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發(fā)布時間:2023-03-28 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晚景教案1500字。
俗話說,做什么事都要有計劃和準備。作為人民教師,我們會認真負責對每一堂課做好準備,所以,很多老師會準備好教案方便教學,有了教案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幼兒園教案要怎樣寫呢?下面,我們?yōu)槟阃扑]了惠崇春江晚景教案1500字,或許你能從中找到需要的內(nèi)容。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借助此詩的學習,初步了解題畫詩的特點。借助注釋和有關資料,結合插圖展開聯(lián)想,理解詩意,感受詩人對畫面生動的描述和對生活熱愛的情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結合插圖展開聯(lián)想,理解詩意,感受詩人對畫面生動的描述和對生活熱愛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能借助注釋和有關資料,結合插圖展開聯(lián)想、理解詩意,學習詩人對畫面生動的描述,感受詩人對生活熱愛的情感。
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對詩歌中不理解的地方質疑,整體感知詩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此詩的學習,初步了解題畫詩的特點。借助注釋和有關資料,結合插圖展開聯(lián)想,理解詩意,感受詩人對畫面生動的描述和對生活熱愛的情感。
3、結合插圖展開聯(lián)想,理解詩意,感受詩人對畫生動的描述和對生活熱愛的情感。
一、新知探究
一、導入課題,板書課題
1、小黑板出示小知識。
課外知識積累: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與南宋辛棄疾合稱“蘇辛”。
2、板書課題: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學掛圖。
引導學生讀懂詩題,指導學生觀察教學掛圖上的內(nèi)容;
讓學生知道這是一首題畫詩,是蘇軾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畫《春江晚景》而題詩,寫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讀古詩
1、小黑板出示自學提示
(一)①自由讀古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②能認識“蔞蒿”二字,正確書寫“崇”、“軾”二字。
2、學生自學。
3、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相機出示教學掛圖)。
①識字“蔞蒿”、“崇”、“軾” ②指多名學生讀詩,集體評價,用“/”畫出詩中停頓的地方,再齊讀?;莩?《春江晚景》(宋)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三、再讀古詩,讀懂詩意1、出示自學提示
(二)①再讀古詩,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逐行理解詩意。 ②了解詩人是如何描繪《春江晚景》這幅畫上的內(nèi)容。
2、學生按自學提示自學,教師行間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并適時點拔。
3、教師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 ①指多名學生述說每行詩的意思,教師及時點評。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p>
生: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嬉戲游玩,好像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師:“桃花三兩枝”說明了什么?(兩三枝桃花開放,給我們報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鴨先知”表明鴨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戲。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生:這名話的意思是:河灘上已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出嫩芽,此時正是鮮美的河豚上市之時。
師:“蔞蒿滿地蘆芽短”體現(xiàn)怎樣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愛),“河豚”是畫中的事物嗎?(河豚不是畫中的事物)。
你能結合課文和圖畫進行聯(lián)想嗎?(指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
②在師生共研中讓學生知道這首詩詩人由江邊——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詠畫的景物,描繪竹林、桃花、江水、鴨、蔞蒿、蘆芽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麗景色,第4行詩由畫面景物跳出畫面,展開了極為豐富的想象,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
四、三讀古詩,背誦古詩
1、出示自學提示
(三)①三讀古詩了解題畫詩的特點。 ②背誦古詩。
2、學生進入第三次先學,在學習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①引導學生概括題畫詩的特點。出示《題畫蘭》這首詩?!吧碓谇巾斏项^,突巖深縫妙香稠。非無腳下浮云鬧,來不相知去不留?!弊寣W生結合這兩首詩來了解題畫詩的特點。 ②比一比,看誰背得又對又快。學生背誦古詩。
五、課堂訓練
1、辯字組詞:
崇()蘆()豚()蒿()崇()廬()逐()篙()
2、這首詩中寫詠畫面景物的詩句是:作者展開想象的詩句是:
3、古詩賞析:
①這是一首詩,詩的作者是朝詩人。
②這首詩描寫了時節(jié)的景象,體現(xiàn)了詩人。
學生完成練習,教師了解學生的.練習情況。讀一讀小知識。觀察教學掛圖上的內(nèi)容,讀懂詩題。自由讀古詩。能認識“蔞蒿”二字,正確書寫“崇”、“軾”二字。學生讀詩。再讀古詩,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逐行理解詩意。學生述說每行詩的意思。研讀古詩體會情感。背誦古詩。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拓展。比一比古詩背誦。學生課堂練習。
四、總結回顧學了這首詩,從古詩的內(nèi)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從詩人描給的圖畫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啟發(fā)?
五、作業(yè)布置默寫古詩
六、預習布置了解詩人葉紹翁。收集、閱讀其他關于贊美春天的古詩。
板書設計桃花鴨子畫中蔞蒿蘆芽畫外河豚(聯(lián)想)
教學反思在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的教學上,我依據(jù)語文教學的基本思想,結合這首題畫詩的基本特點,采取了自讀自悟,以讀促學的基本理念。
首先讓學生把古詩讀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讀古詩,讀懂詩意,了解蘇軾是如何描繪《春江晚景》這幅圖上的內(nèi)容。在充分解讀古詩后,讓學生能了解題畫詩的特點,從而在學習中讓學生能讀會背會說。切實使學生的學習做到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其次,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xiàn)古詩教學的大語文觀,在充分地解讀文本、解讀學生的基礎上,要讓教學生活化,學生的學習自主化,教師的指導系統(tǒng)化。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分解為三個階段目標,力爭實現(xiàn)“三維目標”。在每一個階段目標的實現(xiàn)下讓學生能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表達、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課堂內(nèi)外的相關知識,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通過對詩的感情與深入探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最后,在教學策略上,我通過學生對課外知識的了解與積累,以此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通過學生對古詩的賞析、品讀、感悟,進一步培養(yǎng)語感,能感受到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魅力四射,讓師生在課堂活動中,與詩人達成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生樂于表達的情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我認為不論是古詩的教學,還是課文的教學,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都離不開學生的體驗,只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為了不教,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能精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能借助資料了解作者蘇軾。
3、能借助資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理解古詩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4、能背誦古詩,對古詩的學習保持粘稠的愛好。
5、能進行詩配畫或美文積累。
教學重點:能借助書中解釋和資料書來理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當堂課進行詩配畫或美文積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窗們,如今開始我們的《美文誦讀》!
生:快起來,誦起來,大家一路來!(拍手誦詩,之前學過的寫景詩)。
二、新授
(一)誦讀
1、大家背誦的多好啊!今天咱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看屏幕,齊讀課題。(《惠崇春江晚景》)什么意思呢?(惠崇是一個和尚的名字,他畫了一幅畫叫《春江晚景》,讓蘇軾題的詩。)
2、看來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蘇軾。
我們對蘇軾已經(jīng)不陌生了,誰找到了關于蘇軾的資料?向大家介紹一下。(門生通過看書和上網(wǎng)找資料來介紹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聞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廣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識。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是父親蘇洵的長子,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照舊聞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3、下面咱們就來讀讀這首詩吧,(出示頻幕)本身讀一讀,細致要讀準字音。(門生自瀆)咱們班同窗的朗讀能力都很出色,誰來讀給大家聽?(看屏幕幾個門生讀)
4、這幾個同窗讀得都很流利,而且還細致到了咱們學習的停留的讀法。還記得怎么在詩句中標出停留嗎?誰來說說?
(門生說:每句都是兩個字停留,兩個字停留,最后三個字停留。)是如許嗎?(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咱們跟朗讀一路讀一讀。(音頻資料)
(二)學詩
1、好,下面同桌兩小我就行使手中的資料來學習這首古詩,理解詩的意思。(同桌自學古詩意思)
2、學習義務完成了嗎?誰來向大家匯報你的學習成果?(門生說第一句詩的意思: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
3、誰來說說第二句的意思?
(門生說第二句詩意:春天迎來,寒冰溶解,水溫一升高,群鴨彷佛就最早感覺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游玩玩耍了。)
4、后兩句呢?(河灘上已經(jīng)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來了。)有不曉暢的地方嗎?(什么是蔞蒿\蘆芽?看圖了解)
5、誰能把整首詩的意思一路說說?(門生說詩意: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jīng)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來了。)
6、這首詩中哪些句子是寫景的?(前三句)那第四句是寫什么的?(作者的聯(lián)想)
7、再讀這首詩,你感受到什么了?(春天的美景)
(三)背誦瀏覽積累
1、整首詩我們都曉暢了,如今試著背一背。(門生看課件圖背詩。)
2、先生還找到了一些關于這首詩的視頻資料,咱們來瀏覽一下。(看視頻)
3、哪些景色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一說?
把你們說的畫下來好嗎?你可以畫一幅詩配畫,也可以把這兩節(jié)美文課上學習的內(nèi)容進行積累,做成美文積累卡。開始吧?。ㄅ錁贩e累美文卡)
4、展示積累成果。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篇3】
一、教學內(nèi)容
這是蘇軾為惠崇和尚《春江晚景》圖所寫的一首題畫詩,詩中既依畫面所繪,又融進作者的想象,刻畫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和有關資料,結合插圖展開聯(lián)想,理解詩意,感受詩人對畫面生動的描述和對生活熱愛的情感。
3、借助此詩的學習,初步了解題畫詩的特點。其中第2點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理念
1、遵循古詩的教學規(guī)律,引導學生有感情誦讀。
2、把握古詩的特點,因材施教。做到知識活學活用。
3、拓展延伸古詩的內(nèi)容,使語文知識體現(xiàn)在生活和學習中廣泛使用。
4、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通過學生對詩人蘇軾的了解,引出課題。讓學生在對詩題的感知與了解上,知道這是一首題畫詩,寫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然后在讀懂詩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為了能實現(xiàn)教學目標,我依據(jù)學?,F(xiàn)行開展的“先學先教,當堂訓練”的課題研究,我將總目標分解為三個階段目標
第一階段目標:讀古詩,識記詩中生字。要求讀詩正確、流利、有感情。
第二階段目標:再讀古詩,理解詩意;了解詩人是如何描繪《春江晚景》這幅畫上的內(nèi)容。
第三階段目標:了解題畫詩的特點,背誦古詩。
為了能構建高效課堂,深入課題研究,課前我認真鉆研教材,全面解讀文本和學生,充分準備教學用具,大量搜集與這首詩有關的資料,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逐步實現(xiàn)每一階段的教學目標。
一是遵循古詩的教學規(guī)律,認真指導學生反復讀詩,掌握詩篇的韻律節(jié)奏,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在讀詩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語感
1、讀準“蔞蒿”“豚”的字音,并能正確書寫“崇”“軾”“蔞蒿”“豚”等字。
2、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標劃出停頓的地方。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在此后引導學生反復讀。
二是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學資源——教學掛圖。通過學生的自讀自司,在圖文并茂中讓學生理解詩意,學習作者描繪畫面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能深入文本研讀,而且能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描繪事物的基本技能。yjS21.cOM
1、學生能準確理解詩意。
2、了解了作者描繪的方法:第一是有序,從江邊——江中——江岸——聯(lián)想。第二是有物,竹林、桃花、春江鴨、河豚。第三是有理,由畫中想到畫外的河豚上市。
3、由詩人的聯(lián)想,留給學生更廣闊的聯(lián)想空間。
4、進一步感受詩中江南初春美景,和詩人熱愛生活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三是加大知識的學習面,知道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和無窮的魅力。
我在教學中將與本詩相關聯(lián)的詩篇,與本詩相關的知識,通過學生回憶、誦讀,師生共研的方法讓學生知道題畫詩的特點。四是通過課堂訓練,鞏固學生本節(jié)課所學過的知識和內(nèi)容,教師相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于及時輔導。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道這首詩是蘇軾題在宋代畫家惠崇畫的畫《春江晚景》圖上的一首題畫詩。簡單了解蘇軾詩的藝術風格。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了解詩歌大意。激發(fā)學生對詩歌文化的熱愛之情,喚起學生對大自然美景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學重難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全詩,且能說出詩歌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交流了很多描寫春天的詩詞,而且我們還一起學習了杜甫的詩歌《絕句》,下面,請大家一起來背誦一遍。(生一起背誦)
很好!同學們,萬物復蘇的春天總是以它獨特的生命之色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其中,有一位大詩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人,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呀可是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以及散文方面都頗有造詣,與父親和弟弟合稱“三蘇”。請你猜猜他是誰呢?
2、生回答師相機板書:蘇軾非常好!看來同學們都還記得蘇軾這位大詩人,上學期我們曾經(jīng)學過他的兩首詩,誰能背出來!好請你來指名背誦《贈劉景文》《飲湖上初晴后雨》我們一起來一遍師生一起誦讀。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歌(生一起說)師板書:《惠崇春江晚景》來進一步領略他獨特的詩風吧!
二、出示圖畫 欣賞交流
師:請大家看這幅畫喜歡嗎?好那請你仔仔細細地欣賞,然后說一說你的感受生:這是一幅春景圖生:春天的景色很美師:說的很好這是一幅美麗的春景圖,讓我們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機那你知道這幅圖是誰畫的嗎生答師:對(惠崇)請大家一起大聲說出來生齊讀惠崇師簡單介紹:他是宋代的一名和尚,也是一位著名的畫家和詩人。這幅畫是惠崇所作,但是這首詩呢是蘇軾看完這幅畫以后在畫上題的一首詩,詩的'題目就是《惠崇春江晚景》。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詩的內(nèi)容師板書
三、初讀古詩了解詩意感悟詩情
1、先自己練習朗讀,然后讀給大家聽,好嗎?
2、誰能準確流利地讀一讀指名朗讀
3、讀的不錯流暢還有韻味。那么,請大家邊朗讀邊看圖,哪些詩句描寫的景色是你在圖上可以看到的呢?生: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蘆蒿滿地蘆芽短
4、師:具體寫了畫上的哪些景物?請你動動手,用筆畫一畫生:竹子桃花春江水鴨子蘆蒿師:很好那整幅畫面給你什么感覺呢生:很美感覺春天的景色很美我很喜歡把你的感覺通過朗讀能表現(xiàn)出來嗎誰來試一試生朗讀師:太棒了!老師感覺你讀出了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大家一起來讀一遍
5、這幅畫呀很美!詩人蘇軾非常喜歡,他仔細欣賞一番,不僅寫出了畫面上所畫的景物,還由畫面的景物產(chǎn)生了豐富合理的想象,請大家看看,哪些景物是畫面上沒有的,而是作者靠著想象寫出來的呢?(河豚)生: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時”師:對的這首題畫詩再現(xiàn)了原畫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了詩人合理的想象,與原畫相得益彰?!爸裢馓一ㄈ齼芍?,春江水暖鴨先知”,開頭兩句緊緊抓住畫面景物,又突出重點。竹林、桃花為江岸之景;鴨子為江中之景,是畫面的重心所在。詩人在這里憑感覺和想象再現(xiàn)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畫面無法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了出來?!笆V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兩句前者仍是畫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詩人的想象。遍地蔞蒿,蘆葦剛剛吐芽,點出正是江南二月。詩人正是看到畫面上的蔞蒿和蘆葦,便想到河豚生活在近海,每到春季江水上漲的時候,便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然后再游回到近海。這句雖離開畫面,但仍寫春江,題畫而不拘泥于畫。這首詩虛實相生,不僅真實地再現(xiàn)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過想象彌補了畫面所不能表現(xiàn)的內(nèi)容,生動形象而又極富生活氣息。
6、師:請同學們再讀一讀全詩,仔細想想,作者的想象之筆還落在了哪些字眼上呢?請你再認真讀讀第二句,動動手,畫一畫。
生:暖知鴨子感覺到了水溫的變化,這是作者自己的想象,這一想象使得畫面更加生動有趣。
四、結合圖畫講述詩歌大意
1、同學們看著這幅圖,講講詩歌的大意,好嗎?誰來講
2、誰能有感情地背誦詩歌請
五、延伸拓展
蘇軾的名詩名文何其多啊請同學們讀讀下面的詩句!再背一背你積累到的
略
好下課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篇5】
教學目標:
運用多種識字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字詞語。
通過朗讀詩歌讓學生感受和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設疑自探。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談話:同學們喜歡春天嗎?你們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呢?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惠崇春江曉景》。(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簡介惠崇?;莩缡潜彼斡忻漠嫾?,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瓡跃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根據(jù)課題,提出問題。
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預設:1、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三)提示引路,學生自探。
(1)借助拼音,自學本課的生字。
(3)借助注釋、聯(lián)系詩句、觀看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并說一說每一句詩的意思。
(4)品讀詩句,你看到了什么景象?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二、解疑合探。
1、檢查生字學習情況。(指名讀,糾錯,開火車讀。)
2、朗讀古詩。(指名讀、齊讀)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1)這首詩描寫()季。
(2)這首詩描寫的景物有()、()、()、()、()()。
(3)認識蔞蒿、蘆芽、河豚。
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
蘆芽:蘆葦?shù)哪垩俊?/p>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誦、背誦古詩并會默寫。
教學步驟:
(一)出示《春江曉景》圖,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簡介惠崇?;莩缡潜彼斡忻暮蜕?,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瓡跃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讀詩句,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1、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2、組內(nèi)交換意見,掃除障礙。
3、指名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發(fā)學生展開想象。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節(jié)奏、語調、語速)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
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
蘆芽:蘆葦?shù)哪垩俊?/p>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2)抓住詩中具體景物,展開豐富想象。
①邊吟誦,邊想象畫面。
②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nèi)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明確: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筍從土里鉆出。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明確:不是,是作者依據(jù)畫面景物展開的想象。
(四)小結。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確: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xiāng)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明確: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引發(fā)的聯(lián)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chǎn)卵繁殖的季節(jié)。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對照畫面朗讀。
2、背誦古詩,想象畫面。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篇7】
講完《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時,我有以下兩點反思。
首先是正講課時,有個學生提問:“老師,為什么不說春江水暖魚先知,怎么說鴨先知呢?”我當時一怔,有點措手不及,不過表揚了她之后,解釋道:魚在深水中,水里的溫度變化不大,魚不太敏感,所以,還是鴨先知。如果在表揚這位提問的同學時,也提出:對啊,同學們想想春江水暖,到底是魚先知還是鴨先知呢,詩人蘇東坡為什么要這樣寫呢,這樣一來就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從一時一地一節(jié)課引入了廣闊的生活時空及網(wǎng)絡天地,從而實現(xiàn)綜合性學習。學生探索的意識與質疑精神也會倍加鼓勵,且在年長日久間獲得超升??梢娭挥虚_闊視野,才會讓師生都生成新的發(fā)現(xiàn),生成新的行動。
其次,《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意境幽遠,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記憶里,久久不能忘懷。全詩用白描手法簡潔的寫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風,如臨其境。因此我從感性知識入手,通過讀,以讀解義、以讀悟情。結合注釋理解了“三兩枝”、“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的意思。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巧妙點撥,橫向遷移,最終化解難點。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體會了詩的情感,進入了詩的意境。在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出現(xiàn)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每堂課只要精心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就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篇8】
教材說明:
《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是宋代詩人蘇軾為惠崇的畫作的題畫詩。詩歌語言精練,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全詩用白描手法簡潔的寫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風,如臨其境。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生字,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2、讓學生了解《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的意思。能夠描述詩中所描繪的場景,體會詩人的心情,并熟讀成誦。
3、激發(fā)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學策略:
從感性知識入手,通過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巧妙點撥,橫向遷移,最終化解難點。
教學準備:
查閱詩人資料,搜集相關古詩;
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大家喜歡古詩嗎?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
請生介紹作者蘇軾,揭示課題。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師: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
2、范讀(出示課件)
3、分組讀詩。
4、齊讀古詩。
三、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1、學習第一句(出示第1、2行)。
(1)指名讀
(2)點擊重點詞:三兩枝、鴨先知。
(3)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
(4)師歸納,生質疑。
(5)師生交流。
(6)指導朗讀:想想詩句意境,指導朗讀。
(7)總結學法
2、學習第二句(課間出示3、4行)
(1)出示句子,指名讀、齊讀。
(2)學生自讀,再集體交流。
師:想象當時的情景,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
3、描述全詩的畫面,背誦古詩。
4、出示問題,反饋所學知識。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里什么?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5、學生小結學法:解題目————知作者————-釋詞句————懂詩意————品詩味。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篇9】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戲的鴨子最先察覺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長滿了蔞蒿,蘆葦也長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赜蔚浇永飦砹恕?/p>
北飛的大雁就像那向北歸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點掉隊離群。
遠隔千里就已經(jīng)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jié)吧。
注釋:
惠崇(亦為慧崇):福建建陽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詩能畫。《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畫名,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錢鐘書《宋詩選注》中為“曉景”。諸多注本,有用“曉景”、有用“晚景”,此從《東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蘆芽:蘆葦?shù)挠籽浚墒秤谩?/p>
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鲀”,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chǎn)于我國沿海和一些內(nèi)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上:指逆江而上。
歸鴻:歸雁。破群:離開飛行隊伍。
依依:不舍之貌。歸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詩:“一去紫臺連朔漠。”
更待:再等;再過。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江南春》;
3.理解詩句,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4.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砭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讀詩句
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三、深入探究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字音、停頓、語調、語速等)。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減緩想象難度。
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
蘆芽:蘆葦?shù)哪垩俊?/p>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nèi)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不是,是作者依據(jù)畫面景物展開的想象。)
四、小結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xiāng)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所進行的聯(lián)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chǎn)卵繁殖的季節(jié)。)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l.指名背誦第一首詩。
2.描述詩意。
詩人蘇軾筆下描繪畫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現(xiàn)實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二、揭示課題
1.《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2.介紹作者:
杜牧,字牧之,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土,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三、自學古詩
1.自由誦讀古詩。
2.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樓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點?(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xiāng),迎風招展的酒旗。)
6.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xiāng)、山城、酒旗、春風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7.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8.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9.背誦古詩
四、小結
兩首古詩同是詩人筆下描繪的江南春景,可表達的思想感情卻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樣體會出來的。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默寫《江南春》。
3.抄寫生字詞兩遍。
4.依據(jù)《江南春》這首詩歌的內(nèi)容,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江南春》;
3.理解詩句,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4.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砭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讀詩句
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三、深入探究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字音、停頓、語調、語速等)。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減緩想象難度。
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
蘆芽:蘆葦?shù)哪垩俊?/p>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nèi)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不是,是作者依據(jù)畫面景物展開的想象。)
四、小結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xiāng)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所進行的聯(lián)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chǎn)卵繁殖的季節(jié)。)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l.指名背誦第一首詩。
2.描述詩意。
詩人蘇軾筆下描繪畫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現(xiàn)實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二、揭示課題
1.《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2.介紹作者:
杜牧,字牧之,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土,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三、自學古詩
1.自由誦讀古詩。
2.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樓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點?(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xiāng),迎風招展的酒旗。)
6.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xiāng)、山城、酒旗、春風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7.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8.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9.背誦古詩
四、小結
兩首古詩同是詩人筆下描繪的江南春景,可表達的思想感情卻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樣體會出來的。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默寫《江南春》。
3.抄寫生字詞兩遍。
4.依據(jù)《江南春》這首詩歌的內(nèi)容,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六、板書設計
教案示例二
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
1.了解兩首古詩所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誦、背誦兩首古詩并會默寫。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一首詩《惠崇春江晚景》,理解詩句的意思,背誦古詩。
教學步驟:
(一)出示《春江曉景》圖,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簡介惠崇?;莩缡潜彼斡忻暮蜕校漠嫾?,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瓡跃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讀詩句,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1.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2.組內(nèi)交換意見,掃除障礙。
3.指名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發(fā)學生展開想象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節(jié)奏、語調、語速)。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
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
蘆芽:蘆葦?shù)哪垩俊?/p>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2)抓住詩中具體景物,展開豐富想象。
①邊吟誦,邊想象畫面。
②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nèi)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明確: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筍從土里鉆出。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明確:不是,是作者依據(jù)畫面景物展開的想象。
(四)小結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確: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xiāng)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明確: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引發(fā)的聯(lián)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chǎn)卵繁殖的季節(jié)。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對照畫面朗讀。
2.背誦古詩,想象畫面。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二首詩《江南春》,理解詩句的意思,背誦古詩。
教學步驟:
(一)復習引入
1.指名背誦第一首詩。
2.指名描述詩意。
過渡:詩人蘇軾筆下描繪畫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現(xiàn)實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二)揭示課題
1.解題《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2.介紹作者:
杜牧,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士,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三)自學古詩;自主探究
1.自由練習朗讀古詩。
2.借助工具書,自學古詩,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樓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點?
明確: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xiāng),迎風朝展的酒旗。
6.歸納: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xiāng)、山城、酒旗、春風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7.討論: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8.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9.背誦古詩
(四)延伸拓展
1.兩首古詩同是詩人筆下描繪的江南春景,可表達的思想感情卻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樣體會出來的。
2.為《江南春》完成一幅詩配畫。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默寫《江南春》
3.為課后生字擴詞。
4.用自己的話說說兩首詩的意思。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該教學設計示例注重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充分聯(lián)想詩歌及畫面給我們所描述和描繪的美景,在聯(lián)想及想象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教案延伸讀
江南春教案7篇
關于與“江南春教案”相關的議題是本文的主題,我們希望這些經(jīng)驗能夠幫助您更好地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在老師日常工作中,教案課件也是其中一種,老師在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不能敷衍了事。教案是實現(xiàn)高效教學的不可或缺要素之一。
江南春教案 篇1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江南春》;
3.理解詩句,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4.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砭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字音、停頓、語調、語速等)。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減緩想象難度。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nèi)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xiāng)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所進行的聯(lián)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chǎn)卵繁殖的季節(jié)。)
l.指名背誦第一首詩。
2.描述詩意。
詩人蘇軾筆下描繪畫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現(xiàn)實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杜牧,字牧之,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土,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1.自由誦讀古詩。
2.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1)指名朗讀。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樓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點?(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xiāng),迎風招展的酒旗。)
6.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xiāng)、山城、酒旗、春風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7.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8.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兩首古詩同是詩人筆下描繪的'江南春景,可表達的思想感情卻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樣體會出來的。
1.背誦課文。
2.默寫《江南春》。
3.抄寫生字詞兩遍。
4.依據(jù)《江南春》這首詩歌的內(nèi)容,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教學目標?:
1.了解兩首古詩所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誦、背誦兩首古詩并會默寫。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一首詩《惠崇春江晚景》,理解詩句的意思,背誦古詩。
教學步驟?:
1.簡介惠崇?;莩缡潜彼斡忻暮蜕?,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瓡跃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1.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2.組內(nèi)交換意見,掃除障礙。
3.指名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節(jié)奏、語調、語速)。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2)抓住詩中具體景物,展開豐富想象。
①邊吟誦,邊想象畫面。
②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nèi)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明確: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筍從土里鉆出。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確: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xiāng)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明確: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引發(fā)的聯(lián)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chǎn)卵繁殖的季節(jié)。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對照畫面朗讀。
學習目標:
學習第二首詩《江南春》,理解詩句的意思,背誦古詩。
1.指名背誦第一首詩。
2.指名描述詩意。
江南春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要求會寫的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掛圖或投影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話導入《竹枝詞》
同學們見過“太陽雨”嗎?一邊下雨,另一邊卻陽光燦爛。有一句詩說得好——(試探學生是否預習),嗯,就是我們本課要學的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二、指導學習詩句
1.學生交流了解到的有關劉禹錫的資料。
2.簡介竹枝詞。
“竹枝詞”是流行于古三峽地域的一種民歌,含思宛轉,清韻悠遠,音調和諧,明朗歡快。人們在勞作之余,成群結隊在江邊、堤畔吹笛、擊鼓,邊唱邊舞,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情,驅散一天的疲勞,是三峽人民最喜愛的娛樂方式。劉禹錫在夔州,經(jīng)常見到這種場面,極為欣賞,因而填寫了許多“竹枝詞”,今天要學的就是其中廣為流傳的一首。
3.理解詩意。
(1)指名朗讀,齊讀。
(2)借助注釋,自讀并思考詩句的意思。
(3)同桌互說,再全班交流。
“楊柳青青江水平”:江邊的楊柳青青,垂著綠色枝條,大江水面平靜。
“聞郎江上唱歌聲”:只聽到江面上傳來情郎唱歌的聲音。
“東邊日出西邊雨”:東邊出太陽,西邊卻下著雨。
“道是無晴還是晴”:說不是晴天吧,卻還是有晴的地方。
(4)朗讀全詩,再指名把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4.讀中想象。
(1)讀了這首詩的前兩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場太陽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邊,看到江邊的楊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綠,江水平靜,耳畔忽然傳來一陣熟悉的歌聲,原來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這首詞的后兩句寫出了少女什么樣的心理?
三、指導朗讀、背誦
背誦《竹枝詞》。
四、作業(yè)
1.默寫這兩首古詩。
2.課外搜集劉禹錫的其他《竹枝詞》讀一讀。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了解學生積累的描寫江南春景的古詩:《憶江南》(白居易)、《江南》(漢樂府)等。
2.引入《江南春》。
3.介紹作者。
二、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教師示范讀、同學練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和節(jié)奏。
2.結合注釋了解詩意,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千里鶯啼綠映紅”:千里江南,黃鶯歌唱,綠樹映紅花。
“水村山郭酒旗風”:依山傍水的山村、城鎮(zhèn),酒旗迎風飄揚。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北朝建的成百上千的寺廟,正沐浴在如煙細雨中!
4.體會詩人對江南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的贊美感慨之情。
5.再練讀詩句,讀出節(jié)奏與情感。
三、朗讀并背誦古詩
江南春教案 篇3
設計思路:
1。引導學生重走詩歌作者從構思到成型的創(chuàng)作思路,在探究思路的過程中了解詩人的特定心意,在探索詩詞的創(chuàng)作技法的同時感受詩詞意境,從而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養(yǎng)和提升。
2.將學生自己與詩詞作者同位思考,在追溯詩人的心靈軌跡的同時體驗自己的心靈波動;
3.在還原和再現(xiàn)文本語言所創(chuàng)設的人物場景、事物場景、虛擬場景、心靈場景過程中,去認識人物的本質特征,感受人物跳動的情感脈搏,再現(xiàn)其音容笑貌;去探究事物的來龍去脈,認識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去把握景物的各種特征,欣賞其外在和內(nèi)在美。在此基礎上探求語言的表達方式,文本的構筑法則,文化的博大精深、價值的核心體系。
4.探索一條詩詞教學和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全新思路,追求“以詩化人、以詩寓趣、以詩育人、以詩增智”的理想效果。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能借助資料了解作者。
3、能借助資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理解古詩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4、能背誦古詩,對古詩的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
5、能進行詩配畫或美文積累。
能借助書中注釋和資料書來理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
1.堂課進行詩配畫或美文積累。
2. 表現(xiàn)春天情調和表現(xiàn)凄涼情調的樂曲磁帶。
3. 搜集贊美春天的詞語、詩句。
1.孩子們,你們喜歡春天嗎?(喜歡)老師也喜歡春天,能向大家說說你眼中的春天嗎?
2.是啊,春天是個五彩繽紛的季節(jié)。正因為春天的美麗,從古到今,有很多詩人贊不絕口,寫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篇,聽說你們能背許多描寫春天的古詩,是真的嗎?敢不敢讓老師來考考你們?(敢)老師出示圖畫,看誰能又快又準地說出圖上畫的是哪首詩描寫的景色?
1.(課件出示惠崇畫的.《春江晚景》圖),見過這幅圖嗎?你們覺得這圖上畫的是哪首詩描寫的景色?
1.這是惠崇畫的《春江晚景》圖。宋代詩人蘇軾為這幅畫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惠崇春江曉景》。(課件出示《惠崇春江曉景》詩)板書課題。
這首詩就是蘇軾為惠崇畫的《春江晚景》而寫的。
1、課前我們已經(jīng)查閱了和課文有關的資料,誰能結合你查閱的資料談談你對蘇軾、惠崇的了解?(學生交流有關資料)
△(課件)簡介惠崇:北宋有名的和尚,能詩善畫,尤善畫鵝、鴨等小動物。
△(課件)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砭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1.自讀詩文,讀準字音。
(課件)提示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詩文,讀的時候要注意把字音讀準,把文讀順。
2.檢查自學情況:
②找出難記的字,交流識記方法。
③借助多種方法落實生字教學的任務,在上下文中理解字、詞。如:曉、暖、滿、短、欲等。(學生互動,教師點撥。)
1.咱們班同學的朗讀能力都很出色,誰來讀給大家聽?
3. 師大聲范讀,生小聲跟讀。
5、這幾個同學讀得都很流利。古詩文有一個特點,具有韻律美,我們可以通過停頓和聲調把它表現(xiàn)出來。該怎么在詩句中標出停頓呢?誰來說說?
是這樣嗎?
(課件)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咱們一起讀一讀。
江南春教案 篇4
1、播放優(yōu)美的春天的視屏,讓學生用所學過的詞語描繪剛才所看到的情景。
過渡:春天一直以來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繪和歌頌的對象,在同學們的記憶中又有哪些描寫春天的詩句?
2、指名背誦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
3、引出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全詩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綺麗景色。
1、介紹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2)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1)指名朗讀,集體正音。
(2)分組讀。然后齊讀全詩,注意停頓。
4、再讀古詩,結合旁邊的注釋,理解詞語或詩句的意思。
5、學生交流收獲,提出不懂的地方。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想想“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學生交流對詞語的理解。集體訂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虛指,在這指的是遼闊的江南地區(qū)。
4、體會第一句詩的意思。可指名讓學生說(遼闊的江南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xiāng),迎風招展的酒旗。)
5、看圖、配樂輔助,指導學生讀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話描述感受到的內(nèi)容。
1、提問,詩歌的后兩行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晴景嗎?
2、學生默讀后兩行詩,體會一下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教師及時的補充背景知識(南朝統(tǒng)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企圖依靠神靈的庇護,永保江山穩(wěn)固。)
4、教師小結:南朝統(tǒng)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企圖依靠神靈的庇護,永保江山穩(wěn)固。可是時移世易,當年的許許多多的寺廟,有多少樓臺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之中了呢?
5、帶著理解,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6、練習背誦古詩。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組交流:這首詩抓住了哪些景物來描寫春天?描繪了春天怎樣的畫面?
1、小組交流探討。
師:“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jié),讓我們一起來咱們春天吧!
依據(jù)《江南春》這首詩歌的內(nèi)容,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江南春教案 篇5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有朗讀古詩的興趣。
1、出示課文插圖:圖中畫了誰?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說)清代有一位詩人為這寫了一首詩,你想讀讀嗎?
(一)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由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同桌對讀,檢查字音。
3、再自由讀,說說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說。
(二)圖文結合,再讀感悟。
2、多美的一首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讀詩想畫面。
1、師配樂讀古詩,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從“林樾”、“鳴蟬”可以知道這首古詩是寫哪個季節(jié)的?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認讀。
2、指導學生觀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師范寫,同時講解。
4、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1、自由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同桌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互相糾正讀錯的字音。
引導學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圖上還有什么?詩人是怎樣寫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1、個別讀。
2、全班交流。
1、出示帶音節(jié)的生字認讀。
2、去掉音節(jié)認讀。
學生背誦其他自己學會的詩,比如楊萬里的詩,或描寫夏天的詩等。
1、練習書寫生字。
江南春教案 篇6
了解春天的景色特征。
了解古詩詞的內(nèi)容,能正確、流利、有韻味地讀誦古詩詞。
想像畫面,感受古詩詞語言和意境之美。
培養(yǎng)幼兒對古詩的學習興趣。
板書、課件、江南春天的畫、《高山流水》**
一、導入
1問孩子們,寒冷的冬天已經(jīng)離開了我們,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
2春天來了。孩子們想一想。春天是什么樣的?
三。孩子們正在談論北方的春天。你知道南方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嗎?有一位名字叫杜牧的人寫了一首詩,詩的名字叫《江南春》,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
二、古詩學習
1、老師介紹作者
2、老師美讀古詩。老師讀了這首詩的前兩句話,請告訴孩子們這首詩里有什么?
3、教師小結: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xiāng)、山城、酒旗、春風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4.展示**以幫助兒童理解古代詩歌。到處都是黃鶯,綠葉紅花相映。依山傍水的城鄉(xiāng),是一面迎風飄揚的酒旗。
5.學習這首詩的最后兩句話,請告訴孩子這首詩是什么?老師講解后兩句。
6當時南朝統(tǒng)治者修建佛寺,希望江山穩(wěn)定??墒菚r移世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樓臺意境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之中了呢?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7、請幼兒看電腦課件。
8、領讀古詩。
9、幼兒有韻味地朗讀、背誦古詩。
去大自然看春天,畫一幅春天的圖畫。
江南春教案 篇7
一、情景引入
1、播放優(yōu)美的春天的視屏,讓學生用所學過的詞語描繪剛才所看到的情景。
過渡:春天一直以來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繪和歌頌的對象,在同學們的記憶中又有哪些描寫春天的詩句?
2、指名背誦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
3、引出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全詩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綺麗景色。
二、自學古詩,整體感知
1、介紹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2、學生自由誦讀古詩。
要求:(1)讀準字音,注意節(jié)奏。
(2)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3、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集體正音。
(2)分組讀。然后齊讀全詩,注意停頓。
4、再讀古詩,結合旁邊的注釋,理解詞語或詩句的意思。
5、學生交流收獲,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復誦讀,體會詩意
(一)前兩行——晴景、寫今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想想“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學生交流對詞語的理解。集體訂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虛指,在這指的是遼闊的江南地區(qū)。
4、體會第一句詩的意思。可指名讓學生說(遼闊的江南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xiāng),迎風招展的酒旗。)
5、看圖、配樂輔助,指導學生讀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話描述感受到的內(nèi)容。
(二)后兩行——雨景、懷古
1、提問,詩歌的后兩行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晴景嗎?
2、學生默讀后兩行詩,體會一下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教師及時的補充背景知識(南朝統(tǒng)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企圖依靠神靈的庇護,永保江山穩(wěn)固。)
3、集體討論(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4、教師小結:南朝統(tǒng)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企圖依靠神靈的庇護,永保江山穩(wěn)固??墒菚r移世易,當年的許許多多的寺廟,有多少樓臺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之中了呢?
5、帶著理解,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6、練習背誦古詩。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組交流:這首詩抓住了哪些景物來描寫春天?描繪了春天怎樣的畫面?
1、小組交流探討。
2、匯報交流成果。
五、拓展延伸
師:“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jié),讓我們一起來咱們春天吧!齊讀古詩:
春日 題畫
[宋] 朱熹 [清] 袁牧
勝日尋芳泗水濱, 村落晚晴天,
無邊光景一時新。 桃花映水鮮。
等閑識得東風面, 牧童何處去?
萬紫千紅總是春。 牛背一鷗眠。
六、作業(yè)
依據(jù)《江南春》這首詩歌的內(nèi)容,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七、板書設計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景
煙雨樓臺 憂國憂民之情
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蘇教版語文第八冊第一單元的內(nèi)容。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素負盛譽的寫景詩。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了江南地區(qū)的風物,描繪了江南明麗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鮮明,情味雋永。一首七言絕句,能展現(xiàn)出這樣一幅廣闊的畫卷,真可謂“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繪千里江南明媚可愛的春光的同時,也慨嘆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諷喻之意。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理解重點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讀中感悟,并能展開想象,體會是人表達的感情。
4、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通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象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江南春》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上下來,我感到特別的失落。雖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抓住目標進行有層次的教學,體現(xiàn)了以讀為主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走進了美的意境,但是還有很多的不足,試梳理如下,以作今后教學之鑒。
一、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我想首先是我個人的親和力不夠,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另外就是教師的語言不能打動學生,而且在個別問題提出后,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這也是造成學生思維阻礙的一個原因。這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激發(fā)學生積極動腦,大膽發(fā)言的欲望?
二、對教材的解讀能力不夠。比如說在對“鶯啼”的理解時,有學生就說這里的鶯是指黃鶯,我沒有及時的更正,因為自己當時也不敢肯定,上完課之后,細細的分析了一下,“鶯”不能單指“黃鶯”而是包括了春天里各種各樣的鳥類。
三、在第一句中的“綠映紅”中的“映”字,學生體會的很好,學習完第二句后,我想讓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前兩行的江南的明朗絢麗之美,但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的引導還不夠巧妙,讓學生體會的不夠細,其實這兩種美也是相互映襯的,可惜我沒有點到。
四、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不夠。在課堂中反映出的問題就是,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得不夠緊湊,在講解詩意的時候浪費了過多的時間,以致后面的對詩人的情感感悟時,只是浮光掠影。
認真?zhèn)浜谜n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只要多學習、多鉆研,我想我們會上出更多高效地課??偠灾?,一節(jié)有效,精彩紛呈的課,離不開教師“精心”的預設,也不能沒有學生精彩的生成。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中處處閃現(xiàn)的生成點,學習處理好生成點中的智慧火花。
古詩江南春教案
欄目小編費盡心思整理了最新的"古詩江南春教案",閱讀完后,您的知識將得到豐富。老師早早地準備好每節(jié)課的教案和課件,每位老師都需要將教案課件設計得更加完善。上課時,老師會依照教案課件進行實施。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1)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句,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4.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學習重難點:理解詩句,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1.簡介惠崇?;莩缡潜彼斡忻暮蜕校漠嫾?,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纭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1.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2.組內(nèi)交換意見,掃除障礙。
3.指名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節(jié)奏、語調、語速)。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2)抓住詩中具體景物,展開豐富想象。
①邊吟誦,邊想象畫面。
②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nèi)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明確: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筍從土里鉆出。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確: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xiāng)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明確: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引發(fā)的聯(lián)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chǎn)卵繁殖的季節(jié)。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對照畫面朗讀。
2.背誦古詩,想象畫面。
[《春江曉景》 教案教學設計]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2)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江南春》;
3.理解詩句,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4.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砭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字音、停頓、語調、語速等)。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減緩想象難度。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nèi)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xiāng)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所進行的聯(lián)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chǎn)卵繁殖的季節(jié)。)
l.指名背誦第一首詩。
2.描述詩意。
詩人蘇軾筆下描繪畫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現(xiàn)實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杜牧,字牧之,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土,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1.自由誦讀古詩。
2.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1)指名朗讀。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樓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點?(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xiāng),迎風招展的酒旗。)
6.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xiāng)、山城、酒旗、春風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7.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8.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兩首古詩同是詩人筆下描繪的'江南春景,可表達的思想感情卻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樣體會出來的。
1.背誦課文。
2.默寫《江南春》。
3.抄寫生字詞兩遍。
4.依據(jù)《江南春》這首詩歌的內(nèi)容,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教學目標?:
1.了解兩首古詩所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誦、背誦兩首古詩并會默寫。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一首詩《惠崇春江晚景》,理解詩句的意思,背誦古詩。
教學步驟?:
1.簡介惠崇?;莩缡潜彼斡忻暮蜕?,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瓡跃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1.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2.組內(nèi)交換意見,掃除障礙。
3.指名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節(jié)奏、語調、語速)。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2)抓住詩中具體景物,展開豐富想象。
①邊吟誦,邊想象畫面。
②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nèi)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明確: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筍從土里鉆出。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確: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xiāng)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明確: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引發(fā)的聯(lián)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chǎn)卵繁殖的季節(jié)。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對照畫面朗讀。
學習目標:
學習第二首詩《江南春》,理解詩句的意思,背誦古詩。
1.指名背誦第一首詩。
2.指名描述詩意。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能背誦古詩。
2、能根據(jù)相關資料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誦讀,感受作者這首題畫詩中寫實與想象相結合的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出示春江曉景圖,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簡介惠崇?;莩缡潜彼斡忻暮蜕?,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瓡跃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1讓學生借助拼音,讀通讀順古詩。
2、教師范讀。
3、指生讀。
5、講解學生不理解的詞語的含義:
蔞蒿:一種生長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莖高四、五尺,剛生時柔嫩香脆,可以吃。
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鲀”,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chǎn)于我國沿海和一些內(nèi)河。
6、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含義,教師予以補充。
7、學生齊讀詩歌。
1、出示春江曉景圖,讓學生找出圖詩對應的地方(竹外桃花三兩枝、鴨子、蔞蒿滿地蘆芽短)
2、找生指出古詩中詩人想象的地方(春江水暖鴨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時)
3、學生自由讀古詩,想象作者的寫實與想象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學生互議所體會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學生反復練讀。
四、熟讀成誦,感悟意境。
2、全班背誦古詩,學生能自然感悟詩歌意境。
課外誦讀一篇寫春的古詩。
[惠崇《春江曉景》教學設計 (西師版三年級下冊)]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兩首古詩所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誦、背誦兩首古詩并會默寫。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一首詩《惠崇春江曉景》,理解詩句的意思,背誦古詩。
教學步驟:
1.簡介惠崇?;莩缡潜彼斡忻暮蜕?,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瓡跃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1.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2.組內(nèi)交換意見,掃除障礙。
3.指名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節(jié)奏、語調、語速)。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2)抓住詩中具體景物,展開豐富想象。
①邊吟誦,邊想象畫面。
②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nèi)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明確: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筍從土里鉆出。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確: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xiāng)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明確: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引發(fā)的聯(lián)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chǎn)卵繁殖的季節(jié)。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對照畫面朗讀。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詩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體會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2、運用電教媒體,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想象、作畫、寫作能力。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2、解題:詩中的園是我們常說的公園嗎?誰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
3、介紹作者(用網(wǎng)上資料示作者情況)。
4、初讀,大體了解詩的內(nèi)容。
5、師示范朗讀。
6、生隨師小聲朗讀,體會讀音的準確性。
7、投影課本上的插圖:生自讀詩,借助字典和插圖,想句子的意思,并標出不懂的詞語。
8、字詞質、釋疑。
(應:原意“應該”,這里當“大概”、“可能”講。
9、指名逐句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大概主人愛惜園中的青苔,怕前來賞園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壞。我輕輕地敲著柴門,好久地沒有人來開。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看,一枝粉紅的杏花正伸出墻頭來。)
10、指導讀,讀出詩的韻味來: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11、啟發(fā)想象:
①、詩人并沒有進園,他怎么知道園中早已是滿園春色呢?
14、試試:將本詩用自己的話改作一下(可以是詩,也可以是散文。)
15、習作,交流,評議。
16、背誦詩句。
17、小結:作者看花雖然進不了門,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過學習和體會詩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氣息和美好的春景。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5)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有朗讀古詩的興趣。
1、出示課文插圖:圖中畫了誰?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說)清代有一位詩人為這寫了一首詩,你想讀讀嗎?
(一)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由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同桌對讀,檢查字音。
3、再自由讀,說說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說。
(二)圖文結合,再讀感悟。
2、多美的一首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讀詩想畫面。
1、師配樂讀古詩,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從“林樾”、“鳴蟬”可以知道這首古詩是寫哪個季節(jié)的?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認讀。
2、指導學生觀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師范寫,同時講解。
4、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1、自由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同桌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互相糾正讀錯的字音。
引導學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圖上還有什么?詩人是怎樣寫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1、個別讀。
2、全班交流。
1、出示帶音節(jié)的生字認讀。
2、去掉音節(jié)認讀。
學生背誦其他自己學會的詩,比如楊萬里的詩,或描寫夏天的詩等。
1、練習書寫生字。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6)
在教學這一課之前,我就琢磨著,有關春天的古詩這么多,編者為什么要把這兩首詩歌放到一起呢?我們知道,古人很多的寫景狀物文章其實都是在借此抒發(fā)自己的心情。那么這兩位到底想告訴我們啥呢?我的目光停在了這兩個作者身上,還真讓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顥在思想上都是有點反對佛教的。杜牧詩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即有人認為是對南朝(宋、齊、梁、陳)尊崇佛學造成國家動蕩衰亡的絕佳諷刺。
從根本上說,儒家重視人生的現(xiàn)實,重視社會組織和人際關系。故而要求從個人本身開始,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使每一個人都在家庭、國家處于適當?shù)牡匚唬赃_到家庭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太平的目的,這是積極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則認為人生是痛苦,社會是苦海,要求人們出家,脫離現(xiàn)實,以達成佛的目的。這是消極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而理學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正是與外來文化的沖擊,即佛教的刺激和挑戰(zhàn)息息相關,理學的出現(xiàn),實質上就是儒家學說針對佛教挑戰(zhàn)而作出的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回應。程顥作為南宋理學的奠基者,他所提出的心即天以及性無內(nèi)外的命題,把心、性、天統(tǒng)一起來。崇尚天人合一。
《春日偶成》是宋詩詞中獨具特色的理趣詩之一,確受理學的影響。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理學家的理趣同藝術情趣具有了相同點:都體現(xiàn)了主體的樂的狀態(tài)。表面上看,這是一首春游詩,但是一個樂字,包含著他對獲得人生的真理的欣慰。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才算是讀懂他的余心樂了。
不過,對于小學生而言,這首詩雖充滿理趣,但形象鮮明,語言也淺顯易懂,僅僅作為游春詩來欣賞,也是好的。
補記:
習慣篇之關于日記
日記日記,天天要記,一天不記,就要忘記。
這是二十幾年前,我的一個小學同學寫在我的日記本上的一首打油詩。這是我目前保留著的第一本日記,封面上還有毛主席像呢。翻開它,你就會進入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個小學生的稚嫩的心靈世界。日記就是在記錄歷史,日記就是一個人的史記。如今的孩子,喜歡寫日記的,能夠堅持的還真得不多。寫日記也是需要一定的閑情雅致和毅力的?,F(xiàn)在的很多人這兩點都缺。
我問了一下班級的孩子,不喜歡寫日記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怎么寫,沒有內(nèi)容寫,沒有話說。確實是這樣,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沒有精彩的生活感悟,是無法寫出精彩的文章的。要讓孩子過上精彩的生活有些難度,但是讓孩子們用心去發(fā)現(xiàn)精彩的生活,相對來說,較容易。開學典禮,校長講話不久,大雨就不邀而至。校長長話短說,避免了全校都變成落湯雞的尷尬。這樣的小事,寫下來,就是日記。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后,當我們再次打開這本日記,當我們再次閱讀著有趣的文字,回憶著悠悠往事。那該是多么的愜意。
關于愛護書籍,我說得不多,讓孩子們自己讀圖,然后我宣布一個決定:期末我們比一比誰的書本最干凈。當然一個字都沒有也是不行的。到時候發(fā)獎,獎品暫時保密。其實,我從獎勵圖書中嘗到了甜頭,這回的獎品還是它了。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7)
1、指導學生認識 13 個生字,會寫“古、聲”等 6 個字。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之情。
1、教學重點:指導學生識字、寫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1、導入:老師寫兩個字看誰認識。(板書:古詩)你是怎么認識的?請認識的同學當小老師教教不認識的同學,然后小組間交流,并書寫“古”“詩”。
2、你們會背古詩嗎?誰愿意背給大家聽?你還會背哪些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
4、學習“首”字。哪位同學認識這個“首”字?(指名讀字、正音、擴詞)
5、導入《春曉》:一千多年前,一個雨后的早晨,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從甜美的睡夢中醒來,推開窗戶向外望去,看到了一幅如詩如畫的景色。他以詩的形式為我們描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這節(jié)課我們就學習這首詩--《春曉》。
2、學生說一說畫面上的景色。
3、配上古箏曲,教師范讀課文,以情感染學生,把學生帶入到詩的情景中。
自讀古詩《春曉》。
2、理解詩題。
3、借助拼音初讀古詩,畫出生字,反復讀幾遍。
4、小組合作,朗讀識字。
(2)學會“聲、多、處、知”。
5、小組匯報,指導寫字。
(2)用“到處”說話。
1、觀察“處、聲、多、知”的結構,并說一說它們在書寫時應注意什么。
2、重點指導“處、聲、多”。
3、教師范寫指導。
1、指名說一說詩意。
2、指名朗讀。邊聽邊思考:詩人聽到了什么?哪個字與“聽”的意思一樣?(“聞”在這里表示“聽一聽”,而不是“聞一聞”。)
3、指名提出不懂的問題。
4、引導探究,解決問題。
1、聽教師配樂朗讀,整體感受詩的節(jié)奏與韻律及作者的感情。
2、學生仿讀。
3、詩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詩人看到了地上飄落的花瓣,仿佛看到昨夜的春風和春雨打落花瓣的景象。)
4、《春曉》描寫的雨后清晨的景色多美啊!就讓我們美美地、反復地朗讀,從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5、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6、邊想象邊背誦,感受春景的美麗。
7、小組比賽,看誰背得又快又好。
1、《春曉》、《村居》是描寫 季的古詩。
古------ 多------ 忙------
1、小朋友,今天老師為大家?guī)Я艘粋€謎語,請大家聽清謎面:
一只蝴蝶輊輕飄,
順著風兒上九霄。
一心向著云外飄,
瞧,圖上的幾個小伙伴正玩得帶勁呢!
2、詩人高鼎把他們寫進了一首詩中,大家想讀讀嗎?
1、自由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同桌互相檢查生宇的讀音,互相糾正讀錯的生字。
3、指名讀,齊讀。
圖文對照,讀中感悟。
1、看圖,幾個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詩中是怎樣寫的?
2、全班齊讀。
5、小伙伴在這么美的風景下放風箏,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詩人寫成了一首富有情境的詩,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吧!
1、師配樂朗誦,小朋友閉上眼睛聽,再說說剛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8)
設計思路:
1。引導學生重走詩歌作者從構思到成型的創(chuàng)作思路,在探究思路的過程中了解詩人的特定心意,在探索詩詞的創(chuàng)作技法的同時感受詩詞意境,從而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養(yǎng)和提升。
2.將學生自己與詩詞作者同位思考,在追溯詩人的心靈軌跡的同時體驗自己的心靈波動;
3.在還原和再現(xiàn)文本語言所創(chuàng)設的人物場景、事物場景、虛擬場景、心靈場景過程中,去認識人物的本質特征,感受人物跳動的情感脈搏,再現(xiàn)其音容笑貌;去探究事物的來龍去脈,認識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去把握景物的各種特征,欣賞其外在和內(nèi)在美。在此基礎上探求語言的表達方式,文本的構筑法則,文化的博大精深、價值的核心體系。
4.探索一條詩詞教學和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全新思路,追求“以詩化人、以詩寓趣、以詩育人、以詩增智”的理想效果。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能借助資料了解作者。
3、能借助資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理解古詩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4、能背誦古詩,對古詩的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
5、能進行詩配畫或美文積累。
能借助書中注釋和資料書來理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
1.堂課進行詩配畫或美文積累。
2. 表現(xiàn)春天情調和表現(xiàn)凄涼情調的樂曲磁帶。
3. 搜集贊美春天的詞語、詩句。
1.孩子們,你們喜歡春天嗎?(喜歡)老師也喜歡春天,能向大家說說你眼中的春天嗎?
2.是啊,春天是個五彩繽紛的季節(jié)。正因為春天的美麗,從古到今,有很多詩人贊不絕口,寫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篇,聽說你們能背許多描寫春天的古詩,是真的嗎?敢不敢讓老師來考考你們?(敢)老師出示圖畫,看誰能又快又準地說出圖上畫的是哪首詩描寫的景色?
1.(課件出示惠崇畫的.《春江晚景》圖),見過這幅圖嗎?你們覺得這圖上畫的是哪首詩描寫的景色?
1.這是惠崇畫的《春江晚景》圖。宋代詩人蘇軾為這幅畫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惠崇春江曉景》。(課件出示《惠崇春江曉景》詩)板書課題。
這首詩就是蘇軾為惠崇畫的《春江晚景》而寫的。
1、課前我們已經(jīng)查閱了和課文有關的資料,誰能結合你查閱的資料談談你對蘇軾、惠崇的了解?(學生交流有關資料)
△(課件)簡介惠崇:北宋有名的和尚,能詩善畫,尤善畫鵝、鴨等小動物。
△(課件)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1.自讀詩文,讀準字音。
(課件)提示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詩文,讀的時候要注意把字音讀準,把文讀順。
2.檢查自學情況:
②找出難記的字,交流識記方法。
③借助多種方法落實生字教學的任務,在上下文中理解字、詞。如:曉、暖、滿、短、欲等。(學生互動,教師點撥。)
1.咱們班同學的朗讀能力都很出色,誰來讀給大家聽?
3. 師大聲范讀,生小聲跟讀。
5、這幾個同學讀得都很流利。古詩文有一個特點,具有韻律美,我們可以通過停頓和聲調把它表現(xiàn)出來。該怎么在詩句中標出停頓呢?誰來說說?
是這樣嗎?
(課件)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咱們一起讀一讀。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9)
1. 自主學習本課生字,并能正確書寫。
2. 有感情地誦讀課文,背誦、默寫課文。
3. 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把握詩意,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1. 把你喜歡的詩背誦給大家聽。
2.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
1. 自由誦讀古詩,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以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在小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課后注釋、課文插圖來理解這首詩歌)
2. 請各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導學生弄明白詩歌意思。
3. 作者在山中為什么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教師可以用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古詩的意義。
4. 出示廬山不同角度的畫面,請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決疑問。(意圖:這首詩的后兩句是學生不容易理解的,電教手段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很直觀地弄明白。)
1. 剛才大家通過自學。明白了古詩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邊聽老師誦讀這首詩,一邊閉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教師配樂誦讀,學生想象。
2. 交流,估計學生可能想象到廬山雄偉的景象,比如連綿不斷、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有創(chuàng)意的想象。
3. 討論,然后交流。
(2)結合課后2題的圖畫,說說從《題西林壁》一詩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4.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配樂朗讀)
我們學過哪些有關農(nóng)村生活或兒童生活的古詩?請背誦幾首。
提示課題:四時田園雜興。注意“興”是多音字,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1. 檢查自學情況。
2. 朗讀質疑。
教師應對學生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shù)??梢约嗅屢?,也可以隨機師生共同釋疑。
3. 誦讀感悟,理解古詩的意境。
(1)朗讀古詩,仔細觀賞課文中的圖畫,大致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小組討論:這首詩分別出現(xiàn)了哪些人?他們都在干什么?
(2)想象詩中所描寫的人與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古詩的內(nèi)容。
(3)誦讀指導。我們在朗讀這首古詩的時候,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大人的辛勞和兒童的天真可愛,要在誦讀中加以體現(xiàn),還要讀好停頓的韻腳。
(4)誦讀課文,品味語言。
“晝出耘田夜績麻”“也傍桑陰學種瓜”兩行,具體地描寫了大人們耕織的情況和孩子學著大人的樣子也在桑樹下學著種瓜的情景。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你讀了之后能明白其中的“未解”和“傍”的意思嗎?
(5)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小組里先說說,再全班交流。
根據(jù)自己對古詩的理解,自由組合配上動作背誦,表現(xiàn)這首詩描寫的內(nèi)容。
1. 書寫生字。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被貶至嶺南的惠州(今廣東惠陽)和極遠的儋州(今海南儋縣)。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為“宋四大家”之一,詩詞成就也很高。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jīng)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最后一首,也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題目中的西林指西林寺,位于廬山東林寺西,創(chuàng)建于東晉年間,是廬山最古老的名剎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其詩題材廣泛,對農(nóng)民的痛苦、官吏的殘暴等都有反映,詞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古詩江南春教案10篇
編輯為您準備了這篇“古詩江南春教案”的精華內(nèi)容。每個老師在上課前會帶上自己教案課件,就需要老師用心去設計好教案課件了。教師編寫教案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對教學質量的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敬請您瀏覽本頁內(nèi)容!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1】
1毖Щ嶸字,能借助注釋理解生詞。
2苯柚字典和課后注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庇懈星櫚乩識斂⒈乘小⒛寫古詩。
重點: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
難點: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并聯(lián)系生活獲得啟示。
一、激趣游戲,導入主題師:世間之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果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fā)現(xiàn)萬物的奧秘,認識萬物的聯(lián)系。下邊我們就來做個實驗。
1憊鄄燁Ρ試謐勻蛔刺、水中的不同形態(tài)。
2背檠生說說觀察到了些什么。
師:蘇軾的《題西林壁》就是作者細心觀察、用心思考發(fā)現(xiàn)萬物奧秘的一首好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1毖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讀通、讀正確。
2比醚生課前查閱有關蘇軾的資料,課上互相交流。
師:我們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nèi)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1背鍪盡奧山風光片”,可讓學生在看片時自由朗誦《題西林壁》。
2被畫峰、嶺,幫助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3狽腫楹獻餮習,在組內(nèi)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4比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啟發(fā)、小結等,并與朗讀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情感。
1狽抖涼攀,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則朗誦一遍嗎?
(1)師配樂朗誦古詩,請學生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做上標記。
(2)生齊讀古詩(配樂)。
2倍嗨卸粒悟詩情。
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贊美之情用優(yōu)美的嗓音朗讀出來?好,現(xiàn)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好,現(xiàn)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1)自由合作讀。
師:作者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jīng)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這首詩寫了廬山的千姿百態(tài),身處山中也難以看清它的真實面目,你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
(1)出示“廬山風光片”,讓學生想象詩歌意境,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1背鍪究渭。
2鄙背誦《題西林壁》。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更是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向大家推薦一個故事《盲人摸象》,看完故事后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哪里。
1毖Щ岜究紊字,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閉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幣導學生想象意境,激發(fā)學習古詩的興趣。
4備惺艸蹕牡拿籃茫感受農(nóng)民勤勞簡樸的生活,體會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激發(fā)學生熱愛農(nóng)村、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
重點:理解古詩,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指導學生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
一、說話練習,導入詩文師:今天來說說童年是什么。對于童年,我們都倍感親切。一定有許多話想說吧!
師:老師帶你們在古詩文中去發(fā)現(xiàn)古代同齡人的生活,去聆聽他們的歡笑,去體味他們童年的歡樂,看看古代鄉(xiāng)下孩子們的童年是怎樣多姿多彩。讓我們一齊走進《四時田園雜興》。
1弊遠涼攀,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古詩。
(2)小組合作,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生字。
2比醚生課前查閱有關范成大的資料,課上互相交流。
1毖生在小組內(nèi)再讀古詩,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讀,讀準確、流利。
2毖生結合圖畫,說說詩中所描寫的事情。
3苯渙魈致郟弄懂詩句。
(1)哪些詩句你讀懂了?哪些詩句你還不懂?
(2)同學之間互相解答,說說每句話的大意。
4崩斫饈意后,讓學生來讀自己喜歡的詩句,并評價。
1背鍪竟攀配圖。
《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退居家鄉(xiāng)后寫的一首田園詩,描寫農(nóng)村夏日生活中的一個場景。
(1)自己吟誦小詩,體會詩人的情感。
(2)指名逐句讀,思考每句話作者都著重講了什么。
(3)分組議論:后兩句描寫孩童天真可愛的行為,目的是什么?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nèi)容。(抓住兒童神態(tài)、動作,想象其語言)
3狽派自由讀詩,想象其意境,體會農(nóng)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1背鍪究渭。
2敝該讀,師相機范讀。
3毖生對讀、齊讀。
4北乘校可采用個人背、同桌互背、分行背、分男女背等方法)。
師:今天我們在《四時田園雜興》這首古詩中,看到鄉(xiāng)下孩子的生活充滿了樂趣。其實,對于我們孩子來說,游戲就是一種勞動,游戲就是一種學習,游戲就是我們生活本身。喜歡這樣的童年生活嗎?喜歡這首詩嗎?古詩中有許多這樣描寫兒童生活、捕捉童心童趣的詩詞,送幾首給你們吧?。ǔ鍪尽缎捍贯灐?、《宿新市徐公店》、《所見》、《村居》)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江南春》;
3.理解詩句,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4.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砭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讀詩句
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三、深入探究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字音、停頓、語調、語速等)。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減緩想象難度。
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
蘆芽:蘆葦?shù)哪垩俊?/p>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nèi)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不是,是作者依據(jù)畫面景物展開的想象。)
四、小結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xiāng)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所進行的聯(lián)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chǎn)卵繁殖的季節(jié)。)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l.指名背誦第一首詩。
2.描述詩意。
詩人蘇軾筆下描繪畫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現(xiàn)實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二、揭示課題
1.《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2.介紹作者:
杜牧,字牧之,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土,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三、自學古詩
1.自由誦讀古詩。
2.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樓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點?(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xiāng),迎風招展的酒旗。)
6.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xiāng)、山城、酒旗、春風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7.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8.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9.背誦古詩
四、小結
兩首古詩同是詩人筆下描繪的江南春景,可表達的思想感情卻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樣體會出來的。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默寫《江南春》。
3.抄寫生字詞兩遍。
4.依據(jù)《江南春》這首詩歌的內(nèi)容,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3】
1. 自主學習本課生字,并能正確書寫。
2. 有感情地誦讀課文,背誦、默寫課文。
3. 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把握詩意,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1. 把你喜歡的詩背誦給大家聽。
2.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
1. 自由誦讀古詩,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以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在小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課后注釋、課文插圖來理解這首詩歌)
2. 請各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導學生弄明白詩歌意思。
3. 作者在山中為什么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教師可以用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古詩的意義。
4. 出示廬山不同角度的畫面,請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決疑問。(意圖:這首詩的后兩句是學生不容易理解的,電教手段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很直觀地弄明白。)
1. 剛才大家通過自學。明白了古詩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邊聽老師誦讀這首詩,一邊閉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教師配樂誦讀,學生想象。
2. 交流,估計學生可能想象到廬山雄偉的景象,比如連綿不斷、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有創(chuàng)意的想象。
3. 討論,然后交流。
(2)結合課后2題的圖畫,說說從《題西林壁》一詩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4.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配樂朗讀)
我們學過哪些有關農(nóng)村生活或兒童生活的古詩?請背誦幾首。
提示課題:四時田園雜興。注意“興”是多音字,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1. 檢查自學情況。
2. 朗讀質疑。
教師應對學生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shù)??梢约嗅屢?,也可以隨機師生共同釋疑。
3. 誦讀感悟,理解古詩的意境。
(1)朗讀古詩,仔細觀賞課文中的圖畫,大致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小組討論:這首詩分別出現(xiàn)了哪些人?他們都在干什么?
(2)想象詩中所描寫的人與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古詩的內(nèi)容。
(3)誦讀指導。我們在朗讀這首古詩的時候,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大人的辛勞和兒童的天真可愛,要在誦讀中加以體現(xiàn),還要讀好停頓的韻腳。
(4)誦讀課文,品味語言。
“晝出耘田夜績麻”“也傍桑陰學種瓜”兩行,具體地描寫了大人們耕織的情況和孩子學著大人的樣子也在桑樹下學著種瓜的情景。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你讀了之后能明白其中的“未解”和“傍”的意思嗎?
(5)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小組里先說說,再全班交流。
根據(jù)自己對古詩的理解,自由組合配上動作背誦,表現(xiàn)這首詩描寫的內(nèi)容。
1. 書寫生字。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被貶至嶺南的惠州(今廣東惠陽)和極遠的儋州(今海南儋縣)。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為“宋四大家”之一,詩詞成就也很高。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jīng)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最后一首,也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題目中的西林指西林寺,位于廬山東林寺西,創(chuàng)建于東晉年間,是廬山最古老的名剎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其詩題材廣泛,對農(nóng)民的痛苦、官吏的殘暴等都有反映,詞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 學習生字“稚、側”,理解“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映、路人、借問、遙、招手、魚驚、應”的意思。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引導學生根據(jù)詩句想象小男孩釣魚是的專心致志的可愛形象.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課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及難點:指導學生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1.認讀生字詞: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借問、遙招手、不應人。(注意生字“蓬、稚、遙”的字音字形。)
2.教學生字“釣”,注意右邊“勺”里面的“點”不要丟掉。
讀課題,思考:“小兒”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釋?用釣竿釣線部分,理解絲線的一頭向下可以說成是垂下來的線。并引導學生理解:“垂釣”什么意思?“小兒垂釣”什么意思?
1.指名讀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樣的小孩在釣魚?從哪看出他年齡很???理解“蓬頭、稚子”。這個頭發(fā)很亂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綸”什么意思?
出示投影圖,指圖理解“學垂綸”就是學釣魚的意思。蓬頭:形容頭發(fā)亂。稚子:兒童,幼小的孩子。垂綸:垂。東西的一頭向下;綸:絲。
投影出示插圖幫助理解側坐:身體象一邊歪斜著坐。莓苔:河邊的蒿草。映:遮掩、遮蔽。
3.指導朗讀。
小孩年齡這么小,卻獨自坐在草叢中模仿大人的樣子學釣魚,你覺得小孩怎么樣?(板書:天真可愛)。這樣的小孩你們喜歡嗎?要讀出對小孩的喜愛之情。教師范讀,學生試讀。
4.指名說前兩句詩意。出示投影邊聽讀邊體會,想像詩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說這兩句詩意。
1.齊讀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魚兒上鉤,出現(xiàn)了什么情景呢?一從哪看出路人在問路?“借問”什么意思?想象路人來問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問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遙”是什么意思?
2.指名讀第四句。思考:小孩為什么擺手?從哪看出怕把魚嚇跑?怕什么聲音嚇跑魚呢?除怕路人腳步聲、問話聲還怕什么聲音呢?讀后半句,思考“應”什么意思?“不應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腳步聲、問話聲嚇跑魚,又怕自己回答聲嚇跑魚,他一門心思撲在釣魚上,你覺得他釣魚釣得怎么樣?(板書:專心認真)
4.學生扮路人、小孩表演,體會小孩緊張心理和天真可愛的形象。
5.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小孩緊張的心理和活潑可愛的特點。
學生觀察圖,邊看課文朗讀邊體會,想像詩的意境。(播放媒體課文朗讀)
指名到前面講全詩的內(nèi)容,要展開想像。
這首詩前兩句寫了小孩的樣子和釣魚的姿勢,后兩句描述了小孩專心致志學釣魚的神態(tài),把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孩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用詞準確,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讀后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色。
自讀下面一首古詩,試著解釋,并講給同學們聽。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fā),
3. 讀下面詩句,先解釋劃線的詞語,再解釋詩句意義: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兩首古詩都生動地描繪了鄉(xiāng)村兒童天真淳樸的形象,表現(xiàn)了童心的可愛、鄉(xiāng)村生活的情趣。
一首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池上》?!俺厣稀笔侵赋靥晾?,即荷花塘里。這首詩描繪小娃采白蓮的情景,細膩傳神,頗有趣味。詩的前兩句敘事,寫一個小娃娃撐著小船,偷偷采了白蓮蓬;后兩句寫景,寫小娃娃不懂得藏匿行蹤,悠然自得地沖開浮萍撐船回來,只見身后浮萍分開,一時合不攏。這詩一種多美的景色呀!詩人用這一景色襯托“偷采”白蓮的小娃的天真無邪和淳樸可愛,表達了詩人對鄉(xiāng)村孩子的喜愛之情。這首詩由事到景,景中抒情。凝練的詩句中飽含著詩人對田野生活的深厚感情。
另一首詩是唐代詩人胡令能所作的《小兒垂釣》。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鄉(xiāng)村兒童在河邊學釣魚的情景,流露出濃郁的鄉(xiāng)村生活氣息。前兩句寫小孩學釣魚的自是:一個頭發(fā)亂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邊學釣魚,他斜著身子坐在草叢中,綠草掩映著他小小的身體。蓬頭:頭發(fā)亂蓬蓬的。稚子:小孩子。綸:釣魚用的線。垂綸:釣魚。莓苔:這里泛指野草。詩的`前兩句寫小孩學釣魚的姿勢:一個頭發(fā)亂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邊學釣魚,他斜著身子坐在草叢中,綠草掩映著他小小的身體;后兩句寫路人借問,小孩子遠遠就招招手不應的動作神態(tài):過路的行人要向他打聽道路怎么走,小孩遠遠就招招手,意思是讓路人靠近一些,因為怕嚇跑魚兒,他不敢馬上回答。這首詩不失為一首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拿鑼憙和畹募炎?,全詩平易自然、準確生動地刻畫出小孩那種天真專注的神態(tài)。
合作探究:
(1) 詩人為什么要寫小娃的“偷采白蓮”?教師可引導學生各抒己見,也可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體會。重要的是,這里的“偷采”與“偷盜”行為要區(qū)別開來,詩人寫這個小娃是表現(xiàn)他的天真可愛,突出其童心童趣童真。
(2) 《小兒垂釣》中,詩人為什么寫“遙招手”而不是“遙搖手”?從“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能否體會到小兒當時的心理?這個探究性問題也可以放在精讀時讓學生討論,教師注意加以引導。
附錄2:白居易(772—846) 唐代詩人,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他從小生活清貧,生逢戰(zhàn)亂,對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有較深的了解。他寫了很多詩,揭露統(tǒng)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諷喻詩”。他熱愛大自然,還寫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代寫詩最多的詩人。他的詩不但國內(nèi)廣為流傳,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已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胡令能 (785—820) 唐代詩人,他家境貧困,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被人稱為“胡釘鉸”。他為人聰明,勤奮好學。他善于吟詩,但不愿涉足官場,后在家鄉(xiāng)隱居。其詩生活氣息濃郁,自然真切,但流傳至今的僅有四首。
我們今天學了兩首表現(xiàn)兒童情趣的詩,老師搜集了一些描寫兒童的古詩詞,對原句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背一背。對原詩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找到原詩讀一讀,背一背。
大兒鋤豆河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兒童不慣見車馬,走入蘆花深處藏。
俗話說:欲望是最好的教師。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說。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先將學生引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領悟詩情畫意,然后自己用唱、跳、演等方法,體味古詩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師:通過剛才的合作學習,大家理解了詩意,在你們的腦海中,都浮現(xiàn)一個初學釣魚的小男孩那可愛的樣子。平時我們學古詩都是用讀的方法,今天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用唱、跳、演等方式都可以,表達詩意,詩情。
組1:我們用唱歌的方式學習,用《劉三姐》的曲子配上古詩演唱。(臺上唱得繪聲繪色,臺下的躍躍欲試。)
唱完后,生鼓掌。
組2:我們用朗讀配合動作的方式表演,(兩人讀詩,一人演小兒,兩人扮魚,游來游去,一人扮過路人。)
演完后,生紛紛發(fā)言。
生:我給這個小組提個意見,范明智演的小孩子不像,詩里說他連路人的問話都不理睬,但范明智卻東張西望不專心。
生:我認為謝偉杰演的過路人很好,他彎腰做揖,態(tài)度很誠懇,很謙虛。
師:這兩位同學看得可認真了,還結合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提出意見,真好。還有哪個小組表演呀!
組3:我們用講故事配上動作表演。(一個講故事,其余的扮小孩、葦草、路人、魚兒。)
演出時,生在下大笑,演完后生評:
生:這次的小孩演得非常好,蔣楚依同學不但動作做得好,神態(tài)也很逼真,把垂釣小孩那緊張而又小心翼翼的神情生動地表達出來了。
生:我認為涂航輝同學的故事講得好,他不但把詩歌的內(nèi)容表述出來,還加上了時間、地點、天氣等內(nèi)容,就像我們親身參與了小孩釣魚的故事一樣。
生:我認為這兩條小魚也演得好,把魚兒想吃餌又小心試探的動作表演得十分形象生動。
……
師小結:同學們通過各種形式的表演,把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孩學釣魚的情景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我們仿佛也置身于詩 中,與詩人一起看到那有趣的場面。特別是第3小組的表演,不僅把小孩緊張的心理與天真可愛的形象演得活靈活現(xiàn),而且還能根據(jù)古詩展開合理的想象,真是棒極了。
分析:整合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唯有將他們所有的感覺、情緒、智慧投入學習的過程之中,才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我讓學生采用各種喜歡形式來重現(xiàn)古詩的方法比較新奇,學生的興趣一下就上來了,有了興趣,學生動腦的積極性就高了,思維就活躍起來,變被動的聽講為主動的參與,學生化物為我,入情入境,不僅將古詩的內(nèi)容轉化為有聲有色的情景,讓人如身臨其境,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反思:這首古詩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絕句,詩意比較通俗易懂,不需花費太多的時間,因而我在備課時就把領會感情和培養(yǎng)想象能力做為教學的重點。詩歌的廣闊意境給學生留下了自由開掘的空間,所以我設計了讓學生選擇自喜歡的方式重現(xiàn)詩歌。在輕松活潑的表演氛圍之中,學生入情入境,不僅掌握了知識,體會了作者對小孩的喜愛之情,還培養(yǎng)了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在主動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夏天,池塘里的蓮花盛開了,有一些還變成了又大又香的蓮篷,小魚、小蝦在水里歡快地游來游去。
一天,幾個小孩兒撐著小船,偷偷地來到一大戶人家的池塘里玩耍。這些孩子的撐船本領很高,船行得又輕又穩(wěn)。幾個水性特好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潛入水中捉魚、抓蝦、挖蓮藕。他們的行動和說話的聲音都很輕很輕,生伯驚動了池塘的主人。眼看小船快裝滿了,這才小聲地哼著曲兒,撐著小船回家去了。
孩子畢竟是孩子呀,盡管他們很聰明,卻還是不知道掩蓋自己小船劃過的痕跡: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被小船蕩開了,順著小船走的方向,流下了一條長長的水路。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5】
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詩句的內(nèi)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xiāng)村孩子質樸、純真的童心之美。
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中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
準備 詩人、詩作的相關資料。
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同學們,還記得楊萬里《小池》這首詩嗎?誰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來學習一首古詩,也是講夏日池塘上發(fā)生的事。
二、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從小生活清貧,生逢戰(zhàn)亂,對社會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較深的了解。他寫了很多詩,揭露統(tǒng)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諷刺詩”。他熱愛大自然,寫下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傾聽老師的作者簡介,并積極思考 了解作者,從而更好的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詩歌的風格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自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自讀《池上》 根據(jù)課后拼音,自主朗讀古詩。
練習朗讀老師強調的字音;
3、指導再次自由讀詩。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再次自由讀詩。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掃除理解詩歌的障礙
4、指導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結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圖,借助工具書,理解詩劇含義 培養(yǎng)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與能力
四、 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1、前兩行--小娃偷采蓮。
(1)讀這兩行詩,你看到了怎樣的荷塘,怎樣的白蓮?
(2)小娃如何偷采?
(3)看圖,指導學生讀出小娃天真、調皮的樣子。
(4)你最欣賞前兩行中的哪個字?
(2)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蓮蓬,就不經(jīng)大人同意,撐著船偷偷去采。
(3)練習讀出小娃天真、調皮的樣子。
(4)(偷:結合自己小時候“偷偷”做的一些頑皮之事,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自由)
(5)朗讀這兩行詩。 挖掘文本空白,更深層地理解詩歌內(nèi)涵。體會把握人物特點,并通過朗讀再現(xiàn)人物性格
2、后兩行--景美童心純。
(2)指導學生抓住“不解”體會孩子的質樸、純真。
(4)指導讀出情趣。 (1)生默讀,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劃開的一道浮萍已經(jīng)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五、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古詩。
(讀、唱、演都可) 練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古詩。
2、你還讀過哪些描寫荷塘、荷葉的詩句?
積極思考、討論交流并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 舉一反三、拓展延伸、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第四段。
2.學會本課8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3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體會“番茄太陽”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對“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讀好課文中的人物語言。
2.理解“番茄太陽“的內(nèi)涵,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
1.在生活中,你有沒有見到過殘疾人?他們是怎樣生活的?你有沒有想過幫助他們?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與殘疾人的生活有關。(板書課題:“番茄太陽” )
1.讀一讀課文后的生字,讀準字音。
2.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對朗讀有困難的段落,可以多讀兩遍。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并且練習用幾句話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1.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2.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正音。
1.出示生字指名讀。
2.說說哪幾個生字比較難記,寫時要注意什么?
3.教師范寫“戚”、“獻”等字。
1.在習字冊上抄寫詞語。
2.朗讀課文,想想“番茄太陽”的含義。
1.默寫生字。
(一)整體把握,理清線索。
1.精讀第一部分--體會作者的心情。
(1)“我”來到這座城市時的心情如何?
(2)后來心情有了怎樣的變化?你從哪里讀出來的?
(3)是什么原因發(fā)生變化的?
2.引導學生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讀一讀,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出“我”的心情:
3.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是盲童明明的童心、童趣和童真給“我”鼓舞和感染,給“我”帶來這樣好的心情變化。
1.感受小女孩的愛笑,體會“我的心情覺得溫暖起來”。
(1)誰能說說“我”為什么差不多總是中午去菜場?
(2)“我”看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抓住小女孩父親的動作和語言,以及小女孩和她媽媽的表現(xiàn)來想象當時的情形,體會一家人相互之間的關愛和溫情。
(3)為什么“每次看到這一幕,我的心就覺得溫暖起來”?
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表達感受,理解作者孤獨的內(nèi)心世界,以及對溫情和關愛的渴望。
2.感受小女孩的遭遇和美麗,體會“讓人隱隱心疼”。
引導學生了解小女孩雙目失明的人生遭遇,知道這一家人來到城市一買賣為生,真正目的是為了給孩子治病。同時,領會明明的漂亮和天使般的笑,體會一家人生活的艱辛和明明的不幸。
3.感受明明的聰明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體會“番茄太陽”的情感蘊涵。
(1)提問:明明雖然雙目失明,但他并沒有因為失明就失去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她是一個非??释私馍睿瑢ι畛錆M了熱愛的小女孩,大家有沒有讀出這一點,從哪里看出來的?
讓學生自己讀書,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現(xiàn)在大家明白什么是“番茄太陽”了嗎?你認為明明對太陽的這一說法好嗎?
引導通過討論體會“番茄太陽”表達出來的深刻意蘊。領會明明對認識未知世界的渴望和認識以后的欣喜。
(3)體會“明明咯咯的笑聲銀鈴樣清脆,一串一串地追著人走”。
指導:明明是在什么情況下這樣笑的?你從這笑聲中聽出了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明明笑聲的清脆悅耳,其中所表達出來的明明認識未知事物以后的欣喜,以及這笑聲的真純和感染力。
(4)指導讀這一部分,要求能讀出不同的語氣語調,讀出人物的心情。
感受小女孩善良淳樸,體會“我”內(nèi)心的激動。
放手讓學生讀課文最后4個自然段,然后談自己的感受。在教學過程中抓住這樣幾點:
1.理解:看著她的笑臉,覺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陽”。
--明明問了許多奇怪的問題,給“我‘帶來了快樂,消除了“我”生活的寂寞,讓“我”體會到了生活的價值,忘記了生活的痛苦等等。
2.明明臨走時跟“我”說的一段話是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樣回答?
3.為什么“紅紅的‘番茄太陽’一直掛在我的心中,溫暖著我的心”?
這句話用“番茄太陽”來喻指小女孩的笑臉,并且一個“掛”字,形象地寫出了小女孩給作者留下的美好印象和溫暖的感受。
1.讓學生說寫祝福明明的話。
2.“我”今后的心情還會像開始時那樣灰暗嗎?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7】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6個生字,田字格上面的3個只識不寫。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定出《望洞庭》一詩年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在反復誦讀中逐步領悟詩中表達的意境和流露的情思,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在反復誦讀中逐步領悟詩中表達的意境和流露和情思。
一、揭題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望洞庭》。
1.板書課題,齊讀。
3.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這首詩唐代詩人劉禹錫寫的。那年秋天,劉禹錫轉任和州,行以洞庭湖,月夜遙望,洞庭山水美妙絕倫。于是,劉禹錫寫下了這首《望洞庭》。
三、初讀詩句,說說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未”“螺”“磨”這幾個生字的字音。
2.結合查字典,說說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
1.學習第一、二兩行詩句。
①輕聲自由讀,說說不有哪些不理解的詞語。
“鏡未磨”:形象地表現(xiàn)了月光下洞庭湖面風平浪靜的景象。
②對照畫面,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以磨拭的銅鏡一樣。
③指導朗讀:語速稍緩,語調平和,讀出月光下湖面風平浪靜的柔美安詳。
2.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②提出不懂的詞語,師生共同討論。
③對照畫面說說這兩行詩意: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眉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遠望去,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④指導朗讀。小結:這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令人神往。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變成了一種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
3.朗讀全詩,體會意境。
五、想象《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說一說,再寫下來。
秋夜,月光如水,水映月光,那么的柔靜、和諧;無風的湖面,只有一點細微的水波,就像一面尚未磨平的銅鏡。月色中,這里的山水更綠,山更青;最可愛的是山,遠遠望去,就像一只白銀盤里,放著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
六、指名朗讀,練習背誦。
八、作業(yè):
1.完成習字冊上的習字任務。
2.課后習題3、4、5。
2.《望洞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板書課題,認讀“峨”。
2.簡介作者:這首詩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李白的故鄉(xiāng)在四川青蓮鄉(xiāng),他25離開家鄉(xiāng),長期在各地漫游。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離四川時所寫的。李白的詩雄奇豪放,想象豐富,文字生動優(yōu)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作品。
3.解題:
①讀了課題,你能從中了解到什么?
②“峨眉山”是個山名,在四川省境內(nèi)。請學生說說對峨眉山的了解。
三、學生初讀詩句,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羌”“渝”“君”3個生字的字音。
2.結合查字典,說說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
1.讀第一、二行詩,說說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語。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行詩的意思:
秋高氣爽,峨眉山的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隨我順流而下。
小結:詩人秋夜行船,船在行走,感到月影也在跟著移動,于是產(chǎn)生了“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感覺。
3.讀三、四行詩句。哪些詞語還需要提出討論?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四行詩的意思:
我連夜從清溪出發(fā),向三峽駛去,思念友人卻又見不到,只能懷著依依惜別之情,順流而下駛向渝州。
4.小結:一個年輕人,初離故土,對故鄉(xiāng)、友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到月亮,就像見到友人。然而明月畢竟不是友人,心中不免一片悵惘。
5.朗讀全詩,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這首詩意境清新,語言淺近,音韻流暢,通過描寫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fā)了作者秋夜行船時思念故鄉(xiāng)和友人的感情。
五、誦讀詩文,進一步體會感情。
1.找出每行詩中應讀重音或輕音的字。
2.要求讀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頌、熱愛之情。
3.練習背誦。
六、指導書寫生字,練習用鋼筆描紅。
1.背誦古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描述的情景。
教學反思(3):
在講授《望洞庭》這首古詩的時候,我感觸很深,我嘗試了改變以往教授寫景古詩的教法,先讓學生從圖片中感受洞庭湖的美景。原以為這樣的圖文結合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文的意思,但是,這樣的教學效果只能是差強人意。學生在理解詩句的時候,與圖片的聯(lián)系并不大。他們的理解,仍然是從詩句的翻譯,老師的語言渲染中去感受,圖片所發(fā)揮的作用不大,反而消耗了后面對古詩講解的時間。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8】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特點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tài)、文靜優(yōu)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課文插圖意境優(yōu)美,有利于配合課文進行朗讀和背誦訓練。
設計理念:
抓住重點詞語,知道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使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nèi)化。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詞語,會用“偶爾、活潑”造句。
3、理解課文內(nèi)容,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段意。
4、通過朗讀、觀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愛和春天的美麗,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nèi)容,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段意。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詞語,會用“活潑”造句。
3、理解課文第一段,概括段意,練習背誦。
教學重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1、出示燕子的圖片。仔細觀察燕子的外形,抓住特點說幾句話。
2、讀后四人小組自由討論。
3、自讀課文。
三、細讀課文。
1、邊看圖邊讀課文§1。思考:第一自然段寫燕子的什么?作者是抓住什么特點來寫的?
3、指導朗讀。
4、練習背誦。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詞語,會用“偶爾”造句。
3、通過朗讀、觀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愛和春天的美麗,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nèi)容,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段意。
1、導入: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jīng)知道了燕子的樣子十分可愛,那么這些活潑可愛的小家伙什么時候來和我們見面呢?
2、自由讀§2。
⑴邊讀邊思考:作者描述了春天的那些景物?這些事物有什么特點?
⑵重點品味。
⑶齊讀課文。
⑷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⑸指導背誦。
3、自由朗讀§3。
⑴思考:這一段主要寫燕子干什么?哪些詞句說明燕子飛得快?哪些詞句說明燕子飛得輕?
⑵指導用偶爾造句。
⑶指導朗讀、背誦。
4、指名讀§4。
⑴學習打比方的句子。畫出文中兩句打比方的句子,并說說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⑵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三、練習背誦全文。
多種形式練習背誦。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江南春》;
3.理解詩句,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4.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砭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讀詩句
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三、深入探究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字音、停頓、語調、語速等)。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減緩想象難度。
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
蘆芽:蘆葦?shù)哪垩俊?/p>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nèi)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不是,是作者依據(jù)畫面景物展開的想象。)
四、小結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xiāng)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所進行的聯(lián)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chǎn)卵繁殖的季節(jié)。)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l.指名背誦第一首詩。
2.描述詩意。
詩人蘇軾筆下描繪畫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現(xiàn)實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二、揭示課題
1.《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2.介紹作者:
杜牧,字牧之,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土,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三、自學古詩
1.自由誦讀古詩。
2.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樓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點?(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xiāng),迎風招展的酒旗。)
6.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xiāng)、山城、酒旗、春風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7.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8.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9.背誦古詩
四、小結
兩首古詩同是詩人筆下描繪的江南春景,可表達的思想感情卻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樣體會出來的。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默寫《江南春》。
3.抄寫生字詞兩遍。
4.依據(jù)《江南春》這首詩歌的內(nèi)容,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六、板書設計
教案示例二
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
1.了解兩首古詩所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誦、背誦兩首古詩并會默寫。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一首詩《惠崇春江晚景》,理解詩句的意思,背誦古詩。
教學步驟:
(一)出示《春江曉景》圖,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簡介惠崇?;莩缡潜彼斡忻暮蜕校漠嫾?,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瓡跃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讀詩句,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1.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2.組內(nèi)交換意見,掃除障礙。
3.指名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發(fā)學生展開想象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節(jié)奏、語調、語速)。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
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
蘆芽:蘆葦?shù)哪垩俊?/p>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2)抓住詩中具體景物,展開豐富想象。
①邊吟誦,邊想象畫面。
②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nèi)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明確: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筍從土里鉆出。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明確:不是,是作者依據(jù)畫面景物展開的想象。
(四)小結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確: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xiāng)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明確: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引發(fā)的聯(lián)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chǎn)卵繁殖的季節(jié)。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對照畫面朗讀。
2.背誦古詩,想象畫面。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二首詩《江南春》,理解詩句的意思,背誦古詩。
教學步驟:
(一)復習引入
1.指名背誦第一首詩。
2.指名描述詩意。
過渡:詩人蘇軾筆下描繪畫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現(xiàn)實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二)揭示課題
1.解題《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2.介紹作者:
杜牧,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士,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三)自學古詩;自主探究
1.自由練習朗讀古詩。
2.借助工具書,自學古詩,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樓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點?
明確: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xiāng),迎風朝展的酒旗。
6.歸納: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xiāng)、山城、酒旗、春風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7.討論: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8.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9.背誦古詩
(四)延伸拓展
1.兩首古詩同是詩人筆下描繪的江南春景,可表達的思想感情卻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樣體會出來的。
2.為《江南春》完成一幅詩配畫。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默寫《江南春》
3.為課后生字擴詞。
4.用自己的話說說兩首詩的意思。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該教學設計示例注重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充分聯(lián)想詩歌及畫面給我們所描述和描繪的美景,在聯(lián)想及想象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古詩江南春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默寫《江南春》;
2、小組合作,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分析詩歌中景物的特點,思考作者是如何將景物的特點展現(xiàn)出來的;
4、讀中感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通過誦讀,感知詩歌中所描寫景物的特點;
3、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背誦古詩,分享詩詞積累
過渡: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劉禹錫的《浪淘沙》,同學們都會背了嗎?(指名背誦。)上節(jié)課,我還給大家布置了一些課外積累的作業(yè),大家能分享一下你們的積累嗎?可以是描寫黃河的詩詞,也可以是劉禹錫的其他詩作、大家在分享的時候要注意朗讀,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學生分享積累的詩詞。)
2、自然導入新課、
過渡:上節(jié)課我們欣賞了黃河的磅礴氣勢,那首詩的整體感情基調是豪邁的、這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的兩首詩風格則迥然不同,我們來看看這首《江南春》、
二、學習古詩,掌握方法
1、揭示詩題,簡介作者
(1)教師板書詩題:江南春,學生討論題意、(江南的春天。)
(2)簡介作者、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以七絕最為出色、杜牧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2、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圖,讓學生用學過的詞語描繪看到的圖片。
(學生自由發(fā)言,說出詞語。)
過渡:春天是美好的,是生機勃勃的,如果讓大家只用幾個詞語來描繪春天,大家肯定會覺得不夠全面、不夠客觀、那么,詩人杜牧是怎樣用幾句詩就給我們描繪出了生動形象的江南春景呢?請大家自由誦讀全詩,感受詩中的春景。
3、初讀感知,讀出詩味
(1)教師出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學生自由誦讀研討,教師巡視,并相機指導。
過渡:誰來給大家讀一讀這首詩?看看能不能做到讀準字音,且讀出感情。
(3)檢查學習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讀,相機正音,直到讀正確為止。
②指名讀全詩,進行比較評價、在讀中體會如何把詩讀出節(jié)奏來。(語調的輕重、語音的延長以及停頓等。)
4、再讀古詩,明意悟情
過渡:這首詩如果要讀得更有意味,我們還必須了解詩歌的意思、大家平時在讀懂詩歌意思方面有什么高招嗎?(學生討論:抓住重點字詞、查工具書、了解相關背景等。)同學們的方法都很棒,請大家借助工具書讀通讀懂全詩、實在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標注。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勾畫詩中描寫的景物,標注難點;
(2)四人一組,交流學習。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華
教案課件是老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項任務,每天都要花費時間來編寫教案和制作課件。完善的教案和課件對于教學活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文中,編輯將會詳細介紹關于“春江花月夜教案”的內(nèi)容,建議您收藏本頁以免丟失網(wǎng)站地址。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1
設計說明:
《春江花月夜》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孤篇橫絕”的名篇,千百年來已經(jīng)被專家名流進行過各種各樣的解讀,要想談出新意難度很大。那么作為課文這篇名作應該怎樣教,我試圖以《春江花月夜》為例,來展示我對于古典詩歌教學的一種思路:在反復吟詠中置身詩境,體會詩歌作為最講究藝術的文學體裁的整體美感——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緣景明情,以意逆志,在深入文本內(nèi)蘊的解讀中,根據(jù)詩歌中意象自身的特點、組合方式、情景關系等,讀出詩義,讀出自己,讀出問題。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中啟發(fā)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提高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進入詩歌意境。
3、賞析本詩的景、情、理交融的手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學習重點:
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學習時數(shù):
1課時
學習難點:
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學習步驟:
一、導入新課(出示幻燈片——楊廣《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請大家齊讀這首小詩,大家知道這首詩的作者和題目嗎?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這首詩的作者是歷史上的大名人:楊廣,他還有另一個名字——隋煬帝。這首詩的題目是——春江花月夜。我想提到這個名字,大家會很快忘掉隋煬帝,而走近——張若虛。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張若虛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因為“孤篇橫絕”的《春江花月夜》而卓絕千古。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整體感知。
1、略介此詩,創(chuàng)設情景
這首詩寫農(nóng)歷二月間詩人在長江邊上思念家鄉(xiāng)揚州的種種感慨和想象。
2、配樂示范朗誦,【多媒體】學生整體感知。一個任務:糾正字音。朗讀結束多媒體打出幾個字并注音,霰(xiàn)汀(tīng)砧(zhēn)由學生齊讀一遍。
三、學生自讀詩歌。解決兩個問題:一個分句算一句,這首詩共有幾句話,共分幾韻。
四、深入賞析。
明確上述問題:共36句,四句一轉韻,共9韻。在中國古詩當中,不管多長的詩,語言、音節(jié)、思想內(nèi)容等,一般都需要連續(xù)四句,才可以停頓下來。比如《詩經(jīng)》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比如《古詩十九首》中第一首的前四句是“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四句為一節(jié),才能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概念,或說一個思想段落。這樣的四句詩,在南北朝時期的文藝理論當中,就稱為“一絕”。絕,就是斷絕的意思。晉宋以后的詩,差不多都是四句為一絕,成為中國古詩的一個傳統(tǒng)。這就是后來的格律詩中“絕句”名字的由來。
現(xiàn)在我請大家繼續(xù)深入朗讀詩歌,我們可以以“絕”為單位,反復讀,在讀的過程中完成三個問題:第一,把你最喜歡的那一絕背誦下來,第二,用四個字概括你所選擇的這一“絕”的主要內(nèi)容(或畫面),這四個字當中至少要用到題目中的一個字。第三,在反復誦讀中,讀出兩種東西:一是從中讀出問題、困惑、啟迪、感悟,二是讀出你自己。為了給大家一個直觀的感受,我先給大家示范一段:
我選擇了第三絕: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第一步,我把它背下來,第二步,我給它擬了個題目叫:孤月臨江。碧空如洗,江天一色,孤月高懸,夜色如水。此情此境,我讀出了詩人的孤獨與高邁,我看到了詩人的深邃與無奈,我從中讀出了詩人那種迥絕的宇宙意識,作者從對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繪中,轉入對宇宙生成、人類本源的探索。這種探索古已有之,且常說常新,成為人類恒久探討的哲學命題,并成為文學的主題之一?!敖虾稳顺跻娫?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個天真而稚氣的孩子的疑問,也是一個穿越亙古、永無答案的哲學家的天問。張若虛的這一問應該是受到了同時代詩人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啟發(fā),張若虛之后,李白在《把酒問月》中說:“清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袢瞬灰姽艜r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碧K軾在《水調歌頭》中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p>
從這一輪高懸的明月中,我也讀出了自己,是的,這一輪照過李白、也照過蘇軾的月光,正照耀在我身上。張若虛、李白、蘇軾們已經(jīng)在時光中永恒,巴爾蒙特說: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了世上。那么我對著同一輪明月,是不是應該思考,我來到世間是為了什么?我應該留給這個世界什么,雖然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但哪怕如雪泥鴻爪,哪怕只留只語片言,也不枉對這一輪明月,不枉對浩瀚的星空和清晨的鳥鳴!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我們每一個個體,雖然都如蜉蝣寄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但是,我們能不能讓后來人在某一個不期然的瞬間,看到過我們曾經(jīng)存在的生命足跡,這,是一個問題。
好,現(xiàn)在請大家閱讀,解決上述三個問題,時間5分鐘。5分鐘后我請大家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
學生閱讀展示,可以根據(jù)時間伸縮調整。【說明:這里是開放性課堂的集中展示,教師的預設與學生的生成可能會有很大的差距,教師要充分熟悉文本,適時引導點撥?!?/p>
教師板書:春江花月夜:春江月生,江月籠花,孤月臨江,江月待人,游子思婦,月伴離人,望月懷遠,江月流春,落月?lián)u情。
五、深入探究。
現(xiàn)在,請大家來分析這首詩的題目中的五個字中,沒有直接描寫而只作為背景來寫的是哪兩個字?【春、夜】,再結合我們剛才對上述9個章節(jié)的四字概括,看剩下的三個字中哪個字用得最少?【花】。寫得最多的兩個字是【江月】
既然江月就能概括這首詩的主體內(nèi)容,我們現(xiàn)在把這首詩的題目改一下,改為兩個字“江月”,和“春江花月夜”比較一下,哪個好?為什么?
【明確】題目本身就具有詩情畫意,先聲奪人,把讀者帶入如詩如畫的情境當中。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集中體現(xiàn)了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應該是最適宜寫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的體裁,比如我們說“詩情畫意”,就是指詩畫一般的美好意境。所以德國美學家阿多諾說:“在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庇纱丝梢?,這首詩的題目也是它經(jīng)久流傳的一個重要因素,不能擅自改動的。
六、課堂演練。
改寫第一絕,你有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是把這首七絕改成五絕,第二種選擇是把這首七絕改寫成散文。
根據(jù)改寫結果評點:古詩不是用來翻譯的,而是用來吟詠的。意義可譯,意境難翻;語言可譯,文化不傳!弄懂文意之后,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反復吟詠,現(xiàn)在我們齊讀這首詩。
小結:是一輪明月,成就了春江月夜如詩如畫的美景;是一輪明月,引出了詩人對宇宙人生的無窮感慨;是一輪明月,平添了思婦游子的幾多愁情?一輪明月將景情理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叭松鸁o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痹竿瑢W們美好的人生路上永遠有一片皎潔的月光。
七、作業(yè):全文背誦《春江花月夜》。
八、板書設計:
春江月生
江月籠花
孤月臨江
江月待人
春江花月夜游子思婦
月伴離人
望月懷遠
江月流春
落月?lián)u情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在誦讀中感悟詩歌的能力。
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學重點】
賞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學難點】
詩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教學方法】
緣景明情。
2、朗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曾經(jīng)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引發(fā)了一串靈感,成就了他在詩壇上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初、盛唐時期的詩人張若虛,這首詩就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為之迷戀、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二、配樂朗誦,整體感知
以“月”為典型意象。
月的流動變化過程:月生——月懸——月斜(月落)。
三、賞析詩歌
(一)第一部分:月生
原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1、意象
提問:開頭八句寫了什么意象?請找出來。
2、意境
提問:這里的景物描寫有何特點?構成了一種什么樣的意境?
3、學生朗讀。
(二)第二部分:月懸
原文: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1、提問:這樣的良辰美景,引發(fā)了作者怎樣的遐想?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2、朗讀。
(三)第三部分:月落
游子思婦情
1、兩地相思
原文: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2、思婦懷遠
原文: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3、游子思歸
原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小結: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tǒng)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游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四、拓展
回顧曾經(jīng)讀過的與“月”有關的詩歌。
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畎住对孪陋氉谩?/p>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
五、作業(yè)
課后搜集、整理古典詩歌中關于“月”“落花”“流水”等意象的詩歌,總結古典詩歌中這些意象的普遍含義。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3
一、說教材
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優(yōu)美的抒情樂曲。它的音樂形象比較鮮明,旋律委婉質樸,節(jié)奏流暢多變。樂曲通過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江南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結構較嚴密,采用自由變奏的方法使主題循環(huán)展衍,盡管主題旋律有多種變化,長短不一,新的音樂因素層出不窮,但每個樂段都落在相似的曲調上。這樣既有變化對比又有重復統(tǒng)一,因此段落非常分明。全曲由“江樓鐘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水云深際”“漁歌唱晚”“回瀾拾岸”“欸乃歸舟”和“尾聲”八個樂段組成。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水畫卷,一首詞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詩章。在舒緩明快的旋律中,把我們帶入春天夜晚那個靜謐甜美天地。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的所有環(huán)節(jié)設置都需要圍繞學生來展開,所以課堂的順利展開是建立在對學生心理生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下面我將對學情進行詳細的闡述。八年級學生生理、心理漸趨成熟,積累了一定的音樂知識,在學習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經(jīng)驗。有分析簡單樂曲的基本能力,可以用自然帶表現(xiàn)力的演唱歌曲。但是這個階段的學生缺乏對音樂名家名曲的積累,缺少對音樂體裁整體的概括和深入了解,音樂鑒賞能力有待提高,對音樂中不同的主題發(fā)展手法還需要加強引導和深入探究,因此,我將采用體驗教學法和游戲互動法,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xiàn)力。
1、通過充分的聆聽歌曲,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和學習民族音樂興趣。
2、通過聆聽以及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體會歌曲的情緒,豐富有趣的音樂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
3、用自然的、有表現(xiàn)力的演唱歌曲主題片段,理解并運用“同尾換頭”的音樂發(fā)展手法。
在熟練掌握教材及本節(jié)課的教學三維目標的基礎上,應新課改的要求,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有表現(xiàn)力的,婉轉抒情的歌聲表現(xiàn)歌曲,體會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掌握歌曲的同尾換頭的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并能夠進行創(chuàng)編。
三、說教法
針對這個階段的學生特點,清晰有效率的解決教材的重難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為了使學生達到教材要求的教學目標,我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律動教學法: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我采用律動導入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春江花月夜》中主題旋律典型的節(jié)奏做出合適的身體動作,對應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律動教學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感受和表現(xiàn)音樂。
2.創(chuàng)作教學法:在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基于對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音樂發(fā)展手法的了解和掌握,以及歌曲中音樂情緒形象的分析學習,即興運用“同尾換頭”的音樂發(fā)展手法進行音樂片段創(chuàng)作。這種即興創(chuàng)編的方法,不僅可以引導學生主動積極思考音樂,發(fā)揮想象力,還可以發(fā)展其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
四、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學生正確學習的媒介,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自主學習的習慣是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
基于對這節(jié)課教法的制定以及對學生學習的方向掌握,這節(jié)課我采用音樂體驗學習法和自主創(chuàng)編法這兩種學法。
學生通過多媒體和鋼琴兩種音樂教具對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進行完整充分的體驗聆聽,這種充分體驗的學習法,對學生思考總結歌曲的演唱情緒和音樂畫面有非常大的幫助,而且緊扣欣賞課的音樂課型。學生對這部作品的演唱情緒和音樂畫面有了清楚的了解和學習之后,引導學生用這首作品中的主要創(chuàng)作手法“同尾換頭”進行即興創(chuàng)編,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運用這種音樂發(fā)張手法,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xiàn)能力。
五、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的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以及拓展學生的音樂知識學習,這節(jié)課我將從激趣導入、講授新課、音樂活動和課堂小結四個部分進行講授。
(一)激趣導入
我采用奧爾夫聲勢律動的方法進行導入,對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中主題音樂的難點通過拍手、拍腿、捻指和跺腳等方式引導學生對節(jié)奏進行模仿,提前感受歌曲的節(jié)奏律動,可以通過提高速度的方式,幫助學生充分感受歌曲的典型節(jié)奏,由此引出新課。
(二)講授新課:
講授新課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我將從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講授:初聽歌曲、深入了解、整體感受。
首先,初聽歌曲:在多媒體上播放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提前對學生提出問題,欣賞《春江花月夜》后,這部作品給你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第二次聽歌曲我采用通過鋼琴演奏范唱的方式示范歌曲前三個樂段,學生同時思考一個問題,歌曲的旋律特點,從而引出這節(jié)課的重點——同尾換頭的音樂發(fā)展手法。并對學生的回答給予正面積極的表揚,使學生對接下來歌曲深入的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
其次,音樂深入學習,在學唱歌曲主題旋律之前我會引導學生用“MI”做音階式的發(fā)聲練習,八年級處于變聲器,需要有保護嗓音的意識,唱歌前做這樣的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對于八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識譜的能力,對歌曲的旋律節(jié)奏以及音樂符號和簡單的提示能夠做出恰當?shù)姆磻?。接下來會引導學生跟著鋼琴對歌曲的主題旋律片段進行視唱,并引導學生用婉轉圓潤的聲音進行演唱,幫助學生對歌曲有親身直接的體驗。隨后通過多媒體對歌曲第一段再次進行欣賞,引導學生對其中的樂器效果進行欣賞。由于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由八個樂段組成,深入了解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選擇第五樂段《漁歌唱晚》引導學生對音樂畫面作進一步的賞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
最后,整體感受:八年級音樂課堂的學習,音樂知識的拓展是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我們需要去幫助學生對作品的發(fā)展做完整了解,所以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上面,我在最后會將《春江花月夜》的發(fā)展歷史知識傳達給學生,激發(fā)他們?nèi)ヌ剿饕魳返呐d趣。
(三)音樂活動:
《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創(chuàng)作手法是“同尾換頭”,也是這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同尾換頭”的創(chuàng)作手法。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將保留歌曲的旋律特點和音樂情緒,運用“同尾換頭”的創(chuàng)作手法即興編創(chuàng)音樂片段,并通過小組合作、配合和自主創(chuàng)編等方式學習和表現(xiàn)音樂。增強學生的表演欲望和即興創(chuàng)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自信心。最后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我在學生們的評價上加以補充,并且鼓勵他們的表現(xiàn),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表演積極性。
(四)課堂小結:
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將采用學生主動回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對這節(jié)課得知識點和自己學習的收獲心得進行總結說明,最后我會在其基礎上進行補充闡述。
(五)板書設計
以下是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了,重點突出。
春江花月夜
同頭換尾創(chuàng)作手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情感目標
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標
通過誦讀、欣賞增強對詩歌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誦讀、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導語設計:
在一個春天晴朗的夜晚,你置身一人來到美麗的江邊,你的頭頂上就有一輪碩大的明月……接著回顧有關月的詩句,自然引出張若虛在《春江花明月》這首詩里也寫了月。那么,他傳遞的是怎樣的情思呢?直接進入課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旅夜書懷》)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二、整體感知 ,品詩意
對《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千古美文,我們一定要用心去讀、去品。那么,同學們讓我們拋開一切,用心靈去傾聽詩人的心聲。(分組誦讀)
1、讀了這首詩,作者融入的是怎樣的情感?
明確:相思之情
2、根據(jù)詩中語句的描寫,寫出月亮運行的軌跡(學生活動)
提示:月亮:升起——高照——西斜——沉落
3、再根據(jù)老師的提示,概括各個部分的內(nèi)容。
提示:月下之景——月下之理——月下之情
三、細度全詩,品詩韻
(一) 分析景物美(1——10句)
( 學生齊讀)
1、當月亮隨波而生時詩人看到了哪些美景?
2、前十句寫了一種很美的畫面,能否用自己的話描述這幅絕美的畫面?
(引導學生賞析)
3、這十句寫景的詩句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表現(xiàn)了作者見到江天月夜美景的驚喜之情。
4、同學們能不能結合詩句用一兩個詞來概括這幅美景的特點?
明確:寥廓 、空明 、澄澈
(再次齊讀,體會作者的驚喜之情)
(二) 分析哲理美 (11——16句)
1、置身于如此空明純凈、澄澈寥廓的美景,所以當孤月高懸時,詩人張若虛先想到什么?
(生齊讀11——16句)
明確:想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p>
……(引導學生品讀詩句)
2、 這幾句詩是什么意思?請一位同學給我們解釋一下。
明確: 最早在這江畔與月亮相遇的人是誰?江月是哪一年開始普照
大地的? 人生代代相傳無窮無盡,但是江月年年相似,一個樣子。
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什么人,只看見長江東流水。
3、古人都喜歡探尋宇宙人生的奧秘,許多詩句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幾句的`感情,請大家看投影。下面我們來看看?
(投影)下列詩句感情有何不同?(拓展探究)
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p>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p>
(學生討論探究并比較張若虛的宇宙人生哲理與曹植、阮籍等人的有什么不同? 討論有人說張若虛為什么“哀而不傷”?
4、如果說詩歌的前十句作者描繪了澄澈空明的美景,那么這六句寫的是什么?
明確:深邃的哲思
(師生齊讀這六句,感受作者在詩中傳達的對宇宙人生得深沉思索)
(三) 分析情感美
(齊讀“白云一片去悠悠”到詩歌末尾)
1、 作者在感受美景的同時,沉浸在似水年華的體認中,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發(fā)對人生的思索,有時空的無限遐想到生命的無限,表現(xiàn)一種深沉而寥廓的宇宙意識;但是畢竟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因此從“白云一片去悠悠”開始全詩轉入另一重境界。作者在詩中抒發(fā)了何種感情呢?能否用詩中的一個字來概括這種情感呢?
明確:愁 (以“愁”字劃分層次)
2、 是一種什么愁呢?
明確:相思之愁
3、 既是相思之愁,那么是說在思念誰呢?
明確:思婦思念游子,游子思念思婦。
4、 婦思是如何思念游子的呢?能否就你有感觸的詩句作賞析?
(學生賞析)
5、 游子是如何思念婦思的呢?能否就你有感觸的詩句作賞析?
(四) 總結全詩
課堂總結《春江花月夜》美在何處?美在詩歌和諧婉轉的韻律,美在春江月夜迷人的景色,美在思想深邃的哲理,美在纏綿濃郁的離情,更美在景、理、情水乳的交融的意境!
(學生質疑,把課文說理部分引向學生生活體驗,學以致用。
(五)作業(yè)設計
比較閱讀:
《春江花月夜》和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可從意象、意境、題材、主
題等方面任選一個方面進行探究。
(六)板書設計
春江花月夜
景物:幽靜空靈但清新柔美;
哲理:光陰易逝但人生無窮;
情感:相思愁苦但月可傳情。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yǎng)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自古以來,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是個永恒的主題,其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歷程。
所以說,月亮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xiāng)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fā)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同時,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fā)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會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的詩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靜夜思》中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以及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等等等等……描寫月亮的詩句,不勝枚舉。
而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nèi)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yōu)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nèi)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tǒng)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fā)展,影響極為深遠。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shù)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學習本詩重在誦讀,以讀傳情,讀、悟交融
聽了我們以上的介紹,同學們一定會有一種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領悟這首詩帶給我們的美好意境。
下面由教師作配樂范讀。
要求學生在欣賞教師范讀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而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在這其中,想象是至關重要的。
四、賞析詩歌
(一)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于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
3、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1、提示: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fā)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2、放映課件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jié)。
3、評價學生的誦讀,并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重點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三)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情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
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fā)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xiàn)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xù)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里邊,值得深入發(fā)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采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tǒng)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著景物出現(xiàn)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
同時,詩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詩句,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贊自然的同時禮贊生命。
五、再次欣賞教師誦讀這首的配樂范讀錄音
學生跟隨錄音,輕聲吟誦,細細體會詩歌美好而幽遠的意境。
六、作業(yè)
用現(xiàn)代文的形式將這首詩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出來。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6
《春江花月夜》為中國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原名《夕陽簫鼓》它意境深遠,樂音悠長。
教材分析:
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圖從音樂的角度來刻畫一幅美麗動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曲的旋律流暢婉轉,格調古樸典雅、生動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種音樂手段,形象地描繪祖國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貼切地表現(xiàn)出標題“春江花月夜”的新意。這首樂曲的生動音樂語言,激發(fā)著人們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因此,它遠遠地超過了用詩歌語言所表現(xiàn)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曲,曲名為《夕陽蕭鼓》,這首作品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給人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題樂段、主題的多次變奏及尾聲構成的。這首具有中國特色的變奏曲,每個樂段前面都有一個小標題。分別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學生了解相關的音樂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和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2.了解和懂得中國傳統(tǒng)音樂“魚咬尾”和“換頭合尾”的創(chuàng)作手法。
3.能夠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題。
教學設計理念:
教師現(xiàn)場演奏的鋼琴版《春江花月夜》引出對管弦樂隊演奏的《春江花月夜》這一欣賞主題,通過對上節(jié)課對民族樂隊編制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能很辨別主題樂段的演奏樂器,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音樂要素等方面對樂曲意境進行欣賞。通過學生的視唱和對樂曲的反復聽賞,還有學生運用鋁片琴和三角鐵對最后一句的伴奏,教師的引導學生總結出“魚咬尾”以及“換頭和尾 ”的音樂創(chuàng)作方法,并對“魚咬尾”這一音樂創(chuàng)作方法進行簡單音樂創(chuàng)作,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聆聽、欣賞和感受樂曲的內(nèi)涵美,并達到情感的升華,進而理解生活,熱愛生活,熱愛民族音樂文化,開拓未來,創(chuàng)造出嶄新的世界。
教學設計亮點:
學生在充分“聽”和“動”的基礎上,感知、體驗、理解音樂美的旋律、美的節(jié)奏、美的意境;感知、體驗與理解音樂藝術形象美、音樂綜合藝術美、音樂表演美
教學重點:
1.理解中國傳統(tǒng)音樂 “魚咬尾”和“異頭同尾”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對“魚咬尾”這種音樂創(chuàng)作方法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
2.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感受《春江花月夜》 詩情畫意的意境,幫助學生理解樂曲的內(nèi)涵。
教學難點:
認識中國傳統(tǒng)音樂 “魚咬尾”和“異頭同尾”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對“魚咬尾”這種音樂創(chuàng)作方法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教師演奏鋼琴《春江花月夜》導入新課。
2.《春江花月夜》作品簡介
《春江花月夜》為中國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原名《夕陽簫鼓》它意境深遠,樂音悠長?!断﹃柡嵐摹酚置稘£栐乱埂贰ⅰ稘£柵谩坊颉稘£柷?,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明清時期就已流傳。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將此曲改為絲竹合奏,同時根據(jù)《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標題如:江樓鐘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欸乃歸舟及尾聲。作品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給人以高度的藝術享受。
3.復習民族管弦樂隊編制。
二、欣賞《春江花月夜》
1.欣賞《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設問:這段樂曲反復出現(xiàn)了那些樂器?(琵琶、簫、古箏)這些樂器的音色給你們帶來一種什么樣的意境呢?(教師播放江樓鐘鼓的民樂合奏版,學生用心聆聽)
2.聆聽《春江花月夜》前三段。
設問:音樂欣賞完了,這段樂曲出現(xiàn)了那些樂器?給你們帶來什么樣的意境呢?
3.視唱主題,總結“魚咬尾”的'音樂創(chuàng)作方法。
4.“魚咬尾”的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
5.再次聽賞《春江花月夜》的前三段,總結“換頭和尾”的音樂創(chuàng)作方法。
6.演奏《春江花月夜》的主題。
7.總結《春江花月夜》音樂的美。
三、課堂小結
《春江花月夜》從音樂的角度來刻畫了一幅美麗動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貼切的表現(xiàn)出標題“春江花月夜”的新意。我們不得不感嘆——《春江花月夜》實在太美!盡管我們無法留住此情此景,但我們今后可以通過欣賞更多的民族器樂曲,來了解我們民族器樂曲的音樂語言,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民族音樂藝術,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反思: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地總結經(jīng)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也希望各位同仁給我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學生熟悉我國民族樂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樂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力。
2、通過小組學習,分析詩中重點句子含義,討論作者情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并提高學生欣賞水平。
3、通過欣賞《春江花月夜》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同時引起他們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了解詩中所出現(xiàn)的樂器,例如:琵琶、簫等的音色以及其作用。
2、難點: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
情景法,朗讀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鞏固知識
采用問答法引導學生復習古代描寫月亮的詩句,并討論所列舉的詩句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進而導入新課《春江花月夜》。
(二)朗讀品味,整體感知
1、教師進行配樂范讀,引領學生初步感知詩歌意境,同時讓學生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來對文章進行翻譯,使學生了解文章大意。
2、在學生熟悉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之上,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教師再次范讀,引導學生注意語言停頓,語氣變化,并用斜線標注。使學生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即月之初上迷離、美妙——高亢,月下遐思——平緩,思婦對月徘徊——低回,游子夢回故鄉(xiāng)——哀怨,夢醒月殘倍孤寂——悠長。
3、要求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同時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并設置問題:該詩都具體描寫了什么內(nèi)容,一共可分為哪幾部分?
學生得出:全詩可分三層解讀,第一層(前8句):月之色,第二層(中8句)月之問,第三層(其余句)月之情。
(三)深入研讀,感悟哲理
引導學生逐層誦讀,在誦讀中品味、賞析,依次一下問題
1、讓學生誦讀第一層(前八句),并設問:作者寫了哪些意向?描繪了怎樣的場景?它們分別都有怎樣的特點呢?
2、詩人在賞月的過程中,有抒發(fā)了自己怎樣的感慨?與之前所學蘇軾,王羲之等人所感慨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詩句,有哪些異同?
3、詩中所寫的思婦懷人、游子思歸,采用的那種抒情方式?并借助了哪些意象來烘托的?
4、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深情朗讀,并分析該句好在哪里,老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進行巡回指導和點評。
小組代表發(fā)言交流,教師相機點撥,明確:詩歌描寫春、江、花、夜、月,重點寫月。描繪了一幅壯麗、寧靜、優(yōu)美的春江花月夜風景圖,從而概括出所描繪的景色美,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引發(fā)了作者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生發(fā)了“宇宙永恒,明月常在,生命個體雖然短暫卻又代代相傳”的感慨,從而概括出心理美。然后詩人把我們引入一個情思濃郁的詩境,感受游子思婦兩地相望、相思之情。但詩人又不直說游子思婦的思念,而是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們的相思之情,繼而概括出情感美。
(四)課外延伸,拓展探究
引導學生列舉之前所學詩中描寫“明月”“江水”“落花”的詩句,分析與本詩所寫有什么不同,進而總結出這些景色的寓意,老師進行適當?shù)闹笇c點播。
(五)小結歸納,布置作業(yè)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學生總結,老師補充,總結出本詩描繪春江花月夜美景,盡情謳歌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將之與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結合在一起,匯成一種優(yōu)美深邃的境界。
作業(yè):借助想象,將這首詩歌改寫成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8
一、導語設計:
自古以來,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是個永恒的主題,其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歷程、所以說,月亮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xiāng)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fā)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同時,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fā)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會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的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靜夜思》中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以及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等描寫月亮的詩句,不勝枚舉、而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nèi)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yōu)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nèi)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tǒng)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fā)展,影響極為深遠,一千多年來使無數(shù)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學習本詩重在誦讀,以讀傳情,讀,悟交融
由教師作配樂范讀、要求學生在欣賞教師范讀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而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在這其中,想象是至關重要的。
四、賞析詩歌
(一)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提示: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于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fā)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譯文: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幺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暫——永恒
(三)余下十六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
(1)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譯文:一片白云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著你的聲息,愿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
(2)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譯文: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ㄒ呀?jīng)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lián)u蕩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情:游子思婦相思之情凄清婉轉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fā)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fā)喟嘆、抒寫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五、總結
1、內(nèi)容述評: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致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發(fā)出對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游子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盡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著對歲月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盡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得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著“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溫情,含蘊著對重逢的美好企盼。從表層看,雖然明月長圓而人情不圓,顯示了景物與人情的乖背;明月長在而人生不再,則展示了宇宙與人生的矛盾。但從深層看,“借明月寄相思”又顯示了人心與自然的和諧,而“人生代代無窮已”與“江月年年只相似”,則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同一。作者對天人關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僅僅哀嘆生命短暫的窠(kē)臼,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贊自然的同時禮贊生命,既體現(xiàn)了詩人本身對生命意義的深切體認和對天人關系的深刻認識,也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一體同仁”的傳統(tǒng)精神。因而,聞一多先生稱贊此詩展現(xiàn)了“夐(xiòng)絕的宇宙意識,展現(xiàn)了一個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2、小組合作探討這首詩的“明月”、“江水”、“落花”三個意象的寓意。
(1)明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唐李白)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保ㄌ仆醪g)
“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宋蘇軾)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唐劉禹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情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唐張九齡《望月遠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唐李白《靜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础凑撜Z〉〉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崩钪畠x的《卜算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楊慎的《臨江仙》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宋辛棄疾《南鄉(xiāng)子》
“離恨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處,花開花落時?!保ㄌ蒲洞和~》四首之一)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保ㄋ侮淌狻朵较啞罚?/p>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保ㄋ侮處椎馈杜R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清《紅樓夢》)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3、教師評價總結。
(1)明月:面對宇宙的浩瀚,明月的無窮,人生的有限,多少傷時、惜時、嘆時之作流傳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盤”意化為如流水一般東去不回的時間意象,讓人在浩淼無窮、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頓生渺小之感、短暫之感,更激起和歷史洪流相融,奮力在短暫的人生中有為的斗志。當然,月還是的愁緒、情愛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長江東流,玉帶盤桓,沿岸風光如畫,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傳千古。江水不僅是個空間概念,更喻指歷史的長河,是個時間概念。任你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梟雄,無一例外終將湮滅于歷史的滾滾長河之中。任你活著的時候生命怎樣燦爛輝煌,也一樣逃不過自然的規(guī)律、歸結于塵土流水。表現(xiàn)出那種人生空漠之感,更顯深沉悠遠。
(3)落花:綜觀中國詩歌史,寫花開的少,寫花落的多。飄零的落花中,彌漫著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遲暮的感慨與恐懼。繽紛的落花是中國古典詩歌傷春主題的核心意象。以落花為媒介,用優(yōu)美流暢的語言表表達對年光流轉、紅顏易老、生命無常的感嘆,幾乎涵蓋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義?!洞航ㄔ乱埂分校髡邚埲籼撜故玖伺魅斯噪x夢境的片斷:昨夜閑潭夢落花。月夜春江,清景無限,她所等待的人遲遲沒有歸來。美麗的花瓣無聲無息飄謝在寂靜深潭,夢中的剎那,折射出漫長守望的蒼涼、紅顏衰老的恐慌。
附板書:
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幽美深遠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暫——永恒
情:游子思婦相思之情凄清婉轉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春江花月夜》全詩;
2、用現(xiàn)代文的形式將這首詩的美好意境表現(xiàn)出來。作業(yè)參考答案: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隨著千萬里春潮蕩漾,千萬里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著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幺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一片白云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著你的聲息,愿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jīng)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lián)u蕩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3、從詩歌“花”“月”等意象中任選一個,寫一段15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
七、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朗讀,感受到了張若虛筆下的春之畫,江之卷,花之容,月之貌,夜之景,也品味了詩人與眾不同的宇宙人生哲理。詩人認為人生的短暫的,而人類卻是綿延久長,可以與江月共存的。同時,我們還賞析了詩中的游子思歸和思婦相思之情,學習了詩人巧妙的手法。學習了這么優(yōu)美的詩篇,今晚,仰望天空,看到那彎清冷的新月時,我們又能生出多少美麗的遐想啊?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yǎng)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恒的母題,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關注著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xiāng)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fā)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fā)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jīng)·陳風·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于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杜甫有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清商曲辭、吳聲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nèi)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yōu)美,抒情幽怨纏綿。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nèi)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tǒng)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fā)展,影響極為深遠。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shù)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指導理論與教學目的:
①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不象其它藝術可以直接訴諸于人的聽覺、視覺。用語言塑造的文學形象是間接的形象,但它卻能比其它藝術給人更多的審美感受,這是因為它給人提供的想象空間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這些形象,欣賞它們,就要通過想象把語言還原成可視可聽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記?。合胂笫侵陵P重要的。
②詩人作詩多用虛寫,因為虛擬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普遍的規(guī)律。故我們讀詩也要多從虛處去讀
詩歌須有意境,有意境的詩才是好詩。組成意境的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具體物象稱作意象。詩歌的意象大都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復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畫面也應該是亦虛亦實的,因此讀那些以表現(xiàn)主觀情感為主的文學作品,就要用虛實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從虛處去讀,不要讀死了,讀實了,否則詩歌的意蘊就顯得狹窄和淺薄,讀者的想象空間、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記住并理解這一條文學欣賞的理論,用它來指導我們今天的閱讀(關于這條理論,同學們可閱讀課本《文學欣賞的基本理論》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學欣賞的心理過程")。
③領悟思婦游子相思這一原型主題,領悟"月"在中國人情感世界中的意義。
四、朗讀
要求學生在欣賞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
五、層次結構
關于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近人歧見紛紜。我們以為,此詩應分成三個部分:
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喊觀照人生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一二層: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最后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fā)感喟、抒寫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六、賞析詩歌
(一)欣賞詩的景物美
1、導: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副畫面。
3、學生描繪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領悟詩的哲理美
1、導: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燈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jié)。
3、評價學生的誦讀,并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七、課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