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通用9篇)
發(fā)布時間:2022-12-18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孩子。好的教案可以讓學子更清楚理解老師教育的知識、教案既是以往教學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又是開拓知識新領(lǐng)域的鑰匙。教案該怎么寫呢?為了讓你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歡迎你收藏本站,并關(guān)注網(wǎng)站更新!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在“做科學”中培養(yǎng)科學情感和態(tài)度。
2、認識科學、技術(shù)與社會的關(guān)系。
能力目標
1、學會制作地球儀,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想象、推理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查找、分析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
2、通過制作地球儀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識。
教學重點:
通過制作地球儀,觀察體驗地球的基本知識。
教學難點:
觀察和發(fā)現(xiàn)地球儀的基本特點。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視頻:地球各種自然現(xiàn)象
談話:關(guān)于地球,你想了解哪些事情?
講述: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我們的地球
二、提出探究問題
1、講述:剛才同學們提出了很多有關(guān)地球的問題,那現(xiàn)在我們就來了解地球是什么樣的?
2、學生猜測地球的模樣。
3、講述:古代人對地球是怎樣認識的呢?
(CAI: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
4、討論: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中,科學技術(shù)如何發(fā)揮作用的?
5、教師小結(jié):科學技術(shù)對人類認識地球的作用
三、制作地球儀,發(fā)現(xiàn)地球的基本特點。
1、談話:要更清楚直觀的了解地球的知識,你覺得有哪些方法?
2、觀察地球儀,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經(jīng)線、緯線、赤道、地軸)
3、學生制作地球儀
4、比較自制地球模型與地球儀。
5、自評,說出要做什么改進。
四、拓展:收集有關(guān)地球的資料
1、談話:你還有哪些途徑獲得地球的知識?
2、把收集到地球資料整理制作成卡片。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多種動物運動的目的。
2.能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運動前后身體的變化。
3.能利用簡單工具(如秒表)進行測量,并對測量和分析的結(jié)果進行記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夠接受運動對人類健康有好處的觀點。
2.能逐漸養(yǎng)成堅持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的習慣。
3.能與同學分工合作完成測量工作。
科學知識目標:
能夠舉例說出動物運動對其生存的意義。
STSE目標:
意識到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可以幫助自己更準確地知道運動前后身體發(fā)生的變化。
教學重點:重點是比較運動前后的變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秒表.體育器材.記錄表.鍛煉計劃等。
教學地點:校園或操場(考慮到讓學生進行運動,在寬闊的地方較好)
教學活動
引入
師:我們舉行過“動物運動會”,今天讓我們也來舉行一場運動會。
新課
1.生命在于運動
⑴公布運動會的項目(50米跑步.跳繩等簡單的運動)
學生分組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
⑵師:你知道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后會有怎樣的變化嗎?
怎樣能證明有這樣的變化。
學生猜想.回答.交流
⑶指導學生測量并記錄運動前的身體情況(如心跳.呼吸.出汗等)
⑷按自己小組選擇的項目進行運動,并在運動后及時測量和記錄身體情況
⑸指導學生比較運動前后身體狀況的變化.分析.交流
⑹討論:這些由運動產(chǎn)生的身體的變化,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什么影響?
引導學生接受運動對人類健康有好處的觀點
⑺討論:動物運動對其生存有什么意義?
⑻歸納得出:生命在于運動
2.拓展活動: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理的運動計劃
⑴師:我們知道“生命在于運動”,我們就要定期進行運動來鍛煉身體。
讓我們一起來制定適合自己的運動計劃。
⑵出示一份運動計劃的式樣,
指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理的運動計劃
⑶展示.交流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交通問題,并通過調(diào)查,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
2能用圖表和文字把自己的調(diào)查表示出來。
3能用簡練的語言描述海產(chǎn)品旅行線路圖。
4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不發(fā)達帶來的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愿意與本組同學討論,合作開展調(diào)查活動。
2愿意把自己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及交通問題解決方案與同學討論、交流,并做進一步的改進。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shù)闹匾浴?/p>
2能描述海產(chǎn)品的運輸過程。
其他目標:
1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guān)系。
2能在獨立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自己解決生活中交通問題的設想或方案,并能說出自己的理由。
教學重點:
能利用圖表或文字把自己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表示出來。
教學難點:
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不發(fā)達帶來的問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準備:
電教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談話:相信多數(shù)同學都住在學校附近,因此,多數(shù)同學都是步行來的,但你們爸爸、媽媽上班都是步行的嗎?
學生:......
問:為什么?
學生回答:......
談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8課《交通與生活》,探討一下交通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的?
授新課
調(diào)查爸爸媽媽上班所用交通工具及所用時間。
分組
發(fā)表格,學生填表,教師巡視。
匯報。
分析并小結(jié):(為什么會距離不同,但能同時到達,什么起了作用?)
分析海產(chǎn)品的旅行路線圖,說說交通運輸?shù)闹匾浴?/p>
談話:荔枝是我們嶺南的特產(chǎn),而且保鮮時間短,但時現(xiàn)在遠在外國的人都能吃到鮮美的荔枝,為什么呢?
學生討論并回答:......
談話:荔枝運輸過程中,采用了哪些運輸方式?用到了哪些交通工具,采取了哪些技術(shù)和設備?
學生思考回答:......
談話:還能舉出實際生活中與交通運輸有關(guān)的事例嗎?
學生思考回答:......
分析并小結(jié):......
做個小主人。P66
談話:在P66的課文中,有兩個方案,你對哪個方案有興趣,就設計那個方案。但是要認真對待,不能馬虎了事,你的設計可能會使我們的社會有個更大的進步的。
布置作業(yè):
回家繼續(xù)進行方案設計,以便下節(jié)課進行討論。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對本學期收集到的有關(guān)運動的資料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整理。
2、能自定標準對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卡片進行分類。
3、能用多種形式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出來。
4、能對本學期所學的有關(guān)位置、運動、力等知識進行系統(tǒng)總結(ji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愛護自己長期收集的資料和成果,并很好地保存起來。
2、愿意與同學分享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學習成果。
3、能形成收集資料、制作卡片的習慣,并能認識到整理總結(jié)資料、展示成果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學重點:
自定標準,對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卡片進行歸納、總結(jié)和分類。
教學難點:
展示出自己的學習成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放有本學期收集制作的各種資料卡片、學習記錄、小論文、調(diào)查報告等資料的“科學小本本”或“科學采蜜集”、小制作、模型、網(wǎng)頁等;教師準備展示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內(nèi)容:
活動1、整理我們的學習資料
1、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本學期圍繞運動都學習了哪些內(nèi)容呢?
2、在學習中我們大家都收集記錄了一些與運動有關(guān)的資料,你們想展示給大家看嗎?
3、那需要整理我們收集到的這些資料。定期搜集整理到的學習資料,是《科學》課學習的重要方法。我們經(jīng)驗自己確定資料的分類標準,并給資料編號,便于今后查找。
4、個人活動,整理自己的學習資料。給資料分類,可以按單元、課次、不同的運動主體、運動的基本形式等分,也可以按來源、摘錄時間等來分。
5、把自己的分類標準和分類方法和同學交流后,針對這個和資料卡片的內(nèi)容展開互評和自評。
第二課時內(nèi)容:
活動2、展示我們的學習成果
1、觀看科技館展覽、六一作品展覽錄象片。對后面自己制作展示板做鋪墊。
2、設計布置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展示板。要求:主題明確、布局合理、資料豐富、版面美觀、淺顯易懂等。
3、展開評比活動,記錄優(yōu)缺點,以備改進不足、發(fā)揚優(yōu)點。
4、在“科學采蜜集”上記錄下本學期主要收獲。
5、愛護學習成果,長期保存教育。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標準,對搜集到的各種交通工具進行分類。
2、能獨立分析搜集的資料。
3、能用卡片的形式摘錄有關(guān)交通發(fā)展關(guān)鍵時期的信息。
4、能用簡練的詞匯對幾種常見交通工具的優(yōu)點和不足進行標準的描述。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愿意告訴其他小組的同學自己獲得交通工具發(fā)展的信息。
2、能大膽想象,獨立完成對未來交通工具的設計。
3、愿意把自己的設計展示出來,并愿意根據(jù)同學的建議進行改進。
科學知識目標:
1、能夠說出10種以上的交通工具及其主要用途。
2、能選擇一種交通工具,并描述其發(fā)展史。
3、能說出幾種常見交通工具的優(yōu)點缺點。
其他目標:
1、能說出一種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的發(fā)展與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的關(guān)系。
2、能從多角度考慮,選擇外出旅行的交通工具。
教學重點:
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名稱、特點和優(yōu)點。
教學難點:
想象未來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準備:
電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誰來說說常見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2、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現(xiàn)在,交通工具越來越先進,越來越現(xiàn)代化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些有關(guān)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知識。
(二)授新課
1、指導學生了解交通工具的發(fā)展
(1)出示古代的交通工具和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掛圖。
(2)請學生認一認哪些是常見的交通工具,哪些是現(xiàn)代化的工具?
(3)交通工具的分類。
(4)小結(jié):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由于科學技術(shù)的高度發(fā)展,交通工具越來越先進,越來越現(xiàn)代化了。
2、指導學生正確選擇交通工具。
(1)外出旅游如何行走?怎樣的工具方便?
(2)自己設計并畫出一個簡單的行程圖。
(3)匯報。
3、設計未來的交通工具。
(1)教師提出要求。
(2)學生自由組合進行。
(3)匯報。
(三)總結(jié)
1、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
2、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和發(fā)展,交通工具越來越現(xiàn)代化了,剛才同學們想象未來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點,我們對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學習和探究才剛剛開始,請同學們在課余時間閱讀有關(guān)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書籍再,畫一幅未來交通工具的想象畫。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6
校園里有哪些動植物
教學目標
1、了解校園里的動植物,能說出常見動物或植物的名稱。能用不同的標準給動植物簡單分類。
2、知道分類必須有一個分類標準,不同的分類標準得出的分類結(jié)果也不同。
3、能提出自己或者小組的探究思路,小組合作做出尋訪動植物的書面計劃。
4、經(jīng)理按照計劃尋訪動植物的活動過程,并能做好詳細的觀察記錄。
5、小組合作,畫一張“校園動植物分布圖”,從中體會到校園動植物的多樣性。
6、在尋訪的過程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教學建議
本課的活動內(nèi)容較多,建議分兩課時進行。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1.導人新課。
談話:(播放校園環(huán)境的多媒體課件或者圖片)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我們的校園,我們的校園生機勃勃。你知道嗎?還有好多動植物朋友和我們一起生活在校園里。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來了解這些動植物朋友吧。
2.交流關(guān)于校園里的動植物的已有經(jīng)驗。
(1)把自己知道的校園里的動植物的名稱寫在書上,熟悉但不知道名稱的可以用畫圖的方式記錄。
(2)學生交流,分享已有知識。(這一階段要讓學生充分發(fā)言,學生如對自己熟悉的動植物說不出名稱,可以讓學生展示該植物或動物的簡圖,同學之間相互答疑,教師也可以作適當指導。)
3.小組討論,制定尋找、觀察校園動植物的計劃。
(1)小組討論,做尋訪計劃,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師指導學生完善計劃。(在短時間里寫出書面的探究計劃對于四年級的學生還是有難度的,教師要適時點撥,指導學生逐步完善計劃。)’
①明確任務、確定路線圖、確定觀察工具和小組成員的分工等。
②觀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遇到不認識的動植物怎么辦?要不要記錄?教師可以在課前做一些資料上的準備,也可以跟學校里的園工商議,給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遇到問題主動積極地尋求幫助。)
(3)師生討論觀察中的注意事項。
①活動中的安全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哪些場所隱藏著危險。哪些活動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動物可能造成對人的傷害。)
②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觀察者的問題。(包括關(guān)注和愛護動植物的問題,保護觀察地的環(huán)境的問題等,引導學生做一個負責任、有愛心的觀察者。)
4.小組按計劃尋找、觀察校園里的動植物。
(此項活動所需時間較長,提醒學生需要利用一些課外時間完成活動計劃。要求學生堅持做好觀察記錄)
第2課時
1.交流。
你們在校園里尋找到了哪些植物和動物?(可采取小組代表向全班同學交流小組成果的形式。)
2.給動植物分類。
(1)小組討論:怎樣給觀察記錄下來的植物和動物分類,填寫植物分類卡和動物分類卡。(分類的方法不必拘泥于生物學上的科學分類方式,要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給動植物分類。)
(2)交流分類的方法和結(jié)果。
(3)統(tǒng)計全班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3.畫一張“校園動植物分布圖”。
(1)討論:怎樣來表現(xiàn)校園里的動植物分布?(怎樣將校園動植物分布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現(xiàn),對學生會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我國森林資源分布圖,給學生一些啟發(fā)。)
(2)學生觀察:從圖中看懂了什么?(學生可以直接畫出實物圖,也可以用平面圖來表現(xiàn)學校的各個區(qū)域,用某種圖標來表示動物或植物。)
(3)設計小組的“校園動植物分布圖”。
(4)交流并展示幾個小組的作品。
4.分析校園里動植物分布狀況。
(1)觀察動植物分布圖,什么地方的動物最多?什么地方的植物生長得?
(2)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動物、植物和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例如,有的動物需要躲藏在植物中,有的動物要以植物為食物;動物為植物傳粉,為植物提供肥料,為植物松土等等。明確動物、植物與人和睦相處的關(guān)系。)
5.活動小結(jié)。
各小組對自己尋找、觀察校園里的動植物的活動進行小結(jié)和評價,然后采用涂亮智慧星的方式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觀察一棵樹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能較準確、完整地知道一棵樹的主要特點。
2.能夠用簡單的測量工具對樹的某些部分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shù)據(jù),并做簡單記錄。
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對樹的觀察結(jié)果。
4.用實際行動愛護樹木,呵護它的成長。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前對每個觀察小組的觀察對象做一個大致分工。
2、學生準備:科學記錄本、蠟筆或油畫棒、白紙。
3、小組活動材料:軟尺、小尺子、放大鏡等。
教學過程
1、導入。
(1)談話:我們已經(jīng)觀察了校園里的動植物,讓我們來做個游戲: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最熟悉的一棵樹,試著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這棵樹。然后,請幾個同學來說說,猜猜他說的是什么樹。
(2)學生思考,展開游戲。
(3)提出問題:怎樣進一步觀察這棵樹?
2.討論觀察計劃。
(1)討論:我們還可以觀察樹的那些內(nèi)容?用什么方法觀察?需要什么觀察工具?怎樣把觀察結(jié)果記錄下來?
(2)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去思考,提出的內(nèi)容和方法不要局限于教材列舉的三個方面。適時評價,鼓勵學生中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
(3)實施完成觀察計劃,并按教材上的提示進行自我評價。
3、觀察一棵樹。(室外活動)
(1)劃分觀察區(qū)域,領(lǐng)取觀察工具。
(2)提出觀察要求和注意事項:
①觀察時一定要做好記錄;
②要盡量與組員合作觀察;
③注意安全;
④不傷害樹木。
(3)小組活動。教師要關(guān)注各個小組的進展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在觀察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和支持。
(4)活動情況交流。交流以小組代表發(fā)言的方式進行。
4.給樹做張“身份證”。
(1)小組研討:“身份證”上需要什么信息?如何制作“身份證”?
(2)小組活動:設計個性化的“身份證”。
(3)展示、評價各組的作品。
5.認養(yǎng)一棵樹。
(1)談話:我們都是爸爸媽媽呵護的快樂寶貝,校園里的小樹,誰來呵護它們呢?‘
(2)師生商討認養(yǎng)小樹的責任和義務。
小動物的家
教學目標
1.了解動物生活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知道動物都生活在它適應的環(huán)境里,不同的環(huán)境生活著不同的動物。了解一些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事實。
2.能用多種方法觀察小動物的生活環(huán)境。
3.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動物生活的環(huán)境,能用簡單的器材做模擬動物生活環(huán)境的實驗,并堅持觀察動物和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4.意識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愛護小動物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1)課前在校園里做一次調(diào)查活動,估計一下學生可能找到哪些小動物的“家”,設想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劃分好各小組的觀察區(qū)域。
(3)準備一些防蚊蟲叮咬的藥物。
2.小組活動材料:
(1)工具:小棍子、放大鏡、昆蟲盒、小鏟子。
(2)給動物做“家”的材料:紙盒、深色的布、土壤、小水壺等。
3.學生準備:糖果、餅干、水果片等食物,手套,科學記錄本。
教學過程
1、導入。
展示在本單元第1課時畫的“校園動植物分布圖”,談話:在我們的校園里許多地方都發(fā)現(xiàn)了小動物,這些小動物的“家’’在哪里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探訪小動物的“家”。
2.討論探究活動計劃。
(1)在校園里我們能夠找到哪些動物的“家”呢?你知道它們
的“家”在哪里嗎?(調(diào)動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經(jīng)驗)
(2)明確探究目的:觀察小動物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它們的“家”有什么特點。
(3)小組討論、交流:我們打算怎樣去觀察小動物的“家”。
(4)小組討論:為了觀察小動物的“家”,我們應該做那些準備?應注意哪些問題?(引導學生從工具準備,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注意事項三個方面思考。)
(5)指導做觀察記錄的方法。
3.小組活動:觀察小動物的“家”。
(1)各小組領(lǐng)取觀察工具,到活動場地,開展探究活動。
(2)教師在各小組之間巡回觀察,了解小組活動進程,分享學生的快樂,提醒學生及時記錄并注意安全。
(3)每組選擇一種喜歡的小動物,用昆蟲盒帶回教室,然后整理觀察記錄表。
4.交流觀察結(jié)果,分析動物和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1)小組匯報:我們觀察了……動物的“家”,它的“家”在……,它的“家”周圍是……,它的“家”的特點是……,我們還觀察了……。(給學生一個描述的句式,幫助學生把表格上的內(nèi)容變成有條理的描述性語言。)
(2)比較:這些小動物的“家”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小動物的“家”也就是它們的棲息地,是它們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雖然不同的動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隱蔽性的特點。)
(3)討論:為什么它們的“家”各不相同呢?能讓它們交換一下居住地嗎?說出自己的理由。
(4)小結(jié):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性,不同生活習性的動物生活的環(huán)境也不同。
(5)小組討論:你知道動物有哪些適應環(huán)境的辦法?(列舉一些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事實,如:冬眠、保護色、擬態(tài)等。鼓勵學生課外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事例。)
5.課外拓展:給動物做個“家”。
小組活動:根據(jù)小組選擇的小動物的生活習性,給小動物設計一個家。
(這個活動是學生自主探究的一個活動,選擇什么材料,如何設計,都交給學生自主去完成,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周的時間,然后選擇一個單位時間進行交流。)
觀察螞蟻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知道螞蟻的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
2.經(jīng)歷探究捉螞蟻、觀察螞蟻的過程,能自己想辦法解決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能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描述螞蟻的外形特征。
3.經(jīng)歷觀察螞蟻生活習性的過程,感受到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樂趣。
4、用材料制作螞蟻模型,能準確地表現(xiàn)螞蟻的外形特點。
5、能將研究過程和結(jié)果與同學交流,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6、在活動中體會應該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說明螞蟻身體結(jié)構(gòu)和生活習性的課件或掛圖。
2.學具準備:昆蟲盒或透明的瓶子、干凈的毛筆、放大鏡、羽毛、白紙、水槽、石頭、水果、餅干、白糖、蜂蜜。
3.制作材料:橡皮泥、牙簽或火柴棒。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1.導人。
螞蟻是我們的老朋友,它現(xiàn)在過的好嗎?同學們想不想去看望這位老朋友呢?看望老朋友可別忘了帶上它喜歡的禮物,螞蟻喜歡吃什么呢?(把螞蟻當做老朋友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使學生對螞蟻有一種親近的感覺,攜帶禮物既是日常禮儀又為后面的觀察做準備。)
2.你還記得螞蟻的家嗎?還能找著螞蟻的家嗎?螞蟻的家是什么樣的呢?(引導學生回憶螞蟻的生活地點,尋訪螞蟻的棲息地,了解螞蟻的生活環(huán)境。)
3.螞蟻的鄰居住著哪些動植物?螞蟻與它們相處得好嗎?螞蟻的家門口又有哪些非生物,它們對螞蟻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了解生物之間的依存關(guān)系及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4.看,小螞蟻正在家門口玩耍,它們的爸爸媽媽在家嗎?拿出我們的禮物,看看誰的禮物螞蟻歡迎?(讓學生觀察螞蟻的食性及偏好。)
5.我們的禮物太豐盛了,螞蟻怎樣享用這頓美食呢?吃不完的食物它們是怎樣帶回家的?(觀察螞蟻吃食物及搬運食物。)
6.我聽說螞蟻最愛學習,特別擅長書法,我們請螞蟻給我們題幾個宇,好不好?(將事前準備好的白紙拿出來,放在螞蟻窩邊,白紙上事前用蜂蜜寫上“點燃激情,傳遞夢想”。這一環(huán)節(jié)利用螞蟻的食性寫字,既加深學生的認識,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上教育了學生。)
7.我們已經(jīng)看望了操場上的螞蟻,老師想邀請操場上的螞蟻陪我們一起到花壇上的螞蟻家做客,好不好?怎樣不傷害螞蟻,并把它請到花壇上?(這一環(huán)節(jié)著重研究螞蟻的種群關(guān)系,如果操場上的螞蟻不受歡迎,別忘了將它們送回家。)
8.快下課了,同學們邀請小螞蟻到自己家里做客好不好?同學們想一想,請回去住在哪里?用什么去招待螞蟻?(下課前捉螞蟻,喂螞蟻,一方面進一步深入觀察螞蟻,另一方面為下一節(jié)課做準備。)
第2課時
1.導人。
小螞蟻在同學們的家里做了幾天客,它們住得習慣嗎?請同學們談一談喂養(yǎng)螞蟻的過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2.了解螞蟻的外形。
(1)上一節(jié)課螞蟻送給同學們一幅書法作品,這一節(jié)課螞蟻聽說同學們的畫畫得好,想請同學們給它畫一張全身像,看哪位同學畫得最像。(讓學生憑印象給螞蟻畫全身像。)
(2)畫畫得像不像呢?我們與真實的螞蟻比較一下,怎樣才能看清楚螞蟻的真面目呢?這個愛動的小客人怎么才能安靜一會呢?
(3)學生交流,老師指導。(可以在水槽中央放置一塊石頭,讓石頭在水面上只露一個小尖角,把螞蟻放置在石頭的尖角上,用放大鏡觀察。)
投影或?qū)嵨镎故荆簩W生的繪畫作品。
(4)通過投影,讓學生對自己的繪畫作品進行點評,通過與實物的對比看看哪里畫得像,哪里畫得不像?在點評中讓學生認清螞蟻的身體分為哪幾部分?有幾只眼睛?幾只觸角?幾條腿?它們分別長在螞蟻的什么位置?
(5)學生交流后,對螞蟻的形體結(jié)構(gòu)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后請一位同學再畫一只螞蟻,其他同學補充和修正。
(6)小組合作,做一個螞蟻模型。(展示、評價作品,進一步認識螞蟻的形體結(jié)構(gòu)。)
3.課堂小結(jié)。、
通過對螞蟻的觀察,你有什么收獲?
更多的小動物
教學目標
1、知道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的動物叫做昆蟲。
2、經(jīng)歷比較、分類、找共同特征的過程,通過比較給事物分類。
3、經(jīng)歷運用概念對事物進行判斷的過程。
4、形成觀察、研究小動物的興趣。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有各種小動物的掛圖或者多媒體資料。
2.學生準備:課前捕捉一些小動物供課堂上觀察。
教學過程
1.導人。
(1)談話:上節(jié)課我們觀察了螞蟻,誰能說一說螞蟻的外形有什么特點?(復習螞蟻外形的特點,為學習新課打基礎。)
(2)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能介紹你喜歡的小動物嗎?
2.比較螞蟻和其他小動物。
(1)小組活動:觀察課前捉到的小動物,把它們和螞蟻進行比較,看看會發(fā)現(xiàn)什么。(這個觀察、比較的環(huán)節(jié)也可以用圖或者多媒體資料,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用實物觀察。)
(2)交流。(在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時,教師要提醒學生簡單陳述理由。)
(3)分類。把與螞蟻相似的動物分為一類。(在這個過程中,蚯蚓和蝸牛是很容易被排除的,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是學生認為蝴蝶、蜻蜓有翅膀,螞蟻沒有,它們不是一類,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更多的特點,例如,提示“除了翅膀,其他的特點呢?”)
3.找共同特征,形成昆蟲的概念。
(1)小組討論:把外形和螞蟻相似的動物和螞蟻放在一起,觀察它們的外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2)學生交流,師生討論,達成共識。
(3)教師講述:像螞蟻這樣的動物,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具有這樣特征的動物叫昆蟲。
(4)學生將結(jié)果記錄在書上。
4.運用概念進行判斷。
(1)說一說,你們今天捕捉到的小動物,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為什么?(學生做出判斷時,一定要提醒陳述理由,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又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教師出示掛圖或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小動物的圖片。學生觀察,找出其中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說明理由。
5.拓展。
(1)除了昆蟲,你還知道哪些類別的動物?(常見的動物有哺乳動物、鳥、昆蟲、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前三類學生已經(jīng)學過了。)
(2)動物世界多種多樣。你認為,這些具有不同特點、不同習性的動物對我們?nèi)祟惡妥匀画h(huán)境有什么影響?(引導學生認識到動物、人類和大自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愛護動物。)
(3)課外觀察:搜集更多的小動物圖片,仔細觀察并試著給它們分類;繼續(xù)關(guān)注校園里的小動物們,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校園里的各種動植物,觀察并探究它們的特點。
2、能針對一些動植物的特點,確定研究課題,并通過研究得出結(jié)論。
3、能對研究過程和結(jié)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流與分享。
教學過程
一、了解本單元自由研究活動的主題。
校園動植物探秘
二、學生自主選擇研究課題。
1、學生分組自由討論,確定研究課題及內(nèi)容。
研究課題可以是關(guān)于動物的,也可以是關(guān)于植物的,還可以是關(guān)于動植物關(guān)系的。
2、師出示部分研究課題,學生將小組討論結(jié)果與教師提供的課題相結(jié)合,確定本組的研究課題及內(nèi)容。
如:1)校園植物用途的調(diào)查
2)植物的特點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3)螞蟻會游泳嗎?
4)螞蟻有視力嗎?
5)植物和動物的關(guān)系
三、學生分組制訂研究計劃
1、研究準備。
2、研究的方法和步驟。
四、學生分組進行研究,完成研究報告。
學生圍繞研究課題,通過觀察、分類、查閱資料、調(diào)查、訪問等方法,對動植物進行研究,由小組成員共同完成研究報告。
五、各小組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師生共同評議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7
《運動前后》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多種方法觀察運動后身體變化的現(xiàn)象,并進行條理化的記錄。
2、能根據(jù)自己的發(fā)現(xiàn)整理出可進行研究的問題。
3、知道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發(fā)生的變化。
4、關(guān)注運動、關(guān)注人體健康。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學生校園運動的圖片或錄像,并為每組學生準備簡易的聽診器。
2、學生準備:課前收集有關(guān)參加運動后身體變化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學校里,我們經(jīng)常做各種各樣的運動,如做操、跑步、打球、做游戲…
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有哪些不同的感覺呢?
二、新授
1、引導學生交流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的體驗。
(1)教師出示校園中常見的活動圖片或錄像,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校園里經(jīng)常參加哪些活動。
(2)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概括活動的意義并引入主題: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有哪些感覺?
(3)教師出示教材主題圖,指導學生交流運動后的多種感受。
(4)教師提出問題:“這些不同的感受說明了什么?”充分讓學生發(fā)表不同的看法。
(5)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教師作出正確的歸納:運動前后的感覺不同,說明我們的身體發(fā)生了變化。
2、討論能用哪些方法觀察運動后身體發(fā)生的變化。
(1)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交流討論得出觀察方法。
(3)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結(jié)。
(4)教師強調(diào)指出:只運用我們的感官來觀察可能不準確,不全面,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儀器來觀察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獲得身體的變化情況。
3、組織學生體驗。
(1)組織學生在室內(nèi)或室外進行一些活動量較大的活動,并強調(diào)有關(guān)安全。
(2)學生運用上一項活動中交流的方法,相互觀察運動后身體發(fā)生的變化作好記錄。
項目運動前運動后
呼吸頻率平緩、勻速急促、加快
心跳(次/分)75次左右80次以上
脈搏(次/分)75次左右80次以上
(3)學生交流
(4)教師小結(jié)
4、交流記錄中的發(fā)現(xiàn),整理可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學生交流
(2)教師整理歸類。
《運動與呼吸》
教學目標:
1、知道人是怎樣進行呼吸的認識呼吸對生命的意義
2、能制作測量肺活量的簡易裝置并進行測量。
3、知道一些在運動期間檢測自己運動效果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制作肺活量的簡易裝置的材料、記錄表等。
學生準備:計時工具,跳繩或其它簡易的運動器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上一次活動中我們了解到人在運動后呼吸會發(fā)生一些變化,那么,人究竟是怎樣進行呼吸的呢?在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認識人呼吸的特點
提出問題,學生思考:你們可以想到運用哪些方法來研究人是怎樣呼吸的呢?(教師提示學生參照教材上的方法)
2、學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
3、教師將學生想到的方法歸類,分組體驗。
4、匯報交流體驗結(jié)果。誰能說說呼吸的過程是怎樣的?
5、學生閱讀課本小資料。
6、出示呼吸器官掛圖或模型,介紹各呼吸器官。
7、自制模型并用模型演示呼吸過程。
8、引導學生關(guān)注呼吸系統(tǒng)的保健問題。
9、指導學生認識運動后呼吸發(fā)生的變化。
怎樣用具體的事實來證明運動前后呼吸發(fā)生了變化?
布置測量一分鐘呼吸次數(shù)的任務
測量自己運動前1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
測量自己運動后1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
作好記錄
學生相互交流
猜一猜:“如果不停的運動,每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會一直增加嗎?”
(充分讓學生大膽猜測)
組織學生體驗
教師小結(jié)
三、課外實踐活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大家都知道:運動后呼吸發(fā)生了變化,并且上節(jié)課同學們在測量運動后呼吸次數(shù)時,發(fā)現(xiàn)即使做了同樣的運動,我們一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差別。這是什么原因呢?與什么有關(guān)呢?今天我們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指導學生認識呼吸次數(shù)與肺活量的關(guān)系
教師直接指出:同樣的運動,一分鐘呼吸次數(shù)的多少,差別主要與各自的肺活量有關(guān)系。
介紹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個人吸足一口氣后,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肺活量是可以測量的。
指導學生制作測量肺活量的簡易裝置(按教材說明制作)
組織學生測量并記錄各自的肺活量。并作好記錄。
學生相互交流上面的記錄,并進行分析。
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教師整理歸納
指導制定一個長期鍛煉計劃。
通過一個長期鍛煉計劃,加深體育運動對增加肺活量影響的認識。
組織交流各自計劃中鍛煉的項目。
教師指出有關(guān)實施鍛煉計劃的要求。
課后活動
實施自己的鍛煉計劃
《運動與心跳》
教學目標:
1、知道脈搏與心跳的關(guān)系
2、了解血液循環(huán)器官的構(gòu)成及循環(huán)過程
3、能通過模擬實驗推測出脈搏與心跳的關(guān)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用來制作簡易聽診器的乳膠管和漏斗一套,模擬脈搏和心跳的氣球、注射器、乳膠管,人體血管分布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我們運動時心跳和脈搏都會加快,究竟心跳與脈搏有怎樣的關(guān)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指導學生搜集自己運動前后脈搏和心跳的數(shù)據(jù)
(1)學生自己測量運動前的心跳和脈搏的次數(shù)
(2)運動后由自己測量脈搏,同時請一位同學幫助測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聽診器時,乳膠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則壓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臟的部位傾聽。
(4)把以上測得的結(jié)果填寫在書本中的表格里。
2、指導學生認識心跳與脈搏的關(guān)系
(1)比較上面測得的結(jié)果,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組織交流各自的發(fā)現(xiàn)
(3)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的結(jié)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脈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問題: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導學生完成教材上的良個實驗
(5)組織學生討論: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膠管模擬的是人體的什么器官?
(6)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脈搏和心跳有什么關(guān)系?
3、指導學生閱讀小資料
在指導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以下5個問題:
(1)產(chǎn)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環(huán)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3)脈搏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體比較容易模擬到脈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guān)系?
三、本課小結(jié)
1、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guān)系?
2、心臟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課外實踐活動
1、介紹心跳與體育鍛煉的關(guān)系
2、要求學生繼續(xù)堅持上課制定的鍛煉計劃,并要求測測自己在運動前后的心跳變化。
《運動與大腦》
教學目標:
1、了解運動與大腦保健的關(guān)系
2、能針對服務于大腦保健的各種校園運動和游戲,提出活動注意事項。
3、能主動參與討論和交流意見和建議。
4、關(guān)注自己肌體的健康,樂于參加健康、安全的課間活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演示勇的大腦分工示意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知道運動與呼吸、運動與心跳、運動與脈搏都有著一定的關(guān)系,那么,運動與大腦有沒有關(guān)系呢?它們又是怎樣的關(guān)系呢?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適量運動與大腦的關(guān)系
(1)在課間,同學們經(jīng)常開展哪些運動與游戲?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課間不休息,繼續(xù)學習,再上課時有什么感覺?
課間適當活動,再上課時又有什么感覺?
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3)做好記錄。
2、引導學生閱讀小資料,進一步認識運動與大腦的關(guān)系
3、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是不是在課間活動量越大,對我們的學習與大腦保健越有好處?
4、指導學生課間開展運動和游戲時,注意文明、健康、安全。
(1)人的學習、運動等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大腦,校園里的各種運動與游戲,既能鍛煉身體,培養(yǎng)興趣愛好,又是大腦保健的一種重要方法。但是,大家在課間活動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2)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討論意見。
(3)教師歸納整理
運動或游戲項目要文明、健康。
運動量不宜過大。
要注意相關(guān)安全。
5、本課小結(jié)
(1)適量的運動或游戲與大腦有什么關(guān)系?
(2)課間運動或游戲要注意哪些事項?
三、課外實踐
先做半個小時的劇烈運動,然后坐下讀書或?qū)懽?,看看有什么感覺?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了解少年兒童一些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
2、認識一、兩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產(chǎn)生的過程及其原因。
3、知道怎樣預防一些常見的呼吸道疾病。
4、培養(yǎng)通過訪問調(diào)查進行問題研究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小組外出調(diào)查準備表冊,口罩一個。
學生準備:口罩一個,記錄工具一套
教學過程:
一、指導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
1、在我們?nèi)粘I钪校覀兩倌陜和R姷暮粑兰膊∮心男?/p>
2、學生自由發(fā)言
3、教師歸納并板書:流感、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
二、提出研究主題和相關(guān)要求
1、研究主題:一、兩種呼吸道疾病
2、研究方式:訪問病人、醫(yī)院的醫(yī)生或網(wǎng)上查閱資料。
3、訪問對象:青少年、兒童病人或醫(yī)院的呼吸科醫(yī)生
4、研究結(jié)果:形成材料
5、材料要求:在相應表冊里填寫:XX呼吸道疾病;產(chǎn)生原因及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現(xiàn)行用什么藥物治療;怎樣預防等。
6、注意事項:
(1)訪問病人要戴口罩
(2)網(wǎng)上查閱資料要在大人的指導下完成。
(3)小組同學要相互配合。
三、學生分組
1、學生分組
2、小組討論:確定項目,擬定計劃,小組人員并進行分工。
四、校外調(diào)查訪問
課余時間或雙休日完成
五、專題交流會(第2課時)
1、小組交流
2、活動評比(先學生互評,后教師點評)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8
溫度和氣溫
探究活動分析:
1.溫度計的使用在三年級已經(jīng)學過。在前兩課中,學生實際上已經(jīng)用溫度計測量氣溫。
2.每個小組或每個同學都將再次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并將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每天都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并將測量的結(jié)果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我們的日期-溫度表”中。
3.為了提高學生們測量的準確性,有必要在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進行指導:1、認識溫度計上的刻度。溫度計上標出的溫度往往是整十數(shù),每兩個數(shù)值之間分成5或10個相等的小格,每個小格代表1攝氏度或2攝氏度。4.測量時,要把溫度計放置到測量環(huán)境內(nèi)2-3分鐘,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時再讀數(shù)。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溫度計的液柱平行。
5.對測量的氣溫進行比較和分析,確定只有室外陰涼通風的地方才能反映當?shù)氐臍鉁?。并指導學生把測得的氣溫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我們的日期——溫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數(shù)據(jù)制成“溫度填充圖”,分析每天選擇同一時間測量氣溫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教學難點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師#教案#導語,引入研究課題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xiàn)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shù)據(jù)。
2、揭示學習課題。
二、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shù);復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3、討論教室內(nèi)和教室外的溫度一樣嗎?怎樣確定室外的溫度比室內(nèi)高?測量室內(nèi)外的溫度要做哪些準備,注意什么?
4、測量室內(nèi)溫度,記錄、交流。
5、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6匯報交流,室內(nèi)外溫度有什么不同嗎?哪個溫度可以反映今天我們這個地方的氣溫?每個小組測得的溫度一樣嗎?為什么不同?
三、氣溫的測量
1、討論,剛才我們測量到的陽光下、陰涼處兩個不同地點的溫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們應該選擇什么地點來測量氣溫?
2、教師小結(jié),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shù)氐臍鉁?,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匯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4、出示氣溫圖表,討論,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獲得有關(guān)氣溫的哪些信息?為了準確的填寫我們的天氣日歷,每天測量的時間該怎么確定?
5、教師小結(jié)。
課后反思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9
天氣日歷
探究活動分析:
前一課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在天氣預報中常用的天氣符號。在天氣日歷中,學生將用改進后的、比較簡單明確的天氣符號(有時需要用有相關(guān)數(shù)據(jù)的天氣符號卡)來記錄觀察到的天氣現(xiàn)象,并且他們需要自己制作這樣的天氣符號卡來完成觀察記錄任務,所以讓學生練習畫一畫天氣符號是很必要的。在降雨量中增加降雨的毫米數(shù)的記錄,是和后面雨量器的教學相配合。運用小旗被風吹動情況的符號來記錄風量,也是和后面“怎樣描述風”的教學活動相配合,并使學生的觀察和記錄更容易一些。
制作天氣日歷(時間/內(nèi)容)
1.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兩周前的天氣是什么樣的。除非那一天有特別明顯的天氣現(xiàn)象發(fā)生,否則學生是很難記得清楚的。
2.教師再讓學生描述今天的天氣,并討論:我們怎么樣才能在兩周后仍然記住今天的天氣?學生的回答將集中在如何把天氣現(xiàn)象記錄下來。
3.教師向?qū)W生介紹天氣日歷是跟蹤記錄天氣的好辦法,并讓學生了解天氣日歷。告訴學生們,這節(jié)課就來研究如何觀察天氣,并將觀察到的天氣信息記錄在“天氣日歷”上。
4.討論今后的天氣記錄應怎樣進行?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方法一,小組輪換,每周指定一個組,每1至2人負責一項天氣現(xiàn)象的觀察和記錄,并把觀察到的天氣現(xiàn)象記錄在天氣日歷上;方法二,每天安排一個同學觀察和記錄天氣,定一份觀察記錄值日表;方法三,每天安排一個人或一個小組,把每天觀察到的天氣現(xiàn)象先和全班同學描述,再記錄在“天氣日歷”上。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通過親自觀察認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fā)生變化。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使用溫度計來測量氣溫。
2.能運用多種感官和溫度計來收集天氣信息和數(shù)據(jù),逼供內(nèi)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日期—溫度”表中。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意識到長期的觀察和記錄能幫助我們了解到更多的天氣信息。
教學重點
能運用多種感官和溫度計來收集天氣信息和數(shù)據(jù),逼供內(nèi)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日期—溫度”表中。
教學難點
意識到長期的觀察和記錄能幫助我們了解到更多的天氣信息。
教學準備:
1.畫有天氣符號的圖片一張
2.學生畫天氣符號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氣日歷一張
4.氣溫柱形圖表一張
5.溫度計每組一支
6.科學記錄本和筆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認識一些天氣符號
1.分類介紹每一種天氣符號的含義。
2.使用天氣符號記錄云量、云的種類(次項可以選學)、降水量、風速和風向、溫度等天氣現(xiàn)象。
3.每個學生在小紙卡上畫幾個天氣符號,制成天氣記錄卡。并提示學生在今后一個月的時間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氣記錄卡在“天氣日記”上記錄每天觀察到的天氣現(xiàn)象。
4.可以小組分工,每人畫一類天氣符號的小紙卡,小組內(nèi)不畫重復的。注意提示學生在卡片的上方寫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氣日歷可以每個小組完成一個天氣日歷,但全班共同完成一個天氣日歷的記錄可能會比較現(xiàn)實。
6.帶領(lǐng)學生到戶外觀察天氣。因為,從這一次開始,學生將持續(xù)一個月的天氣觀察,并在觀察的過程中對天氣情況進行判斷。此時的學生對天氣現(xiàn)象的觀察能力還不強,教師應重點對在什么地方測量溫度最合適?如何判斷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陰天等方法和學生們進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導。
7.回到教室后,教師可將“天氣日歷”貼在黑板上。提問學生:哪一張?zhí)鞖夥栕钅芊从辰裉斓脑屏??各小組舉起前面畫好的相應的小卡片。請一名同學把小記錄卡粘在“天氣日歷”今天的日期欄內(nèi)。
8.依次提問學生哪一張?zhí)鞖夥栕钅芊从辰裉斓慕涤炅?、風向、風級?
9.出示“溫度記錄表”,指導學生用填充圖(描豎條)的方法記錄今天的氣溫。
10.討論怎樣安排每天的記錄任務?明確分配任務的方案,確定每天在什么時間來觀察天氣。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教案小編推薦
最新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系列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我,也就不能教育別人。老師都會面臨講公開課,那準備一份教案就非常關(guān)鍵。編寫教案是教師最基本的工作,在寫自己的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為此,我們花時間整理了最新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希望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最新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在“做科學”中培養(yǎng)科學情感和態(tài)度。
2、認識科學、技術(shù)與社會的關(guān)系。
能力目標
1、學會制作地球儀,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想象、推理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查找、分析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
2、通過制作地球儀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識。
教學重點:
通過制作地球儀,觀察體驗地球的基本知識。
教學難點:
觀察和發(fā)現(xiàn)地球儀的基本特點。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視頻:地球各種自然現(xiàn)象
談話:關(guān)于地球,你想了解哪些事情?
講述: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我們的地球
二、提出探究問題
1、講述:剛才同學們提出了很多有關(guān)地球的問題,那現(xiàn)在我們就來了解地球是什么樣的?
2、學生猜測地球的模樣。
3、講述:古代人對地球是怎樣認識的呢?
(CAI: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
4、討論: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中,科學技術(shù)如何發(fā)揮作用的?
5、教師小結(jié):科學技術(shù)對人類認識地球的作用
三、制作地球儀,發(fā)現(xiàn)地球的基本特點。
1、談話:要更清楚直觀的了解地球的知識,你覺得有哪些方法?
2、觀察地球儀,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經(jīng)線、緯線、赤道、地軸)
3、學生制作地球儀
4、比較自制地球模型與地球儀。
5、自評,說出要做什么改進。
四、拓展:收集有關(guān)地球的資料
1、談話:你還有哪些途徑獲得地球的知識?
2、把收集到地球資料整理制作成卡片。
最新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對本學期收集到的有關(guān)運動的資料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整理。
2、能自定標準對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卡片進行分類。
3、能用多種形式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出來。
4、能對本學期所學的有關(guān)位置、運動、力等知識進行系統(tǒng)總結(ji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愛護自己長期收集的資料和成果,并很好地保存起來。
2、愿意與同學分享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學習成果。
3、能形成收集資料、制作卡片的習慣,并能認識到整理總結(jié)資料、展示成果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學重點:
自定標準,對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卡片進行歸納、總結(jié)和分類。
教學難點:
展示出自己的學習成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放有本學期收集制作的各種資料卡片、學習記錄、小論文、調(diào)查報告等資料的“科學小本本”或“科學采蜜集”、小制作、模型、網(wǎng)頁等;教師準備展示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內(nèi)容:
活動1、整理我們的學習資料
1、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本學期圍繞運動都學習了哪些內(nèi)容呢?
2、在學習中我們大家都收集記錄了一些與運動有關(guān)的資料,你們想展示給大家看嗎?
3、那需要整理我們收集到的這些資料。定期搜集整理到的學習資料,是《科學》課學習的重要方法。我們經(jīng)驗自己確定資料的分類標準,并給資料編號,便于今后查找。
4、個人活動,整理自己的學習資料。給資料分類,可以按單元、課次、不同的運動主體、運動的基本形式等分,也可以按來源、摘錄時間等來分。
5、把自己的分類標準和分類方法和同學交流后,針對這個和資料卡片的內(nèi)容展開互評和自評。
第二課時內(nèi)容:
活動2、展示我們的學習成果
1、觀看科技館展覽、六一作品展覽錄象片。對后面自己制作展示板做鋪墊。
2、設計布置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展示板。要求:主題明確、布局合理、資料豐富、版面美觀、淺顯易懂等。
3、展開評比活動,記錄優(yōu)缺點,以備改進不足、發(fā)揚優(yōu)點。
4、在“科學采蜜集”上記錄下本學期主要收獲。
5、愛護學習成果,長期保存教育。
最新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標準,對搜集到的各種交通工具進行分類。
2、能獨立分析搜集的資料。
3、能用卡片的形式摘錄有關(guān)交通發(fā)展關(guān)鍵時期的信息。
4、能用簡練的詞匯對幾種常見交通工具的優(yōu)點和不足進行標準的描述。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愿意告訴其他小組的同學自己獲得交通工具發(fā)展的信息。
2、能大膽想象,獨立完成對未來交通工具的設計。
3、愿意把自己的設計展示出來,并愿意根據(jù)同學的建議進行改進。
科學知識目標:
1、能夠說出10種以上的交通工具及其主要用途。
2、能選擇一種交通工具,并描述其發(fā)展史。
3、能說出幾種常見交通工具的優(yōu)點缺點。
其他目標:
1、能說出一種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的發(fā)展與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的關(guān)系。
2、能從多角度考慮,選擇外出旅行的交通工具。
教學重點:
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名稱、特點和優(yōu)點。
教學難點:
想象未來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準備:
電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誰來說說常見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2、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現(xiàn)在,交通工具越來越先進,越來越現(xiàn)代化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些有關(guān)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知識。
(二)授新課
1、指導學生了解交通工具的發(fā)展
(1)出示古代的交通工具和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掛圖。
(2)請學生認一認哪些是常見的交通工具,哪些是現(xiàn)代化的工具?
(3)交通工具的分類。
(4)小結(jié):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由于科學技術(shù)的高度發(fā)展,交通工具越來越先進,越來越現(xiàn)代化了。
2、指導學生正確選擇交通工具。
(1)外出旅游如何行走?怎樣的工具方便?
(2)自己設計并畫出一個簡單的行程圖。
(3)匯報。
3、設計未來的交通工具。
(1)教師提出要求。
(2)學生自由組合進行。
(3)匯報。
(三)總結(jié)
1、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
2、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和發(fā)展,交通工具越來越現(xiàn)代化了,剛才同學們想象未來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點,我們對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學習和探究才剛剛開始,請同學們在課余時間閱讀有關(guān)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書籍再,畫一幅未來交通工具的想象畫。
最新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4
溫度和氣溫
探究活動分析:
1.溫度計的使用在三年級已經(jīng)學過。在前兩課中,學生實際上已經(jīng)用溫度計測量氣溫。
2.每個小組或每個同學都將再次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并將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每天都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并將測量的結(jié)果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我們的日期-溫度表”中。
3.為了提高學生們測量的準確性,有必要在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進行指導:1、認識溫度計上的刻度。溫度計上標出的溫度往往是整十數(shù),每兩個數(shù)值之間分成5或10個相等的小格,每個小格代表1攝氏度或2攝氏度。4.測量時,要把溫度計放置到測量環(huán)境內(nèi)2-3分鐘,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時再讀數(shù)。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溫度計的液柱平行。
5.對測量的氣溫進行比較和分析,確定只有室外陰涼通風的地方才能反映當?shù)氐臍鉁?。并指導學生把測得的氣溫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我們的日期——溫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數(shù)據(jù)制成“溫度填充圖”,分析每天選擇同一時間測量氣溫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教學難點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師#教案#導語,引入研究課題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xiàn)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shù)據(jù)。
2、揭示學習課題。
二、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shù);復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3、討論教室內(nèi)和教室外的溫度一樣嗎?怎樣確定室外的溫度比室內(nèi)高?測量室內(nèi)外的溫度要做哪些準備,注意什么?
4、測量室內(nèi)溫度,記錄、交流。
5、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6匯報交流,室內(nèi)外溫度有什么不同嗎?哪個溫度可以反映今天我們這個地方的氣溫?每個小組測得的溫度一樣嗎?為什么不同?
三、氣溫的測量
1、討論,剛才我們測量到的陽光下、陰涼處兩個不同地點的溫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們應該選擇什么地點來測量氣溫?
2、教師小結(jié),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shù)氐臍鉁?,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匯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4、出示氣溫圖表,討論,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獲得有關(guān)氣溫的哪些信息?為了準確的填寫我們的天氣日歷,每天測量的時間該怎么確定?
5、教師小結(jié)。
課后反思
最新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交通問題,并通過調(diào)查,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
2能用圖表和文字把自己的調(diào)查表示出來。
3能用簡練的語言描述海產(chǎn)品旅行線路圖。
4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不發(fā)達帶來的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愿意與本組同學討論,合作開展調(diào)查活動。
2愿意把自己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及交通問題解決方案與同學討論、交流,并做進一步的改進。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shù)闹匾浴?/p>
2能描述海產(chǎn)品的運輸過程。
其他目標:
1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guān)系。
2能在獨立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自己解決生活中交通問題的設想或方案,并能說出自己的理由。
教學重點:
能利用圖表或文字把自己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表示出來。
教學難點:
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不發(fā)達帶來的問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準備:
電教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談話:相信多數(shù)同學都住在學校附近,因此,多數(shù)同學都是步行來的,但你們爸爸、媽媽上班都是步行的嗎?
學生:......
問:為什么?
學生回答:......
談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8課《交通與生活》,探討一下交通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的?
授新課
調(diào)查爸爸媽媽上班所用交通工具及所用時間。
分組
發(fā)表格,學生填表,教師巡視。
匯報。
分析并小結(jié):(為什么會距離不同,但能同時到達,什么起了作用?)
分析海產(chǎn)品的旅行路線圖,說說交通運輸?shù)闹匾浴?/p>
談話:荔枝是我們嶺南的特產(chǎn),而且保鮮時間短,但時現(xiàn)在遠在外國的人都能吃到鮮美的荔枝,為什么呢?
學生討論并回答:......
談話:荔枝運輸過程中,采用了哪些運輸方式?用到了哪些交通工具,采取了哪些技術(shù)和設備?
學生思考回答:......
談話:還能舉出實際生活中與交通運輸有關(guān)的事例嗎?
學生思考回答:......
分析并小結(jié):......
做個小主人。P66
談話:在P66的課文中,有兩個方案,你對哪個方案有興趣,就設計那個方案。但是要認真對待,不能馬虎了事,你的設計可能會使我們的社會有個更大的進步的。
布置作業(yè):
回家繼續(xù)進行方案設計,以便下節(jié)課進行討論。
最新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過程和方法:
1.兩人合作,畫出自己及其它物體的影子,觀察影子。
2.自制日影儀并會用它測量影子。
3.觀察記錄一天中太陽的位置和觀察時刻。
4.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以及影長的變化。
知識技能:
1.認識到影子的方向和長度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2.認識太陽在天空中的(視)運動模式。
3.知道太陽的(視)運動與影子變化的關(guān)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能夠持久而細心地連續(xù)進行一天的觀測。
2.體會到宇宙萬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
3.建立起對宇宙探究的興趣。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師說謎語:人人有個好朋友,
烏黑身子烏黑頭,
太陽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處就分手。(謎底:影子)
2.學生猜謎。
3.討論:你怎么知道謎底是影子的?
關(guān)于影子你還知道哪些?
4.學生交流對影子的了解。
[評析: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學生從下課到上課有個思維轉(zhuǎn)換的過程,謎語可使學生迅速集中思維,很快地進入課堂角色中來。同時,這個謎語中還暗含了許多科學知識,如影子是什么顏色,影子是怎樣形成的(影子的產(chǎn)生需要光線等)]
二、畫影子
(一)畫自己的影子。
談話:你們畫過影子嗎?有人畫過自己的影子嗎?
討論:你們打算怎樣畫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樣的?
帶學生到操場上畫自己的影子。
這么多的學生一齊來到操場上畫影子,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場面。學生在討論中就已經(jīng)盼望著畫出自己的影子來看個究竟。影子雖然是極為普通的,但他們就是對這些極為普通的影子沒有太多的關(guān)注,更談不上關(guān)注自己的影子了。
這一活動中,學生在畫影子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發(fā)現(xiàn):
1.影子與太陽分別在人(物體)的兩側(cè)。
2.影子的底端是與人(物體)相連的。
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著彩色的衣服也一樣)。
4.影子比人長(注:早上9點鐘)
在獲得這些發(fā)現(xiàn)的同時,他們學會了合作,懂得:有時候,一個人是很難完成任務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畫出自己的影子。
過程:
1.出發(fā)之前,告訴學生將干什么。
2.發(fā)給學生每人一支粉筆,和學生一起到操場上畫影子。
3.畫影子的同時把腳印也要畫出來,并且把名字寫在影子里。
4.記住自己站的姿勢。
5.讓學生觀察此時太陽在哪邊,影子和太陽的方向?,F(xiàn)場的觀察更具有說服力,也為下面的研討打下基礎。
6.畫好之后,領(lǐng)取新任務。
[評析:還有什么比畫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們呢。畫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讓學生留下影子的痕跡,為再一次觀察影子埋下伏筆,便于比較。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有了感受,經(jīng)歷了一次趣味性地動手做的活動,有所發(fā)現(xiàn)。注意:這是他自己的發(fā)現(xiàn)。]
(二)畫其它物體的影子
此時,學生還沉浸在畫影子的樂趣之中,再讓學生畫其它物體的影子,讓他們找一找,操場上還有哪些物體有影子,把他們的影子畫出來。如有難畫的,只要求畫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緣的一條線也行。
學生在畫其它物體影子的同時,他們會:
1.尋找:哪些物體有影子?認識到,并不是有了物體就有影子,在沒有光線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體影子里的物體就沒有影子。
2.觀察:這些影子是什么樣的,和物體本身的形狀有沒有什么聯(lián)系。
3.比較:這些影子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
哪個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個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交流:你畫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發(fā)現(xiàn)?哪些比較有意思或是比較特殊?
(三)制作簡易日影儀,畫影子
教師講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紙的中間畫一個“”或“”記號,把橡皮泥捏成底盤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紙上標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教師示范畫影子的方法:按東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儀平放好,準確的方位要用指南針測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記號,同時記下測定影子的時間。
過程:
1.分發(fā)學生材料。
2.學生制作簡易日影儀。
3.操作記錄桿影。
(說明: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詳盡地說明操作的方法,因為這是教會學生科學地學習方法,要求擺放日影儀時,一定要用指南針測準方位,確??茖W性)
三、猜想影子的變化
組織學生圍坐一圈,老師參與其中。
猜想:過一段時間,影子還會是原來的樣子嗎?
學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會動。然而僅僅到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接著讓學生猜想影子會怎么動?朝哪個方向動?為什么要朝那個方向動?除了方向變化,還有什么變化?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請他們說說為什么這樣猜測――意在向?qū)W生滲透:猜測也應是有根據(jù)的。以此培養(yǎng)學生根本已有經(jīng)驗對未來事物做出較準確預測的能力。
[評析:猜測是由問題到實踐的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種猜測,對于科學發(fā)現(xiàn),科學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學”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著科學探究的方向,為了這個方向而去收集事實,分析整理事實,去驗證它,修正它。學生作出猜想后,無需教師布置任務,相信他們肯定會再次觀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學生再次觀察影子,交流討論
1.教師提問:影子真的會像你們所說的那樣變化嗎?
2.學生再次觀察影子。
他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站在自己的腳印上,影子和原先畫的不一樣了,特別是那些固定的物體的影子,變化很明顯。
3.交流討論:
(1)有什么發(fā)現(xiàn)?說明什么?
(2)這些發(fā)現(xiàn)和你剛才猜想的一樣嗎?
(3)再過一段時間,這些影子又會有什么變化?
五、觀測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記錄日影儀上的影子。
1.猜想:到了下午,這些影子又會怎樣呢?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變化的?
2.討論:怎樣證明你的猜想是對的呢?
3.觀測記錄:
在觀察記錄之前,讓學生討論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儀要嚴格按著方位放。
畫圖或記錄時,一定要記下時間。
看太陽時,要隔著一層東西看,防止灼傷眼睛。
(1)記錄一天中整點時刻的日影儀上的影子。
(2)觀察記錄一天中整點時刻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選參照物觀察畫圖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張大紙上剪上一排排的圓,然后側(cè)立在面前看太陽,把太陽所在的圓記錄下來,最后拓印在紙上,就是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圖)
教師指導學生要選好觀察的參照物體。
六、分析整理日影儀上的影長記錄以及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觀測記錄
1.整理日影儀上的數(shù)據(jù)
(1)量出桿影的長度
(2)交流發(fā)現(xiàn)
比較桿影,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什么時候最長?什么時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樣?)
2.分析交流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
(1)選擇學生的記錄圖展示,觀察太陽的運動模式。
(2)討論:太陽在天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方向、高度)
3.討論:太陽高度和影長之間存在怎樣的關(guān)系?
七、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以及影子的變化
(課前學生從家里帶來手電)
教師提問:你能用實驗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以及影子的變化嗎?
學生討論,設計實驗。(可以用手電模擬太陽,控制太陽的運動,觀察手電下物體的影子)
八、總結(jié)
學習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獲?
最新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7
校園里有哪些動植物
教學目標
1、了解校園里的動植物,能說出常見動物或植物的名稱。能用不同的標準給動植物簡單分類。
2、知道分類必須有一個分類標準,不同的分類標準得出的分類結(jié)果也不同。
3、能提出自己或者小組的探究思路,小組合作做出尋訪動植物的書面計劃。
4、經(jīng)理按照計劃尋訪動植物的活動過程,并能做好詳細的觀察記錄。
5、小組合作,畫一張“校園動植物分布圖”,從中體會到校園動植物的多樣性。
6、在尋訪的過程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教學建議
本課的活動內(nèi)容較多,建議分兩課時進行。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1.導人新課。
談話:(播放校園環(huán)境的多媒體課件或者圖片)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我們的校園,我們的校園生機勃勃。你知道嗎?還有好多動植物朋友和我們一起生活在校園里。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來了解這些動植物朋友吧。
2.交流關(guān)于校園里的動植物的已有經(jīng)驗。
(1)把自己知道的校園里的動植物的名稱寫在書上,熟悉但不知道名稱的可以用畫圖的方式記錄。
(2)學生交流,分享已有知識。(這一階段要讓學生充分發(fā)言,學生如對自己熟悉的動植物說不出名稱,可以讓學生展示該植物或動物的簡圖,同學之間相互答疑,教師也可以作適當指導。)
3.小組討論,制定尋找、觀察校園動植物的計劃。
(1)小組討論,做尋訪計劃,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師指導學生完善計劃。(在短時間里寫出書面的探究計劃對于四年級的學生還是有難度的,教師要適時點撥,指導學生逐步完善計劃。)’
①明確任務、確定路線圖、確定觀察工具和小組成員的分工等。
②觀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遇到不認識的動植物怎么辦?要不要記錄?教師可以在課前做一些資料上的準備,也可以跟學校里的園工商議,給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遇到問題主動積極地尋求幫助。)
(3)師生討論觀察中的注意事項。
①活動中的安全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哪些場所隱藏著危險。哪些活動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動物可能造成對人的傷害。)
②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觀察者的問題。(包括關(guān)注和愛護動植物的問題,保護觀察地的環(huán)境的問題等,引導學生做一個負責任、有愛心的觀察者。)
4.小組按計劃尋找、觀察校園里的動植物。
(此項活動所需時間較長,提醒學生需要利用一些課外時間完成活動計劃。要求學生堅持做好觀察記錄)
第2課時
1.交流。
你們在校園里尋找到了哪些植物和動物?(可采取小組代表向全班同學交流小組成果的形式。)
2.給動植物分類。
(1)小組討論:怎樣給觀察記錄下來的植物和動物分類,填寫植物分類卡和動物分類卡。(分類的方法不必拘泥于生物學上的科學分類方式,要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給動植物分類。)
(2)交流分類的方法和結(jié)果。
(3)統(tǒng)計全班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3.畫一張“校園動植物分布圖”。
(1)討論:怎樣來表現(xiàn)校園里的動植物分布?(怎樣將校園動植物分布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現(xiàn),對學生會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我國森林資源分布圖,給學生一些啟發(fā)。)
(2)學生觀察:從圖中看懂了什么?(學生可以直接畫出實物圖,也可以用平面圖來表現(xiàn)學校的各個區(qū)域,用某種圖標來表示動物或植物。)
(3)設計小組的“校園動植物分布圖”。
(4)交流并展示幾個小組的作品。
4.分析校園里動植物分布狀況。
(1)觀察動植物分布圖,什么地方的動物最多?什么地方的植物生長得?
(2)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動物、植物和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例如,有的動物需要躲藏在植物中,有的動物要以植物為食物;動物為植物傳粉,為植物提供肥料,為植物松土等等。明確動物、植物與人和睦相處的關(guān)系。)
5.活動小結(jié)。
各小組對自己尋找、觀察校園里的動植物的活動進行小結(jié)和評價,然后采用涂亮智慧星的方式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觀察一棵樹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能較準確、完整地知道一棵樹的主要特點。
2.能夠用簡單的測量工具對樹的某些部分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shù)據(jù),并做簡單記錄。
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對樹的觀察結(jié)果。
4.用實際行動愛護樹木,呵護它的成長。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前對每個觀察小組的觀察對象做一個大致分工。
2、學生準備:科學記錄本、蠟筆或油畫棒、白紙。
3、小組活動材料:軟尺、小尺子、放大鏡等。
教學過程
1、導入。
(1)談話:我們已經(jīng)觀察了校園里的動植物,讓我們來做個游戲: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最熟悉的一棵樹,試著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這棵樹。然后,請幾個同學來說說,猜猜他說的是什么樹。
(2)學生思考,展開游戲。
(3)提出問題:怎樣進一步觀察這棵樹?
2.討論觀察計劃。
(1)討論:我們還可以觀察樹的那些內(nèi)容?用什么方法觀察?需要什么觀察工具?怎樣把觀察結(jié)果記錄下來?
(2)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去思考,提出的內(nèi)容和方法不要局限于教材列舉的三個方面。適時評價,鼓勵學生中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
(3)實施完成觀察計劃,并按教材上的提示進行自我評價。
3、觀察一棵樹。(室外活動)
(1)劃分觀察區(qū)域,領(lǐng)取觀察工具。
(2)提出觀察要求和注意事項:
①觀察時一定要做好記錄;
②要盡量與組員合作觀察;
③注意安全;
④不傷害樹木。
(3)小組活動。教師要關(guān)注各個小組的進展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在觀察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和支持。
(4)活動情況交流。交流以小組代表發(fā)言的方式進行。
4.給樹做張“身份證”。
(1)小組研討:“身份證”上需要什么信息?如何制作“身份證”?
(2)小組活動:設計個性化的“身份證”。
(3)展示、評價各組的作品。
5.認養(yǎng)一棵樹。
(1)談話:我們都是爸爸媽媽呵護的快樂寶貝,校園里的小樹,誰來呵護它們呢?‘
(2)師生商討認養(yǎng)小樹的責任和義務。
小動物的家
教學目標
1.了解動物生活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知道動物都生活在它適應的環(huán)境里,不同的環(huán)境生活著不同的動物。了解一些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事實。
2.能用多種方法觀察小動物的生活環(huán)境。
3.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動物生活的環(huán)境,能用簡單的器材做模擬動物生活環(huán)境的實驗,并堅持觀察動物和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4.意識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愛護小動物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1)課前在校園里做一次調(diào)查活動,估計一下學生可能找到哪些小動物的“家”,設想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劃分好各小組的觀察區(qū)域。
(3)準備一些防蚊蟲叮咬的藥物。
2.小組活動材料:
(1)工具:小棍子、放大鏡、昆蟲盒、小鏟子。
(2)給動物做“家”的材料:紙盒、深色的布、土壤、小水壺等。
3.學生準備:糖果、餅干、水果片等食物,手套,科學記錄本。
教學過程
1、導入。
展示在本單元第1課時畫的“校園動植物分布圖”,談話:在我們的校園里許多地方都發(fā)現(xiàn)了小動物,這些小動物的“家’’在哪里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探訪小動物的“家”。
2.討論探究活動計劃。
(1)在校園里我們能夠找到哪些動物的“家”呢?你知道它們
的“家”在哪里嗎?(調(diào)動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經(jīng)驗)
(2)明確探究目的:觀察小動物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它們的“家”有什么特點。
(3)小組討論、交流:我們打算怎樣去觀察小動物的“家”。
(4)小組討論:為了觀察小動物的“家”,我們應該做那些準備?應注意哪些問題?(引導學生從工具準備,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注意事項三個方面思考。)
(5)指導做觀察記錄的方法。
3.小組活動:觀察小動物的“家”。
(1)各小組領(lǐng)取觀察工具,到活動場地,開展探究活動。
(2)教師在各小組之間巡回觀察,了解小組活動進程,分享學生的快樂,提醒學生及時記錄并注意安全。
(3)每組選擇一種喜歡的小動物,用昆蟲盒帶回教室,然后整理觀察記錄表。
4.交流觀察結(jié)果,分析動物和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1)小組匯報:我們觀察了……動物的“家”,它的“家”在……,它的“家”周圍是……,它的“家”的特點是……,我們還觀察了……。(給學生一個描述的句式,幫助學生把表格上的內(nèi)容變成有條理的描述性語言。)
(2)比較:這些小動物的“家”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小動物的“家”也就是它們的棲息地,是它們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雖然不同的動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隱蔽性的特點。)
(3)討論:為什么它們的“家”各不相同呢?能讓它們交換一下居住地嗎?說出自己的理由。
(4)小結(jié):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性,不同生活習性的動物生活的環(huán)境也不同。
(5)小組討論:你知道動物有哪些適應環(huán)境的辦法?(列舉一些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事實,如:冬眠、保護色、擬態(tài)等。鼓勵學生課外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事例。)
5.課外拓展:給動物做個“家”。
小組活動:根據(jù)小組選擇的小動物的生活習性,給小動物設計一個家。
(這個活動是學生自主探究的一個活動,選擇什么材料,如何設計,都交給學生自主去完成,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周的時間,然后選擇一個單位時間進行交流。)
觀察螞蟻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知道螞蟻的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
2.經(jīng)歷探究捉螞蟻、觀察螞蟻的過程,能自己想辦法解決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能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描述螞蟻的外形特征。
3.經(jīng)歷觀察螞蟻生活習性的過程,感受到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樂趣。
4、用材料制作螞蟻模型,能準確地表現(xiàn)螞蟻的外形特點。
5、能將研究過程和結(jié)果與同學交流,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6、在活動中體會應該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說明螞蟻身體結(jié)構(gòu)和生活習性的課件或掛圖。
2.學具準備:昆蟲盒或透明的瓶子、干凈的毛筆、放大鏡、羽毛、白紙、水槽、石頭、水果、餅干、白糖、蜂蜜。
3.制作材料:橡皮泥、牙簽或火柴棒。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1.導人。
螞蟻是我們的老朋友,它現(xiàn)在過的好嗎?同學們想不想去看望這位老朋友呢?看望老朋友可別忘了帶上它喜歡的禮物,螞蟻喜歡吃什么呢?(把螞蟻當做老朋友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使學生對螞蟻有一種親近的感覺,攜帶禮物既是日常禮儀又為后面的觀察做準備。)
2.你還記得螞蟻的家嗎?還能找著螞蟻的家嗎?螞蟻的家是什么樣的呢?(引導學生回憶螞蟻的生活地點,尋訪螞蟻的棲息地,了解螞蟻的生活環(huán)境。)
3.螞蟻的鄰居住著哪些動植物?螞蟻與它們相處得好嗎?螞蟻的家門口又有哪些非生物,它們對螞蟻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了解生物之間的依存關(guān)系及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4.看,小螞蟻正在家門口玩耍,它們的爸爸媽媽在家嗎?拿出我們的禮物,看看誰的禮物螞蟻歡迎?(讓學生觀察螞蟻的食性及偏好。)
5.我們的禮物太豐盛了,螞蟻怎樣享用這頓美食呢?吃不完的食物它們是怎樣帶回家的?(觀察螞蟻吃食物及搬運食物。)
6.我聽說螞蟻最愛學習,特別擅長書法,我們請螞蟻給我們題幾個宇,好不好?(將事前準備好的白紙拿出來,放在螞蟻窩邊,白紙上事前用蜂蜜寫上“點燃激情,傳遞夢想”。這一環(huán)節(jié)利用螞蟻的食性寫字,既加深學生的認識,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上教育了學生。)
7.我們已經(jīng)看望了操場上的螞蟻,老師想邀請操場上的螞蟻陪我們一起到花壇上的螞蟻家做客,好不好?怎樣不傷害螞蟻,并把它請到花壇上?(這一環(huán)節(jié)著重研究螞蟻的種群關(guān)系,如果操場上的螞蟻不受歡迎,別忘了將它們送回家。)
8.快下課了,同學們邀請小螞蟻到自己家里做客好不好?同學們想一想,請回去住在哪里?用什么去招待螞蟻?(下課前捉螞蟻,喂螞蟻,一方面進一步深入觀察螞蟻,另一方面為下一節(jié)課做準備。)
第2課時
1.導人。
小螞蟻在同學們的家里做了幾天客,它們住得習慣嗎?請同學們談一談喂養(yǎng)螞蟻的過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2.了解螞蟻的外形。
(1)上一節(jié)課螞蟻送給同學們一幅書法作品,這一節(jié)課螞蟻聽說同學們的畫畫得好,想請同學們給它畫一張全身像,看哪位同學畫得最像。(讓學生憑印象給螞蟻畫全身像。)
(2)畫畫得像不像呢?我們與真實的螞蟻比較一下,怎樣才能看清楚螞蟻的真面目呢?這個愛動的小客人怎么才能安靜一會呢?
(3)學生交流,老師指導。(可以在水槽中央放置一塊石頭,讓石頭在水面上只露一個小尖角,把螞蟻放置在石頭的尖角上,用放大鏡觀察。)
投影或?qū)嵨镎故荆簩W生的繪畫作品。
(4)通過投影,讓學生對自己的繪畫作品進行點評,通過與實物的對比看看哪里畫得像,哪里畫得不像?在點評中讓學生認清螞蟻的身體分為哪幾部分?有幾只眼睛?幾只觸角?幾條腿?它們分別長在螞蟻的什么位置?
(5)學生交流后,對螞蟻的形體結(jié)構(gòu)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后請一位同學再畫一只螞蟻,其他同學補充和修正。
(6)小組合作,做一個螞蟻模型。(展示、評價作品,進一步認識螞蟻的形體結(jié)構(gòu)。)
3.課堂小結(jié)。、
通過對螞蟻的觀察,你有什么收獲?
更多的小動物
教學目標
1、知道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的動物叫做昆蟲。
2、經(jīng)歷比較、分類、找共同特征的過程,通過比較給事物分類。
3、經(jīng)歷運用概念對事物進行判斷的過程。
4、形成觀察、研究小動物的興趣。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有各種小動物的掛圖或者多媒體資料。
2.學生準備:課前捕捉一些小動物供課堂上觀察。
教學過程
1.導人。
(1)談話:上節(jié)課我們觀察了螞蟻,誰能說一說螞蟻的外形有什么特點?(復習螞蟻外形的特點,為學習新課打基礎。)
(2)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能介紹你喜歡的小動物嗎?
2.比較螞蟻和其他小動物。
(1)小組活動:觀察課前捉到的小動物,把它們和螞蟻進行比較,看看會發(fā)現(xiàn)什么。(這個觀察、比較的環(huán)節(jié)也可以用圖或者多媒體資料,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用實物觀察。)
(2)交流。(在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時,教師要提醒學生簡單陳述理由。)
(3)分類。把與螞蟻相似的動物分為一類。(在這個過程中,蚯蚓和蝸牛是很容易被排除的,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是學生認為蝴蝶、蜻蜓有翅膀,螞蟻沒有,它們不是一類,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更多的特點,例如,提示“除了翅膀,其他的特點呢?”)
3.找共同特征,形成昆蟲的概念。
(1)小組討論:把外形和螞蟻相似的動物和螞蟻放在一起,觀察它們的外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2)學生交流,師生討論,達成共識。
(3)教師講述:像螞蟻這樣的動物,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具有這樣特征的動物叫昆蟲。
(4)學生將結(jié)果記錄在書上。
4.運用概念進行判斷。
(1)說一說,你們今天捕捉到的小動物,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為什么?(學生做出判斷時,一定要提醒陳述理由,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又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教師出示掛圖或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小動物的圖片。學生觀察,找出其中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說明理由。
5.拓展。
(1)除了昆蟲,你還知道哪些類別的動物?(常見的動物有哺乳動物、鳥、昆蟲、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前三類學生已經(jīng)學過了。)
(2)動物世界多種多樣。你認為,這些具有不同特點、不同習性的動物對我們?nèi)祟惡妥匀画h(huán)境有什么影響?(引導學生認識到動物、人類和大自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愛護動物。)
(3)課外觀察:搜集更多的小動物圖片,仔細觀察并試著給它們分類;繼續(xù)關(guān)注校園里的小動物們,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校園里的各種動植物,觀察并探究它們的特點。
2、能針對一些動植物的特點,確定研究課題,并通過研究得出結(jié)論。
3、能對研究過程和結(jié)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流與分享。
教學過程
一、了解本單元自由研究活動的主題。
校園動植物探秘
二、學生自主選擇研究課題。
1、學生分組自由討論,確定研究課題及內(nèi)容。
研究課題可以是關(guān)于動物的,也可以是關(guān)于植物的,還可以是關(guān)于動植物關(guān)系的。
2、師出示部分研究課題,學生將小組討論結(jié)果與教師提供的課題相結(jié)合,確定本組的研究課題及內(nèi)容。
如:1)校園植物用途的調(diào)查
2)植物的特點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3)螞蟻會游泳嗎?
4)螞蟻有視力嗎?
5)植物和動物的關(guān)系
三、學生分組制訂研究計劃
1、研究準備。
2、研究的方法和步驟。
四、學生分組進行研究,完成研究報告。
學生圍繞研究課題,通過觀察、分類、查閱資料、調(diào)查、訪問等方法,對動植物進行研究,由小組成員共同完成研究報告。
五、各小組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師生共同評議
最新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8
《運動前后》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多種方法觀察運動后身體變化的現(xiàn)象,并進行條理化的記錄。
2、能根據(jù)自己的發(fā)現(xiàn)整理出可進行研究的問題。
3、知道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發(fā)生的變化。
4、關(guān)注運動、關(guān)注人體健康。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學生校園運動的圖片或錄像,并為每組學生準備簡易的聽診器。
2、學生準備:課前收集有關(guān)參加運動后身體變化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學校里,我們經(jīng)常做各種各樣的運動,如做操、跑步、打球、做游戲…
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有哪些不同的感覺呢?
二、新授
1、引導學生交流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的體驗。
(1)教師出示校園中常見的活動圖片或錄像,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校園里經(jīng)常參加哪些活動。
(2)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概括活動的意義并引入主題: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有哪些感覺?
(3)教師出示教材主題圖,指導學生交流運動后的多種感受。
(4)教師提出問題:“這些不同的感受說明了什么?”充分讓學生發(fā)表不同的看法。
(5)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教師作出正確的歸納:運動前后的感覺不同,說明我們的身體發(fā)生了變化。
2、討論能用哪些方法觀察運動后身體發(fā)生的變化。
(1)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交流討論得出觀察方法。
(3)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結(jié)。
(4)教師強調(diào)指出:只運用我們的感官來觀察可能不準確,不全面,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儀器來觀察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獲得身體的變化情況。
3、組織學生體驗。
(1)組織學生在室內(nèi)或室外進行一些活動量較大的活動,并強調(diào)有關(guān)安全。
(2)學生運用上一項活動中交流的方法,相互觀察運動后身體發(fā)生的變化作好記錄。
項目運動前運動后
呼吸頻率平緩、勻速急促、加快
心跳(次/分)75次左右80次以上
脈搏(次/分)75次左右80次以上
(3)學生交流
(4)教師小結(jié)
4、交流記錄中的發(fā)現(xiàn),整理可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學生交流
(2)教師整理歸類。
《運動與呼吸》
教學目標:
1、知道人是怎樣進行呼吸的認識呼吸對生命的意義
2、能制作測量肺活量的簡易裝置并進行測量。
3、知道一些在運動期間檢測自己運動效果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制作肺活量的簡易裝置的材料、記錄表等。
學生準備:計時工具,跳繩或其它簡易的運動器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上一次活動中我們了解到人在運動后呼吸會發(fā)生一些變化,那么,人究竟是怎樣進行呼吸的呢?在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認識人呼吸的特點
提出問題,學生思考:你們可以想到運用哪些方法來研究人是怎樣呼吸的呢?(教師提示學生參照教材上的方法)
2、學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
3、教師將學生想到的方法歸類,分組體驗。
4、匯報交流體驗結(jié)果。誰能說說呼吸的過程是怎樣的?
5、學生閱讀課本小資料。
6、出示呼吸器官掛圖或模型,介紹各呼吸器官。
7、自制模型并用模型演示呼吸過程。
8、引導學生關(guān)注呼吸系統(tǒng)的保健問題。
9、指導學生認識運動后呼吸發(fā)生的變化。
怎樣用具體的事實來證明運動前后呼吸發(fā)生了變化?
布置測量一分鐘呼吸次數(shù)的任務
測量自己運動前1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
測量自己運動后1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
作好記錄
學生相互交流
猜一猜:“如果不停的運動,每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會一直增加嗎?”
(充分讓學生大膽猜測)
組織學生體驗
教師小結(jié)
三、課外實踐活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大家都知道:運動后呼吸發(fā)生了變化,并且上節(jié)課同學們在測量運動后呼吸次數(shù)時,發(fā)現(xiàn)即使做了同樣的運動,我們一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差別。這是什么原因呢?與什么有關(guān)呢?今天我們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指導學生認識呼吸次數(shù)與肺活量的關(guān)系
教師直接指出:同樣的運動,一分鐘呼吸次數(shù)的多少,差別主要與各自的肺活量有關(guān)系。
介紹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個人吸足一口氣后,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肺活量是可以測量的。
指導學生制作測量肺活量的簡易裝置(按教材說明制作)
組織學生測量并記錄各自的肺活量。并作好記錄。
學生相互交流上面的記錄,并進行分析。
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教師整理歸納
指導制定一個長期鍛煉計劃。
通過一個長期鍛煉計劃,加深體育運動對增加肺活量影響的認識。
組織交流各自計劃中鍛煉的項目。
教師指出有關(guān)實施鍛煉計劃的要求。
課后活動
實施自己的鍛煉計劃
《運動與心跳》
教學目標:
1、知道脈搏與心跳的關(guān)系
2、了解血液循環(huán)器官的構(gòu)成及循環(huán)過程
3、能通過模擬實驗推測出脈搏與心跳的關(guān)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用來制作簡易聽診器的乳膠管和漏斗一套,模擬脈搏和心跳的氣球、注射器、乳膠管,人體血管分布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我們運動時心跳和脈搏都會加快,究竟心跳與脈搏有怎樣的關(guān)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指導學生搜集自己運動前后脈搏和心跳的數(shù)據(jù)
(1)學生自己測量運動前的心跳和脈搏的次數(shù)
(2)運動后由自己測量脈搏,同時請一位同學幫助測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聽診器時,乳膠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則壓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臟的部位傾聽。
(4)把以上測得的結(jié)果填寫在書本中的表格里。
2、指導學生認識心跳與脈搏的關(guān)系
(1)比較上面測得的結(jié)果,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組織交流各自的發(fā)現(xiàn)
(3)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的結(jié)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脈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問題: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導學生完成教材上的良個實驗
(5)組織學生討論: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膠管模擬的是人體的什么器官?
(6)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脈搏和心跳有什么關(guān)系?
3、指導學生閱讀小資料
在指導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以下5個問題:
(1)產(chǎn)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環(huán)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3)脈搏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體比較容易模擬到脈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guān)系?
三、本課小結(jié)
1、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guān)系?
2、心臟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課外實踐活動
1、介紹心跳與體育鍛煉的關(guān)系
2、要求學生繼續(xù)堅持上課制定的鍛煉計劃,并要求測測自己在運動前后的心跳變化。
《運動與大腦》
教學目標:
1、了解運動與大腦保健的關(guān)系
2、能針對服務于大腦保健的各種校園運動和游戲,提出活動注意事項。
3、能主動參與討論和交流意見和建議。
4、關(guān)注自己肌體的健康,樂于參加健康、安全的課間活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演示勇的大腦分工示意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知道運動與呼吸、運動與心跳、運動與脈搏都有著一定的關(guān)系,那么,運動與大腦有沒有關(guān)系呢?它們又是怎樣的關(guān)系呢?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適量運動與大腦的關(guān)系
(1)在課間,同學們經(jīng)常開展哪些運動與游戲?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課間不休息,繼續(xù)學習,再上課時有什么感覺?
課間適當活動,再上課時又有什么感覺?
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3)做好記錄。
2、引導學生閱讀小資料,進一步認識運動與大腦的關(guān)系
3、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是不是在課間活動量越大,對我們的學習與大腦保健越有好處?
4、指導學生課間開展運動和游戲時,注意文明、健康、安全。
(1)人的學習、運動等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大腦,校園里的各種運動與游戲,既能鍛煉身體,培養(yǎng)興趣愛好,又是大腦保健的一種重要方法。但是,大家在課間活動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2)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討論意見。
(3)教師歸納整理
運動或游戲項目要文明、健康。
運動量不宜過大。
要注意相關(guān)安全。
5、本課小結(jié)
(1)適量的運動或游戲與大腦有什么關(guān)系?
(2)課間運動或游戲要注意哪些事項?
三、課外實踐
先做半個小時的劇烈運動,然后坐下讀書或?qū)懽?,看看有什么感覺?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了解少年兒童一些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
2、認識一、兩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產(chǎn)生的過程及其原因。
3、知道怎樣預防一些常見的呼吸道疾病。
4、培養(yǎng)通過訪問調(diào)查進行問題研究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小組外出調(diào)查準備表冊,口罩一個。
學生準備:口罩一個,記錄工具一套
教學過程:
一、指導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
1、在我們?nèi)粘I钪?,我們少年兒童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有哪些?/p>
2、學生自由發(fā)言
3、教師歸納并板書:流感、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
二、提出研究主題和相關(guān)要求
1、研究主題:一、兩種呼吸道疾病
2、研究方式:訪問病人、醫(yī)院的醫(yī)生或網(wǎng)上查閱資料。
3、訪問對象:青少年、兒童病人或醫(yī)院的呼吸科醫(yī)生
4、研究結(jié)果:形成材料
5、材料要求:在相應表冊里填寫:XX呼吸道疾病;產(chǎn)生原因及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現(xiàn)行用什么藥物治療;怎樣預防等。
6、注意事項:
(1)訪問病人要戴口罩
(2)網(wǎng)上查閱資料要在大人的指導下完成。
(3)小組同學要相互配合。
三、學生分組
1、學生分組
2、小組討論:確定項目,擬定計劃,小組人員并進行分工。
四、校外調(diào)查訪問
課余時間或雙休日完成
五、專題交流會(第2課時)
1、小組交流
2、活動評比(先學生互評,后教師點評)
最新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9
天氣日歷
探究活動分析:
前一課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在天氣預報中常用的天氣符號。在天氣日歷中,學生將用改進后的、比較簡單明確的天氣符號(有時需要用有相關(guān)數(shù)據(jù)的天氣符號卡)來記錄觀察到的天氣現(xiàn)象,并且他們需要自己制作這樣的天氣符號卡來完成觀察記錄任務,所以讓學生練習畫一畫天氣符號是很必要的。在降雨量中增加降雨的毫米數(shù)的記錄,是和后面雨量器的教學相配合。運用小旗被風吹動情況的符號來記錄風量,也是和后面“怎樣描述風”的教學活動相配合,并使學生的觀察和記錄更容易一些。
制作天氣日歷(時間/內(nèi)容)
1.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兩周前的天氣是什么樣的。除非那一天有特別明顯的天氣現(xiàn)象發(fā)生,否則學生是很難記得清楚的。
2.教師再讓學生描述今天的天氣,并討論:我們怎么樣才能在兩周后仍然記住今天的天氣?學生的回答將集中在如何把天氣現(xiàn)象記錄下來。
3.教師向?qū)W生介紹天氣日歷是跟蹤記錄天氣的好辦法,并讓學生了解天氣日歷。告訴學生們,這節(jié)課就來研究如何觀察天氣,并將觀察到的天氣信息記錄在“天氣日歷”上。
4.討論今后的天氣記錄應怎樣進行?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方法一,小組輪換,每周指定一個組,每1至2人負責一項天氣現(xiàn)象的觀察和記錄,并把觀察到的天氣現(xiàn)象記錄在天氣日歷上;方法二,每天安排一個同學觀察和記錄天氣,定一份觀察記錄值日表;方法三,每天安排一個人或一個小組,把每天觀察到的天氣現(xiàn)象先和全班同學描述,再記錄在“天氣日歷”上。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通過親自觀察認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fā)生變化。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使用溫度計來測量氣溫。
2.能運用多種感官和溫度計來收集天氣信息和數(shù)據(jù),逼供內(nèi)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日期—溫度”表中。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意識到長期的觀察和記錄能幫助我們了解到更多的天氣信息。
教學重點
能運用多種感官和溫度計來收集天氣信息和數(shù)據(jù),逼供內(nèi)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日期—溫度”表中。
教學難點
意識到長期的觀察和記錄能幫助我們了解到更多的天氣信息。
教學準備:
1.畫有天氣符號的圖片一張
2.學生畫天氣符號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氣日歷一張
4.氣溫柱形圖表一張
5.溫度計每組一支
6.科學記錄本和筆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認識一些天氣符號
1.分類介紹每一種天氣符號的含義。
2.使用天氣符號記錄云量、云的種類(次項可以選學)、降水量、風速和風向、溫度等天氣現(xiàn)象。
3.每個學生在小紙卡上畫幾個天氣符號,制成天氣記錄卡。并提示學生在今后一個月的時間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氣記錄卡在“天氣日記”上記錄每天觀察到的天氣現(xiàn)象。
4.可以小組分工,每人畫一類天氣符號的小紙卡,小組內(nèi)不畫重復的。注意提示學生在卡片的上方寫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氣日歷可以每個小組完成一個天氣日歷,但全班共同完成一個天氣日歷的記錄可能會比較現(xiàn)實。
6.帶領(lǐng)學生到戶外觀察天氣。因為,從這一次開始,學生將持續(xù)一個月的天氣觀察,并在觀察的過程中對天氣情況進行判斷。此時的學生對天氣現(xiàn)象的觀察能力還不強,教師應重點對在什么地方測量溫度最合適?如何判斷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陰天等方法和學生們進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導。
7.回到教室后,教師可將“天氣日歷”貼在黑板上。提問學生:哪一張?zhí)鞖夥栕钅芊从辰裉斓脑屏??各小組舉起前面畫好的相應的小卡片。請一名同學把小記錄卡粘在“天氣日歷”今天的日期欄內(nèi)。
8.依次提問學生哪一張?zhí)鞖夥栕钅芊从辰裉斓慕涤炅俊L向、風級?
9.出示“溫度記錄表”,指導學生用填充圖(描豎條)的方法記錄今天的氣溫。
10.討論怎樣安排每天的記錄任務?明確分配任務的方案,確定每天在什么時間來觀察天氣。
最新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多種動物運動的目的。
2.能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運動前后身體的變化。
3.能利用簡單工具(如秒表)進行測量,并對測量和分析的結(jié)果進行記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夠接受運動對人類健康有好處的觀點。
2.能逐漸養(yǎng)成堅持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的習慣。
3.能與同學分工合作完成測量工作。
科學知識目標:
能夠舉例說出動物運動對其生存的意義。
STSE目標:
意識到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可以幫助自己更準確地知道運動前后身體發(fā)生的變化。
教學重點:重點是比較運動前后的變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秒表.體育器材.記錄表.鍛煉計劃等。
教學地點:校園或操場(考慮到讓學生進行運動,在寬闊的地方較好)
教學活動
引入
師:我們舉行過“動物運動會”,今天讓我們也來舉行一場運動會。
新課
1.生命在于運動
⑴公布運動會的項目(50米跑步.跳繩等簡單的運動)
學生分組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
⑵師:你知道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后會有怎樣的變化嗎?
怎樣能證明有這樣的變化。
學生猜想.回答.交流
⑶指導學生測量并記錄運動前的身體情況(如心跳.呼吸.出汗等)
⑷按自己小組選擇的項目進行運動,并在運動后及時測量和記錄身體情況
⑸指導學生比較運動前后身體狀況的變化.分析.交流
⑹討論:這些由運動產(chǎn)生的身體的變化,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什么影響?
引導學生接受運動對人類健康有好處的觀點
⑺討論:動物運動對其生存有什么意義?
⑻歸納得出:生命在于運動
2.拓展活動: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理的運動計劃
⑴師:我們知道“生命在于運動”,我們就要定期進行運動來鍛煉身體。
讓我們一起來制定適合自己的運動計劃。
⑵出示一份運動計劃的式樣,
指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理的運動計劃
⑶展示.交流
關(guān)于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2500字
因為教師,所以莘莘學子才能成才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對教案的準備是肯定會花心思的。教案讓老師的教學過程更科學有效,你是不是在準備寫一篇教案呢?編輯特地花時間為你收集并編輯了關(guān)于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歡迎你收藏本站,并關(guān)注網(wǎng)站更新!
關(guān)于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交通問題,并通過調(diào)查,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
2能用圖表和文字把自己的調(diào)查表示出來。
3能用簡練的語言描述海產(chǎn)品旅行線路圖。
4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不發(fā)達帶來的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愿意與本組同學討論,合作開展調(diào)查活動。
2愿意把自己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及交通問題解決方案與同學討論、交流,并做進一步的改進。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shù)闹匾浴?/p>
2能描述海產(chǎn)品的運輸過程。
其他目標:
1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guān)系。
2能在獨立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自己解決生活中交通問題的設想或方案,并能說出自己的理由。
教學重點:
能利用圖表或文字把自己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表示出來。
教學難點:
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不發(fā)達帶來的問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準備:
電教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談話:相信多數(shù)同學都住在學校附近,因此,多數(shù)同學都是步行來的,但你們爸爸、媽媽上班都是步行的嗎?
學生:......
問:為什么?
學生回答:......
談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8課《交通與生活》,探討一下交通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的?
授新課
調(diào)查爸爸媽媽上班所用交通工具及所用時間。
分組
發(fā)表格,學生填表,教師巡視。
匯報。
分析并小結(jié):(為什么會距離不同,但能同時到達,什么起了作用?)
分析海產(chǎn)品的旅行路線圖,說說交通運輸?shù)闹匾浴?/p>
談話:荔枝是我們嶺南的特產(chǎn),而且保鮮時間短,但時現(xiàn)在遠在外國的人都能吃到鮮美的荔枝,為什么呢?
學生討論并回答:......
談話:荔枝運輸過程中,采用了哪些運輸方式?用到了哪些交通工具,采取了哪些技術(shù)和設備?
學生思考回答:......
談話:還能舉出實際生活中與交通運輸有關(guān)的事例嗎?
學生思考回答:......
分析并小結(jié):......
做個小主人。P66
談話:在P66的課文中,有兩個方案,你對哪個方案有興趣,就設計那個方案。但是要認真對待,不能馬虎了事,你的設計可能會使我們的社會有個更大的進步的。
布置作業(yè):
回家繼續(xù)進行方案設計,以便下節(jié)課進行討論。
關(guān)于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多種動物運動的目的。
2.能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運動前后身體的變化。
3.能利用簡單工具(如秒表)進行測量,并對測量和分析的結(jié)果進行記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夠接受運動對人類健康有好處的觀點。
2.能逐漸養(yǎng)成堅持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的習慣。
3.能與同學分工合作完成測量工作。
科學知識目標:
能夠舉例說出動物運動對其生存的意義。
STSE目標:
意識到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可以幫助自己更準確地知道運動前后身體發(fā)生的變化。
教學重點:重點是比較運動前后的變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秒表.體育器材.記錄表.鍛煉計劃等。
教學地點:校園或操場(考慮到讓學生進行運動,在寬闊的地方較好)
教學活動
引入
師:我們舉行過“動物運動會”,今天讓我們也來舉行一場運動會。
新課
1.生命在于運動
⑴公布運動會的項目(50米跑步.跳繩等簡單的運動)
學生分組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
⑵師:你知道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后會有怎樣的變化嗎?
怎樣能證明有這樣的變化。
學生猜想.回答.交流
⑶指導學生測量并記錄運動前的身體情況(如心跳.呼吸.出汗等)
⑷按自己小組選擇的項目進行運動,并在運動后及時測量和記錄身體情況
⑸指導學生比較運動前后身體狀況的變化.分析.交流
⑹討論:這些由運動產(chǎn)生的身體的變化,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什么影響?
引導學生接受運動對人類健康有好處的觀點
⑺討論:動物運動對其生存有什么意義?
⑻歸納得出:生命在于運動
2.拓展活動: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理的運動計劃
⑴師:我們知道“生命在于運動”,我們就要定期進行運動來鍛煉身體。
讓我們一起來制定適合自己的運動計劃。
⑵出示一份運動計劃的式樣,
指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理的運動計劃
⑶展示.交流
關(guān)于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篇3】
《運動前后》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多種方法觀察運動后身體變化的現(xiàn)象,并進行條理化的記錄。
2、能根據(jù)自己的發(fā)現(xiàn)整理出可進行研究的問題。
3、知道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發(fā)生的變化。
4、關(guān)注運動、關(guān)注人體健康。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學生校園運動的圖片或錄像,并為每組學生準備簡易的聽診器。
2、學生準備:課前收集有關(guān)參加運動后身體變化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學校里,我們經(jīng)常做各種各樣的運動,如做操、跑步、打球、做游戲…
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有哪些不同的感覺呢?
二、新授
1、引導學生交流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的體驗。
(1)教師出示校園中常見的活動圖片或錄像,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校園里經(jīng)常參加哪些活動。
(2)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概括活動的意義并引入主題: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有哪些感覺?
(3)教師出示教材主題圖,指導學生交流運動后的多種感受。
(4)教師提出問題:“這些不同的感受說明了什么?”充分讓學生發(fā)表不同的看法。
(5)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教師作出正確的歸納:運動前后的感覺不同,說明我們的身體發(fā)生了變化。
2、討論能用哪些方法觀察運動后身體發(fā)生的變化。
(1)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交流討論得出觀察方法。
(3)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結(jié)。
(4)教師強調(diào)指出:只運用我們的感官來觀察可能不準確,不全面,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儀器來觀察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獲得身體的變化情況。
3、組織學生體驗。
(1)組織學生在室內(nèi)或室外進行一些活動量較大的活動,并強調(diào)有關(guān)安全。
(2)學生運用上一項活動中交流的方法,相互觀察運動后身體發(fā)生的變化作好記錄。
項目運動前運動后
呼吸頻率平緩、勻速急促、加快
心跳(次/分)75次左右80次以上
脈搏(次/分)75次左右80次以上
(3)學生交流
(4)教師小結(jié)
4、交流記錄中的發(fā)現(xiàn),整理可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學生交流
(2)教師整理歸類。
《運動與呼吸》
教學目標:
1、知道人是怎樣進行呼吸的認識呼吸對生命的意義
2、能制作測量肺活量的簡易裝置并進行測量。
3、知道一些在運動期間檢測自己運動效果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制作肺活量的簡易裝置的材料、記錄表等。
學生準備:計時工具,跳繩或其它簡易的運動器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上一次活動中我們了解到人在運動后呼吸會發(fā)生一些變化,那么,人究竟是怎樣進行呼吸的呢?在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認識人呼吸的特點
提出問題,學生思考:你們可以想到運用哪些方法來研究人是怎樣呼吸的呢?(教師提示學生參照教材上的方法)
2、學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
3、教師將學生想到的方法歸類,分組體驗。
4、匯報交流體驗結(jié)果。誰能說說呼吸的過程是怎樣的?
5、學生閱讀課本小資料。
6、出示呼吸器官掛圖或模型,介紹各呼吸器官。
7、自制模型并用模型演示呼吸過程。
8、引導學生關(guān)注呼吸系統(tǒng)的保健問題。
9、指導學生認識運動后呼吸發(fā)生的變化。
怎樣用具體的事實來證明運動前后呼吸發(fā)生了變化?
布置測量一分鐘呼吸次數(shù)的任務
測量自己運動前1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
測量自己運動后1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
作好記錄
學生相互交流
猜一猜:“如果不停的運動,每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會一直增加嗎?”
(充分讓學生大膽猜測)
組織學生體驗
教師小結(jié)
三、課外實踐活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大家都知道:運動后呼吸發(fā)生了變化,并且上節(jié)課同學們在測量運動后呼吸次數(shù)時,發(fā)現(xiàn)即使做了同樣的運動,我們一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差別。這是什么原因呢?與什么有關(guān)呢?今天我們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指導學生認識呼吸次數(shù)與肺活量的關(guān)系
教師直接指出:同樣的運動,一分鐘呼吸次數(shù)的多少,差別主要與各自的肺活量有關(guān)系。
介紹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個人吸足一口氣后,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肺活量是可以測量的。
指導學生制作測量肺活量的簡易裝置(按教材說明制作)
組織學生測量并記錄各自的肺活量。并作好記錄。
學生相互交流上面的記錄,并進行分析。
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教師整理歸納
指導制定一個長期鍛煉計劃。
通過一個長期鍛煉計劃,加深體育運動對增加肺活量影響的認識。
組織交流各自計劃中鍛煉的項目。
教師指出有關(guān)實施鍛煉計劃的要求。
課后活動
實施自己的鍛煉計劃
《運動與心跳》
教學目標:
1、知道脈搏與心跳的關(guān)系
2、了解血液循環(huán)器官的構(gòu)成及循環(huán)過程
3、能通過模擬實驗推測出脈搏與心跳的關(guān)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用來制作簡易聽診器的乳膠管和漏斗一套,模擬脈搏和心跳的氣球、注射器、乳膠管,人體血管分布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我們運動時心跳和脈搏都會加快,究竟心跳與脈搏有怎樣的關(guān)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指導學生搜集自己運動前后脈搏和心跳的數(shù)據(jù)
(1)學生自己測量運動前的心跳和脈搏的次數(shù)
(2)運動后由自己測量脈搏,同時請一位同學幫助測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聽診器時,乳膠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則壓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臟的部位傾聽。
(4)把以上測得的結(jié)果填寫在書本中的表格里。
2、指導學生認識心跳與脈搏的關(guān)系
(1)比較上面測得的結(jié)果,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組織交流各自的發(fā)現(xiàn)
(3)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的結(jié)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脈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問題: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導學生完成教材上的良個實驗
(5)組織學生討論: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膠管模擬的是人體的什么器官?
(6)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脈搏和心跳有什么關(guān)系?
3、指導學生閱讀小資料
在指導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以下5個問題:
(1)產(chǎn)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環(huán)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3)脈搏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體比較容易模擬到脈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guān)系?
三、本課小結(jié)
1、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guān)系?
2、心臟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課外實踐活動
1、介紹心跳與體育鍛煉的關(guān)系
2、要求學生繼續(xù)堅持上課制定的鍛煉計劃,并要求測測自己在運動前后的心跳變化。
《運動與大腦》
教學目標:
1、了解運動與大腦保健的關(guān)系
2、能針對服務于大腦保健的各種校園運動和游戲,提出活動注意事項。
3、能主動參與討論和交流意見和建議。
4、關(guān)注自己肌體的健康,樂于參加健康、安全的課間活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演示勇的大腦分工示意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知道運動與呼吸、運動與心跳、運動與脈搏都有著一定的關(guān)系,那么,運動與大腦有沒有關(guān)系呢?它們又是怎樣的關(guān)系呢?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適量運動與大腦的關(guān)系
(1)在課間,同學們經(jīng)常開展哪些運動與游戲?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課間不休息,繼續(xù)學習,再上課時有什么感覺?
課間適當活動,再上課時又有什么感覺?
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3)做好記錄。
2、引導學生閱讀小資料,進一步認識運動與大腦的關(guān)系
3、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是不是在課間活動量越大,對我們的學習與大腦保健越有好處?
4、指導學生課間開展運動和游戲時,注意文明、健康、安全。
(1)人的學習、運動等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大腦,校園里的各種運動與游戲,既能鍛煉身體,培養(yǎng)興趣愛好,又是大腦保健的一種重要方法。但是,大家在課間活動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2)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討論意見。
(3)教師歸納整理
運動或游戲項目要文明、健康。
運動量不宜過大。
要注意相關(guān)安全。
5、本課小結(jié)
(1)適量的運動或游戲與大腦有什么關(guān)系?
(2)課間運動或游戲要注意哪些事項?
三、課外實踐
先做半個小時的劇烈運動,然后坐下讀書或?qū)懽?,看看有什么感覺?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了解少年兒童一些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
2、認識一、兩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產(chǎn)生的過程及其原因。
3、知道怎樣預防一些常見的呼吸道疾病。
4、培養(yǎng)通過訪問調(diào)查進行問題研究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小組外出調(diào)查準備表冊,口罩一個。
學生準備:口罩一個,記錄工具一套
教學過程:
一、指導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
1、在我們?nèi)粘I钪?,我們少年兒童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有哪些?/p>
2、學生自由發(fā)言
3、教師歸納并板書:流感、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
二、提出研究主題和相關(guān)要求
1、研究主題:一、兩種呼吸道疾病
2、研究方式:訪問病人、醫(yī)院的醫(yī)生或網(wǎng)上查閱資料。
3、訪問對象:青少年、兒童病人或醫(yī)院的呼吸科醫(yī)生
4、研究結(jié)果:形成材料
5、材料要求:在相應表冊里填寫:XX呼吸道疾病;產(chǎn)生原因及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現(xiàn)行用什么藥物治療;怎樣預防等。
6、注意事項:
(1)訪問病人要戴口罩
(2)網(wǎng)上查閱資料要在大人的指導下完成。
(3)小組同學要相互配合。
三、學生分組
1、學生分組
2、小組討論:確定項目,擬定計劃,小組人員并進行分工。
四、校外調(diào)查訪問
課余時間或雙休日完成
五、專題交流會(第2課時)
1、小組交流
2、活動評比(先學生互評,后教師點評)
關(guān)于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篇4】
溫度和氣溫
探究活動分析:
1.溫度計的使用在三年級已經(jīng)學過。在前兩課中,學生實際上已經(jīng)用溫度計測量氣溫。
2.每個小組或每個同學都將再次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并將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每天都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并將測量的結(jié)果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我們的日期-溫度表”中。
3.為了提高學生們測量的準確性,有必要在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進行指導:1、認識溫度計上的刻度。溫度計上標出的溫度往往是整十數(shù),每兩個數(shù)值之間分成5或10個相等的小格,每個小格代表1攝氏度或2攝氏度。4.測量時,要把溫度計放置到測量環(huán)境內(nèi)2-3分鐘,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時再讀數(shù)。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溫度計的液柱平行。
5.對測量的氣溫進行比較和分析,確定只有室外陰涼通風的地方才能反映當?shù)氐臍鉁?。并指導學生把測得的氣溫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我們的日期——溫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數(shù)據(jù)制成“溫度填充圖”,分析每天選擇同一時間測量氣溫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教學難點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師#教案#導語,引入研究課題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xiàn)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shù)據(jù)。
2、揭示學習課題。
二、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shù);復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3、討論教室內(nèi)和教室外的溫度一樣嗎?怎樣確定室外的溫度比室內(nèi)高?測量室內(nèi)外的溫度要做哪些準備,注意什么?
4、測量室內(nèi)溫度,記錄、交流。
5、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6匯報交流,室內(nèi)外溫度有什么不同嗎?哪個溫度可以反映今天我們這個地方的氣溫?每個小組測得的溫度一樣嗎?為什么不同?
三、氣溫的測量
1、討論,剛才我們測量到的陽光下、陰涼處兩個不同地點的溫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們應該選擇什么地點來測量氣溫?
2、教師小結(jié),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shù)氐臍鉁?,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匯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4、出示氣溫圖表,討論,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獲得有關(guān)氣溫的哪些信息?為了準確的填寫我們的天氣日歷,每天測量的時間該怎么確定?
5、教師小結(jié)。
課后反思
關(guān)于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篇5】
校園里有哪些動植物
教學目標
1、了解校園里的動植物,能說出常見動物或植物的名稱。能用不同的標準給動植物簡單分類。
2、知道分類必須有一個分類標準,不同的分類標準得出的分類結(jié)果也不同。
3、能提出自己或者小組的探究思路,小組合作做出尋訪動植物的書面計劃。
4、經(jīng)理按照計劃尋訪動植物的活動過程,并能做好詳細的觀察記錄。
5、小組合作,畫一張“校園動植物分布圖”,從中體會到校園動植物的多樣性。
6、在尋訪的過程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教學建議
本課的活動內(nèi)容較多,建議分兩課時進行。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1.導人新課。
談話:(播放校園環(huán)境的多媒體課件或者圖片)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我們的校園,我們的校園生機勃勃。你知道嗎?還有好多動植物朋友和我們一起生活在校園里。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來了解這些動植物朋友吧。
2.交流關(guān)于校園里的動植物的已有經(jīng)驗。
(1)把自己知道的校園里的動植物的名稱寫在書上,熟悉但不知道名稱的可以用畫圖的方式記錄。
(2)學生交流,分享已有知識。(這一階段要讓學生充分發(fā)言,學生如對自己熟悉的動植物說不出名稱,可以讓學生展示該植物或動物的簡圖,同學之間相互答疑,教師也可以作適當指導。)
3.小組討論,制定尋找、觀察校園動植物的計劃。
(1)小組討論,做尋訪計劃,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師指導學生完善計劃。(在短時間里寫出書面的探究計劃對于四年級的學生還是有難度的,教師要適時點撥,指導學生逐步完善計劃。)’
①明確任務、確定路線圖、確定觀察工具和小組成員的分工等。
②觀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遇到不認識的動植物怎么辦?要不要記錄?教師可以在課前做一些資料上的準備,也可以跟學校里的園工商議,給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遇到問題主動積極地尋求幫助。)
(3)師生討論觀察中的注意事項。
①活動中的安全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哪些場所隱藏著危險。哪些活動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動物可能造成對人的傷害。)
②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觀察者的問題。(包括關(guān)注和愛護動植物的問題,保護觀察地的環(huán)境的問題等,引導學生做一個負責任、有愛心的觀察者。)
4.小組按計劃尋找、觀察校園里的動植物。
(此項活動所需時間較長,提醒學生需要利用一些課外時間完成活動計劃。要求學生堅持做好觀察記錄)
第2課時
1.交流。
你們在校園里尋找到了哪些植物和動物?(可采取小組代表向全班同學交流小組成果的形式。)
2.給動植物分類。
(1)小組討論:怎樣給觀察記錄下來的植物和動物分類,填寫植物分類卡和動物分類卡。(分類的方法不必拘泥于生物學上的科學分類方式,要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給動植物分類。)
(2)交流分類的方法和結(jié)果。
(3)統(tǒng)計全班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3.畫一張“校園動植物分布圖”。
(1)討論:怎樣來表現(xiàn)校園里的動植物分布?(怎樣將校園動植物分布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現(xiàn),對學生會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我國森林資源分布圖,給學生一些啟發(fā)。)
(2)學生觀察:從圖中看懂了什么?(學生可以直接畫出實物圖,也可以用平面圖來表現(xiàn)學校的各個區(qū)域,用某種圖標來表示動物或植物。)
(3)設計小組的“校園動植物分布圖”。
(4)交流并展示幾個小組的作品。
4.分析校園里動植物分布狀況。
(1)觀察動植物分布圖,什么地方的動物最多?什么地方的植物生長得?
(2)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動物、植物和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例如,有的動物需要躲藏在植物中,有的動物要以植物為食物;動物為植物傳粉,為植物提供肥料,為植物松土等等。明確動物、植物與人和睦相處的關(guān)系。)
5.活動小結(jié)。
各小組對自己尋找、觀察校園里的動植物的活動進行小結(jié)和評價,然后采用涂亮智慧星的方式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觀察一棵樹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能較準確、完整地知道一棵樹的主要特點。
2.能夠用簡單的測量工具對樹的某些部分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shù)據(jù),并做簡單記錄。
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對樹的觀察結(jié)果。
4.用實際行動愛護樹木,呵護它的成長。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前對每個觀察小組的觀察對象做一個大致分工。
2、學生準備:科學記錄本、蠟筆或油畫棒、白紙。
3、小組活動材料:軟尺、小尺子、放大鏡等。
教學過程
1、導入。
(1)談話:我們已經(jīng)觀察了校園里的動植物,讓我們來做個游戲: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最熟悉的一棵樹,試著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這棵樹。然后,請幾個同學來說說,猜猜他說的是什么樹。
(2)學生思考,展開游戲。
(3)提出問題:怎樣進一步觀察這棵樹?
2.討論觀察計劃。
(1)討論:我們還可以觀察樹的那些內(nèi)容?用什么方法觀察?需要什么觀察工具?怎樣把觀察結(jié)果記錄下來?
(2)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去思考,提出的內(nèi)容和方法不要局限于教材列舉的三個方面。適時評價,鼓勵學生中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
(3)實施完成觀察計劃,并按教材上的提示進行自我評價。
3、觀察一棵樹。(室外活動)
(1)劃分觀察區(qū)域,領(lǐng)取觀察工具。
(2)提出觀察要求和注意事項:
①觀察時一定要做好記錄;
②要盡量與組員合作觀察;
③注意安全;
④不傷害樹木。
(3)小組活動。教師要關(guān)注各個小組的進展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在觀察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和支持。
(4)活動情況交流。交流以小組代表發(fā)言的方式進行。
4.給樹做張“身份證”。
(1)小組研討:“身份證”上需要什么信息?如何制作“身份證”?
(2)小組活動:設計個性化的“身份證”。
(3)展示、評價各組的作品。
5.認養(yǎng)一棵樹。
(1)談話:我們都是爸爸媽媽呵護的快樂寶貝,校園里的小樹,誰來呵護它們呢?‘
(2)師生商討認養(yǎng)小樹的責任和義務。
小動物的家
教學目標
1.了解動物生活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知道動物都生活在它適應的環(huán)境里,不同的環(huán)境生活著不同的動物。了解一些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事實。
2.能用多種方法觀察小動物的生活環(huán)境。
3.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動物生活的環(huán)境,能用簡單的器材做模擬動物生活環(huán)境的實驗,并堅持觀察動物和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4.意識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愛護小動物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1)課前在校園里做一次調(diào)查活動,估計一下學生可能找到哪些小動物的“家”,設想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劃分好各小組的觀察區(qū)域。
(3)準備一些防蚊蟲叮咬的藥物。
2.小組活動材料:
(1)工具:小棍子、放大鏡、昆蟲盒、小鏟子。
(2)給動物做“家”的材料:紙盒、深色的布、土壤、小水壺等。
3.學生準備:糖果、餅干、水果片等食物,手套,科學記錄本。
教學過程
1、導入。
展示在本單元第1課時畫的“校園動植物分布圖”,談話:在我們的校園里許多地方都發(fā)現(xiàn)了小動物,這些小動物的“家’’在哪里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探訪小動物的“家”。
2.討論探究活動計劃。
(1)在校園里我們能夠找到哪些動物的“家”呢?你知道它們
的“家”在哪里嗎?(調(diào)動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經(jīng)驗)
(2)明確探究目的:觀察小動物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它們的“家”有什么特點。
(3)小組討論、交流:我們打算怎樣去觀察小動物的“家”。
(4)小組討論:為了觀察小動物的“家”,我們應該做那些準備?應注意哪些問題?(引導學生從工具準備,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注意事項三個方面思考。)
(5)指導做觀察記錄的方法。
3.小組活動:觀察小動物的“家”。
(1)各小組領(lǐng)取觀察工具,到活動場地,開展探究活動。
(2)教師在各小組之間巡回觀察,了解小組活動進程,分享學生的快樂,提醒學生及時記錄并注意安全。
(3)每組選擇一種喜歡的小動物,用昆蟲盒帶回教室,然后整理觀察記錄表。
4.交流觀察結(jié)果,分析動物和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1)小組匯報:我們觀察了……動物的“家”,它的“家”在……,它的“家”周圍是……,它的“家”的特點是……,我們還觀察了……。(給學生一個描述的句式,幫助學生把表格上的內(nèi)容變成有條理的描述性語言。)
(2)比較:這些小動物的“家”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小動物的“家”也就是它們的棲息地,是它們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雖然不同的動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隱蔽性的特點。)
(3)討論:為什么它們的“家”各不相同呢?能讓它們交換一下居住地嗎?說出自己的理由。
(4)小結(jié):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性,不同生活習性的動物生活的環(huán)境也不同。
(5)小組討論:你知道動物有哪些適應環(huán)境的辦法?(列舉一些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事實,如:冬眠、保護色、擬態(tài)等。鼓勵學生課外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事例。)
5.課外拓展:給動物做個“家”。
小組活動:根據(jù)小組選擇的小動物的生活習性,給小動物設計一個家。
(這個活動是學生自主探究的一個活動,選擇什么材料,如何設計,都交給學生自主去完成,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周的時間,然后選擇一個單位時間進行交流。)
觀察螞蟻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知道螞蟻的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
2.經(jīng)歷探究捉螞蟻、觀察螞蟻的過程,能自己想辦法解決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能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描述螞蟻的外形特征。
3.經(jīng)歷觀察螞蟻生活習性的過程,感受到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樂趣。
4、用材料制作螞蟻模型,能準確地表現(xiàn)螞蟻的外形特點。
5、能將研究過程和結(jié)果與同學交流,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6、在活動中體會應該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說明螞蟻身體結(jié)構(gòu)和生活習性的課件或掛圖。
2.學具準備:昆蟲盒或透明的瓶子、干凈的毛筆、放大鏡、羽毛、白紙、水槽、石頭、水果、餅干、白糖、蜂蜜。
3.制作材料:橡皮泥、牙簽或火柴棒。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1.導人。
螞蟻是我們的老朋友,它現(xiàn)在過的好嗎?同學們想不想去看望這位老朋友呢?看望老朋友可別忘了帶上它喜歡的禮物,螞蟻喜歡吃什么呢?(把螞蟻當做老朋友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使學生對螞蟻有一種親近的感覺,攜帶禮物既是日常禮儀又為后面的觀察做準備。)
2.你還記得螞蟻的家嗎?還能找著螞蟻的家嗎?螞蟻的家是什么樣的呢?(引導學生回憶螞蟻的生活地點,尋訪螞蟻的棲息地,了解螞蟻的生活環(huán)境。)
3.螞蟻的鄰居住著哪些動植物?螞蟻與它們相處得好嗎?螞蟻的家門口又有哪些非生物,它們對螞蟻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了解生物之間的依存關(guān)系及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4.看,小螞蟻正在家門口玩耍,它們的爸爸媽媽在家嗎?拿出我們的禮物,看看誰的禮物螞蟻歡迎?(讓學生觀察螞蟻的食性及偏好。)
5.我們的禮物太豐盛了,螞蟻怎樣享用這頓美食呢?吃不完的食物它們是怎樣帶回家的?(觀察螞蟻吃食物及搬運食物。)
6.我聽說螞蟻最愛學習,特別擅長書法,我們請螞蟻給我們題幾個宇,好不好?(將事前準備好的白紙拿出來,放在螞蟻窩邊,白紙上事前用蜂蜜寫上“點燃激情,傳遞夢想”。這一環(huán)節(jié)利用螞蟻的食性寫字,既加深學生的認識,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上教育了學生。)
7.我們已經(jīng)看望了操場上的螞蟻,老師想邀請操場上的螞蟻陪我們一起到花壇上的螞蟻家做客,好不好?怎樣不傷害螞蟻,并把它請到花壇上?(這一環(huán)節(jié)著重研究螞蟻的種群關(guān)系,如果操場上的螞蟻不受歡迎,別忘了將它們送回家。)
8.快下課了,同學們邀請小螞蟻到自己家里做客好不好?同學們想一想,請回去住在哪里?用什么去招待螞蟻?(下課前捉螞蟻,喂螞蟻,一方面進一步深入觀察螞蟻,另一方面為下一節(jié)課做準備。)
第2課時
1.導人。
小螞蟻在同學們的家里做了幾天客,它們住得習慣嗎?請同學們談一談喂養(yǎng)螞蟻的過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2.了解螞蟻的外形。
(1)上一節(jié)課螞蟻送給同學們一幅書法作品,這一節(jié)課螞蟻聽說同學們的畫畫得好,想請同學們給它畫一張全身像,看哪位同學畫得最像。(讓學生憑印象給螞蟻畫全身像。)
(2)畫畫得像不像呢?我們與真實的螞蟻比較一下,怎樣才能看清楚螞蟻的真面目呢?這個愛動的小客人怎么才能安靜一會呢?
(3)學生交流,老師指導。(可以在水槽中央放置一塊石頭,讓石頭在水面上只露一個小尖角,把螞蟻放置在石頭的尖角上,用放大鏡觀察。)
投影或?qū)嵨镎故荆簩W生的繪畫作品。
(4)通過投影,讓學生對自己的繪畫作品進行點評,通過與實物的對比看看哪里畫得像,哪里畫得不像?在點評中讓學生認清螞蟻的身體分為哪幾部分?有幾只眼睛?幾只觸角?幾條腿?它們分別長在螞蟻的什么位置?
(5)學生交流后,對螞蟻的形體結(jié)構(gòu)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后請一位同學再畫一只螞蟻,其他同學補充和修正。
(6)小組合作,做一個螞蟻模型。(展示、評價作品,進一步認識螞蟻的形體結(jié)構(gòu)。)
3.課堂小結(jié)。、
通過對螞蟻的觀察,你有什么收獲?
更多的小動物
教學目標
1、知道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的動物叫做昆蟲。
2、經(jīng)歷比較、分類、找共同特征的過程,通過比較給事物分類。
3、經(jīng)歷運用概念對事物進行判斷的過程。
4、形成觀察、研究小動物的興趣。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有各種小動物的掛圖或者多媒體資料。
2.學生準備:課前捕捉一些小動物供課堂上觀察。
教學過程
1.導人。
(1)談話:上節(jié)課我們觀察了螞蟻,誰能說一說螞蟻的外形有什么特點?(復習螞蟻外形的特點,為學習新課打基礎。)
(2)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能介紹你喜歡的小動物嗎?
2.比較螞蟻和其他小動物。
(1)小組活動:觀察課前捉到的小動物,把它們和螞蟻進行比較,看看會發(fā)現(xiàn)什么。(這個觀察、比較的環(huán)節(jié)也可以用圖或者多媒體資料,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用實物觀察。)
(2)交流。(在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時,教師要提醒學生簡單陳述理由。)
(3)分類。把與螞蟻相似的動物分為一類。(在這個過程中,蚯蚓和蝸牛是很容易被排除的,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是學生認為蝴蝶、蜻蜓有翅膀,螞蟻沒有,它們不是一類,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更多的特點,例如,提示“除了翅膀,其他的特點呢?”)
3.找共同特征,形成昆蟲的概念。
(1)小組討論:把外形和螞蟻相似的動物和螞蟻放在一起,觀察它們的外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2)學生交流,師生討論,達成共識。
(3)教師講述:像螞蟻這樣的動物,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具有這樣特征的動物叫昆蟲。
(4)學生將結(jié)果記錄在書上。
4.運用概念進行判斷。
(1)說一說,你們今天捕捉到的小動物,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為什么?(學生做出判斷時,一定要提醒陳述理由,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又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教師出示掛圖或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小動物的圖片。學生觀察,找出其中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說明理由。
5.拓展。
(1)除了昆蟲,你還知道哪些類別的動物?(常見的動物有哺乳動物、鳥、昆蟲、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前三類學生已經(jīng)學過了。)
(2)動物世界多種多樣。你認為,這些具有不同特點、不同習性的動物對我們?nèi)祟惡妥匀画h(huán)境有什么影響?(引導學生認識到動物、人類和大自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愛護動物。)
(3)課外觀察:搜集更多的小動物圖片,仔細觀察并試著給它們分類;繼續(xù)關(guān)注校園里的小動物們,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校園里的各種動植物,觀察并探究它們的特點。
2、能針對一些動植物的特點,確定研究課題,并通過研究得出結(jié)論。
3、能對研究過程和結(jié)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流與分享。
教學過程
一、了解本單元自由研究活動的主題。
校園動植物探秘
二、學生自主選擇研究課題。
1、學生分組自由討論,確定研究課題及內(nèi)容。
研究課題可以是關(guān)于動物的,也可以是關(guān)于植物的,還可以是關(guān)于動植物關(guān)系的。
2、師出示部分研究課題,學生將小組討論結(jié)果與教師提供的課題相結(jié)合,確定本組的研究課題及內(nèi)容。
如:1)校園植物用途的調(diào)查
2)植物的特點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3)螞蟻會游泳嗎?
4)螞蟻有視力嗎?
5)植物和動物的關(guān)系
三、學生分組制訂研究計劃
1、研究準備。
2、研究的方法和步驟。
四、學生分組進行研究,完成研究報告。
學生圍繞研究課題,通過觀察、分類、查閱資料、調(diào)查、訪問等方法,對動植物進行研究,由小組成員共同完成研究報告。
五、各小組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師生共同評議
關(guān)于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標準,對搜集到的各種交通工具進行分類。
2、能獨立分析搜集的資料。
3、能用卡片的形式摘錄有關(guān)交通發(fā)展關(guān)鍵時期的信息。
4、能用簡練的詞匯對幾種常見交通工具的優(yōu)點和不足進行標準的描述。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愿意告訴其他小組的同學自己獲得交通工具發(fā)展的信息。
2、能大膽想象,獨立完成對未來交通工具的設計。
3、愿意把自己的設計展示出來,并愿意根據(jù)同學的建議進行改進。
科學知識目標:
1、能夠說出10種以上的交通工具及其主要用途。
2、能選擇一種交通工具,并描述其發(fā)展史。
3、能說出幾種常見交通工具的優(yōu)點缺點。
其他目標:
1、能說出一種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的發(fā)展與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的關(guān)系。
2、能從多角度考慮,選擇外出旅行的交通工具。
教學重點:
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名稱、特點和優(yōu)點。
教學難點:
想象未來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準備:
電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誰來說說常見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2、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現(xiàn)在,交通工具越來越先進,越來越現(xiàn)代化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些有關(guān)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知識。
(二)授新課
1、指導學生了解交通工具的發(fā)展
(1)出示古代的交通工具和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掛圖。
(2)請學生認一認哪些是常見的交通工具,哪些是現(xiàn)代化的工具?
(3)交通工具的分類。
(4)小結(jié):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由于科學技術(shù)的高度發(fā)展,交通工具越來越先進,越來越現(xiàn)代化了。
2、指導學生正確選擇交通工具。
(1)外出旅游如何行走?怎樣的工具方便?
(2)自己設計并畫出一個簡單的行程圖。
(3)匯報。
3、設計未來的交通工具。
(1)教師提出要求。
(2)學生自由組合進行。
(3)匯報。
(三)總結(jié)
1、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
2、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和發(fā)展,交通工具越來越現(xiàn)代化了,剛才同學們想象未來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點,我們對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學習和探究才剛剛開始,請同學們在課余時間閱讀有關(guān)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書籍再,畫一幅未來交通工具的想象畫。
關(guān)于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篇7】
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在“做科學”中培養(yǎng)科學情感和態(tài)度。
2、認識科學、技術(shù)與社會的關(guān)系。
能力目標
1、學會制作地球儀,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想象、推理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查找、分析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
2、通過制作地球儀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識。
教學重點:
通過制作地球儀,觀察體驗地球的基本知識。
教學難點:
觀察和發(fā)現(xiàn)地球儀的基本特點。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視頻:地球各種自然現(xiàn)象
談話:關(guān)于地球,你想了解哪些事情?
講述: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我們的地球
二、提出探究問題
1、講述:剛才同學們提出了很多有關(guān)地球的問題,那現(xiàn)在我們就來了解地球是什么樣的?
2、學生猜測地球的模樣。
3、講述:古代人對地球是怎樣認識的呢?
(CAI: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
4、討論: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中,科學技術(shù)如何發(fā)揮作用的?
5、教師小結(jié):科學技術(shù)對人類認識地球的作用
三、制作地球儀,發(fā)現(xiàn)地球的基本特點。
1、談話:要更清楚直觀的了解地球的知識,你覺得有哪些方法?
2、觀察地球儀,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經(jīng)線、緯線、赤道、地軸)
3、學生制作地球儀
4、比較自制地球模型與地球儀。
5、自評,說出要做什么改進。
四、拓展:收集有關(guān)地球的資料
1、談話:你還有哪些途徑獲得地球的知識?
2、把收集到地球資料整理制作成卡片。
關(guān)于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篇8】
教學目標:
過程和方法:
1.兩人合作,畫出自己及其它物體的影子,觀察影子。
2.自制日影儀并會用它測量影子。
3.觀察記錄一天中太陽的位置和觀察時刻。
4.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以及影長的變化。
知識技能:
1.認識到影子的方向和長度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2.認識太陽在天空中的(視)運動模式。
3.知道太陽的(視)運動與影子變化的關(guān)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能夠持久而細心地連續(xù)進行一天的觀測。
2.體會到宇宙萬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
3.建立起對宇宙探究的興趣。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師說謎語:人人有個好朋友,
烏黑身子烏黑頭,
太陽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處就分手。(謎底:影子)
2.學生猜謎。
3.討論:你怎么知道謎底是影子的?
關(guān)于影子你還知道哪些?
4.學生交流對影子的了解。
[評析: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學生從下課到上課有個思維轉(zhuǎn)換的過程,謎語可使學生迅速集中思維,很快地進入課堂角色中來。同時,這個謎語中還暗含了許多科學知識,如影子是什么顏色,影子是怎樣形成的(影子的產(chǎn)生需要光線等)]
二、畫影子
(一)畫自己的影子。
談話:你們畫過影子嗎?有人畫過自己的影子嗎?
討論:你們打算怎樣畫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樣的?
帶學生到操場上畫自己的影子。
這么多的學生一齊來到操場上畫影子,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場面。學生在討論中就已經(jīng)盼望著畫出自己的影子來看個究竟。影子雖然是極為普通的,但他們就是對這些極為普通的影子沒有太多的關(guān)注,更談不上關(guān)注自己的影子了。
這一活動中,學生在畫影子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發(fā)現(xiàn):
1.影子與太陽分別在人(物體)的兩側(cè)。
2.影子的底端是與人(物體)相連的。
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著彩色的衣服也一樣)。
4.影子比人長(注:早上9點鐘)
在獲得這些發(fā)現(xiàn)的同時,他們學會了合作,懂得:有時候,一個人是很難完成任務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畫出自己的影子。
過程:
1.出發(fā)之前,告訴學生將干什么。
2.發(fā)給學生每人一支粉筆,和學生一起到操場上畫影子。
3.畫影子的同時把腳印也要畫出來,并且把名字寫在影子里。
4.記住自己站的姿勢。
5.讓學生觀察此時太陽在哪邊,影子和太陽的方向。現(xiàn)場的觀察更具有說服力,也為下面的研討打下基礎。
6.畫好之后,領(lǐng)取新任務。
[評析:還有什么比畫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們呢。畫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讓學生留下影子的痕跡,為再一次觀察影子埋下伏筆,便于比較。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有了感受,經(jīng)歷了一次趣味性地動手做的活動,有所發(fā)現(xiàn)。注意:這是他自己的發(fā)現(xiàn)。]
(二)畫其它物體的影子
此時,學生還沉浸在畫影子的樂趣之中,再讓學生畫其它物體的影子,讓他們找一找,操場上還有哪些物體有影子,把他們的影子畫出來。如有難畫的,只要求畫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緣的一條線也行。
學生在畫其它物體影子的同時,他們會:
1.尋找:哪些物體有影子?認識到,并不是有了物體就有影子,在沒有光線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體影子里的物體就沒有影子。
2.觀察:這些影子是什么樣的,和物體本身的形狀有沒有什么聯(lián)系。
3.比較:這些影子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
哪個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個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交流:你畫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發(fā)現(xiàn)?哪些比較有意思或是比較特殊?
(三)制作簡易日影儀,畫影子
教師講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紙的中間畫一個“”或“”記號,把橡皮泥捏成底盤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紙上標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教師示范畫影子的方法:按東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儀平放好,準確的方位要用指南針測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記號,同時記下測定影子的時間。
過程:
1.分發(fā)學生材料。
2.學生制作簡易日影儀。
3.操作記錄桿影。
(說明: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詳盡地說明操作的方法,因為這是教會學生科學地學習方法,要求擺放日影儀時,一定要用指南針測準方位,確??茖W性)
三、猜想影子的變化
組織學生圍坐一圈,老師參與其中。
猜想:過一段時間,影子還會是原來的樣子嗎?
學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會動。然而僅僅到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接著讓學生猜想影子會怎么動?朝哪個方向動?為什么要朝那個方向動?除了方向變化,還有什么變化?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請他們說說為什么這樣猜測――意在向?qū)W生滲透:猜測也應是有根據(jù)的。以此培養(yǎng)學生根本已有經(jīng)驗對未來事物做出較準確預測的能力。
[評析:猜測是由問題到實踐的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種猜測,對于科學發(fā)現(xiàn),科學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學”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著科學探究的方向,為了這個方向而去收集事實,分析整理事實,去驗證它,修正它。學生作出猜想后,無需教師布置任務,相信他們肯定會再次觀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學生再次觀察影子,交流討論
1.教師提問:影子真的會像你們所說的那樣變化嗎?
2.學生再次觀察影子。
他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站在自己的腳印上,影子和原先畫的不一樣了,特別是那些固定的物體的影子,變化很明顯。
3.交流討論:
(1)有什么發(fā)現(xiàn)?說明什么?
(2)這些發(fā)現(xiàn)和你剛才猜想的一樣嗎?
(3)再過一段時間,這些影子又會有什么變化?
五、觀測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記錄日影儀上的影子。
1.猜想:到了下午,這些影子又會怎樣呢?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變化的?
2.討論:怎樣證明你的猜想是對的呢?
3.觀測記錄:
在觀察記錄之前,讓學生討論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儀要嚴格按著方位放。
畫圖或記錄時,一定要記下時間。
看太陽時,要隔著一層東西看,防止灼傷眼睛。
(1)記錄一天中整點時刻的日影儀上的影子。
(2)觀察記錄一天中整點時刻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選參照物觀察畫圖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張大紙上剪上一排排的圓,然后側(cè)立在面前看太陽,把太陽所在的圓記錄下來,最后拓印在紙上,就是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圖)
教師指導學生要選好觀察的參照物體。
六、分析整理日影儀上的影長記錄以及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觀測記錄
1.整理日影儀上的數(shù)據(jù)
(1)量出桿影的長度
(2)交流發(fā)現(xiàn)
比較桿影,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什么時候最長?什么時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樣?)
2.分析交流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
(1)選擇學生的記錄圖展示,觀察太陽的運動模式。
(2)討論:太陽在天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方向、高度)
3.討論:太陽高度和影長之間存在怎樣的關(guān)系?
七、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以及影子的變化
(課前學生從家里帶來手電)
教師提問:你能用實驗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以及影子的變化嗎?
學生討論,設計實驗。(可以用手電模擬太陽,控制太陽的運動,觀察手電下物體的影子)
八、總結(jié)
學習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獲?
最新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1000字通用
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才有健康的行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一定要在教案中體現(xiàn)出來。教案就是教師的生命的體現(xiàn)。如何寫出獨特而簡潔的教案呢?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現(xiàn)在推薦你閱讀一下最新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最新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安排了三個教學活動:一是認識光源,二是認識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這里面包含兩個概念:一是光源,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一種物質(zhì)中是沿直線行進的。
解釋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難度,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做小孔成像實驗盒的實驗,在此基礎上再組織思考、討論,千萬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訴他們。
教學目標
1、學會做小孔成像的實驗盒,并能夠用語言和簡圖解釋小孔成像的實驗;
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種類,知道光在同一種物質(zhì)中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3、感受光學世界的神奇與奇妙。
教學準備
教師——抄有單元小詩的小黑板、有關(guān)光的教學圖片、手電筒、蠟燭、小孔成像道具。
學生——手電筒,三張帶孔卡紙(兩人一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光源
1、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朗誦一首優(yōu)美的小詩。
小黑板出示單元小詩,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2、師:“是誰,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學生猜猜。
3、師:光與我們?nèi)祟愑兄浅C芮械年P(guān)系,對于“光與色彩”方面的內(nèi)容你們都知道些什么?
學生談談關(guān)于光與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師:在我們?nèi)粘I钪心男┪矬w會發(fā)光?我們怎樣給這些光源分類?
(我們可以把光源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設計意圖:以謎語小詩導入,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明確了本節(jié)課的研究內(nèi)容。學生沒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應由教師引出這樣的概念,學生以此進行分類。
二、認識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
1、師:從我們看到的現(xiàn)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樣行進的呢?
2、學生看教材中的插圖進行推測、舉例,交流。
3、師:這只是我們的假設,有什么辦法來證明你們的觀點呢?
師生討論實驗方法和要點:怎樣使手電筒的光穿過所有紙板中間的孔照到墻上?
4、出示材料,小組實驗,填寫實驗記錄。
5、交流:你在實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實驗說明了什么?
(光在同一種物質(zhì)中是沿直線行進的。)
設計意圖:科學課不能單純地傳授科學知識,應在喚起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后,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再設計實驗驗證,使學生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獲得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和能力。
最新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
2.想知道,愛提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3.知道土壤的種類。
二、教學準備
實驗器材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新課導入:
師:同學們,課前老師布置了一項準備工作,請你們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樣品,不知道你們的收獲怎么樣?誰想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帶了的土壤?你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動一:研究各種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點?
師:同學們,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點呢?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吧!
(學生把從不同地點采集來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集中在一起比較研究)
〔讓學生用各種比較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土壤,如:對土壤進行捏團、顏色、顆粒大小、氣味、加水攪拌后沉淀等比較,〕
師:哪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的觀察研究結(jié)果?
學生匯報
通過學生的回答總結(jié)出:不同環(huán)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樣的。(課件出示)
活動二:我們給土壤分類
師:剛才,各小組同學通過自己的探究,知道了不同土壤有許多不同的特點,你能按照自己的標準給它們分類嗎?
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給土壤分類:按顏色、數(shù)量等
小組交流分類的結(jié)果,師生進行評價。
老師在學生匯報結(jié)論時進行歸納,在歸納中得出鈥溔嗣竅骯呱習湊脹寥樂瀉沉康畝嗌?,把土壤分为三类h沉拷隙嗟耐寥瀾猩持釋粒緩ね兩隙嗟耐寥瀾敘ぶ釋?;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葹懶葎诹。(课件出是G┌迨?/p>
活動三:探究各類土壤的保水性
師:根據(jù)含沙量的不同,人們把土壤分為了三類,你猜一猜這三種土壤的保水能力有什么不同?
學生進行猜測,試著說出理由
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3種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小組內(nèi)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匯報,其它各組同學評價、補充,并完善實驗方案。(在三個漏斗中按順序裝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緩緩的倒入土壤中)
觀察比較:三類土壤滲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類土壤停止?jié)B水后,比一比,哪種土下面的杯內(nèi)水多?(流出來的水多證明這種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來的水少證明這種土壤的保水性好)
師:在做實驗之前老師要給你們幾點提示(出示課件):
1.要做這個實驗必須做到四個同樣。同樣多的三份土壤,同樣多的水,同樣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時間同時開始。
2.小組合作認真觀察,討論并完成實驗記錄單。
土壤:
保水性(強、弱)
砂質(zhì)土:
黏質(zhì)土:
壤土:
學生實驗,老師巡視指導。
師:通過實驗你知道了什么?(黏質(zhì)土的保水性最強,砂質(zhì)土的保水性最弱。)
師:從實驗中我們知道,不同土壤的滲水性不同,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qū)е旅糠N他們不同的嗎?
學生討論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師總結(jié):由于砂質(zhì)土的含砂量多,顆粒大,所以它的滲水性就強,而滲水性強的土壤它的透氣性也強。三類土壤的顆粒大小不同,透氣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課件)
(三)展示交流活動:玩一玩我們自己帶來的各種土壤。
師:下面同學們可以觀察一下你自己帶來的土壤,根據(jù)含沙量的多少看看它們屬于哪一類的?
學生活動。
(四)拓展創(chuàng)新
1.土壤分為哪幾類?
2.談談這節(jié)課你們有什么收獲?
最新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篇3)
開從百花后,占斷群芳色。更作琴軫房,輕盈瑣窗則。石榴不僅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因而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石榴的果實為圓形,頂端隆起果嘴,果皮通常為橙色或金黃色,也有深紅的,質(zhì)地很堅硬。正如宋代詩人楊萬里所寫:深著紅藍染暑裳,啄成紡玳敵秋霜。果皮下是蜂窩狀的果窠,每窠生一子,開頭極像人齒。秋后經(jīng)霜,果皮綻開,露出了石榴子,晶寶透亮,宛如張開的笑口。石榴子之間有淡黃色的薄膜,整個果實看起來就像金盒子中鑲嵌著無數(shù)晶瑩的珍珠,恰似楊萬里所贊:半含笑里清水齒,忽綻吟邊古錦囊,霧谷作房珠作骨,水晶為粒玉為漿。。
石榴的果實屬漿果類。我們吃的所謂果肉,事實上是種子外包的外種皮。它酸甜多汁,十分可口,一度用來釀酒。在新疆地區(qū),人們還將石榴榨出汁飲用,稱石榴血。晉代潘尼《安石榴賦》中寫到:商秋受氣,收華斂實,十房同膜,千子如一。繽紛磊落,垂光耀質(zhì),滋味浸液,馨香流溢。可見石榴的妙處。
石榴含有機酸、維生素C和B、蛋白質(zhì)、脂肪及鈣、磷、鉀等礦物質(zhì)。以酸石榴入藥,有澀腸止血,收斂、抑菌的效用。果皮中的石榴堿有驅(qū)蟲、治腎結(jié)石、糖尿病的功能。
石榴的用處很多,自古以來就是水果中的上品,隨著栽培技術(shù)的提高,石榴必將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韓愈在《題榴花》中所感嘆的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青苔落絳英的現(xiàn)象再也不會出現(xiàn)了。
最新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篇4)
魚鱗魚皮的一部分,魚的身體很柔軟,十分容易受傷,需要有堅硬的魚鱗來保護。如果沒有魚鱗,水會不斷地滲入淡水魚的體內(nèi),而海水魚身體的水分又會跑出來,魚就活不下去了。所以魚是有鱗的。
魚是用鰓(si)呼吸的,同時,魚鰓只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氣,不能吸收空氣中的氧氣。如果魚離開了水,魚的身體就無法補充進氧氣,所以,魚離開水就會死亡。
所有的動物都需要睡眠和休息,否則就會變得很虛弱,甚至死亡。魚也不例外,只是因為它沒有眼瞼(jiǎn),所以,當我們看見魚停在魚缸底下睜著眼睛一動不動時,它很有一些保護自己及求生的辦法,海里有很多特別小的魚,它們沒什么武器能抵抗敵人的襲擊,如果零星活動,隨時都會被吃掉;如果成群結(jié)隊地游在一起,就是遇到敵人襲擊,其中一部分小魚仍然可以逃脫。
魚是利用身上的鰭(q)在水中沿著曲線游動的。它的身體是十分標準的流線型,全身有黏(nin)液,再加上水中的引力小,魚只要把尾巴一擺,就會很快地向前游動。
因為魚肚里有魚鰾(bio),而魚通過收縮和放松肌肉,使魚鰾變小或變大,吸入空氣出隨著變化,又由于空氣比水輕,所以魚用魚鰾來控制沉浮。
魚跳出水面是因為:一是魚兒喜歡戲水;二是為了躲避敵害;三是為了呼吸到更多的空氣。
最新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篇5)
教材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jīng)常會遇到需要說明物體位置的問題,他們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確定物體位置的生活經(jīng)驗。為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編寫了本課。教科書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游戲的形式,引導學生采用語言和圖畫等方式,定性地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知道一個物體的位置需要參照周圍其他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教學目標:
1.會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如語言.圖畫)定性描述物體的位置。
2.意識到定性描述物體的位置對我們的生活很有意義。
3.知道一個物體的位置需要參照周圍其它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教學準備:紙張.水彩筆等。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一個物體的位置需要參照周圍其它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難點:會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如語言.圖畫)定性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喜歡做游戲嗎?喜歡做什么游戲?
二、學習新課:
1.進行蒙眼游戲。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也來做個游戲,游戲的名稱叫蒙眼游戲。
布置場景:把課桌根據(jù)教室大小圍成一個四邊形或圓形,供學生游戲使用。
老師站在桌子中央,誰愿意到這里和老師共同做這個游戲?
你現(xiàn)在開始摸你周圍的同學,看能不能摸到?
2.描述人的位置。
其他同學能說出自己的位置嗎?
同學們描述自己的位置。
我們再來做一個游戲。老師這里有幾張寫有同學姓名的紙條,請一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
描述一下紙條上這位同學的位置,其他同學猜一猜他描述的是誰的位置。
同學參與游戲。
同學們真棒?,F(xiàn)在,你們能說出老師的具體位置嗎?并說出理由。
教師小結(jié)。
同學們描述得都很好,看來,描述一個人位置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3.描述物體的位置。
同學們能確定自己.同學和老師的位置了,你能描述校園里某個物體的位置嗎?請同學們走出教室,站在走廊上,選定自己喜歡的一個物體,描述它在哪里。
學生走出教室,選定物體,描述位置。
我們是怎樣描述物體位置的?
我是參照周圍的物體來描述的。
為什么我們描述自己或物體的位置時,有不同的說法?
學生討論。
學生匯報討論結(jié)果。
描述物體位置時,由于參照物體不同,所以描述方法就不同。要說清一個物體的位置,需要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課前大家已經(jīng)對學校周圍的一些景物做了調(diào)查,現(xiàn)在請你以學校為參照物,描述學校周圍一些景物的位置。
4.自由活動。
同學們能用語言來描述物體的位置,你能用畫筆描述它們的位置嗎?
學生用畫筆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誰來介紹一下你們描述的是什么物體。
學生踴躍描述所畫物體的位置。
老師覺得同學們都很了不起,我這里也有一張圖,你們能確定圖上物體的位置嗎?
(課件出示社區(qū)景物圖)
學生回答。
能告訴老師,你是怎么確定方向的嗎?
我看到圖上標出了方向。上邊是北,下邊是南,左邊是西,右邊是東。
在生活中,我們常需要說明物體的位置,通過游戲,我們知道了:一個物體的位置需要通過周圍其它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5.展示交流:說說自己所處的位置。
6.拓展活動:
老師這里也有幾個問題,請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1)怎樣確定輪船在大海中的位置?(2)如何確定人在沙漠中的位置?(3)在夜晚,怎樣確定天上星星的位置?
最新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篇6)
宋朝的出色工程家懷丙在指揮人們打撈鐵牛前曾說過: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他所說的這后一個水宇,實際指的是水的浮力。
什么是水的浮力:凡曾在水中游泳的人都會有一種感受,就是水對身體有一個向上托的力量,這就是水的浮力。任何物體浸入水中,都會受到水的一個向上的浮力作用。這個浮力有多大?它等于物體排開的水的重量。
大鐵牛掉入河水中,同樣也會受到河水的浮力作用。這個浮力的大小恰巧與大鐵牛自身體積相同的水的重量相等(當鐵牛完全浸入水中時,它所排開水的多少就是它本身在水中所占據(jù)的空間量)。鐵牛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可卻沉入了河底,這是因為它本身的重量大于它所受到的河水的浮力,浮力已經(jīng)托不住它的重量。
懷丙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淤泥里的鐵牛打撈上來的呢?
他首先用了兩只大木船,把船艙里裝滿了泥沙。這樣做就增加了木船的重量,使船身向水中沉了一大截,排開的水增多了,受到的水的浮力也就增大了。兩只船拴在一起,又使水的浮力增加了一倍。用繩子把船和鐵牛牢牢地拴住,就使它們成為一體了。這是,它們的重量與它們共同受到的水的浮力大小相等。當水手們把船上的泥沙向河里鏟時,船和鐵牛這一共同體的重量就會減輕些,浮力就比它們的重量大,船和鐵牛就會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浮一點。水手們不斷地把泥沙鏟到河里,船和鐵牛就會不斷地向上浮人們便將大鐵牛一個個地從河底的淤泥中打撈上來了。
最新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篇7)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相關(guān)事例來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大小。
2、能夠利用器物模擬出月球圍繞地球轉(zhuǎn)的原理。能收集有關(guān)牛頓的科學故事并與同學分享。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chǎn)生離心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學生從小養(yǎng)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認識到地球上物體垂直向下的重力來自于地球引力。
難點:旋轉(zhuǎn)裝水的瓶子游戲中掌握身體平衡。
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預設學生行為設計意圖激情激趣導入新課
新知探究
課后延伸
蘋果熟了,為什么總是落向地面?會飛向天空嗎?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蘋果為什么會落地》
(一)1、觀看蘋果落地,大科學家牛頓在思考的掛圖
你能試著解釋蘋果為什么會落地?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的事例?
2、課件出示牛頓的一個解釋:是某種看不見的力
把蘋果拉向地面,這種力使其他東西掉下來時,也都落向地面,這個力來自地球,他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受到垂直向下的重力。
3、是不是只有在地面上的物體才受重力作用呢?拿在我手里的直尺受重力嗎?
4、做游戲:飛紙飛機
抓尺子
5、小結(jié):直尺豎直往下落,說明它受到的重力方向就是豎直向下的。
(二)討論:如果物體沒有重力會怎么樣?
1、談話:由于重力的原因,蘋果會落地,可為什么月亮不掉下來呢?牛頓的第二個解釋是什么?讓我們來玩一個有趣的游戲。
2、游戲:緊緊握住系著一瓶水的繩子,然后使勁地旋轉(zhuǎn)瓶子,水會灑出來嗎?
3、牛頓從這個游戲中得到了啟示,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
猜一猜:牛頓的第二個解釋是什么?
4、播放神六上天場景
5、討論回答:為什么宇宙飛船可以飛出地球到太空遨游呢?
1、查閱并閱讀有關(guān)牛頓的故事。
2、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積極思考,暢所欲言!
認真觀看,同學間相互交流,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重力的認識。
做好實驗,積極探索
學生活動,交流發(fā)現(xiàn)。
了解科學家,從小熱愛科學。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讓學生在玩中真實的感知,認識重力。讓學習變得極富趣味性!
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預測、假設、模擬實驗、記錄、交流等途徑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并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興趣的培養(yǎng)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課外延伸不但是課堂知識的消化與鞏固,也是學生興趣培養(yǎng)的好途徑。而課上課下的緊密相連,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續(xù)著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
蘋果為什么會落地
重力離心力
勇于探索熱愛科學
最新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篇8)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小兒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日: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平?
一兒日: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日:孰為汝多知乎!
這則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有兩個小孩問當時的大學問家孔子:太陽究竟什么時候離我們近?他們兩個,一個認為太陽早晨時比在中午時看起來大,所以太陽在早晨時離我們近。另一個認為中午太陽比在早晨時溫暖,所以中午時太陽離我們近,他們兩個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得出兩個完全不同的結(jié)論,而且說得都很有道理,連孔子也不知道哪個是對的
這是個看似簡單實際復雜的問題,不過,在今天,科學家們已完全能解答這個問題了,一句話;日出日落時間和太陽的高度在一年內(nèi)不斷變化,而且隨緯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國著名天文學家戴文賽教授對這個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并發(fā)表了論文《太陽與觀測者距離在一日內(nèi)的變化》。
以北京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陽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陽比早上的遠,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陽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陽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遠。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兩天,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兩天,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午、晚相等。這是1954年的時候計算出來的,可以適用100年,100年以后,會相差一天。
由此可見,這么復雜的問題,對于生活在春秋時期的人們來說實在是太深奧了。不過古人這種善思、好問的品質(zhì)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沒有思考就沒有探索,我們相信不論探索有多艱難,計算有多繁雜,只要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會揭開自然界的許多秘密,計算太陽與地球之間距離的變化,就是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結(jié)果。
最新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篇9)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方面:通過查閱、交流、整理資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狀況,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語言、文字、圖表、模型等)表述研究過程和結(jié)果。
2.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通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學會交流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學會合作性學習;了解地球物質(zhì)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義,樹立保護環(huán)境和資源的意識。
3.科學知識方面: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gòu)成的;了解地球儀、地圖的主要表示和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了解地球的地貌狀況,能表述研究過程和結(jié)果。
三、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根據(jù)教師的提前要求,搜集地球上的動物、植物、高山、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沙漠、河流、湖泊、海洋的資料等搜集相關(guān)的文字資料及圖片。
2.教師準備:要為學生準備地形圖及一部分大小不等的地球儀;搜集地球上有什么的音像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想研究的問題
1.師生玩猜謎語的游戲。
2.提出問題:關(guān)于地球,你想知道什么?
3.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整理問題,確定本節(jié)課的研究問題。
(二)自主探究,認識地球表面有什么
活動一我們的周圍有什么
1.引導學生表述自己家周圍有什么。
2.歸納總結(jié):雖然我們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地球上。
活動二:地球表面有什么
教師學生運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小組交流搜集到的資料。
活動三:觀察地圖,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教師出示世界地形圖,引導學生分組觀察,集體交流小組的發(fā)現(xiàn)。學生觀察,發(fā)表意見。
例如:發(fā)現(xiàn)有顏色上的差別,分別代表海洋、高地和平原。
活動四:觀察地球儀,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教師出示地球儀,地球儀上又為我們提供了哪些信息?學生分組觀察,集體交流小組的發(fā)現(xiàn)。
活動五:總結(jié)
1.總結(jié)這節(jié)課自己有哪些收獲呢?學生交流展示。
2.教師出示觀察星、思考星和合作星,你認為自己能得哪顆星?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三)展示交流:(任選其兩項完成)
1.展示自己做的小小地球儀。
2.利用已有的資料,展示自己辦的手抄報。
(四)拓展創(chuàng)新:繼續(xù)搜集關(guān)于地球的資料,并將所獲得的資料做成剪貼報。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熱門8篇
我們編輯了“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以滿足您的實際需求,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的重要部分,寫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每天都在從事的事情。教案課件是老師的重要參考。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能熟練地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
2、能靈活運用本單元研究得出的知識解答問題。
3、 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
綜合應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問:這個單元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知識?師生一起歸納、整理本單元所學內(nèi)容。
2.揭示課題。
二.展開
1.求圓面積的練習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練習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讓板演者說說計算過程。最后再次復習圓面
積在各種條件下的計算公式:S=πr2=π()2
2.綜合應用。
投影出示P27練習3~4題,先由4人組成小組
進行討論,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
特別要說清思考過程,最后,教師講解。
三.總結(jié)
本節(jié)課我們復習了什么?
四.作業(yè)
課后反思:
教學內(nèi)容 練習一(2) 課時
教學目標:1.能靈活運用本單元研究得出的知識解答問題。
2.通過圖形的組合,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加深對圓的周長和面積的理解,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能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復習
1、什么叫半徑?什么叫直徑?怎樣求圓的周長?
怎樣求圓的面積?
二.展開綠色圃中
1.練習。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學各自做在草稿紙上,
然后全體師生共同講評,指出存在的錯誤,
尤其是做在草稿紙上的同學一定要自己找出
錯誤的原因和正確的'解答過程,小組進行練習。
2.小結(jié)。
三.鞏固練習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與直徑的關(guān)系;
3、學會用工具畫圓;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5、讓學生喜歡上美麗的圓,激發(fā)探索圓的特征的興趣。
重點難點:
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征。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
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先輕松一下做一做課間操怎樣?起立
第一節(jié):甩甩你的手臂(從前往后再換個方向)
第二節(jié):轉(zhuǎn)轉(zhuǎn)你的腦袋
第三節(jié):原地轉(zhuǎn)身
二、導入新課
1、師:上課前的運動操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在做圓周運動)
2、師:剛才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手臂轉(zhuǎn)得不太像圓,什么辦法轉(zhuǎn)得更像圓呢?(手直、肩不動)
3、師:我們在運動中可以產(chǎn)生圓,在生活中也有許多的圓,大家看:欣賞圓的圖片。
4、揭題:圓的認識
5、師:我們看在這餐桌中看到了有幾個圓?
這中間有著許多的數(shù)學知識,相信嗎?
三、動手操作
(一)師:下面我們就做一做這個餐桌
[媒體]做一做:同桌合作,每人在白紙上畫一個圓,然后剪下組合成一張圓桌模型。
(二)師:下面我們交流一下是怎么做的?
[第一步]我們第一步是畫圓,你是怎么畫的?
1、說說你是怎么用圓規(guī)畫圓?
2、師:老師也在黑板畫一個圓(邊畫邊說)
把圓規(guī)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距離(半徑)
把有針尖的一只腳固定在一點(圓心)上
把裝有鉛筆的一只腳旋轉(zhuǎn)一周,就畫出一個圓
3、老師的圓畫得怎樣?畫圓的時候要注意什么?(針尖不動、兩腳距離固定)
4、你們畫的兩個圓的大小為什么不一樣?(兩腳的距離不同)
[第二步]我們是把畫好的圓剪下來,問:剪時與我們以前的剪正方形、三角形的時候有什么不同?
師:圓呢?(彎的)彎的在數(shù)學上我們叫做曲線,所以圓是由曲線圍成的與以前所學習的由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有很大的區(qū)別。
[第三步]剪下的圓怎么組合起來呢?這2個針孔從哪里來?
師:針孔的'這一點,我們叫做這個圓的圓心也可以用字母“o”表示。
師:還有什么辦法找到圓心呢?(折)你們先拆下來試一試。(生動手操作)
師:說說你是怎么折的?
可能:①生:對折再對折,交點就是圓心師:還可以怎么折
②對折、展開、再對折、再展開
師:我們再看這里有幾條折痕?而且它們都經(jīng)過(圓心)像這樣的折痕叫這個圓的直徑字母d表示(畫在黑板上)。
師:圓里還有什么?(半徑)你折的圓里有嗎?指一指(畫在黑板上)這就是半徑。
師:什么是直徑、半徑,自學課本p80讀一讀
師:說一說什么是直徑?解釋圓上、圓外、圓內(nèi)。
我們一起指指,說說什么是半徑?
[媒體]連結(jié)圓心和圓上一點,是半徑嗎?半徑也有幾條?為什么?[板書]
你們也畫一條直徑和半徑。
仔細觀察,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①一條直徑=兩條直徑。
師:還可以怎么說?你是怎么知道?用字母可以怎么表示呢?
②所有的直徑、半徑都相等。
師:你們認為呢?可以用什么方法證明?(量一量)你量一量。
你量的是什么?量的結(jié)果呢?你的結(jié)論呢?
師:大家觀察得很仔細也很會動腦筋,現(xiàn)在老師有個問題不知可以?所有的直徑長度都相等?(在同一個圓里)還可以呢?(相等的圓)你認為還有哪些結(jié)論也需要這個前提?
[板書]:在同圓或等圓中
四、應用
師:所以我們今后在考慮問題的時候還得想得仔細、周詳,對嗎?下面我們來看一組填空
1、[媒體]填一填
2、[媒體]再請你辯一辯:下面各句話對嗎?
(1)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
(2)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3)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
五、畫圓
師:回答得不錯,現(xiàn)在老師要提一個新的要求,能接受嗎?
請你畫一個半徑為2厘米的圓
師:想想半徑為2厘米該怎么畫呢?可以商量一下再畫。(生畫)
師:說說你是怎么畫的?(兩腳間的距離為2厘米,再定住,再畫)
簡單地說你是怎么確定半徑為2厘米的?
如果畫半徑為3厘米的圓呢?
畫一個直徑為8厘米的圓呢?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聯(lián)系?(半徑=圓規(guī)兩腳之間的距離)
圓的大小是由什么決定的?位置呢?
畫一個直徑為1米的圓
(等一會兒)
師:為什么不畫?(圓規(guī)太小)想有什么辦法呢?(釘子、繩子)繩子多長?(50厘米)為什么?我們下課試一試好嗎?
六、總結(jié)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圓的認識,從圓桌到圓的各種知識還有什么知識值得我們問一問有嗎?
師:這些都是我們以后要學習的,老師還有一個問題:誰的家里用的是西餐桌?有什么感覺?相對來說,圓桌呢?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負數(shù)的意義,會讀寫負數(shù)。
2、會用負數(shù)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體驗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3、在認識負數(shù)和應用負數(shù)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堅定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鞏固對負數(shù)的認識。
教學難點:
掌握正負數(shù)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自學教材、整理梳理、鞏固練習
教學過程:
一、梳理知識。
1、認真看課本第87頁到91頁的內(nèi)容,回憶整理有關(guān)負數(shù)的知識
(1)舉例說明如何讀寫正負數(shù)?在書寫正數(shù)和負數(shù)時應注意些什么?
(2)為什么0既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正數(shù)都____0;負數(shù)都_____0。
(3)正數(shù)負數(shù)表示什么樣的兩種量?你能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嗎?
2、4分鐘后,對子之間相互交流,如用疑問可以小組討論!
3、小結(jié):我們把像+3、+15、+8844.43……等這樣的數(shù)叫做正數(shù);像-6、,-10,-155……等這樣的數(shù)叫做負數(shù)。0小于一切正數(shù),大于一切負數(shù),0是正、負數(shù)的分界點。0既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
正數(shù)、負數(shù)表示意義相反的兩種量。
二、基礎練習。
1、展示一
(1)如果前進30m記作+30m,那么-20m表示( ),后退10m記作( )。
(2)如果+60m表示上升60m,那么-60m表示( ),下降50m記作( )。
(3)如果+120m表示向東行120m,那么-70m表示(),向西行50m記作( )。
要求:1、獨立做題,。
2、寫完的同學對子之間相互檢查
3、展示二
(1)讀一讀,填一填。
37,-78,+20,-5,0,+121, 98, -1000, -13, 34, -34。
負數(shù) 正數(shù)
最后剩下一個數(shù)沒有填入上面的框中,這個數(shù)是( ) 。
(2)六年級3個班進行智力搶答賽,答對1題得10分,答錯1題扣10分,不答題得0分。已知一班答對1題,二班答錯1題,三班對、錯各1題,請寫出這3個班的得分情況。
一班( )分 二班( )分 三班( )分
三、提高練習。
(一)填一填
1、如果向南行50m記作-50m,那么向北行45m記作( ),-45m表示( )。
2、如果支出180元記作-180元,那么收入800元記作( ),-200元表示( )。
3、如果逆時針旋轉(zhuǎn)28°記作+28°,那么順時針旋轉(zhuǎn)16°記作( ),+16°表示( )。
(二)做一做
1、同學們利用休息日幫助果農(nóng)采摘蘋果,從4棵蘋果樹上摘下的蘋果分別放成4堆。果農(nóng)王大伯估計每棵樹可產(chǎn)蘋果100kg,同學們以此估計數(shù)為標準,超過的千克數(shù)記為正數(shù),不足的千克數(shù)記為負數(shù)。
(1)這4堆蘋果共重多少千克?
(2)這4堆蘋果平均每堆重多少千克?與王大伯的估計數(shù)比較,結(jié)果用正、負數(shù)表示。
2、一個小組8名同學的身高如下表
(1)算出8人的平均身高。
(2)如果把平均身高記為0,用正、負數(shù)表示每位同學的身高。
(3)上表中與平均身高相差為0cm,表示( );與平均身高相差為正數(shù),表示( );與平均身高相差為負數(shù),表示( )。
同桌討論,集體講評后,學生獨立完成,
四、課堂小結(jié)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收獲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五、課堂作業(yè)
家庭作業(yè)
板書設計:
負數(shù)的初步認識整理與復習
像+3、+15、+8844.43……等這樣的數(shù)叫做正數(shù);
像-6、,-10,-155……等這樣的數(shù)叫做負數(shù)。
0小于一切正數(shù),大于一切負數(shù),0是正、負數(shù)的分界點。
0既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正數(shù)、負數(shù)表示意義相反的兩種量。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篇4】
教學內(nèi)容:
課本第5758頁扇形統(tǒng)計圖。
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了解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2、能讀懂扇形統(tǒng)計圖,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體會統(tǒng)計圖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了解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教學難點:
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1、電腦課件呈現(xiàn)下表
種 類 攝入量/克 占總攝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類 50
奶類和豆類 450
魚、禽、肉、蛋等類 600
蔬菜和水果類 900
谷類 1800
2、電腦課件呈現(xiàn)統(tǒng)計圖(或以學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1、什么樣的統(tǒng)計圖是扇形統(tǒng)計圖呢?
2、了解扇形統(tǒng)計圖特點
3、即時練習。
完成課后的說一說。
(1)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扇形統(tǒng)計圖,讀一湊統(tǒng)計圖中的各類信息。
(2)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
學生說信息,并計算各種成分的百分比
匯報計算結(jié)果,訂正
學生發(fā)言、交流
學生匯報:條形統(tǒng)計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種食物的攝入量。
觀察,說出獲得的信息
根據(jù)教師引導說出發(fā)現(xiàn)
從扇形統(tǒng)計圖中能夠清楚地看到各類食物的攝入量占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
觀察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說出不同,說出自己的看法
進行計算,訂正
三、小結(jié)本課學習內(nèi)容
談話:這張表是小麗一家三口一天各類食物的攝入量,請你運用條形統(tǒng)計圖表示表中的數(shù)據(jù)。說一說,條形統(tǒng)計圖有什么特點?
提問:從條形統(tǒng)計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能看出每一類食物的攝人量占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嗎?
揭題,板書課題:扇形統(tǒng)計圖。
出示課件一邊呈現(xiàn)扇形統(tǒng)計圖,一邊進行簡要講解,使學生了解扇形統(tǒng)計圖是用扇形面積的大小(占圓面積的百分之幾)來表示各類數(shù)量的多少。(占總攝人量的百分之幾)
四、鞏固升華
完成課后試一試。
1、比較各項活動時間,說一說有什么不同。提出數(shù)學問題
2、總時間是多少?各項活動時間可以怎么計算?
3、參照題目,畫一個扇形統(tǒng)計圖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并和同學進行交流。
五、全課小結(jié):
你今天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書設計:
扇形統(tǒng)計圖
能清楚地反映整體與部分的關(guān)系。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篇5】
第一單元:分數(shù)乘法
第一課時:分數(shù)乘以整數(shù)
教學內(nèi)容:第1~2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1-7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意義,掌握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能夠應用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法則,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1)使學生理解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意義,掌握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
(2)引導學生總結(jié)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法則。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出示復習題。(投影片)
(1)整數(shù)乘法的意義是什么?
(2)列式并說出算式中的被乘數(shù)、乘數(shù)各表示什么?
5個12是多少?9個11是多少?8個6是多少?
(3)計算:
123333??????666101010
計算333??時向?qū)W生提問:這道題的什么特點?計算時把什么做分子?使學生看到三個加101010
數(shù)都相同,計算時3個3連加的結(jié)果做分子,分母不變。
2.引出課題。
分數(shù)加法是否也有簡便算法?今天我們學習分數(shù)乘法。(板書課題:分數(shù)乘整數(shù))
(二)探究新知。
1.教學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意義。
出示例1,指名讀題。
(1)分析演示:師:每人吃2塊蛋糕,每人吃的夠一塊嗎?(不夠一塊)接著出示如課本的三個扇形圖。9
222問:一個人吃了塊,三個人吃了幾個塊?使學生從圖中看到三個人吃了3個塊。讓學生999
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解答3個人一共吃了多少塊?(教師在3個扇形下面畫出大括號并標出?塊)2222?2?262訂正時教師板書:++===(塊),(教師將3個雙層扇形圖片拼成一個一塊999939
2蛋糕的圖片)3
(2)觀察引導:
這道題3個加數(shù)有什么特點?使學生看到3個加數(shù)的分數(shù)相同。教師問:求三個相同分數(shù)
22的和怎樣列式比較簡便呢?引導學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師板書:?3。再啟發(fā)學生說出?3表99
2示求3個相加的和。9
2(3)比較?3和12×5兩種算式異同:9
提示:從兩算式表示的意義和兩算式的特點進行比較。(讓學生展開討論)。
通過討論使學生得出:
相同點:兩個算式表示的意義相同。2不同點:?3是分數(shù)乘整數(shù),12×5是整數(shù)乘整數(shù)。9
(4)概括總結(jié):
教師明確:兩個算式表示的意義相同,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出兩算式的意義?(引導學生說出都是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
2.教學分數(shù)乘以整數(shù)的計算法則。
(1)推導算理:
由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意義導入。22222問:?3表示什么意義?引導學生說出表示求3個的和。板書:++。學生計算,99999
教師板書:2?2?22?362??。提示:分子中3個2連加簡便寫法怎么寫?學生答后板書:9993(塊)教師說明:計算過程中間的加法算式部分是為了說明算理,計算時省略不寫。(邊說邊加虛線)
(2)引導觀察:2?32的分子部分、分母與算式?3兩個數(shù)有什么關(guān)系?(互相討論)99
觀察結(jié)果:2?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與整數(shù)3相乘,分母沒有變。99
(3)概括總結(jié):
2請根據(jù)觀察結(jié)果總結(jié)?3的計算方法。(互相討論)9
22匯報結(jié)果:(多找?guī)酌麑W生匯報)使學生得出?3是用分數(shù)的分子2與整數(shù)3下乘的積99
作分子,分母不變。
2根據(jù)?3的計算過程,明確指出:分子、分母能約分的要先約分,然后再乘。約分進約得9
2的數(shù)要與原數(shù)上下對齊。然后讓學生將?3按簡便方法計算。9
(啟發(fā)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學習總結(jié)、歸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反饋練習:
(1)看圖寫算式:做一做、練習一第1題。
訂正時讓學生說出乘法中被乘數(shù)、乘數(shù)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3333???=()×()4444
3個13是多少?5個是多少?1010
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式。
(3)計算:
25?4?81512
先讓學生講每個算式表示的意義,然后教師提示:乘的時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約分的要先約分,若乘得的結(jié)果是假分數(shù)的要化成帶分數(shù)。
(三)全課小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引導學生回顧總結(jié)。
(四)作業(yè)。
練習一5、6題。
第二課時: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
教學內(nèi)容:課本第4-6頁,例2,例3及“做一做”,練習二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一個數(shù)乘分數(shù)的意義,掌握分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計算法則。
(2)學會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簡便計算。
(3)通過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應用的廣泛性事例,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一個數(shù)乘分數(shù)的意義,掌握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推導算理,總結(jié)法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53?5?1?21087
1.計算下列各題并說出計算方法。
2.上面各題都是分數(shù)乘以整數(shù),說一說分數(shù)乘以整數(shù)的意義。
二、新課。
引入: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一人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和計算方法。(板書課題: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1.理解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3(1)第一幅圖: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樣列式?5
3指名列式,板書:?35
333問:?3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書:或求的3倍。555
3(2)出示第二幅圖: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樣列式?怎樣表示半瓶?5
指名回答:半瓶用131表示;式子為:?。252
3133131說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書:求的。5255252
32(3)出示第三幅圖: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樣列式?53
323232指名回答,板書:?,問:?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書:求的。535353
2.引導學生小結(jié)。
①.指出三個算式都是分數(shù)乘法,比較三個算式的不同點:第一個算式與第二、三個算式中乘數(shù)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個算式與第二、三個算式中乘法的意義有沒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學生齊讀課本的結(jié)語。
練習:
.課本的做一做1、2題。
.說一說下列算式的意義。533?8?754
3.理解分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個問題)。
問:你根據(jù)什么列出式子?
11得出:根據(jù)“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列出式子:?。25
問:如果我們用一個長方形表示1公頃,那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例3的圖(1)11問:公頃的是什么意思?251公頃怎樣表示?2
出示例3圖(2)
要求學生觀察圖(2),問:在圖中
111?11?引導得出:??252?51011的對于1公頃來說,是1公頃的幾分之幾?25
觀察這個式子有什么特點?
出示例3的第二個問題。
學生列式,教師再出示例3圖(3)11131問:已經(jīng)求公頃的是公頃,那么公頃的應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多少公頃?252?525
131?33?板書:??公頃)252?510
(2)引導學生小結(jié)分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
觀察分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計算過程,誰能說一說計算方法?
教師歸納,再看書上結(jié)語。
再說明,為了計算的簡便,也可以先約分,再乘。323?22?例:??535?35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具體情境,使學生掌握分數(shù)混合運算的順序,能正確進行計算
2、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綜合解題能力。
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72名學生,男女生人數(shù)協(xié)調(diào),基礎知識比較扎實,應用題的解決較差,少數(shù)學生數(shù)學成績很差。
重點難點
1、掌握分數(shù)混合運算的順序,正確計算分數(shù)混合運算。
2、解決有關(guān)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4、1復習導入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復習導入
不計算,說說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3700÷9 0、3×9÷6
50×【(900—90)÷9】
活動2【講授】合作探究
1、出示例3
一天吃三次,每次吃半片,12片藥可以吃幾天?
2、理解題意
(1、)分析題意,列出算式。
(2、)提問:求小紅可以吃幾天,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組合作討論并填寫預習卡。方法一:每次吃半片,吃3次:
12片可以吃幾天?
方法二:12片可以吃:12÷ =12×2=24(次)
24次可以吃:24÷3=8(天)
(4)互相交流,請兩位同學板演并說一說解題思路。
(5)列出這兩種方法的綜合算式。
(6))提問:綜合算式里分別含有幾級運算?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小結(jié):分數(shù)混合運算和整數(shù)混合運算相同,在同級運算中,如果
沒有括號,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如果有兩級運算,先算乘除,再算
加減。有括號的先算小括號,再算中括號。
活動3【練習】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33頁“做一做”。
提問:梯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
2、完成教材第35頁第10題。
活動4【作業(yè)】課堂小結(jié)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篇7】
教學內(nèi)容:
教材第59頁及相關(guān)題目。
教學目標:
1、在前面所學軸對稱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圓的軸對稱特性。
2、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加深對所學平面圖形的對稱軸的認識。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提高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圓的對稱軸。
教學難點:
用圓設計圖案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規(guī)、直尺等。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二次備課)
一、復習導入
1、課件出示軸對稱的物體,想一想:這些圖形有什么特點?讓學生觀察圖形,找出這些圖形的特點。
師生共同回顧總結(jié):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cè)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折痕所在的直線叫做這個圖形的對稱軸。
2、你能畫出下面兩個圓的對稱軸嗎?能畫多少條?學生嘗試畫出圓的對稱軸,并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匯報后師生共同總結(jié):圓有無數(shù)條對稱軸,每一條過直徑所在的直線都是它的對稱軸。
3、導入:我們可以利用圓的這一特點去設計很多漂亮圖案來裝點、美化我們的生活。本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研究有關(guān)圓的知識。
二、預習反饋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
(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1、設計美麗圖案——花瓣。
(1)課件出示教材第59頁最上方的圖片。觀察思考:4個花瓣由幾個半圓組成,這幾個半圓的圓心分別在哪里?半徑怎么找?
(2)想一想,自己嘗試畫一畫。可參考課本第59頁的步驟。
(3)交流畫法。在講述過程中要重點說出:圓心的位置在哪里,是如何找到的?半徑是如何找到的?學生講述,教師在黑板上畫。
小結(jié):畫圖時首先要找出圖中包含的各個圓或半圓,找到它們的圓心、半徑。
2、設計美麗的圖案——風車圖。
(1)觀察圖案,想一想如果畫這個圖案,應按怎樣的步驟。
(2)在小組內(nèi)交流后動手完成。展示自己畫出的圖案,并說一說畫圖步驟:
①先畫一個圓,在圓內(nèi)畫兩條互相垂直的直徑。
②分別以這4個半徑的中點為圓心,以大圓半徑的一半為半徑向同一方向畫半圓。
③把所畫半圓涂上顏色。
3、設計美麗的圖案——太極圖。
指名說一說畫太極圖的步驟:
(1)畫一個圓,在圓內(nèi)畫一條直徑。
(2)分別以組成這條直徑的兩個半徑的中點為圓心,以大圓半徑的一半為半徑,分別向上、下兩個方向畫半圓。把大圓分成上、下兩部分。
(3)把圓的一半涂上顏色,如圖所示。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十三第6題。
2、完成教材練習十三第8題。
3、完成教材練習十三第9題。
五、拓展提升
觀察圖案,說一說下面兩個圖案的畫法。
六、課堂總結(jié)
讓學生說一說這節(jié)課的收獲。
七、作業(yè)布置
教材練習十三第7題和第10題的第1、4個圖案。
畫一畫,看一看,想一想。教師根據(jù)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cè)重點地調(diào)整教學方案。在小組內(nèi)交流后再匯報。觀察圖案,找到各個圓、半圓的圓心和半徑。觀察圖案,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首先要對圖案進行“分解”,知道每一部分是怎么來的。難度較大,可在課下完成。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本節(jié)課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思考、交流、討論等一系列活動,主動獲取知識,并且體會到探索之趣,經(jīng)歷成功之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了學生的能力。不足之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沒有體現(xiàn)。教學建議:教學時,在學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創(chuàng)造,以張揚他們的個性,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篇8】
教學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練習。
學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應用,將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教學目標:
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策略:
練習、反思、總結(jié)。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數(shù)是女生人數(shù)的( )
2.女生人數(shù)是男生人數(shù)的( ),女生人數(shù)和男生人數(shù)的比是( ).
3.男生人數(shù)占全班人數(shù)的( ),男生人數(shù)和全班人數(shù)的`比是( ).
4.全班人數(shù)是男生人數(shù)的( ),全班人數(shù)和男生人數(shù)的比是( ).
5.女生人數(shù)占全班人數(shù)的( ),女生人數(shù)和全班人數(shù)的比是( ).
6.全班人數(shù)是女生人數(shù)的( ),全班人數(shù)和女生人數(shù)的比是( ).
(二)學校有買來小足球和小籃球120個,小足球和小籃球個數(shù)的比是3比5。學校買來小足球和小籃球各多少個?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數(shù)各是多少
二、變式練習
1、被減數(shù)是36,減數(shù)與差的比是4比5,減數(shù)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種藥水,按藥液與水的比為1比5000配制而成。用這樣的藥液0.5千克,可配制這樣的藥水多少千克?
教學反思:
提高練習的靈活度,以及練習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