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幼教老師給您分析孩子不愛上幼兒園的原因
發(fā)布時間:2021-09-27 孩子厭學原因 簡短的給孩子的一封信 幼兒園老師給家長道歉不管是過完周末短假還是長假
有些孩子回到幼兒園后
總表現出很抗拒幼兒園的言行
假期時間長
出去游玩興奮勁也比較高
難免有抵觸上幼兒園的心理
另外
有些幼兒重返幼兒園后
變得無精打采、身體乏力
嗜睡、精神不集中
針對不同的原因
家長可以采取不同的對策
“樂不思蜀”
原因:由于假期一些孩子跟著大人游玩,休息時間比在幼兒園時少,比較勞累,因此導致身體上的不適應。孩子還會由于過度留戀假期生活的愉快而不愿接受約束自己的幼兒園生活。
建議:首先要調整孩子的心態(tài)。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出游的話題或看出游時拍的照片,讓孩子懂得假期已過去,應去幼兒園了。然后開要注意多加口頭提醒。比如多跟孩子講講幼兒園的事情,幫助孩子回憶在幼兒園的高興事和趣事:被老師表揚幾次、得到多少小紅花、有什么好玩的玩具等,還可跟孩子一起做跟幼兒園相似的親子游戲活動,避免孩子沉浸在假期的喜悅中而排斥幼兒園。
耍賴抵抗
原因:假期打亂了以往的生活節(jié)奏。如假期中的暴飲暴食、營養(yǎng)搭配不均,使孩子的各個器官超負荷運作,引發(fā)腸胃功能紊亂,社區(qū)活動而忽略了跟幼兒園學習和生活節(jié)奏的銜接。
建議:注意調整假期作息時間。臨近開學前,一定要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逐漸跟在園作息時間接近乃至吻合。父母在開學后還要讓孩子重新做到起居有序,同時保證營養(yǎng)的均衡。
家庭依賴
原因:長假使孩子產生了惰性,當要回幼兒園,他心理上本能地產生恐懼,精神無法集中。長時間放假,他們相對缺少約束,身邊都是熟悉的親人,飲食起居樣樣照顧得妥妥帖帖,幾乎沒有什么壓力,而回到幼兒園卻要遵守紀律,依照規(guī)定上課、睡覺、完成任務,優(yōu)越感一下子就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集體感,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獨立完成。
建議:首先不能對孩子的任何事情通通包辦,在幼兒園的自理習慣回家以后要繼續(xù)保持,要讓孩子覺得不管在哪這些事情都要自己做。還不能放松對孩子生活技能的訓練。如果孩子吃飯慢,就在家多訓練其吃飯技能,或者讓孩子少食多添,每次只盛半碗飯,孩子很快吃完,就會覺得有成就感,而不至于因怕慢而影響回園情緒。還要重視語言上的鼓勵,如“相信你一定行的”,避免“怎么這么慢哪”等埋怨話語,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很能干,上幼兒園很快樂.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孩子膽小愛哭的原因解析
寶寶膽小,不少媽媽總是鼓勵寶寶更勇敢些,其實,以下這些情況如果用肢體動作,效果會更好??靵硪黄鹂纯窗桑?/p>
怕天黑:拽拽被角
解析:寶寶在兩三歲左右容易怕黑,此時寶寶神經發(fā)育不完善,黑夜又會使視線更加模糊,寶寶以豐富的想象力來補償視覺的缺失,想象出各種妖魔鬼怪嚇唬自己。
提示:臨睡前,當孩子怕黑時,和寶寶手拉著手睡覺,并不時地緊握一下。對獨睡一室的孩子,媽媽可以偶爾進入他的房間給他拽拽被角,讓孩子感覺父母就在自己身邊,從而確定自己處在真實的世界中而不再害怕虛幻的場景。
怕打針:捏他的小鼻子
解析:幼小的寶寶觸覺神經非常敏感,銀針扎入皮膚的痛覺印象強烈,小寶寶自我緩解的辦法就是大哭。這和成人一樣,在情緒壓抑時,會產生某些對身體有害的物質,眼淚會將這些毒物帶走。所以,媽媽不必害怕寶寶哭。
提示:打針之前,媽媽輕輕捏一下寶寶的小鼻子,再輕拍一下寶寶的臉蛋,讓寶寶感受稍稍的隨意和放松。要知道,寶寶的肌肉越是繃緊,打針也就越疼。
怕生人:撫摸寶寶后背
解析:這類寶寶通常比較敏感,安全意識比較強,他們往往不會做出格的事情給自己惹麻煩。
提示:在寶寶害怕時,媽媽不妨拍拍他的后背,讓他感到媽媽的手撫摸所帶來的撫慰,并拉著寶寶的手一起進行游戲,寶寶在媽媽的熱情感染,并有來自媽媽肢體觸碰的支持,內心就會安定下來。
怕動物:緊握寶寶肩膀
解析:如果媽媽表現得膽子小,沒有給孩子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也會加深孩子的膽小。所以怕小動物的寶寶往往有怕小動物媽媽。即使有的父母不怕小動物,但是如果在這種場合過度地保護寶寶,也會使寶寶感到恐懼。
提示:媽媽最好不要讓寶寶躲到自己背后,而是讓寶寶站在自己腿前,雙手扶住寶寶的肩膀,緊緊握一下寶寶的肩膀以給孩子力量;媽媽也可以蹲下身來,把自己的臉和孩子的臉并列在一起看小動物,這樣可以增強孩子戰(zhàn)勝恐懼心理的信心。如果是只溫順的小動物,還可以拉著寶寶的小手一起摸摸小動物。
男孩兒到底該不該“哭”及原因分析
男孩兒到底該不該“哭”及原因分析
在周末的一次集體活動中,一個女孩兒和一個男孩都想拿某個玩具。女孩兒身子敏捷蹭的一下就搶先搶到手里,扭頭就跑去找其他小朋友玩了,結果小男孩沒有拿到想要的玩具,愣了一下就哭了。此時,小男孩的父母走過來,媽媽說別哭了,寶貝!我們可是小男子漢哦,這么哭可不好呀!"可小男孩父親卻說就這還男子漢呀?小女孩才哭呢,趕緊閉嘴別哭了!”
有過類似經歷的父母一定知道,接下來孩子會哭得更厲害了。
在3歲左右男孩子一開始哭鬧,我們就常聽到類似上面父母這種指責。問題是:男孩子可不可以哭?會哭的男孩子就不是男子漢?對于這個問題,恐怕不能簡單地說對與不對。在孩子年幼時,哭不僅僅是情緒的發(fā)沽,還有一些是社交功能,所以無論產生哭的原因是對還是錨,強行阻止孩子的哭,孩子內心的消極情感就因為不能宣泄,而一直被壓抑和堆積。想正確應對"哭"這個問題,首先家長要明白孩子哭的內在含義:
1-2歲孩子的哭,主要是生理方面的訴求,另外有親密和安全感的需要;
3歲開始,孩子的哭就有越來越多的"功能"了,例如恐懼、委屈、吸引關注、情緒表達、分離焦慮的反應、不知如何表達的焦急等;
5歲以后的孩子,很多時候哭是為了自主,為了控制關系,或是憤怒的變相表達;
7歲的孩子的哭,除了撒嬌以外,就主要是表達悲傷了。
7歲以前的孩子,對新事物、新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還比較弱,加上現在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缺乏足夠多的感情交流和游戲伙伴。當遇到自己不能處理的事情肘,經常用哭來表達心中的情緒,釋放心中的壓力。
遇到孩子哭,單純地讓孩子停止哭泣不一定能解決問題,要看哭背后的原因,再對癥下藥。那哭泣都有什么"背后"原因?
第一,由于孩子小,語言表達還不很清楚,常以哭來表達挫折感和情緒。特別是男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通常晚于女孩,家長更需要耐心等待解決方法就是教會孩子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困擾,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此時,父母要耐心傾聽孩子訴說出自己的感受?有針對性地幫孩子解決問題。
第二,孩子由于恐懼而哭。如家長訓斥、父母的爭吵,父母忽然消失不見,或孩子對未知事物的不了解。所以,解決方法就是針對孩子的恐懼所在,安撫孩子情緒,并且讓孩子相信,那些讓他害怕的事情,不是真的會傷害他。這里順便提一下,簡單粗暴地責罵孩子,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讓孩子未來也會模仿你的行為,用同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第三,家長喜歡講道理,孩子無法辯解,也說不過你。大家仔細回想一下,我們講道理時,是不是看似很民主、很講道理,而且認為我們講的就對?而孩子發(fā)現每次和父母”辯論”,就算自己真有道理,但礙于表達和邏輯的復雜,他們怎么也講不過家長,有時著急就什么都說不出來了。孩子面對"大道理”,只能無奈、委屈地哭。
第四,孩子被貼上"敏感、愛哭"的負面標簽。4歲左右的孩子,有做家長心目中的"好孩子"傾向。家長當著孩子和外人嘲諷孩子"愛哭"時,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創(chuàng)傷,以后就難以摘掉此負面標簽。孩子的承受力是有限的,一定要用理解和共情來回應,幫孩子從困境中走出來。
第五,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易敏感而哭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鄉(xiāng)有一個很大的任務,就是克服自卑感。所以,面對自尊心較強的孩子,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多表揚和鼓勵,另一方面也要講究批評方式,使孩子善于自我認可、產生成就感,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積極自我評價。另外,對這樣的孩子不要馬上賦予過高期望,要求孩子做超出他們能力之外的事。
第六,父母對孩子的身心損害或情感變化有過度反應。大家是否曾經見過這樣的情況:孩子摔倒了,本來沒事,可當家人喊著"哎喲寶寶,摔疼了吧?"孩子馬上開始哭了,而孩子越哭,家長就越流露出更多的關注。被這樣養(yǎng)大的孩子,很懂得如何利用家人的關心與關注,遇到問題時哭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可以立刻獲得家人的呵護,同時還能獲得特權,何樂而不為?這也等于是父母下意識地鼓勵孩子哭。所以,家長不能過度保護孩子,也不要在自己的情緒里帶有太多無原則的同情和關注。否則長此以往,孩子會養(yǎng)成"我是大家的焦點"的意識,對孩子的成長毫無益處。
第七,孩子人際交往有問題,不懂得與別人相處和如何處理突發(fā)事件?,F在許多孩子被養(yǎng)得過分精細,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較弱。當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感到委屈和無能為力,就依靠哭來引起關注和幫助。所以,家長要多鼓勵孩子用語言說出自己問題,也要教導孩子如何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八,孩子的性別角色習得有偏差,男孩偏女性化。孩子從嬰兒期開始基本都是由女性照顧,包括媽媽、保姆、外婆、奶奶和幼兒園老師。孩子的哭,很容易與女性進行共情,無形中抑制了男性特點的表現。另外,加上一些父親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的模仿對象多為女性。同時,女性監(jiān)護人會對孩子的探索、冒險、魯莽、攻擊等行為進行約束,也使得孩子陰柔有余、陽剛不足。
第九,當給孩子立界線的時候,孩子會用哭來進行反抗或試探底線。這個階段家長需要特別注意,界線的規(guī)則要清楚地告訴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且這些都是孩子容易執(zhí)行的。當遇到用"哭"進行反抗或試探的時候,家長在認同孩子情緒的同時,一定要態(tài)度溫和而堅持原則。不能為了平息眼前的哭鬧,而放棄既定原則,否則界線永遠也立不起來。
第十,孩子屬于完美型孩子,對自己有比較高要求,希望表現得更好。當孩子發(fā)現自己力所不能及時,內心會比較焦慮,有挫敗感,可又不好意思說,只好用哭來排解。其實這種情況的出現有時也和家長有關系,例如孩子自己去洗手,你可能無意地說了一句:怎么把衣服弄濕了?這無形中傳遞了"指責"意思,孩子認為沒有達到你所希望的那樣,挫折感自然產生了。
男孩子哭也有好處。從心理學上看,孩子的哭并不一定是壞事,可以減輕其壓力。但如果對孩子的不良情感熟視無睹、強行壓制,其結果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最終導致情緒壓抑而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構建的欠缺。
雖然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是指男兒要有陽剛之氣,血性、剛毅、勇敢等,但孩子終究還是孩子,不能因為男孩子哭了就批評他們不是男子漢。當孩子從挫折中汲取經驗,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或有效尋求幫助的時候,他們就會變得更為堅強,這也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另外,男孩子哭,從好的地方看,也是其感情細膩豐富的表現。這種性格特點會幫助孩子建立很好的人際關系,溝通能力強、感覺細微,對未來的婚姻、工作等方面,會有很大的幫助。
孩子不愛學習的五大原因
“孩子不愛學習,也不愛玩,腦袋瓜里到底在想些啥!”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其實,有時我們真的是誤解了孩子,有句話叫“有心栽花花不開”,即使大人,也有一心想做,卻做不成的事。為啥不愛學習?一起來聽聽孩子的心里話吧!
1.“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看不到希望”
根源:不了解自身潛能優(yōu)勢
這類學生看不到自己有多大希望,表面在學,心中卻在放棄的邊緣。根源于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往往不客觀,僅僅因為一兩次的失敗就全盤否定自己的能力,在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低,有些人甚至對自己絕望。需要全面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潛能優(yōu)勢。
2.“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不知道為啥而學”
根源:目標不明確
這類學生不知道學習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多數是為父母、為老師、為考上好大學而學,對自己未來的發(fā)展更沒有思路和方向,只是隨大流,過一天算一天。需要明確目標,幫助其專業(yè)定位,給他看得見的未來,才能重新喚起學習動力!
3.“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不會學”
根源:學習技能低
這類學生的學習技能發(fā)展滯后,學習方法不得當,學習任務經常完不成、容易陷入書山題海、產生知識漏洞。急需提升如:學業(yè)目標管理能力、時間管理能力、課堂學習效率、各學科學習技巧等學習技能。
4.“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學不會”
根源:認知能力低
這類學生與學習有關的基礎認知能力,比如:工作記憶能力、思維轉換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有待提升,這些能力有一項不足則直接影響學習效率,且學生盡管在學習上付出很多努力,但收獲甚微,還會嚴重影響其學習積極性,并且這類問題不容易被發(fā)現,無論是學生自己,還是教師。
5.“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沒法學”
根源:情緒不穩(wěn)定
這類學生容易受周圍環(huán)境、人際交往等因素影響從而無法安心學習。比如常見的考試焦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堅持性差、厭學、抑郁等等,這些困擾過度地消耗了學生的心理資產,縱使?jié)撃茉俸靡驳貌坏阶畲蟮陌l(fā)揮,最終學習也受到嚴重干擾。
北京國奧青少年心理咨詢專家分析:孩子厭學問題成因很復雜,只有深入分析每一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并針對性地做相應的心理輔導,才能真正幫孩子走出困境。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學習問題時一定要本著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而不是抱著發(fā)泄的態(tài)度去亂扣帽子,說孩子就是“不上心”、“笨”等等,那樣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打擊孩子的學習動力,使學習問題更嚴重。
北京國奧青少年心理咨詢專家建議:面對孩子厭學的現象,作為家長要經常給孩子以成功的體驗要想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首先要使孩子嘗到成功的滋味。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如果家長對孩子學習逼得太緊的話,孩子會變得比較焦慮、不耐煩,厭學心理就會變得更嚴重。孩子會變得容易遺忘,容易把剛剛學過的東西也忘掉。要注意贊美和鼓勵。
每個學生都是一塊金子,都有他閃光的一面。教師應把教學與學生特長結合起來。其實特長與學習并不矛盾,因為它們可以相互影響。由于有特長、有興趣,他們會經常受到來自學校和家庭的表揚和鼓勵,從而增加他們的成功體驗,他們的興趣勁頭也會潛移默化地移到學習方面來,增強學習的信心,逐漸承擔其學習任務。
孩子不愛吃飯的四個原因
孩子不愛吃飯的四個原因
孩子不吃飯大概是家長最頭疼的問題之一了,一頓飯熱了涼涼了熱孩子才去吃,吃了沒多少又不吃了,家長還要擔心是不是吃的不夠影響發(fā)育。
可你知道為什么孩子不好好吃飯嗎?我們總結了主四個主要原因,快來看看你家孩子有沒有!
一、家里做飯不好吃
這個可能雖然不算太大,但也需要拿出來說一說,有的父母工作忙,婚前也沒有學過做飯,一做起來手忙腳亂,這也是很正常的,有的家長工作太累,晚上回家糊弄一頓,喂飽就行。還有可能是家長的口味和孩子不同,又很少摸索過孩子的喜好,每天做的菜就不是很得小朋友喜歡。
這種原因是最好辨別也是最好解決的,偶爾帶孩子去吃些外面的小飯館,或者去親戚家做客,尋找一下有沒有孩子愛吃的飯菜,假如孩子的飯量比在家時增加很多,那就是口味問題啦。對策:如果下班后時間相對充裕,家長可以帶孩子去逛逛菜場或超市,讓孩子自己挑一些愛吃的菜,或者去學一些在外面吃過的,孩子愛吃的菜?,F在網上的做菜教程也很多,孩子一般更偏愛甜口的,帶肉的菜,像糖醋魚,四喜丸子等等。只要勤加練習,廚藝是很容易提高的!
二、腸胃不好
這種也比較好識別,一般來說如果孩子有些不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就容易引起腸胃問題,像飯前不洗手,愛買便宜的小零食等等,結果“病從口入”。除此以外季節(jié)變化孩子也會鬧腸胃病。
假如孩子臉色蠟黃,肚子總是有點脹氣的話,家長就要帶孩子去醫(yī)院看一看了,有一些細菌感染容易造成孩子的腸胃不適,嚴重時會變成胃潰瘍,個別細菌還具有傳染性。但有的爺爺奶奶看孩子時會為了讓孩子好咀嚼嚼爛了喂給孩子,這樣孩子就會被傳染上爺爺奶奶的腸胃病。對策:如果確診細菌感染,主要還是要遵醫(yī)囑吃藥。同時日常的飲食調理也很重要,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做一些養(yǎng)胃的東西,像小米粥、山藥、胡蘿卜等等。
三、零食吃太多
我曾經見過有的家長在茶幾上擺滿了零食,孩子在看電視或玩耍時順手就會拿著吃,家長也不怎么控制。到了吃飯時間家長才開始犯難。奇怪,孩子怎么不吃飯呢?
這當然就是孩子零食吃太多造成的后果,不到飯點的時候孩子早吃的飽飽的了,哪還有肚子吃正餐呢。但這種零食吃得多,主食吃得少的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一方面不能控制孩子的飲食均衡,一方面對孩子的零食中的防腐劑對健康也影響不利。
對策:家長在家要少存零食,每天準確控制孩子吃零食的時間和量,零食內容最好也以水果、干果等天然食品為宜,其他的零食最好少吃。
四、飯量小
天生飯量小的孩子也是有的,有時候只能吃半碗多到一碗,家長就會很著急,為什么孩子吃的這么少呢。但相比前面的原因來說這個其實不算問題,為什么這樣說呢?
因為這個問題還是以家長的原因居多,有好些家長都覺得孩子應該多吃,吃的越多越好,所以孩子哪怕已經飽了家長也會覺得孩子吃的太少。還有些家庭習慣用大碗,家長在盛飯時又要壓一壓,就會顯得孩子吃的格外少。對策:每個孩子飯量不同,只要不是上述的幾個原因,家長不用太擔心,也最好不要在飯量上強制孩子多吃,主要還是注意孩子的營養(yǎng)均衡,讓孩子自己覺得吃飽了就夠了。
看智慧家長如何教導孩子不愛上幼兒園
孩子不肯去幼兒園,有可能就會開始哭鬧,甚至是撒謊。那么孩子到底是為什么不肯去幼兒園呢,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孩子不想去上幼兒園,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家長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幼兒園沒有在家自由
幼兒園雖然有很多小朋友,可以與小朋友一起做游戲、玩耍,但幼兒園終究沒有家里自由,小朋友要受到老師的約束,定時吃飯,按時睡覺,不能像在家里一樣為所欲為,想干什么干什么。因此,即使每天放學時好好的,早上起床時,小朋友還是會對上幼兒園心生抗拒。
2、假日綜合癥
周末或長假過后,小朋友抗拒上幼兒園的情緒更加明顯。好不容易到周末,家長就會由著孩子晚睡晚起,帶孩子去做他喜歡的活動,孩子在幼兒園建立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亂,這樣的生活與上學時的情景形成強烈對比,孩子自然不想被約束。
3、生病后找到拒絕上幼兒園的理由
孩子一生病,家長就會盡量讓孩子留在家里養(yǎng)病,孩子不僅可以不去幼兒園,還會得到全家人的悉心照料,有些心疼孩子的家長還會放棄平時的原則,滿足孩子的一些無理要求。這樣一來,孩子病好后,就會想方設法找借口拒絕上幼兒園。
4、其他原因
孩子答應其他小朋友的承諾沒有完成、在幼兒園被老師批評等原因也會成為孩子上幼兒園的借口。
案例
早上,楚楚眼睛還沒睜開,就嘟囔對媽媽說著:“我今天不要去幼兒園!”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會上演,媽媽早已司空見慣,但只要幫楚楚穿好衣服,他也會乖乖的出門。媽媽并未特別在意。果斷的幫楚楚穿好衣服,吃過早餐,楚楚卻無論如何不肯出門。媽媽好說歹說,楚楚都堅持著不要去上幼兒園。無奈之下,媽媽只能說:“楚楚,昨天我在樓下看到好多漂亮的紅果子,我們去摘果子好嗎?”
好不容易把楚楚哄出門,楚楚一路走,一路堅持著說:“我今天不要去幼兒園。”媽媽也沒有在意,總覺得到了幼兒園門口楚楚就會很自如的進去。就這樣一路走到幼兒園門口,楚楚卻無論如何不肯再往前走一步。這種情況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媽媽有些疑惑,媽媽本想強拉硬拽把楚楚給拖進去,但看著楚楚一副堅定的表情,媽媽決定問問清楚。
“如果你告訴我不想去幼兒園的原因,媽媽聽聽看,如果確實合理那我們就不去幼兒園好嗎?”媽媽說。
可是楚楚卻只是低垂著頭,兩手拽的緊緊的,一言不發(fā)。
就這樣,媽媽與楚楚在幼兒園門口磨蹭了20幾分鐘,楚楚還是堅持著不肯進去。媽媽決定帶楚楚先去附近的兒童游樂場玩一會,待楚楚心情放松后再看看。
在游樂場玩了一會,心情放松下來的楚楚對媽媽說:“媽媽,我明天帶蛋糕去給小朋友可以嗎?”
敏銳的媽媽立刻判斷這可能就是楚楚不去幼兒園的原因。媽媽問:“是不是今天沒有帶蛋糕,所以不想去幼兒園啊?”楚楚卻沉默不回答。
媽媽帶著楚楚玩了一會,楚楚還是堅持著不要去幼兒園??纯磿r間,已經臨近幼兒園做操的時間,媽媽說:“這樣吧,我們回去看小朋友做操好嗎?看完操,我們再考慮!”
回到幼兒園,小朋友們剛好出來活動,同班的小朋友快樂的與楚楚打招呼,楚楚一邊揮手一邊向小伙伴們大嚷:“我明天帶蛋糕給你們!”聽了楚楚的話,媽媽更加堅定楚楚拒絕上幼兒園的原因。老師和同學們看見楚楚都非常熱情的與楚楚打招呼,聽完媽媽的描述,老師更是熱情的邀請楚楚:“楚楚,我們馬上要玩游戲了,快來吧!”媽媽也鼓勵道:“楚楚,原來老師和同學這么歡迎你啊,趕緊進去,媽媽下午接你的時候帶蛋糕給你和小朋友分好嗎?”聽完媽媽的話,楚楚開心的跑了進去。
下午幼兒園放學時,媽媽準時接了楚楚,還帶了一個大蛋糕,楚楚開心的與小朋友一起分享,第二天早上,楚楚很早就起床,吃好早餐,乖乖的去了幼兒園。
家長要智慧的解決孩子不想上幼兒園的問題
首先,態(tài)度一定要堅定。
當孩子流露出不想上幼兒園的想法時,家長一定要態(tài)度溫和的守住底線,對孩子的想法表示理解,同時溫和的堅持。如果孩子大哭大鬧,家長可以抱抱他,待他情緒穩(wěn)定后,再問他:“我們今天帶什么玩具去幼兒園呢?托馬斯還是閃電麥昆?”只要家長心態(tài)平和,孩子哭鬧一會之后,也會平靜下來,乖乖的去上幼兒園。
其次,家長一定要始終如一的讓孩子堅持上幼兒園。
除了節(jié)假日或生病等特殊情況,家長一定要堅持讓孩子上幼兒園,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更不能隨著孩子的性子。幼兒園看似無關緊要,卻能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意識,如果孩子表示不愿去幼兒園時,家長無條件的配合,尋找借口與理由幫孩子請假,孩子就會看到撒謊的好處,有樣學樣,千方百計找借口逃避去幼兒園。
如果孩子是患上假日綜合癥而拒絕去上幼兒園,家長就要適當的注意,假日期間盡量保證孩子的作息與平時一致,不要讓孩子暴飲暴食,改變孩子的生活習慣。
如果孩子平常都很輕松的入園,某一天無論用什么方法孩子都拒絕去上幼兒園,家長一定要注意,一定是發(fā)生了一些特殊的事情,導致孩子心生抗拒。這樣的情況下,家長一定要找到孩子不去的原因,可以想辦法引導孩子說出來,或致電給老師看看有沒有什么特殊的事情發(fā)生,再適當的處理。曾經有家長自豪的告訴我:“葉老師,我家今天的說不想去幼兒園,我給了他一個大耳瓜子,你看,這不乖乖的來了嗎?”對于這樣使用暴力手段強迫孩子就范的行為我是堅決反對的。
上幼兒園應該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孩子如果突然不去,一定是有事情發(fā)生,家長只有幫孩子打開心結,孩子才會放下,如果家長使用暴力強迫孩子,短時間內看是“卓有成效”,但對孩子的心靈健康確實不利的,也會讓孩子更加討厭幼兒園。
總之,家長相信幼兒園,堅持孩子必須去幼兒園,把上幼兒園當成一件能認識更多朋友、學會有規(guī)律生活的快樂的事情,孩子才能堅持到底。
有的家長覺得送孩子去上幼兒園,就是讓孩子去吃苦受罪,這樣的態(tài)度會加深孩子對幼兒園的抗拒感,孩子自己也會覺得上幼兒園是“吃苦”,自然不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