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家長沖過來打你孩子,開撕還是認慫?
發(fā)布時間:2020-12-19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園家長半日開放活動方案 幼兒園游戲打地鼠前些天中午與朋友談完事出來,途經(jīng)一所學校,剛好是放學的時間,校門口站了許多家長,喜笑顏開的迎接著排隊出來的孩子們。
突然,不遠處傳來爭吵聲,雙方越罵越大聲,不一會,爭吵演變成了打斗。
一個爸爸模樣的男子和一對明顯是爺爺奶奶級的老兩口在我的正前方撕了起來。老爺爺抓住年輕爸爸的一只手,老奶奶則抓著那位爸爸另一只手,一邊對罵,老奶奶一邊抽出一只手狠狠地打著那位爸爸,那靈敏的身手和氣勢都能去參加老年柔道比賽了。那位爸爸氣得滿臉通紅,也狠狠地推搡著對方,努力尋找機會還擊,雙方打得不可開交。
旁邊的一些家長迅速圍上來把雙方拉開,但打架雙方依然不肯罷休,繼續(xù)撕扯著。
我身邊的一位老奶奶嘆著氣說:“這些人怎么這么沒素質(zhì),學校門口打什么架?。窟@么多孩子放學,影響多不好!”旁邊等待的家長也應和起來。
就在這時,一位班主任模樣的老師沖過來,大聲呵斥,雙方這才停止打斗,但嘴上依然你一句我一句對罵個沒完,直到班主任老師拿出教育學生的氣勢出來,兩邊家長才勉強冷靜下來。
“他孩子欺負我們寶寶!”爺爺奶奶氣憤地說。
“那你有什么資格打我孩子?”那位爸爸怒吼著。
“誰欺負我家孩子我就得教訓!你家孩子打人還少了嗎?”那位奶奶氣沖沖地說。
“我家孩子聽不聽話跟你有什么關(guān)系,你有什么資格教訓他!”
眼看雙方一言不合又要開撕,班主任老師大吼一聲,“停!”然后讓兩邊家長一個一個輪流說,這才搞清楚打架的緣由。
原來,兩家都是剛剛上一年級的男孩,兩個孩子經(jīng)常在一起打打鬧鬧。這天放學排隊出來時,小朋友們你推我搡,那位爸爸家的孩子走在后面,推了前面的小男孩一把,前面的男孩一個趔趄,差點摔倒在地。
這一幕被等在校門口接孩子的爺爺奶奶看見,頓時臉色大變。隊伍解散后,他們迅速圍住那個推人的孩子,爺爺一把抓住孩子的衣領(lǐng),奶奶在旁邊大聲謾罵,指責孩子沒教養(yǎng),還順勢拍了孩子的手一下,孩子嚇得臉色都變了。
那位爸爸趕到時剛好看到那個爺爺像拎小雞一樣,揪著孩子的衣領(lǐng),奶奶在打孩子,就不顧一切沖上前一把把爺爺奶奶拉開,彼此爭執(zhí)起來。
就這樣,兩個孩子間的矛盾正式升級為家長間的矛盾。
聽彼此敘述完理由,班主任老師還沒開口,旁邊圍觀的一些家長紛紛議論起來。大多數(shù)家長都認為雙方不該在學校門口打架,彼此就算有再大的火,也不應該在學校門口打架,有話好好說,有矛盾先溝通,不要不顧一切動手,這對孩子的影響太惡劣了,尤其給自家孩子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
我看著眼前這一幕,內(nèi)心也深深地鄙視著打架雙方的家長。我的觀點與大多數(shù)吃瓜群眾一樣,覺得雙方家長太沖動了,什么問題不能冷靜處理,非要動手呢?就算有再大的爭執(zhí)也要注意場合,不應該選擇在學校門口,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好的行為示范。
那天晚上,仔爸下班回家后,我把中午發(fā)生的這一幕告訴了他,誰知道,仔爸的觀點跟我完全不同,他更支持那位爸爸的做法。他說:“你和仔仔是我最重要的人,只要有人敢這么對待仔仔,我就會不顧一切先沖上去,先打一頓再說。我決不允許任何外人隨隨便便動手欺負你或仔仔,不管錯在誰,不管在哪里,只要有人動手我都不會手軟。我的孩子錯了我絕不袒護,但只能我自己或是老師來教育教訓。把事情經(jīng)過原原本本的告訴我,我自然會教育他。怎么可以隨便讓別的家長教訓我的孩子,甚至動手打他呢?而且還是比他大那么多的家長?如果我不上前保護他,孩子會多害怕多無助??!”
仔爸的話讓我陷入了沉思,我也設身處地地思考如果這一幕發(fā)生在仔仔身上,如果那一對爺爺奶奶揪著仔仔的衣領(lǐng)教訓他打他,我是不是能冷靜客觀地處理?
然后我發(fā)現(xiàn),我,不能!如果有成人欺負我的孩子,我一定會不顧一切沖上去保護孩子,絕不認慫!
我回憶起自己成長中的一件事情。
那是我6歲時發(fā)生的一件事。一天,媽媽帶我去菜場買菜,在一個攤販前,媽媽蹲下身子挑菜,旁邊是一個賣鴨子的小攤販,我好奇地伸出手去抓鴨子,鴨子被嚇得呱呱大叫起來,那個鴨販沖著我破口大罵。我嚇得呆住了,不知所措。這時媽媽迅速放下手里的東西,一把把我拉到她背后,不顧一切地和那個攤販互罵起來。
那一刻,我的內(nèi)心覺得特別特別溫暖,“媽媽會保護我”、“媽媽很強大”是當時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這個印象一直留存到現(xiàn)在。媽媽有沒有素質(zhì)、媽媽的做法對不對……這一切在幼小的我心里根本沒有任何判斷,我只知道媽媽會在我受欺負的時候保護我,我不是孤立無援的,這好像才是心里最深的感受。
我把這個問題發(fā)在了朋友圈里:“如果在學校門口,看見別的家長正在教訓你的孩子,這時,你會:A、不顧一切沖上前去開撕。B、沖過去拉開對方,護住孩子,冷靜詢問緣由。C、考慮到學校附近的影響,認慫,趕緊把孩子拉走。
這個話題得到了數(shù)百位媽媽的踴躍投票,有很多爸爸也熱情地參與進來,幾乎所有爸爸的答案都是A,也有將近一半的媽媽選擇了A,他們的觀點與仔爸一致,認為核心利益不容侵犯,只要別的大人欺負自家孩子,就是大人之間的問題,不管什么時候,不管身處何處都會不顧一切開撕!
另外將近一半的媽媽則選擇了B,認為發(fā)生爭執(zhí)的時候,一定要冷靜,在保護好孩子的基礎(chǔ)上,盡量冷靜地處理問題。
還有一些朋友建議拍視頻,報警等。沒有人選C,大家一致地認為,慫自己可以,慫孩子絕對不行。在保護孩子這件事上,絕不認慫。
孩子間的打鬧很正常,尤其男孩子,他們的荷爾蒙需要發(fā)泄,所以他們交朋友的方式就是不斷地打斗,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即使打的頭破血流,過沒多久也會輕松和好。很多男孩子的友誼就是在打斗中神奇地建立起來的。
如果家長看不慣孩子之間打來打去,可以教孩子一些出現(xiàn)爭執(zhí)后的解決方法,比如:打得過打回去,打不過趕緊逃,被欺負了告訴老師或?qū)Ψ郊议L,如果老師或?qū)Ψ郊议L不管,爸爸媽媽再出面跟家長進行溝通。
有些家長受不了自家孩子被欺負,一心想著我要給孩子出頭,去教訓別人的孩子,這樣的行為不管任何原因,任何理由,都是以大欺小,恃強凌弱,都是不對的。
不管發(fā)生什么問題,不管內(nèi)心多崩潰,身為家長都沒資格出面去教訓別人的孩子,這是最基本的界限。
同樣,如果有成人欺負你的孩子,也一定要第一時間沖上去,把孩子保護起來,讓孩子知道,他是被爸爸媽媽保護的。
這不是袒護,更不是溺愛!
自己孩子犯了錯,該教育一定會教育,絕不偏袒,但別的忙教訓甚至打罵自己的孩子,這就是越界。
這個時候放任不管,才會給孩子帶來最大的傷害。孩子會留下“我很弱小,沒有人保護我”的心理印象,家長事后也會倍感自責。
一位媽媽告訴我,他4歲的兒子在小區(qū)玩的時候推人,把一個小朋友推到了,那個被推到的小朋友媽媽氣沖沖地沖過去,要求孩子打回去,被推到的小朋友原本不敢,他的媽媽就一把抓住推人的孩子,示意兒子打。這位媽媽想著是自己孩子先動手的,覺得不好意思出面阻止,就站在遠處看著這一幕。
有了媽媽的支持,被推到的小朋友鼓起勇氣一個飛腳朝那個推人的小朋友肚子踢過來。推人的小朋友原本想跑,無奈被另外一位媽媽死死拽著,只能硬生生地忍受被人踢這一腳。
被踢后,推人的小朋友疼得大哭起來,踢人的母子倆趾高氣揚地離開。媽媽看著這一幕,感覺心都碎了。她非常愧疚,特別自責,她覺得自己怎么可以這么懦弱,怎么可以在關(guān)鍵的時刻選擇了認慫。
所以,如果看見別的家長欺負自己孩子時,開撕可以,絕不認慫!認慫才是對孩子最大傷害!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自己家孩子與別的孩子打架 你會怎辦?
我覺的孩子之間打架很正常,但是一定不能過分謙讓,否則容易養(yǎng)成懦弱性格。我認為要培養(yǎng)孩子不服輸?shù)男愿窈透偁幰庾R,長大后才能適應社會競爭。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和處理這個孩子之間打架的事情;我們用什么樣的方式去解決; 有的人說過分謙讓會養(yǎng)成懦弱性格, 確實也是我看到有些孩子有時候被別人搶了自己的玩具,他會一聲不吭地走開了。孩子不能這樣逆來順受,過分的謙讓會演變成退讓,讓孩子遇到打架就一味退讓,會讓孩子變得懦弱怕事,不利于培養(yǎng)他的競爭意識,這對他以后的成長不利。
還有的會教孩子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讓孩子之間打架是不可能的,一旦孩子和別的孩子打起來,不管我的孩子打了別人,還是別人打了我的孩子,我會先勸孩子不要爭吵,并且把他們拉開,然后肯定地告訴他小朋友是不能打架的。
一般來說,我會告訴孩子不能打架,讓孩子學會謙讓一些,讓孩子學會自己分析自己處理遇到的問題。發(fā)生打架這種事情,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如果父母在孩子受到欺負時,總要挺身而出,久而久之,孩子會產(chǎn)生依賴心理,反而不會自己處理這類問題;
在這里送給當父母的幾句話:
1.勸架拉開孩子 :面對孩子的打架,父母們處理的方式其實非常簡單:只勸架,不評理。只要把孩子拉開,不要讓激烈的場面繼續(xù)下去就可以了。
2.不要現(xiàn)場批評孩子:無論哪個孩子有理,父母都不要在現(xiàn)場評判打架是因為誰的錯誤而引起的,更不要當著兩個孩子的面兒批評其中一個。
3.不必為打架而煩惱:有些父母常為自己的孩子經(jīng)常打架而煩惱。其實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是正常的事,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需要父母的干預,很快就會過去的。我們經(jīng)??吹?,兩個剛剛打過架的孩子很快又在一起玩,而且玩得很開心。
4.更不要因為孩子打架而導致大人之間發(fā)生打架;
大家也可以說說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去處理孩子之間打架事情,如何成功的教育好一個孩子,大人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要;所以要不斷的學習更好的教育方法;希望大家能提出更好的方法來。
你是孩子的幫助者還是控制者?
捫心自問,你是孩子的幫助者還是控制者?
親密育兒是如何使管教
孩子變得容易起來的
你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那些親密育兒的方法可以用來作為對孩子的管教手段,但它們確實就是管教孩子的有效途徑。親密育兒往往會使你的孩子將來對心理疾病具有免疫力。本節(jié)講述了親密育兒通過許多不同的途徑來改善孩子的行為和孩子體驗生活的方式。
吉娜是一個愛子情深的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告訴我們:“了解我的孩子們讓我在他們當中很有威望?!睂⒆拥牧私饩秃孟袷且环N第六感覺,讓你能夠?qū)Ω鞣N情況作出預測和控制,從而使你的孩子避免遇到麻煩。
我們的養(yǎng)女黛安向我們描述了她采用這種養(yǎng)育方式得到的經(jīng)驗:“我在莉莉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對她有深深的了解,親密育兒讓我能夠設身處地為她著想,我總是去猜想她需要我為她做些什么?!?/p>
親密育兒促進相互間的敏感
6歲的時候,馬修常常會帶著懇求跑到我的身邊說:“爸爸,我想我知道該怎么做,但是……”由于我們之間有著很高程度的互相敏感和互相信任,他知道什么時候我會作肯定的回答,什么時候會作否定的回答。他是在試探我,實際上他知道我的回答是什么。
關(guān)系親密的父母和孩子能夠十分容易地交流彼此的感覺。只要你與孩子親近,你就能夠讀懂他的肢體語言,能夠正確地引導他的行為,你的孩子也將能夠讀懂你對他的期待,努力地讓你感到高興。正如一個與孩子親密的大人所說的:“通常我只要失望地看著他,他就會停止調(diào)皮搗蛋?!?/p>
西爾斯養(yǎng)育手記媽媽的敏感力練習
由于受到了所謂的“專家”們的誤導,有些媽媽必須先“擦除”頭腦中“已經(jīng)寫入的程序”,然后才能對寶寶作出自然的回應。這樣的媽媽可以來試一試下面的練習:當自己或者別人的寶寶哭起來的時候,你觀察一下自己浮上腦海的第一感覺。正常的情況下,你會感到不安。你是否感到不安了呢?這種正常的不安有沒有難以抗拒地促使你親切地抱起孩子、給他以愛撫呢?寶寶的哭聲也有可能引起的只是麻木不仁的反應:“我可不想讓這小家伙來控制我?!比绻愕幕貞⒉皇羌鼻械厝フ樟纤?,那么你與孩子之間將很有可能形成令人失望的養(yǎng)育關(guān)系,因而你就有必要更多地了解小寶寶們的需求,重新考慮你該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
一位到我辦公室來做產(chǎn)前咨詢的母親擔心她自己不會是一個好媽媽。我問她聽到嬰兒啼哭時會有什么感覺,她回答說:“我決不會讓孩子去哭而袖手旁觀,我會趕緊過去把他抱起來。看到別的媽媽對寶寶的哭聲置之不理,我會感到不安。”我肯定地告訴這位女士,她在很大程度上會是一位好媽媽,因為她有敏感的天性。寶寶的啼哭讓敏感的女士感到不安,當然也會令敏感的男士感到不安。其實,嬰兒的啼哭本身就應該讓我們感到不安。
親密育兒促使寶寶保持安靜的警覺
許多研究和我們自己的經(jīng)驗都表明,采用親密育兒法養(yǎng)育的寶寶較少哭鬧。那么他們在空閑的時候都做些什么呢?他們在安靜的警覺狀態(tài)中度過了大部分的時間。在清醒的時候,寶寶要做出許多類型的行為:啼哭、打瞌睡、警覺不安或者安靜地警覺。
在安靜的警覺狀態(tài),寶寶對周圍環(huán)境的注意程度最高。由于很少焦躁不安和苦惱,他們保存了自己的精力,把它用在交流上,由此帶來的結(jié)果是大人更喜歡與他們在一起,同時也促使寶寶更長久地保持安靜的警覺。
親密育兒增進了親子間的信任
照料孩子是對孩子進行管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孩子們需要知道他們不僅僅需要依靠父母來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且還需要依靠父母來幫助他們保持正確的行為軌道。在孩子面前有權(quán)威是管教他們所不可或缺的,而權(quán)威必須建立在信任的基礎(chǔ)上。要讓寶寶相信你能夠帶給他安全,這一點至關(guān)重要。采用親密育兒法養(yǎng)育的寶寶會學著去信任與他十分親近的人。當寶寶能夠相信媽媽會滿足他的需求時,他將期待媽媽對他的行為作出幫助。
親密育兒增強了孩子的獨立性
如果你對親密育兒是否會使你的孩子纏住你不放和具有依賴性感到疑惑,那么你完全不必擔心。親密育兒實際上有助于讓孩子形成依賴性和獨立性之間的良好平衡。與父母親近的孩子相信他的父母能夠幫助他更有安全感,因此他更有可能安然地探索周圍的環(huán)境。實際上,研究已經(jīng)表明:與媽媽感情安全可靠的學步期孩子和那些與父母的親密程度較低的孩子相比,在游戲中往往更具有獨立性,也更能夠適應新的游戲環(huán)境。
1~2歲之間的嬰兒會完善他的一種被稱為“人物保持力”的認知能力——這種能力在腦海里再造了一個人物的形象,即使這個人不在眼前。與照料者之間有著穩(wěn)固感情的寶寶會把照料者在他腦海里的形象帶到他不熟悉的場合。即使媽媽并沒有在那兒,在寶寶的心里媽媽就在那兒,這就給了孩子更多的信心去探索周圍的環(huán)境。親密育兒幫助孩子在腦海里建立起了親切的、可依靠的形象,從而能讓孩子感到自信和能干。如果在孩子能夠保持腦海形象之前就強迫他獨立,那么他會焦慮不安,并且會十分纏人,或者表現(xiàn)得對什么都沒有興趣。許多本該用于探索新環(huán)境的精力都被用在了對付這些不良的感覺上。
西爾斯養(yǎng)育手記 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
假定父母由于擔心寵壞孩子或被孩子所左右而不對孩子的啼哭作出回應,因而形成了疏遠的、缺乏交流的親子關(guān)系,這會導致什么結(jié)果呢?寶寶要么哭得更響、更尖利,好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要么停止啼哭,放棄自己的需求。不管發(fā)生的是這兩種情況中的哪一種,寶寶都會從中發(fā)現(xiàn)他周圍的照料環(huán)境是不敏感的。由于他發(fā)出的信號都得不到回應,最終他就學會了不再發(fā)出信號。他會意識到,他的生活中缺乏某些東西,因而內(nèi)心充滿憤怒,產(chǎn)生出對別人的敵意,性情變得孤僻難處。如果發(fā)生的是第一種情況,寶寶會讓你覺得很煩人,父母會想方設法地躲避他。而如果發(fā)生的是第二種情況,寶寶就難以親近,因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就會相當?shù)0l(fā)生這兩種情況都會使孩子變得很難管教。他會逐漸建立起這樣的觀念:能給他帶來安全和保護的只有他自己。如果一個孩子在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可信賴的觀念中成長,那么他與父母間的關(guān)系就會產(chǎn)生許多問題。由于缺乏親情的父母強迫自己不對寶寶發(fā)出的信號作出本能的反應,因此他們就會變得對孩子不敏感,并且會逐漸對自己的養(yǎng)育技巧失去信心,這是產(chǎn)生養(yǎng)育問題的另一個根本原因。
對于這種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你通過他的表情就能辨別出來,或者你通過他臉上的冷漠就能辨別出他。這樣的孩子不會主動與別人進行目光交流,不像與父母感情融洽的孩子那樣給別人以親切的感覺。對于這樣的孩子,我們通常聽到的描述是:“他看起來很失落?!蹦阋部梢酝ㄟ^一個寶寶呆板、執(zhí)拗的行為表現(xiàn)來判斷他是否是一個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盡管他的肩膀還很稚嫩,但他看起來卻像他坐的嬰兒椅那樣硬邦邦的。
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不當?shù)男袨樯希页3J侨藗冎肛煹膶ο?;或者他會表現(xiàn)得生活在自己的孤獨世界中。這樣的孩子會變得陰沉、憂郁,大家會覺得他是滿腹怨氣的搗蛋鬼、壞小子。他那些令人失望的行為實際上是他尋求親情的一種應對策略。由于缺乏對感情作出判斷的尺度,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去重新獲得幸福感。他在尋求感情方面存在困難,因為他對曾經(jīng)失去的東西喪失了信心。這樣的情形會導致父母的養(yǎng)育變得漏洞百出,父母可能要花費許多時間去咨詢專家的意見。
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較少主動去尋求歡樂,周遭很少有讓他高興的事。因此,與孩子感情疏遠的父母在家庭環(huán)境中就體會不到成就感,這使得他們只有在職業(yè)或者不涉及孩子的關(guān)系當中去尋求滿足。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就這樣慢慢地越來越遠了。與父母感情親近的孩子能給大家?guī)須g樂、具有親和力。而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正好相反,小伙伴們都唯恐避之不及,他甚至還會排斥那些能夠幫助他產(chǎn)生親情的人。因此,在感情方面,往往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通過向?qū)<易稍?,這樣的孩子還是能夠和父母親密起來的,他們之間能夠出現(xiàn)給彼此都帶來最大益處的養(yǎng)育關(guān)系。當然,這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才能做到,因為自然地形成最佳親子關(guān)系的時機已經(jīng)被錯過了。新生兒比6歲或9歲的孩子更容易被父母所接納。越早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感情,以后就越能保持這種親密。
小話題點:《變形計》中的很多少年都與父母感情疏遠,西爾斯博士說: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確實容易出問題呀!所以,要想改變孩子,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就要先改變自己,與孩子培養(yǎng)出親密的情感。
親密育兒有助于形成密切的親子關(guān)系
采用親密育兒法養(yǎng)育的孩子有一種特別的神情,讓你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認出他們。他們看著別人時神情專注,他們由衷地對別人感興趣。我很喜歡與這樣的孩子進行目光交流,因為他們是那么全神貫注。這些孩子會直截了當?shù)乜粗愕难劬Γ蚓驮谟谒麄儚某錾_始就成長在與別人的泰然相處之中,他們與別人關(guān)系融洽。他們注視人的眼光既不是緊張、銳利得讓人反感,也不是茫茫然缺乏生氣,而是真正能吸引人、引起別人關(guān)注的目光凝視。
孩子未來的生活質(zhì)量(對配偶和工作的滿意程度)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與人親密相處的能力。我們訪問過的心理治療師都曾主動告訴我們,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治療對與人親密相處感到困難的病人身上,而且他們的治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努力讓他們的病人重新感受到父母之愛。
受到父母親密育兒法養(yǎng)育的孩子是在學習與“人”密切聯(lián)系而不是與“物”密切聯(lián)系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因而他們就把這種與人親密相處的能力帶到了成年。在許多夜晚我看到2歲的勞倫在床上一點一點地靠向瑪莎,緊緊地依偎在她的身邊。即使是在這么小的年紀,勞倫都在學習著他終身受用的本領(lǐng)——讓人感到親近的能力。
西爾斯養(yǎng)育手記重新建立親情聯(lián)結(jié)
如果由于健康問題、家庭的原因或者由于接受了錯誤的養(yǎng)育建議等原因,使得你在最初的兩年中未能與寶寶建立起親密關(guān)系,孩子的養(yǎng)育出現(xiàn)了問題,那你該怎么辦呢?
所幸人類天性中的一個優(yōu)點就是具有樂觀向上的精神,能夠從一個糟糕的局面回到正確的軌道,最終得到一個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然而,重新建立親子之間的親密感情會由于時機不當而困難重重。當然,要建立親密關(guān)系,任何時候都不算太晚。無論你的孩子處于什么年齡,挽回親子關(guān)系的第一步就是仔細地考察你們之間的感情深度。如果感情比較弱,那就應該想辦法來加強。你要記住,孩子的態(tài)度不是在一天兩天里形成的,他的行為也不會在一夜之間就有所改變。重新建立感情的過程可能會花費你6~12個月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要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積極地參與孩子的各種計劃,還要頻繁地給孩子以關(guān)注。在很多時候,你只要與孩子在一起娛樂就夠了。我們認識的一位母親在家里教他6歲的孩子讀了一年書;另一位父親在他頻繁的商務旅行中總帶著他7歲的孩子。一位父親這樣描述與他執(zhí)拗的孩子重新建立感情的過程:“就好像是與我5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年的野營?!蹦闼龅木褪抢c孩子之間的距離,盡力去做吧!由此,你自然而然地就能夠順利地管教他。
時機的把握當然是很重要的。正在成長的孩子在需要表現(xiàn)獨立性和感受獨立性的時候要經(jīng)歷兩個發(fā)展階段。在第一個階段,孩子一般具有拒絕性的表現(xiàn),會說:“我自己做這件事?!边@個階段很有可能發(fā)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沖突。然后,孩子們又會往后退一步,進入第二階段——一個接受父母的階段, 這時他們?yōu)榱吮匦璧那楦谐鋵嵱只氐郊彝サ拇蟊緺I。在這個階段,孩子最容易接受父母與他的感情交流。你要等待孩子進入這個親近階段:當你在躺椅上閱讀雜志的時候孩子坐在了你的身邊,這時別再繼續(xù)讀雜志,應該停下來閱讀你的孩子。已經(jīng)長大的孩子重新露出了小時候睡覺前要你給他講故事的神情,重新表露了要在你的房間里“睡一個晚上”的心跡,你應該尊重孩子與你親近的要求。當孩子纏在你身邊的時候,你要把握這樣的良機重新與他親近。如果你選錯了時機,在孩子要疏遠你的時候去親近他,那么結(jié)果往往是遭到拒絕。
忙碌的上班族媽媽回到家不要忙著洗洗涮涮,多關(guān)注下孩子的需求吧。如果他正在玩著自己的游戲,你可以不必湊過去,但如果他有與你親近的表示,請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兒,給孩子以關(guān)注吧!
親密育兒幫助你管教執(zhí)拗的孩子
親密育兒能幫助你了解孩子的行為,增強你對孩子特殊需求的敏感,增加你對孩子的管教取得良好效果的機會。
適應能力強的孩子更能夠根據(jù)生活中的變化來調(diào)整自己,他們學習接受別人對他們錯誤行為的糾正,最終能夠自己糾正錯誤。有些孩子生來就是刺頭,親密育兒能幫助你找到管教他們的辦法。
親密育兒有助于孩子對你順從
親密育兒的真正回報是孩子對你的順從。這種養(yǎng)育方式除了讓父母為寶寶的需求敞開大門之外,還讓寶寶為父母的期望打開了大門。
父母們常有的抱怨是:“我的孩子根本不聽話。”我們來考察一下“聽話”這個詞,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通常從依賴父母逐漸地變得獨立起來,尋求著自我,孩子聽從的是他自己的意志。因此,你的孩子實際上是聽話的,但他聽的是他自己的話,而不是你的。
你的孩子會有多順從,這取決于他的稟性以及你與孩子的親密程度,他的稟性你無法加以控制,而你們之間的親密是你能夠加以影響的。由于你和感情親密的孩子心靈相通,孩子會敞開心扉接受你的觀點,用你的想法代替他原有的想法,聽從你的話,不再對你封閉他的心。與父母感情親密的孩子相信父母對世事是最在行的,這樣的孩子總想讓父母感到高興。
即使是最執(zhí)拗的孩子也會服從于父親或者母親的意愿,只要父母采取“我的孩子越執(zhí)拗,我就越要與他親近”的養(yǎng)育原則。盼望著取悅父母、努力地順從父母,這正是與父母關(guān)系親密的孩子的行為標記。
專家:家長別放大孩子的過錯
上期嘟嘟媽問,孩子心理素質(zhì)差,接受不了不好的事,游戲輸了或沒有被老師表揚就會生氣不高興,這樣輸不起的孩子該怎么辦?媽媽們認為,父母要給孩子做出榜樣,專家則認為培養(yǎng)樂觀的性格才能正視失敗和挫折。
跟孩子玩游戲用點兒“戰(zhàn)術(shù)”
潼潼媽媽:潼潼曾經(jīng)對學字游戲非常感興趣,可她贏了就很高興,輸了就會生氣。其實很多孩子都有好勝心理。在玩游戲前,大人每次都要先跟孩子講 “大道理”:玩游戲,可能媽媽獲勝,也可能寶寶獲勝,無論誰獲勝,對方都要祝賀。如果寶寶輸了,媽媽要鼓勵寶寶:“繼續(xù)努力,自己努力就會勝利!千萬不能 哭,哭是沒有用的?!弊鲇螒驎r,為了讓孩子記住他的“諾言”,第一次游戲媽媽一定要勝利,通常孩子因為剛許諾過,不會立刻嚎啕大哭;第二次游戲,讓孩子獲 得勝利,這時媽媽可以裝做很不高興的樣子,比如說:我不玩了,我輸了,我要哭了。這時孩子一般會運用“大道理”:媽媽,你說的,輸了要自己努力,哭是沒用 的。每次玩游戲之前,重復一遍道理,幾次過后,孩子就學會這個“游戲規(guī)則”,就不會大哭大鬧,而且會知道要想勝利,只能靠自己努力。
媽媽態(tài)度“溫柔而堅定”
小麥媽媽:寶寶喜歡和我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但開始時她總要求我按她規(guī)定的出手好讓她贏。我拒絕了,我告訴她:游戲有規(guī)則,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 的想法來玩。當然開始時她完全不能接受,大哭大鬧、詛咒威脅是難免的,到后來也會哀求。有時也想心軟,覺得不要把孩子搞成這樣。但轉(zhuǎn)念一想,如果此時動 搖,就會功虧一簣。就是用那種“溫柔而堅定”的態(tài)度,我接納你的哭鬧,可不會答應你的要求。一次、二次,三次,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鬧的程度小了許多,慢慢 的,也就接受了這個現(xiàn)實。那就是,她也是要輸?shù)?,哭鬧改變不了結(jié)果。
父母別當孩子面“爭強好勝”
滿滿媽:父母平時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接受一些挫折,讓他明白,生活中不會事事處處如意。父母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流露 出爭強好勝的心理,以身作則教導孩子贏了不沾沾自喜,輸了也不要亂發(fā)脾氣、指責抱怨。父母要避免帶著成人功利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輸贏,把孩子的“第一”和 “最好”看淡,讓孩子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下感受和體驗勝利和挫折,不斷地豐富自己。
讓孩子總結(jié)輸?shù)脑蛉缓螵剟?/p>
笑笑媽媽:在小孩情緒低落時,家長要多鼓勵,幫助他們積極面對挫折。比如,笑笑在繪畫課上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我就告訴他:“我們不可能每次將 事情都做到最好,上一次唱歌比賽,老師就表揚你很棒,雖然這次畫畫比賽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但只要我們努力,一定也會越做越好?!蔽疫@樣說,既告訴了小孩 失敗和受挫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同時也鼓勵他積極面對。大人和小孩游戲時不要經(jīng)常故意輸給小孩,適當?shù)臅r候玩一些輸了也有獎勵的游戲,獎勵的前提是要 小孩總結(jié)出輸?shù)脑?。通過這種辦法,可以平衡小孩“輸不起”的心態(tài)。
專家意見 家長別放大孩子的過錯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凡事盡力而為”便可,即使失敗也并不代表自己沒有努力。當然孩子經(jīng)歷“輸”的時候,總會稍有失望和不快的感覺,這時我們就給他適當?shù)陌参亢凸膭睢W尯⒆诱暿〔拍茏屗谑『痛煺壑袌詮娖饋?,不至于被挫折和失敗打倒?/p>
要想孩子輸?shù)闷穑紫染偷门囵B(yǎng)孩子不計較的心態(tài)。一個心胸寬廣的孩子還有什么不能容下的呢?孩子遇到挫折,家長不能拿放大鏡來放大他的過錯或評定他的能力。那樣,孩子便會將問題歸因于自己能力不行,漸漸就產(chǎn)生消極悲觀的情緒,繼而變得難以承受挫折。對孩子適當?shù)恼娼逃潜仨毜?,尤其是在孩子?到挫折的時候,這樣能從小為孩子播下積極樂觀的種子,使他面對挫折時仍抱有“盼望”與“轉(zhuǎn)機”,孩子心境樂觀也就更樂意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也就不 “輸不起”了。
必讀:家有熊孩子,經(jīng)常不聽話,“打”還是“不打”?
孩子小時候,都有淘氣的時候,都有一段時間“人嫌狗不待見”,讓爸爸媽媽為此頭疼不已。在西方文化中,兒童是平等的,孩子可以將爺爺奶奶告上法庭。在我國,有的家長溺愛孩子很嚴重,將孩子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哪里敢舍得打孩子?沒有孩子打媽媽就不錯了。
案例:
兒子哭鬧著讓母親買玩具,母親不買,任性氣大的兒子竟開始抓母親頭發(fā)。母親央求道“快放手,好痛?!币粋€20來歲的女孩前來解圍,但被男孩的一聲“你滾”喝退。男孩更加張狂,開始伸手掐住母親的喉嚨。母親憋得滿臉通紅,有氣無力,最終只好向兒子屈服……
其實小孩心里都有數(shù),他們有時候也很乖巧,也會討巧賣乖,給爸爸媽媽帶來歡樂的同時,也會享受到爸媽給予的“驕縱寵愛”。于是,大多數(shù)孩子必然會得寸進尺,蹬鼻子上臉。
爸媽打孩子,其實也是打在兒身,痛在我心,頗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味道。在東方家庭教育里,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之下出孝子,你不打他,他不知道你提倡什么、嚴禁什么。有時候,適當?shù)摹皠游洹保€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你苦口婆心說一百遍,孩子還是不聽要強。那么什么時候該打,什么時候不該打,打得時候要注意什么,這是一門學問。
什么時候該打?
1、制止危險行為
孩子天生好奇,喜歡到處摸摸,到處嘗嘗,或者喜歡到一些危險場所。然而,由于孩子年齡太小,意識不到這些行為的嚴重性,或者自制力差,理解了卻管不住自己。比如:很多孩子喜歡撥弄電源插頭,一個人偷偷溜到馬路上玩,搬弄暖水瓶、玩火等等。這個時候,一時的心慈手軟,不能有效制止這些行為,很可能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因此,家長要記住一句話:寧要孩子痛一時,不要親人悔一生。
2、不好的習慣、心理傾向
當孩子小時候的某些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長大后可能會發(fā)展成違法行為時,要力行制止。比如:偷東西去買自己喜歡買的東西;還有很多小男孩,喜歡欺負弱小,并以此為樂等等。
3、自私自我,性格乖張
過于自私,不懂分享,不懂關(guān)心人,自我為中心,性格乖張,做事一意孤行,從不為別人考慮,心中絲毫沒有他人的位置。長此以往,學校與同學難相處,長大后難適應社會。這種情況,大多發(fā)生在從小被寵壞了的孩子身上,爸爸媽媽要及時幫他們糾正。
4、屢教不改,故意犯錯
有些孩子,在爸媽和老師的多次提醒后,照樣我行我素,故意犯錯,犯規(guī)之后還絲毫不認錯,下次還是繼續(xù)犯錯。這種情況,可以“動武”制止,讓他意識到什么是雷區(qū),不可再犯。
什么情況下不能打?
1、3歲以下不要打,6歲以后要少打,12歲以后不能打
孩子在1~3歲的時候,活動主要是一系列因為吃、喝、拉、撒、睡帶來的條件反射,是無意識的。這一階段體罰孩子,是沒有意義的,并且還會影響孩子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應。
6歲以后,多數(shù)孩子已經(jīng)進入學校了,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fā)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這個時候體罰,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并留下陰影。等到12歲之后,孩子在肢體運動、認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漸完善,應形成完整統(tǒng)一的自我,這個時候體罰會引起孩子的逆反效應和報復心理,會對父母產(chǎn)生不良印象。
2、隨錯隨罰,道理陳明
家長要堅持隨錯隨罰的原則,這樣孩子以后再遇見這些事時,就會聯(lián)想到犯錯的不愉快后果體驗,就會警醒自己不去觸碰挨打“雷區(qū)”;每次體罰的時候,一定要跟孩子講明道理,說明危害,對他進行正確引導。不能只給孩子留下挨打的“痛”,更要在這個基礎(chǔ)上給孩子留下為什么受“痛”的原因。
3、外人面前,尊重孩子
孩子雖小,臉皮也薄,不能讓他在小伙伴面前丟“面子”,他長大后會很感激你的。尤其是自尊心強的孩子,更不能在外人面前進行不留情面的體罰。
4、有時有度,不要濫用
不要濫用體罰,孩子一旦習以為常,就沒有第一次使用體罰的教育效果了。就像農(nóng)田的滅草劑,濫用的話,雜草會產(chǎn)生抗體或者突變,變得百毒不侵。同樣,濫用體罰,孩子“久經(jīng)沙場”后,自然會變得“軟硬不吃,刀槍不入”,這樣就會與我們打孩子的教育初衷相違。另外,打孩子的時候,切忌不要打頭部或臉部,也不要用任何工具,用手打屁股就行了,是為了教育而打孩子,而不是走向極端虐待孩子。
家長幫孩子造假,究竟是愛,還是害?
新學期馬上來到,有多少背著書包準備上學堂的“小兒郎”真完成了“做好事、閱讀名著、看新聞聯(lián)播”之類的素質(zhì)作業(yè)?又有多少家長真的監(jiān)督孩子完成了不好核查的素質(zhì)作業(yè)?采訪中,半數(shù)家長表示,曾視情況而定,幫孩子造過假。那么,幫孩子造假,究竟是愛,還是害?
造假:是愛還是害?
說起幫孩子造假,曉曉爸爸覺得委屈。他說,女兒假期作業(yè)中有一項是讓聽寫這學期學過的英語單詞。而自己和孩子媽媽文化水平不高,單詞還真看不懂幾個,更別說聽寫了。對這事,家長感到無能為力,只好讓孩子自己背背寫寫,家長給簽個字。
假期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中,有“至少讀三本世界名著、做五件好人好事”等,曉曉說,她自己說完成了,父母就會幫她簽字。“爸爸媽媽忙著做生意,根本沒時間管我?!睍詴哉f,她有好多同學都有這樣遭遇,家長覺得,只要書面作業(yè)完成,這種素質(zhì)作業(yè)無非是個形式,幫著造個假,也不算啥大錯。
家長張女士介紹,兒子小學、初中期間,假期作業(yè)都會涉及讀名著、幫家長做家務此類素質(zhì)作業(yè)。學校讓家長簽字,自己工作忙,沒時間每天盯著孩子。兒子讀初二時,曾因背不出課文,被老師罰抄課文十遍。痛定思痛,事發(fā)后,張女士跟兒子班上幾個“拖沓”生的家長,結(jié)成同盟,讓孩子們每周抽出一天時間,在一起做作業(yè)。“互相監(jiān)督之后,兒子不管是做作業(yè)還是背書,都開始變自覺了?!彼f。
聲音:父母造假不利于孩子成長
103位來自各年齡層的網(wǎng)友參與了調(diào)查問卷。選擇不會替孩子造假的58人,會的30人,視情況而定的15人。
“有人曾批評說,中國的父母,功利心太重。這讓他們變成天底下活得最辛苦的人,從孩子呱呱墜地起,便開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有時候,還會將自己未實現(xiàn)的心愿和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在孩子遇到問題時,會率先幫他們分清利益輕重。在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的當下,在一些家長眼里,素質(zhì)教育遠比不上多做幾道習題、上奧數(shù)班重要。所以,這也是很多家長,愿意替孩子造假的根源?!?/p>
教齡13年的王老師,是某中學班主任,也是一名初二女生的父親。對于造假一事,他說:“這只會滋生孩子諸如惰性、依賴性、不誠實等不良情緒?!鄙頌楦赣H,他也曾有過為孩子的“素質(zhì)作業(yè)”造假的經(jīng)歷。造假后,他和女兒做了一次長談,幫孩子分析其中利弊,順利幫助孩子度過了這一關(guān)?!芭囵B(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平時有計劃高效率地完成作業(yè),利用閑暇時間完成讀背等任務。當把這個過程作為享受而不是負擔時,學習效率會高很多?!彼f。
家長如何區(qū)分孩子“矮小”還是“晚長”?
發(fā)表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進行有氧運動的9、10歲兒童的大腦灰質(zhì)要比健身較少的同齡人薄。而人的大腦細胞最外層越薄,數(shù)學能力越強。
發(fā)育期兒童腦灰質(zhì)的流失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此外,之前已有研究顯示,灰質(zhì)變薄和大腦推理與思維能力變強相關(guān)。而該研究首次顯示,有氧健身可能在腦皮質(zhì)變薄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對于那些運動較多的9、10歲兒童的來說,他們大腦中已知會隨著發(fā)育變化的某些區(qū)域的灰質(zhì)厚度會變薄,大腦額葉、顳葉和枕葉的灰質(zhì)變化尤為明顯。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對48名兒童進行了研究分析。結(jié)果顯示,常運動和不常運動的孩子在數(shù)學技巧及大腦皮質(zhì)結(jié)構(gòu)上存在差異。運動較多的孩子數(shù)學能力較強,腦灰質(zhì)也更薄。但對于閱讀和拼寫能力,運動多少并沒有明顯影響。
新研究首次證明,健身能夠幫助大腦中與數(shù)學相關(guān)的結(jié)構(gòu)發(fā)育,增強兒童的數(shù)學能力。
孩子“討價還價” 家長別輕意妥協(xié)
易鵬媽媽最近被6歲兒子“討價還價”的行為弄得心煩意亂:晚上,你要求他彈一小時鋼琴,他會花半個小時跟你講條件:周末帶我去動物園,要不彈完琴我可以吃三塊巧克力;早上,希望他在喝過牛奶后刷次牙,他說行吧,但今晚光看動畫片不學拼音……易鵬媽媽發(fā)現(xiàn)自從在家里“發(fā)揚民主”、“與兒子平等對話”后,兒子哪怕在穿什么襪子上,都有得纏攪……
看透孩子“討價還價”的心理活動
●其實一開始,“交換條件”都是家長主動提出來的,“只要你今天好好彈琴,周末我就帶你去坐過山車”,“考到100分,就給你買滑板。”所以,現(xiàn)在在付出辛苦之前,我想知道我究竟能得到什么好處。
●為什么大人能熬夜看電視而小孩子不能?為什么大人星期天可以逛街小孩子就必須上興趣班?這不公平!公平的辦法是我能得到一點補償,比如每星期吃兩次肯德基。
●為什么總是大人來發(fā)布命令?為什么他們總要來打斷我們的游戲,要我們干這干那?可以講條件,多少可以換回點自由。
一旦孩子習慣于“討價還價”
●在任何事情上都做交易,很可能造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被動狀態(tài)”
孩子會計較任何事情的“即時效益”,看不到好處就不做,如此下去,孩子便不會出于強烈的興趣去學習新東西,也不會有探索精神,更不會有責任心和同情心。他的人生會喪失所有的主動權(quán),任何事情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而且“不談妥條件就不做”。當“談判”成了習慣,每一次“談判”成功后,孩子就在準備下一次的“交易”了。
●大量的時間浪費在爭議上
雙方進行拉鋸式的談判,孩子從家長口中擠牙膏般擠出點“利益”,浪費了雙方的時間,使孩子專心思考及行動的時間變得很少。
●家長的權(quán)威受到挑戰(zhàn)和磨損
最終,你會發(fā)現(xiàn)作為家長,你對局面失去了控制。你的嘴皮都磨破了,卻還未對晚上睡前洗澡達成協(xié)議。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會引發(fā)長時間的和談,你還有權(quán)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