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交流需要聆聽
發(fā)布時間:2021-03-27 幼兒園教師研討交流 新生開學需要做哪些調(diào)整 幼兒園選擇需要哪些準備交流不光是說,也是聽
當你的孩子說話的時候,專心地聽;等他說完后,再給他你的反饋或你的故事。鼓勵他問你問題:你知道媽媽跟你一樣大的時候上的幼兒園是什么樣的嗎?
要讓孩子跟你說話,首先需要你在場。孩子想跟你說話的時候,你可能正忙著上網(wǎng)、打電話或做飯。但仍然,你可以俯下身來,問孩子:你想告訴我什么?
給孩子完全的關注?;蛘?,如果實在不能抽身,告訴他:等媽媽三分鐘。三分鐘之后,真的放下手里的事情,全心全意聽孩子。孩子說的,也有價值。你如果真的相信,孩子就也會相信。
聆聽需要寬容
孩子犯語法錯誤的時候,不用急著去糾正他。在《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美國教育學家約翰·霍特對自己孩子的成長進行了細致的觀察,認為只要讓孩子自信,自由地說話,不久他們就可以像其他人一樣說話,而不斷地糾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受挫,越來越害怕……他可能會努力地避免所有用到齒音的單詞,也可能決定再也不說話了,因為說話總是給他帶來那么多麻煩。或者他可能會變成口吃或者結(jié)巴”。約翰·霍特本人在自己的小女兒說話出錯的時候,甚至讓全家人都跟著她一起說錯,以免打擊她的信心,挫傷她說話的興趣。
事實就是這樣,你糾正次數(shù)多了,孩子很可能不再跟你說話。如果你實在受不了的話,可以故作無意地用正確的方式把話說幾次。孩子如果實在不改,暫且由他去吧。你見過幾個成年人說“床下車車掉”了?[教師范文大全 JK251.cOm]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親子交流需要興趣
問孩子感興趣的東西
有時你可能覺得跟孩子說話好難,問他一句,回答半句,或者干脆一個嗯。
嘗試一下,問問孩子感興趣的東西,而不是你感興趣的東西。討論孩子熟悉而有愿望去探究的東西和事物,會讓孩子覺得談起來舒服,安全和愉快。你也可以慢慢建立起自己跟孩子交流的自信。
問他他喜歡什么樣的游戲,問他中午在幼兒園吃了什么,問他最喜歡的歌,或者卡通人物。問他喜歡的書以及白天發(fā)生的某件事,比如今天被罰站了是為什么。
跟孩子一起做點他喜歡的事情
周末跟孩子玩電游或一起看一個碟,是我覺得他們跟我最親近最一視同仁的時刻。其實很多幼兒游戲挺益智的。我們玩的這個吃人魚游戲里,每次出場的都是不同的魚,孩子至少把各種魚的名字弄得很熟,去家樂福的時候很知道該點什么魚吃。
我希望玩游戲或看他們喜歡的影片,會讓我的孩子們覺得我是他們中的一員,從而接受你,聆聽你,而我自己可以與時俱進,以后也不至于被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覺得太落伍而不屑與我交流。
親子交流需要接受
想想好萊塢警匪片里那句臺詞吧:“你有權(quán)保持沉默,你所說的一切都將成為呈堂證供。”
有人給你念了這么一句之后,你還有表達的愿望嗎?
跟孩子對話是同一個道理。
不要試圖評判你聽到的東西。如果孩子從你這里得到的總是消極負面的反饋,他所說的話都變成罪名,你覺得他幾次下來,還會有興趣給你提供更多的罪名來教育他嗎?
不管做什么,都不要擺出一副指手畫腳的權(quán)威樣子來對孩子橫挑鼻子豎挑眼。哪怕你真的不滿意,也留著過后再慢慢消化。而實際上,如果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長了,對孩子很多行為和動機就會有理解和同情,對一些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預先就阻止或解決了,談話的時候,這樣的東西往往不會變成主題。
接受和尊重孩子,他可能不是班上最聰明,教師最喜歡的孩子,可他是你的唯一,接受和尊重他,不管他是什么樣的。不管你心里的想法是多么不一樣,當他說自己看法的時候,聆聽并接受。
親子交流需要技巧
要展開一個對話,需要找到一個切入點:你問孩子幼兒園里老師今天教了什么東西,可能得到一個不知所云的回答,但你如果問你跟果果和喬喬他們今天下課的時候是不是又“槍戰(zhàn)”了,或者幼兒園的電視里放了什么卡通片講了什么故事,你得到的就將遠不止三言兩語了。
交流可以隨時隨地:看過的DVD封皮不要扔,跟書架的書放在一起,有時拿出來跟孩子一起指著上面的人物評頭論足,哪怕是傻笑一陣,也是交流和分享。
自我控制可以給你更多機會與孩子分享情感:4歲的孩子在小區(qū)里玩,忽然間就不見了,動用了保安,滿世界找,過了半小時,孩子又跑出來了,興奮地要告訴你:果果家有好長的托馬斯小火車軌道!此時,你如果跳起來怒喝孩子讓你擔驚受怕,那你就失去一個分享孩子的快樂感受的機會。不妨聽他講,過后再跟他重申紀律。
希望自己能和孩子成為朋友,無所不談。當他最需要傾訴時,能想到找你,而你也能及時給予他關懷和幫助。不妨試試,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讓自己和他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模式。
在聆聽中與孩子交流
作為家長要想深入地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就要在與孩子說話的時候,認真地聆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深入地了解一下孩子的出發(fā)點。聽孩子說話對父母來說并不困難,但是要做到不僅僅是給孩子一只耳朵,而是認認真真聆聽孩子說話,并把他的話放在心上,就不那么容易了。有的人也許會說,“我是想聽他的談話的,可是,我的孩子從來不想同我談。”幾乎每一位父母都有類似的體驗,在向孩子問了一大串問題之后,得到的回答往往只是簡單的“是”或者“不是”。孩子不愿多談,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仔細思想一下,其實原因并不在孩子,而在父母,是做父母的并沒有認真地和誠心地聆聽孩子談話的結(jié)果。
讓我們來看一個普通的例子。珍珍13歲時,有一天她告訴媽媽,她“愛”上一個男孩,并且要跟他結(jié)婚。母親用略帶嘲笑的眼神聽女兒敘述,似乎是聽童話故事。但是珍珍講得很認真,她把自己的“愛情”第一次講給她最親近、最信賴的人聽。然而有一天放學回家時,她卻聽到母親正和一位朋友在電話中談到她:“你猜我家發(fā)生生了什么事?珍珍告訴我她在戀愛了,她認定那個男孩就是‘白馬王子’,你說好不好玩?”不管這位母親怎樣看這件事,實際上她傷害了珍珍。對母親來說,這件事不過是很好玩;但對13歲的珍珍來說,這絕對是一件嚴肅認真的事。如果以后珍珍再有類似的感情經(jīng)歷,她肯定不愿跟媽媽說了,因為她母親沒有尊重她的隱私和感情。
父母應該回想一下,當自己十幾歲時,喜歡上了某個異性同學,考試考砸了,跟要好的朋友鬧了別扭......這些在孩子狹小的內(nèi)心世界里可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呢!父母在試著理解這些事情對兒女的重要性時,也就學會了對子女的尊重和翔。你也許聽過這樣的抱怨:“哎呀,爸爸,您這么落伍?!钡拇_,許多父母無法跟上90年代孩子的想法。做父母的常常會想:“我小時候不也這么過來的嗎?”但是這種想法可幫不上什么忙。父母如果要表達對子女的愛和尊重,就必須認真嘗試進入青少年的世界。比如當孩子回家談起在學校跟同學、老師之間發(fā)生的什么事時,你首先要認真地聽進去,不要心不在焉地做別的事情,然后用正確的思想引導孩子。在交談時,你不能以一位高高在上的長者身份,而應該扮演一個孩子最要好的朋友的角色,以一個孩子的口吻,在與孩子交流、商討甚至建設性的爭執(zhí)中與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