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yǎng)是一種浪漫的幻想
發(fā)布時間:2021-03-30 什么是幼兒園的游戲 我是幼師我驕傲的演講稿 什么是教育筆記有點小錢、有點空閑時間并且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教養(yǎng)孩子的父母,最容易接受的育兒理念便是“放養(yǎng)”孩子。
網(wǎng)上對“放養(yǎng)”的解釋是這樣的:讓孩子到更大的環(huán)境里發(fā)展,給予孩子廣泛的自由,將自主權、選擇權最大范圍地交給孩子,減少家庭、學校、社會對其的約束?!胺硼B(yǎng)”理念的備受青睞也延伸出太多蠱惑人心的文章和書籍,比較典型的如:做一個“懶媽”要如何如何。
人們似乎很樂意接受這些文章里傳達出的“放手讓孩子盡管玩?!钡暮唵斡^念,而他們接受的理由通常都是:我的童年就是自由玩耍過來的,或者歐美的孩子童年都在玩,這才能保有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或者我的童年過得太辛苦,不想再讓我的孩子過得那么累。
放 養(yǎng)的口號不僅僅在中國暢通無阻,在美國也一樣?!禙ree Range Kids》這本書的作者讓自己8歲的兒子獨自去坐車,呼吁美國父母不要為孩子全程保駕護航,而要多給他們自己闖蕩的機會。這本書引進到中國后名為《放養(yǎng)孩 子》,同樣也很暢銷,正好順應,同時又進一步促進了中國教養(yǎng)界的放養(yǎng)大潮。(筆稿范文網(wǎng) WWw.gx86.CoM)
放養(yǎng)理念的橫行是我們對自由散漫的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當下教育壓力的不滿情緒雜糅之后大腦自動選擇的一種應對模式,究其這種情緒的根源,也不乏對社會和體制懷有的一種淡淡的怨恨?,F(xiàn)在的小朋友,再也無法像我們小時候一樣放了學就呼朋結伴地玩耍,而必須由大人牢牢地看管起來,造成這種現(xiàn)象首當其沖的原因便是社會和環(huán)境都變得不安全了,人心也變得復雜了。
如果再深究下去,現(xiàn)在的孩子為了殘酷的升學壓力,不得不犧牲大量玩耍的時間。那么是誰讓升學變得壓力重重?當然是這個有爹沒爹都得拼的社會。
很多自以為執(zhí)行了放養(yǎng)理念的父母并不能清楚地解釋怎樣的放養(yǎng)才是有益的放養(yǎng),他們只知道我需要放養(yǎng)孩子。我可以說他們的大腦幾乎完全被主觀情緒控制了,凡是順應他們情緒的東西才能得到他們認可??墒?,他們認可之后又不能深入理解這個理念,而是自由發(fā)揮出一套自以為是的行動,還為此津津樂道。
你可以問問那些讀過《放養(yǎng)孩子》這本書的父母,他們有多少人能做到書中給出的建議。我有一個朋友曾跟我說,他們夫妻倆在周末的早上睡懶覺到十點,不到三歲的孩子起床后就自己在家里玩。這就是他們家的放養(yǎng)。還在一些教育論壇里聽父母說,初中以前孩子就該盡情玩,童年不玩以后就沒機會玩了。他們都太喜歡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放養(yǎng)”。
我 們可以先來看看我們童年時經(jīng)歷過的放養(yǎng)是在怎樣一個背景下產(chǎn)生的。30年前、40年前、50年前……所有的孩子都是放養(yǎng)長大的,一方面孩子多,另一方面家 里窮,那時想上學讀書的窮孩子最羨慕的恐怕就是被“圈養(yǎng)”的孩子。曾經(jīng)我們被“放養(yǎng)”不是由父母選擇的,而是沒得選擇。
所有人都一樣的年代,這聽起來很幸福,但卻是一種不得不給自己找點幸福借口的幸福。就像人們常說,苦難是一筆財富,但沒有人愿意為了這個所謂的財富去主動找點苦來受受。傳統(tǒng)意義上的放養(yǎng)真沒有現(xiàn)在的聽起來那么輕松。
如今,城市里的富裕家庭都以為可以選擇是讓孩子被放養(yǎng)還是圈養(yǎng),于是他們下意識地去比較 到底是放養(yǎng)好還是圈養(yǎng)好。別說美國的孩子都在玩,那也得分階層。在《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s)這本書里,作者認為至少是在一定的范圍之內(nèi),美國中產(chǎn)階級普遍實行的育兒方式是協(xié)作培養(yǎng),大致可以理解為我們所說的“圈養(yǎng)”,而工 人階級和貧民實行的育兒方式才是成就自然成長,即我們童年經(jīng)歷過的“放養(yǎng)”。
在美 國,工人階級和貧民所執(zhí)行的放養(yǎng)還伴有大量的體罰和命令式的粗暴語言,由于父母會把主要精力用于維持正常生活的基本運轉(zhuǎn),沒法顧及孩子太多,孩子只能自由 散漫地長大,他們的育兒方式是傳統(tǒng)的延伸。而中產(chǎn)階級父母對孩子的協(xié)作培養(yǎng)是下意識地挖掘孩子的潛力,然后找到優(yōu)勢著重培養(yǎng)。
父母用充足的經(jīng)濟實力大力促使孩子接受系統(tǒng)的教育,而社會也會為這個系統(tǒng)教育準備了大量的機會,除了學校教育,還有各種商業(yè)化的興趣班和體育訓練班。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放養(yǎng)”相比,中國的父母對放養(yǎng)的認識和實踐肯定不包括大量的體罰和粗暴語言,而主要集中在想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自由玩耍。
為 此,有的父母甚至認為孩子可以不用去幼兒園,不用在學校里取得好成績。更多父母認為興趣班是完全不應該上的。當然,這些也同樣是相對于“圈養(yǎng)”而言。那么 美國中產(chǎn)階級父母對孩子的“圈養(yǎng)”,也包括一部分中國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圈養(yǎng)”就僅僅是用課外班把孩子束縛起來嗎?當然不是。
協(xié)作培養(yǎng)具體執(zhí)行起來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父母對孩子的天賦、見地和技能進行積極培養(yǎng)和評估,他們給孩子安排各種活動,這些活動幾乎占據(jù)了孩子和父母們的全部業(yè)余時間;父母會跟孩子講道理,凡事與孩子平等協(xié)商;他們毫不猶豫地為了孩子而干預各種事務,包括監(jiān)督他們做家庭作業(yè)、向?qū)W校提意見等等。
事實上,協(xié)作培養(yǎng)里提到的與孩子交談的重要性、發(fā)展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都是教育專家普遍贊同的育兒方式。按照這種方式教育的孩子,他們雖然被父母安排了各種課外活動,看似顯得不自由,但他們在這些活動中不斷與成年人打交道,并從中學到的技能,包括面對成人世界的自信、敏捷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系統(tǒng)的認知技能,都比被“放養(yǎng)”的孩子更適應未來的文明社會。
也就是說,是這個越來越強調(diào)效率、可預測、可管控和可計算性的社會要求孩子從小就得為這種適應打基礎,已經(jīng)能在這樣的社會暫露頭角的父母更有能力為孩子的適應提前做準備。自然成長的孩子可能在自由玩耍中發(fā)揮更多的主動性和獨立性,但是協(xié)作培養(yǎng)的孩子會更有潛力在未來的公共機構中受益。(我們身邊很多這樣的例子,與城市里長大的孩子相比,許多在農(nóng)村長大的孩子在上大學和大學畢業(yè)之后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來適應城市環(huán)境。)
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里說,他看見非洲新幾內(nèi)亞的孩子很小就能在森林里搭建臨時居住地,這令他十分吃驚和佩服,他不覺得他們的智商天生就比美國白人差,但是如果把這樣的孩子放到美國,他們的機警可能很快就變成了呆滯。
對此,大致可以這樣理解:所謂最好的教養(yǎng)方式其實不是可以隨便選擇的,而是由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決定的。適應當下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的育兒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在現(xiàn)代化社會,我們已經(jīng)不可能再找回童年的自由散漫,無論我們花多少時間帶孩子去北京郊區(qū)玩耍,都是一種被“圈養(yǎng)”的玩耍,也只有經(jīng)濟實力不錯的家庭才能實現(xiàn)這種玩耍。
還抱著對童年的懷念來決定放養(yǎng)孩子的父母,他們恐怕在執(zhí)行一種浪漫的幻想;還覺得孩子應該自由玩耍到初中的父母,他們恐怕是被放養(yǎng)理念誤導了。“放養(yǎng)”和“圈養(yǎng)”雖然是對立的兩個詞,但是它們的界限并不應該如此分明。更準確地說,“放養(yǎng)”的核心應是放下對孩子心靈的束縛,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在實際行動上執(zhí)行“圈養(yǎng)”,即主動給孩子提供系統(tǒng)化的訓練機會去完善心靈的成長。
在激烈競爭的社會,聰明的父母,需要找到一個平衡的方法,讓孩子能在巨大的學業(yè)壓力面前仍能保持自由的心靈,而不是在自由散漫,整日傻玩,隨意做決定中去找到自由的心靈。
我知道這很難,即便是認真與孩子講道理,給孩子平等對話機會的父母,他們未來面臨的完全可能是孩子道理比他說得還溜讓他們啞口無言,著名作家六六就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的兒子偶得拿著一本小說鉆進衛(wèi)生間半天不出來,還理由十足。
但是,如同時代對孩子的要求與日俱增,對父母的要求也是一樣。甩掉那些張牙舞爪的情緒,不輕易受流行觀念的影響,不道聽途說崇洋媚外,仔細去想一想什么才叫放養(yǎng),怎樣才是有益有效的放養(yǎng),對自家孩子的教養(yǎng)不是一刀切,而是認真考慮何種情況下應該松,何種情況下應該緊,這才是我們用理智控制大腦的開始。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放手,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一種愛
放手,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一種愛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天都有驚喜在上演,如果曾經(jīng)錯過了,那么請從現(xiàn)在開始從孩子的語言、動作、情智、思維去觀察,然后具體表揚、支持、最終放手,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有時候放手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一種鼓勵、一種無言的愛!
xx現(xiàn)在會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和事,有些事不再需要我再三的強調(diào),但是有時候我這嘮叨的毛病總是改不掉,在和xx對話中通過她強烈的表達語氣透露給我的信息是:原來不知不覺中我?guī)退龅锰嗔?,她認為應該有自己的決定權和挑戰(zhàn)欲、探索權,不過現(xiàn)在該放手的時候放手也不遲,盡管曾經(jīng)錯過了些給與她建立自信的機會。
上個周末,帶xx去了廣東大峽谷,到達山頂?shù)臅r候,我發(fā)現(xiàn)原來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下到谷底玩了水,xx凍得不行,還是想玩,后來強制拉上岸的;再從谷底爬上山頂,途中臺階陡峭,多次要求xx休息一下,可她還是蹭蹭的往上爬,回家的時候在車上睡了一覺啥事也沒有,我腿酸痛得不行,這時xx在旁邊說了一句話:媽媽,以后爬山的時候不要總叫我休息,我又不累。是啊,其實玩水也好,爬山也罷,不能把自己的擔心和關愛強加給孩子進而剝奪xx的權利,在爬山的過程中,孩子享受著那種探險和攀爬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有種叫自信的東西慢慢在壯大,而我卻在抹殺這份自信和快樂,還好在家里,xx疊被子、掃地、洗碗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非支持,一方面可以煅煉她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yǎng)她愛勞動的好習慣,雖然有時候被子疊得不夠整齊、地有時候掃得不盡人意,但我覺得她能動手去做并最終堅持下去就好,從小事做起,養(yǎng)成好習慣,那么在以后成長的日子里,這種好的素養(yǎng)會一直伴隨著她。
放手后,可能會有各種擔心,其間也會犯錯、走彎路,但只有讓孩子體驗過后才能更好、更健康的成長,她們在當中收獲挫折、自信、快樂,為以后的學習、人生墊定堅實的基礎,不能處處幫孩子包辦,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相信自己的孩子,完全地去信任她,你會發(fā)現(xiàn)放手遠比包辦、嘮叨的方法更管用,因為放手原本就是對孩子的一種認可、一種愛!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yǎng)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yǎng)
周國平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yǎng)。
是的,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出于一種本能,不用學也會。尊重孩子,這樣一種美好的教養(yǎng),我們還需要慢慢修煉。
我們深知,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小孩,沒有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教育。
我們不要苛刻孩子,也不要苛刻自己,過度的焦慮與恐懼,以及與孩子之間不必要的意志較量,都容易造成親子關系的緊張。
試著,從這些小事做起,學著尊重孩子。
-01-
把“不”用在恰當和關鍵的時候
在養(yǎng)育中對孩子說“不”就像本能一樣,是非常自然且容易的事情。
如果每天數(shù)百次對一個孩子說“不”,很快這個“不”就不管用了。
對于1-2歲的孩子,主動擺弄各種東西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你可以把一些貴重、易碎的東西放在他看不到、夠不到的地方,而減少對他說“不”。
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如果不是什么涉及人身安全、影響他人的行為,可以嘗試用其他積極的方式,而減少對他說“不”。
-02-
避免當面評論孩子,更不能在眾人面前數(shù)落孩子
有的時候,你認為可能只是一些無傷大雅的字眼,確實是無心之失。
但是誰知道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叵肫鹱约盒r候,最不喜歡聽到大人當眾說自己的這里不好,那里不對。
那種難受的心情,用腳趾頭想一想都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再一次經(jīng)歷。
-03-
多給孩子一些自由選擇和自主決定的權利
小事情,讓孩子自己決定,大事情,讓孩子參與討論,發(fā)表意見。這樣民主的氛圍,不用等到孩子上學后就可以開始。
在他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他也可以選擇今天穿什么衣服出門。
-04-
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許諾之前,請衡量一下自己是否能做到。如果不能,請不要輕易承諾。
其實,無論對誰,這一點也是做人的道理。如果有特殊情況沒法做到,請向孩子說明情況,取得他的諒解。
對待孩子跟對待成人一樣,講究誠信。
-05-
永遠不要恐嚇孩子
恐嚇,對小小孩而言是特別卑劣的招數(shù)。因為擔心危險行為而恐嚇他,因為不乖乖吃飯而恐嚇他,因為想讓他靜一靜而恐嚇他。
殊不知,看似風平浪靜的行為背后,孩子被強化了的恐懼心理,轉(zhuǎn)移后容易造成隱蔽的問題和障礙。
-06-
不要對孩子大喊大叫
我們必須得承認,如果要做到時時刻刻,對于家長們來說,相當困難,也根本不可能,因為我們也不是圣人。
而且我們小時候沒有什么情緒管理類書籍或者教學讓我們學習,但是這也不能成為我們的借口。
當我們想像一下,將來歇斯底里的那個人是我們的孩子,大喊大叫成了他唯一能處理極端情緒的方式,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從改變自己開始呢。
-07-
關注孩子的情緒波動,理解行為背后的動機
心理學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是學習和了解孩子的精神生活,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懂”孩子。
很多時候問題的沖突都不是孩子故意為之,調(diào)皮搗蛋,或者想當然的和我們作對。
當我們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jīng)階段,我們就可以耐心的幫助他順利度過。
-08-
不要讓生活和工作中的負面情緒影響孩子
人都會有低落,沮喪,甚至是憤怒的時候,不用強顏歡笑,讓孩子感受真實的你,但是不要讓負面情緒影響孩子。
在你能量只有不到10%的時候,找個自己喜歡的方式,充滿電,再來面對孩子。
最后,我們請記住了,尊重,不等于縱容。
教孩子聽話 是一種殘忍的教養(yǎng)
教孩子聽話 是一種殘忍的教養(yǎng)
每個孩子都會有情緒。一種孩子喜歡把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我曾看到過一個孩子為了和別人爭搶玩具,大哭大鬧,滿地打滾。這樣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無策。
還有一種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把所有的壞情緒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來特別懂事,很乖,再難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媽媽很喜歡這樣的孩子,因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說,并不代表負面情緒不存在。他們只是把負面情緒全部壓抑在心中,默默受著摧殘。而且,負面情緒不會永遠都被壓抑在心中。情緒就像一座火山,當內(nèi)部壓力越來越大,總有一天會爆發(fā)出來。
常常聽到有媽媽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禮,甚至內(nèi)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變得暴躁易怒,經(jīng)常對著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大,這種變現(xiàn)就越明顯。
在外面是個內(nèi)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變成了無理取鬧的熊孩子。因為,孩子需要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找到一個發(fā)泄口。小的時候,父母可以輕松地運用暴力來壓制孩子的情緒。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種壓制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電視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為問題的中學生罵母親、打父親,他們的情緒失控絕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問題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慢慢積累起來了。
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有一種天然的恐懼。
我們總是覺得孩子發(fā)脾氣不僅僅給是一種困擾,可能也說明了父母教育的失敗。好像孩子一發(fā)脾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失責。但這其實是一種深刻的誤解。
心理學家曾說過:“情緒本身并不傷人,它會升起,也會消失,是個自然流動的過程。只有當情緒的天然流動經(jīng)常被阻塞,才會在心里形成創(chuàng)傷?!?/p>
所以,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負面情緒,正確的做法不是無視它,更不是運用暴力去壓制,而是應該試著去傾聽、去理解,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父母所接受。
這樣孩子的情緒才會流動起來,才會慢慢平復下去。也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的情緒,學會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每個孩子都會有情緒。一種孩子喜歡把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我曾看到過一個孩子為了和別人爭搶玩具,大哭大鬧,滿地打滾。這樣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無策。
還有一種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把所有的壞情緒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來特別懂事,很乖,再難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媽媽很喜歡這樣的孩子,因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說,并不代表負面情緒不存在。他們只是把負面情緒全部壓抑在心中,默默受著摧殘。而且,負面情緒不會永遠都被壓抑在心中。情緒就像一座火山,當內(nèi)部壓力越來越大,總有一天會爆發(fā)出來。
教孩子聽話 是一種殘忍的教養(yǎng)
常常聽到有媽媽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禮,甚至內(nèi)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變得暴躁易怒,經(jīng)常對著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大,這種變現(xiàn)就越明顯。
在外面是個內(nèi)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變成了無理取鬧的熊孩子。因為,孩子需要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找到一個發(fā)泄口。小的時候,父母可以輕松地運用暴力來壓制孩子的情緒。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種壓制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電視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為問題的中學生罵母親、打父親,他們的情緒失控絕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問題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慢慢積累起來了。
教孩子聽話 是一種殘忍的教養(yǎng)
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有一種天然的恐懼。
我們總是覺得孩子發(fā)脾氣不僅僅給是一種困擾,可能也說明了父母教育的失敗。好像孩子一發(fā)脾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失責。但這其實是一種深刻的誤解。
心理學家曾說過:“情緒本身并不傷人,它會升起,也會消失,是個自然流動的過程。只有當情緒的天然流動經(jīng)常被阻塞,才會在心里形成創(chuàng)傷?!?/p>
所以,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負面情緒,正確的做法不是無視它,更不是運用暴力去壓制,而是應該試著去傾聽、去理解,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父母所接受。
這樣孩子的情緒才會流動起來,才會慢慢平復下去。也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的情緒,學會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教孩子聽話 是一種殘忍的教養(yǎng)
可惜的是,大部分父母面對孩子的情緒,都做錯了。
有的父母會無限制的去滿足孩子的無理取鬧:你想要吃的,給你;你想要玩具,給你;你想出去玩,給你;……
一句話,只要你不發(fā)脾氣,你想要什么都滿足你。但是時間久了,爸爸媽媽就會發(fā)現(xiàn),盡管我們對孩子予取予求,但孩子的脾氣非但不小,反而越來越大。
還有一種父母,會采用暴力威脅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情緒。
“你再哭,你打你了!”
“媽媽不喜歡哭鬧的孩子,你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
于是孩子因為害怕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看起來孩子變“乖”了,但是他們依然無法和情緒共處。
那么如正確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呢?
首先要教會孩子正確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盡管情緒是人自然的感受,但人并不是天生就能分辨和表達自己情緒的。特別是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并不完善,很多時候甚至說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憤怒、憂傷、恐懼、緊張……等等負面情緒在他們的口中往往都被簡化成了“不開心、不高興”。
在這樣情況下,要讓父母處理孩子的情緒真是難上加難。因此,平常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并嘗試這去表達這些情緒。
我們平時和孩子聊天時,可以嘗試用更細膩的詞匯去和孩子溝通。比如:“車上人太多了,媽媽有些煩?!?/p>
或者“剛才媽媽沒有看到你,有些兒緊張。”
或者“剛才的比賽輸了,媽媽覺得很不甘心?!?/p>
或者“明明阿姨長得真好看,媽媽真羨慕?!?/p>
……
同時,國外也有一些不錯的繪本,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菲力的17種情緒》,通過生活中的場景來讓孩子明白17種不同的情緒。這都是爸爸媽媽幫助孩子情緒管理的好工具。
第二步,爸爸媽媽要學著接納孩子的情緒。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共情。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混淆了孩子的行為和情緒的界限。比如,有個孩子撒潑耍賴,想要搶別人的玩具。這個時候,孩子的行為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他難受、渴望的情緒卻客觀存在,需要被大人所接納。
這時候,有兩種錯誤的做法:
1、“不行,別人的玩具不準拿,你再哭我就打了!”——行為和情緒一起否定。
2、“好好好,別哭了,媽媽給你買一個一模一樣的行了吧?!薄蛹{孩子錯誤的行為,卻無視他的情緒。
真正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否定他錯誤的行為?!皨寢屩滥愫茈y過,媽媽也知道你剛才玩得很開心,但是這不是我們的玩具,我們不能拿。”
這時候可以也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其他肢體上的安撫,來平復他的情緒,但絕不能在孩子錯誤的的行為上妥協(xié)退讓。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同情他、理解他,但是有些規(guī)矩卻必須要遵守,不管你如何哭鬧撒潑都沒有用。
溫柔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在原則和底線上寸步不讓,這才是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的真正的愛。
家長學習——放手也是一種愛
早晨,文博還沒進門就站在媽媽身旁哭了起來,我將他帶到旁邊,幫他擦了擦眼淚,安撫他坐下和大家一起玩玩具,可是媽媽一直站在門口看著他,他又哭著跑到媽媽身邊,直到被熊老師抱到了辦公室,待媽媽離開后才穩(wěn)定下情緒。
從媽媽口中了解到,原來文博是害怕中午吃飯才哭的。怕太多飯吃不下去,老師會罵。但實際上,文博在小班的時候吃飯非常的好,總是排在第一、第二,也不需要老師喂食或是盯著。但是因為暑期在家都由媽媽喂飯,所以,在園培養(yǎng)的用餐習慣都被打亂了?,F(xiàn)在甚至害怕在園吃飯。媽媽早上送文博入園時,也總不忘告訴老師少給文博一點飯菜。
作為家長,最關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度過的開心不開心,像媽媽這樣為孩子的午餐問題這么操心,我們作為老師可以理解,但是同樣為孩子的健康考慮,我們還是希望能和媽媽達成一個共識——放手也是一種愛。孩子的食量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定時定量地進餐。在幼兒園,我們給孩子的飯量雖然不是那么精確,但是孩子們之間并沒有很大差異,都具有一定的營養(yǎng)。但是如果要求老師減少飯量的話,容易早晨孩子的熱量供給不足,如果長期這樣,容易給孩子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危害,反而需要補充專門的藥片。如果媽媽能讓文博自己在家按時按量的自己進餐,鼓勵他在幼兒園也能像大家一樣把老師盛的飯菜都消滅掉,相信我們的文博會越長越高,越長越壯。
不論何時何地,老師的出發(fā)點都是關愛孩子,只是愛的方法和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種,我們需要用耐心、用智慧去幫助孩子,有時也需要家長的配合、需要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換個方式去甘心孩子,學習——放手也是一種愛。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上周5-6歲的孩子學《倍數(shù)》,這是屬于數(shù)概念模塊的一節(jié)課,其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動手畫寶石的倍數(shù),當我把標題讀完,剛把操作卡發(fā)給孩子的時候,有一個班的家長一窩蜂的 擁到了孩子跟前,除了一個小女孩的家長。他們很耐心地問著孩子:“這個地方畫幾倍你知道嗎?”“畫鉆石多麻煩啊,畫圓圈多省事兒???”“別畫那么大,待會 就畫不下了?!薄皠e看別人的,看自己的?!薄矔r間整個教室被類似于這樣的聲音覆蓋了。
我在這中間說了幾句話,也都沒有蓋過這么多家長的聲音。
等所有的家長都滿意的看著自己孩子完成操作卡后,我問了這樣一句話:哪個小朋友在做題的時候爸爸媽媽沒有來幫忙的請舉手,那個小女孩舉起了手。
我說:“請你舉起你的操作卡給小朋友和爸爸媽媽們看一看。你為什么在第一排畫2倍的時候畫鉆石,在畫3倍的時候用圓圈呢?”
她說:“畫鉆石太麻煩了,我在后面就畫圓圈了。”
我說:“每三個為什么用一條線隔開呢?”
她說:“用線隔開我就能看出自己畫的1倍、2倍、3倍就不會畫錯?!?/p>
我說:“請把掌聲送給她和她的媽媽?!?/p>
每 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都希望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搬走所有的絆腳石,可是我們能跟孩子一輩子嗎?就拿最近的幼升小考試來說,您再著急您能跟著 進考場嗎?不要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會,不要認為孩子沒有自己的思維能力,當我們不在孩子身邊提醒的時候,孩子也會自我思考和驗證的,當我們管的太多,管成習 慣的時候,或許孩子就真的失去了自我認知和判斷的能力。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當我們嘗試著去放開的時候,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長。
家長討論
幸福像花兒一樣1:記得以前上楊老師的課的時候,幾乎每個孩子旁邊都坐著一個家長,有時候老師問一個問題,家長趕緊就告訴孩子怎么做,我曾就這個問題提過意見,可沒人理我。那時候的我就想這個小女孩的媽媽一樣跟別的家長格格不入。
烏拉寶:老師說得真好!為了讓孩子盡快按家長的意愿做,總是不自覺地包辦了很多。旁觀者清,沒有老師的提醒,家長自己其實意識不到的。
我是小蛾子:反省自身,確實有這種問題。兒子在上劍橋,在班里最小。也總是擔心他不能及時的理解,所以總會不自覺的去看。不敢放手,是擔心過多的挫折影響他的信心和興趣。不放手呢,又擔心養(yǎng)成依賴心理。真是兩難。
easydoit01:學 習。有次孩子幼兒園公開課的時候,我們坐在一個老師和小朋友公認的很調(diào)皮的小男孩的身邊,整個過程,那小孩的媽媽一直在下面說:“你知道怎么做嗎?”“應 該這樣。。。”而老師的要求小孩子是一點也沒聽見的,估計也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后來想想,難怪這樣的孩子專注力差。
有一種愛叫著放手
有一種愛叫著放手
———教育感悟之六
母雞張開翅膀,把小雞庇護在羽翼之下;
雄鷹放開雙手,把幼鷹推下了萬丈深淵;
小雞長大了,只會在草垛間抓刨撲騰;
幼鷹長大了,飛向了廣袤無垠的蒼穹;
母雞愛自己的孩子嗎?
雄鷹不愛自己的孩子嗎?
不用我告訴你,你一定知道答案是什么。
同樣是愛,換來的卻是不同的結果。
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就看你敢不敢放手,會不會放手了。
放手,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一個考驗,它考驗著我們的心理承受力,考驗著我們的教育智慧。
幾年十幾年的朝夕相處中,父母和子女之間建立了深深的情、濃濃的愛,孩子就像是我們親手制作的一只美麗的風箏,我們欣賞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欣喜不已。我們幾乎都忘記了,風箏的使命是飛翔,風箏的理想在藍天。我們小心翼翼的呵護著手中的風箏舍不得放飛,生怕它被風吹走,被雨淋濕。
只可惜,我們這樣做風箏自己卻未必領情。
它極力想掙脫我們的束縛飛向湛藍的天空。
我們盡力地扯著繩子不肯松手。
這不正像一個故事中所講的那樣嗎?
美國有一對夫婦在自家的院子里種了一棵菩提樹。為了讓它免受院子里孩子們的傷害,他們便在菩提樹的周圍上了一層鐵絲網(wǎng)。幾年之后,菩提樹長得十分粗壯,綠蔭遍地,枝繁葉茂。就是這樣一棵茂密的樹,在第二年夏天卻悄悄地離開了大家。夫婦百思不得其解。在精心觀察后,他們發(fā)現(xiàn)竟是鐵絲把那粗壯的大樹活活勒死了。
其實,如果那對夫婦懂得放手的話,我想菩提樹會活得更加精彩。家長生怕孩子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傷害,恨不得把他們放在真空瓶中,一旦有不利于他們成長的因素,就馬上扼殺掉??墒呛⒆訐碛凶约旱氖澜纾凶约旱那楦?。如果我們真正地愛他們,就要大膽放手讓他們?nèi)ソ?jīng)歷生活的風霜雨雪,去嘗試人生的酸甜苦辣,去體會世間的生老病死。
這樣,他們的閱歷才會豐富,他們的生活才會精彩,他們的人生才可能有滋有味。
放手吧!
如果你愛自己的孩子!
只有你早早現(xiàn)在放手,你才會在離開世界時放心。
為了我們死能瞑目,請及時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