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是孩子的需求
發(fā)布時間:2021-09-07 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導讀:處于獨立性萌芽期的幼兒,對一切事情都想親力親為,弄個透徹,這原本是好事,但是,這種“親力親為”的心理行為,往往會不合情理不合時宜地表現(xiàn)出來,這就導致了我們所說的任性。
隨著寶貝的成長發(fā)育,他們越來越多地接觸更多的事物,這些事物帶給寶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為了解開自己心頭的疑問,寶貝總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寶貝看到鄰居小弟弟有一輛電動小汽車,而他的電動小汽車與自己的不太一樣,他急于探究這種區(qū)別存在的原因,于是寶貝可能會任性地堅持要媽咪給自己買一輛一模一樣的小車來延續(xù)自己的探索活動。這時候,因為寶貝無法準確地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他會憑著自己一時的情緒與興趣來行事,寶貝的任性便顯露出來。
處于獨立性萌芽期的幼兒,對一切事情都想親力親為,弄個透徹,這原本是好事,但是,這種“親力親為”的心理行為,往往會不合情理不合時宜地表現(xiàn)出來,這就導致了我們所說的任性。父母對寶貝的這種任性行為既不可惟命是從,也不要斷然拒絕,而要根據(jù)當時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區(qū)別對待,畢竟它也是寶貝的一種心理需求,應(yīng)該得到尊重。YJs21.cOM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孩子心靈需求亟需關(guān)注
導讀:孩子的心靈是一個沒有雜質(zhì)的凈地,沒有謊言,沒有欺騙,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為都是基于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媽媽對他們的行為缺乏敏銳觸覺,則可能引起不良的行為問題,如能小心參考下列四點,則有助于了解他們的心理。
四種幼兒心理需要
1.父母的愛護和關(guān)懷;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別人的贊賞;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為表現(xiàn),來取悅父母得到贊賞,從而滿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點。當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以不適當?shù)男袨樽鳛檠a償。
四種不適當行為
第一種:引起注意。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會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視。而當孩子不能從好的行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會用不對的行為來達致目的。
第二種:爭權(quán)力。
像成年人一樣,孩子覺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別人尊重和接受。當孩子覺得父母用權(quán)力來支配自己,就會以反抗來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權(quán)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種:報復(fù)。
孩子在與父母爭權(quán)力的過程中,往往是失敗者;便轉(zhuǎn)用報復(fù)的行為來刺傷父母的心。孩子覺得這樣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種:自暴自棄。
當孩子覺得自己全無價值,就連對抗和報復(fù)的勇氣也失去,則會透過表現(xiàn)無能來逃避別人對他的要求。
過分保護、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為。負責任的父母應(yīng)以友善和嚴謹?shù)膽B(tài)度,給予孩子選擇自由,同時讓孩子親歷此抉擇的結(jié)果。
孩子任性探源
導讀:專家認為,任性的父母,不僅教育出任性的孩子,而且還會對孩子的其他人格特征產(chǎn)生不良影響。例如,在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忽略孩子個性的過分管制下,有的孩子變得軟弱,有的孩子變得缺乏責任心,還有的孩子變得依賴性強、推卸過失等等。這些性格特征都有可能成為一個人的人格缺陷,并最終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只要談到孩子,大多數(shù)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任性。但是與孩子們聊這個話題,卻常常得到相反的回答,孩子們認為爸爸媽媽才任性呢。一些專家也認為,孩子的任性往往是父母任性造成的。
一位心理專家告訴記者,某地一高中畢業(yè)生因為父母私下改了他的高考志愿而跳樓自殺了。這位心理專家分析,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樣的悲劇,正是因為父母的任性培養(yǎng)了孩子的任性。在孩子還只有3歲時,他的母親一定要他在蹦蹦床上玩,在她看來,這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勇敢精神。當她看到兒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終于變得“勇敢”,并因此獎勵他玩具汽車時,兒子卻把玩具汽車摔在了她的身上。
孩子幼小時的舉動是一個信號,是孩子仇恨的反映。如果那時母親能敏感地認識到兒子的怨恨,如果她在日后能多和孩子溝通,多關(guān)注孩子的感受,遇事多聽聽孩子的見解,或者在某些時候不妨向孩子妥協(xié),后來的悲劇也許就不會發(fā)生了。然而,當孩子長大后,她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約束孩子的行為。兒子明明已經(jīng)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了未來的道路,但母親卻要違背孩子的意愿去改變它。
專家認為,任性的父母,不僅教育出任性的孩子,而且還會對孩子的其他人格特征產(chǎn)生不良影響。例如,在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忽略孩子個性的過分管制下,有的孩子變得軟弱,有的孩子變得缺乏責任心,還有的孩子變得依賴性強、推卸過失等等。這些性格特征都有可能成為一個人的人格缺陷,并最終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泉州幼師附屬幼兒園鄭玉華老師認為,現(xiàn)在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太高,又忽略了孩子們的需要,再加上與孩子溝通時缺少方式方法,必然會讓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當然,也不排除社會上其他因素對孩子性格的影響。孩子的壓力重,慢慢地就會對什么都不感興趣,或者不愿意與人溝通,甚至變得任性并且偏激。
鄭老師認為,父母最好多從孩子的立場出發(fā),與孩子多溝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知識,這會很好地糾正孩子的逆反心理。當然,孩子與父母健康、和諧關(guān)系的形成還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
小孩子玩耍是需要混齡的
導讀:在充滿愛心和互相關(guān)懷的氣氛下,孩子們獨立性強,不但能自己服務(wù),也能幫助別人。這樣孩子比較容易適應(yīng)集體生活,使他們更積極地從集體生活中學習更多的知識。
隨著獨生子女的大量出現(xiàn),“小皇帝”“小公主”也就成了日漸顯現(xiàn)的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近來有些托幼園采用家庭化分班制以來,父母從孩子的轉(zhuǎn)變中看到了建立長幼關(guān)系對孩子成長所起的重要作用。
適合獨生子女培養(yǎng)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位長輩關(guān)懷的中心,往往得到過分的幫助,從而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特殊地位。在進入與自己年齡相仿的社交圈時,很難懂得什么是謙讓,什么是互相照顧。因此,在孩子開始有與人交往的意愿時,父母就應(yīng)努力給他創(chuàng)造一個不分年齡、不分性別的孩子的社交范圍。大大小小的孩子經(jīng)常在一起玩耍,或有機會生活在一起,很自然就形成了兄弟姐妹的關(guān)系,年齡大的孩子會處處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要求自己,逐漸忘掉在家時接受幫助的特殊地位。小的孩子會用感激的態(tài)度服從大哥哥大姐姐們的要求,大孩子不會像父母那樣全面包辦,他們會要求小的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把玩具放進盒子里等。如果不服從,在玩耍時就不讓參加。大孩子的“不和你玩”是讓小孩子最傷心的懲罰。為此,小的孩子必須“聽話”,不敢像在家里那樣,以發(fā)脾氣來要挾大人。這樣,不同年齡的孩子都可以在交往中得到很有效的鍛煉。
利于語言發(fā)展大小不同的孩子在相處過程中,大孩子會用語言要求小的孩子合作;小的孩子會通過表情、手勢和簡單的音調(diào)作答,并在心中默默地背誦大孩子的話。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會說許多話,會把不同家庭的習慣用語不假思索地說出來,使其他孩子學會各種不同的講法和語氣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還不會用語言表達很復(fù)雜的意思,往往是用單音加手勢來表達。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恰好能被剛剛克服語言困難的三四歲的孩子們理解。因此,小孩子可以在哥哥姐姐的理解和幫助下表達意愿,也就不會發(fā)脾氣,這是大人所不能辦到的。在混合年齡孩子們的社交圈里,孩子們的溝通不成問題了,由于語言而引起的“反拗期”就迎刃而解。
利于人際關(guān)系在一些家庭化的社區(qū)生活或幼兒園中,孩子們會把大人按年齡分別加以血緣關(guān)系的稱呼,比如爺爺奶奶、大姨小姑、叔叔伯伯,使孩子在與成人的交往中也加上許多自然親情的關(guān)系。這一關(guān)系有利于孩子以一種熱情、友善、積極的態(tài)度與別人交往。在國外,父母經(jīng)常會為孩子約鄰居或朋友家的孩子一起活動,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群體生活機會。在充滿愛心和互相關(guān)懷的氣氛下,孩子們獨立性強,不但能自己服務(wù),也能幫助別人。這樣孩子比較容易適應(yīng)集體生活,使他們更積極地從集體生活中學習更多的知識。
教你對付任性的孩子
導讀: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xiàn)。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xiàn)。
網(wǎng)友:有什么不依他的話,他就又哭又鬧,還賴地上不起來。打罵騙都沒用。
育兒專家答疑:您的孩子屬于任性,與家長育兒方法有問題有關(guān)。
孩子任性怎么辦?
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xiàn)。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xiàn)。他指出,幼兒隨心理發(fā)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并僅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而不管這些事物是否對他適宜、有利。家長則多以成人的思維去考慮他參與的結(jié)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參與的情緒和興趣。實際上,這種情緒和興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觸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比如,4歲的杰克看見表姐尼娜有個新玩具,在表姐離開后他便開始要求母親,非得立即有個同樣的玩具不可。但此時已是夜深人靜,母親不可能驅(qū)車進城為之尋購。于是,杰克哭鬧了一整夜。看起來是杰克任性,無理取鬧??赡赣H沒有從心理角度去了解杰克為啥非要立即要那玩具不可,而更多的是責怪他“要別人的玩具”,或者“性子太急”。其實孩子只是想弄清那玩具的燈為什么會閃亮而已。這就是一種好奇的心理需求。當這種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撫時,他就與母親作對,無條中只得以哭來抗議,不達到目的,絕不罷休。如果母親弄清孩子的這種心理,在表揚杰克為弄清玩具為何閃亮是愛動腦筋后,再擺出今晚不可能得到這玩具的道理,并承諾明天將與他共同研究玩具閃亮的方法,這樣做可能會使孩子的情緒好得多。至少,他心理上感到母親對他在“閃亮”問題上的認可。處于獨立性萌芽期的幼兒,一切事物都想親歷親為,都想弄個透徹,這原本是好事。但是,這種“親歷親為”的心理,往往會在不合實情中表現(xiàn)出來。家長對此首先不可包辦代替,其次不可斷然拒絕。否則,孩子的任性就越來越嚴重。這種任性,實行上是一種與家長對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長初始沒有重視他們的心理需求。
孩子任性怎么辦?有的家長常常抱怨說“我的孩子脾氣大”、“我的孩子特別任性”。其實孩子的任性與家長很有關(guān)系。1~2歲的嬰幼兒已經(jīng)有了一些獨立和自理的能力,因而有了自己的要求。2歲以前小兒雖自我表達能力差,但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旦達不到目的或遇到他不滿意的事情就會發(fā)脾氣,用跺腳、打滾、哭鬧等方式表示抗議。家長要弄清原因有針對性的加以處理。對小兒的一些正當要求,如要求自己吃飯等家長要給予鼓勵和幫助,對他進行訓練,對于不正當?shù)囊笠膊荒芘c他討論,因為他還沒有發(fā)展到認識錯誤的水平,家長應(yīng)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以穩(wěn)定他的情緒,或者采取不理睬的冷處理的方法。如果孩子哭鬧家長就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認為這是達到目的好方法,以后就會常用這種方法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長對孩子的不正確的要求如果不制止,經(jīng)常無原則的依從、遷就,無意中就培養(yǎng)了小兒任性的壞習慣。對2歲以上的較任性的孩子,家長及時給予教育是可以糾正的。對于孩子的正確要求,家長要給予滿足,對無理要求要明確的回絕,而且要一貫堅持同一態(tài)度,不能以家長自己的情緒為轉(zhuǎn)移,高興時對孩子聽之任之,不高興時無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家庭成員之間的態(tài)度也要一致,特別是有老人時父母與祖父母之間意見常不統(tǒng)一,使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的榜樣。
孩子自卑是性格缺陷
導讀: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兒童時代。因此,父母應(yīng)關(guān)注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自卑心理,一旦發(fā)現(xiàn),須盡早幫助克服和糾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那么,父母如何糾正孩子的自卑心理呢?以下幾種方法可供父母們參考: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
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不能苛求孩子。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應(yīng)該與孩子實際的能力和水平相適應(yīng)。孩子取得成績,家長應(yīng)及時表揚、鼓勵,使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對于平時學習成績差、考試總不及格的孩子,家長應(yīng)以關(guān)心和安慰的態(tài)度幫助孩子分析錯誤原因,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給孩子以耐心的指導,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績,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逐漸樹立自信心。
鼓勵孩子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
心理學家莫頓曾提出“預(yù)言自動實現(xiàn)”的原則,認為人們具有一種自動實現(xiàn)預(yù)言的傾向。愛默生也認為,在我們的心靈的眼睛面前長期而穩(wěn)定地放著一幅自我肖像,我們會與它越來越接近。所以,如果我們把自己想象成勝利者,將帶來無法估量的成功。當感到信心不足時,孩子應(yīng)該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把“別緊張,我也行”、“我一定能成功”之類的話寫下來,或者大聲說出來。
豐富孩子的知識,開闊孩子的眼界
生活中,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當好多孩子在一起交談時,有的孩子講得津津有味、繪聲繪色,有的孩子卻只在一旁聽著,一言不發(fā)。孩子之間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別呢?這主要是孩子的知識面不同,有的孩子見多識廣,有的孩子見識短淺,相比之下,那些知道得很少的孩子就容易產(chǎn)生自卑。因此,父母應(yīng)有意識地幫助孩子豐富知識,開闊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
建議孩子使用小目標積累法
很多孩子產(chǎn)生自卑,往往是由于對自己要求過高,把自己已經(jīng)取得的小成績淹沒在大目標無法實現(xiàn)的焦慮中,心理上就常?;\罩在悲觀、失望的陰影中。孩子可以自己制定一個個能在短期實現(xiàn)的小目標,引導自己向前看,從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小目標中得到鼓舞,增強自信。隨著一個個已實現(xiàn)的小目標的積累,不僅會形成一個實現(xiàn)大目標的動力源,還會使孩子形成足以克服自卑的信心。
教孩子揚長避短,學會心理補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勢,同時,也有自己的短處和劣勢。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長,就連天才也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相反,一個人若能揚長避短,強化自己的長處,就是有殘疾的人也能充滿信心,享受成功的快樂。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長處和優(yōu)勢,并為他們提供發(fā)揮長處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學會理智地對待自己的短處,尋找合適的補償目標,從中吸取前進的動力,就能把自卑轉(zhuǎn)化為一種奮發(fā)圖強的動力。這也是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關(guān)鍵。
驅(qū)逐孩子心中失敗的陰影
孩子在生活中難免遇到失敗和挫折,而失敗的陰影是產(chǎn)生自卑的溫床。所以,父母應(yīng)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給孩子以指導,幫助孩子及時驅(qū)逐失敗的陰影,這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驅(qū)逐失敗陰影的方法很多,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兩種:一是父母要幫助孩子將失敗當做學習的機遇,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從失敗中學習和吸取教訓,總結(jié)經(jīng)驗;二是徹底遺忘,父母要幫助孩子有意將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徹底地忘記,或是用成功的經(jīng)歷去抵消失敗的陰影。
引導孩子建立積極的人際關(guān)系
自卑者大多孤僻、不合群,喜歡把自己孤立起來。而積極的人際關(guān)系會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有利于自身壓力的減緩和排解,性格也會變得開朗起來,并且在與人交往中也會更加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家長要鼓勵自卑的孩子多與別人交往,并教給他們一些社交技能。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樹立孩子的自尊心非常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強,如果做錯事,自己就很內(nèi)疚。如果家長再對他冷嘲熱諷,甚至拳腳相加,就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破罐破摔”,越來越差。這時家長應(yīng)關(guān)心、體諒孩子,對他說人人都會犯錯,只要知錯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這樣,孩子會排解消極情緒,越來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