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活動《蹺蹺板》反思
發(fā)布時間:2020-11-28 幼兒藝術節(jié)活動方案 幼兒園教案活動反思 幼兒園活動反思游戲從本次活動的目標來看此次活動,目標: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強弱變化,在音樂中體驗玩蹺蹺板一上一下的感覺。我利用多種形式讓幼兒感受三拍子音樂的旋律變化,但是對強弱的變化就有點忽略了,也是感到有點困惑的地方不知道怎么樣去表達讓幼兒更深入的感受強弱變化。對于音樂旋律的感受方面,我先讓幼兒聽聽音樂說說自己的感受,再次欣賞音樂時輕輕跟著哼唱。但是幼兒沒有哼唱的相關經驗,在今天的活動中有些幼兒有點不知所措了,以往的活動我們也是用“啦”來唱一唱,實際上只要是能夠感受音樂的旋律無論是哼唱還是用“啦”來唱都是可行的。在為音樂打節(jié)奏的環(huán)節(jié),我覺得還是沒能放手讓幼兒自己去探索。第一次可以讓幼兒自己聽音樂來打打節(jié)奏,無論是否正確讓孩子要去嘗試,這樣才能讓幼兒有自己的感受能力。再集體交流用了什么樣的身體動作來打節(jié)奏的,這樣可以豐富幼兒用不同形式來打節(jié)奏,最后用統(tǒng)一的方式來為音樂打打節(jié)奏并點一下三拍子音樂的強弱變化,這樣集體打節(jié)奏有利于幫助能力弱的幼兒對于節(jié)奏方面的感受。
學唱歌曲的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先讓幼兒欣賞音樂磁帶中童聲范唱激發(fā)幼兒想學的欲望,教師再次清唱這樣便于幼兒聽清楚歌曲里唱了什么。在幼兒學唱的之后,問一問哪里有困難?這樣有利于幫助個別有困難的幼兒,這時教師應該彈琴范唱,再次讓幼兒學唱,才能將歌曲中的難點突破,鋼琴能夠幫助幼兒找準音。分男女聲唱一唱是比較好的,能夠幫助幼兒更熟悉歌曲。YJS21.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編輯推薦
蹺蹺板的故事
今天在戶外活動的時候,籽晗正高興的玩著蹺蹺板,突然要上廁所。我?guī)ミ^廁所之后發(fā)現蹺蹺板上已經有其他孩子坐在上面了。我說:“籽晗,那你去玩其他的東西吧!”籽晗可不愿意啊,撅著小嘴。就那么生氣的站在蹺蹺板的旁邊,也不說話,就這么僵持著,也不聽老師的勸說,看到同伴沒有讓她玩的意思,竟然去和同伴搶了,推啊,拉的都用上了,可是同伴還是牢牢的坐在了蹺蹺板上。這下她可著急了,伸出手就去抓,在一旁的我立刻制止了這樣的行為??勺殃弦廊粓猿肿约旱囊庖?,絲毫沒有退讓的意思。我請她到一邊去想一想,這下她著急得滿地亂跳。我陪她到一邊,把事情的經過和好壞都分析給她聽了,還讓她想一想如果是別的小朋友推她,她心里會有什么感受?經過老師這么一分析之后,孩子好像明白了,還主動的和同伴打招呼。因為籽晗是個獨生女,平常父母一味的遷就和嬌慣導致了孩子的自私任性霸道無理等獨生子女特有的成長缺點。希望通過集體生活能改變孩子的這些缺點,讓她學會和同伴正確相處的方法。
中班藝術活動反思:秋風和樹葉
歌曲《秋風和樹葉》是一首敘事抒情曲,它的情感對比較為強烈,一段敘述的是離開媽媽有些害怕、有些擔憂的小樹葉;第二段則是勇敢堅強的小樹葉。情感的處理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也是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只要處理好了這一重難點,活動也就成功了。
一、重難點前置
既然情感的分析、處理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作為重頭我們必須先解決好它。在欣賞第一遍時,我就提出了要求:聽聽兩段在速度上有何不同?第一段是怎樣的?第二段是怎樣的?在快與慢的比較下,孩子還感受到了輕柔與響亮的不同。為什么兩段的表現手法會不同呢?帶著疑惑,孩子們欣賞了第二遍,他們開始關注起歌詞的內容了。
在活動中,我們不要急于告知孩子怎么一回事或者應該怎么樣去做,而是要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發(fā)現,一步一設疑,逐漸清晰,逐層解決。如同玩捉迷藏的游戲,當孩子找到答案時問題就解決了,而當孩子在尋找的過程中也就是探索的過程,讓孩子們充分享受快樂尋找的全過程。
二、欣賞為切入點
在活動中,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我都讓孩子仔細傾聽、品位,而不是要求孩子反復地練唱。在反復傾聽中孩子漸漸地醞釀情感;在反復傾聽中孩子們理解并記憶了歌詞,接下來的演唱也就水到渠成了。
傾聽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程度,使他們的注意力更為集中?,F在的孩子在家長的一味嬌縱下,淘氣、浮躁、活潑,很少靜下心來傾聽。而恰恰聽得仔細,聽得認真的孩子他們會更加聰明,他們會借鑒他人的優(yōu)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所以,傾聽無論在哪個活動中都顯得尤為重要。
三、身體動作的融入
藝術活動身體動作的表現也是至關重要的。如在第一段中,我引導孩子創(chuàng)編了兩個動作:離開大樹媽媽時飄落的樣子,及害怕、擔心的樣子。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自由地飄落。有的旋轉著飄落,有的飛舞著飄落,有的搖晃著飄落……有雙手交叉緊抱雙臂的害怕樣子……孩子們把當時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孩子有百種語言,有的孩子會說,有的孩子會畫,有的孩子會唱,有的孩子會演,有的孩子會剪……身體的動作結合聽、唱的方式,讓孩子們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現自己的感受。其實,形式再豐富一點,不被分科教學的理念所束縛,畫畫、演演、講講、說說、做做,我想效果會更不錯。
我的課堂故事——好玩的高蹺
為了豐富幼兒的運動器具,我們請家長幫忙,為幼兒搜集了許多旺仔牛奶的易拉罐。我們在易拉罐上部的兩端鉆洞并穿上繩子系牢,就這樣一個簡易的“高蹺”就做成了。
在一次健康活動上,我想到了這些“高蹺”,要想讓孩子們體驗一下這些自己參與搜集的高蹺是怎么玩的。活動前,我雙手提著許多易拉罐,叮叮當當地來到活動場地,孩子們馬上好奇地圍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問開了:“老師,你提這么多易拉罐干什么?”還有人猜測道:“老師,一會我們要玩提水的游戲嗎?我們是要提水澆菜嗎?”我看著孩子們興奮而又充滿疑問的眼睛說:“這些是你們帶來的易拉罐,老師穿上繩子做成了高蹺?,F在,老師和你們一起玩踩高蹺的游戲好嗎?”孩子們都響亮地回答:“好”。我問:“誰想來試試?”一開始沒人嘗試。我又說:“不會摔跤的,由老師在你身后保護你?!边@時,瑤瑤最先舉起手,“老師,讓我試試吧!”我看到她充滿期待的眼神,我點頭同意并將兩個易拉罐給她?,幀幮⌒囊硪淼貙赡_分別踩在易拉罐上,將繩子扯緊,試探著再往前邁出一小步。然后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到場地的另一端。孩子們情不自禁地鼓掌:“瑤瑤,你真棒!”我趁熱打鐵,“你們也能像瑤瑤一樣勇敢地踩高蹺嗎?”“能”孩子們信心十足,并一一從我手中接過“高蹺”。他們在仔細聽完我提出的注意事項后,開始小心地踩到“高蹺”上,一個個走起來。易拉罐踩在地上發(fā)出“咯噔,咯噔”的聲音。不一會兒這聲音由慢變快起來。“哈哈,我會踩高蹺了,嘻嘻高蹺真好玩!”“咯噔,咯噔”的聲音與孩子們清脆的笑聲相呼應,就像是在彈奏一首歡快的交響樂。
小小的易拉罐一經改變就讓孩子們興致盎然,只要我們教師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生活中很多廢舊的材料,經過改造都能在我們的生活中充分利用起來。
孩子之間的爭論(藝術繪畫活動反思)
一次藝術繪畫活動我們的主題是“海洋里的怪魚”,孩子們都在安靜地畫著自己想象或者見到過的怪魚,卻有兩個小朋友不知為什么爭吵起來了。我走過去一看,原來,它們是為了自己畫的魚有所相同而爭執(zhí),一個說你畫的和我一樣,你是看我的,一個說我見到的就是這樣的魚。另兩位孩子也在爭論著,一個說魚尾巴半圓形的好看,一個說是扇形的好看。我先在一旁聽著,暫時沒有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這時候,只見兩位小朋友還在爭執(zhí)不下,就問這到底是為什么。致遠小朋友站起來說,你們說的都對,這兩種形狀都好看,于是,他們不再爭吵了就開始畫了起來。一會兒功夫畫好了,比一比都說,都挺好看的。我站在旁邊看了看,我拿起兩幅畫對小朋友們說,你們看好看嗎?“這兩幅畫呀,都挺好看的?!焙⒆觽円宦?,都高興地拍起手來。接著我又告訴小朋友們,以后你們有了不同的意見,就應該用討論的辦法來解決,可不要再吵吵鬧鬧,大家互相商量好多了。
對于大班的孩子,如果孩子之間有爭論,我們老師可以先旁觀一會,你會發(fā)現不一會兒孩子之間就解決了這樣既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孩子之間互相協(xié)商交往的能力。
轉眼間我們來到了五月,天氣漸暖,我們迎著春天的腳步感受到了夏天的氣息,在保教方面由于天氣變幻無常,忽冷忽熱的,我們老師會及時提醒幼兒增減衣服,并組織幼兒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預防幼兒感冒,同時我們還經常教育幼兒要注意個人衛(wèi)生,要勤洗澡,勤洗頭,勤換衣,勤剪指甲,做個干干凈凈又講衛(wèi)生的好寶寶。
5月1日是勞動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們結合“五一”勞動節(jié)開展愛勞動、尊敬勞動人民的主題教育活動。讓小班孩子也能初步了解節(jié)日的特征,嘗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來感受到勞動的快樂。
幼兒是通過“做科學”來學科學的,這個月的主題主要是《讓我試一試》,就是讓幼兒在做做玩玩中認識了物體的形狀、顏色以及其特征,探究其中有趣的小秘密,孩子們在游戲中玩得開心,學得更開心了!
這個學期我們班的特色活動是“科學小實驗”,豐富有趣的各種科學小實驗能夠充分激發(fā)幼兒探究科學的興趣,發(fā)展幼兒探究科學的能力,增長幼兒探究科學的知識。這里也要感謝家長朋友的支持與配合,為孩子準備這么多科學活動的材料,讓幼兒能親身實踐中操作從而發(fā)現科學的秘密。
中班藝術教學反思:小白船
《小白船》是一首在我國流傳已久的朝鮮童謠,歌曲描述了孩子們對神秘宇宙的豐富想像與探求的愿望,反映了孩子們對美好世界的追求。這首歌曲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舒展,鮮明的三拍子韻律,描繪了月亮船在夜空中蕩漾的生動形象和美好神奇的意境。
藝術教學長期以來存在的只重視技能訓練、知識傳授,而忽視幼兒感悟、情感的生成與發(fā)展,音樂教育應該遵循藝術本身規(guī)律,充分重視審美體驗在音樂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多種感官的參與、體驗,是幼兒獲得藝術經驗的最基本方式和基礎。也只有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才能使幼兒感受到發(fā)現、探索的樂趣,表達他們的獨創(chuàng)性,豐富他們的經驗,促進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發(fā)展。這一堂課我試圖在這方面做一嘗試,教學中創(chuàng)設多種體驗、感受、表現的形式和通道,使每個幼兒都能夠在更寬廣的領域發(fā)展自己的藝術潛能。
在教學中為了讓幼兒體驗到歌曲所描繪的情境,在整個課件的設計中我都注重了一個教學氛圍的營造。用深藍的底子墜滿閃爍的小星,給孩子們一個美麗的夜空。孩子在學唱歌曲時情境相結合,更能激發(fā)他們的想像,更好的感受音樂。
在課的開始環(huán)節(jié)我設計的按節(jié)奏朗讀歌謠,目的是想讓幼兒體會二拍子與三拍子不同的韻律感,讓幼兒選擇歌謠的意思用那種節(jié)拍更能體現從而也引導出了本課《小白船》的三拍子韻律。
歌曲感受的環(huán)節(jié),我通過生動的圖片,意境的創(chuàng)設引導孩子們進入歌曲的意境當中,幼兒從哼鳴過渡到演唱環(huán)節(jié)十分自然,情緒也在教師不斷的激發(fā)中一步到位,歌曲的演唱環(huán)節(jié)設計是通過幼兒的討論來完成對歌曲速度、聲音、情緒上的選擇,并通過反復演唱來達到最好的效果。本課通過歌曲的教學來激發(fā)幼兒想像力是我教學的一個設計重點。我從孩子們喜歡的話題入手,讓孩子們自由發(fā)言,討論,通過圖片的配合介紹激發(fā)幼兒展開想像,通過讓孩子們欣賞課外歌曲《飛向月球》激發(fā)他們探究的興趣,也達到了較好的效果。最后讓孩子們自由揮灑畫筆畫出自己的想像,做到聽——唱——演——畫步步結合。從幼兒的反映來看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堂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應該有兩點:
第一,我這節(jié)課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一種意境,讓幼兒在優(yōu)美、寧靜的旋律中去體驗和表現歌曲的詩情畫意。課堂展示美麗的夜空圖,配上聲情并茂的語言,讓幼兒把教室變成美麗的夜空,培養(yǎng)了幼兒創(chuàng)新意識和獨特的創(chuàng)造行為。
第二,知識的拓展,激發(fā)幼兒插上想像的翅膀,吸引幼兒積極參與,樂于想像,跳了簡單唱好一首歌的框框教學。
存在的問題也不少:
第一,在三拍子韻律體會環(huán)節(jié)初淺不到位,點到卻沒深入沒能達到體會的目的;
第二,幼兒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不足,老師和幼兒之間的互動還應該再加強;
第三,幼兒“動”得不夠,老師在啟發(fā)幼兒投入的樂曲中讓自己隨音樂放松,表演方面還應該想更多的辦法。
體驗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一個反復實踐感覺、不斷深化的過程,而“比較”則是這個過程的重要方法和原則。音樂藝術的特點決定了它的材料、要素、結構及形象都有非具象性和,需要在反復比較中形成印象和理解,發(fā)現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獲得新的認識。比較的方法也會豐富幼兒體驗的活動和形式。教學還需要更深刻的分析與反復實踐探索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薛淑芳)
附童謠:小白船
藍藍的天空銀河里,有只小白船
船上有顆桂花樹,白兔在游玩
槳兒槳兒看不見,船上也沒帆
飄呀飄呀飄向西天
渡過那條銀河水,走向云彩國
走過那個云彩國,再向哪兒去?
在那遙遠的地方,閃著金光
晨星是燈塔,照呀照得亮
對孩子不喜歡戲曲藝術的反思
我們班的小晶是一個有音樂天賦的孩子,而且各方面表現都很出色,老師們和小朋友都很喜歡她。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遇到了他的爺爺(是一個退休教師),她告訴我小晶唱呂劇唱的很好,她們爺倆經常在一起,爺爺拉二胡小晶唱,聽爺爺講,小晶唱得很好,也許是爺爺對呂劇的熱愛,他希望孩子也能熱愛呂劇,希望呂劇能在孩子身上繼續(xù)下去,因為它畢竟是我們山東的地方戲曲,希望孩子在“六一”兒童節(jié)文藝匯演中爺孫倆能展示給幼兒園的小朋友看,讓幼兒園的孩子們也喜歡上戲曲。我想,這方法不錯,我慶幸在六一節(jié)的舞臺上我們班有這么一個新穎的節(jié)目一定能贏得歡迎。他爺爺還告訴我小晶不愿意唱給別人聽
,也許她聽老師的話老師會說服她。我胸有成竹一定沒問題。而結果卻大失所望。小晶說什么也不唱,盡管我施展全身解數他就是不唱,她還告訴我她不喜歡呂劇,老師就不要勉強我了。最后我尊重了孩子的意見。
戲曲,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藝術,而今的孩子也包括年輕人又有幾個能喜歡這一種藝術形式。戲曲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更能培養(yǎng)孩子們對戲曲藝術的熱愛。我希望戲曲藝術能在幼兒園開展起來。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只有孩子們喜歡了這門藝術形式,懂得這門藝術,這門藝術之花才能繼續(xù)下去。
小班藝術教學反思:大雨和小雨
這是一節(jié)打擊樂教學活動。打擊樂教學是幼兒園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對聲音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打擊樂就和適合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在活動中,幼兒手、眼、腦、心并用,使大腦建立起復雜的神經聯(lián)系,讓頭腦變得靈活聰慧。我覺得小班打擊樂活動的重點是培養(yǎng)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和良好的聽節(jié)奏的習慣。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樂器的種類較少、破損較多)主觀的自身原因(自身的惰性,對打擊樂教學理論的缺乏、幼兒沒有基礎,教學活動中幼兒比較浮躁)導致老師不太愿意上打擊樂教學活動,因此,長此以往也就成為了約定的“習慣”------基本不安排相關的教學活動。
最近,隨著“奧爾夫”音樂的興起,通過對老師的培訓和傳達學習似乎又喚起了老師對打擊樂的熱情,使老師又有了一種使命感。我想,只要從小班就開始逐步滲透打擊樂的內容,我相信對培養(yǎng)幼兒的音樂和非音樂能力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下面,就本節(jié)活動“大雨和小雨”做一下初淺的反思。
一、從“聽”入手,培養(yǎng)“聽節(jié)奏”的習慣。
我覺得培養(yǎng)幼兒“聽”的節(jié)奏感不單單指靠一個一個教學活動的積累,也可以通過平時的日常環(huán)節(jié)中來有意培養(yǎng)。如,在開展此活動的前幾天我利用上午“歡樂一刻鐘”的時間跟他們玩一些有關節(jié)奏的游戲。用積木敲敲打打、用身體動作來進行節(jié)奏的感受。
二、感受與表現音樂節(jié)奏感的強弱。
幼兒對聲音大小的感覺有許多生活經歷,其中下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雨聲有大有小,不同的變化形成了強弱的節(jié)奏。我在電腦上下載了大雨“嘩啦嘩啦”的聲音和小雨“滴滴答答”的聲音,讓幼兒的聽覺有一個明顯的分辨。再通過“響香的拍手”和“輕輕的拍手”讓幼兒探索匹配雨聲。在幼兒理解的基礎上出示圖譜,幼兒就能較快的領悟圖譜的意思了。然后,再在幼兒理解圖譜的基礎上我出示兩種樂器:串鈴和沙球親子班的漂亮鮮艷的樂器使幼兒產生了強烈的演奏欲望。串鈴大大的響聲和大雨嘩啦嘩啦的響聲、沙球輕輕的的響聲和小雨滴滴答答響聲渾為一體這樣層層推進,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幼兒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很快就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演奏方法和演奏角色。
三、規(guī)則培養(yǎng),抓住首次行為。
打擊樂活動中除了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之外形成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尤其重要,也使我想起了鄒紅傳達的有關“秩序感”的理念。這節(jié)活動中有兩個規(guī)則意識:
1、取放樂器的規(guī)則。我運用了簡短的兒歌來幫助幼兒掌握?!靶菲鳎p輕拿,敲敲打打真有趣;唱完歌,輕輕把他送回家。
2、初步學習看指揮演奏,而不是隨意打擊。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重點讓幼兒學習看指揮演奏,我運用夸張的的動作來演示,兩組樂器由兩位老師分角色指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鮮艷漂亮的樂器+老師經驗的準備+過程環(huán)節(jié)的由淺入深的層層推進使活動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同時,建議幼兒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能繼續(xù)增添一些新的樂器,讓他作為綠葉來襯托紅花的鮮艷。
中班美術活動反思:米羅的手
手是孩子們身上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器官之一,平時吃飯、畫畫、游戲等無時不用到手,但在平時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手的題材并不是很多,即使有也是手印畫居多。而“米羅的手”
這一題材是以手為創(chuàng)作源泉,運用實驗繪畫中打散重建的理念設計而成的。整幅作品以手為主體,通過手的彎曲、交叉、前后的位置、大小等的不同特征來表現畫面,同時在空的地方在畫上米羅星空中的各種元素符號,就組成了今天的繪畫主題“米羅的手”。在設計這一活動時,我遵循了實驗繪畫的的基本流程進行,整個活動孩子們積極主動、效果較好。
一、預熱階段——初步感知交叉及前后關系。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和孩子們一起玩關于手的游戲,從手指游戲開始,慢慢加入手腕最后加入手臂的動作,最后重點玩手臂交叉,與朋友四手交叉等游戲,通過這些游戲,激發(fā)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幼兒在快樂的游戲中對交叉棘手的前后關系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二、圖形刺激——觀察圖片、動作模擬及分步示范,突破難點。
本次課題有兩個難點:
1、張開的五指。
幼兒平時畫的手指進本上以五指并攏為主,而本次活動則要求所畫的手指五指張開,這樣的作品顯得更飄逸、更有動感。
2、手的交叉與動態(tài)。
依據以往的經驗,孩子們喜歡畫直直的手,而且每一個手基本方向一致,但本次活動要求手與手之間是交叉的,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內容。
為了突破這兩個難點,我采用了先觀察圖片,再用動作表現、最后示范這三個步驟來完成。我先出示兩幅作品(一幅是交叉的、一幅是不交叉的),請幼兒仔細觀察著兩幅作品,并說說這兩幅作品的不同。一開始,孩子更多關注的是色彩等的不同,隨著觀察的深入,細心的孩子便發(fā)現了手的交叉這一現象,同時請孩子們再模仿作品中的手擺一擺動作、玩一玩,這樣,孩子對交叉有了較深的印象,并通過分步驟的示范、講解、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掌握了這一難點。對于分開的五指,我采用了同樣的策略,同樣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想象創(chuàng)作——有針對性地指導,保持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給幼兒提供一個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鼓勵幼兒大膽創(chuàng)作。對于能力較強的孩子,教師的指導要適當,盡量保證孩子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對于部分能力相對較弱的孩子,首先教師要多一份鼓勵、多一份幫助,讓孩子想畫、感畫、大膽地畫,教師再進行指導,然他們的作品畫得好看,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四、作品賞析——師幼共同評價,體驗成功的快樂。
1、從作品的形象上進行分析,表揚作品線條流暢、豐富以及交叉等關系處得較好的幼兒。
2、從幼兒的縱向發(fā)展看,表揚那些有進步的孩子,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
從孩子的繪畫過程及作品來看,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能畫出交叉及張開的五指,我也再次體會了教師的情緒與幼兒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教師的鼓勵越多,幼兒創(chuàng)作的氛圍就越輕松,主動性、積極性就會更高,在活動中表現的想畫、敢畫,作品的效果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