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大班科學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guān)《平衡實驗》課件

發(fā)布時間:2022-02-07 大班科學教案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中班科學教案

活動意圖:

本活動是從蒙氏工作中紅棒的延伸——紅棒十字架引出的。蒙臺梭利教具目標單一的特點,使孩子們獲得的經(jīng)驗是嚴謹有序的。利用這一契機來開展科學活動。引導幼兒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

活動目標:

1、嘗試改變兩端積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發(fā)現(xiàn)操作規(guī)律,培養(yǎng)科學的精神和態(tài)度。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物質(zhì)準備:

紅藍棒“3”四根、紅藍棒“1”四根、記錄紙、鉛筆、橡皮、大記錄板、黑色水筆、積木。

經(jīng)驗準備:

進行三次活動:第一次活動引導幼兒在搭建紅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動引導幼兒通過改變支點使紅藍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動引導幼兒感知在平衡的紅藍棒“4”兩端要添加同樣塊數(shù)的積木才能讓紅藍棒保持平衡。通過i次試驗,幼兒掌握了試驗的基本規(guī)則和記錄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動讓幼兒探索如何改變紅藍棒“3”兩側(cè)的重量,讓紅藍棒達到平衡。

重點、難點:

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的條件:短的一邊的積木數(shù)要多于長的一邊。

活動過程:

1、回憶并鞏固上次實驗結(jié)果與經(jīng)驗。

教師:上次我們做的平衡實驗得到什么結(jié)果了呢?

幼兒:在紅藍棒“4”的兩邊,要放一樣的積木才能平衡。

老師出示紅藍棒“4”,一個小朋友往兩邊各放兩塊積木,紅藍棒平衡。

2、介紹本次實驗。

教師:今天我們換一根紅藍棒3,我們要將支點放在紅藍棒“3”的“2”和“3”之間,你們猜猜會怎么樣?(教師邊介紹邊演示放的位置)

幼兒:那肯定不平衡。

教師:我們來試試看啊。(把紅藍棒“3”擺在支點上)呀!不平衡!那怎樣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

幼兒:要在短的那邊多放積木。

幼兒:要在長的那邊多放。

幼兒:應該是在短的那邊多放吧?

教師:為什么你認為是在短的那邊多放呢?

幼兒: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兒:我覺得是要在長的那邊多放,因為那邊長。

幼兒:你沒看見那邊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師:你們想不想親自試一試呀?

3、介紹實驗規(guī)則和記錄時的注意事項。

教師:到底怎么才能讓這個不平衡的紅藍棒達到平衡呢?我們做試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幼兒:積木的兩邊要對齊。

教師:你是說積木的邊要和紅藍棒的邊對齊嗎?

幼兒:對,要不就不準了。

幼兒:要放在支點的中間,要不就不穩(wěn)了。

幼兒:要把“2”和“3”的那個線和紅藍棒“1”那兒對齊。

教師:剛才小朋友們說的這些規(guī)則大家都同意嗎?積木兩端要與紅藍棒的兩邊對齊,支點(紅藍棒“1”)放在藍色段內(nèi),它右側(cè)的邊緣與紅藍棒“3”的“2”和“3”的分界線對齊,而且要放在支點的中間,還要記下真實結(jié)果。

幼兒:同意。

4、幼兒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提醒幼兒邊實驗邊記錄結(jié)果。

第一組:幼兒①把三角積木對著2、3之間的線放好,幼兒②歪著頭看了看:“行了?!庇變孩倌靡粔K放在長邊,幼兒②拿一塊放在短邊,幼兒①又拿一塊放在短邊,紅藍棒的短邊翹起來了,兩邊基本平衡了,幼兒②在記錄表上記錄下結(jié)果。接著幼兒①就在長邊放兩塊積木,幼兒②往右邊放兩塊積木,還是長邊低,她們倆說:“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

塊往長邊放,長邊更低了。幼兒②說:“不對,長邊太沉了,得往這邊放。”說著拿起長邊的一塊積木放在了短邊上,紅藍棒平衡了……

第二組:幼兒③和④都操作積木,不斷地在兩邊放積木,平衡了再添加積木,沒有記錄結(jié)果。教師:“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結(jié)果了?”幼兒⑧:“短邊總是比長邊放的多一塊?!庇變孩埽骸安皇嵌嘁粔K。”教師:“到底多幾塊?”幼兒③:“就是多一塊?!庇變孩苷f:“不對?!苯處煟骸澳銈?yōu)槭裁磿洸蛔×?”幼兒③:“忘了記錄了?!苯處煟骸澳銈儼l(fā)現(xiàn)了一個規(guī)律,也挺好的。不過還是要將結(jié)果記錄清楚,才能驗證你們的發(fā)現(xiàn)呀?!?/p>

5、分享實驗結(jié)果,總結(jié)規(guī)律。

老師請每一組幼兒把成功的積木的數(shù)量填寫在大的記錄表板子上。

教師: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了嗎?和你們最開始猜想的一樣嗎?

幼兒:和我猜想的一樣,長的那邊積木少。我猜想對了。

教師:那為什么長的那邊積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長的這邊多放會怎么看,本來長的這邊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師:可為什么長的這邊會沉下去呢?

幼兒:因為這邊木頭多,就重唄。

教師:今天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平衡的方法,誰來說一說?

幼兒:紅藍棒短的一邊放的積木多,長的一邊的積木少,紅藍棒“3”就平衡了。

活動反思:

活動的生成來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單一的目標特點,將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靈活運用,教師引導幼兒運用紅藍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平衡實驗”,使它成為幼兒學習和探究的工具。這是一個沒有采用標準測量工具的平衡活動。雖然不是那么精確,但從幼兒不斷的探索和嚴肅認真的眼神里,我們看到了幼兒敢于實踐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通過實驗探索兩邊各放幾塊積木,可以使紅藍棒平衡,在操作、記錄和經(jīng)驗整合中,他們獲得了關(guān)于平衡的相關(guān)經(jīng)驗。

不足之處:

由于支點的受力面積比較大,積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結(jié)論不會完全精確,只能是模糊的描述總結(jié):紅藍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積木多,長的一端添加的積木少,才能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所以工具的嚴謹性稍微差了一些。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教案擴展閱讀

大班科學領域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guān)《找平衡》課件


設計意圖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滲透著平衡原理。平衡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他們每天都接觸很多平衡現(xiàn)象,如撐起的雨傘,一上一下的蹺蹺板等,幼兒對此很感興趣。我們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材料,設計了這節(jié)活動。如何讓幼兒了解平衡的原理,解開平衡的秘密,是本次活動探討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因此,整個活動以各種有趣的游戲、探索操作等貫穿始終,引導幼兒親身感受和體驗平衡,從而萌發(fā)對平衡這一科學現(xiàn)象的探究興趣。我設計的本次活動,旨在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探究能力,培養(yǎng)幼兒勤動手、勤動腦的好習慣。

活動目標

1.探索物體的平衡。

2.嘗試找到物體的平衡點。

3.樂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人手一只鉛筆、彩筆、剪刀、紙,各種積木,瓶子、硬紙板、球、盒子、木棒等若干。

活動過程

一、試一試,探索紙的平衡

1.出示紙和鉛筆

這是什么?它們可以干什么呢?今天我們要用鉛筆和紙來玩一個游戲,用鉛筆把這張紙頂起來。

2.幼兒操作 :六個小朋友一組,自己去試一試。

3.師生交流。

你是怎么樣把紙頂起來的?請幼兒示范。

小結(jié):用鉛筆頂在紙上,紙就保持平衡了,我們把能讓紙保持平衡的這個點叫“平衡點”。請小朋友再來試一試,找到平衡點用彩筆作出標記。

4.幼兒再次操作。

小結(jié):紙的一個面上只有一個平衡點。

二、剪一剪,體驗紙的平衡點的變化

1.教師示范將紙剪去一個角,請幼兒猜測紙的平衡點是否有變化。

2.幼兒猜測。

3.幼兒操作 :剪一剪,體驗紙的平衡點的變化。

4.師生交流。

小結(jié):紙的形狀改變了,它的平衡點也會改變。

三、玩一玩,探索各種積木的平衡

1.出示玩具積木,請幼兒用鉛筆使他們保持平衡。

2.幼兒操作 ,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嘗試積木各個面的平衡。

3.交流分享。

小結(jié):通過嘗試,我們發(fā)現(xiàn)只要找到積木每一個面的平衡點,它們都能保持平衡。

四、做一做,嘗試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使物體保持平衡。

出示泡棉大型積木,請幼兒想辦法把它們平穩(wěn)地頂起來。

用頭頂、用手掌頂、用膝蓋頂、用腳頂、用拳頭頂、用肩膀頂、用手指頂,兩人或三人合作頂?shù)取?/p>

幼兒操作的過程中,教師適時指導。

小結(jié):許多物體都能保持平衡,只要你能找到那個神奇的平衡點。

五、說一說,看一看,生活經(jīng)驗拓展

1.請幼兒說一說生活中平衡原理的運用。

小結(jié):吊燈、吊扇、吊飾都是我們身邊的平衡現(xiàn)象,科學家利用平衡原理制造了很多東西像蹺蹺板、天平、秤等。

2.請幼兒欣賞雜技,感受平衡的奇妙。

雜技是高技術(shù)的平衡,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雜技的神奇吧!觀看雜技視頻。

生活中還有很多事物都運用到平衡原理,希望小朋友好好學習,長大后也能利用平衡原理發(fā)明更多東西。

活動反思:

為了讓幼兒更好的加深對平衡的認識和理解,探索物體平衡的秘密,發(fā)展幼兒各方面的能力,本次活動分五步完成:首先,通過試一試,探索紙的平衡,找到紙的平衡點;其次,通過剪一剪,體驗紙的平衡點會隨著紙形狀的變化而變化;再次,通過玩一玩,探索各種積木的平衡;接著,通過做一做,嘗試用身體的各個部位找到物體神奇的平衡點,使物體保持平衡;最后結(jié)合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以及雜技視頻等擴展延伸,讓科學知識源于生活再回歸生活。本次活動充分做到了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yǎng)了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fā)展了幼兒的觀察、比較、思考和細心做事的能力,讓幼兒養(yǎng)成從小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體驗成功的喜悅。但這個活動也帶給我們很多很深的思考,比如,幼兒園教師如何對許多科學現(xiàn)象既準確又合理的解釋,在掌握各年齡段科學內(nèi)容難易的同時,如何才能夠深入淺出地讓孩子更明白更了解,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和做進一步的探討。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平衡實驗》及教學反思


下面是“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平衡實驗》及教學反思”的內(nèi)容一文,給你帶來豐富精彩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

活動意圖:

本活動是從蒙氏工作中紅棒的延伸——紅棒十字架引出的。蒙臺梭利教具目標單一的特點,使孩子們獲得的經(jīng)驗是嚴謹有序的。利用這一契機來開展科學活動。引導幼兒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

活動目標:

1、嘗試改變兩端積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發(fā)現(xiàn)操作規(guī)律,培養(yǎng)科學的精神和態(tài)度。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物質(zhì)準備:

紅藍棒“3”四根、紅藍棒“1”四根、記錄紙、鉛筆、橡皮、大記錄板、黑色水筆、積木。

2、經(jīng)驗準備:

進行三次活動:第一次活動引導幼兒在搭建紅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動引導幼兒通過改變支點使紅藍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動引導幼兒感知在平衡的紅藍棒“4”兩端要添加同樣塊數(shù)的積木才能讓紅藍棒保持平衡。通過i次試驗,幼兒掌握了試驗的基本規(guī)則和記錄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動讓幼兒探索如何改變紅藍棒“3”兩側(cè)的重量,讓紅藍棒達到平衡。

活動重難點:

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的條件:短的一邊的積木數(shù)要多于長的一邊。

活動過程:

1、回憶并鞏固上次實驗結(jié)果與經(jīng)驗。

教師:上次我們做的平衡實驗得到什么結(jié)果了呢?

幼兒:在紅藍棒“4”的兩邊,要放一樣的積木才能平衡。

老師出示紅藍棒“4”,一個小朋友往兩邊各放兩塊積木,紅藍棒平衡。

2、介紹本次實驗。

教師:今天我們換一根紅藍棒3,我們要將支點放在紅藍棒“3”的“2”和“3”之間,你們猜猜會怎么樣?(教師邊介紹邊演示放的位置)

幼兒:那肯定不平衡。

教師:我們來試試看啊。(把紅藍棒“3”擺在支點上)呀!不平衡!那怎樣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

幼兒:要在短的那邊多放積木。

幼兒:要在長的那邊多放。

幼兒:應該是在短的那邊多放吧?

教師:為什么你認為是在短的那邊多放呢?

幼兒: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兒:我覺得是要在長的那邊多放,因為那邊長。

幼兒:你沒看見那邊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師:你們想不想親自試一試呀?

3、介紹實驗規(guī)則和記錄時的注意事項。

教師:到底怎么才能讓這個不平衡的紅藍棒達到平衡呢?我們做試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幼兒:積木的兩邊要對齊。

教師:你是說積木的邊要和紅藍棒的邊對齊嗎?

幼兒:對,要不就不準了。

幼兒:要放在支點的中間,要不就不穩(wěn)了。

幼兒:要把“2”和“3”的那個線和紅藍棒“1”那兒對齊。

教師:剛才小朋友們說的這些規(guī)則大家都同意嗎?積木兩端要與紅藍棒的兩邊對齊,支點(紅藍棒“1”)放在藍色段內(nèi),它右側(cè)的邊緣與紅藍棒“3”的“2”和“3”的分界線對齊,而且要放在支點的中間,還要記下真實結(jié)果。

幼兒:同意。

4、幼兒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提醒幼兒邊實驗邊記錄結(jié)果。

第一組:幼兒①把三角積木對著2、3之間的線放好,幼兒②歪著頭看了看:“行了?!庇變孩倌靡粔K放在長邊,幼兒②拿一塊放在短邊,幼兒①又拿一塊放在短邊,紅藍棒的短邊翹起來了,兩邊基本平衡了,幼兒②在記錄表上記錄下結(jié)果。接著幼兒①就在長邊放兩塊積木,幼兒②往右邊放兩塊積木,還是長邊低,她們倆說:“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塊往長邊放,長邊更低了。幼兒②說:“不對,長邊太沉了,得往這邊放。”說著拿起長邊的一塊積木放在了短邊上,紅藍棒平衡了……

第二組:幼兒③和④都操作積木,不斷地在兩邊放積木,平衡了再添加積木,沒有記錄結(jié)果。教師:“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結(jié)果了?”幼兒⑧:“短邊總是比長邊放的多一塊?!庇變孩埽骸安皇嵌嘁粔K?!苯處煟骸暗降锥鄮讐K?”幼兒③:“就是多一塊?!庇變孩苷f:“不對?!苯處煟骸澳銈?yōu)槭裁磿洸蛔×?”幼兒③:“忘了記錄了?!苯處煟骸澳銈儼l(fā)現(xiàn)了一個規(guī)律,也挺好的。不過還是要將結(jié)果記錄清楚,才能驗證你們的發(fā)現(xiàn)呀?!?/p>

5、分享實驗結(jié)果,總結(jié)規(guī)律。

老師請每一組幼兒把成功的積木的數(shù)量填寫在大的記錄表板子上。

教師: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了嗎?和你們最開始猜想的一樣嗎?

幼兒:和我猜想的一樣,長的那邊積木少。我猜想對了。

教師:那為什么長的那邊積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長的這邊多放會怎么看,本來長的這邊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師:可為什么長的這邊會沉下去呢?

幼兒:因為這邊木頭多,就重唄。

教師:今天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平衡的方法,誰來說一說?

幼兒:紅藍棒短的一邊放的積木多,長的一邊的積木少,紅藍棒“3”就平衡了。

活動反思:

活動的生成來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單一的目標特點,將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靈活運用,教師引導幼兒運用紅藍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平衡實驗”,使它成為幼兒學習和探究的工具。這是一個沒有采用標準測量工具的平衡活動。雖然不是那么精確,但從幼兒不斷的探索和嚴肅認真的眼神里,我們看到了幼兒敢于實踐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通過實驗探索兩邊各放幾塊積木,可以使紅藍棒平衡,在操作、記錄和經(jīng)驗整合中,他們獲得了關(guān)于平衡的相關(guān)經(jīng)驗。

不足之處:

由于支點的受力面積比較大,積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結(jié)論不會完全精確,只能是模糊的描述總結(jié):紅藍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積木多,長的一端添加的積木少,才能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所以工具的嚴謹性稍微差了一些。

幼兒百科:實驗,指的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據(jù)科學研究的目的,盡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響,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專門的儀器設備,而人為地變革、控制或模擬研究對象,使某一些事物(或過程)發(fā)生或再現(xiàn),從而去認識自然現(xiàn)象、自然性質(zhì)、自然規(guī)律。

不知道本文“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平衡實驗》及教學反思”是否對你有所幫助,感謝您的閱讀,了解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可以瀏覽其他頁面!

大班科學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guān)《實驗火山噴發(fā)》課件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及用于探索的精神。

2、了解火山噴發(fā)的原因、過程及火山活動對人類的影響。

大家好!我是琦琦,我有一個好朋友新新,今天我邀請新新來家里作客。媽媽和阿姨在廚房做飯,我們倆好奇地跟進去東張西望,發(fā)現(xiàn)廚房里有好多神奇的東西,有咸咸的鹽,酸酸的醋,鮮味的雞精,還有甜甜的白糖……媽媽和阿姨真了不起,可以用這些神奇的材料做出美味的飯菜。

這時,媽媽看到我們好奇的神情,笑瞇瞇地走過來告訴我們,廚房里有些材料可以表演“火山噴發(fā)”的奇幻現(xiàn)象。不會吧?我和新新一點都不相信。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過,火山噴發(fā)的時候有許多紅色的東西向天空噴射,很高很高的,還有紅色的東西像水一樣順著山坡流下來。在家里能看到火山噴發(fā)?不可能吧?

媽媽說只要找到小蘇打、白醋和洗滌靈,就可以做出“火山噴發(fā)”。太神奇了,我們決定動手試一試,看看媽媽說的是不是真的。

1.媽媽為我們準備材料:白醋、洗滌靈、小蘇打、杯子。

2.先在杯子里倒入小蘇打。

3.然后再倒入洗滌靈。

4.最后把白醋倒入裝有小蘇打和洗滌靈的杯子里,你們覺得我們會做出“火山噴發(fā)”的奇幻現(xiàn)象嗎(圖5)?

5.看! “火山噴發(fā)”成功了,是不是很神奇!

小朋友們,你們也可以試一試哦!媽媽悄悄地告訴我們“火山噴發(fā)”的秘密呢:因為小蘇打里有碳酸氫鈉,白醋里有較多的醋酸,兩者放在一起就會發(fā)生化學反應,從而產(chǎn)生了像火山噴發(fā)一樣的現(xiàn)象。洗滌靈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能夠讓產(chǎn)生的白色泡沫堅持一段時間。教育熱點問題,結(jié)合園內(nèi)活動,傳播教育理念,如邀請家長參與的各類節(jié)慶活動等等。

2.謀求家園共情的家長會邀請方式新路。。教案來.自:屈;老師,由幼兒設計邀請函,規(guī)范邀請方式及邀請禮儀,并由幼兒全程參與簽到、成果展示等環(huán)節(jié)。如在邀請函上留出由孩子自己“書寫”的圖話,鼓勵孩子用一定的邀請禮儀邀請家長,并請家長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回饋等等。這樣,家長會的邀請過程充滿了親子間的情感互動,也體現(xiàn)出幼兒園的用心,使家長對家長會充滿了期待。

3.實踐家園一體的家長會組織模式創(chuàng)新。讓家長唱主角,變換家長會組織形式,引導家長從不同角度了解幼兒發(fā)展情況,互相交流互動,共同探討教子策略。

例一:教學匯報型——重點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活動中的真實表現(xiàn)。

在學期中、末,以公開課的形式,向家長匯報教學情況,展示孩子全面素質(zhì),多以主題展示、整合活動匯報的方式進行表現(xiàn)。

例二:專題講座型——重點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特色課程等等。

在幼兒入園、畢業(yè)及主題活動開展時,按年級或班級召開家長會,邀請專家或家長就某一領域、某一主題傳授知識,解疑答惑。

例三:成果展示型——重點讓家長了解某一階段內(nèi)孩子的成長與發(fā)展。

每位家長來開家長會最想看到的是自己孩子的進步和提高。我們每學期都會結(jié)合“家長開放日”活動,把家長請進來,通過節(jié)目表演、作品展覽等形式展示孩子們的成長。力爭讓每個孩子都有展示的機會,并設計親子互動、家長點評等環(huán)節(jié),最后合影留念,保存在幼兒成長檔案中。適合在期末、六一、慶新年等活動時開展。

例四:情景再現(xiàn)型——重點引導家長探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問題。

通過生動形象的情境表演或視頻播放,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表現(xiàn)出來,請家長們進行討論,集思廣益,把好的家教方法推薦給廣大家長,促進家教的健康發(fā)展。適合在某一階段遇到問題時運用。如“怎樣培養(yǎng)孩子良好行為習慣”中,通過家長之間、家幼之間、師幼之間展示不同場景的行為方式,達到點明主題、引發(fā)思考、達成正確共識的目的。

例五:游戲互動型——重點讓家長體驗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感悟孩子的學習特點,密切彼此的情感交流。

通過親子游戲使幼兒園、家長最大限度地拉近距離,間接感悟,進行感情交流、觀念碰撞和方法溝通。

組織實施,營造“場”的效應

1.環(huán)境“場”。根據(jù)家長會的主題內(nèi)容精心策劃布置會場環(huán)境,使家長進入幼兒園,就能從周圍環(huán)境中感受到隱含在環(huán)境中的“氣場”,受到情感渲染。如會場周圍布置幼兒的繪畫、手工作品展,利用電子白板展示歡迎詞,滾動播放幼兒的日?;顒?,不同的座位擺放以便于家長討論交流等等。

2.情感“場”。提前與家長進行個別交流,征求家長意見,邀請家長代表分享科學育兒經(jīng)驗,鼓勵家長提前準備討論內(nèi)容,在情感上期待家長會。

例:小班家長會——“邁出成長第一步”

1.熱身環(huán)節(jié)。幼兒協(xié)助教師迎賓,提醒家長簽到,家長自由選擇座位,欣賞孩子日常生活及作品展示PPT。

2.活動過程。破冰游戲“盲人行走”:通過游戲營造輕松的氣氛,體驗孩子們成長的每一步都需要來自父母和老師的引導和鼓勵。

引出話題:欣賞幼兒初來園和現(xiàn)在的影像資料,通過對比感受幼兒成長變化。

互動交流:自由交流分享幼兒入園前后的變化,感受孩子的成長。

情境表演:“牽著蝸牛去散步”,通過家長和孩子的情境展現(xiàn),引發(fā)思考“我們?nèi)绾螏椭變哼~出成長第一步”。

精彩分享:請兩名家長以PPT形式分享孩子入園過程的成長感悟。

話題聚焦:討論“孩子的成長中,我們能夠做什么?”以達成為了孩子的成長,家園攜手,形成合力。

主題升華:家長寫下對孩子們的祝福和心愿,共筑“愛心墻”。

成立家長委員會,頒發(fā)聘書,致辭。

活動結(jié)束:合影留念。

家長會的創(chuàng)新實施,增進了幼兒園與家庭、老師和家長溝通與交流的機會,提高了家長參教的主動性,形成了家園合力,受到了家長的廣泛好評。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比較成功的地方在于課件的準備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孩子們對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比較感興趣。不足之處在于對課件的應用不夠熟練自如,火山模型的高度太低,導致后邊的幼兒看不清楚,還需改進,在語言引導的科學性上還要多加學習。

2020幼兒園大班教案《平衡實驗》及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嘗試改變兩端積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發(fā)現(xiàn)操作規(guī)律,培養(yǎng)科學的精神和態(tài)度。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物質(zhì)準備:

紅藍棒“3”四根、紅藍棒“1”四根、記錄紙、鉛筆、橡皮、大記錄板、黑色水筆、積木。

經(jīng)驗準備:

進行三次活動:第一次活動引導幼兒在搭建紅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動引導幼兒通過改變支點使紅藍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動引導幼兒感知在平衡的紅藍棒“4”兩端要添加同樣塊數(shù)的積木才能讓紅藍棒保持平衡。通過i次試驗,幼兒掌握了試驗的基本規(guī)則和記錄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動讓幼兒探索如何改變紅藍棒“3”兩側(cè)的重量,讓紅藍棒達到平衡。

重點、難點:

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的條件:短的一邊的積木數(shù)要多于長的一邊。

活動過程:

1、回憶并鞏固上次實驗結(jié)果與經(jīng)驗。

教師:上次我們做的平衡實驗得到什么結(jié)果了呢?

幼兒:在紅藍棒“4”的兩邊,要放一樣的積木才能平衡。

老師出示紅藍棒“4”,一個小朋友往兩邊各放兩塊積木,紅藍棒平衡。

2、介紹本次實驗。

教師:今天我們換一根紅藍棒3,我們要將支點放在紅藍棒“3”的“2”和“3”之間,你們猜猜會怎么樣?(教師邊介紹邊演示放的位置)

幼兒:那肯定不平衡。

教師:我們來試試看啊。(把紅藍棒“3”擺在支點上)呀!不平衡!那怎樣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

幼兒:要在短的那邊多放積木。

幼兒:要在長的那邊多放。

幼兒:應該是在短的那邊多放吧?

教師:為什么你認為是在短的那邊多放呢?

幼兒: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兒:我覺得是要在長的那邊多放,因為那邊長。

幼兒:你沒看見那邊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師:你們想不想親自試一試呀?

3、介紹實驗規(guī)則和記錄時的注意事項。

教師:到底怎么才能讓這個不平衡的紅藍棒達到平衡呢?我們做試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幼兒:積木的兩邊要對齊。

教師:你是說積木的邊要和紅藍棒的邊對齊嗎?

幼兒:對,要不就不準了。

幼兒:要放在支點的中間,要不就不穩(wěn)了。

幼兒:要把“2”和“3”的那個線和紅藍棒“1”那兒對齊。

教師:剛才小朋友們說的這些規(guī)則大家都同意嗎?積木兩端要與紅藍棒的兩邊對齊,支點(紅藍棒“1”)放在藍色段內(nèi),它右側(cè)的邊緣與紅藍棒“3”的“2”和“3”的分界線對齊,而且要放在支點的中間,還要記下真實結(jié)果。

幼兒:同意。

4、幼兒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提醒幼兒邊實驗邊記錄結(jié)果。

第一組:幼兒①把三角積木對著2、3之間的線放好,幼兒②歪著頭看了看:“行了?!庇變孩倌靡粔K放在長邊,幼兒②拿一塊放在短邊,幼兒①又拿一塊放在短邊,紅藍棒的短邊翹起來了,兩邊基本平衡了,幼兒②在記錄表上記錄下結(jié)果。接著幼兒①就在長邊放兩塊積木,幼兒②往右邊放兩塊積木,還是長邊低,她們倆說:“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

塊往長邊放,長邊更低了。幼兒②說:“不對,長邊太沉了,得往這邊放?!闭f著拿起長邊的一塊積木放在了短邊上,紅藍棒平衡了……

第二組:幼兒③和④都操作積木,不斷地在兩邊放積木,平衡了再添加積木,沒有記錄結(jié)果。教師:“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結(jié)果了?”幼兒⑧:“短邊總是比長邊放的多一塊?!庇變孩埽骸安皇嵌嘁粔K?!苯處煟骸暗降锥鄮讐K?”幼兒③:“就是多一塊?!庇變孩苷f:“不對?!苯處煟骸澳銈?yōu)槭裁磿洸蛔×?”幼兒③:“忘了記錄了?!苯處煟骸澳銈儼l(fā)現(xiàn)了一個規(guī)律,也挺好的。不過還是要將結(jié)果記錄清楚,才能驗證你們的發(fā)現(xiàn)呀?!?/p>

5、分享實驗結(jié)果,總結(jié)規(guī)律。

老師請每一組幼兒把成功的積木的數(shù)量填寫在大的記錄表板子上。

教師: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了嗎?和你們最開始猜想的一樣嗎?

幼兒:和我猜想的一樣,長的那邊積木少。我猜想對了。

教師:那為什么長的那邊積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長的這邊多放會怎么看,本來長的這邊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師:可為什么長的這邊會沉下去呢?

幼兒:因為這邊木頭多,就重唄。

教師:今天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平衡的方法,誰來說一說?

幼兒:紅藍棒短的一邊放的積木多,長的一邊的積木少,紅藍棒“3”就平衡了。

活動反思:

活動的生成來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單一的目標特點,將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靈活運用,教師引導幼兒運用紅藍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平衡實驗”,使它成為幼兒學習和探究的工具。這是一個沒有采用標準測量工具的平衡活動。雖然不是那么精確,但從幼兒不斷的探索和嚴肅認真的眼神里,我們看到了幼兒敢于實踐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通過實驗探索兩邊各放幾塊積木,可以使紅藍棒平衡,在操作、記錄和經(jīng)驗整合中,他們獲得了關(guān)于平衡的相關(guān)經(jīng)驗。

不足之處:

由于支點的受力面積比較大,積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結(jié)論不會完全精確,只能是模糊的描述總結(jié):紅藍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積木多,長的一端添加的積木少,才能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所以工具的嚴謹性稍微差了一些。

幼兒百科:平衡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力作用于一個物體上,各個力互相抵消,使物體成相對的靜止狀態(tài)。亦泛指平穩(wěn),穩(wěn)定。

相關(guān)推薦

  • 大班科學領域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guān)《找平衡》課件 設計意圖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滲透著平衡原理。平衡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他們每天都接觸很多平衡現(xiàn)象,如撐起的雨傘,一上一下的蹺蹺板等,幼兒對此很感興趣。我們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材料,設計了這節(jié)活動。如何讓幼兒...
    2022-02-10 閱讀全文
  •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平衡實驗》及教學反思 下面是“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平衡實驗》及教學反思”的內(nèi)容一文,給你帶來豐富精彩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活動意圖: 本活動是從蒙氏工作中紅棒的延伸——紅棒十字架引出的。蒙臺梭利教具目標單一的特點,使孩子們獲得...
    2020-08-05 閱讀全文
  • 大班科學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guān)《實驗火山噴發(fā)》課件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及用于探索的精神。 2、了解火山噴發(fā)的原因、過程及火山活動對人類的影響。 大家好!我是琦琦,我有一個好朋友新新,今天我邀請新新來家里作客。媽媽和阿姨在廚房做飯,...
    2022-01-22 閱讀全文
  • 2020幼兒園大班教案《平衡實驗》及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嘗試改變兩端積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發(fā)現(xiàn)操作規(guī)律,培養(yǎng)科學的精神和態(tài)度。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物質(zhì)準備:...
    2020-09-29 閱讀全文
  • 大班科學教案《找平衡》及教學反思 設計意圖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滲透著平衡原理。平衡現(xiàn)象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撐起的雨傘,一上一下的蹺蹺板等,幼兒對此也很感興趣。我們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材料,設計了這節(jié)活動。如何讓幼兒了解平衡的原理,解開平...
    2020-10-15 閱讀全文

設計意圖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滲透著平衡原理。平衡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他們每天都接觸很多平衡現(xiàn)象,如撐起的雨傘,一上一下的蹺蹺板等,幼兒對此很感興趣。我們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材料,設計了這節(jié)活動。如何讓幼兒...

2022-02-10 閱讀全文

下面是“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平衡實驗》及教學反思”的內(nèi)容一文,給你帶來豐富精彩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活動意圖: 本活動是從蒙氏工作中紅棒的延伸——紅棒十字架引出的。蒙臺梭利教具目標單一的特點,使孩子們獲得...

2020-08-05 閱讀全文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及用于探索的精神。 2、了解火山噴發(fā)的原因、過程及火山活動對人類的影響。 大家好!我是琦琦,我有一個好朋友新新,今天我邀請新新來家里作客。媽媽和阿姨在廚房做飯,...

2022-01-22 閱讀全文

活動目標: 1、嘗試改變兩端積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發(fā)現(xiàn)操作規(guī)律,培養(yǎng)科學的精神和態(tài)度。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物質(zhì)準備:...

2020-09-29 閱讀全文

設計意圖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滲透著平衡原理。平衡現(xiàn)象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撐起的雨傘,一上一下的蹺蹺板等,幼兒對此也很感興趣。我們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材料,設計了這節(jié)活動。如何讓幼兒了解平衡的原理,解開平...

2020-10-15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