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探索主題活動模式
發(fā)布時間:2021-05-20 幼兒主題活動方案 環(huán)保主題活動總結 幼兒園說課稿模式背景描述:在“親親大自然”主題中,依據幼兒的興趣點和時下的季節(jié)特征,在“小蝌蚪”的內容中,以“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為依托預設了兩次活動。第二次活動中,幼兒因為合作問題處理的不好,使得表演活動不能順利進行?!盀槭裁匆献??怎樣合作?”成了擺在孩子面前棘手的困難,該不該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呢?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終身教育的理念。綜合考慮于幼兒發(fā)展的教育價值,決定為解決問題將“合作”這個點延伸開來。
實錄:在一次以熟悉故事和豐富經驗為目標的活動和一次以表演故事和提升經驗為目標的活動之后,活動目標的實現并不充角色分,特別是在第二次活動當中,幼兒在集體搭建池塘、分配和選擇頭飾等環(huán)節(jié)都因為合作問題不能解決,而不能順利的進行故事表演活動,因此,表演故事和提升經驗這兩個目標沒能實現,但是孩子對于表演這個故事還表現出非常濃厚的興趣。為了幫助孩子順利實現自己表演的愿望,并且通過表演故事的載體,初步樹立合作的意識,積累一些解決合作中出現矛盾的經驗,完成第二次活動中對幼兒發(fā)展的目標。綜合所有急待解決的問題,我又預設了一次活動,旨在對幼兒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初步培養(yǎng),讓幼兒通過同伴間的討論,自己解決第二次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明白“我們?yōu)槭裁匆献??”,然后經過實踐表演活動的驗證,在親自的解決問題當中,積累有益的合作經驗。活動效果卻還未如我所愿。為什么孩子在討論中達成一致的卻不能遷移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呢?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離開這個內容。我開始重新從活動設計,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活動流程等細節(jié)思考,又設計了一次活動,讓孩子先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然后討論總結,再到實踐中驗證,最后分享交流。從活動效果來看對于預設問題的解決,結果還是不錯的。我將這個內容完整的從集體活動轉入區(qū)域活動,在指導區(qū)域活動中,卻又暴露出許多因為合作出現的問題,這說明幼兒對于合作的經驗并沒有真正的鞏固下來。為了幫助幼兒真正獲得這些有益的經驗,我用數碼相機將區(qū)域活動的全程記錄下來,請幼兒一起觀看、評價。幼兒第一次通過這種方式,看到了自己的真實行為,幫助是很明顯的。孩子們終于意識到表演和合作的重要意義,存在的問題開始一點點的改正。
反思:從這個主題內容的延伸,我學習到一種新的主題活動模式。下面通過這種模式與傳統(tǒng)模式的比較,匯報自己的學習心得。
優(yōu)勢
1、幼兒對主題的經驗豐富,比較系統(tǒng)和全面;
2、教師參考主題方面的已有經驗比較方便,經驗容易積累;
3、教師操作起來比較容易把握,很少出現離開主題設計內容的現象。
1、每一次活動都來自于對前活動的延伸,因此活動對于促進幼兒的發(fā)展更有針對性;
2、教師對于活動的設計和把握有更多的自主權;
3、對于主題的學習更集中更深入。
適用范圍
適用于大而開放的主題內容,特別是有許多成熟經驗可以借鑒的主題。適用于子主題內容和結合時代本班級特點而隨機生成的一些主題內容。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案例:大班案例:探索活動
活動內容:編織區(qū)“編織蜘蛛網”
觀察對象:大班
提供材料:各種顏色的毛線,蛛網示意圖,結網的流程圖,經線緯線等
案例記錄:
孩子們最喜歡的全園性視覺探索活動開始了,冰冰來到了編織區(qū)。在編織區(qū)的一個角落里,拉著放射狀的繩子(表示蜘蛛網的中軸線)。墻上掛著一些不同顏色的毛線和細包裝帶,貼著一張:蜘蛛網的示意圖。冰冰問老師:“這是干什么的?”老師告訴他可以編蜘蛛網。他答了一聲表示很新奇并馬上走到角落,隨手抽出一根綠色的毛線,開始在原先拉好的繩子上纏繞起來。剛開始手中的毛線始終在一根線上做反復的纏繞。老師在一旁輕輕的提醒他:“想一想蜘蛛是怎樣結網的?”他似乎受到了一些啟發(fā)。開始將纏繞后余下的冒險向另一根中軸線拉去,拉到后又開始反復纏繞。老師又輕輕拍了拍墻上的蜘蛛網示意圖,并用手指在示意圖上畫蜘蛛網的走向,從一根中軸線拉向旁邊一根,再拉到旁邊一根依次畫三個圓。冰冰看后大受啟發(fā),手中的毛線拉向旁邊一根中軸線,第一根毛線用完了,他又取了一根同樣顏色的在下面重新開始拉網編織起來,但是沒有規(guī)律。老師告訴他:“蜘蛛網很有規(guī)律的很有次序,一圈結完再結一圈,可是你剛才那圈還沒結完?!北B忙抽回毛線回到原來的地方繼續(xù)結起網來。就這樣一連用綠色的毛線結了三圈。師問他:“這里有這么多顏色的毛線,能不能讓你的蜘蛛網變得更漂亮呢?”這回冰冰用黃色的毛線結了兩圈,又改成綠色的毛線編了兩圈。就這樣兩種顏色交替編織,終于完工了。老師和同伴看見說:“你編的蜘蛛網真象,而且顏色一層一層真漂亮。冰冰高興極了,拉著旁邊的同伴來欣賞他編織的蜘蛛網。
案例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冰冰對結蜘蛛網這樣一個活動產生了新奇感并因此選擇了嘗試編織蜘蛛網。但是對于蜘蛛網是什么樣子的,蜘蛛是如何結網的這些科學知識,冰冰顯然還不了解,而導致他剛開始在一根中軸線上反復的纏繞,但經過老師言語、動作及墻上貼著的蜘蛛網示意圖的暗示,冰冰終于能用毛線在幾根中軸線上依次拉網了。這也說明了原先不了解有關蜘蛛網的問題解決了。在學會結網的同時老師還注意藝術審美的開發(fā),通過語言的暗示使冰冰產生了采用兩種顏色的毛線交替織網的行為,使蜘蛛網更具藝術的美感。此案例反映出幼兒在活動中的思考和老師知道的層次性,也充分體現了藝術與科學的巧妙結合,關鍵在于活動的內容既具有科學性、并且有較強的表現性。
案例:我來做機關槍(大班)
活動內容:操作間“動手區(qū)”
觀察對象:大班幼兒
提供材料:各種工具,空瓶,空罐,空盒,管子,繩線等。
案例記錄:
老師帶孩子們來到操作間,這里有各種各樣的材料和工具:空瓶,空罐,空盒,管子,繩線等物,孩子們開始動手制作一些兵器。
智彥說“我想做一把很厲害的機關槍?!苯又诓牧蠀^(qū)走走看看,走到瓶灌區(qū),他停下想了想,然后拿起了兩只細長的可樂瓶,將它們口對口用膠帶綁在一起,綁完后,智彥看了看自言自語說在:“好像太短了。”接著又取來了一只可樂瓶將它用膠布接在原來的兩只后面。隨后他又從筐中取出兩只酸奶瓶,并用雙面膠把它們粘在機身下面做把手,可是不知怎么總要掉下來,師在旁邊輕輕提醒:“可以試試厚的雙面膠?!庇谑侵菑┤砗竦碾p面膠,果然將兩只把手一前一后的粘在機身下面,一把機關槍已初具雛形。他得意得將機關槍拿給老師看。老師說:“真不錯,不過好像少了些什么東西,智彥摸摸腦袋似乎不太明白,老師又說:“你去看看機關槍的模型,要發(fā)射子彈,必須要些什么?”他真的仔細地把玩玩具機關槍,不一會兒他恍然大悟地叫到:“我知道了,必須要有一個扳機。”說著他取來了粗細不同的吸管,從中剪了一小段用雙面膠固定在兩個把手中間,還剩下一些細的吸管,只見他將管子彎曲折疊后塞入了機身一頭的瓶口,露出長長的一截在外面,老師不解的問:“這是什么?”智彥說:“這是正在發(fā)射的子彈?!崩蠋熆隙怂南敕?,并肯定了他的機關槍真厲害,智彥高興地拿機槍給同伴看,一起玩起了“打仗”的游戲。
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記錄的是智彥制作機槍的整個過程。機槍的造型結構、功用是科學知識,而將機槍做出來則是一種藝術表現。做機關槍這一活動過程充分體現了科學藝術的整合。孩子在進行表現時能對機槍的大致結構有所把握做出了機身和把手,但忘記了扳機,后經老師的暗示引導,他制作了扳機,就這樣在制作的同時,孩子對某些科學知識有了更深一層的掌握,也正是有了科學依據,使藝術表現的東西更為形象。由此可見科學與藝術是緊密相連的相互促進的。
案例:從探索型主題活動“我是中國人”談教師的作用
瑞吉歐教育體系認為:教師是幼兒活動材料的提供者,兒童活動的參與者和協(xié)作者,兒童行為的記錄者和研究者。這些角色集中體現在一點上,那就是教師要機智而靈活地處理好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F代的幼兒教育已經從原先的單純的教師教、幼兒學,向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向發(fā)展。探索型主題活動就是追求幼兒與教師保持一種自然和諧的互動關系。強調幼兒的自主性,追求活動的過程性。在活動中,幼兒的行動是自由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猶如駕駛著思維之車行駛在心靈之旅。其旅程的長短、行進的速度和所要達成的目的都是由幼兒自己控制,而教師則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傾聽者、欣賞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一、傾聽問題,了解經驗,關注、滿足幼兒的興趣需要
一天,一位小朋友從家中帶來一本《少兒看世界—中國篇》的書,晨間活動時,好多孩子圍在一起看這本書,并對書上五十六個民族人物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不停的爭論“不對不對,這個人是新疆維吾爾族人,你看她穿著長裙呢!”“不,不是的,這個人才是新疆維吾爾族人!他戴著繡花小帽!”“那個沒穿鞋子的人是什么族的呢?”有幾個識字的孩子就在那里一一辨認著認字。孩子們邊看邊熱烈地討論著。這時教師在一邊靜靜地聽著,觀察著,從孩子們的談論中知道孩子對祖國各民族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有的孩子對一些民族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談得特別熱烈。于是,在晨間談話時,教師延續(xù)了這個話題,引導幼兒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討論,在此基礎上,確定了以“我是中國人”為主題開展探索活動。
傾聽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傾聽行為無疑能向孩子傳達教師對他們的關注、重視、尊重和欣賞,能向教師傳遞孩子的興趣、需要、問題和想法?!拔沂侵袊恕边@一主題活動的產生正是教師注意傾聽幼兒來園活動時的談話,激發(fā)更多的幼兒將興趣聚焦于這一主題上,引發(fā)幼兒圍繞“我是中國人”提出更多的問題,為進行探索活動打下了基礎。
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發(fā)現孩子們自發(fā)地聚集在一起談論喜歡的圖書、動物、玩具、動畫片和一些人物等等。如果仔細傾聽和觀察,就能捕捉到許多有價值的教育契機,了解到幼兒的興趣熱點,尋找到幼兒主動學習的教學內容。從而全面的,全方位的了解幼兒,理解幼兒,走進他們多彩的童心世界。
二、師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資料,成為幼兒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
在和幼兒一起預設好主題網絡后,教師進一步將幼兒的興趣聚焦到主題,引導幼兒圍繞這個主題通過多種途徑分組收集信息資料。教師首先從家中帶來了相冊,從中找到了自己去過的幾個有名的景點的照片,并從網上找到了一些祖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服飾特征的資料,利用文字的形式打印出來。孩子們得到了啟發(fā),通過圖書、圖片、照片、電腦、向父母請問等途徑去收集信息。沒過幾天孩子們就收集了大量的關于“我是中國人”主題的信息資料。并在活動區(qū)、游戲時不斷地與同伴、老師互相交流,邊分享邊探索,使幼兒和資料真正互動起來。
當資料手機越來越豐富時,幼兒的發(fā)現和疑問也在不斷地增加。一天孩子們在討論中國的世界之最,“兵馬俑也是中國的世界之最?!币晃挥變赫f?!安皇堑模 焙枚嘤變悍瘩g他?!拔野职指嬖V我是的!”孩子們爭執(zhí)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們來到教師那里,希望教師能夠提供正確的答案。這時教師沒有給予他們答案,而是笑著說“老師也不知道這個問題到底誰對誰錯,明天開始我和你們一起分頭尋找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看誰第一個能找到答案!”接著孩子們讓家長帶著到新華書店、網上搜索相關資料,很快就找到了正確答案: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
在探索過程中,幼兒會發(fā)現很多的問題。有時他們會為自己找不到答案而陷入一片茫然之中。這時教師應該適時地介入,提出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幫助他們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資料。并積極地和幼兒一起投入到活動中去,成為幼兒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但是這時教師的作用不在于把知識直接呈現給幼兒,而在于幫助他們發(fā)現問題、明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積極探索,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當幼兒在某一問題上產生不同意見時,教師不要把正確的答案和解決方法告訴他們,而是提供各種資料、創(chuàng)設各種環(huán)境幫助他們聚焦問題的關鍵點,耐心等待,給予幼兒主動探索、自我學習的時間。在探索過程中即便有時意識到幼兒的一些想法、一些假設“不正確”,教師也不要輕易否定,因為探索的本身不在于出現問題,而在于尋找、發(fā)現問題答案的過程。
三、交流與展示——支持幼兒主動探索、交流、表現
當幼兒對祖國各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時,幼兒基本將感知到的知識信息內化成了自己的一種經驗。他們對此次探索的活動也到了表達和表現的階段。他們有了想說、想做、想表現的欲望。這時的教師要作為幼兒活動的欣賞和支持者的身份,引導他們共同交流自己探索的結果,分享各自的信息和知識經驗。而當幼兒有了想表現的欲望時,教師為他們提供了不同的材料,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探索結果。于是,有的孩子用他們的畫筆畫出了五十六個民族的人物,每天游戲活動就是進入美術區(qū)不停地畫呀畫,那樣的專注、積極、投入。有的孩子則在一邊穿上了自制的民族服飾,邊聽音樂邊跳著民族舞;還有的孩子用他們的小手制作了小香包、粽子等民族手工藝作品……..在活動中,孩子們充分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將自己在探索過程中獲得的知識、經驗通過繪畫、兒歌、舞蹈、手工等多種形式進行了表達和展示。
在動態(tài)的、靈活性和開放性的探索型主題活動中,活動過程不再是令人乏味、枯燥的單一授受,而是充滿和諧、快樂的彼此分享,幼兒可以分享教師的豐富經驗,教師可以分享幼兒的獨特想法,幼兒還可以分享同伴的共同經驗。教師不再是一個居高臨下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俯下身子,與幼兒平等合作的活動參與者。幼兒不再作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帶著自己的興趣、需要、想法,直接與周圍環(huán)境互動,與教師對話。師生對話建立在平等、理解、合作的關系上。教師還要善于敏銳地捕捉來自幼兒的信息,了解幼兒現在關心著什么,想實現什么,準確地給予幼兒回應、支持和幫助,真正做孩子活動的傾聽者、欣賞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兒童本位視域下的家園活動模式探索
兒童本位視域下的家園活動模式探索
兒童本位是現代兒童教育的基本原則和立場,其思想基礎是以“人學”為前提的,強調兒童是教育過程中積極的、主動的、創(chuàng)新的主體,不是單純的被塑造者,也不是被動地接受灌輸。兒童本位的教育是以兒童為出發(fā)點,又以兒童的成長作為歸宿的。在兒童本位視域下,幼兒園家園活動作為兒童教育的方式之一,亦應以兒童為出發(fā)點,以兒童的成長作為歸宿。
兒童本位視域下的家園活動指的是幼兒園和家庭以兒童出發(fā),以共同促進兒童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為核心,雙方積極主動相互配合而開展的家園活動。它與傳統(tǒng)的家園活動在理念和操作方面有較大區(qū)別。
一、傳統(tǒng)家園活動的不足
在傳統(tǒng)的家園活動中,教師是主要發(fā)起者,常以自身的發(fā)現與思考來設計開展活動,操作流程比較簡化:教師確定主題——通知家長參與——傾聽教師講解——交流活動感受。仔細分析,存在以下的不足。
一是缺乏系統(tǒng)規(guī)劃?;顒舆^程中,教師沒有把兒童及家長作為活動主體,忽視引導家長與教師共同觀察、了解、研究兒童,沒有系統(tǒng)地、聚焦家園活動主題設計家園活動,來促進兒童發(fā)展和家園協(xié)作,這樣的家園活動目的性不強,意義也不大。
二是缺乏需求評估。這樣的家園活動中,教師缺少活動前期對家庭和幼兒需求的調查和了解,較少考慮家庭需要什么,而一致要求家長應該怎么做,因此不能有的放矢,從而導致活動有效性不足。
三是缺乏雙向互動。長期以來,家長被動接受教師的專業(yè)理念與建議,缺乏主動參與;配合幼兒園完成教育工作,缺乏交流互動的雙向性。
四是忽略評價反饋的作用。活動結束后,教師與家長口頭交談活動感受,未將零散的信息收集起來做相關評析,為下一次活動積累經驗。在思想上重視家長的意見不足,缺乏家園活動的有效反饋評估。
二、家園活動轉型的必要性
1.新發(fā)展時期的需要。站在新的發(fā)展時期,在信息時代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家長可以從各種渠道學習了解到教育兒童的信息與觀念,家園活動要給予家長什么來促進兒童的發(fā)展非常關鍵。
2.新時代父母的需要。新時代的父母對兒童發(fā)展關注強烈,渴望通過家園活動獲取個別化、細致性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且家長參與教育的意識及自身的教育能力普遍提升。新時代的父母呼喚新型的家園活動模式。
3.新家園關系的需要。家園活動應成為家長直接參與、教師主動引導的雙邊活動,需要我們去考慮兒童、家長的需求,建構新的家園關系。
總的說來,傳統(tǒng)的家園活動已不能滿足家長對教育的需求,由此家園活動需向兒童本位視域下的家園活動模式轉型。
三、兒童本位視域下家園活動的實踐模式
從幼兒園實際出發(fā),在兒童本位視域下,我們確定了基于需求評估的家園操作模式(如下頁圖),其邏輯起點是確定主題。在一個循環(huán)的操作流程中包含:確定主題——識別需求——制定方案一一實施方案——評估反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存在邏輯性與順序性。每次活動的評估反饋,將直接指向下一次活動的開展,為活動實施提供依據。本實踐模式克服了傳統(tǒng)家園活動的弊端,讓家園活動更具有互動性、創(chuàng)新性、專業(yè)性的特點。
(一)確定主題
家園活動的主題對于實踐模式來講非常重要。它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兒童、家長在不同的時間段,所反映出來的需求都有所不同。主題來源兒童發(fā)展的某方面,既要符合兒童現階段的需要,又要有助于兒童的全面發(fā)展;既要突出專業(yè)性,又要淺顯易懂易于家長接受。
如一次家園教育沙龍活動,我們關注兒童的興趣發(fā)展和引導,圍繞家長們關心的熱點話題,選擇“興趣班,你的孩子上了嗎?”作為主題,一同探討兒童教育的良策。這個主題的確定從兒童發(fā)展出發(fā),又源于家長需要,有話可說,不失為一個好的主題。
(二)識別需求
在確定家園活動主題后,我們通常會針對主題確定的內容采用問卷調查、與家長訪談等方式了解家長的現有水平和經驗:關于主題內容有什么樣的認識;認識的程度怎么樣;還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有什么樣的教育需求;需求的核心是什么……通過一系列調查與訪談,深入識別家長真正的疑慮與不足。
家長沙龍主題“興趣班,你的孩子上了嗎?”確定后,我們通過個別家長訪談、查閱家長文章,了解到,孩子上興趣班好還是不上好、上哪些興趣班、該如何為兒童選擇等是家長們非常關心和感到困惑的問題。我們擬發(fā)“學齡前兒童參加課外興趣班情況問卷調查表”,通過10道封閉式題目,深入了解家長對興趣班的訴求。內容涉及對參與興趣班學習的態(tài)度、興趣班內容的選擇、內容選擇考慮的因素及檢測興趣班效果的方式等。對全園各年齡段家長隨機采樣100份,通過分析,明確家長對興趣班的疑慮主要在于更深層次地引導兒童興趣發(fā)展的方法上。
(三)制定方案
具體來講,制定方案包括主題與內容、活動目標、形式方法、評估與反饋四個部分。活動目標要針對需求評估的結果而設定。活動方法采用適合成人的學習方式。在制定方案時我們通常以教師群體合作為主,確保方案可行。
由此,基于需求評估的結果,我們設計了家園教育沙龍活動:興趣班,你的孩子上了嗎?并與家長共同商議,思考采取家長代表現身說法、觀點采擇、案例分享以及教師與專家組建議等形式,幫助家長澄清認識,理性看待兒童上興趣班。
(四)實施方案
確定方案之后,我們會遵循“發(fā)布信息——家長準備——實施計劃——評估監(jiān)控”的步驟推進計劃的實施。家長在得知主題信息后,有目的地帶著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參加活動。同時實施過程中,幼兒園行政管理人員要對方案實施的全過程進行評估監(jiān)控和指導。
家園教育沙龍正式開啟,通過家長自由談、互動交流談、專家引領談,充分展現他們對兒童上興趣班的不同看法和認識。有家長認為兒童的興趣培養(yǎng)應考慮“發(fā)掘引導、重點培養(yǎng)、持之以恒”,有家長認為應陪孩子上他喜歡的興趣班,有家長不愿花錢培養(yǎng)兒童的弱項,有家長認為興趣班應去功利性等,帶給全場家長以啟思,搭建了家長、教師、專家共同思考、交流、對話的平臺,讓教育真正延伸至家庭。沙龍活動全程,行政管理人員參與評估,及時對沙龍?zhí)接懙闹黝}關鍵要素進行把握,并給予點撥引導,體現其專業(yè)性。
(五)評估反饋
我們還注重后續(xù)活動的開展及家園雙方的評估反饋,其目的在于發(fā)現問題以更好地改進,提升家園活動質量。針對家長的評估內容包括:家長參與度;圍繞主題獲得的方法和經驗。針對教師的評估內容包括:對家長的需求評估是否準確;是否與家長有深度、有效的溝通。一般我們會采取自行設計問卷的方式收集雙方反饋信息,同時以自評、他評、管理者評相結合的方式匯總反饋信息,得出結論。
家園沙龍后,我們全面收集家長、教師對活動的反饋信息,并分類整理活動舉辦的亮點和不足,為下一次沙龍活動積累經驗和征集話題。
兒童本位視域下的家園活動模式“五步操作流程”,適宜于家長開放日、家長義工等多種家園活動。有了規(guī)范化的操作流程,能讓家長資源有效介入兒童的學習,深度參與教育過程,從而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提升家園共育的整體效應。
案例:引導幼兒在觀察中主動探索
一、《綱要》理念
培養(yǎng)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guī)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案例描述
讓我們一起來尋求答案
陽春三月,大地復蘇,萬物開始萌動。教室前的一排杏樹也不例外,根根枝條已墜滿了剛剛生長的細芽。這種現象被孩子們發(fā)現了?!袄蠋?,樹上的小芽是花還是葉?”有個孩子問我。全班的孩子都圍攏過來好奇地問這問那?!澳銈冋f是花還是葉呀?”我反問道。對于孩子們提出的疑問,我沒有急于回答,而是帶著問題給他們布置了一次觀察任務。一周的時間過去了,孩子們在老師的幫助下作了這樣的觀察記錄:
第一天:陰氣溫12°C枝條無變化
第二天:小雨氣溫12°C枝條無變化
第三天:陰氣溫13°C芽孢稍微變化
第四天:晴氣溫15°C芽孢繼續(xù)變大
第五天:晴氣溫16°C芽孢裂開
第六天:晴氣溫16°C芽孢開放
一周后,樹上開滿了簇簇杏花,沒用我講,孩子們都興奮地告訴我:“老師,那些芽原來是花呀!”“老師,杏樹是先開花后長葉吧?”“我知道,天氣暖和了,花就開了?!蓖ㄟ^一個簡單的觀察活動,孩子們明白了許多大自然的規(guī)律。我們的觀察活動收獲很大。
三、分析
這次觀察活動結束后,我感觸很深,以前,遇到這種情況,我會把答案及時的告訴他們,當他們提出一些我也不懂的問題時,我就會用一些無關的話語搪塞他們。而今,學習新《綱要》后認識到,以前的做法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們主動探究的權利。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會產生很多疑問,提出很多問題,他們有很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事情,需要教師解釋,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做好一個引導者,要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一種鼓勵提問的氛圍,不管我們是忙、是閑,都要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當我們對一些自己都無法回答的問題時,除了輕松地說:“我也不知道”外,還應該加上一句:“讓我們一起來尋求答案吧!”
四、反思
1、變“教師講,幼兒聽”為“幼兒做,教師指導”,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做到“幼兒能做的事情就讓他做,幼兒能想的事就讓他想”。當幼兒自發(fā)產生興趣和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幼兒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索找到答案。這樣,幼兒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了探究問題的方法。
2、切忌橫加干涉、扼殺幼兒的求知欲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當幼兒提出一些教師一時無法回答的問題時,教師可以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引導幼兒通過多種途徑來尋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