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發(fā)布時間:2020-10-31 讓幼兒園安靜的游戲 幼兒學習故事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一位母親從市場上買回來一個菠蘿,好奇的孩子被這個從未見過的東西吸引住了,這位母親可能會有兩種方式對待好奇的孩子。
一種方式是:母親告訴孩子“這是菠蘿,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動它,但是它是圓的,你可以滾動它。你聞一聞,它是不是很香???現(xiàn)在我們把它拿到廚房去切開它,切好后用鹽水泡一泡,它吃起來就又香又甜了?!?/p>
另一種方式是:母親告訴孩子“這是菠蘿”,然后就把菠蘿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買回來的其它東西處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會對這個菠蘿“采取行動”,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蘿,趕緊又把手縮了回來,并且對著媽媽喊:
“媽媽,這個菠蘿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p>
媽媽回應說:“是的,孩子,菠蘿會刺手,不要緊的。”
于是孩子又嘗試抓起菠蘿的葉子,把它拎了起來,可是菠蘿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媽媽,這個菠蘿很重,我拎不動它?!?/p>
“是的,菠蘿很重?!?/p>
孩子可能又嘗試著滾動菠蘿,結(jié)果真的把它滾動了,他高興極了:“媽媽,我把菠蘿滾動了。”
媽媽也很高興:“你真能干!”
“媽媽,我聞到一股香香的氣味,菠蘿是不是可以吃的?”
“對,孩子,菠蘿是一種水果,是可以吃的。”
“怎樣吃呀?”
“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鹽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p>
“讓我試一試……真好吃的!”
這兩種方式,你主張哪一種?你常用的是哪一種?它們有什么區(qū)別,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嗎?
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第一種方式,孩子很快就學會了,菠蘿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滾動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鹽水才可以吃的。這是媽媽直接告訴他的,不是孩子自己發(fā)現(xiàn)的。將來媽媽又帶回來一件新奇的東西,孩子也可能會像這次那樣等著媽媽告訴他關(guān)于這個東西的知識。
第二種方式,孩子最終也明白了,菠蘿是多刺的,會刺手,菠蘿是很重的;菠蘿可以滾動,因為它是圓的;它聞起來很香,切開來是金黃色的,沾上鹽水再吃,又香又甜。這一切都是孩子通過自己的嘗試發(fā)現(xiàn)的,孩子不僅懂得了菠蘿的特性,他還學到了認識菠蘿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滾動它,聞它,切開它,嘗它,下一次媽媽可能帶回了一只螃蟹,孩子當然又會嘗試去摸它,可是很快被螃蟹咬了一下,于是孩子知道了,這個東西跟菠蘿不一樣,它會咬人,媽媽可能建議說“你可以用筷子來動一動它,這樣就不會被咬了”,于是孩子自己試著用筷子翻動螃蟹,他會發(fā)現(xiàn)螃蟹的許多有趣之處。再下一次,媽媽可能買回來玻璃制品,孩子可能又會用他用過的方法來探索它,摸它,滾它,結(jié)果它可能掉到地上碎了,于是孩子又明白了,菠蘿、螃蟹、玻璃制品,這些都是性質(zhì)不一樣的東西,要用不一樣的方法去認識它們。分頁標題
兩種方法的結(jié)果很不一樣:第一種方式,孩子很快學到了知識,可是他是被動接受的;第二種方式,孩子也學到了知識,速度比較慢,但是孩子又同時學到認識事物的方法,還學到了要根據(jù)事物的不同性質(zhì)選擇不同的認識方法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他體會到了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樂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在不自覺中采用了第一種方式對待孩子,這其實就剝奪了孩子自己主動學習的許多機會,對孩子是沒有什么好處的。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其實經(jīng)常都有這種可以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機會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行為習慣:讓孩子成績優(yōu)異的12個好習慣
整理了行為習慣:讓孩子成績優(yōu)異的12個好習慣,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在孩子步入了小學以后,學習成績就變成了爸爸媽媽最關(guān)心的事情。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很多的爸爸媽媽都會覺得非??鄲?,明明在一個地方學習,為什么別的孩子成績這么好,自己孩子的成績就一直無法提高。
其實,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結(jié)果,主要是因為孩子的學習習慣不好,如果孩子養(yǎng)成了好的學習習慣的話,那么成績也會慢慢變好的。
1.尊重欣賞老師
老師不同,學科不同,教學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在老師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時,也要學會適應學生。學生也要學會更快地適應老師,尊敬老師,愛上老師,這是提高學習成績的第一步。
2.提前預習習慣
老師只是你的領(lǐng)路人,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靠個人。具體的學習還是要孩子自己去進行,去領(lǐng)悟。
平時進行提前預習不但能夠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還可以提高自學能力和學習效率。在預習的時候如果遇到什么問題的話,不妨記下來,然后在第二天老師講課的時候就重點聽一下,這樣更具有針對性。
3.專心聽講習慣
上課期注意力集中,專心聽講,遇到不懂的地方要記下來,及時詢問老師。
4.認真觀察習慣
學會觀察,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也要積極思考,注意一些小細節(jié),這樣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
5.樂于提出問題習慣
帶著問題去聽老師講課,在聽課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時問老師。這樣更能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能力,要知道進步往往就是在一個個疑問中出現(xiàn)的。
6.互相切磋琢磨習慣
遇到問題時,如果老師不在的話,也可以和同學討論,互相學習,這樣更能學到知識。
7.單獨做作業(yè)習慣
之所以讓孩子做作業(yè),就是為了讓孩子更能掌握所學知識,另外,在做作業(yè)的時候也能夠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8.學會仔細審題習慣
做題時要仔細認真,準確把握每個知識要點,另外在做題母的時候也要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并學會自我糾正能力。
9.練習之后學會反思習慣
無論是做題還是學習都要學會反思,在遇到錯誤之后,要仔細思考犯錯的原因,這樣才更能夠培養(yǎng)求異思維與放散。就算做錯了,也要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這個結(jié)果的,然后不斷完善自己。
10.復習歸納習慣
復習主要是為了能夠鞏固自己所學,加強記憶,這樣就能夠把零碎的知識匯總到一起,然后就可以把所學整個融合到一起。
11.整理錯題集習慣
準備好一本錯題本,把自己不懂或是容易弄錯的地方全部整理好,可以把同一類型的錯題放在一起,這樣就能夠更加深印象,掌握所學知識。
12.客觀評價的習慣
作為學生,要讓他有客觀評價他人的習慣,只有虛心向優(yōu)秀的人學習,不斷反思,才能夠不斷進步。
這就是在學習方面的12個好習慣,在養(yǎng)成了這些好習慣之后,孩子的學習成績一定能夠有所提高。
讓孩子專注成為一種習慣
在家庭教育中要十分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該把孩子的專注力激發(fā)出來。具體來說年輕的父母可以這樣對幼兒進行專注力的訓練。
視覺注意力訓練
讓孩子看一些照片或動物圖片,并提出一些問題,比如給孩子看一張照片,讓他說說照片里都有什么人,幾個男的、幾個女的、幾個大人幾個小孩,他們每個人都在干什么。不過讓孩子觀察的東西要不斷地變換,不然孩子就會感到?jīng)]有興趣了。
聽覺注意力訓練
給孩子講故事,事先說好,故事講完之后要提出問題讓他回答,如果能夠在講故事之前就把要問他的問題提前告訴他,相信效果會更好,這就好比我們聽老師講課一樣,如果先做好預習,找出了自己有疑問的地方,在聽講時就會特別留心。
動作注意力訓練
即通過讓孩子完成特定的動作來達到訓練注意力的目的。比如教他做一些體操動作舞蹈動作或一些游戲動作,都能達到這種效果。
混合型注意力訓練
實際上就是把眼睛看、耳朵聽和動作結(jié)合起來,既訓練了視覺和聽覺,又訓練了動作。這種訓練難度大,可以邊說邊示范給孩子看,讓孩子跟著做,比如說出一種行動,讓孩子表演出來等。
孩子的注意力增強了,專注漸漸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他的專注力就會不斷得到提高。
育兒心得:如何讓孩子養(yǎng)成好的學習的習慣
育兒心得:如何讓孩子養(yǎng)成好的學習的習慣
從孩子讀大班開始,我們老師就提出:幼兒園到小學是孩子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最重要的時期。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注意對自己孩子習慣的培養(yǎng)了。下面我來寫幾點我們自己的學習習慣。
01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我會和孩子溝通。比如:你今天在學校發(fā)生了哪些開心的事情和不開心的事情?中午吃飯的時候有沒有乖乖吃飯?今天又學了什么新的知識?
02做孩子的學生,讓孩子來當老師或者大人。我們從開始讀書我就告訴她把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回家教給媽媽。我來當學生孩子來當老師。這樣她就會每天很用心而且玩的很開心。
03在游戲中讓孩子學數(shù)學。開始學數(shù)字的時候我們會玩一些數(shù)字游戲,或者陪伴她一起看巧虎動畫片的時候?qū)λ岢鲆恍┯腥さ膯栴}。
04對她進行鼓勵特別多。我的孩子從小就膽子特別小,所以我一直都是以鼓勵的方式來教導她。什么地方做的好我會很夸張的說她很棒。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也會嚴厲的指出不能那樣做,幫助孩子找到好的方法。
05誘導孩子產(chǎn)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孩子產(chǎn)生我很棒的感覺,別的孩子還沒有學會的時候我都掌握了。
06今天的要學習的必須今天學會。開始我們一般會督促檢查。
07作業(yè)寫的快學會了的同時我會讓她自由打發(fā)自己的時間。出去玩或者看電視我都沒有絕對禁止。
08最主要的我覺得還是經(jīng)常和老師溝通,畢竟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老師最清楚,哪些知識點沒有學好,哪些需要完善。溝通好了家長跟老師配合一起把孩子壞的毛病改掉。我女兒孫茹潔現(xiàn)在每天回家就能夠自己獨立完成作業(yè),不拖拉,不磨蹭。該背誦的東西她也能在學校都完成。我對她的要求就是上課一定要認真的聽好老師講的每一句話。因為課堂老師講的都是重點,重點掌握了對她學習也就不困難了。
孩子養(yǎng)成壞習慣的三主因
壞習慣往往是一種頑疾,一旦形成,改起來就難了。并非每一個孩子都幸運能夠輕而易舉地改掉。所以做家長的與其坐待孩子形成壞習慣后再費盡心思地幫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壞習慣的家庭成因,早做預防,使之在未及形成之前便胎死腹中。這在家庭教育中顯得尤為實際而重要。
兒童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遺傳),主要有三:
(一)模仿
習慣源自模仿。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般孩子容易出現(xiàn)的壞習慣,絕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響,如大人睡眠時間晚、吃飯時間不固定或邊吃邊看電視、用完東西隨手放置、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內(nèi)”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等等。
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模仿力極強,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為孩子所吸引、模仿,進而造成一些不良習慣的養(yǎng)成。
一位父親在談到女兒的不良習慣時,檢討說:“女兒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做作業(yè)時,一會兒找削筆刀,一會兒喝飲料,一會又看動畫片……再三催促下寫完的作業(yè),字跡潦草錯誤很多,實在令我們頭痛,也不得不令我們反省。我想,壞習慣養(yǎng)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糾正。女兒的情況不能說與我們無關(guān),雜亂的屋子、無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影響了她的注意力,是導致她形成上述壞習慣的主要原因?!?/p>
(二)重復
習慣是行為不斷重復制造出來,并根據(jù)自然法則養(yǎng)成的。一個動作,一種行為重復N次就會成為習慣。大哲學家柏拉圖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個小男孩,因為這個孩子總在玩一個很愚蠢的游戲。
小男孩不服氣:“您就為這一點小事而譴責我?!”
“你經(jīng)常這樣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圖回答說,“你會養(yǎng)成一個終生受害的壞習慣。”
重復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孩子一輩子。所以,為人父母者應密切關(guān)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可能地避免重復造成的不良習慣,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這樣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時候也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設法制止。
(三)縱容
還記得臨刑前咬掉媽媽乳頭的那個盜竊犯的故事嗎?他之所以成為江洋大盜并最終被判處極刑,與小時侯母親對他的縱容是有直接關(guān)系的。試想,當他第一次偷人家東西的時候,母親及時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贊許和鼓勵的態(tài)度,他也許會有另一種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習慣,都是在父母的縱容下形成的。當孩子第一次做了錯事,父母一定要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并予以制止,否則一旦形成惡習,改起來就難了。
有時侯,父母對孩子偶發(fā)的不良行為,采取不聞不問的沉默態(tài)度,這也是不對的。須知沉默也是一種縱容,是一種心理的暗示。它會使孩子覺得這樣做沒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終成惡習,貽害終生。
后天環(huán)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為控制的。家長了解了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從改正自身不良習慣做起,給孩子做好的榜樣,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預防,就能極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兒童不良習慣的形成。
遠離壞習慣,養(yǎng)成終生受用的好習慣,家庭教育就會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較容易走向成功。這不正是我們做家長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實嗎?
讓孩子養(yǎng)成與父母交流的習慣
進入幼兒園可以算是孩子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也是孩子離開母親的第一步。從那一刻起,孩子就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要想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單靠早期家庭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在剛剛走進社會的階段,家長必須切實了解孩子方方面面的情況,針對性很強地為孩子提供有效的幫助。
孩子入園后,老師就將取代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權(quán)威地位,在群體效應的作用下,老師的影響力很快就要超過家長。很多情況孩子們都懶得跟家長說,覺得沒必要——其實很有必要。在這種情況下,讓孩子養(yǎng)成與父母交流的習慣格外重要。
對此,家長要提前采取了措施,讓孩子每天在回家的路上給自己講幼兒園里的“新聞”,這樣做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練習表達能力,還有一個更深遠的目的,就是讓孩子養(yǎng)成與家長交流的習慣,以便讓她與父母長期保持密切的精神聯(lián)系,當她遇到麻煩的時候,能夠及時得到極其個性化的指導。
培養(yǎng)孩子的交流習慣,其實并不困難。家長可以利用做晚餐的短暫時間和孩子談談學校的情況。內(nèi)容主要是兩部分,一部分是孩子的學習情況,這種態(tài)度會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也把學習看作頭等大事。另一部分是各種孩子認為值得一提的事兒,尤其是那種引起她情緒波動的事情,無論是讓她高興還是讓她生氣或讓她覺得有趣的各種瑣事和疑問。
只要大人肯認真聽,其實孩子很樂意跟家長談各種事情,錯過了這個階段,大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了,而和孩子保留著這種廣泛而深入的交流習慣,對當媽媽的人來說,也是實實在在的幸福啊。
在孩子需要點撥的時候,家長還可以點撥她幾句。這種平等交流的方式,會使孩子很樂意接受家長的指導,心甘情愿地嘗試用家長的社會經(jīng)驗去解決問題。
像一些發(fā)生在孩子與老師之間的矛盾,如果沒有家長的幫助,很容易給孩子留下心理創(chuàng)傷,輕者造成是非觀念的混亂,重者形成反社會傾向。如果在問題形成之后再來解決,將非常困難,為了避免走到這一步,家長為何不把功夫下在預防之上呢?
孩子成績好必備學習習慣
1.課前預習
預習能夠讓孩子聯(lián)系以前的知識,并把新問題帶到課堂上,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聽老師講解。既培養(yǎng)了孩子的自學能力,又能提高孩子聽講的興趣和效果。
2.課后復習
“溫故而知新”是復習的目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創(chuàng)制的“艾賓浩斯遺忘速度曲線”表明遺忘是有規(guī)律的——先快后慢,剛記住的東西最初幾小時內(nèi)遺忘速度最快,兩天后就較緩慢。復習其實就是與遺忘作斗爭,鞏固所學知識。
3.獨立解決問題
孩子學習上有困難請求幫助時,家長千萬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應熱情地鼓勵孩子自己試一試。如果孩子實在無法獨立解決也不能包辦,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啟發(fā),讓孩子在家長不露痕跡的引導下覺得是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只要嘗到勝利的喜悅,孩子便會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個挑戰(zhàn)。
4.認真書寫
書寫并非只是形式,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們對書寫者學習態(tài)度、學習質(zhì)量甚至個人的素質(zhì)的評價,卷面就是學生呈現(xiàn)在老師面前的面孔,老師常常自覺不自覺地據(jù)此來打“印象分”。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個書寫認真的孩子,往往也能認真對待學習及其他許多事情。相反,一個連字都不愿好好寫的孩子,很難做好別的事情。因此,重視并及早提出對孩子書寫方面的要求,不僅能提高書寫質(zhì)量,得到眾多良好評價,而且還能促使其養(yǎng)成凡事認真仔細的好習慣,提高綜合素質(zhì)。
5.記筆記并事后整理
隨著課程內(nèi)容的增多和復雜化,記筆記有助于抓住重點。如果因時間限制,當堂記的東西較零亂,那么課后還要進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條理。整理的過程是一個很有效的過程,而且還能鍛煉自己分析、歸納的能力,一舉多得。所以應養(yǎng)成整理筆記的習慣。
6.主動學習
讓孩子準備一支紅筆,隨時改正練習本、試卷上的錯誤,以鮮艷的紅色加深錯誤在腦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個本子,將這些錯誤收集起來,用錯題匯編、錯別字舉例的形式分類記載,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現(xiàn)同類錯誤。
7.積極閱讀、寫作
閱讀是孩子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在反復閱讀課本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積極閱讀,廣泛吸收課外知識。家長可以購買有關(guān)書籍和訂報刊雜志,為孩子的閱讀創(chuàng)造物質(zhì)條件。記得讓孩子在養(yǎng)成觀察、思索、閱讀習慣的同時,也要勤于寫作,寫寫讀書筆記、讀后感、觀后感和日記之類。這個過程不僅是運用語言文字技巧的訓練,也是一種嚴格的觀察、思維和想象等認識能力的訓練。
8.有條理
做各科作業(yè)要預先安排好時間,學習用具的收拾要有規(guī)律,書本存放在書包或書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等等。東西存放無規(guī)律,要用時東尋西找,極易影響學習情緒。同理,如果做作業(yè)時不講條理,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學習效率肯定就高不了。
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長的耐心培養(yǎng),訂要求訂計劃,勤檢查嚴督促,直到孩子的良好習慣漸漸養(yǎng)成。
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學習習慣
每一位媽媽在談到自己的孩子時,都會有源源不斷的話要說,孩子的吃飯睡覺,興趣愛好,教育學習等等,都能讓媽媽們講上半天,當然我也不例外。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我的育兒心得。
其實育兒從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當寶寶們在媽媽肚子里成長到5個月的時候,他們的小耳朵就可以聽到肚子外面的聲音了,所以這個時候就可以給他們聽一些音樂或者童話故事,還可以拍拍你的肚子跟他們說話聊天,他們都會給你一定的回應。我在懷孕5個月開始,每天晚上都會聽一會兒鋼琴曲或者輕音樂,所以兒子現(xiàn)在對音樂的感覺以及節(jié)奏感都還不錯。
寶寶大概出生42天,能夠看見1米以內(nèi)的東西,所以那個時候我經(jīng)常會拿一些彩色玩具給他看,雖然他還沒有分辨顏色的能力。在我兒子大概5,6個月的時候,每天我都會拿卡片上一疊有水果動物或交通工具的彩色卡片告訴他,卡片上的什么東西,慢慢的,我提問題,他能用眼神告訴我,蘋果的卡片在哪里,小狗的卡片在哪里。當他會用手指指東西的時候,幾十張卡片同時放在他面前,根據(jù)我的提問,他可以很準確的告訴我答案。偶爾下樓散步時,我也會有意識的告訴他,小草大樹,汽車樓房,小河垃圾桶分別在哪里,是什么樣的,慢慢的他也能用手指指給我看,還能嗯啊的指給別人看,雖然他還并不會用語言表達。其實,只要大人耐心的跟孩子們解釋,孩子們都能聽懂,也能理解。
我記得大概在兒子十個多月的時候,抱著他在小區(qū)里玩,看到一個小女孩拿了一個吹泡泡的玩具,兒子恩啊恩啊的指著也想要,然后我看著他,反復告訴他這個玩具不是你的,是屬于姐姐的東西,所以你不能想要就要,即使想玩,也必須經(jīng)過這位姐姐的同意,解釋的好幾遍,兒子就不吵了。自此以后,兒子長那么大,從來不會隨便去拿別人的東西,也不會看到其他小孩手里好玩的玩具,想要就要,想拿就拿,更不會隨便主動問別人要東西吃。所以好的習慣都應該是從小養(yǎng)成的。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每一個時期都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出生頭幾個月的小孩都喜歡吃手,到了大概6,7個月會特別喜歡撕紙,或者故意扔東西,讓大人去撿,一歲多開始會喜歡打人,兩周歲左右的一段時間會特別喜歡黏著媽媽,而且不允許媽媽抱別的小孩;也會有一段時間變的特別小氣,誰都不能碰他的玩具,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在成長的一個正常發(fā)育過程,無論在哪一個階段,我想大人只要能夠耐心的正確的去引導,孩子一般都不會落下什么壞習慣。
記得兒子有一次在家里跟小朋友一起玩著,不知道什么情況,兒子突然拿著一個玩具棒朝一個小女孩頭上敲了一下,敲的小女孩哇的就哭起來了,我見狀,什么都沒問,拿起棒就朝兒子頭上回敲了一下,兒子摸著頭哭著看我,我問他:“疼嗎?”他點點頭,“那能不能用這個敲頭???能不能隨便打人啊?”兒子哭著說:“不能?!蔽依^續(xù)說:“不管發(fā)生什么事,首先動手打人肯定是不對的,下次還這樣嗎?”兒子搖著頭說:“不了。”于是我再讓他跟小女孩道歉,并幫她把眼淚擦干。那次以后,兒子再也沒有隨便主動打人了。我覺得在小孩第一次做的不對的時候,大人必須立刻制止,加以正確引導,小孩基本上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了。
兒子大概兩歲半左右,有一段時間特別小氣,他的玩具誰都不讓玩,哪個小孩要碰他的東西,他就生氣的叫,這是我的東西。后來我就把他帶到其他小孩家里去玩,當他看到那個小孩家里的玩具時,也想要玩,可是我告訴他,“這課可不是屬于你的玩具哦,”兒子巴登巴登看著我,我接著說:“我想如果你可以把你的小自行車給這個小朋友玩,那么他的這個玩具你應該也可以玩,如果你可以把家里的所有玩具都和小朋友們分享