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為什么不信任我
發(fā)布時間:2021-02-18 幼兒園為什么不放寒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寒假kelly說:我們希望和孩子親密無間沒有隔閡,我們希望孩子對我們坦誠,但是有時候這是一種不對等的要求,因為我們首先沒有做到對孩子誠實,我們用隨口的承諾來敷衍孩子真誠期盼的眼神,所以孩子才會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收起自己的希望,封閉自己的內心,甚至為了不讓自己繼續(xù)受到傷害,編造出一個又一個理由,直至有天撒謊成了生存的必備技能……
1、社區(qū)醫(yī)院廁所里的對話
“你尿完了嗎?”媽媽沖著廁所門還算平靜地說話。
“沒有?!?/p>
“那快點!”
幾分鐘后……
“你到底有沒有尿完?”媽媽不耐煩了。
“…還要尿…”孩子有點猶豫。
“你說,你是不是不想打針,所以才騙我說要尿尿?誰尿尿要這么久啊?”媽媽生氣了
“不是…我就是沒尿完…”孩子停了很久,才輕輕地說。
“你快點出來!我們趕緊打完針就可以回家了,我告訴你,那個阿姨打針一點都不疼?!?/p>
“打針一點都不疼”,是我?guī)∑呷ゴ蜥槙r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天底下誰都知道打針是疼的,可是最愛孩子的家長卻告訴孩子“一點都不疼”。
還記得這個因為害怕打針而縮在墻角的寶寶嗎?
2、灌藥事件
“乖,最后一口~~”小七雖然哇哇大叫,但因為被我把住,也只好張開嘴又吃了一口藥。
“真好,再來一口!”外婆馬上又送上來一口藥。叫得滿頭大汗的小七一看又來了,馬上把頭轉向一邊“??!不要不要!!”
“最后一口,吃完就不吃了~~”我轉過小七的頭,外婆瞅準機會把勺子放進了她的嘴里。嗆著吞下了一口藥,小七一邊咳又喊開了“啊……不要,吃neinei~~”
“再吃一口就沒了,就可以吃neinei”外婆又說道。但這會兒的小七已經(jīng)失控,臉哭得通紅,汗順著脖子往下掉,四肢亂蹬,我只好使勁把住她,然后外婆繼續(xù)強灌!
眼看小七滿頭冒汗掙扎著大叫,我和外婆卻像兩個行刑者一樣抓住她的手腳,用對待叛徒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永遠的“最后一口”,但吃完總有下一口在等著。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卻為什么會對孩子撒謊?
孩子為什么信任父母?因為當他餓了,他渴了,父母會隨時在身邊,給他需要的東西,這是一種保護他生存的承諾,有了這樣反復的兌現(xiàn),孩子才會逐漸生發(fā)出對父母無限的依賴和信任,安全感就是在這樣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語中逐漸建立起來的。
但是,我們卻利用孩子對我們的無條件信任去欺騙他,口口聲聲是為了他們好,可是看看我們最終都做了什么!
廁所是大家都不愿多待的地方,可一個四歲的小男孩為了不打針,寧愿經(jīng)受廁所的味道并且不惜撒謊騙媽媽“我還沒好”,來換取不打針的片刻安寧;
第一次聽到說“最后一口”的小七,停下了哭聲來配合我吃藥,但后來發(fā)現(xiàn)事實不是這樣,她就開始大哭,哭聲里明顯夾雜著不信任和掙扎,以至于后來一聽到“吃藥”兩字就開始死死抓住我的衣服,大喊大叫,還沒等我們抓她,她就開始逃離,讓我懷疑我是不是在干一件傷天害理的事情?
有了一次欺騙,孩子就會思考:他們這件事騙了我,下次還會不會繼續(xù)騙我呢?我可不可以相信我最親近的人?如果最親近的人都不能信任,那我還能信任誰呢?
孩子和家長的互動方式會被孩子帶到他的社交中,有些孩子在任何時候都能很好地融入周圍的人,因為在他的心中充滿了安全感,他知道他周圍的人都是安全的;
但不是每個孩子都那么幸運,仔細看看,我的身邊有這樣的人,看上去他和誰都很好,可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卻沒有人去幫他,也沒有人能幫到他,首先因為他沒有最親近的人,其次,沒有人真正了解他,在他的人生中,每個人都是過客,在他的心理只留下一道淺淺的印記,不是他自私,而是他不敢向別人敞開心扉,在他看來,連父母都不可以信任,那別人就更不可能真正對自己好。
也許您會說我也不想騙孩子,我也想坦誠對待孩子,可是有時候就是想不到要怎么做!在這里Kelly分享幾條斗爭經(jīng)驗:
一.“我可以選擇不說,但說出來的一定做到!”
這條來自我無比崇拜的七爸。這是他的做人原則,也是他給我做出的育兒示范。經(jīng)常小七要求抱下樓,我為了讓她自己走樓梯,就隨口答應“到樓底下媽媽抱”。于是小七很認真地走了下去,快到門口時,我看她走得不錯,馬上鼓勵她“再走到前面大樹那吧!”這時七爸就會很嚴肅地對我說“你已經(jīng)承諾了孩子,現(xiàn)在就把她抱起來,否則下次她就不會相信你。”“你看她走得很好,這個辦法可以讓她多走幾步…”“那你就不要輕易承諾她下樓了就抱。”現(xiàn)在的結果是,小七只要答應了我們在哪里下來自己走,到了那個地方她自己就會主動下來,因為爸爸媽媽用行動告訴她:爸爸媽媽說到做到,是可以信任的,你也要做個值得信任的人!
二.忠于事實
每次帶小七去打針之前,我都會對她說:“寶寶,打針有一點疼,就像你摔跤磕了一下腳丫那么疼,但你都可以忍受的對吧?而且阿姨給你打完針你就不容易生病了。我們一會兒進去和阿姨打個招呼好嗎?”因為我告訴了她事實,所以現(xiàn)在的她經(jīng)過社區(qū)醫(yī)院的時候居然會主動要求去“找阿姨打針玩~~”,打針竟然成了好玩的事情!
(在歷經(jīng)了一次強行喂藥的慘劇之后,我修正了方法,在后面的文章會和大家詳細分享。)
每一個新父母都是零歲家長,都是在孩子的成長中一起磕碰長大,但只要我們用心,我們終將成為孩子最信任的人,而且通過我們的言傳身教,孩子也能成為一個讓人信任的人!
感謝您看完我的原創(chuàng)文字!
關于Kelly:混跡早教行業(yè)第八年,做過指導師、編過教案、培訓過早教員工,后在職攻讀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專業(yè)課。2013年7月華麗升級為媽媽,立志專職研究0-3歲嬰幼兒。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為什么孩子哭時,你不能笑
為什么孩子哭時,你不能笑。
常??吹竭@樣的情景:小區(qū)里面兩三個孩子在一起玩,玩著玩著發(fā)生矛盾沖突了,開始吵架,互相搶東西,推搡,哭鬧,甚至打架。周圍大人的反應一般是如下幾種:
一、“調?!保号窦苤v和。有的家長能夠就事論事地公平處理,但也有很多謙遜有禮的家長,不管是不是自己孩子不對,都會要求孩子“放讓”,萬一真的是自己的孩子不對,可能還會當著被“欺負”的孩子的家長的面,狠狠地教訓自己的孩子。
二、“看戲”:家長笑著看孩子打鬧,不干預,不參與。小孩子往往會為了成人看來連雞毛蒜皮都不算的事情吵鬧起來,一吵情緒還都很激烈,大人看了,覺得幼稚,所以會笑,甚至還會說孩子“羞羞羞”。
三、“參戰(zhàn)”:護雛心切又有點強悍的家長,可能會出面幫孩子討個公道。有的家長會質問欺負自己孩子的孩子,極端情況下,甚至會辱罵或者打他們。
孩子之間有矛盾沖突,大人應該怎么辦,這個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三兩句話不容易講清楚。今天我想討論的是“看戲”型家長,這類家長往往不會激起多大的爭議,因為他們的行為似乎沒有傷害到任何人,但在我看來,他們的行為對孩子的自尊培養(yǎng)和行為塑造是有害無益的。
試想我們自己,如果我們遇到困窘的時候,我們會希望別人笑著看著困窘中的我們,說“羞羞羞”嗎?如果我們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某日不慎被小偷偷掉了幾個月的積蓄,一個億萬富豪跳出來對我們說:才丟了這一點點錢,有什么好著急的,羞羞羞,我們會好受嗎?會服氣嗎?
在大人的眼里,也許孩子和孩子的一切都是小的,孩子的追求,孩子的欲望,孩子的感受,也是“小”的。但是在孩子的眼里,玩具被好朋友搶了,表演節(jié)目不如好朋友招人喜歡,喜歡的巧克力被媽媽強制分給別人,媽媽只表揚別人不表揚自己,都是足以引起情緒急劇波動的大事。在孩子傷心的時候,孩子最在乎的人: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如果表現(xiàn)得對孩子的痛苦毫不在乎,對于孩子來說,就意味著:我痛苦,媽媽卻不理解我的感受,她還笑話我,因此,她覺得我不好,她不愛我。
意見不一的媽媽也許會反對,說我們都是這樣被笑大的啊,不也沒事?我看我孩子還好啊,哭過以后照樣玩。確實,沒有哪個孩子會哭到天荒地老,哭完了孩子還是會回復平靜,但是這時,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孩子對大人的不信任感,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已經(jīng)扎下了根。將來孩子再受到任何委屈,要么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要么他們會哭得更撕心裂肺,好讓大人的表情由笑轉為嚴肅,直到大人關注到他的需要。在被嘲笑的過程中,孩子和孩子之間的沖突也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孩子也沒能從自己和大人那里學習遇到類似的事情應該如何處理。于是本來是一個培養(yǎng)孩子社會交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情緒管理的能力的教育機會,在大人的笑聲中變成了一個打擊孩子自尊,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增殖的過程。
如果爸爸媽媽們能夠認同以上我所分享的,那么如下幾條建議,在下次您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發(fā)生矛盾時,可以參考。
第一,如果您判斷孩子之間的矛盾沖突是小case,孩子自己可以解決,那么您可以帶著平靜的心態(tài)和表情靜觀事態(tài)發(fā)展,或者干脆離開孩子的區(qū)域去做別的事情。
第二,如果您看到孩子之間很明顯存在著欺負和被欺負的情況,而且孩子自己已經(jīng)不能很好地解決,需要您的介入,那么您的介入就要及時而迅速,處理的原則要公平而合理。公平和合理就意味著,對自己孩子執(zhí)行的規(guī)則和對別人孩子執(zhí)行的規(guī)則應該是一致的。
第三,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憤怒、傷心等)非常激烈,這個時候跟孩子講任何道理孩子都很難聽得進去,您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幫助孩子處理這些負面情緒,可以采取的辦法有:跟孩子共情,幫助孩子釋放或者平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具體用哪些方法,怎么用,需要根據(jù)具體的情況決定。
第四,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也許需要獎懲,但最終我們希望孩子在一次次沖突中,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獎勵和懲罰都不能作為主要的教育方式來運用,如何通過溝通來幫助孩子內化群體交往的原則和情緒管理的辦法,才是父母最需要了解和熟練掌握的技巧。
為什么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
為什么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
總有一些人,你活得青春無敵、你過得光鮮亮麗,卻看不見你身后,默默供養(yǎng)著你的父母,為了讓你過上更好的生活,還在向這個世界低聲下氣。
前段時間,和朋友聊天,他陪一個弟弟在日本北海道旅行。我問他玩得是不是開心。他告訴我,他和弟弟不是一路人,所以旅途并不是很愉快。
他細細跟我講道,弟弟纏著爸媽要去日本玩,他媽不放心,便邀請我朋友跟著弟弟過去。
他的弟弟,家境不算富裕,剛上大學也沒有能力自己賺錢,卻有著揮金如土的本事。就拿一件小事來講吧,日本物價很貴,一片哈密瓜要30人民幣左右。
朋友問我:“你能夠認同自己還不能掙錢,家里也不是很有錢,眼都不眨只是因為口渴了,不肯買水卻一口氣吃了三片哈密瓜的小孩嗎?”
這孩子,讓我想到一句印象很深刻的話:父母尚在茍且,你卻在炫耀詩和遠方。
身邊這樣的人,挺多的。
我另外一個朋友,家庭條件很一般,卻把日子過得很“高級”。
她嫌單位盒飯難吃,每天中午出去下館子,下午還必定訂一杯十幾塊錢的奶茶外送。和她一起出去逛街,她總會拉著我吃人氣很高、價格也很昂貴的餐廳。和她旅游,她對景區(qū)里各式物價虛高的食物和紀念品,向來都是瀟灑地買買買,花錢如流水。臭豆腐不算好吃,她嘗了一塊,吐出來,嫌惡地皺皺眉,扔了。
我都不敢勸她花錢別太大手大腳。每次試圖奉勸她,她都不服氣地斜乜著眼,搬出她的有兩句名言,理直氣壯地開腔。
第一句,“女孩子,要富養(yǎng)”;第二句,“出來玩,就一定要開心,別太在乎錢?!彼坪跷乙莿袼m當?shù)毓?jié)約,倒顯得我太摳門太小氣了。
我本以為她必定家境殷實,直到有一次去她家里。她住在城郊的民房里,老舊潮濕,又窄又小,從一樓上二樓,要從一個很陡峭的樓梯爬上去。
她的奶奶穿著她高中時的校服外套,坐在家里揀菜。她問奶奶怎么不去打牌,老人家說道:這兩天輸了幾十塊錢,今天不高興去了。
我借用他們家衛(wèi)生間,奶奶不忘囑咐我,要用桶里盛的洗過拖把的水沖,別按按鈕,水一沖嘩啦啦的,浪費錢。
正是這樣節(jié)儉的老人,卻把自己靠賣菜一塊一塊攢來的積蓄,盡數(shù)交給孫女,任由孫女揮霍。
中午和她爸爸媽媽一起吃飯,她爸表態(tài),不指望她賺錢養(yǎng)家,她賺的那點工資,給自己吃穿用度就好了。
后來,那位朋友約我假期一起去旅游,向我提起冬天上下班很冷,她準備買車,家里人也同意給她買。聽到這些,我都只能笑笑,不知道該回應些什么。
有句笑話這樣說,“我視金錢如糞土,爸媽視我如化糞池?!?/p>
我們這一代,不少人如此。
前段時間網(wǎng)上討論孩子究竟該窮養(yǎng)還是富養(yǎng),提倡富養(yǎng)的人問:男孩要窮養(yǎng)?你孩子跟你多大仇???
我也想問問那些拿著父母的血汗錢揮霍無度的子女:孩子要富養(yǎng)?你爸媽欠你多少錢?。?/p>
我認識一個男生,他從上大學后到工作前的所有花銷,都是向父母打了欠條的。偶爾出行旅游花的錢,也是靠自己兼職打工賺來的。工作后,他就從每個月的工資里抽錢一筆筆地償還父母。
孩子成年后,父母已經(jīng)沒有了撫養(yǎng)義務,壓根不必探討窮養(yǎng)、富養(yǎng)的話題??涩F(xiàn)實情況是,不少人結了婚,還讓爸媽背房貸。
如果你和我一樣,出身于平凡的家庭,那么你應該很清楚,父母掙來的每一分錢,都很不容易。
當父母在烈日炎炎下滿頭大汗地從事體力勞作時,當父母在小小格子間里腰酸背痛地從事腦力勞動時,你一頓大餐就消費掉他們一天的薪水,真的不會有一絲絲愧疚嗎?
當父母被領導大呼小叫的時候,當父母被客戶呼來喝去的時候,你卻在呼朋引伴、瀟灑度日,真的不會于心不忍嗎?
當你穿著一身說得出名字的品牌,一雙鞋就要幾千塊的時候,父母卻在穿著被你淘汰的舊鞋,他們不懂你說的品牌,你還笑他們落伍;
當你覺得你的知識、素養(yǎng)、視野都遠超父母,因此嫌棄父母“沒見過世面”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實,正是父母托舉著你到更高的地方,你才有機會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你活得青春無敵、你過得光鮮亮麗,卻看不見你身后,默默供養(yǎng)著你的父母,為了讓你過上更好的生活,還在向這個世界低聲下氣。
別在缺錢的時候才想起父母,他們不是ATM,他們胸膛上有溫度,他們心跳里有感情。
——爸媽愛我們,愛得不容易。
在遠方的,給母親打個電話吧,跟媽媽說聲感謝不丟人;在身邊的,記得回家吃飯,如果再能買個小禮物,相信媽媽會逢人念叨好久好久……千萬別忘了,也問父親好。
許多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白眼狼
星期天的晚上,飯菜已經(jīng)上桌,我呼喚女兒:“吃飯啦?!薄暗纫幌隆?,她答。
我先吃了。幾分鐘后,女兒走過來,看了一眼桌子,問:“我的飯呢?”伴隨著的是一副忿忿不滿的神情。
我心里一驚。她的表情,她的詰問明明在告訴我:你應該為我盛好飯的,為什么不給我盛飯呢?
7歲的她有一雙好手,她明明可以自己盛飯,為什么覺得我理所當然得替她盛飯呢?
我立刻找到了原因。雖然我一直警告自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但是我仍然和許多母親一樣,不知不覺替孩子做得多了點。
以前我一直替她盛飯,以至于她認為盛飯這件事是媽媽應該為她做的,所以她不但不感激我一直以來替她盛飯,反而因為今天沒給她盛飯而不滿起來。是啊,既然是媽媽應該做的,她怎么會感激呢?
我意識到這是在助長女兒的“受之無愧感”,“受之無愧”是指,某人覺得別人欠了他東西,或者認為別人必須給他特殊待遇。有這種傾向的人認為別人(尤其是親近的人)應該給他想要的事物,別人給了,他覺得那是人家應該做的,他不知感恩;別人沒有給,他就認為別人太不應該,于是就心生不滿和怨恨。
受之無愧感強烈的人,可能變成一只“白眼狼”。
我看到許多父母不知不覺中在培養(yǎng)著白眼狼。他們替孩子做得太多,上學或放學路上,大多數(shù)孩子的書包都由父母背著,孩子心安理得空著手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用干家務,只要搞好學習;物質享受被過分滿足,許多小學生有了自己的手機和電腦……
這些都是在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今天他認為你應該為他背書包、買手機,明天他就會認為你應該為他找工作、買車子、買房子,如果某天你給不了他想要的,他就要心生怨恨了。
教導孩子學會負責、懂得感恩有多么重要!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他會感激別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覺得擁有眼前的一切既快樂又幸福。
做父母的要謹記:如果你不想將孩子培養(yǎng)成“白眼狼”,那就千萬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要去教導孩子懂得感恩。
你的孩子為什么做事不專注?
您是不是常常覺得自家的孩子專注力不夠?做個作業(yè)總是東張西望,心不在焉;上課聽講,總是開小差,課堂效果一點也不好……專注力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非常重點去培養(yǎng)的一種習慣,一些家長甚至可能帶孩子參加了相關培訓班。殊不知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往往就會讓這些努力付之東流。您的哪些行為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呢?您又該怎么做呢?下面這些小貼士您可不能不看!帶孩子出游就不要催促家長帶孩子出游,請不要打擾他們的興致,更不要催促他們,一定要讓孩子盡興地玩,并且不要施加過多的約束。不要小看這些,與其說是讓孩子玩得更盡興,不如說這也是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的一個好機會,“盡興地玩=專注地玩”。玩具玩法無正確與錯誤同一件玩具的玩法有千萬種,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不一定非要按照說明書去教孩子玩。而有些家長在孩子鉆研玩具如何玩時,認為自己是好心,不斷地告訴孩子應該怎樣玩、怎樣玩就是錯誤的,殊不知這些家長恰恰是在打斷孩子專注力地幫倒忙。不需要幫忙時別幫倒忙孩子在專心地琢磨著如何打開瓶蓋,這時一旁的家長看不過去了,說了句“我來幫你吧”。這位自以為是的家長真是在幫孩子的倒忙,如此的“好心”,不但不會讓孩子真正學會如何打開瓶蓋(缺少自己的動手與鉆研),而且還會打斷孩子的專注力。親子閱讀減少外界干擾見過很多朋友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時,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趁孩子翻書頁或找書之時,自己爭分奪妙地看一眼手機信息,或者接打一個電話。這不但打斷了自己的注意力,而且破壞了明明的專注力。給孩子講故事或讀書的時候,最好將手機放去另一個屋,而且關靜音,如果有信息或電話,可以結束后再回復或處理,沒有什么一定要立馬解決的問題吧?別打斷孩子的自言自語想必很多的同齡孩子都在自己看書時有這么一種習慣,就是邊看書邊自言自語。雖說都是爸爸媽媽聽不明白的火星語,但小朋友們還是說得頭頭是道。一般這種情況,有些家長則會說,“你這是說的什么???我怎么什么也聽不懂啊?”或者在旁邊嘲笑一番,“什么都不懂,嘴里還念叨個不?!?。這也是破壞孩子專注力的一個“最佳手段”,您意識到了嗎?別把生活隨拍變刻意給孩子做生活隨拍,記錄他們成長的點滴,成為了現(xiàn)在很多父母的愛好。但家長在這個過程中經(jīng)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隨拍一定要追求完美,也就是拍照的小主角一定要看著媽媽的鏡頭,但家長的一句“看看媽媽”、“看這里”,就是對于正在專心玩或做事情明明的一種打斷,無形中也破壞了小朋友的專注力。水果加餐沒必要按時吃在公園玩,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家長,孩子正玩在興頭上呢,便被家長要求回家,理由很簡單,“現(xiàn)在是吃水果的時間了”。真心地想去勸這樣的家長一句,“孩子玩在興頭上,也是一種專注力的培養(yǎng),水果加餐沒必要一定要按時吃吧?”而且一餐水果沒按時吃或沒吃,比起孩子專注力的培養(yǎng),哪個更重要呢?出門之前提前告訴孩子孩子正在玩著玩具或看著書,而爸爸媽媽準備出門了,應該要提前告訴孩子一句“玩完這件玩具(看完這本書),我們就要出去了”。不要輕易以大人的事情更重要為理由而打斷孩子的專注力,給孩子一個準備的時間,讓其知道下一步將要做什么。雖說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各不同,但對于好奇和新鮮事物的關注是沒有什么太大差別的。很多時候,并不是孩子不專注,而是不專注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個不專注或經(jīng)常打斷孩子專注力的家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的好機會,爸爸媽媽們一定抓住這些機會,千萬不要做個破壞者,從小培養(yǎng)的專注力將會為孩子今后的讀書與工作助一臂之力。
先別惱!你知道孩子為什么不尊重你?
有這樣一類父母,跟孩子交流時習慣性的被無視,即使父母說得對也聽不進去,說錯了更會被駁斥甚至頂嘴,這樣的父母尊嚴個人根本無從體現(xiàn)。孩子們?yōu)槭裁床欢米鹬馗改福匡@然這跟父母和孩子之間日常生活中的相處方式有關,許多時候是父母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父母需要平等的和孩子相處,但也要保持孩子對父母的敬畏之心。
記得自己小時候,如果哪個小屁孩不聽父母話甚至敢跟頂撞父母肯定會招來一頓痛罵或皮肉之苦,只要父母朝自己一瞪眼,我立馬老老實實該干啥干啥去,現(xiàn)如今我們當然反對父母靠武力來讓孩子屈從。
可現(xiàn)在,我在越來越多的場合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大聲跟父母說話,有的父母則更嚴厲訓斥回應,也有的則俯首笑臉相迎,這在老人眼里大人小孩都不像話,用他們的話就是“老的沒有老的樣,小的沒有小的樣”。那么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了?問題出在哪里?難道孩子的叛逆期不講道理是正常的?尼奇認為有一點是肯定的,孩子的成長身上有父母的影子,下面幾種情形會讓孩子不尊重父母:
不會接納孩子的負情緒
從心理角度來講,孩子發(fā)脾氣是發(fā)泄他自己的不滿情緒,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接受孩子的情緒,哪怕孩子發(fā)脾氣的理由是錯誤的,父母要分析孩子發(fā)脾氣背后表達的需求,根據(jù)情況給予引導,借此對孩子進行是非教育。
負情緒宜“疏”不宜“堵”。哭鬧是孩子發(fā)泄情緒的本能,如果發(fā)作前期不能控制住,不妨讓孩子先宣泄一下情緒。父母要保持冷靜的心態(tài),等孩子情緒穩(wěn)定點再和他講道理,千萬不要因為怕在外人面前“丟面子”而使用強制手段。
因為我們要學會一個耐心傾聽的父母,孩子亂發(fā)脾氣,是他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孩子小時候缺乏有效的情緒控制和合理的情緒表達能力。他用發(fā)脾氣的行為方式來告訴父母他的不滿、失望、恐懼等等,尋求父母的注意、幫助。因此最不合格的父母就是以發(fā)脾氣解決孩子的發(fā)脾氣。
記得女兒上幼兒園時的一個晚上,女兒與老公玩得好好的,突然大哭起來,先是哭爸爸欺負她??拗拗?,她突然極傷心地說:為什么我的工作總是做不好?這樣我才慢慢問出來她在幼兒園受挫的事。倘若我不耐心,可能會煩她不講理,就問不出后來的事情。
一切為了孩子的觀念
在中國當父母的有句老話很流行:我們活著不都是為了孩子么?因為中國人家庭觀念很濃,父母無條件為孩子做一切,特別是現(xiàn)在一家大多就一個孩子,家庭條件也好了,只要孩子開心又不是犯大錯誤的事父母都可以去做,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吃一點虧。現(xiàn)在許多孩子的大事小情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全都包辦,稍不滿足就朝著大人發(fā)泄,慢慢的,就養(yǎng)成了孩子自我為中心,發(fā)號施令成了習慣。
父母自身問題的折射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和孩子,孩子的語言行為許多都是從模仿開始,因此如果大人的一些做法不當,很容易就能在孩子的行為折射出來。平時自己遇到不順的時候就發(fā)脾氣,夫妻間也經(jīng)常吵架,遇到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就認為無理取鬧,如果父母一味否定,甚至貶低、打擊甚至打罵孩子,長期以來孩子認為這是解決此類問題的唯一方式,他也就學會了。
父母經(jīng)常讓孩子失望
現(xiàn)在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經(jīng)常做一些許諾,比如:答應孩子周末假期去哪兒玩?孩子傷心難過時候或某些節(jié)日時答應給人家買好吃好玩的,但最后大人以種種理由沒有去兌現(xiàn)承諾,這讓孩子非常失望,負情緒積累就會發(fā)火表達不滿。還有的父母無視孩子感受在別人面前說他們的一些毛病,或者無休止的在孩子面前拿以前錯誤來教育現(xiàn)在的錯誤,讓孩子覺得自己全是錯導致情緒的沖動。時間一長就會經(jīng)常與周圍的小伙伴發(fā)生沖突,不自覺的被排斥,孩子就會產(chǎn)生心理障礙,慢慢會覺得孤獨,會使孩子的心理產(chǎn)生陰影。
最后來探討下如何做一個讓孩子尊重的父母?我個人總結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首先給孩子樹立一個是非觀,什么是對的什么錯的,錯的事情聲音再大也沒用。這里父母首先也以身作則,當孩子做錯事情當心平氣和把道理講清楚,指出正確的方法和提醒以后該注意啥,而不是朝孩子大呼小叫,趁機跟孩子講道理:如果爸爸媽媽對你大喊訓斥你是否會更難受?你以后也不要這樣對別人;如果父母做錯了則認真給孩子道歉承認錯誤,慢慢的讓孩子知道與人相處的基本規(guī)則并尊重規(guī)則,懂得尊重規(guī)則的孩子就會尊重以身作則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