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顧茅廬的故事1000字
發(fā)布時間:2022-12-16 三顧茅廬故事因為各種需要,我們都會寫大量的文章,范文是我們寫作的重要參考。認真分析范文的構思和框架,你整理了多少高質量的范文呢?我們特別編輯了“有關三顧茅廬的故事”,歡迎學習和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有關三顧茅廬的故事【篇1】
李玉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知道曹操“倒履相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吧!曹操聽聞許攸來訪,喜出望外,連鞋子穿反了都不知道,急著去見許攸,把其收為己用,打迎了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官渡之戰(zhàn)。相比之下,劉備更顯得求才若渴,不僅是停留在“迎”上,還頂著風雪“三顧”,終于請得“臥龍”出山,為他創(chuàng)下了“三分天下”的霸業(yè)。縱觀時下,人才輩出,像許攸、孔明之才并不罕見,但關鍵是有曹、劉之慧眼的人著實有限。
許攸背袁紹而投曹操,致使袁紹大敗,這都是由于袁紹不懂發(fā)掘人才、重用人才之故。
現(xiàn)今社會競爭激烈,如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一般,一個企業(yè)會不會被淘汰的關鍵就在于其領導者是否具有一雙慧眼、一顆誠心及求才若渴的精神。此外,還必須禮賢下士,聽取忠言。俗話說得好,忠言逆耳。
袁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對屬下“不迎”,“不顧”倒也罷了,在緊要關頭還“不聽”,最終只能導致慘敗,還使得賢臣許攸最終棄他而去,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所以,眼下一個企業(yè)或工廠要發(fā)展,單有“千里馬”還不行,還要有能識馬、訪馬、用馬的“伯樂”之才。否則,只能面對千里馬而“嗚呼!天下無馬!”只有具備了曹操劉備這種肯“倒履相迎”、“三顧茅廬”的“伯樂”之才,才會有一個好的發(fā)展方向。
有關三顧茅廬的故事【篇2】
官渡大戰(zhàn)后,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么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yè),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金田小學六年級:黃嘉賓
有關三顧茅廬的故事【篇3】
三顧茅廬的故事
劉備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千人馬,讓他駐扎在新野[在河南省南陽市南]。
有一天,劉表把劉備請到襄陽[在湖北省北部]來一塊兒喝酒。喝了一會兒,劉備起身上廁所去,回來的時候,他眼睛發(fā)紅,臉上還掛著淚珠。劉表很奇怪,問他:“您不舒服嗎?要不,有什么心事?”劉備紅著臉說:“也沒什么。剛才我去解手,看見大腿上的肉又軟又松,想起以前身不離馬鞍,腿上的肉挺結實。這幾年在您這兒凈享清福,才成了這么個樣兒。唉,人都老了,什么功業(yè)也沒建成,心里真不好受!”劉表連忙安慰他說:“您這么個有才能的人,不怕建立不了功業(yè),別著急。”話是這么說,他心里對劉備也不怎么放心。近來,他聽手下人報告,荊州好些有名望的人都跟劉備來往,親密極了。雖說劉備跟自己一樣,都是朝廷的本家,可誰知道他是不是有意拉攏人,打算奪取荊州吶?劉表這么一琢磨,對劉備的那股熱火勁兒就冷下來了。
劉備回到新野以后,有一個人來找他,叫進來一看,不認識。劉備就問:“您找我有事嗎?”這個人說:“我原來叫單福[單shàn],小的時候總想做個俠客。后來我殺了人,逃到外地去,改名叫徐庶。打那兒以后,我就一心一意地學習經(jīng)書。聽說您招賢納士,我今天特意投奔您來了?!眲浒研焓樟粝拢埶斄酥\士。
剛巧這時候,曹操派夏侯攪瞬┩[在南陽市東北]。劉備按照徐庶的計策,先在城外設下了伏兵;又用一把大火燒了自己軍隊的一些輜重[軍用器械、糧草、營帳等。輜zī]。輜重一燒,他帶著人故意忙忙亂亂地往南逃跑。夏侯恢朗羌?;更儮敦猛琢P峁辛寺穹蛄艘桓齟蟀苷獺U庖煥矗醣付孕焓粗亓恕
徐庶對劉備說:“我的本事算不了什么。此地有個人,他才高明吶,您想不想見見他?”劉備問他說的是誰。徐庶說:“這個人姓諸葛,名亮。本來是陽都人[陽都,在山東省沂南縣南]。父親死了以后,叔父帶著他和他弟弟諸葛均到了荊州。后來叔父也死了,諸葛亮就在隆中[山名。在湖北省襄陽]種田謀生。他住的地方有個臥龍崗,大家都叫他臥龍先生?!?/p>
劉備聽了直拍巴掌,說:“噢,我想起來了。前些天,我去拜訪一個叫司馬徽的隱士。他對我說,此地有伏龍鳳雛,是當代的俊杰。這伏龍鳳雛就是臥龍先生吧?”徐庶說:“我跟司馬徽也很熟。他說的伏龍正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另一個人,叫龐統(tǒng)?!?/p>
劉備問:“不知道這位諸葛先生的才學多么高,能比得上您嗎?”徐庶連忙說:“我怎么能跟他相比吶?我跟他是好朋友,頂了解他。他總把自己比成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管仲、樂毅。我看,他可比管仲、樂毅還有本事?!眲渎牭妹济鈨憾紦P起來了,高興地說:“既然是這樣,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徐庶十分鄭重地說:“請這樣的人可不能隨隨便便,,只能您親自出馬?!眲溥B聲說:“對,對!我就自己去見他吧?!?/p>
第二天,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到了隆中。他們找到了諸葛亮的住處。只見兩扇木柴棍編的門,一扇關著,一扇半敞著。門前有幾棵彎彎扭扭的老梅樹,上面長滿了骨朵兒,還沒開。再一看那房子,是土坯壘的墻,茅草蓋的頂子。劉備下了馬走進去,正好有一個小孩兒從屋里走出來。劉備猜想這一定是諸葛亮的書童,就很有禮貌地說:“我是劉備,想見見諸葛先生,請你通報一聲?!毙『荷舷麓蛄苛藙湟幌抡f:“我家先生一清早就出去了,還沒回來。”劉備急著問:“什么時候回來?”小孩兒說:“這不一定。也許三五天,也許十來天?!眲淅懔艘粫海氩怀鲈趺崔k好。張飛不耐煩地說:“碰不到,就回去!”關羽也跟著這么說。劉備只好囑咐小孩兒說:“請告訴諸葛先生,劉備特來拜訪?!边^了幾天,他和關羽、張飛又來到隆中。一打聽,諸葛亮回來沒有幾天,又出門去了。劉備拍著腦門子,直埋怨自己的運氣不好。他給諸葛亮家里留了個話,說等過些日子他還要來。劉備第三次到隆中的時候,諸葛亮正在家里。他聽說諸葛亮聽說劉備來了,趕緊從屋里迎出來。劉備來了,就趕緊從屋里迎出來,笑著說:“將軍三次到我這茅廬里來,真讓我過意不去。我年紀輕,才學淺,實在慚愧?!闭f著,就把劉備讓到屋里去坐。
劉備見諸葛亮中等身量,眼睛一閃一閃的,挺有神,看樣子還很年輕,細一問知道他才二十七歲。劉備想起司馬徽、徐庶對諸葛亮的稱贊,就直截了當?shù)卣f:“現(xiàn)在漢室這么軟弱,天下又這么亂。我自己的能力太小,這些年一直東奔西跑,毫無成就??墒俏倚睦镱^還是想干點事業(yè)。今天到這兒來,想請先生您指教指教?!?/p>
諸葛亮聽劉備說得這么誠懇,想了想就不緊不慢地說:“自從董卓作亂以來,各地方的豪杰各自為政,搶地盤、奪城鎮(zhèn)的人真是不少。曹操本來名望不大,人馬也不多,他居然滅了比他強大的袁紹,轉弱為強,這靠的是他的計謀。現(xiàn)在,曹操兵強馬壯,又假借著天子的命令去壓制別人,誰也沒法跟他爭高低。孫權占據(jù)江東,已經(jīng)三代了。那里地勢險要,又有不少能人幫助,他的根基已經(jīng)鞏固,輕易不會動搖。荊州這塊地方本來是四方的中心,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墒乾F(xiàn)在劉表沒有本事守住荊州。這個機會是給您留著的,不知道您有沒有什么想法?”
諸葛亮停了停,見劉備眼睛眨都不眨,聽得都入了神,又接著說:“還有益州[在四川一帶]也是個險要的地方,向來被說成是天府之國。那里的劉璋跟劉表一樣,也軟弱無能;他北邊漢中的張魯不懂得關心百姓,更不行。將軍您一向重視禮義,能重用有才能的人,這些都是叫人佩服的。您如果能占據(jù)荊州、益州,就可以憑借險要的地勢保衛(wèi)疆土,對外結交孫權,對內整頓政治。一旦有了機會,您派一員大將從荊州北上攻打洛陽,自己從益州出兵,直取中原。那時候,您的事業(yè)一定成功,漢室也會復興了?!?/p>
劉備聽完這一大段話,對諸葛亮打心眼兒里佩服:這么一個年輕人,對天下的事看得多明白呀!不但過去的事他知道,以后的事,他也說得有條有理。怪不得人家都叫他臥龍先生吶。劉備想到這兒,站起來恭恭敬敬地說:“先生的話說得太好了。我聽了心里透亮多了。我想大著膽子問先生一句話:您能不能出來幫幫我吶?”諸葛亮早就聽說劉備很會用人,在他身邊正可以把自己這么多年學的本事發(fā)揮出來。他也站起來,謙虛地說:“如果將軍不嫌棄,我愿意為您效勞?!眲渎犃藵M臉是笑,高興極了。
從這兒起,諸葛亮成了劉備的助手。他們一起回到了新野。徐庶見到諸葛亮,兩個人要說的話多得就不用提了。劉備把諸葛亮當成老師,什么事都
跟他商量。這一來,關羽、張飛可給氣壞了。他們倆對劉備直發(fā)牢騷說:“諸葛亮年紀輕輕的,能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您何必大事小事都得聽他的?我
們跟您打了這么多年的仗,反倒不如他了?”劉備說:“我得到諸葛亮,就好象魚得到了水一樣。請你們別這么說?!边^了些日子,諸葛亮對劉備說:“聽說曹操正在操練水軍,他一定是想打到南方來。咱們應當派人去打聽打聽孫權的情況,也好有個準備。”正說著,劉表從襄陽派人來告訴劉備:孫權嚷著要給他父親孫堅報仇,發(fā)兵占領了江夏[在湖北省安陸],還把守將黃祖殺了。他請劉備趕緊去商量對策。劉備到了襄陽,劉表對他說:“剛才又接到一個報告,孫權在江夏怕孤立無援,已經(jīng)退兵到柴桑[在江西九江市西南]去了?!彼┝祟﹦洌终f:“唉!真是沒法兒。我這么老了,又有病,恐怕活不長了。兩個兒子又都沒有才能。我死了,還是請您來掌管荊州吧!”劉備慌得結結巴巴地說:“您。。您可別這么說。兩位公子都很不錯,我一定盡力輔助他們?!眲⒈磉@才放心地點了點頭說:“那就麻煩您多費心了。曹操平定了北方,他早晚要來攻打荊州的。您可要多多留神吶!”劉備說:“您說得對。我愿意到樊城[在襄陽北]去屯兵,保衛(wèi)襄陽,您覺得可以嗎?”劉表同意了。劉備帶著自己的人馬離開新野,來到樊城,就動手操練軍隊,修理城墻,準備抵抗曹操。
有關三顧茅廬的故事【篇4】
三顧茅廬的成語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敝?。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三顧茅廬的成語故事材料
【注音】sāngùmáolú
【出處】元·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p>
【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用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近義詞】禮賢下士
【反義詞】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3
三顧茅廬的成語故事點評
三顧茅廬是古代君王訪賢的典型事例,被人們傳誦千年。從這個故事中,不但能看出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也充分展現(xiàn)了諸葛孔明在政治軍事形勢上的獨到見解,超常的才干與謀略。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代賢臣對國家的復興與昌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關三顧茅廬的故事【篇5】
三顧茅廬的意思及故事
三顧茅廬(sāngmol)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成語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潁川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潁川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有關三顧茅廬的故事【篇6】
歷史故事: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歷史故事
劉備三顧茅廬而得諸葛亮,之后在諸葛亮的等人幫助之下建立蜀漢皇朝,三顧茅廬成為求賢中的經(jīng)典案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建安十二年(207年),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后,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jīng)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jù)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之后諸葛亮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有關三顧茅廬的故事【篇7】
三顧茅廬: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的故事/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的時候,局勢非?;靵y。各地的諸侯豪強都紛紛出兵,想奪取領土,統(tǒng)一天下。
劉備和曹操就是其中的兩中杰出人物。
原先,曹操打不過劉備,因為劉備有個名叫徐庶[shù]的謀士。曹操吃過幾次敗仗后,曹操非常生氣,就將徐庶的母親捉了起來,逼徐庶離開劉備。
徐庶沒辦法,只好離開了劉備。但在臨走之前,徐庶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你可以請他輔佐你,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廬里。”
劉備聽后,為請諸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去請他出山??墒侵T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好留下姓名,怏怏[yàng]不樂地回去。
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出門出去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 兒童故事大全
劉備第三次去隆中,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在交談中,諸葛亮對天下形勢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劉備十分嘆服。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非常感動,答應出山相助。劉備尊諸葛亮為軍師,對關羽、張飛說:我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幫劉備打了不少勝仗,為劉備奠定了蜀漢的國基。
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
【三顧茅廬的成語意思】:比喻誠心實意地一再邀請
【三顧茅廬的故事讀后感】
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最終用誠心打動了諸葛亮同意出山幫助他打江山。從劉備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只要你堅定目標,并不斷地付出,去努力,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有關三顧茅廬的故事【篇8】
三顧茅廬:將相故事
說起三顧茅廬的故事,主要人物當然是劉備和諸葛亮。劉備足足年長諸葛亮二十歲。有意思的是這一長一少,命運卻是大同小異,都是遭逢亂世,又都幼年失怙,皆背井離鄉(xiāng),流徙飄零。
光陰荏苒,再有三四年劉備就是五十歲的人了,折騰了大半輩子,也沒撈上個正兒八經(jīng)的官做,反倒像條喪家狗,在北邊被曹操等大小勢力擠對得站不住腳,只好南竄;好在經(jīng)過自個兒這二十多年的苦心編排,窮竭白話,總算叫人知曉了自己乃是西漢高祖劉邦的龍脈真?zhèn)?,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第搭拉搭拉代嫡孫兒,居然讓割據(jù)荊州的軍閥、同為帝室之胄的劉表認可,并收留了他,派他到轄區(qū)襄陽主事棲身。劉備來到襄陽,這一消停下來,人可就閑不住了,好聽點兒說,他是久蓄鴻鵠志,打年輕那時辰就盤算著有一天自己也會發(fā)跡,也能出人頭地??蛇@話在老百姓嘴里,就不那么好聽了,叫做梟雄、山大王或大野心家。其實涿地的人都知道,劉備一家子是個外來戶,是劉備他爹他娘,拉著打狗棍從四川要飯要過來的
話說川北有一劉姓村莊,據(jù)傳似是劉邦當年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趕進四川,后來劉邦為爭奪天下,依仗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奇計,出蜀時丟下的孑遺。到了劉備爺爺這輩兒,朝廷里頭宦官得勢,天下大亂,百姓死的多,這劉姓村莊也不例外,餓殍橫路無人埋。劉備的爺爺是個看風水的,亂世無生計,家里窮得有日子揭不開鍋了,劉備的爹就問他的爺老子:都說您會看風水,到底靈不靈???爹!您瞧瞧,咱家都窮成這個奶奶樣兒了,您咋就不給自家看看?找塊富貴地,別都餓死呀!老風水長嘆口氣,抹了把老淚,凄苦道:兒呀,在這兒想過富日子,是沒指望了爹老了,目下,也真撐不住了,窩兒是挪不動了。以前怕你們撇下我自己走,爹不敢說。今兒個,為了給咱劉家留條根,你拉上媳婦往北走吧,要是命大,能活下來,只要看到有牛臥房頂、車掛樹腰的地界兒,脫下鞋子掂量有九斤重,就是你們的落腳地。切記,扎住根后,就不要再回來了老風水說著閉上了眼。劉備的爹一把火燒了破屋,葬了父親,就揮淚北上了。兩口子萬里求乞,風刀霜劍,雨煎雪熬,春過秋至,冬去夏來,真是無常路上打滾,黃泉湯里泡澡。草青草黃,記不清是第幾度了,這一日傍晚,雷雨交加,夫妻倆你扶我拽地掙扎到一個不大的村頭,饑餓疲累折磨著兩人的生命。俗話說,燈油將盡,火苗還會跳幾下哩,何況兩個尋找福地的人!就在他倆支持不住,搖搖欲倒時,突然一道閃電,照出前面一株蓬碩的大桑樹,樹杈上掛著一架紡車,二人神情不由一振,同時喊道:??!車掛樹搶前幾步,栽倒在大樹下。待他倆醒來,已是兩天后了,而且躺在村民家的炕上,知道是好心人救了他們,一問果然如此,原來這村子叫五丈桑,也叫大樹樓桑,就因村頭大桑樹冠蓋如樓得的名。他倆找鞋子想下地,老鄉(xiāng)拿著鞋打外面進來,笑道:你們這鞋,蹅得真叫可以,足有九斤沉呢。夫妻倆聞言一愣,隨之會心地相視一笑,穿上鞋,吃了老鄉(xiāng)送的熱飯,有了生氣,走出屋門四下一望,突然媳婦叫道:快看那邊!男人順聲望去,只見村后高坡上一頭牛正趴著歇息,坡下的房頂恰與坡平,正應了爺老子牛臥房頂那話。三樣全都應驗了,兩口子決定在此落戶,和村人一說,大家都很同情,還幫他倆收拾出村邊一處荒宅,從此涿縣就有了劉備爹娘一家。這兩口子原本就有一套織席編草鞋的好手藝,地方又廣有葦塘、秸草,編織材料不乏,席履買賣也還好做,生活倒也過得去,不二年就有了劉備。
長大成人后的劉備,因耳大臂長,相貌奇特,又讀了幾年書,曉得了老劉家先人中有一個叫劉邦的混混,趁秦末大亂,抖機靈兒造反起事,說啥自己是老娘在湖邊神石上跟神龍夢中媾和結下的龍種、后又揮劍勇斬雙頭蛇(喻指秦始皇、二世父子),竟還真的得了天下,坐上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受此啟發(fā),劉備審時度勢,將自己吹噓成漢室宗親,處處都以正統(tǒng)標榜,專意籠絡人心,羅致人才。
劉備早就聽說諸葛亮了得,堪比古之圣賢姜子牙、管仲、樂毅,漢之張良,得此人便可得天下。而今劉備身居襄陽,諸葛亮亦隱居于此,機不可失,劉備鬼精,焉有不請之理?不想兩個結義兄弟關羽、張飛不樂意了,認為諸葛亮不過是個牛鼻子小老道,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徒有虛表罷了。劉備就給他倆講了一段有關諸葛亮的奇事
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在南方?jīng)]有太深的根基,常受當?shù)毓偌澟艛D。他在諸葛亮十五歲那年,便帶上侄輩投奔了好友劉表,被安置在襄陽任上,兩年后不幸逝世。沒了叔父諸葛亮只能自力更生了,他拉拔著弟弟在襄陽城西偏僻的隆中茂林深處搭了幾間草房,開了數(shù)塊田地,過起了勤儉的小農生活。
別看諸葛亮剛過二十歲,他叔父的藏書以及所交眾友的典冊秘籍無不閱遍,爛熟于胸。不久,他聞聽北邊南陽臥龍崗下隱居著一位藏書萬卷的異士,姓黃名承彥,就安頓好弟弟只身去了南陽。費盡周折尋到黃老先生,孰料老先生的書從不外借,這可難壞了諸葛亮。
諸葛亮并不氣餒,他在離黃家不遠處搭了間草棚住下,不幾天,發(fā)現(xiàn)老先生豢養(yǎng)了兩只大仙鶴,就在老先生放鶴時,他大方地走過去,不想兩只仙鶴跟他十分親熱,圍著他翩翩起舞,吟聲清亮,儼然天生的緣分。
老先生大為驚奇,主動接待了他。二人一聊,頗有相見恨晚之感,竟結成了忘年交。黃老先生將他接到自家,藏書任他讀,藏物盡他覽,時日一長,發(fā)現(xiàn)這位瀟灑俊朗的后生記憶力超強,理解力非凡,談吐不俗,抱負凌云,不由得深深喜愛上了他,試探著問他可愿意做自己的女婿。
諸葛亮已知黃老僅有一女,年歲與己相當,只是相貌平平,但才情過人,善識大體,很是賢惠,當即應允,跪稱岳父。黃老先生大喜過望,和愛女一說,女兒一句全憑爹爹做主,就真的全憑爹爹做主了。
婚事一定,兩只仙鶴卻死了。大家都非??上?。黃老先生倒蠻平靜,說這是天意,親自收了仙鶴翎毛羽絨,葬了鶴體。到了諸葛亮與女兒完婚的大好日子,黃老先生將一把精致的鶴翎羽扇贈給愛婿,諄諄告誡道:賢婿呀,仙鶴乃神靈警醒奇禽,致微之情亦能預先感知。此扇非凡物,此后須臾不可離手,切記遇事機警、謹慎婚后,小兩口要回襄陽了,黃老先生將一只大箱子命人搬上車,黃小姐將一件親手織就的鶴羽八卦氅披在夫君身上,并告訴他鶴氅仙品,雨雪難浸,纖塵不染,同時附耳咬道:爹的心思全花在你身上了,那一箱子是我家祖?zhèn)髅懿靥鞎叶疾坏每?,你好造化呢?/p>
劉備講述至此,對聽呆了的關、張二人一拍肩頭,真切地規(guī)勸道:二弟、三弟,該相信為兄之言了吧,諸葛孔明真乃神人也!我們二十多年打拼,以你二人之勇武,天下有誰能敵!可我等復漢大業(yè)至今一事無成,就是缺少如張子房那樣的股肱棟梁。目下,當世之子房就在我等身邊,不請我們將鑄成不可挽回的大錯呀!
關、張跟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成就了魏、蜀、吳三分鼎立的局面,為其后的中華一統(tǒng)奠定了基礎。不過劉備沒聽他爺爺?shù)脑?,又回了川域,所以福壽不長
有關三顧茅廬的故事【篇9】
三顧茅廬的成語故事
[成語拼音]sān gù máo lú
[成語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典故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p>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敝?。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幼兒故事延伸閱讀
三顧茅廬故事
1、三顧茅廬的故事簡述
漢末,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和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再去請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2三顧茅廬的故事官渡大戰(zhàn)后,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臥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么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赡莻€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臥龍崗。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yè),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眲湟宦?,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3三顧茅廬的材料【拼音】:sāngùmáolú
【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p>
【例句】: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
【近義詞】:禮賢下士
【反義詞】: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歇后語】:劉備訪賢
【燈謎】:劉備請孔明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真心誠意邀請
4三顧茅廬英文版ThreeVisitstotheThatchedCottage
AftertheyhadbecomeswornbrothersatTaoyuan,LiuBei,GuanYuandZhangFeimadeconcertedeffortstorestoretheHanDynasty.Buttheyfeltthatitwouldbeimpossibletodoitwithoutthehelpofasmartadviser.TheLiu-Guan-ZhangalliancelaterwononebattleafteranotherthankstotheadviceofXuShu.Butbeforelong,XuhadtosurrendertotheopposingcampofCaoCaoinordertosavethelifeofhismotherwhowasabductedbytheCaotroops.Beforeheleft,XuShurecommendedZhugeLiangtothebrothers.
AccompaniedbyGuanYuandZhangFei,LiuBeiwenttoWolongganginLongzhonginthehopeofinvitingZhugeLiangtobetheirmilitaryadviser.ButZhuge'sservantsaid:"TheMentorleftinthemorning."LiuBeiaskedtheservanttoforwardtoZhugeLianghismessagethatthebrothershadcometovisithim.Afterthat,Liurodehishorseaway,returninghomesullenly.AfewdayslaterwhenhelearnedthatZhugeLiangwasathome,LiuBeiwentforanothervisitalongwithGuanYuandZhangFei.Theservantsaid:"TheMentorisreadingbooksathisthatchedcottage."Liurequestedtoseehim.WhentheylearnedthattheonereadingbooksatthethatchedcottagewasnotZhugeLianghimselfbuthisbrotherZhugeJun,theLiu-Guan-Zhangbrothersleftalettertoexpresstheiradmirationandthenbravedheavysnowstoreturnhome.
NotlongaftertheyreturnedtotheirbarracksatXinye,LiuBeiwantedtovisitZhugeLiang'sthatchedcottageoncemore.ButGuanYudissuadedLiufromgoingbysayingthatperhapsZhugeLiangwasnotassmartasexpectedandthathewassimplydodgingthevisitingbrothersforthat.ZhangFeisaid:"Youdon'tneedtogo.I'lltiehimupandforcehimtocomeandseeyouinstead."LiuBeilostnotimeintellinghisbrothersthestoryofKingWenbentonvisitingoneofhissubjectscalledJiangZiya.Liu,GuanandZhang,therefore,paidathirdvisittoWolonggang.Theyhadnosoonerarrivedthantheservantsaid:"TheMentorissleeping."LiuBeiwaiteduntilZhugeLiangwasawakeanddressed.Finally,heconsentedtoseethebrothers.LiuBeipaidthreevisitstothethatchedcottagewithoutcomplaint.HefinallysucceededininvitingZhugeLiangtobehismilitaryadviserandtohelpthebrothersintheircause.
5三顧茅廬的點評劉備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做事最終必然成功。小朋友們,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是多么泥濘,任務有多么艱巨,只要我們有毅力、有恒心,最終一定會成功。從故事中也能看出劉備是個懂得尊重人才的人,善于團結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大家各自發(fā)揮所長,努力提升自己,使得整的團隊的戰(zhàn)斗力都得到了提升。聯(lián)系到我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其他同學學習。
[參考]關于三顧茅廬的故事1000字6篇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主題閱讀推薦:“三顧茅廬故事”。
關于三顧茅廬的故事 篇1
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其中《三顧茅廬》這個故事非常有意思。故事中講了劉備想讓聰明的諸葛亮做他的軍師,于是多次來到諸葛亮的住處茅廬。第一次,劉備到諸葛亮家時,小童說:先生有事出門了。劉備失望地回去了。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又到諸葛亮家去了,這天空中飄著鵝毛大雪,可是劉備還是沒有碰到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到外面去游玩了。第二年春天,劉備第三次來到諸葛亮的住處,這次諸葛亮正巧在家里,可是小童告訴劉備先生正在午睡,劉備就輕輕走向茅廬,站在臺階下靜靜等候。過了一個時辰,諸葛亮醒了,知道劉備在外面等了很久,而且一共來了三次,諸葛亮被感動了,就答應做劉備的軍師。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事要像劉備那樣誠心誠意,有困難也要堅持到底,用自己的誠意去感動別人。
關于三顧茅廬的故事 篇2
歷史故事: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歷史故事
劉備三顧茅廬而得諸葛亮,之后在諸葛亮的等人幫助之下建立蜀漢皇朝,三顧茅廬成為求賢中的經(jīng)典案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建安十二年(207年),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后,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jīng)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jù)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之后諸葛亮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關于三顧茅廬的故事 篇3
三顧茅廬的成語故事
[成語拼音]sān gù máo lú
[成語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典故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p>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敝?。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關于三顧茅廬的故事 篇4
三顧茅廬的意思及故事
三顧茅廬(sāngmol)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成語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潁川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潁川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關于三顧茅廬的故事 篇5
三顧茅廬的故事
劉備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千人馬,讓他駐扎在新野[在河南省南陽市南]。
有一天,劉表把劉備請到襄陽[在湖北省北部]來一塊兒喝酒。喝了一會兒,劉備起身上廁所去,回來的時候,他眼睛發(fā)紅,臉上還掛著淚珠。劉表很奇怪,問他:“您不舒服嗎?要不,有什么心事?”劉備紅著臉說:“也沒什么。剛才我去解手,看見大腿上的肉又軟又松,想起以前身不離馬鞍,腿上的肉挺結實。這幾年在您這兒凈享清福,才成了這么個樣兒。唉,人都老了,什么功業(yè)也沒建成,心里真不好受!”劉表連忙安慰他說:“您這么個有才能的人,不怕建立不了功業(yè),別著急?!痹捠沁@么說,他心里對劉備也不怎么放心。近來,他聽手下人報告,荊州好些有名望的人都跟劉備來往,親密極了。雖說劉備跟自己一樣,都是朝廷的本家,可誰知道他是不是有意拉攏人,打算奪取荊州吶?劉表這么一琢磨,對劉備的那股熱火勁兒就冷下來了。
劉備回到新野以后,有一個人來找他,叫進來一看,不認識。劉備就問:“您找我有事嗎?”這個人說:“我原來叫單福[單shàn],小的時候總想做個俠客。后來我殺了人,逃到外地去,改名叫徐庶。打那兒以后,我就一心一意地學習經(jīng)書。聽說您招賢納士,我今天特意投奔您來了?!眲浒研焓樟粝拢埶斄酥\士。
剛巧這時候,曹操派夏侯攪瞬┩[在南陽市東北]。劉備按照徐庶的計策,先在城外設下了伏兵;又用一把大火燒了自己軍隊的一些輜重[軍用器械、糧草、營帳等。輜zī]。輜重一燒,他帶著人故意忙忙亂亂地往南逃跑。夏侯恢朗羌疲桓鼉⒍孛妥罰峁辛寺穹蛄艘桓齟蟀苷獺U庖煥矗醣付孕焓粗亓恕
徐庶對劉備說:“我的本事算不了什么。此地有個人,他才高明吶,您想不想見見他?”劉備問他說的是誰。徐庶說:“這個人姓諸葛,名亮。本來是陽都人[陽都,在山東省沂南縣南]。父親死了以后,叔父帶著他和他弟弟諸葛均到了荊州。后來叔父也死了,諸葛亮就在隆中[山名。在湖北省襄陽]種田謀生。他住的地方有個臥龍崗,大家都叫他臥龍先生?!?/p>
劉備聽了直拍巴掌,說:“噢,我想起來了。前些天,我去拜訪一個叫司馬徽的隱士。他對我說,此地有伏龍鳳雛,是當代的俊杰。這伏龍鳳雛就是臥龍先生吧?”徐庶說:“我跟司馬徽也很熟。他說的伏龍正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另一個人,叫龐統(tǒng)。”
劉備問:“不知道這位諸葛先生的才學多么高,能比得上您嗎?”徐庶連忙說:“我怎么能跟他相比吶?我跟他是好朋友,頂了解他。他總把自己比成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管仲、樂毅。我看,他可比管仲、樂毅還有本事?!眲渎牭妹济鈨憾紦P起來了,高興地說:“既然是這樣,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毙焓粥嵵氐卣f:“請這樣的人可不能隨隨便便,,只能您親自出馬?!眲溥B聲說:“對,對!我就自己去見他吧?!?/p>
第二天,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到了隆中。他們找到了諸葛亮的住處。只見兩扇木柴棍編的門,一扇關著,一扇半敞著。門前有幾棵彎彎扭扭的老梅樹,上面長滿了骨朵兒,還沒開。再一看那房子,是土坯壘的墻,茅草蓋的頂子。劉備下了馬走進去,正好有一個小孩兒從屋里走出來。劉備猜想這一定是諸葛亮的書童,就很有禮貌地說:“我是劉備,想見見諸葛先生,請你通報一聲?!毙『荷舷麓蛄苛藙湟幌抡f:“我家先生一清早就出去了,還沒回來?!眲浼敝鴨枺骸笆裁磿r候回來?”小孩兒說:“這不一定。也許三五天,也許十來天?!眲淅懔艘粫?,想不出怎么辦好。張飛不耐煩地說:“碰不到,就回去!”關羽也跟著這么說。劉備只好囑咐小孩兒說:“請告訴諸葛先生,劉備特來拜訪?!边^了幾天,他和關羽、張飛又來到隆中。一打聽,諸葛亮回來沒有幾天,又出門去了。劉備拍著腦門子,直埋怨自己的運氣不好。他給諸葛亮家里留了個話,說等過些日子他還要來。劉備第三次到隆中的時候,諸葛亮正在家里。他聽說諸葛亮聽說劉備來了,趕緊從屋里迎出來。劉備來了,就趕緊從屋里迎出來,笑著說:“將軍三次到我這茅廬里來,真讓我過意不去。我年紀輕,才學淺,實在慚愧?!闭f著,就把劉備讓到屋里去坐。
劉備見諸葛亮中等身量,眼睛一閃一閃的,挺有神,看樣子還很年輕,細一問知道他才二十七歲。劉備想起司馬徽、徐庶對諸葛亮的稱贊,就直截了當?shù)卣f:“現(xiàn)在漢室這么軟弱,天下又這么亂。我自己的能力太小,這些年一直東奔西跑,毫無成就??墒俏倚睦镱^還是想干點事業(yè)。今天到這兒來,想請先生您指教指教?!?/p>
諸葛亮聽劉備說得這么誠懇,想了想就不緊不慢地說:“自從董卓作亂以來,各地方的豪杰各自為政,搶地盤、奪城鎮(zhèn)的人真是不少。曹操本來名望不大,人馬也不多,他居然滅了比他強大的袁紹,轉弱為強,這靠的是他的計謀?,F(xiàn)在,曹操兵強馬壯,又假借著天子的命令去壓制別人,誰也沒法跟他爭高低。孫權占據(jù)江東,已經(jīng)三代了。那里地勢險要,又有不少能人幫助,他的根基已經(jīng)鞏固,輕易不會動搖。荊州這塊地方本來是四方的中心,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墒乾F(xiàn)在劉表沒有本事守住荊州。這個機會是給您留著的,不知道您有沒有什么想法?”
諸葛亮停了停,見劉備眼睛眨都不眨,聽得都入了神,又接著說:“還有益州[在四川一帶]也是個險要的地方,向來被說成是天府之國。那里的劉璋跟劉表一樣,也軟弱無能;他北邊漢中的張魯不懂得關心百姓,更不行。將軍您一向重視禮義,能重用有才能的人,這些都是叫人佩服的。您如果能占據(jù)荊州、益州,就可以憑借險要的地勢保衛(wèi)疆土,對外結交孫權,對內整頓政治。一旦有了機會,您派一員大將從荊州北上攻打洛陽,自己從益州出兵,直取中原。那時候,您的事業(yè)一定成功,漢室也會復興了?!?/p>
劉備聽完這一大段話,對諸葛亮打心眼兒里佩服:這么一個年輕人,對天下的事看得多明白呀!不但過去的事他知道,以后的事,他也說得有條有理。怪不得人家都叫他臥龍先生吶。劉備想到這兒,站起來恭恭敬敬地說:“先生的話說得太好了。我聽了心里透亮多了。我想大著膽子問先生一句話:您能不能出來幫幫我吶?”諸葛亮早就聽說劉備很會用人,在他身邊正可以把自己這么多年學的本事發(fā)揮出來。他也站起來,謙虛地說:“如果將軍不嫌棄,我愿意為您效勞。”劉備聽了滿臉是笑,高興極了。
從這兒起,諸葛亮成了劉備的助手。他們一起回到了新野。徐庶見到諸葛亮,兩個人要說的話多得就不用提了。劉備把諸葛亮當成老師,什么事都
跟他商量。這一來,關羽、張飛可給氣壞了。他們倆對劉備直發(fā)牢騷說:“諸葛亮年紀輕輕的,能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您何必大事小事都得聽他的?我
們跟您打了這么多年的仗,反倒不如他了?”劉備說:“我得到諸葛亮,就好象魚得到了水一樣。請你們別這么說?!边^了些日子,諸葛亮對劉備說:“聽說曹操正在操練水軍,他一定是想打到南方來。咱們應當派人去打聽打聽孫權的情況,也好有個準備?!闭f著,劉表從襄陽派人來告訴劉備:孫權嚷著要給他父親孫堅報仇,發(fā)兵占領了江夏[在湖北省安陸],還把守將黃祖殺了。他請劉備趕緊去商量對策。劉備到了襄陽,劉表對他說:“剛才又接到一個報告,孫權在江夏怕孤立無援,已經(jīng)退兵到柴桑[在江西九江市西南]去了?!彼┝祟﹦洌终f:“唉!真是沒法兒。我這么老了,又有病,恐怕活不長了。兩個兒子又都沒有才能。我死了,還是請您來掌管荊州吧!”劉備慌得結結巴巴地說:“您。。您可別這么說。兩位公子都很不錯,我一定盡力輔助他們?!眲⒈磉@才放心地點了點頭說:“那就麻煩您多費心了。曹操平定了北方,他早晚要來攻打荊州的。您可要多多留神吶!”劉備說:“您說得對。我愿意到樊城[在襄陽北]去屯兵,保衛(wèi)襄陽,您覺得可以嗎?”劉表同意了。劉備帶著自己的人馬離開新野,來到樊城,就動手操練軍隊,修理城墻,準備抵抗曹操。
關于三顧茅廬的故事 篇6
三顧茅廬的成語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三顧茅廬的成語故事材料
【注音】sāngùmáolú
【出處】元·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p>
【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用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近義詞】禮賢下士
【反義詞】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3
三顧茅廬的成語故事點評
三顧茅廬是古代君王訪賢的典型事例,被人們傳誦千年。從這個故事中,不但能看出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也充分展現(xiàn)了諸葛孔明在政治軍事形勢上的獨到見解,超常的才干與謀略。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代賢臣對國家的復興與昌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2500字
幼兒故事可以給幼兒灌輸新知識,在父母的引導下,培養(yǎng)其正確的價值觀,父母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積極健康的成長,讓其不受不良因素影響,現(xiàn)在對孩子多花點心思,可以讓長大的他收益一輩子!那么,給幼兒講故事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2500字”,在此溫馨提醒你在瀏覽器收藏本頁。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篇1
三顧茅廬的意思及故事
三顧茅廬(sāngmol)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成語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潁川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潁川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篇2
三顧茅廬的主人公是誰?三顧茅廬的典故: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的主人公是誰?
三顧茅廬的主人公是劉備
三顧茅廬:形容求賢若渴的成語。也用來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
劉備的簡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jù)《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農歷二月初五)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貴州全部,陜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三顧茅廬的典故:
建安末年,黃巾軍起義,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坐據(jù)朝廷,占盡天時;孫權父兄業(yè)承,擁兵東吳,占有地利;只有劉備寄人籬下,雖胸懷大志卻一事無成。他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德才兼?zhèn)?,于是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樊市,一說為今河南南陽城西)臥龍崗,希望諸葛亮能出山輔佐他成就一番大事。
可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能失望而歸。不久,劉備再次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來到臥龍崗,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就莽撞,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無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了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又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3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兄長兩次親自前去拜謁,禮節(jié)已經(jīng)很重了,恐怕這個人也就是徒有虛名,不用去了。張飛則說:像他這樣的村夫,不用兄長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來,就拿繩子把他綁來。劉備頓時呵斥道:你難道沒聽說過周文王拜見姜子牙的故事嗎?連文王都能如此敬賢,你這樣太無禮了!這次你不要去了,我和云長一起去。
張飛自知錯了:既然兩位哥哥都去,小弟我又怎么能落后?于是劉備三人第三次拜訪諸葛亮,誰知這回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絲毫不敢驚動,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攀談起來。就在這小小的草廬之中,諸葛亮暢談天下形勢,提出鼎足三分的計策,令劉備大為傾倒。而諸葛亮也為劉備的誠意所打動,同意出山輔佐他。
這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中被描繪得惟妙惟肖,劉備禮賢下士,真心誠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諸葛亮的人生也從此有了轉機,跟隨明君成就了一番事業(yè)。但是這段家喻戶曉的歷史卻一直備受爭議,各類史書的記載出現(xiàn)了不同的地方,焦點就集中在究竟是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遍訪明君毛遂自薦呢?
關于三顧茅廬的最初記述是在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北伐前所寫的《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此外,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諸葛亮傳》,雖然對于這件事的介紹只有寥寥幾筆凡三往,乃見,但仍可以看出作者對于三顧茅廬事件本身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尤其是書中寫到的《隆中對》,更詳細地記錄了劉備前往隆中的3次之行以及諸葛亮暢談雄圖偉略的內容。
劉備當時正是求賢若渴,所以三顧茅廬應該是合情合理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詩道: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云四海生。杜甫的詩也寫過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佳句。
但是史書《魏略》和《九州春秋》對此的記載卻大相徑庭。在它們的敘述中,這段君臣相遇的故事是從諸葛亮的毛遂自薦開始的。
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經(jīng)基本統(tǒng)一了北方地區(qū),荊州成為眾矢之的,而荊州牧劉表又缺乏應對之策。當時劉備正屯兵樊城,為了使荊州免受戰(zhàn)火的蹂躪,諸葛亮決定親赴樊城去求見劉備。劉備當時正在會客,他不認識諸葛亮,見諸葛亮非常年輕,所以沒有留意,也就當做一般的士人來接待。
過了一會兒,別的客人都走了,只有諸葛亮還留在那里。劉備一向有喜歡編旄的嗜好,剛好有客人送來一牦牛尾,他就編織起來。這時諸葛亮說,我以為將軍必定胸懷大志,可沒想到只是結旄而已。劉備解釋道,不過借此解憂。諸葛亮問,你認為劉鎮(zhèn)南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比不上。諸葛亮又問,那將軍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也比不上。
諸葛亮說,劉鎮(zhèn)南比不上曹操,將軍您也比不上曹操,難道你們就坐在荊州等死嗎?就等著人家來宰割嗎?劉備說,那我們能有什么辦法呢?于是諸葛亮開始向他分析荊州的形勢以及劉備應該采取的對策,劉備大為動容,覺得眼前的年輕人是難得的人才,從此待以上賓之禮。
三顧茅廬的啟示:
誠實是開啟心靈之門的鑰匙,只要我們以心換心,就會消除誤會,增進友誼。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濘,任務多么艱巨,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一定會成功。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篇3
三顧茅廬:將相故事
說起三顧茅廬的故事,主要人物當然是劉備和諸葛亮。劉備足足年長諸葛亮二十歲。有意思的是這一長一少,命運卻是大同小異,都是遭逢亂世,又都幼年失怙,皆背井離鄉(xiāng),流徙飄零。
光陰荏苒,再有三四年劉備就是五十歲的人了,折騰了大半輩子,也沒撈上個正兒八經(jīng)的官做,反倒像條喪家狗,在北邊被曹操等大小勢力擠對得站不住腳,只好南竄;好在經(jīng)過自個兒這二十多年的苦心編排,窮竭白話,總算叫人知曉了自己乃是西漢高祖劉邦的龍脈真?zhèn)?,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第搭拉搭拉代嫡孫兒,居然讓割據(jù)荊州的軍閥、同為帝室之胄的劉表認可,并收留了他,派他到轄區(qū)襄陽主事棲身。劉備來到襄陽,這一消停下來,人可就閑不住了,好聽點兒說,他是久蓄鴻鵠志,打年輕那時辰就盤算著有一天自己也會發(fā)跡,也能出人頭地??蛇@話在老百姓嘴里,就不那么好聽了,叫做梟雄、山大王或大野心家。其實涿地的人都知道,劉備一家子是個外來戶,是劉備他爹他娘,拉著打狗棍從四川要飯要過來的
話說川北有一劉姓村莊,據(jù)傳似是劉邦當年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趕進四川,后來劉邦為爭奪天下,依仗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奇計,出蜀時丟下的孑遺。到了劉備爺爺這輩兒,朝廷里頭宦官得勢,天下大亂,百姓死的多,這劉姓村莊也不例外,餓殍橫路無人埋。劉備的爺爺是個看風水的,亂世無生計,家里窮得有日子揭不開鍋了,劉備的爹就問他的爺老子:都說您會看風水,到底靈不靈???爹!您瞧瞧,咱家都窮成這個奶奶樣兒了,您咋就不給自家看看?找塊富貴地,別都餓死呀!老風水長嘆口氣,抹了把老淚,凄苦道:兒呀,在這兒想過富日子,是沒指望了爹老了,目下,也真撐不住了,窩兒是挪不動了。以前怕你們撇下我自己走,爹不敢說。今兒個,為了給咱劉家留條根,你拉上媳婦往北走吧,要是命大,能活下來,只要看到有牛臥房頂、車掛樹腰的地界兒,脫下鞋子掂量有九斤重,就是你們的落腳地。切記,扎住根后,就不要再回來了老風水說著閉上了眼。劉備的爹一把火燒了破屋,葬了父親,就揮淚北上了。兩口子萬里求乞,風刀霜劍,雨煎雪熬,春過秋至,冬去夏來,真是無常路上打滾,黃泉湯里泡澡。草青草黃,記不清是第幾度了,這一日傍晚,雷雨交加,夫妻倆你扶我拽地掙扎到一個不大的村頭,饑餓疲累折磨著兩人的生命。俗話說,燈油將盡,火苗還會跳幾下哩,何況兩個尋找福地的人!就在他倆支持不住,搖搖欲倒時,突然一道閃電,照出前面一株蓬碩的大桑樹,樹杈上掛著一架紡車,二人神情不由一振,同時喊道:?。≤噿鞓鋼屒皫撞?,栽倒在大樹下。待他倆醒來,已是兩天后了,而且躺在村民家的炕上,知道是好心人救了他們,一問果然如此,原來這村子叫五丈桑,也叫大樹樓桑,就因村頭大桑樹冠蓋如樓得的名。他倆找鞋子想下地,老鄉(xiāng)拿著鞋打外面進來,笑道:你們這鞋,蹅得真叫可以,足有九斤沉呢。夫妻倆聞言一愣,隨之會心地相視一笑,穿上鞋,吃了老鄉(xiāng)送的熱飯,有了生氣,走出屋門四下一望,突然媳婦叫道:快看那邊!男人順聲望去,只見村后高坡上一頭牛正趴著歇息,坡下的房頂恰與坡平,正應了爺老子牛臥房頂那話。三樣全都應驗了,兩口子決定在此落戶,和村人一說,大家都很同情,還幫他倆收拾出村邊一處荒宅,從此涿縣就有了劉備爹娘一家。這兩口子原本就有一套織席編草鞋的好手藝,地方又廣有葦塘、秸草,編織材料不乏,席履買賣也還好做,生活倒也過得去,不二年就有了劉備。
長大成人后的劉備,因耳大臂長,相貌奇特,又讀了幾年書,曉得了老劉家先人中有一個叫劉邦的混混,趁秦末大亂,抖機靈兒造反起事,說啥自己是老娘在湖邊神石上跟神龍夢中媾和結下的龍種、后又揮劍勇斬雙頭蛇(喻指秦始皇、二世父子),竟還真的得了天下,坐上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受此啟發(fā),劉備審時度勢,將自己吹噓成漢室宗親,處處都以正統(tǒng)標榜,專意籠絡人心,羅致人才。
劉備早就聽說諸葛亮了得,堪比古之圣賢姜子牙、管仲、樂毅,漢之張良,得此人便可得天下。而今劉備身居襄陽,諸葛亮亦隱居于此,機不可失,劉備鬼精,焉有不請之理?不想兩個結義兄弟關羽、張飛不樂意了,認為諸葛亮不過是個牛鼻子小老道,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徒有虛表罷了。劉備就給他倆講了一段有關諸葛亮的奇事
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在南方?jīng)]有太深的根基,常受當?shù)毓偌澟艛D。他在諸葛亮十五歲那年,便帶上侄輩投奔了好友劉表,被安置在襄陽任上,兩年后不幸逝世。沒了叔父諸葛亮只能自力更生了,他拉拔著弟弟在襄陽城西偏僻的隆中茂林深處搭了幾間草房,開了數(shù)塊田地,過起了勤儉的小農生活。
別看諸葛亮剛過二十歲,他叔父的藏書以及所交眾友的典冊秘籍無不閱遍,爛熟于胸。不久,他聞聽北邊南陽臥龍崗下隱居著一位藏書萬卷的異士,姓黃名承彥,就安頓好弟弟只身去了南陽。費盡周折尋到黃老先生,孰料老先生的書從不外借,這可難壞了諸葛亮。
諸葛亮并不氣餒,他在離黃家不遠處搭了間草棚住下,不幾天,發(fā)現(xiàn)老先生豢養(yǎng)了兩只大仙鶴,就在老先生放鶴時,他大方地走過去,不想兩只仙鶴跟他十分親熱,圍著他翩翩起舞,吟聲清亮,儼然天生的緣分。
老先生大為驚奇,主動接待了他。二人一聊,頗有相見恨晚之感,竟結成了忘年交。黃老先生將他接到自家,藏書任他讀,藏物盡他覽,時日一長,發(fā)現(xiàn)這位瀟灑俊朗的后生記憶力超強,理解力非凡,談吐不俗,抱負凌云,不由得深深喜愛上了他,試探著問他可愿意做自己的女婿。
諸葛亮已知黃老僅有一女,年歲與己相當,只是相貌平平,但才情過人,善識大體,很是賢惠,當即應允,跪稱岳父。黃老先生大喜過望,和愛女一說,女兒一句全憑爹爹做主,就真的全憑爹爹做主了。
婚事一定,兩只仙鶴卻死了。大家都非??上?。黃老先生倒蠻平靜,說這是天意,親自收了仙鶴翎毛羽絨,葬了鶴體。到了諸葛亮與女兒完婚的大好日子,黃老先生將一把精致的鶴翎羽扇贈給愛婿,諄諄告誡道:賢婿呀,仙鶴乃神靈警醒奇禽,致微之情亦能預先感知。此扇非凡物,此后須臾不可離手,切記遇事機警、謹慎婚后,小兩口要回襄陽了,黃老先生將一只大箱子命人搬上車,黃小姐將一件親手織就的鶴羽八卦氅披在夫君身上,并告訴他鶴氅仙品,雨雪難浸,纖塵不染,同時附耳咬道:爹的心思全花在你身上了,那一箱子是我家祖?zhèn)髅懿靥鞎?,我都不得看,你好造化呢?/p>
劉備講述至此,對聽呆了的關、張二人一拍肩頭,真切地規(guī)勸道:二弟、三弟,該相信為兄之言了吧,諸葛孔明真乃神人也!我們二十多年打拼,以你二人之勇武,天下有誰能敵!可我等復漢大業(yè)至今一事無成,就是缺少如張子房那樣的股肱棟梁。目下,當世之子房就在我等身邊,不請我們將鑄成不可挽回的大錯呀!
關、張跟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成就了魏、蜀、吳三分鼎立的局面,為其后的中華一統(tǒng)奠定了基礎。不過劉備沒聽他爺爺?shù)脑?,又回了川域,所以福壽不長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篇4
三顧茅廬的成語故事
[成語拼音]sān gù máo lú
[成語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典故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p>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敝?。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篇5
劉備剛出來打天下的時候,雖有關羽張飛趙云等絕頂高手但是屢遭敗績。原因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好的軍師。直到找到了徐庶!徐庶幫劉備打了幾次勝仗就被曹操用計騙了過去。臨走時徐庶給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諸葛亮就是臥龍先生。于是劉備就親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道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并同意出山。劉備如魚得水,文武兼得,開始了他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自去請諸葛亮,一連去了三次,前兩次諸葛亮都不在家,直到第三次才見著。劉備向他請教了當世局勢并邀請諸葛亮做自己的軍師,出山幫助自己奪取天下。諸葛亮最后被劉備的真誠所感動,開始幫助劉備一步一步的建立了蜀國。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篇6
劉備脫離曹操后,占有荊州自立為王,以皇叔身份招賢納士。可后來劉備的謀士之母被曹操挾持,謀士被迫投靠曹操。那謀士走前向劉備推薦了能人諸葛亮,要劉備必需親自去請。
劉備第一次到了臥龍崗后空手而歸,因為諸葛亮當時去游山玩水了。第二次去的時候,劉備遇見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諸葛均告知劉備諸葛亮又與一幫賢士好友去山中賞梅了,要一兩個月才回來,劉備只好又怏怏而回,不過他留下了一封信告訴諸葛亮自己十分地敬仰他。
第三次來時,諸葛亮恰好就在屋中睡午覺,劉備不愿打擾諸葛亮,就在屋外等候。諸葛亮醒后,將劉備迎進屋中,提出了有名的“隆中對”,出山輔佐劉備成就大業(yè)。后來諸葛亮火燒博望坡、水淹萬軍、巧奪三城、火燒赤壁、收服千將、七擒孟獲、七伐北魅、火燒上方谷、收姜維……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四川南充市大北街小學五年級:羅御豐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篇7
三顧茅廬: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的故事/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的時候,局勢非常混亂。各地的諸侯豪強都紛紛出兵,想奪取領土,統(tǒng)一天下。
劉備和曹操就是其中的兩中杰出人物。
原先,曹操打不過劉備,因為劉備有個名叫徐庶[shù]的謀士。曹操吃過幾次敗仗后,曹操非常生氣,就將徐庶的母親捉了起來,逼徐庶離開劉備。
徐庶沒辦法,只好離開了劉備。但在臨走之前,徐庶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你可以請他輔佐你,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廬里?!?/p>
劉備聽后,為請諸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去請他出山??墒侵T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好留下姓名,怏怏[yàng]不樂地回去。
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出門出去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 兒童故事大全
劉備第三次去隆中,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在交談中,諸葛亮對天下形勢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劉備十分嘆服。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非常感動,答應出山相助。劉備尊諸葛亮為軍師,對關羽、張飛說:我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幫劉備打了不少勝仗,為劉備奠定了蜀漢的國基。
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
【三顧茅廬的成語意思】:比喻誠心實意地一再邀請
【三顧茅廬的故事讀后感】
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最終用誠心打動了諸葛亮同意出山幫助他打江山。從劉備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只要你堅定目標,并不斷地付出,去努力,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篇8
官渡大戰(zhàn)后,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么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yè),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眲湟宦?,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金田小學六年級:黃嘉賓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篇9
歷史故事:三顧茅廬的故事
三顧茅廬(sāngmol):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時期劉備三次城訪諸葛亮出山輔佐其大業(yè)的故事,被后人傳為佳話,漸成典故?,F(xiàn)在意為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近義詞:禮賢下士、誠心誠意、草廬三顧、求賢若渴
反義詞:拒人千里、虛情假意
成語故事:
官渡大戰(zhàn)后,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去臥龍崗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么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赡莻€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臥龍崗。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yè),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典故: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后,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jīng)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度龂萘x》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于諸葛亮躬耕地(今南陽城西臥龍崗),會見諸葛亮,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jù)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的宏偉藍圖。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原文:
卻說玄德正安排禮物,謁諸葛亮,忽人報: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來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視之,乃司馬徽也。玄德大喜,請入后堂高坐,拜問曰:備自別仙顏,因軍務倥傯,有失拜訪。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赵唬郝勑煸痹诖?,特來一會。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馳書,喚回許昌去矣?;赵唬捍酥胁懿僦嬕?!吾素聞徐母最賢,雖為操所囚,必不肯馳書召其子;此書必詐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驚問其故,徽曰:徐母高義,必羞見其子也。玄德曰:元直臨行,薦南陽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于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嘗抱膝長吟,而指三人曰:公等仕進可至刺史、郡守。眾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潁川之多賢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觀天文,嘗謂群星聚于潁分,其地必多賢士。時云長在側曰:某聞管仲、樂毅乃春秋、戰(zhàn)國名人,功蓋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徽笑曰:以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長問:那二人?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眾皆愕然?;障码A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玄德嘆曰:真隱居賢士也!
次日,玄德同關、張并從人等來臥龍崗。遙望山畔數(shù)人,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曰: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玄德聞歌,勒馬喚農夫問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臥龍先生所作也。玄德曰:臥龍先生住何處?農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帶高岡,乃臥龍岡也。岡前疏林內茅廬中,即諸葛先生高臥之地。玄德謝之,策馬前行。不數(shù)里,遙望臥龍崗,果然清景異常。后人有古風一篇,單道臥龍居處。詩曰:南陽城西二十里,一帶高岡枕流水:高岡屈曲壓云根,流水潺潺飛石髓;勢若困龍石上蟠,形如單鳳松陰里;柴門半掩閉茅廬,中有高人臥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時籬落野花馨;床頭堆積皆黃卷,座上往來無白??;叩戶蒼猿時獻果,守門老鶴夜聽經(jīng);囊里名琴藏古錦,壁間寶劍掛七星。廬中先生獨幽雅,閑來親自勤耕稼:專待春雷驚夢回,一聲長嘯安天下。玄德來到莊前,下馬親叩柴門,一童出問。玄德曰: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童子曰:我記不得許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說劉備來訪。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玄德曰:何處去了?童子曰:蹤跡不定,不知何處去了。玄德曰:幾時歸?童子曰:歸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數(shù)日。玄德惆悵不已。張飛曰:既不見,自歸去罷了。玄德曰:且待片時。云長曰:不如且歸,再使人來探聽。玄德從其言,囑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劉備拜訪。遂上馬,行數(shù)里,勒馬回觀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觀之不已,忽見一人,容貌軒昂,豐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杖藜從山僻小路而來。玄德曰:此必臥龍先生也!急下馬向前施禮,問曰:先生非臥龍否?其人曰:將軍是誰?玄德曰:劉備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玄德曰:久聞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權坐,請教一言。二人對坐于林間石上,關、張侍立于側。州平曰:將軍何故欲見孔明?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亂,四方云擾,欲見孔明,求安邦定國之策耳。州平笑曰:公以定亂為主,雖是仁心,但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高祖斬蛇起義,誅無道秦,是由亂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亂;光武中興,重整基業(yè),復由亂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復四起:此正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shù)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誠為高見。但備身為漢胄,合當匡扶漢室,何敢委之數(shù)與命?州平曰:山野之夫,不足與論天下事,適承明問,故妄言之。玄德曰:蒙先生見教。但不知孔明往何處去了?州平曰:吾亦欲訪之,正不知其何往。玄德曰:請先生同至敝縣,若何?州平曰:愚性頗樂閑散,無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見。言訖,長揖而去。玄德與關、張上馬而行。張飛曰:孔明又訪不著,卻遇此腐儒,閑談許久!玄德曰:此亦隱者之言也。
三人回至新野,過了數(shù)日,玄德使人探聽孔明。回報曰:臥龍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備馬。張飛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孟子云: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酌鳟斒来筚t,豈可召乎!遂上馬再往訪孔明。關、張亦乘馬相隨。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云密布。行無數(shù)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張飛曰: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輩怕冷,可先回去。飛曰: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隨同去。將近茅廬,忽聞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馬聽之。其歌曰:壯士功名尚未成,嗚呼久不遇陽春!君不見東海者叟辭荊榛,后車遂與文王親;八百諸侯不期會,白魚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戰(zhàn)血流杵,鷹揚偉烈冠武臣。又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楫芒碭隆準公;高談王霸驚人耳,輟洗延坐欽英風;東下齊城七十二,天下無人能繼蹤。二人功跡尚如此,至今誰肯論英雄?歇罷,又有一人擊桌而歌。其歌曰:吾皇提劍清寰海,創(chuàng)業(yè)垂基四百載;桓靈季業(yè)火德衰,奸臣賊子調鼎鼐。青蛇飛下御座傍,又見妖虹降玉堂;群盜四方如蟻聚,奸雄百輩皆鷹揚,吾儕長嘯空拍手,悶來村店飲村酒;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
二人歌罷,撫掌大笑。玄德曰:臥龍其在此間乎!遂下馬入店。見二人憑桌對飲:上首者白面長須,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問曰:二公誰是臥龍先生?長須者曰:公何人?欲尋臥龍何干?玄德曰:某乃劉備也。欲訪先生,求濟世安民之術。長須者曰:我等非臥龍,皆臥龍之友也:吾乃潁川石廣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備久聞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隨行馬匹在此,敢請二公同往臥龍莊上一談。廣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懶之徒,不省治國安民之事,不勞下問。明公請自上馬,尋訪臥龍。
玄德乃辭二人,上馬投隆中來。到莊前下馬,扣門問童子曰:先生今日在莊否?童子曰:現(xiàn)在堂上讀書。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門,只見門上大書一聯(lián)云: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玄德正看間,忽聞吟詠之聲,乃立于門側窺之,見草堂之上,一少年擁爐抱膝,歌曰: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
玄德待其歌罷,上草堂施禮曰:備久慕先生,無緣拜會。昨因徐元直稱薦,敬至仙莊,不遇空回。今特冒風雪而來。得瞻道貌,實為萬幸,那少年慌忙答禮曰:將軍莫非劉豫州,欲見家兄否?玄德驚訝曰:先生又非臥龍耶?少年曰:某乃臥龍之弟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長兄諸葛瑾,如今江東孫仲謀處為幕賓;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臥龍今在家否?均曰:昨為崔州平相約,出外閑游去矣。玄德曰:何處閑游?均曰:或駕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落之間,或樂琴棋于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玄德曰:劉備直如此緣分淺薄,兩番不遇大賢!均曰:少坐獻茶。張飛曰:那先生既不在,請哥哥上馬。玄德曰:我既到此間,如何無一語而回?因問諸葛均曰:聞令兄臥龍先生熟諳韜略,日看兵書,可得聞乎?均曰:不知。張飛曰:問他則甚!風雪甚緊,不如早歸。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車騎;容日卻來回禮。玄德曰:豈敢望先生枉駕。數(shù)日之后,備當再至。愿借紙筆作一書,留達令兄,以表劉備殷勤之意。均遂進文房四寶。玄德呵開凍筆,拂展云箋,寫書曰:備久慕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jīng)綸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達,再容齋戒薰沐,特拜尊顏,面傾鄙悃。統(tǒng)希鑒原。玄德寫罷,遞與諸葛均收了,拜辭出門。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別。方上馬欲行,忽見童子招手籬外,叫曰:老先生來也。玄德視之,見小橋之西,一人暖帽遮頭,狐裘蔽體,騎著一驢,后隨一青衣小童,攜一葫蘆酒,踏雪而來;轉過小橋,口吟詩一首。詩曰:一夜北風寒,萬里彤云厚。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斗。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玄德聞歌曰:此真臥龍矣!滾鞍下馬,向前施禮曰:先生冒寒不易!劉備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驢答禮。
諸葛均在后曰:此非臥龍家兄,乃家兄岳父黃承彥也。玄德曰:適間所吟之句,極其高妙。承彥曰:老夫在小婿家觀《梁父吟》,記得這一篇;適過小橋,偶見籬落間梅花,故感而誦之。不期為尊客所聞。玄德曰:曾見令婿否?承彥曰:便是老夫也來看他。玄德聞言,辭別承彥,上馬而歸。正值風雪又大,回望臥龍崗,悒怏不已。后人有詩單道玄德風雪訪孔明。詩曰:一天風雪訪賢良,不遇空回意感傷。凍合溪橋山石滑,寒侵鞍馬路途長。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厥淄1捱b望處,爛銀堆滿臥龍崗。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陰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臥龍崗謁孔明。關、張聞之不悅,遂一齊入諫玄德。正是:高賢未服英雄志,屈節(jié)偏生杰士疑。
卻說玄德訪孔明兩次不遇,欲再往訪之。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云長去。飛曰:既兩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禮。飛應諾。
于是三人乘馬引從者往臥龍崗。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正遇諸葛均。玄德忙施禮,問曰:令兄在莊否?均曰:昨暮方歸。將軍今日可與相見。言罷,飄然自去。玄德曰:今番僥幸得見先生矣!張飛曰:此人無禮!便引我等到莊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豈可相強。三人來到莊前叩門,童子開門出問。玄德曰:有勞仙童轉報:劉備專來拜見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雖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晝寢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報。分付關、張二人,只在門首等著。玄德徐步而入,見先生仰臥于草堂幾席之上。玄德拱立階下。半晌,先生未醒。關、張在外立久,不見動靜,入見玄德猶然侍立。張飛大怒,謂云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長再三勸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門外等候。望堂上時,見先生翻身將起,忽又朝里壁睡著。童子欲報。玄德曰:且勿驚動。又立了一個時辰,孔明才醒,口吟詩曰: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酌饕髁T,翻身問童子曰:有俗客來否?童子曰: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酌髂似鹕碓唬汉尾辉鐖?!尚容更衣。遂轉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昨兩次晉謁,不得一見,已書賤名于文幾,未審得入覽否?孔明曰:南陽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二人敘禮畢,分賓主而坐,童子獻茶。茶罷,孔明曰:昨觀書意,足見將軍憂民憂國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誤下問。玄德曰:司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語,豈虛談哉?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酌髟唬旱虏?、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二公謬舉矣。將軍奈何舍美玉而求頑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經(jīng)世奇才,豈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孔明笑曰:愿聞將軍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言罷,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掛于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yè),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yè),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云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孔明曰: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人世;劉璋非立業(yè)之主:久后必歸將軍。玄德聞言,頓首拜謝。只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詩贊曰: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玄德拜請孔明曰:備雖名微德薄,愿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聽明誨。孔明曰:亮久樂耕鋤,懶于應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濕??酌饕娖湟馍跽\,乃曰:將軍既不相棄,愿效犬馬之勞。玄德大喜,遂命關、張入,拜獻金麻禮物??酌鞴剔o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賢之禮,但表劉備寸心耳??酌鞣绞?。于是玄德等在莊中共宿一宵。次日,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后人有詩嘆曰: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后,星落秋風五丈原。又有古風一篇曰: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碭白蛇夜流血;平秦滅楚入咸陽,二百年前幾斷絕。大哉光武興洛陽,傳至桓靈又崩裂;獻帝遷都幸許昌,紛紛四海生豪杰:曹操專權得天時,江東孫氏開鴻業(yè);孤窮玄德走天下,獨居新野愁民厄。南陽臥龍有大志,腹內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臨行語,茅廬三顧心相知。先生爾時年三九,收拾琴書離隴畝;先取荊州后取川,大展經(jīng)綸補天手;縱橫舌上鼓風雷,談笑胸中換星斗;龍驤虎視安乾坤,萬古千秋名不朽!玄德等三人別了諸葛均,與孔明同歸新野。
劉備三顧茅廬分析:
相關記載
劉備和諸葛亮這個君臣際遇,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呢?這個問題史書上是有不同記載的,《三國志》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用五個字做了記錄,就是凡三往,乃見,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說是諸葛亮去找劉備。 按照這個《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說這個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當時曹操已經(jīng)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部中國,下一個要滅掉的目標就是荊州,所以荊州的形勢已經(jīng)非常緊急了。于是諸葛亮就南下去見劉備,因為劉備當時駐兵樊城,諸葛亮見到劉備以后,劉備不認識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當做一般的讀書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來接待。大概當時也接待了很多這樣的人,大家一起吃了個飯,吃了一個飯以后就散了,但是諸葛亮沒走,劉備也沒理他,也不問他有什么事,自己就拿了一個牦牛尾巴在那編起工藝品來,諸葛亮就說,將軍的雄心壯志難道就是編工藝品嗎?劉備手上拿著牦牛尾巴往旁邊一扔,這什么話?聊以忘憂了。諸葛亮說,將軍,您想一想劉鎮(zhèn)南劉鎮(zhèn)南是誰?就是劉表,劉表當時的職務是鎮(zhèn)南將軍,所以簡稱他劉鎮(zhèn)南諸葛亮說請問將軍,劉鎮(zhèn)南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比不上。諸葛亮又問,那將軍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也比不上。諸葛亮說,劉鎮(zhèn)南也比不上曹操,將軍您也比不上曹操,難道你們就坐在荊州等死嗎?就等著人家來宰割嗎?劉備說,唉,我也發(fā)愁啊,沒有辦法!諸葛亮就給他出一個主意,說我們荊州的問題是什么呢?是北方來逃難的流民很多,而這些人都沒上戶口,不是我們的編戶齊民,那么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財力政府就沒有掌握,因此應該把這些人查清楚了,都給他們上上戶口,那么該交稅你交稅,該出力你出力,該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么荊州就強大了。
記載矛盾
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那么這個記載它有一個問題,就是和《三國志》的說法相沖突?!度龂尽酚袥]有根據(jù)呢?有,根據(jù)就在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們習慣上說諸葛亮有兩份出師表,一份叫《前出師表》,一份叫《后出師表》,這個《后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的作品是有爭議的,歷史學家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是偽作,但是《前出師表》是沒有疑問的。那么《前出師表》諸葛亮說得很清楚,是劉備三顧茅廬,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編完諸葛亮的這個集子以后,有一個《上諸葛亮集表》里面也是這么記載的,所以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他注在注文里面了,同時他發(fā)了一個議論,他說歷史上由于歷史學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來源不同,是會有不同的記載,這很正常,但是這個事情如此沖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另一說法
關于三顧茅廬,史書《魏略》《九州春秋》和諸葛亮《出師表》里的記載大相徑庭,不但如此,它還完全顛覆了人們耳熟能詳?shù)男≌f中的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里,劉備三入臥龍崗,拜訪韜光養(yǎng)晦的諸葛亮,最終諸葛亮走出山林,輔佐劉備成就帝業(yè)。這一段被世代讀者傳唱的佳話,為什么在史書上卻是另外一副樣子呢?在歷史的真實上,到底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還是劉備的三顧茅廬呢?這個事情為什么如此奇怪呢?
專家質疑
其實這個也不能說很奇怪,而且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這個說法,雖然是非主流意見,也還是有一批歷史學家支持這種說法。比方說有一位劉嘯先生就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三顧茅廬質疑》,他就認為三顧的說法靠不住,為什么呢?他認為,就劉備和諸葛亮雙方而言,劉備固然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因此他提出這樣三點意見,第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為這個《三國志》里面說得很清楚: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他就是要出將入相、建功立業(yè),要做事情的,而劉備對于他來說是最好的人選,就是作為一個老板的人選,這個道理我們在前面也已經(jīng)說過了。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孫權,甚至不就近就便為劉表服務,他就是要為自己選一個最好的老板,而劉備無疑是最好的人選,他豈肯在南陽坐等劉備三顧呢?那劉備不顧呢,不來找他怎么辦?所以劉嘯說,這等于說諸葛亮在那兒下了一個決心,你劉備不出來請我三次,我就在這個地方做一輩子農民了,這可能嗎?你說他這樣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他待在南陽干什么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二點,劉備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個老板。那么請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還是需要一個人的迫切呢?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劉嘯先生說,以諸葛亮的智慧和當時他的社會地位,他發(fā)現(xiàn)劉備應該比劉備發(fā)現(xiàn)他要早。劉備因為很有名了,天下梟雄了,真是天下誰人不識君,誰不知道有一個劉備呢?劉備未必知道有一個諸葛亮。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是諸葛亮去找劉備,何況當時形勢已經(jīng)非常緊急,已經(jīng)到了燃眉之急的這樣一個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草廬中還去等這個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顧茅廬呢?所以劉嘯先生得出一個結論來,三顧茅廬在邏輯上無法讓人接受這個結論。應該說他這個分析還是有他的道理,那么這樣一來就意味著我們要否定《三國志》、否定《出師表》,而這個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國志》你可以否定,《出師表》否定不了,沒有任何證據(jù)說《出師表》是偽作,《出師表》怎么說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說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許這兩個詞把因果關系說出來了,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而且和他討論了當世之事,使他產(chǎn)生感激之心,這才同意追隨劉備,遂許嘛。所以《出師表》否定不了,那么問題就只有這樣一個辦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師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有一個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說的這個事情也是真的:諸葛亮去找了劉備,有了那一番談話,而且劉備也采納了他的建議,但是還是沒把他當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后,劉備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這個人才是幫助我成就大業(yè)的人,我必須把他請回來,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請回來。先有登門自薦,后有三顧茅廬。但是這個說法我說清楚,純粹是我的猜想,沒有任何其他的佐證。
是否真實
三顧茅廬,這個被世代傳唱的經(jīng)典故事,在史書《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卻是另外一個面孔,不是劉備親自上門邀請,而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這多少讓喜歡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記載的是事實的話,那么在諸葛亮的《出師表》里,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句話又該如何解釋?難道是諸葛亮說了假話?還是《出師表》根本就不是諸葛亮所作呢?那么,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fā)生過三顧茅廬的故事呢?
要解清這個謎呀,這里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從袁紹那兒跑出來,然后投奔了劉表,在荊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為什么六年工夫諸葛亮和劉備都沒有見過面?這其實也是本案的一個關鍵,那么也有不少歷史學家試圖來解釋這個問題,因為覺得這個事情說不過去,于是提出一種說法,說實際上劉備是找過諸葛亮的,第一次去沒見著,第二次去又沒見著,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來荊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見著了。這個說法有點問題,你說劉備這三顧,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難說得通,平均兩年找他一次,更很難說通。也有人提出說,那是因為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隱秘,這個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們武俠小說里寫的那種躲避仇家追殺的大俠,隱姓埋名躲在一個旮旯里,你找他不著,他老早就來到了荊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劉表的親戚啊,他和荊州的官場,和荊州的上流社會,和荊州的士人集團是有往來的,他怎么是一個找不到的人呢?所以這些理由看來是不能成立的。
對于這個問題也有歷史學家試圖做出解釋,比方說尹韻公先生就提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他認為諸葛亮當時的知名度不夠。我們去讀《三國志》對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就是說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強的,但是當時荊州的士人集團并不是一致認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對他不以為然。那么劉備聽到別人對諸葛亮的介紹的時候,劉備會掂量一下,說這個是真呢還是假呢?他會猶豫,這么一猶豫幾年就過去了。
另一方面,在諸葛亮這方面有心理障礙。因為諸葛亮給自己設計的這個目標,是到了這個集團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要當首席謀士,要當這個集團的二號人物,而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關系過于密切,食則同器,寢則同床,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你很難擠進去,他也要猶豫。
那么這兩個說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就是年齡。我們要知道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是多少歲?26歲,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多少歲?46歲,那么將心比心,讓一個46歲的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天下梟雄把一個26歲的從來沒有表現(xiàn)過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輕人奉若上賓,幾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劉備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到一個鄉(xiāng)下去請出個二十歲的人來當他的總參謀長呢?所以年齡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如果不是后來曹操那么咄咄逼人,這個事說不定還要拖下去??偠灾?,劉備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決定放下皇叔和長輩的架子,下鄉(xiāng)去見一個比他小了二十多歲的沒有任何頭銜和功名的這么一個年輕人,所以三顧茅廬是可信的,登門自薦只能存疑。
細節(jié)
劉備三顧茅廬,他是去了三次只見了一次呢,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一般人讀《三國志》,從這五個字里讀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見,是覺得去了三次才見到。但是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讀陳壽《上諸葛亮集表》,不是這個意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沒有說去三次才見到一次。我們再去讀杜甫的詩,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也沒有說去三次只見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釋頻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見了三次,很可能還不止去了三次,這個三是多次的意思,因為在古書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說只有三次嘛??赡苋チ硕啻?,去了一次就談一次,按照《出師表》的說法,咨臣以當世之事,不停地提問題,談一談天下我們應該怎么辦怎么辦,越談越攏,越談越投機,越談越契合,越談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劉備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諸葛亮也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那么如果我們能確定這樣一些結論,那么《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義了,而且即便是劉備去了三次才見到一次,它也是演義,因為《三國志》里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但是《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寫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見一批農民在一邊種地一邊唱歌,走過去問,這個歌是誰創(chuàng)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說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農民說就住在那個山后面,一看這個山,哎呀,氣象非凡。然后興致沖沖地去了以后,碰上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兒看門,劉備說我來拜見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兒去了?不知道,行蹤不定。那先生什么時候回來呢?不知道,來去不定。碰了釘子,碰了釘子以后只好很惆悵地看了看風景,然后碰見了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當時劉備大喜過望,對面來一位先生,道貌岸然,這個道貌岸然是褒義詞,就像賈寶玉見了林黛玉一樣,賈寶玉見了林黛玉第一句話,哎呀,天上掉下來一個神仙似的妹妹,當時劉備看了對面走過來一個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談還是一個朋友,他就被打動了。
到了第二回來了以后,先是見到他的兩個朋友,一個是石韜石廣元,白面長須,第二個朋友孟見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劉備就去談。談完以后再到莊上去,見到一個少年抱膝擁爐而歌,于是上去行禮,一問是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出來一老頭,也是風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個感覺,一問是他岳父。這么折騰了兩回以后,劉備都已經(jīng)佩服得五體投地了,說這個諸葛亮他住在這個地方,他把那個農民弄得跟大學生似的,一邊勞動,一邊唱歌,他的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個個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還得了嗎!
所以到了第三次,劉備再去的時候,首先是擇吉齋戒,沐浴更衣,態(tài)度就變了,很端正。然后走到隆中的時候,下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階下。說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擾,不要打擾,劉備就在這兒等,一等再等。這個時候的劉備他已經(jīng)不像一個上門招聘的大老板,像一個上門求婚的癡情人,他這個癡情和《西廂記》里面的張生有得一比。大家都聽李昌集老師講過《西廂記》,這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鐘情,他想通過紅娘去傳遞一些信息,他見到紅娘是怎么說的呢?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并不曾婚娶,紅娘說什么,誰問你那么多了。那么劉備見到了諸葛亮看門的小孩子怎么說的呢,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把他所有頭銜都說出來,那小孩怎么說呢,我記不住那么多。
這兩個情節(jié)真是好有一比,實際上確實是這樣,如果說戲劇中的崔鶯鶯是待字閨中,那么小說中的諸葛亮就是待價南陽草廬,他們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們知道在那樣一個時代,君臣關系是有點像夫妻關系的,講究什么呢?從一而終,在當時一個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選中了一個君主、一個老板,他會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從一而終的,是不能變節(jié)的。當然在那個時代變節(jié)的人也很多,改換門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認為就不道德,但是特別嚴格自律的人他是不變的,諸葛亮在道德上對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變的,所以他必須選準。那么這里面就有一個問題,對方一定要有誠意,因為小說中的諸葛亮也好,戲劇中的崔鶯鶯也好,都是心氣很高的人,絕不肯隨便地以身相許,他一定要考驗對方,他一定要擺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確確實實證明對方是誠心誠意,他才肯答應。
所以說《三國演義》這段描寫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雖然三顧茅廬是虛構的,仍然有意義,意義在哪兒呢?我們可以把它看做古代版的營銷學教材,我們用現(xiàn)代視角看看這個事件就很有意思了,在整個事件中,劉備好比一家投資公司的大老板,他決定進行投資,要買斷某一個人才,諸葛亮呢,就像一個準備應聘行政執(zhí)行官的這個一個職業(yè)經(jīng)理人,他們雙方都有一個互相試探、了解的需要和過程,所以他這一套東西用現(xiàn)代的眼光一看就覺得整個的這些什么唱歌的農民,不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兒。這當然是我們今天站在現(xiàn)代視角回過頭看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認我這個推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純粹是我的個人意見,不是歷史意見,也不是時代意見,也不是羅貫中的意見。
那么羅貫中的意見是什么呢?也就是說羅貫中為什么要這樣寫呢?我猜,兩個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說一定要好看。我對小說有個定義,有人問我說小說是什么?我的定義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東西,小說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說的本來意義,而羅貫中《三國演義》寫的這個三顧茅廬,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這是沒有問題的,確實好看,這是他小說家、文學家他的需要。
第二個原因,與羅貫中本人可能有關系。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說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yè)的,只不過在后來的斗爭中是朱元璋勝利了,他沒有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諸葛亮一樣是出師未捷,不過他身沒死就是了,羅貫中沒死,但是這種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樣的,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況諸葛亮這個人確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個榜樣,中國古代讀書人差不多都是有諸葛亮情結的,就是自覺不自覺地就把自個比做諸葛亮了。
背后心理
但是我們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古代作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飛也是精神偶像,還有很多這樣的人,為什么惟獨諸葛亮在中國讀書人、文化人、知識分子,在人民群眾當中他那個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三顧茅廬,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飛、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請四請請出來的,就諸葛亮一個人請了三回。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他有一個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來做事情,所謂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他這一肚子滿腹的經(jīng)綸,一肚子的學問,一身的本事,他有一個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來,他只有找一個好老板,因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但是另一個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擊,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著臉找上門去讓人家踢出來,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門去請他出來,而這樣的例子只有這一個。那么羅貫中作為這樣的一個讀書人,這樣一個文化人,他擺出這個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嗎?他肯定要大寫特寫,這個我猜測可能就是《三國演義》這個三顧茅廬它背后的這樣一種心理。
那么不管怎么說,三顧茅廬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其實在我看來,是劉備先找諸葛亮,還是諸葛亮先找劉備,是見了三次談了三次,還是去了三次談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談了什么。如果說他們真的是談了三次,我們就無法知道它的全部內容,我們只知道一個結論性的意見,那就是在草廬對里面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草廬對也成為中國古代一篇有名的對策。
劉備目的
劉備三顧茅廬是蜀漢歷史上一件重要事情。劉備為何要請諸葛亮出山?可以有以下兩種解釋。
第一種:延攬人才,諸葛亮未出山之前,劉備手中的人均屬中等人才,想要定國安邦,必須要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當時不是有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薦,劉備找諸葛亮是必然的,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當然要找諸葛亮這樣的人才。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
第二種:利用諸葛亮在荊州的社會關系,劉備三次枉駕以見孔明,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諸葛亮的勢力和影響,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與荊州三方面勢力都有密切關系。一是,以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地方豪強勢力;二是,通過黃承彥與荊州蔡氏集團發(fā)生了潛在關系;三是,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獲得了劉表長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的廣泛、復雜的社會關系,所以劉備才找到他,劉備三顧茅廬后,結果怎么樣呢?史書上說:荊楚群士從之如云這難道和諸葛亮的社會影響力沒有關系嗎?這就是劉備利用他得到的好處的。
疑點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諸葛丞相集》中《前出師表》內記載,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便是三顧茅廬的來歷。而南北朝時期著名史學家裴松之在批注《三國志》時卻引用了一段史料,說當時的諸葛亮是去樊城自薦于劉備。那么究竟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還是諸葛亮去樊城自薦于劉備呢?三顧茅廬在歷史上真有其事嗎?
后來裴松之在對這段史料進行評價時說,非亮先詣備,明矣
一心求賢的劉備親自前往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但是在草廬之中劉備卻并未見到諸葛亮,他便留下一封書信說明來意,以圖來日再見。然而當劉備第二次來的時候仍然沒有見到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從小就有遠大抱負的人,對于劉皇叔的到來他應該明白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墒菫槭裁吹诙嗡植辉谀??是巧合還是另有打算?
當劉備第三次來到草廬的時候,諸葛亮的確是在家中,然而事情在小說家羅貫中的筆下又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那么在羅貫中的筆下,三顧茅廬的故事是不是被夸大了?它究竟符不符合當時的實際呢?
羅貫中筆下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是諸葛亮從一個歷史人物到文學形象的一次較大的轉變。也正是從這個時候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的形象從此深入民心。
《劉備三顧茅廬》讀后感
《三國演義》這本書家喻戶曉,眾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就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主要寫了:劉備為了找一個有專長的賢人來幫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而后來諸葛亮被劉備的堅持不懈的誠心誠意打動了,答應幫他打天下。
看完這個故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布封曾經(jīng)說過:天才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我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華羅庚也曾說:做學問,做研究工作,必須持之以恒。的確,我們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堅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個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夠堅持下去,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說起來,一個人克服一點兒困難也許并不難,難得是能夠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曾經(jīng)的失敗并不意味著永遠的失敗,曾經(jīng)達不到的目標并不意味達永遠達不到。過去的成功或是失敗,那只代表過去,未來是靠現(xiàn)在決定的。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沒有永遠失敗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絕境就是一次挑戰(zhàn)、一次機遇,如果你不是被嚇倒,而是奮力一搏,遇到什么叫困難都不放棄,也許你會因此而創(chuàng)造超越自我的奇跡。
[精品]三顧茅廬故事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內容專輯推薦:“三顧茅廬故事”,敬請瀏覽。
因為工作需要,我們常常要撰寫一些文檔。我們可以先找一些范文再進行寫作,多多模仿優(yōu)秀范文的寫法,我們提筆自然更容易了,您是否收藏了很多好的范文呢?以下由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收集整理的《三顧茅廬故事》,更多相關內容請繼續(xù)關注本網(wǎng)站。
三顧茅廬故事 篇1
歷史故事:三顧茅廬的故事
三顧茅廬(sāngmol):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時期劉備三次城訪諸葛亮出山輔佐其大業(yè)的故事,被后人傳為佳話,漸成典故?,F(xiàn)在意為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近義詞:禮賢下士、誠心誠意、草廬三顧、求賢若渴
反義詞:拒人千里、虛情假意
成語故事:
官渡大戰(zhàn)后,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去臥龍崗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么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赡莻€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臥龍崗。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yè),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典故: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后,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jīng)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度龂萘x》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于諸葛亮躬耕地(今南陽城西臥龍崗),會見諸葛亮,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jù)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的宏偉藍圖。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原文:
卻說玄德正安排禮物,謁諸葛亮,忽人報: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來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視之,乃司馬徽也。玄德大喜,請入后堂高坐,拜問曰:備自別仙顏,因軍務倥傯,有失拜訪。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赵唬郝勑煸痹诖?,特來一會。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馳書,喚回許昌去矣?;赵唬捍酥胁懿僦嬕?!吾素聞徐母最賢,雖為操所囚,必不肯馳書召其子;此書必詐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驚問其故,徽曰:徐母高義,必羞見其子也。玄德曰:元直臨行,薦南陽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于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嘗抱膝長吟,而指三人曰:公等仕進可至刺史、郡守。眾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潁川之多賢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觀天文,嘗謂群星聚于潁分,其地必多賢士。時云長在側曰:某聞管仲、樂毅乃春秋、戰(zhàn)國名人,功蓋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徽笑曰:以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長問:那二人?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眾皆愕然。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粘鲩T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玄德嘆曰:真隱居賢士也!
次日,玄德同關、張并從人等來臥龍崗。遙望山畔數(shù)人,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曰: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玄德聞歌,勒馬喚農夫問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臥龍先生所作也。玄德曰:臥龍先生住何處?農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帶高岡,乃臥龍岡也。岡前疏林內茅廬中,即諸葛先生高臥之地。玄德謝之,策馬前行。不數(shù)里,遙望臥龍崗,果然清景異常。后人有古風一篇,單道臥龍居處。詩曰:南陽城西二十里,一帶高岡枕流水:高岡屈曲壓云根,流水潺潺飛石髓;勢若困龍石上蟠,形如單鳳松陰里;柴門半掩閉茅廬,中有高人臥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時籬落野花馨;床頭堆積皆黃卷,座上往來無白??;叩戶蒼猿時獻果,守門老鶴夜聽經(jīng);囊里名琴藏古錦,壁間寶劍掛七星。廬中先生獨幽雅,閑來親自勤耕稼:專待春雷驚夢回,一聲長嘯安天下。玄德來到莊前,下馬親叩柴門,一童出問。玄德曰: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童子曰:我記不得許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說劉備來訪。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玄德曰:何處去了?童子曰:蹤跡不定,不知何處去了。玄德曰:幾時歸?童子曰:歸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數(shù)日。玄德惆悵不已。張飛曰:既不見,自歸去罷了。玄德曰:且待片時。云長曰:不如且歸,再使人來探聽。玄德從其言,囑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劉備拜訪。遂上馬,行數(shù)里,勒馬回觀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觀之不已,忽見一人,容貌軒昂,豐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杖藜從山僻小路而來。玄德曰:此必臥龍先生也!急下馬向前施禮,問曰:先生非臥龍否?其人曰:將軍是誰?玄德曰:劉備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玄德曰:久聞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權坐,請教一言。二人對坐于林間石上,關、張侍立于側。州平曰:將軍何故欲見孔明?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亂,四方云擾,欲見孔明,求安邦定國之策耳。州平笑曰:公以定亂為主,雖是仁心,但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高祖斬蛇起義,誅無道秦,是由亂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亂;光武中興,重整基業(yè),復由亂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復四起:此正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shù)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誠為高見。但備身為漢胄,合當匡扶漢室,何敢委之數(shù)與命?州平曰:山野之夫,不足與論天下事,適承明問,故妄言之。玄德曰:蒙先生見教。但不知孔明往何處去了?州平曰:吾亦欲訪之,正不知其何往。玄德曰:請先生同至敝縣,若何?州平曰:愚性頗樂閑散,無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見。言訖,長揖而去。玄德與關、張上馬而行。張飛曰:孔明又訪不著,卻遇此腐儒,閑談許久!玄德曰:此亦隱者之言也。
三人回至新野,過了數(shù)日,玄德使人探聽孔明。回報曰:臥龍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備馬。張飛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孟子云: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酌鳟斒来筚t,豈可召乎!遂上馬再往訪孔明。關、張亦乘馬相隨。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云密布。行無數(shù)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張飛曰: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輩怕冷,可先回去。飛曰: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隨同去。將近茅廬,忽聞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馬聽之。其歌曰:壯士功名尚未成,嗚呼久不遇陽春!君不見東海者叟辭荊榛,后車遂與文王親;八百諸侯不期會,白魚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戰(zhàn)血流杵,鷹揚偉烈冠武臣。又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楫芒碭隆準公;高談王霸驚人耳,輟洗延坐欽英風;東下齊城七十二,天下無人能繼蹤。二人功跡尚如此,至今誰肯論英雄?歇罷,又有一人擊桌而歌。其歌曰:吾皇提劍清寰海,創(chuàng)業(yè)垂基四百載;桓靈季業(yè)火德衰,奸臣賊子調鼎鼐。青蛇飛下御座傍,又見妖虹降玉堂;群盜四方如蟻聚,奸雄百輩皆鷹揚,吾儕長嘯空拍手,悶來村店飲村酒;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
二人歌罷,撫掌大笑。玄德曰:臥龍其在此間乎!遂下馬入店。見二人憑桌對飲:上首者白面長須,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問曰:二公誰是臥龍先生?長須者曰:公何人?欲尋臥龍何干?玄德曰:某乃劉備也。欲訪先生,求濟世安民之術。長須者曰:我等非臥龍,皆臥龍之友也:吾乃潁川石廣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備久聞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隨行馬匹在此,敢請二公同往臥龍莊上一談。廣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懶之徒,不省治國安民之事,不勞下問。明公請自上馬,尋訪臥龍。
玄德乃辭二人,上馬投隆中來。到莊前下馬,扣門問童子曰:先生今日在莊否?童子曰:現(xiàn)在堂上讀書。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門,只見門上大書一聯(lián)云: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玄德正看間,忽聞吟詠之聲,乃立于門側窺之,見草堂之上,一少年擁爐抱膝,歌曰: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
玄德待其歌罷,上草堂施禮曰:備久慕先生,無緣拜會。昨因徐元直稱薦,敬至仙莊,不遇空回。今特冒風雪而來。得瞻道貌,實為萬幸,那少年慌忙答禮曰:將軍莫非劉豫州,欲見家兄否?玄德驚訝曰:先生又非臥龍耶?少年曰:某乃臥龍之弟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長兄諸葛瑾,如今江東孫仲謀處為幕賓;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臥龍今在家否?均曰:昨為崔州平相約,出外閑游去矣。玄德曰:何處閑游?均曰:或駕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落之間,或樂琴棋于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玄德曰:劉備直如此緣分淺薄,兩番不遇大賢!均曰:少坐獻茶。張飛曰:那先生既不在,請哥哥上馬。玄德曰:我既到此間,如何無一語而回?因問諸葛均曰:聞令兄臥龍先生熟諳韜略,日看兵書,可得聞乎?均曰:不知。張飛曰:問他則甚!風雪甚緊,不如早歸。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車騎;容日卻來回禮。玄德曰:豈敢望先生枉駕。數(shù)日之后,備當再至。愿借紙筆作一書,留達令兄,以表劉備殷勤之意。均遂進文房四寶。玄德呵開凍筆,拂展云箋,寫書曰:備久慕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jīng)綸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達,再容齋戒薰沐,特拜尊顏,面傾鄙悃。統(tǒng)希鑒原。玄德寫罷,遞與諸葛均收了,拜辭出門。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別。方上馬欲行,忽見童子招手籬外,叫曰:老先生來也。玄德視之,見小橋之西,一人暖帽遮頭,狐裘蔽體,騎著一驢,后隨一青衣小童,攜一葫蘆酒,踏雪而來;轉過小橋,口吟詩一首。詩曰:一夜北風寒,萬里彤云厚。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斗。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玄德聞歌曰:此真臥龍矣!滾鞍下馬,向前施禮曰:先生冒寒不易!劉備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驢答禮。
諸葛均在后曰:此非臥龍家兄,乃家兄岳父黃承彥也。玄德曰:適間所吟之句,極其高妙。承彥曰:老夫在小婿家觀《梁父吟》,記得這一篇;適過小橋,偶見籬落間梅花,故感而誦之。不期為尊客所聞。玄德曰:曾見令婿否?承彥曰:便是老夫也來看他。玄德聞言,辭別承彥,上馬而歸。正值風雪又大,回望臥龍崗,悒怏不已。后人有詩單道玄德風雪訪孔明。詩曰:一天風雪訪賢良,不遇空回意感傷。凍合溪橋山石滑,寒侵鞍馬路途長。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回首停鞭遙望處,爛銀堆滿臥龍崗。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陰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臥龍崗謁孔明。關、張聞之不悅,遂一齊入諫玄德。正是:高賢未服英雄志,屈節(jié)偏生杰士疑。
卻說玄德訪孔明兩次不遇,欲再往訪之。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云長去。飛曰:既兩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禮。飛應諾。
于是三人乘馬引從者往臥龍崗。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正遇諸葛均。玄德忙施禮,問曰:令兄在莊否?均曰:昨暮方歸。將軍今日可與相見。言罷,飄然自去。玄德曰:今番僥幸得見先生矣!張飛曰:此人無禮!便引我等到莊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豈可相強。三人來到莊前叩門,童子開門出問。玄德曰:有勞仙童轉報:劉備專來拜見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雖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晝寢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報。分付關、張二人,只在門首等著。玄德徐步而入,見先生仰臥于草堂幾席之上。玄德拱立階下。半晌,先生未醒。關、張在外立久,不見動靜,入見玄德猶然侍立。張飛大怒,謂云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長再三勸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門外等候。望堂上時,見先生翻身將起,忽又朝里壁睡著。童子欲報。玄德曰:且勿驚動。又立了一個時辰,孔明才醒,口吟詩曰: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孔明吟罷,翻身問童子曰:有俗客來否?童子曰: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酌髂似鹕碓唬汉尾辉鐖?!尚容更衣。遂轉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昨兩次晉謁,不得一見,已書賤名于文幾,未審得入覽否?孔明曰:南陽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二人敘禮畢,分賓主而坐,童子獻茶。茶罷,孔明曰:昨觀書意,足見將軍憂民憂國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誤下問。玄德曰:司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語,豈虛談哉?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二公謬舉矣。將軍奈何舍美玉而求頑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經(jīng)世奇才,豈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酌餍υ唬涸嘎剬④娭尽P缕寥舜傧嬖唬簼h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言罷,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掛于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yè),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yè),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云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孔明曰: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人世;劉璋非立業(yè)之主:久后必歸將軍。玄德聞言,頓首拜謝。只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詩贊曰: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玄德拜請孔明曰:備雖名微德薄,愿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聽明誨??酌髟唬毫辆脴犯z,懶于應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濕??酌饕娖湟馍跽\,乃曰:將軍既不相棄,愿效犬馬之勞。玄德大喜,遂命關、張入,拜獻金麻禮物??酌鞴剔o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賢之禮,但表劉備寸心耳??酌鞣绞堋S谑切碌仍谇f中共宿一宵。次日,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后人有詩嘆曰: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后,星落秋風五丈原。又有古風一篇曰: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碭白蛇夜流血;平秦滅楚入咸陽,二百年前幾斷絕。大哉光武興洛陽,傳至桓靈又崩裂;獻帝遷都幸許昌,紛紛四海生豪杰:曹操專權得天時,江東孫氏開鴻業(yè);孤窮玄德走天下,獨居新野愁民厄。南陽臥龍有大志,腹內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臨行語,茅廬三顧心相知。先生爾時年三九,收拾琴書離隴畝;先取荊州后取川,大展經(jīng)綸補天手;縱橫舌上鼓風雷,談笑胸中換星斗;龍驤虎視安乾坤,萬古千秋名不朽!玄德等三人別了諸葛均,與孔明同歸新野。
劉備三顧茅廬分析:
相關記載
劉備和諸葛亮這個君臣際遇,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呢?這個問題史書上是有不同記載的,《三國志》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用五個字做了記錄,就是凡三往,乃見,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說是諸葛亮去找劉備?!“凑者@個《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說這個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當時曹操已經(jīng)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部中國,下一個要滅掉的目標就是荊州,所以荊州的形勢已經(jīng)非常緊急了。于是諸葛亮就南下去見劉備,因為劉備當時駐兵樊城,諸葛亮見到劉備以后,劉備不認識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當做一般的讀書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來接待。大概當時也接待了很多這樣的人,大家一起吃了個飯,吃了一個飯以后就散了,但是諸葛亮沒走,劉備也沒理他,也不問他有什么事,自己就拿了一個牦牛尾巴在那編起工藝品來,諸葛亮就說,將軍的雄心壯志難道就是編工藝品嗎?劉備手上拿著牦牛尾巴往旁邊一扔,這什么話?聊以忘憂了。諸葛亮說,將軍,您想一想劉鎮(zhèn)南劉鎮(zhèn)南是誰?就是劉表,劉表當時的職務是鎮(zhèn)南將軍,所以簡稱他劉鎮(zhèn)南諸葛亮說請問將軍,劉鎮(zhèn)南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比不上。諸葛亮又問,那將軍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也比不上。諸葛亮說,劉鎮(zhèn)南也比不上曹操,將軍您也比不上曹操,難道你們就坐在荊州等死嗎?就等著人家來宰割嗎?劉備說,唉,我也發(fā)愁啊,沒有辦法!諸葛亮就給他出一個主意,說我們荊州的問題是什么呢?是北方來逃難的流民很多,而這些人都沒上戶口,不是我們的編戶齊民,那么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財力政府就沒有掌握,因此應該把這些人查清楚了,都給他們上上戶口,那么該交稅你交稅,該出力你出力,該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么荊州就強大了。
記載矛盾
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那么這個記載它有一個問題,就是和《三國志》的說法相沖突?!度龂尽酚袥]有根據(jù)呢?有,根據(jù)就在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們習慣上說諸葛亮有兩份出師表,一份叫《前出師表》,一份叫《后出師表》,這個《后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的作品是有爭議的,歷史學家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是偽作,但是《前出師表》是沒有疑問的。那么《前出師表》諸葛亮說得很清楚,是劉備三顧茅廬,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編完諸葛亮的這個集子以后,有一個《上諸葛亮集表》里面也是這么記載的,所以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他注在注文里面了,同時他發(fā)了一個議論,他說歷史上由于歷史學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來源不同,是會有不同的記載,這很正常,但是這個事情如此沖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另一說法
關于三顧茅廬,史書《魏略》《九州春秋》和諸葛亮《出師表》里的記載大相徑庭,不但如此,它還完全顛覆了人們耳熟能詳?shù)男≌f中的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里,劉備三入臥龍崗,拜訪韜光養(yǎng)晦的諸葛亮,最終諸葛亮走出山林,輔佐劉備成就帝業(yè)。這一段被世代讀者傳唱的佳話,為什么在史書上卻是另外一副樣子呢?在歷史的真實上,到底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還是劉備的三顧茅廬呢?這個事情為什么如此奇怪呢?
專家質疑
其實這個也不能說很奇怪,而且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這個說法,雖然是非主流意見,也還是有一批歷史學家支持這種說法。比方說有一位劉嘯先生就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三顧茅廬質疑》,他就認為三顧的說法靠不住,為什么呢?他認為,就劉備和諸葛亮雙方而言,劉備固然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因此他提出這樣三點意見,第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為這個《三國志》里面說得很清楚: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他就是要出將入相、建功立業(yè),要做事情的,而劉備對于他來說是最好的人選,就是作為一個老板的人選,這個道理我們在前面也已經(jīng)說過了。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孫權,甚至不就近就便為劉表服務,他就是要為自己選一個最好的老板,而劉備無疑是最好的人選,他豈肯在南陽坐等劉備三顧呢?那劉備不顧呢,不來找他怎么辦?所以劉嘯說,這等于說諸葛亮在那兒下了一個決心,你劉備不出來請我三次,我就在這個地方做一輩子農民了,這可能嗎?你說他這樣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他待在南陽干什么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二點,劉備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個老板。那么請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還是需要一個人的迫切呢?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劉嘯先生說,以諸葛亮的智慧和當時他的社會地位,他發(fā)現(xiàn)劉備應該比劉備發(fā)現(xiàn)他要早。劉備因為很有名了,天下梟雄了,真是天下誰人不識君,誰不知道有一個劉備呢?劉備未必知道有一個諸葛亮。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是諸葛亮去找劉備,何況當時形勢已經(jīng)非常緊急,已經(jīng)到了燃眉之急的這樣一個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草廬中還去等這個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顧茅廬呢?所以劉嘯先生得出一個結論來,三顧茅廬在邏輯上無法讓人接受這個結論。應該說他這個分析還是有他的道理,那么這樣一來就意味著我們要否定《三國志》、否定《出師表》,而這個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國志》你可以否定,《出師表》否定不了,沒有任何證據(jù)說《出師表》是偽作,《出師表》怎么說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說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許這兩個詞把因果關系說出來了,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而且和他討論了當世之事,使他產(chǎn)生感激之心,這才同意追隨劉備,遂許嘛。所以《出師表》否定不了,那么問題就只有這樣一個辦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師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有一個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說的這個事情也是真的:諸葛亮去找了劉備,有了那一番談話,而且劉備也采納了他的建議,但是還是沒把他當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諸葛亮他又回去了?;厝チ艘院?,劉備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這個人才是幫助我成就大業(yè)的人,我必須把他請回來,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請回來。先有登門自薦,后有三顧茅廬。但是這個說法我說清楚,純粹是我的猜想,沒有任何其他的佐證。
是否真實
三顧茅廬,這個被世代傳唱的經(jīng)典故事,在史書《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卻是另外一個面孔,不是劉備親自上門邀請,而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這多少讓喜歡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記載的是事實的話,那么在諸葛亮的《出師表》里,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句話又該如何解釋?難道是諸葛亮說了假話?還是《出師表》根本就不是諸葛亮所作呢?那么,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fā)生過三顧茅廬的故事呢?
要解清這個謎呀,這里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從袁紹那兒跑出來,然后投奔了劉表,在荊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為什么六年工夫諸葛亮和劉備都沒有見過面?這其實也是本案的一個關鍵,那么也有不少歷史學家試圖來解釋這個問題,因為覺得這個事情說不過去,于是提出一種說法,說實際上劉備是找過諸葛亮的,第一次去沒見著,第二次去又沒見著,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來荊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見著了。這個說法有點問題,你說劉備這三顧,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難說得通,平均兩年找他一次,更很難說通。也有人提出說,那是因為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隱秘,這個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們武俠小說里寫的那種躲避仇家追殺的大俠,隱姓埋名躲在一個旮旯里,你找他不著,他老早就來到了荊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劉表的親戚啊,他和荊州的官場,和荊州的上流社會,和荊州的士人集團是有往來的,他怎么是一個找不到的人呢?所以這些理由看來是不能成立的。
對于這個問題也有歷史學家試圖做出解釋,比方說尹韻公先生就提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他認為諸葛亮當時的知名度不夠。我們去讀《三國志》對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就是說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強的,但是當時荊州的士人集團并不是一致認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對他不以為然。那么劉備聽到別人對諸葛亮的介紹的時候,劉備會掂量一下,說這個是真呢還是假呢?他會猶豫,這么一猶豫幾年就過去了。
另一方面,在諸葛亮這方面有心理障礙。因為諸葛亮給自己設計的這個目標,是到了這個集團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要當首席謀士,要當這個集團的二號人物,而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關系過于密切,食則同器,寢則同床,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你很難擠進去,他也要猶豫。
那么這兩個說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就是年齡。我們要知道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是多少歲?26歲,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多少歲?46歲,那么將心比心,讓一個46歲的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天下梟雄把一個26歲的從來沒有表現(xiàn)過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輕人奉若上賓,幾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劉備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到一個鄉(xiāng)下去請出個二十歲的人來當他的總參謀長呢?所以年齡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如果不是后來曹操那么咄咄逼人,這個事說不定還要拖下去??偠灾?,劉備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決定放下皇叔和長輩的架子,下鄉(xiāng)去見一個比他小了二十多歲的沒有任何頭銜和功名的這么一個年輕人,所以三顧茅廬是可信的,登門自薦只能存疑。
細節(jié)
劉備三顧茅廬,他是去了三次只見了一次呢,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一般人讀《三國志》,從這五個字里讀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見,是覺得去了三次才見到。但是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讀陳壽《上諸葛亮集表》,不是這個意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沒有說去三次才見到一次。我們再去讀杜甫的詩,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也沒有說去三次只見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釋頻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見了三次,很可能還不止去了三次,這個三是多次的意思,因為在古書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說只有三次嘛??赡苋チ硕啻?,去了一次就談一次,按照《出師表》的說法,咨臣以當世之事,不停地提問題,談一談天下我們應該怎么辦怎么辦,越談越攏,越談越投機,越談越契合,越談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劉備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諸葛亮也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那么如果我們能確定這樣一些結論,那么《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義了,而且即便是劉備去了三次才見到一次,它也是演義,因為《三國志》里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但是《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寫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見一批農民在一邊種地一邊唱歌,走過去問,這個歌是誰創(chuàng)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說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農民說就住在那個山后面,一看這個山,哎呀,氣象非凡。然后興致沖沖地去了以后,碰上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兒看門,劉備說我來拜見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兒去了?不知道,行蹤不定。那先生什么時候回來呢?不知道,來去不定。碰了釘子,碰了釘子以后只好很惆悵地看了看風景,然后碰見了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當時劉備大喜過望,對面來一位先生,道貌岸然,這個道貌岸然是褒義詞,就像賈寶玉見了林黛玉一樣,賈寶玉見了林黛玉第一句話,哎呀,天上掉下來一個神仙似的妹妹,當時劉備看了對面走過來一個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談還是一個朋友,他就被打動了。
到了第二回來了以后,先是見到他的兩個朋友,一個是石韜石廣元,白面長須,第二個朋友孟見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劉備就去談。談完以后再到莊上去,見到一個少年抱膝擁爐而歌,于是上去行禮,一問是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出來一老頭,也是風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個感覺,一問是他岳父。這么折騰了兩回以后,劉備都已經(jīng)佩服得五體投地了,說這個諸葛亮他住在這個地方,他把那個農民弄得跟大學生似的,一邊勞動,一邊唱歌,他的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個個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還得了嗎!
所以到了第三次,劉備再去的時候,首先是擇吉齋戒,沐浴更衣,態(tài)度就變了,很端正。然后走到隆中的時候,下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階下。說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擾,不要打擾,劉備就在這兒等,一等再等。這個時候的劉備他已經(jīng)不像一個上門招聘的大老板,像一個上門求婚的癡情人,他這個癡情和《西廂記》里面的張生有得一比。大家都聽李昌集老師講過《西廂記》,這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鐘情,他想通過紅娘去傳遞一些信息,他見到紅娘是怎么說的呢?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并不曾婚娶,紅娘說什么,誰問你那么多了。那么劉備見到了諸葛亮看門的小孩子怎么說的呢,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把他所有頭銜都說出來,那小孩怎么說呢,我記不住那么多。
這兩個情節(jié)真是好有一比,實際上確實是這樣,如果說戲劇中的崔鶯鶯是待字閨中,那么小說中的諸葛亮就是待價南陽草廬,他們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們知道在那樣一個時代,君臣關系是有點像夫妻關系的,講究什么呢?從一而終,在當時一個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選中了一個君主、一個老板,他會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從一而終的,是不能變節(jié)的。當然在那個時代變節(jié)的人也很多,改換門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認為就不道德,但是特別嚴格自律的人他是不變的,諸葛亮在道德上對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變的,所以他必須選準。那么這里面就有一個問題,對方一定要有誠意,因為小說中的諸葛亮也好,戲劇中的崔鶯鶯也好,都是心氣很高的人,絕不肯隨便地以身相許,他一定要考驗對方,他一定要擺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確確實實證明對方是誠心誠意,他才肯答應。
所以說《三國演義》這段描寫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雖然三顧茅廬是虛構的,仍然有意義,意義在哪兒呢?我們可以把它看做古代版的營銷學教材,我們用現(xiàn)代視角看看這個事件就很有意思了,在整個事件中,劉備好比一家投資公司的大老板,他決定進行投資,要買斷某一個人才,諸葛亮呢,就像一個準備應聘行政執(zhí)行官的這個一個職業(yè)經(jīng)理人,他們雙方都有一個互相試探、了解的需要和過程,所以他這一套東西用現(xiàn)代的眼光一看就覺得整個的這些什么唱歌的農民,不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兒。這當然是我們今天站在現(xiàn)代視角回過頭看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認我這個推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純粹是我的個人意見,不是歷史意見,也不是時代意見,也不是羅貫中的意見。
那么羅貫中的意見是什么呢?也就是說羅貫中為什么要這樣寫呢?我猜,兩個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說一定要好看。我對小說有個定義,有人問我說小說是什么?我的定義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東西,小說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說的本來意義,而羅貫中《三國演義》寫的這個三顧茅廬,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這是沒有問題的,確實好看,這是他小說家、文學家他的需要。
第二個原因,與羅貫中本人可能有關系。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說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yè)的,只不過在后來的斗爭中是朱元璋勝利了,他沒有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諸葛亮一樣是出師未捷,不過他身沒死就是了,羅貫中沒死,但是這種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樣的,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況諸葛亮這個人確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個榜樣,中國古代讀書人差不多都是有諸葛亮情結的,就是自覺不自覺地就把自個比做諸葛亮了。
背后心理
但是我們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古代作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飛也是精神偶像,還有很多這樣的人,為什么惟獨諸葛亮在中國讀書人、文化人、知識分子,在人民群眾當中他那個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三顧茅廬,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飛、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請四請請出來的,就諸葛亮一個人請了三回。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他有一個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來做事情,所謂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他這一肚子滿腹的經(jīng)綸,一肚子的學問,一身的本事,他有一個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來,他只有找一個好老板,因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但是另一個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擊,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著臉找上門去讓人家踢出來,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門去請他出來,而這樣的例子只有這一個。那么羅貫中作為這樣的一個讀書人,這樣一個文化人,他擺出這個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嗎?他肯定要大寫特寫,這個我猜測可能就是《三國演義》這個三顧茅廬它背后的這樣一種心理。
那么不管怎么說,三顧茅廬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其實在我看來,是劉備先找諸葛亮,還是諸葛亮先找劉備,是見了三次談了三次,還是去了三次談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談了什么。如果說他們真的是談了三次,我們就無法知道它的全部內容,我們只知道一個結論性的意見,那就是在草廬對里面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草廬對也成為中國古代一篇有名的對策。
劉備目的
劉備三顧茅廬是蜀漢歷史上一件重要事情。劉備為何要請諸葛亮出山?可以有以下兩種解釋。
第一種:延攬人才,諸葛亮未出山之前,劉備手中的人均屬中等人才,想要定國安邦,必須要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當時不是有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薦,劉備找諸葛亮是必然的,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當然要找諸葛亮這樣的人才。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
第二種:利用諸葛亮在荊州的社會關系,劉備三次枉駕以見孔明,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諸葛亮的勢力和影響,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與荊州三方面勢力都有密切關系。一是,以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地方豪強勢力;二是,通過黃承彥與荊州蔡氏集團發(fā)生了潛在關系;三是,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獲得了劉表長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的廣泛、復雜的社會關系,所以劉備才找到他,劉備三顧茅廬后,結果怎么樣呢?史書上說:荊楚群士從之如云這難道和諸葛亮的社會影響力沒有關系嗎?這就是劉備利用他得到的好處的。
疑點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諸葛丞相集》中《前出師表》內記載,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便是三顧茅廬的來歷。而南北朝時期著名史學家裴松之在批注《三國志》時卻引用了一段史料,說當時的諸葛亮是去樊城自薦于劉備。那么究竟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還是諸葛亮去樊城自薦于劉備呢?三顧茅廬在歷史上真有其事嗎?
后來裴松之在對這段史料進行評價時說,非亮先詣備,明矣
一心求賢的劉備親自前往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但是在草廬之中劉備卻并未見到諸葛亮,他便留下一封書信說明來意,以圖來日再見。然而當劉備第二次來的時候仍然沒有見到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從小就有遠大抱負的人,對于劉皇叔的到來他應該明白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墒菫槭裁吹诙嗡植辉谀??是巧合還是另有打算?
當劉備第三次來到草廬的時候,諸葛亮的確是在家中,然而事情在小說家羅貫中的筆下又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那么在羅貫中的筆下,三顧茅廬的故事是不是被夸大了?它究竟符不符合當時的實際呢?
羅貫中筆下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是諸葛亮從一個歷史人物到文學形象的一次較大的轉變。也正是從這個時候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的形象從此深入民心。
《劉備三顧茅廬》讀后感
《三國演義》這本書家喻戶曉,眾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就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主要寫了:劉備為了找一個有專長的賢人來幫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而后來諸葛亮被劉備的堅持不懈的誠心誠意打動了,答應幫他打天下。
看完這個故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布封曾經(jīng)說過:天才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我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華羅庚也曾說:做學問,做研究工作,必須持之以恒。的確,我們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堅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個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夠堅持下去,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說起來,一個人克服一點兒困難也許并不難,難得是能夠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曾經(jīng)的失敗并不意味著永遠的失敗,曾經(jīng)達不到的目標并不意味達永遠達不到。過去的成功或是失敗,那只代表過去,未來是靠現(xiàn)在決定的。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沒有永遠失敗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絕境就是一次挑戰(zhàn)、一次機遇,如果你不是被嚇倒,而是奮力一搏,遇到什么叫困難都不放棄,也許你會因此而創(chuàng)造超越自我的奇跡。
三顧茅廬故事 篇2
三顧茅廬: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的故事/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的時候,局勢非?;靵y。各地的諸侯豪強都紛紛出兵,想奪取領土,統(tǒng)一天下。
劉備和曹操就是其中的兩中杰出人物。
原先,曹操打不過劉備,因為劉備有個名叫徐庶[shù]的謀士。曹操吃過幾次敗仗后,曹操非常生氣,就將徐庶的母親捉了起來,逼徐庶離開劉備。
徐庶沒辦法,只好離開了劉備。但在臨走之前,徐庶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你可以請他輔佐你,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廬里?!?/p>
劉備聽后,為請諸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去請他出山??墒侵T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好留下姓名,怏怏[yàng]不樂地回去。
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出門出去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 兒童故事大全
劉備第三次去隆中,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在交談中,諸葛亮對天下形勢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劉備十分嘆服。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非常感動,答應出山相助。劉備尊諸葛亮為軍師,對關羽、張飛說:我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幫劉備打了不少勝仗,為劉備奠定了蜀漢的國基。
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
【三顧茅廬的成語意思】:比喻誠心實意地一再邀請
【三顧茅廬的故事讀后感】
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最終用誠心打動了諸葛亮同意出山幫助他打江山。從劉備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只要你堅定目標,并不斷地付出,去努力,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三顧茅廬故事 篇3
有人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他是當世的奇才。
劉備就帶著關羽和張飛來隆中拜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不在家,不知道上哪兒去了,也不知何時回來。劉備惆悵不已,只好返回。
過了幾天,劉備準備再去隆中。張飛說:“派個人去把他叫來就可以了。”被劉備叱責了一頓。三人走到半路,下起大雪來。張飛又說:“天寒地凍的,不如回去吧。”劉備不聽。不想諸葛亮又不在。劉備嘆息道:“我劉備這樣沒福,不能見到先生?!睉賾俨簧岫鴼w。
過了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準備再去隆中。關羽說:“哥哥去了兩次了,我們的禮數(shù)也夠了。想是諸葛亮沒本事,躲起來不敢見我們?!睆堬w說:“不用哥哥去,我去將他捆來?!眲洳灰麄兺?,關張不敢再勸。這次諸葛亮在家,正在草堂上午睡。劉備不敢驚動,張飛說:“我去后院放一把火,看他還睡?!眲浒殃P張趕到大門外,自己在草堂的臺階下等了兩個時辰,等到諸葛亮睡醒、更衣后,下拜說:“涿郡的村夫劉備久聞先生大名。”
在草堂上,諸葛亮向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見劉備態(tài)度誠懇,終于答應幫助他。有了諸葛亮,劉備才得以實現(xiàn)自己匡扶漢室的宏圖。
三顧茅廬是說要想得到別人的幫助,首先必須端正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要正心,要拿出請求別人的態(tài)度來。
三顧茅廬故事 篇4
歷史故事: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歷史故事
劉備三顧茅廬而得諸葛亮,之后在諸葛亮的等人幫助之下建立蜀漢皇朝,三顧茅廬成為求賢中的經(jīng)典案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建安十二年(207年),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后,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jīng)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jù)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之后諸葛亮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故事 篇5
劉備脫離曹操后,占有荊州自立為王,以皇叔身份招賢納士??珊髞韯涞闹\士之母被曹操挾持,謀士被迫投靠曹操。那謀士走前向劉備推薦了能人諸葛亮,要劉備必需親自去請。
劉備第一次到了臥龍崗后空手而歸,因為諸葛亮當時去游山玩水了。第二次去的時候,劉備遇見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諸葛均告知劉備諸葛亮又與一幫賢士好友去山中賞梅了,要一兩個月才回來,劉備只好又怏怏而回,不過他留下了一封信告訴諸葛亮自己十分地敬仰他。
第三次來時,諸葛亮恰好就在屋中睡午覺,劉備不愿打擾諸葛亮,就在屋外等候。諸葛亮醒后,將劉備迎進屋中,提出了有名的“隆中對”,出山輔佐劉備成就大業(yè)。后來諸葛亮火燒博望坡、水淹萬軍、巧奪三城、火燒赤壁、收服千將、七擒孟獲、七伐北魅、火燒上方谷、收姜維……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四川南充市大北街小學五年級:羅御豐
三顧茅廬故事 篇6
三顧茅廬:成語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三顧茅廬故事 篇7
三顧茅廬的故事
劉備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千人馬,讓他駐扎在新野[在河南省南陽市南]。
有一天,劉表把劉備請到襄陽[在湖北省北部]來一塊兒喝酒。喝了一會兒,劉備起身上廁所去,回來的時候,他眼睛發(fā)紅,臉上還掛著淚珠。劉表很奇怪,問他:“您不舒服嗎?要不,有什么心事?”劉備紅著臉說:“也沒什么。剛才我去解手,看見大腿上的肉又軟又松,想起以前身不離馬鞍,腿上的肉挺結實。這幾年在您這兒凈享清福,才成了這么個樣兒。唉,人都老了,什么功業(yè)也沒建成,心里真不好受!”劉表連忙安慰他說:“您這么個有才能的人,不怕建立不了功業(yè),別著急?!痹捠沁@么說,他心里對劉備也不怎么放心。近來,他聽手下人報告,荊州好些有名望的人都跟劉備來往,親密極了。雖說劉備跟自己一樣,都是朝廷的本家,可誰知道他是不是有意拉攏人,打算奪取荊州吶?劉表這么一琢磨,對劉備的那股熱火勁兒就冷下來了。
劉備回到新野以后,有一個人來找他,叫進來一看,不認識。劉備就問:“您找我有事嗎?”這個人說:“我原來叫單福[單shàn],小的時候總想做個俠客。后來我殺了人,逃到外地去,改名叫徐庶。打那兒以后,我就一心一意地學習經(jīng)書。聽說您招賢納士,我今天特意投奔您來了。”劉備把徐庶收留下,請他當了謀士。
剛巧這時候,曹操派夏侯攪瞬┩[在南陽市東北]。劉備按照徐庶的計策,先在城外設下了伏兵;又用一把大火燒了自己軍隊的一些輜重[軍用器械、糧草、營帳等。輜zī]。輜重一燒,他帶著人故意忙忙亂亂地往南逃跑。夏侯恢朗羌疲桓鼉⒍孛妥罰峁辛寺穹蛄艘桓齟蟀苷獺U庖煥矗醣付孕焓粗亓恕
徐庶對劉備說:“我的本事算不了什么。此地有個人,他才高明吶,您想不想見見他?”劉備問他說的是誰。徐庶說:“這個人姓諸葛,名亮。本來是陽都人[陽都,在山東省沂南縣南]。父親死了以后,叔父帶著他和他弟弟諸葛均到了荊州。后來叔父也死了,諸葛亮就在隆中[山名。在湖北省襄陽]種田謀生。他住的地方有個臥龍崗,大家都叫他臥龍先生?!?/p>
劉備聽了直拍巴掌,說:“噢,我想起來了。前些天,我去拜訪一個叫司馬徽的隱士。他對我說,此地有伏龍鳳雛,是當代的俊杰。這伏龍鳳雛就是臥龍先生吧?”徐庶說:“我跟司馬徽也很熟。他說的伏龍正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另一個人,叫龐統(tǒng)?!?/p>
劉備問:“不知道這位諸葛先生的才學多么高,能比得上您嗎?”徐庶連忙說:“我怎么能跟他相比吶?我跟他是好朋友,頂了解他。他總把自己比成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管仲、樂毅。我看,他可比管仲、樂毅還有本事?!眲渎牭妹济鈨憾紦P起來了,高興地說:“既然是這樣,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毙焓粥嵵氐卣f:“請這樣的人可不能隨隨便便,,只能您親自出馬?!眲溥B聲說:“對,對!我就自己去見他吧?!?/p>
第二天,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到了隆中。他們找到了諸葛亮的住處。只見兩扇木柴棍編的門,一扇關著,一扇半敞著。門前有幾棵彎彎扭扭的老梅樹,上面長滿了骨朵兒,還沒開。再一看那房子,是土坯壘的墻,茅草蓋的頂子。劉備下了馬走進去,正好有一個小孩兒從屋里走出來。劉備猜想這一定是諸葛亮的書童,就很有禮貌地說:“我是劉備,想見見諸葛先生,請你通報一聲?!毙『荷舷麓蛄苛藙湟幌抡f:“我家先生一清早就出去了,還沒回來?!眲浼敝鴨枺骸笆裁磿r候回來?”小孩兒說:“這不一定。也許三五天,也許十來天?!眲淅懔艘粫?,想不出怎么辦好。張飛不耐煩地說:“碰不到,就回去!”關羽也跟著這么說。劉備只好囑咐小孩兒說:“請告訴諸葛先生,劉備特來拜訪?!边^了幾天,他和關羽、張飛又來到隆中。一打聽,諸葛亮回來沒有幾天,又出門去了。劉備拍著腦門子,直埋怨自己的運氣不好。他給諸葛亮家里留了個話,說等過些日子他還要來。劉備第三次到隆中的時候,諸葛亮正在家里。他聽說諸葛亮聽說劉備來了,趕緊從屋里迎出來。劉備來了,就趕緊從屋里迎出來,笑著說:“將軍三次到我這茅廬里來,真讓我過意不去。我年紀輕,才學淺,實在慚愧。”說著,就把劉備讓到屋里去坐。
劉備見諸葛亮中等身量,眼睛一閃一閃的,挺有神,看樣子還很年輕,細一問知道他才二十七歲。劉備想起司馬徽、徐庶對諸葛亮的稱贊,就直截了當?shù)卣f:“現(xiàn)在漢室這么軟弱,天下又這么亂。我自己的能力太小,這些年一直東奔西跑,毫無成就??墒俏倚睦镱^還是想干點事業(yè)。今天到這兒來,想請先生您指教指教?!?/p>
諸葛亮聽劉備說得這么誠懇,想了想就不緊不慢地說:“自從董卓作亂以來,各地方的豪杰各自為政,搶地盤、奪城鎮(zhèn)的人真是不少。曹操本來名望不大,人馬也不多,他居然滅了比他強大的袁紹,轉弱為強,這靠的是他的計謀。現(xiàn)在,曹操兵強馬壯,又假借著天子的命令去壓制別人,誰也沒法跟他爭高低。孫權占據(jù)江東,已經(jīng)三代了。那里地勢險要,又有不少能人幫助,他的根基已經(jīng)鞏固,輕易不會動搖。荊州這塊地方本來是四方的中心,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墒乾F(xiàn)在劉表沒有本事守住荊州。這個機會是給您留著的,不知道您有沒有什么想法?”
諸葛亮停了停,見劉備眼睛眨都不眨,聽得都入了神,又接著說:“還有益州[在四川一帶]也是個險要的地方,向來被說成是天府之國。那里的劉璋跟劉表一樣,也軟弱無能;他北邊漢中的張魯不懂得關心百姓,更不行。將軍您一向重視禮義,能重用有才能的人,這些都是叫人佩服的。您如果能占據(jù)荊州、益州,就可以憑借險要的地勢保衛(wèi)疆土,對外結交孫權,對內整頓政治。一旦有了機會,您派一員大將從荊州北上攻打洛陽,自己從益州出兵,直取中原。那時候,您的事業(yè)一定成功,漢室也會復興了。”
劉備聽完這一大段話,對諸葛亮打心眼兒里佩服:這么一個年輕人,對天下的事看得多明白呀!不但過去的事他知道,以后的事,他也說得有條有理。怪不得人家都叫他臥龍先生吶。劉備想到這兒,站起來恭恭敬敬地說:“先生的話說得太好了。我聽了心里透亮多了。我想大著膽子問先生一句話:您能不能出來幫幫我吶?”諸葛亮早就聽說劉備很會用人,在他身邊正可以把自己這么多年學的本事發(fā)揮出來。他也站起來,謙虛地說:“如果將軍不嫌棄,我愿意為您效勞?!眲渎犃藵M臉是笑,高興極了。
從這兒起,諸葛亮成了劉備的助手。他們一起回到了新野。徐庶見到諸葛亮,兩個人要說的話多得就不用提了。劉備把諸葛亮當成老師,什么事都
跟他商量。這一來,關羽、張飛可給氣壞了。他們倆對劉備直發(fā)牢騷說:“諸葛亮年紀輕輕的,能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您何必大事小事都得聽他的?我
們跟您打了這么多年的仗,反倒不如他了?”劉備說:“我得到諸葛亮,就好象魚得到了水一樣。請你們別這么說。”過了些日子,諸葛亮對劉備說:“聽說曹操正在操練水軍,他一定是想打到南方來。咱們應當派人去打聽打聽孫權的情況,也好有個準備?!闭f著,劉表從襄陽派人來告訴劉備:孫權嚷著要給他父親孫堅報仇,發(fā)兵占領了江夏[在湖北省安陸],還把守將黃祖殺了。他請劉備趕緊去商量對策。劉備到了襄陽,劉表對他說:“剛才又接到一個報告,孫權在江夏怕孤立無援,已經(jīng)退兵到柴桑[在江西九江市西南]去了?!彼┝祟﹦?,又說:“唉!真是沒法兒。我這么老了,又有病,恐怕活不長了。兩個兒子又都沒有才能。我死了,還是請您來掌管荊州吧!”劉備慌得結結巴巴地說:“您。。您可別這么說。兩位公子都很不錯,我一定盡力輔助他們。”劉表這才放心地點了點頭說:“那就麻煩您多費心了。曹操平定了北方,他早晚要來攻打荊州的。您可要多多留神吶!”劉備說:“您說得對。我愿意到樊城[在襄陽北]去屯兵,保衛(wèi)襄陽,您覺得可以嗎?”劉表同意了。劉備帶著自己的人馬離開新野,來到樊城,就動手操練軍隊,修理城墻,準備抵抗曹操。
關于三顧茅廬故事6篇
很多人都有擬寫總結、計劃、心得等文章的經(jīng)歷,向前人寫過的范文學習,就顯得很有必要了,一篇精彩的范文,無論是結構還是用詞都有考究,一篇好的范文開頭怎么吸引別人的注意?經(jīng)過整理,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為你呈上關于三顧茅廬故事,還請你收藏本頁以便后續(xù)閱讀。
關于三顧茅廬故事(篇1)
歷史故事:三顧茅廬的故事
三顧茅廬(sāngmol):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時期劉備三次城訪諸葛亮出山輔佐其大業(yè)的故事,被后人傳為佳話,漸成典故。現(xiàn)在意為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近義詞:禮賢下士、誠心誠意、草廬三顧、求賢若渴
反義詞:拒人千里、虛情假意
成語故事:
官渡大戰(zhàn)后,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去臥龍崗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么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臥龍崗。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yè),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典故: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后,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jīng)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度龂萘x》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于諸葛亮躬耕地(今南陽城西臥龍崗),會見諸葛亮,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jù)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的宏偉藍圖。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原文:
卻說玄德正安排禮物,謁諸葛亮,忽人報: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來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視之,乃司馬徽也。玄德大喜,請入后堂高坐,拜問曰:備自別仙顏,因軍務倥傯,有失拜訪。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赵唬郝勑煸痹诖耍貋硪粫?。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馳書,喚回許昌去矣?;赵唬捍酥胁懿僦嬕樱∥崴芈勑炷缸钯t,雖為操所囚,必不肯馳書召其子;此書必詐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驚問其故,徽曰:徐母高義,必羞見其子也。玄德曰:元直臨行,薦南陽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于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嘗抱膝長吟,而指三人曰:公等仕進可至刺史、郡守。眾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潁川之多賢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觀天文,嘗謂群星聚于潁分,其地必多賢士。時云長在側曰:某聞管仲、樂毅乃春秋、戰(zhàn)國名人,功蓋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徽笑曰:以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長問:那二人?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眾皆愕然?;障码A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粘鲩T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玄德嘆曰:真隱居賢士也!
次日,玄德同關、張并從人等來臥龍崗。遙望山畔數(shù)人,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曰: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玄德聞歌,勒馬喚農夫問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臥龍先生所作也。玄德曰:臥龍先生住何處?農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帶高岡,乃臥龍岡也。岡前疏林內茅廬中,即諸葛先生高臥之地。玄德謝之,策馬前行。不數(shù)里,遙望臥龍崗,果然清景異常。后人有古風一篇,單道臥龍居處。詩曰:南陽城西二十里,一帶高岡枕流水:高岡屈曲壓云根,流水潺潺飛石髓;勢若困龍石上蟠,形如單鳳松陰里;柴門半掩閉茅廬,中有高人臥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時籬落野花馨;床頭堆積皆黃卷,座上往來無白??;叩戶蒼猿時獻果,守門老鶴夜聽經(jīng);囊里名琴藏古錦,壁間寶劍掛七星。廬中先生獨幽雅,閑來親自勤耕稼:專待春雷驚夢回,一聲長嘯安天下。玄德來到莊前,下馬親叩柴門,一童出問。玄德曰: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童子曰:我記不得許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說劉備來訪。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玄德曰:何處去了?童子曰:蹤跡不定,不知何處去了。玄德曰:幾時歸?童子曰:歸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數(shù)日。玄德惆悵不已。張飛曰:既不見,自歸去罷了。玄德曰:且待片時。云長曰:不如且歸,再使人來探聽。玄德從其言,囑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劉備拜訪。遂上馬,行數(shù)里,勒馬回觀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觀之不已,忽見一人,容貌軒昂,豐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杖藜從山僻小路而來。玄德曰:此必臥龍先生也!急下馬向前施禮,問曰:先生非臥龍否?其人曰:將軍是誰?玄德曰:劉備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玄德曰:久聞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權坐,請教一言。二人對坐于林間石上,關、張侍立于側。州平曰:將軍何故欲見孔明?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亂,四方云擾,欲見孔明,求安邦定國之策耳。州平笑曰:公以定亂為主,雖是仁心,但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高祖斬蛇起義,誅無道秦,是由亂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亂;光武中興,重整基業(yè),復由亂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復四起:此正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shù)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誠為高見。但備身為漢胄,合當匡扶漢室,何敢委之數(shù)與命?州平曰:山野之夫,不足與論天下事,適承明問,故妄言之。玄德曰:蒙先生見教。但不知孔明往何處去了?州平曰:吾亦欲訪之,正不知其何往。玄德曰:請先生同至敝縣,若何?州平曰:愚性頗樂閑散,無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見。言訖,長揖而去。玄德與關、張上馬而行。張飛曰:孔明又訪不著,卻遇此腐儒,閑談許久!玄德曰:此亦隱者之言也。
三人回至新野,過了數(shù)日,玄德使人探聽孔明?;貓笤唬号P龍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備馬。張飛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孟子云: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酌鳟斒来筚t,豈可召乎!遂上馬再往訪孔明。關、張亦乘馬相隨。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云密布。行無數(shù)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張飛曰: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輩怕冷,可先回去。飛曰: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隨同去。將近茅廬,忽聞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馬聽之。其歌曰:壯士功名尚未成,嗚呼久不遇陽春!君不見東海者叟辭荊榛,后車遂與文王親;八百諸侯不期會,白魚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戰(zhàn)血流杵,鷹揚偉烈冠武臣。又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楫芒碭隆準公;高談王霸驚人耳,輟洗延坐欽英風;東下齊城七十二,天下無人能繼蹤。二人功跡尚如此,至今誰肯論英雄?歇罷,又有一人擊桌而歌。其歌曰:吾皇提劍清寰海,創(chuàng)業(yè)垂基四百載;桓靈季業(yè)火德衰,奸臣賊子調鼎鼐。青蛇飛下御座傍,又見妖虹降玉堂;群盜四方如蟻聚,奸雄百輩皆鷹揚,吾儕長嘯空拍手,悶來村店飲村酒;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
二人歌罷,撫掌大笑。玄德曰:臥龍其在此間乎!遂下馬入店。見二人憑桌對飲:上首者白面長須,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問曰:二公誰是臥龍先生?長須者曰:公何人?欲尋臥龍何干?玄德曰:某乃劉備也。欲訪先生,求濟世安民之術。長須者曰:我等非臥龍,皆臥龍之友也:吾乃潁川石廣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備久聞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隨行馬匹在此,敢請二公同往臥龍莊上一談。廣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懶之徒,不省治國安民之事,不勞下問。明公請自上馬,尋訪臥龍。
玄德乃辭二人,上馬投隆中來。到莊前下馬,扣門問童子曰:先生今日在莊否?童子曰:現(xiàn)在堂上讀書。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門,只見門上大書一聯(lián)云: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玄德正看間,忽聞吟詠之聲,乃立于門側窺之,見草堂之上,一少年擁爐抱膝,歌曰: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
玄德待其歌罷,上草堂施禮曰:備久慕先生,無緣拜會。昨因徐元直稱薦,敬至仙莊,不遇空回。今特冒風雪而來。得瞻道貌,實為萬幸,那少年慌忙答禮曰:將軍莫非劉豫州,欲見家兄否?玄德驚訝曰:先生又非臥龍耶?少年曰:某乃臥龍之弟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長兄諸葛瑾,如今江東孫仲謀處為幕賓;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臥龍今在家否?均曰:昨為崔州平相約,出外閑游去矣。玄德曰:何處閑游?均曰:或駕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落之間,或樂琴棋于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玄德曰:劉備直如此緣分淺薄,兩番不遇大賢!均曰:少坐獻茶。張飛曰:那先生既不在,請哥哥上馬。玄德曰:我既到此間,如何無一語而回?因問諸葛均曰:聞令兄臥龍先生熟諳韜略,日看兵書,可得聞乎?均曰:不知。張飛曰:問他則甚!風雪甚緊,不如早歸。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車騎;容日卻來回禮。玄德曰:豈敢望先生枉駕。數(shù)日之后,備當再至。愿借紙筆作一書,留達令兄,以表劉備殷勤之意。均遂進文房四寶。玄德呵開凍筆,拂展云箋,寫書曰:備久慕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jīng)綸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達,再容齋戒薰沐,特拜尊顏,面傾鄙悃。統(tǒng)希鑒原。玄德寫罷,遞與諸葛均收了,拜辭出門。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別。方上馬欲行,忽見童子招手籬外,叫曰:老先生來也。玄德視之,見小橋之西,一人暖帽遮頭,狐裘蔽體,騎著一驢,后隨一青衣小童,攜一葫蘆酒,踏雪而來;轉過小橋,口吟詩一首。詩曰:一夜北風寒,萬里彤云厚。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斗。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玄德聞歌曰:此真臥龍矣!滾鞍下馬,向前施禮曰:先生冒寒不易!劉備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驢答禮。
諸葛均在后曰:此非臥龍家兄,乃家兄岳父黃承彥也。玄德曰:適間所吟之句,極其高妙。承彥曰:老夫在小婿家觀《梁父吟》,記得這一篇;適過小橋,偶見籬落間梅花,故感而誦之。不期為尊客所聞。玄德曰:曾見令婿否?承彥曰:便是老夫也來看他。玄德聞言,辭別承彥,上馬而歸。正值風雪又大,回望臥龍崗,悒怏不已。后人有詩單道玄德風雪訪孔明。詩曰:一天風雪訪賢良,不遇空回意感傷。凍合溪橋山石滑,寒侵鞍馬路途長。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回首停鞭遙望處,爛銀堆滿臥龍崗。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陰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臥龍崗謁孔明。關、張聞之不悅,遂一齊入諫玄德。正是:高賢未服英雄志,屈節(jié)偏生杰士疑。
卻說玄德訪孔明兩次不遇,欲再往訪之。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云長去。飛曰:既兩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禮。飛應諾。
于是三人乘馬引從者往臥龍崗。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正遇諸葛均。玄德忙施禮,問曰:令兄在莊否?均曰:昨暮方歸。將軍今日可與相見。言罷,飄然自去。玄德曰:今番僥幸得見先生矣!張飛曰:此人無禮!便引我等到莊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豈可相強。三人來到莊前叩門,童子開門出問。玄德曰:有勞仙童轉報:劉備專來拜見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雖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晝寢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報。分付關、張二人,只在門首等著。玄德徐步而入,見先生仰臥于草堂幾席之上。玄德拱立階下。半晌,先生未醒。關、張在外立久,不見動靜,入見玄德猶然侍立。張飛大怒,謂云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長再三勸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門外等候。望堂上時,見先生翻身將起,忽又朝里壁睡著。童子欲報。玄德曰:且勿驚動。又立了一個時辰,孔明才醒,口吟詩曰: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酌饕髁T,翻身問童子曰:有俗客來否?童子曰: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酌髂似鹕碓唬汉尾辉鐖螅∩腥莞?。遂轉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昨兩次晉謁,不得一見,已書賤名于文幾,未審得入覽否?孔明曰:南陽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二人敘禮畢,分賓主而坐,童子獻茶。茶罷,孔明曰:昨觀書意,足見將軍憂民憂國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誤下問。玄德曰:司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語,豈虛談哉?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酌髟唬旱虏佟⒃?,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二公謬舉矣。將軍奈何舍美玉而求頑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經(jīng)世奇才,豈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酌餍υ唬涸嘎剬④娭?。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言罷,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掛于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yè),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yè),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云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孔明曰: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人世;劉璋非立業(yè)之主:久后必歸將軍。玄德聞言,頓首拜謝。只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詩贊曰: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玄德拜請孔明曰:備雖名微德薄,愿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聽明誨??酌髟唬毫辆脴犯z,懶于應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濕??酌饕娖湟馍跽\,乃曰:將軍既不相棄,愿效犬馬之勞。玄德大喜,遂命關、張入,拜獻金麻禮物??酌鞴剔o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賢之禮,但表劉備寸心耳??酌鞣绞?。于是玄德等在莊中共宿一宵。次日,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后人有詩嘆曰: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后,星落秋風五丈原。又有古風一篇曰: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碭白蛇夜流血;平秦滅楚入咸陽,二百年前幾斷絕。大哉光武興洛陽,傳至桓靈又崩裂;獻帝遷都幸許昌,紛紛四海生豪杰:曹操專權得天時,江東孫氏開鴻業(yè);孤窮玄德走天下,獨居新野愁民厄。南陽臥龍有大志,腹內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臨行語,茅廬三顧心相知。先生爾時年三九,收拾琴書離隴畝;先取荊州后取川,大展經(jīng)綸補天手;縱橫舌上鼓風雷,談笑胸中換星斗;龍驤虎視安乾坤,萬古千秋名不朽!玄德等三人別了諸葛均,與孔明同歸新野。
劉備三顧茅廬分析:
相關記載
劉備和諸葛亮這個君臣際遇,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呢?這個問題史書上是有不同記載的,《三國志》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用五個字做了記錄,就是凡三往,乃見,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說是諸葛亮去找劉備?!“凑者@個《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說這個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當時曹操已經(jīng)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部中國,下一個要滅掉的目標就是荊州,所以荊州的形勢已經(jīng)非常緊急了。于是諸葛亮就南下去見劉備,因為劉備當時駐兵樊城,諸葛亮見到劉備以后,劉備不認識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當做一般的讀書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來接待。大概當時也接待了很多這樣的人,大家一起吃了個飯,吃了一個飯以后就散了,但是諸葛亮沒走,劉備也沒理他,也不問他有什么事,自己就拿了一個牦牛尾巴在那編起工藝品來,諸葛亮就說,將軍的雄心壯志難道就是編工藝品嗎?劉備手上拿著牦牛尾巴往旁邊一扔,這什么話?聊以忘憂了。諸葛亮說,將軍,您想一想劉鎮(zhèn)南劉鎮(zhèn)南是誰?就是劉表,劉表當時的職務是鎮(zhèn)南將軍,所以簡稱他劉鎮(zhèn)南諸葛亮說請問將軍,劉鎮(zhèn)南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比不上。諸葛亮又問,那將軍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也比不上。諸葛亮說,劉鎮(zhèn)南也比不上曹操,將軍您也比不上曹操,難道你們就坐在荊州等死嗎?就等著人家來宰割嗎?劉備說,唉,我也發(fā)愁啊,沒有辦法!諸葛亮就給他出一個主意,說我們荊州的問題是什么呢?是北方來逃難的流民很多,而這些人都沒上戶口,不是我們的編戶齊民,那么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財力政府就沒有掌握,因此應該把這些人查清楚了,都給他們上上戶口,那么該交稅你交稅,該出力你出力,該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么荊州就強大了。
記載矛盾
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那么這個記載它有一個問題,就是和《三國志》的說法相沖突?!度龂尽酚袥]有根據(jù)呢?有,根據(jù)就在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們習慣上說諸葛亮有兩份出師表,一份叫《前出師表》,一份叫《后出師表》,這個《后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的作品是有爭議的,歷史學家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是偽作,但是《前出師表》是沒有疑問的。那么《前出師表》諸葛亮說得很清楚,是劉備三顧茅廬,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編完諸葛亮的這個集子以后,有一個《上諸葛亮集表》里面也是這么記載的,所以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他注在注文里面了,同時他發(fā)了一個議論,他說歷史上由于歷史學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來源不同,是會有不同的記載,這很正常,但是這個事情如此沖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另一說法
關于三顧茅廬,史書《魏略》《九州春秋》和諸葛亮《出師表》里的記載大相徑庭,不但如此,它還完全顛覆了人們耳熟能詳?shù)男≌f中的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里,劉備三入臥龍崗,拜訪韜光養(yǎng)晦的諸葛亮,最終諸葛亮走出山林,輔佐劉備成就帝業(yè)。這一段被世代讀者傳唱的佳話,為什么在史書上卻是另外一副樣子呢?在歷史的真實上,到底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還是劉備的三顧茅廬呢?這個事情為什么如此奇怪呢?
專家質疑
其實這個也不能說很奇怪,而且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這個說法,雖然是非主流意見,也還是有一批歷史學家支持這種說法。比方說有一位劉嘯先生就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三顧茅廬質疑》,他就認為三顧的說法靠不住,為什么呢?他認為,就劉備和諸葛亮雙方而言,劉備固然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因此他提出這樣三點意見,第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為這個《三國志》里面說得很清楚: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他就是要出將入相、建功立業(yè),要做事情的,而劉備對于他來說是最好的人選,就是作為一個老板的人選,這個道理我們在前面也已經(jīng)說過了。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孫權,甚至不就近就便為劉表服務,他就是要為自己選一個最好的老板,而劉備無疑是最好的人選,他豈肯在南陽坐等劉備三顧呢?那劉備不顧呢,不來找他怎么辦?所以劉嘯說,這等于說諸葛亮在那兒下了一個決心,你劉備不出來請我三次,我就在這個地方做一輩子農民了,這可能嗎?你說他這樣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他待在南陽干什么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二點,劉備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個老板。那么請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還是需要一個人的迫切呢?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劉嘯先生說,以諸葛亮的智慧和當時他的社會地位,他發(fā)現(xiàn)劉備應該比劉備發(fā)現(xiàn)他要早。劉備因為很有名了,天下梟雄了,真是天下誰人不識君,誰不知道有一個劉備呢?劉備未必知道有一個諸葛亮。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是諸葛亮去找劉備,何況當時形勢已經(jīng)非常緊急,已經(jīng)到了燃眉之急的這樣一個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草廬中還去等這個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顧茅廬呢?所以劉嘯先生得出一個結論來,三顧茅廬在邏輯上無法讓人接受這個結論。應該說他這個分析還是有他的道理,那么這樣一來就意味著我們要否定《三國志》、否定《出師表》,而這個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國志》你可以否定,《出師表》否定不了,沒有任何證據(jù)說《出師表》是偽作,《出師表》怎么說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說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許這兩個詞把因果關系說出來了,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而且和他討論了當世之事,使他產(chǎn)生感激之心,這才同意追隨劉備,遂許嘛。所以《出師表》否定不了,那么問題就只有這樣一個辦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師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有一個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說的這個事情也是真的:諸葛亮去找了劉備,有了那一番談話,而且劉備也采納了他的建議,但是還是沒把他當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諸葛亮他又回去了?;厝チ艘院?,劉備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這個人才是幫助我成就大業(yè)的人,我必須把他請回來,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請回來。先有登門自薦,后有三顧茅廬。但是這個說法我說清楚,純粹是我的猜想,沒有任何其他的佐證。
是否真實
三顧茅廬,這個被世代傳唱的經(jīng)典故事,在史書《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卻是另外一個面孔,不是劉備親自上門邀請,而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這多少讓喜歡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記載的是事實的話,那么在諸葛亮的《出師表》里,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句話又該如何解釋?難道是諸葛亮說了假話?還是《出師表》根本就不是諸葛亮所作呢?那么,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fā)生過三顧茅廬的故事呢?
要解清這個謎呀,這里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從袁紹那兒跑出來,然后投奔了劉表,在荊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為什么六年工夫諸葛亮和劉備都沒有見過面?這其實也是本案的一個關鍵,那么也有不少歷史學家試圖來解釋這個問題,因為覺得這個事情說不過去,于是提出一種說法,說實際上劉備是找過諸葛亮的,第一次去沒見著,第二次去又沒見著,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來荊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見著了。這個說法有點問題,你說劉備這三顧,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難說得通,平均兩年找他一次,更很難說通。也有人提出說,那是因為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隱秘,這個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們武俠小說里寫的那種躲避仇家追殺的大俠,隱姓埋名躲在一個旮旯里,你找他不著,他老早就來到了荊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劉表的親戚啊,他和荊州的官場,和荊州的上流社會,和荊州的士人集團是有往來的,他怎么是一個找不到的人呢?所以這些理由看來是不能成立的。
對于這個問題也有歷史學家試圖做出解釋,比方說尹韻公先生就提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他認為諸葛亮當時的知名度不夠。我們去讀《三國志》對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就是說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強的,但是當時荊州的士人集團并不是一致認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對他不以為然。那么劉備聽到別人對諸葛亮的介紹的時候,劉備會掂量一下,說這個是真呢還是假呢?他會猶豫,這么一猶豫幾年就過去了。
另一方面,在諸葛亮這方面有心理障礙。因為諸葛亮給自己設計的這個目標,是到了這個集團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要當首席謀士,要當這個集團的二號人物,而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關系過于密切,食則同器,寢則同床,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你很難擠進去,他也要猶豫。
那么這兩個說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就是年齡。我們要知道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是多少歲?26歲,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多少歲?46歲,那么將心比心,讓一個46歲的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天下梟雄把一個26歲的從來沒有表現(xiàn)過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輕人奉若上賓,幾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劉備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到一個鄉(xiāng)下去請出個二十歲的人來當他的總參謀長呢?所以年齡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如果不是后來曹操那么咄咄逼人,這個事說不定還要拖下去??偠灾?,劉備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決定放下皇叔和長輩的架子,下鄉(xiāng)去見一個比他小了二十多歲的沒有任何頭銜和功名的這么一個年輕人,所以三顧茅廬是可信的,登門自薦只能存疑。
細節(jié)
劉備三顧茅廬,他是去了三次只見了一次呢,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一般人讀《三國志》,從這五個字里讀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見,是覺得去了三次才見到。但是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讀陳壽《上諸葛亮集表》,不是這個意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沒有說去三次才見到一次。我們再去讀杜甫的詩,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也沒有說去三次只見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釋頻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見了三次,很可能還不止去了三次,這個三是多次的意思,因為在古書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說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談一次,按照《出師表》的說法,咨臣以當世之事,不停地提問題,談一談天下我們應該怎么辦怎么辦,越談越攏,越談越投機,越談越契合,越談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劉備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諸葛亮也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那么如果我們能確定這樣一些結論,那么《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義了,而且即便是劉備去了三次才見到一次,它也是演義,因為《三國志》里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但是《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寫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見一批農民在一邊種地一邊唱歌,走過去問,這個歌是誰創(chuàng)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說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農民說就住在那個山后面,一看這個山,哎呀,氣象非凡。然后興致沖沖地去了以后,碰上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兒看門,劉備說我來拜見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兒去了?不知道,行蹤不定。那先生什么時候回來呢?不知道,來去不定。碰了釘子,碰了釘子以后只好很惆悵地看了看風景,然后碰見了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當時劉備大喜過望,對面來一位先生,道貌岸然,這個道貌岸然是褒義詞,就像賈寶玉見了林黛玉一樣,賈寶玉見了林黛玉第一句話,哎呀,天上掉下來一個神仙似的妹妹,當時劉備看了對面走過來一個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談還是一個朋友,他就被打動了。
到了第二回來了以后,先是見到他的兩個朋友,一個是石韜石廣元,白面長須,第二個朋友孟見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劉備就去談。談完以后再到莊上去,見到一個少年抱膝擁爐而歌,于是上去行禮,一問是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出來一老頭,也是風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個感覺,一問是他岳父。這么折騰了兩回以后,劉備都已經(jīng)佩服得五體投地了,說這個諸葛亮他住在這個地方,他把那個農民弄得跟大學生似的,一邊勞動,一邊唱歌,他的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個個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還得了嗎!
所以到了第三次,劉備再去的時候,首先是擇吉齋戒,沐浴更衣,態(tài)度就變了,很端正。然后走到隆中的時候,下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階下。說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擾,不要打擾,劉備就在這兒等,一等再等。這個時候的劉備他已經(jīng)不像一個上門招聘的大老板,像一個上門求婚的癡情人,他這個癡情和《西廂記》里面的張生有得一比。大家都聽李昌集老師講過《西廂記》,這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鐘情,他想通過紅娘去傳遞一些信息,他見到紅娘是怎么說的呢?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并不曾婚娶,紅娘說什么,誰問你那么多了。那么劉備見到了諸葛亮看門的小孩子怎么說的呢,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把他所有頭銜都說出來,那小孩怎么說呢,我記不住那么多。
這兩個情節(jié)真是好有一比,實際上確實是這樣,如果說戲劇中的崔鶯鶯是待字閨中,那么小說中的諸葛亮就是待價南陽草廬,他們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們知道在那樣一個時代,君臣關系是有點像夫妻關系的,講究什么呢?從一而終,在當時一個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選中了一個君主、一個老板,他會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從一而終的,是不能變節(jié)的。當然在那個時代變節(jié)的人也很多,改換門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認為就不道德,但是特別嚴格自律的人他是不變的,諸葛亮在道德上對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變的,所以他必須選準。那么這里面就有一個問題,對方一定要有誠意,因為小說中的諸葛亮也好,戲劇中的崔鶯鶯也好,都是心氣很高的人,絕不肯隨便地以身相許,他一定要考驗對方,他一定要擺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確確實實證明對方是誠心誠意,他才肯答應。
所以說《三國演義》這段描寫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雖然三顧茅廬是虛構的,仍然有意義,意義在哪兒呢?我們可以把它看做古代版的營銷學教材,我們用現(xiàn)代視角看看這個事件就很有意思了,在整個事件中,劉備好比一家投資公司的大老板,他決定進行投資,要買斷某一個人才,諸葛亮呢,就像一個準備應聘行政執(zhí)行官的這個一個職業(yè)經(jīng)理人,他們雙方都有一個互相試探、了解的需要和過程,所以他這一套東西用現(xiàn)代的眼光一看就覺得整個的這些什么唱歌的農民,不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兒。這當然是我們今天站在現(xiàn)代視角回過頭看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認我這個推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純粹是我的個人意見,不是歷史意見,也不是時代意見,也不是羅貫中的意見。
那么羅貫中的意見是什么呢?也就是說羅貫中為什么要這樣寫呢?我猜,兩個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說一定要好看。我對小說有個定義,有人問我說小說是什么?我的定義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東西,小說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說的本來意義,而羅貫中《三國演義》寫的這個三顧茅廬,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這是沒有問題的,確實好看,這是他小說家、文學家他的需要。
第二個原因,與羅貫中本人可能有關系。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說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yè)的,只不過在后來的斗爭中是朱元璋勝利了,他沒有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諸葛亮一樣是出師未捷,不過他身沒死就是了,羅貫中沒死,但是這種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樣的,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況諸葛亮這個人確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個榜樣,中國古代讀書人差不多都是有諸葛亮情結的,就是自覺不自覺地就把自個比做諸葛亮了。
背后心理
但是我們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古代作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飛也是精神偶像,還有很多這樣的人,為什么惟獨諸葛亮在中國讀書人、文化人、知識分子,在人民群眾當中他那個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三顧茅廬,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飛、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請四請請出來的,就諸葛亮一個人請了三回。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他有一個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來做事情,所謂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他這一肚子滿腹的經(jīng)綸,一肚子的學問,一身的本事,他有一個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來,他只有找一個好老板,因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但是另一個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擊,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著臉找上門去讓人家踢出來,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門去請他出來,而這樣的例子只有這一個。那么羅貫中作為這樣的一個讀書人,這樣一個文化人,他擺出這個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嗎?他肯定要大寫特寫,這個我猜測可能就是《三國演義》這個三顧茅廬它背后的這樣一種心理。
那么不管怎么說,三顧茅廬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其實在我看來,是劉備先找諸葛亮,還是諸葛亮先找劉備,是見了三次談了三次,還是去了三次談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談了什么。如果說他們真的是談了三次,我們就無法知道它的全部內容,我們只知道一個結論性的意見,那就是在草廬對里面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草廬對也成為中國古代一篇有名的對策。
劉備目的
劉備三顧茅廬是蜀漢歷史上一件重要事情。劉備為何要請諸葛亮出山?可以有以下兩種解釋。
第一種:延攬人才,諸葛亮未出山之前,劉備手中的人均屬中等人才,想要定國安邦,必須要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當時不是有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薦,劉備找諸葛亮是必然的,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當然要找諸葛亮這樣的人才。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
第二種:利用諸葛亮在荊州的社會關系,劉備三次枉駕以見孔明,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諸葛亮的勢力和影響,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與荊州三方面勢力都有密切關系。一是,以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地方豪強勢力;二是,通過黃承彥與荊州蔡氏集團發(fā)生了潛在關系;三是,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獲得了劉表長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的廣泛、復雜的社會關系,所以劉備才找到他,劉備三顧茅廬后,結果怎么樣呢?史書上說:荊楚群士從之如云這難道和諸葛亮的社會影響力沒有關系嗎?這就是劉備利用他得到的好處的。
疑點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諸葛丞相集》中《前出師表》內記載,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便是三顧茅廬的來歷。而南北朝時期著名史學家裴松之在批注《三國志》時卻引用了一段史料,說當時的諸葛亮是去樊城自薦于劉備。那么究竟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還是諸葛亮去樊城自薦于劉備呢?三顧茅廬在歷史上真有其事嗎?
后來裴松之在對這段史料進行評價時說,非亮先詣備,明矣
一心求賢的劉備親自前往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但是在草廬之中劉備卻并未見到諸葛亮,他便留下一封書信說明來意,以圖來日再見。然而當劉備第二次來的時候仍然沒有見到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從小就有遠大抱負的人,對于劉皇叔的到來他應該明白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墒菫槭裁吹诙嗡植辉谀??是巧合還是另有打算?
當劉備第三次來到草廬的時候,諸葛亮的確是在家中,然而事情在小說家羅貫中的筆下又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那么在羅貫中的筆下,三顧茅廬的故事是不是被夸大了?它究竟符不符合當時的實際呢?
羅貫中筆下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是諸葛亮從一個歷史人物到文學形象的一次較大的轉變。也正是從這個時候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的形象從此深入民心。
《劉備三顧茅廬》讀后感
《三國演義》這本書家喻戶曉,眾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就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主要寫了:劉備為了找一個有專長的賢人來幫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而后來諸葛亮被劉備的堅持不懈的誠心誠意打動了,答應幫他打天下。
看完這個故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布封曾經(jīng)說過:天才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我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華羅庚也曾說:做學問,做研究工作,必須持之以恒。的確,我們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堅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個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夠堅持下去,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說起來,一個人克服一點兒困難也許并不難,難得是能夠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曾經(jīng)的失敗并不意味著永遠的失敗,曾經(jīng)達不到的目標并不意味達永遠達不到。過去的成功或是失敗,那只代表過去,未來是靠現(xiàn)在決定的。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沒有永遠失敗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絕境就是一次挑戰(zhàn)、一次機遇,如果你不是被嚇倒,而是奮力一搏,遇到什么叫困難都不放棄,也許你會因此而創(chuàng)造超越自我的奇跡。
關于三顧茅廬故事(篇2)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敝洹S谑呛笫廊艘娪腥藶檎埶囱龅娜顺鰜韼椭约鹤鍪?,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關于三顧茅廬故事(篇3)
劉備脫離曹操后,占有荊州自立為王,以皇叔身份招賢納士。可后來劉備的謀士之母被曹操挾持,謀士被迫投靠曹操。那謀士走前向劉備推薦了能人諸葛亮,要劉備必需親自去請。
劉備第一次到了臥龍崗后空手而歸,因為諸葛亮當時去游山玩水了。第二次去的時候,劉備遇見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諸葛均告知劉備諸葛亮又與一幫賢士好友去山中賞梅了,要一兩個月才回來,劉備只好又怏怏而回,不過他留下了一封信告訴諸葛亮自己十分地敬仰他。
第三次來時,諸葛亮恰好就在屋中睡午覺,劉備不愿打擾諸葛亮,就在屋外等候。諸葛亮醒后,將劉備迎進屋中,提出了有名的“隆中對”,出山輔佐劉備成就大業(yè)。后來諸葛亮火燒博望坡、水淹萬軍、巧奪三城、火燒赤壁、收服千將、七擒孟獲、七伐北魅、火燒上方谷、收姜維……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四川南充市大北街小學五年級:羅御豐
關于三顧茅廬故事(篇4)
官渡大戰(zhàn)后,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么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赡莻€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yè),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金田小學六年級:黃嘉賓
關于三顧茅廬故事(篇5)
三顧茅廬:將相故事
說起三顧茅廬的故事,主要人物當然是劉備和諸葛亮。劉備足足年長諸葛亮二十歲。有意思的是這一長一少,命運卻是大同小異,都是遭逢亂世,又都幼年失怙,皆背井離鄉(xiāng),流徙飄零。
光陰荏苒,再有三四年劉備就是五十歲的人了,折騰了大半輩子,也沒撈上個正兒八經(jīng)的官做,反倒像條喪家狗,在北邊被曹操等大小勢力擠對得站不住腳,只好南竄;好在經(jīng)過自個兒這二十多年的苦心編排,窮竭白話,總算叫人知曉了自己乃是西漢高祖劉邦的龍脈真?zhèn)?,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第搭拉搭拉代嫡孫兒,居然讓割據(jù)荊州的軍閥、同為帝室之胄的劉表認可,并收留了他,派他到轄區(qū)襄陽主事棲身。劉備來到襄陽,這一消停下來,人可就閑不住了,好聽點兒說,他是久蓄鴻鵠志,打年輕那時辰就盤算著有一天自己也會發(fā)跡,也能出人頭地??蛇@話在老百姓嘴里,就不那么好聽了,叫做梟雄、山大王或大野心家。其實涿地的人都知道,劉備一家子是個外來戶,是劉備他爹他娘,拉著打狗棍從四川要飯要過來的
話說川北有一劉姓村莊,據(jù)傳似是劉邦當年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趕進四川,后來劉邦為爭奪天下,依仗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奇計,出蜀時丟下的孑遺。到了劉備爺爺這輩兒,朝廷里頭宦官得勢,天下大亂,百姓死的多,這劉姓村莊也不例外,餓殍橫路無人埋。劉備的爺爺是個看風水的,亂世無生計,家里窮得有日子揭不開鍋了,劉備的爹就問他的爺老子:都說您會看風水,到底靈不靈???爹!您瞧瞧,咱家都窮成這個奶奶樣兒了,您咋就不給自家看看?找塊富貴地,別都餓死呀!老風水長嘆口氣,抹了把老淚,凄苦道:兒呀,在這兒想過富日子,是沒指望了爹老了,目下,也真撐不住了,窩兒是挪不動了。以前怕你們撇下我自己走,爹不敢說。今兒個,為了給咱劉家留條根,你拉上媳婦往北走吧,要是命大,能活下來,只要看到有牛臥房頂、車掛樹腰的地界兒,脫下鞋子掂量有九斤重,就是你們的落腳地。切記,扎住根后,就不要再回來了老風水說著閉上了眼。劉備的爹一把火燒了破屋,葬了父親,就揮淚北上了。兩口子萬里求乞,風刀霜劍,雨煎雪熬,春過秋至,冬去夏來,真是無常路上打滾,黃泉湯里泡澡。草青草黃,記不清是第幾度了,這一日傍晚,雷雨交加,夫妻倆你扶我拽地掙扎到一個不大的村頭,饑餓疲累折磨著兩人的生命。俗話說,燈油將盡,火苗還會跳幾下哩,何況兩個尋找福地的人!就在他倆支持不住,搖搖欲倒時,突然一道閃電,照出前面一株蓬碩的大桑樹,樹杈上掛著一架紡車,二人神情不由一振,同時喊道:啊!車掛樹搶前幾步,栽倒在大樹下。待他倆醒來,已是兩天后了,而且躺在村民家的炕上,知道是好心人救了他們,一問果然如此,原來這村子叫五丈桑,也叫大樹樓桑,就因村頭大桑樹冠蓋如樓得的名。他倆找鞋子想下地,老鄉(xiāng)拿著鞋打外面進來,笑道:你們這鞋,蹅得真叫可以,足有九斤沉呢。夫妻倆聞言一愣,隨之會心地相視一笑,穿上鞋,吃了老鄉(xiāng)送的熱飯,有了生氣,走出屋門四下一望,突然媳婦叫道:快看那邊!男人順聲望去,只見村后高坡上一頭牛正趴著歇息,坡下的房頂恰與坡平,正應了爺老子牛臥房頂那話。三樣全都應驗了,兩口子決定在此落戶,和村人一說,大家都很同情,還幫他倆收拾出村邊一處荒宅,從此涿縣就有了劉備爹娘一家。這兩口子原本就有一套織席編草鞋的好手藝,地方又廣有葦塘、秸草,編織材料不乏,席履買賣也還好做,生活倒也過得去,不二年就有了劉備。
長大成人后的劉備,因耳大臂長,相貌奇特,又讀了幾年書,曉得了老劉家先人中有一個叫劉邦的混混,趁秦末大亂,抖機靈兒造反起事,說啥自己是老娘在湖邊神石上跟神龍夢中媾和結下的龍種、后又揮劍勇斬雙頭蛇(喻指秦始皇、二世父子),竟還真的得了天下,坐上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受此啟發(fā),劉備審時度勢,將自己吹噓成漢室宗親,處處都以正統(tǒng)標榜,專意籠絡人心,羅致人才。
劉備早就聽說諸葛亮了得,堪比古之圣賢姜子牙、管仲、樂毅,漢之張良,得此人便可得天下。而今劉備身居襄陽,諸葛亮亦隱居于此,機不可失,劉備鬼精,焉有不請之理?不想兩個結義兄弟關羽、張飛不樂意了,認為諸葛亮不過是個牛鼻子小老道,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徒有虛表罷了。劉備就給他倆講了一段有關諸葛亮的奇事
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在南方?jīng)]有太深的根基,常受當?shù)毓偌澟艛D。他在諸葛亮十五歲那年,便帶上侄輩投奔了好友劉表,被安置在襄陽任上,兩年后不幸逝世。沒了叔父諸葛亮只能自力更生了,他拉拔著弟弟在襄陽城西偏僻的隆中茂林深處搭了幾間草房,開了數(shù)塊田地,過起了勤儉的小農生活。
別看諸葛亮剛過二十歲,他叔父的藏書以及所交眾友的典冊秘籍無不閱遍,爛熟于胸。不久,他聞聽北邊南陽臥龍崗下隱居著一位藏書萬卷的異士,姓黃名承彥,就安頓好弟弟只身去了南陽。費盡周折尋到黃老先生,孰料老先生的書從不外借,這可難壞了諸葛亮。
諸葛亮并不氣餒,他在離黃家不遠處搭了間草棚住下,不幾天,發(fā)現(xiàn)老先生豢養(yǎng)了兩只大仙鶴,就在老先生放鶴時,他大方地走過去,不想兩只仙鶴跟他十分親熱,圍著他翩翩起舞,吟聲清亮,儼然天生的緣分。
老先生大為驚奇,主動接待了他。二人一聊,頗有相見恨晚之感,竟結成了忘年交。黃老先生將他接到自家,藏書任他讀,藏物盡他覽,時日一長,發(fā)現(xiàn)這位瀟灑俊朗的后生記憶力超強,理解力非凡,談吐不俗,抱負凌云,不由得深深喜愛上了他,試探著問他可愿意做自己的女婿。
諸葛亮已知黃老僅有一女,年歲與己相當,只是相貌平平,但才情過人,善識大體,很是賢惠,當即應允,跪稱岳父。黃老先生大喜過望,和愛女一說,女兒一句全憑爹爹做主,就真的全憑爹爹做主了。
婚事一定,兩只仙鶴卻死了。大家都非??上?。黃老先生倒蠻平靜,說這是天意,親自收了仙鶴翎毛羽絨,葬了鶴體。到了諸葛亮與女兒完婚的大好日子,黃老先生將一把精致的鶴翎羽扇贈給愛婿,諄諄告誡道:賢婿呀,仙鶴乃神靈警醒奇禽,致微之情亦能預先感知。此扇非凡物,此后須臾不可離手,切記遇事機警、謹慎婚后,小兩口要回襄陽了,黃老先生將一只大箱子命人搬上車,黃小姐將一件親手織就的鶴羽八卦氅披在夫君身上,并告訴他鶴氅仙品,雨雪難浸,纖塵不染,同時附耳咬道:爹的心思全花在你身上了,那一箱子是我家祖?zhèn)髅懿靥鞎?,我都不得看,你好造化呢?/p>
劉備講述至此,對聽呆了的關、張二人一拍肩頭,真切地規(guī)勸道:二弟、三弟,該相信為兄之言了吧,諸葛孔明真乃神人也!我們二十多年打拼,以你二人之勇武,天下有誰能敵!可我等復漢大業(yè)至今一事無成,就是缺少如張子房那樣的股肱棟梁。目下,當世之子房就在我等身邊,不請我們將鑄成不可挽回的大錯呀!
關、張跟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成就了魏、蜀、吳三分鼎立的局面,為其后的中華一統(tǒng)奠定了基礎。不過劉備沒聽他爺爺?shù)脑?,又回了川域,所以福壽不長
關于三顧茅廬故事(篇6)
李玉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知道曹操“倒履相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吧!曹操聽聞許攸來訪,喜出望外,連鞋子穿反了都不知道,急著去見許攸,把其收為己用,打迎了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官渡之戰(zhàn)。相比之下,劉備更顯得求才若渴,不僅是停留在“迎”上,還頂著風雪“三顧”,終于請得“臥龍”出山,為他創(chuàng)下了“三分天下”的霸業(yè)??v觀時下,人才輩出,像許攸、孔明之才并不罕見,但關鍵是有曹、劉之慧眼的人著實有限。
許攸背袁紹而投曹操,致使袁紹大敗,這都是由于袁紹不懂發(fā)掘人才、重用人才之故。
現(xiàn)今社會競爭激烈,如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一般,一個企業(yè)會不會被淘汰的關鍵就在于其領導者是否具有一雙慧眼、一顆誠心及求才若渴的精神。此外,還必須禮賢下士,聽取忠言。俗話說得好,忠言逆耳。
袁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對屬下“不迎”,“不顧”倒也罷了,在緊要關頭還“不聽”,最終只能導致慘敗,還使得賢臣許攸最終棄他而去,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所以,眼下一個企業(yè)或工廠要發(fā)展,單有“千里馬”還不行,還要有能識馬、訪馬、用馬的“伯樂”之才。否則,只能面對千里馬而“嗚呼!天下無馬!”只有具備了曹操劉備這種肯“倒履相迎”、“三顧茅廬”的“伯樂”之才,才會有一個好的發(fā)展方向。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很多時候寫作都是一大難題,遇到寫作瓶頸的時候,不妨靜下來上看看別人的范文怎么寫。大家不妨多多關注范文的整體框架結構,怎樣才能找到最合適的范文文章呢?經(jīng)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精心整理,推出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僅供你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篇1】
劉備脫離曹操后,占有荊州自立為王,以皇叔身份招賢納士??珊髞韯涞闹\士之母被曹操挾持,謀士被迫投靠曹操。那謀士走前向劉備推薦了能人諸葛亮,要劉備必需親自去請。
劉備第一次到了臥龍崗后空手而歸,因為諸葛亮當時去游山玩水了。第二次去的時候,劉備遇見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諸葛均告知劉備諸葛亮又與一幫賢士好友去山中賞梅了,要一兩個月才回來,劉備只好又怏怏而回,不過他留下了一封信告訴諸葛亮自己十分地敬仰他。
第三次來時,諸葛亮恰好就在屋中睡午覺,劉備不愿打擾諸葛亮,就在屋外等候。諸葛亮醒后,將劉備迎進屋中,提出了有名的“隆中對”,出山輔佐劉備成就大業(yè)。后來諸葛亮火燒博望坡、水淹萬軍、巧奪三城、火燒赤壁、收服千將、七擒孟獲、七伐北魅、火燒上方谷、收姜維……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四川南充市大北街小學五年級:羅御豐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篇2】
歷史故事:三顧茅廬的故事
三顧茅廬(sāngmol):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時期劉備三次城訪諸葛亮出山輔佐其大業(yè)的故事,被后人傳為佳話,漸成典故?,F(xiàn)在意為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近義詞:禮賢下士、誠心誠意、草廬三顧、求賢若渴
反義詞:拒人千里、虛情假意
成語故事:
官渡大戰(zhàn)后,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去臥龍崗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么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赡莻€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臥龍崗。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yè),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典故: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后,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jīng)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于諸葛亮躬耕地(今南陽城西臥龍崗),會見諸葛亮,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jù)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的宏偉藍圖。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原文:
卻說玄德正安排禮物,謁諸葛亮,忽人報: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來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視之,乃司馬徽也。玄德大喜,請入后堂高坐,拜問曰:備自別仙顏,因軍務倥傯,有失拜訪。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赵唬郝勑煸痹诖?,特來一會。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馳書,喚回許昌去矣?;赵唬捍酥胁懿僦嬕樱∥崴芈勑炷缸钯t,雖為操所囚,必不肯馳書召其子;此書必詐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驚問其故,徽曰:徐母高義,必羞見其子也。玄德曰:元直臨行,薦南陽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于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嘗抱膝長吟,而指三人曰:公等仕進可至刺史、郡守。眾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潁川之多賢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觀天文,嘗謂群星聚于潁分,其地必多賢士。時云長在側曰:某聞管仲、樂毅乃春秋、戰(zhàn)國名人,功蓋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徽笑曰:以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長問:那二人?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眾皆愕然?;障码A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玄德嘆曰:真隱居賢士也!
次日,玄德同關、張并從人等來臥龍崗。遙望山畔數(shù)人,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曰: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玄德聞歌,勒馬喚農夫問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臥龍先生所作也。玄德曰:臥龍先生住何處?農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帶高岡,乃臥龍岡也。岡前疏林內茅廬中,即諸葛先生高臥之地。玄德謝之,策馬前行。不數(shù)里,遙望臥龍崗,果然清景異常。后人有古風一篇,單道臥龍居處。詩曰:南陽城西二十里,一帶高岡枕流水:高岡屈曲壓云根,流水潺潺飛石髓;勢若困龍石上蟠,形如單鳳松陰里;柴門半掩閉茅廬,中有高人臥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時籬落野花馨;床頭堆積皆黃卷,座上往來無白??;叩戶蒼猿時獻果,守門老鶴夜聽經(jīng);囊里名琴藏古錦,壁間寶劍掛七星。廬中先生獨幽雅,閑來親自勤耕稼:專待春雷驚夢回,一聲長嘯安天下。玄德來到莊前,下馬親叩柴門,一童出問。玄德曰: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童子曰:我記不得許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說劉備來訪。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玄德曰:何處去了?童子曰:蹤跡不定,不知何處去了。玄德曰:幾時歸?童子曰:歸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數(shù)日。玄德惆悵不已。張飛曰:既不見,自歸去罷了。玄德曰:且待片時。云長曰:不如且歸,再使人來探聽。玄德從其言,囑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劉備拜訪。遂上馬,行數(shù)里,勒馬回觀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觀之不已,忽見一人,容貌軒昂,豐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杖藜從山僻小路而來。玄德曰:此必臥龍先生也!急下馬向前施禮,問曰:先生非臥龍否?其人曰:將軍是誰?玄德曰:劉備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玄德曰:久聞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權坐,請教一言。二人對坐于林間石上,關、張侍立于側。州平曰:將軍何故欲見孔明?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亂,四方云擾,欲見孔明,求安邦定國之策耳。州平笑曰:公以定亂為主,雖是仁心,但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高祖斬蛇起義,誅無道秦,是由亂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亂;光武中興,重整基業(yè),復由亂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復四起:此正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shù)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誠為高見。但備身為漢胄,合當匡扶漢室,何敢委之數(shù)與命?州平曰:山野之夫,不足與論天下事,適承明問,故妄言之。玄德曰:蒙先生見教。但不知孔明往何處去了?州平曰:吾亦欲訪之,正不知其何往。玄德曰:請先生同至敝縣,若何?州平曰:愚性頗樂閑散,無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見。言訖,長揖而去。玄德與關、張上馬而行。張飛曰:孔明又訪不著,卻遇此腐儒,閑談許久!玄德曰:此亦隱者之言也。
三人回至新野,過了數(shù)日,玄德使人探聽孔明?;貓笤唬号P龍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備馬。張飛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孟子云: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孔明當世大賢,豈可召乎!遂上馬再往訪孔明。關、張亦乘馬相隨。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云密布。行無數(shù)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張飛曰: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輩怕冷,可先回去。飛曰: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隨同去。將近茅廬,忽聞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馬聽之。其歌曰:壯士功名尚未成,嗚呼久不遇陽春!君不見東海者叟辭荊榛,后車遂與文王親;八百諸侯不期會,白魚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戰(zhàn)血流杵,鷹揚偉烈冠武臣。又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楫芒碭隆準公;高談王霸驚人耳,輟洗延坐欽英風;東下齊城七十二,天下無人能繼蹤。二人功跡尚如此,至今誰肯論英雄?歇罷,又有一人擊桌而歌。其歌曰:吾皇提劍清寰海,創(chuàng)業(yè)垂基四百載;桓靈季業(yè)火德衰,奸臣賊子調鼎鼐。青蛇飛下御座傍,又見妖虹降玉堂;群盜四方如蟻聚,奸雄百輩皆鷹揚,吾儕長嘯空拍手,悶來村店飲村酒;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
二人歌罷,撫掌大笑。玄德曰:臥龍其在此間乎!遂下馬入店。見二人憑桌對飲:上首者白面長須,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問曰:二公誰是臥龍先生?長須者曰:公何人?欲尋臥龍何干?玄德曰:某乃劉備也。欲訪先生,求濟世安民之術。長須者曰:我等非臥龍,皆臥龍之友也:吾乃潁川石廣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備久聞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隨行馬匹在此,敢請二公同往臥龍莊上一談。廣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懶之徒,不省治國安民之事,不勞下問。明公請自上馬,尋訪臥龍。
玄德乃辭二人,上馬投隆中來。到莊前下馬,扣門問童子曰:先生今日在莊否?童子曰:現(xiàn)在堂上讀書。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門,只見門上大書一聯(lián)云: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玄德正看間,忽聞吟詠之聲,乃立于門側窺之,見草堂之上,一少年擁爐抱膝,歌曰: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
玄德待其歌罷,上草堂施禮曰:備久慕先生,無緣拜會。昨因徐元直稱薦,敬至仙莊,不遇空回。今特冒風雪而來。得瞻道貌,實為萬幸,那少年慌忙答禮曰:將軍莫非劉豫州,欲見家兄否?玄德驚訝曰:先生又非臥龍耶?少年曰:某乃臥龍之弟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長兄諸葛瑾,如今江東孫仲謀處為幕賓;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臥龍今在家否?均曰:昨為崔州平相約,出外閑游去矣。玄德曰:何處閑游?均曰:或駕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落之間,或樂琴棋于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玄德曰:劉備直如此緣分淺薄,兩番不遇大賢!均曰:少坐獻茶。張飛曰:那先生既不在,請哥哥上馬。玄德曰:我既到此間,如何無一語而回?因問諸葛均曰:聞令兄臥龍先生熟諳韜略,日看兵書,可得聞乎?均曰:不知。張飛曰:問他則甚!風雪甚緊,不如早歸。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車騎;容日卻來回禮。玄德曰:豈敢望先生枉駕。數(shù)日之后,備當再至。愿借紙筆作一書,留達令兄,以表劉備殷勤之意。均遂進文房四寶。玄德呵開凍筆,拂展云箋,寫書曰:備久慕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jīng)綸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達,再容齋戒薰沐,特拜尊顏,面傾鄙悃。統(tǒng)希鑒原。玄德寫罷,遞與諸葛均收了,拜辭出門。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別。方上馬欲行,忽見童子招手籬外,叫曰:老先生來也。玄德視之,見小橋之西,一人暖帽遮頭,狐裘蔽體,騎著一驢,后隨一青衣小童,攜一葫蘆酒,踏雪而來;轉過小橋,口吟詩一首。詩曰:一夜北風寒,萬里彤云厚。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斗。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玄德聞歌曰:此真臥龍矣!滾鞍下馬,向前施禮曰:先生冒寒不易!劉備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驢答禮。
諸葛均在后曰:此非臥龍家兄,乃家兄岳父黃承彥也。玄德曰:適間所吟之句,極其高妙。承彥曰:老夫在小婿家觀《梁父吟》,記得這一篇;適過小橋,偶見籬落間梅花,故感而誦之。不期為尊客所聞。玄德曰:曾見令婿否?承彥曰:便是老夫也來看他。玄德聞言,辭別承彥,上馬而歸。正值風雪又大,回望臥龍崗,悒怏不已。后人有詩單道玄德風雪訪孔明。詩曰:一天風雪訪賢良,不遇空回意感傷。凍合溪橋山石滑,寒侵鞍馬路途長。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厥淄1捱b望處,爛銀堆滿臥龍崗。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陰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臥龍崗謁孔明。關、張聞之不悅,遂一齊入諫玄德。正是:高賢未服英雄志,屈節(jié)偏生杰士疑。
卻說玄德訪孔明兩次不遇,欲再往訪之。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云長去。飛曰:既兩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禮。飛應諾。
于是三人乘馬引從者往臥龍崗。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正遇諸葛均。玄德忙施禮,問曰:令兄在莊否?均曰:昨暮方歸。將軍今日可與相見。言罷,飄然自去。玄德曰:今番僥幸得見先生矣!張飛曰:此人無禮!便引我等到莊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豈可相強。三人來到莊前叩門,童子開門出問。玄德曰:有勞仙童轉報:劉備專來拜見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雖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晝寢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報。分付關、張二人,只在門首等著。玄德徐步而入,見先生仰臥于草堂幾席之上。玄德拱立階下。半晌,先生未醒。關、張在外立久,不見動靜,入見玄德猶然侍立。張飛大怒,謂云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長再三勸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門外等候。望堂上時,見先生翻身將起,忽又朝里壁睡著。童子欲報。玄德曰:且勿驚動。又立了一個時辰,孔明才醒,口吟詩曰: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酌饕髁T,翻身問童子曰:有俗客來否?童子曰: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酌髂似鹕碓唬汉尾辉鐖?!尚容更衣。遂轉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昨兩次晉謁,不得一見,已書賤名于文幾,未審得入覽否?孔明曰:南陽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二人敘禮畢,分賓主而坐,童子獻茶。茶罷,孔明曰:昨觀書意,足見將軍憂民憂國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誤下問。玄德曰:司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語,豈虛談哉?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酌髟唬旱虏?、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二公謬舉矣。將軍奈何舍美玉而求頑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經(jīng)世奇才,豈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酌餍υ唬涸嘎剬④娭?。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言罷,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掛于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yè),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yè),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云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孔明曰: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人世;劉璋非立業(yè)之主:久后必歸將軍。玄德聞言,頓首拜謝。只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詩贊曰: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玄德拜請孔明曰:備雖名微德薄,愿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聽明誨??酌髟唬毫辆脴犯z,懶于應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濕??酌饕娖湟馍跽\,乃曰:將軍既不相棄,愿效犬馬之勞。玄德大喜,遂命關、張入,拜獻金麻禮物。孔明固辭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賢之禮,但表劉備寸心耳??酌鞣绞?。于是玄德等在莊中共宿一宵。次日,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后人有詩嘆曰: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后,星落秋風五丈原。又有古風一篇曰: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碭白蛇夜流血;平秦滅楚入咸陽,二百年前幾斷絕。大哉光武興洛陽,傳至桓靈又崩裂;獻帝遷都幸許昌,紛紛四海生豪杰:曹操專權得天時,江東孫氏開鴻業(yè);孤窮玄德走天下,獨居新野愁民厄。南陽臥龍有大志,腹內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臨行語,茅廬三顧心相知。先生爾時年三九,收拾琴書離隴畝;先取荊州后取川,大展經(jīng)綸補天手;縱橫舌上鼓風雷,談笑胸中換星斗;龍驤虎視安乾坤,萬古千秋名不朽!玄德等三人別了諸葛均,與孔明同歸新野。
劉備三顧茅廬分析:
相關記載
劉備和諸葛亮這個君臣際遇,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呢?這個問題史書上是有不同記載的,《三國志》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用五個字做了記錄,就是凡三往,乃見,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說是諸葛亮去找劉備?!“凑者@個《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說這個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當時曹操已經(jīng)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部中國,下一個要滅掉的目標就是荊州,所以荊州的形勢已經(jīng)非常緊急了。于是諸葛亮就南下去見劉備,因為劉備當時駐兵樊城,諸葛亮見到劉備以后,劉備不認識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當做一般的讀書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來接待。大概當時也接待了很多這樣的人,大家一起吃了個飯,吃了一個飯以后就散了,但是諸葛亮沒走,劉備也沒理他,也不問他有什么事,自己就拿了一個牦牛尾巴在那編起工藝品來,諸葛亮就說,將軍的雄心壯志難道就是編工藝品嗎?劉備手上拿著牦牛尾巴往旁邊一扔,這什么話?聊以忘憂了。諸葛亮說,將軍,您想一想劉鎮(zhèn)南劉鎮(zhèn)南是誰?就是劉表,劉表當時的職務是鎮(zhèn)南將軍,所以簡稱他劉鎮(zhèn)南諸葛亮說請問將軍,劉鎮(zhèn)南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比不上。諸葛亮又問,那將軍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也比不上。諸葛亮說,劉鎮(zhèn)南也比不上曹操,將軍您也比不上曹操,難道你們就坐在荊州等死嗎?就等著人家來宰割嗎?劉備說,唉,我也發(fā)愁啊,沒有辦法!諸葛亮就給他出一個主意,說我們荊州的問題是什么呢?是北方來逃難的流民很多,而這些人都沒上戶口,不是我們的編戶齊民,那么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財力政府就沒有掌握,因此應該把這些人查清楚了,都給他們上上戶口,那么該交稅你交稅,該出力你出力,該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么荊州就強大了。
記載矛盾
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那么這個記載它有一個問題,就是和《三國志》的說法相沖突?!度龂尽酚袥]有根據(jù)呢?有,根據(jù)就在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們習慣上說諸葛亮有兩份出師表,一份叫《前出師表》,一份叫《后出師表》,這個《后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的作品是有爭議的,歷史學家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是偽作,但是《前出師表》是沒有疑問的。那么《前出師表》諸葛亮說得很清楚,是劉備三顧茅廬,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編完諸葛亮的這個集子以后,有一個《上諸葛亮集表》里面也是這么記載的,所以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他注在注文里面了,同時他發(fā)了一個議論,他說歷史上由于歷史學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來源不同,是會有不同的記載,這很正常,但是這個事情如此沖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另一說法
關于三顧茅廬,史書《魏略》《九州春秋》和諸葛亮《出師表》里的記載大相徑庭,不但如此,它還完全顛覆了人們耳熟能詳?shù)男≌f中的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里,劉備三入臥龍崗,拜訪韜光養(yǎng)晦的諸葛亮,最終諸葛亮走出山林,輔佐劉備成就帝業(yè)。這一段被世代讀者傳唱的佳話,為什么在史書上卻是另外一副樣子呢?在歷史的真實上,到底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還是劉備的三顧茅廬呢?這個事情為什么如此奇怪呢?
專家質疑
其實這個也不能說很奇怪,而且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這個說法,雖然是非主流意見,也還是有一批歷史學家支持這種說法。比方說有一位劉嘯先生就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三顧茅廬質疑》,他就認為三顧的說法靠不住,為什么呢?他認為,就劉備和諸葛亮雙方而言,劉備固然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因此他提出這樣三點意見,第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為這個《三國志》里面說得很清楚: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他就是要出將入相、建功立業(yè),要做事情的,而劉備對于他來說是最好的人選,就是作為一個老板的人選,這個道理我們在前面也已經(jīng)說過了。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孫權,甚至不就近就便為劉表服務,他就是要為自己選一個最好的老板,而劉備無疑是最好的人選,他豈肯在南陽坐等劉備三顧呢?那劉備不顧呢,不來找他怎么辦?所以劉嘯說,這等于說諸葛亮在那兒下了一個決心,你劉備不出來請我三次,我就在這個地方做一輩子農民了,這可能嗎?你說他這樣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他待在南陽干什么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二點,劉備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個老板。那么請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還是需要一個人的迫切呢?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劉嘯先生說,以諸葛亮的智慧和當時他的社會地位,他發(fā)現(xiàn)劉備應該比劉備發(fā)現(xiàn)他要早。劉備因為很有名了,天下梟雄了,真是天下誰人不識君,誰不知道有一個劉備呢?劉備未必知道有一個諸葛亮。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是諸葛亮去找劉備,何況當時形勢已經(jīng)非常緊急,已經(jīng)到了燃眉之急的這樣一個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草廬中還去等這個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顧茅廬呢?所以劉嘯先生得出一個結論來,三顧茅廬在邏輯上無法讓人接受這個結論。應該說他這個分析還是有他的道理,那么這樣一來就意味著我們要否定《三國志》、否定《出師表》,而這個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國志》你可以否定,《出師表》否定不了,沒有任何證據(jù)說《出師表》是偽作,《出師表》怎么說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說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許這兩個詞把因果關系說出來了,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而且和他討論了當世之事,使他產(chǎn)生感激之心,這才同意追隨劉備,遂許嘛。所以《出師表》否定不了,那么問題就只有這樣一個辦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師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有一個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說的這個事情也是真的:諸葛亮去找了劉備,有了那一番談話,而且劉備也采納了他的建議,但是還是沒把他當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諸葛亮他又回去了?;厝チ艘院?,劉備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這個人才是幫助我成就大業(yè)的人,我必須把他請回來,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請回來。先有登門自薦,后有三顧茅廬。但是這個說法我說清楚,純粹是我的猜想,沒有任何其他的佐證。
是否真實
三顧茅廬,這個被世代傳唱的經(jīng)典故事,在史書《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卻是另外一個面孔,不是劉備親自上門邀請,而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這多少讓喜歡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記載的是事實的話,那么在諸葛亮的《出師表》里,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句話又該如何解釋?難道是諸葛亮說了假話?還是《出師表》根本就不是諸葛亮所作呢?那么,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fā)生過三顧茅廬的故事呢?
要解清這個謎呀,這里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從袁紹那兒跑出來,然后投奔了劉表,在荊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為什么六年工夫諸葛亮和劉備都沒有見過面?這其實也是本案的一個關鍵,那么也有不少歷史學家試圖來解釋這個問題,因為覺得這個事情說不過去,于是提出一種說法,說實際上劉備是找過諸葛亮的,第一次去沒見著,第二次去又沒見著,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來荊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見著了。這個說法有點問題,你說劉備這三顧,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難說得通,平均兩年找他一次,更很難說通。也有人提出說,那是因為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隱秘,這個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們武俠小說里寫的那種躲避仇家追殺的大俠,隱姓埋名躲在一個旮旯里,你找他不著,他老早就來到了荊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劉表的親戚啊,他和荊州的官場,和荊州的上流社會,和荊州的士人集團是有往來的,他怎么是一個找不到的人呢?所以這些理由看來是不能成立的。
對于這個問題也有歷史學家試圖做出解釋,比方說尹韻公先生就提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他認為諸葛亮當時的知名度不夠。我們去讀《三國志》對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就是說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強的,但是當時荊州的士人集團并不是一致認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對他不以為然。那么劉備聽到別人對諸葛亮的介紹的時候,劉備會掂量一下,說這個是真呢還是假呢?他會猶豫,這么一猶豫幾年就過去了。
另一方面,在諸葛亮這方面有心理障礙。因為諸葛亮給自己設計的這個目標,是到了這個集團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要當首席謀士,要當這個集團的二號人物,而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關系過于密切,食則同器,寢則同床,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你很難擠進去,他也要猶豫。
那么這兩個說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就是年齡。我們要知道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是多少歲?26歲,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多少歲?46歲,那么將心比心,讓一個46歲的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天下梟雄把一個26歲的從來沒有表現(xiàn)過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輕人奉若上賓,幾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劉備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到一個鄉(xiāng)下去請出個二十歲的人來當他的總參謀長呢?所以年齡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如果不是后來曹操那么咄咄逼人,這個事說不定還要拖下去??偠灾?,劉備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決定放下皇叔和長輩的架子,下鄉(xiāng)去見一個比他小了二十多歲的沒有任何頭銜和功名的這么一個年輕人,所以三顧茅廬是可信的,登門自薦只能存疑。
細節(jié)
劉備三顧茅廬,他是去了三次只見了一次呢,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一般人讀《三國志》,從這五個字里讀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見,是覺得去了三次才見到。但是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讀陳壽《上諸葛亮集表》,不是這個意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沒有說去三次才見到一次。我們再去讀杜甫的詩,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也沒有說去三次只見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釋頻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見了三次,很可能還不止去了三次,這個三是多次的意思,因為在古書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說只有三次嘛??赡苋チ硕啻?,去了一次就談一次,按照《出師表》的說法,咨臣以當世之事,不停地提問題,談一談天下我們應該怎么辦怎么辦,越談越攏,越談越投機,越談越契合,越談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劉備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諸葛亮也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那么如果我們能確定這樣一些結論,那么《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義了,而且即便是劉備去了三次才見到一次,它也是演義,因為《三國志》里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但是《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寫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見一批農民在一邊種地一邊唱歌,走過去問,這個歌是誰創(chuàng)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說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農民說就住在那個山后面,一看這個山,哎呀,氣象非凡。然后興致沖沖地去了以后,碰上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兒看門,劉備說我來拜見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兒去了?不知道,行蹤不定。那先生什么時候回來呢?不知道,來去不定。碰了釘子,碰了釘子以后只好很惆悵地看了看風景,然后碰見了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當時劉備大喜過望,對面來一位先生,道貌岸然,這個道貌岸然是褒義詞,就像賈寶玉見了林黛玉一樣,賈寶玉見了林黛玉第一句話,哎呀,天上掉下來一個神仙似的妹妹,當時劉備看了對面走過來一個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談還是一個朋友,他就被打動了。
到了第二回來了以后,先是見到他的兩個朋友,一個是石韜石廣元,白面長須,第二個朋友孟見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劉備就去談。談完以后再到莊上去,見到一個少年抱膝擁爐而歌,于是上去行禮,一問是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出來一老頭,也是風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個感覺,一問是他岳父。這么折騰了兩回以后,劉備都已經(jīng)佩服得五體投地了,說這個諸葛亮他住在這個地方,他把那個農民弄得跟大學生似的,一邊勞動,一邊唱歌,他的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個個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還得了嗎!
所以到了第三次,劉備再去的時候,首先是擇吉齋戒,沐浴更衣,態(tài)度就變了,很端正。然后走到隆中的時候,下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階下。說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擾,不要打擾,劉備就在這兒等,一等再等。這個時候的劉備他已經(jīng)不像一個上門招聘的大老板,像一個上門求婚的癡情人,他這個癡情和《西廂記》里面的張生有得一比。大家都聽李昌集老師講過《西廂記》,這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鐘情,他想通過紅娘去傳遞一些信息,他見到紅娘是怎么說的呢?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并不曾婚娶,紅娘說什么,誰問你那么多了。那么劉備見到了諸葛亮看門的小孩子怎么說的呢,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把他所有頭銜都說出來,那小孩怎么說呢,我記不住那么多。
這兩個情節(jié)真是好有一比,實際上確實是這樣,如果說戲劇中的崔鶯鶯是待字閨中,那么小說中的諸葛亮就是待價南陽草廬,他們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們知道在那樣一個時代,君臣關系是有點像夫妻關系的,講究什么呢?從一而終,在當時一個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選中了一個君主、一個老板,他會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從一而終的,是不能變節(jié)的。當然在那個時代變節(jié)的人也很多,改換門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認為就不道德,但是特別嚴格自律的人他是不變的,諸葛亮在道德上對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變的,所以他必須選準。那么這里面就有一個問題,對方一定要有誠意,因為小說中的諸葛亮也好,戲劇中的崔鶯鶯也好,都是心氣很高的人,絕不肯隨便地以身相許,他一定要考驗對方,他一定要擺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確確實實證明對方是誠心誠意,他才肯答應。
所以說《三國演義》這段描寫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雖然三顧茅廬是虛構的,仍然有意義,意義在哪兒呢?我們可以把它看做古代版的營銷學教材,我們用現(xiàn)代視角看看這個事件就很有意思了,在整個事件中,劉備好比一家投資公司的大老板,他決定進行投資,要買斷某一個人才,諸葛亮呢,就像一個準備應聘行政執(zhí)行官的這個一個職業(yè)經(jīng)理人,他們雙方都有一個互相試探、了解的需要和過程,所以他這一套東西用現(xiàn)代的眼光一看就覺得整個的這些什么唱歌的農民,不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兒。這當然是我們今天站在現(xiàn)代視角回過頭看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認我這個推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純粹是我的個人意見,不是歷史意見,也不是時代意見,也不是羅貫中的意見。
那么羅貫中的意見是什么呢?也就是說羅貫中為什么要這樣寫呢?我猜,兩個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說一定要好看。我對小說有個定義,有人問我說小說是什么?我的定義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東西,小說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說的本來意義,而羅貫中《三國演義》寫的這個三顧茅廬,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這是沒有問題的,確實好看,這是他小說家、文學家他的需要。
第二個原因,與羅貫中本人可能有關系。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說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yè)的,只不過在后來的斗爭中是朱元璋勝利了,他沒有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諸葛亮一樣是出師未捷,不過他身沒死就是了,羅貫中沒死,但是這種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樣的,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況諸葛亮這個人確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個榜樣,中國古代讀書人差不多都是有諸葛亮情結的,就是自覺不自覺地就把自個比做諸葛亮了。
背后心理
但是我們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古代作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飛也是精神偶像,還有很多這樣的人,為什么惟獨諸葛亮在中國讀書人、文化人、知識分子,在人民群眾當中他那個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三顧茅廬,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飛、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請四請請出來的,就諸葛亮一個人請了三回。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他有一個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來做事情,所謂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他這一肚子滿腹的經(jīng)綸,一肚子的學問,一身的本事,他有一個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來,他只有找一個好老板,因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但是另一個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擊,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著臉找上門去讓人家踢出來,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門去請他出來,而這樣的例子只有這一個。那么羅貫中作為這樣的一個讀書人,這樣一個文化人,他擺出這個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嗎?他肯定要大寫特寫,這個我猜測可能就是《三國演義》這個三顧茅廬它背后的這樣一種心理。
那么不管怎么說,三顧茅廬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其實在我看來,是劉備先找諸葛亮,還是諸葛亮先找劉備,是見了三次談了三次,還是去了三次談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談了什么。如果說他們真的是談了三次,我們就無法知道它的全部內容,我們只知道一個結論性的意見,那就是在草廬對里面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草廬對也成為中國古代一篇有名的對策。
劉備目的
劉備三顧茅廬是蜀漢歷史上一件重要事情。劉備為何要請諸葛亮出山?可以有以下兩種解釋。
第一種:延攬人才,諸葛亮未出山之前,劉備手中的人均屬中等人才,想要定國安邦,必須要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當時不是有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薦,劉備找諸葛亮是必然的,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當然要找諸葛亮這樣的人才。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
第二種:利用諸葛亮在荊州的社會關系,劉備三次枉駕以見孔明,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諸葛亮的勢力和影響,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與荊州三方面勢力都有密切關系。一是,以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地方豪強勢力;二是,通過黃承彥與荊州蔡氏集團發(fā)生了潛在關系;三是,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獲得了劉表長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的廣泛、復雜的社會關系,所以劉備才找到他,劉備三顧茅廬后,結果怎么樣呢?史書上說:荊楚群士從之如云這難道和諸葛亮的社會影響力沒有關系嗎?這就是劉備利用他得到的好處的。
疑點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諸葛丞相集》中《前出師表》內記載,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便是三顧茅廬的來歷。而南北朝時期著名史學家裴松之在批注《三國志》時卻引用了一段史料,說當時的諸葛亮是去樊城自薦于劉備。那么究竟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還是諸葛亮去樊城自薦于劉備呢?三顧茅廬在歷史上真有其事嗎?
后來裴松之在對這段史料進行評價時說,非亮先詣備,明矣
一心求賢的劉備親自前往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但是在草廬之中劉備卻并未見到諸葛亮,他便留下一封書信說明來意,以圖來日再見。然而當劉備第二次來的時候仍然沒有見到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從小就有遠大抱負的人,對于劉皇叔的到來他應該明白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墒菫槭裁吹诙嗡植辉谀??是巧合還是另有打算?
當劉備第三次來到草廬的時候,諸葛亮的確是在家中,然而事情在小說家羅貫中的筆下又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那么在羅貫中的筆下,三顧茅廬的故事是不是被夸大了?它究竟符不符合當時的實際呢?
羅貫中筆下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是諸葛亮從一個歷史人物到文學形象的一次較大的轉變。也正是從這個時候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的形象從此深入民心。
《劉備三顧茅廬》讀后感
《三國演義》這本書家喻戶曉,眾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就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主要寫了:劉備為了找一個有專長的賢人來幫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而后來諸葛亮被劉備的堅持不懈的誠心誠意打動了,答應幫他打天下。
看完這個故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布封曾經(jīng)說過:天才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我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華羅庚也曾說:做學問,做研究工作,必須持之以恒。的確,我們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堅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個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夠堅持下去,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說起來,一個人克服一點兒困難也許并不難,難得是能夠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曾經(jīng)的失敗并不意味著永遠的失敗,曾經(jīng)達不到的目標并不意味達永遠達不到。過去的成功或是失敗,那只代表過去,未來是靠現(xiàn)在決定的。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沒有永遠失敗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絕境就是一次挑戰(zhàn)、一次機遇,如果你不是被嚇倒,而是奮力一搏,遇到什么叫困難都不放棄,也許你會因此而創(chuàng)造超越自我的奇跡。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篇3】
三顧茅廬的成語故事
[成語拼音]sān gù máo lú
[成語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典故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叭龂萘x”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篇4】
三顧茅廬的故事簡述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敝洹S谑呛笫廊艘娪腥藶檎埶囱龅娜顺鰜韼椭约鹤鍪?,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三顧茅廬的故事背景
東漢末年,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后成就大業(yè),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地有‘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眲涠喾酱蚵牐弥胺垺本褪侵T葛亮,此人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廬草棚,耕作自養(yǎng),精研史書,是個杰出人才,便專程到隆中去拜訪。
他前后一共去了三次,頭兩次諸葛亮避而不見,第三次才親自出迎,就在茅廬中和劉備共同探討時局,分析形勢,設計如何奪取政權統(tǒng)一天下的方略。劉備大為嘆服,愿以諸葛亮為師,請他出山相助,重興漢室。諸葛亮深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打動,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離開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此后,諸葛亮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東聯(lián)孫吳,北伐曹魏,占據(jù)荊、益兩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漢政權,形成與東吳、曹魏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去世后,諸葛亮秉承劉備遺志,繼續(xù)出兵伐魏。他在向后主劉禪上的一道奏表中寫道:“先帝不嫌臣卑微鄙陋,屈尊枉駕,前后三次親自登門,訪臣于草廬之中……”流露出對劉備給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篇5】
歷史故事: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歷史故事
劉備三顧茅廬而得諸葛亮,之后在諸葛亮的等人幫助之下建立蜀漢皇朝,三顧茅廬成為求賢中的經(jīng)典案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建安十二年(207年),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后,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jīng)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jù)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之后諸葛亮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篇6】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敝?。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三顧茅廬的簡短故事 【篇7】
三顧茅廬: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的故事/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的時候,局勢非?;靵y。各地的諸侯豪強都紛紛出兵,想奪取領土,統(tǒng)一天下。
劉備和曹操就是其中的兩中杰出人物。
原先,曹操打不過劉備,因為劉備有個名叫徐庶[shù]的謀士。曹操吃過幾次敗仗后,曹操非常生氣,就將徐庶的母親捉了起來,逼徐庶離開劉備。
徐庶沒辦法,只好離開了劉備。但在臨走之前,徐庶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你可以請他輔佐你,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廬里?!?/p>
劉備聽后,為請諸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去請他出山。可是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好留下姓名,怏怏[yàng]不樂地回去。
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出門出去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 兒童故事大全
劉備第三次去隆中,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在交談中,諸葛亮對天下形勢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劉備十分嘆服。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非常感動,答應出山相助。劉備尊諸葛亮為軍師,對關羽、張飛說:我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幫劉備打了不少勝仗,為劉備奠定了蜀漢的國基。
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
【三顧茅廬的成語意思】:比喻誠心實意地一再邀請
【三顧茅廬的故事讀后感】
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最終用誠心打動了諸葛亮同意出山幫助他打江山。從劉備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只要你堅定目標,并不斷地付出,去努力,就一定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