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不是應該給孩子多些包容
發(fā)布時間:2020-11-02 教育孩子筆記 什么是教育筆記 給幼兒講故事 我們是不是應該給孩子多些包容昨天下午放學接了孩子回來,在外面玩了一會,兒子想騎自行車,于是我走回樓下去取自行車,遠遠聽見一女人高聲在叫罵:媽XX,兔兔兒整天吵吵吵,滾回家去……,后面罵的聽不懂的。門口三個孩子,我認得,一個是樓上的小女孩,另兩個是隔壁樓的,都上幼兒園,一個孩子懵懵地望著一樓陽臺上罵人的女人,估計也聽不懂罵什么,但也知道并非善意。那女人五十上下年紀,見有大人來,轉身回到屋里,推上陽臺上的門,還在罵罵咧咧,大概就是因為孩子們在樓下太吵。真是太神經(jīng)了,下午5點多6點多這個時間,一般家庭都是準備晚飯時間,而且很多人是沒有下班回到家的,即使家里有小孩子的,一般這個點也是在外面活動的時候。我了解的是她家沒有小嬰兒的,只有兩個大人,經(jīng)??赐饫龅淖鍪止ぜ庸み@類的東西。
我們樓下地方還算寬敞,進出車輛不多,比較安全,對孩子們來說,也是不錯的活動場地。騎車,打球都活動得開。現(xiàn)在大都還是一個孩子,回家大人也不能全程陪伴,孩子們放學在樓下一起玩耍,總比回家盯電視,玩游戲好的多。孩子玩鬧時間最長也不過兩個多小時,而且不僅僅是在這個樓下,玩一會就跑開了,為什么不能對孩子多點理解和寬容呢,愛吵鬧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玩的時候也不吵不叫,那還是孩子么?你至于對著孩子就這們破口大罵么?
平時在樓道,在餐廳,在公共場合,孩子們吵鬧,我們都有提醒,讓他們知道這是公共的地方,不能大聲吵鬧影響到別人,如果一個孩子,一般都比較聽從,但是兩個,三個孩子在一起瘋玩的時候,四五歲的年齡,你的提醒,立即變成了叛逆的反抗,他們一般悄悄咬下耳朵,然后放肆的來挑釁你的權威,那就是更加大聲的叫。如果親自帶孩子的父母,應該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都會理解一下,即使你去阻止,帶他們離開這個地方,但叫聲已經(jīng)發(fā)出來了。(FANweN.hAo86.cOM 好工具范文網(wǎng))
玩是孩子的天性,自由自在的玩耍,肆無忌憚的笑,一起嘻戲打鬧在我看來都是正常的行為,即使有些吵鬧,有些噪音,但不是在休息的時候,還是對孩子多些包容吧。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過多的包辦、代勞不是愛孩子
下午,小朋友們都相繼搬著小椅子去活動室外休息,室內只有欣儀一個人坐在小椅子上一動也不動。我一邊清理地面衛(wèi)生,一邊提醒欣儀:“欣儀,搬著你的小椅子到外面和小朋友去玩。”欣儀坐在小椅子上沒有動,好像什么事情也沒有發(fā)生過似的。我認為可能欣儀剛入園不久,沒有聽懂我的話,就走到她身邊蹲下來說:“欣儀,搬著你的小椅子到小朋友那里去玩吧。老師一會兒掃完地就去和你玩?!彼龥]有說話,也沒有動,還是坐在小椅子上,眼睛看也不看老師一眼。于是,我心里很納悶,就搬起小椅子遞給欣儀,說:“欣儀是個乖孩子,一定能把椅子搬到外面去?!比欢纼x卻把椅子又放在了地上,把臉扭向旁邊,依然沒有理我。只是神情木然的看了我一眼,沒有任何反應。
我打掃完衛(wèi)生,就幫助欣儀搬著小椅子來到室外,她跟在我身后,來到小朋友中間。其他小朋友在和同伴交流著什么,不時發(fā)出開心的笑聲。然而,只有欣儀一人默默的坐在椅子上。既不和小朋友交流也不回答他人的問話。
休息結束后,小朋友們自己搬著小椅子陸續(xù)回活動室了。我發(fā)現(xiàn):唯有欣儀一人還坐在椅子上一動也不動,我向她招手,她沒有反應;我向她喊話,她既不答應也不過來,仍然坐在椅子上一動也不動。最后我只好請一位小朋友把她領來。“舒雅,請你幫欣儀小朋友搬著小椅子——領她回來,好嗎?”果然,舒雅高高興興的搬著欣儀的小椅子,手里拿著心儀的書包,然而欣儀只在后面慢吞吞的跟著——一言不發(fā)。
后來,通過走訪家長,得知:欣儀的爸爸媽媽外出打工很少回家照顧孩子,是奶奶一手撫養(yǎng)帶大的。在家什么事情都是由奶奶代勞。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欣儀吃飯時需要奶奶把飯、碗等吃飯用具、椅子等一切準備就序,然后等著奶奶喂飯。所有的事情都由奶奶來幫助完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想起此情此景,我的心頭有一種隱隱的痛的感覺;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和茫然失措的感覺;有一種教育缺失的感覺……
通過這件事,我發(fā)現(xiàn):教養(yǎng)孩子要愛孩子,但不能溺愛孩子,一切的包辦、代勞不是愛孩子;相反,是害了孩子;是剝奪了孩子應有的動手能力、獨立能力;結果會導致孩子冷漠、消極、無所適從,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最終,會給孩子以后的成長和發(fā)展造成障礙。
在教養(yǎng)孩子過程中,家長要在工作之余多抽出時間關心、教育孩子;相信孩子有很強的動手能力、獨立能力;適當?shù)姆攀?,多讓孩子參與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來,給孩子充分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在孩子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適時的給予孩子以幫助、引導、鼓勵。相信孩子表現(xiàn)的會越來積極,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能干,越來越棒!
孩子不是我們手中的風箏
孩子不是我們手中的風箏
前幾天有位朋友送了一套“樂高”的玩具給lulu。之前一直覺得lulu玩樂高還早了點。但這次lulu看到后很感興趣,于是決定陪他一起玩。
1、完成一輛摩托車
這輛摩托車的拼裝并不復雜。我讓lulu幫忙找零件,由我來組裝。主要是想讓他學會看圖紙。
2、完成一輛小汽車
這輛小汽車是在第二天完成的。由于第一天摩托車進程十分順利,lulu很有興趣。這次我鼓勵他自己拼。他的小手還是很不聽使喚的,我在旁邊主要是指導和幫忙。但在幫了幾次忙之后lulu很自然地在我伸手的時候放棄了自己的努力。
3、完成大汽車
這部汽車是整套玩具中最復雜的一個,開頭我還是讓lulu嘗試但由于復雜,在多次的失敗之后他對拼裝不再那么有興趣了。為了保持他對樂高的興趣我們打算以我們組裝、lulu幫忙的方式,用一個晚上的時間拼好了。之后用這3輛車玩了很久的“警察抓小偷”的游戲。lulu重新有了興趣。
4、完成“戰(zhàn)士”
今天帶lulu去反斗城,lulu對樂高中的“戰(zhàn)士”系列產(chǎn)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雖然這套玩具適合的人群是6~16歲的孩子,在他的堅持和旁邊銷售小姐的蠱惑下我們還是買下來了。但我們和lulu的約定是“要自己拼裝起來,如果需要的話可以叫爸爸媽媽幫幫忙”。晚飯后lulu很認真地開始了他的工作。我們僅僅在旁邊作一些必要的指導,不斷地提醒了自己“動口不動手”“鼓勵+鼓掌”。漸漸地,lulu要我們幫忙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有時甚至還會因為我們的“幫忙”而生氣。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lulu用自己的堅持完成了所有的步驟,同時他也品嘗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成功的驕傲”---而這恰恰是我們無法給與他們的。
從這里我們看到了lulu的堅持和他的潛力。我們往往把他們當成是小孩子,在不經(jīng)意間他們長大了,可以去完成很多我們無法想象的事情。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放開我們的手,讓他們成為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小鷹,而不是我們手中的風箏。
孩子交往出現(xiàn)問題時,家長怎么做
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處于發(fā)展過程之中,當他們在交往中出現(xiàn)問題時,要用孩子的方式而不是成人的方式去解決。成人常常會用所謂“成熟”的方式去干預兒童的朋友圈規(guī)則。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成人的“吃虧理論”,另一個是成人的“自我強大理論”。成人怕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吃虧”而變得“窩囊”,于是當孩子遇到人際矛盾與沖突時稍有不快,成人就急于去安慰孩子,替孩子做主,甚至要為孩子“打抱不平”“討回公道”。長此以往,孩子越來越依靠大人,結果很可能會變得膽怯、不自信,甚至“窩囊”。
有的家長則用“自我強大理論”來回避孩子在交往過程中遇到的煩惱,教育孩子只有把自己變得優(yōu)秀與強大,才能讓同伴服氣,因而減少與同伴交往的機會,獨自增強自己的其他本領,等有朝一日讓大家對自己“刮目相看”。但是兒童的朋友圈恰恰不是這樣的。他們建立朋友圈的主要規(guī)則是“有趣”,也就是說相處帶來輕松與快樂,就可以成為好朋友。這個“有趣”也許是孩子的新玩具有趣,吸引了很多小朋友,但是到了4歲以后,孩子越來越靠自己的個性特點和交往能力給人帶來快樂,而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孩子,錯的是我們……
小學生都懂,蜜蜂是人類的朋友。因為蜜蜂的工作是傳授花粉,而90%的果樹是靠蜜蜂授粉的,若沒有了蜜蜂,果樹授不了粉,也就結不了果實;而如果花柱授粉不均,果實長大后,更是大多會長成歪瓜裂棗。
這就好像孩子的成長一樣。一個孩子,從出生時的一張白紙,到成長為一個完美的人,和一顆完美的果實的生長路徑很一致。
最近遇到了不少和孩子有關的事。上周三,我參加了一個在莞城舉辦的留守兒童的夏令營開營儀式,開營前,有工作人員在舞臺上指導臺下的小朋友們彩排,彩排的主要內容是鼓掌和起立。
你可能奇怪了,鼓掌和起立誰不會啊,為什么還要彩排?可是再結合實際想一下,您就會發(fā)現(xiàn)這并不難“理解”。當下在社會上,凡是舉辦活動,最不能缺的便是領導。
而領導來了,最不能缺的是什么?是鮮花和掌聲。自從“”頒布后,“鮮花”這個東西已因帶了“奢侈品”的性質而很少出現(xiàn)在會場上了,但“掌聲”則作為樸素且安全的會場必需品被保留下來。且正因其又樸素又安全,所以還被大張旗鼓地發(fā)揚光大起來。于是,“領導”出場時,掌聲整不整齊、熱不熱烈,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也是工作人員為什么要把鼓掌這事都要事先彩排的原因。
搞明白了之后,你會想到:這不就是形式主義嘛!對,這就是形式主義,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被某些成人灌輸了形式主義的觀念。
還有一個事,發(fā)生在上周五。我們有一個“圓夢計劃”,就是幫助困難家庭的留守兒童完成心愿。那天去采訪了一個11歲的小朋友,母親說孩子屬于留守兒童,而小朋友卻當場反駁:“我一直跟你住在一起,怎么成了‘候鳥’了呢?”她母親急了:“你怎么不是‘候鳥’啊,你1歲以前在老家住過一段時間的?!碧煺鏌o邪的小朋友只能很無奈地說:“你說是就是吧?!?/p>
家長為了得到資助,在孩子面前公然撒謊,我不知能否說這是善意的謊言,但這事看起來著實讓人痛心,11歲,心智尚未成熟,要知道,這時候耳濡目染的效果是巨大的。
不由想起了教育,如果說孩子是果實,那教育便是那勤勞的小蜜蜂,是孩子結出完美果實的最基本的保證。
狹義上的教育指的是在課堂上受到的教育,廣義上來講,則凡是能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
孩子剛生出來,是一張白紙,周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論是言傳還是身教,都屬于教育的范疇,這所有的一切都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性格、習慣、行動。
在西方,教育一詞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義為“引出”或“導出”。從詞源上說,西方的“教育”一詞是內發(fā)之意,強調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地引發(fā)出來。
假若上述的排練為領導鼓掌、母親在孩子面前撒謊等都在孩子面前不斷地影響著他們,那么長此以往,孩子所固有或潛在的素質也會被引發(fā)出來,那時候,鼓掌則成了麻痹孩子的一個動作,不誠實恐怕也會成為他們未來的習慣之一。
上周,同樣因為“圓夢計劃”,同事曾經(jīng)采訪過一個女子,她被丈夫拋棄,5歲的女兒由她一個人拉扯長大。母女倆經(jīng)常被人欺負,絕望之際,女子上樓準備跳樓自殺。當她抱著女兒站在天臺上準備往下跳的時候,女兒問她:“媽媽,我做錯什么了嗎?”
我沒有見過那個小孩,但此時此刻,我只想說:孩子,你沒做錯什么,錯的,是我們……
我們是不是在細節(jié)中侵犯孩子的權利?
在幼兒園的一日常規(guī)中,教師應該把尊重、寬容、人道、公平等倫理責任灑到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把關愛、理解、欣賞、耐心等倫理情意鐫刻在每一個幼兒的童年里,讓幼兒園的每一個教育細節(jié)都合乎倫理規(guī)范。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常常由許多細節(jié)看到幼兒園缺少對幼兒的尊重。
用編號代替幼兒姓名
小班的集體教學時間,教師拿著花名冊進行人數(shù)點到。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教師用點名冊上幼兒對應的編號取代了他們的姓名。教師每叫到一個數(shù)字,幼兒就會舉手,要是叫到的數(shù)字沒有得到回應,教師就用筆在紙上標記。
午餐時間,保育員把飯菜盛好放在了桌上,教師為了讓午餐環(huán)節(jié)更有秩序,采用的是根據(jù)花名冊的順序讓幼兒分批入座的形式。被叫到對應編號的幼兒搬起小凳子坐到指定的桌子進餐。編號在前面的幼兒聽到自己的號碼開心地站起來,但是編號排在后面的幼兒被叫到時臉上明顯表現(xiàn)出不高興的神情,垂頭喪氣地走到了桌子旁坐下。
這種現(xiàn)象在幼兒園很普遍,師幼日常交流中用編號取代幼兒的姓名,沒有充分地尊重幼兒,沒有真正地踐行“以幼兒為本”的理念。為了節(jié)省時間和保持一個好的秩序,教師用隨處可見的數(shù)字編號來命名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幼兒,這不利于他們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識的建立和鞏固。
名字是幼兒自我概念的最好呈現(xiàn),它是編號和代號取代不了的重要標志。名字象征著個體的尊嚴,正如馬斯洛說的,“記住學生的名字就是對他們人格的尊重,是對他們作為班級成員的肯定和認可”,幼兒期待聽見自己的名字從教師和同伴的口中說出,這是自尊的一種表現(xiàn)。教師持有的教育觀和兒童觀會深深影響其教育行為,我們知道幼兒園教師的專業(yè)倫理把“尊重”二字置于一個極高的位置,教師應該無條件地尊重幼兒,保證幼兒權利最大化。因此在幼教實踐中應杜絕此類用編號代替幼兒姓名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每一個教育場合說出幼兒的名字是在尊重幼兒的過程中一個簡單而又重要的開始。
午餐環(huán)節(jié)不許幼兒說話
午餐時,教師除了會介紹當天的菜肴搭配,監(jiān)督幼兒養(yǎng)成不挑食的好習慣,鼓勵幼兒愛惜糧食,幫助個別幼兒進餐,還會提出一條進餐規(guī)則,那就是吃飯時不允許幼兒說話。老師多半喜歡用“快吃,不聊天”“再聊天就吃不完了”“不許說話,聊天的人多吃一碗”等來鼓勵幼兒專心吃飯,約束幼兒養(yǎng)成吃飯不說話的習慣。
“食不言”成為大多數(shù)幼兒園進餐環(huán)節(jié)中一條或明或暗的規(guī)定,它暗示幼兒趕緊吃飯、快快吃飯,這不僅壓抑了幼兒說話的權利,還阻隔了幼兒之間的交流行為,帶有明顯的強制性。吃得快的孩子被允許自由活動,這導致幼兒形成錯誤觀念,即吃飯是阻礙自由活動的負擔,吃得越快越好。一些幼兒為了能夠自由活動,囫圇吞棗式地把飯吃完,而教師卻只關注吃得慢的幼兒,不去擔憂那些吃飯過快的幼兒是否會因為速度影響他們的消化吸收。在一種壓抑的氛圍中進食,可能會引起幼兒對吃飯活動的反感和食欲不振,甚至會造成厭食、畏食情緒。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齊克森默海的研究表明,在飲食的過程中,人們心情愉快可以讓思維保持活躍狀態(tài),樂于接納新想法,富于創(chuàng)造性和聯(lián)想力?;诖?,教師應該構建和諧的進餐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尊重幼兒的說話權利,與幼兒一起進餐以樹立科學進餐的榜樣。讓幼兒邊吃邊聊,不僅可以體驗進餐的愉快,有助于增進食欲,還可以為幼兒多方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剝奪幼兒的公開課參與權
中班的幼兒正在老師的帶領下參加戶外活動,隔壁班的老師過來挑選幾個小朋友參加公開課。老師就對小朋友們說:“誰想去上公開課???”有25個小朋友舉起了手,可公開課只要從這個班挑選15個,老師就對小朋友們說:“摸到頭的小朋友可以去參加公開課?!边@樣,這個班級里就有10個小朋友失去了參加公開課的資格和機會。而且,教師不是隨機抽取幼兒,被摸到頭的幼兒大多是教師認為乖巧、聰明、會配合老師的。
老師在挑選幼兒上公開課時,已經(jīng)給幼兒貼上了標簽,那些“聽話、能干、機靈”的幼兒是優(yōu)秀的,而那些“調皮的、多動的、能力差”的幼兒是不優(yōu)秀的。在老師們看來,如果讓所有的小朋友去上公開課,那些不優(yōu)秀的幼兒也許會在上課時給老師帶來麻煩,讓公開課的效果大打折扣,還可能會影響班級幼兒的整體水平甚至是幼兒園的聲譽。如果僅僅本著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的目的,一些幼兒可能在幼兒園永遠無緣公開課。幼兒教師的做法,剝奪了一些幼兒和其他幼兒接受同等教育和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傷害了幼兒的情感,不利于幼兒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幼教工作者有什么樣的兒童觀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在教育觀的指導下就會產(chǎn)生對應的教育行為。每個幼兒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教師對每個孩子應該一視同仁,公平地對待每個幼兒,使幼兒在公平的氛圍中健康成長。公開課的呈現(xiàn)不僅要向上級或者同行公開教師們高效傳授知識的教學技能,關注和重視每一個幼兒的專業(yè)情意,還有就是公開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水平,公開教育教學活動是否合乎倫理規(guī)范。
替換幼兒的回答
上午10點,某幼兒園的中班的語言教學公開課,主題是用什么方法制服兇惡的老虎。教師和藹地問幼兒:“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大老虎趕走呢?”有一個幼兒舉手說:“用五指山把它壓死?!苯處燑c頭:“對呀,我們可以用石頭,請坐!”緊接著教師在教學板上呈現(xiàn)出之前準備好的石頭該案例中的教師可能因為上公開課比較緊張,想要把準備的材料全部使用上,于是會將貼近標準(石頭)的幼兒回答(五指山)直接換成預設的答案。
但是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師沒有尊重幼兒的想法和表達,將其回答直接偷換掉,這帶來的后果可能有:幼兒覺得因為自己回答錯了,老師才把答案換掉,自信心嚴重受挫;幼兒看到自己動腦筋想出的答案被老師無視,自尊心受到打擊,等等。這一小小舉動不僅傷害了師幼之間的感情,降低了師幼言語互動的質量,削弱他們參加集體教學的積極性,限制幼兒思維的發(fā)展,甚至還可能會抹殺幼兒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識。
千篇一律的表揚
賞識教育有其重要價值,但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幼兒園教師的表揚非常不具體,方式單一固定,沒有針對每一個幼兒和具體的行為。以案例中的表揚句子為例,“很棒”等這些詞語都是比較空洞、簡單、單調的。每個幼兒的個性特點、發(fā)展狀況和能力水平都有差異,教師如果采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評價和表揚每一個幼兒,結果不僅不會讓他們產(chǎn)生滿滿的自信自尊,反而會降低部分幼兒的積極性。千篇一律的表揚是有害處的,再加上有些教師對那幾句話不斷地進行重復,幼兒從中感受不到任何的成就感和愉悅感,他們甚至會覺得老師在說謊騙人。
現(xiàn)在賞識教育在幼兒園逐漸得到普及,越來越多的教師會用鼓勵和表揚代替批評,這種現(xiàn)象固然好,因為表揚是對他人的優(yōu)點、長處、正向行為給予肯定的評價和贊賞,可以讓幼兒產(chǎn)生自信、自尊和愉悅感。但是,在表揚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個性特點,聯(lián)系他們的具體行為,將關愛、呵護和理解落實到每一個幼兒身上。
“孩子們是我們的老師”
今天,我們怎樣培育孩子?專家說:“交流要平等”,家長說:“孩子是我們的老師”,學生說:“我們想讓爸爸媽媽真正理解我們”。我們把其中的典型觀點呈現(xiàn)給大家!
來自網(wǎng)友的聲音
“孩子們是我們的老師”
“看了《今天,我們怎樣培育孩子?》的報道,我很受觸動,我覺得孩子們是我們的老師?!币晃痪W(wǎng)友認真地說?,F(xiàn)在,他每天都要陪孩子做功課到晚上九點,他說:“一些道理作為家長我們都懂得,我想讓孩子快樂成長,有時候看到孩子那么多課本、課外讀物,也覺得挺心疼的。但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很少,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只能加大他的壓力?!?/p>
孩子們提出的問題,有家長的原因,也有評價體制的原因。他給記者講述了自己看到的一件事:很多家長帶孩子去專業(yè)機構測智商,不是他們想去,是學校讓他們去,因為孩子的智商如果低于平均值,這個孩子的平時成績就不用計入學校的總評分表?!斑@對孩子多么殘忍,但是很多家長沒有選擇?!?/p>
另一位網(wǎng)友工作很忙,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他寫道:“看到孩子的來信,我覺得臉上熱辣辣的,孩子們提的觀點特別有針對性”。自己和愛人工作壓力大,有時候難免發(fā)泄到孩子身上。但是,以前的自己從來不覺得做錯了,總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越打越聽話”?!艾F(xiàn)在孩子倒是聽話了,但是變得很膽怯,有一次中考結束,孩子一直到晚上12點都沒有回家,因為成績不好,怕挨打?!敝钡侥菚r,才覺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孩子們的信里提到的每條我覺得自己都犯過,一味的指責孩子,從沒有從孩子的角度想過,我以為,指責就是教育,打罵是對他好,還老是告訴他“我為什么不打罵陌生人,因為我是為你著想”,孩子的成績卻每況愈下??戳诉@封信,我覺得孩子們是獨立的人,不是家長的附屬品,我要好好和孩子溝通。我想,正如《光明日報》的報道,“今天,我們怎樣培育孩子”是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好好深思的問題。
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愛他是應該的
你每天都給孩子準備豐盛的早餐,然后叫孩子起床上學,一年200多天都是如此,有一天,你突然病了,沒有做早餐,沒有及時叫孩子起床,孩子就對你發(fā)脾氣,說你不稱職,不是一個好媽媽,你一定會覺得很委屈?為什么我做了200多天,就一天沒做好,孩子就不理解呢?太不公平了。
是的!你的確做得很好,就是因為做得太好了,孩子把你對他的愛當成應該,當成習以為常,所以,當你哪一天做不好時,就會對你非常不滿。
中國的父母比較內斂,不善于表達,對孩子的愛往往是通過行動默默地奉獻,總以為自己的辛苦付出,孩子會理解,但事實可能并不是如此。
我的堂叔背負了二十多萬的債務給兒子買了房,買了家具,房子的名字是兒子的,可當兒子看到父母買的家具時,卻非常不滿,因為在這個三居室里,他心里根本沒想過給父母留一間,想著做一個健身房,買跑步機放在里面,想著做一個書房,然后留著一間,將來和女朋友結婚用。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不是掏心掏肝地對孩子,孩子也會這樣對你,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一是要講給孩子聽,二是讓孩子適當吃苦,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愛他是應該的,要讓他明白愛是相互的,你想讓別人愛你,你也必須要付出愛。
孩子夸多了不是好事
“現(xiàn)在一聽到父母夸我,就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眲偵细咧械男≤姡ɑ┱f,“他們逢人就夸我優(yōu)秀。小時候,我還為此自豪,可現(xiàn)在我最煩的就是聽見他們夸我?!苯鼇恚瑸榱瞬蛔尭改冈倌盟乓?,小軍考試時甚至故意把題做錯。
小軍的苦惱,凸顯了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軌跡。當他們還是懵懂頑童的時候,自我意識尚未形成,對家長的依賴心理極強。他們常會問父母“我這樣行嗎?”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父母是至高無上的,受到家長的贊許是令人無比欣慰的。但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心理就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首先,獨立意識開始萌發(fā),他們期望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真正體現(xiàn)自身價值的東西。自身價值實現(xiàn)后,例如,取得了好成績,他們更愿意獨自品嘗勝利的滋味。如果父母頻繁地向別人夸耀自己的孩子,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的私人空間遭到了入侵。于是,許多孩子選擇了與家長的意愿背道而馳的做法來表達自己“爭取獨立”的意志。
其次,在青春期的孩子看來,他們爭取好成績只是為了贏得一份驕傲,而不附帶任何其他的意義。如果這些成績總被父母掛在嘴邊,孩子就會認為這份令他們驕傲的財富已經(jīng)失去了本來的價值,變成了被父母炫耀的資本。一位中學生曾對我說:“我寧愿做餐桌上的一只碗,也不想當家里多寶格里被夸耀的擺設……”于是,任何評價一旦與父母的虛榮掛上鉤,立刻就成為他們“逆反”的對象,個別孩子甚至表現(xiàn)得像小軍那樣“不通情理”。
雖然,夸獎本身是家長與孩子情感互動的極好方式,但也要講究策略。首先,當孩子表現(xiàn)良好時,家長一定不要吝惜贊許的言語,應該及時給予他們最真誠的表揚。這樣,孩子會不斷重復這種良性行為。當然,家長不要僅僅拿過去的事情夸獎孩子,那會使他們對當前行為產(chǎn)生不良的認知。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切忌在他人面前無休止地夸獎孩子,這難免有炫耀之嫌,也會激活青春期孩子的逆反情緒。
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么,該不該打?
現(xiàn)代的父母,尤其是狼爸虎媽,總是喜歡打孩子,認為棍棒下能教育出優(yōu)秀的孩子。但教育專家認為,毆打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而且有些孩子由于天生敏感或自身原因,一旦毆打會影響身心健康。
經(jīng)常打罵孩子有危害:
1、孩子變得懦弱
如果孩子經(jīng)常被父母打罵,時間一長,孩子見到父母就會立刻產(chǎn)生恐懼心理,繼而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只得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2、孩子感到孤獨
經(jīng)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他們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這種孩子往往不愿意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僻、難以接近。
3、孩子逐漸學會說謊
有的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做錯事就打罵。孩子為了避免承受皮肉之苦,往往會對父母說謊,避免受到責罰。因為騙過一次,就可減少一次“災難”。這種強化作用使得孩子的說謊變得習以為常,構成惡性循環(huán)。
4、孩子變得暴力、暴躁
父母打孩子絕對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會是對孩子的一種個性壓抑,尤其是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弱者要服從于強者,暴力可以解決問題。經(jīng)常挨打的孩子會變得脾氣暴躁,心驚膽戰(zhàn),產(chǎn)生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不滿的情緒。
這六類孩子萬萬不能打:
與父母關系不好的孩子。越打越疏遠,越打越逆反,這種無效行為寧可不做。
孩子已經(jīng)受到很大的挫折和委屈。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有限,雪上加霜的事千萬別干。
過于內向的孩子。這種孩子天性敏感,處理應激能力有限,什么事都掖在心里,外表看不出來,打會加重孩子的壓抑。
屬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打。如有關孩子選擇愛好、社交、友情等,尊重孩子的權利,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
青春期前后的女孩子不能打。女孩需要更強的自尊心,她們長成后遇到的社會壓力會比男孩子大。女孩被打容易形成一種受虐傾向,以為打是一種被愛和被關懷,結果會無意識地鼓勵丈夫的暴力。
打后還要讓孩子自我檢討的事不要做。孩子被打以后相當一段時間一般都很窩火,可以讓孩子表達他的不滿,讓他有個心理的緩沖。這個時候強迫他認錯,等于逼迫他撒謊做假,加重他的心理創(chuàng)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