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登飛來峰課件

發(fā)布時間:2023-05-05 飛來峰課件

登飛來峰課件8篇。

教案課件也是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老師最好能認真寫好每個教案課件。?教案和課件的完善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大家是不是在為寫教案課件發(fā)愁呢?熱烈推薦這篇有關“登飛來峰課件”的文章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登飛來峰課件 篇1

教學目的要求:

(1)進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

(2)背誦、默寫全詩;

(3)利用想象和聯(lián)想閱讀詩歌、理解詩意;

(4)了解哲理詩的特點。

重、難點:

(1)重點:背誦、默寫全詩;利用想象和聯(lián)想閱讀詩歌、詩意理解

(2)難點:最后兩句蘊含的哲理、哲理詩的特點

課型:講授

教學主要步驟及內容:

導入

猜一猜,他是誰?(教師逐次口述下列內容)

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罷相;

②他是現(xiàn)在的江西臨川人;

③他堅持變法,雖然最后以失敗告終,但卻被列寧譽為“中國11世紀的政改家”。

④他還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我們學過的他的名句。⑦他字介甫,晚號半山,被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亦稱王文公;

⑧前不久我們才學過他的《傷仲永》。

【此環(huán)節(jié)由教師依次逐條口述內容,或者用課件逐條展示,直到學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課主題,板書課文題目:登飛來峰】

融入文本一:題解

(教師簡介如下內容)

浙江紹興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稱寶林山。山上有一座應天塔。傳說寶林山是從瑯琊東武海中飛來的,因此又得飛來山之名。越王勾踐曾在山上筑游臺以觀天象。塔山始建于晉末,高30余米,分七層,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觸景有感,寫下《登飛來峰》一詩。

融入文本二:朗讀

(一)教師板書全詩。請同學們琢磨琢磨每句詩,想一想該怎么朗讀,試著劃分一下朗讀的節(jié)奏。

(二)溫故

1、格律詩常見的是哪兩大類?一般多為幾言?

(古典格律詩分律詩和絕句兩大類;一般多為五言和七言)

2、詩歌(格律詩)節(jié)奏的劃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細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況是綜合“音節(jié)”和“意義”兩個方面,常以“二”起頭,且上、下句節(jié)拍勻稱】

(三)學生讀寫

齊讀——自由朗讀——試背——在筆記本上默寫

(確實默寫不下來的同學,可以抄寫)

融入文本三:全詩簡析

(一)①②句:

導問:

1、按課本注釋折算,“千尋”等于多少“尺”?

這應當看著是什么手法的運用?

作者的目的何在?

【“千尋”,夸張手法,極言塔高?!?/p>

2、第②句還在寫“塔高”沒有?

這應當看著是什么寫法?

【“見日升”,側面襯寫古塔高聳,直入云霄,這還是寫塔高?!?/p>

(二)③④句

導問:

1、這兩句和前兩句在內容上有何不同?

(前兩句落筆于“景”,后兩句著筆于“情”,亦可說“理”)

2、③、④句之間是何關系?

(因果關系,〈相機釋“緣”之義〉)

3、你從這兩句詩中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掌握了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師可以先舉出生活中蘊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導啟發(fā)學生得出這一結論)

融入文本四:閉目構畫

一、學生閉目,聽老師吟誦全詩,在頭腦中構畫。

二、學生繼續(xù)緊閉雙目,聽老師提示,豐富頭腦中的畫面。

提示1、怎樣的飛來山?“千尋塔”給你怎樣的感覺?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提示2、雞鳴時是怎樣的景象?“日升”的畫面又是怎樣的?你又想到了哪些詞語?

提示3、想象一下:

此時的“登山者”身居何處?是怎樣的精神風貌?

此時他在思考一個什么問題?

是在心中默念,還是在吟唱?

(此步驟的關鍵是學生必須“閉目”,教師的吟誦和提示,最好重復一次)

融入文本五:言傳構畫

一、畫外音(說一說)

下面我們請大家來說一說剛才頭腦中的畫面。

(同學們可難會發(fā)現(xiàn),當你睜開眼睛時,剛才頭腦中的畫面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現(xiàn)在我們仍就閉著眼,一邊回想頭腦畫面,一邊口述畫面內容。學生舉手發(fā)言)

二、畫外文(寫一寫)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上寫一寫你頭腦中的畫面。

(完成后,請一、二位同學朗讀)

融入文本六:內容拓展

請同學們好好想一想:在你們小學學過的詩中,曾有一首詩,在形式和內容上頗似此詩。哪位同學能說一說?(在學生或教師引導明確之后,老師邊對比簡析邊板書。一個注意點:兩首詩最后兩句的異同)

課外作業(yè)

(1)在方格本上用楷書默寫此詩。

(2)修改“言傳構畫”環(huán)節(jié)中自己所寫的稿子。

要求:①以本詩為基礎,進一步聯(lián)想和想象,充實畫面內容;

②自己可以酌情擬題。

登飛來峰課件 篇2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請欣賞:飛來峰

我國共有四川龍門、江蘇、杭州、浙江紹興、安徽五處此景觀。

本詩中的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期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從東武縣飛來,故因此而得名。飛來峰宋有王安石題詩《登飛來峰》,從此聞名天下。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嘉祐三年(1058)上書,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張。他積極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晚年退居江寧(今南京),封荊國公,世稱荊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三、感知詩歌內容

登飛來峰

北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翻譯:我登上了飛來峰上的高塔,聽人說清晨雞鳴時從這兒能看到太陽升起。

翻譯:不怕浮云層層遮住視野,都(只)因為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哲理:

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

《登飛來峰》是一首哲理詩。這首詩借寫景抒發(fā)了詩人廣闊的政治胸懷,以理入詩,表現(xiàn)了作者高瞻遠矚、不畏困難的心懷。一二句敘述自己行動,為后文議論打好基礎。三四句議論,由前兩句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體悟到一種人生哲理。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蔽覀冎?,在通常情況下雞鳴時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據(jù)說在泰山的日觀峰,“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在飛來峰上能不能看到這一奇景呢?從“聞說”二字推斷,詩人沒有看到。他不寫親眼看到的景物,而寫傳聞之景,為的是突出構思中闡發(fā)哲理的重心。雞鳴日出的燦爛圖景,也是詩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轉入議論,其實也有寫景的形式?!案≡啤倍?,既是實寫,也是比喻,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邪官)。“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反映了詩人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白罡邔印弊置嫔现盖に淖罡邔?,實則暗喻政治上的最高決策。

問題:

1、“最高層”有了什么樣的深層含義?僅僅指的是他站的比別人高嗎?還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變形題)

“最高層”字面上指千尋塔的最高層,指他站的比別人高。實則暗喻政治上的最高決策。也指他有雄心壯志,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這無疑是人生的最高層!

2、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主題思想)

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

四、拓展學習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登飛來峰課件 篇3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登飛來峰》說課稿

《登飛來峰》說課稿

教學目的:

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境。

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看峰、認識事物的不同,理解詩中蘊涵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并背誦教學重點、難點:

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看峰、認識事物的不同,理解詩中蘊涵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黃山上的飛來山?(出示幻燈片)??你們覺得奇怪不奇怪?山上為什么會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們來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請同學們聽一首歌。(播放歌曲)

二、初讀古詩《登飛來峰》

1、出示幻燈片,播放錄音。

2、全體學生齊讀古詩。

3、介紹作者:(幻燈片出示: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政治家,思想家,當過宰相主持過王安石變法。今有輯本《臨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了解古詩大意

1、大家想想我們以前都是通過什么辦法了解詩的大意的?(根據(jù)課前查閱的資料,根據(jù)書中的圖片,和同學們討論解決。)

2、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小組合作弄懂詩的大意。

3、生匯報交流,教師進行指導。重點理解:飛來峰:一峰獨立入云,它海拔1424米,整座山峰為一整塊巨石構成,頂有一石渾圓如蓋壓在頂峰,似從天外飛來,石稱飛來石,峰因石名,故稱飛來峰。

聞說:聽說。緣:因為,由于。(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我不怕浮云遮擋視線,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余,只因為我站在塔的最高層。)

四、在教師的點撥下品味全詩。(重點品味蘊含在詩中的哲理。)

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點撥要點: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主旨句,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來的?

點撥:

①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

③由學生談談對這兩句蘊含深刻的詩的理解。

五、質疑活動。

1、《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詩歌中常被用來比喻讒佞之類的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擊,應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板書: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3、詩人借登飛來峰觀賞景色,闡明了一個怎么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通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表達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板書:登高望遠小結:《登飛來峰》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于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包負的時期,表達了詩人躊躇滿志的情懷。全詩將寫景與抒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

六、作業(yè):

1.背誦《登飛來峰》。

2.拓展學習: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

登飛來峰課件 篇4

一、教學內容:《登飛來峰》

1、老師背誦《登飛來峰》這首古詩并走上三尺講臺。

老師要求學生背誦這首古詩。

2、老師讓會背誦這首古詩的同學說出這首古詩描寫的是什么,說出它是一首什么詩,以及它表現(xiàn)的是什么。

老師解題:《登飛來峰》描寫的是王安石眼中的飛來峰上的應天塔,是一首詠物抒懷詩,表現(xiàn)的是詩人治國理政的政治抱負和富國強兵的家國情懷。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登飛來峰》是怎樣寫成的。

2、讓學生產(chǎn)生《登飛來峰》詩的閱讀興趣和創(chuàng)作欲望。

三、教學重點

1、詞語注釋:

飛來峰:在紹興城外的林山。

千尋塔:形容塔很高。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聞:聽。

浮云:浮動的云霧。

望眼:視線。

緣:以為。

2、概念解釋:

意象:就是蘊涵著作者主觀想象的客觀物象。比如這首詩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數(shù)重山,春風,江南岸,明月,照我還等。

賦比興: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表達方式。賦,意思是鋪陳;比,意思是比喻;興,意思是有意拔高結局。

結構:是指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起句:指的是絕句詩的第一句。意思是絕句詩的開始。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里的開端部分。

承句:指的是絕句詩的第二句,是秉承上句的意思,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里的發(fā)展部分。承句是上句結果,也是下句的原因。

轉句:指的是絕句詩的第三句,意思是轉移到談話的正題,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里的高潮部分。

合句:又叫結句,指的是絕句詩的最后一句即第四句,意思是結束,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里的結局部分。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王安石簡介:

一千多年以前,王安石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北宋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進士第四名,開始了他入仕又出仕,拜相又罷相的精彩人生。他是中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學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有《臨川先生文集》存世?!兜秋w來峰》是他的代表作。

2、說明《登飛來峰》的結構形式:

《登飛來峰》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由四個組成部分即四個句子所組成:第一句,飛來山上千尋塔,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第四句,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四個句子組成了《登飛來峰》這個整體。從七言絕句詩的結構角度講,這四個句子依次是起句、承句、轉句和合句。通常我們稱之為“起承轉合”。

3、介紹《登飛來峰》的創(chuàng)作背景:

北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30歲的王安石,從浙江鄞縣回江西臨川故里,途經(jīng)紹興,登上飛來峰攬勝,被飛來峰上的應天塔所感動,決定寫登飛來峰詩一首,詠物抒懷,借以表達自己治國理政的政治抱負,抒發(fā)自己富國強兵的家國情懷。這坐落在峰頂?shù)膽旄咚?,就像志存高遠的自己。自緣身在最高層,自然而然就成了這首詩的合句。

順便解釋“合句” 。

4、敘述《登飛來峰》的構思過程:

深諳作詩之道的王安石知道,有了絕句詩合句以后,按照七言絕句詩構思的順序,接下去就是要構思詩的起句。起句是什么?王安石知道,起句就是合句的前提。王安石還知道,合句即自緣身在最高層的前提,就是飛來山上的高聳入云的應天塔,就像大宋王朝的志存高遠的王安石一樣。所以,自己的起句就是飛來山上千尋塔。

順便解釋“起句” 。

王安石知道,按照七言絕句詩構思的順序,構思絕句詩完合句和起句,接下去就是要構思七言絕句詩的轉句。轉句是什么?王安石知道,轉句就是合句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

王安石還知道,合句即自緣身在最高層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高塔不怕高空的浮云遮住自己的視線,就像自己不怕大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弊政遮蔽自己的視線一樣。因此,這首詩的轉句就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順便解釋“轉句”。

王安石知道,按照七言絕句詩構思的順序,構思完合句起句和轉句,最后需要構思的就只剩下七言絕句詩的承句了。承句是什么?承句就是轉句的前提。王安石還知道,轉句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前提,就是聽說雄雞啼鳴時分就能看到太陽初升,就像自己能夠最早看到弊政革除后的國富兵強的大宋盛世一樣。所以,這首詩的承句就是聞說雞鳴見日升?!?/p>

順便解釋“承句”。

這就是近千年來廣為流傳的千古名詩《登飛來峰》的構思過程。

作為老師,我要讓學生明白,構思創(chuàng)作七言絕句古詩,就是要按著上面的順序上面的理念去構思創(chuàng)作。又或者說,所有的大師都是這樣構思創(chuàng)作他們的七言絕句的。

六、指出《登飛來峰》的解讀誤區(qū)

老師詢問學生對《登飛來峰》的不同解讀。

老師指出歷來的教育者對《登飛來峰》的解讀誤區(qū):

有教育者說王安石的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更有教育者說這首詩與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又說與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真是信口開河,滿嘴胡說。

七、板書設計

1、課前,由板書值日生板書全詩: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2、課內,由老師標注絕句詩的結構形式“起承轉合”:

題:《登飛來峰》

起:飛來山上千尋塔,

承:聞說雞鳴見日升。

轉:不畏浮云遮望眼,

合:自緣身在最高層。

八:課后作業(yè)

1、創(chuàng)作一首七言絕句詩。題目是《登……》;如果實在寫不出來,再默寫《登飛來峰》三遍。

2、用時10分鐘。

登飛來峰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引入新課

1、誰能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2、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揭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著同樣道理的詩—《登飛來峰》。

4、質疑:看到這個課題,有什么想問的?

5、哪個同學可以幫忙?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古詩。

2、初讀、正音

3、檢查預習情況

通過預習,你獲得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事情?

三、品讀古詩

1、齊讀

2、討論:如何讀好這首詩?

(要求: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節(jié)奏)

3、師指導朗讀,并范讀。

4、學生試讀

5、指名讀(兩三個)

6、學生評價朗讀

7、自主學習,理解詩意。

8、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9、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同學們,這首詩從表面上來看,是一首登高游覽的小詩,其實詩人是要借景來抒情,請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10、教師小結:

四、學生暢談生活經(jīng)驗

1、說一說自己登山觀景的體會。

2、師小結: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yǎng)方面,難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

登飛來峰課件 篇6

上課前,我準備了課件。把古詩及重點字詞的注釋寫在了上面。一開始上課,我就把重點出示,提出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這一古詩意義的要求。學生們聽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著,我對其進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導:把注釋中關鍵詞的意思帶入古詩,然后讀一讀。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釋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過查字、詞典解決。開始,我讓學生試著通過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然后,進行小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告訴小組成員,經(jīng)過小組成員的集體評議達成共識。

小組合作中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了探究過程。對于那些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難點,在巡回指導時,引導其解決,及時糾正他們在探究時所出現(xiàn)的偏差。在輕松的氛圍中,很快就有小組寫出了古詩的正確意思。

為課文配圖,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成員之間把“太陽”、“人”、“飛來峰”的位置擺放在一張圖片上,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對文章哲理的理解。

成果匯報后,根據(jù)小組解決問題的質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為獎勵,第一名的小組獲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圖擴大并填色的獎勵。

在理解了文章所蘊含的哲理后,我開始讓學生背了背古詩。由于對古詩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學生在短時間內都可以背下來,但是并不熟練。

登飛來峰課件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情景。

2.體會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詩中蘊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涵的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

1.飛來峰、廬山的圖片介紹。

2.課前搜集的有關作者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背誦古詩,渲染氣氛。

1.引言: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北宋大詩人王安石的很多詩,現(xiàn)在就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來背一背。

2.師生共同背誦《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王安石的詩--《登飛來峰》。

二、流資料,了解背景。

1.課件出示飛來峰的圖片。

師介紹: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今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有東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種稱呼,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學生交流關于作者的資料。

師補充介紹: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今寧波)任知縣,任職期滿后回江西臨川老家時,路過杭州,登上飛來峰塔頂,面對眼前廣闊的視野,想到雞鳴見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詩。這一年他正好三十歲。

三、解詩意,誦讀體會。

〈一〉、初讀,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

1.自讀。

2.指名讀,正音。

3.齊讀。

4.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塔很高。

聞說:聽說。

畏:害怕。

遮:遮擋,遮住。

緣:因為、由于。

5.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說給同伴。

6.指名說每句詩的意思,師生補充評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我登上飛來峰高高的塔頂,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就能看見太陽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不怕浮云遮擋住遠望的眼睛,只因為我就站在了飛來峰的最高層。)

二、再讀,整首理解,提出疑問。

1.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生自由說詩意,教師巡視,掌握學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說詩意,師生補充。

4.誰還有不懂得地方,就請?zhí)岢鰜怼?/p>

5.師生共同解決疑問。

三、品讀,體會詩的含義。

1.師范讀,生閉目想象詩的意境。

2.生自讀體會。

3.為什么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說說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發(fā)言。

5.師小結:

要想看得遠,視野更開闊,就必須登上最高的一層。這正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中所寫的(師生齊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四、誦讀,表達情感。

1.師談話: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xiàn)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時,當他登上塔頂,聯(lián)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憧憬與展望。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感情讀出來。

2.學生練讀。

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指導。

4.齊讀。

五、練習背誦。(個人背,指名背,齊背。)

六、嘗試默寫這首詩。

七、寫完后同座檢查訂正。

登飛來峰課件 篇8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黃山上的飛來山嗎?(出示圖畫)你們覺得奇怪不奇怪?山上為什么會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們來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讀

1、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2、全體學生齊讀并背誦。

王安石《登飛來峰》原文和譯文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

飛來峰上聳立著極高的寶塔,

我聽說雞叫時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不怕會有浮云遮住了遠望的視線,

只因為人已經(jīng)站在山的最高峰。

全詩解釋:

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瑯琊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飛來,故名。

千尋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緣因為。

最高層:最高處。

寫作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jīng)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fā)抒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三、在教師的點撥下品味全詩。重點品味蘊含在詩中的哲理。

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點撥要點:

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來的?

點撥:①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

③由學生談談對這兩句蘊含深刻的詩的理解。

四、質疑活動

1、《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詩歌中常被用來比喻讒佞之類的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擊,應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3、詩人借登飛來峰觀賞景色,闡明了一個怎么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討論活動,邊討論邊板書

①②描寫景物充滿生機

③④抒發(fā)情懷躊躇滿志

小結: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于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包負的時期,表達了詩人躊躇滿志的情懷。全詩將寫景與抒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

六、競賽搶答活動

搶答題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學。唐宋八大家)

2、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①千尋塔(?。ㄖ笐焖?/p>

②聞說雞鳴見日升(

)(這里是聽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④只緣身在最高層(

)(因為)

3、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點明飛來峰,千尋塔的高峻陡峭。(夸張)

4、《登飛來峰》中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躊躇滿志的情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再從你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寫一句)(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颍撼鲇倌喽蝗荆鍧i而不妖)

5、《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前:寫景,后:抒情)

6、《登飛來峰》中蘊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登鸛雀樓課件8篇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需要大家認真編寫每份教案課件。尤其是新入職老師,教案課件寫好了才會課堂更加生動,優(yōu)質教案課件是怎么寫成的?下面的“登鸛雀樓課件”相關內容主題,是由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為您提供的,如果你認為這個內容值得分享請將它轉發(fā)給你的朋友圈!

登鸛雀樓課件【篇1】

【教材簡解】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后一句宕開一筆,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詩的后兩句寫登樓所思,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詩歌緊扣“登”字,“登樓”有所見,“登樓”有所思,由“見”及“思”,“思”中悟“理”,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意境雄渾,氣象開闊,又用純白描的手法,真景實寫,一氣呵成,于平淡之中見奇?zhèn)?。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易于誦讀,言近旨遠,給人啟迪。【目標預設】1.識讀本課6個生字和一個只識不寫的字,學寫“欲、樓”兩個生字。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初步理解詩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吟誦全詩。3.讓學生感悟古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登鸛雀樓課件【篇2】

1、常言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說說詩中哪些內容是詩人登上樓閣時看到了?哪些內容是寫他想到的呢?

2、登鸛雀樓詩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請小朋友讀讀第一句,然后看看圖想一想,再說一說。

交流:(1)指名說。點撥:*著山在詩句中就是“依山”。太陽下山了,就要看不見了,就是詩中的哪個字???“盡”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時候的太陽呢?

(2)再指名說。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提示:“黃河入海流”我們可以調過來理解——就是“黃河流入?!?。

(3)(條條江河通大江啊!)詩人在樓上看著黃河水流向大海。想象著黃河水進入大海的場面。想去看看黃河水流入大海的場面嗎?播放錄像。(敘述:一瀉千里的黃河水,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一直向東匯注到浩瀚無涯的大海。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p>

(4)看了錄像,你覺得黃河怎么樣?——能用朗讀來表現(xiàn)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指名讀,師評(你邊讀邊想,所以讀得好!很有氣勢?。┠信荣悺?/p>

(5)師邊深情地敘述邊板畫: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著連綿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地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讓我們再把這句話連起來好好的讀讀。(師生齊讀?。?/p>

3、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齊讀)讀了這句,頭腦里有什么小問號嗎?(重點:欲窮更千里目)誰能幫幫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揚,聯(lián)系上下句理解,會學習?。┕适轮杏行┳趾茈y知道意思,其實我們還可以借助工具書來查找答案。今天,老師查找資料,知道這些詞語的意思,(老師出示詞語意義)?,F(xiàn)在能完整的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嗎?自己讀讀詩,看看字意,試著說說,一會兒我們全班來交流。(工具書的作用真不小,這么快就解決問題了。)

4、詩人說的再登一層,真的是讓我們再登一層嗎?還記得《小松樹和大松樹》一課嗎?小松樹長之所以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那是因為——大山爺爺把它托起來的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板貼:登高才能望遠)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曾說過類似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F(xiàn)在請你們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詩人登樓后看到的和想到的連起來說說,好嗎?(看得出你們一節(jié)課都在認真聽!好樣的?。?/p>

6、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今天小朋友們學得真棒,老師要獎勵你們,我給你們配樂配錄像,請你們來配音,一邊讀一邊想像詩句中的畫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動作。相信你們這次會讀得更好?,F(xiàn)在你們就是大詩人王之渙了,試試看——個人讀,齊讀。

7、小朋友讀得多好呀!讓老師更喜歡這首詩了。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誰來試試?(學得好,記得牢??!向你們學習!)

8、回去我們也像這樣把古詩背給家長聽,告訴他們詩意和作者,能行嗎?

登鸛雀樓課件【篇3】

教學要求:

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教學設計:登鸛雀樓教案教學設計好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人 欲 窮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云比較。

(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欲:

樓: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根據(jù)句意說出詩句

板書設計:

白日依山盡,

景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課件【篇4】

教材說明: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言近旨遠,給人啟迪。前兩句寫景,詩人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廓、氣象雄渾的意境,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后兩句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學寫生字。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學難點: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設計思路: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通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采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后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后通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看,(出示掛圖)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這座樓坐落在山西,樓有三層,前可望中條山,下可瞰黃河。那有沒有小朋友知道這座樓叫什么名字嗎?(學生回答)

2、對,你們真聰明,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3、指名讀“登”(dēng),要求讀準后鼻音。指名拼讀“鸛”(guàn)。

二、解題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誰登上鸛雀樓?(作者)作者是誰?

王之渙:唐代著名詩人。從青少年時起就勤奮讀書,刻苦寫作,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寫的詩深受人們喜愛。

過渡: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三、初讀課文

1、你們想讀這首詩嗎?那先小聲的跟著老師將這首詩讀一讀。

2、自己再讀一讀,把不認識的字用鉛筆將它們畫出來。

3、這次我們再大聲地跟著老師讀,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自己畫出來的字的讀音。

(先聽老師范讀,再跟著老師讀,可以把握住對這首古詩的朗讀,并且在讀的過程中,自己找出不認識的字,為下一步的識字教學做一個鋪墊。)

四、識字教學

1、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里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2、現(xiàn)在就請已經(jīng)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3、你們的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下面我們再來個讀字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讀的最好。(分小組讀)

4、你能給這些生字寶寶找朋友嗎?

(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學生對這些生字的記憶。)

五、寫字教學

1、過渡:我們在認識了這些生字寶寶后,如果會寫它們,那就更好了。

2、觀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師范寫。

4、學生描紅,師巡視指導。

(引導學生掌握生字。并細致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體會漢字的形體美,從而認真書寫,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6、作業(yè):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看圖導入

1、出示圖畫,你看到了什么?

2、這就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在鸛雀樓上看到的,從而寫下了這首詩。

出示古詩,指名讀,齊讀。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一)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并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fā)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后,適當添加一些恰當?shù)脑~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

(意在培養(yǎng)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里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里的“入?!笔钦f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二)反復誦讀,啟發(fā)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么?(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chǎn)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詩人看到了什么?(板書:白日盡黃河流)

2、出示投影,教師指圖描述。(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yǎng)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么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后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

(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三)、朗讀指導。

1、老師提個建議,詩歌還要講究韻律,如果掌握了詞與詞之間的停頓,也許會讀的更好?愿意聽老師的朗讀嗎?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

3、指名讀,師生共同點評、再讀、齊讀。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背誦全詩。

三、小結。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么,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后想一想,然后說一說。

板書: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登鸛雀樓課件【篇5】

教學目標:

更、層、樓”4個字。

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背誦課文。

2、簡單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已經(jīng)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指名拼讀“鸛”。

3、解題。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自瀆課文

那么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開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把不認識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畫出來。(學生自瀆課文)

三、學習生字

1. 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可見昨天在家里書讀得很好??墒遣恢来蠹疑诸A習得怎樣?

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和它們打招呼,叫出它們的名字就能和它們成為朋友。

3、小朋友讀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寶寶成為朋友不僅要認識它們,還要會寫。下面,我們一起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4、指導寫字,注意筆順。教師在田字格中范寫,學生觀察教師運筆,重點區(qū)別“人”“入”的寫法,強調第二筆捺的位置,可采用兒歌指導記憶:“人”“入”筆順都相同,不同之處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邊。千:去掉一筆是“十”。目:去掉一筆是“日”,再去掉一筆是“口”。

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下面跟著老師讀一遍吧。

四、品讀詩句

太陽怎樣呢?看圖,讀句,想。

依山是說太陽下沉時是怎樣的?(緊挨著西山)依山盡是說太陽——指名再說說這句詩描繪的情景。

我們來把這個壯觀的情景畫下來吧?怎樣畫呢?

簡筆畫:連綿起伏的山讓生添畫“白日”,再次感受“依山盡”。

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這句話誰能讀好?指名讀,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讀出了什么樣的情景?)再指名讀,齊讀。

3那第二句寫的什么呢?讀“黃河入海流”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說。從這句詩的哪里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

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xiàn)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讀出氣勢。

指名,兩邊賽讀,齊讀。

5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里呀?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在想什么,引讀——

引:千里目指想怎樣?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

哪個字表示還要登樓?示“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并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引導說:詩人想:要想——,就必須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這是因為——?讓生試說。(登高才能望遠)

指導讀。評。還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小結: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們學習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層樓,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對這句話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嗎?自由練習,賽讀,齊讀。

五、情境中指導背誦,

小朋友讀得多好呀!讓老師更喜歡這首詩了。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這首詩先寫——是詩人看到的,再寫——是詩人想到的,非常好記,是吧?誰來背?

帶上動作,你已經(jīng)是詩人了。

六、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課件【篇6】

【教材簡解】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后一句宕開一筆,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詩的后兩句寫登樓所思,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詩歌緊扣“登”字,“登樓”有所見,“登樓”有所思,由“見”及“思”,“思”中悟“理”,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意境雄渾,氣象開闊,又用純白描的手法,真景實寫,一氣呵成,于平淡之中見奇?zhèn)?。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易于誦讀,言近旨遠,給人啟迪。

【目標預設】

1.識讀本課6個生字和一個只識不寫的字,學寫“欲、樓”兩個生字。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初步理解詩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吟誦全詩。

3.讓學生感悟古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一、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詩句變成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畫面,通過圖、文、聲、畫,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地進入情境感知、體驗,然后引發(fā)他們思維、想像,為理意、體情奠定基礎,突破教學難點。

二、采用自問自探的方式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通過探究獲取知識,發(fā)展學生個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輕輕松松、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設計思路】

這是蘇教版第三冊的一首古詩,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教學時,要以讀為主,通過圖、文、聲、畫,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自問中讀詩,在自探中品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發(fā)展語言。 【教學過程】

一、以詩引詩,簡介詩題

1.小朋友,在我們浩瀚的中國文化中,古往今來,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誰來把你喜歡的吟誦給大家聽?

2.生吟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師板貼詩題,并指導朗讀)

4.(課件展示一組鸛雀樓圖片,生欣賞)師述:你們看,這就是鸛雀樓,它一共有三層,面臨黃河,傳說古時候許多鸛雀喜歡停歇在這里,因此人們把這座樓叫做“鸛雀樓”。鸛雀樓初建時不怎么有名氣的。唐代時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他有一次登上這座樓時,作了一首詩,從此以后,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這是一首怎樣的詩呢?想不想學?

二、自主學習,感知詩句

1.(課件展示課文插圖及《登鸛雀樓》一詩)師配上古箏樂吟誦。

2.師述:小朋友喜歡這首詩嗎?(喜歡)想不想也來讀一讀?(想)請同學們自己打開課本,讀一讀這首詩

3.檢查生字

課件示沒有拼音的詩,且閃爍生字“雀、樓、依、入、欲、窮、目、更”

看,古詩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們招手了,我們來和他們打打招呼吧。你認識誰就和誰打招呼,不會的可以請小朋友幫忙!

4.檢查讀詩 生字都認得了,那讀好詩句就不成問題了,誰來讀?開小火車讀每句詩,注意引導讀出詩的節(jié)奏。(課件可畫停頓線)

5.那誰能把這首詩連起來讀好呢?指名讀,齊讀。

三、自問自探,理解詩意

1指導質疑 。請小朋友自己再輕輕地讀讀詩,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問。

古詩跟我們平常的課文比起來,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難度。但小朋友別著急,我們還是有解決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嗎?

2.交流總結讀詩方法并出示

(1)借助課文里的插圖理解詩句。

(2)反復讀,讀中理解。

(3)發(fā)揮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詩的一大好幫手)

3.再讀古詩,探究詩意。

4.交流探究學習的收獲。

(1)理解第一行詩

我們先來看看文中的插圖,圖上畫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色?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先讀詩的第一句話。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

問:a白日指什么?(必要時解釋為何稱“白日:可能是因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陽區(qū)分開來,所以稱為白日;可能是因為當時山谷里的云霧很重,遮擋了太陽的光線,使得太陽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b 太陽怎樣呢?看圖,讀句,想。

c 依山是說太陽下沉時是怎樣的?(緊挨著西山) 依山盡是說太陽—

d指名再說說這句詩描繪的情景。

e我們來把這個壯觀的情景畫下來吧?怎樣畫呢?

簡筆畫: 連綿起伏的山 讓生添畫“白日”,再次感受 “依山盡”。

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這句話誰能讀好?

f指名讀,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讀出了什么樣的情景?)再指名讀,齊讀。

(3)理解第二行詩

a、讀“黃河入海流”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說。

從這句詩的哪里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b、黃河水流是什么樣的呀?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示圖,交流。示詞,認讀。 誰再來說說這句話描繪的情景,爭取用上我們說過的詞語。

c、黃河入海的源頭在鸛雀樓上是看不見的,因為離得很遠很遠,作者這樣寫是他在發(fā)揮——想象 我們也來發(fā)揮想象,把黃河奔騰入海的情景畫出來。指名板畫。(必要時師幫助)

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

d、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xiàn)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男女比賽,讀出氣勢。

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這氣象是多么雄渾?。∥覀儼堰@句話連起來好好的讀讀,美美的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

f、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里呀?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讀。

5.出示三,四行詩句。

他在想什么?引:千里目指想怎樣? 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

哪個字表示還要登樓?示“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并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引導說:詩人想:要想……,就必須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這是因為——?讓生試說。

6.詩人王之渙面對眼前如此壯美的景象,心胸特別舒暢,目光特別遠大,他不由得感嘆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句詩不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而且也激勵自己和別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標努力。小朋友,你曾經(jīng)在哪些地方看到過或聽到過這兩句詩?

7.學生交流。

8.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吟誦,勉勵自己更上一層樓吧!

9.學到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做一回小詩人?(指名吟誦)

10.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登上鸛雀樓,面對眼前如此壯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誦道(全班學生吟誦)

11.一首詩是一幅優(yōu)美的畫,一首詩也是一首動聽的歌,你們聽(生欣賞歌曲)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吟唱吧?。◣熒鞒?/p>

四、欣賞作品,學習生字

1.小朋友,這首詩不僅成為千古絕唱,而且還被許多書法家寫成了書法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你們看,(課件展示一組不同字體和風格的書法作品,師簡介,生欣賞)

2.這些書法作品真讓人賞心悅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當一回小小書法家?(想)那老師覺得我們應該先把這首詩中的生字學會了,是不是?(是)下面我們就跟著電腦爺爺來學兩個比較難的字。(課件展示“樓”“欲”兩字的筆順,學生跟電腦爺爺書空)

3.在寫這兩個字的時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紅,師巡視、指導。

5.課后請每個小朋友也寫一幅漂亮的書法作品,在班里舉行一個書法作品展覽會,好嗎?

登鸛雀樓課件【篇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蘊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

3.復習生字,掌握生字。

教學重點:有感情朗讀古詩,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理解古詩蘊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件導入,了解詩意

師:老師知道小朋友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也準備了一幅畫。想看嗎?

(介紹畫上的內容)

師:誰能根據(jù)這幅畫編一個故事?

(生編故事)

師:你編得真好,老師也想編一個。

師: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煥。一天傍晚,他來到黃河岸邊,看到夕陽挨著群山慢慢落下,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的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里的景色太美麗了,那么遠處的風景又是什么樣的呢?只可惜站在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師:為什么登上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

生:因為站得高看得遠。

師:是啊,詩人也明白了這個道理,于是就寫了一首詩《登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來學這首古詩。

(二)師生競賽,朗誦古詩

1.(出示課件)介紹鸛雀樓

2.(出示課文內容)指名朗讀

3.師:讀得不錯!老師也想和大家比賽讀,行嗎?請同學們當評委。(師配樂朗讀)

生評價。

4.生練讀。

5.分句指導。

6.整體讀。

7.學生上臺表演讀。

8.配樂集體朗讀。

(三)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師:為了表揚你們,咱們一起去登鸛雀樓怎么樣?不過,“鸛雀樓”上的每一層都有“老虎”在把關,每只老虎的身上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誰想做打虎英雄?

生讀生字。

(四)登高望遠,想象說話

師: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站在鸛雀樓的最頂層了,你們的心情怎么樣?你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想象說話。

(五)小結

是啊,只有站到高處才能欣賞到更遠更美的風景。人生也是一樣,要有意義就必須不斷進取。同學們,希望你們努力學習,把心中最美的風景變成現(xiàn)實。

教學反思:這首古詩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朗讀古詩,了解詩意,明白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教學重點,學生掌握較好。我一共分為五個部分來進行的。在導入過程中利用小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用圖畫的形式再現(xiàn)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高山,夕陽,詩人,黃河。并啟發(fā)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中。在學古詩中以讀為主,設計師生背詩比賽的活動,調動了學生讀詩背詩的積極性。讓學生評價老師背詩的“秘密”,通過自主探究,在評價中學會了朗誦的技巧。在拓展部分讓學生想象說話,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更能聯(lián)系生活理解古詩道理。在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課件中出示的課文內容用拼音打出來會更好些。學生的朗讀需要加強,老師還要進一步指導。

登鸛雀樓課件【篇8】

1.理解詩題,簡介詩人。這首詩以事為題,樸素自然。 “登”是上的意思。 “鸛雀樓”是一座樓閣的名字,教學時,可簡介它的故址和名字的由來。對作者的了解只要知道朝代和姓名。

2.初讀詩句,學習生字。教師(或錄音)范讀,學生自由練讀,指名抽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古詩的韻律。這一環(huán)節(jié)要讓學生充分感知,為理解作準備。

3.解釋句意,理解內容。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觀察圖畫想想詩意。不懂的詞或句提出來大家討論??上壤斫庵攸c詞的意思,例如“依” 、 “盡” 、 “欲” 、 “窮” 、 “更” 、等,在讓學生連起來說句意。理解句子后,再讓學生把全詩意思連起來說。解釋字句意思時,不要過多地發(fā)揮,只要求理解內容就可以了。

4.想象意境,吟詠背誦。在理解詩的大意后,指導學生觀察畫面,啟發(fā)學生通過想象,讀出詩句的氣勢。讀時可以讓學生作適當?shù)膭幼餮菔?,以幫助他們入情入境。只要學生能想象意境,就能很快背誦并讀出語氣。

5.建議本課教1課時。

登高的課件


每位教師在上課前都需要備好教案課件,我們應該專心致志地去編寫教案課件。教案作為教育教學領域中關鍵的組織管理工具,存在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教案課件呢?邀請你閱讀以下的“登高的課件”,出色的文章讓我們共同來欣賞!

登高的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詩歌,領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賞析詩歌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會杜詩蘊含的深沉憂思。

教學重點: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賞析該詩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憂思。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有人對唐詩中出現(xiàn)出現(xiàn)最多的季節(jié)、詞語、顏色、場景、情感等詞進行過統(tǒng)計,分別是秋、不(無)、白、江邊、孤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歌《登高》涵蓋了以上所有因素。古人對這首詩的評價也非常高。明代胡應麟《詩藪》:“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這首詩好在哪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登高》。師:學習詩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生:學生齊讀師:學習詩歌講求知人論世。首先我們來了解詩人杜甫。同學們對杜甫可以說耳熟能詳了,并且課下做了課前導學案,請同學們看著大屏幕填空。生:學生填空,齊答。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讀準節(jié)奏師:請同學們出聲自由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音和節(jié)奏。生: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師:指明學生來讀,讀時注意讀音和節(jié)奏。其他同學注意聽,看其是否存在讀音和節(jié)奏上的錯誤。生:學生糾正讀音或節(jié)奏。師:教師正音并明確節(jié)奏。同學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和寫法:渚(zhǔ),“潦“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同時注意“鬢”的寫法,由髟加賓組成,為形聲字。節(jié)奏方面,七言詩一般有四個節(jié)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可以單看句式,要聯(lián)系意義的表達。

師:請同學們齊讀該詩,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默讀詩歌,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提出疑難詞句,小組討論解決。

生:該詩主要寫了作者登高時的所見所感。重點疑難詞有:回:回旋蕭蕭:模擬草木搖落的聲音百年:借指晚年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繁霜鬢:像厚重白霜似的鬢發(fā)。

師:大家再聽一遍范讀,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美、情感美。

3、再讀,讀出情感

師:聽完范讀以后,大家能否用詩中的一個字或詞,概括本首詩的感情基調?

生:悲師:因為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悲的,所以大家讀時語氣要緩慢、沉重,大家以緩慢沉重的語氣齊讀一遍詩歌,讀出“悲”的感情。

三、文本賞析4、品讀,讀準詩情師:聽完大家的朗讀,老師認為同學們讀的感情并不到位,原因在于大家并沒有深入理會作者的悲情。下面我們就深入杜甫內心,感悟其心中深沉的悲慨。師:《登高》這首詩寫了作者登高時的所見所感,前兩聯(lián)為所見,后兩聯(lián)為所感。后兩聯(lián)直接抒發(fā)作者內心的悲慨。請同學們思考后兩聯(lián)寫了作者的幾種悲,你從那些字或詞中讀出的?在思考的同時,注意圈點勾畫做批注。(學生思考3-5分鐘,同時多媒體呈現(xiàn)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便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人情感。)師:請大家根據(jù)下面例子仿寫,對詩人的悲進行總結概括,“詩人悲在重陽節(jié)登高,倍感思親”。生:詩人悲在百年多病,年老又身纏重病。生:詩人悲在獨登臺,倍感凄涼。生:詩人悲在萬里常作客,客居他鄉(xiāng),濃重的漂泊孤苦之感。師: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點58歲去世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漂泊在外的第八個年頭了,所以一個“?!弊直讹@漂泊流浪之悲感。......

師:詩人還悲在艱難苦恨。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一是指個人的艱難,生活困頓、壯志難酬:詩人遭受物質上和精神上雙重打擊。二是國事艱難,連年的戰(zhàn)爭,國家一片混亂,黎民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嗪奘侵笜O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無法挽救國家危難,壯志難酬,情感抒發(fā)達到了高潮。

師總結:個人的多病、羈旅的艱辛、壯志的未酬、時代的苦難共同構成作者的悲慨,情感愈加低沉,尾聯(lián)更是一字一頓,形成了情感抒發(fā)的堵塞之感,這就是老杜沉郁頓挫的詩風。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為“詩圣”。

師:用緩慢、沉重的語氣讀出這種為己為國的愁苦憂悶之情。

生:齊讀。

師:把握了詩人的情感之后,同學們感情更加飽滿,讀出了詩歌的沉重悲慨之情,很不錯。5、賞讀——緣景明情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悲情看到的景物會是什么樣的呢。請大家朗讀前兩聯(lián),找出作者寫了哪些景,這些景分別傳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小組探究合作。

生:風急: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急風凜冽,詩人內心更加悲涼。天高: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師:正所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生:猿嘯哀,猿猴的叫聲凄厲悲慘,更加重了詩人的悲哀之情。師:詩人當時身處夔州,境內巫峽的猿啼以凄慘聞世,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悲哀之情可見一斑。

生:渚清沙白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huán)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生:蕭蕭,樹葉紛紛落下,自然界已進入了秋天,詩人也是年事已高,由此感受到生命的短暫。生:長江滾滾顯示出歷史和時間的悠久。

師:短暫的生命面對永恒的長江,詩人感到人生短暫而渺小,歷史悠遠而不可逆轉,因壯志未酬而產(chǎn)生惆悵。

師:前兩聯(lián)通過詩人登高所見,將情蘊含在景物之中,營造了一種廣闊雄渾、沉郁而悲涼的意境,傳達出悲秋之情、壯志未酬之感。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生:情景交融。師:再把這四句齊讀一遍,加深對意象的理解,領悟景中之情。注意重讀和語氣。

生:齊讀后兩聯(lián)。

師:同學們對全詩的意境和情感有了進一步的掌握,我們能否把這首詩讀的更好呢?

生:齊讀

師:這次同學們的語調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加悲慨,看來已經(jīng)把握了《登高》的內涵。

6、總結:《登高》一詩寫作者登高所見所感,后兩聯(lián)直接抒情,前兩聯(lián)寫景,因作者以悲慨之心境觀物,所以景物都染上作者的主觀情緒,景中含情。達到了情與景的完美融合,整首詩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發(fā)了對自身和國家命運的悲慨之情。四、拓展延伸任務三:梳理杜甫晚年漂泊時期創(chuàng)作的有關登高的作品,找出其共同點,思考其帶給我們的價值和啟示。明確:

766夔州《閣夜》

767夔州《登高》

767岳陽《登岳陽樓》

769湘陰《登白馬潭》

769長沙《樓上》

共同點:自身處境艱難,仍不忘國家和百姓。憂國憂民。啟示:古人云:“無事莫登高”,登高會觸及詩人內心的傷痛,晚年漂泊生活中,杜甫屢屢登高,站在時空的高處,倍感自身的渺小與虛弱,感傷時事的艱難和民生的苦難,在登高詩中展現(xiàn)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擔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種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正是我們當代青年所應具有的品格。我們要學習杜甫的這種品格,勇?lián)鷷r代重任,爭做有為青年。

五、課堂檢測背誦《登高》

六、作業(yè)

1、熟背并默寫全詩。

2、完成鞏固案習題。

登高的課件 篇2

《登高》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律,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fā)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xiāng)的悲哀之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登高高二上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登高》教案

學習目標

1.了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

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3.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導入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踽踽獨行,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步履蹣跚。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作品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杰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huán)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zhàn)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解題: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jié)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jīng)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fā)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文本分析

讓我們來分析分析這首詩歌吧!

3.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寫了幾種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

答:風、天、猿、渚、沙、鳥、落木和長江。

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4.我們把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來我們看看詩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過秋景體現(xiàn)出來的。

來吧,點擊字體就有分析!

答: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里。

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huán)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回鳥,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到處盤旋,形單影只。

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吹铰淙~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凄涼。

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5.詩人的“悲”除了體現(xiàn)在首聯(lián)、頷聯(lián)描寫的秋景上之外,還體現(xiàn)在哪里?

答:還集中體現(xiàn)在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xiāng),壯志難酬,處境艱難。“萬里”寫出流浪之遠,“常”寫出流浪時間之長。

補充:安史之亂時,李白從48歲開始流浪,一直到58歲去世,11年來安無定所。

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詩人孤身一人去登臺,倍感凄涼。

補充:詩人這個時候已患肺結核、瘧疾和風濕病,一只手不能動彈,處境堪憂。

6.如何理解尾聯(lián)中的“艱難”一詞?

答:“艱難”兼指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動亂(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補充: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7.“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是怎么體現(xiàn)詩人內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愿,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8.總結:

這首詩以“悲”字為核心,貫穿全詩。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于“悲”而終于“悲”,悲景起筆,悲情落筆。真是怎一個“悲”字了得啊!

練習

1.古人詩歌中寫到“高猿長嘯”,大都抒發(fā)文人的悲傷,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如: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水經(jīng)注》。

2.毛澤東筆下也有一只鳥: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請同學們想一想,毛澤東筆下的鳥與詩人筆下的有什么不同?

答:這是一只展翅高飛、壯志凌云的鳥(鷹擊長空);而杜甫筆下的鳥是一只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

3.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lián)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首聯(lián)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供參考)

4.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他的詩歌被譽為“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等。

《登高》詩歌鑒賞

登 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lián)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huán)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lián),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jīng)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jié)奏感。經(jīng)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lián)集中表現(xiàn)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lián)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lián)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lián),才點出一個“秋”字?!蔼毜桥_”,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俺W骺汀?,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氨铩眱勺謱懙贸镣?。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xiāng)、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lián)“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lián)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lián)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xiāng)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xiāng)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lián)對結,并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fā)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現(xiàn)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lián)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tài),一一得到表現(xiàn)。次聯(lián)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lián)表現(xiàn)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xiāng)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lián)又從白發(fā)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張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于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登高》說課稿

一、說教材

《登高》這首詩選自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7課《近體詩六首》。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鑒賞唐代詩歌。根據(jù)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fā)展健全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詩作為中國文學的奇葩,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鑒賞唐詩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淀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意義非凡。在《登高》之前,本單元已經(jīng)鑒賞了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古體詩《夢游天姥吟留別》和白居易的新樂府詩《琵琶行》,學生懂得了一些鑒賞詩歌的門路,有助于學習杜甫七言律詩《登高》。

根據(jù)教學大綱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確立了本科的知識目標:1、了解詩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根據(jù)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根據(jù)大綱教學目的中要培養(yǎng)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新課標中要求的審美體驗和價值觀統(tǒng)一這一維度,確立了本課的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審美體驗。

詩歌鑒賞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如何在反復吟誦中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jù)此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景、境、情的關系。

根據(jù)新課標和大綱中“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在理解詩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時,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悲國家之秋、社會之秋即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這也是本詩的關鍵。

二、說教法

這課的教學,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誦法。其根據(jù)詩詩歌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通過教師和多媒體音像資料《唐之韻》反復的聲情并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通過反復吟誦,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激發(fā)他們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2、講析法和點撥法。具體到詩歌《登高》的鑒賞中,由于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有限,知識積淀和人生經(jīng)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我做的課件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就很必要了。

3、討論法。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闭Z文課應該成為他們發(fā)表個人見解的舞臺。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對話,才能有助于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靈感,才有利于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fā)展。

三、說學法

本課,學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歌貴在吟誦,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國著名學者皮爾斯曾經(jīng)說過后現(xiàn)代時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體會和領悟詩歌的音樂美。針對高二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可進行默讀,通過潛心把玩,發(fā)揮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

2、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逼鋵嵕褪遣扇〈肿x的方法,整體感知。但《登高》這首詩意蘊極深,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運用網(wǎng)絡環(huán)境進行小課題研究。其根據(jù)是新課標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在課后以杜甫為專題,充分運用多媒體和網(wǎng)絡環(huán)境進行個案小課題研究,培養(yǎng)學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成功意識以及失敗意識。

四、說課堂教學秩序

一、關于新課導入

課前準備:

為了知人論世,豐富學生對杜甫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體驗,在上課之前先讓學生觀看《唐之韻》中的《一代詩圣》上下集。

為此,我設計了如下的導語:

秋,是中國詩歌中一個永恒的話題,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深秋一位淪落天涯的游子在蕭瑟凄涼的黃昏孤獨的身影;而毛澤東的《沁園春 長沙》同樣是在深秋,呈現(xiàn)的卻是一幅絢爛多彩,生氣盎然的湘江秋景圖,可見,不同的詩人面對同樣的秋天卻有不同的情感體驗,那么偉大詩人杜甫筆下的深秋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懷著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進杜甫的內心世界,去領略他的才情,去觸摸他的靈魂深處。下面,我們來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導語是每節(jié)課的窗戶和眼睛,精彩的導語能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具體到本節(jié)課,為了讓學生明白任何文學作品包括詩歌都是在特定的時空完成的,面對秋不同的詩人會引發(fā)不同的情感體驗,設計了如上的導語。

二、關于新課傳授過程

(一)四讀詩歌

1.教師范背詩歌,學生注目。此設計意在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誦背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讓學生對《登高》一詩的情感基調有個感性的整體認知,有助于學生品味詩歌的音韻美,此為情讀。

2.教師范讀,學生默讀。此教學設計目的在于進行誦讀指導,讓學生注意詩歌的字音、節(jié)奏、節(jié)拍、韻腳,體味本詩音韻低沉,回環(huán)的原因,此為音讀。

3.學生自由朗讀后結合注釋默讀。此教學設計本著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讓學生思考,領悟詩歌的大意,此為意讀。

四讀詩歌,有利于實現(xiàn)大綱目的中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誦讀能力,體味詩歌的音韻美。

(二)探討景、境、情的關系

此教學設計的依據(jù)是新大綱中學習目標應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根據(jù)新課標分層推進的原則進行教學,具體到詩歌教學,就是本著學生應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為此,本著先易后難、分層推進的教學原則,全課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用一個字來概括全詩的情感基調,該如何概括?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fā)進行的設計,其答案是一個“悲”字。

第二個問題是: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悲”,詩人“悲”什么?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紤]到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由于思考時間、閱讀經(jīng)驗、知識積淀有限,估計大多數(shù)學生只會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會之秋、國家之秋這個層面存在困難,因此,我先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礎上,再進行必要及時的點撥,結合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詩人悲社會之秋的情懷。

具體到《登高》這首詩,不論學生如何思考第二個問題,無外乎從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會之秋這三個層面進行回答。

針對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我從文本出發(fā),設計如下的三個問題:

①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寥寥數(shù)語就勾勒出一幅廣闊深遠的圖景,試問,哪一個意象讓你感受最深,請描繪一下,此為點。

答案多樣:如飛鳥,在勁風中搖曳吃力盤旋,飛舞的鳥這個意象,意韻較深。寫出了孤鳥的無力、脆弱,這何嘗不是詩人的寫照。這種意象在杜甫其它詩中也可印證,如《旅夜抒懷》同是臨江抒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睂τ谶@首詩,教師可適當點撥,江上景色,野闊天低,大江奔流,尤顯旅人的單薄與脆弱,孤獨無依。所謂的文章,官職皆隨水而逝,成過眼煙云,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間一個小小的飛鳥,只有無盡的悲涼充斥其間。又如落葉、長江。就“落葉”這個意象而言,一葉知秋,落葉的蕭蕭表現(xiàn)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讓人感到傷感。如學生提到“長江”這個意象,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聯(lián)系詩人生平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壯志難酬的遺憾呢?有比較才有鑒別,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求同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底蘊,擴大學生視野,做這樣一個極為開放式的教學設計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促進文本多樣化的解讀。

根據(jù)新大綱關于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具體到詩歌就是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的能力,讓學生發(fā)揮聯(lián)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還原成立體可感的畫面,為了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聯(lián)想、想象能力,從而把握詩人的情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②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登高秋景圖。此為課程教學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臺,眼望遠方高遠天際,茫茫無邊,耳聽獵獵西風,老猿悲鳴,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勁的西風中,孤鳥吃力地翻滾,大風四卷,孤鳥回旋,徒增無限感傷,近看枯葉蕭蕭而下,黃葉滿地;遠觀滔滔的長江,滾滾東逝,不禁讓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嘆。

③根據(jù)文學鑒賞應體會作品深層內蘊這一要求,我設計了下面這樣一個問題,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漸深入到人事。即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中寫景,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答案:這兩聯(lián)渾然一體,境界深邃悠遠,營造出天地蕭颯悲涼、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詩人登高望遠的內心無盡的悲涼,悲嘆大自然的秋。

登高的課件 篇3

【教學創(chuàng)意】

通過兩首詩學習,著眼于指導學生了解一些欣賞古詩的方法,為學生進入高中做過渡與銜接。

【教學內容與目標】

1.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2.指導學生欣賞詩歌,并進行初步實踐。

【課時與課型】

1.一課時

2.學法指導課

【預習要求】

1.朗讀詩歌,讀注釋,初步理解詩歌的內容。

2.找資料,看看別人是如何品味這兩首詩的。

3.查找兩位詩人的相關資料。

【教學板塊】

1自讀自誦

2.欣賞品詩方法

3.學寫詩聯(lián)賞析

【教學線索】

1.用譯寫解說內容

2.用描述表現(xiàn)詩境

3.用吟誦傳情達意

4.用評說深入賞析

【教學內容與過程】

教學板塊一 自讀自誦

(一)知人論世讀經(jīng)典

1學生展示課前收集資料

2方法指導

1)姓名字號

2)朝代

3)重要人生經(jīng)歷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寫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

3)關懷現(xiàn)實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對社會狀況有深刻的體驗。

4)四個人生階段:

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

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

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到了成都,后再度飄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歷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詩人貧病交困,漂零在長沙與岳陽之間湘江的一葉扁舟上,幾天后,詩人便溘然長逝了,終年五十九歲。

5)成就:詩現(xiàn)存1500多首,生動的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準確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轉衰急劇轉變,被稱為“史詩”。

6)背景:本詩寫于767年,離川,漂泊峽中時。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學生自讀詩歌,旁批,讀注釋,背誦。

分三個層次:

1、讀出節(jié)奏,讀清楚韻腳

2、譯讀,邊讀邊譯。

3、吟誦詩歌

女讀:《山居秋暝》 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讀:《登高 》 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學板塊二 欣賞品詩方法

(一)、用譯詩解說內容

山居秋暝

新雨過后山谷里空曠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

明月映照在幽靜的松林間,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蓮葉晃動處漁船輕輕搖蕩。

春天的美景雖然已經(jīng)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動方式:

1生輕聲朗讀體會。

2生試譯登高。

師:要求:

1、譯成詩。

2、用解釋和加字方法擴充。

3、盡量押韻。

(二)、用描述表現(xiàn)詩境

山居秋暝

男:雨說停就停了,山被沖洗的清清爽爽。裊裊娜娜的炊煙似山間寺院的鐘聲,在秋天微涼的空氣中緩緩游動。

女:月亮不知什么時候掛上了枝頭。如水的光輝,在松針的鋒芒下,碎的滿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過石頭,隱隱流向遠方。

男:溪邊,竹林搖響著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著浣紗的竹籃,走進了各自的柴門。

女:一陣漁歌牽動了蓮荷,漁人駕著漁船,沿流而返。

合:時光如水,春芳消歇;寧靜與閑適,讓人好想做一個隱者,把這份淡泊,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處。

活動方式:男女生讀,慢慢體會。

師:怎樣描述詩境呢?1展開想象;2進行生動甚至是華麗的擴寫; 3、融入個人感受。

(三)、用吟誦傳情達意

《山居秋暝》——一首隱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詩表現(xiàn)出清新的格調;《登高》——整首詩表現(xiàn)出蒼涼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種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種深沉的嘆息。

師:怎樣用吟誦來傳情達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醞釀情感。

3、定準基調,把握節(jié)奏,展示韻律。

教學板塊三 學寫詩聯(lián)賞析

(一)、8種賞析角度

全詩概說,聯(lián)意解析,字詞品味,畫面賞析,思路體會,情感體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師教讀--首聯(lián)賞析:

·首聯(lián)對起,寫登高所見,一連出現(xiàn)六個特寫鏡頭,十四個字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秋江山水圖,動靜相映,聲色并茂,氣韻生動。(詩聯(lián)概說)

·出句從感覺、視覺、聽覺諸方面著筆:長天高遠,秋風凜冽,峽猿悲啼;對句從視覺角度寫:小洲清冷,沙灘灰白,上面點綴著逆風而飛的鳥群。(聯(lián)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詞極其貼切。深秋九月,潭寒澗肅,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說"清";風霜高潔,水落沙出,所以說"白"。因為臺高,故愈覺其風大,所以說"急";風大則水鳥低飛盤旋,所以說"回"。(字詞品味)

·"風急"二字帶動全聯(lián),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jié)奏感。(手法理解)

·詩一開始便有悲涼的氣氛。人登高,更感風急,含有老邁飄泊的衰颯悲戚之感。"天高"地遠,扶病獨登臺,就越發(fā)顯得孤獨悲哀。故聽猿長嘯,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畫面也是慘淡的,它映照出詩人心上的凄涼。特別是"猿嘯哀"和"鳥飛回"這兩個細節(jié),跟詩人素有的傷時感情聯(lián)系起來看,簡直就是包括詩人在內的千萬個流離失所者的寫照。(情感體味)

2、同學們自讀,然后自由選擇內容,學寫詩聯(lián)賞析。

3、交流,教師評點。

登高的課件 篇4

知識目標

學習《登高》了解詠懷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學習《蜀相》了解詠史詩借古傷今的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參照對比,學會鑒賞作品,進而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情意目標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操和對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學設想

1.通過比較、涵詠,賞讀結合,揣摩詩歌的豐富意蘊,體會詩人的風格特征。

2.點撥、討論、講析相互結合,積極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3.擬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準備與詩歌內容相近的風景圖片及相關的詩詞、資料,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并擴大課堂的容量。

4.教學用時:一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涵詠鑒賞詩歌,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

2.難點:理解杜甫,真正領會詩人博大的胸襟、體會出詩中郁勃的情勢。

教學過程設計

步驟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誦讀感知

覓得詩趣

【投影】課前投影杜甫肖像,配樂。

【提問】知道他是誰?熟悉他的詩嗎?請幾位同學讀一句你最喜愛的杜甫寫的詩。

登高的課件 篇5

1.了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

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3.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踽踽獨行,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步履蹣跚。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作品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杰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huán)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zhàn)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三、解題: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jié)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jīng)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fā)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讓我們來分析分析這首詩歌吧!

1、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寫了幾種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

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2、我們把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來我們看看詩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過秋景體現(xiàn)出來的。

答:???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里。

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huán)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回鳥,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到處盤旋,形單影只。

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著生命的終結。看到落葉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凄涼。

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3.詩人的“悲”除了體現(xiàn)在首聯(lián)、頷聯(lián)描寫的秋景上之外,還體現(xiàn)在哪里?

答:還集中體現(xiàn)在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xiāng),壯志難酬,處境艱難。“萬里”寫出流浪之遠,“常”寫出流浪時間之長。

補充:安史之亂時,李白從48歲開始流浪,一直到58歲去世,來安無定所。

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詩人孤身一人去登臺,倍感凄涼。

補充:詩人這個時候已患肺結核、瘧疾和風濕病,一只手不能動彈,處境堪憂。

4.如何理解尾聯(lián)中的“艱難”一詞?

答:“艱難”兼指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補充: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5.“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是怎么體現(xiàn)詩人內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愿,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這首詩以“悲”字為核心,貫穿全詩。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于“悲”而終于“悲”,悲景起筆,悲情落筆。真是怎一個“悲”字了得?。?/p>

爬天都峰課件十一篇


常言道,優(yōu)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計劃。在學習工作中,幼兒園教師有提前準備可能會使用到資料的習慣。資料的定義比較廣,可以指生活學習資料。有了資料,這樣接下來工作才會更上一層樓!你是不是在尋找一些可以用到的幼師資料呢?有請駐留一會,閱讀小編為你整理的爬天都峰課件十一篇,在此溫馨提醒你在瀏覽器收藏本頁。

爬天都峰課件(篇1)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爬天都峰》。下面我就教材方面、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四方面對這篇課文作一個初步的教學構想。

說教材

對教材的理解《爬天都峰雀》是人教版第五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是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寫的,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于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從內容上看,本課寫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筆墨去寫天都峰的特點,寫小妹妹與老爺爺?shù)膬纱螌υ?;再從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現(xiàn)不怕困難、奮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說明應該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勵,共同進步。

說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1個字。正確讀寫"峰頂、似乎、忽然、白發(fā)蒼蒼、咱們、奮力、終于、辮子、勇氣、決心、居然、力量"等詞。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zhàn)勝困難的。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重點指導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險"以及我和老爺爺?shù)膬纱螌υ?。難點是讀懂課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對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說教法

針對教學內容,我打算在教學中充分借助教學課件,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形象思維訓練。從圖中理解體會,從讀中理解,畫中理解,演中體會,議中體會、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教師通過"導、扶、放"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讓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情景教學法"激發(fā)興趣,使其樂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說學法

腦動心到,心口一致。

合作交流,疑難共解。

說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自學生字詞,檢查評議,書寫生字。

這里我單說第二課時:提示課題,提出學習任務讀議結合,理解重點句段,依據(jù)板書,弄清全文之間的聯(lián)系。

(一)、揭題,設疑激趣。

上課時我們學習了第3課的生字新詞,接下去我們來深入理解課文。

1、(師故意將課題誤寫成"登天都峰")讓學生指正題目中的錯誤。

2、釋疑:課題中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出示掛圖。

這里有一幅天都峰的圖片。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天都峰給你怎樣的感受?那么,課文又是如何來描寫天都峰的呢?

【通過辨析"爬天都峰"與"登天都峰"的優(yōu)劣,引出天都峰"高與陡"的特點;再通過圖片展示,使學生對天都峰的險峻峭拔有了更為直觀的印象。讓他們體會爬山是手腳并用。這為后面的體會思想起到鋪墊作用。】

(二)、細讀課文,深入理解。

1、學習第2自然段。

(1)指名讀,讀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覺。

(2)說說課文是怎樣把天都峰的"高"與"陡"寫具體的?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板書:

A、高:"抬頭望"、"這么高"、"云彩上""我爬得上去嗎?"————(猶豫、懷疑)有什么好處?

B、陡:"筆陡"、"天上掛下來"、"發(fā)顫"

什么叫"發(fā)顫"?真的害怕嗎?

(3)請兩個同學板畫。然后結合第2自然段的內容,交流、評價學生畫的天都峰簡筆畫。

【采用了簡筆畫輔助理解,從字的世界走向了畫的世界,又從畫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圍中,完成了字畫轉變,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思維、表達等多種能力。不但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增添了課堂里的美育氣氛,使學生在接受語文知識時,同時受到美的熏陶。學生體驗到"文中有畫,畫中有文"的情趣。】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以讀促思,以讀促情。

(5)小結,悟理。

寫天都峰的高與陡,正說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氣、力量和決心的。

【對重點詞句"有感情地朗讀",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學生學寫句子的有效途徑?!?/p>

2、學習3~5自然段。

那么,面對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頂?shù)某宋液桶职?,還有誰?那是一位怎樣的老爺爺?你怎么知道他也是來爬天都峰的?

(1)課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

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峰?

(2)思考:

他們所說的話中都有一個"也"字,這個"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樣"。)他們是互相懷疑嗎?表現(xiàn)了他們什么精神?

學生分組討論。

(3)教師小結: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紀這么小,老爺爺年紀那么大,卻都來爬。我們是互相驚嘆,互相欽佩。表現(xiàn)了這一老一少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精神。

【抓住關鍵語句,感覺人物形象。特別是與主要內容密切相關的那些關鍵語句的理解,是學懂課文的關鍵,要把它放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文中"我"和老爺爺對話中的兩個"也"字,細細揣摩,通過點拔,進行挖掘,使學生感覺到這個詞語在表達上的作用,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人物的形象自然也就豐滿了?!?/p>

(4)分角色朗讀。

讀出兩個人之間互相羨慕、佩服的語氣。

【通過演讀,可以再現(xiàn)課文情景,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內化活用文本語言,并受到感染,從而引起共鳴,達到知、情、意、行全面和諧發(fā)展的要求?!?/p>

3、學習第6~7自然段。

受老爺爺?shù)挠绊?,我開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樣爬的?

(1)課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 ?)向峰頂爬去。

A、"奮力"是什么意思?

B、課文是怎樣來描寫我"奮力"爬山的?

("攀著鐵鏈上""手腳并用向上爬")"手腳并用"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這樣爬?

(2)我們攀著鐵鏈,手腳并用,奮力向上爬,結果怎樣?

A、"終于"是什么意思?

B、從這個詞中,體會到了怎樣的心情?

(3)拓展,啟發(fā)想象。

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假設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爺爺,在爬山途中,你會怎樣去鼓勵對方?

爬上峰頂,"我"和老爺爺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又會有哪些感覺?

【愛因斯但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這充分說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經(jīng)常進行想象訓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和創(chuàng)造性。】

(4)指導朗讀。

【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通過各種方式的指導朗讀,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讓他們在讀中體驗;而適當?shù)目谡Z交際訓練落實到閱讀教學當中,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

(三)、課堂小結,領悟道理。

學習如登山,我們只有不怕困難,知難而上,憑著堅強的毅力、非凡的勇氣,才能攀上知識的高峰。

(四)布置作業(yè)。

把課文第2自然段描寫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來,讀一讀,背一背。

【積累好詞好句,學以致用,來拓展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p>

說板書

【大家都知道板書是微型教案。板書集中體現(xiàn)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學過程,體現(xiàn)教學的特色與特性。好的.板書還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部過程?!?/p>

設計本課板書時,我以學生板演的天都峰簡筆畫為背景,在山體上板書了"高"、"陡"兩字以彰顯天都峰的險峻。隨著山勢,在山腳、山腰和山頂由下到上分別板書了"(仰)望"、"奮力"、"終于",以體現(xiàn)爬山前、爬山時、登頂后的順序,理清文章的脈落,使文路、教路、學路融為一體。在金字塔形的山底下,用紅色字體板書"汲取力量"四字,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傊鍟η篌w現(xiàn)師生雙邊活動,做到圖文并,充分發(fā)揮板書應有的效用。

爬天都峰課件(篇2)

一、說教材

今天我為大家說的是《爬天都峰》。這是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學習的課文,通過本組教學,幫助學生盡快地適應中年級的語文學習,逐步完成由低年級向中年級教學的過渡。因此這一組教材是低年級和中年級兩個年段語文教學的接口處,而這篇課文是第3篇精讀課文,所以它在本單元是舉足輕重的。

課文是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寫的,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于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這篇課文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自學生字詞,檢查評議,書寫生字。

這里我單說第二課時:提示課題,提出學習任務讀議結合,理解重點句段,依據(jù)板書,弄清全文之間的聯(lián)系。

根據(jù)課標3——4年級階段目標要求的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注重體現(xiàn)人文精神。根據(jù)三年級學生具有初步理解詞句意思的能力;學生能初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仔細閱讀教材內容后,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重點詞句,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角色讀課文。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學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重點、難點:體會句子,能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說教法運用

針對教學內容,我打算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形象思維訓練。從圖中理解體會,教師通過"教、扶、放"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以情景教學法激發(fā)興趣,使其樂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腦動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難共解。

四、說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引入課題,分析題眼

(1)先以質疑的方式,引入課題,質疑:我們怎么才能上到山上去?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讓學生體會到天都峰怎么樣?有什么特點?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讓學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天都峰的有關資料,并小組交流。再通過比較"登山"與"爬山"讓他們體會爬山是手腳并用。這為后面的體會思想起到鋪墊作用。

(2)朗讀課文按"爬山前——爬山時——爬山后"把文章分為三部分。

(二)品釋詞語,明白道理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一部分,小組討論:天都峰有什么特點?找出句子讀一讀。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二部分,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奮力、手腳并用、終于"等詞語。小組討論:人物的動作、語言,體驗我的心情。

3、自讀第三部分,自由討論:老爺爺為什么要謝我,我為什么要謝老爺爺?"居然"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上別的詞語效果一樣嗎?(果然、突然、忽然)并分角色讀"老爺爺和我"的對話。齊讀爸爸的話,品析"汲取"是什么意思?你從爸爸的話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善于從別人的身上吸取力量)4、拓展學習: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請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紹給大家。

爬天都峰課件(篇3)

3.爬天都峰

一、學習目標

1.認識陡、鏈等6個生字。會寫爬、峰等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峰頂、似乎、忽然等12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讀好對話,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

3.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zhàn)勝困難的過程。

4.懂得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培養(yǎng)學生從小不怕困難、奮發(fā)向上的品格。

二.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變化。

2.讀懂課文結尾的一句話。

三.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

2.教學掛圖。

3.收集有關黃山天都峰的VCD、圖片、文字介紹等。

四.教法設計:邊讀邊想法。

五.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揭題導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鯽魚背

看天都峰的風光片或圖片,由學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資料并作介紹。說說鯽魚背名稱的來歷。

2.導語激情,揭示課題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險,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掛在陡峭的山巖上,使許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夠登上山頂?shù)娜?,真可稱得上是勇士了!我們認真地閱讀課文,勇攀高峰,一定覺得大有收獲。讓我們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如:自由朗讀、圈點生字,同桌互聽互讀等。要求把字音讀正確,把課文讀通順。

自學生字,讀準字音,想辦法記住字形。

檢查生字詞自學情況。

小組內拿出生字、詞語卡片,互相認讀、正音。

全班開火車賽讀,比一比哪一組讀得既響亮又準確。

小組交流各自學習生字、巧記字形的方法。

推選讀得好的同學當小老師,領讀生字詞

三.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邊讀邊想,簡要回答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峰,我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爺爺相互鼓勵一起登上天都峰。)

四、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1.認讀要求寫的11個字,并分別組詞。

2.與熟字比較,識記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蟲,所以蜂是蟲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頂,跟山有關,所以是山字旁。

辮辯、辨:三個字的左右兩邊都是辛,關鍵要看中間。和言語說話有關的是辯;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辮和發(fā)絲有關,中間是條絲。

3.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邊讀邊想,說出我和老爺爺是怎樣爬上天都峰的。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生朗讀課文。

2.師引導:作者寫爬天都峰,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討論后使學生明白:因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準確反映出登山的費力、艱難。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體畫面)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象,把文中的話變成自己腦中的畫。

學生練讀后指名交流、教師評議,引導學生感受天都峰的險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讀議,體會我們互相鼓勵爬上峰頂

1.在爬山之前,望著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讀課文,圈點勾畫,想想從哪些詞語、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懼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導讀好問句我爬得上去嗎、感嘆句真叫人發(fā)顫!以及語氣詞啊哩等,讀中體會我缺乏自信、畏懼退縮的心理。

2.結果我爬上峰頂了嗎?自由讀文。

3.生根據(jù)課文內容質疑

師篩選出問題:我看到了什么從而下定決心爬上峰頂呢?他們是怎樣爬的,他們爬上去了嗎?他們?yōu)槭裁茨芘郎先ツ兀?/p>

4、讀讀議議,釋疑。

a..我和老爺爺?shù)牡谝淮螌υ?。他們所說的話中都帶有一個也字,經(jīng)過討論,讓學生體會到:天都峰這么高,又這么陡,你年紀這么小(這么大)怎么也來爬呀,表面上是雙方都有懷疑,其實是對雙方表示敬慕,說明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師可再讓學生討論這兩句對話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出來,并指名做朗讀練習。讀出示第4段重點句,引導學生深入討論交流,從中感受到我受老爺爺爬山鼓勵而下定決心爬上峰頂?shù)膬刃幕顒印?/p>

b.我們是怎樣爬天都峰的?讀句子找出重點詞語加以體會。

自由讀6、7自然段,畫出描寫爬山動作的詞語。

學生讀書圈劃。

課文中用奮力一會兒一會兒手腳并用爬呀爬終于等詞語,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艱難,又表現(xiàn)了他們不怕困難的勇氣。

引讀第7段,從終于二字上體會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悅。明白他倆始終相互鼓勵,老爺爺也是受到我的勇氣鼓勵爬上峰頂?shù)摹V笇Ю首x。

C.我和老爺爺?shù)牡诙螌υ?。思考討論:我和老爺爺為什么互相道謝?在討論中應讓學生注意到兩個人的話中都有勇氣一詞。讓學生認識到一個人只要有決心,有勇氣,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

三、總結課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感受

1.讀爸爸的話,討論: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爺爺是怎樣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從爸爸所說的話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收獲。

教師評點: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不管多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爬天都峰課件(篇4)

設計思路:

從內容上看,本課寫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筆墨去寫天都峰的特點,寫小妹妹與老爺爺?shù)膬纱螌υ?;再從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現(xiàn)不怕困難、奮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說明應該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勵,共同進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據(jù)據(jù)課標、教材內容和三年級的學生認知特點,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兩個重要的問題:(l)課文是怎樣描寫天都峰的“高”和“陡”的?(2)“我”和老爺爺爬上天都峰以后,為什么要互相道謝?這實際上就是本篇課文的重、難點和學習思路。在剛進入課文的學習后,就用課件出示這兩個研究問題。新課標強調: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專題研究法”。這樣一方面能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探究中心的興趣,有利于促進主體性發(fā)展。另一方面雖說“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钡挥性凇把芯繂栴}”的定向中,“鳥”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飛”的方向,“魚”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躍”的目標。

設計理念:

1、 眾所周知,多媒體的最大特點是生動性、形象性和直觀性,而小學生的思維又以形象思維為主。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生動、形象、直觀的畫面,能夠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肮び破涫拢叵壤淦??!睘榻o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與創(chuàng)造空間,我把學生搜集發(fā)到“作業(yè)天地”的資料整理后做成課件,運用到課堂上。我利用POWERPOINT軟件制作了一個課件。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的六張圖文是“第二自然段”、“天都峰簡介”、“第一次對話”、“勇攀天都峰”、“第二次對話”、“爸爸說的話”。點擊圖文,我們可以看到超級鏈接而成的介紹天都峰的圖片文字。這種框架式結構,便于根據(jù)學情靈活運用。

2、小學語文姓“小”名“語”,這種提法明確了小學語文必須以小學生為本,以語文教學的性質為根基。在閱讀教學中,詞句的理解,基礎知識的訓練固然重要,但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上,落實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p>

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边@些都說明了培養(yǎng)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我尤其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

根據(jù)三年級小學生閱讀能力和生活經(jīng)驗有限的實際,指導學生理解小妹妹的話時,重在“扶”;理解老爺爺?shù)脑挄r,著力“放”。為了弄清“我”是怎樣爬上天都峰時,設計了幾個相關問題:(1)小妹妹來到天都峰腳下,心里怎么想(2)她看見了老爺爺,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來,她是怎樣爬上天都峰的?著重指導學生靜下心來一邊讀一邊想。這一環(huán)節(jié)重在扶。為了引導學生想象老爺爺是也是受鼓勵爬上峰頂?shù)摹Un件出示類似的思考題,這一環(huán)節(jié)重在放。用“導、扶、放”的教學方法,是想讓學生在逐步適應并掌握學習方法,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3?!白x”占閱讀鰲頭,教給學習方法。

在本課設計中,我著眼于讀書的訓練。讀書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并根據(jù)不同的訓練目的,設計了包括自讀、默讀、試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等不同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理解,最終達到有感情朗讀,即葉老說的“美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形成閱讀能力與習慣。在讀的過程、評價中,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現(xiàn)出和諧共振的局面。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苯虒W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需教教學生會學。

課文第六自然段講的是“我”勇攀天都峰。為使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奮力”一詞,首先,指名讀本節(jié),其余學生感受“我”是怎樣不怕困難爬天都峰的;再讓學生自讀,畫出體現(xiàn)我“奮力”爬的詞語,并理解這些詞語;最后,讓學生觀看視頻,結合生活感受,帶著自身體會,有感情地一齊朗讀課文。這樣通過聽讀、畫讀、賞讀來指導學生讀書活動,學生必定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啟發(fā)合理想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課文沒有直接、明顯地寫出老爺爺爬天都峰的思想變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體過程,但學生們可以憑借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爺爺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那些認識,在自己頭腦中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來。

在啟發(fā)學生理解老爺爺感謝小妹妹的話時,安排了較為充分的時間,設計了這樣一組想象思考題:(1)老爺爺來到天都峰腳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見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來,他是怎樣爬上天都峰的?讓學生在想象的空間里去塑造老爺爺奮力登山的生動形象,從而既對他們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訓練,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又鍛煉了語言表達。

教法、學法

從讀中理解,畫中理解,演中體會,議中體會、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形象思維訓練;教師通過導、扶、放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

“情景教學法” ,激發(fā)興趣,使其樂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1、學習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法,體會一些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2、分角色朗讀或表演課文中我和老爺爺?shù)膬纱螌υ挕3瓕懻n文的第二自然段。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zhàn)勝困難的。

4、能體會到在困難面前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要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學重點: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重點指導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險”以及“我”和老爺爺?shù)膬纱螌υ挕?/p>

教學難點:

讀懂課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提煉資料,復習導入

語文學習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語文教學要加強課堂內外的聯(lián)系和校內外溝通。通過查找、閱讀資料來增加學生的閱讀實踐量。引導學生查找資料時要讓學生的思維不僅僅局限于查到資料,還要進一步整理查找到的資料。這種教學模式既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又與語文學科強調的“聽、說、讀、寫”的訓練能夠有機的結合,使學生在查找、閱讀、整理資料中得到切實的鍛煉,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

學生收集背景資料過程中,會得到許多與天都峰相關的信息,然后與他人交流。其實,學生收集資料、交流信息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自主學習過程。

課前,我讓學生交流,說說:你收集到什么資料?上課伊始,我就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觀看介紹天都峰的文字,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使學生懂得根據(jù)要求分類整理資料的方法。

二、讀畫演議,培養(yǎng)能力

1、整體把握?!罢埓蠹易杂傻赝度氲匕颜n文讀一遍,然后著重研究師生篩選出的兩個問題,”這一設計遵循課標“從整體把握”的原則,旨在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建立“框架結構”的認識,訓練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從全局出發(fā)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脈絡,體現(xiàn)“摯領一頓,百毛皆順”的教學思想。

2、以線串珠。以兩個“研究問題”為線,根據(jù)學生情況相機進行各個段落的教學。體現(xiàn)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思想。

3、“讀”占鰲頭。崔巒說過:一定要把課文讀對讀通讀順讀好,這是學習課文基礎,也是理解內容前提?!罢Z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薄白x”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所以在教學中,我安排了各種形式的讀,力求讓學生讀而不厭,讀得有成就感。

4、圖文相映。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運用“讀、想、畫、誦”的方法學習課文。學生先默讀課文第2自然段,要求用邊讀邊想的方法,把課文中的'描寫天都峰高陡的文字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畫面,在預習本上,用最準確最簡潔的線條畫出來。接著學生作畫,請兩個同學板畫。然后結合第2自然段的內容,交流、評價學生畫的天都峰簡筆畫。最后小結齊讀第2節(jié)。采用了簡筆畫輔助理解,從字的世界走向了畫的世界,又從畫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圍中,完成了字畫轉變,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思維、表達等多種能力。不但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增添了課堂里的美育氣氛,使學生在接受語文知識時,同時受到美的熏陶。學生體驗到“文中有畫,畫中有文”的情趣。

4、角色表演。第一次對話或第二次對話采用表演的方式學習。通過演讀,可以再現(xiàn)課文情景,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內化活用文本語言,并受到感染,從而引起共鳴,達到知、情、意、行全面和諧發(fā)展的要求。

5、議論風生。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時,學生要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的有關詞句,體會其表達效果?!钡诙€專題的學習,我主要抓住了課文最后一句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展開教學。首先,我向學生提供了理解這句話的方法:理解重點詞意;理解整個句意;理解句子之間的關系。學生知道了方法,再用“吐泡泡的方式”提出問題?學生肯定會問:“怎樣理解‘真有意思’‘汲取’的意思?” “‘汲取’的力量是什么呢?‘我’和老爺爺是怎樣互相‘汲取’力量的?”

三、展開想象,拓展延伸

愛因斯但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边@充分說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是思維的體操,是拓展思維空間的內趨力,是人們對頭腦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經(jīng)常進行想象訓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和創(chuàng)造性。一是在空白處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如老爺爺是怎樣受小女孩的鼓舞爬上天都峰的,就是根據(jù)小女孩是怎樣爬上天都峰的展開的類比想象。二是在理解了重點內容以后,我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引導學生練說:“‘我’望著險峻的天都峰退縮了,假如你是老爺爺或者是小女孩,想一想,你怎樣勸導我爬天都峰?”諸如此類,不一一舉例。

四、布置作業(yè)

說板書

大家都知道板書是微型教案。板書集中體現(xiàn)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學過程,體現(xiàn)教學的特色與特性。 好的板書還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部過程。

設計本課板書時,我以學生板演的天都峰簡筆畫為背景,在山體上板書了“高”、“陡”兩字以彰顯天都峰的險峻。隨著山勢,在山腳、山腰和山頂由下到上分別板書了“(仰)望”、“奮力”、“終于” ,以體現(xiàn)爬山前、爬山時、登頂后的順序,理清文章的脈落,使文路、教路、學路融為一體。在金字塔形的山底下,用紅色字體板書“汲取力量”四字,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傊鍟η篌w現(xiàn)師生雙邊活動,做到圖文并,充分發(fā)揮板書應有的效用。

爬天都峰課件(篇5)

教學目標:

1.講讀全文,教育學生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奮發(fā)向上的勇氣和力量,培養(yǎng)他們從小不怕困難的品格。

2.掌握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交流資料。

同學們去過天都峰嗎?誰能介紹一下有關天都峰的資料?(去過天都峰的同學可說說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沒去過的同學可介紹一下自己從網(wǎng)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資料。)

如:天都峰:是黃“七十二峰”中的最險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階約有1.5公里長,坡度在70度之上,最險處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掛在陡峭的山巖上,使許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鑿了石凳,增設了鐵索。解放后又修鑿了1000多級石階。

天都峰最險處是鯽魚脊。它是一道長約十幾米,寬不過1米的狹長光滑的石脊,石脊兩旁是萬丈深淵。

二、圍繞課題,質疑。

1.誰爬天都峰?

2.怎樣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事?

4.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三、帶著問題學習課文。

1.了解大意: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寫誰爬天都峰?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本文主要寫了暑假里,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峰,“我”與一位不相識的老爺爺相互鼓勵,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寫"我"和老爺爺。)

2.理清思路:小組討論,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幾個自然是寫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天都峰之后的對話(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峰險勢,通過朗讀,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啊,頂峰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訴我們峰頂很高,是運用夸張的手法,寫出天都峰高聳入云”“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fā)顫!”寫出了石級壁陡實指天都峰之險?!皰臁笔侵鄙现毕碌囊馑迹髡哂谩拔遗赖蒙先??”寫出了自己在險峻山勢面前擔心,怕爬不上去,用“發(fā)顫”寫出了當時害怕的心理。

在朗讀時一是讀出山勢的險峻、陡峭;二是讀出來作者心理的緊張與擔心。

4.抓住“奮力而攀”,通過朗讀體會登峰之艱難。

①“我奮力向峰頂爬去?!薄皧^力”讀時要加強語氣,讀出充分鼓起勁來,盡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兒手腳并用向上爬??”兩個“一會兒”讀出作者爬山時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歷盡艱辛克服各種困難。

③“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薄芭姥脚馈?,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終于”是奮力的結果,還能表現(xiàn)出“我們”經(jīng)過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帶點詞的語氣讀出來,從而體會到:要攀登高峰,必須奮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達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謝”,通過討論,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談談自己對“我”及爺爺說的話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現(xiàn)在居然爬上來了!這句話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氣對老爺爺行為的影響?!熬尤弧笔钦f老爺爺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沒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我”由望峰生畏到堅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氣來源于老爺爺?shù)男袨楣奈琛?/p>

通過交流,由此得出他們都是在對方的鼓舞下,爬上頂峰的。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爸爸的話。

(1)自己動手畫出爸爸說的話,認真讀一讀,“汲取”是什么意思?(吸?。?/p>

(2)爸爸說的話“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

這一老一小,雖然互不相識,卻能相互鼓勵,相互學習。

(3)爸爸為什么說這句話?(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才能取得進步。)

四、總結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要善于從別人身上獲取力量,增添勇氣,把事情辦好。

相關推薦

  • 登飛來峰課件教案(精選9篇) 經(jīng)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精心整理,《登飛來峰課件教案》已經(jīng)為您呈現(xiàn)。作為老師,提前規(guī)劃好每節(jié)課的教學課件是必不可少的,每天都要認真負責地準備好每份教案和課件。因為專門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作教學課件能夠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希望本網(wǎng)頁的內容能夠對您有所參考價值。...
    2023-07-02 閱讀全文
  • 登鸛雀樓課件8篇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需要大家認真編寫每份教案課件。尤其是新入職老師,教案課件寫好了才會課堂更加生動,優(yōu)質教案課件是怎么寫成的?下面的“登鸛雀樓課件”相關內容主題,是由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為您提供的,如果你認為這個內容值得分享請將它轉發(fā)給你的朋友圈!...
    2024-03-21 閱讀全文
  • 登高的課件 每位教師在上課前都需要備好教案課件,我們應該專心致志地去編寫教案課件。教案作為教育教學領域中關鍵的組織管理工具,存在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教案課件呢?邀請你閱讀以下的“登高的課件”,出色的文章讓我們共同來欣賞!...
    2023-10-14 閱讀全文
  • 2025登高課件14篇 我們聽了一場關于“登高課件”的演講讓我們思考了很多,經(jīng)過閱讀本頁你的認識會更加全面。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所以老師寫教案可不能隨便對待。教案是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依據(jù)。...
    2024-10-08 閱讀全文
  • 爬天都峰課件十一篇 常言道,優(yōu)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計劃。在學習工作中,幼兒園教師有提前準備可能會使用到資料的習慣。資料的定義比較廣,可以指生活學習資料。有了資料,這樣接下來工作才會更上一層樓!你是不是在尋找一些可以用到的幼師資料呢?有請駐留一會,閱讀小編為你整理的爬天都峰課件十一篇,在此溫馨提醒你在瀏覽器收藏本頁?!?..
    2023-08-03 閱讀全文

經(jīng)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精心整理,《登飛來峰課件教案》已經(jīng)為您呈現(xiàn)。作為老師,提前規(guī)劃好每節(jié)課的教學課件是必不可少的,每天都要認真負責地準備好每份教案和課件。因為專門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作教學課件能夠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希望本網(wǎng)頁的內容能夠對您有所參考價值。...

2023-07-02 閱讀全文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需要大家認真編寫每份教案課件。尤其是新入職老師,教案課件寫好了才會課堂更加生動,優(yōu)質教案課件是怎么寫成的?下面的“登鸛雀樓課件”相關內容主題,是由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為您提供的,如果你認為這個內容值得分享請將它轉發(fā)給你的朋友圈!...

2024-03-21 閱讀全文

每位教師在上課前都需要備好教案課件,我們應該專心致志地去編寫教案課件。教案作為教育教學領域中關鍵的組織管理工具,存在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教案課件呢?邀請你閱讀以下的“登高的課件”,出色的文章讓我們共同來欣賞!...

2023-10-14 閱讀全文

我們聽了一場關于“登高課件”的演講讓我們思考了很多,經(jīng)過閱讀本頁你的認識會更加全面。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所以老師寫教案可不能隨便對待。教案是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依據(jù)。...

2024-10-08 閱讀全文

常言道,優(yōu)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計劃。在學習工作中,幼兒園教師有提前準備可能會使用到資料的習慣。資料的定義比較廣,可以指生活學習資料。有了資料,這樣接下來工作才會更上一層樓!你是不是在尋找一些可以用到的幼師資料呢?有請駐留一會,閱讀小編為你整理的爬天都峰課件十一篇,在此溫馨提醒你在瀏覽器收藏本頁?!?..

2023-08-03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