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的八個典型誤區(qū)
發(fā)布時間:2021-03-25 親子教育筆記 幼兒活動方案親子教育 幼兒園親子的游戲“不管你喜歡與否,我們將迎來獨生代當家作主的時代,你今天要挑戰(zhàn)自己的是我們能夠做到四件事情:共好、后學、樂作、迎領?!弊蛉眨鐣顒蛹?、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東方衛(wèi)視《頭腦風暴》節(jié)目主持人袁岳作客“名家論壇”,風趣開講“獨生一代教育的誤區(qū)與對策”:
有個媽媽在廚房洗碗,她聽到小孩在后院蹦蹦跳跳玩耍的聲音,便對他喊道:“你在干嘛?”小孩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媽媽沒有潑冷水,而是說:“好,不要忘記回來喔!”這個小孩后來成為第一位登陸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然而,中國的孩子很難得到這樣的“待遇”。
中國孩子,似乎以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考試、會考試是本事,其實世界上最沒有本事的就是考試。袁岳介紹,教育學家研究1978年到2006年的所有高考狀元,得出一個有意思的結論:沒有一個人在社會經濟文化領域中,作出重大貢獻?!翱荚囀峭ㄟ^反復強化你的技能,使得你把世界當成一張卷子,而世界恰恰不是,長期的考試一定會摧殘你的心臟,一個考試很好的人不可能在職業(yè)上很有作為?!?/p>
有個母親告訴袁岳說,我的孩子就愛玩電腦游戲、不知道好好學習,重點班考試考得中等水平,袁岳說恭喜,“一個小孩子老考第一名基本上毀了,老考最后一名也毀了,最好的孩子是中不溜的,還會玩,哪怕老師沒看著他,居然能找出樂子偷著玩,孩子腦子太好使了,是個活孩子。”袁岳指出,玩電腦游戲的孩子比考第一名的孩子想象力強多了,不用擔心世界會塌下來。
袁岳引用美國家庭教育學家塔爾貝克話說:挑剔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刻,名利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斗,寂寞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寬容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鼓勵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公平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正直。
袁岳稱,親子教育中存在著八個典型誤區(qū):
決策替代――為孩子做了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決定,導致孩子沒有決策習慣,成為無主見的孩子。
人格替代――把自己的理想與追求標準轉化為對孩子的要求,使得孩子成為自己的人格奴隸。
應試幫兇――堅定地幫助學校綁牢孩子所有時間與精力滿足考試需要,忽略了孩子的多元見識與愛好,讓孩子慢慢失去了自我。YJs21.Com
壓力缺失――缺少給孩子施加適度的內在壓力的游戲、見識、特定任務項目,以實現適當的潛力發(fā)揮與新自我認知。
自然角色――缺少在教養(yǎng)孩子中父母自覺的與有計劃的角色分工,使得孩子均衡地擁有表現空間與遵守規(guī)矩的雙重意識。
社交偏差――建立孩子交往的同齡伙伴圈子,使其擁有同齡人心理社會,并在個人成長過程中始終保證適度的對外社會交往與承擔適當的社會任務。
行動抽離――鼓勵孩子在行動中嘗試、反思、總結、提升的模式,而非圈養(yǎng)與空想的模式,使孩子透過體驗,獲得帶有自身知識特征的自我強化。
欠缺規(guī)矩――大部分家長只滿足于或者只知道讓孩子生活在親友規(guī)則、私人化熟人規(guī)則中,而未提供適當的職業(yè)化熟人與陌生人規(guī)則的訓練。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避免陷入親子教育誤區(qū)的8個原則
溝通是培養(yǎng)良好親子關系的關鍵因素之一,有一些雷區(qū)你可能不斷地觸碰卻并不自治。那么要怎樣才可以和孩子溝通得更好呢?下面小編總結了一些親子溝通問題的盲點,希望能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重視。
首先,父母對孩子的認識和理解影響親子溝通。
關于“孩子最喜歡什么”這一問題,有調查顯示23%的家長完全不知道孩子最喜歡什么,17%的家長 籠統(tǒng)地認為孩子最喜歡玩。其余受訪者的回答也不能讓人信服,大都回答諸如喜歡看報紙、看電視、逛街之類的日常喜好。而回答喜歡畫畫、小發(fā)明之類的答案只占 了10%左右。
其次,父母的人格修養(yǎng)影響著親子溝通。
這其中包括父母的價值取向、個人學識與能力,以及個性品質等多個因素。關于“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方式”這一 問題,調查顯示有88%的家長用談心的方式與孩子溝通;5%的家長只是說教;還有3%的家長在帶孩子逛街時談心。調查發(fā)現,有的家長甚至采取“溝通不好就 打人”的粗暴行為,這只會讓孩子說假話、品質不好,他恰恰忘了孩子的這些缺點正是他行為粗暴、常常訓斥孩子所帶來的“副產品”。
再次,夫妻之間的溝通狀況影響親子溝通。
一般而言,孩子與父母的溝通“模式”來自于家庭溝通模式潛移默化的影響。無聲溝通的行動遠比有聲溝通的語言更有效。
最后,父母的誠信狀況影響親子溝通。
信譽是溝通的重要條件,與孩子的溝通需要本著誠信的態(tài)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會去模仿。你要求孩子說話算數,你對孩子首先就該信守諾言。如果確實無法實現對孩子的承諾,也一定要向孩子說明原因。
8個法則教你避開親子教育雷區(qū)
親子教育是一門學問,我們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走入一些誤區(qū),怎么才能避免這些誤區(qū)呢?
親子教育法則一:孩子生氣時,父母要保持冷靜
孩子火冒三丈時,父母可千萬別跟著激動,否則接下來只會吵得不可開交。此時父母的最高行為原則是:孩子越火,父母越冷。
親子教育法則二:批評孩子的行為,而非人格特質
告訴孩子,他有些地方做錯了。當父母批評行為本身,孩子知道他只要改進行為,就有可能改善他在父母心目中形象。父母如果對孩子說“你這個笨蛋!”“你這個不爭氣的人!”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對他這個人有成見,可能打消了改變的念頭。
親子教育法則三:當孩子分享心事時,不要做出早就了解的模樣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認為自己的感受是獨特而唯一的,所以當大人一眼就看穿他們的行為動機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無趣而且不愉快。當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一些成長的心得,父母應該積極配合,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聽孩子的心聲。
親子教育法則四:尊重孩子的隱私
孩子希望受到尊重。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空間,允許他們保有自己的隱私,偵查舉止會破壞孩子對家長信任。父母和孩子可以制訂一個專屬的“孩子的隱私合同”,寫下什么事情父母可以知道,哪些事情屬于孩子的隱私。
親子教育法則五:當顧問,不當領導
在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時,父母說話時的語氣十分重要。如果用命令口吻,可能會吃閉門羹,換一種語氣就會更貼近孩子的內心,如“我建議你可以考慮……”。
親子教育法則六:不說“但是”
有些父母常希望和孩子交流,于是他們耐著性子聽完了孩子要說的事,接下來就說:“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是你的想法是錯的?!备改甘褂谩暗恰币辉~,會讓孩子漸漸感受到父母并為未認真傾聽自己,不過擺姿態(tài),從而厭倦交流。家長可以用“如果……會更好”句型來取代“……但是……”。
親子教育法則七:澄清語意的溝通法
孩子很容易對父母的意見有過多錯誤的解讀,因而造成不必要的情緒反彈。為了避免這樣的誤會,父母可以用一個很好的溝通方式,就是做語意上的澄清—— “我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是……”。
親子教育法則八:做建設性的批評
孩子行為不當時,父母應使用建設性的批評技巧來開口,以成功地協(xié)助孩子矯正行為。例如,孩子早上出門,來不及吃早飯。建設性的批評做法,則應該是談事件、感覺、期望和好處。如“你今早出門沒吃早飯。我很擔心,你這樣做會傷身體。我希望從明天開始,你每天都吃早飯,這樣一來,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長得更高!”
家長教育孩子的幾個誤區(qū)
過度照料
從孩子一出生,就被照料的體貼入微,其成果卻也許掠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有些孩子被喂養(yǎng)到了兩三歲乃至更大,小手缺少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開展疑問,上了小學也許連寫字都會很困難。由于怕孩子噎到,所以一向給孩子喂養(yǎng)柔軟的食物,會讓孩子無法開展咀嚼才能,乃至沒辦法準確發(fā)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壓,處處保護的成果,反而是在損傷孩子。
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許多爸爸媽媽請求孩子去看書,自個卻在看電視。請求小孩要有禮貌,自個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罵。當爸爸媽媽言而無信的時分,會失掉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敬重,乃至引起反感。假如期望培育孩子閱覽的習氣,就該盡量陪著他讀書。假如你期望孩子有禮貌,表現出你對孩子的尊敬是最有用的辦法。
用“買”來滿足孩子
現代社會進入了一個花費社會,只要掏出口袋里的錢,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爸爸媽媽買給孩子的東西不斷添加,卻不見得能添加孩子的高興?,F代人只要花費,除了買,仍是買,孩子除了得到那買來的東西以外,卻失落了許多學習和生長。
只關懷學業(yè),忽略別的日子才能。
現代爸爸媽媽的悲痛是把對孩子的出資全都放在成果上。但校園只能給孩子頒布畢業(yè)證書,卻不能給孩子工作保證書。拿到高學歷、好成果,并不是競賽的完畢,而脫離校園才是競賽真實的開端。爸爸媽媽除了在乎孩子外在的分數、學歷、校園以外,關于孩子內涵的美德、高興和健康等,更需求關懷。
完美主義
有研討標明,許多需求進行心理治療的孩子,通常都是爸爸媽媽形成的,他們被爸爸媽媽的請求與期望逼得喘不過氣,最終只好宣布拋棄。爸爸媽媽應當給孩子一條活路,也給孩子一條退路,假如孩子沒有辦法考上榜首自愿,他還應當有一條退路,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一定。
懼怕輸在起跑線上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許多孩子被逼提前完畢高枕無憂的幼年,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孩子的生長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改變,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開展到可以吸收某些常識或技術的期間時,提前學習通常沒有用果,乃至損傷孩子的心智。
誤導孩子教育的4大誤區(qū)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問出這句話。有些媽媽們回答「寶貝,你是從媽媽肚子里來的」,有些媽媽們則回答「你是我們撿來的」。
后者的回答也許是一句玩笑話,卻傷害了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從小缺乏安全感。
當孩子問出這類問題時,意味著他已經有了淺顯的性認識。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們給孩子進行性教育了。
在給孩子做性教育的時候,家長們最常進入以下 4 個誤區(qū)。
誤區(qū) 1
性教育太早沒有用
有些家長會說:我的孩子還小,沒有必要講這些。
永遠不要嫌性教育太早,壞人不會嫌你家孩子太小。
其實,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有了性別意識。
性別教育也是性教育的一部分。
家長們在給孩子買東西,挑花樣、選顏色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在做性別教育。
所以,性教育,從 0 歲就已經開始了。
誤區(qū) 2
性教育容易導致性早熟
當孩子問起一些性問題時,有些家長羞于啟齒,刻意回避。
家長千萬別去回避這些問題,你不告訴他,他也會自己去找答案。
街頭巷尾充斥著大量的流產、墮胎廣告,孩子并沒有辨別信息真假的能力,這些信息很容易讓孩子迷失。
有些孩子則過早地出現了性行為,而家長則要承擔孩子發(fā)生性行為的后果。
掌握一些小技巧解答孩子的性問題,可以避免孩子發(fā)生錯誤行為。
誤區(qū) 3
孩子不問我不答
大部分家長不會主動和孩子聊起性的話題,總覺得這方面有些隱晦。
其實,在適當的場景,給孩子進行性教育,孩子會印象更加深刻。比如:
當我們在給孩子清洗私處的時候,就可以主動聊起性器官的話題。當然,我們要想一想怎么和孩子說,孩子才能聽的懂。
這個時候,就可以告訴孩子哪些部位別人是不能觸碰的。
又或者當媽媽們來例假的時候,也可以和孩子聊一聊為什么要穿和孩子類似的紙(wei)尿 (sheng) 褲 (jin)。
誤區(qū) 4
性教育只能防性侵
如果,你認為性教育只能防性侵,很遺憾,你做錯了。
性教育,不僅能防性侵,還能教孩子怎么做人,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數據,95 后的平均戀愛年齡已經提早到 12 歲左右。從這個數字可見,孩子們在初中甚至小學就會開始他們的戀愛生活。戀愛則容易刺激孩子們發(fā)生性關系。
如果性教育不及時跟上,等到孩子在性行為上受到了傷害再來教育恐怕為時已晚。
性教育,關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教會孩子愛惜自己的身體,保護自己尤為重要。
教育孩子的誤區(qū):“打”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免不了經常犯錯誤,有的父母對孩子犯錯而采取的方法是:打。其實,打孩子既傷了孩子的身體,又會讓孩子形成逆反的性格,這種方法要不得。
打孩子有許多危害:有的孩子越打越“皮”,態(tài)度越打越強硬,甚至會發(fā)展到與父母對抗乃至自暴自棄的程度;面對家長的壓力,孩子表面服輸但內心不服,認為“好漢不吃眼前虧”,形成看風使舵、看臉色行事的習慣;“逼”孩子產生絕望、報復的心理,如,有的孩子就視親人為仇人,甚至發(fā)生殺死親人的慘??;父母動不動就打孩子,不僅容易使孩子產生暴躁性格,在行為上也會給孩子一種攻擊性示范;父母打孩子,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喪失大人的威信……
筆者認為,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為人父母的要從孩子的長遠角度考慮,循循善誘地引導、娓娓地教誨,一定能使孩子在一點一滴中形成正確的行為或習慣。孩子獲得的不是皮肉之苦所帶來的消極被動的警戒,而是深刻于心靈深處的做人的感悟。
俗話說,兒女好,窮家可以變富家。反之,富家必然變窮。教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中長期投資,教育孩子尤其要重視品德和性格,做父母的責任就在于此。
家長注意:孩子早教的八個誤區(qū)
幼兒早期教育是個不容易忽視的問題。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幼兒。以下是孩子早教父母容易陷入的8大誤區(qū)!
1、不準掰手指數數
有些父母、幼兒園老師,教寶寶數數時,看見他們掰著手指頭數,就會要求他們放下手,要求心里記。心理學家說,這種教寶寶數數的方法,并不科學。
心理學家認為,2~5歲幼兒的數字概念發(fā)展,通常是由口頭數數開始,然后是點著實物數,接下來孩子能夠推算出總數,最后,才是根據抽象的語言數字拿取相等的實物。
幼兒掌握初步的數概念,需經過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由具體到抽象是幼兒對周圍事物形成各種概念的一般認識過程。所以在教的幼兒數概念時,要從具體出發(fā)。從具體出發(fā),就是要從接觸具體的事物開始,從親自擺弄、接觸、看具體事物中獲得有關物體數量方面的感性經驗開始。這種對數量的感性經驗越豐富,就越有利于幼兒形成抽象數概念。
正確做法:數數時不妨讓他們數數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讓他們從具體的東西開始。
2、過分溺愛
有時候,父母的精心呵護反而會“傷”了寶寶。比如,有些父母,總怕寶寶走著會摔倒,會累著,于是喜歡用車推著寶寶或是抱著寶寶。這樣一來,寶寶活動量小,協(xié)調能力、大肌肉的鍛煉都不夠,活動能力就特別差。寶寶吃飯、穿衣、收拾玩具,家人總是包辦代替,會造成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寶寶和小朋友發(fā)生爭執(zhí),父母挺身而出,為寶寶討公道,這種看似對寶寶的愛,會使寶寶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對外面的社會。
其實,孩子有著驚人的適應能力。他們需要運動和交流,甚至稍微還要有一點冒險,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掘他們身上的各種潛能。
正確做法:放開手,讓寶寶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飯、摔倒后自己爬起來,能使寶寶更快樂,更有成就感。
3、過分專制
有的父母認為管教寶寶,就要從小做起,讓寶寶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寶寶想要紅色的玩具,媽媽卻認為綠色的好看,于是買下綠的。寶寶想看天線寶寶,媽媽卻認為另外的歷史故事更有意義,一切都是家長做主,寶寶沒有任何可選擇的余地,不聽話就會挨批評。日久天長,寶寶就會變得畏畏縮縮,心里總是處于被壓制狀態(tài),從而局限了寶寶的智力發(fā)展,寶寶變得膽小、怕事。
正確做法:假如寶寶提出的要求合理,盡量尊重寶寶的選擇,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維強加給寶寶。
4、拔苗助長
有的家長對寶寶的智力發(fā)展和成長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寶寶的過程中操之過急,不遵循寶寶身心發(fā)展和智力成長的規(guī)律,“拔苗助長”,卻往往適得其反,造成寶寶負擔過重,難以適應壓力而產生消極的心理傾向和行為。比如,有的家長讓2歲的寶寶學英語,讓3歲的寶寶背唐詩、做數學題,這種方法不值得推廣。
正確做法:對孩子來說,學就是玩,玩皮球鍛煉寶寶的眼、手、腳協(xié)調能力,玩積木鍛煉寶寶的創(chuàng)造力,玩插片鍛煉寶寶的動手、動腦能力。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識學習。
5、完全照書本養(yǎng)孩子
許多年輕父母多數以書為標準喂養(yǎng)孩子,有的過分認真地執(zhí)行書本上的要求,認為這樣才是科學的。比如書上說8個月會爬、1歲半會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寶寶不會,就異常著急,以為是寶寶的智力發(fā)育有問題。其實,書本上的知識和要求不一定與孩子的實際情況相符。有的可能說話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個寶寶的成長路線都是不一樣的。
正確做法:把書作為參考,一旦覺得寶寶與書上說的哪點不一樣時,不要著急,綜合考慮寶寶的發(fā)展,比如不會爬是不是因為穿得多啦,不會說話是不是因為沒給他說話的機會。
6、以孩子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飯時,有好吃的要先給寶寶,寶寶要愛吃哪樣,父母就不能動。這樣一來,寶寶覺得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愛吃的東西,他會哭鬧,而且寶寶會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也會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只有自己重要。這樣的寶寶會變得不懂分享,不懂愛。
正確做法:把寶寶看成是家庭成員之一,吃東西時,無論父母愛吃與否,也要讓寶寶分給每人一份,讓寶寶學會分享,懂得關愛。
7、滿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寶寶想要某個玩具,想吃麥當勞,父母一定要滿足他嗎?不一定。無節(jié)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會讓寶寶覺得一切太順利,而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沒了。
正確做法:寶寶想要買某個玩具,可以對他說,假如堅持一周都去幼兒園,媽媽就買給你。要是寶寶想吃麥當勞,可以告訴他生日的時候在這里開生日PARTY。這樣讓寶寶有一種期待,有一種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實現自己的承諾,不能騙寶寶。
8、父母替寶寶道歉
二三歲的寶寶一起玩時,寶寶把別人打哭,這時有些父母會挺身而出,替寶寶道歉。這樣一來,寶寶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而且也沒覺得這樣有什么不好。他長大后不會自己承擔責任。
正確做法:做錯的事情,父母要及時糾正寶寶,因為寶寶不知道哪樣做是正確的,哪樣做是錯誤的,正誤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訴寶寶打人是不對的,要向人道歉,讓他自己承擔后果,這樣才能讓他記住,明白對與錯。
對于以上列舉的誤區(qū),家長們可要注意了,千萬別在早期教育的這關鍵的一步上對孩子造成了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