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課件
發(fā)布時間:2023-07-05 高一課件高一的課件15篇。
經過精心挑選的“高一的課件”必定能夠為讀者提供幫助。老師在學期開始之前需要準備好教案和課件,每位老師都需要仔細規(guī)劃這些教學材料。教案和課件是提高教師教學實踐水平的關鍵技能。希望本文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高一的課件 篇1
1.教學內容分析
“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重要化學概念,物質的量作為聯(lián)系物質宏觀數量和微觀粒子數量的橋梁,為學生定量認識物質組成和化學反應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是屬于“工具性”概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當中會不斷使用,因而目前高中各版本教材中均將此部分知識放在了整套教材相對靠前的地方進行介紹。
《課程標準》關于此部分的內容標準要求為“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能用于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對于這些“工具性”的概念,《課程標準》淡化了對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相關關系的推導,著重強調了對這些概念的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關于“物質的量”的討論主要涵蓋了以下幾個部分:物質的量、摩爾、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和物質的量濃度。
2.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已經熟知通過質量、體積來計量宏觀物質,也熟知宏觀物質由原子、分子、離子等微粒組成。但是學生是將宏觀的質量、體積和微觀的粒子數目孤立起來看待的,缺乏宏觀與微觀聯(lián)系的橋梁。同時,學生對定量認識全部是基于“質量”進行的。因而“物質的量”單元教學重點應該讓學生建立起宏觀與微觀相聯(lián)系的橋梁,并且從物質的量的角度出發(fā),建構討論物質的組成和化學反應以及溶液組成的新話語體系。
“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本身比較抽象,學生學習難度較大。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將“物質的量”與生活中的其他“堆量”作類比,引導學生認識引入物質的量的重要意義,并且著重對這些概念進行應用。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物質的量是描述微觀粒子集合的一個“堆量”,知道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體會摩爾這一概念的重要作用;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
2.使學生了解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的含義
3.使學生掌握物質的量、
4.使學生掌握氣體物質的量、氣體微粒數目、氣體摩爾體積之間的關系;知道標準狀態(tài)下氣體摩爾體積的大小
5.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含義;掌握溶液溶質的物質的量、溶液體積和物質的量濃度的關系。
1.使學生初步學會物質的量、摩爾質量、質量之間的簡單計算
2.通過對于表格數據的觀察,使學生初步體會如何分析表格數據,并得出有效結論3.使學生掌握配制一定體積的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1.通過對于概念的學習和應用,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2.通過了解使用“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使學生認識到化學計量的發(fā)明對于化學學科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學重點難點
對“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的應用;配制一定體積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對物質的量、摩爾、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的理解;由配制溶液的過程形成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4.教學總體安排
“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計劃
5.具體教學設計流程
6.板書設計和作業(yè)
1.以“摩爾”為第一人稱,寫一篇摩爾的自述(400字左右)
2.查閱資料了解阿伏加德羅這位科學家的貢獻
高一的課件 篇2
導入: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在我國歷史上有“書圣”之稱的一位著名書法家,請問是誰?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
為“行書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呢--請看圖。這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和釋支遁等四十一人,為禊事活動,在蘭亭宴集。與會的人士都有詩作,事后把這些詩篇匯編成集,《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所寫的序言。序,文體名,是對書籍和文章舉其綱要、論其大旨的一種文字,相當于引言。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東晉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住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曾任江州刺史、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等職。他書法精絕,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有“書圣”之稱。
1、聽朗讀,注意以下多音字的讀音:
多音字:會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第一段用中速,體現(xiàn)樂的心境。
4、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點敘宴集盛況(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情感: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yǎng)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5、第二部分:抒發(fā)人生感慨(痛)?志趣相投者在一起傳杯喝酒吟詩的快樂;都抒發(fā)了人生短暫的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6、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莊子“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后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并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
8、小結: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
教師總結: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高一的課件 篇3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二、深人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三、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習慣,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精神。
一提到“咬文嚼字”這個詞,人們往往會覺得這是對有些人為了賣弄學問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糾纏的極大諷刺,很少會想到有什么積極意義。的確,如果你查詞典,你會發(fā)現(xiàn)詞典上的三個解釋無一不含貶義。而今天,當你讀過了朱光潛先生這篇《咬文嚼字》,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成語被賦予了一種新的含義,它對我們養(yǎng)成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朱光潛(1897--1986),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香港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并獲博士學位,回國后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美學學會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香港大學名譽教授等職。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詩論》、《談文學》、《西方美學史》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朱光潛主要從事美學研究工作,試圖以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學術研究,成為美學界一個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還致力于翻譯西方美學名著,在批判繼承美學遺產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學史》成為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
學生瀏覽課文,畫出下列詞語:
1.援例????2.錙銖必較????3.斟酌????4.鏃??詞藻
請同學們借助工具書準確掌握上述詞語的音、形、義。
學生為各自然段標號,分組討論。
第一部分,舉例說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系。共有三個例子,分別從不同角度論論述。
第二部分,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語言要想跟著情感走,就要“惟陳言之務去”。這一段共有兩個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論證“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礎上,指出只有“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美”。
1.學生朗讀課文第一部分。
學生討淪。
教師明確:
第一部分:用三個例子.分別從不同角度舉例說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系。
第一段,第一個例子,體會“你這”與“你是”兩種句式的區(qū)別。(學生討論,試組一些句子,逐個體會,再看課文中的論述。)教師明確:從表面上看,兩個句子的區(qū)別只有一個字,但表達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說明文字與思想是有關系的。另外,文章從一個例子引入正題,使得作者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第二段:又舉了《水滸傳》和《紅樓夢》里的例子,對“你這”句式進行進一步推敲(讓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明確:這一段從表面上看是在辨析“這”與“是”的區(qū)別,
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觀點作必要鋪墊。
步推。
第三、第四段,論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內涵,并以《史記》為例。指出要重視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以上三個層次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關系。
2.學生朗讀課文第二部分。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
第二:部分是在課文第一部分的基礎之上具體談作法。
第五段?舉“推敲”的例子論證“煉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煉字”的難處在于字義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聯(lián)想意。
第七段,從反面論證聯(lián)想的誤區(qū)。即所謂“套板反應”。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在講述“咬文嚼字”的內涵及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則主要淪述如伺“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要避免哪些問題。
2.學生朗讀課文第三部分。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課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兩部分論證的基礎上,指出了閱讀與寫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標--一“達到藝術的美”,并進一步強調為了達到此目標應養(yǎng)成的習慣--“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
A.必須“惟陳言之務去”
教師明確:答案應為D.C基未切入正題,B項不是本文要闡述的主要問題,A項是推敲文字的具體方法,只有D項是作者反復淪證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
1.如何評價“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這種觀點?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作者在文中反復強調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系,是從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實質。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徑,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咬文嚼字”應先從思想感情人手,以表達最恰當的思想感情為最終目的,再去進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文學借文字表現(xiàn)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p>
1.讀課文.仔細體會作;旨的創(chuàng)作主張。
2.積累重點詞浯。
3.從學過的文字中,舉一兩個例子說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一、復習上一節(jié)課學過的知識內容。
二、檢查作業(yè)完成情況;
試舉兩例說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觀點
例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飛荷塘月色》
其中-個“瀉”字,既寫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凈,又與“流水”相配合,加強了流動感。更重要的是。襯托出了作者希望通過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借眼前之景擺脫內心苦悶的思想感情。
例二:待到學校恢復舊觀.往備陸續(xù)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黠然至于泣下。--《記念劉和珍君》
這句話中的“才”字如改為“就”“則”一類詞語,雖語意基本相同,但無法體現(xiàn)劉和珍的樂觀與堅強.魯迅先生在此文中.對烈士從始至終流露出由衷的敬意,時刻不忘用文字準確傳達這種思想感情。
二、探討本文可以吸收借鑒的觀點,并聯(lián)系實際做些練習。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
1.通過本文的學習,在今后閱讀和寫作的時候,養(yǎng)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tài)度。
朱光潛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實論證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義,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對語言文字與思想情感之間的密切關系充分認識,從而對更能準確表情達意的“煉字”給予足夠重視。
須依靠語言的渲染。福樓拜對他的學生莫泊桑說:‘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么,真正能夠表現(xiàn)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動詞、唯一的形容詞找出來?!@說的正是同樣的道理。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學語言的運用上,都不能離開這一條:刻苦的追求和嚴格的選擇?!?/p>
學生討論:從上面兩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啟發(fā)?作為一名中學生應如何學好浯言?
2.運用語言要力求創(chuàng)新。
朱光潛先生在文章中指出:“惟陳言之務去’。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遇事要朝深一層去想,“不能懶,不能粗心”,“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由于語言與思想情感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要想追求語言的新,首先要尋求思想的新,而要尋求思想的新,則要從深度上人手,即凡事都要抓住事物特點,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這樣寫出來的文字才能是新鮮的,有特色的,不流于俗套的。
從新的角度探討--些舊的或有--定思維定式的話題,看能不能想出新意來。
3.學習作者為寫好文章勤于積累的精神。
我們看名家作品,除了可以學到--些知識上的內容,還可以從文章本身得到很多寫法上的啟示,讀過此文,我們在慨嘆朱光潛先生淵博學識的同時,也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即淵博的學識來源于哪兒,如何才能使自己也逐漸豐富起來,充實起來?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以勤補拙,堅持積累。
教師總結:文學語言積累的方法可以有記卡片、摘抄等方式。
學習制作材料卡片,圍繞某一主題準備素材。
提示:可利用圖書館進行資料查詢,有條件者也可利用確定“關鍵詞”在網絡上進行搜索,按類下載資料。
高一的課件 篇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要說課的內容是物質的量,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設計四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作如下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一章,第二節(jié)第一課時的內容。物質的量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貫穿于高中化學的始終,在化學計算中處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學生主要從定性的角度或簡單的定量角度去學習化學知識,而這一節(jié)的學習會使學生對化學中的"量"有一個新的認識。因此教好物質的量的概念,不僅能直接幫助學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關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而且也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有關的計算打下基礎。所以,物質的量的教學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掌握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含義;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
B、通過練習掌握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數目間的關系,初步認識到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的關系。
(2)能力目標: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3)情感目標:
A、通過學習概念的推導及應用,形成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
B、養(yǎng)成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及不斷進取、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品質。
(4)德育目標:
A、培養(yǎng)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的辯證邏輯能力;
B、培養(yǎng)學生抽象、聯(lián)想、想象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
C、使學生學習法定計量單位及國家標準中“量和單位”的有關內容。
3、教材的重,難點:
(1)重點: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能根據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計算。
(2)難點:物質的量與微粒數目之間的簡單換算;關于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簡單換算
二、說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根據新課改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所以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我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采取目標分層教學法。
課前五分鐘檢測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微粒間轉換的理解與應用,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新課教學主要采取對比歸納法:通過與生活中的某些質量小,數量大的實例對比,指出化學反應中存在的相同情況——提出物質的量的概念;通過與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單位的對比提出摩爾的概念,幫助學生通過對比理解和記憶物質的量與摩爾的關系;通過與生活中實例對比(一盒粉筆,一打羽毛球)重點說明摩爾的概念,以此使學生對抽象的摩爾概念具體化。
(2)講練結合。
課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老師很快掌握學生的情況,更能讓學生及時地熟悉所學知識。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對于化學課的學習,高一學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老師將一個知識點多次講練以強化其理解與記憶,因為學生對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較慢,遺忘速度快。由于物質的量這一節(jié)的概念比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理解透徹。因此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2、學法指導
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說教學過程
1、引入“物質的量”的概念。
設問引入新課:物體運動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單位是什么?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單位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轉入:任何物質都是由許許多多肉眼看不見的分子、原子、離子等微觀粒子構成。例如,1滴水是由許多水分子構成。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應該有相應的物理量,這個物理量科學上稱為“物質的量”。讓學生意識到: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它是表示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數目多少的一個物理量;這四個字是一個整體,不能拆開理解(不要過多的強調,以免將問題復雜化使學生心理壓力加重)。
2、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的教學。
引入:每種物理量都有相應的單位。速率的單位是“米/秒”,“物質的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等?!拔镔|的量”作為一種物理量也應有相應的單位,它的單位是什么?
分析:由于“物質的量”是表示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數目多少的一個物理量,學生首先想到“個”。由于粒子太小、數目多,用“個”作單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x1021個水分子。所以用“個”不行。科學上用“摩爾”作為“物質的量”的單位。1摩爾是多少?
讓學生聯(lián)想質量單位——千克的標準:國際千克原位,指出在國際上摩爾這個單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數目為標準的,即1mol粒子集體所含的粒子數與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數相同,約為6.02x1023個。然后進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定義: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為NA,通常用6.02x1023mol?1表示。
運用實例推導出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粒子數之間存在的關系:n=N/NA。
3、摩爾質量的引入:通過設問,1mol不同的物質所含的粒子數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質的質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
學生進行討論,考慮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質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質的質量是多少呢?從而提出了摩爾質量的概念—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叫做摩爾質量。符號為M,常用單位為g/mol(或g·mol?1)。
3、鞏固練習,理解內化。
進行必要的課堂練習強化對摩爾的理解及使用時注意點。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每摩爾物質含有6.02x1023個粒子。
(2)摩爾是七個物理量之一。
(3)摩爾是物質的質量單位。
(4)摩爾是物質的數量單位。
(5)1摩爾小麥約含6.02x1023個麥粒。
2、填寫下列空白
(1)1molO中約含有個O;
(2)3molH2SO4中約含有個H2SO4;
(4)10molNa+中約含有個Na+;
(5)28mol電子中約含有個電子;
(6)1.204x1024個水分子,其物質的量為;
同時強調: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只適用于微觀粒子,使用摩爾作單位時,所指粒子必須十分明確且粒子的種類要用化學式表示。
3、布置作業(yè)作業(yè):習題中相應作業(yè)。
高一的課件 篇5
一、說教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地位
該節(jié)內容為高中電化學的開始,在此之前學生學習過的氧化還原反應,能量之間轉換,電解質溶液,金屬活潑性等化學知識及物理電學的相關知識,已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了一定知識儲備;同時原電池的原理又為后面金屬的腐蝕和防護,其它常見電池的原理及電解原理等重要電化學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它是電化學學習的基礎內容也是核心內容。
作用:本節(jié)內容對發(fā)展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實踐再回歸理論以及知識系統(tǒng)化及結構化的形成都起著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依據: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本課的特點及本著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使學生學會學習,獲得有效學習的新課程理念為出發(fā)點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及構成條件
(2)能正確書寫電極反應式和電池總反應方程式
(3)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化學實驗的觀察操作及設計能力;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分析解決一些化學問題的高級技能
2、過程與方法
(1)讓全體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問題意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
(2)培養(yǎng)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積極實踐等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
(3)學會與他人合作,主動交流。
(三)、教學重點:了解原電池的反應原理及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
依據:
1、依據大綱和新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內容的要求
2、電化學的基礎和核心地位
(四)、教學難點:原電池的反應原理
依據:該內容特理論性強,抽象,難理解。學生很難在頭腦中建立電子在原電池正負兩極轉移的微觀模式。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1、情境激學法
2、探究實驗促學法
3、cAI輔助教學法
4、歸納、演繹法
學法:
1、實驗探究法
2、歸納演繹法
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在教材中沒有把教材內容作簡單,有序的展示,而是在分析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學習來重新組織,站在改組和重建的高度來審視教材,把教材內容做為了解學科科學的生長點,以學生探究實驗貫穿始終,將學生置身于一個動態(tài),開放,個性,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中,體驗類似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自主建構。
本節(jié)課讓學生采用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元化學習方式,對于更好地展現(xiàn)學生多元智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智慧潛能,學會與人合作,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引課:創(chuàng)新實驗:西紅柿電池使音樂賀卡發(fā)出美妙音樂。
目的;創(chuàng)設新奇刺激的前置問題情境,極大地激發(fā)調動學生感知興趣和探知熱情。為什麼西紅柿電池能產生電流?
(二)教學重點一:原電池工作原理
突破方式:變教師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實驗,變教材驗證實驗為探索實驗。
依據:
1、教材演示實驗不便于所有學生觀察,缺少學生的參與,不能充分發(fā)揮不學生自身主體作用。
2、建構主義鼓勵學生運用他們自己的經驗,讓學生去學會發(fā)現(xiàn)并作出相關鏈接,主動構建有成效的內化了的,適合于自我的知識意義。
具體做法:
用鋅片銅片稀硫酸模擬西紅柿電池做兩個分組實驗讓學生觀察兩金屬片用導線連接前后現(xiàn)象的差別。實驗結果的出乎意料使學生的原有狀態(tài)與目標狀態(tài)之間產生了差距,引發(fā)了學生新的問題。為什么導線連接后銅片上出現(xiàn)氣泡,教師設置幾個有梯度,和層次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討論在有限的時間里經過討論讓學生在自主交流的過程中澄清了鋅銅稀硫酸原電池產生電流的原因。
討論結束,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裝置中確實存在電流且證明電子的流向是從銅片流向鋅片。以上問題的提出在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及求真務實的優(yōu)秀品質,告訴學生實驗結果的分析要靠實驗證據不憑主觀臆斷想當然。
實驗結束教師收斂學生的思維,啟發(fā)學生從能量轉化的角度來給原電池下定義。從而完成學生思維從一般到特殊,由具體到抽象,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這一質的飛躍。
最后用3D動畫模擬鋅銅原電池的微觀反應。并將圖象定格讓學生書寫兩電極反應式。促進學生從形象思維和理性思維兩個層面上共同認識原電池反應原理投影生活中常見電池:如干電池,蓄電池,充電電池,高能電池圖片感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以上變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增加學生的創(chuàng)造體驗,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使學生的學生問題意識獨立操作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得以充分培養(yǎng)。
(三)、教學重點二:掌握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
突破方式:增加教材沒有的開放性探究實驗。即給定多種藥品(電極:鋅片兩個,鐵釘一根,石墨棒一根。溶液:稀硫酸,硫酸銅,酒精,四氯化碳四種溶液和電流計儀)讓學生自行設計并探究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
依據:
1、sTs教育觀重視把科學看成是一種學習過程,認為能對自己的結論進行論證比單純地得到指向結論的結果同樣重要或更重要。
2、實驗方法論認為,化學實驗功能的體現(xiàn),不僅僅在于獲得所謂正確實驗結果,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經歷和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探究過程。
3、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也將探究性學習確定為為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基于以上原因,我大膽處理教材,將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這一講授性知識變?yōu)閷嶒炋骄啃詫W習。
該實驗具有一定開放性和發(fā)散性所以教師適時拋出問題啟發(fā)學生引發(fā)討論如何確定探究的方向,如何處理實驗中三個變量關系,如何逐一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原電池構成的一般條件。學生依據可行的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實驗,讓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對所得多種實驗信息進行篩選,對比,分類,加工選取有用信息,運用歸納演繹等思維方式,得出正確結論。
該做法讓學生自主探索,主動求知,學會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種信息及信息資源,同時學習者之間通過討論,交流,用集體的感知來豐富,強化個人的概括,通過學習者之間的交叉反饋來強化,矯正,豐富個體的探究結果,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與分享意識。在實踐活動理性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螺旋式的上升,不僅促進了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也使學生的探究策略和方法得到提高,才能,智慧和判斷力等多方面得到發(fā)展。
(四)化學史教育:教師講述伏打電池發(fā)明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
(五)小結:
采取學生先小結,老師后總結的方式,
目的:
1、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
2、實施以主動建構為基礎的精簡教學策略,以圖表的方式直觀讓學生清楚本節(jié)的內容要點,及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知識系統(tǒng)化,網絡化。
(六)練習:為了落實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構成原電池的原理及構成條件而設。
(七)作業(yè):
家庭小實驗:制作水果電池。
目的:該實驗為開放性創(chuàng)造實驗對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將科學探究延伸到課外。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調動學生探索研究的積極性,變實驗知識為實踐能力,升華創(chuàng)造意識。
高一的課件 篇6
一、概述
本節(jié)課是高一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jié)《金屬的化學性質》的第一課時《金屬鈉的性質》的學習。是通過原子結構特點、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保存方式及制法和用途的學習,旨在向學生介紹金屬鈉的性質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在高中化學中占有重要位置。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鈉的化學性質——鈉與水反應,難點是實驗的觀察、分析、尤其是鈉與水反應的探究學習。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描述鈉與水、氧氣反應現(xiàn)象
(2)理解鈉與水、氧氣反應實質
(3)學生體會化學反應是可以通過改變反應條件而發(fā)生變化的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以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2)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增強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實驗方案設計的交流提高表達能力和篩選、優(yōu)化實驗方案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明白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與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激發(fā)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激發(fā)學好文化知識,報效祖國的神圣的責任感。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是長安二中高一年級平行班的學生
2.學生對生活中的化學現(xiàn)象有較濃厚的興趣
3.學生思維較活躍,有過小組合作探究的經驗,能積極參與討論,探究的能力比較強
4.學生對實驗探究有著濃厚的興趣
5.學生已經對鈉的原子結構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學習非金屬元素氯的有關知識。
6.學生學習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知識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自主實驗探究、小組討論交流策略:給學生創(chuàng)設大量動手實踐的機會,通過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探究,并在探究的過程中進行小組交流討論,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空間
2.問題引導探究策略:通過問題的設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教師逐步啟發(fā)引導,使學習內容深入
3.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策略:問題和實驗設計盡量結合學生已有的社會生活知識和經驗,增強學生對化學的興趣
4.情景創(chuàng)設策略:運用生活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設計問題,設計物理實驗,組織教學內容,提出有啟發(fā)性的引申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地參與到實驗驗證、實驗猜想、探究規(guī)律的學習當中.
五、教學媒體的選擇分析
1、通過圖片和多媒體電腦演示
2、通過學生的分組實驗、媒體圖片展示
3、演示實驗,改進實驗
4、通過提前錄制視頻展示。
高一的課件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介
這節(jié)課要探究的內容比較豐富,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基礎上,給出了什么叫平拋運動,提出了探究的問題: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探究的過程既有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又有分析、推理的過程,還將實驗現(xiàn)象與分析、推理結合起來,探究出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運動規(guī)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
2.知道平拋運動形成的條件。
3.理解平拋運動是勻變速運動,其加速度為g。
4.會用平拋運動解答有關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線規(guī)律來研究復雜的曲線運動,滲透物理學“化曲為直”“化繁為簡”的方法及“等效代換”“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拋物體探究實驗中突出了“實驗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際情景培養(yǎng)學生關注物理、關注生活的意識,并且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物理知識的意識;使學生愛物理、愛生活。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
難點:平拋運動規(guī)律的得出過程。
二、學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學生是上好課的關鍵,我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如下:
(1)高一學生已經具備較好的物理實驗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實驗現(xiàn)象的能力。
(2)學生剛學習過直線運動規(guī)律,對直線運動的分析方法記憶猶新;并在上一節(jié)中剛學過運動合成與分解的知識,對這一分析曲線運動的方法并不陌生,這為本節(jié)課在方法上鋪平了道路;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學方法和學法。
教法:探究式教學法和情景創(chuàng)設教學法
學法:以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為主,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設計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魚”,教是為了不教,根據本課題的特點和學生的基本情況我作如下的教學設計。
高一的課件 篇8
教學重點:
在多元解讀的引導過程中,尋找詩歌與中國古典詩歌的淵源關系,體會詩歌的古典美
預習作業(yè):?反復朗讀詩歌,思考下面兩個問題??1詩中隱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鄭愁予,臺灣詩人,原名鄭文韜。(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古典味)
設問:一首好的詩歌總是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錯誤》就是這樣的好詩。詩中隱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大家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請你們來談談自己的理解
明確:從對“我”與“你”關系,身份的不同理解出發(fā),會有以下幾種解讀
1?“你”聽到“我”的馬蹄聲,把“我”當成“歸人”,最終發(fā)現(xiàn)只是一個“錯誤”
2?“我”愛上了江南的“你”,而“你”把心扉緊掩,在“你”的眼里“我”只是一個“過客”
3?“我”就是“你”等待的“歸人”,但“我”卻不能為“你”駐足,“我”只是“你”生命中的`一個“過客”
4?“我”就是“你”在等的“歸人”,“我”回來了,但又將開始另一次的遠行,短暫的離別之后“你”又將遙遙無期地等待
5?“你”是“我”在苦旅中的一個期待,一種想象,一種慰藉,就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若真若幻
根據作者在談寫作靈感時所說,他是要表達“母親”的等待,大多數評論家也認同第一種解讀方式,但是每一個讀者用心的審美體驗都是值得尊重的。
設問:請結合詩句說說詩中的“你”是一個怎樣的形象?(提示:把握詩中的意象)
明確:蓮花:美麗,容顏易老???東風(不來),柳絮(不飛),小小的寂寞的城,春?。ú唤遥?,小小的窗扉緊掩:寂寞,封閉,沒有生氣????青石的街道向晚:冰涼,冷清??跫音不響:細節(jié),暗示在傾聽
明確:“我”達達的馬蹄使“你”誤會,以為等候的人歸來,這是一個“錯誤”,但畢竟讓“你”塵封已久沒有生氣的心湖蕩起了一絲漣漪,經歷了失望--驚喜--失望的變化,這種感情歷程本身就是美的,美麗卻不完美,這就是“美麗的錯誤”
(2)詩歌的構思來源于古典詩歌中的“閨怨詩”??唐人溫庭筠的“過盡千帆皆不是”和宋人柳永的“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就是“美麗的錯誤”(王昌齡《閨怨》)
詩中還有一個隱藏的角色:游子--“你”等待的那個沒有歸來的“歸人”?,我們也可以把它當作一首游子詩來讀(馬致遠《秋思》李商隱《夜雨寄北》《無題》杜甫《月夜》)
總結:從題材到意象,意境都能找到與古典詩歌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這構成了這首詩歌最大的特色:古典美
五?布置作業(yè):讀舒婷的《雙桅船》,寫一篇3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高一的課件 篇9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jié)內容是現(xiàn)行高中化學試驗修訂本第二冊第四章第四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并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xiàn)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同時為學生了解各類化學電源及金屬的腐蝕和防護奠定了理論基礎,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很好教材。
二、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xiàn)象推測反應原理,并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教學大綱對原電池的原理作了C級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jié)教學目標如下:知識、技能:使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掌握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了解原電池的用途;能力、方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利用實驗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通過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態(tài)度,滲透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材處理
一、重點、難點及確立依據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等確定本節(jié)課的重點為原電池的原理和組成條件,其中原電池的原理也是本節(jié)的難點。二、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為了便于教和學,我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采用實驗“鋪墊”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把以往“照方抓藥”式的驗證性實驗變?yōu)樘剿餍詫嶒?。在實驗中留有“空白”、“開發(fā)區(qū)”,如在實驗中要想驗證是否有電流產生等問題,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可用電流表、小鬧鐘、音樂卡等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領略創(chuàng)新成功的喜悅。同時除實驗外,還采用多媒體動畫展示肉眼看不見的電子運動情況,這樣可降低教學難度,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探究法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中講過:“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欲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社會和人類具有巨大價值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二、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么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睂W生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fā)現(xiàn),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一套實驗裝置,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學手段實驗探究,問題探究輔助教具:計算機、實驗儀器及藥品等無論運用哪一種媒體,都不能讓其僅起著教師講課的演示工具的作用,避免學生“享受”現(xiàn)成結論,而應使教師的演示工具轉變?yōu)閷W生的認識工具,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過程
教學內容教材處理及設計的依據
導課:引入一個醫(yī)學小故事
探究1: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將鋅片、銅片同時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為什么上述實驗都是鋅片上有氣泡,銅片上無氣泡?
探究4:鋅片、銅片用導線連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設疑:①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②銅片上產生了氫氣,是否說明銅能失去電子?③寫出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離子方程式。④H+得到的電子從哪來?⑤鋅失去的電子如何傳遞到銅?
探究5:如何證明裝置中產生電流?課件模擬拓展1、啟發(fā)學生從圖4—24中歸納出原電池的用途。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引出課題。加強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建立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的角度分析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實質。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完成實驗、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變抽象為具體,變微觀為宏觀,以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大綱中指出“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自學,組織學生搜集有關的信息,閱讀有關的資料···以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材僅以圖示簡要介紹了原電池的用途,讓學生課后查找有關資料,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后。教材處理及設計的依據
教學過程2、設計“水果電池”整合小結兩極在材料等方面的差別。應用課堂練習布置作業(yè):回家收集廢干電池,并拆開弄清它的構造及原理。時間分配:導入2’分組實驗25’總結5’練習13’板書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引導學生從能量轉化和氧化還原兩方面概括原電池的定義、原理及組成條件,解決導課中留下的問題,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到理發(fā)認識的飛躍。針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按照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設置一些有梯度的習題,使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進一步強化。開展研究性學習。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點。
教學效果預測通過這樣五步教學過程的分步實施,將難點建立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散,將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也突出了重點。
高一的課件 篇10
1、了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
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過程與方法:
3.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步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4、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品讀詩歌的語言,分析詩中的形象特征,體味詩人的情感。
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大家要認真思考,聽出這個故事渲染的是怎樣一種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簡明、連貫的語言記錄下來。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重陽節(jié)前后,在夔州,長江邊上,秋風凜烈地吹著,吹得萬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急劇地翻滾,孤鳥在空中久久地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有一位老人,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步履瞞珊,躍跌撞撞地朝山上走來,他疾病纏身,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聾”了。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寫下了一首“七律之冠”:
風急天高猿嘯哀,緒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二、通過鑒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來指導誦讀、背誦。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lián)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聯(lián)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
律詩,從格律上說,只要求頷聯(lián)、頸聯(lián)對仗。經過仔細玩味,該詩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比姲司浣詫?,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因此,同學們在誦讀或背誦時應注意體會這一點。
風猛天高猿叫聲悲哀,島清沙白鳥飛翔徘徊。
無邊的秋葉刷刷落下,沒頭的長江滾滾奔來。
萬里漂泊悲傷居他鄉(xiāng),年老多病一人登高臺。
國衰國破可恨白發(fā)增。窮困潦倒?jié)峋埔餐YI。
2、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寫了幾種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
答:風、天、猿、渚、沙、鳥、落木(指紛紛飄落的干枯的樹葉)和長江。
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3、我們把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接下來我們看看詩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過秋景體現(xiàn)出來的。來吧,點擊字體就有分析!
答: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里。
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huán)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回鳥,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到處盤旋,形單影只。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著生命的終結。看到落葉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凄涼。
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4、詩人的“悲”除了體現(xiàn)在首聯(lián)、頷聯(lián)描寫的秋景上之外,還體現(xiàn)在哪里?
答:還集中體現(xiàn)在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xiāng),壯志難酬,處境艱難?!叭f里”寫出流浪之遠,“常”寫出流浪時間之長。
補充:安史之亂時,李白從48歲開始流浪,一直到58歲去世,來安無定所。
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詩人孤身一人去登臺,倍感凄涼。
補充:詩人這個時候已患肺結核、瘧疾和風濕病,一只手不能動彈,處境堪憂。
5、如何理解尾聯(lián)中的“艱難”一詞?
答:“艱難”兼指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補充: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6、“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是怎么體現(xiàn)詩人內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愿,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7、總結:
這首詩以“悲”字為核心,貫穿全詩。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于“悲”而終于“悲”,悲景起筆,悲情落筆。真是怎一個“悲”字了得啊!
四、檢測:
1、古人詩歌中寫到“高猿長嘯”,大都抒發(fā)文人的悲傷,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如: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
2、毛澤東筆下也有一只鳥: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請同學們想一想,毛澤東筆下的鳥與詩人筆下的有什么不同?
答:這是一只展翅高飛、壯志凌云的鳥(鷹擊長空);而杜甫筆下的鳥是一只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
3、請同學以尾聯(lián)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尾聯(lián)艱難對潦倒,形容詞相對,苦恨對新停,偏正式動詞相對,繁對濁,又是單音節(jié)形容詞相對,霜鬢對酒杯,偏正式名詞相對??梢?,尾聯(lián)也對仗工整。加之頷聯(lián)、頸聯(lián)本身要求對仗,所以,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這也是該詩被譽為“七律之冠”的原因之一。
4、填空: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他的詩歌被譽為(“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等。
高一的課件 篇11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屬于高一課本第五章第二節(jié)。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學化學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論基礎,是對以往知識的規(guī)律性總結和學習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導,因此,本章是本書乃至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同時,還是歷年高考的熱點,在高考中重現(xiàn)率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中,元素周期律屬于知識教學要求的c層次,即懂得“為什么”。該層次要求學生能夠領會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義,能夠解釋和說明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本節(jié)教材有以下兩個特點
(1)對與初中知識有交叉的內容,如核外電子排布、半徑大小的比較雖說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實際教學多數已達高中時的要求。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須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歸納,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采取綜合列表、討論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討論并運用初中學過的知識,從中總結出規(guī)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導出以理論為指導,以事實為依據。元素周期律知識的得出,不僅有理論推導,還通過比較同周期元素的性質對理論推導進行了驗證。而且,理論推導也從陳述式改為由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的方式進行。至此為止學生已經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還學習了堿金屬、鹵素兩個元素族的知識,初步學習了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
為了增強啟發(fā)性,教材不是直接給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過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實驗,引導學生對大量數據和事實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周期律。這樣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2、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能力目標:
1、通過對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應用,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歸納及邏輯推理能力。
2、通過對實驗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使學生了解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觀點,量變、質變的觀點。
2、通過對元素周期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化學學科的思維方式即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宏觀與微觀相互轉化等觀點。
本節(jié)教學重點:
1、元素主要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guī)律
2、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3、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變化規(guī)律(1、2兩點為本節(jié)課重點)
本節(jié)教學難點:
1、元素主要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guī)律
2、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二、教法分析
本課依教材特點,采用螺旋式發(fā)展,循序漸進,探究式、問題討論式教學。具體解決重、難點的方法如下:
1、“由舊引新,以舊帶新”的方法:學生新知識的獲得,必須由淺入深,由遠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如果學生對新知識課缺乏必要的知識基礎,就難以理解新知識。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培養(yǎng)目標,我將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采用探究式教學,引出新概念,從而使學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含義和本質。
2、課堂上要有計劃地留出充分的時間給學生進行練習:在此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運用規(guī)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一堂理論轉化為生動,形象的一堂以分析、討論、總結為主的新課。既強化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實現(xiàn)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學習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的原子(離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呈現(xiàn)周期性變化的原因。
元素性質的內涵
原子半徑
微觀性質化合價
元素的性質電子得失能力
金屬性
宏觀性質
非金屬性
3、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為切入點,以具體的數據為判斷依據,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質疑,并設法探索解決自己的問題,體現(xiàn)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4、重難點突破
元素主要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guī)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實質既是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元素的性質的內涵,使學生明白,結構決定性質,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變化是導致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的原因,也是我們將要學習的元素周期律的本質。
同時,從結構決定性質這一點上,對元素周期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化學學科的思維方式即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宏觀與微觀相互轉化等觀點、從而完成本堂課的另外一個情感目標、
原子結構的決定元素性質的歸納出元素周期律
周期性變化反映周期性變化反映
內內內
容容容
原子的最外層原子半徑元素性質隨
電子數從1個主要化合價原子序數的
增加到飽和原子得失電子能力遞增而呈現(xiàn)
(2個或8個)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周期性變化
的穩(wěn)定結構
三、學法方面
(1)在本節(jié)教學中我著重突出了教法對學法的引導。在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用舊知識為指路燈來探尋新知識,層層深入掌握新知識。使學生基礎知識應該扎扎實實鞏固。在學習過程培養(yǎng)了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
(2)本節(jié)第二課時,我盡可能用實驗來引出問題,解決問題。目的在于使學生明確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使他們注重自己對實驗的觀察,分析,設計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
(3)通過授課過程中一系列發(fā)散性的設問,使學生明確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好理論重在要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將知識真正靈活地融入腦海之中。
四、教學程序
從時鐘轉一圈,地球的自轉、公轉引出周期,從而引出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周期呢?
、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
1研究核外電子排布變化的規(guī)律性
從感性上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學習元素周期律之前,已經學習了鹵素、堿金屬2個主族元素族。具備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在理解元素周期律時,以這些知識為材料,將已學元素化合物知識和新學的基本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能更好地理解理論,又能進一步認識元素化合物。例如,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原子結構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現(xiàn)周期性的變化。如何變化?請看VIIA族元素鹵素從f到At,原子結構如下:
隨著原子序數從9到85,原子核外電子層數從2層到5層,呈遞增趨勢(原子的半徑逐漸增大),最外層電子數都為7個。
作為金屬族的代表物堿金屬族也有相同的規(guī)律。原子結構如下:
從3號Li到55號cs,隨著原子序數從3到55遞增,原子核外電子層數遞增,從2層到6層。原子的半徑也逐漸增加,最外層電子數都相同,是1個電子。
由此可見,用豐富的實際知識去理解一個新學的理論規(guī)律,便于掌握這一理論,從而也鞏固了已學的實際知識。
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關數據,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表5—6,引導學生得出規(guī)律
表1
原子序數電子層數最外層電子數達到穩(wěn)定結構時的最外層電子數
1~21122
3~102188
11~183188
結論: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呈現(xiàn)周期性變化。
2研究原子半徑變化的規(guī)律性
啟發(fā)學生根據電學知識,推測當電子層數相同時,原子核內正電荷越多,靜電引力越大,因而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原子半徑減小。
再讓學生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
關數據,驗證規(guī)律是否與推測的相一致。
表2
原子序數原子半徑的變化
3~10逐漸減小
11~17逐漸減小
結論: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原子半徑呈現(xiàn)周期性變化。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價變化的規(guī)律性
表3
原子序數化合價的變化
1~2+10
3~10+1+5
—4—10
11~18+1+7
—4—10
結論: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化合價呈現(xiàn)周期
性變化。
小結: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原子的電子層排布,原子半徑和化合價均呈現(xiàn)周期性變化
通過對以上幾點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落實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給出元素周期律的的內容,分析性質的周期性變化的本質是由于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變化
補充:元素周期律的發(fā)現(xiàn)史,使學生了解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觀點,量變、質變的觀點,從而進一步完成我們的情感目標、
元素的金屬性的強弱,非金屬性的強弱判斷依據
最高價氧化物的酸、堿性強弱和氣態(tài)氫化物穩(wěn)定性的判斷
補充粒子半徑大小的比較規(guī)律
課堂練習:1、比較微粒間半徑的大小
(1)Na、mg、Al、si、P、s、cl
(2)Na與Na+;cl與cl—
(3)o2—f—NeNa+mg2+
引導學生總結出比較微粒半徑的方法:
一看電子層數、二看核電荷數、三看電子數。
特別強調:電子層結構相同的離子,其離子半徑隨著核電荷數的增大而減小、
2最高正化合價與最低負化合價相關問題
課堂練習: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反應的離于方程式為:Ro3n—+6I—+6H+=R—+3I2+3H2o
⑴Ro3n—中R元素的化合價是、⑵R元素的原于最外層的電子數是、
答案:⑴+5;⑵7、
解析:該題第二問易誤填為5個。學生沒有真正理解最外層電子數=最高正化合價
以及|最低負化合價|+最高正化合價=8、
課堂練習:某元素的氣態(tài)氫化物化學式為H2R,此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學式是( )
AH3Ro3BH2Ro4cHRo3DH3Ro4
3有關半徑的判斷
課堂練習:已知短周期元素的離子:aA2+、bB+、cc2—、dD—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則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原子半徑:A>B>D>cB、原子序數:d>c>b>a
c、離子半徑:c>D>B>AD、單質的還原性:A>B>D>c答案:c
解析:對于原子半徑與離子半徑的區(qū)別
4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堿性與氣態(tài)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問題。
其中,1、2、3、4點均為學生易出錯的問題,因此,在講解這些問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應情況,若學生對知識點掌握不是很理想,可以臨時增加一些習題。
高一的課件 篇12
一、教材分析
在魯科版教材中,離子反應的內容分散到必修一和化學反應原理中,在必修教材中,要求學生掌握電解質、非電解質、電離、離子反應等核心概念,學會簡單的電離方程式、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及簡單離子的檢驗,而難度較大的強弱電解質的概念、弱電解質的電離、涉及弱電解質或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則安排在化學反應原理中,這種螺旋式上升的知識體系符合知識的層進性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利于發(fā)揮概念對學生認識發(fā)展的作用與功能,因此在教學中應當注意知識深廣度的把握,不要隨意提升難度,加重學生負擔。本課時內容既銜接了第一章運用實驗方法進行化學研究和學習內容,又銜接了本章第一節(jié)酸、堿、鹽之間的反應關系的內容,同時為以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目標分析
根據我對課標的解讀和認識,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2、掌握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并能準確書寫常見的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及簡單的離子方程式;
3、了解常見離子cl—、so42—、co32—的檢驗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大量的實驗探究內容認識到離子反應是電解質溶液間的反應實質,體會到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并且鍛煉了動手實驗的能力,從現(xiàn)象中分析、歸納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夠從新的角度認識溶液中的反應,從微觀層面加深對反應實質的認識。
教學重點、難點: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意義、簡單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三、教法、分析學法
教學目標能否達成必須建立在對學生情況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對溶液的導電性、電解質、復分解反應的知識已有一定的認識,知道了電解質在溶液中能電離出離子,知道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因此,本節(jié)課的任務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對電解質在溶液中的反應本質——離子反應及其條件進行探討,并在分析過程中學會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理論教學一直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那么如何將枯燥的化學理論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并指導其學習呢?古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备鶕@種情況,我主要采用了以分組實驗探究法和分組討論法為主線,結合引導分析教學法、歸納分析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讓學生能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實現(xiàn)“三維”教學目標。對于難點問題的處理則采用了思維建模的方法,將難點分散到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而學生主要采用實驗探究、觀察思考、交流研討的方法進行學習。學生自己邊實驗,邊觀察、邊記錄、邊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按科學的方法處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結論。這樣既能強化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又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同時還提高了學生對所得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
四、過程分析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我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設計了四個教學任務,同時根據具體需要編制了課堂導學案,這四個具體任務是:
(1)通過實驗探究和實例分析,使學生建立離子反應的概念,初步認識到離子反應的實質。
(2)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分析出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并在分析過程中逐步體會到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3)練習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能從反應實質中體會方法的使用。
(4)通過對比試驗,學會簡單離子的鑒別方法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教學過程的實施方法
教學設計:
【新課引入】
【創(chuàng)設情景】:一位護士遇到了一個難題,她在給病人輸液時發(fā)現(xiàn)一瓶氯化鈉注射液和一瓶葡萄糖注射液的標簽脫落了,能否用一種簡便的化學方法幫她將這兩瓶溶液分開呢?
【學生活動】討論尋找答案,可提示上節(jié)課電解質的內容。學生找到方法后進行實驗驗證
【教師活動】在學生說出加入硝酸銀溶液的方法后,可分析在氯化鈉溶液和硝酸銀溶液中的電離情況,找到
反應的實質:Ag++cl—=Agcl↓
(設計意圖)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體會到化學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實現(xiàn)學化學用化學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同時,達到以下知識與技能目標:①利用氯化鈉和葡萄糖回顧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知識②引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實質③為離子檢驗埋下伏筆。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講:在此環(huán)節(jié)之后,學生能夠認識到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肯定與離子有關,由此進入本節(jié)課的主題內容———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
板書: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
講:接下來我安排了第一組探究任務,進一步探究電解質在水溶液的反應實質。
任務一:【實驗探究】先向Ba(oH)2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接著按P43圖2—2—8所示裝置連接,然后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指導學生邊觀察實驗邊做好下表實驗記錄)。
講:在學生認真觀察了實驗現(xiàn)象之后,我提出了四個問題讓學生討論。
【問題探究】(1)燈泡亮度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2)溶液顏色的變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白色沉淀的成分是什么?如何形成的?
(4)稀硫酸與Ba(oH)2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混合后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學生討論并歸納】(教師引導學生沿著如下路徑分析歸納)硫酸與Ba(oH)2分別屬于酸、堿類電解質→從電離的角度分析,硫酸與Ba(oH)2溶液中的所含微粒分別是H+、so42—、Ba2+、oH—→燈泡亮度由亮變暗說明溶液導電能力減弱,自由移動離子濃度減小,離子有消耗,參加了化學反應→溶液由紅色變淺至消失,即溶液堿性減弱,證明H+和oH—結合生成了水→不難推斷,白色難溶物是Ba2+與so42—結合生成的Baso4沉淀→稀硫酸與Ba(oH)2溶液反應的實質是溶液中的H+、so42—、Ba2+、oH—相互結合生成了水和Baso4沉淀(難溶物)→電解質溶液間的反應實質是離子間的反應。
副板書:H2so4和Ba(oH)2的電離方程式,反應的實質Ba2++so42—+2H++2oH—=Baso4↓+2H2o
(設計意圖)利用思維建模的方法,在分析過程中滲透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分散難點。
板書:1、離子反應
講:在分析了離子反應的實質后,自動生成了兩個問題:
【質疑】離子反應若要發(fā)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電解質溶液中的離子是否全部都參加了反應?
講: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開始了第二組探究實驗任務:探究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
任務二:
【實驗探究】分組實驗探究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①向盛有cuso4溶液的試管中加入NaoH溶液
②向盛有滴入酚酞試劑的NaoH溶液的試管中滴加鹽酸
③向盛有Na2co3溶液的試管中滴加鹽酸
【分析】:讓學生使用上面實例的分析過程分析各組電解質的電離情況,然后找到各組反應的實質,最后總結出離子反應
發(fā)生的條件
【學生活動】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各小組對反應實質的分析情況,由各組代表互相評
析,相互修改,找到反應實質。
(設計意圖)認知理論研究表明,自主動手操作是認識新知的最重要的途經之一,利用此達成過程與方法目標,同時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堂良好氛圍的形成。通過分組實驗,鍛煉了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既能讓學生找到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又能在分析中認識到反應的實質,同時還能熟練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完成了思維建模的建模過程。在相互評析過程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避免了教師機械的講解,很好的達成了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
板書:發(fā)生條件:生成難溶物、水、氣體
講:在任務二完成之后,我回顧了剛才提出的問題:在離子反應中,是否電解質溶液中所有的離子都參加了離子反應?至此,學生已經能夠很清晰的認識到并非所有的離子都參加了反應,從而順利的生成離子方程式的概念
【講解】電解質溶液間的反應實質是離子間的反應,在以上的分析過程中我們也看到,并非所有的離子都參加了反應,因此我們就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來表達離子反應,稱之為離子反應方程式。
板書:2、離子方程式
任務三
【練習】學案中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設計意圖)因為在分析、建模的過程中已經接觸到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此處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就是解模的具體應用,學生有了水到渠成的感覺。魯科版教材中介紹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不同于以往教材中出現(xiàn)的“寫、拆、刪、查”四步法,它的優(yōu)點在于學生是在真正認識了電解質溶液反應實質的基礎上用化學語言來描述離子反應,脫離了化學方程式的束縛,有助于學生用離子反應的觀點來分析問題。
【學生活動】書寫完成后相互修改,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暴露的問題適時進行強化,指出書寫時的注意事項,加深學生對方法的掌握
【討論】結合四個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讓學生分析發(fā)現(xiàn)的問題,并說出離子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區(qū)別,找到離子方程式的意義。
板書:意義:描述一類化學反應,揭示該類化學反應的實質
【舉例】Nacl溶液、Kcl溶液與AgNo3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都為Ag++cl—=Agcl↓
【轉折】結合開始時的實例,提出疑問:滴加AgNo3溶液產生沉淀就能證明溶液中一定就有cl—嗎?
任務四
【實驗探究】分別向Nacl、Na2co3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再加入硝酸溶液,從而引出離子檢驗的問題。
【學生活動】自行總結出cl—的檢驗方法,同時能夠分析出so42—、co32—的檢驗方法,認識到離子檢驗是離子反應的一項重要應用。
板書:3、離子反應的應用
【概括總結】
【作業(yè)】
五、【板書設計】第二節(jié)電解質
二、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
1、離子反應:有離子參加
發(fā)生條件:生成難溶物、水、氣體
2、離子方程式
意義:描述一類化學反應,揭示該類化學反應的實質
3、離子反應的應用:離子檢驗
講:最后我來談一下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效果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始終把關注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放在核心位置,自始至終采用實驗探究、分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學生的思維在不斷地思索、探究中迸發(fā)出火花,使得原本比較枯燥的理論教學變得利于接受;同時由于思維建模方法的使用,將難點內容———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分散在分析、建模、解模的過程中,很好的解決了困擾學生的問題。從整節(jié)課的實施效果來看,較好的達成了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
高一的課件 篇13
各位專家、評委,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說課題目是《物質的分類》,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教學內容位于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第一節(jié)《物質的分類》。物質的分類是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學的新內容之一,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更是伴隨新課程而生的一個內容。課標中要求根據物質的組成和結構進行分類。在整個高中化學必修1和必修2中,本節(jié)課起到很好的承先啟后、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承前啟后意味著學生通過對分類法的學習能夠對以往的化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的梳理,并且為今后將要學習的更為龐大的化學知識體系奠定重要的基礎。而所謂提綱挈領則是與新課程內容設置的方式改變密切相關。大家知道,新課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類別作為知識編排的主線,就在這樣一種新的教材內容編排體系下,掌握這種分類的方法,以類別的視角去研究化學就顯得尤為的重要。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fā)展的原則,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根據物質的組成、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掌握樹狀分類法、交叉分類法兩種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分類的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嘗試自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分類在,生產社會中的作用,領悟分類在認識和研究化學物質中的意義,體會科學探究的價值。
3、教學重點:交叉分類法
教學難點: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
課時安排:1課時
二、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剛上高一的學生,處于初高中過渡時期,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還很少。在初中化學的學習中,學生只是簡單掌握了一些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其實,初中階段純凈物、混合物及酸、堿、鹽等的學習,就是物質分類方法的具體應用、但在思維上,學生正從直覺型經驗思維向抽象型思維過渡,學生還沒有把分類形成一種方法,沒有形成化學學習的思想。本部分教學內容正好對初中化學中學習過的化學物質及反應進行總結和歸納,并進行適當的拓展和提高,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化學物質,進而掌握分類方法,形成分類觀。
三、教法、學法分析
本部分教學內容少,也很簡單,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僅學生沒什么興趣,就是教師自己也覺得教之無味。而新課程理念下我們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學生處于主動地位,是學習的主角。所以本節(jié)課采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的“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教學模式,在共享集體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知識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采用的活動探究式教學中每一個活動以問題作為情境,采取多種小組活動,通過學生組內的合作與交流,不同小組間的交流與共享,問題得以解決,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
四、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流程
本節(jié)主要教學內容設計為三個模塊,即分類的含義、分類的方法、分類的意義。
模塊1:生活中的化學——分類的含義(思維的發(fā)散階段、分類方法形成的感知階段)
問題情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中自覺地不自覺地運用分類法對我們身邊的各種物質、用品進行分類。比如垃圾的分類。
提出學習任務:在2分鐘內盡可能多地寫出你所知道的應用分類法的例子。討論分類的意義。
學生學習活動:
1、觀看垃圾分類廣告,嘗試對垃圾進行分類;
2、感受廣告內容,認識分類及分類標準的重要性;
3、舉出生活中分類的實例,討論生活分類的意義
設計意圖:以生活垃圾分類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形成思維的發(fā)散,感受生活中的分類所帶來的便捷,并且通過對大量對分類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對分類標準的理性認識,為更好的解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們做好了鋪墊。
模塊2:從生活到化學——分類的方法
問題情境
拉瓦錫對元素是如何分類的?
提出學習任務
任務1:對拉瓦錫元素表中已學過的元素進行重新分類;
任務2:對一組化學物質的探究分類
學生學習活動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分組匯報,學生的分類形式會有多種。體會到了分類的含義。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自主合作學習,得出分類的概念。我讓同學對一組化學物質的探究分類活動是想要學生明白,其實分類它本身并不是重點,而是我們如何根據分類對象的特點去尋找分類方法才是關鍵。
模塊3:分類的意義
問題情境:分類有哪些常見的方法?
提出學習任務: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分類有哪些常見的方法?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閱讀思考討論。
通過師生共同交流,體會和理解樹狀分類法和交叉分類法。
設計意圖:本板塊教學內容簡單,學生有能力獨立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同時能訓練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對于兩種方法的特點,要求學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學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獨立完成,教師可通過師生交流,幫助學生概括。
五、板書設計
一、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
1、交叉分類法:對同樣的事物按照不同標準進行重復分類
2、樹狀分類法:對同類物質進行分類
六、教學評價方式
本節(jié)課采用了以下幾種評價方式:
1、紙筆評價:重點考查學生運用分類思想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2、活動表現(xiàn)評價:小組活動記錄單是一種形式。我還設計課后活動記錄檔案袋。
高一的課件 篇14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實詞“蒙”、“亡”、“愛”、“遺”、“弱”、“愚”、“制”、“固”、“致”。?????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虛詞“以”、“因”。
2.理解賈誼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觀點。
3.了解本文先敘后議的結構,鋪張渲染的方法,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借古諷今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詞采華麗、千變萬化的語言特點,引導學生識辨積累。
一、簡介作者和背景。
1.賈誼,西漢人,是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十八歲能誦詩書,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吳公愛其才,召置門下。后吳公做廷尉,向漢文帝推薦,賈誼二十多歲時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嬰等陷害,貶為長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墮馬而死,賈誼自認為是自己失職,最后抑郁而死。
2.賈誼生活的西漢初期,由于經過五百多年的戰(zhàn)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賈誼認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評論時政,《過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過秦論》有上中下三篇,這里選的是上篇。魯迅曾稱贊本義為“西漢鴻文”。
二、朗讀課文,分析把握文章內容。
1.板書課題,解釋“過”:指出……的過失,動詞。解釋“論”明確文體為議論文。
2.檢查預習,請學生朗讀課文。
正音:崤(yáo)?膏腴(yú)?逡(qūn)?鏃(zú)?系(jì)頸?????黔(qián)首
牖(yǒu)?氓(méng)隸?????隳(huī)???鞭笞(chī)
3.在此基礎上教師范讀。特別注意將文中的停頓、句中的停頓讀清楚,把本文多處的駢偶句式的特點讀出來。
三、讓同學齊讀本文后,講讀第1自然段。
3.請學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簡要分析。
教師強調:這一段主要寫秦的強大是從秦孝公開始的。文章先敘秦國的地理優(yōu)勢和秦孝公的野心,????次敘?鞅輔佐下秦國取得的成果。
2.請學生簡述本段大意。
3.教師提問:
九國諸侯的強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來的?這些內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師在學生回答后強調:
首先寫出了諸侯們買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縱策略締結了盟約;其次寫出文臣武將,人才濟濟,各有所長;最后寫九國之師軍隊強大,而最后的結果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伏尸百萬,流血漂櫓”。這樣就反襯出秦國的強大,同時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國之所以強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符合社會時代的發(fā)展,是一種“仁政”,這種“仁政”得到秦國后代君王的繼承,所以到了勢力如此強大的地步,又間接地為中心論點的提出做了準備。
4.學生朗讀第2段。
5.作業(yè)。
(1)復習本課所學內容。
(2)完成書后練習第一題。
一、檢查作業(yè)情況。
二、學生朗讀第3段,教師強調。
聚之咸陽:省略介詞“于”,應為“聚之于咸陽”。信臣精卒:信,誠信、可靠。
2.讓學生簡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明確本段寫作的順序,為背誦打基礎。
教師提問:
(1)作者先用哪些話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實質?
(2)哪幾句寫他的對外政策?
強調:“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長城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3)哪幾句是寫他的對內政策?
強調:“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p>
讓學生根據板書練習背誦。檢查背誦。
三、學生朗讀第3段,教師強調:
1.甕牖繩樞:“甕”、“繩”,名詞活用作動詞,“甕”用破甕做……,“繩”用繩子系……。
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兩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詞“于”,為省略句。
天下云集響應;“云”、“響”均為名詞作狀語,分別譯為“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見書下注釋)。
3.教師提問,學生在本段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問(l)陳涉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問(2)作者寫陳涉起義突出了什么特點?
問(3)作者寫陳涉,突出了陳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眾竟然一呼百應,仿佛不費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強調:
強大的九國之師聯(lián)合攻秦,結果是一敗涂地;弱小的陳涉之師卻能“亡秦族”。作者通過這些內容.表現(xiàn)出了秦始皇由攻轉守變化的關鍵;仁義不施。失去了仁義,使民心喪盡,失去仁義,就變得不堪一擊,由此可以明確看出了本段已經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準備。
4.讓學生熟讀本段,根據以上板書的順序,在課上背誦此段。然后集體背誦。
5.作業(yè):
(1)鞏固背誦第3、4兩段。
(2)預習第5段;找出本文對比的內容,體會本文論證的特點。
一、檢查作業(yè)情況。找兩位學生分別背誦第2、3兩段。
二、學習第5段。學生朗讀。教師強調:
度長e大,比權量力:“度”“”,對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對文,都是比較的意思。兩句話譯為:度量一下長短大小,比較一下權勢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有序;“朝”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2.讓學生簡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層次。
3.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1)作者論述秦王朝的滅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內容與全文有什么關系?
強調:“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秦滅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從領袖的地位,指揮作戰(zhàn)的能力,部隊的素質和武器裝備四方面同九國之師和陳涉對比,結果是后者遠不如前者,卻“功業(yè)相反”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從全文結構上看,本段的第二層照應了全篇,歸納出了中心論點;“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應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照應本文第3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照應本文第4段;最后照應上文“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水到渠成地點明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p>
(2)根據本段層次,背誦。
三、請學生朗讀全文,然后討論:本文是怎樣使用對比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討論后,學生發(fā)言。教師強調:
縱向對比為秦國和秦朝的對比:秦國由弱到強,原因是“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這些政策符合社會發(fā)展,是“仁義之施”逐漸強大是必然結果。秦王朝由強到弱,原因是“廢先王之道”不施行仁義,逐漸衰弱直至滅亡也是必然結果,這就強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橫向對比:首先拿秦國與六國進行對比,反襯出秦國的強大,含蓄地指出秦國歷代君王“因遺策”施行仁政,勢力才如此強大,為論點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其次拿秦朝與陳涉對比,突出了雙方的尊卑、才能、軍隊、武器的懸殊,而弱小的陳涉竟能一呼百應,共起滅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義不施”。最后拿陳涉與“六國之師”對比,前者勢單力薄卻起事之易,一舉滅秦;后者勢力雄厚卻攻秦之難,自取滅亡,突出了陳涉的弱小以及敗案的“輕松”,實際上還是為了證明中心論點。由此看來,幾種對比,縱橫交織,無疑增加了強大的論證力量,最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教師帶領同學總結本文的語言特色。
1.首先讓同學找出本文的對偶句和排比句。
如(1)“席卷天下,包舉守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p>
(2)“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
(3)“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p>
2.教師簡析。
以上第(1)句雖然“席卷”、“包舉”、“囊括、“并吞”都有“并吞”之意;“宇內”、“四?!?、“八荒”。都有“天下”之意.但沒有重復感,卻突出地表現(xiàn)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話均為一個意思,但句句有力,強調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以上句子從結構上起到了強化作用,顯得語勢強烈,鏗鏘有力。
另外還有些句子駢散結合,非常靈活,變化多端,句式豐富多彩。
五、朗讀全文。
六、作業(yè):
1.總結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
2.完成書后練習三。
敘史實?????????充國力(2)??????????強?????攻
過?????????????????統(tǒng)天下(3)??????????盛?????守
秦?????????????????義軍起(4)??????????亡
論??析原因??????????????????????????????仁義不施
教師歸納:活用規(guī)律:名詞作狀語,名詞放在動詞前,1、2、3句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和狀態(tài),第4句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方位。
名詞活用作動詞,第5句和第7句,兩個名詞連用,表示事物的動作意義;第6句,名詞和動詞用“而”連接,這個名詞常用如動詞。
教師歸納:活用規(guī)律:動詞用作名詞,動詞在句中充當賓語,如例1、動詞的使動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動詞帶了賓語,4、5句,動作對它的賓語含有“使它怎樣”的意思,這說明這些動詞都產生了使動用法。
教師歸納:活用規(guī)律:形容詞后帶有賓語,且對它的賓語含有“使它怎樣”的意思,說明形容詞用作動詞,表示使動的意義,如例1、2、3。
4、一詞多義(課后練習題),力求在動態(tài)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養(yǎng)足以事父母?《齊桓晉文之事》?規(guī)定、制定
5、請分別說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③陳利兵而誰何。
④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明確:①判斷句。②被動句。③賓語前置句。④介詞結構后置。
1、掌握本課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復誦讀全文,熟悉文意。
高一的課件 篇15
1?了解本文分層論述,層層深入,篇末提出論點的寫法。
2?通過學習本文使學生認識“今”最可寶貴,也最易喪失這一特點,樹立“宜善用‘今’,以努力為‘將來’之創(chuàng)造”,也即“為后人造大公德”的豪情壯志。
1。本文第一和第二兩部分為重點。在教學時,應弄清各分論點之間的關系,弄清全文總論點與各分論點的關系。
2.要針對學生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宜善用‘今’”,努力學習過硬本領,為建設祖國奉獻力量。
李大釗(1889-1927),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樂亭人。一九一三年留學日本,曾參加反袁世凱運動。19回國,歷任北京《晨鐘報》總編輯、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兼經濟系教授和《新青年》雜志編緝。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最早接受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發(fā)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著名論文。創(chuàng)辦《每周評論》,積極領導了五四運動,并和以胡適之為代表的改良主義思想作堅決斗爭。19在北京組織建立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負責北方區(qū)黨的工作。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至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均當選為中央委員。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幫助孫中山確立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改組國民黨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24年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1927年4月6號被軍閥張作霖逮捕,二十八日北京英勇就義。遺著編有《李大釗選集》。
19,正是五四運動的前夜,作為青年導師的李大釗同志,在當時還只是一位先進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李大釗同志看到社會生活中充滿矛盾,看到新與舊的斗爭,就依據自己在《青春》一文中提出的唯物主義觀點,寫成了題目《今.》的論文,號召人們?yōu)楦脑飕F(xiàn)實而斗爭。
李大釗在文章中科學而詳盡地闡明了“今”最可寶貴,也最易喪失的道理,指出現(xiàn)時有兩種不知愛“今”的人,強調應該正確對待厭“今”的問題。他指出:在“無始無終”的宇宙的一切變化過程中,“今”是最可寶貴的。人的生命,永遠隨著“大實在的瀑布”而進展,“刻刻流傳,絕不停留”。我們既不可厭“今”而徒然回思“過去”,夢想“將來”;也不可以:“今”為滿足,而不謀“將來”的發(fā)展。“今”所以可愛的道理,全在憑它可以創(chuàng)造“將來”。現(xiàn)在的黑暗、卑污、罪惡與禍患,“都是‘過去’所遺留的.宿孽”,要想改變它,必須“善用‘今’,以努力為‘將來’之創(chuàng)造”,呼吁青年們“打起精神,于政治、社會、文學、思想種種方面開辟一條新徑路,創(chuàng)造一種新生活”(李大釗《新的!舊的!》)。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二部分(第5~7段):指出現(xiàn)時有兩種不知愛“今”的人:有的人厭“今”,有的人樂“今”。
分層論述,層層深入,篇末提出中心論點是文章的主要特色。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論題,并作解釋說明,是從正面來立論。接著作者從反面來論證,指出“現(xiàn)時有兩種不知愛‘今’的人”。在正反對比的基礎上,提出應當任何正確對待厭“今”的問題。作者在最后交待了寫作動機,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宜善用‘今’,以努力為‘將來’之創(chuàng)造”。文章猶如春筍剝殼,層層深入,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完成練習冊。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高一的課件
不為明天做好準備的人是沒有未來的,在幼兒教育工作中,我們都有會準備一寫需要用到資料。資料是作用于人類社會實踐的一種可供參考的材料。參考資料可以促進我們的學習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見幼師資料嗎?有請閱讀小編為你編輯的高一的課件,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話,請關注本站。
高一的課件【篇1】
Type of lesson: Word study
Teaching Contents: Vocabulary: thrill, educate, divide, prevent, risk and it seems/ed.
Teaching Aims:Help the students grasp the usages and meanings of the above words or phras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I . Present the words to be learned to the students.
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in group and get the meanings of the underlined words or phrases
1. Many people come to theme park looking for thrills and entertainment.
2. A good example of a theme park that both educates and entertains is Ocean Park in Hong Kong.
3. The park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4. It seems that people just cannot get enough of scary rides and exciting adventures.
5. New technology allows us to experience almost anything without actually being in danger or risking injury.
6. He cut off the electricity quickly and prevented an accident.
Step II: Learn each word in detail
1. thrill
Ask the Ss to read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match the underlined words with their proper meanings.
1) The magic of his music continues to thrill audiences.
2) Although Mary has been acting for years, she still get a thrill out of going on the stage.
3) Stories of adventure thrilled him.
A. To give great pleasure to; delight.
B. To cause to quiver, tremble, or vibrate.
C. A sudden strong feeling of excitement and pleasure.
Practice: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這位旅行者的經歷使我們驚駭不已。
1) The travelers ___________________ his stories. (thrilled us with)
我得知考試及格后很高興。
2) It ____________________ to know I had passed the examination. (gave me a thrill/ is a great thrill for me)
2. educate
Ask the Ss to read the sentences and discuss the meanings and usages of “educate” in a group of 4.
1) educate sb: 教育,指導某人
School teachers educate children.
2) educate oneself自學,自修
Some children educate themselves because their parents can’t afford them to the school.
3) educate sb about/ on sth 就。。。對。。。進行教育,指導
The campaign will educate the public about the dangers of smoking.
4) be educated for... 為特定目的而提供知識或進行訓練,培訓
I was educated for an English teacher.
Ask Ss to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hrases.
①自學, 自修educate oneself
②受大學教育; 上大學be educated at [in] a college
③培養(yǎng)音樂興趣educate one's taste in music
④攻讀法律be educated for the law.
⑤大學教a college education.
3. divide
1) 分開;劃分(常與in, into連用)
Let's divide ourselves into several groups.
This class is too large; we shall have to divide it for oral practice.
2) 分開把…跟別的東西分開;分離:divide... from...
The teacher divided the boys from the girls for gym class.
3) 分,分食 (常與out連用)
“Children, divide the cake up between / among you.”
4) 除
15 divided by 3 is 5.
Three will not divide into eleven.
5) 使意見不合;使不和
Please don't let such a small matter divide us.
On some minor points members of the committee divide with one another.
Practice:
4. prevent
1) To keep from happening: 預防使防止發(fā)生:
It is the job of the police to prevent crime.
The government took steps to prevent the strike.
2) v. intr. To present an obstacle: 阻撓,阻止呈現(xiàn)出阻礙:
There will be a picnic if nothing prevents.
3)stop or hinder(常與from連用)阻止;制止;妨礙
We were prevented by heavy smog from seeing anything.
What prevented you from joining us last night?
4) To come before; proceed. 在…之前在…之前來;先于
Tom’s study always prevents his peers.
Practice: make up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given key words and pictures.
Possible answers:
1) Your prompt action prevented a serious accident.
2) Italy famous football flayer Barkier has a leg injury that may prevent him from playing in tomorrow’s game.
3) Class 2’s basketball players tried their best to prevent us from winning.
5. risk
v. Ask the Ss to observ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discuss the usage of risk.
1) risk sth
You should not have risked the confront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His action risked a sharp reprisal.
2) risk doing sth
Are you prepared to risk traveling without an guard?
Although he risked getting caught in a storm, Jim kept the appointment on time.
3) risk sth on sth
You’d be crazy to risk your money on an investment like that.
Tom’s Dad is a gambler. He once risked everything on a single throw.
4) risk one’s life
He risked his life when he saved the child from the river.
Martina risked her life to save her dog from the fire.
n. Ask the Ss to translate the risk-phrases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He took a risk when he crossed the old bridge.
2) The firm’s reputation is at risk.
3) Anyone traveling without a passport runs a risk of being arrested.
4) At the risk of sounding stupid, can I ask a simple question?
5) You leave your wallet in the classroom at your own risk.
Practice
Complete the following blanks using what we learned about “risk”.
Last summer vacation, Xiao Ming _________________ (獨自冒險旅行)to the Huang Long Virgin Forest. Before his journey, he told his plan to his parents. Xiao Ming’s Dad agreed with him and said: “Being a man, we should ___________(冒險)to become stronger.” But, his mother was worried about him, because she thought Xiao Ming was too young to travel the virgin forest alone and he just____________.(冒生命危險)
Xiao Ming explained his plan and said he had been well prepared. He wouldn’t _________(處于危險中). At last Mum gave in and said: “OK. Be well prepared! Once you are in danger, do call the police and us for help. ”
Three days later, Xiao Ming came back home safely. Although Tom was very tired, he said to his parents: “___________________.(這值得冒險)”
Possible answers:
risked traveling alone, take a risk , risked his life ,
be at risk. It’s worth the risk
6. It seems/seemed...
Ask the Ss to read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discuss the sentence pattern.
1) it seems that...
It seems to me that it will snow.
It seemed that he was ill. So I called in the doctor.
2) it seems as if/ like / though...
It seems as if it is going to rain.
“At that time, it seemed as if I couldn't think of the right word anyhow.”
3) ...seem + adj.
He seems quite happy.
Mary didn’t seem very sure about tomorrow’s exam.
4) sb/sth seems/ed to be/do/ have done
Danger seems to attend everything they have tried.
I seemed to hear a voice in the distance.
Practice: use “seem” to make up as many sentences as you can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1)
2)
Practice
Choose the following words or phrases and use their proper form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dmire...for..., thrill, educate, divide...into..., base...on..., prevent, risk and it seems/ed.
Ocean Park Hong Kong
Ocean Park, situated on the southern side of Hong Kong Island, is one of the world’s acclaimed _________ theme parks covering more than 870,000 square meters of land. With 24 years of history, Ocean Park has established itself as one of the major tourist attractions in Hong Kong and Asia. Aside from entertainment through _______ rides and a wide variety of shows, the park _____________ its education and conservation programmers.
Ocean Park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Headland and Lowland. At the Headland, the visitors can ______ its many rides including the Crazy Galleon, Flying Swing, Raging River, space wheel, and so on. Another attraction is Dolphin Aquarium. Unlike some aquarium where the visitors ____________________ touching the dolphins, it allows the visitors to dive and play with the dolphins. ________________ people just can’t get enough entertainment and education in Ocean Park.
Possible answers:
educational, thrill, is based on, risk,
are prevented from, It seems that
高一的課件【篇2】
Period 1
I. Teaching Aims:
1. Review the Simple Present Passive Voice and to learn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It is used for…/ It is being used for…
2. Develop the students’ listening skill by creating an information gap and stimulating their desire to discover things
II. Important points:
1.Words and expressions
2. The Moral Focus: Creative Thinking
III. Difficult points: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what ever, where ever, however, whenever, whoever
the usage about dare
IV. 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 a toothpick, gloves, a sock, a plastic bag , pictures or objects of some daily things like chopsticks, a cell phone, a CD player, a MP3, a computer, a refrigerator, a mirror, a satellite receiver etc.
V.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 up
Talk about something that is seemingly common and trigger the students to discover something unique by observing carefully and thinking lively.
Create a proper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get the students geared for the oncoming classroom activities
Brainstorming
Present objects: a toothpick, a sock and a plastic bag
Provoke the students’ thinking by encouraging them to think of the new uses of the above objects
Be ready to accept any offered answers
Try to involve as many students as possible
Step 2 Pre-listening
1. Show pictures of some daily things including one or two but not all of the objects that are to be described
2. Prepare the students for the listening by encouraging them to discover what are being described
Step 3 Listening and Identifying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identify what is being described.
2. Talk about the possible uses of the described things.
3. Ring a bell to the Simple Present Passive Voice
Step 4 Talking and Guessing
Group work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several groups
Think about the objects we use in our daily life.
Describe two or three of the objects to the other groups and see if they can guess what you are describing.
Remember not to make it too easy to guess
Take turns to do the describing and guessing
Use the following structures and questions to help with the description and guessing
It is used for….
It can be found….
It is often seen….
They are made of(from)…
This thing can be put ….
What does it look like? What is it used for?
What is it made of? Who usually uses it?
How do people use it? How does it work?
When is it used? Where do you usually see it ?
Step 5 A Discussion
1. Work in groups of six
2.Discuss about the good impact of one of these things.
3.Each group member contributes some notes to the reporter of the group
4.Report to the whole class
Step 6 Listening in WB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ll in the information chart below.
Compare the information with the partner
Step 7 Pair work
Work in pairs.
Look at the space projects below and decide which one is the most useful.
Put “1” in front of the most useful project and “5” in front of the least useful.
Compare answers with the other pairs and explain your choices
Step 8 Summary
Summarize the good impact of all the things described and mentioned.
Think about the potential problems with the things described and mentioned
Suggest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Homework
Prepare for the talking part in Wb
Period 2
I. Teaching Aims:
Learn phrases and sentences of expressing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Absolutely. /That’s exactly what I was thinking. /That’s a good point./ That’s just how I see it./ That’s worth thinking about./ I disagree. /I’m afraid I don’t agree. /Well, it depends. /Well, I don’t know. /Well, I am not sure about that…)
II. Important points:
1.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To learn how to state one’s points clearly.
3. Moral Focus: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III. Difficult points:
1. Useful expressions for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2. Learn the art of persuading
IV. Teaching Aids:
a set of multi-media teaching system, some episodes from Family Album, USA and Mr Bean, some role cards…a toothpick, a sock, a plastic bag , chopsticks, a cell phone etc.…
V.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 up
Draw the students’ attention by identifying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1. The word “boat” can be spelled using four letters from the word “automobile”.
2. 11minutes past 5 o’clock is 48 minutes before 6 o’clock.
3. If you turn a left-handed glove inside out , it will fit on a right hand?
Step 2 Problem Solving
1. Discuss in groups of three about the possible problems with things mentioned the previous day
Examples: chopsticks, car, air-conditioner etc.
2. Provide solutions to all these problems and share opinions with other groups
3.Tolerate different opinions from other groups
Step 3 Listening and Speaking
1.Describe one or two of the teacher’s stressful situations
2. Encourage students to give solutions
3.Exchange ideas with other students
Step 4 Speaking and Acting
Discuss about Jane’s problem and express opinions
Jane wants to buy a cellphone. Before she buys one, she asks her parents and her best friend what they think.
Work in groups of four
Decide which role each group member should play
Take a few minutes to prepare the role cards
Report your decision to the class when you have finished the discussion
Step 5 Looking and Learning
1.Watch some episodes from Family Album, USA and Mr Bean
(《走遍美國》和《憨豆先生》的幾組鏡頭)
2. Recognize more ways of expressing opinions
( Oh, I do so agree. Absolutely right. Definitely. I guess so. I can’t agree with you there. Not really. Not exactly. No way….)
Step 6 Describing and Deciding
1.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disclose their problems by asking
What troubles you most?
What is your problem?
What is your worry?
What upsets you?…
2. Get them to know where to find help by asking
To whom do you usually turn for help?
Where can your problems be possibly solved?
Who can most probably serve as a helper?
(Possible answers: Psychology Center, Hotline Service, Chatting Room, A Radio or TV Chitchat Programs…)
Step 7 Thinking and Judging
Lead the students gradually to the Unit Topic Technology by asking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echnology?
Why does the government pay so much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Why is technology so important to people’s life?
In what way has it changed or improved people’s life?…
Homework
Profound understanding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echnology on individuals, nations and even the whole globe by surfing the internet and collecting related information
Hunt for caring stories hailed by technology and share the stories with other students in the next class.
Period 3
I. Teaching Aims:
1. To hav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how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way people live
2.To get a rough idea of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II. Important points:
1.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3. the Moral Focus: Love & Caring
III. 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system, etc.
IV.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 up
Greetings
Students’ description of some new inventions accompanied with photos downloaded from the internet
Step 2 Story Sharing
1. Share the caring stories hailed by technology
2. Comment on such stories
Step 3 Presentation
1. Comments on the great impact brought by technology and life in a technological time
2. Discuss these questions with a partner before reading
Have you ever used a cell phone? Do any of your classmates have cell phones?
How is the way we live today different from life in the past?
How have inventions and new technology changed our way of life?
Why are things like cell phones, computers and TV so popular?
What invention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human history?
Step 4 Pre-reading
Read the headline and guess the meaning of “Life on the Go”.
What information do you expect to find in the text?
Scanning
Which country does the girl in the passage come from? How do you know?
What is the other example that is being used to support the idea?
Step 5 Reading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new invention is being discussed?
What kind of people are being talked about in this passage?
Read the whole text for through understanding and fill out the outline of the text
An Outline of the Text
Wang Mei is an example of Chinese teenagers who have cell phones.
Cell phones can be used for many things.
For Exampl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ell phones also cause problems.
In schoo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t ho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why teenagers like cell phones.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ang Mei explains why she likes her cell phone and what she uses it for.
Step 6 Post-reading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y do some schools not let students use cell phones? Do you agree?
Why do teenagers like cell phones so much?
Wang Mei says that cell phones are the most useful inventions ever. Do you agree?
Which invention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useful? Why?
What does the title “Life on the go” mean?
What is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 this problem? How do you know?
Step 7 An Activity
Find out how many students have phones in the class
Interview one of them and find out what his or her phone is like. These questions may help you do the interview
What type of phone do you have?
When and where did you buy it?
Who gave you the financial support?
Why do you want to have a phone?
What is your parents’ opinion?…..
Describe the phone and explain the reasons to the whole class
Step 8 A Project
Design your own cell phone. You work for a company that makes cell phones. Your manager wants you to design a new model to increase the sales among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and draw your model.
Advertise your model
These questions may help you do the job
What colour is it?
What size is it?
What shape is it?
What material is it made from?
What features does it have?
How much will it cost?
Let the students make their own choices with reasons available
Homework
Review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we have just learned.
Period 4
I. Teaching Aims:
1.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pick out the useful phrases on their own like throughout the world, stay in touch with sb., call for help, in case of emergency, have fun, be cool etc..
2.To fulfill Word Study in the form of a Memory Competition press teenager remind dare emergency dial obey throughout calendar
3.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formulate the rules of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test out the rules and finally refine their interlanguage
II. Important points:
1.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intergrating skills text.
III. Difficult points:
Practising and using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IV. 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 a cassette etc.
V.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 up
Word Game
Work in pairs and make new words
How many words can you make by moving the sides of the box?
S I D R
C O A T
A T O E
P R E M
Examples: STOP ROOM SOAP DATE etc
Step 2 Presentation
Listen to the text again and enable the students to pick out on their own useful words , phrases and sentences
Useful Words Useful Phrases Useful Sentences
emergency stay in touch with sb New functions are being added to the phones
… … …
Talk about the reasons why these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are worth their attention
Step 3 Word Study
Match the words and phrases with the meaning on the right
(See Word Study, page 61 )
A Memory Competition
Books closed.
Two Groups Group 1: Girls Group 2: Boys
Two boys and two girls act as secretaries
The group which gets more guesses wins.
Step 4 Grammar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try to identify the sentences that have the similar structure
Words and images are being sent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y are being used as cameras and radios, and to sent e-mail or surf the internet.
New functions are being added to the phones….
Let the students formulate the rules of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through careful observation
Step 5 Pair Work
Test out the rules and get feedback through peer interaction by putting the following into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and chang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questions, using the Present Continuous Passive Voice (see page 61)
Step 6 An Interview
After studying in the new school for a couple of months, you come across some problems with both your study and your life. In your opinion, the school should put more money in improving both the classroom facilities and dormitory facilities. Therefore, you go to see the headmaster and talk about your personal problems or even complaints.
An Interview
One student act as the headmaster and the other as the student suffering from the problems. The interview takes place in the Headmaster’s office.
Hopefully the student can use such structures as
I am being given too much homework.
We are always being highly controlled by the teachers
Not enough opportunities are being offered to us students
At night, I am frequently being disturbed by the noise from the nearby construction site. …
Personal opinions are to be concluded:
More teaching facilities are being needed
Air conditioners should be added to the dorm in case of hot and humid weather.
A telephone and a computer are also needed…
. Review the expressions of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Step 7 Writing
Write a letter to the Headmaster describing the heavy burden given by the school and complaining about the poor study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Personal opinion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 are supposed to be included
Put your letter in the Headmaster’s Letter Box
Homework
Finish Part 1&2, p136 in WB
Period 5
I. Teaching Aims:
1. To impress the students with the great impact of technology
2.To use the words and phrases to describe things
(press, teenager, remind, dare, emergency, dial, obey, throughout, calendar, throughout the world, stay in touch with sb., call for help, in case of emergency, have fun, be cool….) To think about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echnology
II. Teaching Aids:
A cellphone, pictures of a robot and computer,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system, etc.
III.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 up
Enjoy some well-selected MTVs
Comments on the producing of these MTVs and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y
Impress the students with the great impact of technology by displaying Hi-tech achievements.
Ask the students to imagine the future inventions
Step 2 Language Input
Read the passage and think what is missing in this future world?
Imagine that you are one of the students chosen to solve the problem. Write a letter to Q 12 in which you explain love and friendship. Remember that Q12 is a computer that does not understand how human beings feel and what human life is like. Tell Q12 about how we think, how we feel about each other, and try to give examples of love and friendship
Tell your classmates about the examples that you are going to use
A Letter to Q12 Love is the Everlasting Topic of the World. The following may help you with the writing
Step 3 A Design
Work in groups of five.
Work out some regulations for the communities to keep the teenagers away from the Cyber Cafe.
Step 4 Tips for reading
Learn to become a smart reader
Look at page 63 and read these tips. Help the students get better ways in dealing with reading comprehensions.
Step 5 Talking
Modern technology helps us do many of the things we want to do. But technology can also cause problems.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dern technology?
Work together with your partner. Write dow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following inventions.
Items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Cellphones 1.Cellphones help us keep in touch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 1.Using a cellphone is expensive.
2.Overusing it may disturb our work.
…
Robots … …
Computers … …
Discuss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dern technology with the help of the lists.
Homework
Finish off the Wb exercises of this unit.
Go over the whole unit and the grammar focus.
高一的課件【篇3】
Period 5
一、Teaching Content
Unit 13 Word study; Grammar
二、Teaching Goals
1. Review the text learnt in the last period includ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Learn how to use “had better”, “should” and “ought to ”while giving advice.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How to guess the missing word according to the given sentence.
2. Let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 give advice or opinion about something, especially master how to use “ should, ought to , had better and their negative forms” to give advice.
四、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Grammar.
2. How to correctly use “should, ought to , had better and their negative forms” to give advice.
五、Teaching Methods:
1. Review method to consolidate the words and phrases last 4 periods.
2. Explanation methods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Grammar.
3. Individual, pair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六、Teaching Aids
1. A projector
2. The blackboard
七、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Greetings
T: Good morning! My boys and girls!
T: Sit down, please!
Step2 Word study
T: We’ve learned something about diets. As we all know, we’d better eat healthy food and eat less junk food. In this way, we can keep up with the high pace of modern life.
T: Ok. Please open your books on page 5. On the top of it there are some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form. I am sure you have all finished the homework yesterday.
1unit13.5. (2)
Ss: …
T: Nutrient diet vitamin
Mineral fat sugar
Protein calory
Step3 Grammar
T: In the third period(the part of Speaking ), we’ve learned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to express suggestions.
T: We suppose that you are a doctor, and you should give some advice to patients.
T: Ok. Let’s review these useful expressions about suggestions:
1. I advise you to…
2. You’d better …
3. I think you should…
4. Why not…? Why don’t you…?
5. I suggest you should …
T: Now I want you to translate these Chinese sentences into English. Maybe, you can use these expressions.
我們不應該怎么粗心。
We shouldn’t ought not to be so careless.
你應該尊敬爺爺。
You shouldought to respect your grandfather.
他最好別脫他的衣服。外面很冷。
It’s very cold outside. You had better not take off your coat.
我們最好還是穿上我們的大衣。天氣很冷。
It is freeze. We had better put on our coat.
T: Very good. We often give some persons advice or our opinions about something. In such a situation, we often use these Modal Verbs.
T: go back to your textbook. Look at the grammar: Modal Verbs-----had better, should, ought to.
T: We have leant how to give advice by using the Modal Verbs. Here in our textbook there are letters asking for some advice. Read them quickly, then write down four pieces of advice for each of them using “ had better(not)”, “ ought (not) to or should(not)”.
Step4 Summary and homework
T: In this class, we’ve review the words and phrases. Specially , we
Unit13.5. (3)
review the Modal Verb by giving some persons advice. After class, more exercises are necessary.
Homework
1. Review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grammar.
2. Have a dictation about words (2)
3. Preview two Integrating skills on Page 6 and 74
4. Do the exercises the Grammar 1.2 3.on page74
八.黑板板書設計Blackboard:
(L)
Nutrient diet vitamin
Mineral fat sugar
Protein calory
(R)
I advise you to…
You’d better …
I think you should…
Why not…? Why don’t you…?
I suggest you should …
“ had better(not)”, “ ought (not) to or should(not)”.
九、Evaluation
高一的課件【篇4】
1.道德目標:認識活板的發(fā)明對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深刻影響及重大意義,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2、學會整理歸納文言文中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同義詞及通假字等文言現(xiàn)象。
(1)給下面加粗的生字注音。
昇(?? )煬?(??? )????砥(?? )?? 貯(?? )?????燔(?? )?? ???訖(?? )?
又為活板(?? )??????? 薄如錢唇(?? )???? ??? ?蠟和紙灰(?? )??????
數十百千本(? ) ?????? 更互用之(?? )????????? ?以紙?zhí)?? )
(2)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
2、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要求: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識,解釋文言實詞和虛詞,翻譯課文。將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以小組為單位提出,集體解決。
(四)作業(yè):
1、歸納總結本文的`重要實詞、虛詞。
2、翻譯課文。
3、預習:
(1)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活板的制作過程嗎?
(2)在說明活板制作技術時,采用的順序是什么?(結合文中句子歸納)
(3)活板有什么顯著特點?體現(xiàn)在哪里?
高一的課件【篇5】
1.知道什么是資源,能說出我國資源的現(xiàn)狀,能列舉出重要的資源。
2.認識、了解化石燃料對環(huán)境的影響,懂得選擇對環(huán)境污染小的燃料。
3.能理解資源合理開發(fā)與綜合利用的必要性,開發(fā)新能源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
4.初步學會解釋、區(qū)分、說明煤和石油的綜合利用的方法。
1.通過課前查閱和整理相關資料,提高學生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對信息的加工和處理能力。
2.通過對比圖片和環(huán)境材料的影像資料,使學生產生情感沖突,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3.通過步步設疑-解答的方式,學習本課知識,通過影像資料和小組研討,教師指點突破本課難點。
4.通過討論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培養(yǎng)合作精神,規(guī)范使用化學用語的表達能力和正確的化學符號表征能力。
1.通過對資料的搜集整理過程,感受和體驗化學與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意識到化學與社會發(fā)展關系的重要,體會和認識到化學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正反兩方面的影響。
2.通過問題和問題的討論總結,使學生產生對資源憂患意識,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和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科學、應用科學為人類驅害謀利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3.通過小組討論和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意識和體會到自然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要關注資源和環(huán)境,遵守規(guī)則。
4.通過學習,使學生增強環(huán)保意識,樹立環(huán)保法制觀念,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同時達到對學生思想教育的目的。
1、煤和石油的綜合利用的方法
2.加聚反應的產物的書寫
3.應用綠色化學要求設計合成實驗路線。
高一的課件【篇6】
選自《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三(《四部叢刊》本)。有刪節(jié)?!吨改箱洝罚奶煜樵娂?。作者曾在《渡揚子江》詩中寫道:“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彼喂У鄣聉二年(1276),元兵進逼南宋首都臨安,文天祥奉命赴元營談判,遭扣押。后乘隙逃歸福州。此集就是他出使、被扣和逃歸途中的紀行詩集。后序,此集前面有《自序》《后序》兩篇,這篇課文就是《后序》,并不在詩集的后面。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現(xiàn)在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
德v二年二月〔德v二年二月〕德v二年,即端宗景炎元年(五月改元),公元1276年。德v,宋恭帝的年號。二月,據史實當作正月。十九日,予除〔除〕授官。右丞相兼樞密使,〔樞密使〕樞密院長官,掌管國家兵權。都督諸路軍馬。時北兵〔北兵〕指元兵。下文都以“北”代“元”。已迫修門〔修門〕本來是楚國郢都的城門,見于《楚辭》,這里借指臨安的城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N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會使轍交馳,〔使轍交馳〕使者所乘的車子往來頻繁。轍,車行之軌。北邀當國者相見,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布?shū)禍〕緩解(國家的)禍患。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于是辭相印不拜,⑨〔辭相印不拜〕未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就職。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惨再Y政殿學士行〕用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資政殿學士,是授予文天祥的官位。
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不幸呂師孟〔呂師孟〕南宋叛將呂文煥之侄,任兵部侍郎,暗通元軍。構惡于前,賈余慶〔賈余慶〕南宋的右丞相,充任祈請使至元軍。他和呂師孟都是通敵賣國的,所以說“構惡”“獻諂”。獻諂于后,予羈縻〔羈縻〕這里是被拘留的意思。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詬(gòu)虜帥〕罵元軍的統(tǒng)帥。虜帥,指元軍的統(tǒng)帥伯顏。下文的“詆(dǐ)大酋”也指這件事。失信,數〔數(shǔ)〕列舉罪狀。?呂師孟叔侄為逆。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怖Α持競€人的安危。北雖貌敬,〔貌敬〕表面上表示尊敬。實則憤怒。二貴酋〔貴酋〕指元軍的高級官員。名曰館伴,〔名曰館伴〕名義上是招待使者的官員。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未幾,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北驅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目〕列。予分當引決,〔分(fèn)當引決〕理當自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薄矊⒁杂袨橐病尺@是唐朝名將南霽云的話。南霽云,唐朝張巡部將。安史之亂中,與張巡等同時遇害。
至京口,得間奔真州,〔得間(jiàn)奔真州〕得機會逃往真州(現(xiàn)在江蘇儀征)。當時鎮(zhèn)守真州的是安撫使苗再成。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東西二閫(kǔn)〕指淮東淮西兩制置使(主管軍務的大官)?;礀|制置使是李庭芝,淮西制置使是夏貴。恭帝降元后,李庭芝仍苦守揚州,兵敗被殺。閫,統(tǒng)兵在外的將帥。約以連兵大舉。中興機會,庶幾在此。留二日,維揚帥下逐客之令?!簿S揚帥下逐客之令〕維揚統(tǒng)帥(即李庭芝)下逐客的命令。文天祥到真州時,揚州謠傳元派一個丞相來真州勸降。李庭芝信以為真,命苗再成殺天祥。苗不忍這樣做,騙天祥出城,出示李庭芝命令殺他的公文,讓他留在城外。后見天祥不像來勸降的,就派人領他赴揚州。天祥到揚州城外,聽守門人說制置司正下令捕他,他就改變姓名逃走。維揚,現(xiàn)在江蘇揚州。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詭蹤跡〕隱蔽行蹤(不使人知道去向)。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相出沒(mò)〕(彼此)互相出現(xiàn)或隱沒(沒有遇見)。于長淮間。〔長淮間〕指當時的淮東路(在現(xiàn)在江蘇中部)。長淮,指淮河。窮餓無聊,追購〔追購〕懸賞捕捉。購,重金收買。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北?!持搁L江口以北的海。然后渡揚子江,入蘇州洋,展轉四明〔四明〕現(xiàn)在浙江寧波,又是山名,在寧波南。天臺,以至于永嘉。
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詆大酋當死;罵逆賊當死;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經北艦十余里,為巡船所物色,〔物色〕搜尋。幾從魚腹死;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竟使遇哨,〔竟使遇哨〕假使碰上哨兵。無不死;揚州城下,進退不由,〔不由〕不能自主。殆例送死;〔殆例送死〕幾乎類似送死。殆,接近于。坐桂公塘土圍〔桂公塘土圍〕在揚州附近。土圍,是一所民房,已無屋頂,僅有土墻?!矌诪檠册?jiào)所陵迫死〕幾乎被巡查的軍官凌侮逼迫而死。陵,欺侮。中,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夜趨高郵,〔高郵〕現(xiàn)在江蘇高郵。迷失道,幾陷死;〔陷死〕陷沒而死。質明,〔質明〕天剛亮的時候。質,正。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至高郵,制府檄下,〔制府檄下〕制置司官署的(通緝)公文發(fā)下。幾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城子河〕在高郵東南。下文的“高沙”也在高郵附近。出入亂尸中,舟與哨相后先,幾邂逅死;至海陵,〔海陵〕現(xiàn)在江蘇泰州。如高沙,??譄o辜死;道海安、如皋,〔道海安、如皋〕取道海安、如皋(現(xiàn)在江蘇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至通州,〔通州〕現(xiàn)在江蘇南通。幾以不納死;以小舟涉鯨波,〔鯨波〕巨浪。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生,晝夜事也〕死生是早晚間的事情,意思是隨時都有死的`可能。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使北營,留北關外,為一卷;發(fā)北關〔北關〕臨安的北門。當時,元兵駐扎在臨安城北的皋亭(一作高亭)山。外,歷吳門、毗陵,〔毗(pí)陵〕現(xiàn)在江蘇常州。渡瓜洲,復還京口,為一卷;脫京口,趨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將藏之于家,使來者〔來者〕后來的人。讀之,悲〔悲〕思念,同情。予志焉。……
是年夏五,〔是年夏五〕這一年夏季五月。這一年是1276年。改元景炎,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
作者通過敘述《指南錄》詩集的成書經過,表達了自己的堅定信念和巨大毅力。作者的悲劇遭遇是雙重的:既有來自敵人的懸購追捕,又有來自內部的誤解和中傷。因此,這非同尋常的九死一生的經歷,越發(fā)昭示出他信念的崇高和毅力的非凡。
文章三次重復南下路線,但每次作用都不一樣。由于目的、作用不同,表達方式也隨之有異,語氣有緩有急,自敘出使元營、不幸被拘、真州脫逃、輾轉而至永嘉、福州的始末,顯示出這位民族英雄如日月經天的一身正氣、至死不渝的愛國忠心、救亡圖存的報國宏愿。學習這篇課文,重點體會作者的愛國熱情和堅定信念。文中寫了18種險境,試一一找出來,體會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高一的課件【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為紓國難出使北營及至南歸中的險惡遭遇,體會他的至死不渝的愛國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將敘事、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1、運用富于變化的動詞和整散結合的句式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2、數“”分“”間“”拜“直”“為”等實詞詞義,“使”“度”“間”等多義詞的不同用法。
一、導入新課:
學生背誦文天祥《過零丁洋》一詩后,指出《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動解釋。指南錄>
二、作者及時代背景簡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穩(wěn)定地統(tǒng)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區(qū),遷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斷南侵。當時南宋王朝的奸相賈似道只顧追求歡樂,不問邊事,國勢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將伯顏大舉入寇,前鋒直達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聞報,驚恐萬狀,乃下詔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賈似道迫不得已,親自都督諸路軍馬與元軍大戰(zhàn)于池州(今安徽貴池),結果大敗,伯顏進占建康(今江蘇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進逼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本文開頭說的“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勢說的。
三、朗讀并補充注釋。
按段落順序進行,先作補充注釋,然后朗讀,并歸納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會使轍交馳——在元軍逼近首都臨安的情況下,南宋朝廷為茍延殘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營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營的有陸秀夫、劉岊(jié)、楊應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猜想元軍統(tǒng)帥也還可以用言辭來打動的。意,猜想、揣度。
④覘(chān)——偷偷地察看。
提問:辭相印不拜而出使元營這件事說明了什么?(不計個人利害,圖救國之策。)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脫……叔侄為逆——伯顏嘗引天祥與吳堅等同坐。天祥面斥賈余慶賣國,且責伯顏失信。呂文煥從旁諭解之,天祥并斥文煥及其侄師孟:“父子兄弟受國厚恩,不能以死報國,乃合族為逆,尚何言?”文煥等慚恚。伯顏遂拘天祥,隨祈請使北行。
②“將以有為也”——語出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城陷,賊以刃脅降云(南霽云);巡(張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云,云未應,巡呼云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云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睆堁病⒛响V云皆唐代名將,守睢陽,殺安祿山叛軍十余萬人,終因兵盡糧絕,城被叛軍攻破,不屈而死。
提問:天祥被拘留時“但欲求死”后來隨祈請使北行,理當自殺而“隱忍以行”,這兩種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扒笏馈笔且驗椤安坏妹摗保运辣H?jié);“隱忍以行”,是因為有機會逃脫,還可以有所作為,圖救國之策。)
提問:“昔人云:’將以有為也?!边@句話是否可以刪去?(刪去后并不影響上下文的連貫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綱,作者歷盡限險而不死,就因為他有這樣一個堅強的信念。)
3、第3段。
①得間奔真州——天祥與其客杜滸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撫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兩淮兵為主力進攻元軍的計劃,所以下文說“中興機會,庶幾在此”。這計劃后來未能實現(xiàn)。
②維揚帥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緝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護送文天祥,抵揚州城時,夜方四鼓,聽守門人說:“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變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敘述從京口脫險,展轉逃亡,達于永嘉的經歷。
4、第4段。
①出無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晝夜事也——“死生”是偏義復詞,偏“死”,“生”字無義。
③層見(xiàn)錯出——不斷出現(xiàn)的意思。錯出,交錯出現(xiàn)。
提問:文末特地點出詩集的題名,有什么含義?(以磁針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國的強烈感情。)
補充注釋:宋恭宗(年號德佑)在位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顏入臨安,擄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號為景炎。
四、結構層次和寫作特點分析。
1、用提問導入。
①學習這篇文章須用倒讀法,請大家先看最后兩段,說說它們屬于哪一種表達方式?(說明。)
③試將所說明的問題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書的一般常識(卷數、書名、作序時間);一類是有特殊內容的(結集目的)。
④在這兩段話中,哪一句話是關涉全篇的?(“使來者讀之,悲余志焉”。)
2、進行討論(四人一組)。
①第5、6兩段作為詩集的說明在書序體裁中是最不可少的,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這兩段有怎樣的聯(lián)系?
小結:
①前四段從總體上看,是用來說明詩的產生背景;分別來看,第1段說緣起,第2、3段說事實背景,第4段說作詩時的心態(tài)。知道這樣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詩的內容。
②從第2、3段可以看出,詩集中卷次劃分的標準正是這段所記敘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為下文“悲余志”一語作鋪墊的。
③先說背景后說有關詩集的問題,便無須再作任何解釋,言簡而意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書示例(在全班討論中隨手寫出)。
4、據板書即可歸納出記敘、抒情和說明相結合的寫法(說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議論成分,把議論加進去也可)。
五、布置作業(yè)。
1、復述文天祥的遭遇。
要求是用自己的話來敘述,不要照書逐字逐句對譯,培養(yǎng)領悟的習慣和口頭表達能力。
2、誦讀第4段。
要求當堂成誦,讀得有感情。
高一的課件八篇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教學工作者們又將迎來新的教學目標,寫一份教學計劃,為接下來的工作做準備吧!相信寫教學計劃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事情,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歷史備課組教學計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的課件 篇1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高一歷史備課組的工作將緊緊圍繞總校及學部的要求,在教學活動中采取相應的措施,狠抓教學常規(guī)的落實,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以課改作為契機,結合本校學情,逐漸形成“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具體來說,將圍繞快樂教學、課堂教學質量、教學進度、作業(yè)輔導等方面進行教學。
二、教學進度安排:
本學期學的是政治史,共9個專題,時間分配上,前半學期5個專題,后半學期4個專題。同時,各剩余兩周作業(yè)進行期中和期末復習。
三、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預計共16個班級,教學內容上要以課本為主,高一年級,主要講清基礎知識與主干知識,不必做太多的拓展。
四、教學目標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對政治史的學習探究,除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xiàn)象外,還要重視對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校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現(xiàn)象與本質直接的關系,所以在分析問題時候,要從當時的政治與經濟角度進行分析,力求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還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全面分析歷史進程,正確認識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xiàn)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lián)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五、具體措施堅持集體備課活動
集體備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集體備課中,各種不同的思想可以相互碰撞與交流,對于提高教師個人素質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學期,我們堅持每周定時(每周三上午第一節(jié)和周五晚上第一節(jié))定點備課,在集體備課中,要有主持人,主講人和記錄人,由主講人總結上周教學情況,確定接下來的教學內容以及重難點。然后由備課組成員相互研討,針對教學過程中遇到問題,一起研討解決。
堅持互聽課制度
互聽課是提高教師個人素質的有效方法之一。除了組內公開課,備課組成員必須到場聽課外,我們備課組還要積極開展相互聽課活動,做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在堅持聽課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定期檢查教案
“不上無準備之課” 是我們備課組要堅持的準則。統(tǒng)一教案,定期檢查,規(guī)范要求。嚴格的紀律和教師的高度自覺性是我們備課組出色地完成學校布置的各項教學任務的.重要保證。
統(tǒng)一作業(yè)、練習,堅持講評
在一個單元內容結束后,對學生進行一次基礎過關練習,并做到及時批閱和講評。而平時每一堂課前或課后,對一些基礎知識則堅持采取聽寫、翻譯或課堂提問的方式,重點學生重點培優(yōu)補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業(yè)余時間主動對一些基礎很差的同學進行補習,真正體現(xiàn)備課組老師對工作的認真負責。
狠抓基礎,夯實雙基
對每一單元的重要知識點講清講透,隨堂練習,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提高每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向課堂要質量,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
總之,我們備課組將一如既往的保持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不斷吸取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取長補短,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完成學校布置的各項任務,為高三的歷史教學工作作出大的貢獻。
高一的課件 篇2
一、基本思路。
本學期,我們繼續(xù)按照《新課程課程標準》的各項基本要求,以課堂為中心,以我?!?69”教學模式為依托,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斷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為著重點,使學生的學習真正得以提高和發(fā)展。
二、教學方面。
1、以備課組為單位,根據學校教學常規(guī)的要求,搞好本備課組工作。
2、基本統(tǒng)一教學進度,對備課、上課、作業(yè)布置與批改落做到基本一致。
3、認真搞好一周一測,努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4、做好期中期末的復習,考試,評卷,講評工作。
三、教研方面。
1、組內聽課每周至少兩節(jié),集體備課一次。對于優(yōu)點互相學習,對于困難尋找解決方法,發(fā)揚團結協(xié)作、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團隊精神,從而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2、在網上觀摩名校名師的教學視頻,每次教研活動至少看20分鐘。
3、每次教研活動播放平時聽課時的視頻或者音頻資料,進行評課研究。
4、認真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每月作好總結和課后反思。結合課堂實踐撰寫自己的心得體會、論文。
四、工作要點。
1、本期以備課活動為主,每周一次集體備課,加強組內的老師的相互聽、評課及交流。
2、配合教研室做好組內的各項檢查。
高一的課件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和學唱,了解京劇藝術的基本知識:角色、行當、西皮與二黃唱腔、主要伴奏樂器。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梅蘭芳)。
3、欣賞并熟悉幾段著名的有代表性的京劇唱段,能夠感受京劇藝術作為國粹的獨特魅力。
4、通過學唱《甘灑熱血寫春秋》,使演唱有一定的京劇韻味。
教學內容:
l、音樂知識:中國京劇的歷史、行當、唱腔等代表人物。
2、欣賞《海島冰輪初轉騰》(選自京劇《貴妃醉酒》選段)《迎來春色滿人間》(選自現(xiàn)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選段)。
3、學唱現(xiàn)代京劇《甘灑熱血寫春秋》(選自現(xiàn)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選段)及模仿動作表演。
4、節(jié)奏訓練:打擊樂“鑼鼓經”練習。
教學方法:
以看、聽、學、唱、做、感受相結合的師生共同活動的教學方法。
教材分析:
京劇是流行于全國各地的戲曲劇種之一,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它繼承了昆劇、皮黃、梆子諸聲腔的精華,并加以集中而成。
京劇的行當為生、旦、凈、丑。
京劇的唱腔主要分西皮、二黃兩大類。
目前已成為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及人物扮演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藝術形式。
作品分析:(1)《海島冰輪初轉騰》是選自中國京劇《貴妃醉酒》選段。(劇情略。教材207頁)(2)《智取威虎山》劇情:1946年冬件,我檔人妊民解放軍在東北皋戰(zhàn)場取夯得輝郭煌村勝利,委某毀部擯團貼參謀長少冊劍寬波率一支追剿隊單進跋入深山,以便粘消斜滅莢逃珍進威北虎酗山的座山雕卯土匪廈武諱裝健。少砒劍波旨派偵察排長楊逢子榮改甄扮責土匪,歇打入威虎山弟。楊子榮魔憑借勉豐秤富御的戰(zhàn)斗接經烹驗,多胖次戰(zhàn)勝洋兇淘惡毆狡臘猾的座飲山雕禹的盤問棍與鎮(zhèn)試俗探,取牟得了座笑山脈雕擲等寨人的信任聞,被柴封腋為八威誹虎庫山老九姚。絮他利戴用“師九茍爺掂”監(jiān)的違身份知,以性“練糕兵瀕”頌為慮名,送出情報。當舞追押剿隊避得到阮情妙報整個裝待沃發(fā)時,被壁我方硬逮諒捕的土匪欒在平在被押送濘途錫中逃到威虎囊山,給蝎楊子榮造擴成了寬嚴惶重威脅。但楊子嘿榮臨筒危塵不幻懼,雨機試智沉塹著,抓住欒平車的弱點輪主動進攻估,最逗后務親手尤處顏死汝欒鞋平鋤。眠借為與座慣山雕祝壽耀之機林,楊子榮辛將全部匪掣徒集中述在威虎寺廳柬用灌酒顱灌飲醉磅,緝追一剿隊蒙和片民童兵及時屆趕栓到,紙與楊子紅榮忍里遂應喧外合滯,徹底消畜滅炳了決這歡股頑匪。[西皮的曲調以七聲音階跳進旋法為主,每一句起拍都在弱拍,落拍多在強拍,拍點色彩明朗,多用于敘述描寫。二黃的曲調以五聲音階段進旋法為主,每句的'起、收拍均在強拍,委婉流暢,多用于敘事和表達人物的內心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用看、聽、初步接觸京劇音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請看錄像《唱臉譜》教師出示《海島冰輪初轉騰》(簡說《貴妃醉酒》劇情)
二、導入新課(用問、答、講、看,了解京劇音樂,過渡作品欣賞)
1、提問:這段音樂是是《貴妃醉酒》中的什么唱段?是誰演唱的?(師生共同活動、了解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2、教師簡單介紹京劇的歷史、行當,唱腔等。使用不同臉譜:介紹著名京劇藝術家及傳統(tǒng)劇目。三、l、聆聽《海島冰輪初轉騰》全曲的音樂,分析唱腔與旋律特點。全面了解作品(用聽、唱、感受及實踐。培養(yǎng)音樂感受與表現(xiàn)能力,滲透思想教育)
2、介紹討淪“旦角”的成套唱腔特點及梅派的風格。
3、模唱(讓學生自己選一句表演),學學“貴妃”。
4、欣賞《迎來春色滿人間》和《甘灑熱血寫春秋》。師生談感受①西皮快板與二黃慢板的區(qū)別。②傳統(tǒng)劇目與現(xiàn)代京劇在原有基礎上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
5、教師小結:二黃導板高亢有力,慢板的特點委婉流暢,多用于敘事和表達人物內心感情。西皮唱腔拍點鮮明,色彩明朗,多為敘述描寫性唱段,。
從這兩段的唱段中看到我國優(yōu)秀戲曲文化的悠久傳統(tǒng),而且為此而感到自豪,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祖國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更加熱愛我的祖國及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
四、練習學唱與體驗京劇韻。
1、節(jié)奏練習串子(樂譜略)樂器:鼓、小鑼、鈸、大鑼教師鋼琴伴奏四位同學表演全體同學讀鑼鼓經
2、集體學唱《甘灑熱血寫春秋》西皮快二六,請學生介紹《智取威虎山》劇情及楊子榮唱段。
教師介紹發(fā)聲方法,注意唱腔、韻的學唱聽錄音模唱看錄像學唱學生自演自唱由教師鋼琴伴奏,學生集體表演《甘灑熱血寫春秋》。
五、小結、布置作業(yè),在第二教時時交流。熟唱《甘灑熱血寫春秋》。
談談對京劇音樂的感受(唱腔,行當,行頭,臉譜,鑼鼓經,流派等選一個)屏幕顯示教學要點:京劇音樂
1、20xx多年四大徽班、四大名旦、四大老旦四大行當:生旦凈丑唱腔:西皮二黃板式:快板、慢板二六散板等
2、表演手段:唱做念打場面:(伴奏)文武場打擊樂鑼鼓經祖國戲曲優(yōu)秀文化熱愛、繼承、發(fā)揚。
高一的課件 篇4
一、備課組工作目標
加強備課組的自身建設,落實教學常規(guī),加強教學的交流溝通。以發(fā)展教育的理念為指引,以本學期學校工作計劃為指南,以年級部的工作布署會議為依據為加強備課組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更新教學觀念,落實教學常規(guī),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尤其是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思維邏輯能力,為高考出成績打好基礎。
二、本學期工作措施
1、制定好教學計劃。
組織本組教師認真學習和研究本冊教材,弄清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要求盡快適應教材的教學要求,制定好本冊的教學計劃。
本學期數學要學習必修1和必修4,內容多,因為本學期有軍訓和幾個大的節(jié)假日,所以教學時間比較緊張,這就要求我們每位教師精心備課,提高課堂效率。全體數學教師按照以上教學進度統(tǒng)一推進課程,教師可根據各班實際情況做些“微調”,教師之間相差1~2課時是正常的.,但不能超過以上計劃所定課時。
2、加強理論學習,嚴格按照大綱和高考要求,把握教材廣度、深度和難度。
3、集體備課,資源共享
①每周定時進行學科教研,學科組教研定為每周四下午第三節(jié)課,將本周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交流,分析,找出解決的方法。
②布置下周教學任務,認真學習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指出重點、難點,列舉一些典型例題,精選練習題等,并請有教學經驗的老師做必要的解釋、說明和補充。
③鼓勵教師將本周或近兩周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的易錯題或者認為比較不錯的題進行匯總,再讓學生練習,提高練習的針對性。
4、作業(yè)批改到位,根據學校和年級的要求強調學生答題的規(guī)范性,要求學生有易錯題本和筆記本,作業(yè)要求統(tǒng)一的A4紙,習題要精心挑選,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作業(yè)上的梯度。練習試卷題目要求涵蓋本單元或章節(jié)重難點,題型要求靈活多變。嚴格控制印刷量,不搞題海戰(zhàn)術。
5、落實聽課評課工作
我部年長教師3人,中青年教師2人,新畢業(yè)教師2人。結構合理,新入職教師每周至少聽3節(jié)“老教師”的課,備課組長每周聽課,每兩周組織組內教師聽新入職教師的課,組織好評課,請老教師對新教師的課進行點評,指導,發(fā)揮老教師的優(yōu)勢,授課教師自我評價。不定期邀請高三,高二和A部教師來我級部聽中青年和新教師的研究課,增進交流。同時鼓勵中青年和新教師去高三,高二和A部聽課學習,長見識,為高二甚至高考做好準備。
6、加強優(yōu)生的培養(yǎng)和學困生的轉化工作
做好尖子生的培養(yǎng)工作和全體學生的學習監(jiān)測,做好初中到高中的平穩(wěn)過渡,爭取不叫學生兩極分化,同時也要因材施教,探索適合本班的教學方法。
7、加強與區(qū)教研室的聯(lián)系,把握教育教學動向。
以上就是我部新學期備課組工作的計劃,我部教師將會在工作中立足于課堂,研究于課堂,服務于教學,教學相長,作實高一教學。
高一的課件 篇5
一、現(xiàn)狀分析:
教學方面
1.教師剛剛接觸新教材,對于三年教材的整體把握還不到位,在教學設計中還不夠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探究精神。
2.課堂上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手段不夠豐富。
3.輔導差生方面的措施不夠靈活。
4.教師所具備的其他學科的知識需要不斷學習,如物理、化學政治學科等。
學生:
1.初高中歷史知識銜接難。現(xiàn)在的高中新教材用的是模塊專題方式來編寫,是建立在學生對初中歷史基礎知識掌握較牢基礎之上的,而歷史由于不是初中學生必考科目,所以學生基礎知識不牢。
2.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由于一些網絡知識的欠缺或資源有限并不是每一節(jié)課都能使學生具備自己動手探究問題的能力。
3.對學科不重視,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
教材:
1.新教材用的`是模塊專題方式來編寫,是建立在學生對初中歷史基礎知識掌握較牢基礎之上的,對于基礎知識較弱的學生來說,掌握較難。
2.教材有些內容偏難,如第二、第三單元的知識,而且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不易理解。
3.教材編排每一課內容含量過大,課上時間過緊。
二、教學目的及任務:
1、要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
2、在掌握基本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及基本方法。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合作學習。
4、通過學習,進一步了解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弘揚和培養(yǎng)民族精神,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進一步具有世界眼光,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
三、具體措施:
1.在課改中充分認識課程標準的重要地位,認真學習課程標準,以課程標準為依托,每一課都要依照課程標準進行備課。
2.教師認真學習,努力改變教育教學觀念
新課改并不只是教材的變化,還需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注重探索在課上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打開思維,體會學習的快樂,同時根據不同的問題設置不同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中解答出問題,從而真正的理解知識。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自主學習的能力,具備終生學習的素質。
要堅持做到每節(jié)課前,都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yè),提出具體的問題,學生自己通過看書預習,解決部分知識性的問題,把不懂的知識找出來,第二天課上教師著重講解學生不懂的知識,并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相應給以肯定,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把對學生的評價放在平時。
4.教師注重積累,使綜合素質提高。
就歷史學科而言,知識編排較難,所以對于教師也在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知識,不僅是史學最新動態(tài),還是涉及其他學科如政治、物理化學等學科知識,我們也不斷的在積累和學習。
5.加強集體的力量,優(yōu)化備課。
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如何制定;本課重點是什么,如何突破;難點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課怎樣設計效果較好,能激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并提高課上效率;課后檢測應怎樣編寫,怎樣做到精講精練,編寫哪些類型的題等。
6.課堂教學中精講精練,落實筆頭,突破重難點,提高上課效率。
7.加強個別輔導,著力培養(yǎng)優(yōu)生,同時抓好差生。
高一的課件 篇6
一、指導思想
研究新教材,了解新的信息,更新觀念,探求新的教學模式,加強教改力度,注重團結協(xié)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質,全力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二、基本情況
本組有教師11人,年齡結構比較合理。承擔高一年級21個班的數學教學工作;其中有一人擔任了學校數學科組長,一人擔任副組長,本年級學生數學基礎較薄弱,加之各班學生人數多,教學與管理均有一定難度。每個教師都面臨要盡快熟悉、掌握新考綱的艱巨任務。
三、工作目標
高一下學期教學任務繁重,我們做到了早計劃、早安排,如何科學地安排教學進度,保證教學的深度與廣度,是每個教者所必須面對的課題。常規(guī)教學注重落實,加強團結協(xié)作,充分發(fā)揮備課組各位成員的特點和作用;爭取學生數學素質不斷提高。教學進度在備課組活動中經過全組老師討論決定并張貼在辦公室內。
四、工作要點:
(一)認真鉆研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雖然我們備課組的教師都不是第一次接觸新教材,但對教材內容還是必須要深入地學習、研究、探討,這樣才有利于我們更好地進行教學,因此對教材的分析和研究成為首要完成的任務。我們在教學中,更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鉆研教材,駕馭教材,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并注意在進行數學事實、數學概念等顯性知識教學的同時,注意隱性的數學課程內容(如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tǒng)計觀念、應用意識、推理能力等)的滲透,使數學教學真正落腳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上。
(二)立足課堂教學,努力體現(xiàn)新理念
課堂始終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學生煥發(fā)活力的地方,所以,一切數學活動都應以學生為主體,努力創(chuàng)設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中領會知識、感悟知識、經歷過程,并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使學生心理有安全感、自由感的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展其問題意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探索意識與創(chuàng)新意識。
在提倡學生合作的同時,也積極提倡教師間的`合作交流,集體備課是其中的一種形式,要積極探索集體備課的有效形式,防止一人備課,其它人照搬的簡單化現(xiàn)象,注意集體備課時合作交流的過程資料的積累(如參與教師的教材分析、結構設計改革的發(fā)言,組內的討論記錄等)。相信在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中,大家的教學能更進一層。
加強課堂教學后的反思、教學后記的撰寫。教學后記的撰寫可以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教學中的得與失、原因分析、改進對策等,而不僅僅是對某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評析,至于教材的分析工作應放在備課之前進行,把它放在教學后記之中是不妥當的。
高一的課件 篇7
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敢于表現(xiàn),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挖掘他們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思維潛能。
2、過程與方法目標:從簡單的的聽流行音樂,哼唱流行歌曲到學會多角度客觀地評價和鑒賞流行音樂。
3、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R&B曲風的特點。
教學重點:
欣賞和哼唱節(jié)奏布魯斯的歌曲,體驗這種曲風的魅力。
教學難點:
能識別出R&B曲風的作品。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第十三單元《經典流行音樂》。流行音樂不僅是藝術,也是娛樂,精神寄托,更是反映百姓生活的寫實記錄,甚至是大眾思想,意識型態(tài)的指標。它的平民化和世俗性吸引著廣大青年積極參與?,F(xiàn)根據當今流行音樂的發(fā)展情況分析,節(jié)奏布魯斯是眾多流行音樂形式中最具有代表性,時尚且易懂的,備受當今樂壇的青睞,因此詳細講解它有一定的意義。
學情分析:
高中生是個接近成人的年齡而又面對巨大學習壓力的`社會群體。他們渴望獨立,追求個性化的精神寄托,因而對流行音樂充滿了熱情。教法:、教唱、引導、對比、分析。學法:欣賞、體驗、哼唱、對比、討論、分析。
創(chuàng)設情境:
1、教師表演唱三種不同唱法的歌曲片段(民族、美聲、流行)。
2、學生分辨作答出每種唱法(其中流行唱法是學生最感興趣的)。
3、引入——走進R&B。
新課教學:
1、通過搶答環(huán)節(jié)和興趣演唱,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課程的熱情。
2、介紹流行音樂四大具有代表性時尚且易懂音樂形式(電子音樂、說唱、節(jié)奏布魯斯、搖滾)。
3、播放國外當紅R&B歌手的MV視頻,感受節(jié)奏布魯斯的魅力并由學生初步分析這種曲風的特點。
4、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補充說明R&B的特點。
5、播放不同版本的
6、介紹周杰倫。
7、學唱歌曲片斷
8、分組比賽,提高學生們的合作精神和組織能力。
知識拓展:
1、根據R&B的音樂特點,讓學生即興創(chuàng)作。
2、資源共享,讓學生回去收集自己喜歡的歌曲與大家一起分享。
課堂小結:
音樂是美的,多種類的,多元化的,今天我們學習了流行音樂,了解了R&B曲風的特點,同時也感受到了這種曲風的魅力,接下來還會有更多不同風格的音樂等著我們去了解,去欣賞,我們一起努力,一起期待吧!
高一的課件 篇8
一、學情分析
本屆學生(新校區(qū)住校部)共18個教學班,為更好地分層次教學落實因材施教,學校根據學生情況分出三個教學層次,各班級學生均在50人左右。本屆高一學生由于入學成績總體偏低,故情況不容樂觀,初中基礎普遍不夠扎實,閱讀能力均令人擔憂,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重視歷史。所以,在完成本學期必修1、2教學即對學生全面強化督促的同時,計劃主要做好初高中基礎銜接、閱讀教學和作文訓練,強化針對性,有的放矢,探索改進講與練的方法并努力提高效益,就成為這一學期教學的重中之重。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要完成必修一、必修二兩個模塊的教學和對應測試評價分析。新編教材以實現(xiàn)不同能力層級目標而劃分單元,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三個維度編排,注重歷史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因此,使用教材時要注意教學單元的整體性、能力性以及讀寫結合的系統(tǒng)性。
大部分老師剛從高三下來,雖然有上屆的經驗,但落實到教學實際,仍然有許多需要適應學情和值得改進的地方。教師一定要加強個人教學探索和集體備課,充分保證教學進度的順利進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先進得當,保證教學效果的良好落實。
三、教學措施
1、加強個人教學探索和集體備課,充分保證教學進度的順利進行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先進得當,保證教學效果的.良好落實。
2、精講“教讀課”,指導“自讀課”,逐步形成個人探究式能力課型和小組合作探究提高課型。
每個單元精講1—2篇“教讀課”,以“課”為例,以知識點或能力點為綱,舉一反三或舉三反一,側重知識體系的初步構建和對應能力的逐級全程培養(yǎng),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改思想,努力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以達“教,為了不教”之目的。
“自讀課”必以學生自學為主,強調自學課型的內在特點和學法指導,不可將“自讀”與“教讀”兩課型作簡單化“一刀切”的辦法處理。
3、加強教學常規(guī)的規(guī)范落實,特別是備課的充分和課堂效果的改進,同時重構與新課改要求相適應的歷史“作業(yè)觀”。
4、引導學生盡快適應新課改要求下的高中歷史學習,“激活”潛伏太久的歷史學習興趣和激情,“復制”以往優(yōu)秀的歷史學習習慣和方法,“創(chuàng)建”與新課改要求相適應的高中歷史學習習慣和方法,時時“刷新”新課改要求下的歷史全面素質培養(yǎng)和提升,順利完成每個模塊的測試評價。
5、教師積極探討與必修一相銜接的知識點梳理,知識版塊的整理,能力專題的層級訓練,具體包括:
6、全年級歷史老師齊心協(xié)力,統(tǒng)一要求督促學生善于利用零碎時間做好歷史學習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配套訓練:
(1)堅持每天練字;
(2)做好每周新聞關注。
高數課件(推薦15篇)
欄目小編帶來了一篇很不錯的關于“高數課件”的文章值得一讀,本網頁內容僅為您提供參考。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備好教案課件,每個老師對于寫教案課件都不陌生。教案是加強師生互動的重要方式。
高數課件(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一方面,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數與函數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習數列也為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極限等內容做好準備。而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列也為今后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學習對比的依據。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a在知識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數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數學建?!钡乃枷敕椒ú⒛苓\用。
b在能力上: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在領會函數與數列關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數的方法遷移來研究數列,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方法遷移能力;通過階梯性練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勇于發(fā)現(xiàn)的求知精神;養(yǎng)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于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為:
①等差數列的概念。
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應用。
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不完全歸納法,對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歸納法推導等差數列的同項公式是這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同時,學生對“數學建?!钡乃枷敕椒ㄝ^為陌生,因此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jié)課的另一個難點。
二、學情教法分析:
對于三中的高一學生,知識經驗已較為豐富,他們的智力發(fā)展已到了形式運演階段,具備了教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引導、啟發(fā)、研究和探討以符合這類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針對高中生這一思維特點和心理特征,本節(jié)課我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激發(fā)學生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學法指導:
在引導分析時,留出學生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去聯(lián)想、探索,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中心各抒己見,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弄清。
四、教學程序
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由(一)復習引入(二)新課探究(三)應用舉例(四)反饋練習(五)歸納小結(六)布置作業(yè),六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構成。
(一)復習引入:
1.從函數觀點看,數列可看作是定義域為__________對應的一列函數值,從而數列的通項公式也就是相應函數的______。(N﹡;解析式)
通過練習1復習上節(jié)內容,為本節(jié)課用函數思想研究數列問題作準備。
2.小明目前會100個單詞,他她打算從今天起不再背單詞了,結果不知不覺地每天忘掉2個單詞,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內他的單詞量逐日依次遞減為:100,98,96,94,92 ......
3. 小芳只會5個單詞,他決定從今天起每天背記10個單詞,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內他的單詞量逐日依次遞增為5,10,15,20,25 ......
通過練習2和3引出兩個具體的等差數列,初步認識等差數列的特征,為后面的概念學習建立基礎,為學習新知識創(chuàng)設問題情站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由學生觀察兩個數列特點,引出等差數列的概念,對問題的總結又培養(yǎng)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能力。
(二) 新課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給出等差數列的概念:
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數,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強調:
① “從第二項起”滿足條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項減前項所得;
③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必須是同一個常數(強調“同一個常數” )。
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由學生將等差數列的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歸納出數學表達式:an+1-an=d (n≥1)同時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組數列,由學生判斷是否為等差數列,是等差數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個數列公差0,第三個數列公差=0
由此強調:公差可以是正數、負數,也可以是0
高數課件(篇2)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結構分析
《圓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數學第二冊(上)第七章第六節(jié).圓作為常見的簡單幾何圖形,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圓的方程屬于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二次曲線的開始,對后續(xù)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圓錐曲線等內容的學習,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本節(jié)內容在整個解析幾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圓的方程是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圓的概念和基本性質后,又掌握了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但由于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較淺,且對坐標法的運用還不夠熟練,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困難.另外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②會由圓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坐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③利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①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②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對待定系數法的運用;
③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3) 情感目標:①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②在體驗數學美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及學情的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難點: ①會根據不同的已知條件求圓的標準方程;
②選擇恰當的坐標系解決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為使學生能達到本節(jié)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進行分析:
好學教育: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jié)課采用“啟發(fā)式”問題教學法,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將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使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上.另外我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實際問題的情境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直觀的引導了學生建模的過程.
2.學法分析 通過推導圓的標準方程,加深對用坐標法求軌跡方程的理解.通過求圓的標準方程,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通過應用圓的標準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數法求的過程. 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七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驅動的,共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
創(chuàng)設情境 啟迪思維 深入探究 獲得新知 應用舉例 鞏固提高
反饋訓練 形成方法 小結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從縱橫兩方面敘述我的教學程序與設計意圖.
首先:縱向敘述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啟迪思維
問題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為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為2.7m,高為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通過對這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把學生的思維由用勾股定理求線段CD的長度轉移為用曲線的方程來解決.一方面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車不能通過的結論的同時學生自己推導出了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從而很自然的進入了本課的主題.用實際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問題來源于實際,應用于實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
通過對問題一的探究,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坐標法研究圓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
問題二 1.根據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的圓的方程?
2.如果圓心在,半徑為時又如何呢?
好學教育: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首先讓學生對問題一進行歸納,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后,引導學生歸納出圓心在原點,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然后再讓學生對圓心不在原點的情況進行探究.我預設了三種方法等待著學生的探究結果,分別是:坐標法、圖形變換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圓的標準方程后,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三個應用平臺,進入第三環(huán)節(jié).
(三)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 內化新知
問題三 1.寫出下列各圓的標準方程:
(1)圓心在原點,半徑為3;
(2)經過點,圓心在點.
2.寫出圓的圓心坐標和半徑.
我設計了兩個小問題,第一題是直接或間接的給出圓心坐標和半徑求圓的標準方程,第二題是給出圓的標準方程求圓心坐標和半徑,這兩題比較簡單,可以安排學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圓心坐標、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系,為后面探究圓的切線問題作準備.
II.靈活應用 提升能力
問題四 1.求以點為圓心,并且和直線相切的圓的方程.
2.求過點,圓心在直線上且與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3.已知圓的方程為,求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什么?
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小題有了剛剛解決問題三的基礎,學生會很快求出半徑,根據圓心坐標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第二個小題有些困難,需要引導學生應用待定系數法確定圓心坐標和半徑再求解,從而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第三個小題解決方法較多,我預設了四種方法再一次為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設了空間.最后我讓學生由第三小題的結論進行歸納、猜想,在論證經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的過程中,又一次模擬了真理發(fā)現(xiàn)的過程,使探究氣氛達到高潮.
III.實際應用 回歸自然
問題五 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的長度(精確到0.01m).
好學教育:
我選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系數法求出圓的三個參數的又一次應用,同時也與引例相呼應,使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建模的習慣和用數學的意識.
(四)反饋訓練——形成方法
問題六 1.求過原點和點,且圓心在直線上的圓的標準方程.
2.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3.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接下來是第四環(huán)節(jié)——反饋訓練.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三個小題作為鞏固性訓練,給學生一塊“用武”之地,讓每一位同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找到自信,增強學習數學的愿望與信心.另外第3題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方程,由于學生剛剛歸納了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因此很容易產生思維的負遷移,另外這道題目有兩解,學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這時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結合初中已有的圓的知識進行判斷,這樣的設計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結反思——拓展引申
1.課堂小結
把圓的標準方程與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加以小結,提煉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數的方法 ①圓心為,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圓心在原點時,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②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
2.分層作業(yè)
(A)鞏固型作業(yè):教材P81-82:(習題7.6)1,2,4.(B)思維拓展型作業(yè):試推導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3.激發(fā)新疑
問題七 1.把圓的標準方程展開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表示什么圖形?
在本課的結尾設計這兩個問題,作為對這節(jié)課內容的鞏固與延伸,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起點與終點都蘊涵著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在知識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另外它為下節(jié)課研究圓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以上是我縱向的教學過程及簡單的設計意圖,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橫向的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橫向闡述教學設計
(一)突出重點 抓住關鍵 突破難點
好學教育:
求圓的標準方程既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布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huán)境,先讓學生熟悉圓心、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系,逐步理解三個參數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數法的解題思路,在突出重點的同時突破了難點.
第二個教學難點就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是學生固有的難題,主要是因為應用問題的題目冗長,學生很難根據問題情境構建數學模型,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為此我首先用一道題目簡潔、貼近生活的實例進行引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我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真正走入問題的情境之中,并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消除畏難情緒,增強了信心.最后再形成應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模式,并嘗試應用該模式分析和解決第二個應用問題——問題五.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了方法,難點自然突破.
(二)學生主體 教師主導 探究主線
本節(jié)課的設計用問題做鏈,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從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到應用都是在問題的指引、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點設計了兩次思維發(fā)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四的第三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學生設立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既體驗了科學研究和真理發(fā)現(xiàn)的復雜與艱辛,又在我的適度引導、側面幫助、不斷肯定下順利完成了探究活動并走向成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高效的完成本節(jié)的學習任務.
(三)培養(yǎng)思維 提升能力 激勵創(chuàng)新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我分別在問題一和問題四中,設計了兩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問題的設計中,我利用一題多解的探究,縱向挖掘知識深度,橫向加強知識間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并且使學生的有效思維量加大,隨時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產生有意注意,使能力與知識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預設,具體的教學過程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向生成性課堂進行轉變.最后我以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發(fā)揮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力爭“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yè)”.
高數課件(篇3)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1 本節(jié)內容在全書及章節(jié)的地位:
《向量》出現(xiàn)在高中數學第一冊(下)第五章第1節(jié)。本節(jié)內容是傳統(tǒng)意義上《平面解析幾何》的基礎部分,因此,在《數學》這門學科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
2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
(1) 從“向量可以用有向線段來表示”所反映出的“數”與“形”之間的轉化,就可以看到《數學》本身的“量化”與“物化”。
(2)從建構手段角度分析,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到“數形結合”思想。
二、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能利用它們解決相關的問題。
2 能力訓練目標:逐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類比能力,會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路和觀點,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3 創(chuàng)新素質目標: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挖掘數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意識和整合能力;《向量》的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重組”意識和“數形結合”能力。
4 個性品質目標: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善于發(fā)現(xiàn),獨立意識以及不斷超越自我的創(chuàng)新品質。
三、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向量概念的引入。
難點:“數”與“形”完美結合。
關鍵:本節(jié)課通過“數形結合”,著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認知和變通能力。
四、 教材處理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建構就是認知結構的組建,其過程一般是先把知識點按照邏輯線索和內在聯(lián)系,串成知識線,再由若干條知識線形成知識面,最后由知識面按照其內容、性質、作用、因果等關系組成綜合的知識體。本課時為何提出“數形結合”呢,應該說,這一處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論的體現(xiàn)。其次,本節(jié)課處理過程力求達到解決如下問題: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發(fā)展?又如何從實際問題抽象成為數學問題,并賦予抽象的數學符號和表達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觀事物之間簡單的和諧關系。
五、 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是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十分復雜的動態(tài)性總體,是教師和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下,進行集體認識的過程。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又互為客體。啟動學生自主性學習,啟發(fā)引導學生實踐數學思維的過程,自得知識,自覓規(guī)律,自悟原理,主動發(fā)展思維和能力。
六、 學習方法
1、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著重掌握元認知過程。
2、使學生把獨立思考與多向交流相結合。
七、 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設置問題,創(chuàng)設情景。
1、提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會遇到大小不等的量,還經常會接觸到一些帶有方向的量,這些量應該如何表示呢?
2、(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教師引導)通過“力的圖示”的回憶,分析大小、方向、作用點三者之間的關系,著重考慮力的作用點對運動的相對性與絕對性的影響。
設計意圖:
1、把教材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驚訝、困惑、感到棘手,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論證的過程。
2、我們知道,學習總是與一定知識背景即情境相聯(lián)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二)提供實際背景材料,形成假說。
1、小船以0.5m/s的速度航行,已知一條河長20xxm,寬150m,問小船需經過多長時間,到達對岸?
2、到達對岸?這句話的實質意義是什么?(學生討論,期望回答:指代不明。)
3、由此實際問題如何抽象為數學問題呢?(學生交流討論,期望回答:要確定某些量,有時除了知道其大小外,還需要了解其方向。)
設計意圖:
1、教師站在稍稍超前于學生智力發(fā)展的邊界上(即思維的最鄰近發(fā)展)通過問題引領,來促成學生“數形結合”思想的形成。
2.通過學生交流討論,把實際問題抽象成為數學問題,并賦予抽象的數學符號和表達方式。
(三)引導探索,尋找解決方案。
1、如何補充上面的題目呢?從已學過知識可知,必須增加“方位”要求。
2.方位的實質是什么呢?即位移的本質是什么?期望回答:大小與方向的統(tǒng)一。
3、零向量、單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線向量等系列化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明確要領。)
設計意圖: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積累了已有探索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相互評價,共同完成了“數形結合”思想上的建構。
2、這一問題設計,試圖讓學生不“唯書”,敢于和善于質疑批判和超越書本和教師,這是創(chuàng)新素質的突出表現(xiàn),讓學生不滿足于現(xiàn)狀,執(zhí)著地追求。
3、盡可能地揭示出認知思想方法的全貌,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經過引導,學生歸納出“數形結合”的思想——“數”與“形”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形”的外表里,蘊含著“數”的本質。
設計意圖:促進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引導學生確實掌握“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五)變式延伸,進行重構。
教師引導:在此我們已經知道,欲解決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可以借助于圖形來解決,這就是向量的理論基礎。
下面繼續(xù)研究,與向量有關的一些概念,引導學生利用模型演示進行觀察。
概念1:長度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
概念2:長度等于一個單位長度的向量,叫做單位向量。
概念3: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或共線)向量。(規(guī)定:零向量與任一向量平行。)
概念4:長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設計意圖:
1.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積累了已有探索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相互評價,共同完成了有向線段與向量兩者關系的建構。
2.這些概念的比較可以讓學生加強對“向量”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數形結合”。
3.讓學生對教學思想方法,及其應情境達到較為純熟的認識,并將這種認識思維地貯存在大腦中,隨時提取和應用。
(六)總結回授調整。
1.知識性內容:
例 設O是正六邊形A B C D E F的中心,分別寫出圖中與向量O A、O B、O C相等的向量。
2.對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創(chuàng)新素質培養(yǎng)的小結:
a.要善于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提煉出相應的數學問題。發(fā)現(xiàn)作為一種意識,可以解釋為“探察問題的意識”;發(fā)現(xiàn)作為一種能力,可以解釋為“找到新東西”的能力,這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基本途徑。
b.問題的解決,采用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體現(xiàn)了數
學思想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c.問題的變式探究的過程,是一個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過程中一種多維整合過程。重組知識的過程,是一種多維整合的過程,是一個高層次的知識綜合過程,是對教材知識在更高水平上的概括和總結,有利于形成一個自我再生力強的開放的動態(tài)的知識系統(tǒng),從而使得思維具有整體功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
2.設計意圖:
1、知識性內容的總結,可以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轉化為學生的素質。
2、運用數學方法創(chuàng)新素質的小結,能讓學生更系統(tǒng),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這是每堂課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七)布置作業(yè)。
反饋“數形結合”的探究過程,整理知識體系,并完成習題5.1的內容。
高數課件(篇4)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jié)課是高中數學(北師大版必修5)第一章第3節(jié)第二課時,是“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與“等比數列”內容的延續(xù),與函數等知識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也為以后學數列的求和,數學歸納法等做好鋪墊。而且公式推導過程中所滲透的類比、化歸、分類討論、整體變換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學生今后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數學素養(yǎng),如在“分期付款”等實際問題中也經常涉及到。本節(jié)以數學文化背境引入課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探索精神,是提高數學文化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的良好載體。
2.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很容易把本節(jié)內容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從公式的形成、特點等方面進行類比,這是積極因素,應因勢利導。不利因素是,本節(jié)公式的推導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有著本質的不同,這對學生的思維是一個突破,另外,對于q=1這一特殊情況,學生往往容易忽視,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錯。教學對象是高二理科班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齡的原因,思維盡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深刻,因此片面、不完全。
二.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及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心理特點,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推導方法;掌握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并能運用公式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感悟并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感受公式探求過程所蘊涵的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滲透方程思想、分類討論思想及轉化思想,優(yōu)化思維品質,初步提高學生的建模意識和探究、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通過經歷對公式的探索過程,對學生進行思維嚴謹性的訓練,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磨練思維品質,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數學的奇異美、結構的對稱美、形式的簡潔美和數學的嚴謹美。
三.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等比數列前“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項和公式的推導及其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公式的推導思想方法及公式應用中q與1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
啟發(fā)引導,探索發(fā)現(xiàn),類比。
五.教學過程
(一)借助數學文化背境提出問題
在古印度,有個名叫西薩的人,發(fā)明了國際象棋,當時的印度國王大為贊賞,對他說:我可以滿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薩說:請給我棋盤的64個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麥,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兩倍,直至第64格。國王令宮廷數學家計算,結果出來后,國王大吃一驚。為什么呢?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數學文化背境目的是在引入課題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故事內容也緊扣本節(jié)課的主題與重點。
問題1:同學們,你們知道西薩要的是多少粒小麥嗎?
引導學生寫出麥??倲怠暗缺葦盗械那皀項和”
(二)師生互動,探究問題
問題2:“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
有些學生會說用計算器來求(老師當然肯定這種做法,但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比較難求。)
問題3:同學們,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和式有什么特征?
(學生會發(fā)現(xiàn),后一項都是前一項的2倍)
問題4:如果我們把(1)式每一項都乘以2,就變成了它的后一項,那么我們若在此等式兩邊同以2,得到(2)式: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
比較(1)(2)兩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經過比較發(fā)現(xiàn):(1)、(2)兩式有許多相同的項)
問題5:將兩式相減,相同的項就消去了,得到什么呢?。(學生會發(fā)現(xiàn):“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
【設計意圖】:這五個問題層層深入,剖析了錯位相減法中減的妙用,使學生容易接受為什么要錯位相減,經過繁難的計算之后,突然發(fā)現(xiàn)上述解法,也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方法的神奇。
問題6:老師指出這就是錯位相減法,并要求學生縱觀全過程,反思為什么(1)式兩邊要同乘以2呢?
【設計意圖】:經過繁難的計算之苦后,突然發(fā)現(xiàn)上述解法,讓學生對錯位相減法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也為探究等比數列求和公式的推導做好鋪墊。
(三)類比聯(lián)想,構建新知
這時我再順勢引導學生將結論一般化。
問題7:如何求等比數列“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的前“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項和“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
即:“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
(學生相互合作,討論交流,老師巡視課堂,并請學生上臺板演。)
注:學生已有上面問題的處理經驗,肯定有不少學生會想到“錯位相減法”,教師可放手讓學生探究。
將“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兩邊同時乘以公比“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后會得到“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兩個等式相減后,哪些項被消去,還剩下哪些項,剩下項的符號有沒有改變?這些都是用錯位相減法求等比數列前“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項和的關鍵所在,讓學生先思考,再討論,最后師在突出強調,加深印象。
兩式作差得到“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時,肯定會有學生直接得到“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不忙揭露錯誤,后面再反饋這個易錯點,從而掌握公式的本質。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讓學生自己探究公式,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問題8:由“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得“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對不對呢?這里的“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能不能等于1呀?等比數列中的公比能不能為1?那么“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時是什么數列?此時“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你能歸納出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嗎?(這里引導學生對“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進行分類討論,得出公式,同時為后面的例題教學打下基礎。)
再次追問:結合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如何把“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用“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表示出來?(引導學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公式: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
注:公式的理解
知三求二:nqa1anSn;
n的含義:項數(通項公式是qn-1);
q的含義:公比(注意q=1,分類討論);
錯位相減法:乘公比(作用是構造許多相同項)后錯開一項后再減。
【設計意圖】:通過反問學生歸納,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完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使學生由簡單地模仿和接受,變?yōu)閷χR的主動認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分析、類比和綜合的能力。這一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盡管僅僅幾句話,然而卻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四)討論交流,延伸拓展
問題9:探究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還有其它方法嗎?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學生討論交流,老師指導。依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方法)
(1)錯位相減法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2)提出公比q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3)累加法
【設計意圖】:以疑導思,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營造一個讓學生主動觀察、思考、討論的氛圍、這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是研究性學習和課外拓展的極佳資源,它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有促進作用、
(五)應用公式,深化理解
例1:在等比數列{an}中,
(1)已知a1=3,q=2,n=6,求Sn;
(2)已知a1=8,q=1/2,an=1/2,求Sn;
(3)已知a1=-1、5,a4=96,求q與S4;
(4)已知a1=2,S3=26,求q與a3。
【設計意圖】:初步應用公式,理解等比數列的基本量也可“知三求二”,體會方程思想。
例2:等比數列{an}中,已知a3=3/2,S3=9/2,求a1與q。
【設計意圖】:注意公式中的分類討論思想。
例3:求數列{n+}的前n項和。
【設計意圖】:將未知問題轉化為已知問題,進一步體會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應用。
練習1:求等比數列“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前8項和;
練習2:a3=,S9=,求a1和q;
練習3:求數列{n+an}的前n項和。
(先由學生獨立求解,然后抽學生板演,教師巡視、指導,講評學生完成情況,尋找學生中的閃光點,給予適時的表揚。)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深化認識,增加思維的梯度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模式識別能力,滲透轉化思想.
(六)總結歸納,加深理解
問題10: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學到了哪些知識和方法?
【設計意圖】:以問題的形式出現(xiàn),引導學生回顧公式、推導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回答,然后老師再從知識點及數學思想方法等方面總結。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歸納概括能力。
(學生小結歸納,不足之處老師補充說明。)
1.公式:等比數列前n項和
當q≠1時,Sn==
當q=1時,Sn=na1
2.方法:錯位相減法(乘以公比)
3.思想:分類討論(公式選擇)
(七)故事結束,首尾呼應
最后我們回到故事中的問題,可以計算出國王獎賞的小麥約為1、84×1019粒,大約7000億噸,用這么多小麥能從地球到太陽鋪設一條寬10米、厚8米的大道,大約是全世界一年糧食產量的459倍,顯然國王兌現(xiàn)不了他的承諾了。
【設計意圖】:把引入課題時的懸念給予釋疑,有助于學生克服疲倦、繼續(xù)積極思維。
(八)課后作業(yè),分層練習
(1)閱讀本節(jié)內容,預習下一節(jié)內容;
(2)書面作業(yè):習題P308、10;
(3)拓展作業(yè):求和:“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
【設計意圖】:出選作題的目的是注意分層教學和因材施教,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思考的空間。
高數課件(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課主要內容是兩種循環(huán)語句。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了算法的三種基本結構的框圖,學習了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和條件語句,這些都是學習本節(jié)內容的知識基礎。
本節(jié)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把框圖轉化為語言,將循環(huán)結構在計算機上實現(xiàn),另一方面為學習較復雜的流程圖打下基礎。本節(jié)課對學生算法語言能力、有條理的思考與清晰地表達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綜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for語句與while語句的結構與含義,并會應用
難點:應用兩種循環(huán)語句將具體問題程序化,搞清for循環(huán)和while循環(huán)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掌握三種不同的循環(huán)語句的形式、執(zhí)行過程和比較對循環(huán)語句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和自學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在學習過程及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盡可能的用基本算法語句描述算法、體會算法思想的作用及應用,增進對算法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情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采用啟發(fā)式,并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這有利于學生掌握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學習方法,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2.教學手段:通過各種教學媒體(計算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復習引入
復習循環(huán)結構,目的是承上啟下,以舊引新,一方面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另一方面為引入循環(huán)語句作鋪墊。
操作方法:師生共同在黑板上畫出框圖,并對重點適當強調。
例1.設計一個計算
的算法并寫出相應的框圖。
直到型當型
復習的時候通過提問的方式強調重點,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差異。
2.探索新知
通過上面的兩種循環(huán)結構程序框圖,引出今天所要學習的兩種循環(huán)語句,他們分別對應于程序框圖中的兩種循環(huán)結構,一般程序設計語言中也有當型(wHILE型)和直到型(UNTIL型)兩種語句結構。即wHILE語句和UNTIL語句。
下面就向學生們介紹這兩種語句的一般格式,并在相應位置作出對應的程序框圖。之后提問:通過對照,大家覺得wHILE型語句與UNTIL型語句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呢?(學生獨立思考,交流討論、教師予以提示,點撥指導。由特殊到一般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歸納、概括能力)
3.例題精析
例2把例1的直到型循環(huán)框圖轉化為程序。
教師將直到型語句寫在直到型結構旁邊,并連線,告訴學生,這就是直到型循環(huán)語句。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意識到程序和框圖是一一對應的,寫程序只需把框圖翻譯成相應的語句即可。并且對循環(huán)語句有了一個大體的印象。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比能力
例3.求平方值小于1000的最大整數
.(wHILE型)語句的理解
4.課堂小結
⑴循環(huán)語句的兩種不同形式:wHILE語句和UNTIL語句(另補充了for語句),掌握它們的一般格式。
⑵在用wHILE語句和UNTIL語句編寫程序解決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它們的格式及條件的表述方法。
⑶循環(huán)語句主要用來實現(xiàn)算法中的循環(huán)結構,在處理一些需要反復執(zhí)行的運算任務。如累加求和,累乘求積等問題中常用到。
(通過師生合作總結,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結構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抓住本節(jié)的重點。)
5.布置作業(yè)
必做:設計一個計算
的算法,畫出程序框圖,寫出相應程序。
選做:設計一個計算
的算法,畫出程序框圖,寫出相應程序。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yè)的布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并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對作業(yè)實施分層設置,分必做和選做,利于拓展學生的自主發(fā)展的空間。
6.板書設計
總結:
高數課件(篇6)
我擔任高職單招輔導班的數學科教學,可以說每節(jié)課都是復習課。今天,我說的是復習課這種課型。內容是《函數》這一章中的“反函數”這一節(jié)。
一、教材分析:
反函數這一節(jié)在《函數》這章中是一個難點,篇幅不多(課時少),在高考考綱中的要求也比較簡單。但我個人這樣認為,復習課應盡量把與本節(jié)內容相關的新舊知識系統(tǒng)地串在一起,所以在備課時要找一條能把知識點連在一起的線索。這線索就是函數的三要素:
(一)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掌握反函數的概念并能求出簡單函數的反函數(考綱要求)。
②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具有的性質,以及這些性質在解題中的運用。
③通過知識的系統(tǒng)性,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二)重點、難點:
①重點:使學生能求出簡單函數的反函數。
②難點:反函數概念的理解。
二、教學方法:
整節(jié)課采用傳統(tǒng)的講解法。
首先要認識反函數應先有函數的概念這知識,用例子來說明反函數的求法以及讓學生來完成一題沒有反函數的函數,從而得出一個不滿足函數定義的關系式,通過分析來得到一個函數具有反函數的條件。這里是用“欲擒故縱”的手法,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也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三、學生學習方法:
學生認識了反函數的求法(步驟),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出三個結論,并運用這些結論來解題。希望能達到提高學生性質的解題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目標。
四、教學過程:
(一)溫故:函數的概念、三要素
(二)新課:例1:求y=2x+1的反函數
解:
即(x∈R)
注意步驟,新關系式滿足從R到R是一個函數關系式。
互這反函數的特點:
①運算互逆;②順序倒置
例2:y=x2(x∈R)用y的代數表示x
得x=這x不是y的函數,不滿足函數定義
若對,y=x2的定義域改為x≥0
可得x=,即y=(x≥0)
當逆對應滿足函數定義,原函數才存在反函數。
得到結論①互為反函數的定義域、值域交換
即
分別在同一坐標上畫出以上互為反函數的圖象
得到結論②圖象關于y=x對稱
③單調性一致
(三)練習
1、求的反函數,并求出反函數的值域。
2、函數的圖象關于對稱,求a的值。
講評:略。
(四)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
高數課件(篇7)
重點難點教學:
1.正確理解映射的概念;
2.函數相等的兩個條件;
3.求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
一.教學過程:
1.使學生熟練掌握函數的概念和映射的定義;
2.使學生能夠根據已知條件求出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
3.使學生掌握函數的三種表示方法。
二.教學內容:
1.函數的定義
設A、B是兩個非空的數集,如果按照某種確定的對應關系f,使對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數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數()fx和它對應,那么稱:fAB?為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函數(function),記作:
(),yf_A
其中,x叫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A叫作定義域(domain),與x的值對應的y值叫函數值,函數值的集合{()|}f_A?叫值域(range)。顯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
①“y=f(x)”是函數符號,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數符號“y=f(x)”中的f(x)表示與x對應的函數值,一個數,而不是f乘x.
2.構成函數的三要素定義域、對應關系和值域。
3、映射的定義
設A、B是兩個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個確定的對應關系f,使對于集合A中的任意
一個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元素y與之對應,那么就稱對應f:A→B為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映射。
4.區(qū)間及寫法:
設a、b是兩個實數,且a
(1)滿足不等式axb??的實數x的集合叫做閉區(qū)間,表示為[a,b];
(2)滿足不等式axb??的實數x的集合叫做開區(qū)間,表示為(a,b);
5.函數的三種表示方法:
①解析法
②列表法
③圖像法
高數課件(篇8)
考試要求 重難點擊 命題展望
1.理解復數的基本概念、復數相等的充要條件.
2.了解復數的代數表示法及其幾何意義.
3.會進行復數代數形式的四則運算.了解復數的代數形式的加、減運算及其運算的幾何意義.
4.了解從自然數系到復數系的關系及擴充的基本思想,體會理性思維在數系擴充中的作用. 本章重點:1.復數的有關概念;2.復數代數形式的四則運算.
本章難點:運用復數的有關概念解題. 近幾年高考對復數的考查無論是試題的難度,還是試題在試卷中所占 比例都是呈下降趨勢,常以選擇題、填空題形式出現(xiàn),多為容易題.在復習過程中,應將復數的概念及運算放在首位.
知識網絡
15.1 復數的概念及其運算
典例精析
題型一 復數的概念
【例1】 (1)如果復數(m2+i)(1+mi)是實數,則實數m= ;
(2)在復平面內,復數1+ii對應的點位于第 象限;
(3)復數z=3i+1的共軛復數為z= .
【解 析】 (1)(m2+i)(1+mi)=m2-m+(1+m3)i是實數1+m3=0m=-1.
(2)因為1+ii=i(1+i)i2=1-i,所以在復平面內對 應的點為(1,-1),位于第四象限.
(3)因為z=1+3i,所以z=1-3i.
【點撥】 運算此類 題目需注意復數的代數形式z=a+bi(a,bR),并注意復數分為實數、虛數、純虛數,復數的幾何意義,共軛復數等概念.
【變式訓練1】(1)如果z=1-ai1+ai為純虛數,則實數a等于()
A.0 B.-1 C.1 D.-1或1
(2)在復平面內,復數z=1-ii(i是虛數單位)對應的點位于()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解析】(1)設z=xi,x0,則
xi=1-ai1+ai1+ax-(a+x)i=0 或 故選D.
(2)z=1-ii=(1-i)(-i)=-1-i,該復數對應的點位于第三象限.故選C.
題型二 復數的相等
【例2】(1)已知復數z0=3+2i,復數z滿足zz0=3z+z0,則復數z= ;
(2)已知m1+i=1-ni, 其中m,n是實數,i是虛數單位,則m+ni= ;
(3)已知關于x的方程x2+(k+2i)x+2+ki=0有實根,則這個實根為 ,實數k的值為.
【解析】(1)設z=x+yi(x,yR),又z0=3+2i,
代入zz0=3z+z0得(x+yi)(3+2i)=3(x+yi)+3+2i,
整理得 (2y+3)+(2-2x)i=0,
則由復數相等的條件得
解得 所以z=1- .
(2)由已知得m=(1-ni)(1+i)=(1+n)+(1-n)i.
則由復數相等的條件得
所以m+ni=2+i.
(3)設x=x0是方程的實根, 代入方程并整理得
由復數相等的充要條件得
解得 或
所以方程的實根為x=2或x= -2,
相應的k值為k=-22或k=22.
【點撥】復數相等須先化為z=a+bi(a,bR)的形式,再由相等 得實部與實部相等、虛部與虛部相等.
【變式訓練2】(1)設i是虛數單位,若1+2i1+i=a+bi(a,bR),則a+b的值是()
A.-12 B.-2 C.2 D.12
(2)若(a-2i)i=b+i,其中a,bR,i為虛數單位,則a+b=.
【解析】(1)C.1+2i1+i=(1+2i)(1-i)(1+i)(1-i)= 3+i2,于是a+b=32+12=2.
(2)3.2+ai=b+ia=1,b= 2.
題 型三 復數的運算
【例3】 (1)若復數z=-12+32i, 則1+z+z2+z3++z2 008= ;
(2)設復數z滿足z+|z|=2+i,那么z= .
【解析】 (1)由已知得z2=-12-32i,z3=1,z4=-12+32i =z.
所以zn具有周期性,在一個周期內的和為0,且周期為3.
所以1+z+z2+z3++z2 008
=1+z+(z2+z3+z4)++(z2 006+z2 007+z2 008)
=1+z=12+32i.
(2)設z=x+yi(x,yR),則x+yi+x2+y2=2+i,
所以 解得 所以z= +i.
【點撥】 解(1)時要注意x3=1(x-1)(x2+x+1)=0的三個根為1,,-,
其中=-12+32i,-=-12-32i, 則
1++2=0, 1+-+-2=0 ,3=1,-3=1,-=1,2=-,-2=.
解(2)時要注意|z|R,所以須令z=x +yi.
【變式訓練3】(1)復數11+i+i2等于()
A.1+i2 B.1-i2 C.-12 D.12
(2)(20xx江西鷹潭)已知復數z=23-i1+23i+(21-i)2 010,則復數z等于()
A.0 B.2 C.-2i D.2i
【解析】(1 )D.計算容易有11+i+i2=12.
(2)A.
總結提高
復數的代數運算是重點,是每年必考內容之一,復數代數形式的運算:①加減法按合并同類項法則進行;②乘法展開、除法須分母實數化.因此,一些復數問題只需設z=a+bi(a,bR)代入原式后,就 可以將復數問題化歸為實數問題來解決.
高數課件(篇9)
一、傳統(tǒng)教學和高效教學
最初的時候,是按照傳統(tǒng)教學的方式進行備課的。課堂上教師進行知識點的講解與演示,學生聽講,做簡單的筆記。整節(jié)課按照引例→定義→分析定義→解題→畫出圖象→挖掘性質→總結性質→習題練習→課堂小結的流程進行。因為是傳統(tǒng)教學,所以在第一次試講中,課堂容量很大,課程進度較快,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幾乎沒有,導致學生對于直接給出的結論只能生搬硬套,對于老師給出的.演示并不能完全吸收。因為沒有后續(xù)作業(yè)的處理,所以在知識反饋上沒有確切的結論。
而從第二次試講開始,就開始啟用了導學案制。在這里選擇導學案制教學出于這樣幾點考慮:1.自新課標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一直提倡使用導學案制來打造高效課堂。這是現(xiàn)行教育變革的大勢所趨,作為新教師理應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并將其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不僅提高自己身的能力和水平,同時也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習品質。2.之前去沈陽20中學習時就聽到有學校用導學案制的方法授課,重能力輕知識,將教師的身份定位為牧民,即其主要任務是將學生帶到知識的草場,讓其自主學習,以此取代以往的填鴨式教學。而且有過聽課的基礎,導學案制授課對我而言也并非絕對陌生。3.希望能夠通過匯報課接觸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也想在匯報課的準備中給自己一個挑戰(zhàn),最終選擇了對于我而言并不十分得心應手的導學案教學,都是希望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多的學習和鍛煉。
二、導學案的設計與調整
既然選擇了采用導學案制教學,就必然涉及到一個全新的問題,如何設計導學案。對此,我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了解了導學案的本質其實是引領學生學習,它的出現(xiàn)更加突出了“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新型教育理念。既然是以學生為主體,而且導學案所面對的是所有的同學,那么導學案的設計就必須要切合學生自身的思維特點和能力水平。
在設計導學案的過程中,我先確定了導學案的整體規(guī)劃,主要希望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探究兩個點,一個是指數函數的概念,另一個是指數函數的基本性質。其中,第二個探究點相對來講比較容易,學生通過畫圖可以輕松的看出指數函數的簡單性質,而第一個探究點就略顯困難。難點在于,首先學生并不能夠通過生活實例順利的抽象出函數模型,其次以學生先用的知識遷移能力并不能看出指數式和指數函數式之間的聯(lián)系,最后,對于用形式定義函數的模式,學生還感覺有些陌生,并不能夠看出這個形式的內在限定含義。
所以,經過每一次的試講和修改,最終將導學案的命題修改為:
1、有哪些與我們生活有關的實例應用到指數冪的運算?
2、如果兩個變量滿足關系:(其中為常數)是否能夠構成函數?若構成函數,指出該函數的定義域。
3、指數函數的定義是:
以遞進式的方式提問,不僅可以引領學生在學習時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理解知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
三、例題和練習題的選擇
在導學案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例題和習題,對于從未出過題目的我,必然也有一定的難度。
在選題之初,我先是研究了書上的例題,然后又研究了幾本練習冊上的練習題,同時也查閱了一些其他老師的課件和教案,參考了一下前輩老師的選題。我發(fā)現(xiàn),課堂練習的選題不光要和已學知識點具有相當高的契合度,同時也要兼顧到不同的類型和出題方向,還要考慮難易程度是否遵循了階梯型排序。這些問題是以前在學校讀書的我從來沒有想過的。
針對以上幾點,在函數概念處,一道指數函數概念辨析,其目的是讓學生深切領會指數函數的解析式所必須具有的結構特點,第二道是給出解析式,已知是指數函數求解參數,其目的在于將指數函數式的結構特點理解透徹,從會分辨到會應用的一個提升。
而在指數函數性質一塊,主要涉及的就是比較大小的一類問題。這類問題有幾個不同的類型,分別是底數相同指數不同、底數不同指數相同、底數指數均不同。通過三類問題讓學生總結三類不同的問題應該有怎樣不同的解題策略,這也是例題選擇上要突出的一個重點和難點。
四、課件與動態(tài)演示的制作
在課件制作上我力求簡潔且突出重點。本節(jié)課涉及到的課件有兩個,一個是隨課堂推進而時時改變的幻燈片,一個是底數對于指數函數圖像影響的動態(tài)變化圖。
在幻燈片的制作過程中,不光要考慮自身對于課堂進度的推進程度,同時也要考慮在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狀況。比如在引例中,不光要準備自己即將要講的例子,同時還要考慮學生可能會例舉什么樣的例子,可以在學生給出不同的例子時,在幻燈片上打出相應的事例。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之時要對課程的進行過程有一個預設的判斷,并對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情形都進行充分的準備。
其次,在利用超級畫板制作底數大小對于指數函數圖像影響的動態(tài)圖例時,要清楚的標出底數是變量,讓同學可以清晰的看見底數不同時,如何影響指數函數的圖像。
五、教學詳案的寫作與改進
之所以要寫教學詳案,主要是想糾正自己在上課的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不是十分合乎規(guī)范的語言,或是不嚴謹的語言表述。通過之前的幾次試講,發(fā)現(xiàn)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比較隨意。
所以,在被提出了要注意課堂語言表述的要求后,我將課堂上要說的話結合教學設計寫成了教學詳案,并對詳案進行字斟句酌的修改和訂正,力求每句話都表意正確且簡單易懂,符合數學思維,嚴謹而沒有紕漏。
在寫作和修改詳案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類語言。它不是嚴謹的數學語言表述,但是老師說出來,學生卻可以理解老師要說的是什么。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就必須要盡力避免這類語言的出現(xiàn)。因為不規(guī)范的語言的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以不規(guī)范的語言教學,就無法要求學生做正確規(guī)范的表述,這種表述落實到題目上,就無法成為合乎數學要求的文字表述。用規(guī)范的語言表述,不管是對老師還是對學生都是一個必須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
六、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前期的準備過程中做了很多改動和改進,但是在實際匯報課程中依然出現(xiàn)了不足。
首先,在匯報課開始的時候,要求學生從生活實例中提取數學模型,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難。這一現(xiàn)象的存在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的抽象能力有限,而教師一味的要求學生達到抽象的結果,所以在學生的理解上出現(xiàn)了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所以這就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哪怕是課前的引例,也要有相應的鋪墊和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分析,然后再進入正題。這不僅便于學生對于知識內容本身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很好的理解引例之所以為引例的意義,讓學生自然的消化知識點,在原有知識的“生長點”上自然的尋找新的知識,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其次,在教學內容的推進上并不十分順利,這一問題主要反映在指數函數的定義的理解上。學生在見到以“形”定義的函數時,并不能一針見血的發(fā)現(xiàn)這個“形式”給予了函數本身什么樣的限制條件。對分析定義的能力有所欠缺。這就反映出了我在平時教學中,更經常的將對于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分析直接拋給學生,沒有良好的鍛煉學生的分析,總結和概括的能力。這也是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改進的地方,不能僅僅的教給學生知識,更要讓學生掌握如何學習,理解,內化知識,并能夠自我的去探求知識的真相。
最后,在小組活動中也存在著冷場,學生討論不積極,展示活動不主動的現(xiàn)象。這主要在于我對于課堂氣氛的調動顯得十分稚嫩,力不從心,沒有找到良好的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知識點和提高課堂氛圍的方法。在匯報課中有著明顯的體現(xiàn),這也是在今后的平時教學中所要改正的地方。
高數課件(篇10)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數學是一門培養(yǎng)人的思維,發(fā)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下,要充分揭示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因此本節(jié)課我以建構主義的“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嘗試解決問題——驗證解決方法”為主,主要采用觀察、啟發(fā)、類比、引導、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手段上,則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抽象問題形象化,使教學目標體現(xiàn)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A版)數學必修四,第一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其主要內容是三角函數誘導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節(jié)是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過學生在已經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和誘導公式(一)的基礎上,利用對稱思想發(fā)現(xiàn)任意角 與 、 、 終邊的對稱關系,發(fā)現(xiàn)他們與單位圓的交點坐標之間關系,進而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三角函數值的關系,即發(fā)現(xiàn)、掌握、應用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時教材滲透了轉化與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為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了要求.為此本節(jié)內容在三角函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的授課對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體同學,本班學生水平處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學生具有善于動手的良好學習習慣,所以采用發(fā)現(xiàn)的教學方法應該能輕松的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
四、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誘導公式的發(fā)現(xiàn)過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誘導公式;
(2).能力訓練目標:能正確運用誘導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進行簡單的三角函數求值與化簡;
(3).創(chuàng)新素質目標:通過對公式的推導和運用,提高三角恒等變形的能力和滲透化歸、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個性品質目標:通過誘導公式的學習和應用,感受事物之間的普通聯(lián)系規(guī)律,運用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誘導公式.
2.教學難點
正確運用誘導公式,求三角函數值,化簡三角函數式.
六、教法學法以及預期效果分析
高中數學優(yōu)秀教案高中數學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魚”, 作為一名老師,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方法, 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的,要求我們每一位教者苦心鉆研、認真探究.下面我從教法、學法、預期效果等三個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而不僅僅是數學活動的結果,數學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數學知識,更主要作用是為了訓練人的思維技能,提高人的思維品質.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以學生為主題,以發(fā)現(xiàn)為主線,盡力滲透類比、化歸、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采用提出問題、啟發(fā)引導、共同探究、綜合應用等教學模式,還給學生“時間”、“空間”, 由易到難,由特殊到一般,盡力營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體味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2.學法
“現(xiàn)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很多課堂教學常常以高起點、大容量、快推進的做法,以便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點,卻忽略了學生接受知識需要時間消化,進而泯滅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如何能讓學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識,提高學習熱情是教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引導學生的學法為思考問題、共同探討、解決問題 簡單應用、重現(xiàn)探索過程、練習鞏固。讓學生參與探索的全部過程,讓學生在獲取新知識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的自主學習.
3.預期效果
本節(jié)課預期讓學生能正確理解誘導公式的發(fā)現(xiàn)、證明過程,掌握誘導公式,并能熟練應用誘導公式了解一些簡單的化簡問題.
七、教學流程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景
1.復習銳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數值;
2.復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
3.問題: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嗎?引如新課.
設計意圖
高中數學優(yōu)秀教案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自信的鼓勵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簡單易做的題加強了每個學生學習的熱情,具體數據問題的出現(xiàn),讓學生既有好像會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發(fā)掘潛力期待尋找機會證明我能行,從而思考解決的辦法.
(二)新知探究
1. 讓學生發(fā)現(xiàn)300角的終邊與2100角的終邊之間有什么關系;
2.讓學生發(fā)現(xiàn)300角的終邊和2100角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的坐標有什么關系;
3.Sin2100與sin300之間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
由特殊問題的引入,使學生容易了解,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平淡過度,為同學們探究發(fā)現(xiàn)任意角 與 的三角函數值的關系做好鋪墊.
(三)問題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發(fā)現(xiàn)任意角 的終邊與 的終邊關于原點對稱;
2.探究發(fā)現(xiàn)任意角 的終邊和 角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坐標關于原點對稱;
3.探究發(fā)現(xiàn)任意角 與 的三角函數值的關系.
設計意圖
首先應用單位圓,并以對稱為載體,用聯(lián)系的觀點,把單位圓的性質與三角函數聯(lián)系起來,數形結合,問題的設計提問從特殊到一般,從線對稱到點對稱到三角函數值之間的關系,逐步上升,一氣呵成誘導公式二.同時也為學生將要自主發(fā)現(xiàn)、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練習設計為了熟悉公式一,讓學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悅,進而敢于挑戰(zhàn),敢于前進
(四)練習
利用誘導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數值.
(1). ;(2). ;(3). .
喜悅之后讓我們重新啟航,接受新的挑戰(zhàn),引入新的問題.
(五)問題變形
由sin3000= -sin600 出發(fā),用三角的定義引導學生求出 sin(-3000),Sin150 0值,讓學生聯(lián)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 學生自主探究
高數課件(篇11)
高中一年級的新同學們,當你們踏進高中校門,漫步在優(yōu)美的校園時,看見老師嚴謹而熱心的教學和師兄、師姐深切的關懷時,我想你們會暗暗決心:爭取學好高中階段的各門學科。在新的高考制度"3+綜合"普遍吹散全國大地之時,代表人們基本素質的"3"科中,數學是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反應敏捷能力和聰明程度的學科。數學直接影響著國民的基本素質和生活質量,良好的數學修養(yǎng)將為人的一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高中階段則應可能充分反映學習者對數學的不同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學習適合他們自己的數學。
一、高中數學課的設置
高中數學內容豐富,知識面廣泛,高一年級上學期學習第一冊(上):第一章集合與簡易邏輯;第二章函數;第三章數列。高一年級下學期學習第一冊(下):第四章三角函數;第五章平面向量。高二年級上學期學習第二冊(上):第六章不等式;第七章直線和圓的方程;第八章圓錐曲線方程。高二年級下學期學習第二冊(下):第九章直線、平面、簡單幾何體;第十章排列、組合和概率。高二結束將有數學"會考"。高三年級文科生學習第三冊(選修1):第一章統(tǒng)計;第二章極限與導數。高三年級理科生學習第三冊(選修2):第一章概率與統(tǒng)計;第二章極限;第三章導數;第四章復數。高三還將進行全面復習,并有重要的"高考"。
二、初中數學與高中數學的差異。
1、知識差異。初中數學知識少、淺、難度容易、知識面笮。高中數學知識廣泛,將對初中的數學知識推廣和引伸,也是對初中數學知識的完善。如:初中學習的角的概念只是"0-1800"范圍內的,但實際當中也有7200和"-300"等角,為此,高中將把角的概念推廣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負在內的所有大小角。又如:高中要學習《立體幾何》(第九章直線、平面、簡單幾何體),將在三維空間中求角和距離等。
還將學習"排列組合"知識,以便解決排隊方法種數等問題。如:①三個人排成一行,有幾種排隊方法,(=6種);②四人進行乒乓球雙打比賽,有幾種比賽場次?(答:=3種)高中將學習統(tǒng)計這些排列的數學方法。初中中對一個負數開平方無意義,但在高中規(guī)定了i2=--1,就使-1的平方根為±i.即可把數的概念進行推廣,使數的概念擴大到復數范圍等。這些知識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將逐漸學習到。
2、學習方法的差異。
(1)初中課堂教學量小、知識簡單,通過教師課堂教慢的速度,爭取讓全面同學理解知識點和解題方法,課后老師布置作業(yè),然后通過大量的課堂內、外練習、課外指導達到對知識的反反復復理解,直到學生掌握。而高中數學的學習隨著課程開設多(有九們課學生同時學習),每天至少上六節(jié)課,自習時間三節(jié)課,這樣各科學習時間將大大減少,而教師布置課外題量相對初中減少,這樣集中數學學習的時間相對比初中少,數學教師將相初中那樣監(jiān)督每個學生的作業(yè)和課外練習,就能達到相初中那樣把知識讓每個學生掌握后再進行新課。
(2)模仿與創(chuàng)新的區(qū)別。
初中學生模仿做題,他們模仿老師思維推理教多,而高中模仿做題、思維學生有,但隨著知識的難度大和知識面廣泛,學生不能全部模仿,即就是學生全部模仿訓練做題,也不能開拓學生自我思維能力,學生的數學成績也只能是一般程度?,F(xiàn)在高考數學考察,旨在考察學生能力,避免學生高分低能,避免定勢思維,提倡創(chuàng)新思維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初中學生大量地模仿使學生帶來了不利的思維定勢,對高中學生帶來了保守的、僵化的思想,封閉了學生的豐富反對創(chuàng)造精神。如學生在解決:比較a與2a的大小時要不就錯、要不就答不全面。大多數學生不會分類討論。
3、學生自學能力的差異
初中學生自學那能力低,大凡考試中所用的解題方法和數學思想,在初中教師基本上已反復訓練,老師把學生要學生自己高度深刻理解的問題,都集中表現(xiàn)在他的耐心的講解和大量的訓練中,而且學生的聽課只需要熟記結論就可以做題(不全是),學生不需自學。但高中的知識面廣,知識要全部要教師訓練完高考中的習題類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過較少的、較典型的一兩道例題講解去融會貫通這一類型習題,如果不自學、不靠大量的閱讀理解,將會使學生失去一類型習題的解法。另外,科學在不斷的發(fā)展,考試在不斷的改革,高考也隨著全面的改革不斷的深入,數學題型的開發(fā)在不斷的多樣化,近年來提出了應用型題、探索型題和開放型題,只有靠學生的自學去深刻理解和創(chuàng)新才能適應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
其實,自學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人生活的需要,他從一個方面也代表了一個人的素養(yǎng),人的一生只有18---24年時間是有導師的學習,其后半生,最精彩的人生是人在一生學習,靠的自學最終達到了自強。
4、思維習慣上的差異
初中學生由于學習數學知識的范圍小,知識層次低,知識面笮,對實際問題的思維受到了局限,就幾何來說,我們都接觸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三維空間,但初中只學了平面幾何,那么就不能對三維空間進行嚴格的邏輯思維和判斷。代數中數的范圍只限定在實數中思維,就不能深刻的解決方程根的類型等。高中數學知識的多元化和廣泛性,將會使學生全面、細致、深刻、嚴密的分析和解決問題。也將培養(yǎng)學生高素質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遞進性。
5、定量與變量的差異
初中數學中,題目、已知和結論用常數給出的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數和定量。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大多是按定量來分析問題,這樣的思維和問題的解決過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決問題,在高中數學學習中我們將會大量地、廣泛地應用代數的可變性去探索問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時我們采用對方程ax2+bx+c=0(a≠0)的求解,討論它是否有根和有根時的所有根的情形,使學生很快的掌握了對所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另外,在高中學習中我們還會通過對變量的分析,探索出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解題所用的數學思想。
三、如何學好高中數學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數學課即將開始與初中知識有聯(lián)系,但比初中數學知識系統(tǒng)。高一數學中我們將學習函數,函數是高中數學的重點,它在高中數學中是起著提綱的作用,它融匯在整個高中數學知識中,其中有數學中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如:函數與方程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等,它也是高考的重點,近年來,高考壓軸題都以函數題為考察方法的。高考題中與函數思想方法有關的習題占整個試題的60%以上。
1、有良好的學習興趣
兩千多年前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說,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樂在其中。"好"和"樂"就是愿意學,喜歡學,這就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能產生愛好,愛好它就要去實踐它,達到樂在其中,有興趣才會形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數學學習中,我們把這種從自發(fā)的感性的樂趣出發(fā)上升為自覺的理性的"認識"過程,這自然會變?yōu)榱⒅緦W好數學,成為數學學習的成功者。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學習數學興趣呢?
(1)課前預習,對所學知識產生疑問,產生好奇心。
(2)聽課中要配合老師講課,滿足感官的興奮性。聽課中重點解決預習中疑問,把老師課堂的提問、停頓、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視為欣賞音樂,及時回答老師課堂提問,培養(yǎng)思考與老師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師對你的提問的評價,變?yōu)楸薏邔W習的動力。
(3)思考問題注意歸納,挖掘你學習的潛力。
(4)聽課中注意老師講解時的數學思想,多問為什么要這樣思考,這樣的方法怎樣是產生的?
(5)把概念回歸自然。所有學科都是從實際問題中產生歸納的,數學概念也回歸于現(xiàn)實生活,如角的概念、至交坐標系的產生、極坐標系的產生都是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只有回歸現(xiàn)實才能使對概念的理解切實可靠,在應用概念判斷、推理時會準確。
2、建立良好的學習數學習慣。
習慣是經過重復練習而鞏固下來的穩(wěn)重持久的條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學習數學習慣,會使自己學習感到有序而輕松。高中數學的良好習慣應是:多質疑、勤思考、好動手、重歸納、注意應用。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把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翻譯成為自己的特殊語言,并永久記憶在自己的腦海中。另外還要保證每天有一定的自學時間,以便加寬知識面和培養(yǎng)自己再學習能力。
3、有意識培養(yǎng)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數學能力包括: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計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共五大能力。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數學學習環(huán)境中得到培養(yǎng)的。在平時學習中要注意開發(fā)不同的學習場所,參與一切有益的學習實踐活動,如數學第二課堂、數學競賽、智力競賽等活動。
平時注意觀察,比如,空間想象能力是通過實例凈化思維,把空間中的實體高度抽象在大腦中,并在大腦中進行分析推理。其它能力的培養(yǎng)都必須學習、理解、訓練、應用中得到發(fā)展。特別是,教師為了培養(yǎng)這些能力,會精心設計"智力課"和"智力問題"比如對習題的解答時的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的訓練歸類,應用模型、電腦等多媒體教學等,都是為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開設的好課型,在這些課型中,學生務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參與,最終達到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四、其它注意事項
1、注意化歸轉化思想學習。
人們學習過程就是用掌握的知識去理解、解決未知知識。數學學習過程都是用舊知識引出和解決新問題,當新的知識掌握后再利用它去解決更新知識。初中知識是基礎,如果能把新知識用舊知識解答,你就有了化歸轉化思想了。可見,學習就是不斷地化歸轉化,不斷地繼承和發(fā)展更新舊知識。
2、學會數學教材的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教材是采用蘊含披露的方式將數學思想溶于數學知識體系中,因此,適時對數學思想作出歸納、概括是十分必要的。概括數學思想一般可分為兩步進行:一是揭示數學思想內容規(guī)律,即將數學對象其具有的屬性或關系抽取出來,二是明確數學思想方法知識的聯(lián)系,抽取解決全體的框架。實施這兩步的措施可在課堂的聽講和課外的自學中進行。
課堂學習是數學學習的主戰(zhàn)場。課堂中教師通過講解、分解教材中的數學思想和進行數學技能地訓練,使高中學生學習所得到豐富的數學知識,教師組織的科研活動,使教材中的數學概念、定理、原理得到最大程度的理解、挖掘。如初中學習的相反數概念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教學往往有以下理解:①從定義角度求3、-5的相反數,相反數是的數是_____.②從數軸角度理解:什么樣的兩點表示數是互為相反數的。(關于原點對稱的點)③從絕對值角度理解:絕對值_______的兩個數是互為相反數的。④相加為零的兩個數互為相反數嗎?這些不同角度的教學會開闊學生思維,提高思維品質。望同學們把握好課堂這個學習的主戰(zhàn)場。
五、學數學的幾個建議。
1、記數學筆記,特別是對概念理解的不同側面和數學規(guī)律,教師為備戰(zhàn)高考而加的課外知識。
2、建立數學糾錯本。把平時容易出現(xiàn)錯誤的知識或推理記載下來,以防再犯。爭取做到:找錯、析錯、改錯、防錯。達到:能從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確東西;能由果朔因把錯誤原因弄個水落石出、以便對癥下藥;解答問題完整、推理嚴密。
3、記憶數學規(guī)律和數學小結論。
4、與同學建立好關系,爭做"小老師",形成數學學習"互助組"。
5、爭做數學課外題,加大自學力度。
6、反復鞏固,消滅前學后忘。
7、學會總結歸類??桑孩購臄祵W思想分類②從解題方法歸類③從知識應用上分類
同學們在高中有優(yōu)美的學習環(huán)境,有一群樂于事業(yè)的熱心教師,全體教師經驗豐富,他們甘愿為你們做鋪路石直至你們走進高等學校大門。我們數學組的全體教師一定會使你們成為數學學習的成功。
高數課件(篇12)
函數的單調性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函數的單調性》,下面我將圍繞本節(jié)課“教什么?”、“怎樣教?”以及“為什么這樣教?”三個問題,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內容選自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1,第二章第3節(jié)。函數是高中數學的課程,它是描述事物運動變化的模型,而函數的單調性是函數的一大特征,它為我們之后的學習奠定重要基礎。
2、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的學生是高一學生,他們在初中階段,通過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的學習已經對函數的增減性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在高中階段,用符號語言刻畫圖形語言,用定量分析解釋定性結果,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為后續(xù)函數的學習作準備,也為利用倒數研究單調性的相關知識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分析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以及新課標教學理念,我將教學目標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知識與技能(1)理解函數的單調性和單調函數的意義;
(2)會判斷和證明簡單函數的單調性。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從概念出發(fā),進一步研究性質的意識及能力;
(2)體會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由合適的例子引發(fā)學生探求數學知識的欲望,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通過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我將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
重點:
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判斷和證明簡單函數的單調性。
難點:
1.函數單調性概念的認知
(1)自然語言到符號語言的轉化;
(2)常量到變量的轉化。
2.應用定義證明單調性的代數推理論證。
四、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本節(jié)課我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和討論法。學生可以在多媒體中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啟發(fā)式教學和討論法發(fā)散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2、學法分析
新課改理念告訴我們,學生不僅要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怎樣學習,為終生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所以本節(jié)課我將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理解函數的單調性及特征。
五、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的實現(xiàn)本課的三維目標,并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來進行我的教學。
(一)知識導入
溫故而知新,我將先從之前學習的知識引入,給出一些函數,比如y=x、y=-x、y=|x|,讓學生作出這些函數的圖像,然后讓學生討論這些函數圖像是上升的還是下降的,由此引入到我的新課。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檢查學生掌握基本初等函數圖像的情況,而且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從知識產生、發(fā)展的過程中構建新概念,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二)講授新課
1.問題:分別做出函數y=x2,y=x+2的圖像,指出上面的函數圖象在哪個區(qū)間是上升的,在哪個區(qū)間是下降的?
通過學生熟悉的圖像,及時引導學生觀察,函數圖像上A點的運動情況,引導學生能用自然語言描述出,隨著x增大時圖像變化規(guī)律。讓學生大膽的`去說,老師逐步修正、完善學生的說法,最后給出正確答案。
2.觀察函數y=x2隨自變量x變化的情況,設置啟發(fā)式問題:
(1)在y軸的右側部分圖象具有什么特點?
(2)如果在y軸右側部分取兩個點(x1,y1),(x2,y2),當x1(3)如何用數學符號語言來描述這個規(guī)律?教師補充:這時我們就說函數y=x2在(0,+∞)上是增函數。(4)反過來,如果y=f(x)在(0,+∞)上是增函數,我們能不能得到自變量與函數值的變化規(guī)律呢?類似地分析圖象在y軸的左側部分。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從正、反兩方面領會函數單調性。師生共同總結出單調增函數的定義,并解讀定義中的關鍵詞,如:區(qū)間內,任意,當x1仿照單調增函數定義,由學生說出單調減函數的定義。教師總結歸納單調性和單調區(qū)間的定義。注意強調:函數的單調性是函數在定義域某個區(qū)間上的局部性質,也就是說,一個函數在不同的區(qū)間上可以有不同的單調性。(我將給出函數y=x2,并畫出這個函數的圖像,讓學生觀察函數圖像的特點,讓他們描述函數圖像的增減性,慢慢得到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對圖像的感性認識轉化為了數學關系,這種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三)鞏固練習1練習1:說出函數f(x)=的單調區(qū)間,并指明在該區(qū)間上的單調性。x練習2:練習2: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①定義在R上的函數f(x)滿足f(2)>f(1),則函數是R上的增函數。②定義在R上的函數f(x)滿足f(2)>f(1),則函數是R上不是減函數。1③已知函數y=,因為f(-1)1我將給出一些具體的函數,如y=,f(x)=3x+2讓學生說出函數的單調區(qū)間,并指明在該區(qū)間x上的單調性。通過這種練習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對知識的掌握。(四)歸納總結我先讓學生進行小結,函數單調性定義,判斷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圖像、定義),然后教師進行補充,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既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也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定的了解,為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做好準備。(五)布置作業(yè)必做題:習題2-3A組第2,4,5題。選做題:習題2-3B組第2題。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可以獲得不同的發(fā)展,因此要設計不同程度要求的習題。
高數課件(篇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是立體幾何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二面角的概念發(fā)展、完善了空間角的概念;而二面角的平面角不但定量描述了兩相交平面的相對位置,同時它也是空間中線線、線面、面面垂直關系的一個匯集點。搞好本節(jié)課的學習,對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直線和平面的知識乃至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學大綱明確要求要讓學生掌握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和運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上面對教材的分析,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使學生正確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能初步運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把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的化歸思想。
能力目標: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為重點。
(1)突出對類比、直覺、發(fā)散等探索性思維的培養(yǎng),從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2)通過對圖形的觀察、分析、比較和操作來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育目標:
(1)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來自實踐,并服務于實踐,從而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2)通過揭示線線、線面、面面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兩個過程的教學:
(1)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過程。
(2)尋找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的發(fā)現(xiàn)過程。
其理由如下:
(1)現(xiàn)行教材省略了概念的形成過程和方法的發(fā)現(xiàn)過程,沒有反映出科學認識產生的辯證過程,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相悖,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非常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2)現(xiàn)代認知學認為,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通過展現(xiàn)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給學生思考、探索、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最大的空間,可以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進而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和大膽求索的精神,這樣才能全面落實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二、指導思想和教學方法
在設計本教學時,主要貫徹了以下兩個思想:
1、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通過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健康發(fā)展的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提供學生自主探索和動手操作的機會,鼓勵他們創(chuàng)新思考,親身參與概念和方法的形成過程。2、堅持協(xié)同創(chuàng)新原則。把教材創(chuàng)新、教法創(chuàng)新以及學法創(chuàng)新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因為只有教師創(chuàng)新地教,學生創(chuàng)新地學,才能營建一個有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良好環(huán)境。
首先是教材創(chuàng)新。
(1)在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引入上,我變課本上的“直接給出定義”為“類比——猜想——操作——定義”,也就是變封閉的、邏輯演繹體系為開放的、探索性的發(fā)現(xiàn)過程。
(2)在引入定義之后,例題講解之前,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尋找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為例題做好鋪墊。
(3)重新編排例題。
其次是教法創(chuàng)新。采用多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包括問題解決法、類比發(fā)現(xiàn)法、研究發(fā)現(xiàn)法等教學方法。
這組教學方法的特點是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逐步發(fā)現(xiàn)知識的形成過程,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這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數學,用數學,不僅強調動腦思考,而且強調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注重多感官參與、多種心理能力的投入,通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促進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fā)展。
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益,有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需要,確定利用《幾何畫板》制作課件來輔助教學;此外,為加強直觀教學,教師可預先做好一些模型。
最后是學法創(chuàng)新。意在指導學生會創(chuàng)新地學。
1、樂學: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要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斷強化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主人。
2、學會: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學生要注意領會化歸、類比聯(lián)想等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學會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
3、會學:通過自已親身參與,學生要領會復習類比和深入研究這兩種知識創(chuàng)新的方法,從而既學到知識,又學會創(chuàng)新。
三、程序安排
(一)、二面角
1、揭示概念產生背景。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明確數學概念的學習目的和意義時,就會對概念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營造了創(chuàng)新思維的氛圍。
問題情境1、我們是如何定量研究兩平行平面的相對位置的?
問題情境2、立幾中常用距離和角來定量描述兩個元素之間的相對位置,為什么不引入兩平行平面所成的角?
問題情境3、我們應如何定量研究兩個相交平面之間的相對位置呢?
通過這三個問題,打開了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為知識的創(chuàng)新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學生領會到,二面角這一概念的產生是因為研究兩相交平面的相對位置的需要,從而明確新課題研究的必要性,觸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活動的展開。
2、展現(xiàn)概念形成過程。
高數課件(篇14)
一、課題: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數學第一冊(上)《2.7對數》
二、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應講清一些基本內容的實際背景和應用價值,開展“數學建?!钡膶W習活動,把數學的應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學中。任何一個數學概念的引入,總有它的現(xiàn)實或數學理論發(fā)展的需要。都應強調它的現(xiàn)實背景、數學理論發(fā)展背景或數學發(fā)展歷史上的背景,這樣才能使教學內容顯得自然和親切,讓學生感到知識的發(fā)展水到渠成而不是強加于人,從而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內容的實際背景和應用的價值。在教學設計時,既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情感態(tài)度和科學價值觀方面的發(fā)展,也要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能力。在課程實施中,應結合教學內容介紹一些對數學發(fā)展起重大作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用以反映數學在人類社會進步、人類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同時反映社會發(fā)展對數學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三、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主要學習對數的概念及其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它屬于函數領域的知識。而對數的概念是對數函數部分教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而函數的思想方法貫穿在高中數學教學的始終。通過對數的學習,可以解決數學中知道底數和冪值求指數的問題,以及對數函數的相關問題。
四、學情分析:
在ab=N(a>0,a≠1)中,知道底數和指數可以求冪值,那么知道底數和冪值如何求求指數,從學生認知的角度自然就產生了這樣的需要。因此,在前面學習指數的基礎上學習對數的概念是水到渠成的事。
五、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對數的概念。
2.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
(二)能力目標:
1.理解對數的概念。
2.能夠進行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
(三)德育滲透目標:
1.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與相互轉化,
2.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
六、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對數定義,難點是對數概念的理解。
七、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法八、教學流程:
問題情景(復習引入)——實例分析、形成概念(導入新課)——深刻認識概念(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變式分析、深化認識(對數的性質、對數恒等式,介紹自然對數及常用對數)——練習小結、形成反思(例題,小結)
八、教學反思:
對本節(jié)內容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本人反復閱讀了課程標準和教材,教材內容的處理收到了一定的預期效果,尤其是練習的處理,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提高了學生主體的合作意識,達到了設計中所預想的目標。然而還有一些缺憾:對本節(jié)內容,難度不高,本人認為,教師的干預(講解)還是太多。在以后的教學中,對于一些較簡單的內容,應放手讓學生多一些探究與合作。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教學因素,都在不斷更新,作為數學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來設計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fā)展,使教學過程更加切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對于本教學設計,時間倉促,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期待與各位同仁交流。
高數課件(篇15)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本節(jié)課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講,本節(jié)課內容的地位體現(xiàn)在它的基礎性,作用體現(xiàn)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延續(xù)和深化,對已學習過的集合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與后面的函數、數列、三角函數、線形規(guī)劃、直線與圓錐曲線以及導數等內容密切相關。許多問題的解決都會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個高中數學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基礎性,體現(xiàn)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學目標定位。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高考考試大綱說明、新課程標準精神、高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狀況和學生心理認知特征,我確定了四個層面的教學目標。第一層面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知識目標:熟練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兩種解法,正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數三者的關系。第二層面是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形結合與等價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運算和作圖能力。第三層面是德育目標,通過對解不等式過程中等與不等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認識,向學生逐步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第四層面是情感目標,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交流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本節(jié)課是在復習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利用二次函數的圖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學生能夠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數三者的關系,并利用其關系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關鍵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數三者的關系。
二.教法學法分析:
數學是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良好意志品質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學科,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解題能力,還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會學習、樂于學習,感受數學學科的人文思想,使學生在學習中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品質、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關系和“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緊緊圍繞教師組織——啟發(fā)引導,學生探究——交流發(fā)現(xiàn),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我設計了①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②交流探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③啟發(fā)引導——形成結論,④練習小結——深化鞏固,⑤思維拓展——提高能力,五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注意關注整個過程和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
三.教學過程分析:
1.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長期以來,學生對學習數學缺乏興趣,甚至失去信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老師在教學中不重視學生對學習的情感體驗,教學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信心,感受學習的樂趣。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我以學生熟悉的畫一次函數圖象、求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解為背景知識切入,設置一個練習題組,一方面讓學生總結復習已有知識,為后面學習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打下基礎,做好鋪墊,另一方面,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問題中首先獲得解題成功的快樂體驗,然后以20xx年江蘇省的一道高考試題為引子,引入本節(jié)課的新授內容。對于本題,引導學生,利用上面解練習題組1的方法,畫出二次函數圖象來解答。二次函數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本題又給出了函數圖象上許多點,相信學生畫出圖象應該不成問題,只要教師適當點撥,學生不難得到正確答案。以高考試題為背景引入新課,可以提高學生興趣,抓住學生眼球,吸引學生注意力,還可以讓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到,高考題就在我們的課本中,就在我們平常的練習中。
2.探究交流——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從特殊到一般是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尋求規(guī)律、揭示問題本質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把課本例題1、2編為練習題組(一),交由學生用上面解高考題的方法——圖象法去解,學生由于熟知二次函數圖象,求解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啟發(fā)引導學生注意對比兩題的異同,組織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討論,探討第(2)題能不能先把二次項系數化正以后再構造函數畫圖求解。然后達成共識,如果二次項系數為負數時,先做等價轉化,把二次項系數化為正數再解,課本19頁例3、例4作為題組(二),繼續(xù)讓學生用上面的圖象法,由學生自己求解,這時我及時提示學生注意這兩題與題組(一)中兩題的不同(例1、例2對應方程都有兩個不等實根,例3對應方程有兩相等實根,例4對應方程無實根)。兩個題組的練習之后,可以尋求解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規(guī)律。
3.啟發(fā)引導——形成結論。前面兩個題組的四個小題,基本涵蓋了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種情況,進一步啟發(fā)引導學生將特殊、具體題目的結論做一般化總結,與學生一起就 △>0,△0或ax2+bx+c0)的解的情況應該水到渠成。至此,學生可以感受到,解二次不等式只須①將二次項系數化為正數,②求解二次方程 ax2+bx+c=0 的根。③根據①后的二次不等式的符號寫出解集即可,必要時也可以結合圖象寫解集。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二次不等式的另外一種解法(可稱為“三步曲”法)。
4.訓練小結——鞏固深化。為了鞏固和加深二次不等式的兩種解法,接下來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完成課本21頁練習1-4題。本環(huán)節(jié)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黑板上書寫解題過程,之后師生共同糾正問題,規(guī)范解題過程的書寫。
5.延伸拓寬——提高能力。課堂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xiàn)分類推進,分層教學的原則。為此,我又設計了一個提高練習題組,共有三道備選題目,以供程度較好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夠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題能力,取得更進一步的提高。
四.課堂意外預案: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更多的關注學生自主探究、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批評性。在課堂上學生往往會提出讓老師感到“意外”的問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對“課堂意外預案”的探索和思考,備課時盡量設想課堂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做到有備無患,以免在課堂中學生提出讓自己出乎意料的問題,使自己陷入被動尷尬境地。結合以往經驗,在本節(jié)課,我提出兩個“意外預案”。
1.學生在做課本練習1(x+2)(x-3)>0 時,可能會問到轉化為不等式組{
或{
求解對不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想法非常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這與下節(jié)簡單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關,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種解法——等價轉化法,不在本節(jié)課之列。
2.根據以往的經驗,在解(x-1)(x+2)>1一類的不等式的時候,由于受方程(x+1)(x+2)=0 可轉化為x-1=0或x+2=0求解的影響,有可能會出現(xiàn)將不等式轉化為不等式組{
來求解的錯誤做法,教師要關注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給予糾正,指出上面的轉化不是等價轉化。
高一課件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很快就要開展新的工作了,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計劃吧。我們該怎么擬定計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第一學期工作計劃,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課件 篇1
一、指導思想
以市、區(qū)教研部門的指導意見為依據,全面貫徹學校和學部工作計劃,以提高教研質量和教學質量為目標,加強學習、強化反思,推進落實有效教學研究,理直氣壯抓質量,聚精會神抓課堂。繼續(xù)強化“向課堂要質量、向管理要質量、向教科研要質量”的教學管理思路,努力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優(yōu)質課堂,促進教師整體素質和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工作目標和要求
目標 保三爭二創(chuàng)一
(一)加強學習,創(chuàng)建學習型教研組。
(二)落實常規(guī),創(chuàng)建規(guī)范型教研組。
(三)開展研究,創(chuàng)建研究型教研組。
(四)注重合作,創(chuàng)建合作型教研組。
要求 學習意識、服務意識、教科研意識、質量意識、合作意識
三、教情和學情簡要分析
本組教師共13人,全部為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一個研究生學歷,高級教師3人,中級教師7人,初級職稱3人。教齡在10年以上的9人。具體任教情況如下:
高一年級備課組長:崔海瓊 成員:文玉容、饒俊平、陳道菊、楊菊、張再望
高二年級備課組長:陳鋼 成員:吳利英、鄧繼國、楊菊、肖燕青、饒俊平
高三年級備課組長:鄧繼國 成員:龔林、周勇、陳用春
學生方面,高一10個班級,高二9個班級,高三7個班級,除個別班級外人數基本都在40人左右,有些班級為40好幾,每位老師承擔2個班級的英語教學任務。
我們的優(yōu)勢:英語組是一個老中青搭配合理,但又有朝氣的學科組,學科組成員都勤學、敬業(yè),充滿激情而又勤奮踏實,各項工作都能落實到位。能主動學習新基礎教育理論,并積極地運用到自己教學中。
我們的劣勢:教師創(chuàng)新意識較薄弱,科研積極性不夠高;尖子生太少,后進生太多。
四、工作重點和具體措施
(一) 加強學習,加強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質
1. 本學期重點學習《新課準》《考綱》和《考試說明》等。認真領悟用以指導平時的課堂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通過理論學習,不斷反思、探索,聯(lián)系實際積極撰寫教學設計、優(yōu)秀課例、教學論文。
3. 加強個人業(yè)務學習,提高專業(yè)素質。全組老師多閱讀英文版中國日報(China Daily)等,盡量保持和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
4.相互聽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每位教師本學期聽課不少于15節(jié),并寫出感想或者反思。
5.組織全組教師認真參加市區(qū)教研活動,加強同市區(qū)教研員及兄弟學校間的交流學習,有效利用英語網站,獲取最新最有效的資源和信息。
6. 逐步籌劃建立高中部英語備考題庫。各年級在平時教學授課訓練中及時發(fā)現(xiàn)典型訓練和模擬題,注意整合,建立題庫。
7.做好課型與教學模式的研究。本學期高一高二重點研究新授課,高三重點研究復習課和講評課。不斷反思、不斷總結,到學期末上交論文和至少10個課件。加強對教學內容的研究。緊緊把握方向,力求提高備課效率。研究高考題型的變化和發(fā)展,關注高考動向,分析最新的高考信息。
8. 開展“網絡環(huán)境下高中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的課題研究。各位老師要通過網絡這個方便的平臺,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清晰明確的人生目標,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實實在在抓學生認真聽課習慣、認真記筆記習慣、認真練習習慣,天天有進步,把學生點滴進步化成分數。堅決貫徹 “會做才叫真懂、得分才叫真會”的理念。
(二)扎扎實實規(guī)范落實教學常規(guī),全面推進有效教學,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1.進一步抓好"教學常規(guī)"的學習和實施工作
組織本組教師再次認真學習教學常規(guī),加強檢查督促,使學習常規(guī),實施常規(guī)成為全體教師的自覺行動。各備課組每月一次抽查及總體檢查教師教案及作業(yè)批改等,做好記錄。
2.加強集體備課
統(tǒng)一進度,統(tǒng)一資料,統(tǒng)一考察,加強備課的常規(guī)管理。
集體備課做到三定:定時間,定內容,定人員;五備: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特別要備好教學三維目標。
教案是備課的成果,教案的書寫要規(guī)范。
備課組內教師分工協(xié)作,資源共享。
3.做好周測、期中、期末考試雙向分析和補缺、補差同學的成績跟蹤,加強周測命題分析的研討和落實。從中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對教學和命題進行調整。建立備課組內教學評價和質量保障體系,以達到自我診斷、自我調解、自主發(fā)展的目的。提倡精選習題、精編習題、因材施教。
4.抓好教研組建設。教研組要在落實常規(guī)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要做好常規(guī)落實的檢查、督促工作;要定期組織教學研究活動,圍繞相應的研究專題,組織相應的觀摩課、研究課,通過研討、觀摩、評議等形式,使本教研組全體英語教師共同提高,人人受益。
5.上好選修課,加強培優(yōu)補差工作。各備課組在面向全體,整體推進的指導思想下,也要針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教。準確研究學情,制定可行的培優(yōu)輔差計劃,嚴格實施,注重過程,注重效率,注重效果。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了更多的關心和尊重,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課前補和課后補相結合,不讓一個學生掉隊。與此同時,也要瞄準高考,更大面積培養(yǎng)優(yōu)生,積蓄力量。
6.充分利用早讀和晚自習。由備課組長負責,各位老師每周要有簡單的早讀計劃或教案,包括早讀內容、學生活動形式。高一高二年級英語早讀要求書聲朗朗,形成規(guī)范習慣。高三年級在前兩年已經形成的`良好的早讀制度基礎上,可視具體情況進行聽寫,朗讀,背誦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晚自習個別輔導與集體講解相結合,留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
7.適量分層布置作業(yè)。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分層后,把握作業(yè)的數量和分層,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練習,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多寫鼓勵性評語,每周有計劃地安排一定數量學生進行面批(特別書面表達練習),使得學生的學習困難可以得到針對性的解決,也加深了教師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可以及時修正教學策略和內容。要重視作業(yè)批改后的情況記載 、及時分析原因,做課堂講評、查缺補漏。
8.進行深入的課堂反思。經驗加反思等于成長,沒有反思的經驗的是狹隘的,所以全體老師加強進行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反思。
課前反思--做好充分的準備,獲得專業(yè)提升,而不是以往工作的機械重復。
課中反思—有利于及時調整教學行為。
課后反思--發(fā)現(xiàn)新的教學契機,為以后上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加強“新”教師的培養(yǎng),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
1、 加強對“新”教師的培養(yǎng)提高工作,“老”教師要經常深入課堂,跟蹤聽課,使“新”教師盡快成長為本學科教學骨干。建立傳幫帶制度,以老促新。
2 、指導教師與被指導教師每周至少互聽課一次,聽課筆記要有標記。師徒要定期寫反思與總結。
3、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活動。
伴隨新課程的實施,積極開設第二課堂的教學,如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研究,積極開展各種競賽活動。本學期,各備課組盡可能開展一次競賽比賽活動。有英語競賽項目的時候盡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努力創(chuàng)設條件。
教研活動做到“三化”,即經?;n}化、系列化。教研活動要有專題、有記錄、有實效。要以案例為載體,以問題為核心,以帶著問題實踐—反饋—調整—再實踐為基本模式,創(chuàng)出本教研組特色。
高一課件 篇2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們英語教研組工作以教務處工作目標為引領,加強教學常規(guī)管理;保證并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結合特色高中的創(chuàng)建,發(fā)揮本學科的特色,開發(fā)相關校本課程。全體教研組老師立足本崗位,落實好教學常規(guī),提優(yōu)補差,縮小學生或班級之間的差距;加強英語教學理論,教學方法的學習、討論和實踐;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線上線下專業(yè)培訓,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專業(yè)能力。
二、主要工作:
1、強化教學常規(guī)的落實。每月按照教務處的要求,要求組內教師落實好教學五環(huán)節(jié),特別抓好“備課”、“上課”、“作業(yè)批改”、“課后輔導”等主要環(huán)節(jié),加強備課組活動,共同探討怎樣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加強教學內容的實踐運用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知識。鼓勵教師充分發(fā)揮教學特長,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提高作業(yè)質量,規(guī)范作業(yè)批改。按照“有發(fā)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錯必糾”的總要求。
2、進一步有序、規(guī)范、高效地組織開展教研活動。除了積極參加學習區(qū)里組織的教研活動,本教研組也要結合區(qū)里的教研主題,開展線上線下的教學研討活動。教研組活動力求做到計劃先行、科學安排、內容充實、組織規(guī)范、成效顯著,教研組活動記錄詳實。
(1)本學期的教研主題是群文閱讀和群文聽力,尤其是高三老師可以在大量閱讀訓練時,積累相似主題的文章,幫助學生學習相關主題,了解該主題下的語言表達習慣和詞匯等。在聽力訓練方面也是同樣的方法,可以先從積累文本做起,配套的音頻材料可以先做好標記,然后再進行整合。
(2)認真準備教案,保證課堂效率,每個單元寫教學反思對自己的教學不斷反思。
(3)結合學校特色高中的建設,開發(fā)有本學科特色的拓展課課程和一些活動。
(4)學習新課標。結合上學期兩節(jié)優(yōu)秀的市級展示課,開展教學研討和學習,并且為下學期新高一使用新教材做好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準備。
3、全體英語教師都要學習新理論,新知識,提高自身的英語語言和文化水平。尤其在當前高考試題難度加大,考試項目增加的前提下,多學習理論刊物,多學習各種案例,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本學期要學習新課標的相關文件解讀和優(yōu)秀課例。
4、結合學校特色高中項目的要求,開設“用英語暢談中西文化”拓展課程,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學會用英語表達文化相關的內容。另外可以結合區(qū)國際交流中心開展的活動,鼓勵學生多參與演講、戲劇等比賽,先在校內組織參賽,營造學習英語的氛圍。
5、繼續(xù)探索在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語教學工作。今年的春考英語科目,據學生反映,難度又比去年有所增加。所以隨著考試難度的增加,高一高二打下的基礎顯得尤為重要,其中尤其詞匯的積累更加重要。高一高二在詞匯板塊繼續(xù)增加復現(xiàn)率,堅持讓學生有計劃地背詞匯手冊,同時配合適合的閱讀材料,學會運用相關詞匯。
6、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1)課前復習:2分鐘預備鈴尤課代表帶領朗讀單詞和課文,3分鐘鞏固復習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可以抽查同學上黑板默寫,或回答問題等方式。)
2)課后提煉:2—3分鐘練習并檢測本堂課的.重點知識(可在講課的過程中就將知識點羅列在黑板上,可以回顧知識點,也可以做小練習,如通過填空選擇題等加深印象。)
7、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效率:
在課堂上多運用兩兩合作的形式探討問題,練習口語表達,這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率,在大多情況下比小組合作的效率要高。
要求學生記筆記,下課檢查后進生的筆記記錄情況,以確保其聽課效率。
8、根據英語學習的關鍵是詞匯量的原則,提高學習效率:
高一高二年級背詞匯手冊《及時雨》每周6—8頁(注重發(fā)音正確,短語和例句的積累)爭取能在高三前背完1—2輪。
高一高二在第十二或十三周進行詞匯競賽,題型為根據句子意思填空,有首字母。
高一高二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補充閱讀材料,提高閱讀能力,提高運用詞匯的能力。
上好語法新授課和復習課,但是適當精簡語法的練習量和語法習題講解時間。
9、根據語言學習輸入輸出的原則,以及高考口試的要求,加強聽說教學:尤其以朗讀教學為根本,鼓勵學生多讀,多展示。
高一高二抽查學生正確朗讀課文的重點段落和單詞表,其他學生可以找小組長完成朗讀任務。
老師可以在檢查完朗讀后與學生對話(可以問與課文有關或無關的任何問題),鼓勵學生開口大聲說英語。其他未被抽到的同學可以與小組長對話,老師規(guī)定組長問哪些問題。
總之,這學期時間緊,任務重,高中英語組的老師會按照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英語。高一高二會打好基礎,關注優(yōu)等生的同時,更要關注后進生,不讓他們掉隊。高三老師會保持之前的優(yōu)勢,再接再厲爭取取得更大的成果。
高一課件 篇3
一學期來,英語教研組在學校領導的關心指導下,在學校教導處和教研室的督導支持下,以新課程改革為指導思想,以有效教學為重點,努力拼搏,開拓進取,積極開展教學理論學習和課堂教育教學改革,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認真學習新的教學大綱,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英語教研活動,充分調動每位教師的積極性,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努力提高英語教學成績?,F(xiàn)就本組的工作做以總結。
一、教研組建設
1、加強業(yè)務學習力度。重點學習《溫州市小學英語教學常規(guī)》,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計劃和個人研修計劃,鼓勵教師深鉆教學。本學期教研組活動中要求自學研討,并經常交流心得,形成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好風氣。
2、發(fā)揮骨干力量,注重青年教師培養(yǎng)。在三江名師課堂展示中,潘曉慧老師代表我校進行課例展示,充分展示了我校英語組的對課堂教師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理念;名優(yōu)教師展示活動中,孔賽華老師分別在三、五、六3個年級段展示了對話課、詞匯課,充分發(fā)揮了我們骨干教師的示范作用和榜樣力量;孔賽華和余娟兩位分別在在市項目組活動合沈雨名師工作室活動中進行公開教學,得到同行的肯定與贊賞。
3、送教他校,發(fā)揮片區(qū)教學輻射作用。教研組四位老師潘曉慧、余娟、陳鴦鴦、周蕊在組長的帶領下送教婁橋校區(qū)和新甌小學,我么互相交流信息,向同行虛心請教,我們的教學設計得到贊同,我們教師的基本功伸手認可,我們的輻射作用將繼續(xù)前行。
4、加強教研組凝聚力,培養(yǎng)組內老師的團結合作精神。我們教研組人員少,課時繁多,辦公地點分散,老師承擔教學任務均很重,因此教研組老師聚少離多。我們努力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增進老師之間的交流、了解,密切聯(lián)系,并在工作上互相幫助,增進老師之間合作精神,以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來完成好各項工作任務。使每一個人倍感集體的.溫暖和同事的友愛。
二、常規(guī)教學方面
1、認真落實常規(guī)教學各項任務
全組教師認真學習、理解學校教學工作計劃及各項制度要求,落實在實處。在常規(guī)教學檢查中,老師的教案規(guī)范,備課充分,內容完整。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新理念,貫穿新精神、運用新方法,每節(jié)課都有新發(fā)現(xiàn),新進步。
2、推出高質量的優(yōu)質課
余娟和葉曉鷗兩位老師在“優(yōu)課”錄像中,以同一話題不同課型的形式,通過讀寫結合,音形結合,演練結合,多樣化的英語學習方式展示詞匯課與讀寫課的教學,提升了學生英語學習能力。
三、教研活動與學生活動
我校英語教研組首次承辦省級活動,三江名師小學英語經典優(yōu)質課教學藝術展活動在我校前匯校區(qū)舉行,充分展示了我們教研組強大的整體實力水平。我們的課堂設計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煉和表現(xiàn)的機會,課堂上充滿著流動的陽光,平等、和諧與交流共存,發(fā)現(xiàn)、挑戰(zhàn)與沉思同在。我們學生的英語水平、思維能力無不受到做客老師與聽課老師的贊許。
高一課件 篇4
根據語文的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別針對上學期教與學的不知,全備課組老師認真討論后,形成了本學期的工作計劃。
一、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
1.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選用多種教學方式,落實三維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增強他的語文素養(yǎng)。
2.貫徹學校的教育目標,著眼學生整體發(fā)展,促進學生個體成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實學校的教學要求,注重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提高教學效益。
3.落實我校語文組一貫的教育理念,推進“大語文”學習和研究性閱讀活動的開展。倡導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多出研究成果,促進教師發(fā)展。
二、教學目標及工作任務
(一)教學目標
1.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知識視野和精神境界,引導學生熱愛漢語,熱愛中華文化。
2.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讓他們掌握科學的語文學習方法,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為考試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主要的工作任務
1.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繼續(xù)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語文行為,促進學生快樂自覺地學習語文。
2.根據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高效完成本期的教學任務,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增強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3.加強基礎練習,改進練習方式,提高學生考試成績。
4.加強備課工作,通過集體備課促進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
三、教學工作
(一)必修課
1.閱讀教學
本學期使用的是人教社的高中語文必修2,閱讀部分共四個單元,主要訓練現(xiàn)代散文鑒賞能力,古代詩歌的鑒賞能力、古代散文的閱讀能力和演講辭的閱讀鑒賞能力。
(1)進度安排
前半期完成二、一單元,后半期完成三、四單元。
(2)教學要求
a.每周星期五集體備課。每個單元的中心發(fā)言人,要詳細解說本單元的重點、難點、疑點,要提出教材處理意見。其他老師在聽取這些意見后要各抒己見,細致討論,最終達成共識。
b.按照單元教學要求,在教學中要突出各種文體的特點,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要點,并引導學生模仿和創(chuàng)作。單元內部的各篇文章可以聯(lián)系起來,進行比較閱讀研究,從而深化對文章和單元要點的把握。每個單元的教學完成之后,組織并指導學生完成單元小結。
c.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自學,引導他們自主鉆研課文,自奮其力,自力得知;要突出研究性學習特點,拓展課堂內容,深化課文理解;要組織合作學習小組,鼓勵學生相互切磋,相互討論。
2.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采用課堂定時作文訓練和平時練筆兩種形式,兩種形式各有側重,互為補充。
(1)課堂作文的訓練內容:
a.落實教本上的“表達交流”的訓練內容,重點進行描寫、抒情、想象能力,訓練時分項進行,要求學生逐項達標。
b.強化模仿與借鑒,每次作文都給學生一些寫作素材和可借鑒的文章,學生可模仿和借鑒這些文章進行寫作,這可提高訓練的實效性。
(2)提高學生定時作文的完成速度,在40分鐘內能根據要求寫出800字左右的文章。
(3)批改及評講要求
a.作文要及時批改,可調動學生參與作文批改與點評,提高批改實效。
b.重視作文講評,通過講評明得失,知方法。要引導學生自批自改。
c.鼓勵學生寫作文后記,做自我總結。
(4)練筆訓練原則上應結合單元教學內容或學習、生活熱點進行,也可讓學生進行自由寫作,教師可做適當指導。
(5)本期擬做大作文4—5次,練筆10次。
(6)收集整理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在各班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興趣,鼓勵學生向《語文報》《朝花》等刊物投稿。
3.資料與練習
(1)與教材配套的教輔資料為《三維設計》。課前,要求學生借助該教輔展開預習,課后,將練習分解到每一課時,做到每課有練習,天天有作業(yè),提高練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要隨時檢查督促,及時評講。
(2)結合學生實際,編制基礎知識練習題單,作為周末練習作業(yè)和分層推進的材料。利用這些練習來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突破考試的一個難點,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二)選修課
1.選修教材《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鑒賞》
(1)處理原則:與教本配合,重在積累,大而化之,不求甚解,以此來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教學方式:教師講解和學生自學相結合
高一課件 篇5
一 確立班級自主管理模式
班級層面干部確立:
干部自我推薦→就職演講→書面工作設想→交流明確分工上任
中心組確立:
由班級干部推薦產生五名值日班長→一日工作流程落實,明確工作范圍:
7:00 到校
7:00—7:10 檢查值日工作
7:10—7:20 完成佩戴,交作業(yè)、遲到等檢查工作
7:20 管理早自修
12:30 管理午自修
課間管理值日生及預備鈴
16:20 一日點評,與值周班同學交流
完成工作手冊每項記錄及一日心得
激勵機制:
①班級干部一月民主改選
②產生“中心組值日班長排行榜”末位淘汰改選
二 開展班級文化建設:
模塊:
《我型我show》 學生才能展示的平臺
《真棒》 個人、集體榮譽展示
《I believe I am fly》 心水之作展臺
“生命教育”系列
①“成長的瞬間” 回顧成長歷程→以小報形式展示成果
②生命價值探索 確立關鍵詞→小組課題研究→成果展示
“民族教育”
以“長征”為主題,展開主題班會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作為一名新班主任,我深深懂得,高中階段是人的成長的關鍵階段,也是人的基本素質形成的開始階段,而良好的班風班貌是各種習慣養(yǎng)成的基礎,而一旦形成了一個積極向上的班級氣氛,則將使學生在將來的學習道路上受益匪淺。作為擔負起著這樣一個責任的班主任,應該如何把握好這一關鍵期?如何整體優(yōu)化班風班貌?我認為,以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為突破口,有助于促進班風班貌的整體發(fā)展。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以及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對于學生本身,對于形成和完善學生個性,對于提高他們的身心素質,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本學期我打算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組織班級工作:
一.積極加強班風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一個嶄新的班級的成立,首先班風的建設是重中之重,所以應該盡力營造平等、圍結、和諧、進取的班級氛圍。我計劃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制定班級公約、一日常規(guī)等,讓學生具有較強的團隊意識和紀律意識。(2)布置教室環(huán)境。如設立“藝苑”、“衛(wèi)生角”、“每日一言”、“感動高一(6)”等文化背景。(3)通過讓學生輪流當值日班長,讓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責任心,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和成就感。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提供顯示學生才華的機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自理自治能力,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掘創(chuàng)新精神。
二.指導培養(yǎng)班團干部,培養(yǎng)他們的管理能力。
班團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而且高中階段許多學生的管理組織能力開始顯露,積極培養(yǎng)這樣的人才,不僅有利于班級建設,而且也可以極大地發(fā)展他們的潛在能力。所以要認真選拔干部,同時要精心培養(yǎng)干部。第一,幫助班團干部樹立威信;第二,鼓勵班團干部大膽工作,指點他們工作方法;第三,嚴格要求班團干部在知識、能力上取得更大進步,在紀律上以身作則,力求從各方面給全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亦即“以點帶面”;第四,培養(yǎng)干部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要能夠通過班團干部這個小集體建立正確、健全的輿論,帶動整個班集體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形成集體的組織性、紀律性和進取心,亦即“以面帶面”。
三. 積極配合各門學科的教學工作,形成較濃的學習氛圍。
高中階段最大的任務還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各盡其能,各盡其材,使得他們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打下一個扎實的知識基礎,考上理想的院校。而高一階段則是提高他們學習積極性、打好學習基礎的關鍵時期。所以,作為班主任,我會積極配合各學科教學工作的進展,使整個班級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
我深感一個具有良好班風班貌的班集體,一定具有凝聚力,吸引力,一定會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習慣養(yǎng)成的環(huán)境氛圍。我希望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工作,使我班的班風班貌得整體發(fā)展,每位學生都能把班集體的榮譽與自己的行為緊密結合,都想為集體爭光。
高一課件 篇6
一、 指導思想
以發(fā)展教育的理念為指引,以學校教學工作實施方案為指南,努力推進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構建有科組特色的'新課程體系,改變原有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努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樂于合作的精神,使歷史教學科研上一個新臺階。
二、 具體工作
(一)務實創(chuàng)新,進行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為引導,結合科組實際,進行教學改革。
高一備課組為實施新課標要求主要做以下幾方面工作:
1、學習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新課程的具體要求,利用備課組活動時間,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理念,探討,交流教學方法。
2、利用備課組活動時間,開展新課程教學研討。
(二)堅持不懈做好常規(guī)教學,責任落實到人。
1、貫徹教學常規(guī),加強備課組職能,充分發(fā)揮備課組在年級教學的核心作用,提高備課效率。
2、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優(yōu)勢,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更新教學手段,進行一步完善高一課件庫建設,積極開發(fā)新教材所適應的課件,并作到資源共享。
3、進一步加強備課組教師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每課的重點,難點,對課標的理解,把握,都要進行交流,明確。
(三)深入開展教學科研:
每位老師在本學期要計劃讀一本史書,書目如《全球通史》,《文明史綱》等,為講好專題史作好知識準備。
(四)備課組定期進行集體備課。
定于每周二下午第二節(jié)課,就本組的教學活進度,作業(yè)布置作統(tǒng)一要求。
高一課件 篇7
一、總體分析
總體來說,這次考試試卷難度較平時練習大點,重點考查學生應該掌握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旨在夯實學生的基礎,注重階段內知識的考查和消化。
從這一次考試能夠反映出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和掌握情況。聽力、閱讀和語法填空得分率比較高,可以看出學生的基礎還是比較扎實的;但完形填空、七選五、作文等題的得分率不高,可以看出學生的對能力提升方面的題還是不能夠很好的把握。
二、考試成績分析
聽力、閱讀理解和語法填空的正確率都比較高,其中語法填空有的同學都能得到滿分,可以看出平時的訓練還是有效果的;完形填空的得分率較低,一方面是本次試題較難,里面有一些生單詞、詞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學生對語篇信息中的邏輯關系作出判斷的能力還有待于提高,有的學生看著前面的題太難而自我放棄,有的學生甚至沒看題就胡亂選上答案了。
書面表達學生表現(xiàn)一般,較上次期中考試,很多學生對英語的基本句式有初步的認識,運用能力也逐漸提高。有的學生在表達中使用到定語從句或名詞性從句等較高級的句式,我覺得對農村中學來說,高一上學期適宜搞一些緊扣教材的句子翻譯。
三、教學反思
針對本次考試反映出來的問題,我認為下學期主要抓以下幾點:
1、夯實語言基礎知識
從學生在單項填空、單詞填空部分的反應可以看出,很多學生的詞匯和語法知識仍不夠扎實,因此,必須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繼續(xù)強化詞匯和語法的靈活運用。
加強學生記憶,多給時間鞏固,在平時的課堂中要更多的檢查,多種形式抽查單詞、詞組的掌握情況。
2、加強聽力訓練
從考生的答題情況看,英語教學中仍存在著聽力訓練強度不夠的問題。我們在前一階段忽視了學生的'聽力訓練,應該適當加強一些聽力的練習。
3、堅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平時教學中,應爭取讓學生多掌握一些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經常向學生提供一些供其精讀或泛讀的英語文章,適當加大他們的語言材料輸入量,擴大閱讀的量和拓寬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逐步提高閱讀速度。
4、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
平時注意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關注學生成績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發(fā)展,真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高一課件 篇8
一、盡快了解學生
1、學情分析:對高一學生來講,物理課程無論從知識內容還是從研究方法方面相對于初中的學習要求都有明顯的提高,因而在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要經過一個從初中階段到高中階段轉變的適應過程,作為教師要耐心地幫助學生完成這個適應過程。首先要積極培養(yǎng)和保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加強物理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觀察與實驗的基本素養(yǎng)。其次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以學生熟悉的實際的問題或情景為背景,為學生搭建物理思維的平臺
2、記住學生的名字:我一共教4個班,大概200名學生,我預計在上課后1個月內將90%的學生名記住。并且盡量見人能叫上名。
3、多與學生溝通和輔導。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發(fā)現(xiàn)溝通和輔導可以很好的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輔導過程可以糾正學生很多問題,并且還可以及時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更多問題,也可以使學生于自己的感情更加密切,從而提高學生對物理的學習熱情。而且一對一的教學學生接受的更快。
二、教法分析:
.根據課標要求課改思路,本學期主要的教學方法還是以和學校提出的兩課型六環(huán)節(jié)為主要上課形式。
(一)上好自主課:自主課的設計能夠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
1、前提是做好備課。設置的問題難度適中,有內容。題量要適當。并且能根據不同學生的基礎和認知能力,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既要利用新課程選擇性的特點為優(yōu)秀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條件,又要關注學習不理想的學生的困難及其成因,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信心。要努力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情境,制造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活動去構建并完善認知結構。
2. 有效監(jiān)督學生,做好課上輔導。自主學習是通過預習做導學案,閱讀是提高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高一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應從指導閱讀教材入手,使他們學會抓住課文中心,能提出問題并設法解決.閱讀物理教材不能一掃而過,而應潛心研讀,邊讀邊思考,挖掘提煉,對重要內容反復推敲,對重要概念和規(guī)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練記憶。由于學生的基礎不齊,學習能力也有不同,所以自主課教師要起到作用,不能變成自習課。
3、控制好小組討論的節(jié)奏。小組合作與學生獨立思考之間的關系,以及探究學習與接受式學習的關系,使不同的學習方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有些同學在討論時混水摸魚,說話,打鬧等影響效果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所以老師要控制好課堂,并且掌握好進度。
做好自習課的反饋。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出現(xiàn)的困難要及時記錄,留作二次備課的依據。
(二)上好探究課:探究課一定要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主導之間的關系,小組合作與學生獨立思考之間的關系,以及探究學習與接受式學習的關系,使不同的學習方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防止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學習方式的形式化、表面化、極端化傾向。
1、做好二次備課。根據自主課的`反饋,及時對備課進行調整,對自主課中存在的問題和重難點,要在探究課中著重講解和滲透。
2、把握好學生展示的節(jié)奏和課堂進程。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授式教學中,學生聽講的單一過程,而是學生主動獲得學習經歷的過程,教師以一個交流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課堂上。教師以話題的形式引入教學內容,與學生一起討論,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出結論。但是問題是如何指導學生的考慮從正確地思路出發(fā),不然時間有限,會浪費掉大量的時間。
3、及時做好補充,對于學生理解不準確的,描述錯誤的要做出規(guī)范的示范。并且要求學生答題必須嚴謹、規(guī)范和完善,為此,我們在平時講解習題時自身做到語言精煉,板書規(guī)范,表述完整,言傳身教,對學生的作業(yè)批改、試卷的評分,也從嚴要求,嚴格評分標準,注重答題的要點和文字敘述的規(guī)范,專業(yè)術語和字符的準確。同時,要求學生在考試中養(yǎng)成畫示意圖的習慣,學會用示意圖建立起思維的平臺;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謹慎操作的習慣。
三、課后工作
1、做好反思。
2、要做到課后作業(yè),練習冊的及時批改。
3、及時交流,做好課后輔導。
總之,一定要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按照教學大綱順應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規(guī)律,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堅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因材施教,才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高一課件 篇9
一、指導思想:
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及“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備課組制定工作計劃如下。
二、教學內容
本學期教學內容為必修二全冊。
三、學情分析
1.學情分析:本屆高中生源質量相對較好,但由于現(xiàn)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學生普遍不夠重視,學生分析問題的水平不高,基礎掌握的不夠好。
2.教材分析:高一第二學期學習歷史必修2“經濟文明發(fā)展史”,著重反映人類社會經濟領域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經濟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政治、文化活動密切相關,相互作用。了解中外歷史上重要經濟制度、經濟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討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
四、教學目的和要求:
本學期的高一歷史備課要做到既有合作又有個性發(fā)揮,新老結合,取長補短。本備課組共同承擔收集整理教學資料并做到資源高度共享。具體分工是:王維喜老師主要負責網上資源的收集(包括課件、試題練習)整合,同時總管全局,對平常課件制作及測試題把關。張春銀老師負責教學資源整合,單元練習、考試題目的編制。每人在講授新課前認真鉆研所擔負的內容,并于備課組會上作教材分析發(fā)言,同時要在教學該內容期間提供所有材料(教案、課件)供本備課組成員參考。杜絕不加修改的使用別人教案或直接使用從網上下載的教案,要求做到教學資源優(yōu)化處理。課件主要是為了突破難點而作,應參考一些優(yōu)秀的資料,借鑒其中認為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表述、材料或例子,再參考多種版本的課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chuàng)造性地補充一些實際有效的'東西。
五、具體措施:
認真執(zhí)行學校制定的教學工作常規(guī)要求,抓好備課、上課、作業(yè)布置、課后輔導、評價及課后筆記等各個環(huán)節(jié),規(guī)范教學。具體措施如下:
1.充分討論、精心安排,制訂出科學周密的教學工作計劃,并指導學生依據自己實際,制訂個人學習計劃。
2.團結協(xié)作,加強集體備課,提高備課質量。做到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進度、統(tǒng)一練習,特別是在備教學目標、備學生練習、備教學方法時能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同時通過集體備課,及時了解教學情況,針對教材的特點,不斷地進行探索、改革、創(chuàng)新。(集體備課時間:周四下午第2節(jié)課、高一歷史組辦公室)
3.堅持相互之間多聽課、評課,相互切磋、共同探究和提高。
4.著眼新課改,繼續(xù)加強對新課程改革方面的深入研究。加強新課改理論學習,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努力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用新的理念打造新的課堂,用新的思想塑造新的教師,切實提高課堂實效。
5.適當補充課后作業(yè)—《評價手冊》,堅持做到及時鞏固所學內容.
六、教學進度安排
1. 本學期集體備課主備課人任務分工
課題 主備人 課題 主備人
2. 本學期教學計劃進度(因放假等特殊情況計劃順延)
高一課件 篇10
繁忙而又緊張的高一第一個學期就這樣過去了,迎來了盼望已久的寒假。
時光飛逝,轉眼成為高一(2)班的一員已半年多了?;厥走@半年來各科的學習情況,感受頗多,需要總結的更多。
語文:在上初中的時候,我的語文成績就一直很好,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在學完必修1、必修2模塊后,我對自己能熟練地背誦課文這方面比較滿意,但是在其它方面還是稍有欠缺,比如:回家復習的力度不夠,導致一些知識點沒有掌握;其次,我對文章的理解還不夠,平時應該多做些練習題、多看看參考書上的文言文翻譯,以此來增加對文章的理解。
數學:這學期,我覺得數學是我在各科里進步最大的.一門學科。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也許就是我付出辛苦的回報吧。初中時,我的數學成績并不好,自己也不去找老師問問題,被老師斥責道:“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高中必修1、必修4比起初中來難度大大增加了,內容也增多了。即使如此,也沒有動搖我學數學的意志,我相信在今后的數學學習中,我定會乘風破浪!
英語:學習高中的英語課程我并不吃力,反而我倒覺得簡單,也許是在xx我受到的英語強化訓練教育的緣故吧,不管怎樣說,我不會對英語放松警惕的,因為驕兵必?。?/p>
物理:我的物理成績算不上班里比較好的,但也不是很差,只能說一般。在下學期的學習中,我覺得我應該多向老師和物理學的好的同學多請教請教,多去大辦公室問問題。
化學:情況基本與物理相同。只是化學方程式記得有些不清楚,希望下學期在此方面多多努力。
歷史:我比較喜歡學歷史,因為我對歷史比較感興趣,所以自我評價良好。
地理:相對于其它科,我學地理稍微有些吃力,有些部分掌握得不是特別好,但是我有信心學好地理。
政治:政治后幾個星期的課是由xx中老師代的課,期末模塊考試前,老師發(fā)了5張復習卷子,并畫了11道必背題,我都背了,并用在了考試中,所以對政治的學習態(tài)度我很滿意。
以上是我對高一上學期期末學習方面的個人總結,我不會忘記過去,也不會沉浸于過去,確定未來的發(fā)展目標,我對未來充滿信心。
高一課件 篇11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們以學校的高中語文教研組工作計劃為參考,全面貫徹新課改理念,以閱讀和寫作為重點,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課內外的結合,增加課外閱讀量,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
二、主要工作
1.學情分析:本屆高一年級共有8個教學班級,大部分同學基礎還行,但是閱讀能力、分析鑒賞能力及對文章整體感知能力不行,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重視語文。所以,在對學生全面強化督促的同時,如何抓好基礎,強化針對性,有的放矢,探索改進講與練的方法并努力提高效益,就成為本學期教學的重中之重。
2.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教學質量是學校的中心工作,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打造高效課堂,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fā)揮集體優(yōu)勢,挖掘團隊潛力。
3.設計合理、有效的教學過程,精講重點篇目,以點帶面,開發(fā)學生的語言潛能,提高語文素養(yǎng)。
4.加強寫作訓練,注重閱讀與寫作的聯(lián)系。課堂寫作與課外練筆相結合。本學期完成6次作文。除此之外,每周完成一篇400字以上的隨筆,即周記。
5.加強集體備課,充分發(fā)揮備課組集體的智慧,提高教學的整體水平。。
6.認真研究新教材,不斷反思教學的實效性。
7.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語言的感悟、文言的積累、文化的積淀、文學的評鑒等教學要點的夯實。
8、積極參加校內外各類語文教研活動,虛心學習,博采眾長,總結經驗。
9、作業(yè)批改。每周檢查一次隨筆,大作文認真批改,
要有詳細的批注,作文評語突出個性化,有錯的地方要求學生及時訂正。
10、堅持練字。要求書寫工整,寫規(guī)范字,寫正楷字,不連筆,不圈不繞不草,狠抓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三、具體安排
二月份工作:
完成必修3第4單元詩詞的教學,并銜接過渡到第三單元小說閱讀的教學,完成一次大作文。。
三月份工作
完成必修3第三單元小說閱讀的教學,第二單元科學小品的教學,完成一次大作文。配合學校教導處的公開周公開課相關工作。
四月份工作
完成必修四第四單元文言文的教學,完成一次大作文。復習迎接期中考試。認真組織好期中考試的相關工作。
五月份工作
做好期中考試的試卷評講和成績分析工作。開始并完成必修四第三單元的小說教學,完成一次大作文。
六月份工作
完成論語教學,復習迎接期末考試。
七月份工作
做好學期總結工作,布置暑假作業(yè)。
高一課件 篇12
一、教材分析
這學期高一學生的教材為蘇教版必修一全本和必修二的前三個專題。每個專題一般由導語和兩至三個板塊組成。導語對專題內容作扼要介紹,每個板塊再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專題的人文內涵,同時提出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具體要求。每個專題都配有寫作部分,既有寫作指導也有提供選做的作文題。教材各專題涉及青春、讀書、夢想、人與自然……等等方面的內容,為學生與母語文化之間,自然之間,社會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二、學情分析
高一上學期,是高中學段的開始,是初高中銜接的重要階段,也是高中三年語文學習的黃金時段之一。為了讓學生順利實現(xiàn)初高中的過渡,掌握高中語文學習的`思路特點,熱愛并投入地學好這門課程,我們要很好地利用好這段時間,培養(yǎng)出基礎扎實、能力過硬、素養(yǎng)較高的學生。
三、教學目標
高一語文教學要注重三性:趣味性、基礎性和能動性教育教學的趣味性。采用多種活動方式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愛語文學習。注重教育教學的基礎性。研究所教課文的重要基礎知識,爭取抓得準,不遺漏,落實好。要以后娘之心狠抓基礎落實不放松,基礎基礎再基礎,落實落實再落實。
四、提高質量措施
高一教學三條主線:基礎知識線、課文講讀線、閱讀寫作線
1.很抓字詞、背誦、翻譯等基礎知識的落實。
(1)在學習課文時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與鞏固。
既然我們的主要學習材料是課本,那么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學習課本中的三大基礎知識——字詞、背誦和文言翻譯,利用背誦、默寫、練習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加以落實,一定要抓牢抓死,不留死角??梢栽谡n前三分鐘讓學生落實基礎知識,可以在和學生交流時讓學生背默基礎知識,可以在課堂學習中一起學習基礎知識,可以在練習中練習基礎知識。這是保證高一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huán)。
(2)利用“基礎知識天天練”搞好基礎練習。
語文基礎重在積累,語文能力重在運用。積累要天天進行,運用也要日日實施。
“基礎知識天天練”系列材料,用B5紙印制,保證每天一張,涵蓋字音、字形、詞語、病句、標點、翻譯、默寫等基礎知識,訓練時段10分鐘以內。按照分總的思路編排,先對各個專項進行分解學習與訓練,讓學生對基礎知識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知道基礎知識的具體內容,在各類材料中學習時能做到有的放矢,然后進行綜合訓練,檢驗其綜合能力。
2.積極開展讀書、紀念、戰(zhàn)爭、自然、藝術、科學、社會等專題閱讀,做到讀寫一體化。
讀書能開拓視野,豐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這毋庸置疑。課程標準要求選好書,讀好書,明確要求至少讀5本以上的名著及其他讀物。高一就要完成這一任務。上學期至少讀完兩本名著。目前,海量閱讀已取得上上下下的共識。在此大背景下,我們要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閱讀活動,搞好閱讀。
3.課文講讀要靈活,基礎與閱讀并重。
注重課文研讀。
《世紀金榜》導學案作為學生學習的配套學案,要引導學生充分自學,該讀的要讀,該想的要想,該寫的要寫,該討論的要討論,引導學生充分自學,充分展示,充分訓練。當堂測試題主要針對每課知識點和能力點進行訓練,精心設計,適當拓展,鞏固延伸,真正使學案與學生完整的學習流程相吻合。按排序表及時精心地制作學案,定稿前組內討論,定稿后須經備課組長審核。
五、備課組活動安排
如集體備課、公開課、專題討論、曬課、磨課等等的活動時間、主題、主講人、參與人員等
(要有體現(xiàn)新課程學習、理念、選修課開發(fā)的內容,建議安排在專題學習中)
高一課件 篇13
在學習上,我認為還有一樣東西是非常重 要的,那就是學習態(tài)度!我以前對學習的態(tài)度不是很端正,常常都是"得過扯過",不過現(xiàn)在好多了,我開始養(yǎng)成一種謙虛、勤問的學習態(tài)度。因為我知道學習上的東西來不了弄虛作假,是不懂就不懂,絕不能不懂裝懂!要想在學問上有所成就,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例子都證明了只要保持這兩種學習態(tài)度才行。所以,我一有問題就問同學和老師,直到弄懂為止。即使是朋友我也是這樣,因為孔夫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guī)?,我想道理就在這里。
在生活上,我基本上都可以和同學們友好相處,和睦共處,互幫互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成獨立自理自立的良好品德。
宿舍是一個大集體,八個人生活在同一個空間里面,但是各自的生活習性都不相,這就需要大家互相理解和遷就,只有這樣才能和好相處,為我們的學習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休息環(huán)境。這個方面我們宿舍就做得比較好。我初中就已經到外面讀書,因此很早就過著一種集體生活,所以我比較會理解別人,當然,我們宿舍的融洽和諧關系還很大歸屬于我們每一個宿友。
可是最我我覺得自豪的是,進大學以來,我從來沒有一次光顧洗衣部,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我也堅持自己洗衣服,不給自己偷懶的機會。因為我知道惰性這樣東西是培養(yǎng)出來的,只要不給它一次機會,它就永遠沒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中的東西了。
還有的是,我在生活中,始終保持干凈的作風,做到勤清潔,勤洗手,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在通過學校開展以弘揚和培養(yǎng)民族精神教育中讓自己懂得了許多團結、互幫互助的意識,從中我提高了許多知識,了解了一個班級最重要的是團結友愛,這樣才能有一個好的班級。
在貫徹執(zhí)行上海市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行為規(guī)范方面自己很好的做到了遵守校規(guī),做到穿校服,不染發(fā),不帶飾品等,能自覺遵守行為規(guī)范。
在參加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中,我能積極參加。在赴外地寫生時,能遵守好紀律,認真完成寫生,在法制教育中讓我懂得了很多的法律知識,深刻的了解到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更加在腦海中深刻的嚴記著法制的觀念,在18歲成人儀式中,我們認真的'宣誓,在那天告別了童年的時光,去真正的向18歲成人邁進,使自己知道了18歲的意義,更了解了自己已經長大成人,在校慶運動會中我積極參加了廣播操比賽,認真做好廣播操,也在比賽中認真的觀賽。
在這學期中,我學習了許多電腦設計的課程,我的學習目的是要認真學習為自己的知識好好增長,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所以學習是很重要的,在學習中要不懂就問,絕不能放棄,一定要有好學的精神,在學習中一定要樹立了良好的學風,這樣才能使自己熱愛學習,更能在學習中不斷奮發(fā)向上,只要努力了,我相信在自己的學習中一定會有好的成果。
這學期已結束了,在學習中有苦也有樂,在中專生活里有許多快樂的時光,在這里我學到了許多的知識,也了解了許多的東西,所以在以后的日子了我要更努力的去學習每一樣東西,這樣我的人生才是豐富多采的,在人生的樂章中寫好每一頁,做個優(yōu)秀的團員,優(yōu)秀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