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幸福的教育者
發(fā)布時間:2020-11-16 什么是教育筆記 幸福與教育讀書筆記 我們的幼兒園活動方案那日,我坐在沙發(fā)上看書,女兒甜甜興奮地跑來了,“媽媽,我會自己拉拉鏈啦,我拉給你看看”
“是嗎?太好了”我也興奮地回應著。
甜甜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先是把拉鏈從上邊拉下來,整個衣服被拉開了,拉成了兩半。然后,開始重新把兩半拉鏈對到一起了,要往上拉啦,最精彩的“表演”即將閃亮登場啦!
可是,往上拉,不行,再往上拉,不行,再拉,還是不行。。。。。。似乎拉鏈被膠水黏住了,甜甜越拉反而越緊,甜甜的臉上早也沒有了原來的興奮表情,只剩下焦急,幾乎是使出吃奶的勁了,咬著牙,握拉鏈的手都直打顫。
我想此時,她那小小的心里該像熱鍋上的螞蟻般著急吧,再過一會,小小的兒童的耐性很快就磨滅了,也許接下來就會涌上小小的挫敗感了。
問題出在哪,咱們都知道,是拉鏈的最底部沒有對齊,之前是“瞎貓碰死耗子”之類的女兒碰巧拉上了,我要幫助甜甜糾正過來,可是又不能就這樣直接就告訴她啊,為什么呢?孩子很興奮很自信地跑到媽媽這來“炫”自己的進步,說明那些小小的上進心正在萌芽,我直接糾正告訴她錯在那兒,恐怕有兩個后果:一是意味著否認了她自己的進步與成長,二是這個年齡的她可能馬上對這件事不感興趣啦,覺得沒有意思了,注意了轉(zhuǎn)到別處去了,還是沒有教會。
于是,我對她說:“可能是拉鏈有點“不靈活”,可能這個拉鏈“不太好使”,這樣的話,需要在底部使勁對齊,然后一定要用一只手緊緊握住底部,另一只手往上拉”。當然,拉鏈是沒毛病的,呵呵。
甜甜馬上拉上去了,小臉馬上就陰轉(zhuǎn)晴了,那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又回來了,開心的都笑出聲來了,那模樣真像打了勝仗凱旋歸來的將軍或是士兵。然后,歡快的跳著舞跑開了。
看到這些,我很慶幸自己的剛才的做法。即使是這個小小片段,里面其實有著一定的“教育機智”。
第一次做父母,毫無頭緒,只好讀點書,像《哈佛女生劉亦婷》,像《卡爾維特的教育》;只好把自己做教師的經(jīng)驗拿來實驗。在教室里,我總是那么欣喜的看到學生的成長,鼓勵他們,平等民主地看待每一個孩子,努力讓自己成為他們可以相信的人,努力讓他們相信自己,并實現(xiàn)自我約束,我經(jīng)常在班上說我相信每個孩子身上都藏著一個世界第一,也經(jīng)常會因為學生們的不斷進步感到溫暖和幸福。
我女兒生性靦腆,從小就不肯讓生人抱,遇到陌生人有時靦腆到缺乏禮貌;孩子還不太好動,不對,是太不好動;膽子小,聽到鞭炮聲都害怕,自己不敢呆在一個屋子里;自理能力,像穿衣、吃飯等也都比同齡的孩子略遜一籌??墒?,我還是可以那么欣喜的看到甜甜的成長,鼓勵她,平等民主的看待,努力讓媽媽的我成為她可以相信的人,也努力讓她相信自己,逐步實現(xiàn)自我約束,我也相信她身上也藏著一個世界第一,也經(jīng)常為她的不斷進步感到溫暖和幸福。
也許您是寶寶的幼兒園老師,也許您是寶寶的家長,無論如何,您和我一樣,總是在為我們的教育的努力而幸福著,對嗎?我們是幸福的教育者。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讀書只是我們教育的一部分
很多的父母的眼中,我們給孩子提供的教育,就是讓他們更好的讀書,但是任何一個人都要清楚,其實都有一個孩子的培養(yǎng),還有他們的成長,不是單純的通過讀書就能夠完成的。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他們的背后都包含著太多的東西,我們必須要清楚,讀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雖然這個部分可能非常的重要,但并不能夠代表所有的全部。除了讓孩子進行讀書之外,其他的方式又都有哪些?現(xiàn)在我們就來進一步的介紹,這些對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格外的重要。
讀書是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教育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在人生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夠每一件事情都去經(jīng)歷,但是你卻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讀書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我們所明白的道理,我知道。不一定就非要是你經(jīng)歷過,有的人總是在說吃一塹長一智,也有的人會說這些東西我沒有經(jīng)歷過,我怎么會知道,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其實很多的時候,別人的人生足夠給你提供更多的借鑒。我們從書本上所學到的各種不同的東西,也可以給你提供一些正確的理論方面的指導。
我們經(jīng)常都要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就是說當你在不斷的去讀書的時候,也應該不斷的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人生的路上,我們能夠走過更多的路,遇見更多的人,經(jīng)歷不同的事情,那么你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所感悟,并且真正的有所收獲。讀書是讓我們明白一些最起碼的道理,是為了讓我們知道一些東西,但是想要更好的成長,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還應該去不斷的看看外面的一些世界。有的人一生之中,他們走過大山,大水,走過山川河流,反而會有的更寬廣的胸襟。
當然,對于孩子的教育,應該給他們提供比較好的成長環(huán)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所提供的這個環(huán)境會影響和決定著他們未來的很多東西,當你給孩子所提供的這個環(huán)境,相對來說更加的溫馨和溫暖,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就會變得更加的陽光。而且也會更加的積極向上,如果父母所提供的這種環(huán)境,總是充滿了戰(zhàn)爭,或者是充滿了一些未知的東西,那么對于整個孩子的成長來說也很不利。也是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應該給他們提供都能加不錯的這種成長的環(huán)境。
父母要真正的明白,讀書只是我們教育的一部分,雖然會伴隨著很多年,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其他的方面同樣的重要,很多時候決定和影響著你自己是否會有正確的人格,你的具體的情況是怎樣的,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希望你可以做好這些方面的工作。當你從這個角度來做好教育,或許很多東西都是完全不同的樣子,也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孩子們是我們的老師”
今天,我們怎樣培育孩子?專家說:“交流要平等”,家長說:“孩子是我們的老師”,學生說:“我們想讓爸爸媽媽真正理解我們”。我們把其中的典型觀點呈現(xiàn)給大家!
來自網(wǎng)友的聲音
“孩子們是我們的老師”
“看了《今天,我們怎樣培育孩子?》的報道,我很受觸動,我覺得孩子們是我們的老師?!币晃痪W(wǎng)友認真地說。現(xiàn)在,他每天都要陪孩子做功課到晚上九點,他說:“一些道理作為家長我們都懂得,我想讓孩子快樂成長,有時候看到孩子那么多課本、課外讀物,也覺得挺心疼的。但是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很少,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只能加大他的壓力。”
孩子們提出的問題,有家長的原因,也有評價體制的原因。他給記者講述了自己看到的一件事:很多家長帶孩子去專業(yè)機構(gòu)測智商,不是他們想去,是學校讓他們?nèi)?,因為孩子的智商如果低于平均值,這個孩子的平時成績就不用計入學校的總評分表?!斑@對孩子多么殘忍,但是很多家長沒有選擇。”
另一位網(wǎng)友工作很忙,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他寫道:“看到孩子的來信,我覺得臉上熱辣辣的,孩子們提的觀點特別有針對性”。自己和愛人工作壓力大,有時候難免發(fā)泄到孩子身上。但是,以前的自己從來不覺得做錯了,總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越打越聽話”。“現(xiàn)在孩子倒是聽話了,但是變得很膽怯,有一次中考結(jié)束,孩子一直到晚上12點都沒有回家,因為成績不好,怕挨打?!敝钡侥菚r,才覺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孩子們的信里提到的每條我覺得自己都犯過,一味的指責孩子,從沒有從孩子的角度想過,我以為,指責就是教育,打罵是對他好,還老是告訴他“我為什么不打罵陌生人,因為我是為你著想”,孩子的成績卻每況愈下??戳诉@封信,我覺得孩子們是獨立的人,不是家長的附屬品,我要好好和孩子溝通。我想,正如《光明日報》的報道,“今天,我們怎樣培育孩子”是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好好深思的問題。
家庭教育的落腳點是孩子未來的幸福
要給孩子一個幸福成功的人生,家庭教育的目標不容忽視。當今的家長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但很多家長步入的是教育孩子的誤區(qū)。
第一個誤區(qū):“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有一項調(diào)查顯示,16%的家長持完全同意的態(tài)度,大部分家長對此觀點總體上傾向于認同,只有27%的家長完全不同意此說。平時和學生家長打交道,經(jīng)常聽到家長表示,只要孩子好好學習家里的一切事務都不牽扯孩子,并且要最充分的、竭盡全力的后勤保障和供應。學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經(jīng)歷之一,非常重要,但不是全部。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還要學會處事、學會合作、學會健體。
第二個誤區(qū);極端期待心理引發(fā)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為。
面對來自社會的升學及就業(yè)壓力
,不少家長急于求成。忽視早期教育,孩子出了問題非打即罵;一味責怪孩子過錯,從來不知反思自己;家長成為老師的“助教”,課外又給孩子布置大量作業(yè)與習題;重視學校教育,忽視社會對孩子的影響等。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心理一旦極端化,必然在認識上誘發(fā)非理性思維,忽視孩子發(fā)展的實際,產(chǎn)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為。為了滿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虛榮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學”(潛能)與教育學上的“應學”(能力)之間的本質(zhì)差異,盲目的“選擇”一些打著科學旗號的“快速學習方案”、“神童培養(yǎng)計劃”,結(jié)果是事與愿違。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么個家長也是不同的,所以很多的學習方案和培養(yǎng)計劃并不符合自己孩子和家長的實際,是沒有效果的。
第三個誤區(qū):盲目攀比心理引發(fā)“無個性化”的教育。
家長用熟悉的同學或同齡兒童的優(yōu)良表現(xiàn)來激發(fā)孩子的上進心,作為一種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當,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當多的家長攀比心理膨脹,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隨意選擇評價標準,盲目攀比,錯位比較。其結(jié)果是孩子的個性消失,成長為順從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個性扭曲,成長為叛逆的“壞豺狼”。曾經(jīng)有一位家長,用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孩子的表哥、表姐為榜樣,和自己的孩子比較教育孩子,結(jié)果孩子的一句話把家長氣得半死:“他們很優(yōu)秀,但是不跟你叫爸爸?!贝撕?,很長時間父子相互不說話、不見面。
還有的家長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quán)利,當著別人的面指責孩子、隨意干涉孩子的隱私權(quán)利。于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長大以后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了。因此,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使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等等。
第四個誤區(qū):把孩子當作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工具。
很多家長都曾表示,要讓孩子實現(xiàn)自己當年的夢想,尤其是在農(nóng)村,有的孩子是背負著家庭中三代甚至更多代人的大學夢想,使孩子不堪重負,并且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有的孩子感覺他學習是為了父母,而不是自身愿望考慮主動學習。有一個孩子,從小喜歡無線電單片機,但學生的父母因為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希望孩子能考上高中進而考上大學。他們并沒有考慮到孩子的興趣,而是堅持讓孩子在初中復讀,但最終孩子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只好選擇孩子喜歡的職業(yè)高中。孩子到了職高后變得積極開朗,學習如魚得水,各方面表現(xiàn)非常突出,而且孩子表示將來要做“高級藍領(lǐng)”。
第五個誤區(qū):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學習。
許多家長對孩子學習的了解是通過考多少分、排名多少來確認的??挤指摺⒚魏眉议L就高興,甚至給予過分的物質(zhì)獎勵,烤得不好就進行指責、挖苦,對孩子學習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學習習慣問題卻一無所知。家長只要對孩子平時表現(xiàn)多留意一些
父母是教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
有一句諺語叫做“英雄莫問出身”,其實細想起來,這英雄與出身之間的關(guān)系還真得“問一問”。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首先,“英雄莫問出身”這句話多用來形容那些從較低的社會階層和貧困的物質(zhì)條件中成長起來的、做出了一番事業(yè)的人。具體來講,這個出身指的是“物質(zhì)出身”,指的是社會階層、父母的職業(yè)或者收入。其實,物質(zhì)環(huán)境對于孩子的成長雖然關(guān)系重大,但是真正起到?jīng)Q定作用的卻是“精神環(huán)境”。父母的思想開放性、意志力和進取心比收入和地位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更大。從這個角度說,英雄必定有良好的“精神出身”。那些個性要強、卻因時運不濟而不得志的父母,他們的后代往往不同凡響。其次,物質(zhì)出身較低,也會在那些“英雄”身上打下難以抹去的烙印。我曾接觸過一些白手起家的精英人物,他們經(jīng)常半個月不洗澡、好幾天不刷牙……幼年生活環(huán)境的烙印還遠遠不止于這些衛(wèi)生習慣,他們的某些觀念和態(tài)度也都能帶出“過去”的影子。由此可見,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說明了“英雄”和“出身”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家庭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滲透性。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之所以深遠,是因為人對環(huán)境的吸收和融合能力非常驚人。有一個詞叫做“地域人格”,就是說上海人和北京人、湖南人和河北人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一方面,氣候和地理等自然條件對人的體形、性格及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另一方面,人文、時代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時代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是我們個人很難改變的。但是,身為父母,我們在創(chuàng)設家庭環(huán)境方面還是有很大自由的。
具體來講,家庭環(huán)境包括物質(zhì)環(huán)境、情感環(huán)境和精神環(huán)境。
先說物質(zhì)環(huán)境。家庭收入的高低及其所處的經(jīng)濟層次,會影響到孩子對物質(zhì)的態(tài)度,比如消費觀念等;同時物質(zhì)差異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意識和人生設計。在商品經(jīng)濟時代,經(jīng)濟上的富有不僅可以使人們得到更多的自由,而且可以使之獲得更多的社會尊重。而那些貧困的人,可能會受到很多限制甚至是歧視,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自尊心的建立、性格的形成乃至奮斗的方向。擺脫貧困、生活得“體面一些”,成為不少寒家子弟一生的追求。同樣是熱愛藝術(shù),有些人是因為那樣可以更好地謀生,有些人則并不特別在乎藝術(shù)帶來的經(jīng)濟收益,而是癡迷于藝術(shù)本身的魅力———這種區(qū)別與一個人幼年的家境往往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
再來說情感環(huán)境。愛和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孩子在這方面不能夠得到滿足,就好比身體缺乏必要的營養(yǎng),長此以往就會發(fā)生畸變。那些從小遭受父母毒打、很少感到親情溫暖的孩子,大多數(shù)容易形成冷漠或者殘酷的性格,少數(shù)人則會格外地寬容和善良??傊麄兏话愕暮⒆訒忻黠@的不同。
許多家長在孩子取得成績時寵愛有加,在孩子犯錯誤或者失敗時惡語相向,這很容易讓孩子誤以為父母愛的是他的成績而不是他,從而破壞了孩子的歸屬感。長此以往會引起孩子對父母的怨恨,極端情況下還會產(chǎn)生弒親的悲劇。明智的父母會讓孩子感到,他自己是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的。我看到過一則報道———一位母親帶著剛剛出獄的兒子在街上走,逢人就講:這是我的兒子,他剛剛出獄,但是他永遠是我的兒子,我以他為榮。我很敬佩這位母親,為人父母就應該如此。當然,接納孩子,并不是就不能批評,批評也可以讓孩子感到愛,只不過是父母需要尋找一種恰當?shù)姆绞蕉选?/p>
另一方面,溺愛又會像缺乏必要的愛一樣容易導致不幸。溺愛孩子的父母不僅是可憐的,甚至是可鄙的;表面上看他們是在遷就孩子,其實他們本質(zhì)上是在遷就他們自己。溺愛體現(xiàn)了父母的奴性和自私。他們是“孩子的愛”的奴隸,他們需要孩子的愛勝過孩子需要他們的愛,孩子的痛苦和委屈在他們那里會翻倍。為了確保孩子的暫時的“愛”,這些父母們常常會“不擇手段”地溺愛孩子。孩子在他們的眼里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是屬于他們快樂的來源、精神的支柱,父母不惜代價讓孩子開心,是因為那樣做父母會更開心,這不能說不是自私;父母明知道這樣不好卻又忍不住總是這樣去做,為了施愛而被孩子討厭,這不能說不是奴性(那些能夠克制自己對孩子的愛的人,絕對是個性剛強的人)??傊?,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和適當?shù)膼?,才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
最后,我們來說一下精神環(huán)境。父母的個性品質(zhì)、精神追求乃至格調(diào)和品位構(gòu)成了一個家庭的精神環(huán)境。個性堅強的父母如果能夠給孩子相應的要求,孩子必然就不會軟弱;品位高雅的父母,絕對不會允許孩子身上產(chǎn)生低級趣味。父母的愛好會給予孩子相關(guān)的常識,父母對事物的態(tài)度也大都會被孩子沿襲。
除了家庭內(nèi)部的環(huán)境外,父母作為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還影響和左右著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環(huán)境,比如居住的社區(qū)環(huán)境、為孩子擇校、帶孩子去哪里度假等。
父母作為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這個角色最容易被大家忽視,希望看到此文的家長朋友今后能夠?qū)⒆铀幍母鞣N環(huán)境給予更多的關(guān)注。
孩子,錯的是我們……
小學生都懂,蜜蜂是人類的朋友。因為蜜蜂的工作是傳授花粉,而90%的果樹是靠蜜蜂授粉的,若沒有了蜜蜂,果樹授不了粉,也就結(jié)不了果實;而如果花柱授粉不均,果實長大后,更是大多會長成歪瓜裂棗。
這就好像孩子的成長一樣。一個孩子,從出生時的一張白紙,到成長為一個完美的人,和一顆完美的果實的生長路徑很一致。
最近遇到了不少和孩子有關(guān)的事。上周三,我參加了一個在莞城舉辦的留守兒童的夏令營開營儀式,開營前,有工作人員在舞臺上指導臺下的小朋友們彩排,彩排的主要內(nèi)容是鼓掌和起立。
你可能奇怪了,鼓掌和起立誰不會啊,為什么還要彩排?可是再結(jié)合實際想一下,您就會發(fā)現(xiàn)這并不難“理解”。當下在社會上,凡是舉辦活動,最不能缺的便是領(lǐng)導。
而領(lǐng)導來了,最不能缺的是什么?是鮮花和掌聲。自從“”頒布后,“鮮花”這個東西已因帶了“奢侈品”的性質(zhì)而很少出現(xiàn)在會場上了,但“掌聲”則作為樸素且安全的會場必需品被保留下來。且正因其又樸素又安全,所以還被大張旗鼓地發(fā)揚光大起來。于是,“領(lǐng)導”出場時,掌聲整不整齊、熱不熱烈,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也是工作人員為什么要把鼓掌這事都要事先彩排的原因。
搞明白了之后,你會想到:這不就是形式主義嘛!對,這就是形式主義,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被某些成人灌輸了形式主義的觀念。
還有一個事,發(fā)生在上周五。我們有一個“圓夢計劃”,就是幫助困難家庭的留守兒童完成心愿。那天去采訪了一個11歲的小朋友,母親說孩子屬于留守兒童,而小朋友卻當場反駁:“我一直跟你住在一起,怎么成了‘候鳥’了呢?”她母親急了:“你怎么不是‘候鳥’啊,你1歲以前在老家住過一段時間的。”天真無邪的小朋友只能很無奈地說:“你說是就是吧?!?/p>
家長為了得到資助,在孩子面前公然撒謊,我不知能否說這是善意的謊言,但這事看起來著實讓人痛心,11歲,心智尚未成熟,要知道,這時候耳濡目染的效果是巨大的。
不由想起了教育,如果說孩子是果實,那教育便是那勤勞的小蜜蜂,是孩子結(jié)出完美果實的最基本的保證。
狹義上的教育指的是在課堂上受到的教育,廣義上來講,則凡是能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
孩子剛生出來,是一張白紙,周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論是言傳還是身教,都屬于教育的范疇,這所有的一切都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性格、習慣、行動。
在西方,教育一詞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義為“引出”或“導出”。從詞源上說,西方的“教育”一詞是內(nèi)發(fā)之意,強調(diào)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zhì)自內(nèi)而外地引發(fā)出來。
假若上述的排練為領(lǐng)導鼓掌、母親在孩子面前撒謊等都在孩子面前不斷地影響著他們,那么長此以往,孩子所固有或潛在的素質(zhì)也會被引發(fā)出來,那時候,鼓掌則成了麻痹孩子的一個動作,不誠實恐怕也會成為他們未來的習慣之一。
上周,同樣因為“圓夢計劃”,同事曾經(jīng)采訪過一個女子,她被丈夫拋棄,5歲的女兒由她一個人拉扯長大。母女倆經(jīng)常被人欺負,絕望之際,女子上樓準備跳樓自殺。當她抱著女兒站在天臺上準備往下跳的時候,女兒問她:“媽媽,我做錯什么了嗎?”
我沒有見過那個小孩,但此時此刻,我只想說:孩子,你沒做錯什么,錯的,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