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手與不舉手
發(fā)布時間:2020-12-23 幼兒園不亂吃東西說課稿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幼兒園不教哪些內容 在幼兒園中,我們常??梢钥吹剑斃蠋熖岢鰡栴}時,平時伶牙俐齒、活潑好動的幼兒會把手舉得高高的,甚至著急的站起來等你發(fā)現他;而平時言語不多、性格較內向的孩子總是縮在一邊,充當旁觀者。在集體活動時,每到提問環(huán)節(jié),我發(fā)現有一些幼兒躍躍欲試,積極舉手發(fā)言。而另一些孩子與他們正相反,很少舉手回答問題。今天,彭志剛沒舉手,我試著讓他回答,他答的挺好。再看王藝璇,最近上課時常常舉手,神情很專注。因為她平時不怎么發(fā)言,所以見到她舉手我會先請她回答,可一喊道她的名字,她立刻局促地將手放下了,并漲紅了臉搖搖頭。這樣的事情不止一次發(fā)生過了。一般老師認為不舉手的孩子鍛煉的機會少,為了促進孩子的發(fā)展,偶爾也會請他們發(fā)言,而結果往往是:被叫的幼兒神情茫然,一聲不響。老師的目的不僅沒有達到,反而是不舉手的幼兒產生被提問的緊張心理。像彭志剛這樣不舉手但知道答案的也有極少的比例。我們老師要根據情況區(qū)別對待。而王藝璇這種現象則與家長有關。王藝璇的姥姥常常這樣告誡王藝璇:“上課是要認真聽,要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有時,她也會對老師說:“老師,你要經常喊我們家王藝璇,就是她不舉手,你也可以讓她發(fā)言,多鍛煉鍛煉她?!蓖跛囪侵琅e手了,可她對于問題的答案卻不甚明了。我在平日的日常生活中是這樣做的:不愛舉手的幼兒多為膽子小、性格內向的孩子,我在平日里多注意他們,多找機會與他們交流,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當提出問題時,不急于找某個幼兒回答,而是留給幼兒充足的思考問題的時間,并用老師最具影響力的語言鼓勵幼兒勇敢的把手舉起來,而此時,如果從不舉手的孩子舉起了手,一定馬上把機會給他,不管他回答的是好是壞,我都對他這種勇敢的嘗試給與肯定;在集體活動中,給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的發(fā)言氣氛,常常用游戲貫穿。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充分了解每一個幼兒的性格特點,使每一個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讓不愛舉手、不善于表現的孩子,變得活潑、開朗起來,這樣的教育才算真正收到了效果。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小編推薦
幼兒不舉手就是不動腦嗎?
積極舉手發(fā)言確定是一種很好的表現,孩子能大膽把自己的想法與老師和學生們交流,不僅能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而且對知識的掌握有較大的幫助。
經常聽到有家長這樣對孩子說:“記住,多舉手!”“你這孩子,真笨,上課老是不舉手“老師提問題了,要馬上舉手!”“我明天要問老師的,你有沒有舉手?”可能有絕大部分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積極舉手發(fā)言,認為只要孩子積極舉手發(fā)言,這表示他(她)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動腦,學習成績一定會不錯。
但不舉手的孩子就表示他就不動腦筋了,就不聰明了,我覺得這絕對不是的.
我在教學中發(fā)現,通常膽小內向的孩子不太舉手,不愛表現自己的孩子不太舉手,情緒不佳的孩子不太舉手。這些孩子你能說他不動腦筋、不聰明了,不!絕對不能!!他們有些也是學習的姣姣者,但由于他的個性或某些因素改變了他們的表現,這些孩子往往知道問題的答案,卻不敢回答或不想回答,他們有的怕答錯了被別人笑,有的覺得不舉手挺好的,反正自己也知道這是為什么?確實,有時,老師把不舉手的孩子叫起來,他也能把問題回答的相當精彩,可見,并不是不舉手就是不動腦筋。
《新綱要》頒布后,更突出了幼兒的主導性地位,教師只是幼兒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在很多的教學活動中,孩子們都是在自己的觀察操作過程中,經過老師的適當指導,從中掌握知識的,新的教學理念下,孩子們的思維更活躍了,動手操作能力更強了,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更驚人了,合作交往等能力更一層樓了,徹底改變了以前的填鴨式教學,滿灌式教學,和一問一答式教學了,因此,有些孩子一次教學活動下來,舉手發(fā)言不多,但知識能力掌握的卻也不錯,要說他不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是,他能把想法與自己旁邊的同伴交流,這也很不錯呀!
有些家長一味的要求孩子多舉手,從家長半日活動觀摩中,很多家長就一直盯著自己的孩子舉手,有些甚至還時不時的提示自己的孩子舉手。孩子很遵命,只要老師一提問題,他條件反射似的舉手,但每次都答非所問,或目瞪口呆,不知要答什么,這樣的孩子也很多。
要培養(yǎng)好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確實很難,“可憐天下父母心”我覺得教育引導孩子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怎樣才能做到“活而不亂,管而不死”是我們每個孩子的父母和老師所共同思考的,共同努力的,不舉手不是不動腦筋只不過是一次小小的發(fā)現,相信還有更多的問題等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
說話要先舉手
一天在晨間談話的時候,我問小朋友們:“兩天不見了,你們最想誰啊?”我本以為他們會說最想老師了,可是他們大都卻說:“我最想鄭以樂了。
”我表示很傷心地問道:“難道你們都不想我的嗎?”“老師,我最想你了。
”唐嘉琪馬上接道。
“我也想你的。
”此時一個接一個的聲音響起。
“真的嗎?我也很想你們的。
”我說。
之后,我又問道:“那這個假期,爸爸媽媽有沒有帶你們去哪里玩了嗎?”“我去了大潤發(fā)。
”“我去臺灣風情園。
”“我去了……”我笑著說:“那你們都去那里玩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啊?一個一個說啊。
高唐俊雨,你來說說看。
”“我去玩了……”這是一個很開心也很有趣的一次晨間談話。
本以為兩天不見,小朋友們上課也會比以前乖一點的,可是沒想到啊,我才剛開始上課,下面有好些個小朋友都在跟旁邊的小朋友講話。
于是,我走過去輕輕摸了摸這些個小朋友的頭,意思是讓他們專心上課。
可是沒過多久,他們又開始講起了話來。
這次,我再也忍不住地說:“在講什么啦?兩天沒有見了,有好多話想跟旁邊的小朋友講是哇啦?但是現在是上課的時候,等會下課了,你們再跟旁邊的小朋友講好不好啊?其實我也有很多話想跟你們說,但是我忍住了等到下課再跟你們講。
”接下來,我又繼續(xù)上課了。
在這兩天中,每次上課都這樣,小朋友都還處在放假的興奮中,上課總喜歡和旁邊的小朋友講話,好象就有說不完的話似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不能放縱,要讓他們認識到,現在已經上學了,不再是放假的時候了,上課也應該有上課的樣子,不能隨隨便便講話了,講話要舉手,老師允許了,才可以說話。
所以,面對講話厲害的幾位小朋友,我讓他們站了起來,先站個十分鐘,然后,讓他自己認識到上課的時候是不可以隨便講話的,最后讓他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對我做了一個保證:“以后我上課再也不隨便講話,想要講話先舉手,上課認真聽老師說……”
對于大班的孩子,我們試著讓他們學會自己意識到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而不能一味地任由他們或者嚴厲批評。
高高舉起的小手
我們彩虹班的孩子最喜歡聽故事,所以我經常會把一些教育活動內容以故事的形式講給他們聽。故事講完啦,我問:“故事中小熊是怎么受傷的?”膽小的萌萌似舉非舉的小手顫抖的舉起一點,調皮搗蛋上課不專心的蛋蛋把手舉得高高的,嘴里還嘟嘟著“我我……”我說:“蛋蛋請來回答?!钡暗罢玖似饋砜戳丝磁赃叺男∨笥?,然后把頭低下了,再叫就不抬頭了。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當老師有問題要問孩子的時候,能夠積極舉手發(fā)言并且思維活躍的就那么幾個孩子,然而,另外一些孩子卻很少發(fā)言,常常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有些孩子本身上課不夠專注,從而使得思緒游離與活動之外,沒有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是因為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回答不出來,有些孩子不想說,脾氣比較倔強,還有一些卻因生性膽小而不敢回答。
為了給每個孩子展示的機會,我采取了相應的教育措施。每天中午起床后孩子們自由支配來進行在集體面前編故事,會編的幼兒可以講長一點的故事,不會編的一二句也行。有的孩子很高興了,有的孩子處于無奈,因為我經常用開火車的形式一個跟著一個講的,不用舉手。經過多次的鍛煉,孩子們得到老師、同伴們的肯定,每次這樣的活動就連平時比較內向不愛說話的孩子也能勇敢地站起來,把自己編得故事講出來和大家分享。雖然孩子們編的故事不是很好,有的前后不符、有的不連貫,但這卻鍛煉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鍛煉了孩子們勇敢的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孩子們在大膽回答問題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取消了開火車的形式,令我欣喜的是我看到那一只只高高舉起的小手,我的心中充滿了希望和感動,相信高高舉起的小手會越來越多。
舉手但我不想說 2020教育筆記
教師在組織集體教學活動時,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當老師有問題要問孩子的時候,能夠積極舉手發(fā)言并且思維活躍的就那么幾個孩子,然而,另外一些孩子卻很少發(fā)言,常常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有些孩子本身上課不夠專注,從而使得思緒游離與活動之外,沒有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是因為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回答不出來,有些孩子不想說,脾氣比較倔強,還有一些卻因生性膽小而不敢回答。
為了給孩子們一個個能展示自己的舞臺,我采取了相應的教育措施。把我輪到的每個中午10鐘左右的時間
,交給孩子們自由支配來進行在集體面前編故事,會編的幼兒可以講長一點的故事,不會編的一二句也行。有的孩子很高興了,有的孩子處于無奈,因為我用的是開火車的形式一個個講的,不用舉手。有能干的孩子說:“老師為什么不叫我們舉手的小朋友?!薄袄蠋熅徒胁慌e手的小朋友。”起先,不想說的孩子一聽,馬上舉起手,以為這樣老師就不叫我呢,用這樣舉手的方法來對付不想說,后來孩子知道這樣也沒用的。經過多次的鍛煉,同時也得到老師、同伴們的肯定,每次這樣的活動就連平時比較內向不愛說話的孩子也能勇敢地站起來,把自己編得故事講出來和大家分享。雖然孩子們編的故事不是很好,有的前后不符、有的不連貫,但這卻鍛煉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鍛煉了孩子們勇敢的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孩子們在大膽回答問題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班級里積極舉手發(fā)言的孩子越來越多,孩子回答問題時的聲音也日益響亮起來??吹侥且恢恢桓吒吲e起的小手,我的心中充滿了希望和感動。
不舉手就是什么也沒學會嗎?
早上晨檢時,經常聽到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上課要認真,要舉手發(fā)言?!被蛘呤恰叭绻险n不舉手發(fā)言,我下午就不來接你了。”類似這種話,說了一遍又一遍,每天不厭其煩。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積極舉手發(fā)言,這本沒有錯,但片面地認為只要孩子積極舉手發(fā)言,這表示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動腦,學習成績一定會不錯。的確,積極舉手發(fā)言確實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能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表達能力,而且對孩子的自信心培養(yǎng)及對知識的掌握也有比較大的幫助。
但不舉手的孩子就表示他就不動腦筋了,就不聰明了,我覺得這不能劃上等號。通常情況下,有以下行為的孩子不太舉手發(fā)言:膽小內向、不愛表現自己的、情緒不佳的等等。這些孩子我們能說他不動腦筋、不聰明嗎?這些孩子有些也是學習的姣姣者,但由于他的性格原因,這些孩子往往知道問題的答案,卻不回答或不想回答,他們有的怕答錯了被別人笑,有的覺得不舉手挺好的,反正自己也知道這是為什么?確實,有時,老師把不舉手的孩子叫起來,也能把問題回答的相當精彩,可見,不舉手并不等于什么都沒學到。要培養(yǎng)好一個孩子是個難題,只要每個孩子的父母和老師共同努力,孩子一定會成為優(yōu)秀的孩子。不舉手就是什么也沒學會這是我們在教育孩子中發(fā)現的其中之一的問題,相信還有更多的問題等著我們去發(fā)現深思。
孩子變得愛舉手了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比較重視在養(yǎng)成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同時,也注重培養(yǎng)孩子在參加集體教學活動時積極參與、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好習慣。
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當老師有問題要問孩子的時候,能夠積極舉手發(fā)言并且思維活躍的就那么幾個孩子,像潘思琪、王佳旭、顧世行等。
然而,另外一些孩子卻很少發(fā)言,常常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
為什么這些孩子不愛舉手發(fā)言呢?是因為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回答不出來,還是本身上課不夠專注,從而使得思緒游離與活動之外;或者是即使知道答案,卻因生性膽小而不敢回答。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逐漸發(fā)現了這些孩子不愛舉手發(fā)言的原因所在,并隨后采取了相應的教育措施。
像紫怡、清清等孩子是因為膽小而不敢回答問題,我就鼓勵他們大膽舉手,并及時對孩子的回答予以肯定和表揚,使他們能夠逐步養(yǎng)成大膽發(fā)言的好習慣。
對翔翔、晶礫、航航這些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孩子,我就有意識地對他們進行提醒、引導,幫助他們將注意力及時引回來。
對于年齡偏小的孩子,我提問題時盡可能提得簡單些,從而幫助他們獲得更多自信。
與此同時,我還對積極舉手發(fā)言的孩子獎以社會性刺激物,如五角星、小糖果等,以激發(fā)孩子們通過舉手回答問題來獲得禮物的愿望。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孩子們在大膽回答問題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班級里積極舉手發(fā)言的孩子越來越多,孩子回答問題時的聲音也日益響亮起來。
看到那一只只高高舉起的小手,我的心中充滿了希望和感動。
幼兒教師隨筆:不愛舉手的孩子
在集體活動時,每到提問環(huán)節(jié),我發(fā)現總有一些幼兒躍躍欲試,積極舉手發(fā)言。而另一些孩子與他們正相反,很少舉手回答問題。今天,濤濤沒舉手,我試著讓他回答,他答得挺好。 再看媛媛,最近上課時常常舉手,神情很是專注。因為她平時不怎么發(fā)言,所以見到她舉手我會先請她回答,可一喊到她的名字,她立刻局促地將手放下了,并漲紅了臉搖搖頭。這樣的狀況不止發(fā)生過一次了。 其實,在幼兒園中我們常??梢砸姷?,當老師提出問題時,平時伶牙俐齒、活潑好動的幼兒會把手舉得高高的,甚至著急地站起來等你發(fā)現他;而平時言語不多、性格較內向的孩子總是縮在一邊,充當旁觀者。老師認為不舉手的孩子鍛煉的機會少,為了促進孩子的發(fā)展,偶樂也會請他們發(fā)言,而結果往往是:被叫的幼兒神情茫然,一聲不響。老師的目的不僅沒有達到,反而使不舉手的幼兒產生被提問的緊張心理。像濤濤這樣不舉手但知道答案的也占有極少的比例。我們要根據情況區(qū)別對待。 而媛媛這種現象則與家長有關。媛媛的媽媽常常這樣告誡媛媛:“上課時要認真聽,要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庇袝r,她也會對老師說:“老師,你要經常喊我們家媛媛,就是她不舉手,你也可以讓她發(fā)言,多鍛煉鍛煉她?!辨骆率侵琅e手了,可她對于總是問題的答案卻不甚明了。
教育措施:對于常見的不舉手的幼兒,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不愛舉手的幼兒多為膽子小、性格內向的孩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鍛煉他們,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例如,我們班的聰聰十分靦腆害羞,平時話很少,總是用一雙大眼睛悄悄地看老師,而當老師注意到他,他會迅速將目光移開。有一次,我?guī)Ш⒆觽兺娲笮屯婢邥r,聰聰一個人站在旁邊唱歌。我悄悄走到他的身邊,發(fā)現他在唱一首很長的兒童歌曲,我感到非常吃驚,不由得夸獎他說:“你唱得真棒,能把這首歌唱給小朋友們聽嗎?” 聰聰聽了有點害羞,但還是輕輕地點了點頭。此后,聰聰不再怕羞,教室里時常傳出他快樂的歌聲,他的媽媽也說:“孩子膽子變大了,比以前活潑了。”
2.鼓勵每個孩子都舉手。當提出問題時,不要急于找某個幼兒回答,而是留給幼兒充足的思考時間,并用老師最富影響力的語言鼓勵幼兒勇敢地把手舉起來。而此時,如果從不舉手的孩子舉起了手,一定馬上把機會給他,不管他回答得是好是壞,老師都應對他這種勇敢的嘗試給予肯定。相信有了這良好的開始,不愛舉手的孩子會慢慢勇敢、大方起來。
3.在集體活動中,給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的發(fā)言氣氛。例如,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玩“開火車”的游戲,每個幼兒按坐位順序依次回答,不必舉手,只需站起來說說自己的看法。為了保證“火車”連貫下去,每個幼兒都努力思考,認真回答,平時不愛舉手發(fā)言的孩子也自然而然地站起來,有的甚至回答得十分精彩。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幼兒也是不盡相同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充分了解每個幼兒的性格特點,使每個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調動起不愛舉手、不善于表現的孩子的積極性,讓他們變得活潑、開朗起來,這樣的教育才算真正收到了效果。
教育隨筆:發(fā)言要舉手
幼兒在幼兒園內除了學習知識外,最重要的也就是養(yǎng)成教育了,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比較重視孩子平時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讓幼兒養(yǎng)成發(fā)言要舉手的好習慣也是常規(guī)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點。
日常在組織教學活動時,經常會碰到這樣的狀況:當老師有問題要問孩子的時候,能夠用心舉手發(fā)言就那么幾個孩子,然而大部分孩子總是搶著說,或者舉手時總會說老師叫我,老師叫我。而那些舉手發(fā)言的幼兒有時就會去提醒那些說叫我的孩子。不能這樣,這樣很不禮貌。那么這樣的課堂總是在強調紀律中,是沒有任何教學效果的,那么根據這種情況,我采取的措施:首先,告訴孩子上課舉手發(fā)言的重要性,其次,在提問問題前,我會下意識的告訴幼兒,我要請和我一樣舉手的幼兒來回答問題,并且做出規(guī)范的舉手動作。與此同時,我還對用心舉手發(fā)言的孩子給于表揚和鼓勵如:貼畫、卡片等,以激發(fā)孩子們透過舉手回答問題來獲得禮物的愿望,從而到達幼兒舉手回答問題的目的。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孩子們在舉手這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班級里能夠舉手發(fā)言的孩子越來越多,孩子回答問題時的聲音也日益響亮起來??吹侥且粋€個高高舉起的小手,我的心中充滿了期望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