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兒童藝術教育需付出耐心

發(fā)布時間:2021-09-29 兒童教育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筆記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兒童藝術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力和想像力。對孩子來說,所謂藝術就是無拘無束的玩吧。

老的藝術教育是讓孩子靜下來,新的藝術教育是讓孩子動起來。

培養(yǎng)孩子,其實就是努力保持孩子的興趣,孩子的興趣也很容易消退。多鼓勵,帶孩子去聽有趣的音樂會,看好玩的展覽,看經(jīng)典的圖畫書,都是保持孩子興趣的好辦法。

培養(yǎng)孩子,父母是很辛苦的,該補的課還是補。我們都知道,畢加索的父親是一個三流的畫家、莫扎特和貝多芬的父親是不成功的音樂家。還有很多例子、但凡特別成功的藝術家,背后都有一個對藝術了解,也愿意犧牲時間培養(yǎng)孩子的父親。相反成功藝術家的孩子很少有成功的案例,是因為沒有對孩子付出時間和耐心。

其實培養(yǎng)孩子,父親是很關鍵,孩子對獲得父親的肯定和贊揚,比對母親更迫切。對孩子的藝術教育,父母、特別是父親,要付出耐心,也要學習一些藝術的知識。

1、多帶孩子看展覽,北京像尤倫斯藝術中心的,很多展覽就很適合孩子。

平時講一些藝術家的故事,比如當孩子了解畢加索的故事,再帶他去看畢加索的展覽,就有很好的效果。

在國外,美術館承擔著兒童藝術教育的責任,因為去美術館有一種儀式化,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好的圖畫書也可以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我們叫養(yǎng)眼,多看好東西,審美就自然上來了。

2、孩子的藝術教育不能全部靠興趣班,應該在平時的生活中多灌輸。

好的興趣班可以參加,因為那里有群體,別的小朋友一起學,對孩子是有好處的。好的興趣班的關鍵也是保持住孩子的興趣,其實小年齡的孩子教什么以后都忘,只有興趣能激發(fā)他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兒童藝術科學教育:以生活為中心


教育最終是文化的教育,文化自身就包含了人發(fā)展自己和獲得自由的基本可能性,真正的教育必須符合文化的內涵,對兒童的教育也必須符合兒童文化的特征與內涵。“整體感知和反應、詩性邏輯、游戲精神構成了兒童文化的基本特征”。這些特征不僅證實了兒童的藝術與兒童的科學是融合的,而且對于怎樣在教育中實現(xiàn)這種融合也有一定的啟示。

整體性的兒童文化

整體性的兒童文化顯示了兒童的審美與認識并行的整合性學習方式。在兒童文化那里,紛繁復雜的世界是一個以他們自身為中心的整體。他們的身體、他們的精神和外部世界是渾然不可分的。他們用一種天然整合的方式對世界進行感知和反應。

在一個飄雪的冬夜,有一個四歲的小男孩,當他看到了漫天飛舞的雪花時,驚喜地叫起來:“媽媽,我看到了雪花,像星星一樣!”當他再次靜靜地看著雪花飄落時,他說:“我感覺到自己像要飛起來了!”這個孩子,他不僅在用他的身體,他還用他的整個心靈在感知,他已經(jīng)將自己融入到雪花飛舞的世界中去了。他不僅感受到了雪花的輕盈和晶瑩,還神秘地感受到了雪花向下飄落時在人的心理上產(chǎn)生的一種反方向作用力,同時也感受到了下雪給人們帶來的驚喜和歡樂。而普通的成人會是怎樣的反應呢?他們也會欣喜,也會享受雪花飄落在臉上的冰涼,但同時又會想到:“天氣變冷了,明天要添衣服了?!被蛘摺懊魈煲缙?,出行要不方便了!”交通警察們還會想到怎樣確保交通安全,農民們還擔心麥苗能不能安全過冬,當然有文學素養(yǎng)的人也會想到“大雪壓冬青”、“銀裝素裹”等美妙詩詞。

由此可見,普通成人對周圍世界的反應是分化的,從不同角度考慮的,既有日常的,也有藝術的、科學的、健康的。成人的這種反應方式和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有關,但更多地受他們思維方式的影響。

我們還可以從兒童的游戲活動中看到這種整體性反映的特征。當一個孩子擺弄他喜歡的遙控賽車時,他一邊自豪地指揮著,一邊鏗鏘有力地叫著:“前進!后退!左轉!右轉!”“開進!”“沖??!”賽車隨著他的叫喊、他的身體節(jié)奏行進著,孩子儼然就成了一個小小指揮家。他不僅指揮著自己的賽車,也指揮著自己的節(jié)奏、自己的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既熟悉了遙控賽車的操作,也創(chuàng)造了賽車的音樂、賽車的舞蹈和賽車的歌。審美和認識一樣都是把握世界的方式。兒童對世界的把握是審美和認識同步的。兒童在和風車的游戲中認識風車的轉動和風向、風速的關系;在對小動物欣賞和關愛中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在對花兒的體察和感知中了解它們的特征;在和白云的“對話”中了解它們的規(guī)律。

審美和認識在兒童那里似乎是密不可分的。兒童的藝術是兒童的審美活動,兒童的科學是兒童的認識活動,它們也是親密交融的。兒童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成為兒童藝術表現(xiàn)的內容,反之,兒童的藝術想象也可以促進兒童的科學發(fā)現(xiàn),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生發(fā)的。

兒童的詩性邏輯的文化

兒童的詩性邏輯的文化決定了兒童科學教育的藝術化。兒童的詩性邏輯是直覺的、想象的、天人合一的邏輯,是一種審美的、藝術的邏輯。在兒童文化那里,主體與客體是交融的、互相滲透的,主體帶有客體的特征,客體又帶有主體的性質,它們不是截然分開的。萌萌小的時候害怕打雷,外婆告訴她:“打雷是老天爺在打噴嚏,下雨是老天爺在哭?!睆拇艘院螅蚶椎臅r候,萌萌再也不往大人懷里鉆了,還主動地拿老天爺開心:“老天爺怎么又感冒了?”當打雷在萌萌的心中被想象成人的行為和反應時,她的恐懼消失了。如果你用科學知識給她解釋,即使她能聽懂,也不能增強她的勇氣。

兒童有他們自己的邏輯,“春風送暖,大地回春”是成人的邏輯,孩子們則相信春天是春姑娘帶來的禮物,“大雪紛飛”不是什么水蒸氣和固體凝結行為,而是天上造雪的機器在造雪。人類既是猴子變的,也是女媧造出來的。他們還相信,原始人為什么要穿獸皮,是因為他們想把自己扮成大灰狼、大老虎,這樣就可以混在動物里,然后悄悄地射死自己想要的獵物。他們還認為,原始的“人面魚紋盆”之所以要畫上魚紋,是因為魚兒看到它的同伴就會游過來,然后一頭撞死,這樣就可以輕松地捕到魚。

總之,兒童的邏輯,兒童對世界的解釋,他們對因果關聯(lián)的推斷是主觀的、原始的、萬物有靈的。兒童的科學是科學的萌芽,它和近現(xiàn)代科學的相似之處在于驚奇、質疑、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精神上的相似,而不是內容和形式上的相似。成人的科學文化是理性的、客觀的、嚴密的、分析的,而兒童的科學文化是感性的,直覺的、跳躍的、生動的。兒童的科學精神是整個科學文化的胚芽,只有胚芽發(fā)育成熟了,才能長成茂盛的大樹,結出鮮美的果子。如果在它很小的時候,你就想讓它開花結果,那它的根將不足以供應他的養(yǎng)料,他只會長成一棵發(fā)育不良的小樹。在兒童的科學之樹上,他的根就是他的原邏輯的思維方式。這種原邏輯是和原始人的思維方式相似的,是一種從自身出發(fā)的邏輯,是一種想象的邏輯,是藝術的。

兒童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

在對兒童進行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應單純地要求他們以成人的方式來觀察周圍的事物,如“花由哪幾部分組成?”“花瓣有幾片葉子?”當你用孩子一樣明亮和純潔的眼睛去看時,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那些盛開的花兒,它們穿著漂亮的衣服,在對你微笑;那些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兒,則羞怯地遮起了自己的臉。孩子們一定也有著相同的心靈感受,當你將他們的感受引導出來之后,他們便會積極地建構自己的心靈圖象:花瓣兒如何組成美麗的衣裳,花蕊是花兒笑開了的嘴,花莖是它的腿,風兒吹過是花兒在跳舞,澆水則是花兒在喝水。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用心靈去感受了花,他們不僅認識了花的特征、花的組成、花的顏色、花的造型,也充分感受了花的美麗、花的燦爛,他們的心靈也會為這種想象而受到鼓舞,這一切都來源于他們對花的體驗。這種體驗會推動它們對花的興趣、熱愛和進一步的關注。

同樣地,“讓兒童認識到水的特征是無色、無味、透明、流動的”,這樣的活動目標對兒童來說只是一張看不懂的標簽,既然看不懂,就干脆換一張“畫”:在郊游的時候,帶孩子們尋找小溪水的足跡,聽一聽靜靜的流水聲,摸一摸清澈見底的河床,感受樹蔭下河水的清冷和陽光下溪水的燦爛。對城市兒童來說,這已是一種難得的體驗。這樣的場景和畫面或許會成為他長大以后熱愛大自然、保護水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致力于科學事業(yè)的原始動力。兒童的科學從一開始就帶著靈性的、藝術的特征,它是科學的啟蒙形態(tài)。兒童特有的學習方式使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精神,成人不應過早地將客觀標準的答案都告訴他們,而應盡可能地給兒童提供自己想象、創(chuàng)造和探索的空間。

兒童的游戲精神是兒童的藝術與科學相互統(tǒng)一的內在精神。“兒童文化的核心是游戲精神”。游戲精神是一根線,它將真實與想象,生活與學習,藝術與科學,模仿與創(chuàng)造,無意識與有意識在兒童那里串聯(lián)起來。“游戲精神的實質就是一切對立因素的消解。席勒將游戲看作是彌合感性和理性鴻溝的橋梁,后現(xiàn)代主義強調變幻、更新、拼接、聯(lián)合作為游戲的規(guī)則,這些認識顯示了游戲的一種差異因素的和諧共生性,體現(xiàn)了一種完滿性和整體性,而且這種完滿和整體是在運動變化中體現(xiàn)的,而非封閉靜止的狀態(tài)?!?/p>

游戲是兒童最重要的活動,是兒童的生活方式,兒童在游戲中培育出一種在真實和想象中變換自如、隨意進出的自由精神,使得他在無意識與有意識交融狀態(tài)之下將各種相似的因素進行隨意的拼接和交換,創(chuàng)造出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蘇婉小朋友在參與討論了各種取暖工具和方法之后,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奇思妙想:“我坐一架飛機,飛到太陽旁邊,用一根繩子套在太陽上,拉著太陽跑,吹出來的耳邊風就可以給大家取暖了?!倍嗝纯蓯鄣?、大膽的想象!它好象是一個孩子的游戲,但是在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合理的因素呢?首先,是利用太陽能的資源,其次是利用風的能量,將太陽能作為資源,將風能作為動力,那不正是許多科技人員正在攻關的課題嗎?

游戲精神的前提在于體驗。傳統(tǒng)的兒童教育缺乏生動的體驗,成人往往以刻板的說教取代兒童的視聽和感受。如果沒有豐富而生動的體驗,再好的說教也不會在孩子心中生根。告訴孩子坐高速列車的感覺和孩子親身體驗它的快速飛馳是多么的不同。只有提供了體驗的機會,孩子才會有游戲的狀態(tài)和游戲的精神,孩子才能充分地發(fā)揮自己,并自由地發(fā)現(xiàn)世界。感知是體驗的一道大門。在兒童那里,感知不僅僅是對物體的形狀、大小、尺寸的感知,它往往是一種生動、具體的形象,是感知與想象、理解、情感等因素交織的產(chǎn)物。

6歲的妞妞是這樣描述她對汽車的感覺的:“假如我是一個汽車,我的腳會咕嘟咕嘟滾得很快。我這個車子呢,有的時候人坐上去覺得很慢,其實是我在走路。我這輛車子很好玩,長著腿、長著牙齒,什么都長著,像人一樣。我呢,是一輛很好的汽車,不管誰來我都載他們。坐車子的人都說我很善良。我這輛車子什么都載,就像火車一樣,外國人也載,中國人也載?!辨ゆぴ诟兄嚨臅r候,就好像在做一個思維的游戲,一會兒她變成了汽車,一會兒汽車變成了她。在孩子那里,感知是一種審美的體驗,是一種真實與想象之間、你與我之間靈活自如的轉換。游戲精神的本質在于創(chuàng)造。兒童的藝術與科學正是兒童對周圍世界的創(chuàng)造性把握。在游戲的狀態(tài)中,兒童最容易產(chǎn)生創(chuàng)造,因為游戲狀態(tài)是處于潛意識與意識之間的一種“邊緣”狀態(tài),而“邊緣”是兩種性質不同的事物相交之處,最容易產(chǎn)生創(chuàng)新。5歲的萌萌在媽媽縫衣服的時候,玩弄一根量衣服的軟尺。她先是將卷好的軟尺隨意松開,在晃來晃去的過程中,萌萌突然發(fā)現(xiàn)這根隨意松開的軟尺有點像剛剛沖洗過的膠卷垂下來的樣子。接著,她又將軟尺卷成一團,握在手里不經(jīng)意地抖動,擺弄了一會兒,她像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一樣叫起來:“媽媽,別動!喀嚓!”萌萌輕輕地搖動了一下卷成團的軟尺,它的中心部分則輕快地甩了出來,就像照相機的快門一樣,接著,萌萌又得意地向后一晃,快門又縮回去了。萌萌就這樣在游戲中發(fā)現(xiàn)了照相機快門的秘密,她也很為自己的“科學發(fā)現(xiàn)”而驕傲。

兒童文化天然就是審美的文化、藝術的文化,兒童科學是兒童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它必然地攜帶著兒童審美和兒童藝術的特征。在兒童的教育中,不必人為地將教育活動劃分為藝術活動與科學活動,框定藝術與科學各自的領域目標,而是應該以兒童的生活、興趣和需要為中心,促進兒童自由自主地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

幼兒偏親糾正需耐心


寶寶見了媽媽親親熱熱,時時刻刻跟在身后;對待爸爸卻大相徑庭,甚至不許碰自己心愛的東西。

專家提醒———

3口之家中常見這種情況:幼兒見了媽媽親親熱熱,時時刻刻跟在身后,像一條甩不掉的“小尾巴”;對待爸爸卻大相徑庭,不跟爸爸玩,不許爸爸碰心愛的物品。如果幼兒此種行為嚴重,表現(xiàn)為母親不在身邊時哭鬧不安、不吃不睡,極有可能患了幼兒偏親癥。這是父母教養(yǎng)不當引起的,絕大多數(shù)幼兒戀母,少數(shù)戀父。

幼兒對父母的依戀是源于安全感和對親情的需要與體驗。當孩子長期只感受到父母單方過多的關愛時,造成孩子過度依戀一方親人,則是一種病態(tài)的情緒反應。這一行為不僅影響到幼兒的正常生活,長此以往不予矯治,還會阻礙幼兒個性的健康發(fā)展,成為家長的一塊心病。因此應及早加以重視和糾正。

首先,“解鈴還須系鈴人”,孩子父母任何一方都不應以借口疏遠孩子,忽略孩子的正常需求。要同孩子多接觸,讓孩子能同時感受到來自父母雙方的溫暖。

其次,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要過于嬌慣、溺愛孩子。對待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雙方的教育口徑要一致。

第三,當孩子總是糾纏父母一方時,要想方設法讓對方哄孩子玩。被孩子疏遠的一方,更要主動同孩子接觸,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增進感情,使他逐漸感受到爸爸媽媽都是一樣親切可愛。同時,父母雙方應常帶孩子走進大自然中,這樣,既能拓展幼兒的生活視野,增長知識,又可逐漸培養(yǎng)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

對待幼兒偏親癥,家長在糾正過程中應有耐心,對幼兒行為的每一點進步,父母都要及時表揚鼓勵加以鞏固。這樣,隨著孩子的逐步成長,就會不知不覺地擺脫掉偏親癥的行為。

各國兒童財商教育:儲蓄、珍惜、付出


美國兒童的理財教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同時也得到了美國政府的重視。英國人的理財教育方針是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并且把他們這種理財觀念傳授給下一代。

英國:1/3兒童有銀行賬戶

英國人的理財教育方針是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并且把他們這種理財觀念傳授給下一代。在英國,兒童儲蓄賬戶越來越流行,大多數(shù)銀行都為16歲以下的孩子開設了特別賬戶,有1/3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銀行和儲蓄借貸的金融機構。

英國政府最近又公布了一系列新的教學改革計劃,根據(jù)這一系列計劃,從2011年秋季開始,儲蓄和理財將成為英國中小學學生的必修課。

英國兒童事務大臣保爾斯說,兒童從5歲開始就要接受理財教育,搞清楚硬幣和紙幣的區(qū)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并懂得錢可以用于多種目的;7歲到11歲的學生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于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學習如何管理銀行和儲蓄賬戶,如何做預算。

美國:號召孩子從小儲蓄

美國兒童的理財教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同時也得到了美國政府的重視。由美國教育部資助,全國34個州的3000所中小學生參加了一項儲蓄計劃――“為美國而儲蓄”計劃。

不過,美國兒童理財教育最主要還是來自家庭和學校。從孩子踏進幼兒園起,孩子們就會接受有關理財概念。他們會知道錢是什么以及錢在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在美國,鼓勵孩子打工是教會孩子處理財務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另外美國人常常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拿出來拍賣或者捐贈,而小孩也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剩余物品全部捐給慈善機構。此外,許多學校都在開設相關的課程同時,鼓勵學生研究證券市場、投資理財、信貸業(yè)務,其中捐贈免稅的理論也在課程中體現(xiàn)。

以色列:更重視智慧與責任

很多中國人都知道猶太人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很有一套。據(jù)介紹,他們并沒有明確地按年齡段劃分為小孩子專門開設的理財課程,但是在猶太家庭教育中關于錢的教育有幾大基本原則是要遵循的:

首先是每個人都有明確的物權概念,要保護自己的財產(chǎn),同時要尊重別人的財產(chǎn),損害要賠償,侵占要付出代價。第二,對于錢或者個人財產(chǎn)要知道珍惜,不可以浪費,猶太人講究節(jié)儉,生活基本功能得到保障就可以。

猶太人的理財教育最為重要的還是教授孩子們關于錢的最核心的理念,那就是責任。孩子知道錢是怎么來的,也就更進一步地知道了節(jié)儉。不光要節(jié)儉,還要懂得付出,懂得慈善。不光是為個人,也是為社會。

育兒心得之“動心”藝術


家庭教育實際上是一門“動心”藝術,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會蒼白而無力。作為家長應針對孩子的“心理規(guī)律”,采取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多鼓勵、多表揚。父母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贊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二、少批評,不超限。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比绻且俅闻u,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于是就表現(xiàn)為不愿意聽或者有厭煩心理、逆反心理。另外,如果家長老是對著孩子吼“笨蛋”、“豬頭”、“怎么這么笨”、“連這么簡單的事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我們所說的“笨蛋”。其次,采用“棍棒”、“恐嚇”之類的教育更是不可取的,實行問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培養(yǎng)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借獎勵,促興趣。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獲學習的樂趣。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例如:經(jīng)常向孩子灌輸一種理念,如果孩子在幼兒園或家中很乖、很聽話,就許諾會獎勵玩具或零食,家長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shù)莫剟顧C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削減了,孩子會認為這些零食和玩具的獲得取決于自身的表現(xiàn),她就會為獎品而表現(xiàn),為獎品而學習,不是自發(fā)地我要學、我要表現(xiàn)的好。

四、多溝通,強交流。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想法,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作為家長,要盡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并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幼兒園、老師、同學、周邊事物等的看法。孩子會有一種發(fā)泄式的滿足,她會感到輕松、舒暢。如此,她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

以上是本人在育兒方面的一些粗淺的想法,在老師面前純屬班門弄斧,還請多批評指正,謝謝!

育兒心得:溝通的藝術


育兒心得:溝通的藝術

家長工作一直是新教師的軟肋,通過平日里對經(jīng)驗豐富教師的觀察和請教,我也積累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經(jīng)驗。

首先,家長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導致幼兒之間也會存在一些差距。學習表現(xiàn)突出的,一般的和略微差一點的。有性格活潑內向的,也有孤僻的。孩子們年齡小,可塑性強,在老師和家長共同協(xié)作下,通過孩子們自身的努力,有些習慣是完全可以改變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工作中,首先要掌握孩子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展開自己的工作。

根據(jù)不同孩子的表現(xiàn),展開不同的溝通方法:針對活潑的,在學習上表現(xiàn)突出的幼兒,他們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很自然,這些孩子從老師那里得到的贊美會多一些。因而和家長溝通起來也比較容易。

對于那些性格比較內向,表現(xiàn)一般的孩子,多給予他們更多的贊賞,鼓勵孩子的同時,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們得到鍛煉。在與家長交流中,可以給家長提一些合理化建議,讓家長也從各個方面鍛煉孩子,多賞識孩子,不要過多將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對比,使孩子產(chǎn)生自卑。比如,我們班的萱萱、瑞瑞性格比較內向,很少舉手發(fā)言、和同伴交流,家長也很焦慮,每次和我們交流總是問,孩子是不是太內向,是不是在幼兒園表現(xiàn)不好,我們告訴家長孩子的優(yōu)點:瑞瑞搭積木很有創(chuàng)意,萱萱今天敢挑戰(zhàn)自己了,讓家長不要只關注孩子的缺點,擔心孩子不如別人,而是多發(fā)掘孩子的優(yōu)點。

班里還會有幾個特別頑皮好動的孩子,上課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面對這些孩子的家長,老師所需要做的工作會更多一些。但是由于性格的原因,有時也可以變換方法,根據(jù)他們坐不住的特點,可以充分利用他們的熱心,發(fā)揮其才能,讓他去幫助別人去學習,當小老師,這樣他們會集中精力去聽課,時間一長,也會養(yǎng)成一些好習慣的。我們班的豪豪就是個聰明好動的孩子,在與豪豪爸爸媽媽交流時,我們建議爸爸媽媽在家也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學習環(huán)境,給孩子提一定的要求,不要放任不管,根據(jù)孩子坐不住的特點,也可以適當去參加一些適合孩子的特色教育,后來,爸爸媽媽給豪豪報了圍棋班,豪豪在學習圍棋的過程中,既開發(fā)了智力,又改善了坐不住的“毛病”,看到孩子的進步,爸爸媽媽也覺得很欣慰。

總之想做好家長工作,首先是用愛心照顧好孩子,不論孩子之間有何差別,都要一視同仁,善待每個孩子,做好保育工作,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是自身業(yè)務知識的強化,只有把孩子關照好了,自然有話題和家長去溝通,從而得到家長的認同!

夸獎幼兒需要講究的藝術


俗話說:“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聰明孩子都是夸出來的”??洫労⒆印①澷p孩子、鼓勵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藝術。對幼兒來說,表揚這個詞似乎太正規(guī)了點,因為《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表揚”的詞義是:“對好人好事公開贊美”。幼兒的行為好像還沒拔到那個高度,所以我們采用“夸獎”一詞似乎更貼切。

夸獎是陽光雨露

幼兒與成人一樣,是喜歡被人夸獎稱贊,不喜歡被人批評指責的。越是夸獎他,他就會做得越好。生活的例子證實,還沒到周歲的寶寶就喜歡看別人的笑臉、聽別人的夸獎。他聽到贊揚的話,會高興地拍手,還會在別人的鼓勵下用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表演小把戲。

父母的夸獎不僅能使幼兒獲得愉悅快樂的情感體驗,還能幫助孩子獲得自信心,激發(fā)他積極向上的情緒和愿望,而這種自信心和積極性,是培養(yǎng)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重要動力。

可以說適當?shù)目洫劊瑢τ仔〉暮⒆酉窈堂缬龅疥柟?,得到的是光明、溫暖和成長的希望。但如果夸獎過多過濫不得當,就像酷暑的烈日,能把幼苗灼傷枯萎。我們現(xiàn)在的許多家長尤其是媽媽,總是對自己的獨生子女贊不絕口,時常把“你太棒了”、“你真聰明”、“你真是個好孩子”的話掛在的嘴邊,希望能夸出個孩子來。然而實際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為什么呢?

美國的一些幼教專家專門就夸獎這個課題進行了研究。他們?yōu)橛變簣@的孩子設計了一些非語言性的難題。當孩子們完成后,他們對其中的一部份孩子說:“你們答對了8道題,你們很聰明。”而對另外的一部份孩子卻說:“你們答對了8道題,你們確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了?!痹诖酥螅⒓唇o這些孩子兩種新任務讓他們選擇:一種是較容易完成、并有把握做得非常好的任務。另一種是比較難完成、并有可能會出點小差錯,但能夠從中學到一些重要的新技能的任務。

接下來專家看到,那些被夸獎為聰明的孩子中的一大半都會選擇較容易完成的任務,因為他們只想再次得到聰明的夸獎,不想承擔失敗或出錯的風險。而那些被夸獎付出努力的孩子幾乎都選擇了比較難完成的任務,他們對挑戰(zhàn)新事物很感興趣。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如果你總是一味地夸獎孩子聰明,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會把一切好的結果與腦子聰明畫等號,今后他做成了一件事情就會認為自己很聰明。如果遇到了挫折,他則可能以此判定“我不聰明”,還會因此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只有當你為孩子付出的努力而夸獎他時,他才會明白父母最看重的是他付出的努力,他愿意在父母的鼓勵下加倍努力,尋求更多的挑戰(zhàn)。

你用什么方式夸獎孩子

夸獎孩子也是有學問的。兒童心理學家們通過深入的研究,把夸獎、贊賞兒童的方式分為三種:

第一種——個人取向。針對兒童的個人特質的夸獎,常說:“你真棒!”“你真聰明!”。這種夸獎方式對孩子起到的效果最差。因為,常受到父母用個人取向方式夸獎的孩子,遇到新的任務時,更愿意挑選那些能使自己成功的任務,以換取再次的夸獎,想永遠當大人眼中的聰明寶寶。他們害怕失敗,也總是逃避有困難的任務,實在躲不開的話,他們多數(shù)會放棄努力,甩手不干了。

第二種——過程取向。針對兒童完成任務的過程所做出的努力和運用的智慧來夸獎,常說:“你真努力!”“你的方法很好!”。這種夸獎方式起到的效果最好。因為,兒童常常聽到父母這樣的夸獎后,不會感到有壓力,既不會因為一個小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會碰到一次失敗而灰心喪氣。他們能夠正確面對失敗和錯誤,不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任務都會自己加倍努力堅持到底,試著用各種方法和竅門去攻克難關、完成任務。他們把心思放在提高自己的技能上面,并不在乎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如何。

第三種——結果取向。針對兒童完成任務的結果去夸獎,常說:“你做對了!”“你干得很棒!”。這種夸獎方式起到的效果比過程取向的夸獎要差一些。因為父母僅就兒童某次行為成功的結果去夸獎,使他們覺得好的結果是最重要的,“如果下次我失敗了,我就是愚笨的”。因此,當他遇到失敗時,就會變得沮喪、自我價值感降低,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減弱。

可以說,個人取向和結果取向的夸獎方式,都存在嚴重的欠缺,對幼兒的健康成長不利。父母夸獎孩子應該多采用過程取向的方式,引導幼兒關注完成任務的過程,肯定他們努力完成任務而開動腦筋所付出一些辛勞和技能。

那么參照心理學家的研究,看看我們身邊的媽媽們又是怎樣夸獎孩子的呢?

★玲玲畫了一幅“我家的房子”,興沖沖地舉著畫讓媽媽評價。玲玲媽媽像大多數(shù)家長那樣夸獎說:“真漂亮!你畫得好極了。”這樣的似乎夸獎很自然,好像沒什么錯。但是仔細想來,如果你總是這樣夸獎孩子,她會覺得不過如此,今后不再相信你的評價,或者認為畫畫很簡單,一旦遇到問題反倒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懷疑。

其實,如果你換一種方式說:“你一定動了腦筋有了靈感,才畫出了這么美的顏色和線條。快告訴我你是怎么想的,這里為什么要畫成圓形,為什么要選翠綠的顏色?”孩子會很樂意回答你提的問題,給你講她畫畫的過程。

采用這種方式是重本質,是在評論孩子為畫畫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單純地對事情的結果做出好與壞的判斷。重本質的夸獎能夠激勵孩子的積極行動,如同給他們增加了繼續(xù)畫畫的動力。

相關推薦

  • 兒童藝術科學教育:以生活為中心 教育最終是文化的教育,文化自身就包含了人發(fā)展自己和獲得自由的基本可能性,真正的教育必須符合文化的內涵,對兒童的教育也必須符合兒童文化的特征與內涵?!罢w感知和反應、詩性邏輯、游戲精神構成了兒童文化的基...
    2021-12-27 閱讀全文
  • 幼兒偏親糾正需耐心 寶寶見了媽媽親親熱熱,時時刻刻跟在身后;對待爸爸卻大相徑庭,甚至不許碰自己心愛的東西。 專家提醒——— 3口之家中常見這種情況:幼兒見了媽媽親親熱熱,時時刻刻跟在身后,像一條甩不掉的“小尾巴”;對待爸...
    2022-04-06 閱讀全文
  • 各國兒童財商教育:儲蓄、珍惜、付出 美國兒童的理財教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同時也得到了美國政府的重視。英國人的理財教育方針是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并且把他們這種理財觀念傳授給下一代。 英國:1/3兒童有銀行賬戶 英國人的理財...
    2021-04-21 閱讀全文
  • 育兒心得之“動心”藝術 家庭教育實際上是一門“動心”藝術,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會蒼白而無力。作為家長應針對孩子的“心理規(guī)律”,采取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多鼓勵、多表揚。父母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
    2020-07-17 閱讀全文
  • 騙孩子需要你擁有教育的藝術 朱德庸的《絕對小孩》之所以吸引讀者的眼球,是因為他的妙語犀利地洞悉了現(xiàn)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弊端。在這兒也想仿寫一則:每一個小孩都知道誠實的可貴,《狼來了的故事》沒有一個孩子不知曉;要求孩子誠實的大人...
    2020-12-10 閱讀全文

教育最終是文化的教育,文化自身就包含了人發(fā)展自己和獲得自由的基本可能性,真正的教育必須符合文化的內涵,對兒童的教育也必須符合兒童文化的特征與內涵?!罢w感知和反應、詩性邏輯、游戲精神構成了兒童文化的基...

2021-12-27 閱讀全文

寶寶見了媽媽親親熱熱,時時刻刻跟在身后;對待爸爸卻大相徑庭,甚至不許碰自己心愛的東西。 專家提醒——— 3口之家中常見這種情況:幼兒見了媽媽親親熱熱,時時刻刻跟在身后,像一條甩不掉的“小尾巴”;對待爸...

2022-04-06 閱讀全文

美國兒童的理財教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同時也得到了美國政府的重視。英國人的理財教育方針是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并且把他們這種理財觀念傳授給下一代。 英國:1/3兒童有銀行賬戶 英國人的理財...

2021-04-21 閱讀全文

家庭教育實際上是一門“動心”藝術,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會蒼白而無力。作為家長應針對孩子的“心理規(guī)律”,采取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多鼓勵、多表揚。父母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

2020-07-17 閱讀全文

朱德庸的《絕對小孩》之所以吸引讀者的眼球,是因為他的妙語犀利地洞悉了現(xiàn)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弊端。在這兒也想仿寫一則:每一個小孩都知道誠實的可貴,《狼來了的故事》沒有一個孩子不知曉;要求孩子誠實的大人...

2020-12-10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