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容易,養(yǎng)孩子難”為什么還有很多人想要生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0-12-01 孩子上幼兒園學什么 孩子在幼兒園能學到什么 教育孩子筆記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對于比較貧困的家庭來說,并不能給孩子好的教育,而且也不能很好的人他們成長,既然不能給孩子好的教育,為什么要還要生孩子,現(xiàn)在寒門出將子越來越難。
生孩子不容易?。」湃诵稳萆a(chǎn)為九死一生!即使現(xiàn)代醫(yī)學也不保證每個媽媽都能平安無事的從產(chǎn)房推出來!那即便如此為啥還有這么多人趨之若鶩的想去生孩子呢!我自己就是一個二歲孩子的媽媽!這個問題還真想回答一下。在和老公結婚之初我們一直懷著順其自然的心態(tài),如果有了我們就生出來!當生出來之后無數(shù)次夜奶、痱子、濕疹、紅屁股、感冒、發(fā)燒、出牙、咬人,也曾將埋怨侵吞我的大腦,可是一切都一切只要看到他熟睡的小臉,燦爛的笑容就沒了怨言!我和孩子他爸說想想我們在人生的一個階段(),伴隨一個生命逐漸成長!我們伴其左右,盡量可以給他一個無慮的童年,盡量不打擾他自然成長的軌跡!這不僅僅是因為血緣,更是人生的一種歷程!當你參與了這種歷程再回看父母曾經(jīng)的種種,就覺得很多無法釋懷的事情都好理解,很多不能張口的愛都能脫出而出,很多張口就來的恨也再也說不出來!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吧!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家庭經(jīng)濟優(yōu)勢可以轉變?yōu)槌砷L優(yōu)勢,富裕家庭可能占據(jù)更多的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讓孩子受益?!白≡谪毨鐓^(qū)的兒童是否與那些生活富足的兒童一樣達到發(fā)展里程碑?”也是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研究的話題。
但值得關注的是,即使同樣家庭的不同孩子,會面臨個人發(fā)展和成就的差異,所以經(jīng)濟條件并不能獨自決定一個孩子在后來的成就。
其次,經(jīng)濟上的貧困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充滿了變化和波動。即眼前的民困家庭可能后來變富裕,目前的富裕家庭也可能會遭遇變故。(一起合同網(wǎng) wWw.hc179.coM)
再次,生育是基本權利,生命是平等的。無論貧富貴賤,都有生育的權利。而每個生命在后天獲得的成就,是很多因素的綜合結果,并不由出生時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一項因素決定。劣勢和優(yōu)勢之間的關系,符合哲學上的矛盾原理。
最后,如果按照經(jīng)濟或其他優(yōu)勢來決定生育權利,會陷入希特勒式的優(yōu)等民族論調(diào),從而發(fā)生人為的災難。
題主這樣的問題,有點問的奇葩,其實這是一個在任何時代都會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孩子的教育孩子的照顧,都需要我們投入太多的經(jīng)歷,而且想題主所說的貧困的家庭為什么還要生孩子?難道就不負責嗎?
其實對于這點,我曾經(jīng)看過一本書,哈佛的兩位教授,他們很奇怪,為什么越是窮的人,生的孩子就越多,最終他們走訪了很多貧困的國家,最終得出一個驚人的結果,那就是窮人都希望多生孩子來脫貧致富!
但是孩子生的多了,給孩子教育方面的經(jīng)費也沒那么多了,孩子就得不到好的教育,而且很多時候孩子因為沒錢,也會打很多份工,結果造成他們無法在一個領域內(nèi)取得到頂尖的成果,也就賺不到那么多的錢!
然后因為沒錢又繼續(xù)生孩子,造成了繼續(xù)窮下去,當然了這個故事不能完全的回答題主的問題,在中國很多人并不是為了錢而生的孩子,我覺得要孩子,很多人的心態(tài)就是養(yǎng)兒防老,還有就是寄托!
養(yǎng)兒防老很好理解,現(xiàn)在很多老人還是這樣的心跳,沒有孩子誰給你養(yǎng)老送終,晚年生活沒有人照顧,自己生病了都沒人給你買藥,這是很大的原因,還有就是精神寄托,家里有孩子的一定能理解!
生下孩子后,好像就有了動力,一切都會為了孩子去考慮,老人也是一樣,一下就變了高興起來,一個小生命好像讓整個家庭都有了寄托,不知道這樣說題主明白嗎?不明白可以繼續(xù)找我!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兩歲孩子為什么容易鬧情緒
“我的孩子怎么了?”記者遇到很多年輕父母總是抱怨,為什么昨天還是那個在襁褓中安靜入睡的乖寶寶,轉眼間到了兩歲,不僅會掙脫你的手去做你不讓做的事,甚至會開始用他那極其有限的詞匯和你頂嘴。恒緣兒童心理專家吳禎說,嬰兒期的孩子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而到了兩歲左右,孩子進入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自我”意識初步形成,開始用“我喜歡什么”或“我要什么”之類的詞匯,父母對此無需驚慌,應正確引導,在盡量尊重他們想法的前提下和寶寶溝通,讓寶寶快樂度過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兩歲孩子為什么容易鬧情緒
現(xiàn)象一
客人來了就“發(fā)瘋”
彬彬今年兩歲了,平常是個懂事又聽話的孩子,可每逢家里來客人,他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既歡呼雀躍,興奮得不亦樂乎;又頑皮不聽話,他一會兒要吃東西,一會兒要看電視,一會兒玩電話,一會兒在沙發(fā)、床上亂蹦亂跳……還不停地吵吵嚷嚷,扮著鬼臉。
【案例分析】
彬彬的這種癥狀,歸根到底是由于某種心理需求引起的。吳禎分析說,有的孩子表現(xiàn)欲過強,總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有的孩子缺少玩伴,生活單調(diào),用這種方式發(fā)泄精力,“其實這些都是寶寶尋找自我的一種方式?!边@就如同成人用逛街、唱歌、運動等方式來宣泄感情一樣?!斑@其實也是一種心理暗示,他們需要父母更多的愛和關注。”
【專家支招】
父母是孩子的好老師
“父母的正確引導和言行對孩子是很重要的?!眳堑澅硎?,有的家庭對寶寶過分寵愛,對寶寶的各種行為表現(xiàn)放縱,就會使寶寶變得越發(fā)任性而“無所不為”;有的父母對寶寶過于嚴厲,使得寶寶的心理長期受到壓抑,聰明的他知道家里來了客人不管怎么搗亂,父母都不會太苛責他。
父母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讓寶寶在客人面前也變得乖巧可愛:
1.客人來之前,先給寶寶一定的心理準備,并跟寶寶講道理,還可以提出獎懲措施。2.在向客人介紹其他客人的時候,也不應忘記把寶寶介紹給客人,并在客人面前有意地贊揚寶寶,讓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因客人的到來而被忽視。3.如果寶寶在客人來的時候提出過分的要求,父母不要妥協(xié)也不要訓斥,可以用溝通的方式來引導,因為訓斥有可能使寶寶產(chǎn)生逆反心理,適得其反。
現(xiàn)象二
小氣又愛攻擊小朋友
媽媽帶著兩歲的琳琳到社區(qū)散步,路上遇到幾個熟人便閑聊了起來。熟人的寶寶看中琳琳手中的娃娃,“乖,給妹妹玩玩吧,都是好朋友?!绷樟账阑畈豢?。連哄帶騙,終于讓琳琳對娃娃放了手,可過了一會兒,琳琳又去搶,還把別人家的寶寶推倒在地。
【案例分析】
兩歲孩子在這個時候開始進入社會,幼兒園里他們會遇到老師、其他的孩子,生活中突然多了那么多人,寶寶并不太懂得如何和他們相處。
吳禎說,分享、交換、合作游戲,屬于比較高級、復雜的交往方式,寶寶們并不太能理解,所以當矛盾產(chǎn)生,他們會訴諸武力,具有攻擊性。
【專家支招】
父母應教會孩子道歉認錯
吳禎介紹,父母首先要明確孩子的交往意愿,如果寶寶不知道該如何去玩,你可以通過示范來幫助寶寶。
在遇到?jīng)_突時,父母應保持公平,不要自主地判斷誰對誰錯,而應該從實際出發(fā)。如果自己的孩子被侵犯了,你應當幫孩子為自己說話,反之應該教他道歉認錯。這樣寶寶就會慢慢學會收斂攻擊行為,而選擇用更可接受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孩子為什么有那么多壞習慣
生了孩子之后,很多女人都會開始圍著孩子轉,給他/她用最好的東西,上最好的學校,報各種興趣班,耗盡財力、人力,希望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紳士、淑女??墒菋寢寕儯【幰嵵靥嵝涯?,在帶娃這件事情上,先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當媽后,必須改掉的六個壞習慣。請您對照下,中槍了幾項?
一、愛吃路邊燒烤、冷飲等各種垃圾食品
連女神都會干的一件蠢事,就是穿著幾千塊的衣服,涂著幾百元的口紅,站在路邊大口大口地吃著烤串,或者窩在家里的沙發(fā)上,一邊吃著帶著十幾種添加劑的零食、冷飲,一邊看電視,別提多愜意了!當媽后,恐怕真的要“忍痛割愛”了,你成年人的腸胃吃幾串路邊羊肉串、雞肉串,喝幾杯奶精制成的冰凍奶茶沒啥關系,可小孩子的腸胃那么弱,那些東西對他們得有多大的傷害?也許你會說,我自己吃就好,不給孩子吃!拜托,你忍心讓孩子看著你大快朵頤伸手去搶,然后擺出家長的姿態(tài)對他說:“這個不衛(wèi)生,你不能吃!”天啊,連我都看不下去了!
二、不修邊幅不重形象
未嫁時,你每日積極打扮光彩照人,服裝日日新,發(fā)型月月變,包袋季季換。結婚生娃后,是不是因為料理家務繁忙,或者自覺無“悅己者”而開始不修邊幅起來了?那么,生娃后,麻煩讓自己重新“美”起來!不需要你花枝招展,但是,盡量打扮得體大方,即使在家時,也千萬別穿著幾年前的睡衣,披頭散發(fā)黃臉婆氣息十足。居家時,幾套色彩鮮艷、材質(zhì)舒服的純棉睡衣輪流穿很有必要,小的寶寶,需要鮮艷的顏色來刺激視覺發(fā)育,大一點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有審美意識了,更不喜歡邋里邋遢的母親。如果有一天,他對你說:“媽媽,隔壁的張阿姨好漂亮??!”或者說“媽媽,明天開家長會,你要打扮得漂亮點!”其實孩子已經(jīng)是在否定你的穿著打扮了,不只是大人才懂得說話婉轉噢!
三、做事情拖拉磨蹭
很多人的拖拉磨蹭習慣,其實都是小時候父母“遺傳”的。拖拉的習慣真是害人一輩子,小時候成績差的同學,都是嚴重的拖延癥患者,今天的事情能拖到下周,工作后這樣的習慣更是讓領導同事嫌棄,更要命的是,拖拉的母親往往也就造就一個拖拉的孩子,相似得無藥可救。所以,如果你也是個愛磨蹭的媽媽,請痛下決心改過來吧。從吃飯開始,到洗衣做飯、上班、運動,做什么事情都給自己規(guī)定好時間,今日事今日畢,忘掉發(fā)呆、少玩微信,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記住,孩子的習慣都是你帶來的!
四、愛發(fā)脾氣、多愁善感的公主病
個人認為,從女孩真正成長為“女人”,不是在結婚后,而是在當媽后。七八十年代的獨生子女政策造就了不少從小被父母寵到大的“小公主”們。結了婚,碰上個能包容理解你的老公,繼續(xù)耍耍小性子也無傷大雅。但是,從當媽的那一刻起,你就不再是個小女生了,而是一個內(nèi)心強大的“女漢子”。有一個幼小的生命在你手中,他的飲食起居都要你照顧,他的脾氣性格習慣的養(yǎng)成,都與你有莫大的關系。在你對著家人亂發(fā)脾氣的時候,孩子的心靈將受到多大的傷害,他會不提地問自己“是我做錯了什么?”
多愁善感的媽媽們也要注意了,孩子的模仿能力驚人,你的一聲長嘆,蹙眉憂愁,傷心抹淚,這些表情、動作,他都會學得相當?shù)轿?,到位到仿佛是擺在你面前的一面鏡子。所以,如果想讓你的孩子陽光開朗,不妨自己先多些笑容吧!
五、濃妝艷抹過度打扮
適度打扮的女人賞心悅目,濃妝艷抹的女人卻讓人倒胃口。偏偏有些女人就好這口,生了孩子也不改初衷!拜托,當你嘟起猩紅的嘴唇要親寶寶的臉蛋時,有沒有想過上面的化學物質(zhì)對孩子傷害多大,當你涂著閃閃發(fā)光的指甲油,用手指拿東西喂寶寶吃時,難道不怕把指甲油也喂進寶寶嘴里?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雙手和雙腳都涂上了亮亮的指甲油,來問你好不好看時,你的心情會如何?去掉多余的飾品、減少不必要的妝容,讓你的生活輕松點,也讓孩子的世界純凈點。
六、熱衷肥皂劇
窩在沙發(fā)里邊吃零食邊看肥皂劇的感覺是不是超爽?可看著看著,發(fā)現(xiàn)飯菜忘做了,衣服還沒洗,一天過去了,該做的事情一件也沒做。肥皂劇就是這么迷惑人,能讓你忘記自己的責任,完全沉浸在劇中。
當媽了,還是控制下吧,實在想看,先把計劃的事情做完,盡量在孩子睡覺之后偷偷看會兒。要不,耽誤了事情不說,孩子也會跟你一樣黏上電視劇,一放學就湊近電視機猛看,然后視力下降、精神萎靡、不愛動腦、不喜交流各種問題就出來了。電視無罪,關鍵看你怎么用?內(nèi)容有益是關鍵,控制時間很重要,距離拉開護視力,不聽勸時拔電源。
孩子就是你的一面鏡子,從他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所以,想讓孩子出色,自己首先要優(yōu)秀,請從改掉這些壞習慣開始吧!
孩子,你有那么多“為什么”,真的讓我很困惑
家長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自3歲起,會變得特別愛問為什么,“為什么魚在水里游”,“石頭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我的牙齒不能像爺爺?shù)囊粯幽贸鰜怼?,“為什么樓房有那么高”,孩子們的奇思妙想往往會讓家長很困惑:到底該怎么回答,回答多了怕孩子聽不懂,回答少了又怕誤導孩子,何況還有許多問題家長也不知道為什么,根本回答不出來!
其實,愛問為什么表明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之外的事物,是孩子成長的表現(xiàn),特別是三歲的孩子,他們開始不拘泥于簡單的個人生存問題,對周圍的世界感興趣了,這個世界對于孩子像是一片未探索的地圖,他開始想要了解熟悉區(qū)域之外的樣貌,也想要了解父母、自己之外的其他生物。孩子對父母提問時,正確的處置方法會使孩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主動思考,而處理不當則可能會讓孩子羞于提問,歸于內(nèi)向。
孩子的提問一定要回答
不論答案的質(zhì)量如何,孩子在提問時得到反饋,對他們而言都是激勵,以后再提問時,孩子會減少顧及,更積極主動。孩子成長需要的是不斷的提問和尋找答案,家長的激勵會讓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長,粗暴地打斷和批評是最不可取的。
如何回答才恰當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往往是家長的自然習慣,看似是對孩子的支持和鼓勵,其實不利于孩子的思維成長。
可以把家長和老師類比一下。課堂上,老師聽到最多的問題就是“這道題怎么做?”,有經(jīng)驗的老師都知道,孩子問什么,老師答什么對孩子幫助極少,因為孩子沒有主動思考,也沒有自己探索。所以老師們課上的首要任務是引導,最好的教學是啟發(fā)式教學。
所以,當孩子問為什么時,父母的最好回答是:“孩子你很棒,這個問題都想到了,能不能先說說你的看法呢?”先對孩子提問題的行為做出肯定和鼓勵,再詢問孩子的想法,引導孩子自己思考。接下來可以引導孩子查閱書籍(培養(yǎng)閱讀能力),與其他小伙伴或父母討論(培養(yǎng)溝通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最后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得到明確的答案。
什么樣的問題值得回答
考慮到孩子的知識結構和眼界,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值得家長認真對待,下面幾種這幾種家長要重視:
1.生活常識(有助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為什么要等紅綠燈?為什么飯前要洗手?
2.情感類問題(培養(yǎng)孩子情商):為什么媽媽哭了?為什么冬冬不和我說話,因為他生氣了嗎?
3.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孩子對科學的興趣):為什么月亮會變化?
4.個人問題(給孩子積極向上的回答,有助于孩子認識自我,自尊自愛):為什么我不高?為什么我沒有好看的衣服?
老公,你可以為孩子做的還有很多
老公,你可以為孩子做的還有很多今天是母親節(jié),我已經(jīng)是兩個孩子的媽,但是我卻無法享受母親節(jié)快樂的幸福,兩個孩子一個三歲多,一個三個多月,孩子給我送不了花,老公更是沒有那個心,總不能要求讓老公給買花吧。帶著**寶貝去鮮花店給婆婆定了一束花。雖然沒有鮮花,心里還是祝愿自己節(jié)日快樂。祝天下所有偉大的母親節(jié)日快樂。
拋卻節(jié)日的浪漫,老公我也想和你嘮叨幾句,平時咱們兩個在一起的話語不多,并不沒有話想對你說,而是不知從何處開口,有時在不經(jīng)意間我也想給你說,但是看到你一臉沒有表情,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F(xiàn)在你天天忙于店面的生意,沒有時間陪我,幫我做什么,我也沒有太生氣,但是你在孩子教育上的所作所為,我真的是無法忍受,孩子不只是屬于當媽的,教育也不是媽媽唯一的責任,作為孩子的爸爸你為孩子做的也有很多。
昨天晚上**在床上拿著小被子扇風玩,被子不小心扔到地上的爬行墊上玩,當時你正好躺在墊子上看手機上的漫畫,你沒有理她,孩子讓你幫忙拿,你有些不耐煩,我當時在給二寶喂奶,后來不知孩子說什么了,你拿起旁邊的兒童網(wǎng)球拍就打孩子,要不是當時你打的有些偏一半打在我的腳上,我都不相信你會下手那么重,也許你不是有意的用力打,但孩子卻要承受你意外賜予的疼痛。
你常說現(xiàn)在的**寶貝脾氣越來越壞了,不打不行,還說孩子動不動不要爸爸。老公你有沒有反思一下,平時你是怎么對待孩子的,高興的時候即使孩子在一旁玩的很開心,你也要去抱著她親,但是卻并沒有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你生氣心煩的時候,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你不講道理,直接動手,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打出來的。有時看到孩子對你反感的態(tài)度,我也想讓孩子喜歡你一些,可是再講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說壞爸爸也不和你睡一張床。
孩子就是像是一張白紙,純真無邪,教育就像是在白紙上繪畫,你描繪什么就會相應的得到什么,你給她繪上希望,繪上尊重,繪上愛撫,繪上愛,繪上鼓勵,就會讓孩子得到幸福,同時你也得到了孩子的尊重,愛撫和愛。老公我希望你能少玩一些電腦,少看一些電視,有時間多陪陪孩子,不要覺得你能掙錢,掙到錢,給孩子一個富裕些的成長環(huán)境,孩子就會快樂,就會幸福的成長。其實你還可以為孩子做的更多。
陪孩子閱讀一本書。**寶貝最大的樂趣就是讀書,而她也很喜歡讓我陪她讀,特別是晚上睡覺前,我得給二寶喂奶,但是她卻執(zhí)意讓我給她念書,老公我讓你給她念**卻拒絕,寧愿自己一個人也不想讓你念書,其實孩子以前也給你過機會,但是你念書只是一種應付,念書的速度很快,孩子根本聽不懂你念的是什么,你并沒有把親子閱讀當作是一種父女之間的情感交流。老公,晚上請不要玩手機抽出來陪孩子看一本書可以么?
接送孩子去幼兒園。幼兒園離店里只有幾百米,騎電動車也就只有幾分鐘的時間,但是除了我坐月子你去接了幾次外,孩子上幼兒園已經(jīng)一年多了,你去接她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有幾次我在看二寶,而**寶貝又些鬧,就想讓你去幫忙早一些送到幼兒園,**說讓我去送,但是你呢,不去給孩子溝通交流,直接就是拉著她要去送她,拉著她,她不走,你就像老鷹抓小雞般把她提到門外,在抱她去坐自行車時,她死死的抓住車座就是不坐,嘴中嚷著壞爸爸。如果你平時在孩子上學或者放學時抽出幾分鐘去幼兒園里接她,陪她在幼兒園里玩一會,她就不會這么排斥你送她去學校的。
給孩子買一件玩具。兩個孩子出生到現(xiàn)在你給孩子買什么啦,你還記得么?就上次你去市里開會,恰好寶貝要過生日了,我提醒你給她買玩具,你給她買了三個玩具,想想當時孩子收到你的玩具后那幾天的表情,那是怎樣的一種快樂與自豪啊,無論誰看到她的玩具她都很得意:“這是我爸爸給我買的,放學回家抱著玩具不放,我知道那幾天不只孩子幸福,你看到孩子快樂的表情你也很幸福,孩子心里是有你的。所以老公請不要怕孩子玩具玩多了不愛學習了,去超市或者去外地開會,請心里想著孩子,給她買個玩具,哪怕很便宜的很小的,孩子都會很快樂的。
陪孩子看精彩的動畫片時,請和孩子一起交流。老公,你經(jīng)常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來,都是放動畫片給她玩,有時你會坐在她身邊陪她看,但是請不要吝嗇你的話語,你可以開口和孩子一起交流觀看心得,告訴里面哪個人物怎么樣,就像你想做生意需要接近客戶的距離,找一些共同話題一樣,教育孩子也要站在孩子的思想上去考慮,尋找和孩子的共同話題,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你。
孩子在唱歌時,和她一起唱。**寶貝把你我的基因都遺傳了下來,像你一樣喜歡唱歌,又像我一樣五音不全,每次聽到孩子一個人在唱歌,我都希望自己能是一個優(yōu)秀的歌者,成為孩子唱歌的榜樣,但是每次唱出來都跑調(diào),但是我也要和她一起唱,這樣不僅能帶給孩子安全感,還能傳遞對孩子溫暖的愛,同時也讓孩子覺得家長對她的重視程度,讓孩子更自信。
子不教,父之過,作為一個爸爸,不求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不求位高權重;不求家財萬貫,只要每天拿出幾分鐘時間,和孩子一起玩,一起瘋,一起閱讀,一起做游戲,就一定走進孩子的心里,讓孩子覺得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天生和順理成章的,許多事情需要當爸爸的刻意去做,這要以愛心和耐心做基礎。
為什么孩子做什么都很拖拉
常常聽家長埋怨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不懂得抓緊時間,那么,我們仔細推敲一下,怎樣才算有時間觀念呢?我們自己有嗎?就我的觀察,有一部分人的時
間管理的確很到位,但也有許多人的時間觀念是模糊的。你也許不同意這種說法,那么,不妨問問自己:昨天一整天是怎么安排的?是否有清晰的計劃?這些安排是
否合理?每件事情分別花了多少時間?對自己的時間安排能精確到什么程度?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善于管理時間,那么,也只能空洞地說教孩子,于是,“抓緊時間”就成了最正確的廢話。孩子困惑的,往往是怎樣才能“抓緊”?就算善于管理時間的人,怎樣將自己的方法教給孩子,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查一下“時間觀念”的概念,按照三分法來分,可分為自然時間、人文時間和心理時間。人文時間的核心是歷史時間,與我們的討論關系不大,在此略
過。而自然時間的核心是鐘表時間,是客觀的;心理時間的核心則是體驗時間,是主觀的。自然時間和心理時間并非總是重合,愛因斯坦那個著名的笑話恰好說明了
這一點:如果你在一個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個小時,你只覺得坐了片刻;反之,你如果坐在一個熱火爐上,片刻就像一小時。在孩子身上,也是如此:如果讓孩子看
喜歡的動畫片,兩小時都不嫌多;如果讓他做不喜歡的作業(yè),半小時都度日如年。
自然時間和心理時間的沖突,相信很多人都體驗過。回憶我的小學和初中階段,二者的沖突是那樣的激烈——上課時,時間像個蝸牛;走神時,時光卻快
如閃電。回過神來,總是懊悔不已。那時候,心中很困惑,也很苦惱,卻解釋不了這個矛盾。現(xiàn)在終于明白了,我們的心理時間像個自由散漫的孩子,跟著感覺走,
在喜歡、高興、愉悅的時刻,它過得飛快;在排斥、沮喪和煩惱的時刻,卻漫長得要死。
如此說來,我們所謂的培養(yǎng)時間觀念,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至少包括兩個方面,即培養(yǎng)對自然時間和心理時間的感覺。關于怎樣培養(yǎng),我來說說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改變心理時間。
通常,人們在做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心理時間過得最快,內(nèi)心感覺也最愉悅。人物傳記中常常有這樣的情節(jié):許多天才人物,像玩兒一樣,就達到了一般
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我們羨慕這些人,既享受了過程,又收獲了結果。他們?yōu)槭裁茨芏呒娴媚??除了天賦和勤奮等因素以外,興趣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當一個人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內(nèi)心的阻力是最小的,甚至接近于零,這時心理時間自然是很快的,在我們眼里千難萬難的事情,在他們看來,卻是小菜一碟。孩子也一
樣,如果對一件事有興趣,完全沉浸其中,根本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這再次印證了我們耳熟能詳?shù)哪蔷湓挘号d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也正是所有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
家高度重視培養(yǎng)興趣的原因。興趣不但關乎做事的效率,最最重要的,它直接左右了生命的質(zhì)量。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時間不知不覺過去
了,內(nèi)心感到充實而愉悅,這樣的生命歷程自然洋溢著幸福感。相反,如果被迫去做厭惡的事情,心理時間便被人為拉長,做事的過程讓人倍感煎熬。經(jīng)歷這樣痛苦
的過程,就算最后取得成功,也不算完整的勝利。那么,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改變心理時間最核心的方法,都是培養(yǎng)興趣。
此外,心理預期也是影響心理時間的重要因素。通常,心理預期與時間的實際變化是相反的。比如,孩子越盼著下課,感覺時間過得越慢。家長也容易陷
入這個誤區(qū),越希望看到孩子的快,結果總是發(fā)現(xiàn)慢的證據(jù)。在上一本書中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催出來的慢性子》,專門討論這個問題。越急躁的家長,越容易培養(yǎng)
出慢性子的孩子。其實,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不懂得時間管理,并不全是孩子的錯。一方面,這正是孩子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往往是大人的心理狀態(tài)干擾了
孩子。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有合理的時間觀念,雙方都要降低心理預期,不要太急躁,我們越希望快,心理時間就越慢,這便是“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而且,心理預
期會干擾我們正常的判斷,有的家長給我寫信,說孩子做事很慢,問應該怎么辦。我問慢到什么程度,家長的描述并不具體,于是,我就讓家長完整記錄孩子一天做
各項事務所用時間??吹接涗?,許多家長忽然醒悟,其實孩子并不慢,只是自己太急躁,不知不覺用成年人的速度衡量孩子。由此可見,有很大一部分“沒時間觀
念”的孩子,是大人不恰當?shù)臅r間觀念“制造”出來的。
情緒也在心理時間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面對不喜歡的事,總是會極力轉移注意力。這時我們便會認為孩子“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其實,孩
子只是不想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事情上。面對這種狀況,家長最容易產(chǎn)生挫敗感,并責罵孩子。家長運用說教、責備、打罵、恐嚇這些手段,短時間內(nèi)會有些許效
果,但破壞了孩子的心理時間,增加了心理阻力,只會越催越慢、越慢越催,陷入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huán)。有些孩子的心理時間已經(jīng)很慢,比如一讓他做作業(yè)便度日如
年,這時候,如果繼續(xù)運用責罵的方法,只會繼續(xù)拉長孩子的心理時間。我們不妨重新尋找對策,采用正強化的方式,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細微進步,并及時予以肯定。這
個方法也許不會立竿見影,但絕對可以春風化雨,慢慢改變孩子的心理時間。遇到不喜歡做作業(yè)的孩子,我們需要一些規(guī)則來約束,但最根本的,還是發(fā)現(xiàn)學習的樂
趣,增強孩子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其次,對自然時間保持覺察。
在生活中,我們很難對每件事情都保持高漲的熱情,當我們不那么熱愛的時候,就需要對自然時間保持覺察,提高時間的利用效率。我開始認真探索這個
問題,是在考研的時候,我在書中也描述過。當時離考試還有100天,需要看的書,摞在一起有一尺高。在極度焦慮中,我最關心的,是怎樣利用好每一分鐘。我
想了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記下每件事情的起始時間,并且記下這一段的工作量,比如“9:03——9:15,看《教育學》,共27頁”,一天下來,所有的
時間安排都一目了然,每天晚上,我都分析自己的時間利用情況,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這樣循環(huán)往復,不斷提高,真正對自己的時間實現(xiàn)了數(shù)字化管理。我監(jiān)測
出,最開始看一頁書需要3分鐘,后來只需要一分鐘多一點,這給我?guī)砹司薮蟮某删透?,我始終處于一種興奮狀態(tài),每天和自己的速度賽跑。這個方法,成就了我
人生中最不可思議的一次跨越。現(xiàn)在,我依然每天記錄自己做事的起始時間和工作內(nèi)容。如果哪天不記,就會效率低下,稀里糊涂地過了一天,根本不知道時間浪費
到哪里去了。
在時間管理上,我們不要過度苛責孩子。哪怕是成年人,對日常行為所用時間,往往也缺乏覺察。不信,我們不妨寫出自己寫一頁字、做一頓飯、早起洗漱、整理一次衣柜等生活小事所用的時間。如果寫不出,不妨估計一下然后再核對,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感覺未必準確。
我也常常建議家長用這個方法,悄無聲息地幫孩子記錄。連續(xù)記錄一個星期,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比如,孩子會高估了自己的速度,或者低估了作業(yè)的難
度,或者因為邊寫邊玩耽誤了很多時間。這個觀察,也會修正我們的判斷,孩子的許多問題,不是因為態(tài)度不端,而是能力不夠。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提示孩子早
點開始做,為難題多留出一些時間,而且,關于提前多長時間,這個記錄可以給出一個具體的數(shù)字。另外,還可以監(jiān)測孩子的單項效率,比如通常做一頁練習需要多
少時間,最快是多長時間。這樣,孩子慢慢就能把握自己的速度了,然后,我們可以把這個時間管理的方法慢慢過渡給孩子,讓孩子自己記錄,自己分析,這樣,便
可逐漸養(yǎng)成高效的習慣。當然,我們希望用這個方法幫助孩子,而不是苛責孩子,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的速度有快有慢,因為我們自己也是如此。千萬不要把這個
記錄,當做監(jiān)工的手段,如果用最高標準要求孩子,總是能找出不足,那樣,孩子肯定會苦不堪言。
第三,在疲倦之前休息
有的孩子喜歡一鼓作氣,比如,連續(xù)兩三個小時做作業(yè),中間不休息。這樣看起來,似乎非常專注,一口氣做完,心里也會有成就感。不過,從用腦衛(wèi)生的角度來看,我不贊同這樣的方法。
我們自己都有這樣的體會,開始的時候,效率很高,漸漸的,就有了疲憊的感覺,只是強迫自己打起精神,這種硬撐著的狀態(tài),效率肯定會大打折扣,而
且,這樣也會人為拉長心理時間??佳械臅r候,我始終保持學習25分鐘休息5分鐘的節(jié)奏,這樣頻繁地休息,似乎很麻煩,不過,效率非常高。因為學習時間短,
我可以保持高度專注,在疲倦之前休息,內(nèi)心能始終保持斗志昂揚的狀態(tài)。對于孩子,我一般建議學習30分鐘休息10分鐘,如果始終保持這個節(jié)奏,孩子不會有
特別疲憊的感覺。古人所謂的“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是非常有道理的。
有節(jié)奏的休息會讓孩子感到有盼頭,比如到27分鐘的時候孩子可能累了,但一想到還有3分鐘,便可自我激勵,堅持到底。如果孩子覺得一小時內(nèi)都沒
機會休息,那么,他便會主動拖延,在做事的過程中,用走神、偷懶的方式悄悄給自己“放假”。時間仿佛是有重量的,時間越長,給人的心理壓力越大,當超出孩
子的承受能力的時候,在言語和肢體動作方面,就會發(fā)生變化,比如自言自語、抓耳撓腮、心不在焉、情緒低落。有的家長在運用這個方法的時候,最開始會出現(xiàn)效
率進一步降低的情況:孩子在30分鐘的作業(yè)時間內(nèi)繼續(xù)偷懶,對10分鐘的休息卻堅決不放過。有位媽媽面對這樣的情況感到很焦慮,問我該怎么辦。我勸她繼續(xù)
堅持,如果孩子偷懶,等一會兒仍然沒有改變,就簡單提醒一下,比如輕輕敲下桌子,或者默默收走孩子手中的玩具,并不多說什么,也不批評,如果孩子做得好,
則及時肯定。一段時間過后,孩子30分鐘內(nèi)的效率開始大幅度提高。孩子的父母感到很吃驚,從前劍拔弩張都沒解決的問題,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消失了。道理很簡
單,如果我們主動滿足孩子的休息需要,他們就沒必要偷偷給自己“放假”了。如此說來,因為孩子作業(yè)不認真,便逼著孩子“連軸轉”的方式,是非常不明智的,
只會使問題更加嚴重。
有的孩子喜歡在作業(yè)中間問還有幾分鐘休息,多數(shù)家長都會將其理解為心浮氣躁、光想著玩。在我看來,浮躁只是其中一種可能,也有可能是孩子想印證
自己某項作業(yè)所用時間。所以我總是建議家長,如果孩子問得不是特別頻繁(比如2分鐘問一次),便告訴孩子,不管孩子問的目的是什么,都將收獲一個結果:孩
子對自然時間的感覺越來越準!這不正是我們希望的嗎?
為什么要阻止孩子哭
孩子哭個不停的時候,爸爸媽媽要上前阻止嗎?其實爸爸媽媽要做到的就是允許自己有情緒,繼而也接納、允許孩子有情緒。
懂得“同理”自己,才會“同理”孩子,只有了解到自己為什么會哭泣,才會順藤摸瓜理清導致孩子哭泣的原因。情緒來源才是爸爸媽媽療愈孩子情緒的好幫手。
因為擔心,所以不允許
我一直認為孩子在哭泣時爸爸媽媽要先想辦法哄孩子,讓孩子的心情平靜下來。但是一位心理學專家卻告訴我,如果孩子哭得讓爸爸媽媽覺得非常心疼的話。
一般是因為爸爸媽媽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心里面攢了很多不好的情緒,一直得不到宣泄。孩子負面情緒的爆發(fā),爸爸媽媽也會感同身受,潛意識里害怕自己的情緒爆發(fā),因此也不允許孩子發(fā)泄。
接納才能釋放
一次我送兒子去幼兒園,看到孩子因為媽媽離開而哭泣。老師急忙安慰孩子,邊拍著他后背邊說:“我知道離開媽媽心里非常難過,但是你要知道媽媽馬上就會回來的。我們先去上課好不好?”
一邊說著,老師一邊慢慢領著男孩往屋里走,孩子的哭泣慢慢停止了,進屋之后,老師拿給他一張紙和各色蠟筆,讓孩子自己來畫畫,這時候孩子就已經(jīng)不哭了,專心寫寫畫畫起來。
孩子在不開心的時候,大人需要做的四步驟:
一、認可孩子的感覺和情緒;
二、了解造成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
三、幫助孩子心情好起來;
四、教育孩子以后怎么解決。
上面那個老師對待哭鬧的孩子就履行了這幾條原則:一開始表示自己深有體會,接著幫孩子想個辦法疏導和表達自己的感覺。
情緒無好壞,它是正常的情感反應
有情緒是很正常的,怕、恐懼都是人的正常的情感反應,孩子既然有了這樣的感受,爸爸媽媽應該首先表達出接受,接受之后再引導他去面對,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拒絕和否定孩子的情緒。
情緒被壓抑孩子不敢做真實的自己
否定孩子的情緒給孩子的暗示是:媽媽不喜歡我害怕,害怕是不好的行為。為了讓爸爸媽媽開心,孩子會壓抑自己,不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犯了錯會撒謊,受了欺負也會一個人忍著。如果在爸爸媽媽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孩子會特別累,假面具戴久了,孩子的心理也會出現(xiàn)問題。
每一次的情緒體驗都是成長的機會
兒童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掌控要很長的時間,每一次的情緒體驗都能夠讓孩子成長,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首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情緒,并完全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會說話了之后,爸爸媽媽要和孩子正確地溝通,學著用語言把情緒表達出來,不要讓孩子把一些話都壓在心里,這樣孩子才能變得通情達理,從容不迫。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會有情緒,快樂、悲傷、孤獨或興奮,孩子也需要發(fā)泄情緒。因此,爸爸媽媽要學會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爸爸媽媽成長才能更好的支持到孩子的成長
在我們的傳統(tǒng)思想中,往往認為孩子是無知的。但回憶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時,卻發(fā)現(xiàn)我們其實有著很多不為大人所知的煩惱,也曾經(jīng)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我們的父母在他們所知所能的范圍內(nèi)已經(jīng)盡了最大的努力,今天,曾經(jīng)的小孩成為了父母,輪到我們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去努力,為孩子,也是為我們自己。
為什么你的孩子總生???
有些年輕的爸媽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我的孩子老是生病,每個月總有十天半個月要病一次,真是頭疼。不得不說,養(yǎng)育孩子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有的家長從容不迫,孩子卻活潑健壯;有的家長緊張兮兮,孩子依然三天兩頭生病??梢?,缺乏正確的養(yǎng)育方法在年輕父母的群體中還是很明顯的。孩子體弱多病,家長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原因。
縱容孩子偏食的壞習慣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溺愛簡直到了極端,在飲食上偏執(zhí)的迎合孩子的口味。每次都準備孩子喜歡吃的食物,不喜歡吃的食物根本不上餐桌。要知道,長時間的偏食容易導致體內(nèi)營養(yǎng)不均衡。對于長身體的孩子來說,更不利于骨骼和腸胃發(fā)育。
一媽建議:想要幫助孩子改掉偏食的壞習慣,首先在吃飯的時候,家長不要過多的嘮叨孩子偏食這件事,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愉悅的就餐環(huán)境。其次,家長可以提高菜肴的色、香、味,讓孩子對不感興趣的食物有新鮮感。箱仔是個典型的肉食動物,對青菜的抗拒讓我苦不堪言,后來我就把蔬菜剁碎用來做肉丸子,沒想到小家伙還挺愛吃。
不限制孩子吃零食
孩子的腸胃還沒發(fā)育完善,沒有節(jié)制的吃零食對腸胃真是一大災難。不少孩子把洋快餐中的油炸肉類當主食,把飲料和汽水當開水,這不但增加了腸胃的負擔,還有肥胖的風險。其次,中醫(yī)認為,常食燥熱的食物容易導致孩子出現(xiàn)“肝旺脾弱”的現(xiàn)象,而這種體質(zhì)最容易被感冒光顧。
一媽建議:家長盡量要讓孩子少吃零食,并且對零食的種類要嚴格把控。糖果、碳酸飲料、油炸食物、膨化食品等種類盡量少吃。肝火旺的寶寶應多吃一些降火的食物,如谷物、綠豆湯等。脾弱的寶寶在飲食上要減少辛辣、寒涼等刺激性食物。
睡眠時間和質(zhì)量不達標
小兒的睡眠時間比成人要長,不少父母自己有晚睡的習慣,也縱容孩子跟著熬夜。要知道,早睡的孩子往往都是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更愿意參加體育鍛煉;而晚睡不但會影響夜間生長激素的分泌,還會導致精神狀態(tài)極差。
一媽建議:家長就算有重要的工作要熬夜,也必須要先哄孩子入睡,并且根據(jù)不同年齡段的睡眠要求,保證時間和質(zhì)量。睡眠足,熱愛運動的孩子,可以有效的提高免疫力。箱仔也是個睡前愛折騰的孩子,不過在入園之前,箱媽就嚴格執(zhí)行晚上九點之前睡覺的計劃,不但避免早上賴床,還讓孩子更有精力參與戶外互動。
給孩子穿的實在太多了
最近晚上流行一句話,叫做“有一種冷,是我媽覺得我冷”。想想也是醉了,家長總擔心孩子感冒是不是穿少著涼了,卻從不認為其實是穿多流汗了。給孩子多穿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孩子活潑好動,穿太多容易流汗,被風一吹,反而更容易著涼感冒了。
一媽建議:相信上面說的這種情況,不少家長還在執(zhí)迷不悟吧?小兒的衣服的確要隨著溫度的改變實時增減,但千萬不要擔心寶寶著涼,就拼命給孩子裹的太厚。孩子比大人多穿一件就可以了,冬天要注意肚子和腳部位的保暖。
喂養(yǎng)過于“科學化”
雖然我們倡導孩子均衡飲食,肉、蛋、蔬菜水果盡可能多樣化??刹簧偌议L卻過度推崇“現(xiàn)代西化營養(yǎng)學”的文章,嚴格按照指標來喂養(yǎng)孩子。殊不知,西化營養(yǎng)學最大的問題只分析食物的成分,卻忽略了屬性。比如,深海魚雖好,但卻是寒性食物,長期食用會出現(xiàn)腹瀉、濕疹、咳嗽等狀態(tài)。
一媽建議:小兒飲食要營養(yǎng)均衡,這本沒什么大錯。不過,家長在給孩子補充營養(yǎng)素的時候,要考慮到寶寶的身體狀態(tài)。比如,多動的寶寶不適合吃雞肉和羊肉,濕疹、哮喘、腹瀉、咳嗽的寶寶不適合吃水果酸奶等涼性食物。
一生病就用抗生素
很多父母一看寶寶生病,就立刻想到用抗生素或者激素。其實,抗生素對病毒無效,只能祈禱殺菌作用。如果寶寶生病是有病毒引起,抗生素不但不能摧毀病毒,反而會殺死腸道內(nèi)的正常細菌,導致病情加重。
一媽建議:孩子出現(xiàn)腹瀉、發(fā)燒、咳嗽等病情,要謹慎只用抗生素。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次數(shù),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同時也降低兒童肥胖的可能。如果醫(yī)生建議吃抗生素,要嚴格遵循醫(yī)囑。
濫用補品和營養(yǎng)劑
小兒發(fā)燒咳嗽是常見的病癥,不少家長總覺得孩子生病虧了身體,于是病情一好轉就開始給孩子大補。其實,此時孩子的身體還沒完全恢復,腸胃消化功能也相對薄弱,急功近利的滋補方式反而不利于吸收。其次,網(wǎng)絡上不少洗腦的“育兒科普文”,讓更多的年輕媽媽熱衷于給寶寶補鈣、補鋅、補鐵......
一媽建議:我從來都不主張給孩子吃補品,家長在給寶寶大補之前先要了解,寶寶真的缺嗎?你給寶寶吃的補品,真的可以增強免疫力嗎?明明正常飲食都可以吸收到的營養(yǎng)素,偏偏通過劑品來補充。我見過很多寶寶一喝液體鈣總就拉肚子,也有因補充帶腥味的鐵劑出現(xiàn)嘔吐的情況。此外,有些成人的補品含有性激素,切勿給孩子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