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對待孩子打人和被打
發(fā)布時間:2020-11-12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園游戲打地鼠 幼兒園教師怎樣備課 怎樣對待孩子打人和被打在班集體里,總會有少部分愛攻擊別人的孩子。其表現就是搶人家東西,什么都要搶先,愛打人等。一旦有了糾紛,他就動手打人,不會說理。攻擊性行為更多是破壞行為,看見別人玩積木很開心,他走過去把積木搭成的房子推倒了;看見同伴畫的畫很漂亮,直接加上幾筆去破壞;或者對著同伴吐口水、推人等,讓人家不痛快。像這樣的孩子過去較少,一個班集體中會出現一兩個例子而已。近幾年,幼兒攻擊性行為卻不斷增長。主要原因有:隔代教育——孩子從小由老人帶大造成零教育,得到老人過分寵愛、呵護,習慣為孩子不良行為尋找各種理由,為孩子行為后果承擔責任等。有時孩子打人了,爸爸媽媽教育孩子,卻被爺爺奶奶罵一頓。孩子在園受批評了,或者沒有得到特別照顧,老人還會直接找老師“教育”一番,孩子也就更加為所欲為。環(huán)境因素——家庭成員對孩子關愛過度,缺乏原則要求,以致孩子養(yǎng)成獨占、獨霸的習慣,在家里什么好東西都是他一個人的,容不得別人,他要什么,就得給他,不許別人有,所以到了幼兒園,他就會跟人家搶東西,不講道理,也不會講道理。還有一種毛病,也是受身邊大人的影響所致。大人總看著別人的東西好,總愛攀比,人家有的,他也得有,給孩子造成一種不良影響。榜樣不好——孩子從小缺乏同齡伙伴,在電視節(jié)目中模仿超人、打斗游戲,孩子覺得這樣很好玩,看見其他孩子,會突然去推人、打人,看見別人哭還大聲笑,從小缺乏辨別是非能力和同情心。有些是看見別的孩子打人,自己也偷偷模仿。在大班階段,男孩子最容易出現模仿壞習慣、起哄等不良行為,需要成人及時制止、教育。面對這種攻擊型孩子,老師需要花費一定精力去教育個體和全體,尤其需要從情感方面著手教育,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品德,讓幼兒懂得分辨是非、對錯,不隨意模仿和從眾。但如今的教育,已經不只是單純的師生間的教與學,家長的干預、偏袒,也是常有的事。對于經常會攻擊同伴的孩子,除了堅持正確教育、引導,有時要適當地給予言行控制,給予自己獨自承擔后果的機會。在集體中存在攻擊性孩子,集體中就會出現常有孩子被打、被侵犯的現象。愛攻擊的孩子通常只對性格懦弱、膽小、貪玩或者個性過于張揚、愛嘲笑別人的同伴“下手”。從小班開始,老師會在班級主題活動中告訴孩子如何建立自己的立場。首先要明白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不對,不模仿不對的行為,更不要隨意去招惹攻擊型孩子。被別人無故攻擊時,一定要大聲、嚴肅地告訴對方“你不可以碰我”。如果對方行為過于暴力,還可以在語言制止過后,推開對方直接找老師說明原因。被攻擊的孩子同樣也是在家過于保護的孩子,沒有解決能力和自信,遇事只會找老師幫助,造成一種依賴心理。這樣的孩子,要多放手讓孩子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要有迎難而上的自信,大人會告訴你方法和建議,但要靠自己去想辦法解決。
家長們也許認為“孩子被打和孩子打人”都是小孩子間很正常的事情,長大了就好。行為習慣從嬰兒已經開始建立,來到幼兒園,最容易分辨出孩子行為習慣的好與差,看出孩子成長在怎樣一種教育氛圍的家庭,孩子間比的就是行為習慣。孩子在集體中的成長,也同樣看出家長的成長,這是相互的。開學兩周,班級女孩子明顯懂事、乖巧了,基本不參與無理行為。男孩子卻開始出現兩個極端,一半是非常上進、好學,偶爾調皮也是男孩子的天性;但也有一些孩子經過一個假期的放松,開始“黏”向打鬧、攻擊行為行列,覺得很好玩,影響班級活動,還耽誤自己的學習。出現這樣的行為更多是模仿,處在個性不穩(wěn)定階段。只要家長重視,配合幼兒園及時給予正確教育,孩子很快可以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這幾天下班回家后,總是聽到婆婆說,**今天在小區(qū)里玩,又被小朋友打了,當時我不以為然,因為小孩子她們都還很小很單純,又不是故意去打對方,也就不當回事,說說就過了,而且老公也跟我說過這事,應該也是婆婆跟她說的!這點可以理解。
可今天,晚飯過后,婆婆竟然很正經的跟我說:都是你要我不要教她摔倒了,不能打地板,碰到桌子了,也不能打桌子,等等這些!這的確是我要求的,看吧,現在你小孩出去被人打了都不會還手的,就站在那里被人打,要不就是哭一下,說這話時我當時急了,我回了一句,那你覺得應該怎么教小孩呢?是不是讓她當時就對小朋友還手,還是也去打別人一下呢?可這樣最終你又得到了什么呀!小孩幼小的心靈,給她一片純凈的空間不好嗎?為什么要把大人的想法和做法強加給孩子呢?等那一天,她明白了懂事了,就是分清事非的。不是嗎?
過了一會后,我又**爸爸在討論這個問題,可爸爸也是認為,小孩應該學會反擊,不能總是忍讓,出去會被人打的,就這個事,我們談了好一陣子,但是最終觀點還是不一致,我不贊同爸爸的觀點,我覺得小孩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她是在一天天的成長,看到的聽到的一般都會儲存在她的大腦中,讓她自己去分辨,當然我們要把生活好的一面?zhèn)魉徒o她,讓她知道生活中還是很美好,很善良的,至于生活的反面讓她自己去領悟,去體會,去了解。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有點想復雜了,孩子哪會想到這么多呀,也許她根本就不認為是小朋友打她,還覺得是是在和她玩的呢?對吧,我還是堅持我的觀點,不能讓小孩從小就存有報復心理,與人和為善呀,只有這樣,孩子以后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寬!
怎樣打消孩子的“虛榮心”
攀比心理很常見,人皆有之。然而幼兒園里的小寶寶之間開始“攀比斗富”的時候,就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的正常發(fā)育。
幼兒園里的“斗富對白”
前些天,班里的小朋友進行了一場令人深思的對話。對話是我們請參加某一活動的小朋友交50元錢引起的。
小朋友甲說:“50元算什么,100元我也交得起?!?/p>
小朋友乙說:“200元我也交得起?!?/p>
小朋友丙說:“我爸爸給我買了好幾百元錢的玩具呢,這點錢算什么?”
小朋友丁說:“我家還有小轎車呢。你家是什么牌子的車?桑塔納?我每天來幼兒園坐的是XX牌豪華車?!?/p>
還有一些小朋友說,我家有3層樓別墅,我家有攝像機,我家還有……
聽到這段對話,我心里特別不是滋味。于是,我把這段對話內容記錄在教室后面的“家教園地”里,旁邊設了一個“家長信箱”,請家長談談看法。
家長們也非常震驚。短短幾天,信箱里就塞滿了家長的反饋。家長紛紛反思說:“我們是不是太容易就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了?”“我們想給孩子幸福,會不會給孩子的卻是大手大腳亂花錢的攀比心理?”
我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我發(fā)現孩子斗富的內容,大至家中住所環(huán)境、汽車品牌,小至衣服、玩具,無所不包。然而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比”!那么是誰教會了他們比呢?家長往往對孩子之間的攀比感到既無奈又不解!其實家長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在孩子面前肆無忌憚地說貧比富時,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學會了。如“媽媽說這樣最漂亮”,“爸爸說有錢人開奔馳”等。孩子們就會簡單地重復成人的話,模仿成人的語氣去評價自我和他人?!坝變簣@里的小朋友有那種玩具,我也要買”,估計不少家長曾面對孩子類似的要求。
如果家長發(fā)現孩子有攀比心態(tài)時,首先不可盲目訓斥或一味滿足,而應該靜下心來和孩子交流,比如說“這么多玩具,媽媽不可能都買回去啊”。專家認為,愛“攀比”是學齡前兒童在這個特殊時期的特殊表現,因為幼兒天真幼稚的天性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礎。
而在幼兒園里,老師的言行也是促使幼兒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作為老師,我們同樣要注意言行,不能作一些不恰當的比較促進孩子的攀比心理。例如,千萬不要問“今天咱們班誰穿得最漂亮?”“誰帶來的玩具最好玩?”等。
我們對孩子的表揚應集中體現在平時誰最愛勞動,誰最愛幫助別人、誰最乖等良好行為上,這樣幼兒在努力獲得表揚的過程中,將會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也有助于良好價值觀的形成。
同時,我們現在受“賞識教育”思潮的影響,家長和老師動不動就伸出大拇指說“你真棒”,這種泛濫的表揚也讓孩子容易產生精神上的虛榮,尤其是一些個性好強的孩子,看見別人比自己強,就會受不了。我覺得,針對“攀比風”,最關鍵的還是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我們要幫助他找出優(yōu)點,培養(yǎng)自信心,讓孩子知道他也有讓別人羨慕的地方,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平息他的攀比之心。
“打死孩子”和“被孩子打”都是家庭教育不當的惡果
5月20日下午,浙江一名11歲的小女孩兒因為抄作業(yè)被父親吊打身亡。而5月19號的時候,大眾還在譴責南京地鐵二號線上一個打罵奶奶的小男孩兒的家長。
一個是因為家庭管束招致的暴力,一個是家庭幾乎沒管束招致的罵名,雖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卻反映了兩個家庭同樣的教育理念:簡單粗暴。
正如學校教育是老師和學生雙方的事情一樣,家庭教育也是家長和孩子雙方的事情,需要有家長的成人思維和孩子的純真天性一起參與。但是在上面的兩個案例中,要么是孩子服從于家長,要么是家長服從于孩子,總之孩子與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處于不平等的地位。
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重視程度基本上可以居世界前列,有些人認為這種過分重視是獨生子女增多導致的;其實不然,自古以來,中國父母就很重視孩子的數量和質量。但是重視不代表正確的家庭教育。
在各種文化交互碰撞的今天,可供家長選擇的教育方式也五花八門。有人尊崇傳統(tǒng)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有人效仿西方的“放養(yǎng)式”。但是,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情現狀,教育方式也同樣要經受住所處社會的考量,這些都是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所應該考慮的環(huán)節(jié),只是許多家長卻把這些全部忽略,生搬照抄,只做形式上的“拿來主義”,所以這種教育方式從一開始就是簡單粗暴的。
以德國為例,從前的德國像中國一樣,家庭教育基本上以父母為主。但是今天,大部分的德國家庭卻是選擇了更加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這種民主平等里包含著更多方面的考慮和更多的孩子參與,再融入他們民族一貫的嚴謹性。這種方式值得我們中國的家長去借鑒學習。
對于家庭教育,家家都有不同的理解。然而當今社會,家庭教育需要家長開動腦筋,拋棄“棍棒”教育和無原則溺愛這些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用平等對話的溝通交流方式,結合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美好品德,與孩子一起,把家庭教育的“惡果”扼殺在搖籃中。
孩子被人打,要不要還手
一位媽媽說,她一段時間以來都很苦惱。
孩子4歲半了,在幼兒園小班,和其他孩子相比,入園非常順利,一點也沒有哭鬧,只有一次,接他時晚了幾分鐘,看到別的孩子被爸爸媽媽接走時哭了。
一個月以后,孩子突然開始不愿意入園,而且非常愛掉眼淚。孩子屬于特別乖的那種,基本上沒有大聲哭鬧過,有了委屈會掉眼淚,會哽咽著說話。
問過做幼兒教師的朋友,說孩子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告訴他必須去。
按照朋友說的去做。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開始生病,幾乎每個月一次,每個月至少一個星期去不了幼兒園(以前他很少生?。?,再送去的時候,感覺孩子明顯不愿意,說還想生病。
春天來了,帶孩子去公園玩,見到孩子班的一個小朋友,才無意中知道孩子在幼兒園被別的小孩子欺負。
孩子很知道謙讓,如果有別的孩子和他搶玩具,他總是撒開手,自己則去玩別的。從沒有見過他和別的孩子爭過玩具,也沒有見過他動手打別的孩子,看見過別的孩子向他動手,他總是怯怯站著,從不知道躲閃,打疼了叫媽媽。一次被一個攻擊性很強的孩子抓破了臉,一年多了,膚色也沒有恢復正常,而那個攻擊性很強的孩子后來被媽媽們看到就躲,也一直沒有別的玩伴。
原以為孩子爭執(zhí)是很正常的事,總有一天他會學會面對,最起碼學會躲開,結果并非如此。
問孩子別人打他怎么辦,孩子說:“我告訴老師了,可是老師沒有批評他。他再打我我不和他玩?!卑凑f孩子這樣做是沒有錯的,可問題是打人的孩子繼續(xù)打人,被打的孩子繼續(xù)被打。向媽媽們請教,不太熟悉的孩子媽媽說的方法就是躲開、告訴老師或者不和打人的孩子玩;相熟的媽媽們觀點也相當一致,就是一定要學會還手。一位媽媽說得更甚:“我直接告訴孩子,別人打你你不還手,回家后我再打你。所以孩子從不吃虧,也鍛煉了孩子的好勝心?!?/p>
于是也告訴孩子別人再打你你要還手,你還手了他就不敢打你了。開始幾天,孩子每天還是會說誰誰打他了,告訴老師了,老師沒批評他,問他為什么不還手,孩子就是一副怯怯的樣子。又過了幾天,孩子說:“我還手了,他還打我?!?/p>
沒有一個媽媽聽說孩子被欺負不心疼的,本想告訴孩子繼續(xù)還手的,可又擔心如果真的教會孩子還手了,不知道會不會出來一個先動手打人的孩子。
很多人說,讓孩子還手,就是讓孩子相互傷害。老師一般是不提倡被打的孩子還手的。這個很容易理解。對于老師來說,就是讓事態(tài)盡快平息,如果被打的孩子不還手,那么一般比較好管理,也不容易鬧出大事。
可是,對于孩子呢?有的孩子一直喜歡欺負人,專門找那種不反抗的孩子欺負著玩。這樣的孩子,當然是不喜歡人家還手打他??墒?,長此下去,他又會被嬌慣到什么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