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主題探究活動
發(fā)布時間:2021-12-20 幼兒園小班主題活動 幼兒園小班主題活動方案 中班主題活動 “幼兒園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計劃地對幼兒施以自覺影響的過程,促進幼兒身體的正常發(fā)展和機能發(fā)展的任務必須在有組織、有目標的活動中才能實現。但有人通常認為小班幼兒受其年齡特征的制約,無法自由地、活躍地探索問題,更無法自覺地對某一事物進長時間的深入探究,因而教師常常有意無意地以活動組織者,領導者的身份出現在幼兒跟前,把自己的想法,意愿強加于幼兒,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然而,從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上我意識到:(1)我們應該提供一種既兼顧兒童發(fā)展個別差異性,并考慮兒童發(fā)展全面性的課程構架,尋找相對符合兒童興趣和可以容許不同兒童共同學習的內容。(2)我們需要尋找各個發(fā)鎮(zhèn)領域的核心概念技能,并將此有效地整合到課程目標內容去,使兒童在學習中逐步掌握和發(fā)展這些領域概念和技能。(3)我們要通過活動的方式來引導幼兒學習,盡可能地為不同需要的幼兒提供輕松自在的、合適的學習情景。值得我們更加關注的是,我們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園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各個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去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在談論主題探索活動中,我們只要把握好研究性學習的五個主要特征:研究性、主體性、交互性、過程性和開放性,就會獲得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我根據執(zhí)教小班的情況,認為只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在小班還是可以進行主題探索活動的。一、主題的選擇目前,在很多幼兒園中存在著各種課程模式,其中方案課程、生長課程、整合過程、綜合課程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在設計思路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把‘主題’建構作為教育內容的組織形式。主題的開展并不遵循學習的線索,它具有多層次的綜合功能,追求的是教育內容的整合,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注意主題的選擇,主題式課程可以為幼兒和教師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學習內容和教育內容的選擇可能性,但同時,也對幼兒和教師選擇恰當的主題提出了挑戰(zhàn)。不同的課程設計者因價值觀的差異,會有不同的主題選擇傾向。因此,明確教育價值觀是主題選擇方向的首要任務。如: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很少,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庭和幼兒園。因而我們將“幼兒園”定為第一個主題。我們逐步將孩子們的活動“小烏龜上幼兒園”、“幼兒園里朋友多”,引向了“你喜歡上幼兒園嗎?”從而讓幼兒對幼兒園、對老師產生親切感。從他們在幼兒園里喂養(yǎng)的小動物的接觸看。他們最喜歡的還是小白兔。從他們熱切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們多想和小兔子親密接觸呀!我們就把小兔請到活動室來和大家一起玩,小朋友摸呀,說呀,笑呀……和他們一起唱小兔乖乖,和他們講有關小兔的故事。我們也適時地進行引導。只有這種適合幼兒理解時評的小主題才能激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二、主題活動持續(xù)的時間小班幼兒對事物興趣持續(xù)的時間較短,他們對同一事物很容易厭倦,常被無關刺激所吸引,注意力容易轉移,如果讓他們長時間專注地探究某一事物,他們很容易感到厭煩,甚至對這個事物產生消極情緒,一定要把握好時間,為了促進師生雙方的積極互動,體現活動的探索和幼兒的主體性,我們應注意一些問題:1、注重活動過程中幼兒,教師,家長,社區(qū)的互動和參與。如:在沒有進入重點主題時,我發(fā)現我班的小朋友,他們很喜歡玩玩具,無論是新鮮的還是破舊的玩具,他們一有空就埋頭玩?zhèn)€不停。抓好孩子這方面的愛好,通過大家的討論,決定開展“我喜歡的玩具”這一主題,我們采取多種形式去探討各種玩具的玩法,學習如何友好地玩、安全地玩等方面的內容,小朋友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到社會、語言、健康、藝術、科學等方面的知識,為了能順利進入主題,我們要求家長配合我們的工作,讓家長為幼兒準備兩件以上的玩具帶回園。通過與家長溝通,發(fā)現家長們都很支持我們的工作。于是。我們就很順利進入主題,幼兒的興趣很大,只要一提到玩具,孩子興奮的不得了,精神馬上集中,而且七嘴八舌地交換意見。羅丹妮說:“我媽媽買了一個朱古力玩具給我?!薄拔壹依镆灿兄旃帕ν婢摺逼渌∨笥颜榻B自己的玩具,于是向小朋友提出“我們把玩具帶回來幼兒園,讓大家一起玩?!被ハ嘟粨Q,可以玩更多的玩具。平時,利用幼兒現有作畫的水平,把心目中玩具的樣子畫出來。并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剪紙、涂漿糊、粘貼等等技能操作,結合主題裝飾活動室的墻壁。本主題以幼兒喜歡的玩具為中心來組織活動,他們不但認識到各種玩具的玩法和性能,以及發(fā)揮小朋友的團結合作精神?!巴婢摺边@個主題在幼兒身上產生,開展期間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教師也利用“玩具”滲透了語言、科學、藝術等各方面的知識點,還采取豐富多樣的親子活動,讓家長切實參與幼兒園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樣,幼兒才真正能在玩中學到知識。2、注重活動的過程。如:在進行小班主題——“我的身體”活動中,我們通過觀察各種動物的身體等途征去幫助孩子建構對人的身體認識,解決孩子們的疑問,從頭到尾,孩子們都能接觸到人的身體,但有時都會得出某些結論是幼稚可笑的——“如果我們雙手走路的話,那么,我們和猩猩就一樣?!钡撬麄冊谶@個探索的過程中,在接觸主題探索活動的初始階段,知道了“我們可以從書上找到動物和人的區(qū)別”……等等解決問題方法。這就從活動中學會學習方法的表現。由于小班幼兒年齡比較小,通過主題,幼兒的興趣大大有所提高。所以,我們都把握好時間,“見好就收”。三、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綱要》中指出:“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幼兒園的環(huán)境應充分體現活動性特征和需要,使環(huán)境的空間、設備設施、活動材料以及常規(guī)要求等有利于幼兒主動地進行觀察、探索、發(fā)現、創(chuàng)造等活動。因而我們充分利用墻壁,讓我們的墻壁能“開口說話”,讓環(huán)境隨著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不斷變化。在進行“春天來了”這個主題,通過幼兒的動手操作,剪紙、粘貼、撕、涂漿糊等等的技能操作,結合主題裝飾活動室的墻壁。在墻上張貼了春天的景色,在草地上貼上小魚,鴨子在花朵中采蜜,燕子在河里游水。我們讓幼兒討論原因,梁煒小朋友說:“燕子怎么會游水的?”鄭嘉瑤小朋友說:“鴨子怎么可以采蜜呢?”又如在進行“兔子”這個主題時,在墻上張貼著同樣的問題,答案小朋友很快就知道。我們創(chuàng)設相應的環(huán)境,給幼兒直觀、鮮明的印象,引發(fā)他們的探求興趣和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力。同樣在《春天來了》這個主題過程中,我們讓每個幼兒準備一些種子,杯子做“種子發(fā)芽”的小實驗,組織幼兒觀察:為什么有的種子發(fā)芽了;有的種子沒有發(fā)芽;為什么有的長得快;有的長得慢;也通過觀察,讓幼兒自己給種子做好生長過程的記錄,使他們對種子的生長過程進一步深入的了解。幼兒最終發(fā)現原來存在的問題:如有的杯里沒有水,有的杯里水太多;有的杯里沒有土;有的杯口被封住了等等。接著,我們利用圖書、錄象、VCD碟片等,進一步向孩子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使他們逐漸理解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當有的孩子提出~:“人的生長是不是也需要陽光、空氣、水?”“為什么人不能在土里生長?”的問題時,我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繼續(xù)設置環(huán)境,引導幼兒進一步觀察,不然的話,我們怎么會說:“我們的墻壁會‘開口說話’呢?”四、獲得效果由于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通過活動方式的改變,把握好主題的選擇宜小不宜大,持續(xù)時間以幼兒興趣為主,注重探索活動的過程和多邊互動參與,加強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直觀性等各方面原則,使幼兒在學習中表現出主動探索精神,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學習熱情得到培養(yǎng)。通過各種主題,使幼兒思維活躍,想象豐富、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發(fā)展。“幼兒園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計劃地對幼兒施以自覺影響的過程,促進幼兒身體的正常發(fā)展和機能發(fā)展的任務必須在有組織、有目標的活動中才能實現。但有人通常認為小班幼兒受其年齡特征的制約,無法自由地、活躍地探索問題,更無法自覺地對某一事物進長時間的深入探究,因而教師常常有意無意地以活動組織者,領導者的身份出現在幼兒跟前,把自己的想法,意愿強加于幼兒,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然而,從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上我意識到:(1)我們應該提供一種既兼顧兒童發(fā)展個別差異性,并考慮兒童發(fā)展全面性的課程構架,尋找相對符合兒童興趣和可以容許不同兒童共同學習的內容。(2)我們需要尋找各個發(fā)鎮(zhèn)領域的核心概念技能,并將此有效地整合到課程目標內容去,使兒童在學習中逐步掌握和發(fā)展這些領域概念和技能。(3)我們要通過活動的方式來引導幼兒學習,盡可能地為不同需要的幼兒提供輕松自在的、合適的學習情景。值得我們更加關注的是,我們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園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各個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去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在談論主題探索活動中,我們只要把握好研究性學習的五個主要特征:研究性、主體性、交互性、過程性和開放性,就會獲得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我根據執(zhí)教小班的情況,認為只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在小班還是可以進行主題探索活動的一、主題的選擇目前,在很多幼兒園中存在著各種課程模式,其中方案課程、生長課程、整合過程、綜合課程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在設計思路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把‘主題’建構作為教育內容的組織形式。主題的開展并不遵循學習的線索,它具有多層次的綜合功能,追求的是教育內容的整合,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注意主題的選擇,主題式課程可以為幼兒和教師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學習內容和教育內容的選擇可能性,但同時,也對幼兒和教師選擇恰當的主題提出了挑戰(zhàn)。不同的課程設計者因價值觀的差異,會有不同的主題選擇傾向。因此,明確教育價值觀是主題選擇方向的首要任務。如: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很少,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庭和幼兒園。因而我們將“幼兒園”定為第一個主題。我們逐步將孩子們的活動“小烏龜上幼兒園”、“幼兒園里朋友多”,引向了“你喜歡上幼兒園嗎?”從而讓幼兒對幼兒園、對老師產生親切感。從他們在幼兒園里喂養(yǎng)的小動物的接觸看。他們最喜歡的還是小白兔。從他們熱切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們多想和小兔子親密接觸呀!我們就把小兔請到活動室來和大家一起玩,小朋友摸呀,說呀,笑呀……和他們一起唱小兔乖乖,和他們講有關小兔的故事。我們也適時地進行引導。只有這種適合幼兒理解時評的小主題才能激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二、主題活動持續(xù)的時間小班幼兒對事物興趣持續(xù)的時間較短,他們對同一事物很容易厭倦,常被無關刺激所吸引,注意力容易轉移,如果讓他們長時間專注地探究某一事物,他們很容易感到厭煩,甚至對這個事物產生消極情緒,一定要把握好時間,為了促進師生雙方的積極互動,體現活動的探索和幼兒的主體性,我們應注意一些問題:1、注重活動過程中幼兒,教師,家長,社區(qū)的互動和參與。如:在沒有進入重點主題時,我發(fā)現我班的小朋友,他們很喜歡玩玩具,無論是新鮮的還是破舊的玩具,他們一有空就埋頭玩?zhèn)€不停。抓好孩子這方面的愛好,通過大家的討論,決定開展“我喜歡的玩具”這一主題,我們采取多種形式去探討各種玩具的玩法,學習如何友好地玩、安全地玩等方面的內容,小朋友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到社會、語言、健康、藝術、科學等方面的知識,為了能順利進入主題,我們要求家長配合我們的工作,讓家長為幼兒準備兩件以上的玩具帶回園。通過與家長溝通,發(fā)現家長們都很支持我們的工作。于是。我們就很順利進入主題,幼兒的興趣很大,只要一提到玩具,孩子興奮的不得了,精神馬上集中,而且七嘴八舌地交換意見。羅丹妮說:“我媽媽買了一個朱古力玩具給我?!薄拔壹依镆灿兄旃帕ν婢摺逼渌∨笥颜榻B自己的玩具,于是向小朋友提出“我們把玩具帶回來幼兒園,讓大家一起玩。”互相交換,可以玩更多的玩具。平時,利用幼兒現有作畫的水平,把心目中玩具的樣子畫出來。并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剪紙、涂漿糊、粘貼等等技能操作,結合主題裝飾活動室的墻壁。本主題以幼兒喜歡的玩具為中心來組織活動,他們不但認識到各種玩具的玩法和性能,以及發(fā)揮小朋友的團結合作精神?!巴婢摺边@個主題在幼兒身上產生,開展期間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教師也利用“玩具”滲透了語言、科學、藝術等各方面的知識點,還采取豐富多樣的親子活動,讓家長切實參與幼兒園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樣,幼兒才真正能在玩中學到知識。2、注重活動的過程。如:在進行小班主題——“我的身體”活動中,我們通過觀察各種動物的身體等途征去幫助孩子建構對人的身體認識,解決孩子們的疑問,從頭到尾,孩子們都能接觸到人的身體,但有時都會得出某些結論是幼稚可笑的——“如果我們雙手走路的話,那么,我們和猩猩就一樣?!钡撬麄冊谶@個探索的過程中,在接觸主題探索活動的初始階段,知道了“我們可以從書上找到動物和人的區(qū)別”……等等解決問題方法。這就從活動中學會學習方法的表現。由于小班幼兒年齡比較小,通過主題,幼兒的興趣大大有所提高。所以,我們都把握好時間,“見好就收”。三、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綱要》中指出:“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庇變簣@的環(huán)境應充分體現活動性特征和需要,使環(huán)境的空間、設備設施、活動材料以及常規(guī)要求等有利于幼兒主動地進行觀察、探索、發(fā)現、創(chuàng)造等活動。因而我們充分利用墻壁,讓我們的墻壁能“開口說話”,讓環(huán)境隨著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不斷變化。在進行“春天來了”這個主題,通過幼兒的動手操作,剪紙、粘貼、撕、涂漿糊等等的技能操作,結合主題裝飾活動室的墻壁。在墻上張貼了春天的景色,在草地上貼上小魚,鴨子在花朵中采蜜,燕子在河里游水。我們讓幼兒討論原因,梁煒小朋友說:“燕子怎么會游水的?”鄭嘉瑤小朋友說:“鴨子怎么可以采蜜呢?”又如在進行“兔子”這個主題時,在墻上張貼著同樣的問題,答案小朋友很快就知道。我們創(chuàng)設相應的環(huán)境,給幼兒直觀、鮮明的印象,引發(fā)他們的探求興趣和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力。同樣在《春天來了》這個主題過程中,我們讓每個幼兒準備一些種子,杯子做“種子發(fā)芽”的小實驗,組織幼兒觀察:為什么有的種子發(fā)芽了;有的種子沒有發(fā)芽;為什么有的長得快;有的長得慢;也通過觀察,讓幼兒自己給種子做好生長過程的記錄,使他們對種子的生長過程進一步深入的了解。幼兒最終發(fā)現原來存在的問題:如有的杯里沒有水,有的杯里水太多;有的杯里沒有土;有的杯口被封住了等等。接著,我們利用圖書、錄象、VCD碟片等,進一步向孩子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使他們逐漸理解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當有的孩子提出~:“人的生長是不是也需要陽光、空氣、水?”“為什么人不能在土里生長?”的問題時,我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繼續(xù)設置環(huán)境,引導幼兒進一步觀察,不然的話,我們怎么會說:“我們的墻壁會‘開口說話’呢?”四、獲得效果由于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通過活動方式的改變,把握好主題的選擇宜小不宜大,持續(xù)時間以幼兒興趣為主,注重探索活動的過程和多邊互動參與,加強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直觀性等各方面原則,使幼兒在學習中表現出主動探索精神,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學習熱情得到培養(yǎng)。通過各種主題,使幼兒思維活躍,想象豐富、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發(fā)展。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擴展閱讀
托班幼兒語言發(fā)展探究
-->
導讀:語言是一個人表達自己意愿的最好方式,在長期的幼兒教育實踐中,我們發(fā)現,幼兒只要能得到正確的引導,他們的表達能力會得到逐步地提高,并同時會伴隨著其他能力的提高。這其實也對我們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更好地結合實際情況,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注意,積累更多的經驗,解決更多的問題。
一、了解幼兒的語言規(guī)律
在一日活動中我們注意留心聽幼兒之間的對話,使自己的教學語言盡量適合2~3歲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口語表述。在傾聽2~3歲幼兒語言中,我們發(fā)現他們的語言具有“不完整性、缺乏條理性、重復羅嗦性、喜歡模仿性”等特點,掌握了孩子們的語言規(guī)律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就有辦法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根據幼兒的語言特點與規(guī)律來組織自己的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注意從幼兒現有的語言水平出發(fā),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比較簡單的規(guī)范語言來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讓幼兒有一種“跳一跳就夠得著”的感覺。
在一次語言活動中,我請幼兒講述自己最愛吃的是什么,大多數的幼兒對于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都比較感興趣,都愿意大聲說出來。但是在講述過程中我發(fā)現大多數幼兒明明在下面叫喊時都能夠講出自己平時真正喜歡吃的東西,可當我請他們單獨站到大家面前講時,他們卻喜歡跟著前面發(fā)言的幼兒來講,完全忘記了自己真正喜歡吃的東西,這就是2~3歲幼兒最大的語言與思維的特點。針對幼兒的這個特點,我特意畫了幼兒說過的各種各樣食物,如:蘿卜、青菜、香蕉、蘋果等,第二天把這些圖片撒在桌子上,在游戲中孩子都拿了自己愛吃的東西,拿到的孩子叫起來:“我愛吃……”沒拿到的幼兒也在叫:“沒有飯”、“沒有橘子的”。我馬上拿來筆給孩子們畫,最后大家都很高興舉著自己愛吃的圖片叫:“我愛吃……”這樣的活動避免了幼兒重復回答,又讓更多的幼兒能大膽的說話。雖說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問題,但也使我們對教育的方法有了更多的考慮。
二、在日常生活環(huán)節(jié)中發(fā)展語言
在一日活動中幼兒隨時要用語言交流,用語言表達,因此我們隨時注意糾正幼兒語言中的疏漏和缺陷。我覺得光靠一節(jié)活動是完全不能夠真正地讓幼兒的語言得到發(fā)展的,所以我們充分抓住幼兒的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把一日活動和課程的思想貫穿于自己的行為中。
在觀察中我們發(fā)現幼兒語言中比較普遍的問題是語言不完整。在入廁完成后許多孩子要洗手時就直接把手伸到我面前說:“拉一下。”有的干脆不講話只是將手伸過來就:“嗯,嗯?!蔽覀冞厧秃⒆永渥舆呎f:“要說請你幫我拉一下袖子!”每次給他們洗手拉袖子的時候我都有意識的說這句話,雖然有的孩子剛開始并沒有開口說,但幾個月下來大部分孩子們都習慣了講這句話。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強的,我發(fā)現幾個以前不愛說的孩子也開始學著前面的孩子講:“請你幫我拉一下袖子!”
只要有意識地留心孩子們的說話,就可以隨時發(fā)現需要指正的地方。但這樣做還不夠,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自己說話盡量做到完整、正確、通俗、易懂、形象、有趣,盡量做到適合孩子的口味,這樣持之以恒,兒童的語言慢慢地就會干凈利落起來了。
三、鼓勵幼兒用語言主導人際交流
大多數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還很弱,在和同伴交往中發(fā)生爭執(zhí)時,語言表達不出來就出現了打人、咬人的行為。記得剛剛開學時,孩子們常常為了搶玩具,搶凳子出現了打架的情況。有一次暄暄小朋友為了拿同伴手中的一本書咬了別人,我們及時和他交流,告訴他應該和小朋友說:“你的書借我看一下好嗎?”如果小朋友不同意要告訴老師而不能搶,他點點頭。當我逐漸教會了孩子用簡單的話語與他人交流,漸漸的打人咬人的現象也少了?,F在有部分幼兒能夠大膽地與人進行有禮貌地交往。
四、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
(1)晨間聽故事:在晨間活動時我們給孩子們放磁帶聽故事,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老師沒有做指導,只是讓孩子們隨意的聽。剛開始來的孩子少,個別幼兒對故事比較感興趣,孩子來的多了之后幼兒的興趣便轉移了,開始找小伙伴玩。我發(fā)現葉濡暄小朋友剛進教室就注意到了錄音機里的故事,還拉著阿姨反復的說:“在講故事,在講故事?!彼聛聿]有馬上拿手中的玩具,而是在那認真的聽,還不時的學故事里的話,這時引起了坐在他旁邊的幾位幼兒的注意,聽了3分鐘不到,他們便開始一起玩手里的玩具。
觀察了幾天后,老師開始有意識的在晨間談話中提問,大部分幼兒回答不了老師的提問,于是老師開始有意識的請幼兒聽故事,有幾個幼兒能認真聽3分鐘左右,如:葉濡喧、張惋舒、張舒捷等。
(2)午睡前聽故事:睡前聽故事孩子們興致比較高,第一遍聽的時候孩子們喜歡爬起來,有時還在講自己的話,不是很安靜。第二遍的時候孩子們才能安靜下來,偶爾還有幼兒模仿故事學說話。
因為孩子們剛躺下還沒有睡意,所以這個時候給他們聽故事孩子的注意力比較集中。經了解許多孩子晚上睡前有聽故事的習慣,所以午睡前孩子聽故事還是比較喜歡的,聽完后孩子們還會叫:“再講一個?!薄霸趺礇]有啦?”等等。
(3)飯前看書《嬰兒畫報》
先講再看:老師在飯前給幼兒講圖書中的故事,孩子們對有畫面聽故事興趣比較高,在熟悉內容的情況下,給幼兒自己看書他們比較感興趣,會輕輕翻書,自言自語,模仿老師講故事。
先看再講:老師直接將圖書分給幼兒,讓孩子們自己看,幼兒會根據自己的意愿翻書,老師會提醒他們先從第一頁開始看好再翻第二頁,但孩子們會不知不覺又翻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上。
邊講邊看:老師邊講故事幼兒邊看圖書,部分幼兒跟著老師同步進行,個別性子急的孩子開始一頁頁翻的很快,沒有跟著老師的節(jié)奏而是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4)墻壁上的連環(huán)畫:連環(huán)畫的內容也是嬰兒畫報中的簡短故事,老師先講故事內容再把圖片貼在墻壁上后,孩子們沒有主動過來看。請個別幼兒來講時,他們基本能講出故事內容。當老師把新的故事貼上去后,孩子們一起床就注意到了這個新內容,自己便圍過來看,相互交流,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提問的形式,老師發(fā)現孩子們對外型新穎獨特的書比較感興趣,但不知道應該怎樣看連環(huán)畫。老師首先要教孩子怎樣看連環(huán)畫,當孩子會看以后,老師開始利用這種孩子感興趣的形式,不僅更換故事內容,而且適當改變兒童書外觀,讓幼兒主動去看去講。
(5)小不點,學說話:每個新的內容貼上去后,孩子們都很感興趣,因為都是根據每月主題來變化內容的,孩子們對內容比較熟悉,圖文并茂,孩子更容易接受。
語言是一個人表達自己意愿的最好方式,在長期的幼兒教育實踐中,我們發(fā)現,幼兒只要能得到正確的引導,他們的表達能力會得到逐步地提高,并同時會伴隨著其他能力的提高。這其實也對我們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更好地結合實際情況,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注意,積累更多的經驗,解決更多的問題。
溫州市第二機關幼兒園 謝瑜
幼兒園迎新年主題活動小結
回憶往事,每年過年都是兒時的我最開心的時候,聯系現在誰又能說哪個孩子又不是翹首盼望新年的到來呢!曾記得有一天一大早,我到班級,說起現在已經是十二月份了,有孩子馬上說:“老師,我還知道再過幾天就要過年了?!彼脑拕傉f完孩子們就接著他的話題談論開了,有孩子說:“過年時我又可以穿新衣服了?!庇泻⒆诱f:“過年可以包餃子了。”有孩子說:“過年的時候,我上街時還看到很多很多的燈籠呢!”……隨著談話時間的延長,孩子們對過新年越來越向往了。我想:過年是我國的喜慶日子,大人小孩哪個不想呢!既然孩子們這么向往,何不抓住這一機會,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開展一次關于“喜迎新年”的主題活動,讓孩子更多地了解感受一些我國的傳統文化,民間習俗。及時生成了本次主題活動《歡歡喜喜迎新年》。本主題是以“迎新年”為核心加以組織和安排的活動,通過觀看人們的慶?;顒?,讓幼兒知道春節(jié)是新年的開始,感受節(jié)日的快樂。使幼兒懂得新的一年自己又長大了,應該更好地學習,更能干。新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是新的一年的開端。為了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讓孩子們體驗到過新年的快樂,知道自己又大一歲了,特選擇這一活動主題。為了給孩子們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在活動設計的過程中,我們主要從“認識新年——迎接新年——慶祝新年”三個環(huán)節(jié)入手,通過組織談話、欣賞歌曲、韻律活動和兒歌來加深幼兒對新年的認識與了解;通過韻律活動、兒歌歌曲表演活動體驗新年到來的喜慶氣氛。孩子們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深深體驗到了新年的熱鬧與快樂。
教育隨筆:培養(yǎng)幼兒探究興趣
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都非常的重視,同時,大班幼兒教育也受到社會的密切關注,因為教育需要從娃娃開始抓起。針對如何培養(yǎng)大班幼兒的探究能力進行深入研究,希望對相關從業(yè)人員有所幫助,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一、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啟發(fā)幼兒探索問題的興趣
首先,需要注重的就是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情境的創(chuàng)建需要能夠引起幼兒的興趣,使幼兒能夠帶著濃厚的興趣自覺地參與到探索過程中。幼兒教師不僅需要準備活動開展的一些物質,同時還需要進行更加全面的思考,使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習一些科學知識。例如,在活動“可愛的小腳丫”中,教師可以在教室中放置一些海綿墊子,還有木板,還需要許多的染料。教師要求幼兒進入教室后將鞋襪脫下透出自己的小腳丫,使幼兒能夠在快樂的氣氛中了解自己腳丫的結構及相應的功能,同時,幼兒還能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腳丫,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用腳的行為習慣。
二、示范引導,積極鼓勵,教會幼兒探究問題的方法
幼兒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這個世界對于他們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幼兒自身的探究往往是盲無目的,教師需要將自身具有的引導作用全面地發(fā)揮出來,教會幼兒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幼兒懂得如何探究。
幼兒教師需要激發(fā)幼兒提問,幼兒對于周圍的環(huán)境變化會非常的感興趣,在幼兒的腦海中經常會出現很多非常古怪的問題,并且做出讓人不能夠理解的舉動。若是家長或者是教師對其沒有太多的關注,或者是對幼兒進行阻止,或者對孩子進行訓斥教育,這樣就會殺死幼兒探索精神的萌芽。所以,幼兒教師對學生的發(fā)問要給予更多的重視,對幼兒的好奇心給予一定的保護。例如,在“蠟燭熄滅了”活動中,教師要求幼兒思考為什么玻璃的瓶蓋蓋上之后蠟燭就停止燃燒了,并且讓幼兒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
總之,幼兒教師對于大班幼兒探索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激發(fā)學生對探索的好奇和濃厚的興趣,同時,對學生的探索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使幼兒感受探索的樂趣,使幼兒的探索能力不斷地提升。
小班幼兒語言與科學活動的結合初探
-->
眾所周知,小班孩子年齡小,缺少生活經驗,語言、動作比起中、大班孩子來略遜一點。但是,小班孩子像一張張白紙,天真爛漫,充滿情感,他們的求知欲決不低于其他幼兒,只要老師找對了開啟他們心靈的鑰匙,就可以帶領他們一步一步走向科學殿堂。
我從孩子們熟悉的動植物、交通工具、人體五官方面人手,引導孩子看、聽、說、寫,以科學活動促進孩子的全語言發(fā)展。
一、認一認,念一念
剛進幼兒園時,我班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有奶聲奶氣的重復語和上海話,表達能力不是很清楚,也沒有聽的習慣,如有的孩子把貓說成喵嗚,把自行車說成腳踏車,把狗說成汪汪,把大象說成象鼻頭。為了讓他們能夠正確地表達,我就將一些常見的動物、植物、交通工具、人體五官等等圖片,配上文字,孩子們看見了這些生動形象的圖片,說話的興趣一下子提高了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再引導正確發(fā)音,請發(fā)音準確的孩子示范,鼓勵個別幼兒大膽地說,反復練習。經過兩個多月的學習,孩子對一些常見的物體都能用普通話正確地念出來。
二、看一看,說—說
現在的孩子見的世面多,馬路上的車子對他們來說既親切又神秘。我就將這些交通工具圖片一一列出,讓孩子們說說這些車子的名稱、顏色及用途。
如消防車是紅色的,會發(fā)出“嗚啊、嗚啊”的聲音,什么地方著火了,只要打119電話,消防車就會開過來救火。用同樣的方法,我們還講了救護車、公共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等等。
三、試—試,寫一寫
人體的五官孩子們都認識,但真正有什么用處并不是很清楚,我就在實驗中讓孩子們親身體會一下,從而將這種感受記錄下來,并用語言表達。
在一次生活活動中,我發(fā)現很多孩子在吃餅干的時候,不愿意咀嚼,而是將餅干放在豆奶里浸泡一下,然后放進嘴里一下子咽下去,這樣既快又省力。但長期這樣,對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在談話時告訴他們,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神秘的攪拌器,這個攪拌器會變魔術,在吃東西時可以幫助我們,最后將營養(yǎng)送到我們身體每一個地方,孩子們你看我,我看你,怎么也找不到,我就很形象地做吃東西的樣子?!皵嚢杵魇巧囝^”,有幾個孩子馬上叫了起來。對呀,攪拌器是我們的舌頭,攪拌器是我們的腸胃,他們每天在我們的身體里面工作,那么他們是怎樣工作的呢?你們看一看老師做的小實驗就明白了。于是,在我們的區(qū)角活動中有了第一個科學活動內容——“找一找,鹽到哪里去了”。準備的材料是鹽、水、杯子、調羹,先將鹽放在杯子里,讓每個孩子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然后倒入水,再用勺子攪一攪。咦,你們發(fā)現了什么?鹽不見了,對了,鹽溶解在水里了,今天回家后找一找,做一做小實驗,還有哪些東西遇到水會溶解的。第二天,教室里可熱鬧了,孩子們找出了糖、味精、果珍、藥都能溶解在水里,那么什么東西是不會溶解的呢?過了幾天,答案又出來了,爺爺喝的茶葉、我們的衣服、布、紙、石頭都是不會溶解在水里的,為了留下孩子們的發(fā)現,我制作了一個表格,為他們提供了說說寫寫的記錄條件。
這樣一來,孩子們可高興了,既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又培養(yǎng)了他們愛思考的習慣。
在實驗活動中,有幾個孩子很好奇,經常將鹽、糖、果珍放在嘴里嘗嘗,并告訴老師這些東西很好吃?!澳銈兪窃鯓訃L出來的?”“我們是用舌頭嘗出來的?!薄澳銈兩囝^的本領真大,還嘗出了什么味道?”于是嘗一嘗的內容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顒拥膬热菔菄L一嘗、比一比,小動物請你吃什么?(有酸、甜、咸、辣等食品。)你們還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這些味道?聞一聞。老師又及時地提供了各種封閉式的瓶子,瓶子里裝了酒、香水、風油精、醋、麻油等液體,讓孩子在活動中進行比較。在活動中一些孩子還喜歡將鹽、糖放到桌子上看一看、摸一摸,老師又為他們提供了放大鏡與“摸一摸,有什么不一樣”的活動。
著名教育家多蘿茜·洛·諾爾特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承認之中,他就學會了有一個目標?!蔽蚁?,我們的孩子每天生活在發(fā)現之中,他必然會獲得知識。在開展這些活動時,我的目的不是要讓孩子一下子就能悟出其中深奧的道理,而是要鼓勵他們做一做、說一說,從中明白科學與人類的關系,激發(fā)幼兒從小喜歡科學、熱愛科學、了解科學的愿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將繼續(xù)觀察孩子們的學習動向,引導他們有新的發(fā)現,引導他們一步一步有更大的進步,以科學促進幼兒的全語言發(fā)展。
小班多動癥幼兒的個案研究
一、研究前個案分析
我在一幼兒園小班實習了一個多月,在此期間,發(fā)現我班有一四歲幼兒李廷行為與其他幼兒有所不同,他沒有朋友,常常脫離班級一個人活動。最明顯的是他極其好動,上課從不會集中精神,最多兩三分鐘注意力就會轉移,容易受身邊的事物所影響,窗外的腳步聲就能轉移他的注意力,而且好奇心強,自控能力差,并常伴有某種習慣性小動作,如咬指甲、吸手指、摳鼻子等,做什么事大都半途而廢,有頭無尾。而且他從來沒有守紀律的概念。還有點口吃,與老師小朋友語言交流有障礙。
我向原任老師詢問過他家庭的情況,他爸爸與媽媽是不同省份的結合,爸爸是來自外省,現任中學語文教師,媽媽是本省,現做美容推銷工作,平時工作忙,對兒子的教育很少。
二、個案觀察記錄
發(fā)現該幼兒行為有異常以后,我懷疑他是否有多動癥,為了證實我的想法,我開始對他的行為進行觀察。在兩周的觀察后,我發(fā)現有如下一些明顯性的行為:
1、上課
在上分享閱讀課時,小朋友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而他則從不舉手,并且老是站起來,咬著手指頭,一下又望望黑板,一下又望望其他小朋友,或是望著地板,神情游離不定,又像關注某個東西,又似在沉思,但他什么也沒做,也不說一句話。其他小朋友在朗讀時他并沒有讀,而且常常被外面其他事物所吸引,動作很不優(yōu)雅,喜歡把一只腿搭在旁邊小朋友的椅子上,一下又去與旁邊的小朋友嬉戲,或是下位打擾其他小朋友,當老師指了一下他的頭以后他才停止嬉戲,但眼神還是沒有關注老師和黑板。他上課時的常見動作是用兩只手撐著腿往前看。
2、課間操
做操時手腳都在不停的動,但沒有按照課間操的要求做,完全是他自己在自由的手舞足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他總是顯得走不穩(wěn)站不穩(wěn),搖搖晃晃的,也容易被其他東西吸引,天上飛來幾架飛機,他就一直望著飛機,不再做操,老師提醒他也完全沒有反應。其他小朋友雖然也被飛機吸引但是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沒有他那樣分散精力。
課間操做完,他總是顯得格格不入,不合群,其他小朋友都回活動室去了,他還癡癡的站在那里,我提醒他也不走,后來還是我拉回去的。
3、就餐
吃飯比較快,但是喜歡做些小動作,例如用勺子靠近右邊小女孩的頭發(fā),習慣性地到處望來望去,飯粒經常掉到桌子上、衣服上、地上,想喝水了就叫著要喝水,沒有得到水就自己跑開了去倒了一杯水。
4、游戲
他還是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做游戲,但是常常注意力不集中,一下就到處望望,打擾其他的小朋友。在玩玩具時,他總是喜歡一個人在窗前把玩具擺上去,這是不允許的,其他小朋友都是安靜的靠墻坐著玩。每次收玩具時他從不會主動交過來,而且老師叫了很多次他就是不肯交,后來不想玩了他就隨便亂放個地方跑了。
5、睡覺
他睡覺有個習慣,每次都要脫掉襪子,還喜歡玩襪子,老師怎么一再強調想糾正都沒有辦法,最后也就不管他了。他每次開始睡覺的時候都睡不著,老是在床上翻來覆去,亂踢亂動,老師怎么說都沒用。要起床的時候他總是起不來,躺在床上誰都叫不動。午睡起來別的小朋友都去吃點心了他還在床上,大多時候他都是最后一個吃點心,而且總是懶洋洋的。
6、一次逃跑行動
有天下午,我們進行了幾個活動后,老師突然發(fā)現李廷不見了,這時老師們都急了,都到處去找,找了很久,最后在活動場的存放玩具的小房子里找到了,原來他一個人在那里玩玩具。后來我們才知道,午睡他是最后一個起床的,等我們都不在意的時候,他點心也沒有吃就一個人跑下去了。那次把老師們都急壞了,我們找他說的時候,他好象也是那種無所謂的樣子,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三、研究與分析
(一)判定分析
通過這些觀察記錄,我們能否判定李廷就是有多動癥呢?這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很難確定,因為這還需要通過心理測試、醫(yī)院診斷等,而因為我們受到多方面條件的限制就只通過查資料了解多動癥的基本癥狀及從單方面的觀察來判斷。
通過查找相關資料,我了解到兒童多動癥是指兒童注意障礙和注意障礙伴有多動的一種病態(tài)行為。又稱為輕度腦功能失調(簡稱MBD)、注意缺損(簡稱ADD)、兒童行為問題等。對于多動癥的界定范圍是指大腦無明顯病變,智能正常,但有自控力差、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的兒童。一般說來,孩子喜愛活動是生理上的特點,他們進行或參與的活動總是有動機、有目的的,因而是可以自我克制的。"多動癥"患者不但多動,而且他們的"動"往往是在注意力分散的情況下出現的,很難自我克制,這就超出了正常的生理范圍,成為一種病態(tài)了。1991年美國報道患多動癥兒童占學齡兒童的3%一一5%,我國約占3%,男孩和女孩的比例是5:1。如果對這些兒童沒有及時的治療還會影響到他們的學業(yè)、心理健康和品行等一系列問題。
從以上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該幼兒具有以下特點:
1、注意力不集中,分心。對任何事物都有注意力集中的困難,即使是對最感興趣的事。不僅上課不能注意聽講,做小動作,擾亂別人,即使是在看比較喜歡的動畫片時也不能聚精會神。所以有一定程度的注意障礙,這是多動癥的主要表現之一。
2、小動作多,為手腳不停,讓其安靜下來難度較大。在多動癥兒童中其中95%的就有此類表現。
3、情緒不穩(wěn)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舉止行為缺乏思考和判斷。意識不到到處亂跑的危險性。
4、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學習困難,還有語言障礙—-口吃,講話少。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基本可以斷定該幼兒患有多動癥。
將幼兒園英語活動與主題活動整合起來
-->
一問題的提出:在未來的21世紀,不同民族、國家的人相互接觸、交往的首要條件是語言相通。眾所周知,英語是一種國際通用語,代表世界科技前沿的知識大多是用英語來表述的。因此,在未來社會中,只懂漢語而不懂英語,在接受信息與交流方面將受到很大的影響,很難適應未來經濟高速發(fā)展的需要。同時,研究表明,學英語能促進智力的發(fā)展。美國耶魯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通過分析研究也表明:講兩種語言的幼兒比僅會講一種語言的幼兒,在腦子的靈活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均顯著提高。語言刺激是促進大腦細胞生長發(fā)展的要素。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給予兩種語言的刺激,能促進大腦兩半球之間的協調,加強神經細胞之間的接觸聯系。因此,為了國家和個人的未來,幼兒期的英語訓練是大有益處的。幼兒園英語教學正日益成為幼兒、家長及教師的迫切愿望和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通過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幼兒期進行第二語言的熏陶和教學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對幼兒實施雙語教育也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一項具體措施。因此,如何在幼兒園中對幼兒進行英語教學,更好的溶入于我們的主題活動中,已經成為了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
二具體實施目標
幼兒園的英語教學是在母語基礎上的第二語言的啟蒙教育,這種啟蒙教育和小學、中學甚至成人的英語教學是完全不同的,無論是對教育目標的確定、還是對教育內容的選擇,是對活動過程的組織實施,還是對方法的運用上,都應該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學習特點及他們的實際需要等等。因此,在幼兒園進行英語教學,我們應當把著眼點放在以激發(fā)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yǎng)英語語感和初步的用簡單的英語口語進行交往的能力,以及各種學習習慣和各種基礎技能的獲得為主,而并不是單純的語言知識的掌握。換句話說,就是從教幼兒學習聽懂和理解他人的英語表達入手為主,然后逐漸教幼兒學習用英語表達。在教的過程中,并不是單純的老師的教和幼兒的學,而是以聽說為主,不搞認讀,調動一切手段,組織設計生動活潑的學習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游戲中、環(huán)境中、玩玩樂樂中,不知不覺中學習到英語。
在二期課改中的幼兒園主題活動之研究中,使我們對幼兒的英語教學有了新的想法——將英語活動。與主題活動整合起來。將英語活動與主題活動進行整合,不僅拓展了主題活動,而且也為幼兒學習第二語言創(chuàng)設了多元化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還有利于教師把握幼兒英語教學的方向,讓英語活動不再是獨立于幼兒整體發(fā)展的一個語言教學活動,而是成為促進幼兒整體發(fā)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其中,激發(fā)、培養(yǎng)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是首要關鍵,因為幼兒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幼兒日后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也就直接關系到幼兒園英語啟蒙教育成敗與否,作為教師必須十分小心,防止急功近利,使幼兒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惡、反抗的情緒,為將來的學習留下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應該根據《綱要》的指導、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學習特點等,合理制定教育目標,充分利用簡單的英語歌曲、兒歌、故事、游戲等學習資源,盡可能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英語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和渴望參與的沖動,讓他們在活動中自然習得,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從而激發(fā)更大的學習熱情。
三具體實施措施
1、英語活動內容與主題活動形式的整合.
我們注重將英語活動的內容和主題活動內容發(fā)生必要的聯系,使英語經驗成為幼兒自身語言經驗體系中的一部分,這不僅有利于幼兒逐步擴展英語經驗,有利于們對英語知識的結構儲存,有利于幫助幼兒形成一個母語與英語之間整合的概念,同時也有利于幼兒對題活動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和鞏固。例如大班的主題活動“我們的城市”讓幼兒了解上海的建筑、城市景觀,與之相適應,我在英語活動中選擇了對話“AskingtheWay”“TakingaBus”“Shanghai’sVeryBeautiful”等。在這些簡短的對話中,幼兒學會用英語問路。
學英語難,教英語更難。英語是我們掌握的第二種語言,它缺乏了象漢語一樣的語言基礎,學習起來總有千斤墜身,困難重重的抑壓和累贅的感覺,很難有興趣可談。這無疑是給英語教學工作提出了一大難題,所以說“教”比“學”更難。那么,如何擺脫如此困境,激發(fā)起幼兒的興趣來,淡化學英語難的陰影呢?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時期是游戲的時代,興趣成為幼兒一切活動的準則,只要有興趣,什么事情他們都會樂意參加,反之他們就懶得過問。因此,保護好幼兒對英語的興趣,在雙語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興趣來源于人對事物的接觸和認同,只要能有初步的接觸,并能認同下來,那么,在此基礎上,就能培養(yǎng)起興趣來。我個人從教學實踐中體會到,要達到這個目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給幼兒學習英語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愉快環(huán)境,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敢于接觸英語的學習。對幼兒來說,運用語言(英語)的過程也是一個游戲的過程,在雙語教學中我們尤為注重了在游戲化的情境中進行學科的教學,讓幼兒產生聽懂、學習英語的愿望和興趣。如,在教歌曲《Walking、walking》時,我讓幼兒猜謎語“Whoiscoming?”,又讓幼兒學學“Theduckcanwalk”、“Thedogcanrun”、……幼兒邊說邊做,學會了歌曲、律動,培養(yǎng)了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也在不知不覺中知道了鴨子念“duck”、狗念“dog”、走是“walk”、跑是“run”等等??梢哉f,幼兒是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學會所教授的知識。
2、英語活動與主題活動中生活經驗的整合
現代的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走向開放。開放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為幼兒創(chuàng)造各種生活中運用英語的機會,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將英語經驗與生活經驗相聯系,從而讓英語學習成為他們生活經驗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大班的主題活動“逛街購物”,要求幼兒用兩元錢在超市里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以此來鍛煉幼兒獨立自主的能力。因此,在英語活動中,我相應選擇了對話“GoShopping”、歌曲“WhereAreYouGoing”等,讓兒童學會用英語詢問
價格、還價等。然后結合主題活動,讓他們在實際的購物環(huán)境中運用所學的英語。
我們老師還積極組織英語課外活動。教師們在日常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不但可以激發(fā)幼兒對英語的興趣,同時更讓幼兒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根據幼兒實際,進行情境表演;排演英語兒童劇目;進行英美文化的興趣學習;組織聽力競賽、單詞接力競賽;進行英語歌曲表演唱等,這樣不但能加強幼兒的聽、說、讀、寫能力,更能培養(yǎng)幼兒的實際運用能力,使幼兒樂于學習,并訓練了他們團結協作,共同進取的優(yōu)良品質,使之形成團隊意識,促成協調合作的情感心理。在幼兒園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發(fā)掘,注意創(chuàng)新,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進行教學,從而融情感品質于英語語言的學習過程,使幼兒在語言學習的同時把握情感品質的內化力量,并從中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真、善、美的情感空間,讓幼兒在語言的天空中感受純我與本真。我們更要讓環(huán)境說話。環(huán)境包括物質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兩種,物質環(huán)境法是在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中布置一些墻面和實物操作的英語環(huán)境,如用畫有圖畫的英語卡片(畫面內容即是詞句的意義)布置一個“英語角”;在一些醒目的活動場所或裝飾畫中添入相關的英語;易于幼兒操作的半成品的單詞卡(讓幼兒用繪畫、手工或其他形式表達出其意義);全英文的幼兒圖書、畫冊等等。
人文環(huán)境法是創(chuàng)設一個幼兒易于運用英語的交往、學習與生活環(huán)境。比如可以給每名幼兒起英文名字,學習在師生、同伴、家庭之間以英文名互相稱呼,用最簡單、基本的口語互相問候或交流,還可以用中英混合的語句進行對話等等。此外,經常指導幼兒觀看英文動畫片,欣賞英文兒童歌曲等也會有助于英語語言氛圍的形成和鞏固。
3、英語活動與其他活動內容的整合
幼兒成長是多種因素整合的結果。我們不能把英語活動看作獨立于其他活動之外的一項純語言的
教學活動,而應有機地與音樂、美術、數學、體育等多種活動形式相結合。例如中班的主題活動“美麗的春天”就是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美,體驗萬物生機勃勃的信息。為此在英語活動中,我圍繞著“Spring”這個單詞,編排了幼兒喜歡的歌舞表演“FourSeasons”,編排了律動操“WeatherSong”,讓幼兒在音樂的節(jié)奏感中,通過簡練的歌詞、不斷重復的內容,多次感受含有“Spring”的英語詞句??傊?,英語活動與主題活動形式、內容以及其他方面的整合,拓展了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范圍。將英語活動融入各項活動中,激發(fā)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增加了幼兒聽和說的機會,減輕了幼兒學習英語的心理壓力,促進了幼兒的全面發(fā)展。而作為教師,當我們把英語教學不再作為一項純語言的教育而是看作幼兒的一項活動時,我們所關注的是如何與其他活動相整合,為幼兒創(chuàng)造出多種實際運用、操作語言的機會,使幼兒學習英語真正做到“樂中學、學中樂”,選擇適合幼兒的相關教學內容。英語教學內容應選擇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能力、需要和興趣,并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已有的學習經驗和基礎聯系起來。教師組織幼兒生活和學習方面的活動使用的英語應該是幼兒能夠理解的。對于幼兒熟悉的或已接觸過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全英語教學。對于幼兒未接觸過或比較陌生、沒有掌握的,教師要配合多種手段呈現給幼兒,或以直觀教具如實物、圖片等,或輔之以教師的表情、動作等肢體語言,這樣有助于幼兒對英語的理解和記憶,又使英語教學活動生動活潑、豐富多彩。教學內容應有新舊知識的交錯,新中有舊、舊中帶新,新舊知識的難易程度要適合幼兒的發(fā)展,過難或過易都會影響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學內容離開了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以及生活就成了干巴巴地學英語,無意義的“噪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英語小游戲,幼兒對英語活動的興趣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已經對各種英語游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聽說要進行英語活動,個個臉上都展露出喜滋滋的表情來。在進行英語活動時,氣氛也比較活躍,孩子們的積極性和求知的欲望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他們不再是一個被動者,而是真正地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開始自己產生想學的愿望。就連平時比較膽小的孩子,也能大聲地跟著老師念了。
同時,幼兒也能很自然地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生活中去,能大膽清楚地發(fā)出每一個音節(jié),咬字吐音比較清晰。通過情景對話的練習,提高了幼兒英語會話的能力,為他們提供了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為今后進行更深層次的英語學習打下了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輔助教學,可以幫助幼兒更快地記住所學知識,并起到鞏固作用。輔助教學法可以有:視覺輔助教學如:教幼兒學習蘋果“Apple”這個單詞時,教師可以邊念“Apple”邊出示實物蘋果,讓幼兒看蘋果知道“Apple”就是蘋果的意思,然后用《傳蘋果》或《蘋果找朋友》等游戲,通過讓幼兒摸、聞、傳、和蘋果對話等鞏固對蘋果的發(fā)音;動作輔助教學:主要利用夸張的動作表現或肢體語言引導幼兒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
助教學:主要利用幼兒對動作的興趣,通過繪畫讓幼兒在畫的動作過程中自然地學習。同樣象上面的兒歌《CryAndLaugh》的教學,除了用動作引導學習以外,還可以請幼兒自己動手畫哭和笑的臉部表情,在畫的過程中邊畫邊說,從而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總之,培養(yǎng)幼兒正確使用英語交流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它需要我們教師經常有意識、有計劃地落實到每一次的教學活動中去,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機會讓幼兒多聽多說多練。在主題教學中,創(chuàng)造機會確保人人參與,尤其要鼓勵那些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和口語能力相對較差的幼兒大膽參與,通過游戲化的活動形式鍛煉幼兒的口語交際能力,加深理解,在帶來歡樂的同時產生更大的學習
熱情,使幼兒獲得最大限度的口語實踐,逐步掌握語言,形成語感。
幼兒園開放性語言教育活動初探
-->
一、緒論
幼兒語言獲得,被稱為兒童社會化發(fā)展歷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對兒童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具有積極的影響。進入新世紀,應對人才素質的挑戰(zhàn),教育的研究步入新階段?!岸凇闭n改的理念強調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因此認為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關鍵不是讓幼兒強記大量的詞匯,而是要引導幼兒“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能清楚的說出自己想說的事;喜歡聽故事、看圖書;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边@樣的提法明顯的淡化了純粹重視學前兒童語言形式學習的要求,強調語言教育過程中重視語言交際的功能,重視學前兒童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語言。二期課改提出了在幼兒園階段進行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探索能力、實踐能力為基本目標的探索性主題活動的嘗試。我們認為符合二期課改精神的幼兒園語言活動,它應體現讓幼兒在開放性的活動中,積累生活及語言經驗,豐富表述內容,提高語言能力。應根據兒童年齡特點、興趣、需要,確定語言學習內容,選擇活動媒體,體現語言學習內容上的開放及媒體運用上的開放;應進行富有實效的開放活動,把握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幼兒展開討論,讓幼兒運用一切符合他們思維特點的表達方式為中介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從而體現提問的開放而不封閉,討論的參謀而不代謀、經驗的互享而不灌輸,表達方式的多樣而不單一;體現活動形式上的開放、活動時空上的開放、幼兒表述形式及內容等方面的開放。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任何時候都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如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已受到人們的日益重視。3—6歲的孩子正是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他們思維活躍,想象大膽,個體具有極大的創(chuàng)造潛力,因此,我們要抓住這一良好的契機,在任何時候,都要滲透創(chuàng)造教育。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是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主體部分。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的一個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時期。孩子只有真正學會了說話,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時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傳授的知識和經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文化水平、社會身份往往可以從他說話用詞、語調口氣中看出。因此,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幼兒園教育工作者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1、問題的提出
《課程指南》對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
封閉式課堂教學首先表現為:⑴課堂教學思想的封閉性。它從教師個人的主觀愿望出發(f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僅把學生看成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無視不斷變化的外部世界,無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yǎng)。⑵課堂教學手段的封閉性。封閉式課堂教學往往忽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抱殘守缺,認為教師課堂授課無非就是把書本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⑶課堂教學內容的封閉性。教師向學生傳授的知識是僵化的書本知識。因此在課堂上應在“以創(chuàng)新精神為核心”和“學生為主體”觀念的指導下,打破原有教學模式的束縛,樹立“開放教學”觀念,根據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需要,為學生提供開放的教學內容、開放的教學材料、開放的教學空間、開放的教學時間等等,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師生平等,教學相長,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自由度,讓每個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fā)展。
2、理論依據
(1)現代創(chuàng)造教育理論: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重視知識的積累,更強調合理的知識結構: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更強調對學生創(chuàng)造訓練。
(2)新頒布的《課程指南》在教學觀念、內容、方法與手段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創(chuàng)新,增強幼兒園教學的靈活性和開放性。
(3)國內有關人士在教育策略的開放性上概括為:①開放兒童的學習器官。即解放兒童的腦,讓其自由思考。解放兒童的口,讓其自由地講。解放兒童的手,讓其自由做。②開放學習空間③開放的教學目標④開放的教學評價機制⑤開放的教學方式⑥開放的教學內容⑦開放的教學過程。
《課程指南》突出了對幼兒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是人們根據一定的目的,運用已有的知識,通過思維活動產生新認識,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是一種思維的智力活動,新穎獨特是它的本質特征。談及幼兒創(chuàng)新,有些人可能不以為然,認為幼兒尚不懂事,只有玩、淘氣的份,談何創(chuàng)新?然而,從人腦的生理發(fā)展來看,60%的腦細胞在3歲以前形成,到小學畢業(yè)前形成90%以上。相應人類智力的發(fā)展,5歲以前獲得50%,8歲以前獲得80%。這就告訴我們,兒童時期是創(chuàng)新的重要準備期,這也是與兒童的智力、心理特點相適應的。從心理特點來看,兒童期處在創(chuàng)新心理覺醒時期,對一切事物充滿渴望和憧憬,他們好奇好問,不受傳統習慣勢力約束,敢想、敢說、敢為,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些都為兒童的創(chuàng)新奠定了心理基礎。由此,對幼兒進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科學的,可行的。同時,培養(yǎng)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兒童是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是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而這種綜合素質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幼兒園教學中應通過多種手段,有意識地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能力,使幼兒的思維更具獨立性、新穎性、靈活性等特點。語言與思維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語言教學既是訓練幼兒思維能力的目的,又是發(fā)展幼兒的思維能力的手段。
在以往的封閉式語言活動中很難談及對幼兒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在開放性語言活動中如何來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能力呢?
二、在開放性語言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一)創(chuàng)設開放的可溝通的交往環(huán)境
在語言活動中,有了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孩子才想說、愿說,從而才能感受到說的快樂。在教學中,寬松就是讓孩子感到沒壓力、沒恐懼,不過分判斷孩子的對錯與好壞,師生關系應是平等和諧、理解接納、支持與鼓勵的。
教育隨筆:小班主題活動是否該讓幼兒自由選擇區(qū)域活動
通過了半年多的時間,我們接觸了主題分區(qū)教學。從最初的接觸對于我而言很迷茫,似乎一切都找不到頭緒,通過教授、園長們不斷的指導和自己不斷地在活動區(qū)中進行探索和實踐,慢慢的區(qū)域活動也開始在小班進入了正軌。
那么我們小班主題活動是否該讓我們的小朋友自由選擇區(qū)域活動呢?
由于我們班小班,所以讓幼兒能夠自覺性的選擇不同的區(qū)域去進行學習和操作是難以控制的,在上個學期的活動中是讓3歲大的孩子在每節(jié)主題課上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區(qū)域去進行學習,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以及在主題開展時所得到的記錄所知。大部分的幼兒都是先看看區(qū)域里的操作材料是否讓自己對其感興趣,如果感興趣就會選擇這個區(qū)域里,所以在通過幾次的活動中得知大部分的幼兒在幾次的活動中都會選擇同一個區(qū)域進行學習,也就是說幼兒只是在專一的某個方面得到了發(fā)展,然而在其他的區(qū)域活動中未能進行頭腦的思考和自己動手能力的發(fā)展,達不到其他區(qū)域活動中的直觀的學習,雖然在最后面的團討活動中會提及到主題中的重點,但是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并不會很長,所以在團討中我也發(fā)現幼兒只是對于自己所在區(qū)域里的知識興趣比較高。
于是在本個學期我選擇了幫幼兒分組進行不同區(qū)域的學習,先將班上的幼兒分成幾個組,如:蘋果組,草莓組、、讓幼兒記住自己所在組,每次上主題活動時,請不同的組到不同的區(qū)域里去進行操作和學習,輪流進行,比如:今天蘋果組是在美工區(qū)進行美工藝術方面的學習,那到了下次活動時,便會請?zhí)O果組的小朋友去語言區(qū)去進行語言語義類的學習。以此類推以達到所有的幼兒在主題活動中五大領域得到最全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