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幼兒不良情緒的問與答
發(fā)布時間:2022-04-18 學(xué)生突然受傷的處理方法 學(xué)生突發(fā)受傷老師的解決處理 學(xué)生突然骨折流鼻血燙傷的解決處理問:我兒子兩歲了。他出生剛50多天的時候爸爸就去外地學(xué)習(xí)了,一年只能回來三四次,每次也就十幾天吧,所以兒子基本是我和姥姥姥爺將他帶大的。平時我上班,由老人帶著。兒子一歲之前,還沒看出與別的孩子有什么特別的,一歲后就明顯覺出他非常依賴我。比如,他不小心摔倒了,姥姥去扶他,他哭不讓,我說沒關(guān)系,自己起來,不起,然后我只得裝作摔倒,自己起來,告訴他,看媽媽都是自己起來的,他才能慢慢自己起來。有時我看不到,姥姥將他扶起,他竟哭著又回到原來摔倒的地方再坐下,哭,伸出小手,示意我來抱他,瞧那可憐樣,只好將他再次抱起;還有,如果流鼻涕,別人替他擦,他會非常不高興,又急又喊,紅著臉帶著哭腔“要媽媽擦,要媽媽擦”,什么事情都要我來幫,不允許別人幫助。
還有一點,孩子漸漸大了,脾氣越來越急,說話有些音不清,我再重復(fù)他的話跟他的原意不一致時就立刻著急,邊哭邊跺腳;有時在別的房間玩,叫我,我不能馬上過去,就立刻著急,急得滿臉通紅。我經(jīng)常跟他說,不要著急,慢慢跟媽媽說,媽媽在這里,媽媽在這里等等,可是一點也不奏效,這種情況持續(xù)好長時間了。
最近換成他奶奶看他,近一年沒見著奶奶了,感情生疏點,只要我在家,根本理不著奶奶,還動不動沖奶奶發(fā)脾氣,攆奶奶走,不讓奶奶碰他的東西。奶奶在家給他喂飯,好好的,一見我就壞了,不要奶奶喂,讓奶奶走開,讓媽媽喂,而且也不好好吃了,上躥下跳。他奶奶說,來給你撐腰的了。我也經(jīng)常給他講,不要和奶奶打架,和奶奶是好朋友。據(jù)奶奶講,我一上班,兒子大部分時間與奶奶可親了,也很聽話,飯也好喂??蔀槭裁磧鹤右灰姷轿揖屯蝗蛔兞藗€人似的呢,是兒子缺少安全感嗎?
因為他爸爸不在身邊,為了更好地照顧兒子,單位出差我一律不去,晚上的應(yīng)酬能推就推掉了,希望能盡量多陪陪兒子。難道是我陪兒子的時間太多,我覺得也不是呀,真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兒子現(xiàn)在這種狀態(tài),我該怎么做呢?希望各位專家和姐妹們給我支支招呀!謝謝了!
答:孩子還不理解社會和人的自然規(guī)律時,會認為別人就是自己,會認為想要叫別人做的事情別人就都能夠理解,他們還無法讓自己的認識跳出自己的殼去感受別人,所以他們不認可別人的做法和想法與自己不同。當遇到他不能理解的這種不同時,他們就會非常生氣。這是兒童發(fā)展的一個必然的事情,有人也管這一階段叫做執(zhí)拗敏感期,這是兒童以自己的愿望與別人的愿望進行磨合和奮斗的開始階段。由于沒有經(jīng)驗和認識不足,才造成孩子看上去脾氣變壞了的狀態(tài),其實這是一個正常的發(fā)展階段。
無論多么艱難,成人都要平和地忍受過這一時期。隨著經(jīng)驗的增長,兒童會發(fā)現(xiàn)自己與別人是不同的,并慢慢認可了別人的不同,到那時,孩子就不會還有那么大的脾氣了。
至于案例中所描述的孩子對奶奶的惡劣態(tài)度和對媽媽的依戀,是所有上班族母親的孩子的正常狀態(tài)。這個問題在前面的安全感問題中有細致的解答。孩子為了將媽媽留在身邊,必須趕走其他的人,這是因為在他的經(jīng)驗中,只要奶奶來了,媽媽就會離開,所以孩子認為這個規(guī)律是由奶奶來造成的,在媽媽和奶奶同時出現(xiàn)的時候,一定要趕走奶奶,才能確保媽媽留在身邊。在媽媽不在時,生存的本能會使他依戀奶奶,將奶奶做為安全依戀對象。由于沖突不再,所以孩子的狀態(tài)就會顯得比較好。
溫馨提醒
家長要找資料學(xué)習(xí),了解孩子各階段的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孩子的發(fā)展狀態(tài),能夠分清孩子的哪些行為需要泰然處之,哪些行為象征了孩子有了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家長去立刻幫助,這樣才能從心理上去幫助孩子,并能正確處理孩子所有的不良情緒。一個孩子將來會成會什么樣的人,與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理解有很大的關(guān)系。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讓寶寶盡情宣泄不良情緒
導(dǎo)讀:適度地讓孩子宣泄,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處。如果孩子心中的積郁和不快長期得不到宣泄,就會注意力不集中、行為呆板、神經(jīng)失常、精神不振、人際關(guān)系緊張,嚴重時會給孩子個人和家庭乃至帶來危害。有些孩子鬧事、出走、輕生,就是因為不良情緒無法宣泄造成的。
兒童與成人一樣常有情緒變化,諸如憤怒、哀傷、失望、害怕等。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須讓孩子適度宣泄。宣泄就是舒散、吐露心中的積郁,讓孩子淋漓盡致地吐露自己的委屈、憂愁、牢騷和怨恨等不快,使其達到心理平衡。
適度地讓孩子宣泄,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處。如果孩子心中的積郁和不快長期得不到宣泄,就會注意力不集中、行為呆板、神經(jīng)失常、精神不振、人際關(guān)系緊張,嚴重時會給孩子個人和家庭乃至帶來危害。有些孩子鬧事、出走、輕生,就是因為不良情緒無法宣泄造成的。
因此,父母最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與孩子交心,增進感情。只有讓孩子把你既當父母,又當朋友,孩子才會向你吐露真情,吐露不快。交心時,要注意兩點,一是父母要專心,在這時間內(nèi)父母不許看電視、報紙,只能彼此相對而談。二是父母要經(jīng)常撫摸孩子、親親孩子,讓孩子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愛,時時刻刻沐浴在愛的春風(fēng)之中。
如何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
如何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兒子遇到不高興的事就大喊或者發(fā)脾氣,這樣的事曾困擾我多時,給他講道理吧,這種時侯他根本聽不進去,舊嚷不誤,任由他不理會,他會叫一段時間甚至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滿臉通紅。這時我都等他平靜下來后再講道理,但是對兒子來說印象不深刻,到時還會再犯呀!
上面所說的情況,其實小時侯很少發(fā)生,只是到了幼兒園之后,剛開始我以為是到幼兒園不適應(yīng)或者說在外面無法發(fā)泄,回家后才有所表示,但幾次下來,我覺得問題點不對,幾次講道理,但效果不大。
昨晚我們早早吃完飯,帶著小自行車出去騎,天漸漸黑了,他的情緒也變得煩躁,幾次下了車嚷著:“我不喜歡黑天呀!把月亮摘下來炒了吧?”我一聽樂了趕緊接過去:“你很有創(chuàng)意呢?怎么才能把月亮炒得好吃呀?”“先把月亮切成塊,然后加點蔥姜蒜爆炒!”想了一下又補充,“還是再加點鳥肉吧?”“鳥肉?什么鳥呀?”我不解,兒子一聽笑了:“不告訴媽媽,這是秘密!”我們笑作一團,兒子靠在我身上。我趁機說他:“兒子,你都是男子漢了,要調(diào)整好自已的情緒,天黑天亮,日月更替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們?nèi)祟悷o法改變,無論是白天黑天都好呀!白天工作,晚上休息,對吧?”兒子想了想點點頭。后來又玩了一會,或許是沒玩夠而天又黑了吧,他又說起黑天的壞話了,又有點耍賴的感覺。這次我看著他蹲下身來說:“天黑了不好,我兒子都沒玩夠呀!”兒子一聽我說連忙接上:“不對媽媽,天黑了,我們回家吧?”他倒來了個一百度大拐彎。我們拉著小自行車高高興興地回家,連上六樓他都自已上去,還給我唱了歌。
這讓我很感慨,為什么以前發(fā)生這樣的事,我說了同樣的話效果不好。這次是因為我和兒子產(chǎn)生了‘共鳴’,我理解了他的感受,‘悲情或同情教育’順著他的感受說,他一下子就心坦蕩了。我這才想起,前幾天看《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所說“和孩子溝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chǔ)之上,另外,還要有技巧:需要a同時照顧孩子和父母的自尊;b要先說出表示理解的話,然后再提出建議或意見?!边@句話說得是多么的正確!!書沒少看,但應(yīng)用起來卻總是不能利用到點上。這次總算用對了。溝通很需要技巧呀!
晚上洗完澡,他提出想玩回積木,我答應(yīng)了他,他坐在床上擺著,過了一會兒好像有些困了,擺的積木倒下了,他又嚷上了:“怎么就光倒呀?站不住呢?”我看著他:“是呀,是原因呢?動動腦筋吧?”他看了我一眼,“媽媽,你抱抱我吧?!”“行,來媽媽抱!遇事不能急,要先動動小腦袋想一想!”我說他,他靠在我身上說:“我又忘記了!”我一聽真樂了,瞧瞧這小子,已經(jīng)開始接受我的教育了。我抱起他在地上轉(zhuǎn)了幾圈,然后放下他,他高高興興地收拾好積木,又玩了一會橡皮泥,又重新洗漱,聽了故事睡去。
想想,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家長首先要冷靜,先同情說出他的感受,然后再提建議,有時也可以說出一些輕松的話或者只是抱起他,拍拍他的肩膀,他都會安靜下來,這時再趁機講道理,往往效果最好。
孩子一天天長大,要允許他犯錯誤,允許他發(fā)泄,只是要教會他學(xué)會如何控制和調(diào)整改善所謂的不良情緒,這才是最主要的事情。和孩子一起經(jīng)歷這些成長中的事情,感覺自已重生一樣,有時連自已都覺得和兒子一起在成長呢。
寶寶情緒不穩(wěn)定我們應(yīng)該怎么處理
寶寶情緒暴躁,媽媽該怎么處理?
寶寶情緒有點暴躁,這樣媽媽很為難,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不能說重話說軟了寶寶又不聽,這可如何是好呢?
問題來了:我兒子3歲8個月了,從小性子很急,只要一急就會語無倫次,現(xiàn)在任何事情沒順到他的意思,他就生氣,說我不跟你玩了,我不要你管了,你出去……這樣的事一天要發(fā)生好幾回,有時心情好就哄他一下,越哄越不像話,心情不好的時候真的懶得理他,打他,罵他都沒用,他簡直是軟硬不吃,你說我該怎么辦?
明月支招:每個孩子的天性的確是不一樣的,兒童心理學(xué)專家經(jīng)過大量的觀察和研究,也把寶寶分為“易養(yǎng)型”和“難養(yǎng)型”,“易養(yǎng)型”寶寶性格相對平和溫順,容易講得通道理,而“難養(yǎng)型”寶寶就比較執(zhí)拗,也比較容易失去控制。令人欣慰的是,兒童心理學(xué)研究同時發(fā)現(xiàn),只要父母一直保持耐心、溫和的態(tài)度,同時持之以恒地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長此以往,“難養(yǎng)型”寶寶漸漸也會變成“易養(yǎng)型”寶寶。
僅憑你的描述,我無法判斷你家的寶寶到底是“易養(yǎng)型”還是“難養(yǎng)型”,但你的做法顯然不能用“耐心”、“溫和”與“堅定”來形容,心情好的時候,你就哄哄他,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就不理他,心情再不好的時候,你就打他罵他,說句你不愛聽的話,這種做法,不用說對教育寶寶養(yǎng)成自律的習(xí)慣沒啥用,就算是訓(xùn)練寵物,都沒你這么干的。訓(xùn)練寵物,我們都講究“賞罰分明”,對好的行為給予獎勵,對不好的行為予以懲戒。想象一下,如果一只小狗今天咬了你一口,你打他一巴掌;明天咬你一口,你賞他一根肉骨頭,長此以往,可憐的小狗不頭腦混亂才怪。
所以,不要光抱怨寶寶脾氣不好,而是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寶寶的脾氣往往會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一定要為他創(chuàng)造一個井井有條的家居環(huán)境。此外,以后不管他發(fā)多大的脾氣,你都不能失去耐心,蹲下身,抓住他的小手,直視他的眼睛,告訴他,這樣搗亂是不可以的。如果他哭,那就讓他哭一會兒,等他哭過了,承認了錯誤,再去安慰他。你得先管住自己的脾氣,才能管住他的脾氣。
不過,要提醒你的是,寶寶發(fā)脾氣的時候,你要賞罰分明,但平常,一定要用行動讓他感覺到你對他的愛。有時候,寶寶發(fā)脾氣,僅僅是因為感覺不到愛與關(guān)懷而已。
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
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喜、怒、哀、樂、恐懼等都是老天賦于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xiàn)。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對于啼哭常常覺得很煩。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奘撬麅?nèi)心矛盾和沖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著他的后背,第一句話說“哦,寶貝,媽媽知道......(剛才發(fā)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diào)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學(xué)會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淚還掛在臉上就跑開找小伙伴去了。(這個方法我屢試不爽,非常見效,別人常笑我,畢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讓你一哄就好。其實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產(chǎn)生的效果。)
我們在養(yǎng)育小男孩時最經(jīng)常說“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還哭!”男孩子在兒童時期釋放他的悲傷情緒時,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長大后,他有悲傷也不知道如何釋放,喜愛也不懂表達,所以讓丈夫說聲愛你有多難,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說這樣的男孩成年進入婚姻之后,他一定無法與妻子進行良好地溝通,將影響婚姻品質(zhì)。請各位爸爸媽媽想想,如果您的兒子未來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還會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嗎?請無條件地接受他的悲傷!男孩哭泣不是丟面子的事!
幾個月的嬰兒一旦啼哭我們常??谥袘?yīng)叨著“來啦來啦”就十萬火急地沖過去,這樣不好,孩子會養(yǎng)成控制大人的心理。應(yīng)該用輕松而平緩的語調(diào)說:“餓了是嗎?媽媽來了”;一旦孩子掙扎哭鬧拒絕某件事就用妥協(xié)的聲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實應(yīng)該用平緩的口氣說:“好,現(xiàn)在不要,我們等會兒再......(做某件事)”。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可以用哭鬧控制大人,可以隨心所欲。
許多時候教育方法的實施要善于觀察總結(jié),而不是一以概之。
育兒知識:如何處理孩子的逆反情緒?
育兒知識:如何處理孩子的逆反情緒?
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呵護由于缺乏恰當?shù)谋磉_方式,反而會讓孩子倍感壓力。
近日,早教專家林怡走進現(xiàn)代教育大講堂系列家庭教育公益講座,告訴家長要想溝通順暢,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是什么,讀懂孩子的心。只有家長順應(yīng)孩子發(fā)展的需求,改變思維模式,讓孩子感到被理解、被信賴,用對的方法愛孩子,在育兒的路上,才可以走得更加氣定神閑,少了諸多焦慮與煩惱。
擁抱是最好的安撫劑
許多家長都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孩子剛剛進入幼兒園或小學(xué)之后,生病特別頻繁,這是為什么呢?林怡解釋道,這是因為孩子離開父母感受到壓力,缺乏安全感,心中有很多不愉悅的情緒,而家長又沒有及時幫助孩子去釋放這些情緒,孩子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最終導(dǎo)致生病。
日常生活中也會有一些孩子故意做一些讓家長難以忍受的事情,究其原因,孩子的目的就是希望吸引家長的關(guān)注,讓家長看到他?!皩τ诤⒆觼碚f,愛與安全感是他們的第一需要,也是最基礎(chǔ)的需求?!绷肘嬖V家長,“如果孩子感覺不到家長的愛,或者是家庭關(guān)系出現(xiàn)問題導(dǎo)致這個孩子沒有安全感,那么這個孩子就沒有心思去關(guān)注其他的事情,這樣的孩子上學(xué)之后,通常也不會有學(xué)習(xí)的積極性?!?/p>
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賞識與認可,當家長表達出對孩子的關(guān)注并肯定時,他就會很開心;若此時父母缺位,對孩子的優(yōu)異表現(xiàn)置若罔聞,他情緒上就會感到挫敗、失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很大的心理需求就是要爸爸媽媽看到我,關(guān)注我,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很愛自己的時候,孩子內(nèi)心才會滿足,那么他會朝著一個更好的方向去轉(zhuǎn)變。
對于“孩子小的時候摔倒了,我們不要去扶他”這種育兒模式,林怡并不完全認可。她認為當孩子摔疼了,就需要有人安撫,如果家長無視孩子的需求,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在意他,他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產(chǎn)生不良情緒?!爱敽⒆佑星榫w的時候,一個緊緊的擁抱,就可以成為最好的安撫孩子的方式。此外,孩子遇到這種困境的時候,父母不給孩子支持,孩子也不可能學(xué)會去主動幫助其他遇到困難的人,所以父母的言行都是在給孩子提供模仿的典范?!绷肘f。
與孩子站在同一立場上交流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讓孩子覺得我們跟他是一起的,他會更愿意敞開心扉交流?!绷肘ㄟ^講述自己與兒子的經(jīng)歷,告訴家長與孩子溝通,需要給予理解,讓孩子感到被信任。
林怡的兒子自學(xué)能力很強,兩三歲的時候就可以認識很多字,并能夠自主閱讀。所以在他剛上小學(xué)的時候,他自覺老師教的知識自己都會了,上課就不愛聽講。面對老師反映的這種問題,林怡并沒有直接把孩子批評教訓(xùn)一頓,而是首先肯定了兒子的優(yōu)點,然后再告訴他,自己能夠理解兒子為什么上課不聽講,因為知道孩子都聽懂了。林怡解釋道:“當孩子被理解的時候,他的心情就會不一樣。這樣的交流不會讓孩子產(chǎn)生罪惡感,當孩子沒有罪惡感的時候,他會更愿意敞開心扉交流。在此基礎(chǔ)上,再將心比心地與孩子交流,才會達到理想的溝通效果。”
這種和孩子站在同一個立場上進行交流的方式就是共情,共情是一個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也是很多家長常常忽略的環(huán)節(jié)。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yīng)是指責(zé)他,結(jié)果導(dǎo)致孩子與家長情緒激烈、沖突升級,產(chǎn)生惡性循環(huán)。然而,這個時候不管孩子面臨什么樣的問題,家長首先要跟他共情。怎么共情呢?就是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理解他的感受,并且把他的感受表達出來。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再去引導(dǎo)他,他才能聽得進去,但是如果缺了共情的環(huán)節(jié),孩子是很難以接受的。
林怡建議,在處理孩子情緒的過程當中,家長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也不需要花太多的語言,只要家長理解孩子的感受,在旁邊等待,他就會發(fā)生轉(zhuǎn)變。
用積極的暗示悄悄改變孩子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引導(dǎo)他以一個更正面的、更積極的方式去看問題,那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在抗挫折能力方面發(fā)展得更好,抗挫折能力更強。”林怡認為家長給孩子的暗示是什么,孩子就會朝著那個方向發(fā)展。
一次朋友聚會,一位媽媽帶著她八九歲的女兒前來,席間這位媽媽當著大家的面說:“我們家孩子從來不吃蘿卜?!庇捎谥芭氵@個小姑娘玩游戲、聊她感興趣的事,林怡已經(jīng)跟她混熟了,就對坐在旁邊的小姑娘說,“不可能,我一看你長得這么聰明、健康,肯定愛吃蘿卜,阿姨給你夾一塊好不好?”對于林怡夾的蘿卜,小姑娘欣然接受?!安怀蕴}卜”的孩子那天吃了好多蘿卜。
所以只要懂孩子的心思,以積極的方式去暗示他,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會逐漸地改變,也許當時不一定起作用,但是長期地以這樣的方式去暗示他,潛移默化中,孩子就會發(fā)生改變。
現(xiàn)在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抗挫折能力很弱,為讓其在“逆境中成長”,刻意給孩子多制造一些挫折,但是這個方式對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沒有幫助的。林怡說,因為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不乏挫折,真正需要的是正面的引導(dǎo),使孩子能夠正確地面對這些挫折,從每一個挫折事件里面看到積極的意義。
如何做到這一點,林怡也給家長提出了一些建議:家長自己要有一個更積極的態(tài)度,家長的行為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使孩子慢慢地養(yǎng)成一個習(xí)慣,遇到事情都可以看到積極的一面,千萬不要當面埋怨孩子,“我們家孩子寫作業(yè)很困難,每天都要人陪著”,“我的孩子很磨蹭”等都是非常不好的消極影響。
對話專家
如何處理孩子的逆反情緒?
林怡:家長常常會按照自己的意愿給孩子施壓,很多家庭會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培訓(xùn)班、回到家督促孩子寫作業(yè)、給他安排更多的課外的輔導(dǎo)材料、希望孩子聽話一點再聽話一點。一旦孩子不聽話,沒有按照安排執(zhí)行,家長們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跟孩子對抗,想著如何“修理”不聽話的孩子。此時,孩子往往有兩種反應(yīng):依然我行我素或者屈服。
不服從的孩子與家長可能就形成了對立的關(guān)系,形成更惡劣的親子關(guān)系;而表面上的屈服,也不見得是完美的。當孩子在家長的教育之下,變得很乖巧、很聽話的時候,家長可能會得意與終于把孩子轉(zhuǎn)換到他一直期待的方向了,但是這樣的狀態(tài)未必真正對孩子的成長有益。因為這樣的孩子的內(nèi)心深處就好似一個活火山,隨時可能噴發(fā)。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變得特別的逆反。
家長在養(yǎng)育孩子的時候,總會糾結(jié)孩子細微“壞”的地方,而忽視了整體的“好”,家長們需要做的就是改變思維模式。打壓是沒有用的,當父母打壓孩子的時候,孩子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在去跟你對抗上。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遵循自然法則,孩子的成長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有他必然的走向,家長無法替孩子選擇,那就順應(yīng)他發(fā)展的需求,為他吶喊,給他支持。
家長還應(yīng)該懂得放手,并給予孩子適度的約束。很多人放不了手,是因為不相信孩子,只要相信孩子,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會像我們所期望的那樣發(fā)展。
勿讓自己的不良情緒影響到孩子
父母們的不良情緒會直接傳染對寶寶,并影響著寶寶們的健康成長,家長們應(yīng)該學(xué)會調(diào)節(jié)自己的不良情緒!
一位哲人這樣說過:
心態(tài)是人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駕馭生命,要么是生命駕馭你,而你的心態(tài)將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你的情緒,誰作主?
一天,刮著大風(fēng),大班的嘟嘟一個人站在陽臺上很久。老師喊他回來。嘟嘟說:“我想跳樓。”老師心里“咯噔”了一下,怕刺激孩子,裝作平靜地說:“這么高的樓,跳下去,人會摔死的?!?/p>
“我就想死。”
“你死了,爸爸媽媽多難過啊!”
“我就想讓他們難過。他們吵架,都說死,我很難過。”
嘟嘟說著眼淚流了下來。老師把嘟嘟緊緊抱在了懷里。
顯然,嘟嘟的情緒反應(yīng)是不健康的。一個5歲左右的孩子應(yīng)該是天真爛漫的,小腦袋里會有奇思妙想,但一般跟死啊活啊是不沾邊的。就算是孩子單純模仿大人,沒心沒肺地說了這些生與死的話題,那也不是這樣的。
無論如何,這都不是5歲孩子應(yīng)有的表現(xiàn)。
故事背后的故事
嘟嘟的爸爸媽媽都是公司職員,工作繁忙,早出晚歸,無暇照顧?quán)洁降娘嬍称鹁?,更無心關(guān)注嘟嘟的情感世界。老師發(fā)現(xiàn),這對夫妻都是情緒化的人,家里的情緒環(huán)境要么熱火朝天,要么寒氣逼人。這冰火兩重天的家庭氛圍全然取決于嘟嘟父母的工作狀態(tài)和由此帶來的情緒變化。他們的家庭環(huán)境、情緒氣氛似乎處在某種失控狀態(tài)。
爸爸媽媽天天跟嘟嘟生活在一起,感情上卻很少有真正的交流。嘟嘟不僅經(jīng)受著親情饑渴,他的情緒世界還時時遭遇“交通堵塞”。嘟嘟的不良情緒反應(yīng)和情緒行為,跟他的家庭環(huán)境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
孩子的情緒行為深受父母情緒行為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孩子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善于模仿,爸爸媽媽的情緒語言、情緒行為營造著嘟嘟的情緒環(huán)境,自然也成了他的學(xué)習(xí)和模仿的對象。
情緒化的父母會誘發(fā)并且造就孩子的不良情緒。嘟嘟的故事告訴我們,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很重要,當父母的尤其應(yīng)該。
你的情緒,你作主了嗎?
你也許會說,我可不是情緒化的人,更不會像嘟嘟爸媽那樣情緒波動,喜怒無常。我的情緒當然自己作主,誰會把自己情緒和心情交給別人來處理,讓別人作主?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并不受我們的自主控制,有時候甚至是“跟著別人的情緒和感覺走”。嘟嘟的爸爸媽媽的情緒基本受他們所在公司的控制,受工作狀態(tài)控制,顯得很被動。
壓抑情緒≠控制情緒
有人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喜怒哀樂,不形于色。中國自古就有“報喜不報憂”之說。不過,這里所謂的控制情緒,其實只是把壞情緒埋藏在心底,這只能叫作壓抑情緒。跟情緒管理學(xué)所說的控制并調(diào)節(jié)的情緒,不是一回事,甚至可以說是南轅北轍。
那些善于壓抑自己情緒的人,一是因為他在某種壓抑環(huán)境里不得不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時間長了也許就成了習(xí)慣;二是現(xiàn)代人通常浮躁而忙碌,無暇顧及自己的真實感受,不會用心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情緒,顯得麻木而遲鈍。
一個簡單的測試
你的情緒誰在作主?請看下面的選擇題——
面對一件令人生氣的事情,你一般是這樣做的:
A.屏住,告訴自己不能發(fā)火,將怒氣深埋內(nèi)心,假裝什么也沒有發(fā)生過。
B.發(fā)飆,會用罵人、動手等行為,向?qū)Ψ奖硎尽拔液苌鷼狻薄?/p>
C.心里怒火萬丈,但是不會主動找對方溝通化解,只是等待時間或別人的解決。
D.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處在憤怒狀態(tài),但是努力想辦法,尋找適合的方式主動跟對方溝通,以期解決問題。
情緒管理學(xué)的解說
A。表面看上去,這是一種情緒控制行為,其實是一種情緒壓抑,并非真正意義上控制和調(diào)節(jié)情緒。壓抑情緒的后果是積聚已久的消極情緒到了一觸即發(fā)的時候,一切都會失控,而且無法挽回。
B。完全讓自己的情緒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失掉了理智的掌控,顯得失控而放肆,惡語傷人只會使事情激化,后果更嚴重。
C。是一種被動消極的狀態(tài),讓自己的情緒跟著別人的感覺和情緒走,消極地等待時間的化解,被動地等待別人的主動。
D。是相對較好的情緒管理方法。意識到了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生氣憤怒,但是,沒有讓自己的情緒失控和激化,而且避免了“自我被動狀態(tài)”,經(jīng)過理智分析,找到不良情緒的根源,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化解這種情緒。
作情緒的主人,首先要學(xué)會體察情緒
對父母來說,如何作自己情緒的主人尤其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體察和了解自己的情緒?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日常生活中父母經(jīng)常遭遇的一個情景——
面對添亂的寶寶
忙了一天,媽媽下班回家,正在廚房手忙腳亂地洗菜準備燒飯,一個電話打過來。媽媽只能放下手里的活兒去接電話。電話里,對方抱怨同事,抱怨客戶,抱怨老公,向媽媽倒了一大堆“情緒垃圾”……媽媽好不容易掛了電話回到廚房,發(fā)現(xiàn)寶寶玩水玩得不亦樂乎,渾身上下濕掉了。
繼續(xù)燒飯,還是收拾孩子、給他換衣服?媽媽火冒三丈。
這里有3種選擇,你會是什么樣的表現(xiàn)?
1.(孩子是存心搗蛋)大聲吼孩子,劈頭蓋臉地一頓臭罵;
2.(知道不完全是孩子的不對,但是心里的火氣實在憋不住)怒氣沖沖地給孩子換衣服,怒氣沖沖地嘮嘮叨叨;
3.(哦,我現(xiàn)在疲憊加煩躁,朝孩子發(fā)火多半是我的錯,我不累的時候,孩子玩水,我的火氣好像沒這么大。但是,我現(xiàn)在實在憋得慌)得,坐下來喝杯茶,吃個蘋果,休息一刻鐘,晚飯晚一點開飯問題不大。
分析:
有1、2表現(xiàn)的大人,爆發(fā)以后往往會選擇后悔,發(fā)現(xiàn)自己不應(yīng)該這樣對待孩子。這是發(fā)生在父母身上最常見、最典型的“遷怒”行為。第3種表現(xiàn)的父母,則清醒地體察到自己情緒,知道自己怒氣的真正原因,并且在自己生氣的時候及時合理控制住情緒。這是對自己情緒負責(zé)、對孩子負責(zé)的媽媽。
父母們的不良情緒對寶寶所造成的傷害,家長們在生活中多控制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小孩子們的面前時,更不可將自己的情緒傳染給孩子!
育兒心得:問與答之間
育兒心得:問與答之間
孩子們從呱呱墜地開始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從不會說話,只會瞪著一雙好奇的眼睛看這個世界到開始呀呀學(xué)語,學(xué)會提問。從“是什么”開始,慢慢升級到“為什么”、“怎么樣”。面對孩子們的這些提問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對呢?
在如今眾多的育兒理念中,有一種說法“養(yǎng)育孩子是一個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那么作為家長,需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陪她一起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在回答孩子的這些提問時,我們也一向本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原則。
上周,孩子的班級有一位媽媽來做助教,教孩子們做沙拉。看到老師們拍攝的現(xiàn)場照片,孩子們齊動手,忙得不亦樂乎。晚上回家,問寶貝,“中午的沙拉好吃嗎?”孩子覺得特別好吃。我想主要是因為是他們自己親自動手,參與其中的緣故。同理,當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是選擇直接把答案告訴他還是通過適當?shù)姆绞揭龑?dǎo)孩子自己慢慢去發(fā)現(xiàn)答案,我想后者應(yīng)該會給予孩子更大的滿足感,同時又能讓孩子逐漸學(xué)會如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當然,我們也會不失時機的向孩子發(fā)問。一天晚上,在西湖的白堤上,爸爸指著北山路上的燈帶問女兒:“琳琳,為什么湖面上倒映的燈光不如岸上的燈光清晰呢?”琳琳略加思索,答道:“因為湖面上有波浪,所以燈光不如岸上的清晰!”不要低估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判斷,他們不時的能給予我們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