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交流應該多聽少說
發(fā)布時間:2020-07-29 聽幼兒故事 幼兒聽故事 教育孩子筆記許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都是自己說讓孩子聽。其實,這樣的交流,家長不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與感受。家長應該多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多讓孩子說,而自己則應多聽少說。
多聽少說,是與孩子溝通中重要的一環(huán)。就算孩子真犯了錯誤,父母也要靜下心來,聽孩子說出原因。
當孩子再現(xiàn)問題時,父母首先要了解真相。方法之一,就是積極聆聽,以嶼與認同的態(tài)度,站在孩子的立場,讓他心情傾訴,不要打斷孩子說話,加插自己的意見與批評,否則,對孩子而言,交流對孩子來說根本就是無用的。專心傾聽是父母的主要責任,孩子心中的感受得以抒發(fā)后,他的煩惱自然會消失一大半。
大耳朵、小嘴巴是最受孩子歡迎的。當孩子有話要對你說的時候,盡管十分忙碌,也不要說:“你看不見我正忙著?等一下再說吧!”不然的話
,當你有空想傾聽孩子說話時,孩子可能已經失去再說的興趣了,因此,當孩子想向你說話時,你必須立刻放下手頭的工作,誠懇而溫柔地蹲下來,細心傾聽孩子的訴說?!網wW.dsbJ1.CoM 讀書筆記吧】
當孩子功課上有難題時,父母不要馬上指出他的錯處或教導他正確的方法,也不要不時插嘴追問孩子。多聽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感受,不但可幸與孩子的感情,也可以讓孩子明白,當遇到任何煩惱時,回到家里都會得到爹媽的體諒與支持,這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當然,孩子與更愿意在這種安全感中多與父母交談和溝通,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都傾訴給父母。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父母應該怎樣與孩子進行交流
父母應該怎樣與孩子進行交流
一個秘訣:就是把自己也變成孩子
父母是否擁有一顆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拋開“大人”、“父母”等身份。當你接納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納你。
第二個秘訣:和孩子密切相處
要了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觸,從他們的語言及行為中了解他們的想法,喜好、內在需要。
第三個秘訣: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tài)度
現(xiàn)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著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很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孩子感覺與父母溝通不舒服,代溝必然越來越深。
第四個秘訣:體會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他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父母卻只是一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系,堅強一點”,“這沒什么好難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父母說:“你很難過吧?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毕嘈艜薪厝徊煌男Ч?。
第五個秘訣:了解孩子的發(fā)展程度
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
第六個秘訣:回答孩子的問話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奔偃缒阒篮⒆拥恼嬲康?,就可以說:“是??!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
此外,對于孩子所提的知識性問題,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帶著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樣,孩子以后不論碰到什么問題,都會主動向父母詢問。
第七個秘訣: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限你在五秒鐘內……”、“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應該……”,“你真笨”、“你好環(huán)”、“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第八個秘訣: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
這樣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fā)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為什么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問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孩子。
第九個秘訣: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
親子對談的題材,往往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yǎng)孩子一顆敏銳、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林林總總,都可以為談話的素材,孩子的觀察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
在聆聽中與孩子交流
作為家長要想深入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就要在與孩子說話的時候,認真地聆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深入地了解一下孩子的出發(fā)點。聽孩子說話對父母來說并不困難,但是要做到不僅僅是給孩子一只耳朵,而是認認真真聆聽孩子說話,并把他的話放在心上,就不那么容易了。有的人也許會說,“我是想聽他的談話的,可是,我的孩子從來不想同我談。”幾乎每一位父母都有類似的體驗,在向孩子問了一大串問題之后,得到的回答往往只是簡單的“是”或者“不是”。孩子不愿多談,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仔細思想一下,其實原因并不在孩子,而在父母,是做父母的并沒有認真地和誠心地聆聽孩子談話的結果。
讓我們來看一個普通的例子。珍珍13歲時,有一天她告訴媽媽,她“愛”上一個男孩,并且要跟他結婚。母親用略帶嘲笑的眼神聽女兒敘述,似乎是聽童話故事。但是珍珍講得很認真,她把自己的“愛情”第一次講給她最親近、最信賴的人聽。然而有一天放學回家時,她卻聽到母親正和一位朋友在電話中談到她:“你猜我家發(fā)生生了什么事?珍珍告訴我她在戀愛了,她認定那個男孩就是‘白馬王子’,你說好不好玩?”不管這位母親怎樣看這件事,實際上她傷害了珍珍。對母親來說,這件事不過是很好玩;但對13歲的珍珍來說,這絕對是一件嚴肅認真的事。如果以后珍珍再有類似的感情經歷,她肯定不愿跟媽媽說了,因為她母親沒有尊重她的隱私和感情。
父母應該回想一下,當自己十幾歲時,喜歡上了某個異性同學,考試考砸了,跟要好的朋友鬧了別扭......這些在孩子狹小的內心世界里可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呢!父母在試著理解這些事情對兒女的重要性時,也就學會了對子女的尊重和翔。你也許聽過這樣的抱怨:“哎呀,爸爸,您這么落伍?!钡拇_,許多父母無法跟上90年代孩子的想法。做父母的常常會想:“我小時候不也這么過來的嗎?”但是這種想法可幫不上什么忙。父母如果要表達對子女的愛和尊重,就必須認真嘗試進入青少年的世界。比如當孩子回家談起在學校跟同學、老師之間發(fā)生的什么事時,你首先要認真地聽進去,不要心不在焉地做別的事情,然后用正確的思想引導孩子。在交談時,你不能以一位高高在上的長者身份,而應該扮演一個孩子最要好的朋友的角色,以一個孩子的口吻,在與孩子交流、商討甚至建設性的爭執(zhí)中與孩子一起成長。
經驗交流:男孩應該這樣養(yǎng)!
男孩和女孩在養(yǎng)育方面有很多共同之處,比如:讓孩子學會做人,正直、有愛心、同情心、懂得感恩、知道分享;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讓孩子自信、堅強;培養(yǎng)孩子學習、生活、運動等良好行為習慣。但由于荷爾蒙睪丸素、血清素、扁桃體等生理方面的極大不同,造成男、女孩行為習慣的天壤之別。
雄性睪丸素猶如賦予男孩大腦力量的“汽油”,對年幼的男孩行為起到積極促進作用。所以男孩對賽車、航行、爬山、槍械、打斗等特別感興趣。影響人行為的另一種荷爾蒙血清素做為“神經傳送器”其作用尤如“汽車腳踏板”,主要是降低速度,幫助人掌握方向,女孩身體擁有的血清素肯定比男孩多。扁挑體則是大腦中的“情感電腦”,男性的扁挑體比女性要大,所以男孩比女孩更容易發(fā)作、發(fā)脾氣。男性神經生理學的這三個重要因素一起決定了男孩的氣質。男孩喜歡的玩具大都是汽車、坦克、飛機、手槍、步槍沖鋒槍、變形機器人、奧特曼、金箍棒、大刀長劍等。男孩喜歡玩的游戲就是打斗、攀爬、摔跤、捉迷藏、游泳、輪滑等。男孩喜歡的動畫片多是《西游記》、《哪吒》、《變形金鋼》、《奧特曼》等。
既然男孩和女孩在生理及心理方面有如此大的差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指導并伴其健康成長呢?
1.教會孩子做人。
正直、愛心、同情心、孝敬長輩、感恩、分享等,都是孩子學做人的準則。說起來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卻不簡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有什么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孩子的言談舉止絕對能反映父母的精神面貌。平時我們父母怎么做,耳濡目染,孩子們自然也就學會了,言教不如身教。小蟋蟀的爺爺在他出生之前突發(fā)腦出血癱瘓,為了挽救老人家的生命,并贏得最佳治療時間,我暫時置馬上臨產的蟋蟀母子倆不顧,回老家在醫(yī)院守護老父親十多天。在兒子未出滿月時,我又把蟋蟀爺爺接到北京進行中醫(yī)治療。奔波于北京與山東之間,盡孝敬父母之薄力。相信自己的行為會在小蟋蟀幼小的心靈產生積極的影響。幼兒階段培養(yǎng)孩子的同情心與分享體驗十分重要,但也比較困難。孩子的自我意識比較強,再加上獨生子一個難免有些“獨”,做父母的要學會掌握技巧,積極引導。相信我們的孩子都能成為能夠分享、并不自私的好孩子??傊?,做人很關鍵,萬萬不能讓孩子從小人格“缺鈣”。
2.培養(yǎng)有氣質、個性剛毅的男孩,重點加強意志品質與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窮養(yǎng)兒富養(yǎng)女”說得就是要有意識地讓男孩吃點苦、受點罪?!案F什么不能窮教育,富什么也要苦孩子”,尤其是男孩。現(xiàn)在家家都是獨生子,幾代、一群人把一個孩子視如掌上明珠,萬寵加于一身,溺愛讓孩子們嬌氣十足。如果父母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并在生活中時刻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那么男孩就會滑向“女性化”邊緣。勇敢、冒險、自強自立是小小男子漢的特質。不要怕孩子頑皮、折騰;不要擔心孩子小不能吃苦;在困難時期、當孩子還能“挺住”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心疼幫忙,鍛煉孩子的意志品質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從小經常會遇到挫折與困難,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們提高“抗壓”能力。爬山、游泳、輪滑等體育運動都能提供極好的鍛煉機會。男孩就應該比女孩多吃苦、折騰,“自古富貴多淑女,從來紈绔少偉男”。
3.正確引導、幫孩子登上自信的塔尖
父母應該多給女孩關心,多給男孩信心。男孩比起女孩來更自信、大膽、容易沖動,因此平時對男孩自信的要求應該清晰、干脆,直截了當,男孩對暗示沒有什么反應。由于性格原因,小蟋蟀行為比較謹慎。遇事不如性格外向的孩子自信。我的辦法就是多引導、常鼓勵。引導可以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有效跨越自卑心理。比如:對于比較激烈的輪滑、蕩秋千、游泳等運動,兒子開始有些害怕。此時我并非急于求成,而是循循善誘,幫助孩子先接觸并一點喜歡感興趣,慢慢建立自信心。游戲心態(tài)會讓孩子輕松介入,當他真正融入運動之中體驗幸福的時候,我會樹起大拇指夸獎兒子“你真棒”!用信任激勵孩子獨立成長。在自信心方面,平常的心態(tài)很關鍵。
4.放手讓孩子獨立去做,放心讓孩子獨立成長
在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愛,都是為了聚合。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這種愛,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獨立不是父母狠心,而是對孩子更高級別的愛。
首先生活要獨立。能自己走路絕對不能天天抱著慣孩子,上幼兒園之后必須讓孩子自己堅持獨立進食、自己穿衣脫鞋。放手讓孩子自己學著做,萬萬不能看孩子自己干費勁而插手幫忙,那才是真正的害孩子。常言說“靠人種地滿地草,靠人盛飯一碗湯”。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老子不是好漢。這是教育家陶行知老人的名言。每一位家長是不是都應該銘刻在心,并對自己的孩子提出要求呢?
獨立思考比起生活獨立更關鍵。允許男孩有自己的思想,那怕是奇思妙想。獨立思考是一種習慣,這種能力的培訓與提高需要父母具備極高的“智商”與“情商”引導。
獨立還體現(xiàn)在具備自我保護意識上?;馂摹⒌卣?、雷擊、創(chuàng)傷、野外辨別方向、交通等人為與自然災害時時伴隨在我們生活周圍。從小就應該告訴孩子們如何應對突發(fā)事件,并教給他們一些避難與生存技巧。有了自我保護意識,才能更好地獨立生存。
5.學習是男孩有作為的力量源泉
比起女孩來,男孩更淘氣坐不住。所以家有小兒的父母應該重點培養(yǎng)孩子的讀書習慣、專注力提高。學習比較枯燥,如果生生讓男孩子坐下來一本正經的看書學習,結果只能以失敗告終。不妨我們用另一種游戲的方式,激發(fā)男孩子的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學習進步。在認知與思維能力等的提升方面,我對小蟋蟀大多采取游戲的方式。這樣不僅使兒子興趣大增,而且效果極佳。男孩的學習有自己的偏好與側重點,男性一般在數學、自然科學、空間關系、邏輯推理方面要優(yōu)于女性。所以我們不妨從小有意識地在這些方面給孩子多一些引導,也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從小培養(yǎng)“社會人”,優(yōu)秀的社交能力成就未來
千萬不要把孩子不當“人”看!這個“人”就是獨立的人、“社會人”。社會交往是孩子們的必修課,因此我們一定要有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社交能力。在社交方面男孩比女孩有天然的優(yōu)勢,大多女孩比較害羞,而男孩就大方活潑的多。女孩的美體現(xiàn)在“態(tài)”,而男孩體現(xiàn)的是“氣概”。這種“氣概”是“豪氣”而不是“匪氣”。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小兒初長期“幫助”他們把好社會交往關。
7.把解決矛盾的責任與權利交給孩子。
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難免會發(fā)生“沖突”與矛盾,家長萬萬不能做為法官進行評判,只要不會出現(xiàn)嚴重意外,最好做為旁觀者,把解決矛盾的責任與權利統(tǒng)統(tǒng)交給孩子,讓孩子們自己解決矛盾。萬萬不能因包辦而讓孩子失去社會實踐的機會。
8.掌握人際交往技巧、學會傾聽。
“昔孟母,擇鄰處”,擇友自古有之,可見在社會交往方面結交好朋友多么重要。耳濡目染,與什么樣的孩子相處,就會學習什么樣的社交技巧與習慣。
男孩性格特征重點體現(xiàn)在五方面:自信心、熱情、同情心、靈活性、希望。父親在男孩的培養(yǎng)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男孩5歲以前戀母;5歲以后戀父。母親生育了男孩;父親造就了男孩。既然如此,希望家有男兒的爸爸們,為了那個“尚在接受培訓的男人”能夠健康成長為男子漢而一起努力吧!
育兒心得:我們應該給孩子多少尊重
育兒心得:我們應該給孩子多少尊重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孩子開始對我的說話以及教育方式有了偏見。剛剛五歲的他,總是在與我意見相悖時候,發(fā)脾氣、摔東西、還有就是頂撞我。開始,我以為就是一個孩子脾氣,不能慣他,不能由著他。但當我一味地去阻止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他的脾氣隨著我的教育而有增無減。甚至他會拿出我曾經說過的教育他的話,來反過來教育我。
猛然間,我才明白,原來,我給他的尊重太少了。
孩子從小就有自尊心,只是家長在一味地灌輸家長作風,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變化。隨著他們說話詞匯量的增加,他們的逆反心理作祟,對我們的反駁越來越有力度,如果在這個時候,還一味地去用家長作風貫徹教育的話,我想,所謂的“代溝”時代會提前到來。
我們給他們的尊重是必要的,但給多少尊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孩子個體差異,會讓家長們有不同的意見,我想,這也是這個度難把握的原因之一吧。像我的孩子,對他的尊重要有一個切實的度,稍微有一點把握不好,他就會覺得“有機可乘”,接下來,會不停地給你談條件,而且還會得寸進尺。有時候真拿他沒辦法,只能說,這個度,得用心去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