵點,向他們提出問題:剛才說到的的這些彈力,他們真的發(fā)生了彈性形變嗎?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理論推導不如眼見為實,所以接下來我會演示實驗,用手壓桌子,以平面鏡放大微小形變,讓學生們觀察墻上光斑的移動情況,演示結束后,詢問同學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讓學生意識到,雖然手壓桌子的力產生時產生的彈力形變非常微小,但是確實存在,讓學生們體會微觀放大法對物理研究的精妙之處,接著,為了讓這個實驗充分發(fā)揮作用,我會讓學生繼續(xù)思考,手壓桌子時,壓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是什么樣的,并讓學生練習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我會在此時強調,彈力的作用點是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上,為了方便研究,要畫在受力物體的重心上。這樣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彈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認識,為接下來復雜的受力分析做好鋪墊。
為了讓學生對于常見彈力的方向有較為全面的的了解,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多種典型情境,我選擇的案例如下:勻速運動小車內靠在車內壁的球,物體之間點與點,點與面,面與面接觸,輕桿、輕繩、輕彈簧上掛物體等,讓學生嘗試到黑板上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此時學生可能會不斷地出錯,我會帶領學生詳細分析案例中彈力的方向,讓學生這種知錯,改錯當中,對于彈力方向的判斷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最后我根據(jù)典型案例,總結正確畫出彈力的方向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先讓學生自主思考,我再進行糾錯,最后將分散的知識點系統(tǒng)地進行總結,讓學生更輕松地掌握知識點。
然后是第三個個知識點:探究胡克定律。
學習力時通常從三要素進行研究,到這里學生已經知道了彈力的作用點、方向,所以此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彈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讓學生進行猜想后利用實驗進行探究,安排讓每個小組利用不同規(guī)格的彈簧進行實驗,我會提醒同學們實驗中注意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實驗后畫出 F----x 圖象,分析彈力與彈性形變量之間的關系,最后由師生共同總結胡克定律內容。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過渡句:新課講授之后就進入到了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來表示,它又代表了什么意義呢?
設計意圖:學生對于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達式,沒有對其物理意義進行深入思考,此時讓他們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達出的意義。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過渡句:最后就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了)
小結時,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知識點。
作業(yè)則是畫出課后習題中彈力的示意圖。
設計意圖:這樣的作業(yè)可以讓學生繼續(xù)在課下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為今后分析更復雜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礎
七、說板書設計
彈力課件 篇15
我說課的題目是第十三章力和機械第一節(jié)彈力彈簧測力計
教學內容簡介
本章是在前一章學過力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來研究力學中常見的彈力、重力和摩擦力,以及杠桿、滑輪和其他一些簡單機械,本章知識是學習后續(xù)知識壓強、功、機械效率的基礎,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礎的一章。本節(jié)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具體類型的力——彈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力.教學實踐表明,被動力(如彈力、靜摩擦力)的概念是學生難于接受的`.因此教材中沒有給彈力下定義,而是通過大量實例說明了什么叫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是什么。本節(jié)通過一個比較完整的實驗探究,利用彈力的作用效果來了解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從而達到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并不難學,引領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根據(jù)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了解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
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過程,進一步掌握使用測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彈簧測力計使用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學道理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在實驗中養(yǎng)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重點與難點
從教材形成特點、結構體系、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思維規(guī)律,我確定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學生探究“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彈力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教學設計
通過上述分析,本節(jié)課教學中以實驗探究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以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導入新課,按照“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學生的經驗,列舉生活中的事例如拉(壓)彈簧、撐桿跳、跳板跳水等實例,并通過拉動皮筋、擠壓氣球、撥動鋼尺使學生獲得形成彈力概念的感悟。經歷一系列的實例分析、動手實驗,使學生認識彈性與塑性,彈性形變和彈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經常說的壓力、支持力、繩子的拉力其實質都是彈力。對于微小的形變,可以通過轉換、放大的方法觀察到彈力的作用效果,引導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
物理教學不僅具有傳授知識的功能,還有培養(yǎng)能力和發(fā)展智力的功能。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衡量力的大小,是制作測力工具的理論依托,有目的的指導學生以兩個人實驗合作小組,利用彈簧、鉤碼、刻度尺等器材來探究彈簧的伸長量和受到拉力大小的關系。伸長量和現(xiàn)有長度是學生十分容易混淆的地方,我利用塑料吸盤將輕質彈簧豎直懸掛在黑板上,并且將彈簧的拉伸位置巧妙地“固定”在黑板上進行演示,學生清晰而直觀地明白了伸長量和現(xiàn)有長度的區(qū)別,進一步明確了實驗探究中研究的主體是彈簧的伸長與拉力的關系。
在學生分組實驗過程中,我并沒有把實驗步驟和結論不加啟發(fā)和引導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當“模仿者”,而是讓學生自己摸索當“探索者”。通過邊思考邊操作,并對收集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絕大多數(shù)學生得出正確規(guī)律:在一定的彈性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學生得出規(guī)律后,我又引導學生以拉力為橫坐標,以伸長為縱坐標,用數(shù)學圖像來表示兩者的關系。并嘗試評估自己與別人的成功與失敗。學生實驗探究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經歷彈簧測力計的制作過程。讓學生動手制作彈簧測力計的要求對初中生來說是高了一點,但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我在教學過程中耐心地加以引導、啟發(fā)糾正和幫助,并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自主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課堂上學生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學生看著手中自制的彈簧測力計,有一種成功的喜悅。我因勢利導,讓學生用手拉動自制測力計掛鉤,感受1N、2N、5N的力有多大,并讓同學合作測量筆袋的拉力,鼓勵學生分別用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性別的人的頭發(fā)試驗,研究人的頭發(fā)能承受的拉力和年齡及性別的關系.并嘗試從生物學的角度解釋,滲透學科間的交叉.在測量力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或不妥的操作。我及時發(fā)現(xiàn),層層分析,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讓學生明辯正確的操作方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規(guī)范地操作彈簧測力計的習慣。
(3)鞏固練習
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wěn)定性,在本節(jié)課上我安排了5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鞏固和練習
(4)布置作業(yè)
要求學生回家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第一題,
板書設計
板書、板圖的直觀性和系統(tǒng)性較強,在黑板上保留的時間較長,對學生視覺的刺激作用明顯.教學中將整塊黑板一分為二,一半簡寫探究結論,一半留作分析作圖.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以力的作用效果來反映力的大小為思維主線,層層遞進。測力計的原理隱含了一個間接測量的原則。不僅測力計是這樣,向前面學過的溫度計、電流表、電壓表等都是如此,看到的是長度、角度的變化,反映的卻是溫度、電流、電壓。在教學過程中應逐步啟發(fā)學生領會。另外,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應作出最充分的預設。
2023八年級下冊地理課件通用
筆者精心挑選并整理了一系列關于“八年級下冊地理課件”的文章,供您閱讀參考。作為老師的工作內容之一是編寫教案和課件,這需要我們自己花時間完成。編寫教案是教師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的有效方法。希望這些策略能給您的問題提供一些啟示和借鑒!
八年級下冊地理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我國多種多樣的地形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2.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特點,掌握閱讀并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等各類地形圖的技能。
3.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4.了解我國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范圍以及主要的災害性天氣。
5.舉例說明我國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6.了解我國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長-和黃河的開發(fā)利用和治理情況。
教學重點
1、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以及地勢對中國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2、中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對不同地形區(qū)應該合理開發(fā)和利用。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分析地勢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2、培養(yǎng)學生樹立因地制宜的觀點。
教學媒體
投影儀、投影片、中國地形圖掛圖、板圖。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 中國的地形
一、地勢西高東低
二、地形復雜多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當我們了解了我國疆域和行政區(qū)劃之后,下面要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祖國。
〔復習提問〕我們已經學過了一些國家的地理,請同學們思考自然地理環(huán)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學生回答〕地形、氣候、河流、動植物等。
我國的地形情況也是中國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主要內容之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板書〕 第一節(jié) 中國的地形
中國地形的第一個特點是從地勢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換句話說也就是中國那邊高,那邊低的問題。
〔指圖提問〕這是一張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約是多少,請同學們讀圖分析中國地勢那邊高那邊低?談談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西部棕黃色的區(qū)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淺黃色的區(qū)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東部綠色的區(qū)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師總結〕西高東低就是我國地勢特點的第一部分。同學們可以想像一下(教師用手勢來說明西部高東部低)。
〔板書〕一、 地勢西高東低
〔轉折過渡〕如何用圖更好的表現(xiàn)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呢?下面我要給同學們介紹一種特殊的地圖――地形剖面圖。
〔分析講解〕什么是剖面圖呢?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假設在我的講臺上放著一個窩頭,豎著,沿窩頭中部切開,同學們將看到的形狀,就是一個窩頭的剖面圖。地形剖面圖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過這一刀不是切在窩頭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將窩頭畫一幅俯視圖,畫出的是什么圖?(分層設色地形圖)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打開教科書看沿北緯36度線所做的中國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根據(jù)這幅剖面圖在筆記本上畫一幅簡略示意圖。
東
西
學生在筆記本上繪圖,請一名同學在黑板上畫。
〔啟發(fā)提問〕觀察這幅圖高低起伏的趨勢,說出我國地勢起伏變化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板書總結〕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轉折過渡〕我們知道了中國地勢大致呈三級階梯,那每一級階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區(qū)呢?階梯的界限又在何處呢?
〔板書〕1、三級階梯概況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對照教科書第24頁的地圖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教師繪制中國輪廓板圖〕教師在板圖上填繪階梯分界處的山脈,請一名同學說出山脈的名稱,其他學生將山脈名稱在書上畫出。
組織學生完成第20頁的“活動”
〔轉折過渡〕我們明確了階梯的界限,再來分析一下階梯內部的狀況。
第一級階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為主
第二級階梯
平均海拔1000-2000米,以高原、盆地為主
第三級階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為主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我國的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結合“中國地形圖”說出各階梯內部的主要地形種類和海拔高度。
(轉折過渡)以上我們學習了我國的地勢的基本特征,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這樣一個特點對我國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其它要素有沒有影響?
分組討論。將全班分為三組,分別從氣候、水利和交通三個方面討論地勢特征的影響。
各組學生代表發(fā)言。
(教師歸納總結)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使得我國的-河大多自西向東流淌,古詩云“大-東去浪濤盡”,又有“一-春水向東流”。這些大-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加強了內地與沿海的聯(lián)系。在階梯的交界處河流落差較大,水能資源豐富,我國的大型水電站大多建設在這些地帶。此外,西高東低的地勢還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可以說西高東低的地勢是我國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一大優(yōu)勢。
(轉折過渡)前面我們從總統(tǒng)上分析了我國地勢的總體趨勢,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我國地形的特點。
(復習提問)地形有哪些主要類型?(學生回答: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中國地形圖”,找出中國分別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師總結)五種地形類型在我國都有分布。
(板書)二、地形多種多樣
(轉折過渡)我國地形種類齊全,哪種地形所占面積?哪種最小呢?請看分層設色地形圖。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教科書23頁“中國地形圖”。
(教師講解)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tǒng)稱為山區(qū)。這樣算起來我國山區(qū)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3,這說明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
(板書)二、地形復雜多樣
(轉折過渡)地形種類齊全和山區(qū)面積廣大是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這種地形特點對我國人民的生產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學生分組討論,各組選代表發(fā)言,相互補充。
(教師歸納總結)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發(fā)展農、林、牧、副等多種經營形式提供了條件,但不利于大型機械作業(yè)。山區(qū)面積廣大為發(fā)展林業(yè)、旅游業(yè)和采礦業(yè)等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山區(qū)地面崎嶇,交通不便,同時由于平原面積少,我國的耕地資源相對不足。
(一)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掛圖〕“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自制,為排除干擾,僅包含東北-西南、東西走向的山脈,且底圖為政區(qū)圖)讓學生找出與陰山走向相同的山脈,并說出名稱。
讓學生觀察山脈的標注有什么規(guī)律。
〔教師概括〕注記文字應與山脈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勻分布于山體上。引導學生找出東西走向的所有山脈,每找出一條,教師都要引導學生說出其所在的行政區(qū)位置,并將其在投影片上重繪一次,同時讓學生在已準備好的中國政區(qū)空白圖上繪出該山脈。
用同樣方法學習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概括板書〕(見板書設計表格)
〔教師概括〕東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緯向長城”,稱“三橫”;東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脈好像“三條瀕海峻嶺”稱“三縱”。
〔教師引導〕欣賞歌曲《珠穆朗瑪》,讓學生思考珠穆朗瑪峰的位置。
引導學生看課文中關于喜馬拉雅山的介紹,并思考:
(1) 喜馬拉雅山的走向?
(2) 喜馬拉雅山峰的位置、名稱、海拔?
(3) 找同學到板圖上畫出喜馬拉雅山,并標注珠穆朗瑪峰。
(教師概括)喜馬拉雅山是弧形山脈,其峰珠穆朗瑪峰位于中、尼邊境,海拔8848.13米,是世界峰。其雄壯、神奇吸引了無數(shù)登山健兒。結合“珠峰探險”的課文,激發(fā)學生勇于探險,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但又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探險活動)。
(板圖)中國輪廓圖。復習、概括,深入探討。
教師在繪中國輪廓圖的同時讓學生描繪一張課本中的中國輪廓圖。
繪好后,教師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賽的形式讓學生按照要求挑選寫有山脈名稱的吹塑紙條,粘貼在板圖的正確位置上。沒到黑板前做練習的同學按要求在自己描繪的圖上寫上山脈名稱。
如:(1)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2)位于山西、河北兩省交界上的山脈等。
讓學生將前面學過的山脈全部粘貼在板圖上。
(教師承轉)我國山脈很多,除了以上山脈以外,還有一些山脈也很重要。
如:(1)在中俄邊境上畫出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阿爾泰山,與其走向相同的還有甘肅、青海兩省邊境上的祁連山。
(2)在西南有一組南北走向的山脈,橫斷山脈。
(教師引導)學生用鉛筆在自拓的圖上,將走向一致的山脈首尾相連。教師在黑板上演示畫圖。
整個中國就好像被一張網(wǎng)所覆蓋,這張網(wǎng)有什么奇妙之處嗎?
(教師引導講述)(1)指出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喜馬拉雅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2)指出昆侖山、祁連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3)指出昆侖山、天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4)指出祁連山、秦嶺、太行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5)指出阿爾泰山、天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6)指出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交織成的網(wǎng)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每指一個網(wǎng)格,學生都可能會說出一個地形名稱,若有問題,教師給以補充。使學生明白每個網(wǎng)格中都有一個地形區(qū)。引導學生討論山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八年級下冊地理課件 篇2
周次 第 4周 周課時 共2課時 年級、科目 八年級地理 教師 王浪利 教學內容 第二章 沿海萬里行 第一節(jié)“祖國心臟”――北京市 第三節(jié)“燕趙沃野”――河北省 二次備課記錄 教案設計與學法指導 本? 周? 第? 一? 課? 時 第二章? 沿海萬里行 ? 第一節(jié)“祖國心臟”――北京市 ●課型:授新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北京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運用地圖說出北京市的位置、范圍。 2.了解北京地形和發(fā)達的交通條件。 3.搜集資料、運用地圖分析北京成為功能齊全的國際化大都市的原因。 4.了解北京的城市職能。特別是北京的政治、文化、交通地位。 能力目標: 1.運用地形圖、通過查閱資料并用語言描述北京市的地形特征,能在地圖上找出北京市的主要公路和鐵路干線名稱。 2.運用各種專題地圖,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運用地圖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首都的愛國主義教育。 2.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教育,使其樹立初步的環(huán)境觀和樸素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 運用專題地圖逐項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以及城市職能。通過讓學生搜集資料,使學生對北京有更深的了解。 重點:北京市的城市職能。 難點: ? 1.北京市的城市職能與地理位置、地形特點及交通狀況的因果關系。 ? 2.北京市的環(huán)境問題。 教學突破:恰當運用讀圖分析的方法了解北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聯(lián)系當前的時政內容探索理解北京在我國城市職能中的作用。 ●教學用具: 《北京市地形、政區(qū)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處理作業(yè)。導入新課: 師生互動:查閱地圖冊P17,復習沿海15個省區(qū)的名稱,引入新課 “ 祖國的心臟”―北京市 (板書) 二、 新課學習: (一) 北京的自然環(huán)境: 1、 北京的位置、地形: 教師指導: 讀圖P30圖2-1《北京地形》 學生活動: 完成P30“活動”No1、2讀出北京位于哪一個地形區(qū),并分析得出地形特征。 教師小結歸納;北京市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東華北平原西北部。 2、氣候特征: 學生活動:閱讀“北京之夏” 教師指導:分析北京屬于哪一種氣候類型并分析氣候特征。 學生活動: 讀圖,分析得出北京的氣候類型和氣候特征。 教師小結歸納:溫帶季風性氣候,雨熱同期,集中于夏季。 (提問):我們到北京旅游選擇哪個季節(jié)? (二) 北京的城市職能: 1.全國的政治中心: 師生互動:閱讀P31“天安門廣場”,要求根據(jù)課本內容畫出天安門廣場的平面簡圖。 (略) 學生活動:分析、歸納天安門廣場的象征意義。 2.全國的文化、教育、科學的中心: 學生活動:(1)閱讀P31教材內容和P32“閱讀“內容 ? (2)查閱《地圖冊》P19《北京主要文化機構和設施》 教師小結歸納:北京教育、科學、文化發(fā)達,集中了百多所高等院 校及有圖書館,博物館等眾多文化場所。 3.全國的交通樞紐,重要的經濟中心和對外交流中心,成為國際化的大都市。 ? 學生活動: (1)查閱《地圖冊》P20,了解北京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等交通干線――交通樞紐。 (2)閱讀教材P32“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及《地讀冊》P19《北京市區(qū)主要旅游景點》 師生互動:閱讀教材P32-33正文內容,明確北京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和對外交流中心。 (三) 北京市的環(huán)境保護: 學生活動:1.閱讀P32“北京市的環(huán)境問題“內容。 ? 2.分析歸納北京在發(fā)展中存在的自然環(huán)境問題和人文環(huán)境問題有哪己方面? 師生互動: 結合教材P33“活動”No1內容,探究出解決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從技術措施、行政手段、法律法規(guī)等方面) ●知識反饋,練習鞏固: 1.小結課堂內容,突出重難點。 2.課后作業(yè)(1)配套練習。 3.隨堂練習(詳見附題) ●板書設計: “祖國的心臟”----- 北京 (一)北京的自然環(huán)境 1.北京的地理位置 2.北京的地形特征 3.北京的氣候特征 (二)北京的城市職能 (人文環(huán)境) 1. 全國的政治中心 2. 全國的交通中心 3. 全國的文化、教育、科學的中心 4.全國的經濟中心 5.國際化大都市(1)歷史文化名? (2)現(xiàn)代化大都市 (三)、北京市的環(huán)境保護 1. 環(huán)境問題 (1) 自然環(huán)境問題 (2) 人文環(huán)境 2.環(huán)境保護的措施 ●附:練習題 隨堂練習設計 一、 填空題 1.北京市是我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外交往等中心。 2.北京市位于----平原的西北部邊緣,_______山以南,_______山以東地區(qū)。 3.通過北京市的主要鐵路干線有京哈線、_______線、_______線、_______線和京包線等。 二、 選擇題 1.北京市地區(qū)屬于(? )氣候類型。 A.溫帶海洋氣候? B.溫帶季風氣候? C.亞熱帶季風氣候? D.溫帶大陸性氣候 2.北京市列入世界人類遺產清單的其中有(? )。 A. 明代長城 、故宮 B.天壇、燕山? C.明十三陵、永定河? D.密云水庫、頤和園 3.北京市目前發(fā)展中面臨的主要環(huán)境問題有(? )。 A. 水土流失、綠化減少B.交通堵塞、水資源匱乏 ?C.氣候惡化、面積減少? D.住房緊張、綠化增加 三、個性練習設計 1. 從自己的家鄉(xiāng)到北京,可以選擇哪些交通工具,具體路線如何? 2. 查詢有關資料,寫出北京的主要科研機構、高等學府、新聞出版社機構名稱(不少于10個)。 3.搜集北京各旅游景點的圖片和相關資料,課余交流。 ●教學探討與反思 ? ? ? ? ? ? ? ? ? 本? 周? 第? 二? 課? 時 ? 第三節(jié)? “燕趙沃野”――河北省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河北省的地理位置及其區(qū)位優(yōu)勢。 2.知道“燕趙大地”的由來。 3.了解河北省作為我國農業(yè)大省在發(fā)展農業(yè)過程中的優(yōu)勢和問題。 4.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區(qū)位優(yōu)勢,加快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步伐,發(fā)展新型農業(yè)的意義。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運用地圖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歷史,認識美麗壯觀的`新唐山。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愛我家園,建設家園”的情感教育。 ●教學難點: ? 了解河北省作為我國農業(yè)大省在發(fā)展農業(yè)過程中的優(yōu)勢和問題。 ●教學重點: 1.了解河北省作為我國農業(yè)大省在發(fā)展農業(yè)過程中的優(yōu)勢和問題。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區(qū)位優(yōu)勢,加快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步伐,發(fā)展新型農業(yè)的意義。 ●教學模式:研究性學習●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啟發(fā)談話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用具:《地圖冊》 ●教學過程: 處理作業(yè)、導入新課: ? (引入)大家都學過歷史上的“戰(zhàn)國七侯”;即齊、燕、韓、趙、魏、秦。你們知道當時趙國和燕國所在的地理位置嗎?今天,我們就來進行沿海萬里行的第三站:“燕趙大地”――河北省。 (板書)第三節(jié)? “燕趙沃野”――河北省 ?一、自然環(huán)境 (讀圖)地圖冊18頁:說出河北省的地理位置 (小結)環(huán)抱北京、天津,東臨渤海,四周與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南、山東為鄰;河北省地形特點是:西北多山地,東南以平原為主。 (講)建國以來,在河北省發(fā)生了次大的自然災害。 (閱讀)課本37頁“唐山大地震” (板)二、唐山大地震 三、以農業(yè)為主的省份 (問)河北省的自然條件如何?自然條件對農業(yè)生產有什么影響 (小結)河北省屬溫帶季風氣候,其中南部為華北平原一部分,地勢平坦,耕地面積多,土地肥沃,光照條件好,是我國的小麥和棉花的重要產區(qū);但華北平原也存在著不利于農業(yè)生產的劣勢:地表排水不暢,土壤鹽堿化,由于是季風氣候,春旱夏澇,農業(yè)生產不穩(wěn)定。 (講)作為農業(yè)大省的河北省,除了自然條件外,還有些良好的社會經濟條件促進了河北農業(yè)的發(fā)展,比如發(fā)達的交通――農產品外運銷售便利;農業(yè)結構的調整――發(fā)展反季節(jié)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檔水果,物以稀為貴,經濟效益高。 ●知識反饋,練習鞏固: 1.小結課堂內容,突出重難點。 2.課堂練習? 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燕趙沃野”――河北省 ? 一、自然環(huán)境 ? 二、唐山大地震 ? 三、以農業(yè)為主的省份 ●教學探討與反思: ? ? ?
八年級下冊地理課件 篇3
[提問]長江上、中、下游各具特點,了解了這些特點,你認為長江對人類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學生討論]略
[小結] 長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運、發(fā)電。
[板書]三、長江的利用和保護
[轉折]我們一起來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圖表]長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國的比重
面積 1/5
人口 1/3
稻谷 70%
棉花 1/3
淡水魚 60%
輕工業(yè)產品 1/2
工農業(yè)生產總值 2/3
[解釋]長江流域面積只占全國的1/5,但其他各項都超過1/5,尤其工農業(yè)總產值占全國的2/3,其中稻谷、淡水魚的比重超過了一半,所以說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是的“魚米之鄉(xiāng)”。 這些都是長江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補充]長江的通航里程達7萬多千米,占全國內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運方面的運量可以相當于14條京廣鐵路的運量,在世界上也是極為罕見的,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西航運的大動脈,被譽為“黃金水道”。
[板書]1、“黃金水道”
[補充]但是目前的航運量還只相當于一條京廣鐵路的運輸量,只開發(fā)了其通航能力的1/14。長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運力只是它的1/5;長江的流量是萊茵河的10倍,運力卻只是它的1/10。由此看來,長江還大有潛力可挖。
[轉折]既然上游地區(qū)水能資源豐富,我們如何來利用它?(發(fā)電)
[板書]2、“水能寶庫”
[講解]長江是我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流,全流域蘊藏量2.6億千瓦,占全國水能總量(6.67億千瓦)的40%。新中國已經建成許多水利樞紐和大中型水電站。
[學生活動]在“長江流域水系圖”上找到葛洲壩和三峽等水利樞紐。
[講解]葛洲壩號稱長江第一壩,是目前我國的水利樞紐,發(fā)電能力270萬千瓦,相當于1949年全國發(fā)電量的3倍。但是,現(xiàn)在的開發(fā)利用率還不足5%。規(guī)模更大的長江三峽工程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的水電站(發(fā)電量將為葛洲壩發(fā)電量的6倍,約1820萬千瓦,遠大于伊泰普水電站的1260萬千瓦)。
[補充]建好三峽工程以后,長江三峽水位提高,萬噸船隊可以到達重慶,運力可以提高5倍。運輸成本可以降低35%,同時,水庫調節(jié),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 秒),使之成為真正的“黃金水道”。
[播放錄像]三峽工程簡介
[討論]三峽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發(fā)電、航運、養(yǎng)殖、供水、環(huán)保等)
[轉折]長江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錄像]1998年長江洪水
[板書]4、防洪是目前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提問]為什么長江發(fā)生洪災的頻率越來越快?
[學生發(fā)言、老師補充]
1)近年來長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區(qū)亂砍濫伐森林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植被遭到破壞,含沙量不斷增多,水位上升,這是導致洪澇等自然災害不斷加劇的根本原因。據(jù)分析,今年洪水的特點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災害”,高水位運行時間長達兩個多月。據(jù)調查,在今年抗洪其間,岷江的江面上還漂著剛砍伐下來的樹木。
2)人與水爭地,使長江流域受水面積不斷減少是又一個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關于圩垸的資料)盲目圍湖圍江造田、建廠建鎮(zhèn)建民垸等,使河道變窄,湖泊萎縮是災害頻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據(jù)統(tǒng)計,僅長江通江湖泊的面積已減少了567億立方米,相當于三個三峽水庫的實際庫容量。
3)長江中下游地勢過于低平。(結合前面的“長江干流剖面圖”)
4)天氣的異常。
[追問] 可見,長江的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為原因。面對這種局面,我們應該怎樣來防洪、治洪呢?
[學生發(fā)言、老師歸納補充]
改善長江上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最近又全面無條件停止在上游山區(qū)砍伐森林,關閉現(xiàn)有木材市場,在原森林采伐區(qū)大力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荊江,疏浚與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結合。1954年以來,我國政府多次戰(zhàn)勝洪災,保證了荊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庫,調節(jié)水量。三峽地區(qū)建庫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荊江河段下泄洪水來量的95%。
下游地區(qū)退耕還湖。
總之,對于長江的水患,我們治理方針是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樹造林,保持水土,恢復生態(tài)平衡。
[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長江的開發(fā)利用和保護。長江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氣候、植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同時,特征又直接影響我們的開發(fā)利用和治理保護:正因為長江是祖國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經平原地區(qū),因而成為“黃金水道”;又因為上游流經三級階梯,使之成為巨大的“水能寶庫”;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壞,使防洪成為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板書設計
三、利用和保護
1、“黃金水道”
2、“水能寶庫”
3、防洪是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探究活動
“長江洪水治理”模擬研討會
活動目標:使學生通過分析討論,認識到長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措施;同時培養(yǎng)學生人地協(xié)調的觀念;樹立“解決一個具體問題,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識。
活動措施:將班里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分別扮演長江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農村的)、政府官員、長江沿岸的企業(yè)代表等,一起討論長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決措施。分為不同河段的,便于對更細致的問題進行研究。
“長江三峽的利弊分析”辯證會
活動目標:使學生對三峽工程的建設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對三峽工程形成辨證的認識。
活動措施:先安排學生查找關于三峽工程的資料,然后按照學生的意見分成兩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雙方進行辯論交流。注意:要說出理由。
八年級下冊地理課件 篇4
1.知道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
1.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形成原因。
使學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huán)境相互協(xié)調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
1.有關氣候圖的分析判讀。
1.投影儀、錄像帶以及有關圖片。
同學們經常收聽天氣預報,聯(lián)系七年級所學地理知識,可以知道天氣方面的要素有哪些呢?在眾多的天氣要素中,氣溫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國的氣溫分布以及因它而劃分的溫度帶。
(觀看圖片)從圖片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冬季不僅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同時也有鮮花盛開、綠草茵茵的南國景致。
可見,同是冬季、同是春節(jié)期間,我國南北的氣溫和景觀差別很大。
(提問)那么在“我國一月份的平均氣溫分布圖”上是否也可以分析出同樣的結論呢?
(讀圖觀察)下面同學們仔細閱讀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國冬季的《中國1月平均氣溫的分布》,怎樣讀懂這幅圖呢?
①搞清圖例和氣溫數(shù)值,仔細觀察氣溫遞變有什么規(guī)律?(學生答后,教師小結:我國冬季氣溫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是由南向北遞減,即越往北去,氣溫越低)
②海南與黑龍江的漠河氣溫大約相差多少度?
③秦嶺-淮河一線一月平均氣溫大約多少度?
(教師小結)由此可見,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的特點是:越往北去,氣溫越低,冬季南北氣溫相差很大。(板書
八年級下冊地理課件 篇5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黃土地:
(1)位置:北方地區(qū)大體位于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東北平原被稱為“黑土地”,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被稱為“黃土地”。
(3)氣候:地跨中溫帶和暖溫帶,大部分屬溫帶季風氣候,屬于半濕潤區(qū)。
2、重要的旱作農業(yè)區(qū):
(1)發(fā)展優(yōu)勢:平原面積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連片。
(2)農作物糧食作物:小麥、玉米、谷子;經濟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3)黃土地農業(yè)發(fā)展
制約條件措施發(fā)展方向
灌溉水源不足,春旱嚴重跨流域調水如南水北調等節(jié)水農業(yè)
華北地區(qū)春旱的主要原因(1)春季少雨;(2)春季升溫快,蒸發(fā)量大;(3)春季正值華北地區(qū)冬小麥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農業(yè)用水量較大。
二、“白山黑水”——東北三省
1、自然環(huán)境
(1)位置、范圍:東北三省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為主?!吧江h(huán)水繞、沃野千里”
(3)氣候:冷濕。大部分地區(qū)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促溫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較多
2、農業(yè)發(fā)展——從“北大荒”到“北大倉”:
(1)發(fā)展條件
有利: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雨熱同期的氣候
不利:春秋季節(jié)易發(fā)生低溫凍害
(2)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3)主要農作物: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
(4)問題與措施:墾荒擴大耕地,造成濕地面積銳減、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為此停止開荒、建立自然保護區(qū)。
3、我國最大的重工業(yè)基地:
三、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qū)——黃土高原
1、文明的搖籃:(1)位置、范圍:東起太行山脈,西至烏鞘嶺,北連內蒙古高原(大致以長城為界),南抵秦嶺;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陜西省的大部分,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南部,甘肅省的東南部。
(2)富有特色的“黃土風情”:窯洞信天游
2、風吹來的黃土地貌景觀: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川地(見圖)
3、嚴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2)危害:土壤肥力下降,破壞了農田和村莊,自然災害加劇,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含沙量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困難。
4、水土保持:
(1)生物措施:植樹種草(2)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擋土壩。
(3)合理安排生產活動。例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合理放牧。
四、祖國的首都——北京
1、基本概況:
(1)地理位置: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
(2)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3)城市職能: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
2、歷史悠久的古城:
旅游名勝:長城、明清故宮、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頤和園、天壇等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另外還有四合院、胡同、牌樓等。
3、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
(1)重點功能區(qū):中央商務區(qū)(CBD)、中關村、金融街、王府井商業(yè)街。
(2)現(xiàn)代化交通網(wǎng):形成了航空、公路、鐵路四通八達的現(xiàn)代化立體交通網(wǎng)絡;市區(qū)形成了環(huán)形加放射狀的快速道路網(wǎng),是全國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和國際航空港。
(3)建設目標:“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八年級下冊地理課件 篇6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我國水資源的時間、空間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2. 掌握解決水資源 分布不均的途徑。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使用圖表資料分析水資源特點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水資源的珍貴,培養(yǎng)他們樹立珍惜水資源的思想觀念,促進他們養(yǎng)成節(jié)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1. 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 2.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途徑。
師:我國水資源總量2.8億立方米,位于世界第四位,可謂“豐水國”,但是,我國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說:中國是個缺水的國家。這是不是矛盾了呢?
生:降水多的地方,水資源豐富;降水少的地區(qū),水資源短缺。
[投影] “閱讀”——目前,我國660座城市中就有2/3缺水,有110座左右是嚴重缺水。其中有15個省、區(qū)、市的人均水資源量嚴重低于缺水線,7個省市人均水資源量低于人類生存起碼的要求。由于缺水,全國每年工業(yè)總產值的損失大約億人民幣。
師:為什么地處在水資源過渡帶的華北成了水荒嚴重的地區(qū)?
一方面: 人口密集、農業(yè)發(fā)達(耕地占了全國的38%,水資源卻只有6%,水土資源比例的嚴重失調)、工業(yè)集中,需水量大。另一方面,我國南方40%的土地,河流徑流量就占全國的80%,而占全國60%土地的北方,河流徑流量只有20%?!Y源供不應求,形成水荒。
師:水資源的南北分布不均,導致我國北方普遍缺水。而造成我國水資源短缺的,還有沒有人為因素呢?
生:有。水浪費,水污染(他們會加劇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程度)。
[小結]
師:由 于降水的影響,我國水資源不僅在空間上存在分布差異,在時間上變化也很大。
觀察:資料一 “長江、黃河的年徑流量逐月變化圖”和資料二“我國部分流域分區(qū)降水量年際變化圖”
思考:我國東部將水的季節(jié)變化對河流的水量產生什么影響?
生討論、回答:
使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夏秋季節(jié),東部地區(qū)降水多,河流水量大增,形成汛期;冬春季節(jié),降水少,水量小,形成枯水期。
師:如此分析,同學們應該知道我國水資源的季節(jié)分配特點了吧.
生活動:
觀察:資料二“我國部分流域分區(qū)降水量年際變化圖”
思考:河流水量年內分配不均,那年際分配情況如何?
師:從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中,我們可以看到存在什么問題:
師:這一不均,就造成了我國許多地區(qū)出現(xiàn)頻繁的旱澇災害。水多的地方易澇,水少的地方易旱,夏秋季節(jié)易澇,冬春季節(jié)易旱。
師:少水區(qū)“盼水”,多水區(qū)“怕水”,夏季要防洪,冬春季要抗旱。根據(jù)水資源分布不均造成的問題,大家想想,有什么措施可以對癥下藥,解決它們?
生分小組討論,然后派代表發(fā)言。
師:解放 后,中國政府急人民所急,想人 民所想,大力興修水利工程,到目前為止,全國共有大、中小型水庫8萬多座,其中一部分還成了我國重要的水電站。
2、關于跨流域調水工程:
師:跨流域調水工程是解決水資源地區(qū)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我國目前北方已建好的有“引灤入津”“引黃濟青”和
師:南水北調工程是毛澤在1952年提出的,經50年的專家論證,12月27日,終于在東線首先動工。
師:為什么要首先在東線動工?大家不妨結合課本材料,探討一下首先選擇動工東線的原因。
師點明:
1、西線主要解決西北缺水問題。
2、中線方案從丹江口水庫開始,溝通4大水系。
3、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后,構成了我國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合濟”的新格局。
師:興修水水庫、水電站、跨流域調水等水利工程,可以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問題,但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生:不能,因為,水利工程并沒有增加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也不能從根本上提高人均量。
課堂小結:
師:這節(jié)課,你對我國的水資源國情有了怎樣的了解?
[活動]討論——你認為“調水”和“節(jié)水”那個重要?
生:……(針對我國水資源緊缺的問題,節(jié)約用水尤為重要。從我國水資源利用上來看,一方面水資源供應緊張,缺水狀況仍在加重,另一方面,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大,此外,水污染也嚴重影響了水資源的可利用價值。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節(jié)水”比“調水”更重要。)
師:為了我們的天更藍,水更綠,山更美,也為了人類的生存,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應記住節(jié)水的標志,就像對待掌上的珍珠一樣珍惜每一滴水
調查調查家庭用水情況,并對你和你的家人用水情況做出評價,提出合理節(jié)水建議和措施
八年級下冊地理課件 篇7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并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在中國政區(qū)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并在圖上量算出我國的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進行熱愛祖國、保衛(wèi)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qū)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用具:《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qū)復合投影片、地球儀、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qū)掛圖”。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制造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欲望。
聽著這優(yōu)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于什么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yōu)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我國在南北半球中在哪個半球、東西半球中在哪個半球?
〔提問〕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從圖上看出中國位于哪個半球?
〔歸納〕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限為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正好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我國正好位于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的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的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并用紅色的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于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鄰?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提問)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歸納)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領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之一。
(活動)我國的面積很大,我國領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以及最西端分別在什么地方呢?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qū)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qū)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圖”上,并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
(提問)算一算我國最南端與最北端緯度約相差多少度?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按五帶劃分,我國最南處于哪個熱量帶?最北接近哪個帶?大部分領土位于哪個帶?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于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寒帶。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有何益處。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fā)展農業(yè)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近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fā)展多種農業(yè)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qū)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qū)。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于東5區(qū)至東9區(qū),共5個時區(qū),即最東和最西時間相差5個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提問〕夏季,當北京時間為6點時,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和西部的帕爾米高原各是什么景象,為什么?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于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邊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邊的帕爾米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qū)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多少千米。
〔歸納〕我國東西之間距離約為5000千米,南北之間的間隔約5500千米,再加上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人們常用“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來表述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和悠久的歷史,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復習提問〕我國的四至點分別在什么地方?我國緯度位置的特點是什么?我國緯度位置的特點是什么?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何優(yōu)越性?
〔新課導入〕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陸地面積廣大,而且還有廣闊的海域。
〔提問〕由北向南我國瀕海的海洋分別是哪些?
〔講述〕我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南至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臺灣島以東的太平洋洋面。渤海與黃海大致以渤海海峽為界;黃海因海水呈黃褐色而得名,長江口北岸為黃海和東海的分界線;臺灣海峽的南端為東海與南海的界限;南海是我國面積,海水最深的海區(qū)。
〔承轉〕我國東臨遼闊的海洋,但這些海洋并不全部是我國的領海。
〔提問〕我國的領海寬度是多少海里?
〔講述〕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洋,因此,黃海、東海和南海的一部分為我國領海,12海里以外則為公海。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環(huán)繞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則為我國的內海,其全部海域均屬于我國行使主權的范圍。我國的領海面積大約有300萬平方千米。
請同學們在圖冊上找到我國的的臨海和內海。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我國的海域。
〔提問〕我國大陸海岸線有多長,居世界第幾位?
〔講述〕我國大陸海岸線漫長曲折,約18000千米,沿海島嶼星羅棋布,共有5000多個(如果加上島嶼的海岸線,我國海岸線總長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許多優(yōu)良的港灣,便于船舶??俊?/p>
〔讀圖〕在教師指導下,找出圖中的臺灣島、海南島、南海諸島、雷州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瓊州海峽和臺灣海峽等。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上述島嶼、半島和海峽。
〔讀圖〕讀“世界政區(qū)掛圖”,請學生在圖上找出中國、英國、蒙古和美國。
〔提問〕從海陸位置來看,我國與英國、蒙古有何不同;與美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英國為歐洲西部的一個島國;蒙古為歐亞大陸上的一個內陸國家;美國雖然與我國一樣屬于海陸兼?zhèn)涞膰?,但是其東西臨海洋,這與我國東臨大洋,西靠大陸又有所不同。
〔活動并討論〕分析我國海陸位置的優(yōu)越性。
〔歸納〕我國東邊瀕臨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這使得我國東部廣大地區(qū)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雨量充沛,有利于農業(yè)生產。沿海地區(qū)便于發(fā)展海洋事業(yè),以及同海外各國的友好往來,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交往,便于與周圍國家的邊貿往來,在這里,古代有的“絲綢之路”,現(xiàn)有橫貫歐亞大陸的鐵路線。
〔承轉〕我國不僅海岸線漫長曲折,而且還有20000千米的陸上疆界。
〔讀圖〕讀教材中的“中國行政區(qū)劃簡圖”,按逆時針方向,自東向西依次讀出我國陸上鄰國及隔海相望的國家。
〔掛圖〕中國政區(qū)掛圖(中國的鄰國示意圖)。
〔歸納〕我國陸上鄰國有15個,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布丹、緬甸、老撾和越南。
同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
【教學后記】該節(jié)知識覆蓋面廣,知識容量大,要求多組織學生多參與活動。
八年級下冊地理課件 篇8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是XX。首先,我對本節(jié)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本節(jié)內容在全書及章節(jié)的地位是:xx是初中地理教材第XX冊第XX章第XX節(jié)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XX基礎上,這為過渡到本節(jié)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jié)內容是在XX中,占據(jù)XX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jù)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xié)作、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3)思想目標: 通過對XX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地理知識的優(yōu)越性,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激發(fā)學生熱愛中國***,熱愛社會主義,決心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四個現(xiàn)代化而學好地理的思想;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式,通過知識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
本課中XX是重點,XX是本課的難點,其理論依據(jù)是XX。這一難點,但由于學生年齡小,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弱,對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問題的理解難度大。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jié)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
基于本節(jié)課的特點:XX,應著重采用XX的教學方法。即: XX ㈡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jù):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根據(jù)初二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聯(lián)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
在學生看書、討論基礎上,在教師啟發(fā)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地理教學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法、地理課堂討論法,引導學生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來理解課文中的理論知識。
在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xiàn)的機會,培養(yǎng)其自信心,激發(fā)其學習熱情。有效地開發(fā)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
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啟發(fā)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使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學習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使所學的內容不僅對學生現(xiàn)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有用。在教學中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1 、學生特點分析:
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初中階段是智力發(fā)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fā)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fā)展。從年齡特點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xiàn),抓住學生特點,積極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
力易分散,愛發(fā)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fā)表見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知識障礙上:
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XX ,許多學生出現(xiàn)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tǒng)的去講述。
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知識障礙。XX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
學生由于歷史的原因造成了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在教學中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課堂結構:復習提問,導入講授新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布置作業(yè)等五個部分。
2023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通用15篇)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為您搜集整理了“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啟示請把它收藏起來以備參考。老師每一堂課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學課件,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教案的編寫要按照教學內容貫穿教學整個過程。
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篇1】
1.師生用Good morning/afternoon. How are you?互相問候。
Great! How do we go there?
Shall we go to the … by …?
練習“there”
3.看圖片復習學過的單詞(食物類、水果類、職業(yè)類、家庭用品類)。重點復習本課中的復現(xiàn)單詞:a computer, a chair, a bookcase.
Step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 出示第六課中的地點類的圖片。
T指圖片) What's it?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library?
S: I can see a chair , a computer and some books.
(同樣復習an airport, a station, a park, a zoo…)
T出示音樂教室圖片)What's it?
2.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music room?
S: I can see a piano, a chair , a violin and an accordion.
There is a chair…
Can you say like me?
S: There is an accordion…
There is a …
There is a piano .
T: There is a piano in the music room.
Can you say like this?
出示句型:There is a/ an … in the…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office?
S: There's a bookcase in the office.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bookcase?
S: (在教師幫助下 ) There are some books in the bookcase.
同法教 a classroom, a playground, a blackboard.
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語句:I’ve got a new book..
Have you got a new book?
Yes, I have../No, I haven’t.
Has Sam got a sweater?
Yes, he has. / No, he hasn’t.
2、能口頭運用Have you got a book? 這類語句詢問某人是否擁有某物,能用Yes, I have../No, I haven’t.這類語句回答。
3.識別單詞:have got ,animal, dress, coat, sweater, has got ,T-shirt.
教學重點:
1、能口頭運用Have you got a book? 這類語句詢問某人是否擁有某物,能用Yes, I have../No, I haven’t.這類語句回答。
2、識別單詞:have got ,animal, dress, coat, sweater, has got , T-shirt.
教學難點:
能口頭運用Have you got a book? 這類語句詢問某人是否擁有某物,能用Yes, I have./No, I haven’t.這類語句回答。
教學過程:
一、熱身復習
老師熱情地和學生打招呼問好,并一起演唱上一模塊學習的英文歌曲“Rain,rain,go away.”
二、課文導入
1.老師拿起一本英語書說:“I’ve got a book.”然后在教室里走動,拿起其他物品說:“I have got a...”并讓學生轉述:“You’ve got a...”老師告訴學生“I’ve”是“I have”的縮寫形式。然后老師問學生:“Have you got a...?”幫助學生回答:“Yes, I have./No, I haven’t.”
2.老師出示幾本精美的圖書,向學生介紹。例如:老師指著一本科普書說:“It’s about science.”指著一本關于體育運動的書說:“It’s about sports.”請學生在小組內向小組成員介紹自己的書。
3.老師出示Daming,Lingling和Amy的頭飾,說:“他們也在談論書,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都有哪些方面的書?!?/p>
三、課文教學
1.老師把本課的掛圖貼在黑板上,播放課文錄音,呈現(xiàn)SB Unit1活動1的內容。請學生邊聽邊看圖。聽第二遍錄音前,老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請學生帶著問題、聽錄音,例如:“Who are talking in the pictures?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What is Lingling’s book about? What is Daming’s book about? Has Sam got a sweater? Has Tom got a sweater?”
2.再放錄音,請學生邊聽邊指圖,同時試著找出問題的答案。老師再次播放錄音,要求學生跟讀,同時畫出課文中的新單詞。
3.通過開火車的形式練習句型“I’ve got a new book. Have you got a new book?”。
4.完成練習,請學生看課本上的圖畫所展示的事物。老師說出事物的名稱,請學生指出對應的圖畫。
四、課后作業(yè)
個別完成
1.朗SB Unit1活動1的課文,并試著背誦。
2.詢問自己的家人、朋友或同學有哪些方面的書籍和什么顏色的衣服。
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篇3】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8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除了東、西、南、北這四個方向外,還有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2、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4、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尋找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通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xù)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么?(指南針)
1、了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料,教師給予歸納,并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后
來又發(fā)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
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jù)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jù)指南針現(xiàn)在的指示說說校園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借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
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fā),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出示我國行政區(qū)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廈門的位置,說說廈門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北京在廈門的什么方向?
接下來讓學生獨立填寫:
(2)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1、這堂課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設計說明:
“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一課,是“位置與方向”這一單元后半部分的內容。在該單元前面課程的學習中,學生已會在實景中辨認東、西、南、北,知道地圖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本課我設計在課前讓學生超前預習:布置學生自己去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這一方面增強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生民族自豪感;布置學生課前尋找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找的答案涉及面廣,在課堂中交流能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新課教學中先讓學生交流、匯報收集到的信息,了解指南針的歷史,學會用指南針辨別方向。借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并用來解決“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么位置?”這個問題。在練習中首先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制作方向板,將知識進一步內化。接下來,先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再讓學生坐在座位上說出自己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這兩個活動讓學生體驗實景中的八個方向,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最后利用我國行政區(qū)域圖,讓學生用剛學過的四個方向描述某省市所在的位置,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結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篇4】
【教學目標】
聽懂會說WehaveanefromAmerica.
【教學目標】
1 聽懂會說Watchout!Oh,no!appleantbagCokecoffee
2 聽說認讀boygirl3跟讀Let'schant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要掌握的單詞量比較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生活情景介紹新來的學生。比如說分別指著男生與女生練習boy,girl.然后利用let'schant鞏固并熱身。激發(fā)學生興趣。這些單詞也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主要采取師生、生生互相合作,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習得和學得。
【學生分析】
學生剛開學,學習熱情還比較高,繼續(xù)調動他們的情緒,并在剛開始學習字母書寫時打好基礎,為以后的單詞學習做好鋪墊。可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進行字母教學,營造學習氛圍。
【教學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學生:課本、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Warm-up
與學生對話:Goodmorning,boysandgirls.
Nicetoseeyouagain.
Howareyou?
Ss:I'mfine,thankyou.
第3頁
Howareyou?
T:Fine,thanks.
Followme,please.
AAA,appleandant
BBB,boyandbag
CCC,Cokeandcoffee
學生跟讀
AAA,appleandant
BBB,boyandbag
CCC,Cokeandcoffee
【設計意圖】:此部分即可熱身又為后面的學習鋪墊。
二、Presenation
1.老師找一個矮個的男生將一大摞書放到教室后面,并對他說Littleboy.Watchout!可多說兩遍。讓學生跟著一起說。然后再找一個小女孩,讓她把滿滿一杯水放到教室后面。并說Girl,girl,watchout.學生跟讀.(可延伸句子I'maboyandyouareagirl)
【設計意圖】:達到師生互動教學。
2.播放Let'stalk錄音
3.教師與學生繼續(xù)練習
AAA,appleandant
BBB,boyandbag
CCC,Cokeandcoffee
學生學習書寫AaBbCc
學生練習onebyone
【設計意圖】:達到生生互動教學。
三、Practice
1.Playagame
猜一猜Aboyoragirl?
學生用怪聲打招呼,讓另一學生蒙上眼睛猜是男生還是女生,學生參與活動。
2.聽Let'schant.
學生跟唱.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即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又使學生在寬松的情景下鞏固復習了所學知識。
四、Homework
練習書寫ABC五遍.
聽錄音Let'slearnandlet'ssay三遍.
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篇5】
學習內容:
Mother’s Day
學習目標:
1、能聽、說、認讀單詞flower、photo、tea。
2、學習用句型What can I do for …?進行提問。
學習重點:
能聽、說、認讀單詞flower、photo、tea。
學習難點:
學習用句型What can I do for …?進行提問。
學習準備:
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溫故互查
兩人一組互查上節(jié)課所學單詞。
二、自學感悟
1、聽錄音,認讀單詞flower、photo、tea。
2、聽錄音,自學課本第54頁Listen and say,認讀句子。
三、設問導讀
1、Listen and say.(教材54頁)
2、聽錄音,看對話,默讀。
3、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4、再放錄音,學生模仿跟讀。
5、學習重點句型。
What can I do for …?
我能為……做什么?
6、熟讀listen and say的內容。
四、鞏固練習
1、聽寫本課單詞flower、photo、tea。
2、Make and say
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照片框架,送給自己的好朋友。并用以下句子進行對話練習。
Here’s a photo framefor you,
____________.
Thank you,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看課文54頁圖片,兩人一組問答。
板書設計:
Mother’s Day
flower、photo、tea
What can I do for …?
我能為……做什么?
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和掌握英文數(shù)詞11—15 ,并能正確認讀這些數(shù)詞。
2.能在句子中熟練運用這些英文數(shù)詞。
教學重點
掌握數(shù)字11—15的英文拼寫及發(fā)音。
教學難點
認讀數(shù)字eleven—fifteen。
教學準備
教師:與本課時相關的錄音、 課件、蠟燭圖片、單詞卡片。
學生:課本。
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
教師利用圖片展示:11個梨,12個蘋果,13個橙子,14本書,15個書包,同學跟讀并記住這些數(shù)詞。然后教師問:How many pears do you see? 學生做回答:I see eleven. 教師接著問:How many apples do you see?等等。學生根據(jù)實物進行回答:I see…使同學牢固掌握how many +可數(shù)名詞復數(shù)的`應用。
2.兒歌說唱教學法
教師播放Let's chant 部分的音樂,和同學一起說唱,讓同學在音樂中體會英語的樂趣。
教學過程
Step 1: Warm-up
教師播放上冊Unit 6 A部分Let's sing “Ten Little Candles Dance”的錄音,讓學生跟唱。教師在學生唱歌的過程中用蠟燭圖片或實物做演示。教師把同學分成每15人一小組,從one一直按順序數(shù)到fifteen,在數(shù)的過程中,教師幫助同學糾正發(fā)音,讓學生初步理解eleven到fifteen。
Step 2: Presentation
1.教師讓學生猜一猜手中有多少蠟燭的圖片:How many candles do you see?學生猜完后,教師把圖片貼到黑板上,邊貼邊讓學生大聲數(shù)出來,教讀單詞eleven。
2.教師依次增加黑板上蠟燭的數(shù)量,并詢問學生:How many candles do you see?同時教師教學生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這幾個單詞。
3.教師在黑板上貼出寫有11—15英文單詞的氣球,讓學生認讀單詞。
4.教師出示數(shù)字1—15的單詞卡,打亂順序讓學生認讀。
5.找15名學生到講臺前面各選擇一個單詞卡,然后按順序排列。
6.教師播放本部分錄音,讓學生跟讀單詞。
Step 3: Practice
1.游戲:報數(shù)
請小組學生上臺,先要求學生排好隊,然后要求他們大聲報數(shù)1—15。依次請各小組上臺,比一比看哪一組排隊快、靜、齊,報數(shù)響亮、準確。
2.Let's chant
(1)教師播放 Let's chant部分的錄音,讓學生跟讀。
(2)學生再次聽錄音并操練。
(3)讓學生根據(jù)Let's chant編出另外四種物品的歌謠。
3.完成全品學練考—課后練54頁第一題。
Step 4: Consolidation
游戲:拍皮球
學生分兩組坐在原位,閉上眼,教師為兩組打分。教師拍皮球,學生默數(shù)教師拍了幾下。假設教師拍了14下,然后突然停下,問一名學生:What's the number?該學生應該答:Fourteen.如果他答對了,該組得分,并由該學生接替教師拍球,游戲繼續(xù)進行,如果他答錯了,就讓別的學生糾正。哪組學生得分多,就為勝者。教師在拍球時可以在中間來個停頓。如先拍4下,停一停,再拍3下,接著問:What's the number?學生應答:Seven.或Four plus three is seven.
Step 5: Sum-up
師生一起回顧本課時所學內容:
1.單詞: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2.Let's chant部分內容。
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篇7】
【教學內容】 A Let\s learn
【教學重點】單詞:father (dad), mother (mom), grandfather(grandpa), grandmother (grandma), man, woman
【教學難點】家庭成員單詞的認讀
【教具準備】
1.有關家庭成員的圖片 2.單詞卡3.教材相配套的教學錄音帶。
【教學過程】
一 熱身/復習(Warm-up/Revision)
1.教師讓學生拿著自己的家庭照,通過實物投影展示給大家,并指著其中的人物做介紹:He’s my father. She’s my mother.
2. 讓學生兩人一組面對面站著,舉起自己的家人照片做問答練習:Who’s that man? Who’s that woman?
二 呈現(xiàn)新課 (presentation)
1.教師出示Chen Jie的圖片問學生:Who’s this girl?讓學生回答:She’s Chen Jie.并把圖片貼到黑板上。
2.教師分別出示father, mother的圖片,問學生:Who’s that man (woman)?引導學生說出:He’s Chen Jie’s father(dad). She’s Chen Jie’s mother (mom).并把圖片貼到黑板上。
3.出示單詞卡,讓學生認讀father, dad, mother, mom, man, woman, 讓學生把這些單詞卡貼到黑板上相應的圖片下。
4.教師:There are 4 people in Chen Jie’s family, too. Do you know who are they?可先讓學生猜,再出示圖片教讀單詞:grandfather (grandpa), grandmother(grandma), brother, sister, 并把圖片貼到黑板上,形成family tree.注:教師向學生說明grandpa, grandma多用于口語中。brother, sister不是本課內容,稍帶即可。
5.教師出示單詞卡,讓學生先試著把單詞garandfather (grandpa), grandmother(grandma), brother, sister貼到相應的圖片下,再教讀單詞。
6.讓學生看黑板。教師:This is a family tree. How many people in Chen Jie’s family? Who are they?
7.播放Let’s learn A部分的視頻,學生邊觀看邊跟讀。再讓學生扮演Chen Jie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This is my family. He’s my… She’s my…
8.讓學生拿著自己的家庭照片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當學生介紹到父母時,教師可問:Do you love your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my father and mother. What about you?
9.播放歌曲“Father and mother”的視頻文件,學生反復學唱。
10.鼓勵學生把其他家庭成員也編成歌曲,并表演給大家看。
三 趣味操練 (practice)
1.Listen and show教師說:Show me the picture of your mom.學生立刻高舉Mom的照片說:She’s my mom.舉錯的退出游戲。
2.Listen and choose教師請一名學生讀出黑板上的單詞,另一個學生要根據(jù)所聽到的從黑板上拿下該單詞卡,直到黑板上只剩下圖片為止。
3.Make a family tree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看著黑板上的圖片位置,用自己的單詞卡在圖畫紙上粘貼family tree.
四 擴展性活動(Add-activities)
出示Let’s learn(A)部分的課件,向學生展示。請學生上臺操作動畫,問:Who’s this/that man/woman? 其余學生回答。最先答出來的學生應及時給予獎勵。
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篇8】
摘要:
本設計是根據(jù)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教學實踐的具體情況,基于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
教材、學情,模式,媒體,評價,教學過程,案例。
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外研版)第二冊第四模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課把重要的思想方法通過學習談論并詢問自己和他人的喜好 的 語 句 呈 現(xiàn) 出 來 。 由 于 第 二 單 元 主 要 是 學 習 談 論 他 人 的 喜 好Does he (she) like……?在學習本課新句型之前,學生在第一單元已經學會了句型 I like…… I don?t like……Do you like……?因此,本課的主要句型學生接受起來就比較容易。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活潑,模仿能力強,他們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對于遠離生活的抽象事物難以理解。要理解,他們需要借助具體事物和表象的支持。三年級學生的注意還是以無意注意為主,他們都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對新鮮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在教學中要抓住學生這一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吸引學生注意力,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活動中愉快學習,獲得新知識,形成新技能。
授課模式(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等活動中會說英語句子并能加以應用。因此,根據(jù)本課語言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年齡特點,本課的學習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進行聽力訓練,采用的教學方法以情境教學為主,活動教學為輔,在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方面,采用游戲法、競賽法、觀察法、分組活動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直觀的電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利用相關的食物圖片,借助多媒體來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貫徹交際教學的原則,組織各種課堂活動,如有節(jié)奏地朗讀單詞、句子,用相關語句回答老師的問題等,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強化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媒體設計:
總共 24 張幻燈片。第 1 張用于出示課題,第 2 張用于歌曲導入,第 3 張用于熱身復習,第 4--5 張用于學習生詞及小組用學過的生詞問答,第 6--13 張用于鞏固單詞,小組自主問答,第 14--18 張用于課文學習,第 19 張用于談論并詢問他人的喜好,第 20 張用于游戲,第 21 張用于教學評價,談收獲,第 22張用于布置作業(yè),第 23 張用于課的結尾。
教學評價設計:
采用談收獲的方式。
Teaching aims(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單詞 apple ,banana ,pear ,orange 和句型 Does he like……?Yes, he does. (No, he doesn’t.), 以及 Does she like……? Yes, she does. ?No, she doesn’t.?
2、技能目標, 在完成語言學習任務的同時,動腦思考,在思維的過程中學習語言。培養(yǎng)學生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動腦的能力,在圖文或場景下進行簡單的英語交流和表演。
3、素質教育目標, 通過小組活動,鍛煉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合作學習的精神。讓學生們在說、玩、 演中鍛煉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同學間合作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觀察思考、實踐操作和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結合具體情境, 通過活動、游戲使學生產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使學生有興趣聽、說英語,敢于開口,樂于模仿。使學生經歷詞句的朗讀以及口頭表達句子的過程,進一步體會英語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應用英語的意識,使學生在探究學習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增強與同伴交往、合作的意識,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Important points(教學重點):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the sentences.
Difficult points(教學難點):
The students can use the sentences patterns to ask about likes and dislikes.
The Teaching aids(教學準備):
Multimedia computer, tape record, some objects (table tennis, skipping rope, bananas, pears, oranges, apples.)
Teaching procedures(教學過程):
(一)Lead to new lesson.歌曲導入 :
T: Do you like the ABC Song? Let’s sing the song.
Ss: Sing the song.
T: Today we learn a new lesson. 課件出示課題及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目標。 ?
(二)Warmer:
1、 出示實物乒乓球、 跳繩等。 T: Do you like …? Ss: Yes, I do. No, I don’t.
2、課件出示 noodles, meat, fish, rice.
Revision: A: Do you like …? B: Yes, I do. /No, I don’t.?
師生問答,小組進行問與答
(三)New words:
1.出示事先準備的水果橘子、蘋果、梨、香蕉實物,看學生能否說出這些水果的英文名稱。
同時嘗試與學生進行問答
T: What’s this? Ss: It’s a an …。
T: What color is it? Ss: It’s …。
T: Do you like …? Ss: Yes, I do. /No, I don’t.
2.課件出示香蕉圖片。(小組進行問與答)
A: What’s this? B: It’s a banana.
A: What color is it? B: It’s yellow.
A: Do you like bananas? B: Yes, I do. No, I don’t.
3.?以相同的方式復習鞏固新單詞?pear, orange, apple. ?
(四)New lesson:
1.課件出示香蕉圖片,對一位女生說?Do you like bananas?該女生回答?Yes, I do./No, I don’t.接著教師指著該女生,問全班學生?Does she like bananas?引導全班學生回答 Yes, she does./No, she doesn’t.
2.教師以同樣的方式出示不同的水果,帶領學生繼續(xù)操練句型?Does he/she like…?及其回答?Yes, he/she does./No, he/she doesn’t.
3.課件出示 SB Unit2 活動 1 的圖片,讓學生聽 SB Unit 2 活動 1 的錄音。請學生聽一聽,課文錄音針對哪些人物哪些水果提出了哪些問題。學生聽、指和說。
4.放第二遍錄音同時出示課件,每個問題后停頓,看學生是否記得答案,讓一個學生回答。然后繼續(xù)放錄音,讓所有學生檢查該生的回答是否正確。 ?
(五)Revision:
課件出示圖片復習鞏固 Does he/she like …? Yes, he/she does. No, he/she doesn’t.
(六)任務完成:
Play a game.
課件出示游戲的對話模式,提醒學生注意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單數(shù)的轉換。同時出示一些水果類的圖片,便于學生做替換練習。請學生三人一組開展游戲。
A: I like…。Do you like…?
B: Yes, I do. /No, I don’t.
C: Does he/she like rice?
A: Yes, he/she does. /No, he/she doesn’t ?
(七)談收獲:
句型?Does ______like _______?
Yes, _______ does.
No, ________ doesn’t.
單詞?banana, pear, orange, apple. ?
Homework:
聽錄音,朗讀 SB Unit 2 活動 1 的課文,并試著背誦。 ?
欣賞歌曲:
課件出示另一首 ABC Song,學生隨唱,結束課。
教學反思:
在講這節(jié)課之前我認為學生在多媒體環(huán)境下會學得很好,講課中學生的氣氛非?;钴S,從學習效果看大多數(shù)學生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的。但是在談收獲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個別學生把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混淆了,我將在下節(jié)課中引領學生掌握這一句型。
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篇9】
一、教學目標 :
1、能聽懂、會說本課會話;
2、能運用“How are you?”進行問候,并對此做出回應;力求在第一課堂就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自我介紹, 運用“How are you?”向他人詢問情況。
難點: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回答“I’m fine,thank you.”、“No, I’m not very well.”
三、教學步驟:
Step 1 Warming up
師生問候。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 Good morning, Miss Jiang. 用中文或動作幫助學生回憶、理解。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drill
1.T: Hello, boys and girls. Iam your English teacher. I am Miss Jiang. 用動作幫助寫生回憶、鞏固“Iam ?”的意義。
T: Today we’ll learn Unit 1 “How areyou?” 板書課題及主題句。帶讀單詞“unit”、“one”. 會話教學
2.先教單詞fine.教師指著自己對學生說:I’m fine today. 用表情來表示出自己今天很好(指身體)。并把fine一詞寫在黑板上,可向學生用漢語解釋fine一詞意思是身體好。
3.教師反復帶讀fine一詞并檢查學生的發(fā)音.
4. 教師和一個學生打招呼:Hello, how areyou? 然后指著黑板上fine 一詞,啟發(fā)學生回答:I’m fine, thanks或 I’m fine, thank you.
5. 教師再和另一位學生重復剛才的會話.
6. 讓一個學生向老師打招呼并問候,如: S: Hello, Miss?? How are you? T: Fine ,thanks.教師接著問候學生:How are you啟發(fā)學生回答,同時教I’m fine, thank you.
7. 教師把very well.寫在黑板上.解釋very well意思是身體好.
8. 教師帶讀very well ,并檢查學生發(fā)音.
9. 師生之間進行打招呼問候,如
T: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Morning, Mr. Zhang. How are you?
T: Fine, thanks. How are you?
Ss: Very well, thank you.
10. 同桌兩人或前后兩人進行會話練習.
11. 聽會話錄音,模仿語音語調.。
T: Hello, I’m Miss Jiang. 放慢速度,強調口型,幫助學生理解“How areyou?”并能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估出回答。
12.聽課文A部分錄音,跟讀。
Step 3 Practice
游戲——A little actor 準備一個紙盒,裝入寫有Anne,Lingling, Peter, Mingming等人名的紙條。學生抽中誰,就扮演誰,進行角色表演。
游戲——Dragon game Step 4Consolidation
創(chuàng)設情境,自由會話。評價。練習:《練習冊》P1
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篇10】
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正確地聽、說、讀、寫農場中的動物單詞cat, dog, chicken, duck
2.能綜合運用所學的語句進行交際。
— What’s this? Is it a duck?
— No,it isn’t. \Yes, it is. It’s a …
二. 能力目標:
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能夠運用所復習的詞匯和句子來正確表達周圍的具體實物。
情感目標:促使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表達與交流。
三.教學重、難點:
能夠運用所復習的詞匯來正確表達自己喜歡的動物以及運用所復習的句型進行語言交際。
四、教具:錄音機和磁帶,課件,教師用卡片和本課主題圖的張貼畫。
學具:學生用小卡片。
五. 教學過程:
Step1. Let’s sing a song,Bingo, OK?
(設計意圖: 營造活躍輕松的課前氣氛,使學生帶著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去,英文歌曲也為下面的復習做鋪墊
Ask and answer to review theanimals.
T: What’s this? Is it a duck?
Ss: No,it isn’t. It’s a sheep/cow/pig…
板書:—What’sthis?
—No,it isn’t. It’s a chicken.
Is this a duck? Yes, it is.
Ask the student to spell theimportant words.
Step2.Practice in pairs andpresent the dialogues.
What’s this? Is it a duck? Yes, it is.
Step3.Play games(課件展示游戲)
1. What’s missing?
2. Match the animals and the pictures.
Step4.Take out the text paper andfinish number 1.
(設計意圖:這四個步驟,通過課件給學生創(chuàng)設去農場參觀的情境,自然引入到本課的復習中;通過學生認讀,師生對話,同桌互練,做游戲和完成練習題一等活動方式,扎實的進行動物單詞的聽、說、讀、寫訓練,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知識。)
Step5.Review the sentences
六、板書 Lesson 2 Cats and Dogs
cat, dog, chicken, duck
—What’s this?
—No,it isn’t. It’s a chicken.
Is this a duck? Yes, it is.
七、教學反思:
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篇11】
1.能聽、說、讀、寫單詞和詞組: April, May, a few fun things, English party, school trip, sports meet, maths test, singing contest。
2.會運用句型:
—When is the party?
—It's in April.
3.鼓勵學生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不斷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節(jié)日,從而增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1.掌握本課時的單詞和句型。
2.會用特殊疑問詞when,并能和同伴進行對話交流。
3.能和同伴分角色朗讀Let's talk。
1.本課時的單詞和句型。
教師準備:
1.與本課時相關的錄音和課件。
2.本課所學的單詞卡片和短語圖片。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school trip, sports meet, maths test, singing contest 的圖片,和學生一起學習這些名詞短語,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景下掌握短語。
教師利用圖片或大屏幕展示Main Scene 部分的school calendar,和學生一起看看從一月到十二月學校的活動,并引導學生通過看圖片理解節(jié)日與活動的名稱。
為了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特殊疑問詞when和月份名詞,教師將學生分成兩人一組,分角色表演Let's talk部分的對話。從而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并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單詞及句型。
1.教師熱情地和學生打招呼問好,做簡單的Free talk。
2.播放歌曲The twelve months,通過一起唱歌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教師展示一、二單元的部分圖片,讓學生說出對應的單詞,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4.教師導入:It's spring here and we will have a sports meet this month.然后展示運動會的圖片(并做跑、跳高或拔河的動作)讓學生猜單詞的意思。OK, there will be a sports meet next Friday. Is it Mike's or Zhang Peng's? 導入本課。
(1)學生看課本22和23頁:Can you see the school calendar on the wall?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calendar? (教師幫助學生找答案。)
(2)根據(jù)圖表上的圖片,猜一猜這些節(jié)日的漢語意思。
(3)仿照陳杰和薩拉的對話,根據(jù)calendar提出三個問題并找到答案。
1.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題目要求,并找學生說一說請?zhí)膬热?猜測聽力內容。
2.播放Let's try部分的錄音內容,讓學生根據(jù)錄音內容判斷。
1.教師出示本課時對話部分掛圖,利用錄音帶,讓學生來看一看、聽一聽Zhang Peng和Mike的對話內容。重點講解句型When is the party?It's in April.板書并讓學生掌握月份名詞首字母要大寫,表示在幾月份用介詞in。
2.教師出示本節(jié)課的活動圖片,與學生進行“根據(jù)圖片學單詞”活動,從而鞏固短語:English party, school trip, sports meet, Chinese test, singing contest (教師利用圖片和句子展示單詞。The English party is in April. The school trip is in May …板書單詞,同時,學生看圖片并跟教師讀句子,理解意思并記憶單詞和句子。)
3.師生根據(jù)圖片一問一答:教師拿單詞卡片,問任意一人:When is the English party? 同時教師舉起日歷四月,學生回答:It's in April. 學生坐,教師問全班學生:When is the English party?全班學生回答。
4.播放Let's talk 的錄音并回答:What activities do they have this spring? When is the school trip?
5.教師再次播放課文錄音,學生跟讀。
6.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后分角色朗讀。
教師讓兩名學生上來,一名學生面對大家,一名學生背對大家。然后教師給面向大家的學生一張圖片,該生高高舉起那張圖片。而背對大家的那個學生就要猜到底是什么單詞,他可以詢問其他人到底是什么,但是只能用一般疑問句:Is it April? 如果猜正確,其他的學生說:Yes, you are right.教師給一定的獎勵。
2.缺了什么?
教師把活動短語(sports meet, English party, school trip, singing contest, Chinese test)集中到一起,請一個學生上來看大概半分鐘,然后讓他背向學生站立,再讓另一個學生上來抽出一個短語。然后說:Please guess what is missing.猜的學生要在 10秒內用英語把缺少的東西說出來,否則就算輸。
3.讓學生用英語描述一下自己在四月份或五月份的活動安排,要用學到的句型:I have a birthday party in April. We have a singing contest in May.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對所學過的單詞和句型的熟練掌握程度。
4.完成全品學練考—課后練23頁第二題。
兩人一組,分別戴上張鵬和邁克的頭像,表演Let's talk 的對話,看哪一組表演得最好。
2.四人一組對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單詞卡片,利用所學過的句型進行對話練習:
—What do you do in April?
—I usually have a school trip. What about you?
—I want to study at home because I have a maths test in April.
—I want to help Mum do some housework in April.
…
教師在學生對話的同時,要監(jiān)督和幫助他們。
3.全班總動員:教師利用自己的圖片和日歷,問:When is the…?學生回答:It's in…
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言的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生一起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
單詞和短語: April, May, a few fun things, English party, school trip, sports meet, maths test, singing contest
句型:
—When is the English party?
—It's in April.
1.大聲朗讀Let's talk部分的內容,并背誦課文。
2.根據(jù)本節(jié)課所學的單詞和句型與同桌編對話。
3.完成全品學練考—課后練23頁第三、四題。
—When is the English party? —It's in April.
—When is the school trip? —It's in May.
sports meet English party school trip singing contest
端午節(jié)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為龍舟節(jié)、端陽節(jié)。端午節(jié)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有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端午節(jié)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Mother's Day is in .
2.Winter vacation is in .
3.Father's Day is in .
4.The singing contest is in .
5.The English part is in .
本課主要學習句型:When is the sports meet? When is the English party? When is the English test?為了讓學生能將所學的語言知識運用好,我設計了“一問一答、看圖說話、全班總動員”等活動。在明確的任務目標的驅動下,學生主動參與,對本課的重點句型的理解不斷加深,運用起來也越來越得心應手。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與綜合運用所學語言知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不足的地方是,有的.學生在句型操練的時候未進入狀態(tài),而且,有的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出現(xiàn)了朗讀不連貫的現(xiàn)象,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要多增加閱讀訓練,開拓學生們的視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能聽、說、認讀單詞和短語: New Year's Day, winter vacation, Tree Planting Day, May Day, Mother's Day, Children's Day, Father's Day,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June。
2.會運用句型:
—When is Tree Planting Day/…?
—It's in March/…
和同伴進行對話交流。
3.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關注身邊的節(jié)日,關注身邊的人并關愛他人的優(yōu)秀品質。
1.掌握節(jié)日名稱New Year's Day, winter vacation, Tree Planting Day…和詢問節(jié)日的句型:
—When is Tree Planting Day/…?
—It's in March/…
2.會運用節(jié)日名詞和句型與同伴進行對話交流。
1.掌握各個節(jié)日名稱的書寫和具體的日期。
2.掌握在幾月份用介詞in,日期名詞前用介詞on。
3.掌握月份單詞February, January的發(fā)音和拼寫。
教師準備:
1.與本課時相關的單詞卡片和圖片。
2.與本課時相關的錄音和課件、日歷和獎勵用的貼畫。
2.上節(jié)課學的短語的圖片和自己本月或最近活動的安排表。
同學自然分組,互相提問:
—When is Tree Planting Day?
—It's in March.
同學兩人一組,完成Read and say,并大聲朗讀出修改后的句子。
1.教師熱情地和學生打招呼問好,做簡單的Free talk。
2.學生跟唱歌曲 The twelve months。
3.同桌表演上節(jié)課的對話。
4.結合四月和五月的活動安排,引導學生復習有關的詞匯和句子,為本課時教學有關的內容做準備。使用句型“When is the Chinese test? When is the singing contest?”班級分兩組,一組問,一組答,讓學生感知本單元的主要語言。
1.教師展示課本25頁四月和五月的活動安排,找兩名學生根據(jù)活動安排進行對話問答:
—When is the English party?
—It's in April.
—When is May Day?
—It's in May.
然后學生猜English party和May Day的含義。教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肯定和表揚。
2.學生聽說Children's Day, Father's Day, Tree Planting Day, winter vacation, New Year's Day。
操練句型,同步操練新詞(25頁三、四、五、六月的活動)“When is Tree Planting Day?It's in…”
方法:教師拿出圖片,學生同桌兩人一問一答,完成對話練習,鞏固單詞和句型。教師把圖片貼在黑板上,師生共同把對應的英語單詞讀出來,教師寫在下面。
教師利用日歷來教授單詞并讓學生先了解它們的縮寫形式。
同桌之間利用自己的圖片互相問答:
—When is New Year's Day?
—It's in January.
在學生問答的同時教師要給予指導和幫助。
5.學生通過展示自己的圖片“I usually play in the snow in January.”進一步鞏固單詞,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6.教師出示圖片或做動作,讓學生說出對應的動詞短語并說出這可能是哪個月份的活動,活躍課堂氣氛。
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篇12】
本單元是一個復習單元,它圍繞“Sarah's weekend”以聽力和對話形式創(chuàng)設情景,將“談論上午做什么”“談論周末的活動安排”和“談論一天的時間安排”幾個中心話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分別以電話對話、電子郵件等形式呈現(xiàn)出來,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語言做了很好的示范,也為學生利用所學語言進行交流搭建了一個平臺。教師可采用仿照錄音進行對話的形式逐步引出各個主要句型,為綜合復習Recycle 1的內容作好鋪墊。也可以讓學生以自己一天的活動安排為話題分組練習,學習本單元的內容。
本單元是本冊書的第一個復習單元,由于學生對整體的語言項目已有過接觸,因此感興趣的程度有所下降,自控能力不能得到有意識的發(fā)揮。為此教師要側重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教學方法上應側重于活動和小組合作學習。新知識點可通過舊知識導入,新語言以理解為主,感受一下詩歌的氛圍,注意形容詞和動詞短語就可以,不作為重點講授。
(1)復習1~3單元的語言和詞匯,要求學生做到能聽、會認,并在實際情景中準確表達。
(2)復習1~3單元四會單詞和四會句子,要求學生能熟練地聽、說、讀、寫。
(3)復習1~3單元的單詞并歸納含有cl, pl, br, gr, ch, sh的單詞。
(1)能夠把前三個單元所學語言知識融會貫通,運用到實際的語言交際中去。
(2)能夠通過溫習舊知識開拓思維,自覺學習并運用融合和擴展后的新語言知識。
(1)情感態(tài)度: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2)學習策略:引導學生通過以舊引新的`方式自主學習,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說話、寫作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第一課時:
Plan your weekendRead and complete the dialogue
第二課時:
本單元重點詞匯:復習1~3單元的語言和詞匯,要求學生做到能聽、會認,并在實際情景中準確表達??蛇x用的活動為:
教師準備一些單詞卡片或圖片,讓學生到前面來抽出任意一張,然后根據(jù)該單詞或圖片造句。
教師準備好一些動詞短語卡片(有的寫中文,有的寫英文)和圖片,將卡片和圖片放入書包里。游戲開始,教師說:書包里裝的是智慧財富, 讓學生們兩人一組上來增長智慧,一名學生拿到智慧卡片,根據(jù)卡片的內容說出相應的問句,另一名學生回答出來。兩人一定要有默契,如果一人問錯了,另一人就無法回答。
每排為一組,全班分成若干組,教師分別發(fā)給每組第一名學生一個單詞,他首先把這個單詞組成一個短語,寫完后迅速傳給后一名學生,這名學生用這個短語寫一個句子,然后傳給他后面的學生,這名學生把這個句子進行句型轉換(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肯、否定回答,變?yōu)槠硎咕?,變?yōu)楝F(xiàn)在進行時態(tài)等等)。最后,最后一排的學生把所傳的句子寫到黑板上,并把本組所寫的句子交給老師(老師批閱)。傳得最快,沒有出錯的組獲勝。
教師出示一個主題(描述周末活動或假期活動),學生圍繞這一主題說動詞短語,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競賽,看看哪組搶答得最多。
本單元的重點句型:復習1~3單元的四會句子,要求學生能熟練地聽、說、讀、寫。
教師出示“描述周末活動”“描述每天的活動”“描述在自己喜歡的季節(jié)里的活動”這三個話題,讓學生從中選擇一個話題,兩人一組創(chuàng)編對話并表演,教師擇優(yōu)上臺展示。
教師利用事先制作好的課件或圖片,展現(xiàn)他一天或一周的活動,先讓學生看課件或圖片,記住他都做了什么,然后教師讓學生根據(jù)所看到的,從記憶中找出他做了什么??凑l記得最多,給予獎勵。
根據(jù)課文,要求學生找出描述天氣、描述某人活動的句子等等。 活動可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讓學生們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教師出示圖片或實物,會用英語拼讀的學生快速起立拼讀。為拼讀正確的學生所在的組加分,然后全班拼讀。此活動采用搶答的形式進行,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美國,小學生入學,老師會先發(fā)放一個袋子,袋子里面有十二件禮物,每一樣都代表一種美德。
第六件:口香糖。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和溫暖的感情。
第十件:金錢。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友情比金錢更有價值。
第十二件:救生圈形糖果。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1.復習1~3單元的四會單詞和短語:play ping-pong, go swimming, pick apples, go shopping, play basketball, go on a picnic, go to work, eat breakfast, eat lunch, eat dinner, cook dinner, go to bed。
2.復習1~3單元的重點句型: When do you usually…? I usually … at …
1.本課時的單詞、短語及句型。
1.能根據(jù)課本中動詞短語提示安排自己的周末活動,并和同伴進行對話練習。
2.熟練掌握時間的英語表達法,并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動。
教師準備:
1.與本課時相關的單詞卡片和圖片。
2.與本課時相關的錄音和課件。
學生準備:
一周的活動安排,一天的作息時間或活動安排,時鐘。
教師和同學一起聽Sarah's weekend,并根據(jù)圖片提示寫出人名。然后,學生根據(jù)圖片進行自由對話:—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the weekend? —I am going to play ping-pong with my father. —What about you? —I'm going shopping with my mother.
同學兩人一組,根據(jù)所給的時間和對應的活動,完成對話,然后二人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仿照上面的句子進行問答練習。
教師設計游戲“詞句接龍”,在游戲中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1.教師播放歌曲My weekend,讓學生重新感知所學的新語言。
教師出示一個主題(描述周末活動或假期活動),學生圍繞這一主題說動詞短語,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競賽,看看哪組搶答得最多。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為新知作鋪墊。
Sarah's weekend1.找學生讀出短語,然后聽錄音,填上人名。并讓學生根據(jù)聽力內容自由對話。
2.再次播放錄音,讓學生感悟并跟讀短文。
操練句型: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go shopping./I play basketball with my friends./I go swimming./…
活動方式:出示動詞短語或圖片,學生兩人一組運用所學的單詞及句型仿照上面的句型自由對話。
1.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所給的時間分組完成對話,集體核對答案。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并理解其中含義。
3.小組活動。分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4.操練句型:—When do you get up, Mum?
—I usually get up at 6∶00 a.m.
教師準備好一些動詞短語卡片(有的寫中文,有的寫英文)和圖片,將卡片和圖片放入書包里。游戲開始,教師說:書包里裝的是智慧財富, 讓學生們兩人一組上來增長智慧,一名學生拿到智慧卡片,根據(jù)卡片的內容用英語說出相應的問句,另一名學生則回答出來。兩人一定要有默契,如果一人問錯了,另一人就沒法回答。
學生兩人一組根據(jù)自己的周末活動安排做一問一答的練習。
—When do you get up/cook breakfast/go to work/go home/cook dinner/go to bed?
—I usually get up at six o'clock./…
每排為一組,全班分成若干組,教師分別發(fā)給每組第一名學生一個單詞,他首先把這個單詞組成一個短語,寫完后迅速傳給后一名學生,這名學生用這個短語寫一個句子,然后,傳給他后面的學生,這個學生把這個句子進行句型轉換(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肯、否定回答,變?yōu)槠硎咕?,變?yōu)楝F(xiàn)在進行時等等)。最后,最后一排的學生把所傳的句子寫到黑板上,并把自己組所寫的句子交給老師(批閱)。傳得最快,沒有出錯的組獲勝。
2.完成全品學練考—課后練34頁第二、三題。
創(chuàng)編對話。教師出示“描述周末活動”“描述每天的活動”“描述在自己喜歡的季節(jié)里的活動”這三個話題,讓學生從中選擇一個話題,兩人一組創(chuàng)編對話并表演,教師擇優(yōu)上臺展示。
師生一起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
短語:play ping-pong, go swimming, pick apples, go shopping, play basketball, go on a picnic, go to work, eat breakfast/lunch/dinner
句型:
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篇13】
教學目標和要求:
1、Learn Part A(Let’s talk Let’s learn).
2、Learn the new words
教學重點:
Let’s talk Let’s learn
教學難點: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教學用具:
Tape/word cards/pictures。
教學過程:
Step1: Revision
1、Revise the names.
2、I am from America/Canada/China.
Step2: Learn the sentences of Part A
1、Look at the pictures.
2、Listen to the recording
3、Look at the sentences and read them after the recording
4、Read the sentences together
5、Try to say “watch out” to someone..
Step3: Let’s play
Step4: Learn the new words of Part A
1、Learn the new words.
2、Play a game
Listen and do .
Step5: Summary
Step6: homework
作業(yè)布置:
1、Listen to the tape
2、Read the sentences
教學后記:學生對單詞學習較有興趣,學得較快。
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篇14】
教學目標
1.能夠大聲朗讀Read aloud部分的三段對話,會用句型:Who's…? This is…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2.能夠跟唱Listen and chant。
3.通過Match and read aloud更形象地掌握形容詞thin, fat, long, small。
教學重點
在實際情景中運用日常交際語言進行自由對話練習。
教學難點
會表演Read aloud 的對話,理解Listen and chant,并能靈活運用于真實情景中。
教學準備
教師:1—3單元單詞卡片、教學課件、教學錄音。
學生:課本、畫筆。
教學方法
1.聽說領先教學法
教師和同學一起聽唱錄音Listen and chant,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2.角色表演教學法
同學三人一組,分角色表演32頁小對話。
教學過程
Step 1: Warm-up
1.單詞分類
國家名:UK, Canada, USA, China
家庭成員:grandfather/grandpa, grandmother/grandma, father/dad, mother/mum, brother,
sister
形容詞:thin, fat, tall, short, long, small, big
其他:teacher, student, pupil, man, woman
2.教師播放學生用書第30頁At the zoo錄音,學生跟唱?;钴S課堂氣氛并為本課內容作鋪墊。
Step 2: Presentation
Read aloud.
1.教師引導學生看課本插圖,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T: Look at the pictures. What can you see?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2.整體聽對話,獲取具體信息。
T: Where is John from? Who is the tall girl?學生帶著問題聽對話錄音,在理解的基礎上跟讀錄音。
Listen and chant.
1.教師呈現(xiàn)歌謠插圖,引導學生談論bird和panda的特征,先用自己的語言形容panda和bird。
2.讓學生四人一組,相互討論把不懂或不認識的單詞或句子標記下來。
3.讓每組的學生派代表站起來說自己這一組不懂的地方,先看學生中有沒有能解答的,沒有的話教師集中答疑。
4.播放多媒體課件,逐句讓學生跟讀并模仿錄音。
Match and read aloud.
1.師生談論每個動物的特征。
2.學生讀句子連線。
Step 3: Practice
1.小組練習新編的童謠,請幾個小組表演。
示例: Little monkey, little monkey,
You're small and fast.
Baby elephant, baby elephant,
You're a little bit fat.
Baby elephant, baby elephant,
Your tail is short!
Little monkey, little monkey,
Your tail is long!
2.我的朋友我介紹
出示Amy的頭像,先讓學生四人一組,分別介紹,綜合意見,找一個代表發(fā)言。教師加以指導。This is Amy.She is a girl.She is a student.She is from the UK. She has long hair.同樣介紹Wang Tong, John等。
3.完成全品學練考—課后練31頁第一、二題。
Step 4: Sum-up
師生一起回顧本課時所學內容:
1.復習句型:Who's that boy? He's my friend. This is…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2.復習形容詞:small, thin, fat, long等并學會Listen and chant。
Step 5: Homework
1.聽錄音跟讀課文。
2.完成全品學練考—課后練31頁第三、四題。
板書設計
Recycle 1
—Who's that boy? —He's my friend, John.
—Hi, John. This is my friend, Wang Tong.
—Nice to meet you, Wang Tong.
—Nice to meet you, too.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the USA.
fat thin small long
與本課相關的'趣味游戲
尋找好心人
暈倒在地的山羊叔叔被好心人及時送往醫(yī)院,轉危為安。根據(jù)山羊叔叔的描述,你知道是哪位好心人幫助了他嗎?
It's small. It has a long tail and big eyes.
A B C
答案:B
教學反思
Recycle 1 本身就是將1—3單元的重要內容進行篩選并融為一體,我在教學中將各部分內容都扎實地一一落實。Read aloud 部分主要是通過情景對話把第1單元的句子在特定的情景中呈現(xiàn)出來。作為復習課,在教學中我側重對學生的認讀、領讀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年級下冊英語課件【篇15】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能識讀字母A----Z, 會運用句式What’s your favourite …?詢問。
2. 能力目標 能夠正確識讀26個英文字母,并書寫A----G。
3. 情感目標 學唱英文字母歌并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教學重點:
重點基本能夠聽懂,會說,會讀詞匯:song, favouriteX|k | B| 1 . c|O |m
教學難點:
難點學會用What’s your favourite… ?的語言結構。
教學準備:
點讀機
教學過程:
Step1. Warming up
1. Greetings.(師生激情打招呼)
2. Free talk.
3. Guess:What’s this?
【設計意圖】: 以簡單的小游戲熱身,既復習了之前學習的知識,同時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Step2. Presentation
T: I like oranges/apples.
T: Do you like cats /elephants / dogs?
T: Ok! Thank you to my boys /girls/pupils. You all like some animals. I like animals too. Guess!
T: Dog is my favourite animal.
出示favourite單詞卡,教授favourite單詞。
T: I like singing the English song!
出示song單詞卡,教授song單詞。
What’s my favourite song?
It’s the ABC Song.
What’s the ABC song?
一體機播放視頻the ABC song。
采用不同的方式鞏固新單詞:開火車猜口型你大我小等,讓學生讀的準,說的準。教師及時給予公正的評價,同時注意學生的發(fā)音,及時糾正錯誤。
鞏固練習
T: What’s your favourite song ?
S1:It’s the ABC Song.
S2: It’s the…Song.
【設計意圖】: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呈現(xiàn)新單詞和句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習語言。單詞的教學要放到句型的操練中才有意義。
Step3 Learning the text
1. My favourite song is the ABC song, let’s learn the song together.
字母學習:逐一出示卡片,教學生認讀字母,并糾正學生的發(fā)音。采用開火車、抽查、齊讀、大小聲等方式。教字母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把單詞與字母結合:如:A, apple; B, banana; C, cat…
2. Sing and point.
Step4 Practice
1. 排隊
請幾個同學把名字寫在黑板上,然后按字母順序排列。
2. 查英文詞典
將全班劃分若干小組,由小組長帶頭,帶領大家查詞典。
3. 用身體擺造型,猜字母。
請幾個同學上前用身體擺造型,其他同學猜,猜對者給小組加1分。
4.快速認識字母大小寫
uv WM BDP ygqp sx rn etc
5. 齊唱字母兒歌(一體機出示)
ABCDEFG, clap with me
EFGHI, close your eye
JKLMN, show me ten
LMNOP, listen to me
PQRST, pour the tea
Look at me, I can say from A to T
Moral lessen
Love English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學生自然而然地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既培養(yǎng)了思維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Step5. Test
翻譯句子
What’s your favourite song?
It’s the ABC Song.
Step6. Summary
1.教師帶領學生齊讀板書內容。
2.學唱《A is for apple》
Step7. Homework
回家后,將自己學會的ABC歌曲唱給家長聽。
板書設計:
Module 1 Unit 1 It’s the ABC Song.
What’s your favourite song?
It’s the ABC 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