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給孩子的勝過教孩子知識

發(fā)布時間:2022-02-18 怎么給孩子扎頭發(fā) 幼師給小孩孩子講的午睡故事 給自己孩子開拓思維的故事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模式,是孩子與其他人建立關系的基礎,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這比知識更重要。

1.一個人的現實人際關系,是他的內在的客體關系向外投射的結果。

2.我們對一個人的態(tài)度、看法、情感和行為,部分是被這個人“教會”的。

3.每個人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都發(fā)展出了一整套保護自己的措施。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強大的,也可以說是不成熟的、脆弱的。

這是武漢中德醫(yī)院的創(chuàng)始人、國內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曾奇峰總結出的三句話。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創(chuàng)辦的心理治療學派,對一般人來講,既博大精深又晦澀難懂,但曾奇峰認為,整個的精神分析學說可以概括為這三句話。

這一期的文章,先主要闡述第一句話。

“一個人的現實人際關系,是他的內在的客體關系向外投射的結果?!?/p>

這句話中所謂的客體關系,指我們心理中內化的“我與重要親人的關系”?!拔摇笔侵黧w,而重要的親人是客體,這個關系就被稱為客體關系。

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體就是父母,而這個客體關系,主要是指一個人內化的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它基本在一個人5歲前完成。

這個客體關系有三個部分:“內在的我”、“內在的爸爸”和“內在的媽媽”。它們之間關系的性質,決定著我們長大后與其他人交往的方式。如果童年時,我們與父母的關系模式比較健康,那么我們長大后與別人相處時也會比較健康。如果童年時,我們與父母的關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們長大后就難以與別人健康相處。

因:父母不喜歡她

果:上司不喜歡她

在4月29日的“健康·心理”版的《三年被炒七次,為什么》一文中,提到過一個叫阿云的女孩,她每進入一個公司時,上司和同事都比較喜歡她,但是,工作沒多久后,上司和同事都開始疏遠她,她最后會在公司中成為孤家寡人。

這種情形,完全拷貝了她童年時的人際關系模式。她的父母忽視她,而將大部分的愛給了她的弟弟。她內在的客體關系中,“內在的我”不相信會得到“內在的父母”的愛,而且一旦要與弟弟競爭的話,她永遠都是失敗者。結果,在她現在的現實人際關系中,她也不相信能得到上司的愛,而一旦要與其他同事競爭,她一樣永遠都是失敗者。

但是,這種人際關系,其實是她“營造”的。

其實,每進一個公司的一開始,她的上司和同事多數都對漂亮的阿云頗有好感。但因為早已經形成的不良的客體關系,她不相信她能贏得上司和同事的好感,她接下來會有意無意地做很多事情——常見的是拖延和遺忘,最終把她在公司的關系變得和她童年時在家里的關系一模一樣。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教育孩子 言傳身教勝過一切


據美國報道,湖南衛(wèi)視年度大作《爸爸去哪兒》的熱播掀起了一股“親子旋風”,明星在鏡頭前與自己孩子的互動展現出不為人知的一面,讓觀眾們眼前一亮。據說該劇的播出為年輕夫妻撫育下一代增加了信心,一些本來不想要小孩的夫婦們因為看見劇中的寶貝們太過可愛也因此改變了主意。

教育孩子言傳身教勝過一切

對于如今的80后夫妻來說,傳統(tǒng)的育兒經已經不能再滿足于他們的需求,養(yǎng)孩子不只是管他們吃喝拉撒睡那么簡單。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智慧和藝術修養(yǎng)等事宜已經早早地提上了日程。排除那些浮夸的課程,育兒專家對于當今培育孩子給出了5點比較“實在”的建議:

第一,當自己孩子的“傾聽者”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習慣于把自己的位置擺在“高高在上”的地位,習慣于告訴孩子“你應該去做什么”或者“我覺得什么對你更好”。育兒專家建議家長們在做出自己的決定之前,應該先聽聽孩子們在想什么,孩子們在這個事情上是什么態(tài)度,和孩子進行平等的交談。做父母的往往覺得自己做的事都是為孩子好,但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切身體驗,那就是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對我們所做的一些“為我們好的事”,卻其實對我們造成了傷害。所以新一代的父母們一定要經常反思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方式。

第二,不要粗口,不要威脅

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即使做出一些“惹毛”你的舉動也是無心之過。育兒專家建議千萬別對孩子發(fā)火,如果實在克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應在心中默念數字,從1到10,讓自己冷靜下來。做到“5不要”:不要沖動、不要粗口、不要威脅、不要妄下結論以及不要自以為是。

第三,不要恐嚇,要言而有信

一些父母很習慣在處理孩子不聽話問題的時候,說出“你要再這樣我就不帶你去游樂園玩了?!被蛘摺澳闳绻犜挼脑?,我馬上給你一個特大禮物?!钡戎T如此類的“保證”或者“威脅”。要記住,在孩子的世界里,這些話都不是“隨便說說”的話,你不當真孩子卻當真,不要為逞一時之快或是為了糾正孩子的行為而“口不擇言”。如果不能履行諾言,你在孩子心中就沒法樹立言而有信的形象,以后再對孩子進行教育,也無法在孩子心中扎根。

第四,說什么其實沒多大用,做什么才真管用

父母對于孩子的溺愛可能會時常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規(guī)矩又化作泡沫,育兒專家建議要堅守原則,應該說“不”的時候不能輕易妥協(xié)。不過如果你自己的言行不能端正,那么再嚴厲的規(guī)矩對孩子來說也都是虛弱無力的。家長說什么其實沒多大用,做什么才真管用。言傳身教才是給小孩子樹立真正人生觀、價值觀的方式。

第五,別為孩子喪失自己

善待自己,即使是有了小孩也不能夠放棄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這才是給小孩子最好的榜樣。要記住,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性格決定命運,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性格,最重要的是家長自身的善良與進取。

育兒知識:給孩子失敗機會


育兒知識:給孩子失敗機會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終歸會有面對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許多父母們可能會一笑了之,或者幫他把問題處理掉,甚至干脆讓孩子放棄,因為父母們認為,這時孩子的能力還不足以完成這個任務,等他再大一些,就完全能夠勝任了。

但英國人麥克夫婦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常常會讓孩子去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麥克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經歷過失敗的艱辛,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也只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長大。"

麥克的兒子查理就是這樣長大到10歲的,如今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東西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伙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池里洗碗,感到很好奇,拉著麥克的腿,不愿和媽媽回到客廳去。見此情景,麥克干脆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來吧,查理,你來洗碗好了,看看你能干得怎么樣!"查理挺聽話,馬上跳進洗碗池里干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于是在洗澡,衣服褲子都濕了個透,碗不但沒有洗干凈,而且還摔碎了一個。

如果換成是我們,大概早已經把孩子抱走了吧!可麥克沒有制止他,也沒有指點他該怎么做這種工作,一直站在旁邊,笑著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

開始時,查理還在笑,覺得坐在洗碗池里玩是件有意思的事??墒?,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污涂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很不舒服。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查理無聊地把水潑到水池外面,把碗推到洗碗池一角,把水籠頭打開……終于,他再也忍不住地哭了起來。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送他去洗澡,換了干凈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旁邊,自己戴好圍裙,把洗碗液擠到水里,然后,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干凈,抹干。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里。

查理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濕了一半。第三次時,只有袖子濕了一點點。麥克又教他怎樣把碗洗干凈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來越好了。

這不過是小兒科,比較危險的是燒水。

水壺放在煤氣灶上,壺里的水被燒得滋滋響,麥克用一塊手巾墊在手下,把壺拿了下來。

查理也要做。那時他4歲,對于他來說,這是件非常危險的事,不但可能燙到手,還可能會把整壺水倒到身上,造成大面積燙傷,甚至由此引發(fā)生命危險。麥克知道,查理對已燒開的水壺很感興趣,他原本也同意像妻子所說的那樣,不讓查理接近水壺就行了。可是,他能保證查理在自己視線之內,不動那裝滿了開水的水壺,但誰又能保證,查理在大人們的視線之外,不去動那個水壺呢?因此,麥克決定,教查理正確的拿水壺的方法,讓他知道,會發(fā)生什么危險,并具備躲開這種危險的能力。

他把水壺里的水換了溫水。

告訴理查,水開時的水汽會把水壺把蒸熱,所以要墊上毛巾才能拿,水很熱,要注意,不能讓水壺傾倒下來。第一次嘗試時,半壺水都倒在了查理身上,由于是溫水,所以只不過燙紅了查理的胸膛和手臂。

"這是因為你的力氣不夠,"麥克說,"你需要用兩只手。"

說完,麥克又為他換了壺溫水。

"不,爸爸,我再也不拿水壺了,"查理膽怯地后退著,"我知道,這很危險,我再也不碰了。"

"你一定要再試一試,你有這個能力。"麥克鼓勵他,"用我教你的方法,你一定行的。"

在麥克的指點下,查理又試了一次。這次,他安全地把水壺取了下來。

麥克的想法非常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面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只是教孩子學習并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tài)度。"他成功了,因為,他的想法是正確的。

育兒知識:少給孩子“立規(guī)矩”


育兒知識:少給孩子“立規(guī)矩”

人們常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但在兒童教育中,則是“規(guī)矩太多,難成方圓”。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時光,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純美的原生態(tài)世界,具有謎一樣的潛能和無數的發(fā)展可能,教育的任務就是要開發(fā)這種潛能,并努力保護個人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生命最大的營養(yǎng)品,“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們能夠運用他們的自由”。所以無論從潛能的挖掘還是幸福感的擴容,童年的首要任務不是“學規(guī)矩”,而是發(fā)展自由意志,這要求家庭生活必須減少約束。

一個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觸的世界不能讓他輕松自在,而是小心謹慎,就是被拋入一場能量消耗戰(zhàn)中。天性要他擴展自我,探究世界,環(huán)境又處處約束和限制,讓他小心謹慎。他既本能地想聽從內心的召喚,又要被動地迎合別人的要求,這令幼小的孩子疲于招架,不知所措,成長正能量被無端消耗,心理秩序被擾亂,嚴重的甚至會無法完成自我成長。

有位學歷不低的媽媽,對孩子的培養(yǎng)很用心。從智力到習慣,從飲食到舉止,每個方面都要做到盡善盡美,對孩子進行“高標準,嚴要求”的教育。并說服孩子父親、爺爺奶奶等家人,一起不溺愛孩子,嚴格規(guī)范孩子所有的生活細節(jié),以期把孩子培養(yǎng)成才。

比如,孩子兩歲以后,她就盡量不去抱孩子,告訴孩子說,你是男子漢,不能嬌氣,以后走路要盡量自己走,只有累了才可以讓父母抱。但孩子常常故意耍賴,明明不累,卻要媽媽抱,她堅決不答應,任憑孩子怎樣哭,都絕不妥協(xié)。

為培養(yǎng)孩子的衛(wèi)生習慣和勞動能力,孩子從4歲開始,被要求必須把天天換下的內褲自己洗干凈。哪天孩子不想洗,要放到第二天兩個一起洗,媽媽不許,告訴孩子,今天的事情必須今天完成。

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修養(yǎng),吃飯必須在餐桌上吃,偶爾孩子餓了,飯也做好了,可動畫片還沒演完。孩子想一邊看一邊在電視前的茶幾上吃,媽媽不許。要么強行關閉電視,理由是吃飯的時間必須吃飯,不能一心二用;要么寧可大家都不吃,一直等著,到動畫片結束,再把涼了的飯菜重熱一遍。無論如何,這碗飯必定要規(guī)規(guī)矩矩坐在餐桌前吃,并且在吃飯中,要遵守餐桌禮儀,不說話不灑飯粒不可以發(fā)出咀嚼聲音……諸如此類的規(guī)定很多很細,幾乎每件事都有一套家長制定的標準。

她的孩子剛5歲,智力出色,確實養(yǎng)成了很多“好習慣”,但慢慢地,孩子表現出越來越嚴重的偏執(zhí),幾乎不接納任何稍有變化的或常識里沒有的事。比如有一次姥姥洗好葡萄,遞給他一小串,接的過程中,有一顆掉了下來,滾到地上,他就不答應,要求姥姥把這一顆再接回到串上,姥姥說接不回去,他就哭得不依不饒,另給一串也不行。好說歹說都沒用,只能以一頓暴打結束他的無理取鬧。

還比如爺爺每天接他從幼兒園回家都走同一條路,有一天媽媽開車去接,想要繞道去超市買點東西,他不允許,說回家只能走那條路,不能走別的路。媽媽不聽他的,把車開到超市,他哭著不肯下車,要求媽媽必須回到幼兒園門口,走原來的路回家……總之,類似的不可理喻的行為非常多。幼兒園老師反映,雖然孩子很聰明,但很孤僻,不合群,一天難得見到他笑一下,總是一臉冷漠,也不會和小朋友玩,總是玩不到幾分鐘就發(fā)生沖突,最后只能躲到某個角落,獨自玩一個什么東西。老師甚至小心地提醒家長,是不是應該帶孩子去看看心理醫(yī)生。

一個年僅5歲的孩子,作為人的自然天性從開始就被壓抑,規(guī)矩的框子已開始把他的心理擠壓得變形,那么孩子所表現出的不體恤,拒絕合作,膜拜“規(guī)則”,逆反冷漠等等,幾乎是必然癥狀。如果家長一直對此沒有警醒,一直“規(guī)范”下去,后果真是令人擔憂。

英國教育家A·S·尼爾認為:“嚴酷的家庭法則就是對健全心智的閹割,甚至是對生命本身的閹割。一個屈從的孩子不會長成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因手淫而被懲罰的孩子,將來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泵鎸τ仔〉暮⒆樱绻议L不能首先想到如何給孩子自由,而是如何對孩子進行規(guī)范,尤其在一些無關緊要的生活細節(jié)上,向孩子提出大大小小的各種規(guī)則和要求,并且經常為孩子不能達到這些目標、不遵守這些規(guī)則而去批評孩子、懲罰孩子,那么他幾乎不可能培養(yǎng)出一個健康的孩子,只可能打造出一個刻板者、自卑者和偏執(zhí)狂。

社會很少對刻板者和偏執(zhí)狂給出太多偏愛,社會愿意容納的,是人的寬容心和變通力。所以越是具有寬容心和變通力的人,越容易成為社會主流人群。奧地利心理學家A·阿德勒認為,一個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當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撓時,他愈能另外找尋新的出路。只有神經病患者才會認為他的目標的具體表現是:“我必須如此,否則我就無路可走了?!?/p>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接受的是嚴苛的家庭法則,自由意志早早萎縮,那么你能指望他用寬容和變通的方法來面對世界嗎?

現在,家長們文化程度越來越高,也重視孩子的教育。但奇怪的是,很多家長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良好的社會地位沒有讓他們對兒童教育這件事有更好的領悟,反而抑制了體內的原始本能。面對孩子時,感覺遲鈍,既缺少母愛的直覺,又缺少文明進化后的體貼和修養(yǎng),生搬硬套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把“立規(guī)矩”當作教育,使事情陷入本末倒置中。

童年是堅強的,也是脆弱的。一個人的童年可以在物質生活上貧窮,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苦難。物質貧寒在某種程度上能錘煉人的意志,精神壓抑只能扭曲健全心理。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太強勢,孩子凡事要按家長畫好的道道來,那么父母越認真,對孩子的自由意志剝奪就越徹底,給孩子帶來的精神損傷越嚴重——為什么很多“多動癥”、“自閉癥”兒童出自高學歷、高收入、嚴要求家庭,答案常常在這里。

哲學家弗洛姆說過,“教育的對立面是控制”,現實中卻有太多的人把控制當作教育。

如果有人對他說不要給孩子定太多規(guī)矩,要讓孩子自由成長,他會立即反駁說,不給孩子立規(guī)矩行嗎?難道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他打人、偷東西、隨地大小便也不要管嗎?持有這樣極端思維的人,其話語邏輯令人無法招架,“人之初,性本善”在他們看來是胡說八道,所以他們只能這樣理解,孩子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給三分顏色就開染坊,所以要嚴加管制,不管就是不負責任。

避免用瑣碎的規(guī)矩束縛孩子,和縱容孩子做壞事,這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猶如一個老板對下屬充分賦權,充分給下屬在工作上自由決斷的空間,這和他允許下屬做違法亂紀的或損害公司的事完全沒關系一樣。人文社科領域的話語重在理解,不能抬杠,不能走極端,一切討論必須基于基礎概念的相同和基礎價值觀的相近,否則就失去了討論意義。在這個問題上,我也會常常遇到一些溫和的反駁,如,孩子不能完全沒規(guī)矩,適當的規(guī)矩還是需要的。這樣的反駁看起來既客觀又理性,卻同樣沒有意義。

事實是,沒有誰說過孩子應該完全沒有規(guī)矩,也沒有誰會認為不給孩子立規(guī)矩就是連“適當的規(guī)矩”也不需要。極端思維和庸俗思維都是缺乏思考力的一種表現,背后的外部成因往往正是這些人從小經歷了太多的“規(guī)矩”,致使思維狹隘。

沒見識過美好柔和的教育,也失去了用最天然的心去體會另一個天然的人的能力,不相信一個人的自發(fā)選擇會是善的。對人性的不信任,常常是一些人跨不過“立規(guī)矩”這道坎的根本原因。所以面對一個具體的孩子時,尤其面對孩子的過失時,不知道離開了懲戒,還有別的辦法。

雖然每個兒童都會出于無知和調皮,在某一階段某些事上“沒規(guī)矩”,尤其男孩子,更愿意探索和挑戰(zhàn),更顯得“不聽話”,甚至具有破壞性。但一個單純的兒童從來不會沒底線,只要孩子心理健康,對人對事沒有惡意,就不會有過度的挑釁,隨著年齡增長,自然能變得習慣良好,行為得體。很多精英人物,在回憶童年時,上樹掏鳥窩,到地里偷西瓜,甚至三天不洗臉,打架等等,所有這些“壞行為”都是有趣的童年記憶,卻完全影響不到他們成年后的道德面貌和行為能力。

把這些氣質傳給孩子,勝過財產和房子


優(yōu)秀的家庭、優(yōu)秀的父母親,并不是給孩子留多少畝地、多少棟房子、多少輛轎車、多少存款,而是言傳身教給他們生命的氣質。

要訓練孩子會耐心地傾聽

傾聽真的很重要!如今的很多人大多缺乏耐心,容不得傾聽別人的解說,總希望自己說的才是最準確的、最有道理的,其實很多情形下自己考慮的會有很多的片面性。

常勤快地閱讀

沒有勤快閱讀習慣的孩子將來一定不會有持久的發(fā)展力。

勤,是要有閱讀的習慣,要學會零星時間閱讀、要在遇到各種困難時堅持閱讀,快,是有較快的閱讀速度、有獲得新閱讀信息的能力、有及時與同伴交流閱讀心得的能力。

閱讀,首先是對艱深文本的閱讀,也包括對網絡信息的閱讀,還包括對各種身邊真實信息的關注等。

可以和任何人溝通

沒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就無法深入現實社會,也就會失去很多個人發(fā)展的機遇。就是在實施家庭教育中,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也顯得尤為重要。

會寫

沒有良好寫作能力是很難在現代社會中謀求理想的職業(yè)發(fā)展機會的。寫作能力也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與宣傳方式。

自己能解決生活問題

現在的孩子,很多是獨生子女,沒有生活的本領,不會煮飯洗衣,不會換輪胎,不會換燈泡,不會油漆家私,這不是你高貴的表現,你不懂得照顧自己,不會動手做事,說明你觀念很落伍啊。

獨立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現代社會每一個人必須具備的生存能力,也是個人面對生活和職業(yè)所必須具有的基本能力。

養(yǎng)成孩子嚴謹的性情

嚴謹的品性是孩子將來與人交往、受人尊重、讓人欣賞的最基本的人品。現在的真實情形是,講究嚴謹、在乎嚴謹、堅持嚴謹的人或許愈來愈少,但能夠始終嚴謹者就是時代的佼佼者。

得彼此尊重,懂得自我反省

古圣先賢早已經告訴我們:“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很明白,只有尊重別人,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還有也要常常反省自己所作所為,知錯就改,永遠是不嫌遲的。

有環(huán)保的觀念,要留給下一代一個完好的地球

其實,如今很多有錢、有權、有勢的人在滿足個人生活舒適的情形時,常常是不顧和忽略“環(huán)?!备拍畹摹?/p>

比如,裝修一間房屋你使用了多少木材,那樣對人類的未來會帶來災難嗎?配置家庭影院、音樂中心時,你考慮過播放時的分貝會干擾鄰居、帶來噪音污染嗎?

教育并培養(yǎng)周圍的人

不僅懂得自己學習、自己閱讀,而且會帶動和影響身邊與周圍的人們共同學習,這會給自己的不斷學習、深入學習營造一個理想環(huán)境,學習漸漸地會在自己的周圍被更多的人所認同。

與外界友好地接觸

善于接受外界世界,善于接受嶄新的事物,善于發(fā)現和學習新東西并且不斷去接受它,這在現代社會是很重要的一種能力,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

暑期要教給孩子的這36條安全知識


暑期要教給孩子的這36條安全知識

暑假就要到了,在享受假期的時候,可不要忽視對孩子的安全防護。日前,上海市jiaowei和市未保辦聯合發(fā)布“中小學生暑期安全提示36條”,涵蓋假期交通安全、旅游安全、娛樂安全等方面??鞓愤^暑假,安全可不能“放假”!這些安全知識,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吧。

中小學生暑期安全提示36條

一注意交通安全

1.遵守交通法規(guī),不闖紅燈、不翻越隔離欄。

2.行走或騎車時不看手機、不聽音樂。

3.不在馬路邊或車輛盲區(qū)內玩耍打鬧。

4.未滿12周歲不騎自行車,不使用成人手機開啟并騎行共享單車。

5.自覺遵守軌道交通、公交車乘車規(guī)范。

6.乘車系好安全帶,不坐副駕駛座。

二預防溺水事件

7.不在河邊、親水平臺、工地水塘等區(qū)域玩耍。

8.不撿拾掉入河道等水域的物品。

9.不在河道邊洗東西、釣魚蝦等。

10.不在河道、湖泊等無安全設施、無救援人員的場所戲水或游泳。

11.不在游泳池里嬉戲打鬧。

12.發(fā)現同伴溺水,立即尋求成人幫助,同時可向溺水者拋救生圈、泡沫板、救生繩等,但不可盲目施救。

三關注居家安全

13.不在飄窗或陽臺上玩耍。

14.不用濕手或濕布觸碰家用電器。

15.不給陌生人開門。

16.不往窗外拋物。

17.規(guī)范使用燃氣設備并注意開窗通風。

18.不玩火,發(fā)現火情,及時撥打119。

四注意娛樂安全

19.不去網吧、酒吧、電子游藝廳等未成年人不宜進入的場所。

20.控制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使用時間,不沉迷網絡或電子游戲。

21.不玩渲染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網絡游戲,不制造與傳播虛假信息。

22.注意信息安全,不將本人、家人及他人的姓名、肖像等信息在網上發(fā)送。

23.慎交網友,慎見網友,防范電信、網絡詐騙。

24.不在工地、軌道、高壓線等危險區(qū)域玩耍。

五重視旅行安全

25.不去尚未開發(fā)、開放的景點旅游。

26.選擇正規(guī)、信譽好的旅行社旅游,并簽訂旅游合同、購買相關保險。

27.學習并掌握車輛、輪船、飛機等突發(fā)意外的自我保護知識和處置常識。

28.入住酒店時,及時了解消防逃生通道,索取酒店聯系卡。

29.不在設有危險標志處停留,不在禁拍處拍照、攝影。

30.了解并尊重旅游地風俗、禁忌。

六加強心理安全

31.多與父母、家人、朋友溝通、交流。

32.多與正直開朗、積極樂觀的朋友交往。

33.多寬容他人、多自我激勵、多微笑。

34.遇到問題盡力自己解決,同時學會請他人幫助解決。

35.遇到挫折不氣餒,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36.學會感恩,管理情緒,開心過好每一天。

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交通安全知識


容易出現交通安全隱患的場景

場景一:倒車時候的車尾巴。寶寶個子小,路過車輛時被誤傷到是交通安全中最易發(fā)生的場景。因此,路過車尾時,爸爸媽媽一定要小心。

場景二:街上的摩托車、自行車。自行車、摩托車群體時常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寶寶在過馬路時,摩托車與自行車剮蹭孩子的概率要高于汽車,所以遇到這兩類車要避讓。

場景三:脫離爸爸媽媽管控范圍。爸爸媽媽上街,一定要緊緊牽著孩子的手,時刻注意;老人帶孩子的時候要尤其注意,因為老人跟不上孩子的奔跑。

注意交通安全這件事,如何給孩子講?

我是小交警游戲:讓孩子扮演小交警,爸爸媽媽扮演小盆友,扮演過馬路的場景,演示在走路過程中遇到倒車、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的場景,讓孩子觀察可能發(fā)生的危險。

布置小任務:老人帶孩子的家庭,父母要與孩子強調:尊老,每天要緊緊攙扶爺爺走路,這樣能有效降低孩子脫離老人管控;父母帶的家庭,布置的任務是比賽,比比誰握對方手的時間長,誰先放手誰算輸。

如果遇孩子被剮蹭到,怎么辦?

1.第一時間撥打120,請專業(yè)醫(yī)護人員處理,孩子年齡小,身體脆弱,著急情況下力度把控不好,所以不要擅自處置。

2.如果壓到手腳,立即向周圍人求助,將汽車抬起,移動,撥打120。

平時必須注意

讓孩子清楚交通規(guī)則,在8歲前過馬路時緊緊跟隨。

育兒知識:該給孩子怎樣的鼓勵


每個孩子都期望能夠得到老師的表揚與肯定,而我們老師也常常會發(fā)一些小東西,如:小紅花、貼紙等做為鼓勵孩子進步的獎勵??墒墙r間,我發(fā)現這種獎勵也有些變味了:有的孩子得到小紅花是為了應付爸爸媽媽每晚的檢查;有的孩子則是為了攀比誰多誰少;還有一些孩子對這些獎勵漠不關心,不一會就掉在地上找不到了……

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憂心忡忡,究竟該給孩子怎樣的鼓勵能夠讓孩子更有進步表現,要好的心理呢?我不禁將一些常見的鼓勵方式拿出來細細分析一下:

小紅花:它雖然價值不高,但卻也是只能在幼兒園表現好時才能得到,所以它在幼兒心目中孩子有很高地位,幼兒都喜歡得到。如果能夠提醒幼兒好好保管,應該還是很好的。

口頭表揚:口頭表揚不是什么物質獎品,但是應用最廣,基本沒什么成本(主要是老師觀察孩子的時間成本)。口頭表揚是需要技巧的。表揚孩子一定要真誠、到位。敷衍的表揚沒有價值,泛泛的表揚不能傳達正確信息。比如孩子問“老師好”,你表揚“好孩子”,這是不到位的表揚容易讓孩子產生誤解,降低你的威信。

體態(tài)表揚。比如拍拍孩子頭(大班以下適用)、拍拍孩子后背、對孩子豎起大拇指、擁抱親吻等等,都是有效的獎勵方式。孩子也愿意接受。不要吝惜你的體態(tài)表揚,孩子可能會記一輩子的。當孩子在成人之后還常想起小時候老師的溫馨接觸,那是多么愜意的事情?。?/p>

貼紙。貼紙是最受孩子歡迎的。這個一定程度上是受小學生的影響。粘貼涵蓋內容十分廣泛,有動畫片的各種形象,也有成人化的符號表征,如美女、恐龍、紅心、星星等等。價格便宜,孩子喜聞樂見,效果不錯。但教師在選擇時最好能選擇一些適宜幼兒年齡的貼紙進行分發(fā)。

機會。機會包括表現機會、表演機會、勞動機會。某孩子不自信,背后做個準備,讓他回答問題,大加鼓勵,是一種表現機會。講故事時,讓表現好的孩子或者有針對性地請一些比較弱的孩子做故事的主角,是一種的表現機會。做值日、整理教室,孩子們爭著做,是很好的勞動機會。運用此法一定要一碗水端平,機會均等。

鼓勵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我想只要我們細心尋找,一定會找到合適孩子的獎勵。

相關推薦

  • 《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讀書筆記 最近我正在看青島出版社出版的《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這本書,它是作家、編劇王雙雙,陪伴兩個女兒十年成長之作。這本書不同于市面上其他出版的教育或親子類圖書,書中的媽媽不以專家自居,看她的文字就就好像跟...
    2021-06-02 閱讀全文
  • 教育孩子 言傳身教勝過一切 據美國報道,湖南衛(wèi)視年度大作《爸爸去哪兒》的熱播掀起了一股“親子旋風”,明星在鏡頭前與自己孩子的互動展現出不為人知的一面,讓觀眾們眼前一亮。據說該劇的播出為年輕夫妻撫育下一代增加了信心,一些本來不想要...
    2021-09-02 閱讀全文
  • 育兒知識:給孩子失敗機會 育兒知識:給孩子失敗機會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終歸會有面對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許多父母們可能會一笑了之,或者幫他把問題處理掉,甚至干脆讓孩子放棄,因為父母們認為,這時孩子的能力還不足以完成這個任...
    2020-08-22 閱讀全文
  • 育兒知識:少給孩子“立規(guī)矩” 育兒知識:少給孩子“立規(guī)矩” 人們常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但在兒童教育中,則是“規(guī)矩太多,難成方圓”。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時光,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純美的原生態(tài)世界,具有謎一樣的潛能和無數的發(fā)展可能,教育...
    2020-08-04 閱讀全文
  • 把這些氣質傳給孩子,勝過財產和房子 優(yōu)秀的家庭、優(yōu)秀的父母親,并不是給孩子留多少畝地、多少棟房子、多少輛轎車、多少存款,而是言傳身教給他們生命的氣質。 要訓練孩子會耐心地傾聽 傾聽真的很重要!如今的很多人大多缺乏耐心,容不得傾聽別人的解...
    2021-01-12 閱讀全文

最近我正在看青島出版社出版的《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這本書,它是作家、編劇王雙雙,陪伴兩個女兒十年成長之作。這本書不同于市面上其他出版的教育或親子類圖書,書中的媽媽不以專家自居,看她的文字就就好像跟...

2021-06-02 閱讀全文

據美國報道,湖南衛(wèi)視年度大作《爸爸去哪兒》的熱播掀起了一股“親子旋風”,明星在鏡頭前與自己孩子的互動展現出不為人知的一面,讓觀眾們眼前一亮。據說該劇的播出為年輕夫妻撫育下一代增加了信心,一些本來不想要...

2021-09-02 閱讀全文

育兒知識:給孩子失敗機會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終歸會有面對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許多父母們可能會一笑了之,或者幫他把問題處理掉,甚至干脆讓孩子放棄,因為父母們認為,這時孩子的能力還不足以完成這個任...

2020-08-22 閱讀全文

育兒知識:少給孩子“立規(guī)矩” 人們常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但在兒童教育中,則是“規(guī)矩太多,難成方圓”。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時光,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純美的原生態(tài)世界,具有謎一樣的潛能和無數的發(fā)展可能,教育...

2020-08-04 閱讀全文

優(yōu)秀的家庭、優(yōu)秀的父母親,并不是給孩子留多少畝地、多少棟房子、多少輛轎車、多少存款,而是言傳身教給他們生命的氣質。 要訓練孩子會耐心地傾聽 傾聽真的很重要!如今的很多人大多缺乏耐心,容不得傾聽別人的解...

2021-01-12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