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做事慢,家長該如何對待
發(fā)布時間:2021-05-15 幼兒園教師該如何聽課 幼兒園教師該如何評課 平等對待學生導語
孩子動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條斯理,消耗不必要的時間,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穿衣服和吃飯等生活自理方面,顯得極為磨蹭。小孩子做事很慢怎么辦呢,做家長的很是著急。
首先耐心跟孩子溝通,了解他做事情慢的原因,或許孩子在思考什么,或許他不希望快點做完是因為做完這個之后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是他不愿意做的……會有很多可能,一定要虛心向孩子請教。然后根據(jù)找出的原因,對癥下藥。
孩子的原因:
動作不熟練是動作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孩子小的時候,神經(jīng)肌肉的活動還不協(xié)調,所以做事的時候要非常緩慢才能做得好,把持得住。
沒有時間緊迫感是動作緩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件盡快做完之后會有什么更好的結果,他只是在延續(xù)著從前的習慣而已,他不認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
動作緩慢孩子的神經(jīng)類型往往屬于相對安靜而緩慢型,這是孩子一生都不能改變的先天氣質,父母對于孩子的氣質只能接受并因勢利導;再有,有的孩子天生大氣,較為成熟,三思而后行,做事的過程中想法很多,所以也會因慎重仔細而動作緩慢,這樣的效率反倒會非常高。對此,家長需要仔細分辨判斷后再對孩子的慢性子進行調理。
家長的原因:
面對幾歲的孩子,年輕的媽媽常常感到與其讓他自己來做事情,比如吃飯、洗腳,還不如成人喂他吃、幫他洗來得快些,而且更省心,更省事,但這種包辦代替恰恰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并且,孩子也會因此惰性越來越強,沒有自理的愿望,對自己沒有責任心。
再者,動作緩慢一般是相對而言的,有時孩子處理事物的速度顯得比一般人慢,通常是因為達不到成人期望的速度,有時也是因為對成人的要求沒有作出足夠的反應,成人就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太磨蹭,但孩子也許表現(xiàn)很不錯了。
家長應該怎樣改變小孩子做事很慢的習慣:
1.通過游戲來加以改變。父母可以經(jīng)常與孩子玩一些小的競技游戲,使孩子在游戲中提高自己動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賽看誰吃飯快,比賽看誰穿衣服快等,這些游戲能激發(fā)孩子進取心。孩子喜歡玩,但是,玩多了孩子可能就會覺得沒趣,這時,要給予適當?shù)莫剟顏砉膭詈⒆拥摹皠倮薄?/p>
2.讓孩子與自己比賽。父母幫孩子設計一張“比賽”成績表,記下最初的時間,然后,每天記錄實際完成的時間,如果比以前有進步,就給予獎勵,如果沒有進步,保持原狀,或者退步,就不給予獎勵。父母可以讓孩子先從簡單容易的做起,逐漸向比較困難的任務進發(fā),一直到達合適的時間為止。這種方法,目的在于縮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是克服動作慢的直接辦法。在此期間,家長要對孩子進行解釋分數(shù)的意義,激發(fā)孩子進步的渴望。
3.父母還可以采用記數(shù)法來督促孩子抓緊時間完成某件事情。記數(shù)法很簡單,隨時可用,父母可以與孩子事先講明白,看數(shù)到第幾聲的時候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讓孩子準備好,說聲“開始”,就開始計時了。“1、2、3、4、5……”,一邊數(shù),一邊看孩子,孩子為了完成任務,就會盡量抓緊時間將事情做完。如果在計數(shù)開始的時候,孩子動作依然很慢,父母就故意數(shù)快一點,讓孩子感覺到時間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結尾的時候,孩子還差得較遠,就放慢記數(shù)的速度。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快一點做事,就數(shù)慢一點,讓孩子有盡快完成的希望。如果家長總是很巧妙地常常使孩子在快接近尾聲的時候可以把事情做完,就能使孩子獲得成功的感覺,孩子完成了任務,就表揚孩子“真不錯”、“又長大了”等。
4.使用硬性規(guī)定來達到改變動作慢的目的。父母首先估計出孩子盡最大能力能夠完成某項事情的時間,然后規(guī)定孩子在這個時間內(nèi)完成這項事情,否則就不讓他繼續(xù)做下去。時間一到就要停止。比如吃飯,到時間就把飯菜收起來,并且對孩子說:“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時把飯吃完?!?/p>
5.合理安排時間,提高時間利用率。在日?;顒又?,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來提高效率,使同樣的時間,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樣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如起床大小便之后就不能再回被窩耍賴了,要直接穿好衣服去洗漱,然后等待和家長一起去上幼兒園;再如,吃飯之前不能再看第二張動畫片的盤了,否則時間又被拖延過去了。
總結
在孩子改變工作慢的時候,家長也要告訴孩子動作快不等于做事馬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要把事情做好,如果再快一點就更好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三個叛逆期
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三個叛逆期
越有思想的人越難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統(tǒng)治!同樣,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開始有了自己小小的主見,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所以變得似乎“不聽話”“叛逆”起來了。
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愿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人家成長的一個標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1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所以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叛逆了,那可能是因為媽媽在跟孩子交流時,總喜歡命令式的不要怎樣,不許怎樣,孩子就過早地學會了說“不”。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你是怎么樣的,在他那里就會得到反射。所以改變孩子的關鍵,還是先改變自己!
而且孩子雖然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在與人交往中,很多想法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比如當別人搶他玩具時,情急之下他會做出拳打腳踢的動作。一個是因為手腳敏感期,一個是因為他自己不知道該怎樣正確表達意見,慌亂中做出的隨心所欲的反應。
那么父母該如何管教這一時期的孩子呢?
(1)切記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長似乎很民主,凡事都與孩子用商量的口氣,我們?nèi)コ燥埡貌缓??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這種情況下大都會回答“不好!”接著你又會開始發(fā)脾氣或者講道理,那寶寶會更聽不進去。
(2)讓孩子做選擇題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出他兩個選擇!比如你想吃米飯還是面條?咱們現(xiàn)在出去,還是五分鐘后出去?
當然,有的小孩會給出額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確地告訴他,這不是選擇范圍內(nèi)的,然后很嚴肅地再重復一遍自己的命題。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也不想給家長太多的沖撞,一般此時他會根據(jù)你的范圍來選擇的。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
(3)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氣交流
比如: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其實你直接說:“寶寶應該把玩具放好!”這句他更樂意接受。
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著學習你的粗暴,接著就是無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長要首先改變1%,那寶寶就會改變99%。
(4)給出孩子做準備的時間
雖然孩子是以玩為主,但是那也是他的“工作”,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必須立馬停止的,你要給他做出反應的時間。
比如:出門前盡早提醒,5分鐘后我們出門去哦!
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飯!不要磨磨蹭蹭的!”改為“寶寶,再過五分鐘,我們要吃飯了哦!”
想想哪種方式孩子更樂意接受呢?交流的方式不同,收效自然會不同!
(5)讓更多的人參與孩子的成長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一手帶大的孩子,早就摸清了媽媽的脾氣秉性,所以能輕而易舉地在“斗智斗勇”中取勝。
如果爸爸能多跟孩子交流,不需要管教,也不需要講道理,只是陪他玩兒,做給他看,他自然會明白什么是規(guī)則,什么是規(guī)矩!
2
第二個叛逆期: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進入小學后,學會了更多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他覺得自己已經(jīng)長大了,是個“小大人兒”了,極力想掙脫父母的掌控,于是就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
既然孩子變化了,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就得跟著變!不然頭疼的是你自己,而且孩子還會因為沒得到恰當引導,變得更加叛逆,甚至學習成績也因此下降,最終無法挽回!
父母要遇事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家長專權,有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不妨讓他自己做主。
此時,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guī)律非常重要,比如飯前做作業(yè),飯后看二十分鐘電視,這些約定俗成的事情,有助于幫你更好地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
3
第三個叛逆期: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身體初步成熟,而心理卻未成熟,于是常常會遭遇各種挫折感,心理變得更加矛盾,甚至煩躁!
父母如果此時強行管制,效果肯定是適得其反。而是要先試著跟孩子做朋友,真正理解他,尊重他,才能正確引導他。
不妨多給他看一些積極的勵志書,比如名人傳記等,讓他內(nèi)心有個學習的楷模。用心目中的榜樣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另外,他的社交圈雖然我們無法干預,至少可以給予他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比如多帶他出去接觸接觸不同的人,去高校學府感受感受等等。
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贏得孩子的內(nèi)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所以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不同時期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心理變化,所以我們的教養(yǎng)方式不能一成不變。做父母,也是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
無論何時,請記得收起你的家長專制!
另外,夫妻恩愛是最好的家長,家庭氛圍越是劍拔弩張,孩子就越容易叛逆!
家長該如何應對孩子磨蹭
許多父母都有著同樣的苦惱:孩子動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條斯理,導致消耗不必要的時間,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穿衣服和吃飯等生活自理方面,顯得極為磨蹭。
當自己的孩子跟同齡人相比顯得動作緩慢,班上的老師也有這樣的反映時,家長就應該加以重視了。因為幼兒期是動作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動作緩慢的兒童往往容易出現(xiàn)不靈活、不協(xié)調的行為表現(xiàn),影響今后的身體和智力發(fā)展。上學之后,如果做作業(yè)的速度太慢,就會影響學習、休息和正常的娛樂活動;考試的時候動作太慢,往往還沒有做完就到了老師收卷的時間,導致成績下降;運動的時候動作太慢,就往往不能戰(zhàn)勝對手,讓別人領先,這些都會使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動作緩慢孩子的神經(jīng)類型往往屬于相對安靜而緩慢型,這是孩子一生都不能改變的先天氣質,父母對于孩子的氣質只能接受并因勢利導;再有,有的孩子天生大氣,較為成熟,三思而后行,做事的過程中想法很多,所以也會因慎重仔細而動作緩慢,這樣的效率反倒會非常高。(丫丫育兒:kaojapan)對此,家長需要仔細分辨判斷后再對孩子的慢性子進行調理。
對策一:多玩競技性游戲
孩子動作慢,可以通過游戲來加以改變。父母可以經(jīng)常與孩子玩一些小的競技游戲,使孩子在游戲中提高自己動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賽看誰收拾玩具快,比賽看誰穿衣服快等,這些游戲能激發(fā)孩子進取心。孩子喜歡玩,但是,玩多了孩子可能就會覺得沒趣,這時,要給予適當?shù)莫剟顏砉膭詈⒆拥摹皠倮薄?/p>
對策二:以比賽激發(fā)活力
孩子可以與自己比賽。父母幫孩子設計一張“比賽”成績表,記下最初的時間,然后,每天記錄實際完成的時間,如果比以前有進步,就給予獎勵,如果沒有進步,保持原狀,或者退步,就不給予獎勵。父母可以讓孩子先從簡單容易的做起,逐漸向比較困難的任務進發(fā),一直到達合適的時間為止。(丫丫育兒:kaojapan)這種方法,目的在于縮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是克服動作慢的直接辦法。在此期間,家長要對孩子進行解釋分數(shù)的意義,激發(fā)孩子進步的渴望。
對策三:數(shù)數(shù)增強緊迫感
父母還可以采用記數(shù)法來督促孩子抓緊時間完成某件事情。記數(shù)法很簡單,隨時可用,父母可以與孩子事先講明白,看數(shù)到第幾聲的時候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讓孩子準備好,說聲“開始”,就開始計時了?!?、2、3、4、5……”, 一邊數(shù),一邊看孩子,孩子為了完成任務,就會盡量抓緊時間將事情做完。如果在計數(shù)開始的時候,孩子動作依然很慢,父母就故意數(shù)快一點,讓孩子感覺到時間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結尾的時候,孩子還差得較遠,就放慢記數(shù)的速度。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快一點做事,就數(shù)慢一點,讓孩子有盡快完成的希望。如果家長總是很巧妙地常常使孩子在快接近尾聲的時候可以把事情做完,就能使孩子獲得成功的感覺,孩子完成了任務,就表揚孩子“真不錯”、“又長大了”等。
對策四:明確完成時間
如果給孩子表揚的方法沒有效果,就可以使用硬性規(guī)定的辦法來達到改變動作慢的目的。父母首先估計出孩子盡最大能力能夠完成某項事情的時間,然后規(guī)定孩子在這個時間內(nèi)完成這項事情,否則就不讓他繼續(xù)做下去。時間一到就要停止。比如吃飯,到時間就把飯菜收起來,并且對孩子說:“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時把飯吃完?!?/p>
對策五:教給孩子提高效率的方法
還可以通過合理安排時間的辦法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在日?;顒又校改敢虝⒆尤绾卫米鍪碌南群髞硖岣咝?,使同樣的時間,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樣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如起床大小便之后就不能再回被窩耍賴了,要直接穿好衣服去洗漱,然后等待和家長一起去上幼兒園;再如,吃飯之前不能再看第二張動畫片的盤了,否則時間又被拖延過去了。 在寶寶效率提高的同時,父母也要告訴孩子動作快不等于做事馬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要把事情做好,如果再快一點就更好了。
家長該如何輔導孩子做作業(yè)
讀者王女士:看到自己孩子每天都很辛苦,自己想幫忙輔導孩子做作業(yè),雖然自己很辛苦但往往適得其反,現(xiàn)在卻又不知該如何去輔導孩子。
編輯小閻:就此我們咨詢了太原市迎澤區(qū)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郭宏。郭主任認為,家長給孩子輔導作業(yè)首先要明白兩條:一、輔導不是監(jiān)督,不要一直坐在 旁邊盯著孩子做;二、輔導不是代替,不要一看見孩子不會,馬上就想講。家長輔導孩子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抄作業(yè)題到規(guī)劃作業(yè)再到完成作業(yè)等,都應該是孩子 自己的事,家長要若隱若現(xiàn),但須始終關注著。具體來說,家長的輔導應該包括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觀察,就是在孩子基本能獨立完成的情況下,家長只觀察孩子在習 慣和知識兩方面的弱點就可以了;二是分析,輔導作業(yè)過程中的一個內(nèi)容就是檢查,但避諱家長檢查、孩子若無其事,應該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檢查,是共同進行時。 檢查作業(yè)就是要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原因,家長要弄清楚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到底是習慣上的還是知識上的,因為做作業(yè)有兩個目的,一是查遺補漏,二是復習鞏固。如果是 知識上的,就要進行階段性復習鞏固;如果是習慣上的,則需制定計劃,確定日程表,一點一滴改進。
此外,郭宏告誡家長,不管孩子實際情況如何,都一定不能包辦代替。要發(fā)現(xiàn)孩子遇到問題的“攔路虎”、障礙的實質所在,是概念上的、計算上的,還 是審題能力上的?先給孩子適當點撥,然后讓孩子自己完成。另外,她建議家長給孩子安排一項家庭作業(yè):課前預習。“家庭中課前預習,課堂上當堂消化,作業(yè)中 復習鞏固,再進行階段性復習鞏固,這個孩子的知識和能力上就應該不會有什么問題了。”
總的來說,“家長輔導孩子作業(yè)時要扮演好‘三種角色’:一是思想的引領者,二是學習的幫助者,三是習慣的培養(yǎng)者。但其中一個主導思想就是:要與孩子一起完成作業(yè)?!惫陱娬{。
寶寶敏感 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現(xiàn)在敏感型的寶寶越來越多,我們越早發(fā)現(xiàn)就越早讓寶寶脫敏,可是現(xiàn)在許多家長太寵愛寶寶,不管什么事,都順著來,生怕孩子“吃苦”,恐有“虐兒”之嫌,于是他們把寶寶保護進來。
敏感并不是性格優(yōu)點,家長視而不見,置之不顧,只會讓敏感寶寶的性格向更不良的方向發(fā)展,妨礙健康成長。下面談到了不同類型的敏感寶寶,希望能給父母們一些參考!
類型一:不讓碰的“含羞草”寶寶
事件1:9個月的小寶寶Tony,不讓人抱,喝奶哭,穿衣哭,換尿布哭,摸一下就尖叫,睡覺哭,起居沒規(guī)律;動作遲緩,不愛動彈,怕吵,對周邊事物似乎都沒有興趣,連新鮮玩具也很少能吸引他,通俗的說,不好帶!
事件2:每當有客人來訪時,薇薇總是拉著媽媽的衣角躲在身后,不愿意跟客人打招呼,完全不跟對方講話。很怕生,總是不肯跟外人接觸。
面對類型一寶寶,怎么辦?
把握好依附關系主要建立期的教育
小朋友會怕生應該由他的“社會化發(fā)展”來看起。孩子到了6個月或是8個月之后,會出現(xiàn)特別認父母角色的情形,就會看到寶寶老是要找爸爸媽媽抱,或是老是黏在父母屁股后面,其他的照顧者反而被冷落一旁,其實這就是寶寶正處于要開始建立“依附關系”的階段。這些事例都是因為孩子的依附關系建立得不健全,事件1中的寶寶情況更加嚴重,連家人也會排斥,成為敏感怕生的“含羞草”寶寶。
6個月或8個月~1歲半的孩子,他會開始展現(xiàn)獨立,例如自己爬行,這是因為這時候正是孩子發(fā)展“自我”的巔峰期。在6個月或是8個月之前,外界的事物對孩子來說不具任何特殊的意義,但之后他開始了所謂的“社會化”發(fā)展,寶寶就會開始想要接觸、了解外界人事物,開始認知、建立他與外人的關系。
1、讓孩子適性發(fā)展。當孩子正在建立依附關系,父母卻強迫他一定要去跟外人接觸,這樣反而可能讓有些孩子在未來出現(xiàn)退縮的狀況??催^許多錯誤的教法,深怕您再次犯了同樣的錯誤,發(fā)展依附關系時,孩子主要從認知父母的角色開始再衍生到建立與其他人的關系,在關系基礎培養(yǎng)的階段,就不要硬要孩子與第三者產(chǎn)生互動。
2、教養(yǎng)態(tài)度很重要。孩子會怕生一方面跟他本身的氣質有絕對的關系之外,家長的教養(yǎng)態(tài)度、方式跟孩子整個行為模式有相當大的關聯(lián),觀察多位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會怕生,追根究底,都跟家長有關,當孩子處于分離焦慮期,家人更要以正向的態(tài)度去接受孩子的行為,以耐心、愛心去關懷他,而不是覺得寶寶很煩,強迫孩子學習獨立,反倒讓發(fā)展分離焦慮的時間持續(xù),所以有些小朋友甚至到了上幼兒園或是小學時,還是會出現(xiàn)依賴家人的情形。
類型二:隨時警覺型寶寶
事件:1歲半的豆豆,入睡困難,一點聲響都能覺察得到,睡著后容易醒,醒來后很難專注;到了陌生新環(huán)境,就總抱著媽媽的腿,縮在媽媽身后!
面對類型二寶寶,怎么辦?
1、家長要根據(jù)孩子自身特點靈活地掌握方法達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不能一味地向孩子灌輸“要警惕陌生人”等信息,否則孩子對周圍的人或事都會抱有警惕的態(tài)度。
2、可以鼓勵他與親戚、小伙伴交往,讓他感受友愛的快樂。小孩子自己也會有鑒別力的。
3、讓他融入小朋友的圈子里,應該會好些。我們大人多創(chuàng)造這種機會,帶孩子與別的小朋友玩,主動與人握手或擁抱。
4、去幼兒園或親子班應該會有所好轉。讓孩子感受到有些游戲和活動是需要合作才能玩得起來或完成的。
5、以愉快的語調與孩子進行親子溝通,降低他的焦慮,久了就會建立寶寶的安全感,同時,讓寶寶放松心情。
6、給孩子一種有秩序的生活,能穩(wěn)定孩子的情緒,并且建立良好的生活規(guī)律。
類型三:防范過度型寶寶
事件1:2歲10個月的Jack,聰明,反應快,常常一語驚人,可是冒失,脾氣犟,很難與小朋友共處,還會把“我的,不要,打”掛在嘴上!玩玩具時,爭不過就搶,搶不過就生氣發(fā)脾氣,甚至揮手、操起東西就打人,哭號不止!誰也安撫不下來!
事件2:有一天,童童媽聽別人說,常常讓別人摸臉蛋會引發(fā)寶寶濕疹?!昂⒆幽敲磱赡鄣钠つw起了濕疹還了得?”童童媽想。從此以后,童童媽帶著孩子外出時,一看到鄰居就遠遠地躲開,如果不巧撞上了,她也會對鄰居們摸孩子臉蛋的行為加以制止。不過最近,童童媽發(fā)現(xiàn)童童的防范意識越來越強,對陌生人總有排斥和抗拒的心理。看到家里來了陌生的客人,童童總是表現(xiàn)出防范的表情;帶她到醫(yī)院體檢,醫(yī)生一碰她就哇哇大哭……如今童童2歲半了,開始上幼兒園,老師說童童在幼兒園里不讓別人碰,誰碰她她就打誰。
面對類型三寶寶,怎么辦?
1、家長應注意自己平時的行為。因為孩子的行為習慣,大部分都是從父母的言行中獲得的。孩子之所以會防范過度,一方面是因為家長平常對待周圍事物的反應,另一方面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如過于約束、限制等。
2、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要漸漸消除孩子過強的防范意識,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脫敏”。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讓別人多觸碰孩子,糾正孩子為了防衛(wèi)而打人的做法。如果孩子在被摸了臉后想去洗臉,家長也要進行制止。應讓孩子在盡情的玩樂中,體會到放下防衛(wèi)、結識好朋友的樂趣,讓孩子漸漸消除防衛(wèi)心理。
3、家長還可以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應酬。讓孩子處在人多的環(huán)境中,接觸更多的人,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放下防衛(wèi)、走出狹隘、增長見識,還能鍛煉和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類型四:容易擔心的“宅寶寶”
事件1:雯雯已經(jīng)進入幼兒園2個學期了,雖然在家里愛說愛笑,可是一到開學還會哭兩個星期,相比戶外活動,雯雯更愿意呆在教室里玩,課堂上經(jīng)常神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喜歡自己做手工卻不愿意沾顏料,喜歡音樂可是跳舞時動作僵硬,身體不太協(xié)調,打濕了衣服鞋子或者不按她的流程會很生氣;懂事、貼心,對家人特別依戀,甚至會擔憂害怕,比如家人的安全,電器與房門是否關閉。
事件2:每天傍晚,小區(qū)綠地上孩子們彼此追逐嬉鬧,玩得不亦樂乎。媽媽也準備帶然然下樓,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然然正在看動畫片,說什么都不愿意把視線從電視上挪開,任憑媽媽磨破了嘴皮子,他就是賴在沙發(fā)上不動。媽媽很生氣,“啪”地關掉電視,然然就皺著眉頭大哭大鬧,又是扔東西又是滿地打滾。
面對類型四寶寶,怎么辦?
1、讓孩子多動手做。代替用錢買,找回孩子的動力,也找回他玩的快樂。既然孩子對某些領域感興趣,就一定要讓孩子親自動手去實踐。現(xiàn)在孩子的動詞只剩下“買”,這已經(jīng)成為吞噬孩子學習動力的怪獸了。
2、帶孩子到戶外去。
3、讓孩子經(jīng)歷不同的體驗,培養(yǎng)多元興趣。
4、多陪陪孩子。
5、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伙伴意識。
總而言之,家長不應忽視家中敏感寶寶的行為,應當根據(jù)寶寶的自身情況,有針對性地及時干預,讓寶寶及早“脫敏”,找回童趣與快樂。
家長要如何對待寶寶認生期?
認生是寶寶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在寶寶看到陌生人時,他意識到家人和陌生人是不同的個體,寶寶害怕這個陌生個體給他帶來傷害,因此,就以敏感閃躲,甚至大聲哭鬧的激烈方式來向家人傳遞自己害怕的情緒,以此得到家人的保護。很多家長對此很苦惱。但事實上“認生”其實是寶寶心智發(fā)展和社會經(jīng)驗積累的過程,是寶寶的一種“成長”。只要家長能夠理解寶寶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給予適當?shù)膸椭?,寶寶就能夠安然度過猛烈的認生期。在寶寶認生期間,父母太多批評或者包辦過多等行為會容易加重寶寶的認生障礙。所以家長應該注意避免。那么寶寶認生期家長應該——
1、少批評
年幼寶寶大多以大人的看法產(chǎn)生自我認識,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態(tài)度、情感要保持穩(wěn)定,避免忽冷忽熱,也不要將你的不良情緒發(fā)泄到小寶寶身上。尤其不能以“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把你給誰誰”之類的語言威嚇孩子。寶寶有了安全感自然會更大膽地去接觸陌生的人和環(huán)境。
2、少包辦
包辦溺愛會壓抑孩子自主性的發(fā)展,使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對一些事物形成膽怯心理。因此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放任自由,多鼓勵孩子大膽一點去探索他感到有趣的事物,“媽媽看著你,不怕”多給他一些“強心劑”能夠讓寶寶克服膽怯的心理。家長還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一些挑戰(zhàn)與鍛煉,在生活中讓寶寶多幫忙參與,培養(yǎng)他的獨立性。
3、前期鍛煉
家長可以在孩子還不懂得認生的時候,有意識地帶孩子多接觸其他人。比如,讓家里其他人員幫著給孩子喂奶、喝水、換尿布、逗著說話、抱著玩、做簡單的游戲,通過與其他人的接觸,幫助孩子適應他可能接觸到的各種人和陌生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