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課件
發(fā)布時間:2024-07-02 生物必修課件 必修課件生物必修二課件精選。
老師會根據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成教案課件,需要我們認真寫好每一份教案課件。教案是教學計劃的具體實施方案。在這里幼兒教師教育網的編輯為大家準備了一篇關于“生物必修二課件”的閱讀材料,希望本文可以讓您更深刻地理解某個問題!
生物必修二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通過閱讀分析“關于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3.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教學難點
(1)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
人不吃飯行嗎?食物進入人體內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在現在來說都已經十分清楚了。這些變化過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沒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學家就對此進行了探索。
實驗介紹: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札尼將肉塊放在小巧的金屬籠中,然后讓鷹吞下,過了一段時間,將籠子取出,肉塊不見了。
問:(1)為何要將肉塊放在籠子中?
答:排除了胃對肉塊的物理性消化。
問:(2)對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質?
答:一定是某些物質進入到金屬籠中,使肉分解?,F在已經知道這個能讓肉分解的物質就是--酶。
問:(3)進行肉類消化的過程的條件是怎樣的?
答:進行分解肉的反應是在一種極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
問:(4)在實驗室中能否也能讓肉分解?能的話需要怎樣的條件?
答:實驗室也能進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體中來說,需要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劇烈的條件才能進行。
二、問題探討
1.這個實驗要解決的問題是:鳥類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沒有化學性消化?
2.是胃內的化學物質將肉塊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內的化學物質,看看這些物質在體外是否也能將肉塊分解。
總結:對于一個生物體來說要進行的生理活動非常之多,構成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內的物質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于自我更新的狀態(tài),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于細胞內發(fā)生的生物化學反應,每一個化學反應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就叫細胞代謝。
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那么細胞內數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如何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huán)境、pH接近中性的條件下,迅速高效地進行呢?在化學反應中有沒有提高化學反應的方法呢?
三、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實驗前介紹:動植物在代謝中產生的過氧化氫,對機體是有毒的。機體通過過氧化氫酶,催化過氧化氫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氣而解毒。鐵離子也可催化這一反應。
2H2O2H2O+O2
問:如何獲得過氧化氫酶?
答:新鮮肝臟中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所以新鮮肝臟研磨液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
按以下實驗步驟來進行實驗:
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對照實驗的特點。
問:上述實驗分成了1、2、3、4號四支試管,哪些是四支試管共同的條件?兩兩比較不同的條件有幾個?
答:共同點:都在試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壓力下進行。
不同點:1和2:只有溫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臟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劑不同。
問:1號試管沒有加任何試劑,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對照的作用。
結論:進行該實驗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果結果不同,那么影響該結果的就是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實驗3試管和4試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劑不同,那么該實驗的結果3放的氧氣少,4放出氧氣多就是因為加入到4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號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問:2和4試管現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體中也利用2的方法來解毒?
答:不能。加熱到這樣的溫度會造成生物的細胞死亡。
問:能否用同一滴管給3和4試管加FeCl3溶液和肝臟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會讓肝臟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殘留在滴管內,難以判斷出過氧化氫的分解是哪種滴加液的作用,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
問:為何酶的催化效率會比無機催化劑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從常態(tài)轉化變?yōu)槿菀装l(fā)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tài)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應就越不容易進行,反之就容易進行。
生物必修二課件 篇2
教學目標
⑴說出細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個體發(fā)育中的意義。
⑵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在生產實踐與科學研究中的作用,說出細胞全能性的實質及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全能性的不同點,能夠區(qū)分具體細胞全能性的大小。
能力目標
⑴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探究,使學生學會學習,培養(yǎng)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⑵探究細胞分化的特點,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生物學素養(yǎng)。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⑴通過細胞分化的學習,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⑵通過細胞全能性的學習,進行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資料的搜集和分析,養(yǎng)成關注生物科學發(fā)展、關注生命健康、關注社會熱點等問題。
重點難點分析
細胞分化既是細胞生命歷程中的重要階段,又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細胞全能性的知識涉及植物組織培養(yǎng)和克隆技術等,內容較抽象,學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認識,細胞分化的概念是本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設計思想和教材分析
在教學設計中,本著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教育理念,采用半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結合圖像信息、多媒體課件及相關的閱讀資料、思考討論題等,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本課的探究教學,從而增大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使其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養(yǎng)成愛學、會學的學習習慣。本課內容涉及細胞分化的概念及在個體發(fā)育中的意義,由高度分化的細胞能否繼續(xù)進行分化引出細胞的全能性,在細胞全能性的教學中,盡量結合生產實際,把與之相關的內容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以使學生更易于理解。
教學策略
細胞分化是多細胞生物個體發(fā)育的基礎,學習中要注意理解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在個體發(fā)育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的發(fā)育起點是受精卵,通過細胞分裂可以增加細胞的數量,但需經過細胞分化才能使生物體中的細胞形成具有特定形態(tài)、結構、功能的組織和器官,并最終發(fā)育成性成熟的個體。細胞分化的原因,是細胞中相關基因的打開與關閉的結果。對于本課的教學,教師應結合圖像信息、多媒體課件等形勢,把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多樣、功能多樣以感性材料的形式展現在同學們面前,讓他們通過聽、看、思考等形式去領悟分化的.內涵,區(qū)分分化與分裂的不同。同時教師應設計出本部分的探究思考題,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探究。由分裂的結果,染色體和DNA數目不變來分析細胞的全能性問題。一般來說,生物體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細胞經過細胞的有絲分裂繁殖而來,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具有本物種特征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細胞仍具有發(fā)育成完整新個體的潛能。在一定的條件下,有些分化的細胞具有恢復分裂、重新分化的能力。在教學中,應結合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如克隆羊多莉、胚胎移植、干細胞移植等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有利于本節(jié)的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細胞主要是經過有絲分裂產生的。那么一個受精卵,如果只進行細胞的分裂,能形成我們這些具有一定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生物體嗎?(學生回答:不能)細胞除了要進行細胞分裂之外,還需要進行怎樣的變化呢?(細胞分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板書)第二節(jié)細胞的分化
一、細胞分化及其意義
請同學們結合新學案學習探究1、2、3、4,閱讀教材P117-118頁,并思考下列問題
1.你能舉出一些細胞分化的實例嗎?
2.構成不同組織和器官的細胞,為何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多樣?
3.細胞分化的特點和意義有哪些?
4.細胞的分裂與細胞的分化有哪些異同點?
5.細胞出現了分化,是不是遺傳物質發(fā)生了改變?(或各種細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信息,為什么會出現細胞的分化呢?)
教師結合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有關細胞形態(tài)、結構多樣的圖像信息,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引發(fā)思考,相互討論,以解決第1和第2個思考題。并進一步引發(fā)學生思考,到底什么是細胞的分化?(同學們討論解決)老師要走入學生當中,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思想動態(tài)。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比較、歸納等方法,可以答出細胞分化的概念及細胞分化的特點及意義,也就是第3個思考題。第1、2、3小題的答案如下:
1.細胞分化的實例:如根尖的分生區(qū)細胞不斷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區(qū)的輸導組織細胞、薄壁組織細胞、根毛細胞等;胚珠發(fā)育成種子,子房發(fā)育成果實;受精卵發(fā)育成蝌蚪,再發(fā)育成青蛙;骨髓造血;皮膚再生等都包涵著細胞的分化。
2.因為不同的組織和器官的細胞,在分化過程中,要執(zhí)行不同的功能。為了使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所以在結構和形態(tài)上也有了變化,具有了多樣性。
3.細胞分化的特點是持久的、穩(wěn)定的漸變過程,是不能逆轉的過程。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fā)育的基礎;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接著教師要引導學生比較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的問題了,由于在前面的章節(jié)中,剛剛講過關于細胞分裂的問題,在引出細胞分化的時候,也涉及細胞的分裂,因此教師可以從細胞發(fā)生的變化、發(fā)生的時間、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的意義角度,通過列表的形式來進行分析。同時也起到了溫故知新的目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信心。列表如下:即第4小題的答案
通過細胞分化的概念分析,我們知道細胞分化的結果是產生了穩(wěn)定的變異,這種變異是不是遺傳物質發(fā)生了改變呢?這個問題自然而然的由學生提出來了。然后教師引導學生來解決這個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的設想,以培養(yǎng)其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科學創(chuàng)新的精神。答案如下:
5.不是;雖然各種細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信息,但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不同的細胞中遺傳信息的執(zhí)行情況是不同的,在某些細胞中,控制性狀的基因是打開的,而控制另外一些性狀的基因是關閉的,所以出現了功能不同的細胞,也就是細胞的分化。
鞏固性練習
1.在生物的個體發(fā)育過程中,由一個受精卵形成復雜的生物體主要是下列哪種生理作用()
A.細胞分裂B.細胞生長C.細胞成熟D.細胞分化
2.下列關于細胞分化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細胞分化與生物發(fā)育有密切的關系
B.細胞分化是生物界的一種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
C.細胞分化僅發(fā)生在胚胎時期
D.細胞分化是在形態(tài)、結構、功能上發(fā)生穩(wěn)定性差異的過程
3.細胞分化與細胞增殖的主要不同是()
A.細胞的數量是否增多B.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不同
C.細胞的生理功能不同D.細胞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上是否產生差異
引題:體細胞一般是經過受精卵的有絲分裂產生的,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具有本物種特征的DNA分子。這些高度分化的細胞,是否還能像早期胚胎一樣,再分化成其他細胞?
二、細胞的全能性
同學們結合新學案學習探究5,閱讀課本P118-120頁,并思考下列問題:
1.既然細胞分化的結果是產生穩(wěn)定性變異,且這種變異是不可逆轉的,為什么高度分化的細胞還具有全能性?
2.克隆人能不能實現?為什么?
教師結合多媒體課件,給同學們展示胡蘿卜組織培養(yǎng)產生完整植株的畫面,并總結:由胡蘿卜韌皮部分離的細胞,在適宜條件下,經過分裂和分化又能發(fā)育成新的植株,說明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有發(fā)育的潛能,這就是細胞的全能性。接著教師應該提問:為什么胡蘿卜高度分化的韌皮部細胞,經培養(yǎng)表現出了全能性?(即第1個思考題)學生討論后,回答:
1.細胞全能性強調的是“潛能”,雖然變異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具有本物種特征的全套基因,并且沒有因細胞分化而失去基因。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它就可以經分裂和分化而形成新的生物體。
接著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動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嗎?為什么動物細胞的細胞核具有全能性?引出人體干細胞的問題及干細胞的應用,引導學生得出,分化程度越低的細胞,全能性就越強,高度分化的生殖細胞也具有較強的全能性。并要求同學們搜集有關干細胞的資料,關注人類生命健康。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下克隆羊多莉和細胞核移植的過程。以便解決第2個問題。第2題答案如下:
2.克隆人雖然在理論上是可以的,但它違背了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人類的倫理道德,所以不會實現。但我們可以利用克隆技術來克隆人的器官,以解決某些病人的疾苦。
鞏固性練習
1.單倍體育種中常用花藥進行離體培養(yǎng),這一方法是利用了細胞的()。
A.應激性B.全能性C.變異性D.適應性
2.動物體內各種類型的細胞中具有最高全能性的細胞是()
A.受精卵B.生殖細胞C.體細胞D.肝細胞
3.中國科學家倡導的以臍帶血作存貯的“生命銀行”,是利用臍帶血中的()
A.血紅蛋白B.營養(yǎng)豐富C.遺傳基因D.干細胞
生物必修二課件 篇3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2)說出引起細胞癌變的外因(致癌因子)
2.過程與方法: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討論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癌癥預防的關系。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癌細胞的主要特征;(2)致癌因子
教學難點: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區(qū)別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大自然是神奇的,萬物相生相克,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敵,但是人類在地球上沒有天敵,但卻有威脅生命的敵人,那就是疾病!任何疾病都有可能奪走人的生命,據統(tǒng)計,有四類疾病居于首位,我們稱之為“四大殺手”—心血管病、癌癥、艾滋病和糖尿病。
下面我們一起看一組圖片,緬懷一下我們所熟悉并喜歡的人;影壇巨星、“百變天后”:梅艷芳;《紅樓夢》我們所熟悉的林妹妹的扮演者:陳曉旭。也許是天妒英才,如藍體字所標,這些讓我們懷念的人都是被四大殺手之一---癌癥奪走了生命。
我們再來看兩張圖表,“全球每年新增癌癥病例”“我國癌癥死亡人數”,(大家注意一下:兩張圖表的單位是萬!)
之前我們已經完成了對細胞完整生命歷程的學習,大家知道:細胞是有一定壽命、形態(tài)和功能的。正常機體內的細胞有正在進行著分裂和分化的,比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有一些不分裂,但執(zhí)行著重要功能,比如人體的心肌細胞、神經細胞;還有一些正在衰老的凋亡的細胞,比如皮膚表層的表皮細胞。但是,有的細胞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某些刺激后,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會發(fā)生變化,這樣的細胞就不再受機體的控制,連續(xù)的進行惡性增殖,我們就說這樣的細胞是癌細胞。細胞癌變的外界因素就是我們所說的致癌因子。由于癌細胞大量的增殖,使機體患病,這樣的疾病就是我們大家聽到都會懼怕的癌癥!這樣,大家對于癌癥應該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吧?
講到癌癥,我們就不得不提到“腫瘤”這一概念。腫瘤是機體中成熟的或在發(fā)育中的正常細胞,在有關因素的長期作用下,呈過度增生或異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所以呢,有人就說了,癌癥就是腫瘤,就目前你了解的情況,這種說法正確嗎?大家討論一下。
想必已經有結果了吧?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良性腫瘤生長緩慢,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不發(fā)生轉移。而惡性腫瘤生長迅速,可轉移,還會產生有害物質,破壞正常器官結構,使機體功能失調,威脅生命,稱為“癌”。
而,“癌”是由多個癌細胞形成的,也就是說癌的結構基礎是癌細胞。也許同學們都會有一些疑問:什么是癌細胞?癌細胞的特點是什么?如何預防癌癥?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今天的課程:細胞的癌變。(板書)
【講授】癌細胞特征
(1)研究材料
要研究了解新事物,我們必須有研究材料,而我們研究癌癥的機理,了解癌細胞的特點,科學家經過探索,找到了海拉細胞。海拉細胞來自名叫海拉的女性宮頸癌癥患者,這位患者已死去58年,但從她身上取下的癌細胞卻在實驗室一代代地傳了下來。說到癌細胞了,根據大家的預習,之前介紹癌癥形成時我也提到了癌細胞的相關知識,大家已了解癌細胞的概念了吧?我們一起再看一下:機體有的細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細胞中遺傳物質發(fā)生變化,就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xù)進行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
(2)特點
知道了什么是癌細胞,為什么它就能奪走人的生命呢?這就與它的特點有關。
對比一下這兩幅圖片:正常細胞和癌細胞增殖的模式圖,大家能得出什么結論呢?(學生思考、討論)誰能告訴我?…………對!在適宜的條件下,癌細胞能夠無限增殖,這就是癌細胞的第一個特征。(板書)
我們繼續(xù)觀察兩張細胞圖片----正常成纖維細胞和癌變的成纖維細胞,大家覺得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相對比,癌細胞什么發(fā)生了變化呢?(學生討論)這是模式圖,再來看一張真實的癌變后的成纖維細胞顯微圖,很明顯,我們看到圓球型的細胞,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呢?…………癌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這是癌細胞的第二個主要特征。(板書)
大家觀察一下這幅癌細胞分散和轉移示意圖,圖中明顯看出癌細胞通過淋巴管或血管從一個組織轉移到其他組織。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正常組織細胞能轉移嗎?(不能)是的,正常組織細胞是不能隨意轉移的,細胞和細胞之間有連接,是固定在一定區(qū)域的。大家想一下什么物質使細胞相對固定呢?(學生可能回答糖蛋白,或者教師引導),這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山楂是做成冰糖葫蘆前較粘牙還是成為后粘牙。正是癌細胞表面的糖蛋白減少,細胞之間的粘著力降低,細胞才會容易轉移。同樣,這是癌細胞的第三個主要特征。
【講授】癌變原因
了解了癌細胞的概念和特點后,大家肯定想知道機體正常的細胞為什么會發(fā)生癌變。大家想一下,中國人講究“內外兼修”,細胞畸形分化、不正常增殖也是內因、外因相互作用導致的。我們先講外因----致癌因子。上節(jié)課結束后我讓大家預習本節(jié)課的內容了,誰能告訴我致癌因子的分類?………很好!包括物理、化學、病毒致癌因子。
A.我們先了解物理致癌因子:輻射(紫外線、X射線、電離輻射等)(介紹三幅圖畫和下張PPT)
B.第二類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瘜W上把物質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同樣致癌因子也包括無機物—如石棉、砷化物、鉻化物、鎘化物等和有機物—如黃曲霉素、亞硝胺、尼古丁、甲醛、苯、聯苯胺、煤焦油、苯并芘等。(隨機介紹其中幾種,如:亞硝酸—酸菜和發(fā)霉的食物中常含有的物質)讓學生自己閱讀命令按鈕的PPT的內容,稍作講解。
C.最后一類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如乙肝病毒、H7N9病毒等病毒感染人的細胞,將其基因整合進入人的基因組,誘發(fā)細胞癌變。
外因是通過內因發(fā)揮作用的,知道了外因,我們了解并掌握以下內因是什么以及內因的作用。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細胞一切生命活動直接或間接受遺傳物質DNA的調控,同樣在細胞內有專門控制細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DNA片斷(基因),包括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原癌基因是細胞內與細胞增殖相關的基因,是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須的,負責調節(jié)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進程。在進化上高等保守。當原癌基因的結構或調控區(qū)發(fā)生變異,基因產物增多或活性增強時,使細胞過度增殖,從而形成腫瘤。
抑癌基因也稱為抗癌基因,正常細胞中存在基因,在被激活情況下它們具有抑制細胞增殖作用,但在一定情況下被抑制或丟失后可減弱甚至消除抑癌作用的基因。正常情況下它們對細胞的發(fā)育、生長和分化的調節(jié)起重要作用。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細胞癌變的內在因素,我們來看一個流程圖。(介紹圖)
【講授】預防與治療
癌癥,聽起來相當可怕的一個名詞,而且現在也沒有有效的措施和藥物治愈它。但是,我們可以“未雨綢繆”,做好預防工作,那么我們采取什么措施來預防癌癥呢?大家討論一下。我們都知道太陽光中含有相當數量的紫外線等其它射線,而且現在臭氧空洞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長期在陽光下曝曬,易患皮膚癌,那么,我們還能曬太陽嗎?應該怎么做呢?(找學生回答)總結為:早八點之前和晚五點之后可以適當曬曬太陽,陽光強烈時需要出門時涂抹防曬霜,打太陽傘。但不要因為怕得皮膚癌而不曬太陽,要知道適當的紫外線有助于鈣的吸收哦!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學生回答一些,教師總結)如:房子裝修好后不要立即住進去;電腦、電視、手機等有輻射,盡量遠離;另外,吸煙,之前大家看過一個吸煙者的肺和正常人的肺,差別特別大!所以如果你的親人吸煙,盡量勸阻。另外,二手煙的危害也很大的,公共場所之所以不允許吸煙不只是為了衛(wèi)生,也是為了我們大家的健康!
請大家閱讀教材P.127,資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與防癌”。(半分鐘后)有道是“病從口入”,癌癥也是一種病,它也是從“口入”的嗎?我們一起看一下這三幅圖,食物是不是很誘人呀?薯條、酸辣粉、炸雞腿,哇!真的很好吃的!口水流出來了吧?好吃歸好吃,但不能多吃,它們都含有有毒物質----丙烯酰胺、亞硝胺、苯并芘,它們可是屬于我們剛學的化學致癌因子喲!大家再來看一下這個表格。(一分鐘)這些我們常吃的食物中含有較多致癌物質,如黃曲霉素、亞硝酸鹽、苯并芘等,及防腐劑、食品添加劑等,且營養(yǎng)成分低。所以呢……(師生一起總結)。為了健康,我們應該多吃這些食物:大豆,動物肝臟等。
除了在飲食方面多注意些,我們還應該做什么呢?(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答案是:增強體質,保持心態(tài)健康,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多方面積極采取防護措施。
課后小結
學了部分關于癌癥的知識,我們做一下總結,回顧一下知識點。(師生一起隨著PPT做總結)。我給大家選了四個研究性課題作為課后作業(yè),大家選一個做,不過,如果你想多做一個或全做完,我也不反對!
大綱對這節(jié)課的要求我們已經講完了,為了拓寬大家的知識面,我們了解一下癌癥的診斷和治療。常用的診斷方法有病理切片的顯微觀察,CT,核磁共振以及癌基因的檢測等。現在大家都擅長利用網絡查資料,這些方法的具體機理,感興趣的同學自己了解吧,我就不
過多詳細介紹了。而大家知道的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有?我們一起看一下它們的介紹和區(qū)別:手術切除,這就需要盡可能在早期發(fā)現癌組織,才能完全清除;放射線療法是使用高能X射線或γ射線集中照射患病部位,殺死癌細胞。放射線療法不適于病灶范圍已經擴大的患者;化學療法主要利用抗癌劑殺死癌細胞。多種抗癌劑混合使用往往可以獲得較好的療效,并且副作用小。除了常規(guī)方法,我們現在還有中醫(yī)藥治療、干細胞治療、內分泌治療、免疫治療、生物治療等治療癌癥的方法,同樣,感興趣的同學自己查閱資料,課后大家也可以交流一下。
課后習題
1.某人長期吸煙成癮,晚年不幸得了肺癌,他的致癌是受到了哪種因子的作用()
A.物理致癌因子B.化學致癌因子
C.病毒致癌因子D.物理和化學致癌因子
2.人和動物細胞的染色體上普遍存在著原癌基因,但是大多數人不患癌癥,只有少數人患癌癥,其原因是()
A.原癌基因不能被激活B.在正常情況下,原癌基因處在受抑制狀態(tài)
C.癌細胞是細胞畸形分化造成的D.大多數人體內有抵抗癌細胞的免疫功能
3.人體中的某一體細胞,如果連續(xù)分裂了60次以上還在繼續(xù)分裂,則此細胞很可能發(fā)生了()
A.分化能力很強B.全能性增強C.衰老D.癌變
4.下列關于原癌基因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細胞中不正常的基因B.和抑癌基因共同調控細胞周期
C.原癌基因被激活導致細胞癌變D.可被內外因子激活的正常基因
5.導致癌細胞易于擴散的原因是()
A.癌細胞沒有接觸抑制現象B.細胞之間的黏著性下降
C.通過血液或淋巴轉移D.細胞能無限增殖
6.致癌因子的作用主要是()
A.造成細胞中遺傳物質數量減少B.使細胞中有關蛋白質變性
C.影響細胞中某些酶的活性D.導致細胞內有關基因的突變
7.(判斷)癌細胞是能連續(xù)分裂的細胞()
8.(判斷)人體所有的細胞中都有與癌變有關的基因()
板書
細胞的癌變
一、癌細胞的概念
二、癌細胞的特征
(1)在適宜的條件下,癌細胞能夠無限增殖
(2)癌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顯著變化
(3)癌細胞的表面發(fā)生變化
三、癌變的原因
外因:物理、化學、病毒致癌因子
內因: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變
四、癌癥的預防
五、癌癥的診斷和治療
生物必修二課件 篇4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氨基酸及其種類
1、定義: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
2、種類: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種類約為100種。在生物體中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包括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并非生物體內每一種蛋白質都一定含有20種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成人有八種(嬰兒有九種,+組氨酸)。人體細胞不能合成,必須從外界獲取。
非必需氨基酸:在人體內可以通過其它化合物轉化而來。
補:①八種氨基酸可用諧音記憶:“一(異亮氨酸)家(甲硫氨酸)人來(賴氨酸)寫(纈氨酸)兩(亮氨酸)三(色氨酸)本(苯丙氨酸)書(蘇氨酸)”
3、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1)結構通式
(2)組成元素:C、H、O、N,有的還含有S等。
(氨基酸分子式:C2H4O2N +R)
(3)特點:
①每個氨基酸分子中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也可以有幾個,因為R基中可能含有氨基或羧基)。
②在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分子中,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③不同的氨基酸分子具有不同的R基,這是將氨基酸進行分類的依據。
二、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
1、多肽的形成
(1)原料:約20種氨基酸
(2)場所:核糖體
(3)方式:相鄰兩個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之間脫水縮合形成肽鍵
①脫水縮合產生的H2O中的氫來自于—COOH和—NH2,而氧則只來自于—COOH。
②一條肽鏈上至少有一個游離的氨基和一個游離的羧基。
③R基中的—COOH或—NH2不參與肽鏈的形成。
2、蛋白質的結構層次
氨基酸
↓脫水縮合
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
↓
多肽——由多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化合物
↓盤區(qū)、折疊
蛋白質——具有一定的空間結構
3、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1)氨基酸水平:①種類不同;②數目成百上千;③排列順序千變萬化
(2)多肽水平:多肽鏈的盤曲、折疊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
三、蛋白質的功能與變性
1、蛋白質功能的多樣性
(1)結構蛋白
如:羽毛、肌肉、頭發(fā)、蛛絲等中的蛋白質。
(2)功能蛋白
①運輸作用。如血紅蛋白運輸O2。
②催化作用。如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等絕大多數酶都具有催化作用。絕大多數酶都是蛋白質。
③信息傳遞,調節(jié)機體生命活動。如各種激素。
④免疫功能。如人體內的抗體。
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2、蛋白質的鹽析與變性四、有關蛋白類物質的計算
1、蛋白質分子量、氨基酸數、肽鏈數、肽鍵數和脫去水分子數的關系
(1)肽鍵數=脫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肽鏈數
(若形成的多肽鏈是環(huán)狀:肽鍵數=脫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
(2)蛋白質分子量=氨基酸數目×氨基酸平均相對分子質量—脫去水分子數×18
注:氨基酸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a。
(在蛋白質分子量的計算中若通過圖示或其它形式告知蛋白質分子中含有二硫鍵時,要考慮脫去氫的質量,每形成一個“—S—S—”,脫去2個H。)
2、蛋白質中游離的氨基或羧基數的計算
(1)至少含有的游離氨基或羧基數=肽鏈數
(2)游離氨基或羧基數=肽鏈數+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數
3、蛋白質中含有的N、O原子數的計算
(1)N原子數=肽鍵數+肽鏈數+R基中上的N原子數=各氨基酸中N原子總數
(2)O原子數=肽鍵數+2×肽鏈數+R基中上的O原子數=各氨基酸中O原子總數—脫去水分子數
生物必修二課件 篇5
一、教材分析及課時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1模塊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部分是個重點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一節(jié)提到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以后學到載體蛋白、酶等知識都與蛋白質緊密相關。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學好這部分內容對學生從分子水平理解細胞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舉足輕重,同時也為學好必修2基因表達部分打基礎。蛋白質這一節(jié)內容分為氨基酸及其種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三部分。我們計劃用兩個課時完成這一節(jié),其中第一課時完成氨基酸的結構及其種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教學,第二課時完成剩下內容的教學同時通過練習加強鞏固。本教學設計是針對第一課時來進行的。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教學目標分為以下三個子目標來完成。
1、知識目標: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2、能力目標:
(1)通過氨基酸結構通式的推導,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2)通過探討氨基酸的縮合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氨基酸結構比拼活動,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意識以及合作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四、學情分析及教法設計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學生。他們學習化學才一年多的時間,有機化學的知識比較膚淺,沒有看過比較復雜的化學結構式、化學鍵,也沒有學過有機物反應的過程,因此對本節(jié)課重點內容難以把握,給課堂教學帶來比較大的障礙。本節(jié)內容如果按教材的編排,直接讓學生觀察氨基酸的結構,然后歸納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會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陌生的化學結構式讓學生很難領悟,更談不上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學習和探究。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學生)和客體(學習內容)發(fā)生交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持續(xù)不斷的內化過程,要么通過同化作用,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要么通過順應作用,改組擴大原有的認知結構,把新知識包容進去。它并非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自主的、自動的建構過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甲烷、乙酸、氨氣等化合物,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基礎。因此,對本節(jié)教材的教學采用問題引探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并采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本課設計情景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化學知識,然后改組原有的知識結構,納入新知識,最后分析、總結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然后介紹氨基酸種類,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質食品的正確選擇上,聯系到這些食物中的蛋白質組成,過渡到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學習。這里并沒有按照教材通過看圖來引出氨基酸的縮合方式,而是通過上述來實現知識點的過渡。把這幅圖放在下一課時講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多樣性時才一起講解。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1課時——酶的作用,主要探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該內容以第4章第3節(jié)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中的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學“消化”為基礎。學習本節(jié)利于“細胞代謝的學習”,利于選修模塊中有關酶的應用、微生物發(fā)酵、蛋白質提取和分離等知識的學習。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酶在代謝中的作用(Ⅰ)。
(2)技能目標: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按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和步驟,正確完成相關的實驗操作。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Ⅱ)。
(3)情感目標:
①評價自己的實驗結果
②參與交流,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維護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見。
3、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4、確定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教學重點:酶的作用。
[解決方法]利用學生對無機催化劑的知識基礎切入,引入酶的學習。通過實驗、資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現象都與酶的活動有關,活細胞內全部的生物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體內,大約每分鐘要發(fā)生幾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么多的化學反應之所以能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完全是因為酶的作用,酶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在化學反應中是怎樣起作用的?顯然應是本節(jié)課內容的重點。
教學難點:
①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②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解決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②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量的方法?;罨苓@個名詞在高中生物教材體系中是第一次出現,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這個名詞都很陌生。化學反應之所以能進行,就是達到反應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來不能進行反應的物質發(fā)生了反應,是增加了反應物的自由能,還是降低了反應所需的活化能?通過實驗和類比,必需要讓學生理解。
生物必修二課件 篇6
1、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它繁殖體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
2、種群密度的測量方法:樣方法(植物和運動能力較弱的動物)、標志重捕法(運動能力強的動物)
群落: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qū)域所有生物種群的集合。
生態(tài)系統(tǒng):一定區(qū)域內的所有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地球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
4、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
5、K值(環(huán)境容納量):在環(huán)境條件不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的數量,選擇在K/2時捕撈資源,在K/2之前進行蟲害殺滅(降低環(huán)境容納量)
2、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意義: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3、內環(huán)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huán)境。內環(huán)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調節(jié)的試劑:緩沖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8、穩(wěn)態(tài):正常機體通過調節(jié)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tǒng)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
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指的是內環(huán)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
2、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原因:
(1)橫向運輸(只發(fā)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單側光刺激下生長素由向光一側向背光一側運輸
(3)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含量多于向光一側(生長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3、植物激素(赤霉素,細胞_,脫落酸,乙烯):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4、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
生長素的分布:植物體的各個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對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分。
1.綱要記憶法。
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復雜的內容不容易記憶??蓪⑦@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提煉出來,作為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于知識的記憶。
2.衍射記憶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識點為核心,通過思維的發(fā)散過程,把與之有關的其他知識盡可能多地建立起聯系。這種方法多用于章節(jié)知識的總結或復習,也可用于將分散在各章節(jié)中的相關知識聯系在一起。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高中生物必修二課件(集錦十篇)
教案課件是教師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位教師都對編寫教案課件非常熟悉。在制定教案時,教師需要注重體現教育公平,而編寫優(yōu)質教案課件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案課件的內容要符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需要根據學科要求和學生的學習特點,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并通過教案課件展示出來。
其次,教案課件的結構要清晰合理。教師需要按照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將教學內容分模塊呈現,使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地理解教學內容的組織結構。
另外,教案課件的語言要簡潔明了。教師應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yè)術語和長句,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教學內容,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同時,教案課件的設計要美觀大方。教師可根據自己的審美觀念,選擇合適的字體、顏色和布局,使課件整體呈現出清晰、舒適的視覺效果。
最后,“高中生物必修二課件”是一個什么東西呢?幼兒教師教育網的編輯將逐一為您解答,請記得將此頁面收藏起來,以便日后再次查看!
高中生物必修二課件 篇1
《身邊的生物科學》教學設計
渭南高級中學
高一生物
許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出目前人類健康面臨的挑戰(zhàn)有哪些具體內容
2、能力目標:通過癌癥和傳染病的學習,形成問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對人類健康面臨的挑戰(zhàn)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1、使學生了解目前人類健康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癌癥,并探討癌癥發(fā)生的病因,發(fā)生機理及預防措施。
1.2、使學生了解傳染病的危害,并能主動預防,常識性地掌握發(fā)病率高和病死率高的一些傳染病。
1.3、使學生了解目前比較熱門的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并用具體的病例幫助學生理解。
2、難點:
2.1、舉例說出生物科學和人類社會的關系 2.2、舉例說出人類健康面臨的新挑戰(zhàn)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主題
教師活動:首先來說說自己身邊與生物科學有關的事例,再引導學生說出與自己身邊有關的生物科學。
學生活動: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活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靈活應對,拓展學生對生物的認識,點破生物研究的對象,生物,即就是有生命的物體。凡是與生命相關的都是我們生物科學研究的范疇。
原子—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個體—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 教師活動:在生物科學中,哪些是人類目前面臨的較為棘手的問題? 學生活動: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活動:教師靈活的將所有的棘手的問題引導到環(huán)境與健康問題上,并引導學生能夠說出兩者之間的關系。并能舉例說明。
學生活動:人打農藥影響人類健康等。
教師活動:人類的活動影響環(huán)境,使環(huán)境惡化,環(huán)境惡化導致疾病的發(fā)生,比如:腫瘤、傳染病。環(huán)境惡化引發(fā)一些已被控制的傳染病再度抬頭:瘧疾、登革熱、腦膜炎。(全球變暖使病毒活躍,城市開發(fā)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環(huán)境,使蚊蠅大量滋生,再加上人口流動)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傳染?。悍堑?、禽流感、艾滋病、埃博拉病毒等。
學生活動: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活動:教師適時點評。將問題歸結到對人類影響較大的兩類疾?。喊┌Y和傳染病。設計意圖:情景創(chuàng)設“由大到小”引出所要研究的主題,即:從生物科學——身邊的生物——身邊的最為棘手的生物科學——身邊的最為棘手的有關健康的生物科學——癌癥、傳染病、基因診斷和治療。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使學生體會生物科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交流合作,繼續(xù)探究
(一)癌癥
教師活動:我們往往談癌色變,像被下了死亡通知單一樣,目前我們人類面臨的最大的挑戰(zhàn)之一。發(fā)病率第二,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并且有預測:到2050年,癌癥發(fā)病率將為例第一。
任務1: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將癌癥與腫瘤混為一談,誰能說說癌癥與腫瘤之間有什么關系?(教師可配合相關腫瘤視頻)
學生活動:癌癥是惡性腫瘤,一般將惡性腫瘤命名為癌。與惡性腫瘤相對應的是良性腫瘤:子宮肌瘤。
但并不是叫瘤的都是良性:神經母細胞瘤和骨髓母細胞瘤。而有些腫瘤直接加惡性:惡性畸胎瘤。
任務2:人為什么會得癌癥,請同學們對癌癥病因進行分析。
學生活動:化學因素:香煙中的尼古丁、工廠釋放的煤煙,煙熏燒烤的食品、霉變食品、亞硝胺(食道癌)、聯苯胺(印刷廠與橡膠廠工人膀胱癌)、某些抗腫瘤藥(環(huán)磷酰胺、氮芥等)可誘發(fā)二次腫瘤白血病、苯(油漆),以及某些微量元素、廚房里的油煙(油溫控制在小于200度以下)
物理因素:紫外線、Ⅹ射線(周國平女兒),核輻射。生物因素:細菌、病毒等。教師活動:請同學們分析積極思維中的為什么有的癌癥上升,有的癌癥下降的原因? 學生活動:(略)
任務3:癌癥很難治愈,我們如何能夠做到預防為主,及早消除致病因素? 學生活動:學生各抒己見。如:禁煙、健康的生活方式、鍛煉、良好的心態(tài)等。拓展思考:
1、癌癥為什么會擴撒?
2、人的那些部位不得癌癥?
3、野生動物和家禽得癌癥嗎?
設計意圖:這三個任務的設計,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建立起防癌的生活理念,養(yǎng)成健康生活的行為習慣。
(二)傳染病
教師活動:近些年,我們不斷地遭受原有的和新發(fā)的傳染病的困擾,你都知道有哪些傳染病?
學生活動:學生各抒己見。如: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任務4:從這些傳染病中,你們學會了應如何應對傳染病? 學生活動:(學生交流回答)
教師活動:適時對學生回答點評以及總結:脫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以及保護易感人群。
任務5:從表1-1中選出1-2個你們熟悉的傳染病與同學們相互交流。學生活動:相互交流。
設計意圖:傳染病放在此,只是加深學生體會生物與生活的聯系,從學生原有的認知出發(fā)讓學生自主的交流。
(三)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
教師活動:中國古代醫(yī)生是通過望、聞、問、切來診斷疾病。西醫(yī)是通過視、觸、叩、聽以及借助儀器和化驗等手段診斷。中西醫(yī)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通過疾病表現出的外部特征來診斷疾病的,而隨著生物技術的發(fā)展,能夠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技術手段直接檢測基因結構及其表達水平是否正常,從而為疾病做出診斷的方法。
按照這個思路:基因病——基因診斷——基因治療
可以認為人類幾乎所有的疾病都是基因病,如:內科病、腫瘤、遺傳病等。
任務6:世界上第一例基因診斷是在1978年,對一個孕婦做的產前診斷鐮刀形細胞貧血癥,目前利用基因診斷可以對一些微生物感染性疾病、遺傳病、腫瘤等進行診斷,除此之外,你們都知道還有那些疾病是利用基因診斷的?
學生活動:交流討論。親子鑒定、災難后的尸體鑒別。教師活動:適時點評。你是否能對基因診斷進行評價? 學生活動:有弊有利。(合理就可以)
教師活動:目前疾病的治療方法很多,對于一些基因異常導致的疾病,沒有哪一種方法能像基因治療一樣,深入到基因疾病的發(fā)病“根源”上去治療。但是只有20多種疾病能夠應用基因治療。世界上第一例基因治療是在1990年,是一個患腺苷酸脫氨酶缺乏癥的美國4歲小女孩,疾病可使T淋巴細胞因代謝產物積累而死亡,從而導致聯合性免疫缺陷癥,免疫低下,極易受感染,不治療很難活過1歲,常規(guī)治療的思路是:缺腺苷酸脫氨酶,就給補充腺苷酸脫氨酶,但是這樣的治療需要不停的為患者提供腺苷酸脫氨酶,那么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一勞永逸”?
學生活動:基因治療。
教師活動:接受基因治療最早的是在1990年,一個4歲的美國小女孩,專家組取出她的白細胞,在體外把正常基因引入白細胞后,再重新輸回她的血液中,4個月,接受了4個月的治療,病情改善。同學們閱讀課本第4頁,第二段,分析所使用的是基因治療的那一種方法?若使用另一種方法,你該如何操作?
學生活動:體外治療途徑。若使用體內治療,就直接將帶有治療作用的基因通過載體直接送入人體內受體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地。
設計意圖:由于學生沒有基因的知識基礎,故本設計從感性、宏觀角度去引導學生學習,引導學生學習興趣,不要讓學生有理解起來艱澀之感。
3、鞏固練習
本節(jié)練習題多為癌癥的病因和基因治療??杉泳毩曨}以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
【教學反思】
幾個班的講法不同,早上和下午第一節(jié)課的感覺較好,最后一節(jié)一般不好,老師思維慢了,學生注意力也不集中。感覺課堂上給學生機會發(fā)言,學生會給我驚喜。在讓學生自己說對生物科學研究對象的認識上,有個同學說研究生物結構,我就著結構說,研究結構的是解剖學,有個一個關于解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子,啟發(fā)學生是庖丁解牛,但只有少數學生能反應上來。在講到X射線時,舉例周國平女兒,妞妞,沒有學生知道一個當代哲學家的名字。在教學中,關于基因治療靈活處理,從同學熟悉的糖尿病入手,是由于缺乏胰島素,就給補充能合成胰島素的基因。讓學生閱讀課本,結合具體實例,回答如何使用基因治療治療糖尿病。這樣的應用將概念和應用結合起來,便于學生記憶。
高中生物必修二課件 篇2
教材分析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科教學(生物)王祖喜(4616009)摘要:本文對人教第二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進行了分析。主要從教材內容、目標體系、重難點、教學建議、教學活動設計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但也有所側重。目的在于讓自己初步掌握教材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文本最后部分也對這次教材分析活動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反思。關鍵詞:《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教材分析;基本要素和方法;
《遺傳與進化》一書是以人們對基因的發(fā)現、研究和應用歷程,即遺傳學發(fā)展史為主線編寫的。第一章《遺傳因子的發(fā)現》隸屬于“基因的發(fā)現”部分;“基因的研究”部分有第二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質》、第四章《基因的表達》和第五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基因的應用”部分包括第六章《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由此可見,教材的編排不僅符合課標中“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由現象、本質、現象”的認知規(guī)律。
結合《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要求和教科書內容編排的順序,本文確定出本章的地位有:
(1)《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隸屬于人教第2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
(2)本章是“在第1章引導學生認識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基礎上,繼續(xù)依照科學史的順序,尋找孟德爾提出的遺傳因子,也就是基因在細胞中的位置”進行編排的;
第六章有關細胞增殖、有絲分裂的內容有聯系;
(4)是本模塊“基因研究”部分的首章內容,是后面學習內容的基礎。
與上同理,本文確定出本章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即生物通過生殖和遺傳
實現生命延續(xù)和種族的繁衍,通過進化形成物種多樣性和適應性,實現生命的發(fā)展。在本章中,選取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內容,目的在于揭示生命延續(xù)的細胞學基礎;學生再次體驗觀察―提出假說―實驗驗證的科學思想方法,領略科學家嚴謹求證的科學態(tài)度和大膽假設、富于想像的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
本章是針對“基因在細胞中有沒有物質基礎?孟德爾提出的遺傳因子,究竟是不是物質實體?如果是,有存在于細胞的什么位置?”等問題,按照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體上、伴性遺傳的順序編寫,正體現了科學發(fā)展的歷程。因此,本章知識體系為(圖1):
本節(jié)包括“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兩小節(jié),由于在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染色體行為和數目的變化,因而,第1節(jié)的“問題探討”部分是從比較“果蠅配子和體細胞的染色體差異”開始的。結合教材的內容及布局,本節(jié)知識有以下特點:
減數分裂:
教材沒有直接給出減數分裂的定義,而是先介紹與孟德爾同時代的生物學家魏斯曼的預言,再引出減數分裂的概念。減數分裂的過程,包括精子形成過程和卵子形成過程兩過程。教材首先講述了精子形成的過程,在借助詳細的文字說明外,教材還借助教材中“圖2、1”介紹精子的形成部位,用“圖2、2”和“旁欄
思考題”幫助學生對精子形成過程的理解,其中在“圖2、2”的中央羅列出了“減數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分裂的主要特征”。有了精子的形成過程作基礎,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就可以介紹得比較簡略,教科書也借“圖2、4”介紹了卵細胞形成的部位,隨后用比較法敘述了卵細胞形成過程與精子形成過程的不同點,并配以圖解(圖2、5),最后用“圖2、6”對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進行歸納和總結。除此,本小節(jié)還用黑體字將重要知識標出,以示重要,如減數分裂、聯會的概念,四分體,染色體數目減半發(fā)生的時期等,用圖2、3幫助學生理解“交叉互換”和“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實驗幫助學生對本小節(jié)知識的鞏固。
受精作用:
本小節(jié)有兩個重點內容。一個是通過建立減數分裂中染色體數目和行為變化的模型,模擬減數分裂中染色體數目及主要行為的變化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理解配子中染色體組合的多樣性。另一個是受精作用的過程、實質和意義,教材中在借助文字詳細闡述的同時,還用“圖2、7”展示了受精過程的開始,用黑體字標示了受精作用的實質,最后教材用“技能訓練”部分加強學生對精原細胞形成精子過程中染色體數目變化的理解,同時注重對學生識圖和作圖能力的培養(yǎng)。
本節(jié)在“問題探討”中,呈現蝗蟲精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照片,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和探究的興趣學習本節(jié)知識。薩頓先對蝗蟲的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過程中染色體數目變化的描述,據此為推論假說的依據,并得出黑體字標出的“基因和染色體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平性關系”,同時以4小點羅列出。為了便于學生對薩頓假說的理解,教材中還在“思考與討論”中讓學生在途中染色體上標注基因符號,促進學生認同“基因在染色體上”的觀點。由于薩頓假說運用的是“類比推理”的科學方法,得出的結論并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其正確與否,還需要觀察和實驗的檢驗,因此,教科書緊接著介紹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也就是著名的摩爾根果蠅雜交實驗,同時教科書中還以了解的形式概述了“類比推理”。教材中,特定強調了“摩爾根是如何選取實驗材料的”目的是為了向學生強調“科學選材對實驗的重要性”,并在教材旁欄以“相關信息”的形式簡介了“實驗材料、果蠅的優(yōu)越性”在介紹摩爾根的實驗時,教
科書采取問題串的形式,并結合相關實驗圖解,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逐步揭開遺傳的奧秘,最終證實基因的確位于染色體上,同時,還用小號楷體字介紹了“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將基因定位在染色體上”的進展,并配以彩色圖片,這一內容不要求學生掌握,只是為了拓展學生視野。最后,教科書用黑體字標注了“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現代解釋”,幫助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同時,由于DNA與染色體也是存在著明顯的平性關系,因而教材在“技能訓練”部分,采用了類比推理的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對DNA與染色體的關系,這樣便于今后對“DNA和染色體關系”的講解與學習。教材不僅給出了一定的練習題,還在“科學家的故事”欄中對摩爾根進行了簡單介紹。
紅綠色盲和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學生比較熟知、比較感興趣的兩大伴性遺傳病,因此,該教材在“問題探討”部分,從這兩種遺傳病的病癥入手,讓學生討論這兩種遺傳病,為什么在遺傳表現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為什么兩種遺傳病與性別關聯的表現又不相同?由此引出“伴性遺傳”的概念,并且概念用黑體字標識。教材在“伴性遺傳的特點”的講解中,教科書詳細介紹和分析了“人類紅綠色盲癥”。首先,教材用小號楷體介紹了紅綠色盲發(fā)現的故事,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注意到了對學生情感的教育,隨后通過“資料分析”活動,學生學會識別并分析家系圖,教材隨后用“表2、1”展示了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并且由此得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主要的幾種情況。遺傳方式總共有6種情況,由于女性和男性都正常,或都患病,其子代變現型是與他們一致的,所以教科書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只介紹了其余4種遺傳方式,并重視學生對遺傳分析的能力,用“圖2、14和圖2、15”進行展出,隨后,用文字對“交叉遺傳的特點”進行了總結。在“抗維生素D佝僂病和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的呈現中,由于教材已對“人類紅綠色盲癥”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所以教材僅用文字進行了闡釋,并且教材采用了開放式的結尾,鼓勵學生查閱資料,多了解有關伴性遺傳規(guī)律在生產實踐中的其他應用。本章最后還設有“本章小結”和“自我檢測”,使得教材在總結本章內容的同時,也使學生們得以整體的檢測,除此,教材還向學生提供了幾個有關的學習網站,便于學生“繼續(xù)學習”。
本章的總目標包括知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和能力三方面目標。知識目標方面,要求學生“闡明細胞的減數分裂,舉例說明配子的形成過程,舉例說明受精過程,說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概述伴性遺傳”;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認同基因是物質實體,認同觀察、提出假說、實驗的方法在建立科學理論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認同科學研究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大膽質疑和勤奮實踐的精神,以及對科學的熱愛”;能力目標方面,要求學生“使用高倍鏡,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運用模型建構的方法,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和行為的變化,嘗試類比推理的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癥的遺傳規(guī)律”。
各節(jié)教材內容的分析,并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將本章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第一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減數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過程和受精作用的過程;教學難點是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比較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和觀察蝗蟲精母細胞的減數分裂。第二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和實驗證據和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現代解釋;教學難點是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和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第三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伴性遺傳的特點,教學難點是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癥的遺傳。
結合課標要求、教材內容的編排、本章目標和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為了實現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本章課可采用以下教學思路:
第一節(jié)《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學思路采用:
(1)充分利用教材和生產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從教材或生活中提煉出問題;然后讓全體學生親自動手來探究,并且歸納總結,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
(2)由于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觀、動態(tài)、連續(xù)變化的過程,給準確認知帶來困難,因此成為教學的難點。教師應考慮在學生已有知識(如有絲分裂)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將微觀變?yōu)楹暧^的教學活動,為此將本節(jié)“模擬建構”的部分活動前移應該是一個很好的設想;
課時。
第二節(jié)《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教學思路采用:本節(jié)教材內容是“總結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的一部分,教學難點較多,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建議教師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圍繞“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探索過程,精心設計學生參與的活動,引導學生開展思維探究。同時,本節(jié)課建議用1課時完成。
第三節(jié)《伴性遺傳》的教學思路采用:伴性遺傳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比較貼近,又能夠解釋一些常見的遺傳病例,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內容,在教學中極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和分析,并練習繪制遺傳圖解,真正理解伴性遺傳的特點,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再及時引導學生學習伴性遺傳的意義和應用。同時,本節(jié)課建議用1課時完成。
根據上述對各節(jié)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現有的知識與認知水平,同時結合教學重難點,本章各節(jié)可采用如下活動體系。具體如下:
“減數分裂”活動體系大致為:設置問題情境、精子形成過程的探討、精子形成過程的講解、卵細胞與精子形成過程的比較、鞏固總結、練習。具體到每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部分,先展現“問題探討”引導學生思考“配子細胞是如何形成的?”再通過提問“圖中的配子是通過有絲分裂產生的嗎?”“有絲分裂的特征是什么?”引導學生復習細胞有絲分裂并猜想配子是經過何種分裂形成的。最后,教師可介紹減數分裂發(fā)現簡史,激發(fā)學生學習減數分裂的興趣?!熬有纬蛇^程的探討”部分,由于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觀、動態(tài)、連續(xù)變化的過程,給準確認知帶來困難,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同時學生已學過細胞的有絲分裂,具備學習“減數分裂”的方法。所以“模型構建”活動前移,包括對“細胞有絲分裂”的模型構建和“減數分裂”的模型構建兩部分,這樣利于學生比較兩種分裂過程的異同,同時,促進學生形成“對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和行為變化”的直觀印象和理解配子形成的過程與特點。再引導學生觀察書中哺乳動物精子形成過程圖解,并與自己建構的模型比較,思考圖解的合理性?!熬有纬蛇^程的講解”部分,教師結合書中圖解和旁欄思考題講述哺乳動物精子形成過程中發(fā)生
的現象,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對重點概念、精子形成過程的特點的理解與記憶。最后引導學生歸納出“減數分裂”的概念?!奥鸭毎c精子形成過程的比較”部分,采用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根據“卵細胞形成過程“的圖解,采用比較法,與精子形成過程的特點進行比較,并自主歸納出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特點?!办柟炭偨Y”部分,根據教材中“圖2、6減數分裂圖解”和“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實驗,引導學生加深對“減數分裂”的概念、特點的理解。
“受精作用”的活動體系為:提問設疑、探討配子的多樣性、歸納原因、閱讀教材,理解受精作用的實質與意義、技能訓練與練習。具體到各個環(huán)節(jié)有:展示“人的染色體組型圖”通過提問如“人的體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人的精子和卵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從人的精子、卵細胞到人的體細胞之間應該有一個什么樣的變化過程?人的體細胞是怎樣形成的?”引起學生的思考進而理解受精作用的過程?!疤接懪渥佣鄻有浴辈糠?,又有兩個小部分,即“展示配子多樣性的現象”和“分析多樣性來源”。在第一小部分中,教師敘述教材中“父親的所有精原細胞中染色體組成并無差別,母親體內的卵原細胞也是如此??墒恰耙荒干抛?,九子各不同。同樣的精(卵)原細胞會產生不同的配子嗎?”的內容,引導學生回憶精子或卵細胞形成過程和思考配子中染色體組成多樣的原因。第二小部分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染色單體交叉互換”的照片及示意圖,并讓學生思考這與配子中染色體組成的多樣性有什么關系?隨后,繼續(xù)“模型建構”活動,“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及討論”,并讓學生嘗試計算可能出現的配子類型數目,進而歸納出配子多樣性的原因。最后讓學生閱讀“受精作用”部分的教材內容,理解受精作用的實質與意義,通過“技能訓練與練習”對本節(jié)知識加以鞏固。
《基因在染色體上》活動體系大致為:問題探討、學生活動、討論與探究摩爾根實驗、嘗試用研究結果解釋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技能訓練與練習、閱讀科學家故事。具體到各個環(huán)節(jié)有:“問題探討”部分,借助教材“問題探討”部分的內容,引導學生關注染色體與基因的關系;“學生活動”部分,要求學生畫出減數分裂過程的示意圖,據圖發(fā)現基因與染色體的平行關系,再閱讀“薩頓假說”部分的教材內容;“討論與探究摩爾根實驗”部分,教師先表述摩爾根實驗,同時引導
學生思考“摩爾根為什么把果蠅作為為實驗材料?”和分析“果蠅紅白眼雜交過程”,隨后借助教材中“圖2、10”,讓學生嘗試推演果蠅雜交;“嘗試用研究結果解釋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部分,首先借助教材第28頁中“思考與討論”部分,促進學生解釋孟德爾的分離定律,并讓學生嘗試解釋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最后“技能訓練”部分,教師借助書中第28頁,講述“類比推理”,隨后讓學生嘗試采用此方法,推斷基因與DNA長鏈的關系,同時,安排課后任務,即練習和閱讀科學家故事。
《伴性遺傳》活動體系大致為:問題探討、介紹紅綠色盲發(fā)現過程、紅綠色盲遺傳圖譜分析、解釋紅綠色盲的幾種遺傳方式、得出交叉遺傳的概念與特點、講解維生素D佝僂病和伴性遺傳的應用、完成練習和自我檢測,并仔細閱讀“本章小結”。具體到各個環(huán)節(jié)有:“問題探討”部分,借助教材,引導學生思考;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德爾頓發(fā)現紅綠色盲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導學生認同認真態(tài)度是學習科學的重要品質之一;“紅綠色盲遺傳圖譜分析”部分,教師展示教材中的色盲家系圖,提出問題請學生思考,教師展示教材第35頁中的“表2、1”,只展示表格,具體內容由供學生填寫;“解釋紅綠色盲的幾種遺傳方式”部分,教師幫助引導學生歸納出“人類紅綠色盲的幾種遺傳方式”,并引導學生復習基因的分離定律和受精作用的知識,根據教材編排順序,依次展示遺傳圖解,并引導學生分析圖解,進而由學生得出交叉遺傳的概念和特點;最后,依照教材內容,講解“維生素D佝僂病和伴性遺傳的應用”,同時布置課后作業(yè)。6自我反思與致謝
教材分析是教師的基本技能,是備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上好課的前提。本文是我第一次嘗試性地對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進行分析,因此,分析的不到位的或不正確的地方較為突出。幸運的是,在匯報時,李老師及同學提出了寶貴意見,如本文起初將“活動體系”理解成了“教學過程的設計”,其實,他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活動體系”更側重于教材中所提及的活動及對其實施策略的分析,而“教學活動設計”就更偏向于完整的教學過程設計。再如“知識體系”理解成了“簡單的知識結構層次圖”等,其實他們也是完全不同的,教材分析中的“知識體系”部分,更多地強調各個知識點的關系,最好的解決辦
法是采用思維導圖或概念圖法進行表示。除此,還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材分析時,盡可能地在ppt中展現教材中的內容,如圖片、材料分析等信息可用超級鏈接進行展現,這樣助于教材分析的完整和直觀。為此,衷心感謝李玉玲老師和同學的細心的點評和指導!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16、17.
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5、40.
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教師教學用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2、67.
高中生物必修二課件 篇3
精子的形成過程;
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分子數的化。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活動,體驗合作的力量,養(yǎng)成團體意識和合作意識;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用辯證的觀點認識生命現象。
(1)減數分裂的概念;
利用探究式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模型模擬教學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師用ppt打出“受精過程”和“胚胎發(fā)育”的動畫,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為進入學習目標做好心理準備。然后和學生一起討論我們人類是由什么發(fā)育而來的。
教師提問:假設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絲分裂的方式產生兩性生殖細胞,這個假設成立嗎?通過學生的假設,從而進入新課《減數分裂》。
學生閱讀教材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同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對象”、“時期”、“特點”、“結果”幾個字,讓學生從這幾方面來更深刻的理解減數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開始減數分裂模擬探究活動。
在讓學生模擬減數分裂之前,先讓學生了解“同源染色體”、“聯會”和“四分體”這三個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對同源染色體=1個四分體=2條染色體=4條染色單體=4個DNA分子
每組分發(fā)一套染色體模具(用硬紙剪成染色體形態(tài),2種顏色紙表示同源染色體,用小磁鐵表示著絲點),其中讓一組去黑板上模擬精子的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規(guī)律。
學生通過模擬減數分裂的過程,基本掌握了減數分裂各時期的特點,通過小組的構建學生產生了不同的模式圖,關于各個時期的特點學生也發(fā)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種主要模型構建: ①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體沒有分離 ②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著絲點沒有分裂 ③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不知道染色體如何分配
看完學生的展示后,老師對每個組的模式進行糾正,重點講解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特點,減數第二次分裂的特點和有絲分裂基本相同。在給學生進行指導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知識點:①同源染色體的聯會形成四分體的時期,同源染色體分離的時期 ②著絲點分裂的時期,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時期 ③染色體減半和DNA減半的時期
老師強調: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了4個精細胞,精細胞經過變形成為精子。
老師ppt展示精子形成過程,看完展示讓學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驟:
師生共同總結:一個精原細胞經過兩次分裂形成了四個精細胞,每個精子細胞中含有數目減半的染色體。
通過前面的合作模擬探究、閱讀教材、動畫展示,讓學生總結歸納,引導學生構建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變化模型(坐標圖以及表格),并要求學生能用表格進行歸納總結,安排學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體內的染色體為2N為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數量變化畫出減數分裂過程的變化曲線。
教學反思:減數分裂的學習是在以學生過去的知識-有絲分裂為基礎的,教學中通過“溫故而知新”的方式復習有絲分裂的知識,進而導入新課。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完善了學生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減數分裂是微觀,動態(tài),連續(xù)的變化給正確認知帶來困難。為了突破教學難點,一方面制作多媒體動畫演示減數分裂過程,精心設計將微觀變?yōu)楹暧^的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利用學生自制的模型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讓學生對減數分裂的過程掌握得更為透徹。同時,在合作探究過程中,一步步滲透著學生主動參與的新課程理念。
高中生物必修二課件 篇4
第一章第1節(jié)人體的穩(wěn)態(tài)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描述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關注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與健康的關系。
3)能力方面:
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huán)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舉例法、講解法、探究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好!在開始今天新的一章內容學習,首先請大家看幾幅圖片。
(播放圖片,學生觀看)
師: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連”的戰(zhàn)士在哨位上站崗執(zhí)勤。當日,地處中俄邊境的黑龍江黑河市氣溫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體溫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時,天氣悶熱難當。重鋼股份公司煉鋼廠煉鋼爐前溫度起碼超過100℃,他的體溫是不是也達到了100攝氏度呢?
生:不是,應該是37攝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圖片,抗洪搶險戰(zhàn)士可能會面臨高溫,缺干凈水的惡劣生活環(huán)境抗洪搶險戰(zhàn)士生活環(huán)境中蚊蟲多,細菌等微生物也多,戰(zhàn)士們容易患病。。
師:前面所看到的惡劣環(huán)境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在寒冷或炎熱環(huán)境中人體是如何維持體溫的?如何來維持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的?這就涉及到本章所學習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首先來學習
第1節(jié)——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
[新課講解]
師: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問題探討。
課件展示草履蟲和紅細胞的圖片:
討論1:圖1和圖2各是什么細胞?請說出細胞的名稱。
討論2:它們分別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兩者的生活環(huán)境有何異同?
生: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師:還記得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有幾種嗎,他們生活的環(huán)境和草履蟲有相似之處嗎?二者又有何不同?
學生自由討論,老師點學生起來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兩者生活環(huán)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huán)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huán)
境中,可直接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wěn)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今天的第一個內容: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課件展示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的劇照。
師:紅樓夢中有這么一句話,女人是水做的,其實不管是女人還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液體成分。我們就把它稱為體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tǒng)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
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組織液
淋巴等
師:人體內細胞數量很多,存在于細胞內的液體總和大約占2/3,所以細胞內液多。那么細胞直接生活的環(huán)境是什么?
生:細胞外液
師: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等。下面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思考并討論以下問題。
①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huán)境之間有何關系?
②內環(huán)境各部分的物質交換關系如何?
細胞內液
體液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淋巴等
教師著重講解幾個概念。
血漿:血液中的液體成分。
組織液:是存在于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
淋巴:組織液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成為淋巴液。
內環(huán)境:體內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即細胞外液。
教師展示內環(huán)境的圖片同時請同學們思考幾個問題
1、血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huán)境是什么?
提示:血漿。
2、體內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huán)境是什么?
提示:組織液。
3、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huán)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細血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huán)境是什么?
提示:血漿和組織液。
5、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huán)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組織液。
請同學們自習看書并回答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的異同點。
相同點:
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huán)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
(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
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
(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師: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組織液、血漿、淋巴液之間的內在聯系。
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huán)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個圖來顯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叫學生上來畫,教師批改、點評、補充)
視頻展示內環(huán)境之間物質交換的示意圖。(多放幾遍,加深印象,讓學生理解組織液、體液、血漿間的內在聯系)
想一想:在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這三種體液中,O2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么?CO2的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么?
提示:O2濃度由高到低: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
CO2濃度由高到低:細胞內液>組織液>血漿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是細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的資料。
討論:1、如何將表中物質按化學性質進行歸類?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漿中還可能含有哪些物質?
3、在組成血漿的離子中,哪些離子的含量較多?它們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課件展示:
二、細胞外液的成份(餅圖)
教師總結:
水:90%左右
1、血漿的主要成分無機鹽:1%左右
蛋白質:7%——9%左右
其它物質
2.組織液、淋巴的化學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異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鹽溶液,類似于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師:在必修1中我們曾學過植物細胞通過滲透作用來吸水或者失水;紅細胞置于清水中滲透吸水會漲破,置于高濃度食鹽水中滲透失水會皺縮,那么在細胞外液中細胞會出現這種情況嗎?首先請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1、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質?
提示: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
2、什么叫溶液滲透壓?
提示: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
3、細胞外液滲透壓主要由什么決定?
提示: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
4、正常人血漿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為什么能保持血漿PH的相對穩(wěn)定?
提示:與它含有HCO3-、HPO42-等離子有關。
6、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一個總結。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師:細胞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可以直接與內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
教師展示內環(huán)境之間物質交換的圖片。
請學生思考:氧氣是如何進入細胞內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進入細胞的?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細胞的?細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別點學生起來回答。
教師點評并總結。
Na+和Cl-等直接來自于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于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tǒng)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huán)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由此可見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需要以內環(huán)境為媒介。
師: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內環(huán)境與外界環(huán)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器官系統(tǒng)的參與,同時,細胞和內環(huán)境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細胞不僅依賴于內環(huán)境,也參與了內環(huán)境的形成和維持。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內環(huán)境的概念、組成、理化性質及物質交換。
請同學們自己在筆記本上試著畫出本節(jié)的概念圖。
教學反思:
第2節(jié)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重要性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說明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及其生理意義,簡述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機制。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wěn)定的機制。
3)能力方面:
a.關注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與健康的關系。
b.養(yǎng)成自我保健的意識和習慣。
c.運用這方面的`知識關愛家人和親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概念
2)教學難點
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機制。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舉例法、講解法、探究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同學們在一入學的時候進行了體檢,體檢什么?有沒有驗血?呈現血液檢驗化驗單:a具體哪些指標查哪些項目?b每種成分的參考值都有一個變化范圍,為什么?c化驗單哪幾種超出范圍,對人體有什么不利影響?
歸納總結答案,內環(huán)境可能會出現不穩(wěn)定狀態(tài),當內環(huán)境不穩(wěn)定時,生命活動難以正常的進行,說明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具有重要性。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節(jié)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重要性”
一、內環(huán)境的動態(tài)變化
隨著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和體內細胞代謝活動的進行,內環(huán)境中的化學成分是如何變化的呢?
展示:學生的“體溫的日變化規(guī)律”的調查結果。
請同學根據調查結果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
(1).比較班級中同一年齡同一性別同學的體溫數據,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2).家庭不同成員的體溫完全一致嗎?這說明了什么?
(3).同一個人的體溫在一日內有變化嗎?與當地氣溫的日變化情況進行對比,結果如何?
體溫是內環(huán)境理化性質的一個方面,調查結果證明體溫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實可以證明內環(huán)境的pH和滲透壓也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呢?
簡單說明了內環(huán)境中的pH值和滲透壓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
根據以上內容,引導學生總結穩(wěn)態(tài)概念。
教師強調:(1)穩(wěn)態(tài)不是恒定不變,而是相對恒定的一種動態(tài)變化;(2)這種動態(tài)變化保持在定范圍內。一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遭破壞后會出現什么現象呢?
請同學列舉幾個穩(wěn)態(tài)失調的病例,說明癥狀和危害。在同學充分列舉的基礎上,教師給予適度的補充和修正。
什么原因導致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失調呢?
機體對穩(wěn)態(tài)進行調節(jié)的能力是有限的,當外界環(huán)境變化過于劇烈,或人體自身的調節(jié)功能出現障礙,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就會遭到破壞。那穩(wěn)態(tài)會不會出現失調的情形呢?
簡要介紹穩(wěn)態(tài)概念的提出和發(fā)展,并說明穩(wěn)態(tài)概念已成為生命科學的一大基本概念。
高中生物必修二課件 篇5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jié)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內容。說課內容包括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作業(yè)設計和說板書,最后簡單說一下教學反思。
一、說教材
第一,本節(jié)在教材中的作用。
必修1整體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知識是重點部分。本節(jié)較全面的介紹了蛋白質的分子組成和結構,為后面學習載體蛋白、酶等知識做鋪墊。物質的結構決定其功能。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對理解細胞的結構基礎有著重要作用,為必修2關于基因的表達部分奠定基礎。本文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種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識,我計劃利用2課時來完成。第二,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2)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能力目標:
(1)教材中并沒有直接給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而是讓學生觀察4種氨基酸的結構,通過思考與討論,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點,加深對氨基酸結構的理解。這種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得出結論的處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是落實探究性學習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
(2)關于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教材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豐富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yǎng)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2)關注蛋白質研究的新進展 第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通過脫水縮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鏈、蛋白質的過程。
2、難點: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二、說學生
第一,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
高一學生還沒有學習有機化學,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而細胞的分子組成是微觀、抽象的內容。考慮到分子水平的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加強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編入了聯系生活的內容。如:“大頭娃娃”、“三鹿”奶粉事件、“皮革奶”;有關這些內容學生都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如果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教學,有助于增加教學內容的親和力。
第二,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
蛋白質的知識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內容比較多。在學習時介紹甲烷的結構式,從甲烷的分子式進行推導分析出α—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從易到難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脫水縮合反應。再由結構到功能循序漸進,從而逐步理解掌握。
三、說教法
本節(jié)課氨基酸的脫水縮合的過程,抽象難懂,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仔細設計教學過程,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尤其是分析圖中的關鍵信息的能力,另外加強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具體做法:
第一,設計問題情境,層層設疑。
第二,運用多媒體技術,適時展示動畫過程,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第三,將抽象復雜的過程及時進行比較、歸納和總結。
四、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jié)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利用學案幫助學生理解書本知識及知識點的聯系;幫助學生正確閱讀和分析圖表,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逐步養(yǎng)成認真觀察事物的習慣。
五、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第一、課前準備。
因為蛋白質的化學結構和功能,是以往沒有接觸過的,所以課前布置預習是有必要的,通過預習學生能對這一節(jié)的知識有部分了解,同時會遇到一些問題,使他們對進一步認識蛋白質產生興趣,但是要給出一定的題目,否則學生預習的質量不高或者不預習。我的題目是:以課本P20上給出的四種氨基酸畫出氨基酸形成多肽鏈的圖形。這一個題目比較明確的提出了這一節(jié)知識的重點。第二,導入新課。
提供素材:2004年阜陽市出現全國有名的事件——“大頭娃娃”,案件中多名兒童因食用劣質奶粉,嬰兒出現四肢短小、身體瘦弱、頭部浮腫甚至死亡等癥狀,就是蛋白質含量極為低下;2008年又出現“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質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嬰幼兒出現病癥。
提問:同學們如何看待這一系列事件呢?從我們人體生理方面出發(fā)能得到什么結論呢? 參考:我們的食物中應該富含蛋白質,蛋白質是我們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等。(學生也可能得出關于法制、道德問題)
引出本節(jié)課的標題: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選擇了多媒體及具體形象性操作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第三,學習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P20的思考與討論,找出四種氨基酸的結構特點,請一位學生上講臺,伸開雙手,兩腳并攏,面向同學演示,如果我們人體來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頭是一個氫原子,下肢則是R基團。然后要求同學們把教材上的四種氨基酸上的R基團標示出來。檢查一下。再請一位同學總結氨基酸的結構特點。抽出三位同學板演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并加以點評。
通過課堂的模擬,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氨基酸的結構通式。
共同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在同一個C上;不同點:R基不同)
總結得出:由于R基的不同,構成了氨基酸的種類不同,在生物體中組成的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介紹必需氨基酸與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在人體內有的氨基酸是沒有辦法在人體細胞內合成的,如賴氨酸、色氨酸等,但是它又是構成蛋白質必不缺少的,所以要對這類沒法合成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要有一定量的補充,這樣才能滿足生長發(fā)育的需要。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質過程。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20種,但是蛋白質的種類成千上萬,那么氨基酸是怎樣形成蛋白質的呢?
同樣利用學生的動作模擬過程(或使用Flash課件)幫助學生進行學習。提問:我們的左右手分別代表什么? 參考:一個是氨基,一個是羧基。
要求四位同學分別代表P20的四種氨基酸。準備三條有水的濕巾,要求學生相互握手的那一只手拿著,當一個學生手握著他的手,用力將紙巾中的水擠出,表示脫水過程。提問:反應過程有什么產生?原來的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形成了什么? 參考:水、肽鍵。
提問:什么是二肽呢?三肽、多肽、肽鏈呢?
7個同學手拉手形成一個多肽鏈,脫去多少水分子呢? 12個同學拉手形成一個多肽鏈,脫去多少水分子呢? 要求同學們總結歸納出P22的旁欄思考題。參考:n-1,n-1,n-m。
水分子數量=肽鍵數目=氨基酸數目-肽鏈數目。通過現象直觀的模擬,學生非常容易掌握計算方法和規(guī)律。順便提出一個更高的思考題:如果n個氨基酸形成了一個環(huán)狀的分子,脫去多少個水分子,形成多少個肽鍵呢?
結合學案上的練習,分析兩個例題。第五,蛋白質的功能。
根據我們學習生物學的經驗可知道:生物的結構決定功能。再要求剛才的那四個同學上臺組合多肽鏈。以不同位置組合,就會形成很多種多肽鏈,進而形成很多種蛋白質。得出結論: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雖然只有20種,但是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量、種類以及排列順序不同,就可以構成各種不同的蛋白質;每一種蛋白質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質具有多樣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樣性。,由學生對照教材,進行總結。舉例說明蛋白質具體哪些功能? 第六,總結。
蛋白質是細胞和生物體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多樣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絢麗多彩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可以由學生總結)第七,課堂小結
總結這一節(jié)中主要的知識點 第八,教學評價。
由于只有一節(jié)課時間,課堂上對重點、難點知識的解析還不能做到舉一反三的深度,因此盡管學生課堂反應熱烈,對知識點的接受程度也達到了預期的要求,但在做課后練習時,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所以傳統(tǒng)的講練結合還是要結合起來運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為此本節(jié)內容需要2課時來完成。
六、說作業(yè)設計
我印發(fā)了本節(jié)課的學案。學案既包括主干知識的網絡圖,也包括基礎題和一般提升題。學生可以進一步鞏固知識點。
七、說板書(略)注重直觀、系統(tǒng)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八、說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針對知識點比較微觀抽象,知識點也較難理解的情況,重視利用“形象教學法”幫助學生理解,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對于蛋白質結構和功能,要更多與日常生活、現代相關科學相聯系,了解蛋白質的應用價值,給學生提供教學拓展的空間。綜合來看,要學生感到心情愉悅,思維才能活躍,這樣才能接收新知識,讓他們有不斷深入學習的愿望,同時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高中生物必修二課件 篇6
“細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介紹了生物異化作用的一個重要過程,為學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酶、ATP、光合作用等內容有密切的聯系,也為今后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guī)律奠定基礎。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3、情感目標:通過聯系工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等實際,激發(fā)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yǎng)關心生物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課堂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也須起主導、引導作用。所以本課利用直觀教學手段,采用自主閱讀法、比較法、歸納法等教和學的方法,這樣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歸納、閱讀能力
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進行類比遷移,對照學習。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可探索”的環(huán)境里,積極參與,生動活潑地獲取知識,掌握規(guī)律、主動發(fā)現、主動發(fā)展。
提問:生物體的能源物質有哪些?主要的能源物質是什么?ATP在供能過程中起什么作用?ATP的合成需要哪些條件(酶、原料、能量)?其中能量的來源有哪些?
回答:見教案,ATP合成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提供的。呼吸作用是如何提供能量的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提問:細胞呼吸在哪里發(fā)生,又是怎樣進行的呢?讓學生說出細胞呼吸概念
回答:細胞呼吸是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過程。
學生自學實驗,并回答課本92頁的問題。
結論: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均能進行細胞呼吸。在有氧條件下,通過細胞呼吸產生大量的CO2,在無氧條件下通過細胞呼吸產生酒精和少量的CO2.
設問:原料是?在哪里?產物?能量去向?有機物是如何被分解并釋放出能量的?
列表總結有氧呼吸,要求學生自己嘗試建立表格,教師投影展示部分表格
A反應式:
評價:欣賞性評價,對學生合作學習及成果表示肯定,指出不足,給出建議。
(4)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
小組為單位,從課本95-96頁“資料分析”中選取2-3個實例,討論并分析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了細胞呼吸的哪些方面?并再舉一兩例加以說明。要求準備簡單的發(fā)言稿。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
七、結束:
本節(jié)課設置了一系列問題情境,層層設問,在學生答問、質疑、討論過程中讓學生建構新概念和新的知識體系,并通過教師及時掌握反饋信息,適時點撥、調節(jié),讓學生在推理判斷中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而且通過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提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生物必修二課件 篇7
雜交育種
1、原理:
2、舉例:有兩個不同的番茄品種,一個是抗病、黃果肉(ssrr),另一個是易感病、紅果肉的品種(SSRR),目標是培育出一個能穩(wěn)定遺傳抗病又是紅果肉的新品種(ssRR)。寫出育種過程。
3、方法過程:
4、優(yōu)點——最簡捷、常規(guī)
5、缺點——育種年限長,進程緩慢
一、誘變育種
1、原理:
2、方法:(1)(2)
3、實例:高產青霉素菌株的培育
4、優(yōu)點:(1)能提高變異的頻率;(2)短時間內改良生物品種的某些性狀;
(3)改良作物品質,增強抗逆性。
5、缺點:有利個體不多,須大量處理供試材料,工作量大。
二、單倍體育種
1、原理:(染色體組成倍減少)
2、方法過程:雜交→花藥離體培養(yǎng)→誘導染色體加倍(秋水仙素處理)→人工選擇
3、優(yōu)點:(1)(2)
4、缺點:技術難度高,不能獨立進行
5、實例:現有寬葉、不抗病(AAbb)和窄葉、抗病(aaBB)兩個煙草品種,目標是培育寬葉、抗病(AABB)的新品種。寫出育種過程。
三、多倍體育種
1、原理:(染色體組成倍增加)
2、方法過程:選材→誘導染色體加倍(秋水仙素處理)→新品種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3、實例:三倍體無子西瓜
寫出三倍體無子西瓜培育過程
五、轉基因技術
1、原理:
2、方法過程:
獲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與運載體重組→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目的基因的表達
3、優(yōu)點:定向改造遺傳物質,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的障礙,目的性強,針對性高。
4、缺點:技術性高,可能引發(fā)生態(tài)危機
高中生物必修二課件 篇8
許多科學家認為,可以把生物學的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①19世紀以及更早的時期,是以形態(tài)描述為主的生物科學時期;②20世紀的前半個世紀,主要是實驗生物學時期;③20世紀50~60年代以來,由于DNA雙螺旋的發(fā)現與中心法則的建立,開始進入了精細定性與定量的生物學時期。
隨著生物學的發(fā)展,生物學的分支學科變的更多,如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物理學、化學、數學、計算機等的手段和方法用于生物學使其不斷分化出新的分支學科,另一方面,這些學科又相互滲透而走向融合,似乎并不是界限分明。
至今為止大家所接觸到生物學一般都是描述性的知識,認為它是一門記憶的學科。如,記住某些動植物名稱,觀察生物的特征,知道他們的分類等,因此,有一點我非常希望你們這學期能記住的,就是生物學并不是一大堆事實的混亂集合,它有基本規(guī)律和基本原理,有邏輯的連貫性。達爾文進化論是一種邏輯,適用于宇宙中所有星球及生命系統(tǒng)。
高中階段有三本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微觀和宏觀)
《分子與細胞》中以細胞作為一切有機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這一概念為出發(fā)點,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細胞生命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1925年,美國細胞生物學家WILSON就提出:一切生命的關鍵問題都要到細胞中去尋找。
必修一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闡明一系列客觀事實、法則來解釋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組織形式。如果掌握了這些分子和遺傳定律,就能從原理上理解許多生物圈里的生命過程,還能應用于解決在激烈的自然界遇到的新問題。并不著重特定的某些生物(如人),理解細胞的這些事實、原理適用于地球表面的所有物種。生化和分子規(guī)律20、30億年前已經形成,并被保留和傳承,幾乎沒變過。這種強烈的保守性意味著,我們可以知道地球早期生物進化的原理。
當我們掌握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法則和規(guī)律,將其應用于各種特定的問題:1)癌細胞是如何異常生長2)病毒如何繁殖3)免疫系統(tǒng)如何作用4)神經系統(tǒng)如何作用
本學期之后期望大家認同的是,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生命的物質性;生命系統(tǒng)的開放性;細胞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消亡,形成生物體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tǒng)一的觀點,從而具有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用開放的觀點審查自然現象和社會事務,具有普遍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生物學——這是一個極速發(fā)展的'領域,它之所以極速發(fā)展是1953年WATSON和CRICK
對DNA雙螺旋結構的發(fā)現。通過高中生物的學習,我們期望達到的目的是,能讓學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學素養(yǎng),以此來促進對世界、社會的認知及良好的情感、價值觀的形成。
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生命?(1)具有生命的物體稱之為生物。
(2)什么是生命,目前尚無一致公認的定義。但我們可以將生命描述為生物體存在的狀態(tài),而生物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化學成分的同一性;第二,嚴整有序的結構;第三,新陳代謝;第四,應激性和運動;第五,穩(wěn)態(tài);
多種細胞:
自來水裝在塑料桶里放半個月變成綠色,這是原核生物藍藻等大量繁殖;橘子放在陰濕的角落長綠毛,是真菌;
動物肌細胞呈梭形,匯成肌組織,煮熟的瘦肉可撕成很細的條狀肉松;吃梨時感覺有“砂”,是石細胞。
第1、2、1)2)3、病毒:
小結:單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靠單個細胞完成;多動物病毒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由每個細胞共同參與完成;病
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除了?
依據遺傳物質DNA病毒:噬菌體、HIV生物個體表現的生命活動歸根結底是每個
細胞正常生命活動的表現。RNA病毒:SARS病毒朊病毒:只有蛋白質類病毒:只有RNA
除了病毒,所有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
實例4.(1)生活方式?
結構?
你知道哪些病毒?
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相關信息都有它自身的調控規(guī)律和發(fā)展消亡的規(guī)律。
(1)在生物學研究中,提出了生命系統(tǒng)的概念,它包含生命系統(tǒng):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植物沒有)→
哪些層次?每個層次都可看作一個獨立的系統(tǒng),同時又相互包個體→生物圈
(2)說說草履蟲、松樹、人包含的生命結構的層次:
一、細胞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的體現(2)它們有哪些相同點?
化學組成:
胞核,但所有的細胞都有細胞核嗎?
根本區(qū)別:有無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1、表述:“無細胞核”、“無成型的細胞核”、“無核膜”
“菌”子前面有球、桿、2)、細胞壁成分:肽聚糖(細菌)、黏肽(藍藻)3、細菌:一類單細胞生物。
3)、細胞器:只有核糖體4)、分裂方式:二分裂5)大?。狠^小(1~10UM)6)、原核生物:細菌、藍藻2
1)、細胞核:有核膜和核仁,DNA與蛋白質結合成2)、細胞壁成分:纖維素和果膠(植物);
5)大?。狠^大(20~30UM)6)、真核生物:動物、植物、真菌
高中生物必修二課件 篇9
1、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各位評委,老師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說教材
本節(jié)內容是蘇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較全面的介紹了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為后面學習酶、基因的表達等知識做鋪墊。本節(jié)涉及氨基酸的結構,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三部分知識。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多肽鏈的過程。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多樣性。
難點:氨基酸通過脫水縮合形成多肽鏈的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前準備。
精心制作預習學案,學案上包括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基礎內容填空,二是自我診斷習題。通過預習,學生能對這一節(jié)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同時會遇到一些問題,使他們對進一步探究蛋白質產生興趣。而我通過批改,也能針對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集中存在的問題,設計課堂探究學案,確定探究的問題和當堂檢測的習題。由于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都是根據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而設計出來的,所以在組織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就有了針對性。我相信,充分了解了學情,課堂教學一定會高效。
第二,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一組食用了假奶粉的“大頭娃娃”的圖片,讓同學們思考原因,認識到蛋白質對于我們的重要性,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標題: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本環(huán)節(jié)2分鐘左右。
第三,課堂探究
本環(huán)節(jié)是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設置出來,所以本環(huán)節(jié)探究的問題也是本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這一個環(huán)節(jié),我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展開。以小組為單位,在組長的帶領下先小組內“兵教兵”,然后“組幫組”,最后再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答案。有激勵才有動力,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我還設置了小組加分制,表現優(yōu)異的小組可得到加分。得分前3名的小組可有一定的獎勵。本環(huán)節(jié)時間為25-30分鐘。
課堂探究一: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不同氨基酸的區(qū)別
多媒體展示多個氨基酸,讓學生找出哪些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不同氨基酸的區(qū)別,然后抽出三位同學板演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并加以點評。并及時引導學生思考N和O主要在哪?為什么說一個氨基酸至少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
課堂探究二: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蛋白質過程。
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反應及有關計算,是教學一個難點。可利用學生的動作模擬過程(或使用課件)幫助學生進行學習。以二肽的形成為例。引導學生思考兩個氨基酸是如何形成二肽的,在反應的過程中有什么產生?幾個?原來的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形成了什么?兩個氨基酸通過什么連接起來的?有幾個?二肽中還有游離的氨基和羧基嗎?依次類推,三肽是由幾個氨基酸形成的?脫去幾分子的水?含有幾個肽鍵?游離的氨基和羧基數呢?那n肽呢?通過現象直觀的模擬,學生比較容易掌握計算方法和規(guī)律。
然后設計兩個例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課堂探究三: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
引導學生從氨基酸的種類、數量和排列順序及多肽鏈的角度來分析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結構決定功能。因為蛋白質結構具有多樣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樣性。引導學生分析課本19頁的表2-4,從多個方面理解蛋白質功能的多樣性,進而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承擔者。
第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從整體上把握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本環(huán)節(jié)3分鐘左右。第五,當堂檢測。
學生先自主完成學案上的習題,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組員可能存在的問題,達成共識,最后每小組派一名代表板演本組的成果。如果小組間有不同的認識,教師要適時的引導,幫助學生達成一致認識。本環(huán)節(jié)時間為10-15分鐘。
第六,布置課后作業(yè)。結束:
各位評委老師們,本節(jié)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guī)律,按照我縣“學講計劃”的要求,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生物必修二課件 篇10
【教學重點】植物體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細胞的兩種吸水方式;滲透作用的原理;植物體的水分代謝包括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和散失的大體過程;蒸騰作用及其對植物的作用;合理灌溉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運用
課前可準備兩組天竺葵植株,一株正常澆清水,一株澆濃鹽水,以備上課學生觀察之用;課前可收集一些我國、世界有關水資源危機的事例或數據;也可結合節(jié)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類所采取過的一些節(jié)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對水資源起到保護作用的事例,這樣引入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包括我國在內的全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學生對為什么要節(jié)水有一個深切的體會,同時在本節(jié)學習結束后也會對為什么要保護植被、大力開展植樹造林也會較深的體會。
學生討論水資源方面的資料,同時觀察兩株天竺葵的生長異同,從而引入植物細胞吸水與失水的學習。
植物的水分代謝包括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謝對學生來說并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以了解學生對水分代謝的理解程度,找出學生對水分代謝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比如,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
①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②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
③你了解植物根尖的結構嗎?
④植物體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通道是什么?你知道這些通道在植物體的哪個部位嗎?
⑤水在植物體內都可以參與哪些生理功能?
⑥植物體內水分是如何散失的?
⑦你了解蒸騰作用嗎?這個生理過程對植物體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義?
在使學生對水分代謝有了一個較全面的認識后,教師可專心與學生一起來處理滲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一難點內容。
在向學生介紹植物的吸脹吸水后,可提出下面的問題供學生討論:
同樣干燥的大豆種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一段時間后,大豆種子和玉米粒相比,你認為哪種籽粒膨脹幅度更大?為什么?
干燥的大豆種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后,它們的細胞是采用吸脹的方式來吸水的,即大豆和玉米中的親水性物質,如蛋白質、淀粉、纖維素這些物質吸水引起的。而蛋白質、淀粉、纖維素的親水能力是不一樣的,其吸水能力的順序由大到小為蛋白質、淀粉、纖維素。而大豆種子中主要的儲存物質是蛋白質,而玉米粒中主要的儲存物質是淀粉,且它們的細胞壁中都含纖維素。因此豆類種子的吸脹現象就比谷物的種粒明顯。
向學生介紹植物吸水最主要的方式,即滲透吸水。
(1)分析滲透裝置,總結出滲透作用的概念和滲透吸水的原理。
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給的滲透裝置,引導學生把與該裝置有關問題討論透徹,這是一次很好的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機會。
讓學生特別注意滲透模型裝置所選用的膜是一種半透膜,并向學生說明,這種膜的特點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而蔗糖分子很難通過。
學生在觀察實驗現象的同時,提出下面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①同學們已經觀察到,漏斗中的蔗糖液面會高于燒杯中清水的液面,此時蔗糖液的上升是逆重力方向上升的,而且長頸漏斗的管徑又不是很細,所以排除了毛細現象的原因,請你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蔗糖液會逆著重力方向上升?
②如果把蒙住長頸漏斗的半透膜,換成全透性紗布,你認為蔗糖液面會上升嗎?
使學生得出半透膜的存在是發(fā)生滲透作用的關鍵。
③如果在燒杯中也放入與長頸漏斗中的相同的蔗糖液,你認為長頸漏斗中的蔗糖液還會上升嗎?
④如果把這個滲透裝置再放置下去,漏斗中的液面會不斷持續(xù)上升嗎?為什么?
通過以上的分析,引導學生總結出,滲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透過半透膜的擴散;發(fā)生滲透作用的條件是:一是有半透膜的存在,二是半透膜兩側具有濃度差;水分滲透的趨勢是:水分子由濃度高的一側向低的一側滲透。
(2)引導學生討論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
在搞清楚滲透系統(tǒng)滿足的兩個條件后,教師先引導學生分析一個成熟植物細胞(比如根尖成熟區(qū)表皮細胞)的結構,它的細胞壁是由纖維素和果膠構成的、水分子和溶質分子都可以通過的透性膜。原生質層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被選擇的離子和小分子可以通過,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的選擇透過性膜。原生質層包圍著具有一定濃度的細胞液,這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區(qū)分一下原生質與原生質層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一個成熟的植物細胞,使學生意識到:滲透系統(tǒng)的兩個條件在一個成熟的植物細胞中都是存在的,從而學生可以得出結論: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
①在學生明確了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后,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如何通過實驗來驗證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呢?”
或“如果將成熟的植物細胞置于清水中(或低于細胞液濃度的水溶液中),這個細胞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呢?”
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實驗設計,之后與書上的實驗九進行比較,討論:
書上的實驗設計好在呢?
自己的實驗設計好在呢?
自己的實驗設計中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②之后,學生做實驗九,實驗結束后,根據實驗結果可檢驗同學們提出的假設是否正確,同時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會出現質壁分離的現象?為什么會發(fā)生質壁分離的復原?
③實驗結束后,教師可提出一些綜合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討論,使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比如教師可以問:
《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及其復原》的實驗為什么可作為鑒別細胞死活的依據?
通過分析滲透裝置中發(fā)生的滲透吸水現象,應該能得出以下的結論:
作為一個滲透系統(tǒng)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兩溶液系統(tǒng)間一定有半透膜隔開;其二,兩溶液系統(tǒng)間一定要存在濃度差。
通過對植物質壁分離及其復原實驗的分析,應該得出這個結論: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因為植物細胞滿足滲透系統(tǒng)成立的兩個條件,
其一,細胞膜、液泡膜和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合稱原生質層,而完整的有生理功能的膜結構是選擇透過性的,因此原生質層就相當于一層半透膜。
此處要請學生注意,半透膜與選擇透過性膜是有區(qū)別的。半透膜的透性是由半透膜上的孔隙大小決定的,即分子直徑大于膜孔隙的物質不能通過半透膜,只有分子直徑小于膜孔隙的物質才能通過,因此半透膜是一種物理膜;而選擇透過性膜的透性是由膜上磷脂雙分子層的物理化學性質和膜上蛋白載體共同決定的,當然大分子物質是不能過膜的,但何種小分子物質過膜是受到嚴格選擇的,不單純由該物質的分子直徑而定,因此細胞的膜結構是生物膜。
其二,植物細胞液泡中有細胞液,植物細胞外是環(huán)境溶液,它們之間被原生層這個半透膜隔開,且這兩種溶液之間存在濃度差。
當植物細胞死亡后,其細胞中的膜結構也會隨之解體,變得不完整,這樣植物細胞作為滲透系統(tǒng)的第一個條件也就沒有了,質壁分離也就不會發(fā)生。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一提,請學生想一想,如果把植物細胞放在高濃度的尿素溶液中,此時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呢?提示一下,蔗糖是不能通過膜結構的,而尿素的過膜方式為自由擴散。想到了嗎,植物細胞在高濃度蔗糖液中時,因為蔗糖不能過膜,細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間總會有濃度差,植物細胞會不斷失水而發(fā)生質壁分離,除非把外界溶液換成清水,才可能出現質壁分離復原現象;而當植物細胞在高濃度尿素溶液中時,細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間會有濃度差,植物細胞會不斷失水而發(fā)生質壁分離,但因為尿素可過膜,隨著尿素不斷進入植物細胞,兩種液體之間的濃度差會消失,此時就是不把外界溶液換成清水,也可能出現質壁分離復原現象。
其實這個簡單的實驗還可證明很多生物學事實,有必要向學生提一下。如可證明細胞壁的伸縮性小于細胞膜的伸縮性、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細胞得失水分與濃度差的關系,甚至可以定量地測定出細胞液的濃度,可以請學生琢磨一下。
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這部分最重要的教學內容是蒸騰作用的生理意義,這是本課題的教學的重點。
學生可能在初中已經知道,植物體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去了,據此,可以提出下面的問題:
蒸騰作用是對水分的浪費嗎?
從而引出蒸騰作用對植物生活,以至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意義。
這部分教學可在引導學生分析蒸騰途徑、蒸騰方式以及與水分吸收和運輸的關系后,使學生理解蒸騰作用是植物體水分的吸收和運輸的主要動力,也是植物體水分的利用和散失的主要方式。
有時間的話,教師讓學生了解蒸騰作用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植物水分代謝狀況,可以判斷植物對水分的利用效率。不同生態(tài)類型的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征,與影響蒸騰作用有關。
4、合理灌溉這部分的教學可采取一邊列舉合理灌溉的實例,一邊讓學生分析該措施的生物學原理的方式,以強化學生對水分代謝知識點的理解。
【實驗原理】植物在一定時間內,單位葉面積或單位鮮重散失的水量,稱為蒸騰強度,單位一般用克/小時·平方米或克/小時·100克鮮重來表示。
測定植物蒸騰作用強度的基本思路是:測定植物整體或部分在蒸騰過程中重量的損失,從而判斷蒸騰作用強度的大小。
植物蒸騰失水,重量減輕,故可用托盤天平稱量一定時間內植物的失水量,以表示蒸騰強度。這種方法的特點是能在自然條件下進行測定。因枝葉離開母體后,短時間內在生理上沒有明顯的變化,故所求得的蒸騰強度與實際情況近似。
將天平調零后,放置在距被測植物較近且平穩(wěn)處。
在被測植株上選一枝條,重約20克左右。在枝的基部纏一線以便懸掛,然后剪下立即用托盤天平稱重,并計算蒸騰強度。
蒸騰強度=(蒸騰水量(mg)/組織鮮重(g))х(60/測定時間(min))
測定不同時間(晨、午、晚),不同部位(上、中、下),不同環(huán)境,不同植物種類的蒸騰強度,并加以解釋。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本文將全面分析并探討“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的多個方面。教案課件也是教師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可能需要每日撰寫。教案作為教育教學技能的基礎要素之一,希望我們都能積極努力,追求更卓越的表現!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1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分析
1.教學內容
生活狀態(tài)下的細胞時刻與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并利用這些物質和能量維持自身的各項生命活動,進行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在細胞代謝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引導學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質,理解酶在代謝中的作用就非常重要。另外,學生已具備做實驗的能力,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科學思考,積極動手實驗,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十分有益,因而本節(jié)課引入對照實驗和變量控制。
2.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通過化學學習,對于純化學反應已熟悉,但是對于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及生物催化劑──酶的認識有限??梢月撓倒I(yè)制氨的反應,并把其與細胞代謝的一系列反應進行應該有生物催化劑──酶相比較。進而引入對酶相關知識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探討活細胞內酶的本質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2.能力目標:①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難點)。②在問題探討,有關實驗設計,資料分析等問題討論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查閱資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①通過回顧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史,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②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質疑,創(chuàng)新,和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tài)度。
三、教學方法
實驗法、討論法、鼓勵評價法、比較說明法、圖示法,表格設計實驗
四、教學過程
巧設情景,精心設問(5分鐘)
[新課導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餓了。為什么肚子會餓呢?食物是怎樣被消化的呢?(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大腦快速進入思考狀態(tài)。為引入新課作鋪墊。)
[問題探討]展示1783年,斯帕蘭扎尼“鷹與籠子”的實驗,探討相關問題及實驗的巧妙之處。[指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鳥類的胃不僅有物理性消化,還有化學性消化。(此實驗是開創(chuàng)了酶研究先河。其問題的提出,實驗方案,實驗設想,結論與推論等過程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意識對學生有學習與借鑒的意義。)
[對比說明]工業(yè)制氨的條件是什么?(學生回答:高溫、高壓、催化劑)細胞內是否具備這些條件?但是細胞內的化學反應依然高效有序的進行,原因何在?(學生推測:細胞內有生物催化劑。)探究研討,引議釋疑 [提出課題]酶的作用和本質
一、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18分鐘)
[探究實驗]: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引導思考,設計實驗,驗證酶的高效性
[小組討論] 設計實驗方案,設計表格記錄實驗現象及結果(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感性認識過氧化氫酶的高效性。)
[實驗原理及材料] 我們知道過氧化氫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含有過氧化氫酶。如果給你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過氧化氫溶液、氯化鐵溶液,以及必需的實驗用具,你能否設計實驗?(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并實施實驗。)[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對誰而言? [提示2]反應物怎么選擇呢?
[提示3] 因變量是什么?(理解關于變量、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對照實驗)
[提示4] 觀察那些現象可以得出結論?
[提示5]實驗預期和結果討論。(結果: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鐵的催化效率高,說明酶具有高效性。)
提問: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回答:降低了活化能。)引導參考教材利用教材插圖,結合文字敘述,形象描述,讓學生理解酶的作用。[總結]酶的作用:降低活化能更顯著、催化效率更高。
二、酶的本質(10分鐘)指導學生自學教材內容。1.從人物的角度來看
學生完成課本82頁基礎題一,體會幾位科學家的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資料閱讀,探索酶的本質)
2.從研究結果的角度來看
從觀察到到問題,從問題到猜測,從猜測到實驗,從不完善到完善,這是做科學的必然步驟,也是科學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分析每位科學家的科學結論中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引導學生討論發(fā)言] 在酶的發(fā)現歷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學性消化 →從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脲酶結晶的提取→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質→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進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繼承、創(chuàng)新、實事求是和大膽實踐等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引導學生從兩種不同角度分析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提高學生分析與推理能力的過程。)3.引導與激勵
讓學生結合酶本質的探索歷程及薩姆特歷時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過程,談談對馬克思的話的理解。
[學生感言] 科學無坦途,科學的苦與甜。
[教師激勵性評價] 科學知識都不是一承不變的,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無止境。你也可以是未來科學史上一顆閃亮的星星。
[總結]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進一步探究修煉](5分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酶的本質,分層指導,訓練實驗思維能力。)請根據下列材料設計一個證明酶是蛋白質的實驗: 實驗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雞蛋、水、唾液、小燒杯、玻璃棒、試管滴管、鑷子、脫脂棉。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實驗結論: [教學小結](2分鐘)
細胞作為開放性的生命系統(tǒng),不斷地與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對細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種生理作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的不斷發(fā)展,有關酶的本質的探索也處于不斷不斷完善中。近年來,酶工程的發(fā)展為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活力,而這點點滴滴的進步既歸功于大膽的猜想,又歸功于科學而巧妙的實驗設計,因此,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通過推理和實驗去解決問題,那么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無形中發(fā)現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實驗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學之星就是你。
五、課后作業(yè):基礎題一 練習: 資源與學案練習題
六、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整體的設計思路清晰,體現新課堂大五環(huán)教學思想。第一環(huán),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我讓學生從生活實際體驗和教材問題探討等相關知識引入新課,不僅考查了學生的生活常識,還提高了學生學習這節(jié)課的興趣。第二環(huán),巧用對比,引導學生聯系工業(yè)制氨的條件引出“生物催化劑──酶”第三環(huán),指導學生思考討論,動手實驗,完成“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第四環(huán),交流分享,學生體驗學習過程中的樂趣。教師總結,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把所學知識條理起來。并恰到好處的給學生以鼓勵,讓學生充分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點,以便做的更好。第五環(huán),總結鞏固,分層修煉。
課后學生說,這節(jié)課聽得很明白,感覺一直是自己主動的獲取知識,學習給他們帶來了樂趣。從教學效果看,新五環(huán)教學法比較適應新課程改革后的高中生物教學。它重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與學習水平。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繼續(xù)發(fā)展、完善新五環(huán)教學法,讓這種方法更適合高中生物教學。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2
大量元素是含量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微量元素是含量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下的元素。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對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但需要量卻很少的元素。
補: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劃分依據是生物界中生物的整體情況,具體到某一種生物可能有一定的差別。
②組成生物體的常見的20多種化學元素是指必需元素,生物體內可能含一些非必需元素,如人體內可能含Pb。
(1)組成人體細胞的元素占細胞鮮重的百分比:O>C>H>N
(2)組成人體細胞的元素占細胞干重的百分比:C>O>N>H
二、組成細胞的化合物組成細胞鮮重的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是水,次之是蛋白質。
組成細胞干重的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是蛋白質。
①斐林試劑(現用現配):0.1g/mlNaOH+0.05g/mlCuSO4,實際上是新配制的Cu(OH)2,呈藍色。
②蛋白質檢測的實質是蛋白質分子中的肽鍵在堿性環(huán)境中與Cu2+作用產生紫色絡合物。雙縮脲試劑=0.1g/mlNaOH+0.01g/mlCuSO4
③斐林試劑和雙縮脲試劑不同,兩者成分相同,但CuSO4的濃度不同。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后馬上使用;雙縮脲試劑先加A液,后加B液,且B液不能過量。若先加入過量的雙縮脲試劑B液,再加A液,則CuSO4在堿性溶液中會生成大量的藍色Cu(OH)2沉淀,遮蔽實驗中所產生的紫色,觀察實驗結果。
④蛋白質因為含有許多和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所以可發(fā)生雙縮脲反應。而二肽只有一個肽鍵,不會發(fā)生反應。雙縮脲反應條件,含兩個或兩個以上肽鍵的多肽或蛋白質,或者其他具有相似結構的物質。
⑤檢測還原糖時,一般選用蘋果、梨、白蘿卜等,不選甘蔗、甜菜,因為它們所含的蔗糖是非還原糖;而不選擇西瓜、血液、綠葉片等作材料,是為了排除顏色干擾。
⑥還原糖是指具有還原性的糖類。在糖類中,分子中含有游離醛基或酮基的單糖和含有游離醛基的二糖都具有還原性。還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麥芽糖等。(還原糖=所有單糖+乳糖+麥芽糖)
蔗糖、多糖不是還原糖。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3
【教學重點】植物體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細胞的兩種吸水方式;滲透作用的原理;植物體的水分代謝包括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和散失的大體過程;蒸騰作用及其對植物的作用;合理灌溉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運用
課前可準備兩組天竺葵植株,一株正常澆清水,一株澆濃鹽水,以備上課學生觀察之用;課前可收集一些我國、世界有關水資源危機的事例或數據;也可結合節(jié)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類所采取過的一些節(jié)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對水資源起到保護作用的事例,這樣引入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包括我國在內的全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學生對為什么要節(jié)水有一個深切的體會,同時在本節(jié)學習結束后也會對為什么要保護植被、大力開展植樹造林也會較深的體會。
學生討論水資源方面的資料,同時觀察兩株天竺葵的生長異同,從而引入植物細胞吸水與失水的學習。
植物的水分代謝包括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謝對學生來說并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以了解學生對水分代謝的理解程度,找出學生對水分代謝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比如,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
①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②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
③你了解植物根尖的結構嗎?
④植物體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通道是什么?你知道這些通道在植物體的哪個部位嗎?
⑤水在植物體內都可以參與哪些生理功能?
⑥植物體內水分是如何散失的?
⑦你了解蒸騰作用嗎?這個生理過程對植物體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義?
在使學生對水分代謝有了一個較全面的認識后,教師可專心與學生一起來處理滲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一難點內容。
在向學生介紹植物的吸脹吸水后,可提出下面的問題供學生討論:
同樣干燥的大豆種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一段時間后,大豆種子和玉米粒相比,你認為哪種籽粒膨脹幅度更大?為什么?
干燥的大豆種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后,它們的細胞是采用吸脹的方式來吸水的,即大豆和玉米中的親水性物質,如蛋白質、淀粉、纖維素這些物質吸水引起的。而蛋白質、淀粉、纖維素的親水能力是不一樣的,其吸水能力的順序由大到小為蛋白質、淀粉、纖維素。而大豆種子中主要的儲存物質是蛋白質,而玉米粒中主要的儲存物質是淀粉,且它們的細胞壁中都含纖維素。因此豆類種子的吸脹現象就比谷物的種粒明顯。
向學生介紹植物吸水最主要的方式,即滲透吸水。
(1)分析滲透裝置,總結出滲透作用的概念和滲透吸水的原理。
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給的滲透裝置,引導學生把與該裝置有關問題討論透徹,這是一次很好的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機會。
讓學生特別注意滲透模型裝置所選用的膜是一種半透膜,并向學生說明,這種膜的特點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而蔗糖分子很難通過。
學生在觀察實驗現象的同時,提出下面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①同學們已經觀察到,漏斗中的蔗糖液面會高于燒杯中清水的液面,此時蔗糖液的上升是逆重力方向上升的,而且長頸漏斗的管徑又不是很細,所以排除了毛細現象的原因,請你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蔗糖液會逆著重力方向上升?
②如果把蒙住長頸漏斗的半透膜,換成全透性紗布,你認為蔗糖液面會上升嗎?
使學生得出半透膜的存在是發(fā)生滲透作用的關鍵。
③如果在燒杯中也放入與長頸漏斗中的相同的蔗糖液,你認為長頸漏斗中的蔗糖液還會上升嗎?
④如果把這個滲透裝置再放置下去,漏斗中的液面會不斷持續(xù)上升嗎?為什么?
通過以上的分析,引導學生總結出,滲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透過半透膜的擴散;發(fā)生滲透作用的條件是:一是有半透膜的存在,二是半透膜兩側具有濃度差;水分滲透的趨勢是:水分子由濃度高的一側向低的一側滲透。
(2)引導學生討論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
在搞清楚滲透系統(tǒng)滿足的兩個條件后,教師先引導學生分析一個成熟植物細胞(比如根尖成熟區(qū)表皮細胞)的結構,它的細胞壁是由纖維素和果膠構成的、水分子和溶質分子都可以通過的透性膜。原生質層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被選擇的離子和小分子可以通過,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的選擇透過性膜。原生質層包圍著具有一定濃度的細胞液,這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區(qū)分一下原生質與原生質層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一個成熟的植物細胞,使學生意識到:滲透系統(tǒng)的兩個條件在一個成熟的植物細胞中都是存在的,從而學生可以得出結論: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
①在學生明確了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后,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如何通過實驗來驗證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呢?”
或“如果將成熟的植物細胞置于清水中(或低于細胞液濃度的水溶液中),這個細胞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呢?”
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實驗設計,之后與書上的實驗九進行比較,討論:
書上的實驗設計好在呢?
自己的實驗設計好在呢?
自己的實驗設計中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②之后,學生做實驗九,實驗結束后,根據實驗結果可檢驗同學們提出的假設是否正確,同時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會出現質壁分離的現象?為什么會發(fā)生質壁分離的復原?
③實驗結束后,教師可提出一些綜合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討論,使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比如教師可以問:
《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及其復原》的實驗為什么可作為鑒別細胞死活的依據?
通過分析滲透裝置中發(fā)生的滲透吸水現象,應該能得出以下的結論:
作為一個滲透系統(tǒng)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兩溶液系統(tǒng)間一定有半透膜隔開;其二,兩溶液系統(tǒng)間一定要存在濃度差。
通過對植物質壁分離及其復原實驗的分析,應該得出這個結論: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因為植物細胞滿足滲透系統(tǒng)成立的兩個條件,
其一,細胞膜、液泡膜和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合稱原生質層,而完整的有生理功能的膜結構是選擇透過性的,因此原生質層就相當于一層半透膜。
此處要請學生注意,半透膜與選擇透過性膜是有區(qū)別的。半透膜的透性是由半透膜上的孔隙大小決定的,即分子直徑大于膜孔隙的物質不能通過半透膜,只有分子直徑小于膜孔隙的物質才能通過,因此半透膜是一種物理膜;而選擇透過性膜的透性是由膜上磷脂雙分子層的物理化學性質和膜上蛋白載體共同決定的,當然大分子物質是不能過膜的,但何種小分子物質過膜是受到嚴格選擇的,不單純由該物質的分子直徑而定,因此細胞的膜結構是生物膜。
其二,植物細胞液泡中有細胞液,植物細胞外是環(huán)境溶液,它們之間被原生層這個半透膜隔開,且這兩種溶液之間存在濃度差。
當植物細胞死亡后,其細胞中的膜結構也會隨之解體,變得不完整,這樣植物細胞作為滲透系統(tǒng)的第一個條件也就沒有了,質壁分離也就不會發(fā)生。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一提,請學生想一想,如果把植物細胞放在高濃度的尿素溶液中,此時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呢?提示一下,蔗糖是不能通過膜結構的,而尿素的過膜方式為自由擴散。想到了嗎,植物細胞在高濃度蔗糖液中時,因為蔗糖不能過膜,細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間總會有濃度差,植物細胞會不斷失水而發(fā)生質壁分離,除非把外界溶液換成清水,才可能出現質壁分離復原現象;而當植物細胞在高濃度尿素溶液中時,細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間會有濃度差,植物細胞會不斷失水而發(fā)生質壁分離,但因為尿素可過膜,隨著尿素不斷進入植物細胞,兩種液體之間的濃度差會消失,此時就是不把外界溶液換成清水,也可能出現質壁分離復原現象。
其實這個簡單的實驗還可證明很多生物學事實,有必要向學生提一下。如可證明細胞壁的伸縮性小于細胞膜的伸縮性、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細胞得失水分與濃度差的關系,甚至可以定量地測定出細胞液的濃度,可以請學生琢磨一下。
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這部分最重要的教學內容是蒸騰作用的生理意義,這是本課題的教學的重點。
學生可能在初中已經知道,植物體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去了,據此,可以提出下面的問題:
蒸騰作用是對水分的浪費嗎?
從而引出蒸騰作用對植物生活,以至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意義。
這部分教學可在引導學生分析蒸騰途徑、蒸騰方式以及與水分吸收和運輸的關系后,使學生理解蒸騰作用是植物體水分的吸收和運輸的主要動力,也是植物體水分的利用和散失的主要方式。
有時間的話,教師讓學生了解蒸騰作用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植物水分代謝狀況,可以判斷植物對水分的利用效率。不同生態(tài)類型的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征,與影響蒸騰作用有關。
4、合理灌溉這部分的教學可采取一邊列舉合理灌溉的實例,一邊讓學生分析該措施的生物學原理的方式,以強化學生對水分代謝知識點的理解。
【實驗原理】植物在一定時間內,單位葉面積或單位鮮重散失的水量,稱為蒸騰強度,單位一般用克/小時·平方米或克/小時·100克鮮重來表示。
測定植物蒸騰作用強度的基本思路是:測定植物整體或部分在蒸騰過程中重量的損失,從而判斷蒸騰作用強度的大小。
植物蒸騰失水,重量減輕,故可用托盤天平稱量一定時間內植物的失水量,以表示蒸騰強度。這種方法的特點是能在自然條件下進行測定。因枝葉離開母體后,短時間內在生理上沒有明顯的變化,故所求得的蒸騰強度與實際情況近似。
將天平調零后,放置在距被測植物較近且平穩(wěn)處。
在被測植株上選一枝條,重約20克左右。在枝的基部纏一線以便懸掛,然后剪下立即用托盤天平稱重,并計算蒸騰強度。
蒸騰強度=(蒸騰水量(mg)/組織鮮重(g))х(60/測定時間(min))
測定不同時間(晨、午、晚),不同部位(上、中、下),不同環(huán)境,不同植物種類的蒸騰強度,并加以解釋。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4
1、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各位評委,老師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說教材
本節(jié)內容是蘇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較全面的介紹了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為后面學習酶、基因的表達等知識做鋪墊。本節(jié)涉及氨基酸的結構,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三部分知識。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多肽鏈的過程。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多樣性。
難點:氨基酸通過脫水縮合形成多肽鏈的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前準備。
精心制作預習學案,學案上包括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基礎內容填空,二是自我診斷習題。通過預習,學生能對這一節(jié)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同時會遇到一些問題,使他們對進一步探究蛋白質產生興趣。而我通過批改,也能針對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集中存在的問題,設計課堂探究學案,確定探究的問題和當堂檢測的習題。由于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都是根據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而設計出來的,所以在組織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就有了針對性。我相信,充分了解了學情,課堂教學一定會高效。
第二,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一組食用了假奶粉的“大頭娃娃”的圖片,讓同學們思考原因,認識到蛋白質對于我們的重要性,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標題: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本環(huán)節(jié)2分鐘左右。
第三,課堂探究
本環(huán)節(jié)是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設置出來,所以本環(huán)節(jié)探究的問題也是本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這一個環(huán)節(jié),我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展開。以小組為單位,在組長的帶領下先小組內“兵教兵”,然后“組幫組”,最后再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答案。有激勵才有動力,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我還設置了小組加分制,表現優(yōu)異的小組可得到加分。得分前3名的小組可有一定的獎勵。本環(huán)節(jié)時間為25-30分鐘。
課堂探究一: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不同氨基酸的區(qū)別
多媒體展示多個氨基酸,讓學生找出哪些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不同氨基酸的區(qū)別,然后抽出三位同學板演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并加以點評。并及時引導學生思考N和O主要在哪?為什么說一個氨基酸至少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
課堂探究二: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蛋白質過程。
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反應及有關計算,是教學一個難點??衫脤W生的動作模擬過程(或使用課件)幫助學生進行學習。以二肽的形成為例。引導學生思考兩個氨基酸是如何形成二肽的,在反應的過程中有什么產生?幾個?原來的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形成了什么?兩個氨基酸通過什么連接起來的?有幾個?二肽中還有游離的氨基和羧基嗎?依次類推,三肽是由幾個氨基酸形成的?脫去幾分子的水?含有幾個肽鍵?游離的氨基和羧基數呢?那n肽呢?通過現象直觀的模擬,學生比較容易掌握計算方法和規(guī)律。
然后設計兩個例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課堂探究三: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
引導學生從氨基酸的種類、數量和排列順序及多肽鏈的角度來分析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結構決定功能。因為蛋白質結構具有多樣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樣性。引導學生分析課本19頁的表2-4,從多個方面理解蛋白質功能的多樣性,進而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承擔者。
第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從整體上把握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本環(huán)節(jié)3分鐘左右。第五,當堂檢測。
學生先自主完成學案上的習題,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組員可能存在的問題,達成共識,最后每小組派一名代表板演本組的成果。如果小組間有不同的認識,教師要適時的引導,幫助學生達成一致認識。本環(huán)節(jié)時間為10-15分鐘。
第六,布置課后作業(yè)。結束:
各位評委老師們,本節(jié)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guī)律,按照我縣“學講計劃”的要求,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5
3、主動運輸:物質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
規(guī)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聯系。生物有自身的規(guī)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tǒng)一,生物與環(huán)境相協調,以及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過程。掌握這些規(guī)律將有助于生物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如學習線粒體就應該抓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①外有雙層膜,將其與周圍細胞分開,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區(qū)域內進行;
②內膜向內折成嵴,擴大了面積,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規(guī)律地排布,使各步反應有條不紊地進行;
③內膜圍成的腔內有基質、酶;
④基質、內膜上的酶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應所需,因而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這樣較易理解并記住其結構與功能。
學習生物同其他學科一樣,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學習減數分裂過程,開始只要弄清兩次分裂起止,染色體行為、數目的主要變化,而不能在上新課時對染色體行為、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目、與遺傳三定律關系、與有絲分裂各期圖像區(qū)別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練習與復習中慢慢掌握。
有些知識比較復雜,或是過于抽象,同學們學起來感到有困難,這時就應化難為易,設法突破難點。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復雜問題簡單化。生物知識中,有許多難點存在于生命運動的復雜過程中,難以全面準確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識,能一目了然。例如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染色體、紡錘體、核仁、核膜的變化,我們若將其總結為“前期兩現兩消,末期兩消兩現”,則其他過程就容易記住了。動物體內三大物質代謝過程復雜,可總結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轉化”。對一些復雜的問題,如遺傳學解題,可將其化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小題,依次解決。
(2)抽象問題形象化。要盡量借助某種方式,使之與實際聯系起來,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間結構復雜,老師一旦出示DNA模型,幾分鐘即可解決問題。因此,學習生物常常需借助圖形、表格、模型、標本、錄像等形象化的手段來幫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
3、經常歸納總結。
在生物新課學習過程中,一般都是將知識分塊學習。但當學完一部分內容之后,就應該把各分塊的知識聯系起來,歸納整理成系統(tǒng)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在腦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記憶。
抓順序就是要將各知識點按照本身的邏輯關系將其串聯。如高中生物的“遺傳的物質基礎”,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蛋白質→性狀。
抓聯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理清點線的縱橫關系,由線到面,擴展成知識網絡。
抓特點就是抓重點、抓主流,進行歸納總結,不能大雜燴,胡子眉毛一把抓;應將次要的東西簡化甚至取消。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6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人教版)
第三章 細胞的基本結構
第2節(jié) “細胞器——系統(tǒng)內的分工合作”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①(必修)分子與細胞》第三章第2節(jié)的內容。課程標準中相關具體內容標準為:
1.“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屬于了解水平; 2.“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屬于獨立操作水平。
學生通過進一步學習,從系統(tǒng)的角度來認識細胞,認識系統(tǒng)內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細胞器之間是怎樣分工合作、協調配合來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的,也為后面學習細胞呼吸、光合作用、細胞增殖等知識奠定細胞學基礎。
本節(jié)計劃用2-3個課時完成。考慮到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多種細胞器,安排第1課時主要引導學生識圖,了解細胞器結構和功能等;第2課時利用探究式教學,讓學生學習“分泌蛋白的合成與運輸過程”,體會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用第3課時專門開設實驗課,讓學生在實驗室里學習高倍顯微鏡的操作。
二、學情分析: 經過先前的學習,學生對細胞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高中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對于探究式教學方式興趣濃厚,但能力有限,需要加強。教師可以正確引導,使學生投入到生物課學習中來。
考慮到有的學生初中沒有學過生物課,基礎比較薄弱,而有的學生參加過輔導班,水平較高,在教學活動中要兼顧各個水平和類型的學生,充分促進不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準確說出細胞內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特點(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簡述細胞器分離方法——差速離心法的原理); 2.描述生物膜系統(tǒng)的概念;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形態(tài)和分布,會基本使用高倍顯微鏡(能力較強的學生達到熟練操作);
2.制作細胞器的立體結構模型;
(三)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
1.探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過程,確立“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統(tǒng)一”的觀點;
2.認同生物膜系統(tǒng)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形成“系統(tǒng)各組分分工合作可使效率大大提高”的理念。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認識幾種重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會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結構;了解細胞的生物膜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
(二)教學難點:用高倍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細胞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
五、教具準備:
課件、學案。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放映一張工廠車間的圖片。提出問題:
1.一件優(yōu)質的產品是如何通過個車間和部門之間的配合產生出來的? 2.細胞內也存在類似工廠的各種車間嗎?
3.細胞內的各種“車間”是怎么樣的? 做出總結:細胞在生命活動中發(fā)生著物質和能量的復雜變化,細胞內部像一個繁忙的工廠,在細胞質中有很多忙碌的“車間”,它們統(tǒng)稱為細胞器。
通過問題,引起學生對細胞器的感性認識,導入課程學習。
(二)細胞器之間的分工
1.要認識細胞器,首先要想辦法分離各種各樣的細胞器,用什么樣的方法呢? 引導學生閱讀資料“分離細胞器的方法”。分離出各種細胞器后,觀察需要用光鏡和電鏡。2.利用學案,教師講解線粒體和葉綠體。
(1)教師播放光鏡和電鏡下線粒體的幻燈片引導觀察:
線粒體存在于那些植物細胞中?線粒體的形態(tài)和結構是怎么樣的?它的內膜有什么特點?
(2)教師播放光鏡和電鏡下葉綠體的幻燈片引導觀察: 葉綠體是植物細胞所特有的嗎?葉綠體的形態(tài)和結構是怎么樣的?它的內膜有什么特點?
葉綠體有什么功能?
為加深理解,教師帶領學生繪制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結構模式圖。(3)通過列表比較線粒體和葉綠體。
3.指導學生帶著思考題閱讀P45~46的課文內容,提出問題:每個細胞器的分布、形態(tài)、結構、功能分別是怎樣的?通過閱讀,使學生對各種細胞器有一個初步的認識。(1)通過牛奶引出核糖體,教師繼續(xù)播放電鏡下的核糖體幻燈片引導觀察:
核糖體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它有什么功能?核糖體有哪些種類?(2)教師繼續(xù)播放電鏡下的內質網的幻燈片引導觀察:
內質網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內質網有什么功能?內質網有哪些種類?(3)教師繼續(xù)播放電鏡下的高爾基體幻燈片引導觀察: 高爾基體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它有什么功能?
4.剩下三個相對簡單,可以提問學生來回答,教師隨時點撥。
教師繼續(xù)播放電鏡下的溶酶體、液泡和中心體的幻燈片引導觀察:
溶酶體、液泡、中心體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它們分別有什么功能?
5.通過鞏固練習來總結8種細胞器。通過投影,出示設計的表格,引導學生完成。通過完成表格,歸納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6.教師分別播放動植物細胞亞細微結構模式圖,簡要回顧細胞器。通過對比,讓學生找出動植物細胞的異同點,并列表。
7.簡單講述細胞質基質和細胞骨架。
★第二課時:關于“分泌蛋白的合成與運輸”的探究性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糖尿病引入胰島素,簡單介紹分泌蛋白的背景知識。組織學生觀察模擬實驗“同位素示蹤法研究豚鼠胰腺腺泡分泌過程”。
(二)提出問題:生物體內的分泌蛋白是如何合成并運輸到細胞外的?
(三)自主探究:
1.讓學生分好小組(4-6人一組),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探究。教師需要安排好各階段的時間,做好計劃,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與運輸過程。
2.經過20分鐘的小組探究后,請各組的代表上臺講述探究的結果,小組間進行交流、討論。教師在此期間可以適當指導,不要偏離方向。
3.探究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在核酸的指導下,合成各種氨基酸,這些氨基酸在內質網中連接成肽鏈,并初步進行折疊和包裝后,以囊泡的形式運送到高爾基體,在高爾基上,蛋白質被進一步修飾和包裝,再以囊泡的形式運送到細胞膜內側,最后被分泌到細胞外。這個過程需要消耗有線粒體提供的能量。
(四)課堂總結:教師帶領學生做課后習題(課本p50基礎題)★第三課時(有條件的學校,教師組織到實驗室上課):
(一)復習引入:前面我們通過圖片和資料學習了細胞器的分布、形態(tài)和功能。那么實際生物體中的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分布和形態(tài)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用高倍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二)課件展示實驗原理,教師講述:
1.葉綠體的觀察:植物綠色部位的細胞中含有葉綠體。如果將葉片的橫切片制成臨時裝片,就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葉綠體。某些植物幼嫩的葉也可直接用于觀察葉綠體。
2.線粒體的觀察: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內含細胞色素氧化酶系。健那綠是一種堿性染料,可以專一性地對線粒體進行染色。與線粒體內的細胞色素氧化酶系發(fā)生作用時,染料始終保持氧化狀態(tài),呈藍綠色;而線粒體周圍的細胞質中的染料被還原為無色的狀態(tài)。通過染色可以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到呈現藍綠色的線粒體。
3.講解方法步驟:教師講解并逐步演示最佳方案的實驗方法步驟,并讓學生理解實驗步驟。
(三)學生分組實驗:1.組織學生觀察示范片;2.巡視,指導學生實驗;3.組織學生分組實驗,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四)分析討論:
1.選擇觀察葉綠體的實驗材料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2.具有較多線粒體的細胞在功能上有什么特點? 3.為什么用健那綠染液作為觀察線粒體的染色劑? 4.細胞中的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5.你在實驗過程中,哪些做得比較好?又有哪些不足?
七、板書設計:
(一)總結:
(1)具有雙層膜的細胞器:線粒體、葉綠體(2)無膜的細胞器:核糖體、中心體
(3)含有單層膜的細胞器: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4)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比較:
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細胞壁、液泡、葉綠體;
動物及低等植物特有的細胞器:中心體。
(二)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在探究性學習之后給出):
2.細胞的生物膜系統(tǒng):
概念:由各種細胞器膜、核膜、細胞膜等結構共同構成,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系,保證了細胞內多種生命活動高效、有序地進行。
八、教學評價與反思:
很多實際問題需要在上完課之后才能總結與解決,但通過觀察其他教師上課可以看出,《細胞器——系統(tǒng)內的分工合作》這一節(jié)主要講述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在課堂上學生通過互相討論、合作,思維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主動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實驗探究及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把復雜的問題具體化,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生物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較強的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部分內容依據此目標,從不同的側面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
課標要求學生能夠利用多媒體收集信息,學會鑒別、選擇、運用和分享信息。所以在本節(jié)中,通過多媒體將細胞亞顯微結構圖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在觀看了大量的圖片后,通過陳述、觀察現象,交流結果,學會鑒別、選擇有價值的信息,并且與同學分享收集的信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各種生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特別是細胞器進行比較、分析,掌握他們的結構特點,在此基礎上了解和掌握了它們的功能。此過程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利用多媒體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附:小組討論問題
1、教學設計中的行為動詞的設計如何符合課標精神?
2、如何處理教學中的反思,如何進行反思,應不應該在教學設計中出現?
3、教學設計的重點難點的呈現,用不用行為動詞,與教學目標的關系,基于什么的重難點?
4、教學設計時是否需要體現板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5、每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否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而有區(qū)別?
6、假如教學過程中沒出現預期的結果該怎么辦?
7、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該寫得詳細還是簡單為尚?
8、如何在探究中正確引導學生的問題? 4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7
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通過閱讀分析“關于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3.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1)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一、情境創(chuàng)設。
人不吃飯行嗎?食物進入人體內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在現在來說都已經十分清楚了。這些變化過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沒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學家就對此進行了探索。
實驗介紹: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札尼將肉塊放在小巧的金屬籠中,然后讓鷹吞下,過了一段時間,將籠子取出,肉塊不見了。
答:一定是某些物質進入到金屬籠中,使肉分解?,F在已經知道這個能讓肉分解的物質就是--酶。
答:進行分解肉的反應是在一種極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
問:(4)在實驗室中能否也能讓肉分解?能的話需要怎樣的條件?
答:實驗室也能進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體中來說,需要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劇烈的條件才能進行。
1.這個實驗要解決的問題是:鳥類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沒有化學性消化?
2.是胃內的化學物質將肉塊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內的化學物質,看看這些物質在體外是否也能將肉塊分解。
總結:對于一個生物體來說要進行的生理活動非常之多,構成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內的物質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于自我更新的狀態(tài),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于細胞內發(fā)生的生物化學反應,每一個化學反應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就叫細胞代謝。
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那么細胞內數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如何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huán)境、pH接近中性的條件下,迅速高效地進行呢?在化學反應中有沒有提高化學反應的方法呢?
實驗前介紹:動植物在代謝中產生的過氧化氫,對機體是有毒的。機體通過過氧化氫酶,催化過氧化氫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氣而解毒。鐵離子也可催化這一反應。
答:新鮮肝臟中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所以新鮮肝臟研磨液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
按以下實驗步驟來進行實驗:
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對照實驗的特點。
問:上述實驗分成了1、2、3、4號四支試管,哪些是四支試管共同的條件?兩兩比較不同的條件有幾個?
答:共同點:都在試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壓力下進行。
不同點:1和2:只有溫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臟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劑不同。
問:1號試管沒有加任何試劑,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結論:進行該實驗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果結果不同,那么影響該結果的就是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實驗3試管和4試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劑不同,那么該實驗的結果3放的氧氣少,4放出氧氣多就是因為加入到4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號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問:2和4試管現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體中也利用2的方法來解毒?
答:不能。加熱到這樣的溫度會造成生物的細胞死亡。
問:能否用同一滴管給3和4試管加FeCl3溶液和肝臟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會讓肝臟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殘留在滴管內,難以判斷出過氧化氫的分解是哪種滴加液的作用,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從常態(tài)轉化變?yōu)槿菀装l(fā)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tài)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應就越不容易進行,反之就容易進行。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8
精子的形成過程;
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分子數的化。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活動,體驗合作的力量,養(yǎng)成團體意識和合作意識;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用辯證的觀點認識生命現象。
(1)減數分裂的概念;
利用探究式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模型模擬教學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師用ppt打出“受精過程”和“胚胎發(fā)育”的動畫,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為進入學習目標做好心理準備。然后和學生一起討論我們人類是由什么發(fā)育而來的。
教師提問:假設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絲分裂的方式產生兩性生殖細胞,這個假設成立嗎?通過學生的假設,從而進入新課《減數分裂》。
學生閱讀教材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同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對象”、“時期”、“特點”、“結果”幾個字,讓學生從這幾方面來更深刻的理解減數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開始減數分裂模擬探究活動。
在讓學生模擬減數分裂之前,先讓學生了解“同源染色體”、“聯會”和“四分體”這三個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對同源染色體=1個四分體=2條染色體=4條染色單體=4個DNA分子
每組分發(fā)一套染色體模具(用硬紙剪成染色體形態(tài),2種顏色紙表示同源染色體,用小磁鐵表示著絲點),其中讓一組去黑板上模擬精子的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規(guī)律。
學生通過模擬減數分裂的過程,基本掌握了減數分裂各時期的特點,通過小組的構建學生產生了不同的模式圖,關于各個時期的特點學生也發(fā)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種主要模型構建: ①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體沒有分離 ②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著絲點沒有分裂 ③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不知道染色體如何分配
看完學生的展示后,老師對每個組的模式進行糾正,重點講解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特點,減數第二次分裂的特點和有絲分裂基本相同。在給學生進行指導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知識點:①同源染色體的聯會形成四分體的時期,同源染色體分離的時期 ②著絲點分裂的時期,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時期 ③染色體減半和DNA減半的時期
老師強調: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了4個精細胞,精細胞經過變形成為精子。
老師ppt展示精子形成過程,看完展示讓學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驟:
師生共同總結:一個精原細胞經過兩次分裂形成了四個精細胞,每個精子細胞中含有數目減半的染色體。
通過前面的合作模擬探究、閱讀教材、動畫展示,讓學生總結歸納,引導學生構建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變化模型(坐標圖以及表格),并要求學生能用表格進行歸納總結,安排學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體內的染色體為2N為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數量變化畫出減數分裂過程的變化曲線。
教學反思:減數分裂的學習是在以學生過去的知識-有絲分裂為基礎的,教學中通過“溫故而知新”的方式復習有絲分裂的知識,進而導入新課。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完善了學生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減數分裂是微觀,動態(tài),連續(xù)的變化給正確認知帶來困難。為了突破教學難點,一方面制作多媒體動畫演示減數分裂過程,精心設計將微觀變?yōu)楹暧^的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利用學生自制的模型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讓學生對減數分裂的過程掌握得更為透徹。同時,在合作探究過程中,一步步滲透著學生主動參與的新課程理念。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9
4、在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7%-
10%);占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占細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一、相關概念:
1、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2、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3、肽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4、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5、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五、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1、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
六、有關計算: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 = 肽鏈數
1、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于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 ;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一、相關概念:
1、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主要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葡萄糖;
二、糖類的比較:
化學必修二課件
為了迎合您的要求,我整理了以下內容:“化學必修二課件”。為了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編寫教學課件也需要花費一些心思。教師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反應密切相關。趕快將這個好消息分享給您的朋友,讓更多人關注吧!
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理解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濃度等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電解質導電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驗探索能力。
通過區(qū)分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培養(yǎng)學生分析判斷能力。
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情感目標
在分析強弱電解質的同時,體會結構和性質的辯證關系。
由電解質在水分子作用下,能電離出陰陽離子,體會大千世界陰陽共存,相互對立統(tǒng)一,彼此依賴的和諧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共分為三部分: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電離平衡常數。其中電離平衡常數在最新的教學大綱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從初中溶液的導電性實驗以及高一電離等知識入手,重點說明強電解質在水中全部電離,而弱電解質在水中部分電離,溶液中既有離子,又有分子。同時,教材中配合圖畫,進一步說明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轉入到對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討論。這部分內容是本章知識的核心和后面幾節(jié)教學的基礎,也是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
關于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是本節(jié)的難點,教材并沒有具體介紹,而是采用討論的方式,要求學生自己應用平衡移動原理來分析,這樣安排是因學生已具備討論該問題的基礎,而且通過討論,更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及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法建議
關于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建議以復習相關內容為主,進而說明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1.課前復習
組織學生復習高一有關強、弱電解質以及化學鍵的知識。
著重復習:(l)強、弱電解質概念,以及哪類物質是電解質,哪類物質是強電解質,哪類物質是弱電解質;(2)離子鍵、極性鍵。
2.課堂教學
建議采用回憶、討論、歸納總結的方法組織教學。首先,引導學生回憶電解質的概念并結合實例依據電解質電離程度的大小將其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然后再組織學生結合實例討論各強、弱電解質中的主要化學鍵,從而得出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關于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的教學:
這既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建議教學中運用化學平衡知識及學習方法來學習本內容,并注意加強教學的直觀性。重點介紹下面問題。
l.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建立
從弱電解質溶液中既存在弱電解質分子、又存在其電離出的離子這一事實出發(fā),對弱電解質(如醋酸)溶于水時各微粒變化情況展開討論,使學生明確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導學生聯系化學平衡建立的條件,結合課本中圖3-3(可制成掛圖),討論電離平衡的建立。強調指出當弱電解質分子的電離速率等于離子重新結合成分子的速率時,電離過程就達到平衡狀態(tài)。有條件的學??蓱糜嬎銠C輔助教學。
2.電離平衡狀態(tài)的特征
重點分析醋酸的電離平衡,與化學平衡的特征相類比,歸納出電離平衡的特征:
(l)電離平衡是動態(tài)平衡——“動”。
(2)在電離平衡狀態(tài)時,溶液中分子和離子的濃度保持不變——“定”。
(3)電離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當外界條件改變時,平衡就會發(fā)生移動——“變”。
3.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
利用教材中的討論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應用平衡移動原理,分析外界條件的變化對電離平衡的影響,使學生深刻認識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動原理的使用范圍。
最后,練習電離方程式的書寫,重點強調弱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中要用可逆號、多元弱酸的電離要分步寫。
教學設計方案一
第一課時 電解質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電解質與非電解質定義與實例。
2.電解質分類: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3.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區(qū)分方法與實例。
能力目標:
1.通過演示電解質導電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驗探索能力。
2.通過區(qū)分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培養(yǎng)學生分析判斷能力。
情感目標:
在分析強弱電解質的同時,體會結構和性質的辯證關系。
教學過程
1.基礎知識導學
(1)電解質與非電解質。
在溶液里或熔融狀態(tài)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
插入演示實驗: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實驗。
問題討論:
(1)是非辯論。
①電解質一定是化合物,非電解質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電解質。
③單質是非電解質。
(2)哪些物質是常見電解質?它們結構的特點是什么?
是不是電解質?為什么?
、氨氣溶于水都能導電,是電解質嗎?
氯化氫和鹽酸都叫電解質嗎?
(3)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
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強弱與單位體積中能自由移動的離子數目有關,即與自由移動的離子的濃度(非絕對數目)有關。離子濃度大,導電能力強。
討論:試比較0.1L 2mol/l鹽酸與2L 0.1mol/l鹽酸,哪一種導電能力強?
(4)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的區(qū)別(指導閱讀后填表或討論)
強電解質
弱電解質
定義
溶于水后幾乎完全電離的電解質。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電離的電解質。
化合物類型
離子化合物及具有強極性鍵的共
價化合物。
某些具有強極性鍵的共價化合物。
電離過程
不可逆過程,無電離平衡。
可逆過程,具有電離平衡。
電離程度
幾乎100%完全電離。
只有部分電離。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計)
只有電離出的陰、陽離子,不存在
電解質分子。
既有電離出的陰、陽離子,又有電解質分子。
實例
絕大多數鹽(包括難溶鹽)
強酸( )
強堿( )
低價金屬氧化物( )
弱酸
( )
弱堿( 、大多數難溶堿如 )
電離方程式
2.重點、難點剖析
(1)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認為除電解質之外的物質均是非電解質的說法是錯誤的,如單質不屬于非電解質。
(2)電解質與電解質溶液區(qū)別:
電解質是純凈物,電解質溶液是混合物。
(3)電解質必須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熱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的化合物,才是電解質,并不是溶于水能導電化合物都是電解質。如 等溶于水都能導電,但 是非電解質。它們導電的原因是:
這些自由移動的離子并非 直接電離出來的。
(4)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濃度決定的,離子濃度大,導電能力強;離子濃度小,導電能力弱。離子濃度大小受電解質的強弱和溶液濃度大小的決定。所以強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不一定強,弱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維發(fā)展與反饋
把0.01mol純凈的燒堿固體分別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導電能力有明顯變化的是( )
A.0.5mol/L的硫酸 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鹽酸 D.0.25mol/L的硫酸銅溶液
隨堂練習
1.下列物質:①能導電的是( )
②屬于電解質的是( )
③屬于非電解質的是( )
A. 溶液 B. C.液態(tài) D.液態(tài)
E.蔗糖溶液F.液氨G.氨水H. 溶液
I.石墨J.無水乙醇
2.把0.05mol 固體分別加入到下列100mL液體中,溶液的導電性基本不變,該液體是( )
A.自來水 B.0.5mol/L鹽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氨水
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2
△ cultural /'k?lt??r?l/ adj. 文化的
valuable /'v?lju?bl/ adj. 貴重的;有價值的
dynasty /'din?sti, 'dai-/ n. 朝代;王朝
△Taj Mahal /
△Frederick William I /'fredrik 'wilj?m ?? 'f?:st/
△Prussia /'pr???/ n.(史)普魯士(位于北歐)
△St Petersburg /s?nt 'pi:t?zb?:g/ n.圣彼得堡
reception /ri'sep?n/ n. 接待;招待會;接收
△CatherineⅡ /'k?θ?rin ?? 'sek?nd/
△ mystery /'mistri ;US 'mist?ri/ n. 神秘;神秘的事物
△ rebuild /
△Leningrad /'leningr?d/ n.列寧格勒 (蘇聯城市)
△Windsor /'winz?/ Castle 溫莎城堡 (英國著名城堡)
△ eyewitness /
△ Jan Hasek /'j?n 'h?z?k/ 簡·哈茲克(男名)
△Czech Republic /'t?ek ri'p?blik/ 捷克共和國(東歐國家)
△Hans Braun /'h?nz 'br?:n/ 漢斯·布朗(男名)
sink /si?k/ (sank,sunk; sunk,sunken) vi. 下沉;沉下
△Anna Petrov /'?n? 'petr?v/ 安娜·帕特羅夫 (女名)
△Johann Webber /j?u'h?n 'veib?/ 約翰·韋伯(男名)
debate /di'beit/ n. 爭論;辯論 vi. 爭論;辯論
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3
(1)國際科學界建議采用“物質的量”將一定數目的原子、離子、分子等微觀粒子與宏觀可稱量(質量、體積、濃度)的物質聯系起來。
含義:物質的量與粒子數、質量、氣體體積、溶液體積通過阿伏加德羅常數、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聯系起來。
(2)對“1摩爾”的國際規(guī)定:1摩爾粒子集體所含有的粒子數與6.02千克12C中所含有的原子數相同,約為6.02×1023 ,即含有6.02×1023個離子的任何粒子集合體成為1摩。 注意:6.02×1023 mol-1叫阿伏加德羅常數,作為一個普通的物理量,符號為NA 。 (3)物質的量(n)、阿伏加德羅常數(NA)、粒子數之間的關系(N):N=n×NA 。
(1)“摩爾質量”是一個導出的物理量,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叫摩爾質量,符號為“M”,常用單位為“g/mol”。
(2)“摩爾質量”就某一種具體物質而言,當元素的相對質量標準不變時,它就是衡量,具體說:1摩任何粒子或物質的質量以克為單位時,其數值都與鈣離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相等。
(3)物質的量(n)、摩爾質量(M)、質量(m):m=n×M (4)1個氫原子的質量
(1)在科學研究或實際生產中,涉及到氣態(tài)物質時,測量體積往往比稱量質量更方便。 (2)物質體積的大小取決于構成這種物質的粒子數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間的距離這三個因素。
(3)1摩爾任何物質中的粒子數目時都是相同的,對于氣體來說,粒子之間的距離遠遠大于粒子本身的直徑。而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任何氣體粒子之間的距離可以看成是相等的,因此粒子數(物質的量)相同的任何氣體在同溫同壓下具有相同的體積。 (4)阿伏加德羅定律: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具有相同的分子數。
說明1:理想氣體的氣態(tài)方程:PV=mRT/M (P---壓強,V---氣體的體積,m---氣體的質量,R---氣態(tài)常數,T---氣體所處的開氏溫度,M---氣體的摩爾質量)。
說明2:同溫同壓下比較氣體的體積實質上就是比較氣體的物質的量,等質量的氣體就是比較摩爾質量的倒數比。
(5)氣體摩爾體積是導出的一個物理量,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所占有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符號為“Vm”,常用的單位有:L/mol和m3/mol 。
注意:氣體摩爾體積隨氣體所處的溫度和壓強而改變;在273k和101kPa(標準狀況)的條件下,Vm=22.4L/mol , 在298k和101kPa(標準狀況)的條件下,Vm=24.8L/mol 。 (6)在標準狀況下氣體摩爾體積、氣體的物質的量、氣體的體積之間的關系:V=n×Vm 注意:如果不標明標準狀況,給出的氣體體積無法換算成物質的量(熱力學定律不要求的情況下)。
(1)在化學實驗中經常要用到溶液,一般取用溶液時量取它的體積比較方便;如果知道一定體積的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對于計算化學反應中各物質之間量的關系是非常便利的,對于生產和科學研究也有重要意義。
(2)物質的量濃度是一個導出量,來表示單位體積的溶液中溶質B的.物質的量,符號為“CB”,常用單位為“mol/L”,即:1升溶液中含有溶質B的物質的量為1摩,這種溶液中溶質B的物質的量濃度為1摩/升。
(3)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體積、溶質的物質的量的關系:n=CB ×VB(aq) 。
(4)物質的量濃度、溶質的質量分數、溶質的摩爾質量、溶液密度的關系
規(guī)律:溶液中的B離子濃度等于溶液的濃度乘以該溶質的一個粒子電離出的B離子個數。 解釋:0.1摩/升的硫酸鈉溶液,Na2SO4=2Na+ +SO42- ;C(SO42-)=0.1摩/升,C(Na+)=0.2摩/升。
1.化學實驗中,手上不小心沾上濃硫酸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然后涂上3%~5%的NaHCO3;不小心沾上燒堿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灑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燒,應立即用濕抹布或沙土撲蓋;水銀灑在桌面上,可灑上硫粉進行回收;誤食重金屬離子,可服用大量雞蛋、牛奶等含蛋白質的食物進行解毒;誤食鋇鹽溶液,可服用Na2SO4(不可用Na2CO3)解毒。實驗中要做到“五防”:防爆炸,防倒吸,防暴沸,防失火,防中毒。有毒、有腐蝕性的藥品取用時做到“三不”,即不能用手接觸藥品、不能把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藥品的氣味、不能嘗藥品的味道。常見的需要水浴加熱的實驗有:銀鏡反應、乙酸乙酯的水解。
2.自然界中的物質絕大多數以混合物的形色存在。把混合物中的各組分開的操作叫混合物的分離,把某物質中所含雜質除去的操作叫提純。
3.過濾操作適用于分離固體和液體混合物。使用的裝置叫過濾裝置。它常由漏斗、燒杯、玻璃棒、鐵架臺、濾紙組裝而成。該裝置組裝和操作時應做到“一貼二低三靠”,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二低:濾紙邊緣低于漏斗邊緣,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濾紙邊緣,三靠:燒杯緊靠玻璃棒,玻璃棒緊靠三層濾紙,漏斗的下端緊靠接收濾液的燒杯內壁。
4.蒸發(fā)操作適用于可溶性固體混合物的分離,使用的裝置叫蒸發(fā)裝置,一般由蒸發(fā)皿、鐵架臺、酒精燈、玻璃棒等儀器組裝而成。應注意:加入蒸發(fā)皿的液體不應超過蒸發(fā)皿容積的2/3;在加熱過程中,用玻璃棒不斷膠棒,防止由于局部溫度過高,造成液滴飛濺;接近蒸干前應停止加熱,利用余熱把溶劑蒸發(fā)完。
5.蒸餾操作適用于提純或分離沸點不同的液體混合物。寫出裝置中各儀器的名稱(編號和名稱要對應):①酒精燈、②蒸餾燒瓶、③鐵架臺、④溫度計、⑤冷凝管、⑥尾接管(牛角管)、⑦錐形瓶、⑧石棉網。該裝置中溫度計的水銀球要和蒸餾燒瓶支管處齊平,測得收集蒸氣的溫度,以確保收集到的餾分的純凈;冷凝水下進上出,以達到良好的冷卻效果;燒瓶中盛飯的液體不能超過容器的2/3;使用前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實驗時要在蒸餾燒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液體暴沸。
6.分液是分離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混合物的操作。所用的主要儀器是:分液漏斗,輔助性儀器還需燒杯、玻璃棒。主要儀器中的上層液體應從上口倒出,而下層液體應從下口放出。
7.萃取是利用溶質在兩種溶劑中的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種溶劑把溶質從它與另一種溶劑所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來的操作。所用的主要儀器是:分液漏斗,輔助性儀器還需燒杯、玻璃棒。常見萃取劑:汽油(密度比水小)、苯(密度比水小)、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
8.SO42-的檢驗:一般在原試樣中先加HCl酸化,目的是為了排除CO32-、SO32-等離子的干擾,再在酸化后的試液中加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說明原試液中有SO42-存在。
Cl-的檢驗:一般在試樣中先加HCl酸化,目的是為了排除CO32-、OH-等離子的干擾,再在酸化后的試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說明原試液中有Cl-存在。
CO32-檢驗:在試樣中加入HCl,產生無色、無味、能使澄清Ca(OH)2變渾濁的氣體,說明原試液中有CO32-存在。
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離子反應》。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這幾個方面展開說課,請各位老師多多指導。
《離子反應》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是學生認識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起始課。
從教材的體系看,它是初中學習溶液導電性實驗、酸堿鹽電離知識的延續(xù)和深化,又是學習電解質溶液理論知識的基礎,所以從體系看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學反應分類方法的補充以及從本質分析化學反應的必備技能,是中學生現在及至以后學習化學、從事化學專業(yè)的知識和能力的重點。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著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節(jié)教學的目標:
a.了解電解質的概念;b.引導學生能夠從電離的角度概括出酸,堿,鹽的本質;c.使學生了解到電解質在溶液中所起反應的實質。
激發(fā)探索研究物質和理論的興趣,在探究過程中進行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引導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1)重點:理解電解質,電離的定義,會用電離方程式表示物質的電離過程,從電離角度概括出酸,堿,鹽的本質。
(2)難點:用電離方程式表示物質的電離過程,對酸,堿,鹽本質的理解。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
”根據新課改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問題探究法,即以問題為切入口,追蹤變化的本質,解釋疑惑。
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采用這種方法意在滲透探究問題的方法,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
限于新高一學生的能力,本節(jié)課主要以啟發(fā)性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學生正處在16、17歲的年齡階段,好奇心較強,興趣不太穩(wěn)定,邏輯思維正在日趨發(fā)展中,在知識學習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諸多特點。
在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用舊知識為指路燈來探尋新知識,層層深入掌握新知識。
使學生基礎知識應該扎扎實實鞏固。
在學習過程培養(yǎng)了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
這節(jié)課我盡可能用實驗來引出問題,解決問題。
目的在于使學生明確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使他們注重自己對實驗的觀察,分析,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
1.談談實驗的導入:由于上節(jié)課已經學習了離子反應以及發(fā)生條件。
這部分知識對于高一學生來講并不難,若從定義上復習會使學生感到乏味。
但對于溶液中反應本質的深入,他們還非常薄弱。
故做以下兩組實驗:
a.鹽酸,氯化鈉溶液和硝酸銀溶液反應b.鹽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鈉溶液反應
提問:(1)為什么會產生同一種沉淀,或產生同一種氣體?
(2)是離子反應?
(3)是什么離子參加反應?
結論:ag++cl-=agcl↓co32-+2h+=h2o+co2↑
教師指出上述兩條就是離子方程式。
引出離子方程式的定義,指出定義中的關鍵字“用實際參加反應離子的符號”。
并且引導學生得出離子方程式不僅表示某一定物質間的某個反應,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
這樣導入課使學生對定義有本質理解。
把學生引入主動學習的情景之中,產生了學習的動力。
2.談談離子方程式書寫原則:初學者按課本上四個步驟書寫,第二步“改”是教學中的難點。
書中給離子方程式定義“用實際參加反應離子的符號來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叫做離子方程式”。
而書寫第二步指出“把易溶于水,易電離的物質寫成離子形式;難溶的物質或難電離的物質以及氣體等仍用化學式表示”。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在離子反應中難溶的物質或難電離的物質實際參加反應的微粒是什么?事實上無論是難溶的物質或難電離的物質,只要是酸堿鹽電解質,溶于水的部分都能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它們之間的反應是離子之間的反應。
例:caco3和鹽酸溶液反應,caco3(s)=ca2++co32-(溶解平衡)co32-+2h+=h2o+co2↑隨著反應的進行不斷促使碳酸鈣的溶解,電離平衡向右移動,使反應趨于完成。
但這樣書寫跟課本要求的方法相矛盾。
在教學中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是這節(jié)課教學上的一個升華點,也是書寫離子方程式的關鍵。
故在教學中可這樣引導:
(1)碳酸鈣在鹽酸溶液中發(fā)生的反應是離子之間的反應,參加微粒是離子。
(2)書寫離子方程式實際上是依據該物質在反應體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來決定寫成離子形式還是寫成化學式,而不是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的符號來表示。
碳酸鈣在溶液中主要以固體形式存在,故用化學式。
這樣同學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這時不防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1)澄清石灰水中加入鹽酸離子方程式如何寫?
(2)石灰乳中加入鹽酸離子方程式如何寫?
根據微溶物主要存在形式,在稀溶液中以離子狀態(tài),在濁液狀態(tài)或固態(tài)時就寫化學式。
這時為了使學生所掌握知識具體化,師生可共同討論歸納出:難溶的物質,難電離的物質(弱酸,弱堿,水),氧化物,單質,氣體等用化學式表示。
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視,可提問學生應查什么?
(1)fe2++cl2=fe3++2cl-
(2)2mno4-+7h2o2+6h+=2mn2++6o2↑+10h2o
這兩條方程式學生還沒學過,但能用現有知識去判斷,高而可攀,使學生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又獲得學習的樂趣。
查:(1)質量守衡(2)電荷守衡(3)電子得失守衡(是氧化還原反應)。
這種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讓學生從具體問題上找出答案,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3.談談練習選用:由于學生剛剛掌握了離子方程式書寫方法,為了鞏固知識并能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我安排這樣一組問題:
(1)ba(oh)2溶液能否導電?
(2)能否用實驗來證明?學生一方面進行知識回顧,另一方面進行思維發(fā)散。
讓學生提出幾個方案,分析,比較。
然而展示實驗裝置并演示小燈炮發(fā)亮。
(3)在此ba(oh)2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質能使電燈熄滅?這一問題不僅鞏固離子反應知識,而且使創(chuàng)造性思維進一步得到訓練。
師生共同分析提出的幾個方案,如用鹽酸,硫酸,硫酸鈉。
(4)用什么方法加入?倒入?滴入?然而按課本p74練習6實驗裝置并演示,請學生觀察現象并分別寫出離子方程式。
提出鹽酸,硫酸和氫氧化鋇反應的離子方程式能否都用“h++oh-=h2o”來表示?
(5)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a)氨水和硫酸反應(b)濃鹽酸和二氧化錳反應(c)碳酸氫鈉和鹽酸反應。
利用這一系列擴散性問題,讓學生產生多種獨創(chuàng)性的想法,改變習慣性單純吸收,鞏固了知識,提高了創(chuàng)新能力,在學習中獲得樂趣。
4.談談總結:對于離子方程式定義的總結,可與電離方程式定義,化學方程式定義進行對比,使定義進一步深化。
對于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著重是第二步和第四步一些書寫過程中的注意點。
說明并不是所有電解質之間都能用離子方程式來表示,不在溶液或熔融狀態(tài)的反應就不能表示。
如濃硫酸和固體氯化鈉反應,濃硫酸和銅反應,固體氯化銨和熟石灰反應。
體現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辯證唯物主義思維。
5.談談應用:離子反應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分離分析,水的凈化,電鍍,醫(yī)藥,染料,“三廢”處理和生命活動中都有存在。
中學階段主要應用在離子的分離和檢驗。
物質溶于水后或受熱熔化時,離解成能夠自由移動的離子的過程。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tài)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叫做電解質。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狀態(tài)下均不能導電的化合物叫做非電解質。
1.定義:用實際參加反應離子的符號來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叫做離子方程式。
2.意義:不僅表示某一物質間的某個反應,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
1.能正確表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
a.碳酸鈣跟醋酸反應caco3+2h+=ca2++co2↑+h2o
2.采用四種不同方法鑒別k2s,k2so4兩瓶無色溶液,并寫出相應離子方程式。
3.用法0.2mol·l-l的h2s溶液100ml與0.1mol·l-l的naoh溶液300ml作用,寫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5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初中學習金屬的置換反應以及金屬的活動順序、鎂等金屬與氧氣的反應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鈉、鋁等活潑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對比,掌握越活潑的金屬越易與氧氣反應的`規(guī)律。
1.在初三階段學習了一年的化學知識,對金屬的活動順序、金屬與氧氣的反應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過金屬是否能發(fā)生置換反應來判斷金屬的活動順序。
2、能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實驗、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在“通過實驗探究獲得關于物質知識”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1、通過閱讀課本中的圖片、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鞏固和加深初中有關金屬化學性質的知識和規(guī)律
2、通過觀察了解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及其保存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歸納能力,掌握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
3、通過實驗了解活潑金屬鈉、鋁與氧氣的反應,歸納出活潑金屬易與氧氣發(fā)生反應的知識,了解金屬氧化膜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習慣用化學的視角去觀察身邊的物質和發(fā)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況下,通過對比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條件難易、劇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屬活動順序的思維方法
5、通過實驗進一步熟悉和規(guī)范藥品的取用、酒精燈的使用等基本實驗技能
1.舉例身邊的金屬材料和回顧初三化學知識,引入新課,通過對比鎂、鋁、鐵分別與氧氣反應引出“鈉與氧氣怎樣反應”的問題。
2.以實驗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實驗去探索鈉的物理性質、鈉在空氣中存放所出現的問題以及實驗鈉與空氣中的氧氣的反應,并分析其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產物;通過鋁在空氣中加熱的現象分析得出金屬氧化膜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
3.通過四幅金屬與氧氣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圖片,結合金屬活動順序表,歸納出金屬活動性和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劇烈程度有關
通過圖表歸納出鈉、鋁、鐵、銅與氧氣反應的有關知識,使知識系統(tǒng)化。
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6
2、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3、阿伏伽德羅常數及其應用。
4、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粒子數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兩個基本公式的應用。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認識到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之間的關系;掌握摩爾質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爾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3、掌握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能用于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
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邏輯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養(yǎng)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概念的透徹理解,培養(yǎng)嚴謹、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
在講解今天的內容之前,老師先考考大家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請問物質是由什么組成的啊?
嗯,是這樣的!物質就是由分子、原子或離子等微觀粒子組成的。
那么這些粒子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呢?
對!它們都很小!
我們知道,物質之間發(fā)生的化學反應都是分子、原子或離子之間按一定的數目關系進行的。但是這些微粒都太小,顯然我們是不能一個一個將它們取出來進行反應吧!
那大家告訴我,在實驗室里我們是怎樣取用物質來進行化學反應的啊?
嗯,雖然我們說物質之間發(fā)生的化學反應都是微利之間按一定比例進行的。但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是稱取一定質量(g)或者量取一定體積(mL)的化學物質來進行我們需要的化學反應的。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微觀粒子的數目和物質宏觀的質量或者體積之間是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的。
今天我們大家就一起來探討它們之間的這種聯系!
嗯,老師現在遇到了一個小麻煩,現在老師的粉筆用完了,所以呢,只有再買一些。可是粉筆好小啊,一支支的數好麻煩啊!同學們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呢?
看來同學們都很留心生活啊!如果我們用盒子把粉筆裝起來,那就方便多了。
我們之前說我們不能取用分子、原子等微粒來進行化學反應是因為它們都太小了!那我們可不可以也用一個“盒子”將它們按一定數目的集合體的形式“裝”起來呢?
其實早就有人想到這個“盒子”了!國際科學界是用“物質的量”來“裝”這些微粒的。
物質的量它是一個物理量,就像同為物理量的質量一樣,它也是有符號和單位的。
通過對物質組成,分子等微觀粒子共性的回顧,讓學生懂的在研究微觀粒子時“集團意識”的重要性。
通過實例,使學生認識到分組達到了使問題簡化的目的。
(1)是一個物理量;(2)符號:n;(3)單位:摩爾(mol)(4)表示含有一定數目粒子的集體
(5)注意:
“物質的量”是一個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整體,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不能把它理解為“物質的質量”或“物質的數量”。
摩爾作為物質的量的單位,這一單位只適用于微觀粒子(如分子,原子,離子,電子,質子等),不適用于宏觀物質。
[問]能否說1mol小麥約含有6.02×1023個麥粒?
物質的量描述的對象是粒子的集體,但沒有限定是何種粒子集體,因此,我們在使用摩爾表示物質的量時,要用化學式指明粒子的種類。例:1molNa+或n(Na+)=1mol
那這個“盒子”里到底裝了多少個微觀粒子呢?
國際上規(guī)定,1mol粒子集合體所含的粒子數與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數相同,約為6.02×1023個。
定義: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符號:NA;單位:mol-1。約為6.02×1023mol-1
跟進老師的節(jié)奏,結合預習開始學習物質的量及阿伏伽德羅常數的相關知識;
正式過渡,讓學生以良好的狀態(tài)進入課題;
;
通過上面的學習,相信大家對物質的量及阿伏伽德羅常數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下面老師又有問題了,請問1molFe含有多少個鐵原子?那2molFe呢?
請問你們是怎樣得到2molFe中鐵原子的個數的呢?
很好!這樣我們就得到了物質的量n、阿伏伽德羅常數NA與粒子數(N)之間的關系了:
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7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要說課的內容是離子反應,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設計四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作如下說明: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jié)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jié)是學生認識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起始課。從教材的體系看,它是初中學習溶液導電性實驗、酸堿鹽電離知識的延續(xù)和深化,又是學習電解質溶液理論知識的基礎,所以從體系看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從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學反應分類方法的補充以及從本質分析化學反應的必備技能,是中學生現在及至以后學習化學、從事化學專業(yè)的知識和能力的重點。
A、了解電解質的概念;
B、引導學生能夠從電離的角度概括出酸,堿,鹽的本質;
C、使學生了解到電解質在溶液中所起反應的實質。
激發(fā)探索研究物質和理論的興趣,在探究過程中進行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引導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3、教材的重,難點:
(1)重點:理解電解質,電離的定義,會用電離方程式表示物質的電離過程,從電離角度概括出酸,堿,鹽的本質。
(2)難點:用電離方程式表示物質的電離過程,對酸,堿,鹽本質的理解。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备鶕抡n改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問題探究法,即以問題為切入口,追蹤變化的本質,解釋疑惑。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采用這種方法意在滲透探究問題的方法,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限于新高一學生的能力,本節(jié)課主要以啟發(fā)性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學生正處在16、17歲的年齡階段,好奇心較強,興趣不太穩(wěn)定,邏輯思維正在日趨發(fā)展中,在知識學習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諸多特點。
充分運用實驗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盡可能增加實驗可見度,加強感性認識;利用計算機軟件的動畫模擬實驗,引導學生進行全面觀察,理解微觀本質。
演示溶液導電性實驗,觀察分析,同時展示多媒體教學軟件,從微觀領域明確溶液導電的本質———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動的離子。
在此基礎上,介紹氯化鈉,*鉀,氫氧化鈉等固體分別加熱至溶化后能導電,這樣很順利的引出電解質的概念。
然后通過介紹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和電離,引出氯化鈉電離方程式的書寫,以及HCl、H2SO4、HNO3三種酸的電離方程式,從電離的角度得出酸的定義。最后安排“思考與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從電離的角度概括出堿和鹽的本質。
2、通過上面的討論,使學生了解到電解質在溶液里所起反應的實質是離子之間的反應后,即可很自然地
能夠很快地辨別出那些物質是電解質,能夠正確地書寫電離方程式,能夠運用定義辨別出酸,堿,鹽。
結合本節(jié)知識,課后討論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8
無機材料化學是研究無機材料的制備、組成、結構、表征、性質和應用的一門學科,是無機非金屬材料科學的核心。一般說來,無機材料化學與固體化學密切相關。這兩者的研究對象、內容和范疇十分相近。但后者是基礎學科,前者則屬于應用科學,它們的歷史淵源也不大一樣。固體化學是一個典型的化學學科,是無機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建立在無機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等基礎學科的基礎上,適應科學技術對材料科學的需要而重新發(fā)展起來和一門新學科。無機材料化學則基本上屬于材料科學,是材料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高分子化學是其又一個分支)。它是材料化學家從材料科學、材料的工藝和技術的角度出發(fā),把固體物理、固體化學和相關理論(固體力學等)以及工程方面有關材料研究中的化學內容集中起來,加以分析、綜合才提高,形成的一門獨立學科。
已經證明,純粹的固體物理和純粹的固體化學家常常無法單獨地解決材料研究涉及的理論問題,需要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學家繼續(xù)研究。正如理論學家尚未能解決高溫超導電性的機理問題,材料學家已經在大量地研究和制作高溫超導體;其結果必然會推動固體物理和固體化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最終創(chuàng)立較為完善的高溫超導理論。可以預計,固體化學和無機材料化學不論從學科的發(fā)展方向、科研成果、或專著和教材建設上,都將會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和共同提高。
教材采用曾人杰編著的《無機材料化學》(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經過兩次權威性的審稿;而重寫后的第三次書稿,又經我國著名的固體化學家和材料學專家親自審核。在內容和形式上把固體化學和材料科學中有關化
本課程通過課堂講授、自習與討論課、習題演算及解答、復習與考試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來達到本課程的目。
3.1.4Na2SiO3-SiO2系統(tǒng)及BaB2O4低溫相的制備
3.1.5MgO-NiO和CaAl2Si2O8-NaAlSi3O8系統(tǒng)
4.1.2缺陷的分類、缺陷化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4.2點缺陷的類型
5.1固溶體的概念、分類和固溶反應的書寫原則 5.2置換型固溶體的形成條件,壓電陶瓷 5.3填隙型固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