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改變寶寶“窩里橫”的壞習慣
發(fā)布時間:2021-11-20 幫助寶寶養(yǎng)成吃飯的好習慣 習慣的幼兒故事 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導讀:爸媽要有耐心,要寶寶由膽怯變得勇敢大方需要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絕對不僅僅是只想辦法讓他變得不膽怯,而是要從本質(zhì)上提升寶寶的自我力量。在這一點一點成功經(jīng)驗的過程中,寶寶會逐漸產(chǎn)生這樣的自信:我能行!
家有一個“窩里橫”的寶寶,責任多在爸媽,其實,解決方法也有很多,就來看看作者是怎么支招的吧。
回想濤濤的成長過程,我領悟了很多:其實“窩里橫”的寶寶,多半生活在爸媽過分保護、溺愛的家庭中,特別是隔代帶養(yǎng)的寶寶,更容易產(chǎn)生這樣的問題。這些爸媽總怕自己的寶寶受別人欺侮或出什么事故,不許寶寶出門與同齡伙伴交往,或者嚇唬寶寶說外面有壞人,會把小寶寶賣掉,寶寶自然就膽小害怕起來;在家里,為了讓寶寶安心玩耍,爸媽千方百計順著他,以寶寶為中心,這樣就培養(yǎng)了寶寶稱王稱霸的習慣。
這樣的寶寶一旦走出家門,在與同齡伙伴的交往中,往往會搬出在家里的作風來指使別人,但小伙伴可不吃這一套,寶寶這時不但指揮不動別人,反而會遭到小伙伴們的拒絕。經(jīng)過幾次這樣的挫折,再加上自我能力不足,寶寶只好采取逃避,躲在一旁生悶氣,拒絕跟小朋友一起玩耍。時間一長,當寶寶的不滿情緒和怨恨累積到一定程度,需要發(fā)泄時,突破口自然轉(zhuǎn)向家庭中的“弱者”,以自己在家里更加地橫行霸道來補償,達到心理上暫時的“平衡”。
家庭教育中的“馬太效應”
家庭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告訴我們,當給寶寶越多的時候,寶寶的索取也就越多。一方面,爸媽溺愛寶寶,寶寶要什么就給什么;另一方面,寶寶對爸媽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一點點小事就想要讓爸媽幫自己做。一味遷就下去的話,寶寶會認為爸媽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爸媽就該為自己服務,甚至會下命令來指使媽媽。隨著寶寶的成長,需求越來越大,索取越來越多,直到爸媽無力支付的那一天。當要求不被滿足時,寶寶甚至會對爸媽施加暴力,許多悲劇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由爸媽自己釀成的。
寶寶的心理分析
寶寶在外面感覺害怕,從心理學上說是典型的自我力量不足,“窩里橫”的寶寶,缺乏與外界的碰撞,離開了“窩”以后,就不知所措了。當他處于陌生環(huán)境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應當怎么處理,只會躲在爸媽身后,沒有任何行為來保護自己。寶寶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和外在的力量抗衡,只能粘在爸媽身邊,期望成人能夠保護自己。這種寶寶在幼兒園里無法和別的小朋友一塊兒玩耍,總愛纏著老師不放。而老師又不可能只對付一個寶寶,于是寶寶便越發(fā)感到不安,漸漸地不想上幼兒園了。如此下去,寶寶的交友能力便成長不起來。
改變寶寶有妙招
◆家庭應改變溺愛的教育方式(正能量句子 wwW.277433.coM)
爸媽過分溺愛寶寶,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以寶寶為中心的家庭關系,導致寶寶變得自大、自私和任性。因此,爸媽應改變教育模式,對寶寶要嚴愛相濟,讓寶寶在家庭中的地位成為受教育者和家庭普通成員,重新制定家庭規(guī)則,而且每個人都要遵守。
◆教會寶寶懂禮貌,守規(guī)則
這兩點在人際交往中是重要的兩點,只有充分尊重別人的權利,你的權利才會被尊重。只有遵守共同的規(guī)則,生活才會井然有序。
◆停止對寶寶的過度保護
對于寶寶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求寶寶自己嘗試去做,由于寶寶在這之前一直是被大人幫著做事情,所以,一開始時他還會說“幫我做”,這時不要再滿足他的要求,而是應該對他說:“自己試著做做看?!痹谶@種情況下,寶寶會漸漸地開始鼓起勇氣自己試著做起來。寶寶有一點成功,有一點努力,都應當及時地夸獎寶寶,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責備寶寶,責備會讓她更不知所措。寶寶需要爸媽的引導。爸媽在這個階段不要給寶寶設置過高的目標。一旦寶寶產(chǎn)生挫折感,就會產(chǎn)生失落感,產(chǎn)生自卑。
◆不比較
不要拿寶寶和別人家的寶寶進行比較。有些媽媽總是對寶寶抱怨:“你真笨,這有什么可害怕的呀?”“你看看人家豆豆?!钡鹊龋瑢殞毟饔兴L,各有所短,要記?。好總€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努力補充自己的不足才是最重要的。
◆創(chuàng)造交往機會
寶寶的勇氣與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爸媽可以代替給予的,必須是寶寶自身在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中獲得的,這是誰也給予不了的。
爸媽要給寶寶創(chuàng)造交往的機會,主動地帶寶寶到戶外玩,讓寶寶多接觸同齡小朋友,讓寶寶在與小朋友交往中學會謙和合作。寶寶在交往中發(fā)生的爭吵,只要沒有危險,爸媽最好不要干涉。遇事讓寶寶自己動手去試試,以培養(yǎng)寶寶的責任心和自信心,減少依賴性。
爸媽要有耐心,要寶寶由膽怯變得勇敢大方需要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絕對不僅僅是只想辦法讓他變得不膽怯,而是要從本質(zhì)上提升寶寶的自我力量。在這一點一點成功經(jīng)驗的過程中,寶寶會逐漸產(chǎn)生這樣的自信:我能行!
只有爸媽放開保護的大手,寶寶才能敢字當頭,要有意識鍛煉寶寶的膽量,堅持一貫地培養(yǎng),就會開花結(jié)果的。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怎樣培養(yǎng)寶寶誠實的習慣
導讀:周末,上幼兒園的兒子帶回來一張通知書,上面寫著本周在幼兒園學的知識:數(shù)學、英語、兒歌、唐詩、故事等,下面是老師的評語:活潑勇敢,愛講身邊的故事,園中表現(xiàn)優(yōu)秀。
周末,上幼兒園的兒子帶回來一張通知書,上面寫著本周在幼兒園學的知識:數(shù)學、英語、兒歌、唐詩、故事等,下面是老師的評語:活潑勇敢,愛講身邊的故事,園中表現(xiàn)優(yōu)秀。再下面就是讓家長簽在家中表現(xiàn),最后一項是要你檢查上述知識他是否學會,并在全知、略知、不知后畫“√”。
按照老師的要求,我把兒子叫到跟前,逐項檢查他的掌握情況,數(shù)數(shù)數(shù)得很好,英語發(fā)音不是很準,兒歌、唐詩背得不熟,需要提示,故事講得不完整。不能算是全知,所以我在略知的后面畫上了“√”,又簽上了家長意見,希望老師加強教育,讓兒子把回執(zhí)交給老師。
星期一我去接兒子,兒子飛快地跑來:“媽媽,老師表揚我了,說我是誠實的孩子?!蹦贻p的小老師在門口叫住了我,有些緊張,以為兒子做了什么錯事。老師微笑著說:“全班30個孩子,29個孩子的家長在全知的后面畫‘√’,只有您在略知的后面畫‘√’,謝謝您的信任與真誠。我們會更加努力的工作,把孩子教育得更好!”我有些不知所措,我只是寫下了孩子的真實情況,卻受到老師的如此尊敬。老師摸著兒子的頭接著說:“我問孩子們,回家給家長背通知書上的兒歌了嗎?小朋友們都搖頭,我又問那爸爸媽媽是憑什么畫的‘√’?小朋友們更是茫然,我們的目的也不是讓他們現(xiàn)在就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讓他們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誠實的習慣。”小老師的眼睛特別的清澈,滿臉的笑容帶著真誠。
回家的路上,兒子坐在車子后面給我講今天他學的“狼來了”的故事,他說“媽媽,我不學故事里的小男孩,我要養(yǎng)成誠實的習慣,永遠做一個誠實的人?!?/p>
怎么應付寶寶吐口水壞習慣?
前言
大家都知道,對別人吐口水,是對別人的侮辱和不尊重,這樣的行為是不被人們接受的。然而天真活潑的小孩子,有時候也會施展他們的頑皮手段——吐口水,此時家長要及時教育引導,莫讓這種壞習慣隨孩子一起成長。
典型案例
小剛今年三歲,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向人吐口水。但他吐口水不是對所有的人,而是對傷害他、羞辱他的人。當他覺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傷害的時候,就用這種方式表達憤怒。這種方式是從鄰居的孩子那里學來的,因為那個小孩,只要有人罵他,就會向人吐口水。
小剛吐口水的對象是他的奶奶,他的奶奶非常喜歡戲弄他。有一次,小剛花了一個小時,精心搭起了一座非常漂亮的房子,房子外面有美麗的花園,還有一些可愛的小動物。小剛興奮地讓奶奶來看,奶奶過來,看了一眼,一腳就把小剛的作品給毀了。小剛非常氣憤,朝著奶奶拼命吐口水。小剛因此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只要奶奶讓他不高興,他就向她吐口水。
小剛的媽媽非常著急,由于平時忙于工作,帶孩子的重任幾乎都落在了小剛奶奶的身上。所以,她雖然知道小剛奶奶的行為欠妥,但也不知道該怎么去和她交流。而且,她擔心小剛的這個行為會愈演愈烈。
案例分析
三歲的孩子,語言發(fā)展還不健全,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他們的模仿能力卻非常強。小剛的父母從來沒有教過他處理憤怒情緒的恰當方法,而他卻多次看到鄰居的孩子表達憤怒的方式——吐口水,所以,他就不自覺地進行了模仿,在自己感到憤怒的時候進行應用。
吐口水是小剛處理憤怒的方式,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應對模式。小剛有一個模式,遭到奶奶的奚落/羞辱以后,就感到受到了傷害,接著就會出現(xiàn)憤怒,然后,他用吐口水的方式來表達痛苦和憤怒的情緒。這樣的表達方式是不合宜的??梢韵胂?,如果小剛繼續(xù)使用這種方式,那么,在他上了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甚至長大成人進入社會以后,這樣的不良行為無法讓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以,家長需要幫助小剛用恰當?shù)姆绞絹肀磉_自己的痛苦和憤怒的情緒。
奶奶對小剛的戲弄、對他作為人的不尊重,對孩子的心理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奶奶沒有把他看為一個完全的有人格的人,只把他看作一個“孩子”——個低于成年人的“人”,所以,她可以隨意戲弄孩子,這是絕對錯誤的貶低孩子的行為。奶奶需要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不再故意這樣下去,如果將來再犯,應該向孩子道歉,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小剛的媽媽需要勇氣去和小剛的奶奶進行溝通,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幫助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并且鼓勵她去改變。
處理建議(針對小剛的媽媽)
1.堅持自己的意見,持續(xù)地和小剛的奶奶溝通。把孩子會受到的傷害的事實不斷地重復告訴她,帶她參加相關的培訓,將這些道理印在老人的心里,幫助和督促老人逐步改掉這個不良的習慣。
2.幫助老人建立一個新的模式:用積極的話鼓勵孩子,贊美孩子。
3.溫和而智慧地提醒老人向孩子道歉:在她不慎又出現(xiàn)這樣的行為時,小剛的媽媽需要有這樣的勇氣。也許老人會有些不高興,但是為了孩子的將來,這樣的堅持是非常值得的。
4.如果老人一時無法向孩子道歉,媽媽去替老人向孩子道歉。擁抱著孩子,說:“對不起,孩子,你覺得很難過,很憤怒,很受傷,媽媽替奶奶向你道歉。”
5.教導和示范孩子合宜的表達方式:“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很受傷,可是,你吐口水,會讓奶奶很受傷。而且,你這樣做也不會讓她知道她傷害你了。所以,下次你覺得奶奶傷害了你,你可以這樣對奶奶說‘奶奶,你這樣做,我很難過,我很傷心?!@樣,奶奶就知道了,好嗎?”這樣的訓練需要不斷地重復,在孩子和奶奶的沖突中,不斷地重復你對孩子的示范。
6.教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承擔不良行為的后果:“小剛,吐口水是對奶奶的不尊重,雖然奶奶傷害了你,但你也傷害了奶奶,去和奶奶說對不起。另外,因為你向奶奶吐了口水,很遺憾你今天就不能看動畫片了?!?/p>
7.用玩游戲的方式向孩子強化這個新的處理方式。例如,用毛絨玩具來扮演奶奶、媽媽、小剛的角色,他們分別扮演熊奶奶、熊媽媽、熊娃娃,將以上3至6點的內(nèi)容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和孩子一起玩耍,在玩耍的過程中,讓孩子學到新的處理憤怒的恰當?shù)姆绞健?/p>
改變寶寶賴床壞毛病的六招
導讀:在叫寶寶起床的時候,可以隨手播放一些輕松的音樂,或者放一些寶寶喜歡聽的故事CD,讓寶寶在輕松的氣氛中醒來,緩解被吵醒的不快。
1、讓寶寶決定作息
和寶寶討論就寢、起床時間,問問寶寶喜歡父母用什么方式叫他起床。讓寶寶自己決定作息時間,可以讓寶寶知道應該對自己的承諾負責;用寶寶能接受的方式叫他起床,更可以減少寶寶起床時產(chǎn)生的不愉快情緒。
2、準備可愛的鬧鐘
幫寶寶買一個鬧鐘,讓他挑選自己喜歡的鈴聲。相比被門鈴或父母叫喊聲喚醒的不悅感覺來說,當寶寶早上聽到鬧鐘發(fā)出的可愛聲音時,自然更能提高起床的意愿。
3、營造起床的氣氛
在叫寶寶起床的時候,可以隨手播放一些輕松的音樂,或者放一些寶寶喜歡聽的故事CD,讓寶寶在輕松的氣氛中醒來,緩解被吵醒的不快。
4、睡前準備就緒
在睡前要求寶寶整理自己的書包,把明天該帶的東西都準備好。如果天氣寒冷,也可以先把第二天要穿的內(nèi)衣當成睡衣穿,這樣起床后就只需要幫寶寶套上毛衣、外套即可,不但可以避免寶寶在穿脫之間著涼,也可以減少起床后的準備時間。
5、理清先后順序
父母在起床后先把自己的問題都處理好,然后再叫寶寶起床。這樣家長就不用一邊急著處理寶寶上學前的準備工作,一邊還要忙著整理自己上班的瑣事。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只要家長一急躁,親子之間就很容易產(chǎn)生摩擦。所以,無論是先處理好自己的事,還是以寶寶事務為優(yōu)先,都可以節(jié)省不少時間。
6、留出發(fā)泄時間
如果寶寶確實對起床有嚴重的抵觸情緒,只要一被吵醒就會大哭大鬧,而且上述各種方法都不太管用時,那么家長就只好提前叫寶寶起床,先讓他發(fā)泄一通再說。在寶寶哭鬧的時候,家長不要去責罵他,就試著讓他一個人宣泄情緒好了,等寶寶鬧勁過后再去安撫。同時要注意,在寶寶發(fā)泄的這段時間里,盡量多處理一些出門之前要做的其他事情。
TIPS:親子共同努力
為了改善寶寶賴床的習慣,除了對寶寶有必須的要求之外,家長的心態(tài)和處理方式也要多加注意,先給寶寶一點緩沖時間,態(tài)度不要過于急躁,只要溫柔堅定地去執(zhí)行既定策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