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作用不是替孩子做什么 而是教孩子學會生活
發(fā)布時間:2021-08-27 孩子上幼兒園學什么 孩子在幼兒園能學到什么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生活中,一些父母過于注重孩子的課堂知識、書本學習、特長培訓,過多包辦孩子的生活事項,導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對此,教育專家表示,父母的作用不是替孩子做什么,而是教孩子學會生活。
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依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務活不會做……現實生活中,生活能力如此之差的人并不鮮見。yJS21.coM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小時候這些日常生活小事都被父母包辦了,導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變得很差,有的甚至心安理得地成了‘啃老族’?!碧旖蛏鐣茖W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關穎說。
有父母說,只要有好工作、有錢,就可以雇人干所有的事;也有的說,未來科學技術發(fā)展了,家里的事用不著都親力親為;還有的說,家務事沒必要耽誤小孩子的時間,長大自然就會了……
“父母們忽略了家庭生活是個人的參與和體驗,生活能力的獲得,一是靠學習,二是靠養(yǎng)成,這是一個逐步習得的過程,別人無法替代。只有投身其中才能提升對生活的駕馭能力,獲得對家庭生活的享受?!标P穎強調說。
關穎表示,人在社會上生存,就要學會怎樣生活,掌握自我服務和服務他人的本領。家庭是人的生活場所,比其他任何機構在傳授生活技能方面都具有優(yōu)勢。一個人在家庭中獲得的日常生活知識和能力,往往是從事社會工作和個人長遠發(fā)展的基礎。即使孩子成了事業(yè)上的“精英”,也同樣有作為人享受家庭生活的需求,也需要練就生活中自食其力的本領。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么
一、一起閱讀
你會每個月至少帶孩子去一次書店看書嗎?是否有意識地幫孩子選擇合適的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小培養(yǎng)孩子閱讀的習慣,孩子終生受益。
孩子不停地閱讀,就永遠不停地學習。很多家長喜歡扮演老師的角色,經常教孩子學習課本的東西。我認為倒不如多花時間和孩子進行有益的閱讀。其實,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只能潛移默化。一個日夜打麻將的母親,她不停地叫孩子學習、學習,在麻將聲中的學習,難有效果的。
父母都在看書看報,孩子也會跟著看書的。和孩子一起看書吧!
你會訂一種以上適合孩子閱讀的報刊嗎?很多家長經常給孩子買衣服、買玩具。但極少會給孩子訂閱報刊雜志。真的,玩具很快就會過去,而給孩子一輩子都有用的知識,是很多父母缺乏的意識。一家人,共同看那帶著油墨香的書報,將是孩子童年最幸福、最美好的回憶。訂閱報刊,是讓自己的孩子的知識跟著年齡一起增多,快到書報的訂季了,還不動手?
二、培養(yǎng)心胸
你會培養(yǎng)孩子關心天下的廣闊胸懷嗎?你會買一個地球儀、一張世界地圖、一張中國地圖放在家里嗎?每當新聞報道到哪個地方,你會和孩子把那個地方找出來嗎?新聞報道有喜有悲,地域之間的差異也非常大,讓孩子知道阿富汗、伊拉克戰(zhàn)火紛飛下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也讓孩子知道日本、美國、英國的富裕,他們富??康氖歉呖萍迹康氖侵R,若自己沒有知識,也是落后的,讓孩子明白應該勤奮學習知識。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孩子在不出門就可以“行”萬里路,天天播放新聞,孩子就“閱”盡天下了。
三、學做家務
孩子首先是人,即使孩子將來成為偉人,現在能把飯菜做出來就餓不了他。什么東西都要學習才會的,不給孩子機會鍛煉他怎會?我知道很多家長一是擔心孩子下廚的安全問題;二是覺得孩子做不好,礙手礙腳的;三是認為孩子一心只讀圣賢書就夠了。但是我們會老的呀,孩子將來也會有家庭的。不是常聽說有大學生因生活不會自理而退學的嗎?我有一個朋友,生活方面什么都不會,大學畢業(yè)后寧愿不去好的城市,也守在父母周圍吃“老奶”,上個月甚至公司公派去美國進修都不敢去。真無法想象,將來他的父母老了他怎樣生活。我們無法教育孩子將來一定掙大錢,但我們現在就一定可以教會孩子家務,今晚就請他煎個荷包蛋吧!
四、共同聊天
很多父母發(fā)現孩子不聽話,對朋友的話反而聽得進。其實,不是父母愛孩子不多,照顧不周的原因,而是與孩子缺乏交流的緣故。大人總覺自己忙,不知道孩子的心是那么細,那么孤獨,尤其是獨生子女,天天困在家里,內心更加孤獨。我在任教的班級中調查,班中守紀律、品德好、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說他們的父母經常會在睡覺前和他們聊聊天,父母跟他們說工作的事情,讓他們說說學校里的事情,說一會兒,道聲晚安。我想,如果父母注意與孩子加強溝通,孩子對父母的教育就會接受,反之,則不接受,今晚就開始吧!
五、多做少說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是說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為父母者不一定是高官巨賈、文人學士,用自己的豐功偉績、家財萬貫來做孩子的榜樣。但可以做一個善良、有愛心、負責任、勤奮踏實的人。不必用語言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你孝敬父母公婆,孩子看見了,他將來就會有樣學樣,反之亦然。路邊的玻璃,你彎腰撿去垃圾堆,那么你這個行為就是“善舉”,在孩子的心里種下“善”的種子。或許你的工作不是很高尚,但你兢兢業(yè)業(yè)去做了,你就給了孩子“認真”的品格,帶著“認真”品格的孩子無論是學習還是將來工作,都是優(yōu)秀的。父母教兒幾乎是無法說,只有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孩子,因此,惟有多做。
整個世界就如橄欖核,大智大愚就如核尖,凡夫俗子如核的中間居多。為人父母,不必苛求孩子將來大富大貴,出人頭地。如果孩子將來幸福、快樂,自食其力,那么,我們的任務就完成,就是合格的家長了。
最懂孩子的教育不是做朋友,而是……
從“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時代走過,我們卻好像一下進入了另一片迷茫的領地——對孩子無底線的尊重、慣著,生長出一片小霸王的森林。本文中,作者給家長們發(fā)出一個警示:可以吸取朋友間的平等意識,但是父母絕不能僅僅“和孩子做朋友”。父母本身是一種天職,給孩子的不只是尊重、更應該是教導和引領。父母在父母的位置,做好這個角色應該做的事,孩子才能真正像個孩子,懂得親昵,懂得規(guī)矩,更懂得兼具兩者的真正的愛。
我在一家餐廳的候座區(qū)排隊,旁邊有三個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正在聊天。他們長得都很漂亮,衣裳、鞋襪和背包顯然經過精心打理,若不是時尚名牌,肯定也是設計師款式,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立刻上走秀臺或登上童裝目錄。
孩子們聊天的內容又是什么呢?第一個男孩說:“我們家里我最大,我想看什么電視,全家人都要陪我看?!钡诙€女孩說:“看電視根本沒什么。我媽媽說我才是我們家的大王,我想要什么,他們都要買給我,不然我就哭,他們最怕我哭了?!钡谌齻€女孩抿著嘴笑,輕聲說:“那有什么了不起?!彼龍A亮亮的眼珠轉向兩個同伴,“你們敢打你爸嗎?”第一個男孩說:“小時候會打啊?!钡诙€女孩附和的點頭。第三個女孩露出勝利的微笑:“我是說,現在。我敢打我爸耳光喔?!毙∨⒌谋砬楹驼Z氣使我不寒而栗,雖然只是個孩子,她已經掌握了自己的權力,她在父母身上試驗并開展她的權力范圍。她當然明了自己的權力是父母愛的給予,她選擇回報的卻是耳光──用暴力與屈辱加諸于愛她的人。
我想起媽媽說過的諺語:“兩歲打娘,娘會笑;二十打娘,娘上吊?!贝虼螋[鬧,是朋友間的樂趣,卻是親子關系中的悲劇。
今日的父母親,昨日仍是孩子時,與父母的關系往往都是緊繃的。那時的父母親可不懂什么兒童心理學,他們服膺的父母學,是“嚴加管教”,或是“棒下出孝子”。昨日孩子在體罰或壓抑下成長,不禁在心中勾勒未來的藍圖:“絕不打罵小孩”、“要當他們的朋友”……昨日孩子成為今日父母之后,用最尊重孩子的方式把孩子帶大,內心卻有著巨大的失落、焦慮與感傷:“我這么尊重他,他為什么不尊重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我又一次翻開了孔子留下的“育兒經”??鬃釉f:愛護一個人,怎能不訓練他,讓他常常勞動呢?真心為一個人好,怎么能不規(guī)勸教導他呢?父母親心心念念要給孩子最大的尊重,與此同時,是否思考過,自己尊重了“父母”的身分與天職嗎?是的,父母,乃是一種身分,更是一種責無旁貸的使命,承擔著教養(yǎng)子女的任務。有些父母帶著童年的創(chuàng)傷,為了怕傷害孩子的感覺,小心翼翼,動輒得咎,最后成了不敢拂逆兒女的“孝子”、“孝女”。
等到孩子的心性被養(yǎng)得驕縱、傲慢,成了家中的霸王,父母親感到大勢已去,急著揭竿起義,想要收復失土,為時已晚。父母親的失策,不在于后來的管教失當,而在于應當管教時錯失良機。愛一個孩子,不僅是尊重而已,更應該教導他,讓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給他規(guī)范和約束,讓他知道,這世界并不是因他而存在的。
許多孩子在密不透風的保護下成長,功課由家教幫著做;書包由菲傭幫著背;鞋帶由父母幫著系,他們從不需要為“活著”付出一點勞動力。除非父母親可以確保孩子一生都有人服侍,否則,等到他必須為自己勞動的時候,不僅手足無措,還會有更大的懷疑與挫折。
在我創(chuàng)辦的小學堂舉辦的一次夏令營里,有個被寵壞的小霸王,已經小學五年級了,卻總要老師蹲下來為他系鞋帶,他說在家里都是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幫他系的,自己不會系鞋帶。“你真的連鞋帶都不會系???”我問他。那孩子笑笑的看著我,眼中閃動著優(yōu)越的光:“對啊。所以,你要幫我系鞋帶?!薄斑@樣啊,”我俯下身,停頓三秒鐘,把自己的鞋帶解開,對他說:“那我來教你吧。不然,你都快要念完小學了,連鞋帶都不會系,會被人家取笑的。”
孩子完全沒料到會是這樣的結果,他只好跟著我一次又一次的學會系鞋帶。當他完成了系鞋帶的功課,我拍拍他的手背鼓勵他:“看!你做得很好。以后,不但不用人家?guī)兔Γ€可以幫爺爺奶奶系鞋帶喔。”說這句話的時候,我衷心希望,他學到的不僅是系鞋帶的功課而已。
做父母還是當朋友?顏淵,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曾贊嘆孔子說:“仰起頭來看,比想象更崇高;深入去挖掘,比想象更堅毅。眼看著在面前,忽然發(fā)覺又到了身后。老師就是這樣緩慢而持續(xù)地引領著我們,用他的知識與經驗開闊我的眼界,又用規(guī)范與約束使我成為謙恭有禮的人,就算我想停下腳步,卻不由自主往前走……”
這段話在我讀來,雖是贊嘆孔子的“為師之道”,更是我理解的“父母之道”,即“引領”??鬃釉f,“名不正,則言不順”,怎么擺正自己在與孩子相處時的姿態(tài),這值得每一個父母思考。
當我聽見父母親宣稱:“我不想當孩子的父母,我想當孩子的朋友”這樣的話,總是十分憂心。父母不想當父母,那么,該由誰來擔負父母親的神圣使命呢?父母親是兒女靈魂的雕塑師;是最偉大的藝術家;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全心全意仰望與愛慕的第一個對象,假若父母不想當父母,首先辜負的就是孩子啊。怎么竟還以為這是愛孩子的表現呢?或者竟以為這是最新穎時尚的想法?
我更愿意將這種想法理解為對陪伴與自由的強調,但在我看來,父母親是一種不能放棄的天命。在和孩子打成一片之前,父母親應該樹立起既高且深的形象,尤其是在孩子小時候。因為這個時候,除了父母之外,他們別無所有,正是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形象的好時機。我記得自己的童年,偶爾會發(fā)生失控場面,亂打亂鬧,這種時候,最渴望的,是一個能使我停止下來的大人。
當父親或母親攫住心跳加速、胸腔快要爆炸的我,雙手捧住我的臉,注視著我的眼睛,堅定的對我說:“乖,你現在太激動了,要冷靜一下。來!我們休息一下?!碑斔麄儬恐业氖郑盐?guī)У揭贿吶ァ袄潇o”的時候,我一邊喘息,一邊升起一種解脫的松弛和安心。拽在我手心的那雙大手,象征著權威,充滿力量,又透出理解,讓我心安。
前幾天,我見到了我侄兒。當我鐘愛的侄兒幼年時,我常喜歡跟他說:“嘿!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啊?!眲傞_始他很開心,漸漸的,沒那么熱絡了,直到他念小學四年級的某一天,突然這樣響應:“我們不只是朋友而已,我們是血緣之親,你是我姑姑。”他的表情很認真,近乎嚴肅。
我立即收斂了笑嘻嘻的臉孔,慎重點頭:“你說得很對?!焙⒆悠鋵嵖梢郧宄直?,朋友與親人的不同,朋友與父母親更加不同。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父母親是一種天命。先把父母的天職做好,讓孩子愛你、敬你,長大后的孩子會明白,父母的意義與價值,遠遠超越朋友。孩子對父母的愛,也將欲罷而不能了。
孩子不想做作業(yè)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卻有責任感,便會努力管住自己去做作業(yè)。如果孩子沒有學習興趣也沒有責任感,但是比較聽話,也會努力完成作業(yè)。最可怕的是孩子誰的話都不聽,對學習既沒有興趣也沒有責任感,即使記憶能力很強也成心記不住做作業(yè),這就麻煩了。所以,有時候孩子記不住作業(yè)并不是簡單的遺忘或淘氣,有深層的心理原因。
1
情緒不佳(心理原因)
孩子會因為遇到一個自己不喜歡的老師就不愿意做他留的作業(yè),也會因為很認真地做作業(yè)而沒有得到好成績而不做作業(yè),還會因為今天對老師或家長的行為不滿而不做作業(yè)。孩子心里的問題都會表露在行動上,不做作業(yè)只是他們情緒波動的反應之一。
家長往往只看到孩子不做作業(yè)而不關心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不問緣由就批評孩子。孩子心里委屈,就會變得很倔強。牛頭強按不喝水,家長管孩子的方法不對,會加重孩子鬧情緒,不做作業(yè)。
2
要求太高會阻礙孩子成長
(家長主觀因素)
有些家長很難接受孩子犯錯,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很快就學會了、犯錯誤少了,家長像是得到了理論依據,下決心嚴格要求孩子。于是,只要孩子犯錯誤,家長就會不依不饒,一廂情愿地對孩子提出高標準、嚴要求,不考慮孩子的性格、能力,不想孩子做不到怎么辦。
這就造成孩子心理壓力大,看到媽媽就會緊張慌亂,只要家長不在身邊就會覺得很幸福,就放松了自己,忘記了家長的要求,“忘記”了做作業(yè)。
3
要求過于高孩子(主觀能力)
偷懶、忘事、依賴是人的本性。大人們都會在條件允許的時候如此,更何況孩子呢?孩子心智發(fā)展不成熟,自我約束能力差,容易被偶然發(fā)生的事情吸引而犯錯。家長經常對孩子說:“你要自覺地學習,不要總是讓我督促。”很多家長想自己說得很明白了,不應該再說第二遍,為什么還要不停地說呢?媽媽們忘了,孩子就是孩子,沒有督促就會忘記。
而家長認為嚴厲地對待孩子,孩子就會長記性,這是高估了孩子的辨別能力,只會適得其反,像監(jiān)督犯人一樣地督促孩子會使孩子產生逆反情緒,用威脅的態(tài)度督促孩子會促使其膽怯說謊,而過高地估計孩子對家長的要求的領悟力,會造成孩子不停地犯錯誤。
4
其他原因
對時間知覺不清晰。孩子在低年級就沒有時間概念,隨意性很強,這個時間段概念到小學三年級才能完成清晰。
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這是低年級孩子的通病,寫作業(yè)過程中經常容易被外物吸引,從而導致專注力下降。
家長不依不饒。完成完成作業(yè)之后附加的作業(yè)太多也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就會養(yǎng)成拖拉的習慣,甚至不完成作業(yè),成了家長和老師最頭疼的事情。
我們的解決方案是什么呢?
①強化訓練教孩子說服自己
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時,孩子會有很激烈的思想斗爭,如果孩子找理由說服自己,他可能就會把不愿意做的事情做得很好。好的習慣包括: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好習慣的形成最重要的是行為的矯正和培養(yǎng),而我們常犯的錯誤是講很多的大道理,時間長了我們會發(fā)現講道理沒有多大作用,行為矯正是最根本的問題。
出現良好行為的時候,給一個良好的刺激,加以強化。
出現不好行為的時候,給一個不好的刺激,加以懲罰。
出現不正當行為的時候,不與置理,讓他自動消退。
②尊重孩子的興趣
孩子就像各種小樹,不管什么樹苗,都可以長成各種各樣的材料。做家長的責任,并不是要強迫孩子學西他們喜歡的東西,而是應該讓他們自己去自己選擇愛好的事。不僅能讓孩子們的應變能力得到發(fā)展,又能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
家長千萬不要阻擋他們,要按照孩子們得喜好,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和比賽。幼年時候培養(yǎng)起來的能力往往為一生的事業(yè)奠定了基礎。
③要把原有的喜好與知識學習聯(lián)系起來
這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和激發(fā)新的興趣。比如,有的孩子一聽到作文課程就產生情緒,不知怎樣描寫。孩子愿意動手實踐操作,家長應該大力鼓勵他們,并為他提供一些有利條件,他看得多了,寫出來的文章也必然較具體、真實,碰到難以解決的事情怎樣想克服等都具體地寫出來。
因此家長們必須讓孩子多加入一些有用的、喜歡愛好的活動,融入到學習知識中區(qū)。家長必須把孩子原有興趣與學習關聯(lián)一起,將喜好和學習內容有機結合來培養(yǎng)和激發(fā)他們的興趣。
④準確判斷孩子們抵觸學習的具體因素
孩子不喜歡學習的理由有許多。如果家長加以研究就會發(fā)現實際上并不是孩子討厭讀書,而是某種原因引起,如上學被老師斥罵了,讀錯字遭大家的諷刺等等。這些原因逐漸在內心堆積起來后,漸漸地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孩子回到家會饒有興致向家長敘說學校的學習生活,這時家長應學會聆聽傾聽,并和孩子一起討論,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
孩子不寫作業(yè),首先應該反思的便是家長,在小學階段是孩子形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一旦錯過,好習慣很難養(yǎng)成。因此,針對孩子不想寫作業(yè),家長一定要給予充分的重視,而不是一味當做孩子貪玩來處理,科學地使用方法來處理問題,才會有助于孩子行為習慣的改善。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常聽一些父母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難教育,越來越難管……
社會的進步,讓許多父母對孩子教育越來越重視,然而現實的困惑,卻又面臨著無法言說的無奈。
細思良久才發(fā)現,原來這些父母都只是在“教育”孩子,卻沒有理解“教育”、理解孩子。
他們都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并且給自己定位為“教育者”,于是時時處處以“教育者”自居,久而久之,便走向了孩子的“對立面”,把孩子越推越遠……
“教育”的英文單詞“Education”是蘇格拉底發(fā)明出來的,是三個詞根的拼寫,前面那個“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導,“tion”是名詞。整個詞的意思是,把孩子的內力,向外引導出來。
最好的“教育”,不是要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而是要站在孩子的“同一邊”,理解ta,接納ta,欣賞ta,鼓勵ta,肯定ta,把ta的“生命力”引導出來。
下面的幾個案例,都在以前的文章里使用過,今天再一次用到這里,是為了從不同角度說明問題。
(一)
站在同一邊,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一天晚上到朋友家串門,朋友的太太正在檢查孩子的功課。
孩子讀三年級,有一份數學單元測試卷,86分,媽媽顯然不太滿意,看到有一道6分的題空著沒做,便問孩子為什么,孩子說了理由,媽媽批評說:“你這就不對了!你看如果你做下去了,就有92了?!?/p>
“你這就不對了!”——各位朋友,有沒有更好的說法?
想到女兒上初中后的一件事,在《好父母,永遠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文章里,我表達了一個觀點:“好父母,永遠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這個想法如果能夠貫穿在做父母的思想意識里,并且表現在日常跟孩子交流的點點滴滴中,你的孩子一定會越來越棒!
女兒上初一時,常跟我提到同宿舍的某某女孩如何如何厲害,學習成績又好,人緣又好,真讓人羨慕。
說得多了,我自然會留意,想看看這女孩到底是怎樣讓曉莉羨慕的一個孩子?
一個星期天,我送女兒回學校。在宿舍里,憑感覺,我一眼就認出了那個叫某某的女孩,但我并沒有因為認出了她就是某某而刻意地跟她多說幾句話,我跟她們八個女孩子一起隨便聊天。聊了不久,便要去教室了。
去教室的路上,我問女兒:“那個戴眼鏡的、瘦瘦的女孩子,是不是某某?”
女兒說:“是啊!”
忽然很吃驚地問:“你怎么知道?”
我說:“你不是經常跟我說某某怎么怎么厲害嗎?”
“可是我沒告訴你哪個是某某啊!”
我說:“這你就放心了,你知道嗎?老爸這雙眼睛,可是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在太上老君煉丹爐里煉了七七四十九天才煉出來的,我一看就知道她肯定是某某。”
“那你告訴我,你是怎么認出來的?”
我說:“因為我發(fā)現:她的眼睛像你一樣透著靈氣!”
某某女孩,本是曉莉學習的榜樣,現在老爸居然說某某的眼睛像她一樣透著靈氣!
可以想一想,如果換了是你,會不會受到很大的鼓舞?
曉莉從此不再羨慕別人了,一個心思就想把自己的學習成績提上去。
第二學期期末考過后,曉莉告訴我:“爸爸,我的總分跟某某只差5分了。”
我說:“爸爸相信你,到初二結束,你一定會超過她;到初三你一定會遠遠地走在她的前面(請注意:是“走在她的前面”,而不是“把她甩在后面”——“走在她的前面”是競爭,“把她甩在后面”是出于妒忌——兩種說法,對孩子“心靈成長”的教育效果不一樣)?!?/p>
果然,到初中畢業(yè),曉莉進入年段十名內,高中進入了“實驗班”。從此曉莉的學習成績一路攀升。
這里有個重要問題很值得探討:
針對當時的情況,百分之九十九的父母可能會這樣說:“因為我發(fā)現她的眼睛透著靈氣!”
這話對不對?完全對!因為那個女孩眼睛的確很有靈氣!
可是做父母的有沒有想一想:當你這樣對孩子說的時候,你自己這個孩子會怎么想呢?ta的心里會不會有點失落呢?
雖然她經常說很羨慕那個女孩,可是當“那個女孩的眼睛透著靈氣!”這話從自己的父母口里說出來的時候,她會怎么想呢?
說不準她以后就會多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眼睛有沒有靈氣了!
說不準她以后就會開始觀察那個女孩的眼睛是怎樣“透著靈氣”,然后就開始模仿那個女孩的眼神了!
這樣一來,是不是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
我們很多父母常說,孩子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可是有沒有想過,很多時候,孩子的注意力,是不是不知不覺被我們做父母的分散了?
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深思!
回到開頭那位母親的話題:“你這就不對了!”
這是在“教育”孩子,是在“批評”,是在“對立”!是在“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是在找理由為自己辯護,他的心思已經被父母從試卷上“轉移”出來了。
如果換成“哎呀,太可惜了!如果你做下去了,就有92分了”會不會好很多?
好在哪里?
一、他的注意力沒有被轉移,還在試卷上;
二、你跟他不是“對立”的關系,你跟他是站在同一邊,是“同一個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你的話他一定更能聽進去。
(二)
站在同一邊,叛逆孩子從此一心愛功課
有個高中生,一個多學期根本不寫作業(yè),課堂也不聽講,一門心思只顧寫玄幻小說,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父母很著急,找了很多老師做工作,甚至到某大醫(yī)院心理科找心理醫(yī)生咨詢輔導,想讓他放棄小說、努力學習,都沒有達到目的,反而讓孩子越來越“叛逆”,越來越不聽話,存心跟父母老師對著干了?;氐郊也桓改刚f一句話,偶爾開口總是充滿火藥味,在學校也獨來獨往,從不跟老師同學打招呼,整個人顯得怪怪的,用他母親的話說,“已經入迷了”“很不正常了”“幾乎變態(tài)了”,把父母急得死去活來。
任何事情的發(fā)生,一定有原因,當我們用心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然后因勢利導,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會是很“聽話”、很“懂事”、很上進的。下面是我?guī)椭@對夫婦“開導”這個“叛逆”孩子的主要經過,希望對朋友們有些幫助:
1、“如果我建議你放棄這個兒子,你愿意嗎?”
劉翔云(化名),男,十六歲,廣東某市普通高中學生,初中時學習成績還算優(yōu)秀,但進入高中后,心思根本不用在功課上,一門心思只顧寫小說,甚至晚上熄燈后也還在被窩里打著小電筒看書查資料,第二天上學精神恍惚,學習成績在年級掉了190多名。
父母很著急,一個多學期來,找了不少名師,包括心理輔導師,想方設法要孩子集中精力把學習搞好。那些名師也秉承父母意愿,千方百計開導孩子放棄寫小說的計劃,先把功課學好,同時告訴孩子,現在要出書,除非名家作品,不太可能有出版社愿意給他出版,除非是自費。
做父親的為了安慰兒子,答應如果有出版社愿意出版,父母愿意花錢。
孩子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為了表示對孩子的重視,父親一廂情愿地給孩子的作品做了一些修改。不料這樣一來,孩子不樂意了,認為父親沒有尊重自己。從此,本來就不太融洽的父子關系更加陷入僵局,孩子一口咬定要父母找到出版社,并出錢給他出書,否則就不去上學了。
孩子的母親找到我,問我該怎么辦?同時告訴我,這部小說她看過,根本沒辦法發(fā)表,他父親正是因為看到小說還很不成熟,才會想到幫他修改的。
我問這位母親:“你們是不是真想花錢給他出版?”
母親說:“沒辦法啦,現在的情況是,如果不幫他出版,他死活不愿上學,我們找了很多老師,都沒有辦法讓他放棄寫小說的計劃,怎么辦呢?”
“那你們是真心想幫他出書,讓他在這條路上走下去,還是想以出書為由頭,最終讓他回到功課的學習上來呢?”
“我們當然希望他回到學習的路上來了……”
通過和翔云母親的交流,我了解到:原來初升高的時候,翔云報考了重點高中,但差幾分沒考上,眼看自己平時要好的幾個同學,分別升上了不同的重點高中,感到自己在這所普通中學前途無望,于是想通過寫小說來證明自己是很棒的!為了寫這部小說,從暑假開始,他廢寢忘食,幾乎花了所有心血!
我問這位母親:“我想請你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建議你放棄這個兒子,你愿意嗎?”
“哎呀,林老師,可別跟我開玩笑,我正是因為不愿放棄才來找你啊!”
“謝謝你對我的信任!我還想請你再思考一個問題:翔云為了寫這部小說,八個月來廢寢忘食,幾乎花了所有心思,而且據你剛才介紹,早在初二的時候,翔云就有了想寫這部小說的愿望,也就是說,這部小說從孕育到成文,已經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我們是否可以這么認為:對翔云來說,這部小說就是他的兒子了?”
“這……”
“既然你不愿放棄你的兒子,卻要讓翔云放棄他的兒子,是不是有點殘酷?”
“……那,該怎么辦呢?”
我說:“在看到翔云的小說之前,我也不敢說該怎么辦,你回去告訴翔云,就說你認識一個在報社工作的朋友,也許能給小說的出版提供一些幫助,讓他先把小說發(fā)過來給我看看,我看過之后再想想辦法。五一節(jié)的時候你們帶翔云過來,我和他談一談……”
第二天,翔云把小說發(fā)過來了,我花了兩個多小時才把這部題為《宇宙深深》的6萬多字的小說看完??赐曛笥悬c欣喜:雖然小說確實“很不成熟”,但從小說內容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很有上進心的少年,知識面也挺廣。
別人叫他放棄小說,他不愿意,我告訴他千萬不要放棄,他卻放下了;
別人叫他要努力學習,他不愿意,我告訴他千萬不要努力學習,他卻開始努力了。
為什么呢?
2、“千萬不要放棄!”
五一節(jié)那天,翔云的爸媽帶他過來了,我和翔云簡單聊了一會,主要是聊學校的一些情況,以及小說創(chuàng)作的動機,然后便談到了這部小說。
我告訴翔云:這部小說寫得太棒了!千萬不要放棄!有朝一日,它或許會讓你一舉成名!
這時候,我發(fā)現翔云的眼里放著光。
我問翔云:你知不知道這部小說好在哪里?
翔云的回答有點不著邊際,似乎還沉浸在他的夢想里。
我告訴他說,這部小說至少有以下五個優(yōu)點:
1、表現了主人公探索宇宙奧秘的可貴追求,主題鮮明;
2、主人公在探索宇宙奧秘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表現了作者不屈不撓的斗志;
3、小說里涉及的知識面很廣,說明作者讀了很多書;
4、小說中參與探索者來自不同的群體,涉及到了很多人,這些人在合作的過程中分工基本合理,合作也還協(xié)調,說明了作者很有合作意識;
5、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一波三折,環(huán)環(huán)相扣,說明作者的文學功底相當不錯。
這時候,翔云的話匣子打開了,談了他的許多想法,特別說到了寫這部小說的目的:為了說明他比那些人(指那些已考上重點中學的同學)更棒!
我肯定了他這種可貴的精神,同時告訴他:
這部小說如果要發(fā)表,也還有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主要是缺乏細節(jié)描寫。一部小說要有感染力,以及長久的生命力,往往需要對許多重要的場面、重要的人物進行細致的描寫,以突出主題、刻畫人物性格。
“你知道如果要把這些細節(jié)寫好,還要從哪些方面下功夫嗎?”
翔云談了他的看法,我給與了肯定和補充,同時告訴他:如果要把這部小說寫得更好,你還差一個詞,但是這個詞可能短時間內是難以完成的。
“哪個詞?”翔云的問話里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和期待,發(fā)音也微微地顫抖。
“閱歷!”
“閱歷?”翔云有點疑惑,低頭沉思起來。
“是的,閱歷!”
我告訴翔云,這“閱歷”包括兩方面的含義:閱讀的經歷和人生的經歷。如果說,閱讀的經歷勉強可以在短時間內突擊完成的話,那么,人生的經歷卻是無法突擊的。為了能把這部小說寫得更好,更具有感染力,你現在需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
“什么事?”翔云抬起頭,迫不及待地問,發(fā)音仍然在顫抖。
“你愿意聽嗎?”
“愿意!”翔云堅定地回答。
“先放下!”
“放下?!”翔云疑惑的表情開始變成不滿與不屑。
“是的,先放下!”
“……”
“能做到嗎?”
“我覺得那是不可能的!”翔云幾乎是決絕地說,雙手交叉在了胸前。
“為什么呢?”
翔云又反復談了他的創(chuàng)作動機,甚至有點兒語無倫次。
我接著問:你知道我為什么剛剛還跟你說“千萬不要放棄”,現在卻跟你說要“放下”嗎?
翔云疑惑地看著我。
“請你想一想:‘放下’和‘放棄’有什么不同?”
我用曹雪芹寫《紅樓夢》曾經“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以及魯迅先生“文章不厭百回改”的道理跟他繼續(xù)交流。最后告訴他:
“放下”決不是“放棄”!今天“放下”是為了明天更好地“拿起”!
我繼續(xù)說:“現在請你再想想:能做到嗎?”
“嗯,好像很難!”翔云抓了抓后腦勺。
“翔云,你真是太棒了!剛剛還在說‘不可能’,現在只是‘很難’了!這可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呀!說明你很容易接受對你有用的建議!
“我理解你的難處,肯定會‘很難’的,不難才怪呢!
“不過我相信你,不管再難,你一定能做得到的!因為你是個有志少年,也是個明理的少年!”
3、“千萬不要努力學習!”
我接著說:“翔云啊,現在我們一起來探討一個問題:假如你暫時把它放下了,是不是會多出很多時間?”
翔云說:“是?!?/p>
我說:“那你有沒有想一想,多出的這些時間怎么安排呢?”
翔云說:“沒有,我還沒有想是不是能放下呢!”
我說:“那你猜猜看,假如讓林老師來給你建議,如果你把它放下了,怎樣安排多出的時間。你猜猜林老師會建議你怎樣安排?”
翔云說:“這還用猜嗎?肯定是叫我要努力學習了!”
我說:“不,恰恰相反!我要向你提的建議是:千萬不要努力學習!”
翔云一愣:“為什么?”
我說:“因為你是個非常上進的少年!你看,你原來初中時的學習成績是相當不錯的,你報考了重點中學,但是因為某種原因,還差一點沒能考上,所以你想用寫小說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是最棒的,所以你放棄了功課的學習,想寫出一部一鳴驚人的小說。但是現實是,以你現在的閱歷,要寫出一部一鳴驚人的小說,暫時還有困難。那么,如果你暫時放下了寫小說,一個心思又撲到學習上去,你心里一定會想:我這一個多學期已經掉了190多名,我一定要爭取盡快把它補回來,我要盡快超過其他同學。這樣一來,你的心情是不是又會開始急起來?
“有幾句俗語:心急吃不上熱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镢頭挖不成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一個心思想又撲到學習上,想在短時間內趕回那190多名,甚至超過其他同學,一定很難實現,那心里一定會產生一種挫敗感。
“所以林老師建議你:如果你放下以后,把多出來的時間分成三份:
其中一份,用來‘關注’學校的功課,上課聽一聽老師講解,課前也可以看看書,想一想這些功課我到底能不能把它學好,有沒有更好的學習方法。但是記住,‘千萬不要努力學習’哦!林老師只是建議你用三分之一的時間來‘關注’學校的功課。
第二,我發(fā)現你近一年來,由于只顧寫小說,跟老師、同學很少交往,也就是說你漸漸遠離了朋友,成了一個孤獨的探索者。但是人不能沒有朋友,所以林老師建議你用三分之一的時間來交朋友:(1)把你以前的老朋友找回來,重新恢復以前的關系;(2)看看你身邊還有哪些值得你學習的,或者能說得話來的,可以成為新朋友。
第三,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你這部小說,我發(fā)現小說的主人公藍翔有很多不良情緒:他矛盾、苦悶、孤獨,焦慮,老想跟別人戰(zhàn)斗,你看他本來的目標是要去探索宇宙奧秘,可是他在路上見到野豬就要斗野豬,見到野豹又要斗野豹,甚至見到蜜蜂也要跟它斗一斗。這是一種很典型的因為對現實不滿,想要發(fā)泄這個不滿情緒的表現。一般情況下,小說主人公的某些情緒、性格特點,總會留下一些作者的影子,請你想一想:這個主人公藍翔跟你有沒有一些關系呢?”
翔云說:“林老師你說得太對了!這個主人公其實就是我自己啊,現實生活中我覺得我自己就是孤獨、痛苦、無助的,沒人能理解我,我也不理解他們?!?/p>
我說:“好,找到這些不良情緒就好了?,F在我們要認識到這些不良情緒如果留在你心里,它會讓你不開心,會影響你學習、生活和交朋友。所以現在林老師建議你用三分之一的時間來了解一下:這些不良情緒是從哪里來的?有些可能是從老師那里來的,有些可能是從同學那里來的,有些可能是從爸爸媽媽那里來的,也有些可能是你自己造成的。找到一個原因就把它拿掉一個,找到一個再把它拿掉一個,這樣你就會越來越開心,性格也會越來越開朗,你覺得自己能做到嗎?”
翔云說:“嗯,那我試試吧?!?/p>
我說:“好,祝你成功!”
十天后,翔云給我打來電話,很開心地告訴我:
“林老師,上次從你那里回來后,我嘗試著調整了一下心情,用了些心思來關注課堂上的功課,我發(fā)現這些功課對我來說真的是太容易了。我發(fā)現很多題都簡單得不得了?!?/p>
我說:“那好?。≌f明你的理解能力是超出一般人的,拉下了那么久的功課,你還能感覺到當前所學的內容非常簡單,真是了不起!不過你一定要記住林老師的話哦:千萬不要努力學習!除了關注課堂上的功課,還有另外兩件要做的事千萬別忘了!”
此后,翔云幾乎把寫小說的事放在了腦后,一個心思就想著:功課、功課、上進、上進!
……
為什么短短兩個來小時的談話,能達到這么好的效果?因為我自始至終是站在孩子的同一邊想問題。
(三)
站在同一邊,引導孩子追求更高層次目標
春節(jié)過后,李強夫婦聽朋友介紹,說我給孩子做心理輔導,激發(fā)孩子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很有辦法,便把兩個孩子宏圖、宏強帶了過來,讓我跟他們聊聊。兩個兒子一個八年級,一個五年級。
聽李強夫婦介紹,兩個孩子寒假在家懶得要死,每天做不了半小時作業(yè),一天到晚只顧看電視,玩游戲,要不就是跟鄰居的孩子在外面追趕打鬧。
兩個孩子聽了,低頭不語,無精打采。
我說,我也喜歡看電視,喜歡玩手機,玩游戲。
我問他們夫婦,在外面做生意累不累?收入好不好?然后問他們,如果有一個更輕松的生意,不用那么累,也不用增加投資,收入還不減少,干不干?
他們說,當然干了!
因為他們做生意是跟廠家打交道,屬于供貨商這一類的。我說,如果有一天,你們供貨的廠家跟你們說,從現在開始,你們不用送貨了,原來你們每月的利潤是多少,他們就給你多少,你們什么也不用干,只管在家吃喝玩樂就行了。你們高興不高興?
他們說,當然高興了!
然后我話鋒一轉,說:“其實懶惰是人的天性,如果整天不用干活,都有好吃好喝,有錢花,誰不樂意?既然如此,孩子們辛苦了一個學期,難得有個寒假,就讓他們輕松輕松,好好玩玩吧?!?/p>
這時,我看到兩個孩子開始兩眼放光,來精神了,便問他們在家喜歡看什么電視,玩什么游戲。然后我說,這些電視、這些游戲,我也喜歡。
討論了一會兒關于電視和游戲的內容,我便問他們,看這些電視,玩這些游戲,是不是覺得很開心,很快樂?
他們說是。
我回頭跟他們夫婦說,是啊,追求快樂也是人的天性,誰不想快樂呢?
然后我開始跟孩子們討論:
有一群猴子,住在花果山,它們整天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是一起在樹林里上躥下跳,追趕打鬧,它們快樂不快樂?
孩子們說,快樂!
后來有一只猴子,發(fā)現自己跟別的猴子不一樣,于是它跑了出去,它去干什么了?
它去學本領了。
它學了什么本領?
它學了十八般武藝,學了七十二般變化,學了跟斗云,分身術,學了很多本領……
我說,這只猴子,學了本領后,跟牛魔王稱兄道弟成了好朋友;把東海龍王的定海神針拿來當兵器,東海龍王也怕它三分;回到花果山教猴子們耍槍弄棒學本領,猴子們都尊他為大王。這時候,它快樂不快樂?
孩子們說,快樂!
那它的快樂跟花果山其它猴子的快樂有什么不一樣?
孩子們說,它有成就感,它教猴子們學本領,猴子們的安全更有保障……
這只猴子后來大鬧天宮。
在鬧天宮前,是不是巨靈神都不把它放在眼里?鬧天宮之后被封為“齊天大圣”,是不是托塔李天王都對他畢恭畢敬,太上老君、太白金星都跟他平等相待,連玉皇大帝都怕他三分?
現在這只猴子快樂不快樂?
他現在的快樂,跟花果山那些猴子的快樂有什么不一樣?
通過討論,我們得出結論:花果山那些猴子的快樂,只是低層次的快樂,而且很難長久;“齊天大圣”的快樂,是有成就感的、高層次的快樂,而且更能夠長久。
我們繼續(xù)討論:
他現在的快樂是怎樣獲得的?
你們要“齊天大圣”的快樂,還是花果山猴子的快樂?
要獲得“齊天大圣”的快樂,以后應該怎么做?
兩個孩子討論得很有興致,都說回家認真看書,認真寫作業(yè),不看電視,不玩游戲了。
我說,不對,看電視,玩游戲,也可以獲得快樂,為什么不看不玩呢?電視還是可以看,游戲也可以玩,但是少看一點,少玩一點,做得到嗎?
他們說,做得到!
于是他們商量好:上午做一個小時作業(yè),看一個小時課外書,還要記閱讀筆記;下午也是,做一個小時作業(yè),看一個小時課外書,記閱讀筆記;晚上,或者寫作業(yè)或者看課外書一個小時。
然后我說,請你們爸爸媽媽督促,并且經常向我匯報。好不好?
他們齊聲說:“好!”
最后,我跟他們說:今天跟你們聊得很開心,我聽你們說話很流利,表達能力也很強,不知道你們朗讀課文怎樣?
他們說沒帶書。我說好辦,就讀這段話:
每個人都追求人生的快樂,但我追求的是“齊天大圣”的快樂,而不是花果山猴子的快樂。因為我知道花果山猴子的快樂只是低層次的快樂,而且很難長久,我也知道,要獲得“齊天大圣”的快樂,必須努力學習,艱苦奮斗。
兩個孩子按我的要求,津津有味地讀了好幾遍。然后我問他們:明白這段話的意思嗎?
他們說,明白!
我說:“那好,你們回去把它背下來?;氐綄W校以后,兩兄弟比一比,看看誰是“齊天大圣”第一,誰是“齊天大圣”第二。好不好?”
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好!”
回去的時候,我看到,他們一家子都很開心。過了幾天,李強打電話告訴我,這幾天兩個孩子都很自覺。
前幾天,李強打電話向我報喜:半個學期來,兩個孩子表現好了很多,近期的考試成績進步都很大。謝謝林老師!
我說,不用謝我,主要是因為你們配合得很好!
經典語錄:每個人都追求人生的快樂,但我追求的是“齊天大圣”的快樂,而不是花果山猴子的快樂。我知道花果山猴子的快樂只是低層次的快樂,而且很難長久,我也知道,要獲得“齊天大圣”的快樂,必須努力學習,艱苦奮斗。
04
站在同一邊,要對話,不要對立
年前看到一個小視頻(這個視頻現在已無法復制過來了,想看的朋友可點擊下面文章名進入觀看:《女兒問爸爸:脾氣不好怎么辦?這個爸爸的回答暖爆了!》,上面是當時的一張截圖)。
視頻中,小女孩堅持說自己已經認識到錯誤,并請求讓自己靜一靜;父母一方則堅持認為孩子態(tài)度不端正,還沒認識到錯誤,一直大聲批評孩子。雙方僵持不下。
在兩分多鐘的對話中,小女孩有兩個高頻詞:
“怎么樣” 7次、“我想自己靜一靜” 3次。
一個理屈詞窮的孩子,面對兩個資深老練的成年人,僅有反復這一句“怎么樣”無力地掙扎。
一對反復想要“證明孩子錯了”的父母,和一個反復說明自己“已經知道錯了”、想“自己靜一靜”的孩子。最后誰會贏?
贏的一方會有什么獎品嗎?恐怕只有日漸疏遠的親子關系了。
輸的一方會有什么教訓呢?恐怕只有鋪天蓋地的挫敗感了。
其實我們和孩子的每一次對峙,都是耗損。父母用權威武裝自己,孩子用情緒保護自己。如果孩子和父母長期處于一種對抗狀態(tài),積壓了太多的負面情緒,最后可能會膽小、懦弱,或者抑郁,或者叛逆。
對立,是在不斷重復地打著死結。
是為過去的錯誤而批評,還是為未來的成長而教育?
這,很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