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不用學步車,寶寶走起來
發(fā)布時間:2020-11-14 幼兒園寶寶游戲 幼兒園車教案 寶寶班教育筆記育兒心得:不用學步車,寶寶走起來
小彬彬的爬行、站立、走路也許不是所有孩子們里面很早的,但都是小彬彬自己摸索著完成的,每一步成長的地基都相當堅實牢固,他走的彎路很少,因為我對他的幫助很少。
先說說爬行吧。
確實有的孩子天生就不會爬行,最后就直接走路了,也挺穩(wěn)當?shù)?,甚至可能還挺早就學會走了。但天生不會爬行的孩子其實還是少數(shù)的,多數(shù)到了月齡不會爬不樂意爬或者爬姿不正確的,都是因為在爬行初期或更早被人為干擾了,而被迫進入了下一個發(fā)育敏感期:站立或行走。
她們一般有同樣的經(jīng)歷,每天被大人抱著到處溜達的時間大過獨立坐著玩耍的時間、過早的接觸習慣了站立的姿勢、想拿到的東西第一時間被送到眼前、或者被大人用各種奇怪的方式“訓練”了爬行產(chǎn)生了厭煩的心理等等。
我朋友家的孩子從月子里每天睡覺的時間很少,迫于無奈家里人只能每天輪流抱著他在屋里行走,慢慢長大他很享受于借助著大人的腿到處溜達、觀賞各種物品樂在其中。后來,很自然的他也過早的接觸了站立,雖然他在差不多6個月的時候就能椅著墻壁或者床很穩(wěn)當?shù)恼玖ⅲe過了爬行敏感期,完全不會爬行,自己獨立走路的時間也比很多孩子要晚很多,他的媽媽用了將近大半年的時間要扶著他到處走,很辛苦。
相比之下,小彬彬從5個月第3周開始爬行直到11個月零一周可以完全獨立行走,走路的技能發(fā)展速度很快,在這之前我也沒有付出過很辛苦的“幫忙”。我不敢說這是爬行的好處,我只能說有了爬行的鍛煉能使孩子的平衡能力得到更全面的鍛煉,有利于以后相關平衡和協(xié)調(diào)能力的各種技能和活動的發(fā)展,比如走路、秋千、滑梯運動、球類運動等等。
關于爬行,很多媽媽都說寶寶怎么不會爬啊,怎么辦啊。我想說,爬行,其實是件挺累的事情。不信你自己在家里爬上一圈,是不是比走上一圈要氣喘吁吁呢?因為爬行需要使用的肌肉量比行走要多很多了。首先腿部的力量要夠,其次是腰背肌力量,最后是手臂的力量。這樣寶寶才可以完全支撐起身體來爬行。
再說站立。
小彬彬差不多到8個月的時候,第一次被媽媽發(fā)現(xiàn)自己扶著小床站起來。那是小彬彬剛從媽媽老家回來,在吉林的時候,由于沒有小床,媽媽也不知道小彬彬已經(jīng)有這個能力了。小彬彬突然就扶著小床起來,并且竟然可以慢慢的挪著步子在小床里一圈一圈的走。媽媽好像發(fā)現(xiàn)的新大陸一樣看著小彬彬突然展現(xiàn)出來的能力。而小彬彬似乎也對他的這個能力表現(xiàn)出明顯的好奇,這樣的一種視野和角度對他來說很新鮮很有趣他一次又一次站了起來走,然后又坐下,反復實驗,很專注很嚴肅的樣子,而媽媽在一邊靜靜的觀察他,心里早已樂開了花。
但此時的小彬彬每天還是以四肢著地爬行為主,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自己去拿他想拿到的任何東西。我們所做的就是每天把地板擦亮,因為他要用雙手著地出入于所有房間,所有我們能去的地方他也都可以去,沒有任何限制,我很少把他局限于地墊那僅僅幾平方米的地方。
彬彬雖然很小,但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非常聰明,他可以自己想辦法去應付很多難題。比如,我發(fā)現(xiàn)有時候他在地板上爬行的時候只用一個膝蓋著地,另一條腿用腳著地,開始我非常不解。有一次我好奇的也和他一起在地板上爬行,才發(fā)現(xiàn)當兩只膝蓋同時著地承受全身壓力的時候,會有些疼痛,如果變換成小彬彬的姿勢就會輕松很多。
最后說行走。
小彬彬自己學會站立以后,就自然進入下一步發(fā)育,行走。他起初是扶著沙發(fā)或者椅子站起來左右挪步,在沙發(fā)和椅子之間不能銜接的部分,還是以爬行通過。那個時候,很多人會問,彬彬能走了嗎?買學步車了么?有時候出去玩也會有媽媽說別的寶寶在學步車里怎樣怎樣乖,怎樣怎樣會走路,我經(jīng)常是一笑置之。存在既有一定的道理,既然發(fā)明了學步車,說明學步車或許有他的好處,只是在我個人的育兒理念里,我不覺得學步車有什么好。我不能和別人說你家的孩子用學步車不好啊,這樣還挺招人煩的哈?
這篇日志是我早就寫了一半的了。那時候小彬彬還沒有完全學會靠自己的能力行走,所以我沒有發(fā)言權,可現(xiàn)在小彬彬已經(jīng)靠自己的能力學會了行走,所以我現(xiàn)在對這篇日志改動后發(fā)布了。這是我的經(jīng)驗,也是記錄小彬彬學會行走的全過程。在小彬彬自己有能力行走之前,我所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等著彬彬自己樂意邁出第一步。在小彬彬有意識邁步之前,出去玩我們都是用車推著他,有時候讓他扶著椅子站著玩會兒,他會扶著椅子,茶幾,沙發(fā)慢慢的挪著步子走路,離開了這些物體,小彬彬就自然的改為爬行,而我們也從來不會逼著他、駕著他學步,他也不會哭鬧著要求我們?nèi)ツ菢印皫椭彼?,而且我們更沒使用過學步車、助步帶等工具。不少鄰居也勸過我們“幫”孩子練習一下,說學步車和助步工具很好用,孩子一上去就會邁步了。我對于這樣的建議都是一笑,說聲謝謝,畢竟人家都是出于好心。
就這樣差不多到了彬彬10個月左右的樣子,彬彬開始不滿足于自己扶著東西走,他開始要求有我們的輔助,行走著去他想去的地方。而這各階段并沒有持續(xù)太長的時間,姑姥和奶奶用一條圍巾搭在彬彬胸前輔助著他,媽媽的體力比較好,所以媽媽會拉著他的手行走(這里需要注意一下,很多人為了省力,大人不彎腰,而讓寶寶舉著兩個小手,拉著他走路。當然,這樣也可以幫助寶寶控制平衡,但是這樣不是人類正確的走路姿勢,這是猩猩正確的走路姿勢啊。所以我拉著他的小手自然垂下,重心放低,讓他借著我的力量掌握平衡學習走路。這樣大人會比較累,但是對于寶寶學習走路是好的。)
從開始邁步到正式脫離我們的牽引,大約用了1個月左右的時間,彬彬就在家里自己走起來了,雖然那個時候他還不能控制的特別好,有時候都不能走完全的直線,但他很少摔跤,即使摔倒也是可以自己稍微控制一下,一般都可以屁股著地,從來沒有磕著過頭。從此以后,小彬彬就越走越穩(wěn),不但追上了同齡孩子的走路速度,甚至超過了他們,比他們走的要穩(wěn)當?shù)枚唷?/p>
學步車、助步工具的壞處:
這些工具我不知道是誰發(fā)明的,也許他們發(fā)明的時候沒有想過使用它的弊端,再或者一定是沒有經(jīng)過可行性實驗的。我不否認發(fā)明者的初衷是好的,他們解放了勞動力,讓看護者輕松起來。但使用了學步車和助步工具所給孩子行走遺留下的嚴重后果,只有孩子自己知道,也只能靠孩子自己用更久的時間去更正。
先說說學步車,用過學步車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坐在里面用腳尖輕輕點地就能讓車子滑動,尤其是地板、瓷磚這樣相對光滑的表面,速度甚至超過了大人走路,有的孩子使用熟練以后坐上學步車猶如開上了法拉利一樣瀟灑,能從A點瞬間移動至B點,轉彎都不用剎車。。。有些父母甚至竊喜孩子開車非常嫻熟,既解放了看護者,又讓孩子快樂無比,殊不知這給以后學習走路留下了禍端。
長期使用學步車的孩子,不管會不會爬行,都有可能表現(xiàn)出用腳尖點地走路,沒走穩(wěn)就開始跑,東闖西撞,摔倒的時候大頭直接著地沒有任何緩沖的意識等。這些都是學步車惹的禍,孩子要更長的時間、摔更多的跤來慢慢更正自己錯誤的走路姿態(tài)和用力方式,延遲的原本正常學習走路的時間。
有些父母說孩子一走路孩子是腳尖走路的,大家覺得那樣很正常沒什么,慢慢就好了。其實,那不是正常的。那是因為孩子還沒有真正準備好走路,腰部和腿部的肌肉和神經(jīng)還沒有發(fā)育完全就被人為的駕起來或者用學步車或者寶寶跳跳讓孩子以站立的形態(tài)接觸地面,他們覺得站立很好玩很刺激但大腦不能對身體完全控制,在心理上有些恐懼,就會自主或者不自主的踮起腳尖。小彬彬從兩腿著地站立的第一天起就是全腳掌著地,沒有出現(xiàn)過類似情況。
再說說助步工具,就是那種系在胸前靠拉扯孩子前胸來幫助孩子走路的東西,這樣的方式還有一種是多數(shù)老一輩人怕孩子摔跤就用力拉扯孩子。當孩子開始會走路的時候,非常好奇也會非常小心,她們每邁出一步其實比我們想象中要謹慎的多,而我們總是放不開自己的手,總是在任何時候以幫助為名干擾了她們。當你用力拉扯她們的時候,她們會本能的想擺脫你,會用更大的力氣向前沖,她們想甩開助步工具甩開你們的手自己走!可你們就是不讓!在某種意義上講,她們從來沒有自己走過,每邁出一步,都不是正確走路的姿態(tài)和力度。她們看似在你們的幫助下走的很穩(wěn)很早,實際上她們根本沒有自己走過,是一種被架起來的假性行走,只是一種被動的邁步而已。小彬彬也曾經(jīng)使用過圍巾當做這種助力。但經(jīng)人指點過后,很快就過度到媽媽牽手放低重心的助力方式了。
很多專家都肯定了爬行的重要性,但他們很少有人仔仔細細的告訴媽媽們到底怎么做才能讓孩子無障礙的學習爬行。孩子過了爬行年齡你去醫(yī)院問大夫:為什么我的孩子不會爬?大夫會告訴你很多辦法回去教、讓孩子模仿等等,但多數(shù)是無用的,因為多數(shù)孩子已經(jīng)基本喪失了爬行的欲望,“教”只能讓他們更厭煩!讓大人的身心疲憊!對于這樣的孩子,我建議要么放開手讓他們自己去摸索,你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就拿小彬彬來說吧,小彬彬的爬行能力是我逼出來的。他在地墊上玩的時候,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想要爬行的欲望,他想要爬到喜歡的玩具旁邊。這時候如果你立刻明了了他的意思,把玩具拿到他面前,是不是就錯失了讓他動腦筋的機會了呢?我不管他,讓他自己想辦法爬到玩具旁邊,幾次下來彬彬就自己學會了爬行。所以說,這是我逼出來的。不要小看了寶寶的智慧,雖然只有5個多月,但他會自己動腦筋,怎樣手腳并用的爬到喜歡的玩具旁邊。而即便有的真的錯過了爬行也不會再錯過行走的敏感期,讓錯不再延續(xù)。就算真的不會爬也不代表孩子的智力有什么問題,大可不必為此糾結懊惱。
你們覺得孩子從開始邁步到獨立行走要需要很長的訓練時間?錯了!大錯特錯了!只要你懂得尊重每個孩子自己發(fā)育的曲線,耐心等待他完全發(fā)育成熟并獨立完成自己每一次的探索,他會很快掌握該掌握的一切,并不需要你的任何幫助,你要做的就是堅定的放開你的手,謝謝。
我們的祖先北京猿人,沒有借助過任何助步工具也從四肢著地變成直立行走,這足以說明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不相信我說的,總要相信歷史吧?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育兒心得:教育要從寶寶抓起
育兒心得:教育要從寶寶抓起
孩子,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未來,還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教育要從寶寶抓起!擁有一個良好的習慣不僅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甚至也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面對現(xiàn)代孩子所生活的環(huán)境,作為孩子家長的我們不免心存擔憂:嬌慣、任性、說一不二,基本上已經(jīng)成了現(xiàn)代孩子的特點了,現(xiàn)在的家庭教育已經(jīng)不再是父輩時那單純的“棒下出孝子”的模式了,更多的是需要語言溝通和科學的教育方式。父母是一個專業(yè)性很強的職業(yè),可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未經(jīng)培訓就直接上崗的,做為一個剛剛進入這一行業(yè)的我們就好像是個文盲,在教育孩子方面每天都是在不斷地摸索著學習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和孩子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現(xiàn)在孩子三歲半了,從孩子出生開始到孩子走的第一步,說的第一個字??????,每一個點滴的進步我們都會記錄下來。說到育兒心得,下面也是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事。
一、多管齊下樹信心
欽豪是一個在面對陌生人時很靦腆的孩子,不敢說話。面對這一情況,我們回家進行了及時的語言教育,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到外面面對陌生人依舊如前。慢慢的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這一行為也許是不自信的表現(xiàn)或者是一種天生的自我保護行為,為了改變這一問題,我們采用多種方式,如:出門搭車時,我們會讓孩子去擺手喊車;出去買東西時,會把錢給孩子,讓他去付錢,開始時孩子有些害怕,過去把錢扔到地上就跑回我們身邊,賣東西老板叫他停下找錢,他連頭也不回,但是慢慢地,在每一次的鼓勵之下,他已經(jīng)很自然的拿著錢交給叔叔阿姨,兩只小手掐著腰,等著拿找回零錢,這時孩子本身也感到有些小自豪,感覺自己長大了,能做和大人一樣的事兒了。其實這就是一個很小的進步,但卻改變了一個孩子不敢與人溝通的問題。
二、用感受代替懲罰
欽豪是一個非常任性的孩子,認識他的人都會說他是個驢小子,有時為了一件事,我們不滿足他,他會哭上半個多小時,頭發(fā)都濕透了,開始我和他爸爸也非常生氣,把他抱到屋子里打屁股,時間長了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是越打越鬧,弄得我們生氣,孩子還很委屈。后來我們漸漸的發(fā)現(xiàn),得轉移他的注意力,為他提供選擇,他想要的東西不能馬上滿足他時,就要改變一種方式來實現(xiàn)他的愿望。當孩子想要一樣東西,而此時我們不能滿足他時,往往給孩子解釋沒有這樣東西,孩子是不會聽我們的解釋,比如他想喝飲料了,家里沒有,你和他說家里沒有,喝飲料不好,你不聽話就不買……他聽到這樣的話,就會哭的很兇,這時就要轉移他的注意,我就會說飲料太涼喝多了肚子疼,你忘了前幾天你肚子疼了,咱家有水果,你和媽媽一起榨蘋果味和梨味的飲料好不好,這時他會很開心的答應,和媽媽一起去洗水果,喝完了告訴媽媽,真好喝,明天再做菠蘿味的,這樣孩子既能吃到營養(yǎng)的水果,也不會再哭鬧。懲罰孩子實際上剝奪了他從內(nèi)心深處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省過程,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孩子的感受被接受了,他才能開始改變自己的情緒。
三.互換角色
和孩子互換角色,讓孩子也能體會一下大人的感覺,從中不經(jīng)意間欽豪開始變得有愛心,會體貼安慰人了。欽豪從小都害怕打針,看到醫(yī)生就害怕,以前欽豪每次一生病就是全家就頭疼的事,從扎上針就會一直哭鬧到拔針,全家六七個人都得全程陪著,等孩子的病好了,大人也熬的筋疲力盡。后來我們回到家,找一個像打針一樣的東西,給孩子,告訴他,媽媽感冒了,你給媽媽扎上針,他會很認真的把我的手握住,也像護士一樣使勁的拍拍手找血管,我就在那裝作很害怕很疼的樣子喊:我不打針,我怕疼,我不打針。這時孩子會像在醫(yī)院我們家長說的話一樣告訴我:不用怕,不疼??????直到把他的假針給我扎上。我們經(jīng)常在家做這樣的游戲,等孩子再到醫(yī)院時,我們驚訝的發(fā)現(xiàn)孩子似乎一下子長大了,坐在床上等著護士阿姨給他扎針,扎完后,自己樹起大拇指,自己說真棒。其實這就是生活的點點滴滴,在互換角色的時候,孩子自然的變得勇敢,體貼人。媽媽在床上睡午覺,沒有蓋被子,孩子打開門,拿著自己的小被給媽媽蓋上,然后把被角都給媽媽掖好,其實我根本就沒有睡著,心里那種感動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四.幫助和鼓勵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
欽豪這個孩子說話比別的孩子都要晚,23個月才會叫媽媽,三歲多了,還有很多話說不明白,快要上幼兒園了,我們還擔心他在老師面前不會表達。剛剛上幼兒園,前三天每天都尿兩條褲子,每天早上都要哭,第一天我問他你們在幼兒園都做了什么,他說玩小魚玩具,我說吃的什么飯,你的同學叫什么名字,每次都說不知道。第二天我問他你們做什么了,他告訴我老師講大灰狼的故事,吃的什么飯,也是說不出來,每天我都是重復的問他同樣的問題。直到第二周,晚上孩子告訴媽媽:今天我們班XXX,過小橋摔倒了???????,我心里也沒在意,心想可能是看的什么動畫片,第二天到幼兒園,我和老師講了孩子和我說的事情,老師說確實有這個事,我特別驚訝,孩子能主動和媽媽講幼兒園里的事情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上學一個多月了,每次走到幼兒園的一樓,孩子就會主動告訴我今天都吃了什么,而且吃得很多。本身他語言表述差,每次回來自己一邊玩一邊唱幼兒園里學的兒歌,唱幾個字,就唱不出字了,只會哼上歌的調(diào)子,我們就在網(wǎng)上找到他學的歌曲下載下來,我們和他一起聽一起唱,孩子特別喜歡聽,也愿意學。其實只有家長愿意認真傾聽孩子的話,孩子才會愿意講出他的小故事。
從在幼兒園上的那幾節(jié)親子課,我們就看出來,自己的孩子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出眾的,更是有很多方面都要比其它的孩子落后很多,但是,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會讓我們做家長的更加欣慰。以上只是我們和孩子生活中的一點小故事,可能對于有的優(yōu)秀孩子來說這些根本不算什么,但是我們只看中孩子的點點進步,和他一起分享其中的樂趣,孩子的自立,自信,學習能力很多很多還等著我們家長在今后的生活中和孩子一起體驗一起學習。
這次的家長育兒征文,最開始看到黑板通知的時候,沒有想寫,看了一眼感覺和自己沒有似乎關系,但是每天放學三位老師都要把自己孩子的一天表現(xiàn)和我們家長說一下,給我們建議,我從心里感動了,老師對我們自己的孩子這么認真,我們做家長的更要為自己的孩子負責,希望孩子今后在老師的幫助教育下能茁壯健康成長。
育兒心得:記錄寶寶們每天的進步
育兒心得:記錄寶寶們每天的進步
寶寶們其實每天都有進步,只是做娘的我懶,沒給你們一一記錄下來,本來是給你們開了個博客,想把你們成長的點滴都記錄下來,和大家一起交流育兒心得,但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夠懶,不愿意花時間精力去拍照片,整理照片,去用心總結你們的進步,成長。個性簽名字數(shù)又有限,不能把你們的一點一滴記錄下來。想想還是用這個很久很久沒有用過的空間日志吧。這個比較隨意,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就算是記流水賬也沒關系,或者干脆不寫也行,沒有任何心理壓力。哈哈
那現(xiàn)在就說說寶寶們今天的進步哈
1.小寶知道分享東西,早上起床就拿著牙刷和杯子玩,學著我們的樣子刷牙,大寶還在睡在床上,看見了小寶的牙刷想要,她。立即給大寶了,然后自己又跑去餐廳桌上拿了爸爸的牙刷和杯子,繼續(xù)玩??吹竭@一幕我真的很開心很開心。其實寶寶們一直是有分享意識的,平時好吃的好玩的有兩份的話都會給對方一份,在外面玩,也一般會給東西給別人吃。當然要是數(shù)量有限,或者自己很喜歡的也是有不愿意的時候
2.能認識大人的東西,知道哪個是爸爸的手機,哪個是媽媽的,哪是爸爸媽媽外婆的衣服,鞋子,會幫媽媽穿脫鞋
早上我起床,叫大寶幫我去沙發(fā)拿衣服,她就屁顛屁顛給我拿過來了,沒認錯,哈哈,
3.會幫媽媽穿鞋。拿完衣服看到脫鞋就要幫我穿,大概是平時我都幫她們穿鞋吧,她也學樣,這是才發(fā)現(xiàn)她已經(jīng)會幫我穿脫鞋了,過年在家的時候她還不會,之后也一直沒有讓她試過。自己穿脫鞋倒是早就會,經(jīng)常穿著我們大人的鞋滿屋走。
4.知道出門要換鞋子。小家伙們最近不愛吃飯,外婆就哄她,趕快吃,吃完我們出去玩,小家伙們聽進去了,開心極了,小寶大口張嘴吃,邊吃邊拿外婆的鞋子叫外婆穿,又拿媽媽的鞋子叫媽媽穿,大寶趕緊坐上扭扭車,把車開到門口等開門
順便記錄下最近的煩心事,每天去廣場玩就三件事,1.坐搖搖車,2.去超市3.搶人家玩具大寶還知道要去買菜。都不知道和其他小朋友玩,導致現(xiàn)在每天都要去逛超市,每天得買回點東西,逛超市好是好,可以認識很多很多的東西,可總是這樣不和別的小朋友玩也不行啊
育兒心得:有時讓寶寶領先半步也好
育兒心得:有時讓寶寶領先半步也好
作為一個爸爸,在科幼眾多幼教專家以及稱職媽媽的面前探討育兒經(jīng)驗,肯定是班門弄斧。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一點想法,有可能是眾所周知的淺顯常識或是存在謬誤,這也在所難免。
喂寶寶吃飯對大多數(shù)父母來說都是件難事,即使是在幼兒園很乖的孩子,在家里也有可能不愿吃飯,軟磨硬泡才吃那么一點點。對付我家寶寶,我采取的是比賽方式,即和寶寶比賽吃飯。我想小孩都有爭強好勝之心,不愿輸給別人,那你吃得快,她不想輸,自然也會加快速度。
但實踐下來,我發(fā)現(xiàn)效果不佳,有一次還起了反作用。那一次,飯分配好,我埋頭大吃,旁邊的人也敲邊道:“喲,楊梓茗快吃啊,你看爸爸吃的多快,別輸給他喲。”很奇怪,小家伙不僅不動,反而哭了起來。我趕忙停下碗筷詢問她為什么要哭,她答道:“爸爸是大人,我是小孩子,我贏不了他。”我覺得這回答啟發(fā)了我。我和她比賽吃飯,看似公平,可她認為這是不公平的比賽,所以她直接放棄了比賽。而這也可能不怪她,我狼吞虎咽,她確實趕不上。
所以,后來一次,我改變了競賽的方式。我舀起一勺飯,對她說:“咱們現(xiàn)在開始比賽嘍,你先吃,我追你,看誰吃得多!”她猶豫了一下,吃了一口飯。于是我也慢慢的把飯吃了,對她說:“哈哈,我也吃了,我追上你了!”她見狀,為了保持領先,又吃了一口,我緊接著也慢慢吃了一口。就這樣,她吃完了一碗飯。我覺得她差不多飽了,便說我吃不下了,比賽結束。她多吃了一口飯,贏了。
由這件事情,我有點不成熟的想法,在成長過程中,有時可以讓孩子領先半步,你成為孩子的影子對手,就像電影中大反派,給他造成麻煩,但最終還是要輸給他。只是采取示范模式,成為孩子的榜樣,不成熟的他們會不會因挫敗感而喪失做很多事情的興趣?
育兒心得:寶寶學過馬路
育兒心得:寶寶學過馬路
琪琪要上幼兒園了,出了小區(qū)就要面臨過馬路的問題。如何讓寶寶有一個安全過馬路的概念,成為我們家長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我靈機一動,不妨利用琪琪喜歡兒歌的特性做文章。琪琪在家只要聽到瑯瑯上口的兒歌,就會拍著小手在一旁哼唱。于是我專門挑選了一張含有《紅綠燈》的兒歌碟,放給琪琪聽。果不其然,琪琪聽了幾遍《紅綠燈》,就能自己念了:“大馬路,寬又寬,警察叔叔站中間。紅燈亮了停一停,綠燈亮了往前走?!钡牵瑥膶W會兒歌到真正身體力行還是需要練習。于是,我們帶著她出去玩,遇到十字路口時,就會放慢腳步,讓琪琪觀察紅綠燈的變化。
剛開始,牽著琪琪的小手,只要我不先停下來,即使是紅燈快到路口時琪琪也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這時,我們就會放慢腳步,讓琪琪觀察紅綠燈的變化,會讓琪琪唱一遍兒歌,讓她自己動腦筋想一想,問問她:紅燈亮了怎么辦?這時,琪琪就會自覺地等綠燈亮了再往前走。
由于琪琪走路比較慢,一次我們一起過馬路,紅燈亮了還沒有過去,離馬路邊還有一段距離。這時,琪琪突然停下來不走了,還拽著我的手說,“媽媽,紅燈亮了要停一?!薄_€好,當時馬路上沒有汽車,沒有危險。我就給她解釋說,過馬路的時候不光要看紅綠燈,還要左右看看有沒有車,在綠燈亮的時候,要快快的走過去,不能停在路中間,有汽車的話會很危險的。
在乘坐公共汽車時,我們也會讓琪琪有意識地觀察司機叔叔遇到紅綠燈時會怎樣做。讓琪琪明白,按照紅綠燈指示過馬路是人人都要遵守的交通規(guī)則。由于小區(qū)東門去幼兒園的路上沒有設置紅綠燈,為了能讓琪琪身體力行,養(yǎng)成習慣。我們特意每天從小區(qū)的北門出來接送琪琪上幼兒園,創(chuàng)造條件,讓她自覺地按照紅綠燈指示過馬路。琪琪很快地學會了安全過馬路,也知道了一些過馬路的小常識,譬如走路要走人行橫道,過馬路要走斑馬線。汽車要排隊行駛,不能超越中間黃色間隔線等等。而且她會監(jiān)督家人的行為。有一次爺爺過馬路時忘了看紅綠燈,看見馬路上沒車,正要往前走,琪琪立刻拉著爺爺?shù)氖窒蚝笞В骸盃敔?,紅燈亮了!不能往前走。”
心得體會:
首先,寶寶們的接受能力都很強,教他們兒歌什么的,通常很快都會背下來的。但是,要把兒歌中蘊涵的生活小常識具體靈活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往往還會有一個實踐的小過程。否則,即使兒歌會背了,孩子可能在生活中還是不會馬上意識到如何實踐。
其次,有時家長跟孩子解釋很多,可能還是不夠。要讓寶寶學會通過觀察周圍事物,以及大人日常的一些良好習慣,來具體認識到該怎么做。特別是,家里的每一位成員都更加注意自己的行為。以學過馬路為例,只有大人自覺地遵守交通規(guī)則了,孩子才會在潛移默化中強化認識。
最后,我的啟示是,尋找寶寶易于接受的方式教她。比如利用琪琪喜歡兒歌的特性,結合現(xiàn)實,及時反復地教她,時間長了,就會在孩子的心中腦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就能慢慢學會并掌握,最終成為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