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電話教育花絮
發(fā)布時間:2021-08-06 親子教育筆記 打電話教學設計 幼兒活動方案親子教育打電話,對于成年人是最普通不過的事。但對于學齡兒童來說,則是不可回避的,需要啟蒙教育的一種文化行為。龍華古寺釋妙澤師父,向佛常戒,慈悲為懷,深諳親子教育須從小抓起,從日常生活點滴抓起,潛移默化,讓向上向善,孝親感恩,愛國愛家的美德開悟啟示,平易直觀地貫穿在孩子們?nèi)粘I罴寄艿呐囵B(yǎng)教育中,既有德育,又學到情景語言表述,掌握到一定的學習和生活方法。下圖為釋妙澤師父教孩子們怎樣給爸爸媽媽打電話。
釋妙澤師父深入淺出,循循善誘,通過設定不同的情景要求,結合孩子的年齡段,教導他們組織語言,恰如其份地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敬愛。
這個男孩一改過去靦腆內(nèi)向,當著小伙伴的面,大聲說出“爸爸、媽媽我愛您”!
兄弟倆,弟弟說完,哥哥又按釋妙澤師父的情景要求,向爸爸媽媽噓寒問暖,表達對爸媽辛勤工作供養(yǎng)自己和弟弟生活讀書的感恩之情,很動人。
這個小妹妹,一連按通了幾次電話,都沒人接,開始有失落,釋妙澤師父則引導她善解父母工作忙,不能及時接電話是常有的事,但父母親是十分惦掛自己孩子的,話剛落音,小妹妹媽媽就復電話來了,母女倆在通話中互道歉意,都說“我愛你”!在場的家長無不動容。
這個小男孩平日很少打電話,釋妙澤師父手把手教他。
一個下午,孩子們通過打電話,與釋妙澤懷師父互動,與爸爸媽媽互動,但又秩序井然,盤腿合十端坐,承習國學傳統(tǒng)和佛學禮儀。
當日,有好幾個家長從其他鎮(zhèn)送孩子來參加周末親子教育活動的。和他們交談起來,都說孩子們來這里幾期活動學習,進步很大,顯得懂事有禮貌,讀書專心了,人變勤快了,獨立能力強了,有的大一點的孩子回家主動煮早餐、煮飯菜給家里長輩吃,還熱好水給爸媽泡腳去疲勞。家長們說起來很開心,并且表示自己來參加學習,收獲很大,懂得了怎樣和孩子以及家人和睦相處,鄰里和諧互相尊重。當?shù)弥衲挲埲A寺又舉辦冬令營,馬上表示一定要送孩子來參加,多受這樣的親子教育。同時要把舉辦冬令營的消息宣傳給更多的家長,惠澤更多家庭。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親子教育不是親子教訓!
我們中國家庭通常有如此溫馨的一幕:大人教育小孩一定要禮讓大人,有好東西時要先讓老人吃,但這時老人通常欣慰地婉拒,這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認識:可以讓一路,但東西是自己的。
某次,我未滿周歲的小兒得美食又如是讓,讓姥爺,姥爺說謝謝寶,你吃。讓姥姥,姥姥說真乖,寶寶吃。讓他爹,他爹說寶寶吃吧。讓到我,我吭哧一口吞下,小兒大吃一驚,立刻撲過來,兩只小手掰之撬之挖之,顯虎口奪食之象……
其實這一瞬的表現(xiàn),才是孩子的真性情。而且如是做,也是生活的真相,這世上,不會有人總領你的情、總讓著你。
前者會讓孩子產(chǎn)生錯覺,以為全世界的人都會因為他虛假的禮讓而禮讓他;而后者我的行為至少會讓他知道虛假會讓他付出代價,至少他會從震驚中感受到什么。
當然了,孩子還是厚道孩子,而且聰穎,后來他還會禮讓,但面對我時,他會大笑,并先吃一口再禮讓……
而我呢,依舊會接受他的美意,我會跟他說媽媽愿意和你一起享受美好。更重要的是,他長大后,喜歡分享。
英語教案:打電話
活動內(nèi)容:1 幼兒有學習用英語打電話的愿望,了解用英語打電話的習慣。
3 聽懂并能將運用到打電話當中去。
2與同伴合作游戲時,能較熟練的用簡短的英語打電話,聲音清晰,自然、大方。
活動準備:磁帶、錄音機、卡片、
活動過程:
一、 教師以情景表演引出活動主題。
T1: Hello!
T2: Hello!
T1: Lily?
T1: Let’s go to the park!
T2: Good idea!
T2: Yes.
T1: See you late.
T2: See you late.
二、學習用英語打電話。
T; What did you hear?
T: This time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T; What did you hear?
T: “Good idea!” Guess! What’s meaning?
T :Read after me:Good idea. Good idea……….
T:Children, this time where do you go?
T:, Let’s call Miss Zhou.Ok?
T:Togher .
C: Hello.
T2:Hello.
C :Miss Zhou?
T :Yes!
C:Let’s go to the zoo.
T2:Ok!
C:See you later.
T: See you later
用同樣的方法練習幾遍。
三、幼兒分組練習
T:Now two in pairs.
讓幼兒兩個兩個自由組合練習,鼓勵幼兒大膽與教室里的老師一起玩打電話的游戲,結束本課內(nèi)容。
親子教育——讓孩子既聽話又有主見四大技巧
孩子乖巧聽話是每一個父母的心愿,同時認為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從而把聽話作為評判好壞的標準,但是孩子如何一味的聽話,就會沒有自己的主見,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很大的影響。要想讓孩子有主見,父母就要多訓練,孩子就要多“鍛煉”。這里的鍛煉并不是讓孩子去跑步鍛煉身體,而是,讓孩子多做一些事情。有主見,就要多做事,孩子不經(jīng)歷一些事情,就不會思考,也就不會有自己的想法,又怎么可能會有自己的主見。
所以,在家庭環(huán)境里,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自己做事情的過程中就會激發(fā)其自身的能力。比如帶孩子去超市購物,讓孩子自己去買一些日常所需用品,這都是鍛煉孩子的最好契機。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既聽話又有主見呢?小編為您提供四大技巧:一、穩(wěn)定情緒,不急不火
情緒是一切問題的導火索,很多父母就是因為不能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火冒三丈”。這種負面的情緒不僅讓自己失去分析和判斷的能力,也會讓孩子產(chǎn)生恐懼的心理,孩子在這種高壓的情況下,表面上會屈從,聽話,內(nèi)心之中卻埋下了一顆抗拒的種子。 不論孩子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父母都要穩(wěn)定情緒,和孩子一起面對,這時也正是孩子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而不是火上澆油,父母遇事不慌、不急不躁的態(tài)度同樣會影響著孩子。
二、探討征求,不要嘮叨
在家庭環(huán)境里,不管孩子年齡多大,如果能夠遇事就和孩子說一說,特別是關于孩子的事情,提前征求一下孩子的建議,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這種形式會激發(fā)孩子的思考,從而鍛煉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父母能夠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也就會自然而然的聽話。 父母的嘮叨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因為,嘮叨會擾亂孩子的思考,不但不能夠起到讓孩子聽話的作用,還會因為嘮叨讓孩子產(chǎn)生反感。
三、就事論事,不要延伸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協(xié)助孩子一塊去解決,千萬不要因為一件事情沒有處理好,又牽引出其它的問題。比如:當孩子犯了錯,很多父母會把之前的陳年舊帳翻出來,認為這樣才會起到“警示”的作用。父母這樣做不僅幫不到孩子,而且還會因為問題的延伸,引起孩子的反感,從而讓孩子不聽話,有時并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父母說的話不中聽。
四、多聽少說,不要打斷
當孩子在敘述一件事的時候,父母要耐心的聽完孩子所說的話,而不要從中打斷,或者過早的判斷,下定義。因為,很多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有通過孩子的傾訴才會了解孩子內(nèi)心的感受,傾聽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接納,父母的接納會讓孩子樂于表達,當孩子說完了自己的想法后,父母再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孩子就會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父母的“斷章取義”,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孩子也會因此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切事情都等著父母做決定,這樣的孩子又怎么能有自己的主見?
孩子最初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大多來源于家庭,來源于和父母日常的互動。所以,讓孩子聽話是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講究策略,因為也只有孩子聽話,才能夠引導孩子有自己的主見。 不要單純的讓孩子聽話,因為聽話未必就是優(yōu)秀的孩子,也不要只讓孩子有主見,如果堅持自己沒有見解的主意,只能是固執(zhí)己見。聽話,就是能夠分析利弊,善于借鑒;主見,就是有主意,更有自己的見解,聽話又有主見才是真正優(yōu)秀的孩子。
親子教育:關于教育的智慧
關于教育的智慧
巴關說:每個人都必須懂一些生命發(fā)展的基本心理學,以及當孩子在五歲、十歲、十五歲、二十歲時,會有什么樣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模式。每個人都必須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因為很多的謎都源于此。孩子叛逆不聽話、不服從你、不與你說話,全都受到生理的控制。
當你具備這些知識,一半的問題就消失了。此外,對待孩子時,你必須也成為一個孩子,將自己放在孩子的角色中?;叵胱约何鍤q、十歲、十五歲大時的樣子,你就會知道要如何對待孩子。
還有,不要把孩子當小孩來對待,要將他放在與你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應視為非常渺小和微不足道的人。在印度有個通則,長久以來一直是指導原則,幾千年來幫助了數(shù)百萬人民:在孩子六歲前,待他像個國王或皇后;六歲至十二歲時,待他像個王子或者公主;十二歲后,則把他當作朋友來對待。我們嚴格遵循此原則,成果斐然。
在這之后,你必須做好父母,也就是你的內(nèi)在必須沒有沖突、恐懼、焦慮,你必須是個整體,內(nèi)在絕不能分裂,必須保持完整;你必須看見自己本來的樣貌,如實如是地愛自己與接納自己,這是你可以對自己做的,如此一來,無論之后你做什么,對孩子來說都是完美的,他會忠實地回應你、但是如果你內(nèi)在不和諧,那么不論做什么,都只是做出動作而已,這樣就會對孩子創(chuàng)造奇跡。
把孩子當國王皇后般對待
教育0-6歲的孩子時,請做到:
一、給予豐沛的愛、注意力與關懷;
二、試著不要說‘不’。
在孩子0-6歲的成長期間,你要傾注愛、注意力與關心在孩子在身上。做所有你能做的事,但必須持續(xù)愛著孩子,不要在這期間傷害他。還有一點很重要:你要減少對孩子說‘不’的次數(shù)。這個年紀的孩子非常難以管教,且會持續(xù)跟你要這個、要那個,總是跑來跑去、動個不停。但是如果父母一直對他說:‘別做這個,別做那個,這個不是給你的?!襁@樣持續(xù)地說不,通常孩子就會漸漸養(yǎng)成暴力傾向,因為孩子的內(nèi)在沒有可以接受拒絕的系統(tǒng)。
盡可能減少說‘不’的機會,試著去順從孩子的希望。你當然不可能滿足孩子所有的希望,也許是因為財務狀況不允許,或者是為了孩子的安全著想。因此,為人父母者必須好好辨別。如果你無法提供某些事物,盡可能就別讓孩子看到它。試著防止孩子產(chǎn)生要它的欲望,因為即便是大人,要對自己的欲說‘不’也很困難。
這個階段的孩子在經(jīng)驗宇宙與生命,所以盡可能陪在他身邊。孩子六歲之前所體驗的品質(zhì),決定了他日后的觀點如何發(fā)展。如果要孩子未來成為快樂的人,就盡可能給他歡樂;如果要他未來成為有感知能力的人,就盡你所能地給他愛;如果希望他變成懂得感恩的人,就多多贊美他。做所有你能做的事,直到這個孩子滿六歲為止。
把孩子當王子公主般對待
養(yǎng)育六到十二歲的小孩,則必須:
一、在自由與紀律之間取得平衡;
二、成為孩子的模范。
在六到十二歲的階段,你必須像對待王子或者公主一樣地對待孩子。此時你開始找尋自由與紀律之間的平衡。不是透過強迫來規(guī)范孩子,而是幫助他形成良好的制約,對生命有正確、全面的觀點與意見。如果你希望孩子尊重工作的價值、關系與財富,那么請以身作則。找一件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事,看著孩子模仿你,而在這過程中,你也會有所成長。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要是看到父母互相破口大罵,他很快也會對父母大聲頂嘴,不能對孩子說‘不要大吼大叫!’‘你還小’這類的話,因為他只是在模仿大人,而且孩子不會聽你的話,他只是模仿自己所看到的。
有很多東西是我們無法操控的,像是我們無法控制孩子跟哪一種朋友交往,也無法得知生命本身會提供何種教導,但只要父母能接受自己,彼此關懷并相親相愛,孩子就有可能成為很棒的人。
把孩子當朋友般對待
對待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建議你:
一、成為孩子的朋友,帶著尊重來愛他;
二、幫助你的孩子思考與做決定、父母必須把十二歲以上的孩子當作朋友,你們是平等的。
在生命的任何一個階段,孩子和你都是平等的,而你必須帶著尊重來愛他,因為受到尊重的孩子長大后,會變成偉大的個體。滿十二歲以后,你和孩子的對話必須有所改變,里面沒有指令,只有建議和提問。
如果父母能培養(yǎng)問適當問題的藝術,協(xié)助孩子思考、做決定等,對孩子會相當有幫助。滿十二歲以后,孩子可能會養(yǎng)成拒絕你的習慣,去做那些你不要他做的事。比方說,如果你要他早點回家,他可能很晚才回家;如果你說不要跟某人玩,你會跟你唱反調(diào);如果你建議某個課程可能對他有益,他就會拒絕去上。
通常孩子都會度過這個‘說不’的時期,這在孩子人格的演化上是非常自然的階段,因為他需要確立自己的個體性。在這個階段,孩子試著找出‘我是誰?我是什么?’無法再把自己想成某某人的女兒、某某人的兒子,而是試著將自己和父母分開,去尋求并證明自己是誰。所以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不斷的拒絕你,即便你提供的建議可能更合理。但是,無須擔心或驚慌,因為孩子滿十八歲或二十歲時,自然會度過這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