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別傻了,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發(fā)布時間:2020-12-12 幼兒園線的教案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有一句我們家長們都耳熟能詳?shù)脑挘簞e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誰也不想輸啊,于是爸媽從孩子懂事起就開始教漢字、拼音、算數(shù)、英語,各種早教班、培訓班輪流上,大人忙兮兮,孩子苦哈哈。
后來,童話大王鄭淵潔寫了篇文章《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如果孩子的人生屬于短跑,只有區(qū)區(qū)十幾年,您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知道百米賽的關(guān)鍵往往是起跑,起跑領(lǐng)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長對孩子的壽命預估較長,就相當于孩子的人生是參加一場馬拉松長跑競賽,起跑線是否領(lǐng)先就不重要了。馬拉松競賽的特點是誰笑在最后誰笑得最好?!?/p>
家長們開始迷糊了,對不對呢?我那么辛苦地陪孩子學習是不是根本沒用呢?是不是在消耗孩子的潛力呢?是不是對孩子的未來不好呢?然后你家孩子零基礎(chǔ)入學,第一天學三個字,輕松,第二天又學三個新字,還成,第三天再來三個新字,孩子懵了,你就傻了。
著名的散文家林清玄也寫了一篇文章《不讓孩子第一名》,文章說:“其實,現(xiàn)在這些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當年在班級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是這些孩子人際關(guān)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松,創(chuàng)意更好。”
家長們又開始想了,原來讓孩子的成績中等就可以了,這樣孩子將來才會更優(yōu)秀?然后現(xiàn)實一巴掌把你打醒,“什么!考試差一分進不了重點班!”
家長們,別傻了,你是童話大王鄭淵潔嗎?你是散文大家林清玄嗎?你怎么知道他的育兒經(jīng)驗就能夠適用于你的孩子。他的孩子不用在起跑線上掙扎,不用去搶第一名,因為他的起點本來就很高。
要知道,你,才是你孩子的起跑線!
你的智商和情商,決定了這個孩子的起點,這是基因的遺傳,基本很難改變。
你的錢包和人脈,決定了這個孩子的彈跳高度,勤能補拙,更何況在智商相差無幾的狀態(tài)下,你的資源可以助力他飛翔。
你的意愿和認識,決定這個孩子什么時候發(fā)力,人生雖然是長跑,但有人早跑了,也許他會乏力,會累,但誰也不能保證你的后半程就可以爆發(fā),也沒人可以保證那些跟跑的孩子的信心在前半程已經(jīng)被打擊殆盡。
你的眼光和運氣,會發(fā)掘這個孩子的天賦和特長,雖然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你的脾氣和性格也會對孩子產(chǎn)生巨大影響,你太強勢孩子會唯唯諾諾,你太焦慮孩子會有壓力,你管太多孩子會叛逆……所以如果錢包不夠鼓,人脈不夠廣,那就多愛他,多陪他,這是你可以做的。
另外,給家長們幾個忠告:
第一個忠告:零基礎(chǔ)是騙局,孩子至少得跟上大隊伍,字要認,故事要講,英語兒歌要學,20以內(nèi)的加減法必須會,這是上公立學校的標準,否則孩子會跟不上的。
第二個忠告:考試是對普通人的恩賜,如果我們的孩子沒有更好的平臺和優(yōu)秀的天賦,至少考試可以讓他走得更遠,過上更好的生活,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第三個忠告:教育,從來不是“孩子自己努力”就行的事情,它明里暗里比拼的都是父母的素質(zhì)和能力。養(yǎng)不教父之過,如果孩子自己就行,那要父母干嘛?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媽媽們,不是你脾氣差,是你太累了
很多時候,對著孩子發(fā)飆你是不是很在行呢?
你把滿腔怒氣都發(fā)泄在這個小可憐身上,你總是有道理的,錯的都是別人,你毫無節(jié)制,直到把孩子說的無地自容,自尊、信心皆失,你才痛快地打住。
但看到孩子的淚水,你又心疼的不行。但自責并不能阻止你再次的發(fā)飆。怎么辦?!你真的是脾氣差嗎?
也許,是你太累了!
1做勤勞的媽媽,累!
中國媽媽常掛嘴邊的是“把你拉扯這么大我容易嗎”?!袄丁倍謽O形象地表達了養(yǎng)孩子的操勞辛苦。為孩子起早摸黑,天一亮就買菜做飯,送孩子上學,下班后給孩子輔導作業(yè),深更半夜洗衣服。勤勞樸實,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賢妻良母的優(yōu)秀品質(zhì),怎能不累?
2做最無私的媽媽,累!
養(yǎng)房有房奴,養(yǎng)車有車奴,養(yǎng)孩子你是不是成了“孩奴”?有了孩子,你還知道自己是誰嗎?
很多女人都有這樣的感慨:當媽后沒了自我,變成了一顆只圍繞孩子轉(zhuǎn)的衛(wèi)星。與丈夫相處的時間少了,與朋友的聯(lián)系少了,與社會的接觸少了,業(yè)余的興趣少了。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單位組織的大多數(shù)聚餐和旅游活動,甚至放棄原本輝煌的事業(yè),無論是心甘情愿,還是被迫無奈,似乎只有這樣“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稱得上稱職的好媽媽。
3無時無刻不在保護孩子,累!
為什么在國際上總認為中國孩子獨立性差、依賴性強?西方養(yǎng)孩子以生存技能為本,而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guān)愛特別深,生怕孩子受一點點傷害,所以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媽媽們越來越感嘆:這個社會還有什么值得信賴的呢?奶粉、護膚品、疫苗、校園……啥都不安全。不信任社會,所以,也不信任孩子。
4中國媽媽最擔心孩子,累!
中國媽媽隨時精神緊張。比如帶寶寶外出,中國媽媽常常不停地嘮叨:小心過馬路看車、多穿點別凍著,不要亂摸東西……在家里寶寶睡覺媽媽不放心,著涼怎么辦?出汗怎么辦?……
咱們小時候背著書包自己上下學的場景,如今已經(jīng)很少見到了。環(huán)顧四周,我們看到的都是校門前擁堵的等待孩子放學的家長和車流。對孩子的擔心,是媽媽腦子里永遠無法擺脫的繃得最緊的一根弦,身心俱疲。
5被責任心綁架,累!
中國媽媽為孩子付出的最多,把養(yǎng)育孩子當做人生最艱巨的“任務”來完成,并不注重享受孩子的天真童稚帶來的欣喜和樂趣。中國人看孩子是“環(huán)繞伺候”,大人們被小孩左右著,一會向東,一會往西,吃飯追著喂,穿衣哄著穿,吃個飯等于長征兩萬里,能不累嗎?
6控制欲強,累!
有專家認為,中國父母的最大錯誤在于,覺得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要在這張白紙上畫出自認為美麗的圖案。所以,很多人會給孩子規(guī)劃人生,將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愿望,全部傾注于孩子身上,甚至將后半生的目標全部投入望子成龍的努力中。
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作一個孩子的優(yōu)點,如果孩子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做自己的決定,就是“叛逆”。
7喜歡攀比,累!
中國媽媽對孩子的愛,是眾所周知的。然而,“中國媽媽”有段時間卻成了貶義詞,令不少華裔學生煩惱,因為中國媽媽愛攀比。從大事到雞毛蒜皮的小事,中國媽媽總是要和朋友同事比一比。人家的孩子去學鋼琴,我的孩子也要去;孩子考了班級第二名,要問第一名是誰,并要孩子下次超過他??偸且詣e人為標桿,要子女去跟人攀比。
中國媽媽是世界上對自己最苛刻、對孩子最愧疚的媽媽!
西方父母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你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中國的父母總是自責。如果孩子外出忘了帶某個東西,孩子常常會埋怨父母:“都怪你忘了給我?guī)?。”受到譴責的家長通常也會連聲道歉:“對不起,媽媽一急就忘了,下次一定記得?!币驗槟溉闀r間不夠長,媽媽愧疚;因為工作忙不能陪孩子,媽媽愧疚;偶爾對孩子發(fā)脾氣,媽媽愧疚……
媽媽們,你能不累嗎?
邊玉芳: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我若慢悠悠,孩子會落后嗎?
新學期剛開始的時候,我接到一封來信,是一位80后的媽媽寫來的,她說,女兒在今年下半年開始讀小學三年級,她感覺到自己陷入了一個困境,不知道教育孩子到底該何去何從。
這個媽媽的內(nèi)心,一直覺得孩子在小學三年級應該還是以玩為主,或者說以學科以外的發(fā)展為主。但她發(fā)現(xiàn)班里的大多數(shù)同學都報了各種學習班、作業(yè)班。如果女兒不報,會不會落后于同學呢?媽媽的內(nèi)心實在不安。
她也加入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群,群里家長都在曬自己的教育思想,曬孩子成長的點滴。很多孩子都各有所長,比如有的小小年紀就獲了各種獎項和榮譽稱號,有的甚至出書了。這個媽媽開始感覺到壓力:現(xiàn)在女兒還沒有看出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以后會不會這么優(yōu)秀呢?如果女兒成了一群大樹中間的一棵小草,如何能夠吸收到陽光雨露呢?有時候她也想退出這種群,但又覺得不能夠退出,在這樣的進退兩難之中,不知如何取舍。
在這樣一個快時代,人人都在搶跑,我若慢悠悠,孩子會落后嗎?我想這樣的困惑很多家長都有過。還有人在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就計算距離高考有6414天,這是一個多么焦慮的事情。
針對這樣一種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言論或思潮。今年六一兒童節(jié),我們和《中國教育報》發(fā)起了一項調(diào)查。用了四大版面的篇幅,專門來討論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話題。
調(diào)查的結(jié)果中,大概有19%的家長說我是認同的,也有29.2%的家長是比較認同的,當然還有一半的家長是不認同的。
我們還問了一個問題,你認為哪里是孩子的起跑線?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天?還是幼兒園入學的那一天?還是小學入學的那一天?還是中學之后?或者就根本沒有起跑線?對這個問題,家長們其實意見也并不是完全統(tǒng)一。雖然大家的想法各異,但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jīng)成為很多家長育兒焦慮的一個起點。家長們都很愛孩子,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另一個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很多孩子并不為家長這樣的一種愛,或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來買單。
父母不恰當?shù)膼燮鋵嵤且环N“禍害”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一個豆瓣小組叫做“父母皆禍害”。我想光聽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都覺得非常吃驚了吧?這個小組幾年的時間里就迅速聚集了數(shù)萬人參與討論。我覺得家長們都需要去看看這個群,會讓你對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思考。家庭本來是我們?nèi)松母蹫?,是我們最溫暖的所在,但是在這個群里面,家庭卻變成了世界上最沒辦法原諒的地方。大家可以看看他們的熱門話題,比如,“父母毀掉你心中最珍貴的東西是什么?”“受到高等教育的父母更喪心病狂?!薄爸袊改甘侨绾伟涯銈兒⒆幼兂墒E?。”還有“從小到大,父母愛的根本不是我,而是別人家的孩子?!笨赡芪覀兗议L并不是那樣去想的,但是很多的行為可能會在其中。
英國詩人菲利普.拉金曾經(jīng)這樣說過,他們害了你,你的爸爸和媽媽,雖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他們的確害了你。這就是我們需要討論的一個話題。為什么家長愛孩子,但是孩子卻感受不到,或者他們的感受和你的初衷有非常大的差距,甚至適得其反,我想給大家分享兩方面的內(nèi)容。
第一,我們一直在討論,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實際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為什么這么說?大量的心理學、教育學、腦科學各方面的證據(jù)都可以證明,父母自身,包括父母的言行和教養(yǎng)方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調(diào)節(jié)自身情緒的能力、父母的婚姻質(zhì)量等等,都會對孩子心理發(fā)展產(chǎn)生直接影響。比如有一個研究,把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分成權(quán)威型、放縱型、專制型、和忽視型四種,去考察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下,孩子的生活滿意度、自尊水平,以及抑郁狀況。結(jié)果表明,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下,孩子這三個指標的情況差異非常顯著。權(quán)威型的教養(yǎng)方法下,孩子的生活滿意度和自尊都更高,抑郁程度更低。反之另外三種教養(yǎng)方法,都會導致孩子情緒和自尊方面的一些問題。
再比如,一個發(fā)表在美國科學院的院報上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早期生活的經(jīng)歷,會對大腦產(chǎn)生永久的影響,會改變孩子的大腦體積和結(jié)構(gòu)。研究把孩子分成四組,一組是正常組,一組是生活條件差的,比如吃不上飯、營養(yǎng)不良。還有兩組是教育缺失的,分為被父母打罵的,和被父母忽視的組。
研究結(jié)果表明,另外三個組對比正常組,孩子的大腦都有明顯的改變。大腦左側(cè)的杏仁核、左側(cè)和右側(cè)的海馬,體積都變小了。這意味著早期經(jīng)歷,對孩子的損害可能是不可逆的,是孩子產(chǎn)生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的根源,而我們的教養(yǎng)方式和親子互動模式產(chǎn)生的是永久性的影響。
我想起剛剛提到的“父母皆禍害”的小組里面,有一篇文章,讓我非常觸動。一個男孩說他的媽媽非常喜歡養(yǎng)植物,但總是在抱怨,別人家的植物長得很好,為什么她的就葉子上有黃斑,缺損而難看。但其實,他媽媽只有記得的時候,才會給植物天天澆水,忙起來就忘記澆水,所以總是養(yǎng)不好。他說自己的命運和植物簡直就是一樣的,媽媽忙起來,就放置他,忽視他,然后還抱怨他沒有別人家孩子好。有一天,在搬家的時候,他媽媽摔碎了一盆植物,發(fā)現(xiàn)植物的根部長滿了不知名的蟲子,就說惡心死了。這個男生就說,我在想,是不是等我根部都爛掉之后,媽媽她也有相同的感覺?所以,父母抱怨孩子長得好不好時,更多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5+2=0的困惑
還有很多家長會說,孩子成長的前幾年,跟我相處得多。那上學了之后是不是就是學校負主要責任了呢?實際上,我們有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教育會影響學校的教學效果,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孩子在學校里接受一樣的教育,但是結(jié)果會不一樣,因為父母自身的狀況,家庭教育的狀況,會中介或者調(diào)節(jié)學校教育對孩子發(fā)生的影響。
如果家庭教育的理念與學校教育不一致,那么在學校5天教育的成果,一回到家里,就蕩然無存了。比如,學校說要減負,盡量去減少布置作業(yè),但是我們家長說不行,學校作業(yè)太少了,所以我們要加負,要布置家庭作業(yè)。比如,在學校里我們培養(yǎng)孩子獨立,鼓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在家,父母說:你要好好學習,其他的不用管,我們幫你做。再別如,學校里鼓勵孩子多嘗試多展示不要怕犯錯,父母的做法卻是打擊孩子,你怎么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呢?這些矛盾都會導致學校教育的很多措施無法徹底落實,反過來影響教學效果。當然最可憐的是我們的孩子會無所適從。
另外,中國這幾年來教學改革如火如荼,但很多家長對學校開展的活動不理解,改革遇到很大阻力。比如,很多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有利的活動,家長認為會占用孩子的時間,因為孩子在外面報各種各樣的班。但這些班一方面會讓孩子們對學習厭倦,另一方面,還會讓孩子覺得沒關(guān)系,學校里的東西不聽,還有其他渠道去聽,這反過來也會影響到學校的教育。
所以,無論是從父母自身對孩子的直接影響,還是父母的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調(diào)節(jié)作用,都說明,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最重要資源。
爸爸媽媽:請允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爸爸媽媽:請允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導語:近年在教育領(lǐng)域?qū)议L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由于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大滿灌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
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shù)?。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拉松比賽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于沒有保存體力,致使起個大早,趕了晚集。
由此可見,父母是否應該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看家長對孩子壽命的預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屬于短跑,只有區(qū)區(qū)十幾年,您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知道百米賽的關(guān)鍵往往是起跑,起跑領(lǐng)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長對孩子的壽命預估較長,就相當于孩子的人生是參加一場馬拉松競賽,起跑線是否領(lǐng)先就不重要了。馬拉松競賽的特點是誰笑在最后誰笑得最好。
長跑的要訣是保存實力,這和孩子學習知識的道理一樣。當孩子沒有一定的閱歷時,給其灌輸與孩子的年齡不相符的知識,孩子沒有生活經(jīng)驗,對知識的感悟不會深刻,不但沒有共鳴感,甚至會厭惡。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數(shù),而是看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說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則不成功。
受教育者對于所學知識感興趣的程度,除了老師的教授方法,還取決于孩子對知識的感悟程度。舉個例子,一個5歲的孩子對于《靜夜思》只是機械背誦,而一位遠離家鄉(xiāng)的20歲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靜夜思》,可能淚如泉涌,百感交集。
20多年前,某大學的少年班家喻戶曉。如今,這些昔日的神童幾乎全軍覆沒,沒有一個成為棟梁之才。這些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但是他們或父母將人生的馬拉松賽跑誤判為短跑,拼盡全力贏在起跑線上后,后勁不足,最終敗北,貽笑大方。
買過新汽車的人都知道,新車有磨合期。在新車的磨合期,車速不能太快。只有這樣,這輛汽車未來才能風馳電掣。如果在新車的磨合期高速行駛,汽車就會早衰,該急速行進時,就會力不從心。假設(shè)將人比喻成汽車,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滿負荷運轉(zhuǎn),要適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馬加鞭,后勁十足。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庇邢胂罅Φ娜瞬拍苓M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但人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想象力會消失。因為知識符合邏輯,而想象力無章可循。換句話說,知識的本質(zhì)是科學,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誕。人的大腦一山不容二虎:在學齡前,想象力獨占鰲頭,腦子被想象力占據(jù)。上學后,大多數(shù)人的想象力將被知識驅(qū)逐出境,成為知識淵博但喪失想象力終身只能重復前人發(fā)現(xiàn)的知識的人。
很少有人能讓知識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腦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時,讓其晚接觸知識,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腦里安營扎寨,倘若孩子成為想象力和知識并存的人,您就能給大師當?shù)斈锪恕?/p>
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輸在起跑線上,能贏得人生。贏在起跑線上,能輸?shù)羧松?。欲將取之必先予之是大智慧?/p>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也信么?
專家表示:不要對孩子輕言輸和贏。有的孩子比較早熟,有的孩子比較晚熟。輕易對孩子的表現(xiàn)說輸和贏,可能會有一定正面興趣激勵作用,但負面的影響不可忽視。
問題1起跑線在哪里?
有專家表示:“首先要問的是,起跑線在哪里?”這確實是個問題。
專家舉例說:視神經(jīng)的發(fā)展是零到六個月,起跑線就是孩子剛出生后。很多年輕媽媽把孩子抱在懷里,在孩子臉上蓋一塊毛巾,看來是保護孩子的眼睛,事實是很糟糕的,孩子視神經(jīng)的發(fā)展需要外界顏色刺激,這種有意的保護反而阻礙了孩子視神經(jīng)發(fā)展。孩子視力發(fā)展結(jié)果適得其反:在良好條件下,輸在了起跑線上。
每位家長所定的“起跑線”可能不一樣。一位參與討論的年輕家長說,他在準備婚房時,就考慮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就在選擇未來的孩子進什么樣的幼兒園,然后去買那個地方的房子。他把“起跑線”定在成家前,在懷孕前就考慮孩子的發(fā)展問題。
入園、上小學、升初中,都被看作事關(guān)孩子發(fā)展的“起跑線”。進公辦還是民辦學校?這是頗費思量的問題。
問題2誰的“起跑線”?
一些家長把“起跑線”看作是知識技能,這對孩子的發(fā)展不太有利,因為每個階段孩子都有自己的‘起跑線’。家長單純的對孩子灌輸知識技能,實際是家長的起跑線。
問題3想讓孩子跑多遠?
在中國,沒聽過方仲永故事的人不多,但熱衷“神童”話題的不少。每個聽過“揠苗助長”故事的人都會嗤之以鼻,可自己揠苗助長時一點也意識不到。
教育專家表示:我們傳統(tǒng)教育的現(xiàn)狀是孩子跑不遠,這樣會導致我們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原創(chuàng)性人才缺乏。一位教育專家提供了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我國對創(chuàng)造性的開發(fā)和投入在全世界排在第六位;我們原創(chuàng)性的成就,在全世界卻排在第24位。
目前,大家對精英關(guān)注點是他的解題能力,但解題能力并不是精英的本質(zhì)屬性。一位數(shù)學家說:“高考題一做就會,還有思維嗎!”
不要對孩子輕言輸和贏。有的孩子比較早熟,有的孩子比較晚熟。輕易對孩子的表現(xiàn)說贏和輸,可能會有一定正面激勵作用,但負面的影響不可忽視。用什么標準和方式測量孩子的輸和贏值得探討。輕易地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誤導了很多家長,弄不清情況就胡亂‘賽跑’,孩子能跑多遠呢?
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是誤導
最近有好幾位母親向我抱怨,說假期忙得要死,每天忙著在孩子各種才藝班和補習班之間接接送送,孩子還整天板個臭臉。問及原因,她們異口同聲說要盡早開發(fā)孩子大腦潛能,怕他們“輸在起跑線上”?,F(xiàn)在,這句話儼然成了諸多天價幼兒園、早教班的最佳廣告詞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重要”,這句話對孩子來說尤為重要。興趣才是人一生發(fā)展的動力,所以只有適性發(fā)展加上一點點的肯定,才能有很大的成就。人生不是一場百米賽,而是馬拉松。過于強調(diào)早教,雖然會讓孩子早一點具備一些知識,但可能因此終生喪失對追求這些知識的興趣,以致“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教養(yǎng)孩子,其實順其天性即可,柳宗元說得好,“其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種下了種子,不要時時挖起來看,而是耐心等待,它自然以豐碩的果實來回報你。孩子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我們給他莫扎特的環(huán)境,他會成為莫扎特;就算沒有苦心培養(yǎng)而任其自由發(fā)展,“生命自己會找出路”,過程雖然會坎坷,他還是有可能會成為莫扎特。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扎特,卻一定要他變成莫扎特,這時雙方都很痛苦。
而從神經(jīng)學上來說,本沒有“輸在起跑點上”這回事。一方面,“大腦潛能只開發(fā)了10%”這樣的說法本來就有待考證,大腦占我們體重的2%,卻占用了我們身體20%的能源,是不可能只有10%在工作,其余的90%閑著沒事干的。
另一方面,大腦用進廢退,心理學已發(fā)現(xiàn)終身學習的神經(jīng)機制,也就是說人生處處都是起跑線。盲人在讀點字時,常人通常負責視覺的大腦皮質(zhì)部位,在他們卻被觸覺征用了。而正常人眼睛蒙住五天后,其視覺皮質(zhì)的功用也會產(chǎn)生改變,去做聽覺、觸覺方面的事。
另外的實驗也證明,大腦不停因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jīng)回路的連接,比如管記憶的海馬回的神經(jīng)細胞會長出新的神經(jīng)元。
孩子,從起跑線往哪跑才不會輸
現(xiàn)在有些家長因為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都在拼命的為孩子的起跑做各種努力。胎教、早教;送孩子上優(yōu)質(zhì)的幼兒園;讀優(yōu)質(zhì)的中小學。問題是起跑前確定的方向是什么?終點是到什么地方?家長的想法很簡單,可能就是要讀好大學,要成才,要有好工作。這些也都沒有什么錯誤,但是我覺得孩子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才應該是孩子起跑線的終點,是我們所有家長千方百計為孩子的未來付出的根本目的。這不是簡單的要讓孩子學好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適應社會、改造社會、為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力。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要為孩子做好起跑的充分準備,準備必須是要圍繞終點準備,否則就偏離了方向,結(jié)果也必然是要輸?shù)摹?/p>
就業(yè)壓力的增大
,使得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更加迫切。但是家長還必須承認一個現(xiàn)實,那就是中國的名牌大學畢竟是少數(shù),能上中國名牌大學的孩子也是少數(shù),已經(jīng)就讀于名牌大學的高材生也存在畢業(yè)后不能適應社會的現(xiàn)象。
因為我們家長的不同,造就了一個個不同的孩子。家長在給孩子確定起跑線目標的時候,也要充分考慮到他,孩子將來的生存能力就會大大降低,孩子人生的幸福指數(shù)也會大大降低。
所以,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幼兒園的時候,要考察幼兒園是不是以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自我生存能力、大膽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為辦園目標的,教師是不是以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和成長的。這樣的起跑準備才不會使孩子偏離在社會中生存、發(fā)展并且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終點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