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愛看卡通片的秘密
發(fā)布時間:2022-03-02 大班身體的秘密說課稿 大班身體的秘密教學設計 幼兒園身體的秘密說課稿兒童為什么愛看卡通片?他們和成人在看卡通片時到底有何生理差別?近日,我國科學家解開了相關的秘密。兒童在觀看卡通片中虛擬人造角色時,其大腦內(nèi)側前額葉可以被自動激活,這與成人的神經(jīng)活動方式不同。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韓世輝教授等研究人員以10名10歲左右的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5名男孩和5名女孩。研究人員讓10名兒童觀看了真人電影片斷和《變形金剛》等動畫片片斷,然后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測量這些兒童觀看電影和卡通片時的大腦激活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兒童的大腦內(nèi)側前額葉在觀看電影表現(xiàn)的真實人物和卡通片表現(xiàn)的虛擬角色時都會被激活。
此前,國外科學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發(fā)現(xiàn),成人在觀看由真人表演的電影片段和虛擬角色的動畫片段時,大腦活動有顯著的差異,看真人電影時,成人的大腦內(nèi)側前額葉自動參與加工現(xiàn)實生活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如理解他人的意圖),對卡通動畫表現(xiàn)的虛擬場景中的人物角色或非人物角色卻沒有類似的自動加工,大腦內(nèi)側前額葉不會被激活。
韓世輝等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10歲左右的兒童觀看卡通片中的虛擬人造角色時,其大腦內(nèi)側前額葉可以被自動激活,這與成人的神經(jīng)活動方式不同,這也解釋了兒童為什么對于卡通片有著濃厚興趣的原因。
韓世輝表示,該研究結果提示,兒童直到10歲時,其大腦內(nèi)側前額葉還是不能自動區(qū)分真實生活中人物形象和虛擬人造角色。這一研究結果對于幫助我們理解兒童與成年人在自動地區(qū)分真實與虛擬角色的認知與神經(jīng)機制方面有重要的意義。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兒童童年秘密的九大發(fā)現(xiàn)
蒙臺梭利以科學的精神發(fā)現(xiàn)的“童年之秘”,也就成為幼兒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使“教育”幼兒獲得了真正的科學方法。
1.“工作”是人性的表現(xiàn),也是人性的特征,只有人類才具有這種能夠“開創(chuàng)生命、發(fā)揚生命”的特性。
2.孩子喜歡“工作”甚于游戲。
3.“獨立”是兒童成長的主要目的,也是成長的必要條件──孩子們渴望擺脫大人的擺布和干涉,而自己發(fā)展他的生命,成為一個未來的強人。
4.孩子能夠自由選擇所能、所喜的事物來探索,才會有興趣學習,也才能產(chǎn)生學習意愿。
因為兒童們所選擇的,一定代表著他們內(nèi)在有某種特別的需要和興趣。
5.幼兒的成長,是有規(guī)律的,這規(guī)律是在生命的開始就已經(jīng)存在。在這偉大的規(guī)律中,幼兒個體為了成長,會不斷地顯露出“內(nèi)在需要”來,驅使著幼兒主動地去接觸環(huán)境,以滿足成長的目的。
6.“適應環(huán)境”是幼兒一切智能成長的原因。
7.兒童在智力的發(fā)展上,有各種官能的“敏感期”出現(xiàn),在特定的敏感顯露期內(nèi),官能如果能夠得到“及時的”滿足,就會快速的發(fā)展。當然這種敏感顯露時間的久暫和出現(xiàn)的遲早,是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也無法使之提前或延遲,因此也就成為幼兒教育所重視的“個別差異”理論的根據(jù)之一。
8.說話和閱讀都是自發(fā)性行為,有其一定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且孩子的書寫行為的發(fā)展其實早于閱讀。
9.獎懲對幼兒的學習不能產(chǎn)生“誘因”,不但無效,而且有害。
揭示兒童安慰物的“秘密”
兒童時期,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安慰物,這些安慰物可以是一塊毛巾、一個絨毛玩具、一個毛巾被等等,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便和這個安慰物形影不離。
兒童的安慰物有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在眾多的同類物品中‘他只喜歡其中的一個比如,同樣的毛巾,他只要那一塊,即使破舊得已不成樣子,他依然對這塊毛巾情有獨鐘;
第二,每天都離不開,隨時有要帶著它,吃飯、睡覺、玩、外出等,有的孩子上幼兒園也要帶上;
第三,孩子對安慰物吸吮、聞氣味;
第四,無論安慰物多么破舊不堪,孩子也拒絕更換新的,即使是完全一樣的物品。
兒童的安慰物對于兒童來說,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個玩具、一塊毛巾,而是他們適應這個新世界、新環(huán)境的情感支持!是他們適應陌生環(huán)境的情感拐杖!不是每個兒童都需要安慰物,但對需要安慰物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成年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們是如此的弱小,感覺新環(huán)境的不安全,所以,安慰物對他們來說,是如此的重要!
當孩子需要安慰物的時候,父母不妨多多審視一下自己:
1、孩子很小就和父母分開,長期見不到父母;
2、平時主要是老人或保姆帶,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太少;
3、與孩子身體親密接觸的時間太少;
4、孩子缺乏工作的引領,太多時間處于無聊狀態(tài);
5、孩子與外界接觸太少;
6、不懂得或不注重孩子精神力量的培養(yǎng)等等。
如果我們因為種種的原因和借口不能夠在孩子幼小的時候給予他們足夠的情感支持和安慰,為什么不可以允許兒童自己找到安慰自己的方式呢?當孩子漸漸長大以后,當他們能夠有足夠的精神力量來適應和面對這個社會的時候,他們自然就會放棄安慰物了。所以,不要粗暴地拿掉孩子的安慰物!
我們的習慣是不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兒童的成長,對我們的兒童沒有信心,我們不相信孩子自然成長中的一些規(guī)律,對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正常狀態(tài)不理解,在這種不理解的情況下就給孩子下一些不利于孩子發(fā)展的定義,什么心理有問題呀,什么行為有退縮呀,還提出什么預防措施!還對孩子進行治療!我們已經(jīng)愚蠢到用干涉孩子正常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式來“治療”孩子正常的行為!
兒童看動畫片的好處
好處1:開發(fā)孩子的想像力。
動畫片一般都充滿奇思妙想,對兒童想像力的開發(fā)非常自然,又為兒童所樂于接受,還可以幫助兒童忘記現(xiàn)實中的不愉快經(jīng)驗。
好處2:培養(yǎng)孩子的幽默感。
滑稽、幽默是兒童動畫片的基本要素之一,兒童受動畫片的耳濡目染,就算學不會創(chuàng)造幽默,至少也可以學會欣賞幽默。
好處3:帶給孩子快樂。
看孩子們看動畫片的癡迷程度,狂熱地模仿動畫里的人物,誰能說他們不快樂?
好處4:滿足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會越來越大,在看動畫片中,他們能找到很多問題的答案,而且回答得非常形象生動,易為接受,印象深刻。
好處5:凈化兒童的心靈。
優(yōu)秀動畫片都宣揚真、善、美,提供一些可供模仿的模樣和行為規(guī)范,促進兒童是非觀念的形成,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閱讀全部:
不同年齡段兒童如何選擇動畫片
動畫片對兒童的不良影響
如何正確的陪孩子看英文卡通片?
在孩子學習英語的過程當中,看英文卡通片,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學習方式。
1.有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 知識和場景結合得好。單詞、句型,通過卡通片的演繹,變得栩栩如生,孩子們印象會非常深刻。
3.內(nèi)容便于互動。一部好的卡通片,內(nèi)容設置會很貼近生活,方便家長和孩子進行互動,角色扮演。
但可惜的是,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尤其是上了小學以后,很多學校和家長,逐漸把紙質(zhì)教材,變成了孩子學習英文的主要教材。其實,一部真正好的卡通片,它的知識含量絕對不亞于任何一本紙質(zhì)教材。
以《Peppa Pig》為例,其第1季單詞量是1779個,前面4季的單詞總數(shù)是:4503個。前四季的單詞總量,甚至超過了高考要求的詞匯量。雖然,看卡通片學英文有諸多好處,可從現(xiàn)狀來看,學習的情況卻不太樂觀。主要表現(xiàn)就是:
家長參與少,多數(shù)是孩子們自己在看。本來,看卡通片學英文是一個非常好的互動學習方式,結果,現(xiàn)在卻變成了孩子們自娛自樂的“娛樂行為”。這種情況,讓我想起了在成人英語學習領域,有一種“看電影學英語”的方法。
后來,多數(shù)人覺得這個方法沒有什么效果,究其原因,并不是這個方法本身有問題,而是你在看電影的時候,太容易被電影情節(jié)本身所吸引,而忽略了其中的語言知識。語言學習, 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字——“練”。電影你看的很熱鬧,可有多少知識變成你自己的了呢?如果,你想達到熟練運用電影語言的狀態(tài),只有通過多加練習才能實現(xiàn),玩命的練。
“看電影”只是方法,目的是學英文,而很多人恰恰本末倒置了。成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孩子們了。為什么家長參與的少呢?我個人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
1.觀念
家長覺得“學英語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再說了,不就是就看卡通片嗎,還需要我陪? ”
2.受限于自身的英語水平
這部分家長認同卡通片的重要作用,也希望參與進來??墒?,自己英語不好,就算他想陪孩子一起看卡通片,也插不上話,只能“和孩子大眼瞪小眼,一起瞪著卡通片”。這個時候,有些家長就干脆去看韓劇了。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作為家長應該怎么樣正確的陪孩子看英文卡通片。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英文卡通片,在英語學習中作用呢?
1. 選片
首先,可以從孩子的興趣入手,不過絕大多數(shù)的英文卡通片,都非常受孩子們歡迎 ,所以可供選擇的材料會非常多,比如《Peppa Pig》。
英文書:
你千萬不要小瞧這些東西,再有趣的卡通片,孩子也會有看煩的那一天。當孩子們感到厭倦的時候,這些衍生產(chǎn)品就會產(chǎn)生重大作用。你可以把書拿出來和孩子們一起讀,也可以把貼畫拿出來和孩子們一起玩,你也可以把這些玩具拿出來和孩子們進行角色扮演,這一點,在下面的文章中,我會詳細介紹。
最后,選擇了一部卡通片,一定要堅持學下去,不要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把一部卡通片學透,并且要反復練習。你可以想想,從小到大,你學了多少本英文書,最后腦子里邊還剩下多少。
精通比量大更重要。
2. 家長看片
你可以陪孩子一起看,如果時間允許的話,也可以提前單獨看。目的是了解故事的情節(jié),掌握重點單詞和句子的發(fā)音。這樣,你在陪孩子一起看的時候,可以邊看邊提問,引導孩子把卡通片中的內(nèi)容說出來。
當然,這個環(huán)節(jié)對家長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有家長會有這樣的顧慮“我自己英語不好,說錯了,會不會誤導孩子?”誤導談不上,但影響肯定有的。
其實,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真正需要你說的英文,并不是很多。包括你提的問題,都可以用中文來說,關鍵是要讓孩子用英語回答。
不過話又說回來,不管你做那個行業(yè),我還是建議你自己把英語學好。哪怕是為了孩子呢,如果你英語足夠好的話,你完全可以不用把孩子送去培訓班,這樣,每年,你至少可以省下來5000到1萬塊錢,小學六年,中學六年,能省下多少錢,你自己算吧。
3.制作英文卡片
看完卡通片以后,你可以上網(wǎng)搜索卡通片的圖片打印出來,最好是彩色的,然后和孩子一起把單詞貼到卡片的背面。這樣,你們倆就合作制作出了一張單詞卡,在動手制作卡片的過程中,孩子相當于又記了一遍單詞。
如果這部卡通片有衍生卡片的話,那打印圖片的這個環(huán)節(jié),你就可以省去了,你可以直接打印出單詞,讓孩子貼到卡片的背面即可。至于這些卡片怎么用,你可以和孩子發(fā)揮想象嘛。比如,你展示卡片,孩子說單詞;或者你說出單詞,孩子來找出對應的卡片。方法,一想就是一大堆。
如果制作的卡片足夠多,孩子都可以把它們做成一部卡片書了,那這對孩子學習英語,是多么大的一個刺激啊!成就感爆棚啊!
4. 分角色扮演
看完卡通片之后,家長可以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如果有卡通片衍生的人物,或者公仔的話,效果會更好。你拿著Peppa,我拿著George, 我們就可以開始了喲!表演的時候可以把視頻錄下來,這招對于小孩子特別管用。
5. 實戰(zhàn)刺激,也就是,給孩子創(chuàng)造成就感。
英語學習關鍵在堅持。如果你想讓孩子堅持下去,用學習的成就感不斷刺激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在前文,我們提到的制作卡片書和進行角色扮演 ,都是在給孩子找成就感。你也可以邀請孩子的同學和家長,一起舉辦一個模仿比賽。孩子們表演,家長們做評委。
當然,如果你有一些老外朋友,讓孩子和老外直接進行面對面的溝通,是最好的刺激方法。前提是,你要了解孩子的英語水平,不要為了找成就感而去找成就感。上面的這5種方法,你可以嘗試對4歲到12歲的孩子來使用。
如果孩子現(xiàn)在還不到4歲,你現(xiàn)在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幫他創(chuàng)造原汁原味的英語環(huán)境;如果孩子超過了12歲,上了初中,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jīng)不太愿意跟你一起表演了。不過,如果你能在英文卡通片的幫助下,充分利用好這8年的時間,孩子的英語完全可以達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
衣袖卷高的“秘密”
該午睡了,我來到媛媛的身邊幫助她脫衣服,外面的毛衣一脫下,我不由得一愣:只見她棉毛衫袖子卷得高高的,卷到了胳膊肘上面,怎么會這樣?我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許多小朋友也有類似現(xiàn)象。
衣服的袖子怎么會卷到胳膊肘上面的?帶著這個疑問我便特意去留意小朋友們在園內(nèi)的活動細節(jié),以期找到其中的答案。整個晨間活動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特別,該喝牛奶了,小朋友紛紛卷起衣袖準備去洗手。嬡嬡走到我跟前說:“老師請您幫我卷卷袖子?!蔽冶懔晳T性地幫她把里外衣服的所有衣袖卷到了胳膊肘上面。洗完手出來,媛媛一邊把外面衣服的袖子往下拉一邊走回座位??吹竭@個細微的動作,我頓時明白了里面衣服袖子卷高的“秘密”,自己的臉也立刻紅了起來。
由于年齡的緣故,小班幼兒一般不太善于主動和老師進行交流,溝通,而大多數(shù)教師比較注重教學活動的開展,卻往往忽視幼兒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一次不經(jīng)意的發(fā)現(xiàn)讓我看到了教師工作中的不足,也明白了做一個幼兒教師的責任:照顧幼兒要從小處,從細微處著想,要用“心”去做。今天我們偶爾發(fā)現(xiàn)了衣袖卷高的“秘密”,說不定以后還會發(fā)現(xiàn)其它什么“秘密”呢?
零歲寶寶的秘密
每個寶寶從出生開始即顯現(xiàn)不同的特性,直到長大呈現(xiàn)不同的人格物質(zhì)。這些特性的養(yǎng)成,有些是與生俱來的質(zhì),有些是后天學習得來的。所以是否成為一個快樂的寶寶,還要視他是否處在足以令人快樂的環(huán)境。
嬰兒是否能了解大人的行為
專家表示,很多人都覺得寶寶還不會說話之前,看起來傻傻呆呆的。事實上,曾有研究顯示,讓剛出生的寶寶在母親的懷里,聽母親的心跳、聲音,比較能讓寶寶安靜,這是因為聽力在胎兒時期就已開始發(fā)育,胎兒對周遭的環(huán)境已逐漸反應。等到寶寶出生后,雖然他不能明白大人講話的意思,但從音調(diào)、表情、動作,就能感受到大人的情緒及對寶寶的情感。
寶寶為什么哭
使寶寶哭的原因很多,包括尿布濕了,肚子餓了、生病、要和人一起玩、周圍環(huán)境讓他不便服了需要引起注意等。寶寶哭鬧,同時也是一種學習過程,寶寶借著哭鬧的動作,測試大人的反應,以確定周圍環(huán)境是溫暖的或是冷漠的,以及自己的角色是否重要。經(jīng)過多次的嘗試后,才對周圍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信賴感。
有一些人認為,不要每次在小孩哭鬧時都抱他,以免使他有依賴感。這是傳統(tǒng)的想法,也是以大人的立場為出發(fā)點,因為他們須為生活奔波勞苦,沒有時間、精神置于照顧小孩身上,所以希望小孩好帶、不干擾生活。
小寶寶眼睛不能看得太遠,尤其是剛出生的寶寶,能見度大概只有大人抱起來,寶寶與大人的臉的距離,所以抱著小孩時,互動、刺激都比較多。小寶寶是能夠感受到大人的情緒的,有些大人雖然在照顧他,但是很煩躁,講話的表情、抱的感覺,都會讓小寶寶感到不舒服,也就很容易哭。一個經(jīng)常被注意、被疼愛的寶寶,是比較不會哭的。
所以大人在面對寶寶哭鬧時,要查明原因,不要不理他。抱小孩,是親子互動中最讓寶寶及母親愉快的經(jīng)驗。
另外寶寶哭鬧常常也與缺乏安全感有關。一般來說,寶寶在四到五個月后開始會怕生,一歲多以后會害怕與熟悉的人分開,會有分離焦慮的情形。一些父母不了解孩子的這些特性,在寶寶四到五個月在后,晝夜周期較穩(wěn)定,作息較為正常,即想要將寶寶托給別人,自己重回職聲,不巧此時的寶寶開始會怕生,產(chǎn)生適應上的困難。而有些母親則在寶寶一歲多的時候做這樣的選擇,使寶寶產(chǎn)生很強烈的分離焦慮。
寶寶為什么喜歡笑
有一種說話,認為寶寶的笑,只是面部神經(jīng)肌肉的反應,意義不大。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一般來說,寶寶在五到六個星期開始對周圍的環(huán)境有微笑的反應。如果是平時與大人玩耍時的笑,例如,他知道聽到聲音后,母親就會走過來,在他聽到聲音后就會笑,這表示對周圍環(huán)境的愉快反應,而不只是單純的肌肉神經(jīng)運動。
寶寶很喜歡與大人玩耍、被大人逗弄,這是因為他們需要感情的互動。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除了飲食外,感情的交流也是一種養(yǎng)分。逗寶寶的方法很多,例如用手在寶寶的肚子上抓癢,或是用紙或毛巾將自己的臉遮住再打開的躲貓貓游戲,都會逗得寶寶很開心。
想要擁有快樂的寶寶,一定要常和寶寶一起玩,爹媽要享受和寶寶一起玩的經(jīng)驗。在愉快環(huán)境中長大的寶寶,如果他是內(nèi)向的孩子,也是正面情緒較多,較不會退縮的小孩。
寶寶的學習是全方位的
寶寶的學習不只是認知的學習,有些父母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會讓他學習認識字卡。其實學習是多方面的,生活中還包括有社交應變能力、審美能力、聽音樂等全方位的學習,比較小的寶寶,借由發(fā)出什么信息,大人才會知道他的需要。如果大人對他發(fā)出的信息沒有反應,寶寶就無法得知該如何表示,外界不會知道他的需要,他的學習機會就被剝奪了。
另外贊美與鼓勵也是一種學習,可以建立寶寶的自信。但方法要得當。例如,曾有位母親表示,她平常都是以半成品鼓勵的方式教育小孩,但后來她發(fā)現(xiàn)這樣的方法不管用了,因為她的小孩對玩具的需求愈來愈大,后來甚至連電動小汽車都無法滿足他。
其實給寶寶鼓勵,不一定要用物質(zhì),如果與寶寶關系親密,一個擁抱、一個親吻或一個贊許的表情,都能使寶寶得到很大的滿足。
另外有一種說法為不可以贊美寶寶,也不可以說寶寶不好。這又是別一個傳統(tǒng)。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可能源于古時候醫(yī)藥不發(fā)達,以為隨便稱贊小孩可愛、長得漂亮或是說他很胖,會有不好的后果,可能千萬身體不健康。從醫(yī)學的觀點,由于中國大部分地區(qū)人口密集,本來就很容易互相傳染疾病。要避免生病,少帶寶寶到公共場所,而且家人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還有人認為時常贊美小孩,會將他寵壞,將疼愛放在心里就好。其實疼愛要說出來,要讓寶寶接收到贊美與肯定。而如果擔心會寵壞小孩,父母就要將規(guī)則定得很清楚,雖然現(xiàn)代社會,許多父母已與孩子打成一片,如同朋友一般,但是父母角色仍很重要。他們是朋友、導航者,也是定規(guī)則的人。
如今對孩子的期許,很乖和老實已不是最重要的,有信心、有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可能更為重要。所以贊美與肯定,是寶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寶寶學說話由與大人互動開始
寶寶學說話,有些從單字開始,有些從單字開始,有些則從很短的短句開始。先會講單字的寶寶開始說話的時間較早。而這些單字與短句往往與日常生活有關,它們大多是一些動詞,例如吃、走、玩、不要等生活用語。
寶寶會講話,一般是指有意義的發(fā)聲。他們在學會講某個字前,一定都是先聽懂它,才逐漸會使用。當大人與寶寶一起玩時,通常都是語言和動作并用,久而久之,他們無形中就會學到那些字的意思。所以如果希望寶寶早點開口說話,預備動作很重要。俗話說:生一個小孩后,要講三年的呆話。剛開始的時候都是父母親在自言自語,但一定要有這樣的過程,才能對寶寶的語言學習有助益。
寶寶的自信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要幫助寶寶建立自信,第一步是父母無條件的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避免說一些恐嚇的話,父母不應該在孩子不乖或成績不好時不愛他,而是應該管教他。
這樣的道理可能很多父母都明白,但這樣的話仍然很容易脫口而出。使得孩子以為他必須達到父母的要求,才會有價值。如此會減低他的自信心。
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在出生時就已經(jīng)有一個范圍,但如果在年細時期給予足夠的顯示,文化刺激度不夠的孩子,在語言、認識的發(fā)展上都較遲緩。所以不僅應于日常生活中加強親子互動,也應注意互動的品質(zhì)。良好互動的生活習慣,在孩子整體學習上極為重要,也為他們的人生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開始。
父親與胎兒之間的“小秘密”
胎兒和母親之間的關系是血肉相連,心心相印的。照理說,孩子出生后應該同母親的感情最深。但奇怪的是,許多嬰兒對父親的歡迎程度遠遠超過母親,這已是近年來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
有人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胎兒特別喜歡聽爸爸的講話聲在爸爸的唱歌聲和撫摸下,能用似乎"陶醉"了的輕輕搖晃動作來表示他的滿意心情。嬰兒出生后哭鬧時,母親往往不能使其安靜下來,而父親卻可以通過唱嬰兒熟悉的歌曲和撫摸動作使其盡快安靜下來或入睡。這大概與胎兒不甚歡高、尖、細的聲音(這種聲音常常會造成胎動增加),而喜歡低沉、寬厚的聲音有很大的關系吧。所以一些心理學家提出一項極為有益的建議,請爸爸給胎兒講話,創(chuàng)造那種與出生后的嬰兒建立親切、深厚的感情的先決條件。
由爸爸對胎兒講話,這首先是父愛的一種具體表示,胎兒能夠通過聽覺和觸覺,感受到不僅有母愛,而且還有父愛的溫暖,這對于胎兒的感情發(fā)膏具有莫大的好處。父親撫摸胎兒并同他說話,這對做母親的在心理上也是一種極大的安慰。這種天倫之樂是孕育;養(yǎng)育教育孩子的最好氣氛。爸爸與胎兒的玩耍,一般以談話為其主要的內(nèi)容。
有一位做父親的就是這樣同胎兒談的:小寶寶呀,你的小手在哪兒?伸出來讓爸爸摸摸吧。你的小腳在哪兒?會不會蹬?蹬蹬讓爸爸瞧瞧吧。你的大腦袋呢?現(xiàn)在長頭發(fā)了嗎?媽媽經(jīng)常為了你吃核桃和黑芝麻,你的頭發(fā)一定是又黑又亮的,對嗎?今天又有什么新本事呢?嗅,會推了。那就輕輕地推一下吧,可千萬別把媽媽推疼了。剛才聽到音樂了嗎……極為有趣的是,這個常與爸爸對話和玩耍的胎兒,每天晚上到了10點鐘就“急不可待”地動起來。
這個孩子出生后,同爸爸的感情非常好。同時,這個孩子的智力,能力發(fā)膠水平遠遠高于同齡孩子。爸爸同胎兒游戲所起到的作用是極其明顯的,但為什么能起到這個作用的奧秘當前還難以弄清。
希望將要成為父親的人能夠經(jīng)常與胎兒玩耍,早日建立起情真意切的父子感情,并達到促進胎兒健康發(fā)育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