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自控能力差或影響成年后健康
發(fā)布時間:2021-12-28 大班幼兒自理能力活動方案 幼兒教師怎么改正不足能力 小學英語教案好與差解析《華爾街日報》網站報道,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嬰幼兒在蹣跚學步時,如果自我控制評估得分較低,成年后遭遇問題的可能性更大,這些問題既包括疾病等生理問題,也包括酗酒、吸毒、財務困難,以及違法犯罪等生活上的困境。
這一研究的結果發(fā)布在今年年初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這一延續(xù)了30多年的研究,一共跟蹤1037名在社會經濟上呈多樣化的新西蘭兒童,從他們出生一直研究到32歲。在其孩提時期,父母、研究人員和老師每隔幾年就會對他們進行自控方面的測試,這些孩子也會做自我評價。
有96%的第一批參與者在32歲時接受了最終評估。該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將社會階層、智力水平和家庭生活的差異因素考慮在內,三歲時自控評估得分較低的孩子,更可能在成年后出現(xiàn)各種健康問題,如性傳染病、齒齦病、高膽固醇、高血壓和體重超標等。在自控評估得分最高的20%人群中,只有11%的人在成年后出現(xiàn)各種健康問題,而在得分最低的20%人群中,有27%出現(xiàn)這種情況。自控得分較低的孩子,今后更有可能對毒品或酒精產生依賴,或成為收入水平較低的人,也有更大的可能成為單親父母,或違法犯罪。(dJz525.COM 勵志的句子)
主持這項調查的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泰瑞·莫菲特和艾弗謝羅姆·凱蒲賽稱:“自我控制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技能,它能讓人評估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準備好可能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設想好未來的各種可能性,等待那些值得等待的好東西,而不沉迷于短期的誘惑”。美國加州大學大衛(wèi)斯分校人類及社會發(fā)展系的教授杰·貝爾斯基說,科學家早就知道自控能力會對一個人的行為發(fā)展產生影響。這項研究在該領域做出了新的突破。
其實,幼兒的自控能力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在3歲時,自控能力只有20%;4-5歲時是幼兒發(fā)展自控能力的轉折期,父母一定要利用這一年齡段幫助孩子樹立起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到了5—6歲,孩子的自控能力已經發(fā)展到了80%-90%。自控力強的孩子,絕對有助于今后的學習,家長一定要重視發(fā)展孩子的自我意識,可以通過運動、認知活動、情緒控制、延遲滿足等多種方法來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能力。
同時,家長在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時,還要注意幼兒的注意力表現(xiàn)規(guī)律,3歲時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為5-7分鐘;4歲時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為15分鐘;5歲時注意力的集中時間為20分鐘;6歲時可以達到25分鐘;7歲時的注意力可以超過30分鐘。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孩子控制情緒能力差的后果
小孩子的脾氣總是來得快,如果孩子經常發(fā)脾氣的話,對他以后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就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那么,如果孩子的控制情緒能力差,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后果呢?爸爸媽媽應該怎么教會孩子控制脾氣呢?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
1、總是會把責任怪到自己身上
孩子的內心世界比較脆弱,如果丟失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爸爸媽媽經常在自己面前吵架的話,那么,孩子就容易產生內疚心理,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錯了。
2、總是會不開心
孩子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話,如果一不稱心的話就會火冒三丈,甚至有時候還會打人,這種情況會影響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性格的培養(yǎng)。
3、會妒忌別人
如果孩子的占有欲過強,不喜歡和他人合作分享,有時候還有攀比心理的話,會經常嫉妒別人。
4、總是缺乏安全感
如果爸爸媽媽把孩子保護地太好,或者是經常嚇唬孩子的話,就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太依賴爸爸媽媽,而孩子又缺乏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那么孩子就會經常覺得很害怕。
5、總是會很難過
有的孩子心里雖然感覺到委屈,但是卻不敢隨便和他人說,有時候失去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沒有人安慰她理解她,時間長了,孩子控制情緒能力差,那么他就可能一直都覺得很悲傷。
培養(yǎng)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第一,爸爸媽媽要多關心孩子,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要學會尊重孩子;第二,爸爸媽媽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不要情緒化,慢慢教導孩子控制情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控制情緒。
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12忌
第一,忌袒護縱容。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當眾做錯了事,家長明知不對,卻以種種理由加以庇護和掩蓋,其結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確對待缺點和錯誤。
第二,忌嬌慣溺愛。
開口不離“好”,出門不離抬,吃飯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會養(yǎng)成兒童任性的性格。父母“愛子—溺子—誤子”,這往往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三,忌哄騙。
有些家長圖一時安寧,不惜編造假話欺騙孩子,這樣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養(yǎng)成虛偽不誠實的品格。
第四,忌諷刺。
對孩子諷刺挖苦,以為可以“激發(fā)”上進,結果適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
父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凡事都要盡善盡美,稍有不順便大加訓斥,使子女無所適從,思想感到壓抑和束縛,時間長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
對孩子不加引導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為,不盡家長責任,后果難以預料。
第七,忌打罵體罰。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家長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條,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罵、體罰,結果這樣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產生感情對立。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
要讓孩子自己選擇適宜的游戲和運動,培養(yǎng)他們注意力集中,專心地完成一項工作的能力,訓練兒童持之以恒的毅力,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終。而不要反復要求孩子更換活動內容。
第九,忌缺乏適應能力。
要訓練兒童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這樣對孩子的發(fā)展是很有益的。
第十,忌無控制力。
要訓練兒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包括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第十一,忌依賴。
要讓兒童經受一定的困難,學會克服困難從身心(性格和體格)兩方面進行磨練。從小培養(yǎng)兒童獨立的能力,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
第十二,忌憂郁沉默。
要培養(yǎng)兒童樂觀幽默的性格,切忌郁郁寡歡。
父母情緒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
父母是幼兒最親密的成長伙伴。社會學家認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尤其是情緒,是幼兒心理健康發(fā)育的直接影響因素;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標桿,是孩子心理發(fā)育的影響指針。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緒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謙虛禮貌,有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發(fā)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經常情緒惡劣,吵架斗嘴,則會讓幼兒經常處于緊張和恐懼之中,對于孩子的心理發(fā)育極其不利。
因而,從幼兒的心理健康發(fā)育角度出發(fā),家長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特別注意情緒控制,謹防幼兒因父母不良情緒而影響正常的心理發(fā)育。專家提醒家長,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育,以下幾點情緒需要特別注意控制: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動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讓的吵架動粗,或者家長與他人吵架動粗,都會讓孩子產生緊張心理和恐懼感。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會讓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會滋生不安全的感覺。因而,家長們必須謹記不要或盡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動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頹廢的情緒。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對生活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長信心。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經常表露頹廢的情緒,會使孩子過早接觸到社會或生活方面的壓力,會讓孩子心理產生不安全感,對生活懷疑或頹廢的生活態(tài)度可能會因此伴隨孩子的成長,會讓孩子身心過早受到不該承受的壓力。因而,特別需要提醒家長朋友們,無論你暫時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為了孩子的健康發(fā)育,請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頹廢的情緒。
3.不要在孩子面前責罵或批評他人。
有些家長經常毫不避諱地在孩子面前責罵或批評他人,這些家長以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們面前責罵或批評他人對孩子沒有什么影響。事實上,這不僅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處世方式,更是一種有害于幼兒健康成長的不良教育方式。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對于家長日常正規(guī)教育產生懷疑,也會讓孩子因此也學會這種不良的處世方式,會扭曲孩子的心靈,讓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極大的影響。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語氣來表達對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長朋友性格比較極端,對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較偏激,往往會在孩子無所避諱地發(fā)表過激的語言。心理專家認為,家長過激的言語和情緒會讓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轉化,會讓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發(fā)育產生不良影響。因而,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語氣來表達對事物的看法。
孩子為什么會自控力差
孩子為什么會自控力差
我們人類大腦可以簡單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原始腦”,它負責人最原始的反應,比如看到好吃的就想拼命吃,看到好玩的就想玩,這是一種及時行樂及時滿足。還有一部分叫“理智腦”,科學家稱這部分為前額皮層,前額皮層主要掌控人的理智、思維、自我意識等,能幫助我們用理性分析問題,抑制原始沖動,讓我們能有計劃有目的去做事,這就是自控力。
自控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能不能取得某個領域的成功,因為生活總是充滿誘惑,讓人無法堅持目標。能夠控制自己讓自己堅持目標的人,在各個領域都比不能控制自己的人成功。
自控力強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表現(xiàn)更出色,包括:
有良好的情商,堅定而自信,應對挫折的能力更強。
有的孩子容易情緒失控,亂發(fā)脾氣、沉溺游戲,無法自拔
有的孩子磨蹭拖延,不能管理自己……
問題的根源就在于缺乏自控力!
孩子為什么自控能力差呢?如何提升孩子自控力?
為本親子心理專家回答:
1.孩子更容易被當下的事情所影響。孩子是活在當下的,如果當下的事情讓他感覺開心,他就會一直持續(xù)這種行為。比如孩子洗澡時可能感覺很舒服,就會一直磨磨蹭蹭洗很久。
2.引導孩子培養(yǎng)自我管理的能力。孩子自控力差做事磨蹭需要助孩子做規(guī)劃,然后引導孩子去完成這個規(guī)劃。這才是培養(yǎng)孩子時間觀念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過度依戀是否會影響健康?
另我們頭疼的是女兒怎么會喜歡上襪子的?她的這種情節(jié)越來越濃,我們如何做才能讓她親近我們多過親近襪子呢?
一句話解讀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或多或少地對某種物品產生一定的依戀,這個可愛的小女孩選擇了襪子。
這位可愛小女孩的怪癖,使得查爾斯·舒爾茨的漫畫《史努比》中的奈勒斯形象立時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小男孩奈勒斯擁有獨特的“標志”——一條永不離身的毛毯。奈勒斯帶著這條毛毯上學、游戲、睡覺、甚至上臺演講,一旦毛毯離身,馬上渾身不自在,沒了自信也沒了風采。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或多或少地對某種物品產生一定的依戀。有的孩子是紐扣,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條小毛巾。他們捻熟這些物品,經常會對這些物品有成人難以理解的關注和依賴。但是,發(fā)展到《史努比》中奈勒斯那樣依戀毛毯、或者這位鐘情襪子的小女孩這般癡迷的著實不多。這種特定的依戀物品的習性的形成,如果追溯其成因的話,往往和孩子幼年經歷中安全感的缺失相關連。
解讀媽咪第一問:女兒為何會癡迷襪子?
用襪子重新獲取安全感
在生物界有個非常著名的“依戀”實驗。剛剛出生的小雞,如果把它放到鴨媽媽的身邊,它會一直跟著鴨媽媽,并且視鴨媽媽作母親。當依戀形成,再把它送回雞媽媽的身邊,它和雞媽媽也還是會疏離。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生命體在成長的最初階段,對母親有著特殊的親近和期待,這種期待也是對安全感的一種本能渴求。而一旦基于這種本能渴求所建立起來的依戀形成以后,很難改變。
我們這位鐘情襪子的可愛女孩,在一歲的時候,離開了媽媽到奶奶家生活了半年。一年的養(yǎng)育,她對母親的聲音、語態(tài)、動作甚至身體的氣息都有了最初的感知后,突然到了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剎那間,原來形成的安全感會消失,她本能地從其他的人或物品中,建立新的安全感。在對她來說紛繁而混沌的環(huán)境里,她遇到了襪子。選擇襪子是偶然,而選擇是必然。
解讀媽咪第二問:這種情節(jié)是否影響健康,它能消失嗎?
重新建立親子依戀,“戀物”就會改善
當孩子遇上襪子,什么時候可以消除這種“戀物”?“戀物”產生以后會不會影響孩子未來健康的成長?解鈴還需系鈴人,安全感的缺失必定需要安全感的補償?;氐綃寢屔磉?,重新建立母女之間的依戀關系,是補償安全感的最好辦法;另外,進入幼兒園以后,尤其是真正融入到多彩的集體生活之中,“戀物”會有積極的轉移,小姑娘不是對襪子的興趣也越來越減弱了么!
“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影響,而是“戀物”的源頭——安全感的缺失才是父母必須時刻關注的。當你的孩子突然對一件物品產生了特別的興趣,甚至須臾不可分離,這個時候父母應注意兩個方面:
·要把對孩子“戀物”的煩惱轉化為生活的樂趣,并以此為親近了解孩子習性的契機,讓孩子與家庭成員之間建立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
·重新審視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尋找安全感缺失的原因,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了。
幼兒心理健康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幼兒心理健康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要知道幼兒時期其實就是人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一個人的個性還有很多心理品質都是在幼兒時期而形成的,因此心理學家們把幼兒時期定義為人生發(fā)展的一個關鍵時期。
然而,一些專家通過在幼兒園對孩子的一些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孩子都會表現(xiàn)出一種自私、自負還有任性或是脾氣暴躁以及孩子的感情脆弱和獨立性及社會交往能力差等一些不良個性特征非常普遍,據專家分析,孩子的這些特點可能成為他們產生心理問題的隱患。家庭是幼兒的根源地,也是幼兒心理發(fā)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環(huán)境,所以說家庭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僅僅只是表現(xiàn)在生物性的遺傳影響上,而其更表現(xiàn)在家長的情感態(tài)度還有個性和價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對孩子的影響上。
家庭因素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家庭教育中教養(yǎng)方式不恰當
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會認為,孩子不生病健康的生活著,幼兒這個時期根本不需要什么教育,要讓孩子吃好玩好就可以了,家長們往往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F(xiàn)代的家庭中,大多都是存在重健康知識灌輸,而輕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特別的注重飲食營養(yǎng)攝入,而在情感上卻有所忽略。注重于成人包辦代替,然而卻輕視了幼兒獨立性培養(yǎng)。由于現(xiàn)在的家庭中大多都是一個孩子。獨生子女現(xiàn)象,所以造成對孩子溺愛非常普及。如孩子在家中可能會與家長談伙伴之間的一些事情,這時家長嫌煩,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緒上的快樂和滿足,長久下去自然會冷淡。
2.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樣的作用尤其重要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孩子改掉一些壞毛病,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的問題, 都免不了一通數落或是打罵責備等。然而,家長朋友們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已經在你的寶貝身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如果做家長的性格很隨意,對發(fā)生的一些事情不介意的話,用一種得過且 過的心態(tài),那么這個時候他想要求孩子事事嚴謹就很難。除此之外,還有就是離異家庭對孩子的心理影響也是非常大的,當你的孩子看見了正準備離婚的父母之間進行戰(zhàn)爭時,孩子的心理會感到很害怕,同時也會變得非常膽小。還有一種現(xiàn)象就是孩子為避免受欺負而主動出擊,打罵同學。因此,如果家長朋友們你在你的孩子身上發(fā)現(xiàn)的心理問題,那么就請你首先分析一下自身的原因,卡那可能自己的行為是否妥當。
3.家長的教育觀點不同
有不少家長在心理咨詢中反映孩子有說謊的毛病。對于孩子說謊的實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其實孩子說謊的原因很多,比如學齡前幼兒這個時期的孩子是分不清現(xiàn)實和想象的,有時家長可能會把孩子說出來的想象誤以為是說謊,其實這不是孩子有意說謊,這實際是幼兒趨利避害的本能,不過也有家長需要檢討的地方。例如,很常見的現(xiàn)象就是如果幼兒在幼兒園出現(xiàn)問題,幼兒園的教師找家長,如果是爸爸回家批評一下,讓下次改正就可以,要是找媽媽的話,孩子回家可能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因此孩子就會總結出來可以從父親那里得到好處。所以這樣下去就會導致孩子在媽媽和爸爸面前說的話會不一樣,就形成了一個說謊的習慣。
4.以成人的視角看問題
有些事情對于孩子來講是好事或無所謂的事,不過在家長的眼里看待這些事的角度卻有問題。如幼兒園的一些集體活動,在不同的事情中家長可能會從成人的角度來認為對孩子的不公平等,可孩子卻認為這是一件特別有趣的事情。這樣家長的觀點和孩子的感受完全相反,長時間的下去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或者長大以后就學會人際交往中斤斤計較。
5.祖輩與保姆代養(yǎng)的問題
現(xiàn)在由于父母工作忙沒時間帶孩子,因此由長輩或是保姆帶孩子的現(xiàn)象特別的多。要知道長輩都是用一種寵愛的方式來帶孩子,一方面長輩和保姆的知識水平可能通常較父母的知識水平要低,在他們的眼里帶孩子主要是看管好孩子的安全和喂養(yǎng)問題而不重視教育問題。所以在這方面不如父母親自帶孩子。另一方面長輩和保姆為避免孩子受傷,可能會限制孩子的活動,而且還會嚇唬孩子有危險,這也使孩子的生理還有心理發(fā)展受到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比如運動能力差、不敢嘗試新事 物、膽小懦弱、夸大危險、依賴等。
對策與建議
1.無論是家長也好還是孩子的護理人員也好都要不斷給孩子以積極的評價,不要總是批評孩子要及時地表揚。這樣會給孩子樹立起一個信心。
2.家長要為孩子樹立形象,如果你對孩子的一些特點感到不滿意的話,那么首先你要檢討一下自己,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3.積極調整家長自己的心態(tài)。無論任何時候都要給孩子留有余地,在人多面前不要打罵孩子,孩子的自尊心同樣也是很強的。要多于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多給孩子以鼓勵。勤與老師溝通了解孩子的情況,不要在孩子面前擺家長的架子,最好是以朋友的心態(tài)來與孩子友好的相處。
幼兒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幼兒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幸福美滿的家庭是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條件。父母爭吵、分居、離婚、再婚、父母一方的缺失等都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產生不良的影響,使幼兒的心靈遭受創(chuàng)傷,精神發(fā)生偏移,
甚至危害終生。在眾多的家庭變故中,離婚是造成子女心理異常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父母離異意味著親情的崩潰,被迫與父親或母親的分離,使孩子在精神上遭受了巨大的重創(chuàng)。很多幼兒在父母離婚的心理刺激下,性情發(fā)生改變。有的變得孤僻、憂郁、退縮;有的變得敏感、多疑、猜忌;有的變得粗暴、煩躁,甚至出現(xiàn)嚴重的攻擊性行為。幼兒長期受消極情緒情感的影響,將會產生心理疾病,因此,積極的引導和干預將必不可少。
處在不健全家庭的幼兒往往性格孤僻、自卑、敏感,因此在教育上要耐心細致,不能粗暴對待,更不能諷刺挖苦。要善于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喚醒和鼓舞幼兒潛在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出幼兒最大的學習潛能。讓其全身心地投入,使心靈得到舒展,個性得到張揚,從而促進其良好適應能力的發(fā)展,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用心靈的愛撫來醫(yī)治心靈的創(chuàng)傷,用精神的甘露來滌療精神的污染。”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努力為這些不幸的幼兒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環(huán)境,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父母以外的更多的關愛,以此來彌補他們缺乏的親情,撫平其心靈的創(chuàng)傷。讓這些孩子感覺自己生活在一個充滿希望、充滿陽光的集體里,雖然身處不幸,但又特別的幸運。
丹丹曾經是個無憂無慮的小公主,活潑、開朗,人見人愛。由于一次意外的車禍,媽媽永遠地走了,從那以后丹丹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她自卑、躲避、退縮。在幼兒園里丹丹有意回避集體活動,不與老師和同學交往,常常一個人望著幼兒園大門發(fā)呆,還經常偷偷哭泣,嘴里不停地嘮叨“我要回家”“我要媽媽”。后來,在一次家訪中,老師發(fā)現(xiàn)丹丹竟然喜歡幫助爸爸做家務,便在第二天開展的“扮家家”的游戲中,有意讓丹丹來當“媽媽”,午睡后要幫助寶寶們疊被子,吃飯前要為寶寶們拿餐具……丹丹忙得不亦樂乎,可愛的小臉上終于出現(xiàn)了久違的笑容。見到此情此景,老師立即表揚丹丹干得好,是個合格的“好媽媽”,并且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豎起大拇指,夸丹丹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從此,丹丹對老師產生了親密感,慢慢接受了失去媽媽的現(xiàn)實,性格也開始發(fā)生了變化……
前不久,班里轉來一個叫峰峰的小男孩。由于父母離異,峰峰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一天,峰峰突然問我:“老師,你知道什么是離婚嗎?”我當時被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驚呆了,一時啞口無言。只見峰峰兩只眼睛紅紅地說:“我知道,就是爸爸媽媽不再愛峰峰了,不再帶峰峰去吃肯德基了?!蔽也恢獞撛鯓影参窟@個受傷的孩子,只是輕輕地撫摸他的頭。峰峰似乎感覺到了我對他的憐憫,又問道:“老師你知道我為什么要轉園嗎?”
我搖搖頭?!澳愣紫聛砦腋阏f?!狈宸迮康轿业亩吳那牡馗嬖V我,他在原來的幼兒園有一次和小朋友因為上廁所排隊打起來了,老師還沒有了解情況就狠狠地批評了那個小朋友,還對全班的小朋友說:“峰峰爸爸媽媽離婚了,他是個很不幸的孩子,大家以后要多照顧他,誰也不許欺負他?!狈宸甯嬖V我老師的話讓他感覺很不開心,他受不了小朋友的憐憫、同情和嘲諷,慢慢開始害怕上幼兒園,害怕看到小朋友,奶奶知道后,將峰峰轉到了我們幼兒園。最后峰峰用懇求的眼神望著我說:“老師,你能替我保密嗎?我怕別的小朋友會知道?!薄胺判陌桑蠋煵粫嬖V任何人的,我們拉鉤……”
離婚家庭的孩子,往往自卑、敏感,害怕別人觸摸到自己的痛處,他們所需要的更多的是理解、尊重,而不是同情、憐憫。針對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日常生活、學習和活動中多給予他們一些關心、支持、鼓勵,而不是一味地可憐他們。同時,也要對其父母進行教育,即使離婚了,也要正面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