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孩子動手能力-讓孩子自己動手
發(fā)布時間:2022-01-20 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心得 學習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心得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心得體會我們統(tǒng)計一下中國父母給孩子準備的動手工作清單,會發(fā)現(xiàn):玩具排在首位,其次是看書,第三是帶出去玩。
在美國父母給孩子的動手清單中,則會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自理排在首位,其次是玩具,第三是閱讀。
中國父母包攬了孩子的日常生活,例如飲食,從菜市場買菜、洗菜、烹飪、端上桌、喂飯、給孩子擦嘴、收拾碗筷,整個流程,都是大人在忙,不僅孩子沒有參與進來,甚至孩子本身自己該做的,有時也被代勞。
有些父母認為,做這些家務事,沒有出息;玩玩具,玩出智力,才有出息;多讀書,有知識,就有出息;出去玩,長見識,也能出息。所以,自己忙不過來,請保姆,也不讓孩子參加家務事。
然而,在美國家庭里,通常沒那么忙。一歲的孩子,自己能夠吃飯了;兩歲的孩子,自己背著書包去學校;三歲的孩子,能幫父母分擔許多家務事,澆花、喂寵物、洗襪子、擦桌子;上幼兒園后,日常生活已經(jīng)完全自理。
美國的蒙臺梭利老師說:相對于父母買的玩具,孩子更喜歡參與家庭的生活,如果父母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是很樂意于做事的。這派生的結果是:
1、干家務活,是“日常生活練習”,是培養(yǎng)孩子生活知識、鍛煉精細動手最好的方式;
2、能夠自我照顧,就不依賴,獨立性增強,人格就會獨立;
3、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孩子的許多藝術修養(yǎng)、創(chuàng)造力,都是在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
4、生活是家庭關系的紐帶,會促進親子溝通與協(xié)作,讓家庭關系更好親密。
我們在街頭看到,一位兩歲的孩子,原本可以走路,卻還坐在嬰兒車里,由大人幸福地推著;一位四歲的孩子,原本自己可以背書包,卻由老人高興地背著,跟在孩子后面。這在大人眼里,是幸福的畫面,而從孩子角度,卻是那么可悲。
讓孩子自己動手
中國父母喜歡規(guī)劃孩子,為孩子的每件事,都設定目標,所以,孩子在成長的經(jīng)歷中,總是覺得是為父母在活,而唯獨沒有為自己活過;孩子表現(xiàn)的叛逆,實際上是他內心的掙扎。
當孩子處于叛逆狀態(tài),父母想出很多招術,誘導或鎮(zhèn)壓,讓孩子順從,繼續(xù)在大人的控制之中逆來順受。
社會把孩子的累,歸咎于過早的學習,卻不去正視,這種累,是孩子不希望按大人的要求去學習所致,而并非是孩子不愛學習。
從出生開始,孩子就是偉大的學習者,除了睡覺,他一刻不停地忙碌,他看什么、聽什么、做什么、思索什么,都是在學習,從來沒有停止過。
有些大人認為孩子小學前不需要學習、甚至有些教育工作也有這樣的觀念,這是對孩子的學習不了解所致。
孩子產(chǎn)生學習的狀態(tài),是在大人放手的情形,孩子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進度,來完成學習。
當你買了玩具,想好了幾種教法,然后擰住孩子,讓他聽你教誨,你可能獲得的,只是孩子的拒絕;然而,哪天孩子出于自己的興趣,找到了這件玩具,不用你說,他玩得就很專注,而且玩出的花樣,遠遠超出你的預期。
我看到一位兩歲的孩子,埋頭操作插座圓柱體,抓住抓柄,把圓柱體一個一個放到插穴中;做錯了,再重來一遍,壓根沒想到找大人幫忙。對于這個年齡,這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但是,在自主的環(huán)境里,孩子不被干擾,他全神貫注,不斷思考與嘗試,處于極佳的學習狀態(tài)。
他學習到了什么?他三指捏得到的練習,手眼協(xié)調能力得以發(fā)展,為拿勺子吃飯、寫字作了前準備;他的觀察、分析與判斷能力,得到了練習;他把1到10的認知,以大小遞增的視覺感知作為前準備,打下了數(shù)學基礎;他練習了糾錯,當錯誤發(fā)生,通過反復觀察與嘗試,自己解決了問題,獲得了內心的滿足。
孩子“學”與“不學”,取決于為自己,還是為別人;我們家庭、還是幼兒園,多數(shù)沒有給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都把孩子當成大人的產(chǎn)品在揉捏造作,這樣專制的“學習”,孩子自然想逃離。
當孩子逃離的時候,消極的大人,會說:“孩子太小,沒必要讓他學習!”;堅持的父母,會說:“孩子專注力不夠,要磨練他的專注力!”
無論是放棄,還是鍥爾不舍,都不是明智的方法;而明智的父母,懂得向孩子放權,讓他擁有為自己生活的權利,讓他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學習。
這樣的孩子,沒有因為自由而散漫,而是沒有負擔地投入學習之中,養(yǎng)成了更好的學習習慣。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獨立動手能力
故事從一個泰國小女孩問媽媽“為什么豆芽菜那么暢銷?”媽媽回答說“只有一個攤鋪賣豆芽”,小女孩又問“那我們可以自己培育然后賣嗎”開始。
小女孩的夢想從豆芽菜開始了,媽媽買了培養(yǎng)土、大豆種子,種到了籃子中。幾天過去了,豆子是發(fā)芽了,但在陽光的直射下,都打蔫了,第一次以失敗告終。
這時候媽媽溫柔而堅定的目光看著女孩,并說“沒事兒,我們再試一次”(It's OK. We can try again)。媽媽找來了關于豆芽培養(yǎng)的書,提到豆芽菜必須在陰涼的環(huán)境中生長,經(jīng)過再次努力,這次還是失敗了,再去看書上提及早晚需按時澆水。雖然媽媽在女孩四年級的時候不得不輟學了,也幾乎不太會讀或者寫,但是媽媽很擅長解決問題。下雨天,媽媽內心雖然失落,但給女兒看上去確實自信樂觀的,看著雨水突然有了靈感,從外邊找來了多個飲料瓶,扎上眼,綁在木棍上,成了最好的噴淋設備。
當女兒問媽媽是否會有效果時,媽媽說的" Yes, we can try"( 我們可以試試) 就像神奇的肥料一樣管用。滋養(yǎng)著女孩好奇的根基,讓她的知識之樹無限茂盛生長。
廣告中的這位媽媽在樂觀中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告訴孩子“方法總比問題多”的人生哲理。其實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土壤,激發(fā)學習的無限可能(Family inspires infinite possibilities for learning.),媽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故事的小女主角叫Netnapa Saelee,已經(jīng)長大成人,同時獲得了Sarnrak項目的獎學金,并拿到了學位,目前一直在瑞典繼續(xù)研究。)
看完這個故事,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睿媽想到的是:培養(yǎng)孩子動手能力至關重要。
前兩天在與好友聊天的時候聊到德國人,說德國人很擅長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從小就開始培養(yǎng),所以他們的孩子獨立早、思維性強,創(chuàng)造力也很強,而德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首屈一指。
后來聊到中國的孩子,現(xiàn)在雖然剛開放二胎,但是新一代普遍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里的乖寶寶。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每個家庭都會根據(jù)自己家的經(jīng)濟情況來讓孩子學不同的、或多或少的才藝,看一些五六歲的甚至三四歲的孩子活得好累。學習成績也成為了家長們嚴重唯一鑒定孩子是否符合自己培植期望的標準值,但這樣養(yǎng)出五谷不分的“書呆子”真的好嗎?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很多研究也顯示:人腦中與手指相關聯(lián)的神經(jīng)所占面積比較大,指尖上的神經(jīng)能將外界刺激傳送給大腦,大腦再對刺激進行加工、處理以調整手的動作。平時經(jīng)常刺激大腦皮層中的手指運動中樞,即手指多運動,大腦就會日益發(fā)達,繼而促進智能的提高。這些都說明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以我常常教育睿寶: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做飯和做家務活的時候也讓睿寶打下手,周末常常和睿寶一起動手做點小西點,然后送給小朋友或者長輩們...... 這樣進行一段時間后,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很積極,遇見什么事情都喜歡自己去做。
可能會有很多寶媽們疑惑:讓孩子打下手?下廚房?那萬一傷到孩子怎么辦?其實也很簡單啦~你又不是讓他操刀大廚,只是打打下手,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面包的時候和和面,做餅干的時候擠擠造型,防護工作提前做好,安全性還是有保障噠!如果你家里的烤箱不是那種智能隔熱的話,切記不要讓孩子碰到,燙著不是好玩的。睿媽家里的烤箱是今年新裝的方太高端智能嵌入式烤箱,所以可以放心讓睿寶靠近啦。嘿嘿!
順便傳授一些睿媽烘焙小技巧:
(1) 最好參考網(wǎng)上的餅干配方,最好選取不需要電動打蛋器制作的餅干,孩子比較易于操作,也不會有危險。先要用電子秤稱好需要的材料,裝在固定的容器里,比如罐子和小碗。
(2) 把所有材料按照使用順序從左到右放置,這樣孩子會很清楚做完一個要拿哪個,不需要老問媽媽。
(3) 第一次做餅干時,要給孩子示范,如何打開罐子,如何輕輕慢慢地倒入材料,如何使用打蛋器攪拌,如何使用橡皮刮刀攪拌。示范每個動作時要緩慢、準確,不需要太多語言,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在媽媽的手上。
(4) 烤箱加熱時溫度會很高,但是如果媽媽提前告訴孩子,烤箱在工作時不要觸碰,會燙到手。如果燙到,手會紅腫,會感覺非常疼痛。孩子就會知道烤箱的危險性,他們就不會隨意亂碰的。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有危險意識,但是需要媽媽提前告知后果。(當然,如果你家也是和睿媽家一樣的方太嵌入式電烤箱這種,有很好的隔熱板并且是智能控制的,那就隨意啦?。?/p>
作為媽媽,我對睿寶能自己動手做點心感到非常欣慰和驕傲。其實,我想所有的媽媽們都有些經(jīng)驗,我們會發(fā)現(xiàn)寶寶兩三歲的時候就開始拒絕你的幫助,他們會努力自己嘗試做一些事情。這些都是寶貝們自我意識的萌芽,在這個時期,父母要善于引導,努力幫助她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而不是替代她做事情。一步步的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動手能力,時時提醒自己,放手,讓孩子自己來,我相信你也能做到。
和孩子一起動手能力巧培養(yǎng)
手是人類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感覺器官,多動手可以開發(fā)和促進孩子的智力發(fā)展。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應該鼓勵孩子去大膽的探索世界,讓孩子通過他們手部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配合與拓展,在滿足自己好奇心的基礎上,獲得對整個世界的認知與熱愛。
同時,父母還可以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在游戲中鍛煉孩子動作的準確性和協(xié)調性。尤其3歲以前是孩子發(fā)育的敏感期,如果家長把握好這些關鍵時期,多訓練孩子的精細動作,不僅能夠促進寶貝們的智力發(fā)育水平,還能有效增強孩子的記憶能力。
動手能力第一步,將日常生活當成訓練游戲
孩子自出生之初,每一次對世界的探索,于他們而言,都像是一次有趣的嘗試和游戲。寶貝可能會在吃飯的時候,用手將菜飯抓的到處都是;也有可能對一些小線頭、小瓶蓋產(chǎn)生無比的興趣,專注的玩上好半天。而爸媽則只需要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順應孩子的需求,培養(yǎng)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飯,學習擦桌子掃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絹等,并像做游戲一樣加以快樂的引導。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技能,如抓、握、倒、擠、夾、敲等精細動作,還能幫助他們建立生活的自理能力。
繪畫游戲,動手能力、藝術感知力齊發(fā)展
在孩子的繪畫敏感期,寶寶會從一些簡單、無序的線條開始,拿著畫筆到處涂鴉,這時父母不要指責制止孩子,因為涂鴉是孩子學會寫字和畫畫的先兆,一歲半左右的孩子就會對涂鴉產(chǎn)生興趣,這意味著孩子正在發(fā)展手眼協(xié)調能力。這時爸媽應給予TA足夠時間和耐心,給孩子一個繪畫空間,讓寶寶自由表達,培養(yǎng)孩子在藝術、色彩、構圖等方面的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爸爸媽媽在讓孩子自由涂鴉的同時,可以多向他們展示一些藝術大師的畫作,這樣,孩子再觀察和模仿這些畫作的同時,也可以充分感受到良好的藝術氛圍。
多種藝術形式,讓動手的過程生動起來
繪畫對于孩子來說通常是平面性的構圖,多種藝術形式的介入,則培養(yǎng)的是孩子們的立體化思維。孩子可以通過手部的觸覺、再結合色彩的運用,讓整個制作過程豐富又有趣。而不同的裝飾材料,如泥土、紙張、橡皮泥等多種物品的混搭創(chuàng)意,更讓孩子在觸摸中感受材質運用上的區(qū)別的同時,啟發(fā)思維。父母可以陪伴左右,共同參與設計、制作,既會為孩子帶來無盡的歡樂,也非常有利于親子關系的建立和親密度的提升。
變廢為寶,小物件變身動手游戲的好伙伴
名家畫作太難懂、立體藝術爸媽插不上手,相信很多家長有這樣的困惑,那么Mymo就和大家介紹一些在家里就可以和孩子做的簡單手工游戲。比如廢舊的瓶蓋、精美的點心盒子、即將淘汰的衣服等,都能成為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戲的好幫手。廢舊瓶蓋可以通過拼接、粘貼作為漂亮的裝飾物,它完全可以出現(xiàn)在花瓶的外面、鏡子的邊框,甚至可以做成桌墊或者墻面裝飾;而家里要扔掉的硬質點心盒子或者巧克力盒子,也可以成為家庭愛心相框的原始材料。而且,“變廢為寶”已經(jīng)不僅僅是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了,這個過程中,父母還可以適時的對寶寶進行保護環(huán)境和熱愛生活的教育與影響,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只要爸爸媽媽肯用心的觀察生活和寶寶,將快樂游戲的思路始終貫穿于生活,繼而在孩子已有的天賦和興趣上加以培養(yǎng)和引導,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擁有不凡的動手能力,同時還能夠獲得聰明的大腦和快樂積極的心態(tài)!
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很重要
一.動手能力的重要性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
身邊動手能力差的孩子比較多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的氛圍:由于動手能力偏弱,在與周圍小朋友的交往中感受到不足,孩子內心會非常沮喪。
這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心理暗示,認為自己天然比別人差,于是,形成孩子不原意動手做,執(zhí)行力差,在學習上的體現(xiàn)就是,孩子不愛動手做作業(yè)。
而不動手去做,最后會導致孩子看什么都很簡單,但自己做起來就不是那么回事。這會給孩子以后的學習和成長帶來很大的困擾,兒童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克服這一系列的障礙。
二.動手能力的好處
我們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我們人有完整的思維,而思維的發(fā)展,是與生活中的語言、動手行為的促進全然分不開。
讓小孩子從小動作靈活,為其長大后在掌握各種知識技能中提供有利條件。
可以在孩子小時候就刻意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在家務上,玩具手工上都能親力親為,小孩子就會變得靈巧,思維更加活躍,日后在面對龐大的體制教育中增加解決問題能力的優(yōu)勢。
三.培養(yǎng)動手能力從哪下手
小丫認為,動手能力是一種最基本而又十分重要的學習能力,幼兒的許多知識技能都是在操作活動中學會的,其思維也是在操作活動中逐漸發(fā)展的。
家長可以利用在戶外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利用自然環(huán)境,多途徑、多方式的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
當然,如果你身處城市之中,平時工作比較忙,陪孩子時間比較少的家長,小丫建議家長可以帶小朋友到巧手丫益智手工樂園進行益智玩樂。
巧手丫益智手工樂園專業(yè)為3—12歲少兒開設課余健康休閑娛樂場所,致力于為小朋友們打造健康、有益的娛樂方式,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培養(yǎng)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思維、藝術天賦!
美國孩子的動手能力這樣培養(yǎng)
我家寶貝都是在三歲左右進的類似于幼兒園的私立小學學前班,主要圖的是這里有正式的執(zhí)照幼教,原本是寄希望于老師的知識啟蒙??墒锹奈野l(fā)現(xiàn)孩子們在幼兒園除了每天雷打不動的閱讀時間,老師們帶他們做得最多的,還真不是識字,寫字,數(shù)數(shù)這類智力啟蒙,而是各類手工!
我家寶貝那個時候幾乎每天都會給媽媽展示他們的手工制品,我記得當時老師的話是:三歲左右正是孩子們手上小肌肉群發(fā)育時期,讓孩子們學習使用各種家用工具會提高孩子們的手指靈活度。
記得某次家長會,貝貝老師就曾經(jīng)夸獎我家貝貝的手指非常靈活,可以把老師在紙上畫的小青蛙完整的剪出正確的形狀。孩子們幾乎每天回家都有小禮物帶給媽媽,有時是一幅畫,有時是剪紙,或者是一朵花,一張卡這樣的小手工制品。
不僅如此,幼兒園的老師還會教孩子們一些簡單又貼近生活的勞動技能:比如帶孩子們到戶外的小花園里進行各類田間游戲,順便傳授給孩子們植物生長的原理;貝貝幼兒園的老師們還專門為孩子們開設了廚藝課,每個周三帶孩子們做餅干,蛋糕,甚至蘋果醬等等孩子們愛吃的小食品 . . . . . . 等等,這也算是在實踐中學習吧,既好玩又有趣,就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不知不覺的就有了進步。
學校:各種課題鼓勵孩子動手
上了小學,按說總該以功課為主,少玩這些“沒用”的手工游戲了吧?其實不然,雖說孩子們專門做手工的時間縮短了一些,但孩子們動手能力培養(yǎng)卻用另一種方式得到補充----那就是做課題。
美國小朋友從學前班開始,老師就會讓他們用簡單的材料做各類有趣的課題,就拿我家寶兒來說,他的老師就曾經(jīng)用一個紙板剪出來的小人做過很多文章,最早的一個小人,是用來學詞匯,比如我家寶兒的英文名字是Daniel,那么他就要用這個小人裝飾出以字母D打頭的一個人物形象,比如醫(yī)生,Doctor,或者是舞蹈家, Dancer,最后寶兒選擇的是醫(yī)生,我們就用藍色的紙板做出聽診器掛在小人的脖子上,再畫出白大褂和眼鏡,一個嚴肅的醫(yī)生形象就出來了。
后來陸續(xù)這樣的課題很多,寶兒先后用這小人做過蜘蛛人,小和尚,還有姜餅人等等,我曾經(jīng)戲言過寶兒的老師,簡直把小紙人用到了極致,不過由此也可以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的----給他們一個小紙人,孩子們就會給你無數(shù)的可能!最令我驚奇的是仿佛萬物都可以拿來做為孩子的手工材料,比如軟糖可以拿來做分子結構,還可以用來搭房子(標準的糖果屋哈?。招姆劭梢杂脕碜鳟?,就是孩子們最愛吃的小麥圈也可以用來做手工 . . . . . . 。
上學的孩子們動手能力自然不是學前班的幼兒可比,老師還經(jīng)常啟發(fā)小朋友們用手頭上簡單的環(huán)保材料,比如衛(wèi)生紙的紙筒內芯,飲料瓶,甚至鞋盒子,他們可以用這些東西還原書中的一個場景(閱讀類課題),做出海底生物世界,一個動物園(科學類課題),我甚至見過孩子們用冰棍筷子搭出來的艾菲爾鐵塔(手工類課題)!
社會:商家回饋,提供手工材料
在美國可以說整個社會對孩子們的教育都很重視,不僅是學校,就連商家各類回饋社區(qū)的行動,最后都會體現(xiàn)到孩子身上,比如銷售各種建材的HomeDepot,各家連鎖店在每個月的第一個周六,會為孩子們提供自己動手做家具的機會。就像今年3月份的時候,我家寶貝報名參加了一次這樣的活動,商店為孩子們提供了幾種孩子們比較喜歡或是實用的小模型,同時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家用工具,像是錘子,刷子等等,讓孩子們親自體驗一下家中父母組裝家具的樂趣。
這類活動,不僅商家要提供機會,還需要家長努力配合,不僅要把孩子送來,還要陪著孩子一起來玩,畢竟在活動中使用的是貨真價實的錘子,釘子,年紀小的小朋友沒有家長的陪伴是無法獨立完成的。在那里,我看到很有一些家長帶著剛剛能夠蹣跚走路的小朋友來玩,性子急的就自己完成組裝部分,然后把油漆(商店提供的是水彩顏料代替油漆)部分交給孩子們折騰。這種活動好不好玩?不用我說,但是看擁擠的人頭,很多小朋友身上一身的顏料,就可以想象它們玩得有多開心,畢竟這是一個機會孩子們可以玩大人的“玩具”,好玩不好玩在其次,難得的是孩子們可以隨心所欲,就是弄壞了家長也不會批評,不是么?
除了這類商店,有些工藝品店也會定期提供類似的機會,比如我家附近的Micheal,這是家賣各類手工藝術品的商店,他們每個月也有一天,家長交2塊錢,就有店里的老師教孩子做工藝品,像是畫框啊,美術貼圖種種,很受小姑娘的歡迎,可惜它的規(guī)模比較小,寶兒又不太喜歡那些主題,我們倒是沒有近距離的觀察過。
家庭:父母支持是孩子的動力
不知是否因為父母經(jīng)常在廚房活動的原因,這個地方一直很受孩子們的歡迎。在美國很多家庭主婦都很喜歡自己做各類甜點,我們也經(jīng)常會受到鄰居做的蛋糕和餅干,這簡直成了敦親睦鄰的一大利器。美國很多母親并不拒絕帶孩子一起做廚房家務,好像這也是他們的傳統(tǒng)之一,也許是孩子們在美國學習壓力不大的緣故?美國媽媽們很少有讓孩子做作業(yè),自己做家務的習慣,通常我看到的都是母親與孩子們一起在廚房忙碌,有時鄰居甚至會邀請小朋友們一起在家里做蛋糕,甚至把孩子們的生日派對辦成烘培派對,自給自足,自得其樂。
除了帶孩子做家務,美國父母對孩子們要完成的各類課題也是傾力支持,我們家寶貝每次課題的手工活動,都是我們全家人的智慧結晶。
記得寶兒還是三年級學生的時候,學校某一次的課題是讓孩子們自己建一座城市,每個孩子各負責一部分工作,寶兒做的是教堂,那是我們用鞋盒子剪出來的房體,然后用硬紙板搭出的尖頂和十字架;我曾經(jīng)見過寶兒的同學用樂高搭出了市內游樂場,那精細的摩天輪,一看就知道小朋友們是不可能自己設計并完成的,可想而知他的父母付出了多少辛苦,可以說沒有父母背后的鼓勵與支持,孩子們不會有那么大的興趣完成各類漂亮的手工設計活動。
總而言之,美國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是日積月累的手工活動鍛煉出來的,而家庭,學校與社會的支持與鼓勵,則是孩子們創(chuàng)造力與興趣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