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育很倔的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1-07-09 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孩子的教育問題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家里如果有個脾氣很犟,嘴巴也很硬的寶寶,往往會令父母非常頭疼,怒也不是、罵也不是。該怎么對付這個犟孩子呢?
家長該如何對付性格倔強的孩子呢?
倔強的孩子常常讓人感到難以管理,難以溝通。孩子犯倔、犯擰、不馴服,實質(zhì)是性格倔強,自己心里有主意,有時候也會與父母的意志發(fā)生違背。那么家長該如何對付這種性格倔強、嘴硬的“犟”孩子呢?(句怡美 jYM1.Com)
?孩子為什么會嘴硬?
孩子犯倔,犯擰,不馴服,實質(zhì)是性格倔強,有主意,與父母的意志發(fā)生違背,堅持自己的感覺造成的。
做父母的首先要考慮,自己是否也屬于控制欲望很強的人,通常來說,“擰”孩子都有“擰”父母,這里,先天的因素占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家長不能 認為全是孩子的錯;但也有父母都很隨和而孩子非常倔強的,這種情況就很有可能是后天父母嬌慣造成的,那就更是父母的教育不得法占主要原因。對于這兩種情 況,父母都要注意把握對孩子的評價和態(tài)度。
最常見的不正確的做法就是平時對孩子干涉過多。絮絮叨叨的勸告,無端的訓斥,會使孩子感到厭煩,而不認真對待父母的指令,甚至把所有指令都當成 耳邊風,有時還會頂幾句嘴,明知自己不對,還為自己辯解,因為他要把握最后對自己的一點點的接受,他才會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在這個時候,他要展示他 的最后一點尊嚴,最后一點權(quán)利,因此,他會采取報復(fù)的方式。如不向大人讓步,從而用來取得更大的勢力范圍。
?如何理解嘴硬的孩子?
倔強的孩子讓人感到難以管理,難以溝通,影響孩子的學習認知,會影響智力和非智力的發(fā)展,影響他的人際關(guān)系,因為這樣的孩子經(jīng)常讓自己處在一個 高危的心理環(huán)境中生活,隨時都會有沖突因他而起,而最終的受害者是他自己。因此,嘴硬孩子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隨和的社會性。
但同時,這種孩子也有可愛的一面,他有很大的優(yōu)勢,我們的家長不妨也欣賞一下自己嘴硬的孩子,他們個性強,有自己的主意,執(zhí)著,堅強,有勇氣, 有氣魄,不怕懲罰,有管理和支配能力,想堅持自己的主意,控制別人和事物的發(fā)展,至少不容易受欺負,這都證明嘴硬不是完全不好。
?怎樣教育嘴硬的孩子?
孩子不同的執(zhí)拗行為可以有不同的原因和目的,懂得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對癥下藥,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緊張和沖突,最有效地教育孩子。很多家長慣于用批評,懲罰,說教來使孩子接受錯誤,其實還有更有效的幫助孩子克服嘴硬行為的方法。
多注意孩子的需求,也就是說,對于這種意志力堅強的孩子,對他提出的每個要求都要仔細分析一下,這樣就能避免許多孩子因要求得不到滿足而與父母 發(fā)生的沖突。因此,父母要定期與孩子花時間呆在一起,保持理解的態(tài)度,經(jīng)常做一些表示對他們的感情的動作,例如點點頭,拍拍肩膀,摸摸他們的頭,俯下身問 他剛才說了什么等。
對于那些向父母示威的孩子,要和孩子共同商量解決方法,給孩子多一些選擇,父母要適時地做出一些讓步,慢慢培養(yǎng)孩子理解道理的能力。
家長最好在沖突發(fā)生時及時撤離戰(zhàn)場,要采用潤物細無聲的辦法,避免對他的行為做出強烈的反應(yīng),以致卷入與孩子的抗衡,失去主導(dǎo)的控制,這樣就會 有足夠的時間和余地讓孩子反省,同時,孩子在試探自己的勢力范圍的時候突然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戰(zhàn)場空空如也,遠不如合作好玩得多。
采用潤物細無聲的辦法,避免做出強烈的反應(yīng),以致卷入與孩子的抗衡,失去主導(dǎo)的控制,以爭取足夠的時間和余地讓孩子反省。同時,孩子在試探父母的時候會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戰(zhàn)場”空空如也,遠不如合作好玩得多。我想這樣的方法遠比正面的對抗更有效。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孩子太倔強怎么辦
《孩子太倔強怎么辦?》
趙教授:你好!
我的兒子四歲多了。他的性格倔強。有時輔導(dǎo)他做作業(yè),你叫他這樣做,他偏不這樣。有時很生氣,但我又不想打他強制他。您說該怎么說服他呢?
我是鐵路人
趙教授回答:
這位家長:您好!我首先要表揚您:盡管有時候孩子很讓您生氣,您也堅持不打他不強制他,你守住了這個底線,這一點非常好。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是以兒童為本的具體體現(xiàn);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性格。
“倔強”,是一種性格。即性格剛強不屈,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為外力所改變。按照自己的脾氣,不聽別人的指導(dǎo)來做事。這種性格,有時候是積極的,有時候卻是消極的。我理解,這個“倔強”是個中性名詞。這位家長所說的“倔強”是作為貶義詞使用的,好像是孩子故意跟家長對著干。
遇到這樣的小孩子,最好不要打罵,不要強制他做他不樂意做的事。要是養(yǎng)成了“打他”他才聽話,強制他他才去做的習慣,事情可能按照家長的意志做了,但這是很有害的。孩子就會消磨、甚至喪失自覺性、主動性,形成被動、消極的性格,也很有可能會在無意中養(yǎng)成他屈從于強權(quán)的奴性。
這里,我有一個問題:我真弄不明白,怎么,四歲的孩子會有什么作業(yè)呢?好象在教育部的幼兒遠教育大綱里,沒有留作業(yè)的規(guī)定。如果是幼兒園老師留的作業(yè),要問問他們是根據(jù)什么文件留的作業(yè)?就是四歲的孩子,在幼兒園里也還是以游戲為主,是游戲性的作業(yè)?還是書面作業(yè)?我實在鬧不清楚。
如果作業(yè)是不該留的,小孩子抵制、對抗,也不能說是孩子的錯,家長不該強制孩子做不該做的事。
小孩子性格倔強,有先天的成分,就是父母的遺傳。父母性格倔強,孩子也會接受遺傳。孩子要是積極、主動做該做的事,這是優(yōu)點。要是本該做的事卻頑固地堅持不做,家長不希望,也不喜歡孩子這樣的倔強。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以孩子為鏡子,先照照自己,家長要是自身就有這種現(xiàn)象的話,得先從自身做起,先改變自己。小孩子性格的倔強,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長的影響。
平時,家長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經(jīng)常表現(xiàn)得很強勢,這對孩子會是一種“暗示”,暗示的作用是自然而然地發(fā)揮的。不是家長有意教孩子倔強,而是孩子學了家長的樣子。
有時候,家長管教孩子不聽從,家長很不高興,甚至很生氣,就跟孩子“較勁”。孩子越是不聽從,不服從,家長就越堅持。家長非要以自己的“權(quán)勢”把孩子給“鎮(zhèn)住”不可,“整服”不可。要不,家長怎么會有威信呢?這是不少家長的想法。
其實,我不大贊成這種想法和做法。
如果遇到孩子犯強時,實在是扭不過來,怎么辦?
第一,盡量說服教育,打通思想,啟發(fā)自覺。這就要看家長的本事、功力了。
第二,如果說服教育行不通,可以策略一些,改變思路,把要孩子做的事改為跟孩子做游戲,用一種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dǎo)孩子做。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一般還是比較活泛,沒有大人那么“頑固軸”。
第三,如果還是行不通,有的時候,就需要家長思想“活泛”一點兒,來個腦筋急轉(zhuǎn)彎,對孩子做“暫時”的退讓,調(diào)整自己對孩子的要求,以緩解對抗、對峙的狀態(tài)。這不是屈服于孩子,而是“戰(zhàn)略“上的退讓。
孩子的情緒正處在激動狀態(tài),無論家長說什么,怎么說,他就是聽不進去,跟孩子沒完沒了地較勁,這沒有什么實際價值。一方面,會使家長更加生氣,孩子也會忍受很大的委屈,“兩敗俱傷”。何必非要這樣做呢?
家長是成年人,是教育者,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中,家長是矛盾的主導(dǎo)方面,應(yīng)當比孩子更理智一些,克制力更強一些,更能自主地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大人跟小孩子較勁,非徒無益,還會有害。家長太過倔強,會在無意之中進一步強化孩子的“倔強”。家長先做點兒讓步,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了再說,肯定會好說好商量。
必須明白,家長管教孩子,是為了讓孩子聽從、服從,不是跟孩子賭氣,不是跟孩子爭個高下、強弱。跟孩子發(fā)生矛盾生真氣,真生氣,那表明家長還不成熟,還需要進一步修煉。
家長希望孩子聽從、服從教導(dǎo)是應(yīng)該的,但不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逆來順受、言聽計從、惟命是從、看人臉色的“乖孩子”。真要是孩子成為那樣的孩子,將來有一天,您會著急的。因為孩子沒有了絲毫的主觀能動性,遇事就等家長說話、命令;如果家長不說話,不命令,孩子就不去做,就像木偶似的,拉一拉動一動,不拉不動。要是那樣的話,您說您著急不著急?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多鼓勵、誘導(dǎo)孩子自己主動想,主動做,并想方設(shè)法創(chuàng)造條件,給孩子以發(fā)揮自覺性、主動性的機會。平時,應(yīng)該把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培養(yǎng)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上,多動點兒腦筋,多想點兒辦法。而不要在如何把孩子給“鎮(zhèn)住”和“制服”上瞎耽誤工夫。
家園共育:孩子倔強、固執(zhí),我們該怎么辦?
分析:
孩子固執(zhí)只是表面現(xiàn)象,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孩子出現(xiàn)問題是不可避免地并且是伴隨著一定的原因。當家長了解了孩子的動機,抱著理解的態(tài)度,不和孩子硬碰硬,巧妙地用其他辦法調(diào)和,結(jié)果就會不一樣。
原因:
1、有的孩子很小就有固執(zhí)的性格成分,這里面有遺傳因素,而大部分是跟早期家庭教育不當有關(guān)。
造成孩子性格固執(zhí)普遍有三種原因:
慣出來的
有些家長過于疼愛孩子,無條件滿足孩子所有要求,有些甚至是不合理的。時間長了,孩子就形成“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錯誤認識,愿望沒有得到滿足的話,就會大哭大鬧。這個時候家長妥協(xié),就助長了孩子的固執(zhí)。
批評出來的
有些家長對孩子非常嚴格,希望他們成為人上人,只要孩子稍微有點過失就批評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逆反心理,即使知道自己錯了也要反抗,進而形成倔強的脾氣。
暗示出來的孩子有時因某種特殊原因耍些小性子、發(fā)個脾氣很正常,卻被家長認為“犯倔,任性”,人前人后講孩子怎么不聽話,給孩子貼標簽,久而久之,孩子接受暗示,真正變得固執(zhí)了。
2、孩子進入“執(zhí)拗敏感期”
孩子兩歲以后,自我意識不斷發(fā)展,主觀意識越來越強,喜歡說“不、我就要”。這表明孩子已經(jīng)進入“執(zhí)拗敏感期”,這不能說是壞脾氣,他只是不想再像以前那樣,事事都要依靠你、聽你的指揮、安排。
他開始有自己的獨立愿望,自以為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而且,他希望別人也能知道這一點,但往往很多想法和行為會與成人的主張產(chǎn)生沖突。
他們的思維發(fā)展能力有限,無法去分析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個時候,他會非常委屈、失望,語言表達能力又不夠,只好用哭鬧來表示反抗。
破解方法:
【招數(shù)一】面對孩子倔強,不要一味壓制
一個想要自己做主、不肯妥協(xié)的孩子,其實長大之后更容易成為具有獨立性格、自信和堅強的人。如果家長總是想方設(shè)法讓他屈服,一味壓制,他的反抗可能就會越強烈,而且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固執(zhí)等人格特征。
如果孩子的執(zhí)拗是合理的,比如他堅決不讓你給他穿鞋,你就讓他自己穿好了。先讓他自己做一回主,當他意識到自己并不是無所不能的時候,會重新回來找你幫忙的。
當然,遇到這種情況,你需要有一點富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如果孩子的固執(zhí)不合理,可以采取暫時不理睬的態(tài)度,裝作若無其事,等孩子平靜下來再跟他講道理。
【招數(shù)二】面對孩子倔強需靈活處理
家長要分清哪些事情能允許孩子自己做主,哪些事為了避免出現(xiàn)危險,應(yīng)巧妙誘導(dǎo)孩子不做。
比如孩子想自己穿鞋,或者非要穿紅毛衣而不想穿綠毛衣,你就沒有必要和他較勁。給他一定的自由,滿足他想獨立的愿望。家長既要理解孩子,又要給他立一些規(guī)矩。
【招數(shù)三】對于孩子倔強帶來的后果不要諷刺
在孩子無法自己穿好衣服而又回來求你幫忙的時候,不要說:“我早就跟你說過,你自己穿不上的?!蹦憧梢哉f:“穿不上沒關(guān)系,媽媽很樂意幫助你?!?/p>
讓他明白,在自己做不到的情況下,接受一下別人的幫助并不是什么壞事。學習本身就是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如果孩子意識不到這一點,今后怎么能夠?qū)W到更多的東西呢。
育兒觀念:如何教育倔強的孩子?
育兒觀念:如何教育倔強的孩子?
現(xiàn)在很多小學生由于缺乏情緒的自我調(diào)控能力,比較容易沖動,經(jīng)常會為一些小事發(fā)脾氣,比如有同學碰翻了他的鉛筆盒,同學們不愿意按照他的建議玩游戲,或是被老師批評了,都有可能引起某些孩子大發(fā)脾氣。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如何教育倔強的孩子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如何教育倔強的孩子
尊重孩子,讓他自己做主、有些孩子倔強是因為他們堅持自己的主張和想法,比如要求自己決定衣物、用品的款式,自己選擇去哪兒玩或?qū)W不學琴。這是孩子有主見的表現(xiàn),他們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人意志。父母在這樣的事情上,應(yīng)以尊重孩子的想法為主,提建議為輔,讓孩子自己做主。如果父母擔心孩子太小而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可給孩子一兩次機會,讓他體驗選擇的結(jié)果,這對培養(yǎng)孩子的判斷能力和承受能力都是有裨益的。
避免情緒失控有些孩子的倔強來自父母的“遺傳”。一些家長自身脾氣就很暴躁,孩子倔強,父母更加光火。由于父母本身脾氣暴躁而引起孩子倔強任性的,父母首先要反省自身,對孩子要保持寬容的態(tài)度,允許孩子犯錯誤和自作一些主張。對不聽話的孩子非打即罵,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會使孩子要么失去自信、過于懦弱,要么過于倔強和叛逆。
如何教育倔強的孩子
轉(zhuǎn)移注意力,化解情緒。有時候,在孩子的牛脾氣將要發(fā)作的時候,父母可以采取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式來化解。例如,下雨了,不方便出門,可孩子想去兒童樂園玩。父母可先開解他:“下雨了,兒童樂園里一定到處都是水,一個小朋友也沒有,一點也不好玩?!比绻⒆右琅f鬧著要出去,情緒有些煩躁不安了,父母可試著用他感興趣的活動吸引他,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孩子是“健忘”的,很快就會忘記自己剛剛的情緒。
怎么教育倔強的孩子
家長們要學會冷靜
當兒童性格倔強的時候,家長們應(yīng)該做的首先是要平息自己的情緒,頭腦冷靜地處理問題。而不是將孩子當成對手,大吵大鬧或者是簡單粗暴的打一頓。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我意識,他會用自己稚嫩的思維試著理解這個世界時,因此,家長們應(yīng)該冷靜下來,和孩子進行一次深入的交談,嘗試去了解孩子這么做的原因。
鼓勵和支持孩子正確的想法
面對孩子的倔強任性行為,家長們不能夠只表達對孩子的不滿情緒,要讓孩子有表達和解釋的機會,讓他說清楚堅持這件事的理由,這樣可以防止家長冤枉孩子。如果他對這一表面很無理的要求能夠提出合理的解釋,家長們不僅要尊重他們的意見,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幫助他們滿足需求。
家長們要學會恩威并用
如果孩子老是無理取鬧,而且喜歡用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家長們要學會恩威并用。如當孩子哭鬧的時侯家長可在一旁悄悄觀察,不予理睬,孩子看到自己這樣并未引起重視,時間久了就會放棄這種表達方式。
在幼兒園中,不乏個性倔強的幼兒,這些獨生子女們家里人愛著、護著、寵著,凡事千依百順,久而久之,孩子養(yǎng)成了“我要怎樣就怎樣”的行為特點。這類孩子的特征尤為明顯,這些幼兒思維的核心特點是自我中心。所謂自我中心是指兒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動作上的現(xiàn)象。
這種自我中心不僅表現(xiàn)在兒童的言語中、表示中、邏輯中,更重要的在兒童的外部行為中也比比皆是。孩子雖小,但都有個性,也有其獨特的年齡特點。對待個性倔強的幼兒,作為教師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要選擇恰當?shù)募罘绞揭龑?dǎo)幼兒去正確對待自己的行為。
冷處理就是當幼兒不良個性發(fā)生時,將他置于一邊,不予理睬,使他得不到關(guān)注,久而久之這種不良個性就可能消退。由于其家庭背景的特殊,使他形成了個性倔強的性格。在一次區(qū)角活動中,由于他選擇的區(qū)角人已經(jīng)滿了,我希望他去別的區(qū)角玩,過一會兒再回來,他執(zhí)意不去,無論老師講什么道理,他都聽不進去,還不停地哭鬧著。
出現(xiàn)這種狀況時,就選擇采取冷處理,不去理睬他,然后捕捉幼兒的興趣及愛好,過了一會兒拿出他喜歡玩的玩具,讓小伙伴們一起來,讓他只能眼看著,不能玩。然后告訴他不讓玩的原因,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直到他主動認錯,讓他講出錯在那里,之后給予表揚、鼓勵,讓他懂得倔強是達不到目的的,并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孩子脾氣大又倔強怎么辦
和孩子成為朋友。要和自己的孩子成為好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們必需了解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心理。其實了解一個人的心理也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樣難。畢竟我們都經(jīng)歷過這些階段。除了回想自己在那個時候的所做所為之外,還應(yīng)該仔細的觀察和聆聽現(xiàn)在孩子們一言一行。
做到所謂知己知彼。迎合孩子們的習性和他們進行交往。應(yīng)注意的是同他們談話的聲音應(yīng)該保持柔和。聲音過大會使他們產(chǎn)生畏懼感,因此也就阻礙了與他們的交流。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讓他們崇拜而不是屈服。當你的能力在孩子們的眼中變的無所不能時,你就成了孩子們心目中的偶像了。
第一,你要能夠回答孩子們提出的任何問題。無論回答的對與否,都必須讓他們認為有道理。第二,能夠做他們做不到的事情。第三,能夠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一旦你這個朋友在他們的心目中成了崇拜的偶像。
那么你說什么他們都會很高興的接受。不會去判斷是對還是錯。孩子們之所以能聽老師的話,那是因為在他們眼中,老師就是無所不能的人,是他們的崇拜偶像。所以只要是老師說的話,他們都會認為是對的。
愛哭的孩子怎么教育?
愛哭的孩子首先可能是比較敏感的孩子,爸爸媽媽要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傾聽。
再者,孩子哭只是消極情緒的表達方式,哭本身沒有不好的,關(guān)鍵是為什么哭?孩子未被滿足的要求是什么?當孩子哭時,就讓她享受這個宣泄的過程,不要打擾,不要制止,這樣做是不好的。當孩子哭后,再傾聽孩子的要求,合理的滿足。
告訴孩子,媽媽的滿足不是因為他哭,而是因為她清晰地提出了自己的訴求。對女孩子的教育,不是防止她哭,而是教會她如何提出自己的合理的要求。
比如當孩子又哭了,媽媽可以說:“孩子你怎么哭了?”不能說:“你怎么又哭了?”前一句是關(guān)心,后一句就有不耐煩的意思在里面。
孩子如果說:“XXXXXX”媽媽就也復(fù)述一遍孩子的話并加上“因為XXXXXX,所以你很傷心!”
(這會讓孩子感到理解).媽媽還可以再說:“今天因為XXXX,我也很痛苦,不開心。”
到這里孩子的情緒就開始好轉(zhuǎn),媽媽再引導(dǎo)孩子把煩惱說出來,傾聽孩子的心聲,不用鼓勵孩子堅強,只要傾聽。了解了所有情況后,給孩子提點建議,教孩子如何和別人相處,如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比如“你和我一起玩好嗎?”
“我們一起看這本書好嗎?”“我們一起打掃房間好嗎?”
怎么教育一歲的孩子
說起早教,爸爸媽媽會不會只認為學齡前才是開始早教的時候呢?其實并非如此。對于0-3歲的寶寶來說,早教并不是單純的智力開發(fā)。在寶寶出生后,給予寶寶的一切能力培養(yǎng)都是一種早期教育,例如:孩子的性格、愛好、習慣的培養(yǎng)等。那么,怎樣對0至1歲的寶寶進行早期教育呢?
一、提供視覺刺激
爸爸媽媽可以在寶寶的小床四周貼些圖片,并經(jīng)常更換,來促進孩子的用眼興趣。當他能自如地用手抓握時,就會拉扯這些圖片,好像他能把圖片上的人、景物拉出來一樣;也可以購買鮮艷顏色的嬰兒床,來提高寶寶的視覺刺激。另外,早教專家指出,寶寶對人類臉部的注意最多。爸爸媽媽不妨把紙片剪成圖形,畫上人臉的大概特點,寶寶就會長時間地注視著這些圖案。
二、提供聽覺刺激
寶寶的聽覺很好,爸爸媽媽最好經(jīng)常與他聊聊、哼哼歌,也許你還記得幼時媽媽哼的催眠曲。如有興趣,不妨將這些輕柔、寧靜的曲子記錄下來,在照料孩子時,你就可以經(jīng)常隨口哼唱。
聲音、音調(diào)、節(jié)奏的變換是轉(zhuǎn)移煩躁不安的寶寶的絕妙辦法,同時也可以將一些適合寶寶的流行歌曲記下來。例如一個正噼噼啪啪地拍打著洗澡水的寶寶聽到進行曲會更加活潑、有勁。父母也可以自編育兒曲只要有創(chuàng)造性能啟發(fā)想象力,寶寶就會喜歡。
三、提供動感刺激
爸爸媽媽應(yīng)該經(jīng)常變換寶寶在床上、椅子上的姿勢,鼓勵他活動軀干、手臂和雙腿。一個能控制自己頭部、頸部的寶寶總是喜歡翻來滾去或玩著自己的手臂、雙腿。
父母還可以輕輕地拉住寶寶的腿,將它左右擺;讓寶寶用手抱緊某一個東西,父母將他的手拉開再合攏。不過這些游戲只能持續(xù)幾分鐘,最好在換尿布、洗澡時做。多數(shù)父母喜歡和寶寶一起坐在地板上讓寶寶打滾。如果在地板上放個玩具能吸引寶寶的注意,那就鼓勵他爬到那里。
四、開闊視野
不要總讓寶寶呆在嬰兒床上,不妨帶著寶寶出去走走,可以開闊他的視野,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周圍的人們,同時也促進其心智、生理、人際交往及感情等的發(fā)展。等寶寶會爬時,爸爸媽媽就要重新布置房間,以保證孩子的安全,令寶寶安全地探索周圍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