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家庭教育表,讓孩子脫穎而出不再難
發(fā)布時間:2021-01-25 家庭教育 幼兒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葉萱說:“只有媽媽心態(tài)夠陽光、夠積極,才不會把生活的重壓轉移到家人,尤其是孩子們的身上。那么想要一個樂觀開朗肯奮斗的孩子,請務必先成為一個樂觀開朗肯奮斗的自己。”很多時候熱愛生活,樂觀、寬容的對待孩子,你會給他更好的成長。
一、對待家庭的思維方式
消極的人積極的人湊合著過努力經(jīng)營我命不好我一定要通過提升自己改變家庭的命運我找錯人了我錯在哪兒了要是我再年輕一點我還很年輕我受的文化程度不高我會不斷學習要是我老公(老婆)是……幸福要靠自己平平安安就是一切不斷進取才是一切別去冒風險要學會管理風險我對未來不抱多大希望堅持才有希望家人并不理解我我要多溝通讓家人理解我我說了多少遍他都不改我要掌握說話的藝術貪財乃是萬惡之源貧困才是萬惡之本我對錢不感興趣我的愛好是讓錢生錢他總惹我生氣我的修養(yǎng)不夠我要不斷的掙錢(我要追錢)我要不斷升值(錢要追我)我年齡大了不想變了我必須更新自己這是一個讓我感覺不安的家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家二、看待孩子問題的思維方式消極的人積極的人在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發(fā)火或無奈通過學習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是孩子的錯這是我的原因造成的錯這是我老公(老婆)的原因導致的需要和他(她)溝通了這孩子沒救了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我要改變孩子我先改變自己只看孩子的缺點先看孩子的優(yōu)點孩子不愛學習是沒有遇到好老師我需要先變成一個好學的人孩子不獨立,太沒有主見我應該放手讓孩子鍛煉孩子性格不好我要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不要在家里發(fā)脾氣孩子心眼小我要成為一個大器的人孩子沒有上進心我要成為有上進心的人孩子背逆我要和他成為朋友三、對待孩子學習的思維方式
消極的人積極的人一定要考個好學校一定要找個孩子適合的學??释⒆幽玫谝豢释⒆映蔀橐粋€喜歡學習的人孩子成績下降真糟糕我有了發(fā)現(xiàn)孩子問題的機會期待孩子學習好期待孩子全面發(fā)展孩子的問題是長久的孩子的問題是暫時的多報補習班不斷地激發(fā)孩子學習興趣是關鍵千方百計讓孩子多學習書本知識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多體驗孩子比別的孩子差的遠孩子的發(fā)展空間很大這孩子腦袋空空的一定要想辦法幫助孩子填補頭腦的空白孩子學習不好將來沒有出息孩子只要有夢想一切都會好起來我的孩子真糟糕家庭教育要改進四、對待家庭教育的思維方式
消極的人積極的人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錯了眼界決定未來世界,我不能讓孩子做井底之蛙只要孩子學習好我就放心了孩子積極進取而且性格好我就放心了我要幫助孩子成長我要作表率讓孩子知道我是怎么做的除了學習好我不要求孩子什么我一定要幫助孩子成為精神強大的人孩子將來考個好大學就好了孩子只要愛學習這比上大學更重要我不能讓孩子吃苦讓孩子有苦的體驗才能促進他的心靈成長孩子不能吃虧讓孩子知道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讓孩子將來發(fā)大財、做大官先讓孩子做好人孩子小不懂事抓住每一個機會讓孩子懂得事理要是我有錢就可以送孩子出國了只要孩子有能力,走哪兒都會被搶著要寄希望于孩子努力通過自己努力讓孩子知道什么才是積極人生孩子真讓我擔心我要多鼓勵孩子讓他更有信心讓孩子更多的是擁有豐滿的羽翼,遇到問題家長不要急躁,給寶貝一個成長的空間!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教育孩子這些話別脫口而出
當你還在孩童時代,有沒有父母或別的親戚長輩的某句話曾無意間“刺痛”過你,讓你至今還印象深刻,甚至耿耿于心?那么當你為人父母時,是不是該吸取經(jīng)驗和教訓呢?專家表示,孩童的心靈幼小而純真,為免由此蒙上陰影,以下這些話切忌動不動就脫口而出。
“你真笨”
這句話常被很多父母掛在嘴邊,那究竟怎樣算“笨”?別人都會走路了,而你還不會走,你就是笨手笨腳;別人都會說話了,而你還不會說,你就是笨嘴拙舌。為什么別的同學考試全對,而你總是做錯題?還是你笨吧!原來“笨”是人為規(guī)定的概念,是同別人比出來的。
其實稍懂了點事的孩子最怕別人說他笨,他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總是出錯,學東西這么費勁,此時他多么需要自己最親近的人(家長)的一句肯定和鼓勵。而當“你真笨”這冷冰冰的三個字從自己父母口中說出,孩子心里是多么難受!甚至會有不少孩子從此抱定“自己就是個笨孩子”的想法。
“打死你”
“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如今仍然在很多父母的腦海之中根深蒂固。打罵孩子的時候,氣憤至極的父母脫口而出一句話:“打死你!”殊不知,這類空洞的話語,除了降低父母的威信之外別無它用。因為這只是一句“大話”,相信沒有哪個父母會真的將其兌現(xiàn)。而當他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他們也沒有別的解決辦法了。于是,孩子也不會因此而停止他們的行為,反而他們的叛逆之心會被激起,“吃頓生活”之后,他們會更加“囂張”地和父母作起對來。
“爸爸好還是媽媽好”
這恐怕是家庭聚會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問題了。除了父母,孩子姑姑、阿姨之類的親戚也很喜歡用這個來逗小孩:“我好還是你媽媽好?”
孩子如實回答,招來一頓奚落,“我都給你買吃的了,還是你媽媽好?”孩子想想也是,她給我買吃的了,這是事實;媽媽好,這也是事實。究竟該怎么回答呢?不久,孩子就明白了:誰問就說誰好。于是,孩子還學會了奉承,大人愛聽什么就講什么,不用講真話。
“再哭,讓狼把你叼走”
“狼來了”的廣為人知,使得有些父母至今還在拿“狼”這張王牌來恐嚇孩子。諸如此類的話還有“再不聽話,把你送去要飯”、“讓公安局來抓你”等。
嬰幼兒正處在身體機能迅速發(fā)展的時期,恐嚇會給孩子的精神帶來壓力,加劇內(nèi)心沖突,使其興奮和抑制失去平衡;恐嚇也不利于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父母若常用鬼、壞人、狼等恐嚇孩子,可能會令他建立條件反射,變得膽小、怯懦;恐嚇還會令孩子產(chǎn)生錯誤概念,在他眼中,“狼”、“要飯的”、“公安局”等都令人恐懼,以后要糾正這個概念可就費時又費力了,所以父母千萬不要為圖一時省事而胡亂嚇唬孩子。
“這么大了還尿床呢”
孩子尿床,是因為大腦負責控制排尿的神經(jīng)尚未發(fā)育周全,隨著年齡增長自然就會消失。這不算是什么大毛病,但孩子的心理負擔卻很重,他會認為自己低人一等,由此而產(chǎn)生嚴重的自卑心理,缺乏與人交往的勇氣。
因此要是孩子尿床了,家長不必大驚小怪,只需勤洗床單就行了。切記不要對孩子有任何埋怨,更不要將此事當作笑料到處宣揚。你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可能終生感激。
一張家庭教育表,大徹大悟
一、對待家庭的思維方式
消極的人
積極的人
湊合著過
努力經(jīng)營
我命不好
我一定要通過提升自己改變家庭的命運
我找錯人了
我錯在哪兒了
要是我再年輕一點
我還很年輕
我受的文化程度不高
我會不斷學習
要是我老公(老婆)是……
幸福要靠自己
平平安安就是一切
不斷進取才是一切
別去冒風險
要學會管理風險
我對未來不抱多大希望
堅持才有希望
家人并不理解我
我要多溝通讓家人理解我
我說了多少遍他都不改
我要掌握說話的藝術
貪財乃是萬惡之源
貧困才是萬惡之本
我對錢不感興趣
我的愛好是讓錢生錢
他總惹我生氣
我的修養(yǎng)不夠
我要不斷的掙錢(我要追錢)
我要不斷升值(錢要追我)
我年齡大了不想變了
我必須更新自己
這是一個讓我感覺不安的家
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家
二、看待孩子問題的思維方式
消極的人
積極的人
在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發(fā)火或無奈
通過學習想辦法解決問題
這是孩子的錯
這是我的原因造成的錯
這是我老公(老婆)的原因導致的
需要和他(她)溝通了
這孩子沒救了
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我要改變孩子
我先改變自己
只看孩子的缺點
先看孩子的優(yōu)點
孩子不愛學習是沒有遇到好老師
我需要先變成一個好學的人
孩子不獨立,太沒有主見
我應該放手讓孩子鍛煉
孩子性格不好
我要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不要在家里發(fā)脾氣
孩子心眼小
我要成為一個大器的人
孩子沒有上進心
我要成為有上進心的人
孩子背逆
我要和他成為朋友
三、對待孩子學習的思維方式
消極的人
積極的人
一定要考個好學校
一定要找個孩子適合的學校
渴望孩子拿第一
渴望孩子成為一個喜歡學習的人
孩子成績下降真糟糕
我有了發(fā)現(xiàn)孩子問題的機會
期待孩子學習好
期待孩子全面發(fā)展
孩子的問題是長久的
孩子的問題是暫時的
多報補習班
不斷地激發(fā)孩子學習興趣是關鍵
千方百計讓孩子多學習書本知識
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多體驗
孩子比別的孩子差的遠
孩子的發(fā)展空間很大
這孩子腦袋空空的
一定要想辦法幫助孩子填補頭腦的空白
孩子學習不好將來沒有出息
孩子只要有夢想一切都會好起來
我的孩子真糟糕
家庭教育要改進
四、對待家庭教育的思維方式
消極的人
積極的人
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錯了
眼界決定未來世界,我不能讓孩子做井底之蛙
只要孩子學習好我就放心了
孩子積極進取而且性格好我就放心了
我要幫助孩子成長
我要作表率讓孩子知道我是怎么做的
除了學習好我不要求孩子什么
我一定要幫助孩子成為精神強大的人
孩子將來考個好大學就好了
孩子只要愛學習這比上大學更重要
我不能讓孩子吃苦
讓孩子有苦的體驗才能促進他的心靈成長
孩子不能吃虧
讓孩子知道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讓孩子將來發(fā)大財、做大官
先讓孩子做好人
孩子小不懂事
抓住每一個機會讓孩子懂得事理
要是我有錢就可以送孩子出國了
只要孩子有能力,走哪兒都會被搶著要
寄希望于孩子努力
通過自己努力讓孩子知道什么才是積極人生
孩子真讓我擔心
我要多鼓勵孩子讓他更有信心
盡早懂得孩子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因材施教地培養(yǎng)自信、負責、健康的孩子。
輕松培養(yǎng)健康、獨立、為自己負責任的孩子,收獲一段滋養(yǎng)人生、滋養(yǎng)家庭的親子關系,也是送給孩子一輩子的最好的禮物!
家庭教育重在“引”而不是“教”
案例:兒子一歲七個月的時候曾經(jīng)上過幾個月的私立幼兒園。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家長會,園長問在座的爸爸媽媽們:“如果孩子在做拼圖的工作,而他的動作跟我們希望的不一致,家長要怎么做?”很多家長都說:“那就告訴他這樣不對,應該像媽媽這樣做。”園長說:“你們都做錯了!如果你想要孩子發(fā)揮最大的潛能,那么你必須清楚一點,不管孩子怎么做都是對的!你可以在一旁做示范,但一定不要干預孩子的任何動作?!?/p> 這次的家長會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更加體會到什么才是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重在“引”而不是“教”。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擁有神奇力量的天才種子,只有在適宜的環(huán)境里才會茁壯成長,這個環(huán)境就是互相尊重、規(guī)則明確、相對自由的家庭。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教出一個家長心目中的好孩子,而是要疏通引導、讓孩子水到渠成地完成自我塑造。2-3歲時,孩子的自我意識剛剛建立,對于各種事物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任何事情都一定要自己嘗試。在安全且不妨礙別人的前提下,對于孩子看似不合常理的要求,可以適當?shù)慕o機會引導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不妥,然后再告訴他們什么是合理的。
有一次我?guī)鹤映鋈ド⒉?,外面晴空萬里,他卻翻出了雨鞋和雨衣,一定要穿上出門。我們都勸他說:“這些都是下雨天才會穿的,今天并沒有下雨??!”他似乎完全聽不進去這些道理。我轉念一想,晴天穿雨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讓他自己去試試吧。兒子歡天喜地的全副武裝出了門。在路上走了一會兒,他開始扯雨衣的帽子,于是我蹲下來問他:“你是不是有點熱???”他點點頭,我趁機告訴他只有下雨天穿雨衣才會舒服,于是他很快同意我?guī)退延暌掠晷撓聛恚€說:“我等下雨了再穿?!苯?jīng)過這件事以后,兒子再也不會晴天要穿雨衣了,而且他也明白了要等下雨了才能穿雨衣雨鞋。
“引”和“教”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尊重,家庭教育應該把“尊重”擺在“教育”之前,用平等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用“引導”來替代填鴨式的說教。當家長的都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我也不例外:在兒子只有4個月的時候,我就跟風買了一套杜曼閃卡,沒用幾天我忙起工作的事,把這套閃卡放在了一邊。兒子一歲八個月后的一天,他在柜子里發(fā)現(xiàn)了那套卡片,覺得非常有趣,就拿出來玩。我并沒有按照杜曼閃卡的使用說明書來教他,而是順著他的方式,每天拿出一些卡片,由他來當老師教我認,然后比賽扔卡片,再把滿地的卡片撿起來放好,兒子每天樂此不疲地重復這些游戲。只用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一整套百科卡片他竟然都學會了。經(jīng)過這件事,我才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不用花費太多精力去給孩子灌輸大量他暫時還不感興趣的知識,只需要在他對某個事物產(chǎn)生強烈好奇心的時候,適當進行引導,讓孩子在玩中學習,把學習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引導”是把主動權交還給孩子,讓孩子決定他要做的事情。古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家庭教育在給孩子自由發(fā)展的空間的同時,也要制定好規(guī)則。從一開始就告訴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允許的。一旦規(guī)則定好了,全家人都要遵守它,絕對不能出現(xiàn)“爸爸媽媽不允許的事情,爺爺奶奶卻可以”。前幾天,我家就出現(xiàn)了從來沒有過的哭鬧現(xiàn)象,原因是我不允許邊看電視邊吃飯,而我母親卻想在吃飯的時候給兒子看電視。一直都很守規(guī)矩的兒子一下子就發(fā)現(xiàn)了家庭成員之間微妙的關系:姥姥是可以改變媽媽的決定的,并用自己的哭鬧來獲取姥姥的支持。最后我母親及時改變了她的曖昧態(tài)度,跟我保持一致,才讓兒子放棄了看電視的想法。事后我感嘆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也佩服他能夠審時度勢及時調整策略。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社交家,家長的態(tài)度在規(guī)則建立和維護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生命之水的動力是與生俱來的,只要家長掌好了舵,相信孩子一定能夠從小小的帆船成長為乘風破浪的巨輪,承載著我們的希望揚帆遠航!
不是寒門難出貴子,而是窮家富養(yǎng)出太多敗家子
在當下的社會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無憂,生活優(yōu)越。
但是許多的工薪階層,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當富二代養(yǎng),滿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機電腦非蘋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我身邊就有個這樣的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經(jīng)營著一家小店,女兒在上大學。
由于電商的發(fā)展,小店生意很難做,有時候夫妻倆一個月忙下來連房租都出不來,兩口子平時中午吃飯,連個葷菜都不敢點。
但是女兒上了大學之后,第一個假期回來就找爸媽要蘋果手機,說自己的手機太掉價,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然后她父母硬生生地拖了一月的貨款,擠出來五千塊錢,給女兒買了手機。
像這樣的父母實在太多了。
不顧家庭資源的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家庭不寬裕,他們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擔心自己孩子被別人比下去,產(chǎn)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嬌慣、寵溺孩子,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于是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用著最新的電子產(chǎn)品,穿著時興的大牌,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并不是空穴來風,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挨窮挨怕了的父母, 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后塵, 繼續(xù)窮下去,寧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在孩子小時候,不讓孩子做家務活,只需專注讀書, 其他事情都不用理, 結果養(yǎng)出了白眼狼和啃老族。
01
去朋友公司談事,說到團隊建設,他困惑地說:“以前我覺得窮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責任心,現(xiàn)在簡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員工,窮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
“富二代”,在人們印象中與好吃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行為乖張劃等號,顧名思義是因為家里有錢、寵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尤其城市新中產(chǎn)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相反,窮人家的孩子卻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這個現(xiàn)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
我有一個員工,單親家庭,父母工作不穩(wěn)定,他小時候跟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家里也窮,但正因為窮,只要有10塊錢,就把10塊錢全花在他身上。
寧肯窮了全家,也不能窮了孩子,是他們的教育信念。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他,習慣了伸手討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錢,消費遠遠超出他的能力。
更要命的是,責任心幾乎為零。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這種心態(tài)讓同事對他意見很大。
離職前,我找他談話,他表情游離,忽然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句:“昨天在路上看到有個人,特別像我爺爺?!?/p>
我知道長大成人對他是一種凌厲的痛,因為寵愛他的人再也幫不了他。
02
補償心理,是長輩的自我安慰。
10年前,窮人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能夠保持清醒:我們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責任,自強自立;
如今,各種創(chuàng)富神話沖擊社會各個階層,越來越多沒有創(chuàng)富的人,把責任推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因為看不到希望,只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
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惡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吃苦,并以讓孩子吃苦為恥。
我去一個賽艇俱樂部玩過幾次,有個14歲的男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他每天早晨6點起床,搭公交轉地鐵再步行來訓練。訓練完畢,幫教練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個地方打籃球。要去美國留學,他擔心體力跟不上,跟同學玩不到一塊兒,所以拼命練習。
晚上,他還要回家給父母做飯。他媽媽只會做西餐,他爸對吃沒什么要求,他想吃什么,就得做給全家人吃。
如果不是在賽艇俱樂部看到他,我會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安到他頭上。
他父親是上市公司高管,我問他為什么這么舍得孩子吃苦。他驚訝地說:“怎么叫吃苦,這不就是活著的日常嗎?”
如果你身邊有誠實的創(chuàng)業(yè)者,而不是像馬爸爸一樣會演講的,你可能同意這樣的觀點:富人都是真正苦過的,他們不會覺得讓孩子吃苦是很大的問題。
03
限于自己的眼界,經(jīng)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個錯誤: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
他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反正從來不洗內(nèi)衣、不打掃衛(wèi)生、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沒關系。
這樣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后,成了團隊里做事不動腦筋,出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們從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可以對某個綜合性的項目負責,而是一枚螺絲、一個零件,幻想后面有為自己收拾戰(zhàn)場的家長。
富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jié)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館打工是賺零花錢,貝克漢姆的兒子去打工就是勵志。
在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中,貧窮的父母往往培養(yǎng)了孩子過剩的自尊。為了不讓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窮人,干脆不讓他們穿100元的衣服、去咖啡館打工。
貝克漢姆的兒子曾經(jīng)去咖啡館打工,時薪20元人民幣。
然而,自尊是虛無的,生活是現(xiàn)實的,虛榮不能幫任何人撐過一生。
貧窮家庭的這種自尊教育,讓孩子特別“晚熟”。當同齡人已經(jīng)知道踏踏實實為一日三餐、十年后的生活搏命時,他們卻抱著熱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就能成功。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
當富人已經(jīng)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yǎng)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復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它。
結果,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而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窮。
04
林青霞人生最抑郁的時候,圣嚴法師送給她8個字: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這8字方針,同樣適用于家境不如意的父母。
為人父母真正的成長,是能夠正視自己人生的失敗,反思貧窮的成因。
我永遠記得小學5年級的某天,一貫冷傲堅強的父親在飯桌上說:“我這輩子才華和努力都夠,賺不到錢的原因是個性太強、處事不圓滑。”
后來他又多次反思這個問題,以至我大學就開始看心理學的書,一直特別重視自己的情商修煉。
父親身上貧窮的成因,在我這里得到了很好的修復。如果他沒有坦誠面對,而是怪家庭怪社會,后代可能就會在偏執(zhí)的怪圈中,變得又窮又驕傲。
家長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堅強更有威信。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跟住在羅馬的人比,父母與孩子合力的每一分努力,終究是離羅馬一天天近了。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愿天下為人父母者,都堅信父母比學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資源差異,也比不過父母心態(tài)的差異。
05
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如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么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沒有溺愛。
以下10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實例,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或多或少都會有幾種,或各種都有輕度表現(xiàn)也是值得警惕的,我們要以合理的愛,來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
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于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jié),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jié)目,掌聲不斷。
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
家里人都要圍著他轉,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
這種孩子必然養(yǎng)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并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guī)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游游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tài),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yǎng)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包辦代替
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guī)退隽?。?/p>
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
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進的孩子。
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xù)玩。后來為什么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
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xiàn)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
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
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yǎng)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里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鬧
由于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
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
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后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